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外固定支架

2024-09-07

关节外固定支架(精选十篇)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1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共8例8个跖骨头关节内骨折,其中男6例,女2例; 年龄21 ~ 49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 重物压伤5例,汽车碾压伤3例。骨折类型: 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例。骨折部位包括: 第1跖骨头3例,第2跖骨头1例,第3跖骨头2例,第5跖骨头2例。受伤距手术时间平均2 d( 6 h ~ 7 d) 。其中开放性骨折均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均择期手术。治疗方法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均应用静力型外固定支架。

1.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及下肢自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开放性创口给予清创,反复用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冲洗,骨折块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冲洗关节后修复关节囊、肌腱,止血,微型外固定架跨受损关节固定,缝合皮肤; 闭合性损伤均采用跨跖趾关节背侧的S形或L形切口,切开皮肤及软组织后,纵向劈开关节囊并拉向两侧,充分显露跖骨头,骨折复位后克氏针固定,微型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后缝合关节囊及皮肤。内固定克氏针针尾剪短留于皮外。

术中C型臂X线机辅助检查复位及内固定情况,复位标准要求关节面尽量复位平整,台阶小于1 mm。

1. 3微型外固定系统的使用本组病例均采用单臂单平面型微型外固定架,固定针为螺纹针,指骨针直径1. 6 mm,掌骨针直径2. 0 mm。进针方向: 应垂直于骨面。进针点: 跖骨选择骨干中远段,近节趾骨选择骨干中段,于侧中线稍偏背侧进针,均需避开伸肌腱,以免影响足趾活动。跖趾关节的固定于正常位( 与其余足趾平行) ,并给予适度的牵张力,防止挛缩。

1. 4术后处理本组病例均无需石膏托固定。2 ~ 3 d后即可开始进行足趾活动锻炼,这样可以预防和减少肌腱和关节囊的黏连。训练以远端趾间关节为主,训练时努力达到关节主动活动的正常范围。定期进行针道和外固定架护理,每天酒精清洗支架针,并定期检查外固定系统紧固程度,保证可靠的固定。

1. 5随访间隔3 ~ 4周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面的平整程度。根据骨折类型和骨折愈合情况确定固定的拆除时间。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 ~ 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法评价功能[3]: 优90 ~ 100分,良75 ~ 89分,中50 ~ 74分,差 < 50分。

2结果

2. 1术后结果2例因皮肤坏死经植皮、皮瓣修复后愈合, 其余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4 ~ 6周拔除克氏针和去除外固定系统,骨折于术后6 ~ 8周临床愈合,8周开始负重行走,所有骨折均顺利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针道感染、关节疼痛、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足底疼痛等并发症,外观良好。最后随访时,X线片显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没有创伤性关节炎的表现,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价,优7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 。

2. 2典型病例患者女性,因重物砸伤致右足第3跖骨头闭合性骨折( 见图1) 。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 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术后定期随访,骨折复位满意( 见图2) ,4周拔除克氏针, 6周拆除外固定支架。随访8个月,功能满意,无足底疼痛等不适。

3讨论

跖骨是足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故跖骨骨折后良好的解剖复位对恢复足功能至关重要。如果跖骨骨折对位对线不佳,可能影响足弓和足的负重功能[1,2,4]。跖骨头在足负重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跖趾关节功能可以方便足能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下蹲、行走等。因此跖骨头关节内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往往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如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行走疼痛等等,影响足部功能。

图1 术前 X 线片示右足第 3 跖骨头关节内陈旧性骨折

图2 术后 6 周 X 线片示骨折愈合

目前关于跖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报道较少,但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2,4]: a) 保守治疗,即通过手法复位联合石膏托固定,手法复位无法很好的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既而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最终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影响足功能; 时间相对较长且固定范围较大的石膏托固定,往往导致正常的关节出现关节僵硬等并发症。b) 切开复位,应用螺钉、克氏针、微型钢板等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复位,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克氏针、螺钉固定不够可靠,必须辅以外固定,常用的是石膏托,扩大固定范围,这样既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同时也影响了正常关节的活动。 微型钢板虽能获得坚强固定,但因骨折位于关节内,固定相对困难,若操作不当,反而会影响关节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手部关节内的骨折,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5,6]。这种方法可以撑开关节间隙,使关节囊、周围韧带和掌板产生一定的张力,对附着的骨折块产生复位作用,同时避免了关节囊和韧带的挛缩,利于后期的功能锻炼。部分学者报道了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跖骨、趾骨骨折,取得满意效果[4]。但是,单纯微型外固定支架仍可产生少许的微动,且早期的关节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骨折块移位,若移位较大,最终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外固定架与局限固定的联合应用,在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治疗中已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7]。因此我们尝试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跖骨头关节内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在治疗中发挥了以下几种作用: a) 通过牵引作用,产生轴向应力,使一些关节面骨折块复位,同时将脱位的关节复位; b)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固定的范围,避免影响其余正常关节的功能,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c) 关节撑开作用,可以减少关节黏连程度,减少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有利于跖趾关节功能的恢复; d) 克氏针临时固定,使骨折块固定更加牢固,早期功能锻炼时骨折块不易移位; f) 取内固定时不需要再次手术,相对而言减少了患者的费用,避免了手术的再次创伤,易于被患者接受。

外固定架的应用中需要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诸如针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另外,注意术中要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和角度,避开伸肌腱,否则可能导致运动受限,影响关节活动; 手术中注意不要使足趾旋转,以免影响日后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魏亦兵,王思群,夏军,等.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折杂志,2005,7(6):526-528.

[2]郭广惠,牛军,魏国兴,等.微型钢板治疗多发跖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6):470.

[3]Sanders R,Fortin P,D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ture: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290):87-92.

[4]臧建成,袁福禄,刘国强,等.微型外固定架在足部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6):524-526.

[5]钱俊,张全荣,芮永军,等.微型外固定系统在手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83-86.

