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腿技术

2024-07-03

摆动腿技术(精选六篇)

摆动腿技术 篇1

跨越障碍物是人类在长期生产以及与自然作斗争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作为田径运动的跨栏跑,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跨栏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反映了跨栏在训练、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这除了运动员的身高条件好、百米速度较快外,主要原因是过栏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就跨栏技术而言,发展变化较大的是跨栏步摆动腿技术。从前面提到的跨栏技术演变史看,摆动腿技术的发展是与整个跨栏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即跨栏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摆动腿技术的提高,摆动腿技术的发展又往往是跨栏技术发展的前导,这是跨栏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从事跨栏跑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

2 结果与分析

跨栏跑的关键是跨栏步,而跨栏步的中心环节是摆动腿的起跨攻栏。所以,在跨栏专项技术的练习中要特别注重摆动腿的技术特点与练习,强调“摆动腿”。运动员在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开始的一刹那,摆动腿就进入了攻栏摆动阶段,一直到摆动腿落地才完成了摆动腿的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充分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跨栏步,故多做摆动腿的练习是提高跨栏技术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充分积极的摆动腿攻栏就没有快速的栏间跑。良好的跨栏步技术应体现出起跨速度快,起跨时重心高,起跨角度适宜,人体重心的空中运动轨迹“平直“且接近栏顶,空中滞留时间短,下栏快速、支撑平稳、水平速度损失小,能顺利转入栏间跑。摆动腿参与了跨栏步动作全过程,因此,其技术必须符合上述跨栏步技术规格的要求。从跨栏步摆动腿的技术发展来看,跨栏是由过去的”跨“向现在的”跑“过渡。跨栏步摆动腿技术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依据“攻栏前、攻栏时、过栏和下栏时”几个阶段变化的。其变化较大的是在上述四个阶段中摆动腿的大小腿角度的变化。另外,还有攻摆方向、速度、力量、起跨腿的提拉及摆臂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2.1 起跨腿着地阶段摆动腿技术

摆动腿蹬离地面后即应充分折叠并快速前摆,使摆动腿重心尽快靠近身体重心垂线,以减小因未折叠(或折叠不充分)将产生的较大重力矩,尽早结束起跨腿着地时的前蹬效应,而迅速转入缓冲阶段。同时摆动腿在这个阶段充分折叠前摆,相对于髋关节额状轴,大大缩短了摆动腿的转动半径,从而增大了起跨腿起跨时对地面的蹬伸力量而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增大了起跨初速度。

在起跨腿缓冲阶段的前段,摆动腿应快速积极前摆,而不应强调向上摆。前摆的效果,一方面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同时又牵引起跨腿向前移动(相对于起跨点)。特别有意义的是,使处在缓冲阶段的起跨腿膝关节在缓冲中同步快速前移,使起跨腿小腿在缓冲阶段就获得与地面构成的较小夹角(小腿角),这样做的结果,能为起跨腿起跨蹬伸时取得较小的起跨角,进而获得起跨后人体重心在空中的“平直”运动轨迹。

2.2 起跨腿蹬伸至起跨离地瞬间摆动腿技术

在此阶段,摆动腿仍应始终折叠膝关节继续加速向前上方摆动。其意义有:(1)保持并继续增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角速度,增大髋关节打开的夹角,使身体重心大幅度前移,缩短身体腾空后的飞行距离。同时又使起跨时保持身体高重心位置,减小了身体重心的起伏波动差。(2)如果摆动腿直腿摆动攻栏,不仅摆动速度慢(摆动腿摆动力矩增大),而且还将形成一个使身体向上向后的转动力矩,亦即造成“跳栏”。摆动腿折屈摆动有利于上体前倾攻栏;有利于攻栏时保持较小起跨角;有利于取得腾空后身体重心较“平直”的运动轨迹。(3)摆动腿折屈摆动,伸膝肌群被拉长,为起跨腾空后快速有力完成伸膝动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快速及大角度打开膝关节。

