提问技巧

2024-09-10

提问技巧(精选十篇)

提问技巧 篇1

依据课堂上的教学时段的不同, 可由一系列的连贯式提问贯穿, 让整堂课在启思、探究中完成:

1. 课堂发端, 导入式提问。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可以以问题形式开篇,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多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从课下的运动娱乐兴奋状态渐渐转到对求知的兴趣上来。所以, 这时的提问要注意起到导入与激趣的双重作用。例如在讲《绿色蝈蝈》时, 我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导入的: (手提蝈蝈笼登台) 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只小昆虫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生活习性呢?几个简单的小问题便把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到教学中来。

2. 课堂进展, 探究式提问。

在讲课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哪种理解更正确或是更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探究式提问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思辨状态, 进而寻求到知识的真谛。例如, 讲《春》一课时, 教师结合教学难点提问: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有的同学说承上启下, 有的同学说领起下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后再进一步追问:这一段引领出了哪些段落?学生们进一步探究, 这样, 本文精致的结构便慢慢清晰起来。

3. 课堂高潮, 分层式提问。

一堂课所讲授的内容中总有重、难点, 这时, 问题的提出应是分层式, 将大问题分解开来, 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形成金字塔式的分层设问。塔尖是提纲挈领性的问题, 其他小问题呈辐射状将这个大问题诠释清楚, 这样就将讲课的重、难点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了。例如, 讲《羚羊木雕》一课时, 老师要详讲文章后半部分我从万芳家出来后的一段。教师首先设置统领性问题: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当学生搞清楚是环境描写后, 教师要将这一问题逐一地通过提问展开:这段环境描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在文章主题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你能不能将自己的失望心情通过一段典型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呢?这样一系列的提问、探究之后, 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一定能牢牢掌握了。

4. 课堂尾声, 比较式提问。

在讲析的过程中, 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教师可将问题化为比较式提问, 把矛盾集中起来, 对比之中方可一分高下, 对比之中才能一辨真伪。这样, 如同将问题放在了显微镜下, 将细小之处放大后看得更加真切。例如, 学习了《邓稼先》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 我们可以将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做一个比较。先提问:前一篇的主体结构有什么特色?很明显, 采用的是小标题式。再追问: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当然是令读者对内容一目了然, 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比后一篇继续探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体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学生很快就会找到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然后再追问:这样安排的优点是什么?那么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对比的优势就很容易理解了。

5. 课堂结局, 拓展式提问。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学习语文不能囿于教材内容, 当课堂讲析进入尾声时, 我们要做一个适当的拓展, 既是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也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这时的提问即是拓展式的提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提问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致。采用哪种提问方法更有效呢, 这要具体文章具体对待。例如讲完《女娲造人》, 我们应就拓展视野提问:你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完《行道树》一文后, 我们把拓展式提问的重点放在开发想象、联想的能力上: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能代表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形象的事物?总之, 课文内容的拓展式提问, 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以上这些问题串起后, 就串起了一节成功的探究式教学课堂。在具体内容的深入探索过程中, 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思考陷入困境时, 不妨采用提示性提问。遇到教学重点, 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学生并不能够稍一点拨就明了, 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 适当来一些提示性的提问,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柳暗花明式的突破。教师问题的设置要起到引路的作用, 才能让学生寻求到真知的道路。

2.当讨论无从入手时, 不妨采用启发式提问。许多有深度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去想,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适当时机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从哪些字眼入手、哪个角度入手去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3.当兴致不够高涨时, 不妨采用激趣式提问。情境中的一个小小的问题, 往往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要多从当时的情境中去挖掘素材, 机智呈现。

4.当内容基本掌握时, 不妨采用总结式提问。这样的提问看似明知故问, 实则是让学生将文中零散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 对本堂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总之, 艺术的提问应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 对内容的整体把握, 对课堂的全局掌控, 以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激发与调动。提问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而艺术的提问则必将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在提问的艺术上深思, 是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的捷径。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提出问题。适时的、适当的提问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对象和情境, 教师要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灵活运用, 以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问技巧 篇2

自然、亲切、渐进、聊天式地导入正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很关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目的在于缓解应试者的心理紧张。