[6]田建,芮永军,糜菁熠,等.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1):4-6.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2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90-01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暴力撞击所致,患者通常表现为膝盖肿胀及疼痛等临床症状,且部分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在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1]。研究显示,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对患者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且操作简单,患者恢复速度快[2]。基于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为进一步研究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2~71岁,平均(391±53)岁;车祸致伤19例,高空坠落7例,暴力撞击4例;合并韧带损伤4例,半月板损伤5例;左侧骨折13例,右侧14例,双侧3例;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18例;骨折分型:Ⅳ型7例,Ⅴ型10例,Ⅵ型13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1~73岁,平均(384±49)岁;车祸致伤18例,高空坠落8例,暴力撞击4例;合并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5例;左侧骨折12例,右侧15例,双侧3例;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19例;骨折分型:Ⅳ型6例,Ⅴ型10例,Ⅵ型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术前作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切开胫骨平台,清除坏死软组织,作常规骨折复位,采用螺丝及钢板固定,后逐层关闭切口,作缝合处理;观察组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治疗。在C臂透视机指导下作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处理,对合并韧带损伤患者作修补操作,对骨缺损患者,则植入人工骨,取螺钉固定,后钻入外固定钉。据患者骨折类型选择支架,本组采用半环式固定架13例,单臂外固定架1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月拆除外固定支架,并指导其作功能康复锻炼。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定期接受复查,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状况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的骨折及骨性愈合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参照Mzaur评分标准[3]评估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优:Mzaur评分>90分,膝关节无肿痛感,步态基本正常;良:Mzaur评分85~89分,膝关节肿胀大部分均消除,步态取向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达750%;可:Mzaur评分65-84分,膝关节肿胀部分消除,步行有痛感,步态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为500%;差:Mzaur评分<64分,膝关节未消肿,痛感显著,步态非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为250%。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由表1可知,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12例,良14例,可3例,整体恢复优良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骨折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131±21)周,(48±13)月,均短于对照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都由高能损伤所致,部分患者伴随半月板及膝关节韧带损伤,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按骨折原因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损伤两种。胫骨平台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若未及时给予治疗,可能导致膝关节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4]。目前临床上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闭合复位的方式,但传统内固定治疗方案主要通过切开骨折部位,清除坏死及损伤软组织,置入内固定器械,对膝关节附近软组织创伤大,可能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且手术切口大,缝合困难,术后切口感染、皮肤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同时复位稳定性差,患者较易出现骨折移位[5]。另有研究发现,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整体疗效佳,对人体膝关节损伤小,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6]。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在确保骨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保护了膝关节附近软组织,降低了组织创伤,且复位稳定,固定牢固,患者可在骨折复位后开展功能恢复锻炼,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骨折愈合时间与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其疗效好,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宗超,蒋燕,杨家福,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6):505-508.

[2] 丁帆,陶圣祥,阿米特,等.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J].解剖与临床,2013,18(6):478-481.

[3] 邹翰林,刘岩,郭永飞,等.组合式外固定架在伴有开放伤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评价[J].创伤外科杂志,2013,16(6):516-519.

[4] 王洪刚,顾立强,朱庆棠,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分期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1):951-955.

[5] 杨德福,张功林,章鸣,等.混合式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3):219-220.

[6] 卓乃强,李正疆,葛建华,等.内固定与外支架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8):952-955.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3

高能量损伤中引起的腕关节部位骨折, 多为尺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多较粉碎, 不稳定, 常伴有软组织损伤, 保守治疗疗效常不满意且并发症较多, 自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 我们共对32例腕关节部位骨折进行透视下闭合复位后行外固定支架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龄15~43岁, 致伤原因中, 摔伤19例, 高处坠落3例, 车祸5例, 其他伤5例, 其中双侧腕关节骨折2例, 开放伤4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后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患肢外展, 常规消毒、铺无菌治疗巾。先在透视下试行手法复位, 确定可复位后, 分别在桡骨中远端及第二掌骨干分别钻孔, 拧入各两枚外固定钢针。然后于C型臂X光机透视下复位骨折 (复位标准:掌倾角10°~15°, 尺偏角20°~25°, 腕关节面平整, 桡骨轴向无短缩, 力线良好) , 部分难复位骨折可结合钢针撬拨及有限切开等方法。复位后一人维持固定患肢位置, 另外两人安装外固定支架, 半拧紧各处螺母, 再次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拧紧各处螺母。无菌敷料包扎。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3~5d, 针道每日滴酒精。术后第2天即开始患指功能锻炼, 术后复查X线片依次, 以后每两周复查一次X线片, 一般可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

1.2.3 术后功能评估

按Dienst功能评价标准[1]评价。优:骨折愈合, 无畸形, 腕关节活动自如, 无肿痛, 握力正常;良:骨折愈合, 无畸形, 握力接近正常, 无肿痛, 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可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可:骨折愈合, 轻度畸形, 腕关节活动部分受限, 经常肿痛, 握力减弱, 工作时轻度受限;差:骨折愈合, 遗有畸形, 关节肿痛明显, 关节活动范围小, 影响日常活动。

2 结果

所有32例患者均得到随诊, 时间6~12个月, 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腕关节伸屈功能良好, 未发现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愈合后影像学测量:掌倾角6°~18°, 尺偏角16°~27°。按Dienst功能评价标准评定, 优15例、良13例、可4例, 优良率为87.5%。本组无针道感染、桡神经损伤和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见图1~图4。

3 讨论

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种高能量损伤所引起的骨折, 骨折类型多较粉碎, 不稳定。若保守治疗常不能有效维持骨折复位, 开放复位又无从下手。如何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要综合考虑骨折类型、患者要求以及医师的个人习惯。

跨越桡腕关节的桥式外固定支架固定为此类骨折的治疗, 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法, 并被证实疗效满意[2,3]。本组优15例、良13例、可4例, 优良率达87.5%。对于复位后稳定性差的骨折, 外固定支架能提供有效的固定, 以便维持既得的复位。

此类骨折的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桡骨长度、复位关节面塌陷、纠正掌屈尺偏角度, 并维持远尺桡关节的稳定。外固定支架操作简单, 能有效维持长度, 并能中和跨越骨折端的扭转、弯曲和压应力, 在操作时能避开软组织损伤区, 因此, 在临床上较为广泛地用于治疗尺桡骨远端骨折。

此类骨折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 既能获得良好复位, 又不破坏骨膜、髓腔等结构, 创伤较小, 愈合较快。一般于6~8周即可去除外固定支架。通过本组治疗体会到, 只要严格按手术规则操作, 合理妥善的术后治疗可以避免外固定支架治疗此类骨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通过针道部位的护理有效预防了针道感染, 通过早期调整位置可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开放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更精确, 固定更可靠, 加之锁定钢板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5,6]。Kateros等的研究表明, 切开复位内固定较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有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但两组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而Xu等[7,8]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尺桡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在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上均无差异。因此, 外固定支架技术作为骨科医师多年来熟知的技术不应被遗忘, 只要能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并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外固定支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工具, 能很好地用于治疗尺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2]Edwards GS.Intra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radiustreated with the small AO external fixator[J].J Bone Joint Surg, 1991, 73 (8A) :1241-1250.

