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2024-07-08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精选十篇)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1

关键词:任务单,导学,有效教学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 中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加之不少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条件限制和墨守成规, 学生的厌学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它严重影响到职业学校乃至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让中职学生能够在积极学习中健康成长, 深化教学改革成为解决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 加大教材教法,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 考试评价等教学改革的力度, 切实实施有效教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围绕如何实施中职有效教学, 结合我校参与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和市微型课题《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任务单设计的行动研究》,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任务单导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单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以教材为纲, 以实践为例, 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此模式的起点、过程、终点均是为完成某具体任务的“活动”, “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任务单导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 以任务为引领, 以任务单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及生生、组间的多元竞争的和谐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任务单导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任务单导学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综观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插秧式的桌凳排放,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仍是主要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化、专业知识乃至实践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教师所教的内容难于接受和理解, 于是说话、小动作、看小说、打瞌睡、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就应时而出, 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 也就越来越不想上课。而我们的任务单导学是引导学生以完成具体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任务为目标, 让他们在班级合理划分的小组内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行动中地学习。任务单导学的精髓之一就是任务, 即将以往的较为枯燥的理论和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的任务串联起来, 形成培养学生的一个个能力链。任务单导学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广泛参与完成任务的机会, 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行动起来了。实践证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也没有机会去说话、做小动作、看小说、打瞌睡和玩手机了, 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任务单导学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任务单导学的精髓之二就是任务单, 即我们下发给学生的学案。任务单因冠以“任务”之名, 这种课堂模式建构的旨意就在于通过学生的“行动”使课堂“活跃”起来, 让学生在行动中求得真知。学生因“单”而“行”, 课堂因“动”而“活”,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单”。这不仅是一张由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单, 而且还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单, 还是教师设计的学生行动单。

任务单任务明确、路径清晰、方式灵活。任务单导学是一种基于任务的教学, 是一种基于程序的教学, 是一种基于自主的教学。因为基于任务, 所以指向强;因为基于程序, 所以效率高;因为基于活动, 所以学法活。正因如此, 任务单导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 学生的自信心在递进式的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得到增强。课堂真正活起来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自然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任务单导学能真正让学生笑起来

任务单导学的精髓之三就是导学, 导学主要体现在任务单的引导、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和对完成任务情况的督导, 全方位的导学使得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 他们在开心的笑声中进行着主动的学习。

通过重视“工作过程”精心设计的任务单而实施的“任务单导学”,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体验到了尝试成功的快乐, 学生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并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 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职业学校的“任务单导学”, 我们坚持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原则, 引导学生确立“为工作而学习”的意识, 在“工作情境”中学习。这样, 学生既作为学习者, 又作为“准工作者”, 从边学边用, 边用边学到所学即所能, 所得即所用, 真正解决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的现实问题, 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任务单导学真正让教师笑起来了

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师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中, 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看重结果到看重过程的转变。尽管教师的工作量比传统的教学大了许多, 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让教师倍感欣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不再怕进课堂, 不再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和思想上不上进而整日愁眉苦脸, 唉声叹气;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得到学生的肯定而高兴;他们为自己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中职学生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2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学校文化课的改革和探究,结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和实践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获得了启发和思考。

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1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8%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远比上专业课多,文化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教师教学现状教师的文化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因此,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有得过且过之嫌。

(2)部分教师确实想提升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

(1)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认为到职业中学就是学专业课和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因此轻视文化课,忽视了文化课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性功能。教师则认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是配角,自认为被“边缘化”,便觉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发挥。

(2)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怕学文化课,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硬件建设普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师资力量也不同程度地有了提升。但由于招生难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管理和教学等常出现或大或小、或普遍或特殊的问题,其中学生厌学问题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笔者发现现实中不少职教学者和一线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大多会从学生自身层面寻找原因,较少从学校教育方面去思考问题,故笔者结合充分的调研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从学校教育方面找原因

近几年,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职校的等级评估和合格评估,常见中职生中有很多孩子厌学成疾,而老师们却束手无策。对此,从学校层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对中职生厌学的看法令人担忧

据笔者在衢州市几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因厌学而流失的学生占流失学生相当大的比例,更有许多学生虽被家长逼着、被老师缠着留了下来,但也因学困而只好成天以“趴着”的方式来熬课,并因此长期压抑乃至痛苦不堪。

在与众多老师座谈时,笔者了解到,部分老师很少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还有一些老师则认为自己又不是校长,即便思考了也不过白费心思,而更多的老师则习惯于将眼睛紧紧地盯着学生看。他们往往在经过了所谓的认真观察后,便认定学生厌学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学习的主观愿望所致,进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寻找“以什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上,或是盲目地把那些“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落到实处时,却无非还是对厌学的学生展开无休止的“洗脑运动”,即试图通过不间断地对其进行“劝说”来改变现状。

2.教师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

如果将中职学生厌学的现象看作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此症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类似尿毒症的“慢性综合征”。当然,一般人听到“尿毒症”三个字,就立马会想到是肾的问题。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有权威专家解释说:“肾就好比是一台电风扇,如果打开开关它却不转,很有可能是停电了,或是线路出了故障,不见得一定是电风扇本身出了问题。气血就是电能,而胃经则是电路。由此推断,只要气血充沛,经络通畅,肾脏得到了足量的气血供应,就能够正常工作,没必要对‘电风扇本身修来修去。”