起跨腿蹬伸起跨阶段,摆动腿折屈摆动的高度应有所控制,并非摆得越高越好。摆动腿大腿前上摆终止位置的高度,应以运动员重心高度、起跨时获得的垂直速度与过栏时运动员重心至栏顶的距离经济合理来确定。现代高栏技术由“跨”向“跑”过渡,没有身高的相对优势和力量、速度,就不可能实现“抬腿即过”、“一迈而过”的技术特点。而身材高、素质好,能保持栏间高重心,蹬摆高抬膝,屈膝“踩栏”快,下栏支撑好,落点近,更有利于缩短腾空和过栏后的跑进速度。过栏的速度增加了,制动减少了,促进了栏间三步的快速节奏及下一栏的攻栏速度。当起跨腿蹬离地面时,摆动腿就开始积极下压作切栏动作,同时上体和异侧臂、肩向前带动,栏上平衡技术好。摆动腿过栏下压时,膝关节并没有伸直,小腿已经向下做“踩踏”动作,但当下栏做后扒着地时,膝关节却较直的向后做鞭打迅速落地,有利于身体重心很快前移和保持较高水平以及栏间的加速度。跨栏技术较为复杂,而跨栏步技术难度又较大。在跨栏步技术中,摆动腿又是整个跨栏步技术好坏的关键之一,所以有些文章把摆动腿说成是“前导腿”。这不能单独理解为仅在过栏时它起着前导作用,即使在整个跨栏步技术中它也起着引导和改进技术的作用。世界优秀跨栏选手起跨瞬间摆动夹角和身体重心前移距离见表1。

2.3 腾空阶段摆动腿技术

当起跨腿蹬离地面,人体进入腾空阶段瞬间,摆动腿大小腿应迅速打开(伸膝)同时完成伸踝动作。摆动腿小腿前摆打开的力量来自摆动腿折屈摆动时储备的动量,即摆动腿大腿摆至稍高于栏后制动传递至小腿而获得的。因此摆动腿大小腿的打开,不能理解为(或做成)主动前踢(或蹬)小腿动作。摆动腿折屈快速前上摆至一定高度后大腿积极制动——小腿因惯性伸膝伸踝摆出——随即大腿主动快速下压过栏,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鞭打”动作,并一气呵成,将十分有利于摆动腿快速过栏和着地稳固支撑后续动作。

摆动腿大小腿充分打开应在栏板前完成,并立即做主动下压过栏动作。在这个动作阶段,应特别强调的是,摆动腿必须在栏前(未过栏)就要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如果摆动腿小腿已过栏才下压,时机已晚了,将造成栏上滞留时间长、过栏后着地点远、着地角小、着地后明显制动及身体重心大幅度下降等一系列弊端。有人担心,栏前就下压摆动腿,是否会过不了栏或撞栏,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适宜的起跨距离和起跨角决定了人体腾空抛物线最高点在栏前(跨栏步栏前与栏后的距离比约为3∶2),摆动腿在栏前开始做下压动作时其踝与小腿均高于栏;同时,由于起跨后,人体已获得较大的前移水平速度,摆动腿在栏前下压实际上是一个向前向下的运动轨迹,在摆动腿下压过程中,人体所获得前移水平速度已使摆动腿在下压的同时前移过栏了。过栏时不像传统的过栏技术那样伸直或完全伸直小腿后再压栏,而是向前甩小腿和向下“踩踏栏”的技术时机融为一体(膝关节角度为165度左右)。因为此时人体已经腾空,应尽量减少在空中所消费的时间。人体腾空后重心抛物线不可能改变,为了达到缩短滞空时间、加快过栏速度的目的,脚后跟一过栏就应向下“踩踏”,此时上体应继续保持前倾,确保过栏后重心的迅速前移。50~60年代时,摆动腿在过栏时追求“直”,即摆动腿在过栏时要彻底打开(大小腿夹角在170度~180度),小腿过栏后要放松微下垂。通过对我国60年代优秀运动员崔林等的技术图片分析和长期实践证明:这样的技术在栏上有明显的“飘”,摆动腿由于伸直的时间较早、较长,不但不能放松肌肉,而且使关节肌肉紧张,致使小腿过栏后不能迅速下扒,着地时容易引起制动,延误过栏时间。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腾空中下压摆动腿时足底至栏板距离见表1。

2.4 摆动腿过栏着地支撑技术

正确的摆动腿过栏着地技术应是:过栏着地速度快,着地角大(与地面),着地点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支撑稳固,重心较高。