 通俗、简明、有节奏感。提问时,考官应力求使用标准语言,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语言,不要用生僻字,尽量少用专业性太强的词汇。

 问题要有可评价性(与测评要素相对应)和延伸性(不是简单用“是”或者“否”就能回答)。

 坚持“问谁”、“问实”的原则(STAR追问法)。不允许应试者在这一问题上模棱两可、含混回答。追问、了解、弄清楚应试者的真实情况和意图。

 必要时可采取迂回的方式向应试者提问。如对于某些政治倾向和意愿,可问“你的同学和朋友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认为如何?”即采用投射法来了解应试者自己的真实情况。

 追问和提问相结合,达到让应试者多说,考官多听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看法。

所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有的认为青蛙没跳出井口,固执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有的认为青蛙跳出井口,发现天真的大得很啊!再如讲读《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对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多么想去帮助她啊!教师要根据这种教学效果,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怎么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小女孩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帮助小女孩。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好,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问题设置要难度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鲁迅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差甚远,因此,理解这个问题难度颇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设计这样一组小问题:

(1)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

(2)联系当时社会状况,鲁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说这句话时鲁迅的心情怎样?通过思考这一组问题,就会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句双关语,并对社会黑暗和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想做到难宜适中,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提问要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如果紧扣这一难点,将其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就降低了难度:

(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

(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四个小问题都和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探究正确地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距,使学生学会思考。

课堂提问技巧浅析 篇4

一设置情境, 激活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 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学贵有疑, 有疑则思, 思而后得。设置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产生疑虑进而主动探究。如在教学郑振铎的《猫》一文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 设置了“芙蓉鸟被害案”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找出“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以及事情的真相等。学生对于当断案人非常感兴趣, 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侦查断案”本领, 学习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的, 大家迅速阅读课文, 并根据“芙蓉鸟被害案”所提供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很容易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当然对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 设置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 才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 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二环环相扣, 化大为小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 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 确定学习层次, 设计出一组或几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提问, 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问题系列, 让问题成串, 这样便于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预设问题串时,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点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核心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处发展。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围绕着奥楚蔑洛夫的“变”这一主线, 设计了三个问题: (1) 奥楚蔑洛夫是怎么“变”的? (2) 在他“变”的背后, 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3) 他能不能“不变”?三个问题串起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人物形象的分析,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人物不仅是可笑的、可恶的, 也是可怜的。问题的推进使学生越来越触摸到文章的核心, 对文本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种问题串的设计能有效避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 做到有的放矢, 层层铺垫。

三适当留白, 启发思考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 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 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语文课上, 既要有学生竞相发言的热闹场景, 也要有学生凝神思索的宁静时刻, 提问也要讲究留白。适当留白, 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增添了课堂的生机, 增加了师生心灵碰撞的结合点, 使课堂更具节奏美。如在讲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一文时, 学生对后半部分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我并没着急讲解, 而是先让学生设疑、对话。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故乡总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既然作者对故乡失望的心在滴血, 为什么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如何理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文章结尾为何要以游子突然涌出热泪结尾, 这泪中包含了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解决文章主旨的关键。教师适当的留白培养了学生和文本对话时探幽析微的精读习惯, 激发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把握生成, 及时追问

开放的课堂, 教与学之间应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教师以问题为引领的和学生的民主对话中。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把握课堂生成, 及时追问, 就能敲打出智慧的火花, 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新知生成的前提, 是为了共享和创造。新的视野会在老师的追问中徐徐打开, 新的观点会在对话中重组和生成。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 夫死子殇, 再回鲁镇时,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有一位学生提出, 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 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 却仍叫她祥林嫂呢?有学生认为这是鲁镇的礼仪习俗, 这个回答似乎没有问题, 稍不留意就划过去了。这时, 老师追问, 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 为什么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呢?通过讨论, 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 意味深长, 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 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像这样的“浅题深问”,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 语活悟其神。”是可以挖掘文本深层内涵的。阅读教学实效从何而来?我认为就是从这样一个个确实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问题中来, 引向老师和学生的深度对话和心灵的碰撞中来。这样的追问是积极有效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提问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问的技巧 一些美国学者,如拉德斯和奥斯蒂则认为,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去使用,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美国学者韦伦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提问这一问题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下列一些提问技术:

(一)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二)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提问。比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一些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三)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提问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五)提各种水平的问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六)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例如,“你能否再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对较高水平问题的最初回答。

(七)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八)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

(九)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二、提问技巧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师生与所提问题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先要杜绝“四忌”。

1、忌缺乏力度。

有的教师喜好缺乏力度又没有思维坡度的问题,“好不好?”“好!”“对不对?”“ 对!”“是不是?”“是!”,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回答问题个个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就如《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凡卡》一样,教师提出的提问,“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老板怎么打的呀?”“这个礼拜凡卡还挨了一顿打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力度,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如果改成“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的提问设计,课堂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2、忌单纯式。

也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几个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同学开小差,如做小动作或偷看其它书籍,教师切不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学生明明上课做其它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我曾在课间听到过一些学生私下谈话,“哎,我今天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他借提问来为难我,出尽了我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学生尽管有错,但可以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更为人性化、智者化。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与教情,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

1、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小珊迪》一文的教学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我在教学时避轻就重,全文的学习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即是对教材全文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人物、题眼.等地方。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从题眼“壮”字着手提问,为什么是“壮士”不是“战士”?有些作者在安排人物时总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在具体文章中,关键人物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全神贯注》一文中,茨威格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读课文,他却对全文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的所闻所见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及工作态度才一一表现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罗丹品质的时候也探究茨威格的品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可以更好的去掌握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提问的技巧 篇6

一、选择好提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员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篇7

新闻采访提问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论记者自己的表达能力如何强,观察能力如何强,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在要让采访对象能够根据记者的采访意图做出精彩的回答。采访提问是一门很强的艺术,每一个提问都在微妙中体现出记者的提问技巧。采访记者的提问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记者采访意图的实现。一个成功而有效的提问可以 使新闻采访更有效果、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深度。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目前,大部分新闻采访记者采用的提问方式主要是正面提问、侧面引导提问、反面刺激提问这三种方式。正面提问主要是指记者对被采访者开门见山的提问,不进行任何旁敲侧击的引导式提问,对外宾、领导、演员、学者可以采取这种提问方式;侧面引导提问主要是指启发式的提问,一般可以从相反或相似的事件中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反面刺激提问主要是指采访者的提问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使被采访者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些方式如何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是新闻采访记者必须掌握的。

1.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控制性。新闻记者对采访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记者的写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高质量、高效 率的完成采访任务,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电。采访前,记者要了解被采访事件背景或人物的基本情况,做好采访的心理准备,集中思维、紧扣主题围绕采访目的提问。记者在采访前要及时充电学习,对法律、历史、科技、各种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一旦遇到相关问题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这也是每一个记者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对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应不断积累新生事物,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2.根据被采访对象寻找提问的切入点

无论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某一行业的领导人、知名影星、还是普通的百姓, 或是农民工,作为记者不能以身份来看待对方,必须予以对方应有的尊重,对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一定要尊重,礼貌有加。这样才能根据被采访者的特点找出提问的切入点,才能与被采访者之间产生交流的默契,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以期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另外,每一个记者不经意的举动都将引起被采访者的关注,也将影响到采访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细节与礼貌问题,重视现代人交往中应遵循的礼貌。

3.在提问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记者采访时大多数面对的被采访者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并不了解,而记者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对采访者进行了解、交流、磨合。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采访任务,打动被采访对象,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采访对象,与被采访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采访能够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有效的实现采访意图。

4.注意提问中的细节问题

新闻采访中最能打动人的闪光点在于细节上,不论是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 还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做足功课积累一些丰富而具体的提问素材。例如:深入人心的《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总是以今天的被采访对象的一件旧物、一张老照片作为打开采访者心扉的敲门石,不仅拉近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更深深触动着被采访者的心扉。而当记者的采访目的实现后,记者又会突然转变话题将被采访者的思绪从上一个问题中拉回来。这种具有艺术性、层次感的采访会使采访效果事半功倍。