[3]Capo JT, Rossu W, Henry P, et al.External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fractures:effect of distraction and duration[J].J Hand Surg Am, 2009, 34 (9) :1605-1611.

[4]Chung KC, Shauver MJ, Birkmeyer JD.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J BoneJoint Surg Am, 2009, 91 (8) :1868-1873.

[5]Abramo A, Kopylov P, Geijer M, 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 compared to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indistal radial fractures:a randomized study of 50 patients[J].ActaOrthop, 2009, 80 (4) :478-485.

[6]Geller L, Bernstein M, Carli A, et al.Efficacy of different fixationdevices in maintaining an initial reduction for surgically managed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an J Surg, 2009, 52 (5) :E161-166.

[7]Xu GG, Chan SP, Puhaindran ME,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sedstudy of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comparisonbetween external fixation and plate fixation[J].Ann Acad MedSingapore, 2009, 38 (7) :600-606.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4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湖北黄石435000)【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护理措施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方法:对52例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期的护理,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52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已经正常的愈合,5例患者钉眼处出血,5例患者出现了感染,1例患者的螺钉松动,有1例患者骨折再移位。结论:使用骨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是有很好的疗效的,虽然还是很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但是在手术期护理得当,病人预后还是非常好的。【关键词】骨外固定支架;下肢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7-01 骨外固定简称(ESF)是一种治疗骨折的方法,把高强度的钢针经过皮穿放置在骨折的远近新股段,利用身体以外的稳定系统从而跟皮外的诊断进行连接,从而使骨折固定。使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很新的而且使用比较广泛的手术疗法。当皮肤受到严重的损伤时,固定架能够稳稳的使骨折固定。而且还很方便观察和处理软组织的损伤。因此我院自2005年6月到2011年12月采用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病人52例,对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加以重视。治疗的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中有52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在17~60岁,平均的年龄在30.5岁。而且患者都是由于直接的暴力从而导致的开放性的骨折。1.2 手术方法: 患者都要进行硬膜外的麻醉,首先进行了伤口的彻底清创,采取挂着的开放复位。然后利用固定架工具进行定位,钻孔、安钉,最后对伤口进行包扎。1.3结果:在对5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后,其中有40例患者已经正常的愈合,5例患者钉眼处出血,5例患者出现了感染,1例患者的螺钉松动,有1例患者骨折再移位。 2 手术前的护理2.1 一般护理 患者尽量的要使下肢向上抬,使用无菌敷料对伤口进行包扎,能够防止伤口感染。对于严重的肿胀患者,观察患者的足背动脉的脉搏,掌握患者的感觉和活动情况,防治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2.2 心理护理 手术前向患者诉说使用外固定器的优点和理由,从而能够使患者的心情得到放松,而且还能够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但是固定架是要在肢体外进行暴露的,所以一定要阐明,使用固定架的不便,所以在劝说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本组中患者都积极的听取,所以治疗时患者都能积极的配合工作。手术都能够顺利的完成,而且积极地配合,取得很好的疗效。3 手术后护理 3.1 疼痛的处理措施 肢体的肿胀或者淤血,针眼处的皮肤遭到牵拉时都会导致疼痛。通过体位的选择能使患者的疼痛减轻。使肢体能够小范围的活动,受压的部位要经常的变换,防止压疮。患侧的肢体应该抬高,针眼处的皮肤需要保持完整。3.2 预防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最好患者都能单独的居住,但是还是要按照常规对房间进行消毒。保持钉眼处的皮肤清洁干燥,保证敷料没有渗液、渗血和脱落。如果伤口没有渗液,那么需要每周对敷料进行更换。每次的更换都是需要使用碘伏消毒,但是结痂之后没有必要去除。3.3 预防减轻肢体的肿胀 手术之后一周要对患肢进行抬高,高度要超过心脏。可以起到静脉回流、和淋巴液的回流的作用,从而使肢体的肿胀减轻。如果肿胀明显,那么可以使用甘露醇,半个小时滴完,每天使用1~2次。也可以对其进行按摩,每次的时间最好是15min,一天能够做3次。在本组中有5例患者肿胀比较明显使用了以上措施,效果明显,肿胀消除。3.4 观察患肢的趾端血循环、感觉活动 由于早期的患者可能肿胀比较严重,使用固定架可以牵拉血管神经。很容易造成感觉功能的异常和趾端血液循环的障碍。所以在护理上要经常对患者的足背的动脉搏动进行观察,积极了解皮肤的颜色和温度,足趾的活动等。3.5 正确的对其进行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的功能锻炼能够使患者增强自信心,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患者能够很快的骨质愈合,也能使血栓形成的几率降低,防止了骨质疏松等一些并发症[1]。在患者不知道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正确的方法时,我们要及时的向患者诉说,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工作。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就可以简单地在床上进行锻炼,可以进行一些股四头肌的收缩,膝关节伸屈活动。一周之后可以使用被动活动器进行一些辅助活动。每天可以进行两次,每次可以锻炼两个小时。一开始的活动的时间不能过长,活動的强度和幅度都不能过大。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在手术之后的5天内不要下床行走。因为过早的行走可能会导致骨折的移位现象。当骨折处有连续的骨痂形成时可以下床行走,但是还是要缓慢的使用拐行走。在第一次的行走时,应该教患者怎么使用拐杖。防治患者使用拐杖时,由于不熟练或者不得当造成摔倒。

