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误区

2024-07-30

教育大误区(精选十篇)

教育大误区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 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影响孩子, 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1.忽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 是人类的启蒙教育, 具有奠基的意义。如果在这个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 那就为孩子将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可现在仍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没什么好学的, 用勺子吃饭, 自己穿衣服, 上厕所……这些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男孩A都已经上幼儿园了, 却总会尿湿裤子, 几次后他都有些恐惧上厕所了, 小便憋到快忍不住了才跟老师讲要上厕所。之后我们跟家长沟通后知道原来A在家里都是用尿不湿的, 因为父母觉得一直要带他上厕所有些麻烦, 而且上厕所这种事没什么好学的, 所以从没好好教过他如何上厕所, 看似一件小事, 但这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从生理逐步转向心理方面了。

2.教育方式不科学。

(1) 家里以孩子为中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在家都十分宠爱, 替孩子包办了所有事。在幼儿园里, 这类孩子占较大比例, 平时大多都由爷爷奶奶带着, 生怕孩子累着, 委屈着, 做什么事都顺着孩子, 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一样捧着。幼儿B在幼儿园里遇到什么事, 总会说:“老师, 我不会。”“不会”甚至成了他的口头禅 , 就连找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座位对他来说似乎也成了难题, 其实事后我发现他都能自己找到, 只是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 觉得幼儿园也和家里一样, 说一句不会就立即有人帮他完成。过度的关爱反而会对幼儿的成长反作用。

(2) 两种极端:过于夸张鼓励, 不打不成器。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可对孩子进行适当鼓励, 但过于夸张的鼓励却有可能适得其反。现在许多家长内心其实是想通过鼓励的方式激励孩子, 让孩子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进行弥补, 可有时候, 孩子得到的赞赏越多, 他的性格有可能越顽劣。有些孩子在家得到家长大量的夸奖, 可当他离开父母在幼儿园做同一件事, 没人再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赞赏时, 甚至老师可能觉得这样做不对时, 他有可能会感到迷茫, 或许更接受不了这一时的挫折。

打骂孩子是最万万不可的教育方式了。一位奶奶来接小班的孙子, 孩子的玩具不知忘在哪里了, 奶奶知道后直接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对孩子凶了起来, 就看见孩子吓得头也不敢抬一下。小朋友刚脱离爸爸妈妈身边, 进入幼儿园的大环境, 情绪等各方面还没稳定下来, 心灵也比较脆弱, 自己的亲人突然对自己这样, 毫无疑问是对孩子极大的否定和不尊重。

(3) 无视孩子的想法、需求。孩子自懂事后 , 就开始思考他所在的这个世界, 思考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孩子们对这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 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这是非常可贵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并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想要向成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 应该给予最大的赏识和尊重。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 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想法, 从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

(4) 重智力轻行为。望子成龙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思维, 孩子原本应该拥有充满欢乐的童年, 可有部分孩子从小就被迫机械地背诵各种故事、枯燥地认字、长时间地上各种兴趣班, 导致年纪小小就已经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还没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 就已经不想学习, 和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重智力轻能力”的影响下, 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很难甚至无法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 将来进入学校后学习将会更困难。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幼儿自进入幼儿园, 教育幼儿的任务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 需要家园配合, 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在实际幼儿教育中, 如在教育思想上, 教师与家长不一致, 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教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本领, 家长则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教师主张孩子自主发展, 而家长则认为自己想让孩子做什么, 孩子就要按照家长的想法发展, 不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 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 等等, 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偏差, 导致教育力的衰弱。所以就要家园共同为幼儿创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使得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三、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1.幼儿 园 通过各类 活 动 提 高家 长 的自 身 素质 , 丰富 家 庭 教育指导形式。

(1) 定期举办一些教育讲座, 给家长提供的教育讲座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家长, 采取集中、分班、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热点说明教育道理, 提高教学时效。通过这些专题讲座, 家长了解到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同时也能及时掌握新信息, 并逐步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 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2)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家园双向沟通的 重要渠道。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 及时发现孩子优缺点, 和老师共同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商讨出可行的方案, 家园一致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孩子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缺点得到及时改正。

2. 教 师 通 过 一 定的 方式 了解 家 长 的 实 际需要及时给予 帮助, 推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1) 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形式 , 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 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家长也可随时给幼儿园提出宝贵的意见, 使教师能了解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缺陷, 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2) 在家访工作上采取家访与来访相结合的方法 , 平时由教师根据情况个别家访或接待家长来访, 每月至少联系5位以上家长, 做到个别问题个别访, 重点问题重点访, 特殊问题特殊访, 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协调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

