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模式

2024-07-13

东莞模式(精选十篇)

东莞模式 篇1

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 这不仅是会计学的历史性选择, 也是来自实践的呼唤。尽管城市双转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但同时也是会计的大好发展机遇。笔者认为, 新东莞会计模式既要以传统会计模式为基础, 又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 新东莞会计模式不但要在理论上逻辑严密, 而且要在实务中具有可操作性。目前, 构建以新城市经济模式为基础的新东莞会计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思路。

1发掘和培育创新型会计人才

创新以人为本, 发掘和培育创新型会计人才, 是建立新东莞会计模式的关键之举。进入双转型的深化期,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种人才的特征是: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立的人格意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大胆的探索精神;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等。

东莞会计要适应双转型的需要, 实现和维护好会计发展, 就要发掘和培育会计人才, 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创新型会计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创新精神, 是具有为事业的发展而不怕风险、坚韧不拔、永攀高峰的精神;创新思维, 是运用一定的新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提出新认识的过程;创新能力, 是把创新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转化为现实有用的、可操作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际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精神是灵魂, 指导创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基础, 解决怎样去创新的路径;创新能力是保证, 为创新的实践创造实施的条件。培养创新会计人才既要在学校培养, 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只有培养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才能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促使新东莞会计模式的构建。

2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特色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 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和关键因素。知识产权地位的确立, 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特色。

随着城市转型期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 会计特色也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而重新构建, 实现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 东莞会计特色的进一步构建要注重以下几点:①会计特色不断完善和健全, 对工业经济时代不全面和不确切的内容, 经过补充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②会计特色不断丰富, 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充实、增加厚度, 使其更加丰富, 适应转型期的服务和创新需求;③会计特色不断提高, 及时总结会计实践经验, 更广泛采用现代化技术, 提高会计理论与方法水平, 增强会计人员素质;④会计特色不断创新。

3体现会计特色的国际性

在以城市创新体系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中, 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日益明显。从产业组织整合和演进的最新趋势来看, 全球化的分散生产和经营, 虚拟化的合作关系, 是国际产业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实现的信息革命, 破除了工业社会生产场所的固定性, 消除了工业生产经营的地理界限, 拓宽了市场范围。现代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使企业可以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物质、知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生产产品, 并通过全球信息网络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因此, 我们要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 创建新东莞会计模式。

新东莞会计模式并不是要独树一帜, 与世隔绝, 而是从东莞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会计体系。在世界全球化的宏观条件下, 新东莞会计模式要具有会计特色国际性。会计特色国际性是会计特色具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的性质。会计特色具有国际性主要体现在:1、具有特色的会计内容随着不断完善和健全, 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广泛的实用性而被国际上所认同, 使其具有国际性;2、具有特色的会计内容通过与各国和国际会计职业性组织进行相互交流, 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随之不断完善和健全而逐步迈向国际化, 使其与国际通行会计规则融合而具有国际性。

创新, 是建立新动东莞会计模式的核心。当前, 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东莞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 同样也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会计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知识产权的有效评估、企业风险的管理、未来收益的计量等都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的新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只有进行会计创新, 变革传统财务会计体系, 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摘要:会计工作需要开拓创新, 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也是做好会计业务的关键所在。古语有云:“大道无法”、“大象无形”。会计工作的“大道无法”就是不拘泥、不教条, 善于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敢于推陈出新, 勇为人先;“大象无形”, 就是对城市发展与经济脉络有绝对把握, 从思维、意识到行为方面, 都在运筹帷幄之中。因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会计工作者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发展新要求、会计环境变化新趋势为出发点, 进行会计模式创新, 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与变革时代同步。

东莞模式 篇2

企业自查为主 政府监督检查

东莞时间网讯 按照国家、省统一监管要求,我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发生重大调整:企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接受监管部门的巡查,而要按照14项要求开展自查,然后向政府部门提交自查报告,接受政府监督。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食品安全工作对企业要求细化

会议主要就落实国家质检总局3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以下简称《检查规定》)进行了部署。