使用骨外固定支架对下肢的骨折能够有良好的固定作用[2-3]。在对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应该首选这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创伤小。虽然有一些并发症,但是护理得当会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所以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1]张金玲,李淑龙,经跟距反弹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J]。中医正骨,2006,12(10):54[2]李利晰,魏振,王卫东,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05[3]肖军华,谢慧建,郭汉民,等,外用固定架结合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3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815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2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确诊。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与监督, 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 排除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性疾病患者。其中男48例, 女34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45.5±3.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 跌伤22例, 高处摔伤15例, 腕部砸伤1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研究组给予带关节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内固定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取仰卧位, 手法牵引复位在C臂透视下进行, 取前臂中立位, 稍稍旋前20°~30°, 维持中度牵引状态, 腕关节尺偏并稍屈曲。在第二掌骨背外侧基底部位与中点分别做纵切口, 长5 mm, 逐层分离至骨面, 放置好螺钉套筒, 置入第1枚螺钉, 置入的方向与骨干垂直, 深度10 mm。远端钉夹的位置确定于距离骨折线近端3~4 cm处。1枚桡骨螺钉钻孔拧入桡背侧中轴, 并确定第二掌骨的近端钉夹部位, 置入近端螺钉。在C臂透视下, 先将远端的双球关节定位好, 然后锁钉好远端钉夹, 牵引复位后锁定。若尺偏角的恢复不好, 则表示牵引不够, 可调整外固定支架的远端模块的牵开装置, 使其距离皮肤10~15 mm, 拧紧钉夹。在C臂机下明确骨折的对位对线位置良好, 保持牵引。旋转凸轮轴并锁定双球关节, 以旋紧固定延长杆的方式施加恰当的牵引力。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与石膏外固定法治疗, 局麻成功后, 在C臂透视下行手法牵引复位, 随后使用石膏对患者的腕关节实施外固定处理。

疗效判定标准[3]: (1) 优:骨折端复位良好, 腕关节活动恢复较好, 前臂活动亦恢复正常; (2) 良:骨折端基本复位, 桡骨未出现短缩现象, 与健侧相比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倾角与尺偏角的差别≤10%, 腕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但前臂活动功能基本未受到限制; (3) 可:桡骨短缩≤5 mm, 与健侧相比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倾角与尺偏角相差10%~30%, 腕关节与前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 (4) 差:桡骨短缩>5 mm, 与健侧相比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倾角与尺偏角的差别>30%, 腕关节与前臂活动功能受限十分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应用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优良率92.7%,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骨折后若复位不及时或复位效果差则可能影响腕关节的恢复, 出现僵硬或慢性疼痛, 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保障腕关节功能的基础与前提是掌倾角与尺偏角、桡骨关节面高度与完整性[4,5]。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在骨科临床尤为常见与多发, 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 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在低能量损伤下也可能出现。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理变化较复杂, 包括局部骨量丢失、桡骨远端皮质骨粉碎、桡骨轴向缩短以及掌倾角异常等[6]。根据上述可知, 发生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往往会影响腕关节功能, 进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常规手法复位与石膏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缺乏抗肌肉力的装置, 容易出现再次缩短与移位, 进而缩小掌倾角与尺偏角, 影响腕关节功能的恢复[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外固定支架技术通过对腕关节四周韧带与软组织的牵引作用, 有效恢复桡骨高度, 提紧桡骨四周肌肉与肌腱, 产生骨折内夹板, 促使聚拢性骨折复位的发生, 更符合生理学固定原理[8]。同时, 外固定支架技术还有助于关节囊的修复, 使局部血供迅速恢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骨折的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应用带关节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内固定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 腕关节平面恢复平整, 值得临床重视并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朝元, 田松斌, 罗立文, 等.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6) :111-113.

[2]吕志刚, 王广超, 尚锦梁, 等.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35) :56-57.

[3]杨小峰.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2, 6 (10) :6-7.

[4]陈建军, 王梅生, 周斌.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几种治疗方法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12) :1521-1523.

[5]王虹, 丁焕文, 涂强, 等.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26) :2652-2653, 2655.

[6]赵勇, 崔秀仁, 关继超, 等.内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1, 24 (11) :894-897.

[7]欧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3) :116-117.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6

关键词:外固定技术,踝关节,融合与矩形

踝关节中创伤性的关节炎、结合性的关节炎往往会伴有一种前中足的复合畸形, 其关节的软骨损伤比较重, 而且行走过程中较疼痛, 在运动中往往发生功能性障碍, 而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为了对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病人踝关节融合以及矫形中应用的效果进行探讨, 该文就选取了该院中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该院踝关节创伤患者30例, 对其进行分析,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踝关节创伤患者30例, 其中男性患者为16例, 女性患者为14例, 年龄在30~65岁, 其中平均年龄在40岁。患者中有创伤性的关节炎患者为15例, 骨关节炎患者为4例, 地方性的大骨节患者为4例, 结核性的踝关节炎患者为3例, 骨髓炎患者为2例, 踝关节置换手术之后失败例数为2例。

1.2 方法

对患者保持仰卧位, 患者的患侧臀部要垫枕, 保持斜向的键侧20~30°, 在踝关节的外侧切开一个长弧形的切口, 在踝关节上部的6 cm处, 沿着腓胫骨的下段其下缘的弧形切开, 绕过外踝。牵开腓骨的肌腱, 在骨膜下部将腓骨剥离, 尽量保证下段的腓骨韧带的附着处, 在踝关节上部的6 cm将腓骨锯断并将其下翻, 将踝关节的外侧以及胫骨的外侧显露出来。胫骨的外侧面以及骨膜的下部进行剥离, 将关节囊进行切开, 内翻足部要扩大至关节的间隙, 将病灶清除, 切除关节的软骨面。进一步将软骨的下骨面凿的粗糙, 修正关节面, 并对内部与外部的畸形部分予以纠正。将踝关节的功能以及作用要确认, 将腓骨嵌入进胫骨的骨槽, 从足底部穿入进直径为3.5 mm的骨圆针将胫距的融合面进行固定, 用自体骨或者是外体骨植入骨面的间歇处。对踝关节面进行紧密的加压之后, 运用2枚螺钉对胫腓的联合处予以固定, 用1枚螺钉将腓距骨进行固定, 最后将切口进行缝合。