(3) 通过网络这一工具 , 建立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论坛 , 不但可以发表留言, 还可以上传优秀文章, 发送照片和视频, 而且不再是教师单方的, 家长同样可以发表留言与教师沟通, 上传优秀文章, 发送照片和视频, 互动性更强。

(4) 家园共同制作“幼儿成长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自己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的成果记录, 其中有着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观察记录, 幼儿的作品、照片, 以及家长和教师及幼儿自我评价等各种反馈信息, 反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 也是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 可以通过作品和资料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 为将来孩子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几大误区, 提出了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回答。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瑞芳.综观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张诗雅.试论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3]黄丽丹.幼儿园外来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和策略研究.

[4]浅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策略.

[5]提高开放日的家长参与度.幼儿教育, 2007 (19) .

惯子如杀子:盘点家族教育9大误区 篇2

惯子如杀子:盘点家族教育9大误区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 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是现在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 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误区1、对孩子经常有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懂得主动关心他人。 误区2、过分关注孩子――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一点点小事就要搞的惊天动地,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在学校也容易在同学面前表现出骄纵、蛮横的性格。 误区3、总是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孩子必然容易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误区4、孩子生活懒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三心二意,有始无终。 误区5、总是对孩子祈求央告――这类孩子不能明辩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父母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误区6、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这种孩子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会变得懒惰、自私,并且自理能力极差。 误区7、剥夺独立――这种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却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误区8、害怕哭闹――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误区9、当面粗护――这样的孩子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使孩子性格扭曲,还容易造成家庭不和睦。 现在咱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啊?!

附相关文章一篇:惯子如杀子 文/希文 记得一年前,我们全乡的几所村小学合并成一所寄宿制小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教五年级语文,教两个班的语文,并且任五年一班的班主任。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很想认真努力,保持几年来的名列前茅的成绩。所以勤奋与严格并存。 那时,五年二班有一个叫刘晶鑫的,他的妈妈是我们一起工作的老师。而这个学生却没有任何一点好的学习习惯。连上课也不能很好地坐在那里,就是属于那种“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的。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字写得歪歪扭扭,经常不完成作业。我觉得是同事的孩子,要对他更负责任,对他要求更加严格,想重新塑造他的形象。有一次,他没有背好课文,我让他到教室后面的空地地站着背,背好再上座位。几节课下来,他还是没有背下来。那时,他每当下课就跑去办公室找他的妈妈撒娇。那次他也不例外。 上课了,他还没有回来,我以为他是撒娇忘记了回来的时间。就有些生气。谁知道是不愿意回来继续受我的“惩罚”,所以不回来上课。上课有几分钟的时候,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了教室门口。我假装没有理会。他就走进了教室。我非常生气。我厉声说:“出去,你会报告吗?”他就赶紧出去了,这回,是说什么也不进来了。他的妈妈脸色铁青,我也有些担心,她如果当场发作,我们的脸面会不太好看。好在她没有那样作,反复地劝说,和训斥后,就踢了他两脚。他终于报告了,我让他进来了。从那次以后,他回家就写作业,连跟妈妈去地里劳动都拿着书在背诵课文。那次其中测试的成绩竟然是95分。他妈妈激动地说,他们孩子的成绩从来没有及格过,这回创造了历史。可是,由于他的基础太差,也就勉强维持在及格的水平上。 今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选择了教其它学科。新来的一个于老师接了我原来的工作。她刚师范毕业,有一定的能力,也有上进心。比我那时要求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也发现了刘晶鑫的问题。也和我的想法一样,想对同事的孩子负责,严格要求。在一天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对他进行了惩罚。 可是当于老师严厉地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竟然说:“我就不完成了,你怎么着吧!”说着还骂了几句。于老师又惊异又气愤。就拉着他去找他的`妈妈。他的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于老师说了几句。他就抢着说自己受到的委屈。同时又骂了于老师几句。于老师当时更气愤了,当场斥责他。他却当着他妈妈的面踢了于老师两脚。于老师更加怒不可遏。她本能地也踢了他两脚。谁知,那位老师不但没有阻止她的孩子,反而怪于老师竟然当着她的面就敢踢她的孩子。于老师更加愤怒,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难怪她的孩子会这样。当时和她争论起来。眼看就要演化于一场对打。被另两位老师发现。劝阻了。谁知,那个孩子不但不思已过,还找到校长,问校长解决不,不解决就去教育局告于老师。校长说你愿意去告,就让你妈妈先去告我吧。他们才不了了之。 之前,我们谁都知道那位老师溺爱自己的孩子。她大儿子的时候,她就因为管教的问题和小学的马老师吵过;中学的时候,也同样和王老师吵过。所以连高中都没有能力读,就过早地走向社会。这个小儿子前四年在他亲舅妈任课的班级里。也是一个心严厉著称的老师。谁知,由于她们姑嫂关系不太好。她在学校当着所有老师的面说,孩子的父亲出外打工了,临走的时候说让她好好地照顾孩子。所以她不希望老师天天“欺负”她的孩子。那位舅妈只好听之任之。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于老师能选择什么呢。只有向以往的老师那样听之任之。 无独有偶。前几天。于老师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个叫刘双瑜的女生。是去年下学期。我们姓赵的一个主任安排到我班的。本应该上初三的学生,却回来读六年制的小学五年级,让人大惑不解。那个孩子的哥哥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里人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她的身上。我以为是想成材的意思呢。她却出奇地敏感。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刺激。半年平平安安地过来了。 于老师接替了我的工作后。她却开始追求男生。一个个小男生。十三、四岁,怎么会处理这样的问题呢?有很多被她俘虏。她也公然地在本子上一页一页地写着:“**我想你,你想我吗?”本子被随便地扔到教室的任何一个座位。于老师大为恐慌。就找她谈话。谁知她当时说得很好。过后就又依然如故。于老师就和另外的教数学的徐老师找到那些男生,做他们的工作,他们都听话地和她断绝了关系。可是她又和另外的几个平行班的同学拉上了关系。于老师非常严厉地在班上批评了这种现象。并且严厉地批评那几个跟着她跑的几个女生。防止她们给她传话,递书。她们也有的听话,有的不改。 前几天,一个晚上。她请假回家,理由是和妈妈说说心里话。谁知第二天,就让当舅舅的赵主任给调了班,在没有通知于老师的情况了直接送到了四班。碍于主任的面子。四班的张老师婉言拒绝无效,只好收下了她。这个时候,她正和四班的班长打得火热。 那天,赵主任喝了一些酒,到我们的办公室,给于老师解释,并道歉。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她回家说老师看不上她,她不愿意在那里。家长非常生气,就要来找于老师理论,要么就找校长理论。赵主任无法劝服就只好息事宁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说当时之所以把她从中学转回到小学,也是因为这个问题。他说他也看到她和男生在宿舍楼的旁边“撕皮掳带”,他想冲上去,抽她两个耳光,可是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只好隐忍。说如果是男孩子,他一定不会放过她。并且说她哥哥那时如果让他管,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血气方刚的小于老师遇到这些事情之后,一定应该是成熟了一些。在自己的从教生涯里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留给我们的何止是惋惜和气愤呢? 我只想起多少年来老百姓传下为的一句话“惯子如杀子”。其余我无话可说。