同理,假使教师在学生厌学成疾的问题上,也立马想到是他们自身的“原动力”不足所致,而遗忘了发动机不转也有可能是线路、油路等其他方面出了故障。这么一来,就会因“把脉”不准,致使“药不对症”而误事。在预防或抑制学生厌学的问题上,其实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化繁为简”及“由浅入深”等措施,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不再害怕学习;二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学生增强克服学困的信心,别因时而萌生的杂念而泄气。但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很多老师多少都懂,但前者是战略上的问题,后者是战术上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因此,当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时,教师常常对其施以“劝说”这味“药”, 就是一味并不“对症”的无效药,如果经常性、反复性地使用它,时日久了,这味药也就如同“麻药”了。

3.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脱节

不可否认,从表象上看,的确有很多孩子有着“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也是打工的命”之类的想法,即认为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他们厌学的主因,至少不完全是。从对广大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得知,这个所谓的“很多”是有水分的。实际上,不仅这类学生只占了厌学生的较少比例,而且这之中还有许多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或只是为了不想让教师对其太严厉而找个借口。绝大多数学生在刚迈进职校大门时,都曾闪现过“退一步学点技能也好”的念头,甚至在这部分的学生之中,也有很多人都会时而蒙生“我要重新开始了”的想法。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普遍都在读着读着的过程中,“念头”就熄灭了,“想法”也成了泡影。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发生了“脱节”。

首先,由于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因而用文化课来替代专业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是那些已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的学校也不例外。如果仅从各校申报示范校的材料上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无疑是“达标”的,但事实上以七拼八凑或是张冠李戴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的学校并非少数。一旦学生发现中职学校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初中课堂的翻版时,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

其次,专业基础课本就很深奥,加之被有些不太“专业”的老师上得太死板,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对某一专业课程抱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听课之后,发现与他们内心的设想相距甚远,如此一来,要不了几节课,他们就恢复了老样子,依然趴下了。因为既深奥又枯燥的专业课,对于学习基础本就很弱的他们而言,岂能学懂?而怎么学都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又岂能不厌学?

最后,有不少学生都认为读职校根本学不到什么真东西。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推敲便知,他们并非完全在瞎说。现实中严重缺乏实训师资与设施的学校大大有之,有师资也有设备但却舍不得投入实训材料的学校更不在少数。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有很多学校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家底”来开设专业的,只要感觉到哪个专业能招进人来,就立马增设哪个专业,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学校“哄”来了,但该专业的教师和最基本的实训设施却还不知在哪里,老师们就只好用“别慌,快有了”的说辞来应付学生了。

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那些原本冲着学点东西而来的学生,在诸如此类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被那些用以替代实训课的理论课弄得晕头转向,原来尚存的那点本就不高的学习欲望也就缩回去了。

二、基于学校原因的解决策略endprint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解决厌学问题的首要途径,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对策如下。

1.减少文化课的开课量,服务专业课程教学

文化课当然非常重要,但开课量太多,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一来是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们就是冲着不用学太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才来读中职的;二来他们认为来读职校是学技术的,而有些文化课开得太多没必要。因而把学生所学专业必须用到的文化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到专业课和实操课中去,就能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就对文化课产生恐惧症的问题。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课的定位问题。文化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不搞一刀切,可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其次,在文化课教学中要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融合起来。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更好地带动专业课教学的开展。

2.提高专业课的开课率,同时降低专业课的学习难度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一旦学生能紧握这“方向盘”,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内力驱使他勇往直前。换句话说,学生患上了厌学症,往往是由于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或是对学习的方式不感兴趣而失去了学习热情。而没了兴趣就等于缺少了内力的支撑,这时教师再多的说教也只是一贴外敷的消炎药而已了。

因此,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降低难度应是首选策略,其中尤以降低专业课的难度为重。这里有个让孩子们回避“记忆重现”的问题。中职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已经到了非常讨厌文化课的程度,而专业课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课程内容,其授课方法和学习方式又与文化课学习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往往对专业课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如果专业课的难度不降下来,他们在课堂上就容易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烦、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像讨厌文化课一样讨厌专业课。

3.围绕提高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进行教改与课改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会认为“读职校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是由于很多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还不高,其中实训课开得太少是关键。因而笔者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了“职业化”教改和课改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更新信息和知识点,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不断地注入专业课教材和讲义中,确保教学的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第二,强化实训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培养高技能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实训课程是学生夯实基础的最有力武器。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旧有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示范性教学,还要以实际操作为基础,通过理实一体、课堂进企等方式,实现专业教学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都只是从学校教育体制出发,与大家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只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不厌学了。中职学生厌学问题也有非体制原因,如何在战术上谋划中职学生厌学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金泉.中职生厌学行为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3).

[2]余国良.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等待”[J].教育与职业,2011(22).