注:A1:起跨腿最大缓冲时小腿与地面夹角 A2:起跨腿最大缓冲时摆动腿折屈膝角 A3:起跨瞬间,摆动腿折屈膝角 A4:腾空后,摆动腿打开最大膝角 A5:摆动腿过栏着地支撑与地面夹角(落地角) S1:摆动腿开始下压过栏时,足底至栏板距离 S2:起跨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至起跨点的距离

下栏动作实际是从身体重心抛物线达到最高点后,人体就开始自然下落,在无其他外力作用下,运动员积极下压摆动腿虽然不能改变身体总重心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但能调整身体各环节重心的相对位置,以使摆动腿尽早着地,获得较大的着地角,使着地点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从而减小足着地时所产生的阻力。现代过栏技术在下栏时,由于栏上膝关节没有伸直,在迅速跨栏的同时,膝关节较直地做鞭打扒地,栏后没有制动,有利于人体重心很快前移和保持较高水平,并增加了下栏的速度,为跑向下一栏创造了良好条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现代高栏跨栏步的摆动腿技术特点要求摆动腿不仅要积极有力,踩踏速度快,而且向前效果好,我国高栏水平已进入世界强手之林,应在运动员的选材、科研和训练方法上不断创新。总之,跨栏跑的训练,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跨栏跑训练将会朝着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发展,一定能涌现出一批像刘翔一样的世界级高水平的运动员。

3.2 建议

3.2.1 速度训练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3.2.1.1 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

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

3.2.1.2 结合专项技术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3.2.2 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环节,针对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3.2.3 坚持每天练

跨栏运动是跨栏与跑结合的运动,而在跨栏跑技术中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直接影响跨栏跑的成绩。而正确技术的形成是靠千百次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所以坚持每天练习是为了加快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大量模仿练习使运动员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不失连续性。

3.2.4 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技术的提高、水平的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和研究。在训练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来侧重运动员自控力的培养。一是“过电影”,即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在每一次跨栏跑过程前、后,先回忆从起跑至第一栏、第二栏直至冲到终点的动作过程(形象思维),阐述自己在技术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手段,这样,既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又比较容易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二是引进竞争机制,让运动员经常体验竞赛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帮助运动员剖析原因,克服心理障碍,对自己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竞赛中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出水平来。

参考文献

[1]袁庆成.人体运动分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2]郑亦华.人体运动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

摆动腿技术 篇2

【关键词】:挺身式跳远;摆动腿;放腿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52-01

跳远是腾越水平障碍的跳跃项目,其技术分成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根据其空中动作的不同可分为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三种技术,在中学及普通高校中,通常以挺身式跳远为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

腾空技术作为起跳与落地的中间环节,在跳远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在挺身式跳远的教学与训练中,有许多练习者在腾空过程中摆动腿放腿不充分,不仅影响跳远效果,而且也影响整个跳远技术的学习,所以分析摆动腿不充分的原因,并找出纠正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与训练效果都有益。

1跳远的生物力学原理

跳远远度主要由起跳距离、腾空距离和落地距离三部分组成,跳远的起跳距离取决于踏板的准确性,腾起瞬间的身体姿势。从物体斜抛运动的距离公式S=V2 sina/g可知,决定腾空距离的变量为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阻力。当人体腾空后,身体只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人体总重心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这时人体内力虽然可以引起身体各环节的运动,做出各种腾空姿势,但是不能改变身体总重心的运动轨迹。

腾空的任务是采取适宜的姿势,减小在起跳制动时产生的绕额状轴转动的角速度,维持身体在空中的平衡,尽可能的保证身体沿着已确定的运动轨迹运动,同时为合理、完善的落地动作创造有利条件。事实证明,跳远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腾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跳远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由此可知,合理、科学的腾空姿势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造成摆动腿放腿不充分的原因

2.1学生技术要领不明确,头脑中没有清晰动作的影象

挺身式跳远腾空后的摆动腿放腿动作要求大腿积极下放,小腿向前、向下向后成弧形摆动,腿要经过充分伸展再向后折叠的过程,许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动作概念不清晰,形成大、小腿成一个整体直接下放后接折叠的动作,导致摆动腿放腿不充分,身体不能充分伸展,从而影响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不利于动作的衔接。