走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几大误区 篇3

误区一:重视幼儿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却忽略了科学问题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目前在很多的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往往不自觉通过暗示性语言、自己的一贯思维模式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长而久之,幼儿只有了效仿没有了挑战,那就意味着他们思维还未插上翅膀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他们只能膜拜前人的科学成果、而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意味着他们只能简单重复,而不会有创造与发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科学教育则始于孩子那一双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误区二:注重关注探究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探索,而忽略老师在活动中的引领性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会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在热火朝天地自主探索着,而对于孩子们很多突发性的提问教师不能做出很好的回应。或者教师并没有在孩子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特别是表现在对于区域投放材料中,教师往往无计划地把一大堆的教具放于幼儿面前,忽略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这样的一种无计划或是准备不充分,让很多幼儿的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进一步深入,从而导致当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好一个“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更要重视教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误区三、重视单个科学活动的设计却忽略科学体系的完整性、深入性。科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问。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深入探究。如果我们教师忽略了科学教育中的完整性与深入性,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只能成长为“只懂皮毛,不懂真理”的三脚猫。我们在培养幼儿对科学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幼儿去体会科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持之以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目前有部分幼儿园或者是幼儿园的老师,她们呈现的科学活动非常精彩,但往往刚刚进入一个课题就转而下一个了。常看到孩子们因不能深入了解而产生困扰,甚至挫折感。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改进目前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一、把握随机教育机会,引导幼儿发现神奇科学的身影

随机教育是显示一位老师教育机智最好的舞台。对于关注科学教育的老师来说,幼儿园的操场上,教室里的区角中,楼梯的过道口是教育空间在延伸;早上的晨间锻炼,中午的午餐时间,下午的户外游戏串起幼儿园科学学习生活的点滴。例如午餐后吃橘子时进行的“数数你的橘瓣有几个”,又如指导幼儿玩变色陀螺,引导幼儿从动的事物会变到探究到其实“一切都在变”。