[3]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4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中职学生的人格现状看, 其必要性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职业高中学习,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达不到“普高”的要求才来职中学习。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是所谓的“双差”生, 被人歧视, 受人嘲笑, 很少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性格发展出现偏差。

其一, 自卑消极、缺乏信心、不求进取, 前途迷茫、得过且过, 自以为不能为父母争光, 更不能为同学、社会接纳。其二, 敌视好斗、纪律松弛, 自我封闭、容易冲动, 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常做出一些举止反常、不近常理的违规之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在对中职生的人格状况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其人格心理特征后, 我寝食难安, 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十分必要。

(二) 从合格劳动者所需的基本素质看, 其重要性不容轻视。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对不仅仅是“技”的竞争, 更是“人”的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而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当今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含义: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因此, 中职学校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绝不能轻视人格教育。北京四中的李家声老师说:“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才, 我说别那么高调了, 少出坏人, 不出坏人, 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 就是成功的教育。育人, 就是育好人, 把可能变成坏人的人, 变成好人。”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中生虽然没有普高生的良好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但他们本质上希望学好, 也希望得到尊重。将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要参加本地区的建设, 因此, 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使其自信、奋发、不再自暴自弃, 使他们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才,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劳动者, 是职教工作者的重大责任。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本地区公民素质的提高, 更关系到本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安定。所以, 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 从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优势看, 其可行性不容置疑。

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格教育优势,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 能陶冶人的情操, 塑造人的品格:典范事例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 箴言哲理可以帮助人明辨是非, 惩恶扬善;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 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离开了人的情意的开发,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职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教育的潜移默化中, 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使语文教育真正承担起培养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能、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 以“真本事立身, 高素质报国”的一代新人的责任。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方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 要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格培养。

(一) 注重朗读,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古代圣贤、领袖英雄、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与精辟论述、格言警句, 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 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而富有激情的诵读无疑会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构成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

李家声老师在给学生读《离骚》时“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这群正值追星年龄的学生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高高瘦瘦, 衣着长衫, 临着风, 目光傲然, 在江边走着的屈原形象。屈原既有才华又不放纵, 处世独立, 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永远留在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学生也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积累大量的言语材料, 吟咏诵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感悟作品、体验作品所蕴涵的情感的过程。诵读的文章多了, 将化为能力;积累的名篇多了, 就会出口成章, 侃侃而谈, 自然化为一种气质。背诵名家名篇是前人语文教学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通过诵读, 学生能提高民族文化的涵养, 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人格, 特别是诗歌、散文的学习, 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 而是一个全面调动学生的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只有诵读才能把阅读的体验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 只有精读熟读才能获得感悟, 只有反复吟颂才能获得精神的积淀。早期叶圣陶先生倡导以投入感情、进入角色为特征的“美读”, 当歌则歌, 当泣则泣, 如醉如痴, 物我两忘, 才能升华到个体生命高级的审美境界。学生的身心才能在诵读之中得到全面的文章审美境界的浸染和滋养, 人格也将在诵读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

(二) 挖掘人文精神, 丰富学生的人格品质。

中职语文教材以“以素质教育”为定位, 把“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任务的首位,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 因势利导。古代作品中《涉江》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 《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 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 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而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 《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情, 《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 《石缝中的生命》中“人生就是拼搏”的真谛, 《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更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入“角色”,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妙语如珠的讲解, 循循善诱的启示, 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三) 研读教材, 深度分析塑造学生人格品质。

互联网上内容相当丰富, 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喜欢上网备课。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 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教师必须潜心研读教材体悟深刻内容, 只有先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岳飞的《满江红》传唱至今, 使人落泪, 岳飞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关切, 在令学生感动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 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情真思屈原, 正直司马迁, 高洁严子陵, 气节有苏武, 傲骨有嵇康, 正气文天祥。教师凭借渊博的知识、充满激情的讲授, 能让学生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司马迁, 不就是讲了几句真话吗?他跟李陵无亲无故, 在满朝文武谁都不讲真话时, 他说了, 结果遭受了这么大的灾祸。”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才能对他产生由衷地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慨叹, 才能把自己胸中的那种悲奋、痛烈、豪壮之情合聚一起, 喷涌而出。因为教师激情的讲述, 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一股热血直冲脑门”, 才会深切体会到人类的灾祸说到底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造成的。为出人头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作恶害人的人, 终不得善果。因此, 学生就能领悟到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 要专注于事业, 不能专注于名利。

(四) 教师为人师表, 感染学生, 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言行、感情、道德、品行和威信都真实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学生, 这种作用直接且全面, 它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也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谈到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李家声老师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 一个是教师, 一个是医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比医生还危险, 庸医害的是一个人, 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 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所以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先生给了我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 教会了怎样做一个既有铮铮铁骨又有柔情爱心的人。”“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构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 并受用一生。”因此, 语文教师只有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才能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滋养。我们要实现这一塑造, 首先,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识, 汲取时代的“活水”,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从容洒脱, 才能在彼此互相吸引、互相砥砺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陶冶。其次, 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 敢于创新。时代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向框框条条告别。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和否定自己, 把激情注入课堂, 语文教师才能真正以学科的个性和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地发展。语文教师个体形象的塑造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精湛的教学能力、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去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 才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人生的涵养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去影响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唐骏说:“一个成功的人, 应该先做人, 后做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必须使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君子之学以美身, 凭此精神学语文”。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应尽义务。

摘要:人格教育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价值归宿, 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为学生奠定最基本的人格品质, 为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人格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 2008-7-16.

[2]报刊文摘, 2009-5-29.

[3]宗占国.21世纪素质教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8.