2.2急于求成,摆动腿放腿时机不对

许多学生起跳腾空时,在腾空步还没有做好,摆动腿还没有完全摆到位时就急于做放腿展体挺身动作,这样,髋关节没有完全打开,摆动腿没有充分下放,形成大小腿弯曲向后的展体姿势,影响动作的完成。

2.3腾空高度不够,上体前伸过大

受练习者身体素质和起跳技术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起跳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上体保持正直,致使起跳后腾空高度不够、上体前倾过大,形成向前翻转趋势,无法顺利维持空中平衡动作,练习者不得不提早下放摆动腿来抵制向前翻转趋势。

3 对空中动作,落地动作的影响

3.1对空中动作的影响

根据动量矩守恒定律,在腾空状态时肢体会产生相向运动,使动量矩的矢量和等于零。跳远时在腾空状态中由于摆动腿放腿不充分影响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必然导致人体其他部位产生相应变化,致使腾空后的空中动作完成过快,身体无法完全伸展,使身体重心运动的抛物线轨迹快速向下移动,不能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影响跳远的效果。

3.2对落地动作的影响

正确的落地方法是:落地前双腿屈膝向胸部靠拢,小腿前伸形成团身向前姿势,落地时,两腿迅速屈膝,髋部前移,使身体重心快速移过落点,而摆动腿放腿不充分很难使身体形成团身姿势,落地前的前伸小腿也会导致上体后仰,从而形成站立式落地动作或落地时上体后仰或后躺影响落地效果。而且摆动腿放腿不充分造成的身体重心运动的抛物线轨迹快速向下移动也会使落地姿势变得不充分,影响落地效果。

4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4.1建立正确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概念

挺身式跳远的完整技术可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其空中动作是起跳腾空后,摆动腿自然下放,(大腿带动小腿后前、向下、向后成弧线摆动)身体充分伸展成反弓形,形成“挺身展髋”动作,繼而收腹举腿,准备落地。它的优点在于腾空后摆动腿积极下放,身体伸展能充分拉长体前肌肉,有利于收腹举腿和伸腿落地。

4.2摆动腿放腿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正确掌握摆动腿放腿的动作及方向。

4.2.1原地放腿练习

起跳腿支撑站立,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出,然后大腿自然下放,小腿向前向下再向后成弧形摆动,同时双手扶髋,体会放腿和伸髋的展体动作。

4.2.2行进间的放腿练习

在跑道上4—6步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后弧形下放摆动腿落进沙坑。要求:起跳重心高,摆动腿下放时,身体伸展,膝关节放松自然放腿,不要突然发力,体会躯干前面肌群充分拉伸的感觉。

4.3体会摆动腿放腿时机的练习

在沙坑中选择合适距离放置指示标志,要求练习者起跳成腾空姿势越过指示标志后再做摆动腿放腿动作。

参考文献:

[1]张明莲.挺身式跳远空中技术教学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87-89.

[2]龙萍.普通高校挺身式跳远教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250.

[3]施朝阳.跳远踏跳后前旋产生的原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4(4)63.

[4]安强,牛小?.跳远腾空技术中“挺腹”动作的剖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9-70.

摆动腿技术 篇3

现代短跑技术强调以“髋为轴的快速摆动”,前摆大腿时积极送髋。

众多学者在论及途中跑的关键技术时,提得较多的专项术语是:骨盆的运动、髋部动作、伸髋、挺髋、送髋、转髋、用髋跑,骨盆绕一侧髋关节的垂直轴做侧向转动等。

从近1 0年世锦赛和奥运会的短跑及中长跑的慢镜头中,很难看出众多世界级高手们的送髋动作或骨盆运动,上体在扭动,腿在快速蹬摆,骨盆(髋)相对于腰腿而言却坚挺不动。难怪乎有学者直言“送髋难”的问题。

在短跑技术理论中,还有个早成共识的“极限步频”问题,受神经支配的原因,“步频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加大步长来提高跑速。”