其实,科学的发现都来自科学家对生活中人们认为的普遍现象的研究与探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顿从树上掉的一个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而对于幼儿生活场景中隐藏的科学身影,教师要用教育机智引导幼儿去发现,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引领孩子充满渴望,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索之路。

二、用开放式的问题充分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欲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石,更是引领幼儿展开科学探索的金钥匙。教师要学会用开放式的提问。例如在进行完“沉与浮”的实验后,教师用这样的提问结束整个活动:“孩子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石块都会沉到水里,而所有的木头都浮于水面呢?”就这样孩子带着疑问回家,继续他们的科学发现,找到了一个个不同于上面的答案。--火山石会浮在书面,沉香木会沉到水底……。因而,教师应满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倾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去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运用开放性的提问,不仅引领幼儿进一步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事物,而且向幼儿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只有实践是不变的真理。”

三、设计有效提问、彰显教师引领的作用

1、设计有效提问。教师要设计严谨而又有效的提问,有计划地一步步引领孩子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设幼儿主动发现的环境,是一位优秀老师的必备素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造力的是环境。”“生活即教育”,而理想的教育环境是高于生活的,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即环境配合幼儿目前所关注的问题或是教师即将引导幼儿去发现的问题。从日常的区角环境、一日生活环节侧重、课程中的主题探索活动等大小环境中,细致入微地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幼儿所身处的环境利于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在老师引导下获得成功。

3、激励一直是促进人们不断进步的助推剂。虽然幼儿年龄小,教师常常使用一些浅层次的激励方式: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等。但只有精神层面上的深层次激励才能使幼儿获得不懈努力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

四、家园共育,使科学教育更具持久性。

如果四匹马从四个方向同时拉一辆车,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人早深知此理,因而很早就有“并驾齐驱”之说。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氛围的营造,更要引导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实践说明,让家长提供给孩子继续探究的各项支持,孩子们不仅能享一时的成功,而且有不断探究的机会,从机会中进一步获得新知与疑惑,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走出误区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没有章法的幼儿探索,更不是烙上老师思维定势的幼儿探索,而是尊重科学,尊重幼儿,尊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

警惕儿童用药6大误区 篇4

首先就是预防性用药。除非是在外科手术后出于预防感染的需求等特殊情形下, 健康儿童没生病是不需要用药的。像有些小儿家庭常备一些七珍丹、猴枣散等, 汪云表示, 备用不反对, 但具体用药还请咨询专业人士。

第二就是滥用抗生素。首先是耐药的问题;还有就是过敏, 孩子感觉不适, 恶心、呕吐、长疹子;损伤肝肾和神经系统, 药物要通过儿童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儿童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滥用药, 可谓雪上加霜;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尤其是头孢、阿莫西林类的药物会影响免疫系统;造成二重感染,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1、2岁的婴儿期很多见的鹅口疮, 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真菌感染。

第三是超剂量用药。儿科所接诊的0~18岁人群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大的年龄段, 历经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在不同年龄段, 身体、组织器官发育程度不同, 所以儿童用药不同于成人, 需要考虑体重, 同时还要参照年龄。

第四是滥用退烧药。一般在体温中度以上发热, 38.5°以上适当用退烧药, 以下的低烧一般采用物理降温。汪云强调, 6个月以下的婴儿, 即便是38.5°以上, 也应尽量少用口服退烧药, 尽量使用物理办法。临床中发现有的家长在孩子发烧到37°多, 38°不到, 家长就把美林、百服宁用上了, 而且一天几次, 这其实伤害很大。据介绍, 这样一来, 主要伤害是降低儿童的免疫功能。发烧的时候实际上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了, 白细胞中的T淋巴细胞会分泌抗炎物质, 增强免疫力, 此时退烧等同于压制免疫系统, 时间长了, 免疫功能得不到发育, 则出现抵抗力低下。

第五是使用成人药。有时候, 家里大人小孩都感冒了, 同样一种药, 大人喝一包, 孩子喝半包。汪云表示, 这种做法实际上非常不安全。“不能单纯从剂量上看, 小孩不是微缩版的成人。”儿童各个组织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 尤其肝肾功能。成人药是按照成人的肝肾代谢来制成的, 小孩不能吃。之前报道过很多儿童尿血的案例, 后来发现是和儿童服用感冒通有关。感冒通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成人感冒药, 其中内含一种化学物质, 成人很容易解毒排泄, 而小孩服用后就会造成肾脏损伤。