总结

课堂提问需讲究技巧 篇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课堂提问期间,语文教师不但要思考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同时还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提问的次数过多容易给学生带来负担和压力;提问的内容与重点不符,容易让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出现偏差;提问的随意性强,很容易让学生“错失良机”。因此,围绕上述三种情况合理制订提问策略,使课堂提问在次数、内容和时间上都恰到好处,这是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

一、控制提问次数,让问题有效性强

课堂提问并非是盲目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征和课时需求,在提问的次数上进行严格的控制,由此确保学生在有限的问题中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少年王勃》一课的重点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出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故可从三个问题着手启发学生思考文章重点:(1)如何证明王勃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文章中是否给出了答案?(2)众人为何要对王勃的才华拍案叫绝,如何理解让众人拍案叫绝的那段话?(3)王勃的才华仅仅是因为天赋吗?如果缺乏后天的努力,他还会让人“拍案叫绝”吗?前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全文进行回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第三个问题相对开放,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如这般把握课堂提问次数、精度,便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二、把握提问内容,让问题直达重点

课堂提问最忌讳“对不对”“是不是”这种毫无价值的提问,语文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为什么”“如何理解”等词语,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蘑菇该奖励给谁》,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敢于和强者竞争才最出色”这一道理。因此,在教学期间可以围绕这个主旨思想进行提问:“许多同学认为兔妈妈的安排不公平,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假如小黑兔和骏马赛跑,它会赢吗?假如小白兔和乌龟赛跑,它会输吗?兔妈妈如此安排奖励对象,究竟是建立在输赢之上,还是精神之上呢?”由此让学生明白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能单纯地考虑输赢问题,既而让部分认为兔妈妈不公平的学生了解兔妈妈的良苦用心。总之,在围绕课文重点把握提问内容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融入悬念性的机制,让学生在猜一猜中探索答案,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思考,又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抓住提问时机,让问题及时合理

课堂提问切忌随意,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适时提出最合理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当讲到“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提问:“思考一下诗人是站在哪个角度观看瀑布的?”“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对诗句进行重新的思考,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同理,在讲到“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可以提问:“相信同学们都了解银河,那么诗人为何要用银河来形容瀑布,这间接突出了瀑布的哪些特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庐山瀑布的壮阔。总之,抓准提问时机,让问题适时合理,这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关键。另外,在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教师同样可以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谈谈讲课提问的技巧 篇9

1. 提问的目的

教学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完成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的方法,其目的性很强。讲课中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充其量不过是图形式、摆样子罢了。提问的目的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激发思维力。

问题就是矛盾,讲课中的提问就是摆矛盾。把矛盾摆出来,从对立面给听课者以刺激,引起反射,从而促使思维向前发展,这是提问的首要目的。简单地说,是要达到对思维的激励目的。这一目的主要表现在:当听课者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提问会激起对方的悬疑,从而开启思维器官主动地寻求答案;当听课者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攻克难点的时候,提问会激发他们开辟新的通路,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当听课者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提问又会激起对方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如果提问不能激起教和学的双方思维同步推进,讲课中的提问就是失败的,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1.2 提醒注意力。

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员对课堂纪律不是靠教员的“权威”和管束方法来维持,而是靠艺术性的提问吸引、钳制学员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员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提醒注意力也是讲课中提问的目的之一。提问要使对方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兴趣;要使对方从已知的东西中感到有新的东西需要探索;要使对方在思想“开小差”时迅速“归队”。所以,提醒学员的注意力同教清晰、简练,而且要具有感染力。

就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而言,教学艺术包括导入艺术、介绍艺术、提问艺术等。每个环节的组织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

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如何才能在几分钟内使学生举目凝视、侧耳细听,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介绍艺术是一堂课的核心。老师要想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介绍的新知识,就需要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到有意义的语境中去。当然在学习化工专业课时,根据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应尽量采用直观性强的员讲课中的中心论点相吻合,是保持学员的听课兴趣历久不衰的主要手段之一。