根据《检查规定》,我市食品生产企业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其中包括要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过程监控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销售台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同时在企业标准执行、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管理、委托加工食品、食品包装标识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上述规定共涉及14项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内容。

市质监局负责人介绍,此前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上述食品生产企业所要履行的职责已有明确规定,此次实施的《检查规定》对此作了更细化的规定。譬如关于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检查规定》对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都进行细化的规定。

监管方式从政府巡查变为企业自查

除细化规定外,《检查规定》最大亮点在于重新规定了政府的监管方式。以往,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进行巡查,而新规实施后,政府的监管工作将分为特别监督检查和常规监督检查。

“所谓特别监督检查,就是指企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涉嫌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由质监部门持《食品安全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直接前往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该相关负责人介绍,更多情况下,质监部门将开展常规监督检查:现有质监部门在监督检查前15个工作日向企业送达《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检查的相关项目。被查企业在收到检查书后,根据上述14项内容进行自查,然后向质监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质监部门收到企业自查报告后,将对报告进行核查,必要时质监部门可要求企业进行补充说明并提供补充材料。

企业自查情况将进入信用档案

“由企业自己查自己,会不会放松了对企业监管?”面对记者疑问,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企业自查是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的基础,为此,质监部门将以此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将把监督检查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开。

东莞:家电卖场推售后新赢利模式 篇3

业内人士分析,家电零售商纷纷试水家电延保业务是想分售后这块“蛋糕”,对于利润日渐微薄的家电零售业,有偿延保服务或将成为其未来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可延长1~4年保修期

据介绍,时尚电器从7月11日开始在18个门店同时推出“无忧宝”,该服务是在厂家整机保修期结束后继续进行整机报修的一项延伸服务,延保范围还包括正常磨损造成的产品损坏等。消费者可在购买商品时购买一份延保协议,延长1~4年不等的保修期限,由专业机构提供延保服务,免去顾客购买家电过了保修期就无人问津、维修无门的尴尬。

据了解,根据商品售价的不同,延保价格也有所差别,从45元至1240元不等。以2000元左右的冰箱为例,一年的延保价格为95元,折合每天费用为0.13元。四年的延保费用为495元,折合每天费用0.27元,相比之下,消费者需要支付的维修费用就大为减少。

寻找新赢利模式成零售商集体需求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家电零售商就纷纷试水有偿延保业务。临近3·15之时,国美电器高调宣布推出首个家电延保产品“家安保”;不久苏宁电器也联合AIG推出家电“阳光保”,涉及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洗衣机等数十种品类,不仅延长了厂家的保修期限,还延展了厂家的保修范围。

业内人士分析,家电零售业的利润已经很低了,售后则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卖场都争相推出延保业务,该业务或将成为未来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国美、苏宁、时尚纷纷转战售后就是表现之一,寻找新的赢利模式已成为家电零售商在粗放式增长后的集体需求。

东莞模式 篇4

关键词:客户服务中心,培训,模式

0 引言

客户服务中心培训是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是通过明确培训内容、培训中的计划和实施、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质量保障不断强化客服代表服务技能,从而提高客服代表职业素质、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为目的开展的各类教育和训练活动,以达到提升中心服务水平的目的。

1 明确工作内容

东莞市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是能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东莞市区域客户的不同诉求的直接本部门。该部门的主要业务有95598电话服务,全力为东莞市电力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故障报修、咨询查询、投诉、举报、意见、建议、表扬等服务,正在建设统一的95598智能互动网站,与95598电话业务同步实现网站全业务集中服务,建立网上营业厅,统一受理客户各类用电业务,实现网上交费、网上报装;同时还将开展节能推广服务、电动汽车推广服务;承担各省供电服务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2 培训计划和实施过程

培训计划和实施包括培训需求收集、培训需求评估和分析、培训需求批复和培训经费落实、培训计划制定和培训实施。

2.1 培训需求收集

培训部于每年11月15日前收集客服中心下一年度培训需求,作为中心下一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依据之一;实时收集各类临时性培训需求,作为增补、变更的依据之一。