选用距骨穿针的外固定支架, 在距骨体侧的中央或者是偏前部, 在垂直于患者距骨矢状面穿入直径为3 mm的骨圆针。如果距骨的力量还有待提高, 固定针则可以穿跟骨, 对胫骨外的固定环以及足部的固定环通过螺纹标杆进行连接, 在手术之后要矫正畸形。对于踝关节进行融合的角度则应该根据职业、性别等来决定。对于男性则应该固定于跖屈0~5°, 农村中的妇女应该以固定于跖屈0~10°, 而对于城市中的女性则应固定于跖屈在10~15°为最佳。外旋、外翻0~15°, 对轻微后移或者是中立位的效果最好, 能够防止内翻的畸形。手术过程中C臂拍摄的片子显示以及证实, 患者胫骨下端以及其与距骨的对合是良好的, 没有间隙。患者在手术之后, 疼痛在缓解之后应该进行活动, 要定期的进行随访, 对外固定的支架进行调整。在骨面融合之后将骨圆针予以拔除, 实施功能性的锻炼。对患者穿针的地方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予以酒精滴针眼进行护理并做好预防, 在2周之后, 患者能够逐渐的行走, 在随访过程中能够根据影像的检查结果, 来给患者适度的进行加压。

2 结果

患者在手术之后对其进行随访, 在随访中发现, 无疼痛以及无肿胀, 在行走时的姿态以及功能均明显的改善, 利用之后的X线片见关节均达到骨性的融合。

3 讨论

治疗踝关节炎以及畸形的病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踝关节的融合术, 在融合之后能够获得一种持久性的稳定以及无痛的效果, 但是对于一些感染以及其他的畸形踝关节患者来说, 手术以及固定的方法均有一定的限制[1]。对于一些反复性的进行手术以及感染或者是患者的局部条件较差以及骨质疏松等等病症的患者, 在采用外部固定技术进行治疗中就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实际的临床中, 采用多种的外部固定技术治疗踝关节病症, 一方面是因为其比较稳定, 另外一方面是在局部能够加压, 原因是软组织在牵张截骨的矫形加压中更加的适合于这种局部的病变患者[2]。

3.1 外固定支架的构型、适应症、穿针方式的选择

对于外固定支架, 在临床中往往会选择一种环形的外固定支架, 在组合式之外的固定支架以及双边类型的支架固定。在该组患者中, 均采用的是环形的外固定支架。与远端性常规距骨穿针进行融合, 要先于距骨的体侧中间略偏前方, 要与踝关节平行, 并要与距骨的矢状面保持垂直, 从内至外钻入直径3 mm的骨圆针, 穿过两侧的皮肤以及骨皮质。在进行穿针时, 要保持固定针在同一矢状面或者是在偏前方5 mm以内。避免偏后跟腱的一种牵拉性作用, 防止胫距骨的分离以及距骨可能性的向前进行滑脱, 进而使得融合面积不断减少, 进而影响了愈合[3]。在该组中, 距骨的固定为5例, 跟骨固定患者为25例, 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则采用在跟骨处实行交叉的克氏针予以固定, 往往会考虑到以下几点: (1) 距骨是一种松质骨, 在对其进行加压时, 克氏针往往因为弯曲切割而容易引起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而且距骨往往只能置入1枚克氏针是否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以及进行负重性的锻炼。 (2) 在手术之后是否方便其伤口的处理。 (3) 在跟骨上的交叉以及穿针其弹性固定以及强度是否有可行性。 (4) 若患者在合并跟腱组织中出现挛缩现象, 则应该实施同期的微创牵张性来矫形。

3.2 外固定优势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外固定支架技术有着很多的优势, 其强度以及抗折、抗扭转的能力较好, 而且其轴向的活动能够持续的加压, 这样就便于局部的伤口对其处理, 能够尽快的下地直至关节的融合, 在对其进行固定的期间能随时的矫正成角、移位、旋转等等。若局部的解剖异常, 则应该调整固定支架, 这样便于将外固定针进行置入, 同时纠正其他地方的踝部畸形[4]。若患者有跟腱的挛缩及软组织的瘢痕, 则可以同期的实施微创牵张, 并降低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机率。

对于人工型的踝关节置换, 大多数能够获得一种满意的疗效, 但是在该组中有2例患者因为在手术之后出现了长期疼痛的现象, 在行走时也由不适情况, 对于这种关节在对其进行融合时,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手术之后要去除关节腔内部的纤维组织, 还应该去除内部以及外部的软骨, 进一步增加骨接触面, 如果有必要则要全部的切除内踝与外踝。 (2) 对于关节置换截骨, 可能会造成短缩, 在手术中应该运用双皮质的腓骨以及髂骨内板植骨予以支撑。 (3) 对于关节间隙进行填充自体或者是异体骨, 进一步恢复高度。 (4) 在手术中应注意双下肢的长度, 避免肢体的短缩[5]。

3.3 下肢恰当的植骨方式

目前来说, 其常用的植骨类型就有两种, 异体骨与自体骨。植骨的方式就包括滑槽植骨、踝关节的间隙植骨、腓骨下段的植骨融合。植骨其优势主要有两种, 第一, 增加融合率;第二, 将踝关节其软骨组织下部的截骨后其高度予以恢复。运用自体移植物来对踝关节进行恢复, 知道距下关节的一种正常性的工作。而经踝关节从外侧入与腓骨下段的骨瓣进行植骨并融合[6]。因为采用的一种植骨瓣没有血供组织, 而使得踝关节在融合的时间较长, 这就使得形成假关节所的发生率增加。达到10%~25%。

总之, 对外固定的支架技术在用于踝关节融合中的愈合率较高, 对于踝关节的感染以及对畸形的踝关节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恒涛, 苏训同, 王义隽, 等.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9) :15-22.

[2]Hintermann B, Barg A, Knupp M, 等.踝关节融合术后疼痛转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3) :18-26.

[3]杜明哲, 王春明, 牛丽娟.对股骨干骨折行伊利扎洛夫矫形外固定术的心理护理体会[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8 (2) :25-31.

[4]赵家宏, 吴强, 徐亚斌, 等.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分析[J].颈腰痛杂志, 2007 (2) :31-36.