1.3 设置悬念。

设悬念是文学创作、文艺演出中吸引观众的惯用手法之一。借助这种手法,在教学中也设有悬念,使听课者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同时,悬念还会给人留下回味无穷、发人深思、思绪联翩、茅塞顿开的感知。讲课者把问题提出来,听课者急需知道究竟,讲者不回答,有时还预示两种或多种答案,听者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欲停不止,欲罢不能。直到问题解决了,听者才放下这颗心,明白事情的结局,也领悟到事情的哲理,这时讲课者的目的便达到了。这是一种让人自发、自愿受教育的方法。

1.4 信息交流。

任何一位教员讲课,对一堂课的教学都会事先有个课堂设计。但教学实践中完全按照预先的课堂设计而不改变一点也是不可能的。这种变化是根据讲课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怎样才能知道学员对授课内容掌握的程度?提问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员向学员提出问题,学员的回答就是信息反馈。教员就是在这种信息交流中,不断调整、补充原先的课堂设计。假如没有这种提问和解答的信息交流,教员情况不明,只是一味按照原先的课堂设计进行讲课,那只能使学员叫苦不迭,想听的听不到,不想听的满耳灌。

只有明确讲课中提问的目的性,才会使提问具有艺术性,增强针对性,把提问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使教员、学员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2. 提问的方法

教学的任务、对象、内容决定着其授课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提问作为一种讲课方法,也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问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2.1 开门见山问和拐弯抹角问。

所谓开门见山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提问的时间,在讲课的一开始就直接了当地问,问的目的是直接得到答案;二是指提问的方式,不含蓄,不隐瞒,授课中心内容是什么就开门见山提什么问题。而拐弯抹角问与此相反,它是一种迂回的提问法。提问的时机可以在授课开始,也可以在授课中间,根据授课需要选择时机,其方式一般都是虚问开始,不需要正面回答,步步提问,步步逼近,最后通过激发学员的自身思维探索,幡然醒悟,得出正确结论,回到主题上去。这两种方法似乎是对立的,而实际上是一致的,都可起到激发作用。所不同的一个是直接的突发式的激发,一个是缓慢的诱发式的启发。图形表达方式来讲解有关的原理和计算,这样会减少抽象的语言表达和复杂的数学表达式给学生带来的“瞌睡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艺术是教师进行课堂监控的手段。比如,在学习化工工艺学的工艺流程图时,首先提出思考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阅读重点及主要设备的作用;然后,教师在提问时,也不要只用一种方式,要考虑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主体性、效益性、艺术性三个原则,否则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穿插使用,但一般穿插使用更为多见一些。

2.2 居高临下问和具体生动问。

所谓居高临下问,在此是个比喻,就是说提问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宽也比较概括,以期引起听课者的重视。例如在《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中开讲便问:“机械制造行业为什么要制定各种标准?”这种提问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宽,比较概括,可算是居高临下地提出了问题。具体生动提问的显著特点是具体而不笼统。提问具体,答案也要具体,因此,其内容涉及的面相对要窄一些。比如在《金属工艺学》课程中讲到螺纹的加工方法时问道:“螺栓为什么不选用铸铁材料?”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答案是具体的,不能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这两种提问也可以说是对立的,但都是用提问引起听课者的注意力,二者巧妙结合使用会有很好的效果。

2.3 概括集中问和连续重叠问。

有时教员讲课把整个一堂课的讲授内容用一个带问号的题目串起来。有的题目虽然不用问号,但各段落的小题目却用问号。这些都属于概括集中式的提问。这种提问既是给学员提出来,又是为教员提出来,以便在讲课中回答。提出的问题既是在讲课中要遵循的线索,又是从问题中显示出的层次。这种提问由概括集中到用具体问题做出圆满答案,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概括到具体、从抽象到形象、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分析过程。因此,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概括集中问相对立的便是一个连续重叠问。这种提问是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连贯性地多次提出问题。这种连续重叠提问一般是由具体到概括、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总结、由小见大、由近到远,主要达到得出概括结论的目的。因此,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概括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有层层逼近的效果。在教学中选用哪种提问方法,要根据情况来定。如果教育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那么就不易用重叠连续提问。