第六是滥用滋补品。前段时间报道沸沸扬扬的牛初乳, 都说其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汪云表示, 除非孩子是早产儿, 存在免疫缺陷等特殊情况。即使如此还须在医生帮助下, 适当选择, 健康孩子完全没有必要服用。对待滋补品一定要慎重, 并咨询医生。

本刊说两句:

健身3大误区 篇5

要想身体好,盲目锻炼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摒弃错误看法,首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很多竞技运动和时髦的健身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运动的目的是让人身体更健康,而不是很受伤,为什么同样的运动,别人参加就如鱼得水,而自己却导致伤病?以下三方面,请读者想一想,是不是有同感。

误区一:

不顾身体状况一哄而上现在在各种媒体上介绍的新潮运动方法很多,经常出现大家纷纷参与的健身热潮。但是跟风之前,要综合考虑年龄和身体问题,看看究竟适不适合自己。

一般来讲,人的一生过程中有三个年龄段:青少年时期,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选择的运动种类是完全不同的。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可以选择跳跃动作较多,技巧性较高的运动,这样能刺激骨骼生长发育,让人长得更高,身体对抗性高,要求素质高的运动,比如说足、篮、排等,可以在这时从事;而人到中年,身体各方面已经闭合成长,柔韧性和恢复能力大不如前,需要的是要加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就应该选择一些持久性较强的运动,比如说游泳、慢跑等;老年则要完全禁止剧烈运动,因为心脑血管的状况已经不允许了,可以选择散步等危险性最小的运动。

误区二:

转折期慎选运动种类据李主任介绍,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经济条件转好,开始有时间、有金钱和有想法去运动,希望能够健康长寿,但是运动基础必须从青年时代打好,如果年轻时忽视运动,到了中年再去从事不熟悉的项目,就很容易受伤。

现在提倡全民健身,强调一个趣味性,人们都想从事更好玩的运动项目,可好玩并不意味着安全。特别是中年人,身体正处于变异期,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敏捷度大不如前,一切状况正在向老年缓步迈进,还要从事年轻人爱好的运动就不太可取。举例来说,有人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运动过,30多岁了想陪孩子一起打球,在场上一追球,步子不对就会很容易挫伤膝盖;而现在非常风行的踢毽子,很多老年人踢的花样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在膝盖弯曲二三十度时的一些动作都还没有问题,而那些猛地一下把脚后踢上去的剧烈动作,对于老年的膝关节和髋关节危害就相当之大,可能一时还不觉得怎样,而伤害一旦累积发作,就会给人带来很大痛苦。所以,在从事任何运动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运动基础,身体受得了受不了再去从事。人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好的,可身体跟不上就千万不要勉强。

误区三:

运动方式单一无度任何运动都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可供选择的运动种类减少,就算是适合自己的运动,也要注意不要把它练成“单打一”,就是反复只练习一个身体部位。

6大相亲低效率误区 篇6

能够唤起你情欲的人和能与你一起过日子的人是有区别的,爱情是不可控的,过日子是可控的,相亲对象只要本人不让你产生反感,就算是成功了第一步。

不要抱着找依赖的想法去相亲

婚姻不是保险箱,不是女人的归宿,也不是男人的天下,在法律的支持下,对婚姻不满意的一方只要愿意承担后果就随时可以离婚。婚姻不再是永久的依赖和占有,抱着依赖的想法去相亲最后会得不偿失。

不真诚很难相亲成功

相亲的目的就是结婚、过日子,过日子就需要钱,是什么经济状况就是什么经济状况,实话实说比给对方画饼要好得多,如果双方都愿意做婚前财产公证,相亲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轻信对方话的人相亲难成功

不少人说、想、做三方面是不统一的,就看他怎么做,别听他怎么说,也别去猜他怎么想,他的真实想法都在他的行动里。而且,一个很容易被哄骗的人是得不到对方尊重的,谁会希望自己的配偶是个傻瓜?