一、使胯转动的力矩

在加速跑阶段,随着腿的快速蹬摆,两臂大幅度地快摆,肩、胸背、腰腹随之强有力地转动,此时,上身形成一股强劲的转动能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转动能量,并使分析简便起见,不妨将刚柔兼备的人体化简作上身、胯、腿三个相连的刚体。再假设包涵上身和胯的躯干是由两个密度均匀、半径为R的圆柱体组成,圆柱体绕中心轴的回转半径为r,则,再设上部的圆柱体(即上身)的质量为m1,下部的圆柱体(即胯)的质量为m2,胯与上身的高度比约为1:2,记作1/2,所以m2≈m1/2。

上身的转动惯量I1=m1r2

胯的转动惯量I2=m2r2=m1r2/2=I1/2

使胯转动的力矩:

M=fd=I2β=I1β/2 (式中d称作力f对转轴的力臂,此处d=r,β为角加速度)。

上身的转动动能

(角速度ω与线速度的关系为v=ωr。

由于胯的转动惯量只有上身转动惯量的1/2,所以上身的转动能量只要转移给胯1/2就能使胯转动起来。若再多转移一部分,则这一部分动能变成为使胯维持并加速转动的力。因此,从理论上说,快跑中给胯一个绕腰轴的转动力矩,对上身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二、如何实现能量的这一转移

在加速跑的后期,跑速达到最高速的80%以上时,蹬地脚离地瞬间,摆动腿的脚尚未着地时,令摆动的两臂和转动的上体骤停(实际上也不是一点不动),此时,由于两脚离地后,腰、胯处于高度放松状态,腰、胯间压力消失,上身积聚的强大的转动动能便可在瞬间转移到胯上,变为使胯转动的力矩。由于上身的固有转动惯量I1比胯的固有转动惯量I2大着一倍,所以瞬间转移到胯上的能量产生的强大力矩,可使胯获得一个很大的转动加速度β,不但能使胯在瞬间加速到上身随腿的摆动速度,还能将胯瞬间继续加速到比上身原来转动的速度还要快的地步。即,此时出现了胯转得比腿摆得还要快的状态,这一情形必然表现出转动得更快的胯牵拉着大腿随其加速摆动的现象。由于胯的固有转动惯量只有上身固有转动惯量的1/2,所以,当胯转动起来后,上身只要随胯保持小幅度地转动,就可将上身的转动能量源源不断地转移给胯,使胯能始终保持引领大腿快速转动直到终点线。

三、胯与腿的固有回转摆动周期与频率

再假设胯绕腰轴的转动半径R=16厘米,小腿折叠后绕髋轴的转动半径R3=50厘米,则胯的回转半径(米)

腿的回转半径(米)

当把胯和腿的固有回转看作是单摆时,其摆长l等于回转半径。即l2=r,l3=r3,这时胯的固有回转摆动周期

(秒)

腿的固有摆动周期

(秒)

胯的固有回转摆动频率

V2=1/T2=1/0.7≈1.5 (次/秒)

腿的固有摆动频率

V3=1/T3=1/1.2≈0.8(次/秒)

需要注意的是,胯的一个回转周期,包涵着左右髋各有一次绕腰轴的小回转,即,胯的一个回转包涵了每条腿各跑了一步。就是说,胯的一个回转周期引领腿跑两步。但快跑中胯的回转周期与腿的摆动周期是相等的,它们的频率也是相等的。

1991年第3届世锦赛上,刘易斯30~80米这段途中跑的平均步频为4.628步/秒,这是两条腿共同跑出的步频,其单腿的步频应为V3=4.628÷2≈2.3步/秒。他单腿的摆动周期为T3=1÷2.3≈0.4秒。此处的0.4秒的实际摆动周期T3与1.2秒的固有摆动周期T3相比,快着2倍。由此可知,现代短跑技术在途中跑中腿部肌肉要付出一个加速和维持腿的快速摆动的很大的分力。而上身和两臂也要同时做出相应的付出,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另一方面,由于胯的固有回转频率V2比腿的固有摆动频率V3大得多,因而新技术让我们感到在快跑中胯在引领大腿高速摆动。显然,以前大量消耗在令大腿快速摆动的力,现在大部分被上体的转动能量经胯转变为引领大腿快速摆动的力所替代。即,此时大腿用在令其快速摆动的力显著减少,一直留下令其保持与增大步幅的力。因而在快速跑中换用新技术时,大腿将会变得轻松。由此可以推断,新技术可有助于提高中、长跑冲刺段的成绩。