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篇5

史文静 王常红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

浅议中职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避免中职教育不能长足发展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改革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职教育热迅速升温。从2002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开始回升,到2004年招生达到566万人,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2005年以来招生快速增长,当年招生达656万人,2006年招生达到750万人,在校生达到18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创历史新高,预计2007年这两组数字还会刷新。但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我们也必须看到,就整体而言,中职教育尚未形成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促使中职教育增长的因素还不稳定,中职教育仍然是各类教育中最为脆弱、薄弱的部分。

据调查显示,生源不足、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经费短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业率虽高,但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成为各地中职教育发展的三大软肋。

一是生源不足,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一方面多数地方政府重视普通高中教育,把保持较高的高考升学率作为一项政绩。尽管上级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但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方面极力支持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仍然处在边缘化的位置,庞大的普通高中规模挤占了中职教育的生源。如某地级市2009年初中毕业1290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约9000人,约2000人进入社会,仅剩下约1900人进入中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招生大战在所难免。由于教育、劳动、民政等部门多头审批中职学校,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生源数量有限,各校在招生中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以吸引生源,其中少数学校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宣传、给回扣等,导致中职教育招生秩序混乱,信誉下降。

二是经费短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仅次于义务教育。而在我国,各地政府对中职学校的生均投入低于普通高中。以湖北为例,2008年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779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881元;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04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50元,专项资金更是向普高倾斜。尽管中职教育学生每年收费2200元,但比普通高中学费、三限生收费、择校费、借读费等总收入仍要低很多,所以中职学校正常运行十分困难。据了解,一所在校生3000人的中职学校,在相当节约的情况下每年约有100万元的经费缺口。

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方面,中职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素质下降让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引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基本的实习条件。经费的不足使得学校无力改进教学条件,尤其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简陋的教学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长此以往,中职教育将难以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三是就业率虽高,但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据统计,近几年来好多中职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远高于高职和本科的就业率,这被认为是中职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后据分析发现,这一数据掩盖着两个问题:一是任何一个初中毕业生,包括农村青年,只要他愿意外出找工作,都能找到一个低端的报酬较低的工作,而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大多数仍是低端报酬较低的工作。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沿海地区为主,过去是珠江三角洲,现在是长江三角洲。据某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职就业35.4万人,其中本地就业12万人,外地就业23.4万人,外地就业比例在70%左右。从中不难看出,中职教育就业率高是一个虚高数字,中职毕业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制订中专招生方案;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如何办好中职教育,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 “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中职教学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等。

(三)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职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③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专业教师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6

钟以俊:珠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珠海市教育局局长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时间:2009年9月22日

地点:珠海市教育局会议室

近几年来,珠海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引人瞩目。基础教育,拥有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二中学和珠海市实验中学;中职教育,拥有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斗门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卫生学校和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教育,创办了大学园区。了解珠海教育发展历程,推广珠海教育成功经验,可以为广东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为此,本刊执行主编与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展开对话。

把握历史契机,着力奠定基础教育

陈昭庆:钟局长,您好!我对珠海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就有关贵市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聊一聊。我们知道,几年前,珠海教育在全省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但是近三年来,珠海教育已呈现出一股新气象:从2007年提出高中免学费教育,到2008年提出高中免学费教育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高考成绩的飙升,到中职学校连续几年在各级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都表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在全省、全国都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请您介绍一下珠海这几年教育来的变化。

钟以俊:珠海市人口总量不大,经济总量也不大。必须承认的是,以前,珠海教育相对落后。在珠海教育的发展史上,199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会议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借这一股东风,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对珠海基础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规划新时期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

陈昭庆: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这个基石没有奠定好,整个教育体系就不能够建立起来。就像建筑大厦,地基没有打牢,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基础教育对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整个教育的走向。

钟以俊:对。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正是意识到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从外部条件看:一是创办大学园区。高等院校是凝聚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园区创办起来了,高素质人才就会进入珠海市。高素质人才通常都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这样一来,珠海的基础教育生源结构就逐渐产生了良好的变化,从而推动了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二是当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对珠海基础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建成了一批优质普通高中。现在的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二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和珠海市实验中学,都是在那次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珠海市财政加大投入,在金湾和斗门两个珠海西部地区,将原来规模小、办学落后的小学,合并成7所规模比较大、办学效率高的规范化小学。另外,还积极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样,就使珠海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我们后来更好地发展基础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办学基础。三是发展高新技术,走高端产业之路。近几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经济项目,如发展航空产业、海洋船舶制造业等,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必然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