2.4 开诚布公问和明无暗有问。

所谓开诚布公地问是指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明显提出要对方回答什么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简单归纳为语句有问号、提问有对象、答问有要求三句话。这种提问可以直接激起学员思维,提醒注意力集中。但教员并非与学员直接问答谈话才算上乘,有时启发式的讲述,把提问暗含在讲述之中,明无提问暗有疑,使听者陷入疑团之中,把“我讲要你听”变成“你听我才讲”。这种讲课对听众来说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对真理探索,又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这种提问法的显著特点是语句中没有问号,却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我问你答的表达方式,却在各自心中暗暗交流着一问一答,对陈述的要求表现出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结论和看法,必要时显出一点结论的光芒。这种提问,教员靠的是内在的控制力,学员靠的是内在的逻辑力。

2.5 正面问和反面问。

所谓正面问就是从正面提出问题,要求对方正面回答问题,其作用在于促使学员的思维正常向前推进。反面问是从错误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对方正确判断出是非,其作用在于纠正学员思维上出现的差错,有时也用于从反面加深对正面问题的理解。这种方法在讲课中经常见到。

以上介绍的提问方法并非提问的全部方法,只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能孤立使用,而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并存,才会使讲课中的提问丰富多彩。

3. 提问的要求

提问作为一种讲课的艺术和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律需遵循。技巧固然重要,但运用不好会适得其反。讲课提问应满足以下的要求:

3.1 不滥问,问在关键处。

有的讲课提问频繁,似乎显得很紧张,实际上会带来不良后果,造成听课者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忙于应付提问,面对讲课中心内容无心琢磨和消化。所谓关键处,一方面是指授课内容的重点之处或者是听课者领会授课内容的必经启蒙之处,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注意力分散需要集中之处。提问掌握不好关键,效果就一定不会理想。

3.2 要会问,问到点子上。

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问法。有的教员一提问,对方会愉快回答,而有的教员一提问,对方知道也懒于回答。这就有一个会问和不会问的问题。我们强调会问,就是说要问到点子上。具体地说:(1)忌老生常谈式地问,总是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几句老话;(2)忌众所周知还要问。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会使人感到无聊;(3)忌为显得自己高人一头去提问。提问尽找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表面上想镇住对方,显得自己有水平,实则离题太远会使人讨厌;(4)忌板着面孔问。不要让人望而生畏,还未回答问题就紧张得不得了。会问,应在提问的语言上下功夫,用讨论问题的语气,使语言亲切动人;会问,应把问题选的适中,不易也不难;会问,要把自己放在答问人的同等位置;会问,还要有和蔼可亲的表情,使教员、学员在感情上相互交流,融为一体。

3.3 问得恰当,问出效率来。

课堂提问应强调效率。要有高效率就要强调问得恰当。(1)提问要有所准备,强调目的性、定向性。不要随便信口开河地问,不要想问谁就问谁,不要想问啥就问啥,更不可有莫名其妙之问和牛头不对马嘴用错词的问。(2)提问要照顾到大多数。问的是少数人,触发的是大多数。不应为惩罚少数人,让多数人去“陪问”。不能用对少数尖子的提问来测定多数人的水平,也不能因个别人对个别问题答不上来,影响中心内容的深入。(3)获得提问答案的时机要恰当。听课者对提出的问题答不上来时,要鼓励对方大胆回答,一人答不上来,可多问几人,营造集思广益的课堂气氛。讲课者要沉住气,不要急于把“谜底”交出。但也不可拖得太久。一个问题的答案拖得太久,会使人精神疲劳,最后即便把“谜底”拿出来,也会使人感到就那么一回事。所以,这个火候一定要掌握好。

3.4 灵活多变,有针对性提问。

提问一般是有一定设计,但不应拘泥于原先的设计。讲课中的情况有时是瞬息万变的,这就为提问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在讲课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但这种调整应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的。这就要求教员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要看准。比如,课堂中有人打瞌睡,这只是一种现象,实质问题是什么,就需要研究。有的可能是身体过于疲劳,没有得到休息而打瞌睡;有的可能是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沉沉入睡;有的则是听不懂,精神疲劳而迷糊起来。搞清打瞌睡的实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恰当问题。提问遵循的这种“变式原则”是讲课中必须掌握的。墨守教案中对提问的原有设计,必然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发挥不了提问的作用。