四、笔者的实践体验

为了将设计的技术付诸实践,又设计了多种诱导练习:如侧向前后交叉步“扭胯”跑,上体做大幅度的扭动跑,脚和腿外拐使腰扭动着跑,外八字脚、内八字脚跑,高抬脚跟跑,两脚交叉踩着分道线两侧跑……。经过几个星期的实践,胯还就真的转动了起来,且明显感觉到高速转动的胯在牵引着大腿快速摆动,并把这一跑动状态一直维持到终点线。

为了检验新技术的实践效果,笔者在50米塑胶跑道上就新旧跑法反复进行了对比测试:前25米为相同的加速跑,后25米分别用新旧跑法。两种跑法的成绩差异在于:新技术使25米途中跑成绩提高了0.05秒~0.09秒。据此推算,100米跑有望提高0.15秒~0.27秒,200米跑有望提高0.35秒~0.63秒。

新技术体感自然轻松,步频明显提高,步长相应缩小,腿部肌肉用力减小。由此看出,新技术可能更适合于中长跑。尤其是最后100米~400米冲刺段,换用新技术更利于保持高速至终点线。

五、对新技术的疑惑

新技术还有一个让人们难于接受的问题——这一新技术能否使运动员原来掌握的短跑技术受到干扰破坏,甚至毁了运动员的前程呢?不会,这是因为新技术没有提及改变运动员原有的短跑技术,它只是增加了几个提高胯绕腰轴转动灵活性的专项诱导性练习动作,无论运动员最终是否学会了新的转胯跑技术,这些练习动作只会增进胯的灵活性,有利于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和发展。当年刘易斯的教练员专门请人为他安排了一些增加髋的灵活性的练习,使他100米成绩迅速提高,为他能多次破世界纪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最好的送髋技术。

另外,由于新技术显著地改变了运动员原来的步频,所以若没有足够长的适应期,在比赛中很容易出现拉伤大腿后侧肌肉的现象。这一点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根据上述问题,提一点关于学习新技术及学会后的适应期训练的参考意见: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跟随原教练员训练——学习期只占用准备活动时间即可,学会后的适应期训练80%的运动量仍应放在原来的短跑技术上。试跑新技术的量虽然要逐渐增加,但也不宜增加得过快过多,以防训练中拉伤,也防力量上不去,而影响对比检验效果。

六、结论

第一,根据刚体转动理论设计出了这种崭新的途中跑技术——两臂和上体的转动。

第二,新技术使25米途中跑成绩提高了0.05~0.09秒。

第三,新技术体感自然轻松,步频快,步幅相应缩小。因此,新技术可能更适于中长跑。尤其在最后100~400米冲刺段,新技术可使运动员轻松自然地保持高速到终点,从而可大幅度地提高成绩。

第四,新技术还同时突破了过去学者们普遍认同的“送髋难”和受神经系统制约而产生的“极限步频”两大难题。

摆动腿技术 篇4

本文以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跳高运动员20名(14-18岁)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从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力量的训练角度,分析论述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力量的训练对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影响,从而着重说明跳高运动员在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对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力量进行训练,使两腿的力量发展均衡,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数据处理:通过对实验后20名跳高运动员训练前后最好成绩进行处理计算,求出其t值,查表进行对比,其结果如下:

2、分析:通过此表可以看出经过训练后,立定五级单足跳和15秒钟摆动腿按规定标准摆动的平均增加值和跳高提高的平均值,实验组都比对照组高,根据实验计算的结果,求得t值为3.908,而查得的t值表t0.05(18)=2.10,实验所得结果t值为3.908大于t0.05(18)=2.10,说明此实验具有显著性差异,所以p<0.01,二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