从内部条件看:第一,抛掉只看重升学率的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综合价值取向。所谓综合价值取向,就是把眼光放在教育的整个层面上,如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是不是做到了均衡发展,有没有最大程度体现教育公平?等等,这些都是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而不是单看升学率。第二,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珠海已经基本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当然,在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差别,但已经不是质的差别。现在,我们要追求更高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向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倾斜,通过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珠海市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均衡发展、提高,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筑牢坚决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说体现在成绩的高低上,不如说体现在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上。单用升学率这个硬指标衡量,不仅会牺牲学生很多时间,而且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在小学、初中阶段遏制只求升学率、不求素质教育的现象,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意义上就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变小学和初中只追求升学率的观念,在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力求最大程度契合素质教育。现在,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以前,因为只求升学率,基础教育死气沉沉,缺少生气,有些优秀的生源就流失到其他地方去了,近几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办得好,基础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不少外地优秀生源进入。珠海市去年高考出了一个全省第二名,这位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是很高的,在中学阶段就出版了两本书。在珠海市第一中学学习期间,她还是学校合唱团的团长。现在她在香港大学读书。去年高考珠海市还出了个全省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位学生不但象棋下得很好,还练武术。所以,现在我们坚决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不限制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摆在首位,其结果不会影响考试成绩,相反,恰恰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第四,实现初中阶段教育公平。为实现初中阶段教育公平,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比较大的举动。比如,把几所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按照一定比例均衡分配到初级中学,今年,我们拿出了50%的指标,明年要拿出60%的指标,目标是争取几年内做到100%分配指标;又如,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就坚决不在任何媒体上发布关于中考的信息,中考信息不发布出去,人们就不会太在乎升学率,学校也不会太关注升学率。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以中考合格率评估学校的办学效益,我们希望以中考合格率这个指标引导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两个比较大的举措,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初中阶段教育的公平。

陈昭庆:听了您对珠海基础教育的详细介绍,我感受很深。确实,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根本。珠海教育这几年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与珠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珠海市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一是切实遵循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律,二是去掉了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显示出对教育的自信。

2007年,珠海市率先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请您谈谈。

钟以俊:因为当时全国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其实,“免费”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概念,所以虽然当时珠海市只是在高中阶段免收学费,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媒体“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的说法。现在看来,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义务教育全免费,高中阶段免学费”,因为当时高中只是免掉学费一项,书费、学杂费还是要缴的。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决策,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是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二是体现了对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家长的关怀;三是确实有助于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和普及率。从2007年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以来,到今年,珠海市高中阶段学生的升学率从原来的93%上升到了98%。现在,河北省唐山市和浙江省鄞州市也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而且比珠海市实行得更彻底。

陈昭庆:实际上,在广东省,具备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学费条件的市不是没有。但在2007年,珠海市就敢于率先作出这个决策,正体现了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在教育发展上的胆识、气魄和远见。在这一点上,珠海教育难能可贵,可以说是开了先河,引领潮流。

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陈昭庆: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珠海市代表队在中职组夺得了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这个成绩无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令人振奋的。珠海在发展中职教育方面,有哪些经验?

钟以俊:首先必须明确,每种教育类型在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发展重点是不一样的。以前,珠海教育的发展注重在基础教育方面,这是由珠海教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因为历来珠海教育基础比较薄,要把整个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也就打好了教育基础。只有基础教育这个教育基础打好了,下面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基于这一认识,从1999年以来,我们教育发展的侧重点都在基础教育方面。现在,基础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发展中职教育了。

陈昭庆:对。要清楚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不同重点很重要。

钟以俊:从2007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珠海着眼于在高中阶段发展中职教育,让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无论在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还是在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大力推进龙头示范学校建设。在珠海市区,我们以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和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珠海西部斗门区,我们建成了珠海市斗门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所中职学校现在规模4000人左右,将来计划扩大成6000人左右的规模。

第二,注重专业建设,提高中职教育质量。衡量中职的质量与衡量普通高中的质量,标准有所不同。中职教育关键看培养的人才与本地经济发展是不是很好地对接、衔接。另外,衡量中职生素质的标准,要看其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近几年,我们在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实现了中职教育结构合理的转变。首先,中职学校结合珠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上作了大调整,以期跟产业发展更加匹配;其次,紧抓技能培养。我们对中职学校的评估标准,一是看就业率如何,二是在全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上,表现如何。在抓技能大赛方面,我们做了几项工作:一是给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中职学生丰厚的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二是树立典型。对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中职学生,我们鼓励学校在媒体上大力宣传,程度甚至超过对高考“状元”的宣传。我们希望通过这两种方式,增强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的信心,提升中职教育的知名度,促进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

第三,促进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的经验交流,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为了让珠海市抓教育的领导更好地了解现在的中职教育,我们请他们参观中职学校,让他们通过实地参观,明白现在的中职教育不是以前的中职教育,现在的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的办学模式,有比较完善的设备,学生可以在学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今年,我们还举办了一些“开放日”活动,专门让全市普通中学的领导班子到中职学校参观学习,让普通中学的学校领导和中职学校的领导进行办学交流,让普通中学的领导们了解珠海中职学校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的交流活动,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因为中职学校办学确实已经收到了成效,成绩就摆在那里,那么只要外界了解了中职发展的情况,中职吸引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在珠海,中职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对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珠海中职吸引力已经提高了很多。

第四,政策适当向中职教育倾斜。以上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中职教育要发展得更好更远,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政策适当向中职教育倾斜,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是中职教育走得更好更远的坚强后盾。一方面,从教育体系内部出发,让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在学生比例上,我们规定全市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比例要达到4.5∶5.5,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另一方面,在校舍建设方面,我们不但对中职学校的校舍建设作了调整,也对普通高中的校舍建设作了适当调整。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把一些原来准备建普通高中的土地,改建中职学校,以扩大中职学校的面积。比如,我们把原来规划建设的珠海市高级中学改建成为珠海市科技职业学校,现在暂时交由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管理,准备冲击示范性中职学校。最后,我们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特点的思考,不给中职学生太多的束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喜欢学汽车维修,就让他去学,学生喜欢学计算机,也让他去学,不给他们设置专业限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陈昭庆: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就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我觉得,珠海在发展中职教育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办中职,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力推进高职教育