[5]叶启彬, 邱贵兴, 王以朋, 等.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研制及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1 (6) :112-117, 134.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 将其按入院随机号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 女27例, 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为 (56.69±6.73) 岁;按AO分型, 其中C1型21例, C2型13例, C3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4例, 摔伤9例, 重物砸伤7例, 建筑工地受伤3例。观察组男15例, 女28例, 年龄39~79岁, 平均年龄为 (57.92±6.36) 岁;按AO分型, 其中C1型23例, C2型11例, C3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8例, 重物砸伤8例, 摔伤6例, 建筑工地受伤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O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 外固定支架法: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待麻醉成功后, 取患者仰卧位, 将患肢的肩关节向外伸展70°以上, 在C臂X光机透视下, 以掌侧人路, 将2枚固定螺钉分别钻入, 将外固定支架在C臂X光机的透视下安装好, 并进行合理复位, 复位时先采取对抗牵引, 然后在根据骨折的类型对背伸或掌屈骨折的远端, 腕关节发生尺偏的情况, 采取双手掌经前后对骨折端进行挤压, 对骨折对线及对位进行定位后, 将外固定支架的各枚螺丝钉进行旋紧, 如骨块较大、骨质好可以加用克氏针内固定, 固定完成后缝合[3]。 (2) 锁定加压钢板法:根据患者骨折块移位的方向分别取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掌侧入路者取前臂远端Henry切口, 沿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切开深层的旋前方肌, 充分暴露骨折断端, 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 完成复位后, 选取适合长度的锁定钢板进行固定[4]。背侧入路者, 在Lister结节尺侧作一纵向切口, 通过第3背侧间隙使桡骨远端充分暴露, 并将支持带切开, 向桡侧牵开拇长伸肌腱, 骨膜下剥离暴露骨折块, 同时, 应用背侧锁定钢板进行加压固定。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5d, 以防止感染;同时, 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手指功能锻炼。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腕关节功能等变化。

1.5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随访3个月, 应用Dienst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比较分析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术后发生创口感染1例, 腕部疼痛4例, 外固定支架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术后发生创口感染2例, 腕部疼痛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术后随访3个月,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率为100%。外固定支架组患者优良率为81.40%, 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率为83.7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锁定加压钢板组患侧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1.40%, 而外固定支架组恢复至88.37%, 锁定加压钢板组评分为59~94分, 平均为 (82.03±11.62) 分, 外固定支架组评分为69~100分, 平均为 (90.36±13.56) 分, 两组患者握力及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外固定支架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LCP组。

3 讨论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也是临床较难处理的骨折之一。近年来,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5]。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手段进行治疗。但均无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应用外固定支架及锁定加压钢板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并发症, 总体优良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 ;但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患侧握力及总体评分均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的临床疗效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系统[6]。且外固定支架操作易于掌握, 同锁定加压钢板系统相比, 外固定支架可有效保护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为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令孝, 郭建中, 刘明惊, 等.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6) :887-889.

[2]沈凯, 吴怀矩, 罗伏生, 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5 (3) :33-34.

[3]Osada D, Kamei S, Masuzaki K, 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distalradi-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a volar locking plate system[J].JHand Surg Am, 2008, 33 (5) :691-670.

[4]卢强, 陈华, 许猛, 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22) :1698-1699.

[5]吴大斌.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36-37.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 男29例, 女17例;年龄14~67岁, 平均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 (45.7%) , 高处坠落伤15例 (32.6%) , 砸伤6例 (13.0%) , 摔伤4例 (8.7%) 。骨折类型按照AO/ASIF分型:B型24例 (5 2.2%) , C型22例 (4 7.8%) 。开放性骨折18例 (39.1%) , 闭合性骨折28例 (60.9%) 。单纯胫骨骨折12例 (26.1%) , 合并腓骨骨折34例 (73.9%) 。

1.2 方法

开放性骨折13例 (28.3%) 行急诊手术, 余患者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为7~10d, 待患肢肿胀消退后皮肤出现皱褶, 开放性伤口无渗液及红肿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先固定腓骨, 恢复肢体长度, 再根据骨折状况决定先安装外固定支架还是先做胫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从跟骨后角穿入1枚松质骨螺钉, 另1枚选择穿入距骨颈、足舟骨或跟骨前角, 穿过两层皮质, 装上外固定架后通过延长加压装置延长支架, 适当撑开踝关节间隙。取踝前内侧切口, 通过骨窗恢复关节面的解剖, 并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 有骨缺损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放松延长加压装置, 恢复踝关节的正常间隙及下肢的力线、长度, 伤足保持中立位, 再取前内侧切口做胫骨有限切开内固定。

2 结果

46例患者中, 1例 (2.2%) 伤口感染, 经换药伤口愈合;1例 (2.2%) 术后3个月出现1根克氏针外露, 拔除后未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 (2.2%) , 后期行踝关节融合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36个月, 平均13.5个月,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个月, 未发生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41例 (89.1%) 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5例 (10.9%) 配合中药熏洗后踝关节背伸达90度。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1]:优28例 (60.9%) , 良13例 (28.3%) , 可5例 (10.9%) , 优良率为89.1% (41/46) 。

3 讨论

3.1 治疗方式的选择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多累及关节面, 治疗不仅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 而且要尽量保留踝关节功能。传统的钢板固定适用于部分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但会增加感染、骨不连等发生率, 且部分骨折无法使用钢板。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3.1.1 骨折的分型

对于A O分型中的A 1、B 1和C 1型, 可采用石膏外固定或采取小切口, 用直径3.5或4.0mm的螺丝钉做有限内固定, 并辅以石膏外固定, 如骨折处不稳定可用外固定架代替石膏;对于AO分型中的A2、A3、B 2、B 3、C 2、C 3各型, 首选手术治疗。

3.1.2 软组织损伤程度

目前, 对于软组织损伤评价广泛采用Tscheme-Gotzen分度[2]。我们对开放性损伤1度患者给予皮肤清创缝合后进行骨牵引, 延期手术;开放性损伤2~4度患者多需急诊手术, 予以外固定支架;对于闭合性损伤多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而闭合性损伤有水泡形成, 皮肤条件不好者需行外固定支架和 (或) 有限内固定。