对婚姻期待过高相亲难成功

婚姻不是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新的责任和麻烦的开始,一旦进入婚姻,社会角色就会骤然增多,你除了是对方的配偶还是对方的家庭成员,做人的压力就来了,烦恼也来了,把婚姻当桃花源的人相亲是没有结果的。

把配偶当救世主的人相亲难成功

地栽牡丹春季养护4大误区 篇7

1、浇水过晚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极不稳定, 早春浇水可以有效降低地温、延缓植株萌芽, 以免植株受到晚霜和倒春寒的危害。但浇水过晚不仅起不到防寒、防冻的作用, 还会影响开花质量。因此, 浇水宜早不宜迟, 应浇足浇透, 以土表不积水为度。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在牡丹的盛花期应控制浇水, 否则会缩短花期, 使花朵过早凋谢。

2、修剪不当

牡丹的修剪十分重要, 修剪不当则花小、色淡, 影响长势。对牡丹进行修剪, 一种是将从土中新生的萌芽全部剪除。若打算用作更新枝或矫正冠形的枝条, 则可以保留。这就是俗称的“牡丹修脚”。这些脚芽若保留下来, 在其木质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养分, 影响开花的质量和夏季花芽的分化。另一种是将过多花蕾疏除, 每个枝条只保留1个花蕾。如果顶芽花蕾不如侧芽花蕾健壮, 则应将顶芽花蕾疏除, 保留侧芽花蕾。植株的养分是有限的, 保留的花蕾多, 每个花蕾所能够分得的营养就少, 花朵就小, 单花寿命也会缩短, 而且还极容易出现畸形花。

3、花后缺肥

牡丹通常1年施3次肥, 即秋后的基肥、早春的花前肥和仲春的花后肥。日常往往容易忽视春季的花后肥, 实际上这次施肥非常重要。虽然开花前施用了肥料, 但经过开花, 养分已消耗不少, 此时不追肥会影响植株以后生长, 造成植株长势衰退, 影响花芽分化。在花谢后半个月内, 要追施1次以磷肥为主的复合肥, 同时也可适当施入一些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如果花后植株长势不佳, 还可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这样可使植株枝繁叶茂。

4、花期暴晒

骨质疏松防治误区大盘点(上) 篇8

误区一:“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

错。“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虽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尽相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其骨密度降低必须达到规定标准:与正常成年人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2.5个标准差 (SD) 才叫做“骨质疏松症”;降低一个标准差 (SD) 以上但未达到2.5个标准差 (SD) 时,只能称作“骨量减少”。很多老人确实存在骨质疏松,但严格来说是处于“骨量减少”的范畴,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所以,重视“骨质疏松”没有错,但也不必看到“骨质疏松”就草木皆兵,需要正规的骨密度检查才能最终确诊。

误区二、依据自觉症状或血钙水平判断有无骨质疏松症

错。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为时已晚;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 (PTH) 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和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对于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误区三、骨质疏松都是缺钙造成的,单纯补钙就能治好

错。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骨质疏松并不单纯是因为缺钙,而多是由于钙调节激素失衡 (如雌激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和活化降低等等),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活性,致使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因此,单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同时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 (即:一方面要促进骨生成,另一方面要阻止骨流失),换句话说,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 (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和促进骨形成的药) 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打个比方,补钙就像提供补墙用的水泥,但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水匠的操作,抗骨质疏松药物就扮演了泥水匠的角色,可以调控上述两种细胞的“工作”,最终将钙“砌到墙壁”里。国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抑制破骨或促进成骨的药物,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

误区四、只要钙的摄入量足够,身体就不会缺钙

错。仅仅保证每日足量的钙摄入是不够的,这是因为食物中的钙必须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被肠道吸收,而吸收之后的钙还需要在性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 (PTH) 等的调节作用下才会沉积到骨骼当中,上述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机体缺钙。

误区五、因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故患者宜静不宜动

错。有些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因为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会发生骨折,因而不敢多活动,更不敢去户外锻炼,这种作法并不可取。我们讲,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而有助于钙在体内的吸收与利用。如果老年人因为担心跌倒造成骨折而不注意锻炼身体,肌肉力量减退,协调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只会更加严重,反而更容易跌倒造成骨折。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适当锻炼 (如负重训练、健身跑、步行等),每周应进行两次,每次一小时。这样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力量,来保护骨骼健康,从而减少骨折的机会。即使已卧床不起的骨折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晒晒太阳,使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

误区六、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

错。很多年轻人都把骨质疏松症视为老年病,似乎与自己无关。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二三十岁的女性(尤其是体型消瘦者),也有可能罹患此病,这与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如今许多年轻人没事就宅在家里,出门以车代步,缺乏户外运动,日照时间不足;吃饭偏食,嗜好烟酒、喜饮浓茶咖啡;更有一些年轻时尚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而拼命节食减肥。上述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合成减少,可能年纪轻轻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