陈昭庆:现在,请您谈一下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珠海发展的情况。

钟以俊:珠海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大学园区为依托。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将来有2万人左右的规模,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容纳6000人左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现在在校生是1500人,省教育厅又批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新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起码有50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粗略计算,以后珠海高职教育拥有的学生人数将近4万,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了。以这样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如果珠海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起来了,有可能是广东地级市里高职发展规模最大的。

可以说,创办了大学园区是珠海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最大的亮点。珠海的大学园区,相对来说创办较早,而且规模之大和层次之高在广东各地级市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的大学园区有不少著名高校在这里设立分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联合科技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可以说,创办大学园区,是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的体现。

陈昭庆:在与您的交谈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形容当前的珠海教育。我想到了三句话:第一,珠海以世界眼光来办现代化教育;第二,珠海按教育规律来办纯粹的教育;第三,珠海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言蔽之,珠海抓住历史契机,实实在在办教育,努力构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把教育办成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民生工程,这是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的。

最后,请钟局长用一句话描述您对珠海教育的展望。

钟以俊:学在珠海,教在珠海。

陈昭庆: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珠海教育的追求和目标,即让学生“学在珠海”,让教师“教在珠海”。我加一句话:让更多的人“业在珠海,居在珠海”。

(录音整理赖俊辰)

如何大力发展西部中职教育 篇7

近两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后, 无论是受益学生的数量, 还是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的分配, 中等职业学校都是大头。以2007年后半年为例, 中央财政投放95亿元用于职业教育, 其中给中等职业学校安排超过一半, 地方财政相应投入职业教育59亿元, 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也超过一半。为了迅速贯彻落实这一惠民政策, 教育部、财政部精心策划, 及时行动,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接连出台, 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 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解答》小册子也及时散发到各地中职生手中, 这就是国家关心和重视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我们应强抓国家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借助这一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前景将更加广阔。

二、改变传统人才观念,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长期以来, 受“普高热”、大学毕业才是人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了人们、社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事实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解决“技工荒”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据2007年12月21日《未来导报》刊登《陕西:中职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文章:据新华网报道, 记者从陕西省教育厅了解到, 2007年陕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118620人, 就业学生为113255人, 就业率达到95.48%,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21.8%万人, 截止9月1日研究生就业率为89.28%, 本科生就业率为88.27%。可见有技能的中职生已成为就业新宠。我们应转变观念, 不要认为当干部吃财政才是唯一的选择, 否则劳民伤财无业可就。

三、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切实培养“双师型”教师

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经验、技能、气质等都是实现教育优化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素质, 不但能适应常规教学的需要, 而且能适应特殊情况下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需要。在职业学校中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 即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可外派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 另一方面可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采用更加灵活的政策和用人机制,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水平。

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大多数职业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实训场地和设施几乎是空白。我们如何花大工夫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应该强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离开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投入发展职教就会成为枯源之水朽根之木。其次, 还应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众人拾材火焰高,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职教之火燃得更高。再次, 应通过整合职教资源, 集人力、财力、场地为一体, 充分发挥出其综合优势。总之, 我们应该努力增加职业学校经费投入, 配备必需的职业培训设施设备, 建设好实验实训基地, 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这才能名副其实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努力实现联校及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西部地区经济、教育、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适合发展中职教育的同时出现了难以就业的局面, 这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大而多且技工人员匮乏的局面与之对应。东部地区的一些中职学校恰缺少生源, 这就需要西部地区的中职学校积极与他们联合办学, 推行“1+1+1”、“2+1”等多种办学模式, 以满足不同企业、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要求。我校与江苏靖江职教中心联合办学, 推行“2+1”的办学模式就是成功的一例。既解决了学生实训的问题又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同时又满足了大型企业用人的问题, 与人与己都有益处。

另外, 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 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 而职业“岗位 (群) ”和企业密不可分。因此, 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合作,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六、选择教材内容, 研发校本教材, 探索多种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 能否深化改革, 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课程‘改革’成了关键。这一方面应从两个方面去着手:首先, 面对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我们应根据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有选择的应用, 选择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 适合职教形势发展, 与时俱进的原则; (2) 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 (3) 要体现实用、会用、够用的原则; (4) 适合职高学生将后发展特点的原则。其次, 我们要依据学生及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研发校本教材。例如语文课方面, 职高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作文中能比较正确使用成语的学生少, 多数学生作文几乎都用口语, 并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 个别学生甚至通篇都是病句。这就需要专设写作训练内容进行指导。对于文言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 我们只能选取例如《劝学》、《师说》等一类的易于理解且具有教育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让其学习。

另外, 职高学校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 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总是以某一阶段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这种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学习水平、能力的评价方式存在“重知识, 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 轻课外;重笔试, 轻口试”的弊端。的确, 职高学生因其知识和能力体系的特殊性, 任何单一测试模式都很难反映学生智能水平, 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机制严重扭曲了教学效果的价值取向, 导致职高学生思维的僵化, 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校的等级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推出就有利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多角度地去评价激励学生, 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方案, 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 似如职教界的一声春雷, 又一次震撼着中华大地, 全国职教院校蓬勃兴起。从全国范围内看, 西部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和东部相比, 西部工业落后, 农业低效, 人才匮乏, 劳动力素质低, 加之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这就急需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平民教育, 那么如何大力发展西部中职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推进中职教育发展 篇8