提问作为讲课的一种艺术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需要讲课者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技巧性,使课堂教学处于师生互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讲课强调体现以教员为主导和以学员为主体,而讲课提问是体现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采用合适的提问方法和技巧,体现讲课的艺术性,激励学员思维,形成课堂互动,使教员和学员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讲课,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乔军.教学法[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2.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篇10

美国的一位著名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经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 大约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 也就是向人提问问题为基础而完成的”[1]。所有新闻采访的实现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因此在沟通中, 提问的技巧就尤为关键。

1 新闻采访及主要表现形式

1.1 新闻采访提问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记者在采访中, 自己多么能说不重要, 关键的是要让采访对象做出能够体现采访意图的精彩性回答。要做到这一点, 前提是记者要有精心的准备, 精彩的提问。采访提问是一门很高的艺术, 是很微妙的, 也是很困难的。提问的水准如何, 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活动的效果, 能够直接影响到采访意图的实现与否。一个有效的提问, 可以使新闻采访更加有效果, 更加有深度、更加有价值。

1.2 新闻采访的主要表现形式

(1) 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做到开门见山, 不进行旁敲侧击以及启发引导式的提问。对于一些采访对象, 可以采取正面提问的形式。如外宾、演员、领导、学者等, 对于他们, 思维比较活跃, 往往能够较快地领会采访意图, 回答起来也条理清晰, 同时由于他们在时间上还比较珍贵, 因此选择正面提问的方式较为适合。

(2) 侧面引导

侧面引导往往采取启发性的提问技巧。一方面利用相似事件进行启发, 以当时的场景来启发采访对象;一方面用相反事件进行启发, 使采访对象通过与当前事件相违背之间的反差来思考问题。两方面可以视具体采访情形单独使用, 也可以交叉使用。

(3) 反面刺激

在这种方式下, 采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从而使得采访对象自己产生“要说几句”的感觉, 甚至强烈表达的欲望。这种方式一般应用在采访对象不想接受深层次采访、不方便接受采访或者不屑于被采访的状况。如果以一般的采访方式进行提问, 反而不能产生预想的采访效果, 不能实现意图。

2 新闻采访的几点提问技巧

2.1 精心准备, 灵活机动

在采访前进行精心准备是记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也是采访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赢得采访机会, 记者要精心准备;在采访中获取主动, 也要精心准备;高质量的提问, 更需要精心准备;总之为了使得采访更有效果, 就必须精心准备。在精心准备的同时, 还要根据现场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 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应用各种技巧, 将采访逐步深入。

2.2 尊重采访对象, 以兴趣寻找切入点

不管采访对象是领导名人还是普通百姓, 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工人农民, 都需要记者给予充分的尊重, 既尊重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又尊重其风俗习惯。如此才能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 推心置腹。同时, 以采访对象的兴趣为切入点, 进行提问, 通过兴趣爱好, 能产生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产生一个共同话题, 更加拉近距离, 以此逐步进行提问, 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2.3 提问中融入情感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所面对的大部分并不是想认识的人, 彼此之间缺乏了解, 而采访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相互交流、磨合、认知、相互熟悉。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采访对象, 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运用技巧。记者在提问中融入情感, 用真情去打动采访对象, 与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则采访活动就变得友好、和谐, 就能挖掘出更为深层的东西, 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

2.4 提问中细节的处理

新闻采访的闪光点与生动处就来源于细节, 来源于细微之处。不管在采访准备时, 还是在采访中, 都要积累一些丰富具体的素材, 挖掘一些细微的东西, 从小处深入采访, 反而更能打开心扉。《艺术人生》节目中, 主持人总是用一张照片、一件旧物就能敞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每每动容情不自禁。当采访现场确实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时, 主持人则迅速地把这个话题岔开, 去把他们的思绪从前一个话题里面引出来, 从而使得采访极具层次感, 艺术性也十分强。