二、讨论与结论

通过计算结果的显著性,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摆动腿的加速向前向上摆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当摆动腿积极向前、向上加速摆动时,加速的环节产生向下、向后的惯性力与体重一起作用于起跳点,产生动态支撑反作用力。一般来讲,着地时人体与地面的相互作用越大,人体受到的制动越大,此时由于踏跳腿肌肉的负荷增加,使肌肉的弹性力相应增加,从而增大了踏跳力。不同的人,不同的摆速将对地面产生压力N=P+F。可增加48公斤-107公斤,此时大腿的伸肌群(股四头肌)退让性收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突然附加冲力刺激,给伸肌群的下段蹬伸一个附加刺激(牵张反射),踏跳时人体对地面最大压力可达45倍。另外,日本金原勇在一流运动员身体上实测结果是,摆动腿积极加速上摆可使身体重心相对提高23厘米,在摆腿动作结束时对身体重心进行测定,直腿加速向前向上摆动,一方面增加对地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双臂的配合下、能有效地提高身体重心。而要提高加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公式F=ma,必须增大肌肉力量F,即增大大腿前部股四头的肌肉力量,才能达到增大惯性的目的,从面提高运动成绩。

2、摆动腿的积极放腿对跳起的高度有重要作用。跳高腿的摆动分两个部分,在前半部分是直腿向前向上摆,在后半部分是屈膝向下摆动,当运动员直腿加速积极向前向上摆动时,由于大腿质量和摆速而产生很大的动量,直腿摆时质量m不变,重心的位置也不变,当屈腿下压时,重心的位置变化,根据动量定理,大腿总能量不变,力臂变短。速度加快,产生向下的加速度,则惯性力方向向上,对人体产生向上的力。对身体重心的初速度及跳起高度都有利,同时屈腿快速下压还有利于屈体的伸屈,将髋送出和身体快速转向背对横杆,及背弓的形成,对提高跳高成绩有利,要达到快速放腿的目的,就必须发展股后肌群的力量。

另外,在跳高的弧线助跑时,由于摆动腿力量较弱,后蹬力量较小,而踏跳腿后蹬力量较大,重心变化较大,出现巅跛现象等等一些跳高技术错误动作都是由于摆腿力量弱而引起。

因此,发展摆动腿的前摆力量和下压力量,使摆动腿力量接近踏跳腿力量,对跳高成绩有一定影响,有利于跳高成绩的提高。

随着跳高成绩的提高,为了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进行专门性练习,如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可以在摆动腿上负重练习,速度要快,数量要少。

短跑中摆动腿折叠的作用及教学浅探 篇5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理论, 我们知道短跑是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 短跑途中跑一个单步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时相, 下面对此试加以分析。

所谓“摆动腿折叠”就是指支撑腿蹬离地面后, 髋、膝关节伸肌群及足关节跖屈肌群放松, 随着屈髋肌群快速收缩, 以髋带动大腿积极前摆, 股三头肌群收缩使小腿向大腿先靠拢, 形成折叠前摆动作, 这一动作发生在每个单步的腾空阶段。对于短跑技术来说, 我认为小腿折叠摆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能缩短大小腿的折叠半径

短跑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 所以短跑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各个学校运动会上不可缺少的项目。平时加强对短跑的教学和研究很有必要。根据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原理, 我们知道要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 必须减少前摆的阻力臂, 即缩短摆动腿的摆动半径, 技术上则要求大小腿充分折叠。对短跑技术来说, 小腿折叠摆动能缩短大小腿的折叠半径, 使摆动角速度增大, 加快摆速, 提高步频, 从而提高短跑的速度, 提高短跑的最佳成绩。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有关。跟义务教育中的前三个学段相比, 第四个学段的学生 (即初中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成人意识也在增强。他们对体育的理解比以前要全面、深刻, 对体育的兴趣也更加广泛。他们 (尤其是男生) 希望自己在体育方面能有一两项特长。基于此, 我们体育老师对学生要加强指导, 让学生明白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 田径有“运动之母”之称, 而短跑又是田径项目中的灵魂。因此, 在义务教育的第四个学段中, 应让学生多参加田径运动中的短路运动。以短跑运动来带动田径运动, 以田径运动来带动整个体育运动。