一、学校教育资源的现状

(1) 教育教学管理资源。

①学生不会学, 教师不会教。中职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沿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学校提倡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 但都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②学生实践少, 职业能力差。目前, 很多中职校的教学理念还是偏重理论教学, 加之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等现状。③学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 多重视学生的数量, 而对质量重视不够。

(2) 教学设施资源。

学校硬件、软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特别是硬件资源的建设十分完善, 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专业实验室等都配备齐全, 实际上利用率却很低。部分实验室利用率更低, 只供参观时演示一下。

(3) 教师资源。

学校大多数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很少, 甚至同一学科的几个老师, 从备课到上课等环节都是单独摸索。这样使教师之间的教研经验缺少交流, 更谈不上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4) 教学对象资源。

部分中职类学校以赢利为目的, 乱招生、瞎宣传、乱承诺, 缺乏诚信办学, 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生在课堂中是孤独的个体, 师生互动很少。导致学生资源开发缺乏, 未发挥学生应有的作用。

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 推进中职教育发展

1.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变

职业教育要转变观念, 树立开放型办学思路。学校必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做好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不仅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用工需求, 同时也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适应性考验, 是职业学校不断创新提高的内在需求。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实训基地是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缓解教育资源紧缺的手段。同时, 通过实训与服务, 可以逐步锻炼一支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并与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构建一种开放组合的师资结构。二是实训基地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强化合作意识的有效契点。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须寻找一个有效的结合点。这样可以使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强化合作意识才有可能。三是实训基地是提升学校社会地位、拓展服务和辐射功能的重要起点。学校应把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有效切入点, 通过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

(2)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在政府的指导下, 加强与企业合作, 签订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于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已经经过规范的真刀实枪的技能训练, 这些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学生不仅不会视为“负担”, 而且还持欢迎态度, 再给予一定报酬, 对于好的实习生优先录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 企业到学校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层面上, 而要着眼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深层次的合作上。

(3) 加强专业弹性学制建设。

学校应尽量实现弹性学习制度, 在职业中专, 单招、短期技能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实现有条件的互转, 学历教育和培训相结合, 使专业教学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4) 实施灵活的办学模式。

坚持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加强市场调查, 实现订单办学。学校要组织人员经常对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调研,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项学习培训,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专业建设, 各专业着眼于“整体优化、凸显专业特点”的原则, 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模式和方法, 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总之, 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 办好学校, 必须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 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服务于社会。

摘要: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和生存发展提供技术能力帮助,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 树立开放型办学, 探索办学模式的改革, 已成为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优化教育资源, 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 推进中职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彭建胜.汇聚力量提升内涵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

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篇9

一、政府加强对农业中职教育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是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 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发挥部门的优势, 加强对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指导, 促进农业中职教育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为农业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发展的思路与优惠政策, 消除影响农业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体制与机制障碍, 广泛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为农业中职学生提供优惠政策, 扩大招生范围。最后,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使农业中职教育发展具有资金基础, 完善和提高基本教学设施, 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农业中职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形势下, 农业中职教育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否则将会被淘汰。所以, 农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首先, 农业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进行改革, 专业设置必须满足本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 能够促进本地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有发挥的空间。其次, 要加强实践教育, 建立完善的农业实践体系,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要注重实习与实验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 将所学习的农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去, 并且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考核, 鼓励学生实践创新。最后, 农业中职教育还要进行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坚持教育与教学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科学地设置农业课程, 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等。

三、在政策支持下, 采用多种形式办学

农业种植教育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在教室内的学生, 而是要让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接受教育。把农业教育办到农业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的田间地头, 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直接的方式, 并且要广泛学习优秀的农业中职教育办学的模式。探索与发展农业中职教育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与技术能力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优惠政策, 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受到免费的农业技术教育, 为培养新型的农业职业劳动者提供支持和条件。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要选择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培训经验的有关农业的学校, 保证农业劳动者能够真正学习到专业的知识与技术, 可以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与部门, 以保证国家的支持落到实处。

四、农业中职教育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直接影响, 因此, 要重视农业中职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一是要结合农业中职教育的特点对教师进行培养, 对农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拓宽专业发展路径, 促使农业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够符合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建设具有较高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三是建立完善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农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并且采用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 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四是要适当提高对农业中职教育教师的待遇, 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 促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结语

大力发展农业中职教育能够培养具备高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因此, 在农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要给予农业中职教育极大的支持, 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办学,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重视实践教育, 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 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就业出路, 促进农业中职教育的发展, 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摘要:农业中职教育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 农业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现阶段我国农业中职教育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 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农业中职教育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促进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妹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1) .