误区七、预防骨质疏松,无须从小开始

影响有效教学的几大评价误区 篇9

一、批评的缺失

《数学课程标准 》 的评价建议中写道:“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确, 要想一个人改进不足, 批评的作用远远不如表扬的作用大! 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 但不少教师就误认为要杜绝批评, 认为激励与批评是对立的, 强调激励就不能批评,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例如:我曾听过一节课, 那位教师执教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半块饼, 问:用分数可以如何表示? 生:1/5, 教师竟然表扬说:“很有创意.”台下一片哗然.课后问她, 她竟然说:“新课标不是提倡激励性评价吗? ”我不禁哑言, 这不是对新课标的曲解码?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直面指出, 不是误人子弟吗? 事实上, 批评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没有批评.做错了就应该给以批评, 有时甚至是严肃的批评.使个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化, 对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当然, 批评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 注意语言艺术, 最终达到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

二、评价操之过急

及时、准确是评价的基本要求, 可有时及时地作出正误判断, 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适得其反.例如:有一次, 我出了道判断题:“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问学生:“这道题对吗? ”一位成绩稍差的学生站起来说:“这道题是对的.”当时我有些恼火, 就急着边板书边解释:“你看, 2 是偶数, 但它是合数吗? 因此, 这道题是错的.”当时我看到那名同学嘟着嘴, 很不情愿地坐下.下课后, 我又去问这名同学, 怎么对老师讲的不服气? 这名同学说:“老师, 我还没有说完呢, 我本来想接着说:‘假如2 除外, 但题目中没有说2 除外, 所以是错的’”.我突然意识到由于自己评价太过及时, 浇灭了孩子的自信心.我当时后悔得不得了.其实, 现阶段, 有不少教师都像我一样, 发现学生的答案没有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时, 就即刻作出否定评价, 根本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这样, 势必影响评价的价值.如果教师能延时评价, 不要急于评价学生说或做的正误, 而是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 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物质性评价过泛

恰当与及时的评价, 具有很强的引领与激励作用.但如果不注意评价的方式, 有时会让评价失去价值, 甚至带来负面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物质奖励被过多地采用, 以至于让学生整节课始终盯在那“漂亮”的“奖品”上, 无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 曾听过一节低年级的公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师拿出很多漂亮的五角星, 说:“这节课, 老师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要求大家坐得端端正正.谁坐得最好, 就奖一颗五角星, 谁回答问题最积极, 老师也送他一颗五角星, ”结果, 整节课, 孩子们都在向教师索要五角星, 临近的孩子甚至在比谁的五角星多, 有的同学, 手捧五角星, 爱不释手, 不知要把它放到哪儿……五角星, 让一部分学生已无心听课了.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 物质奖励的评价方式该如何让它发挥巧妙、积极的评价与激励作用呢? 本案例, 让我们看到一味进行物质奖励带来的后果. 过泛的物质评价有何负面影响呢?

1. 学生被 “奖品”吸引, 无心学习

整节课, 教师不停地“发奖”, 学生不停地“接受着、欣赏着、兴奋着”.学习内容的吸引力, 怎能与精美的小红花去比呢? 他们的心完全转移至漂亮的小红花上, 此时的课堂教学, 已经是失去了“主体真正参与”的表面课堂.

2. 过多的 “奖品”, 导致教师评价 “含金量”大大降低

真正有活力的课堂,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掀起很大的“波澜”, 都会让课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本案例中, 由于教师评价方式的不当———滥发奖品, 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威力”荡然失存.

3. “奖品”过多发放, 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

“我上次表现好, 你给我一颗五角星.我这次还好好表现, 你怎么不给我五角星了呢? ”这样想法的孩子肯定很多.学生今天得到小五角星, 她会期盼明天得到大五角星, 这是正常心理, 教师明天又如何去面对他们呢, 五角星又将发到何时呢.所以说, 物质奖励当慎用.

其实, 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并非完全要依赖 “物质奖励”.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次抚摸…… 都可以将您的 “评价”, 悄悄送入“孩子的心田”.关键是要适时、适度.具有启发性、激励性的“精神评价”, 有时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更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

浅析英语学习的几大误区 篇10

关键词:误区,单词,听力,表达,语法

1 误区一:记单词靠死记硬背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他们并不理解新单词的意义和用法。于是背单词成了一种既快速又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但其实他们有所不知, 这种方法既不科学, 也会对未来学习英语带来隐患。初学时切不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单词。

1.1 很多英语初学者只在开始学习英语单词时喜欢背单词, 在对新事物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未能及时复习巩固新学的知识对学习者来说是很不科学的一种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单纯的背单词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延伸, 之前所背过的单词很容易忘记, 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所以, 背完单词后能够及时有效的复习才是记牢英语单词的关键。当使用这种方法时, 会使我们对英语的记忆和掌握都有很好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1.2 背完单词之后不善于应用, 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大的弊端。