二、能预先拉长大腿股四头肌

根据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原理, 肌肉在做向心收缩前先做离心收缩, 有利于发挥最大肌力。换句话说, 就是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越长, 收缩就越有力。然而, 使股中头肌和屈髋肌的初长度拉长最直接的动力是在惯性下小腿的折叠摆动, 它拉长了它们的初长度, 有利于更快更有力地收缩。同时, 促使躯干扭动, 增大了上下肢的摆动幅度, 事实上形成了良好的“送髋”技术。结果是运动幅度增大, 增长了步长。由此可见, 小腿折叠摆动能预先拉长大腿股四头肌, 有利于高抬大腿和送髋, 提高运动幅度。

在短跑训练前, 我们老师应该提前把教学的内容、要求告诉学生, 让他们有思想认识。途中跑技术是短跑的重中之重, 是进行短跑训练的重要目标。我们体育老师要对途中跑技术进行有效指导, 并进行短跑示范。通过分析探讨, 结合实践, 向学生提出提高途中跑的技术要求。短跑的途中跑是短跑中距离最长的一段, 要让学生继续保持加速跑所达到的速度, 所以途中跑技术掌握的好与坏, 就直接关系到学生或运动员短跑成绩的优与劣。所以, 我们老师对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能使大小腿、踝关节及脚掌自然放松

我们知道, 短跑属于无氧代谢运动, 它的能源物是ATP, CP和肌糖元, 由于肌肉中ATP和CP的数量有限, 供能只可维持6~8秒的活动, 以后的能量供应只能靠糖的无氧酵解产生乳酸, 大量的乳酸堆积会导致疲劳, 降低肌肉的工作能力。在短跑中, 摆动腿折叠可是下肢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有利于ATP和CP的合成, 较经济地利用现有能量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放松在短跑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而大小腿充分折叠摆动则是放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运动员的影响不仅是下肢而且是全身体, 不是一个环节, 而是整个运动过程。所以,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 摆动腿折叠摆动, 能使大小腿、踝关节及脚掌自然放松, 推迟疲劳的出现, 为后半程的肌肉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 摆动腿折叠摆动是科学、合理、先进的短跑技术, 具有经济性和实效性, 是提高短跑成绩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我们应该加强对该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并应用于教学和训练中去, 使学生或运动员通过艰苦的训练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结构和动力定型, 使短跑技术更科学化, 为创造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 短跑是田径项目的灵魂。摆动腿摆动动作是科学、合理、先进的短跑技术, 是提高短跑成绩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 此动作在短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有效地提高蹬摆速度是改进短跑技术的“焦点”。

摆动腿技术 篇6

背越式跳高是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必修项目, 其技术动作结构分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其中, 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是重点教学内容之一。然而摆动腿的上摆程度到位与否, 又直接决定着助跑起跳后获得的第一高度成绩。因此, 本文就如何克服摆动腿上摆不到位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二、教学技巧

技巧1:膝盖触标志物

器械:软式排球

方法:练习时, 学生站一路纵队, 弧线助跑, 在3~5步处上悬挂一个软式排球, 根据练习学生的起跳高度, 分为高、中、低3块场地, 练习学生弧线助跑到位后用膝盖触排球 (见图1) 。

实效:背越式跳高时, 助跑较快, 易出现前冲现象, 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向上的垂直速度, 造成身体冲向横杆, 此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摆腿不到位、助跑前冲的问题。

技巧2:抗阻力起跳

器械:橡皮条

方法:两人一组, 在练习学生腰部拴一根橡皮条, 帮助学生拽住另一端, 练习学生弧线助跑, 4~6步起跳, 当练习学生起跳时, 帮助者稍微用力向后拽一下, 使练习学生受到阻力, 向上跳 (见图2) 。

实效:通过此练习, 使学生很快体会到超越身体、利用制动向上的感觉, 解决了助跑前冲、起跳向上性不好问题。

技巧3:制动助跑

器械:弹性踏板

方法:学生站成一路纵队, 4~6步处放置一块弹性踏板, 练习学生弧线助跑, (以左脚为例) 左脚前伸, 超越身体, 踏在踏板上进行起跳, 利用弹性踏板的反作用力将练习学生弹向空中, 高摆右腿, 落地缓冲 (见图3) 。

实效:通过此练习方法, 使学生体会起跳向上的感觉, 解决了助跑前冲的问题, 还能纠正学生屈髋的问题, 做到敢于超越身体的动作, 增强了学生的肌肉本体感觉。

上一篇:包头市水资源下一篇:常见工程地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