2.5 把握采访的主动权, 层层深入

在准备阶段, 记者应当根据采访对象设计了相对合理的采访步骤。比如, 在采访初始阶段, 先提出简单的, 易于回答的问题, 在后再提出比较深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征, 记者采访时要按照心理学的规律, 主动地进行心理调节与锻炼, 以适应采访对象。这样, 才能把握采访活动的全过程, 积极、主动、科学地开展采访活动, 更为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采撷到真实、精确、生动的新闻素材[2]。

2.6 提问要注意措辞

采访提问时, 要充分注意措辞用语, 以合理的方式提出问题, 做到平实、自然, 真诚。但也不要过分谦卑, 更不要轻佻肤浅, 做到不卑不亢, 有的放矢。提问用语以温和为主, 循循善诱, 掌握一定的技巧, 把握采访的进行

1让受众的反馈成为编辑创新的来源

所谓“受众”意即接受信息的群体, 包括读者、听众、观众三种类型。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 对传播的效果起着重要的扩散作用, 同时也是传播效果的直接反馈者。在传播学研究中, 受众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著名的5W模式, 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用大众传媒的相关术语表示即为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在早期的传播学理论中, 媒介被看做传播威力强大的“主动进攻者”, 而受众则被看做毫无抵抗能力的“靶子”, 这就是传统的魔弹论和靶子论。然而随着对受众研究的加深, 魔弹论与靶子论被逐渐的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发展中的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以及强大效果论。这就表明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被重视起来。

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影响着传播活动, 受众接受传播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行为。任何一种传播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是被受众注意到并且被选择。而影响选择的因素则是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与兴趣, 因此导致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必然是与受众自身的需要息息相关的。因此, 新闻编辑如果想去的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就需要从受众的需求入手进行创新。

2受众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闻编

辑现存的不足

受众是由无数的个体构成的, 新闻受众的结构层次决定了其需求层次。由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诸多不同, 其心理特点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中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 受众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尤其是随着社会进步传媒扩展而产生出的新特点具有更为广泛的一致性。

首先, 受众的互动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 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都是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而存在。二者主动选择与主动传播的过程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谓互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行文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是通过大众传媒媒介传递新闻信息来实现的, 新闻受众的互动性指的是在新闻互动中, 传播者与听众或观众的交流。

其次, 受众的随意性更加突出。随

从“受”看“授”

——用受众的眼光探讨新闻编辑创新

文丨严含

摘要:新闻编辑直接面向的是受众, 受众的心理以及需求都影响着传播的效果。随着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态的变化, 其心理接受也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受众的心理和眼光出发是新闻编辑创新的重要思路。本文在阐述受众与传播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受众心理的新特点,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新闻编辑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受众;心理;创新;变化

程度, 随着采访的深入, 选择相对贴切但更有力度的用语去提问, 能更好的实现采访意图。

3 提高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能力

3.1 明确采访思想

采访思想是新闻报道的指导方法与采访原则[3]。记者应当在进行采访之间就根据采访思想设计采访思路, 制定采访计划, 进行提问设计。这是一切采访活动的基石, 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否则后续的采访可能就会出现偏差。

3.2 确定采访主题

采访选题是记者在采访之前应当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 通过采访素材的搜集, 闪光点的发掘, 细节的处理, 确定一个合适的采访主题, 确保采访的新闻价值与新闻深度。如果选题不好, 则很难提出有水准的问题, 采访活动也会大打折扣。

3.3 精心做好采访准备

采访准备一方面是针对某项采访活动而临时性的准备, 了解采访对象的各种信息, 查阅相关资料, 掌握采访事件的来龙去脉, 所处背景, 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记者平时的业务积累, 即使面对突发的事件, 临时的采访活动, 也能依靠其深邃的思想, 敏捷的思维, 快速的反映, 新闻的嗅觉而提出精彩的问题。

4 结论

某种意义上, 新闻采访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 而交流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提问。采访提问技巧的运用是一门艺术, 一个有效地提问, 精彩的提问, 能够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提升新闻采访的深度, 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因此, 在工作实践中, 要加强对采访提问技巧的运用, 融入情感, 不断提高采访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伟.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新闻爱好者, 2006 (10) :45.

[2]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11) :59-61.

上一篇:中国财政透明度分析下一篇:类型化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