3.1.3 组织血供

根据骨折损伤的范围和部位、移位程度、粉碎数量、骨质疏松程度、软组织状况、预做切口和入路推断骨折处的血供。若内固定后估计受损严重, 可考虑做有限切开内固定和 (或) 外固定术。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需做钢板固定的骨折, 我们主张延期手术。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是急诊手术还是延期手术尚有争议。急诊手术可促使骨折早期复位, 防止水肿进一步加剧, 降低感染发生率, 还能缩短住院天数并减少医疗费用。延期手术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 降低了感染发生率, 可运用跟骨骨牵引帮助骨折相对复位, 降低因手术导致水肿加重的程度。我们的经验是, 所有闭合性骨折和Tscheme-Gotzen 1度开放性骨折患者可延期手术, 手法复位后进行跟骨牵引, 抬高患肢, 应用甘露醇等药物7~14d, 待局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有皱缩, 再进行手术治疗;Tscheme-Gotzen 2、3度患者可行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切开内固定。

3.3 是否固定腓骨及胫骨与腓骨固定的先后顺序

RtiediAl lg ower最早把固定腓骨恢复肢体的长度并增加力学稳定性作为Pilon骨折手术的关键, 现已成为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四大原则之一。我们认为, 一般先固定腓骨, 恢复肢体的长度, 让固定胫骨时有参照, 但胫骨骨折固定过程中要尽量恢复腓骨原有的真实长度和整体对位, 术前牵引重量和时间要到位, 术前患肢肿胀须消退, 胫骨远端若撑开困难可先用外固定撑开, 如有骨缺损要植骨。严重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明显肿胀, 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在持续牵引10~14d后肿胀消退效果仍不好, 腓骨断面在踝关节5mm以上者, 可不固定腓骨, 或先固定胫骨后固定腓骨。我们认为, 腓骨骨折手术后会加重肿胀, 不利于进行胫骨骨折手术, 也不利于胫骨的复位与长度的恢复, 这类患者可仅仅固定胫骨或先固定胫骨后固定腓骨。

3.4 胫骨远端的复位与固定

3.4.1 术中遵循的原则

(1) 尽量减少组织剥离; (2) 如术中发现有较多骨缺损需植骨, 一般取自体髂骨; (3) 术中注意恢复胫骨整体长度及力线; (4) 注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5) 术中常规应用C臂X线机透视。

3.4.2 胫骨远端复位与固定的经验

(1) 有限内固定的切口:一般做前内侧切口, 长弧形切口要尽量远离内固定物, 开放性伤口、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皮肤有擦伤水肿或水泡、血肿填塞空腔形成处尽量以血供丰富的软组织覆盖。 (2) 关于胫骨内固定物用克氏针还是螺钉, 我们的经验是尽量选用螺钉, 以减少克氏针外露、松动等缺点。根据具体情况, 两者结合, 以牢固固定、良好复位、减少组织剥离为原则。 (3) 术中无法维持胫骨复位时, 先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恢复胫骨整体长度及整体位置, 再做有限切开内固定。 (4) 对于胫骨远端关节面基本平整或轻度骨折、关节面以上粉碎性骨折, 至少使用2枚交叉克氏针对关节面大骨块与胫骨主骨进行贯穿固定, 每枚大骨块包含不少于2枚克氏针, 从而恢复胫骨对线和整体形状, 然后摆放中央小骨块位置。对胫骨后方骨块无须另做切口, 以免增加创伤。不累及关节面的后方轻度移位骨块无须矫正, 严重移位者复位较易矫正。复位后中央仍有较多骨缺损者, 取髂骨植骨, 大块置中央, 细小松质骨于骨折缝隙填塞, 关节面处可用克氏针或螺钉贯穿横行固定。 (5) 对于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的骨折, 行安置外固定支架, 恢复胫骨整体形状。将胫骨远端关节面骨块分别对准距骨关节面, 尽量不游离尚有软组织相连的骨块, 以螺钉或克氏针良好固定, 再将中央骨块复位固定, 骨缺损处植骨。 (6) 对于合并胫骨和距骨关节面软骨广泛缺损严重开放性损伤者, 也可考虑初期关节融合术、外固定支架固定[3], 或先保留关节, 尽量使关节面对位, 二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再做踝关节融合术。

3.5术后康复

术后2~3周松动外固定支架关节, 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和被动的跖屈、背伸锻炼及足趾主动活动, 可配合中药熏洗帮助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4~8周复查X线片,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踝关节是否部分负重, 12~16周后骨折愈合可拆除支架, 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物。

摘要:目的 分析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46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均采用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 随访观察患者伤口、骨愈合和关节功能。结果 46例患者中, 发生伤口感染、克氏针外露、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 (各2.2%)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13.5个月,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个月, 未发生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优28例 (60.9%) , 良13例 (28.3%) , 可5例 (10.9%) , 优良率为89.1% (41/46) 。结论 应用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 手术创伤小。

关键词: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有限切开内固定,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参考文献

[1]李平元, 张卫, 张杉, 等.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9) :600.

[2]黎伟凡, 吕猛, 张丽, 等.微创技术皮下钢板对胫骨血供影响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8 (7) :749.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9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5-01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胫腓骨骨折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的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观察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的效果和满意程度。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胫腓骨骨折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人,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25.5±8.5)岁,对照组30人,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龄在25-85岁之间,平均年龄(20.3±9.1)岁。观察组的病人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观察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的效果和满意程度。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临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通过闭合的方法进行骨折处的复位,能够确保患者骨折的地方可以保持良好的对位、对线,以患者的骨折部位为中心,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在骨折处进行钻孔,在骨折线部位置入两个螺纹钉,使骨折的部位能够对位。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来治疗胫腓骨骨折。

1.3 观察指标分析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进行骨折的检查。在进行治疗期间,定期进行骨折处的检查,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后,进行X线片的检查,主要检查患者骨折处是否出现好转。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有无不良的反应[2]。

1.4 疗效的判定

患者无不良反应,且睡眠治疗大幅地改善,没有产生骨折处恶化现象为显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良的反应,且睡眠治疗仍旧不佳,患者骨折处没有任何好转现象为无效[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具有差异统计(P<0.05)。