对中职教育发展难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培养,就业,沟通表达,一技之长

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 中职教育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出现一系列发展难题, 如投资减少、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削弱、生源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许多中职学校陷入了招生、办学的困境之中。中职院校已经失去十多年前的优势, 学生再也找不到十多年前的自信。近年来, 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都走向下坡路,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程度也降到了最低。目前, 已经开始影响中职院校的生存, 威胁到中职教育的长期发展。

教育离不开学生, 学生的变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改变教育现状, 就得改变学生, 解决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以及社会三大难题。要改变教育现状, 就得重点加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保证学生顺利就业。要改变中职教育的现状, 还需转变“上高中更有前途”的升学观念, 加大政府投入和中职教师培训。

一、改变学生, 解决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以及社会三大难题

尽管学历与高中教育等同, 但学习目的远没有高中明确, 压力也没有上高中大。上学既没有压力又缺少动力, 中职校出现了“80%混日子, 20%读死书”的局面。虽然个别学生有想法, 但迫于教学模式的约束, 缺少条件尝试, 最终不能实现。

学生混日子, 教师对学生失去了信心, 学校开始慢慢降低教学标准。长此以往, 生源越来越差, 教学质量越来越低, 学校声誉随之变差, 社会对中职的认可失去信心。与此同时, 学生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 上学不再是为学知识, 而是为了拿文凭;许多家长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送孩子上中职, 不再是为了学技术, 只因年龄小, 不上学没事做, 到社会上容易学坏;学校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从培养人才转向了维持生存。中职教育模式出现了新的平衡, 形成了恶性循环。

社会对中职毕业生不再认可, 很多企业单位开始把中职学生等同于普通体力劳动者看待, 很少为他们提供发展晋升的平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为了生存, 很多毕业生开始偏离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从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转向了有活干就行, 开始与体力劳动者抢饭碗。随之, 真正的中职教育已经名存实亡。

二、加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面对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岗位流失, 用工需求下降。只有重点加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才会保持中职院校长期生存, 才会挽回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 最终实现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长期共存。

语言表达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工具。事实上, 语言表达功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喜欢沟通和表达的人, 不仅能够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取信息, 形成独特的思想和意识;而且能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 引导周围的人;更容易抓住机遇, 快速成长。

无论是大学教育, 还是中职教育, 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放在教学首位。它是学生兴趣的渊源, 获取更多知识的前提。调查显示, 性格外向的人往往比性格内向的人更自信;喜欢沟通的人比不喜欢沟通的人思维活跃, 更敢于尝试, 更能承受重大压力。加大语言表达课程的教学投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中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大纲。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有关表达沟通知识方面的素材。例如, 《演讲与口才》《羊皮卷》等。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业培训和辩论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引导学生慢慢改善言行举止, 学会相互尊重, 学会与人沟通, 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关于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仅是社会就业岗位不够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的是纯理论, 干不出经验活儿, 企业单位又不愿意花更大成本去培养毕业生。因此, 掌握一技之长, 在现实社会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 团队合作已经成了一种主流。企业对综合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很少, 对具体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培养中职学生的一技之长更有利于毕业就业, 更能适应今天的就业形势, 更有利于学校生源的扩大。

如何选择一技之长?一技之长应该选择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理论要求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课程。比如, Protel99 SE (PCB制板设计) , Auto CAD, 计算机维修, 汽车维修等。适当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投入, 能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提前创造一个有利的平台。

三、转变社会上“上高中更有前途”的升学观念

目前, 社会上普遍存在“上高中更有前途”的观念, 只有考不上高中或家庭困难的学生才会读中职。当然能考上重点高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是许多学生无心学习成绩非常差, 而家长却想尽办法付出高昂代价把学生送到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学习, 目的是考大学 (这些学生即使是进入高中, 学习压力非常大, 考大学希望渺茫) 。转变升学观念, 进入中职学一技之长也许更适合。最近几年频频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而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却很高。根据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近几年招生数据统计:30%是300分以下甚至是没有成绩的 (即没有参加中考的) 。面对这样的生源, 教学工作很难开展, 既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又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技工人才, 只能培养出初中级的技术工人。长期下去, 必然出现“硕士易招, (高中级) 技工难求”的局面, 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应该鼓励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 合理调整高中阶段入学招生的政策, 另外中职学校也可以自主出台一些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

面对生源减少和质量下降的问题, 各中职学校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招生成本增加。各中职学校为争生源各出奇招, 如介绍一个学生奖励多少;更甚者是有些学校给老师布置任务要介绍多少学生, 否则扣工资等不正常的现象。如此下去, 何谈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府投入和中职教师培训

在基础教育方面, 市政府每年都会重点建设示范中学, 重点高中。而对中职学校却不够重视, 少有投入, 中职教师的待遇迟迟未见提高, 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要跟上时代发展, 就要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如果老师教的知识已经过时, 何谈教育要与时俱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怎样保证教学质量, 怎样保证学校的竞争力和生源。加大中职教师培训力度, 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主要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论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教研能力, 使得他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 由‘教书型’向‘专家型’的角色与能力转变”。

另外, 在教学难、就业难的今天,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 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的机会,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缓解学生的毕业就业压力。

近几年,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国家加大了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只要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技之长, 中职学生同样可以去创业、去尝试、去勾画自己的美好人生。

高校扩招, 生源减少和质量下降, 严重影响中职的生存发展。中职学校“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打造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保证中职教育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碧辉.破解中职教育发展难题的思考[N].绵阳日报, 2009.

[2]安艳.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01) .

上一篇:气象业务服务下一篇:商业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