因为孰能生巧,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所学的单词和所学的句型, 才能不断加深所学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 从而起到牢牢掌握的效果。我们之所以学习多年英语却不懂如何应用就在于此。所以, 想要成功记住单词, 达到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忘记的效果, 还得靠温故而知新。

1.3 可以寻找一些帮助记忆的游戏, 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学习的效果。

人们总是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因此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寓教于乐也是现今社会所崇尚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所采用的是快乐教学法, 既保持着一种快乐的氛围来学习英语, 可以使人们对所学的英语知识时刻保持一种新鲜感。有了新鲜感做学习的动力, 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

2 误区二:练习听力多多益善

2.1 很多初学者认为学英语练好听力很重要, 但是如何练习听力则无统一方法。

听英文歌曲, 看英语电视剧, 与外国人交谈等都不失为好的方法。但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这些英语的发音中有一些吞音, 连读, 弱化等语言现象, 只有在英语学习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明白, 初学者很难理解与听懂。所以, 以上几种方法对英语初学者来说起不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 并不可取。

2.2 很多人认为听多了自然懂, 但我个人并不建议用这种方法。

由于人的短暂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差别, 人很难在听过一遍听力之后就知道各种发音缘由以及如何运用听到的语句来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对话。本人认为初学者应该首先练习简单的听力, 比如用慢速的教材听力进行跟读, 必须要带字幕的。初学者最初在听听力时可以不看原文, 听过几遍之后, 对听力素材有一个大致的熟悉了解, 然后再看字幕。一遍一遍的熟悉地道的英语是如何发音的, 然后进行模仿。

对一篇课文达到熟悉甚至可以背诵的程度远远要比听了上百篇的文章但什么语言特点和用法都没记得住要强很多。因此, 练习听力并不是多多益善才好, 精听才是刚入门的英语爱好者们应该采用的方法。通过精听, 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国家的人本身发音的特点, 从而能更好的进行模仿练习。

3 误区三:只听就行, 说英语并不重要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听力的练习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听懂他人所说的话, 而读英语则能帮助我们与人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维护我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1 说好一口流利的英语才应是每个英语学习者所奋斗的目标。

如果你只是背了一些英文单词, 听的懂简单的英语而不懂如何表达的话, 并不能称为真正掌握英语的人。因为学习英语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高层次的境界就是达到与他人流利交谈的程度。不会说英语就等于学的是“哑巴英语”, 当真正需要用英语交谈的时候只能是无可奈何了。而我们现今所学英语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交流,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说英语表达这方面不可小视。

3.2 学说英语要不害怕丢人。

有些人会怕自己说不好而被大家笑话, 有这样思想的人是很难学好英语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练出来的, 没有不通过勤练习的方法就可以成为语言大家的人。而我们作为初学者, 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我们只需要勇敢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即可, 说的不流利无所谓, 熟练就好了, 用词不当也可以通过勤听、勤说来予以克服, 语音语调暂且不讨论, 能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行, 它可以通过以后的模仿, 勤练来克服。

4 误区四:学习语法不重要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语法, 各自的语法之间有的有联系, 而有些联系则不大。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就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4.1 英语语法对于英语语言如何运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它是指导我们入门英语的一种很好的指导老师。

掌握了语法的运用就像是开启了通往英语大门的金钥匙。

很多人往往忽略了最初学习英语时对语法的掌握, 认为能听懂英语之后自然会语法这种思想是严重错误的。我们要克服这种思想的蔓延, 做到所学的都是正确的, 所掌握的都是真理。

4.2 人们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存在于脑海之中, 所以一

旦错误的英语语法深入人的头脑之中之后便会根深蒂固, 很难再在人的头脑中植入正确的语法。因此, 在初学之时就能培养出一种正确的理念对以后英语的学习大有裨益。

4.3 由于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 掌握一门外语对以后其他语言的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学好英语对于其他印欧语系的掌握以及各种语言之间潜在的促进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总之, 学习英语不可以操之过急, 而是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在分析了以上几点学习英语的误区之后, 希望英语初学者能够尽量避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学习方法。以上几点也只是建议而已, 希望对大家英语的学习有所帮助。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后天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巧利.浅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误区[J].企业导报, 2012, 7.[1]刘巧利.浅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误区[J].企业导报, 2012, 7.

[2]伍谦光.谈谈怎样学习英语词汇[J].现代外语, 1982, 10.[2]伍谦光.谈谈怎样学习英语词汇[J].现代外语, 1982, 10.

上一篇:人才要求下一篇:创业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