2 结果

我院采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观察出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后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1.7,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1.7,P<0.01)。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骨折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而且,具有很多固定的治疗方法,运用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进行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好起来,能够在骨折处进行稳定的固定,而且又不会使周围的血液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患者在患有开放性骨折的时候,不会使伤口扩大化,有能够有足够大的强度进行骨折处的固定,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剑.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王冠. 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桡骨远端骨折45 例 (5 例双侧桡骨远端骨折) 50侧, 使用掌骨固定针100枚, 桡骨固定针100枚;开放性胫骨干骨折28 例, 每例患者使用胫骨外固定针5枚, 采用骨折近端3枚远端2枚置钉方式, 计140枚;开放性踝部骨折伴胫距关节脱位8 例, 胫侧每例外固定针3枚, 跟骨使用2枚固定针, 计40枚;胫骨骨髓炎患者11 例, 每例使用5枚固定针, 计55枚;开放性股骨干骨折6 例, 每例使用外固定针6枚, 计36枚;股骨骨髓炎患者6 例, 每例使用外固定针6枚, 计36枚;开放性粉碎性肱骨干骨折3 例, 使用外固定针12枚。共计使用外固定针519 例。

1.2 方法

术区常规进行皮肤准备, 术前合理使用抗生素。设计合适的外固定针固定结构, 选用匹配的外固定针。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延迟手术者, 为避免术中复位困难, 需要即刻进行复位固定, 消毒前需要进行牵拉复位, 避免外固定针植入后暴力牵拉, 导致医源性掌骨骨折。外固定针植入前, 均需要尖刀切开皮肤筋膜, 长度1 cm, 钝性分离直达骨质。肌肉软组织丰富部位使用保护套筒。选用尖端锐利的克氏针, 避免克氏针在骨面滑动, 探查位于骨质中央, 确保克氏针通过髓腔最宽处, 低速通过两侧骨皮质。根据外固定针固定夹的分布, 打入第2枚, 需要3枚时同法打入第3枚, 克氏针之间需要保持平行的关系, 然后逐一手动拧入外固定针。植入固定针结束, 复位骨折, 安装连接杆。术后钉道口常规碘伏消毒, 保持钉道口通畅。根据需要使用抗生素, 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2 结 果

519枚外固定针均顺利植入, 107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3~18个月, 平均9个月。无外固定针松动病例, 无固定针断裂病例, 无医源性骨折发生, 无医源性神经肌腱损伤。固定针钉道口出现渗液18 例, 股骨干部位7 例, 胫骨6 例, 跟骨2 例, 掌骨2 例, 肱骨1 例, 加强局部伤口护理, 每天碘伏滴注三次, 清除钉道口血痂等异物, 渗液均得到控制;2 例出现流脓, 为骨髓炎患者, 经抗感染局部换药治疗后治愈。

3 讨 论

外固定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很久以前人们便会利用树枝等简易装置固定骨折, 然而骨外固定支架的出现的确推动了骨科学的发展, Ilizalov技术的兴起, 更是具备里程碑的意义。如今, 外固定支架广泛应用于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骨髓炎、骨不连、骨缺损、骨折畸形愈合以及肢体畸形的矫正, 甚至能够救治濒临截肢的患者[1]。但是外固定支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钉道口的感染、固定针的松动、钉道口周围微骨折、关节活动受限等。Giotakis等[2]报道了20 例患者, 其中1 例发生钉道口感染。邓迎生等[3]报道了外固定支架固定51 例桡骨远端骨折, 发生钉道口感染5 例, 经换药治愈。陈山林等[4]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虎口挛缩患者56 例, 出现钉道感染5 例, 经过换药也得到治愈。本组也出现2 例患者感染, 经换药以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治愈。对于18 例出现渗液的病例, 立即给予抗生素, 保持引流通畅, 烤灯处理, 症状未进一步加重。我们钉道护理时结合了刘亭茹等[5]的优点, 先用碘伏进行消毒浸泡, 然后酒精脱碘。本组仅2 例出现感染, 低于Parameswaran等[6]报道的0.5%~30%的发生率。减少钉道口的感染, 术后的护理很重要, 同时术中的无菌操作以及对软组织的保护同样重要, 在软组织丰富的部位, 如肱骨和股骨, 均经过保护套筒进行操作, 避免软组织缠绕。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更应关注血糖的变化, 王集军等[7]报道了3 例钉道感染, 均为糖尿病患者。另外我们准备外固定针通道时, 采用低速克氏针钻孔、攻丝, 手动拧入外固定针, 避免高速电钻致热, 导致骨质坏死。克氏针不易滑动, 可以进一步减少副损伤。

本组病例充分使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针的置入。目前临床使用的外固定针多为自攻型设计, 可以通过预钻孔方便的拧入。直接外固定针连接动力装置置钉, 因骨皮质光滑, 不易准确快速的自骨干中央置入, 且外固定针接触对侧骨皮质时因摩擦作用, 易出现外固定针的摆动, 外固定针的应力增加, 有进一步出现对侧骨皮质细微骨折的可能, 使得外固定针容易松动。对于同时置入2枚或者3枚外固定针, 很难保证外固定针之间的相互平行, 使用克氏针能够较好的实现平行置钉, 减少外固定支架的不良应力。本组无一例需要取出外固定针。

目前在减少外固定针钉道感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从材料上改进的, 选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钛质材质, 也有采用喷涂技术, 避免金属的电解作用以及金属离子对骨细胞的毒性作用。王建东等[8]使用带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外固定针置入髋臼上方, 也出现4 例感染的病例。根本上需要改进置钉操作的技术细节, 避免应力不均匀分布, 避免钉孔周围的微骨折。我们进一步展望空心外固定针的设计, 期望减少外固定针的相关并发症, 延长外固定支架的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秦泗河, 陈建文, 郑学健.改良Ilizalov技术救治频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4) :423-426.

[2]Giotakis N, Panchani SK, Narayan B, et al.Segmentalfractures of the tibia treated by circular external 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10, 92 (5) :687-692.

[3]邓迎生, 张秋林, 王秋根, 等.掌侧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0) :935-939.

[4]陈山林, 易传军, 田光磊, 等.应用外固定延长技术治疗虎口挛缩[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28 (1) :41-44.

[5]刘亭茹, 李文锋.两种消毒液对外固定器术后针道消毒效果的比较[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17 (11) :2093-2094.

[6]Parameswaran D, Craig S R, Seligson D, et al.PinTract Infection With Contemporary External Fixa-tion:How Much of a Problem?[J].J Orthop Traum, 2003, 17 (7) :503-507.

[7]王集军, 刘国辉, 陈东, 等.Hoffmann外固定支架在尺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7) :531-532.

上一篇: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一篇:企业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