培训部每年11月5日前收集下一年度各省(直辖市)公司培训建议和分中心各部门培训需求,每月15日前收集下月各省(直辖市)公司培训建议和分中心各部门培训需求,实时收集分中心临时培训需求。培训需求收集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进行汇总、分析并报送培训部。

客服部、质量保证部每年10月31日前收集汇总本部门下一年度培训需求,11月5日前报送分中心培训部。

2.2 培训需求评估和分析

培训部每年11月30日前对所收集的年度培训需求进行评估和分析,结合客服中心培训需求,完成次年客服中心培训需求整理。

2.3 培训需求批复和培训经费落实

培训部每年年底将次年中心培训需求报送上级部门批复,根据批复结果,落实培训项目和培训经费。培训部每年年中将本年度培训增补、变更需求报送上级部门批复,根据批复结果,落实培训项目和培训经费。

2.4 培训计划制定

2.4.1 年度培训计划制定

培训部每年12月初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客服代表绩效考核情况等信息,制定中心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培训部每年12月20日前根据客服中心下一年度培训计划,结合年度培训需求,制定客服中心下一年度培训计划,并报送培训部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和内容、负责人、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培训场所、经费预算等。

2.4.2 月度培训计划制定

培训部每月25日前结合客服中心实际运营情况,完成分客服中心月度培训计划并下发,同时备案。各部门每月30日前结合部门实际运营情况,制定部门月度培训计划,下发部门内各班组,同时报送培训部备案。

2.5 培训实施方式

客服代表培训实施的方式包括内部培训、外派培训两种,其中内部培训为中心对客服代表的常规培训实施方式。

2.5.1 内部培训

内部培训分为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晋升或转岗培训、待岗培训和复职培训。

入职培训是指为帮助新聘客服代表尽快掌握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减少岗位适应时间,达到上岗要求而进行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入职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文化、中心简介、规章制度、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等。

在岗培训是指为指导、规范客服代表日常业务操作,更新业务知识,提升岗位技能而开展的各类针对性培训活动。在岗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知识、岗位技能、操作规程、职业态度、行为礼仪等。

晋升或转岗培训是指为帮助晋升或转岗客服代表快速掌握新岗位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达到新岗位上岗要求而进行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包括晋升转岗培训和转岗培训两种类型。内训师由中心统一组织培训审批;运营现场主管、业务现场主管、班长、知识采编、质检员等岗位的转岗培训由分中心统一组织,报培训部批准。

待岗培训是指因客服代表不符合任职岗位基本要求或存在严重违纪行为,为帮助其改进实施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待岗培训结束后,须通过上岗测试方能上岗。待岗培训由分中心组织实施,报培训部备案。

复职培训。复职培训是指为帮助脱岗1个月以上的客服代表尽快掌握脱岗期间新增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回复原有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复职培训由分中心组织实施,报培训部备案。

2.5.2 外派培训

外派培训是指由中心提供经费外派客服代表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取证考证、异地参观和交流考察等活动。中心可根据培训经费状况,为优秀客服代表提供外派培训。

参加外派培训的客服代表,在培训结束后,需填写《外出培训训练报告书》,并有义务将外出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整理完整,连同考核成绩、结业证书复印件等相关资料在返回后一周内报送分中心业务支持部存档,有义务按统一安排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员工。

中心层面各类培训活动由培训部根据中心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实施。分中心层面各类培训活动由分中心根据分中心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执行,分中心部门层面各类培训活动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当月培训计划自行组织实施。

3 培训内容

3.1 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指为帮助新聘客服代表尽快掌握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减少岗位适应时间,达到上岗要求而进行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入职培训的培训对象为新聘客服代表。入职培训主要包括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现场指导、系统操作等。

3.1.1 企业文化培训

企业文化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内容和拓展训练两部分。

其中企业文化内容培训为期1天,培训内容包括电力工业发展概述、企业概况、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守则、企业员工道德规范等。拓展训练为期2天,培训内容包括团队建设、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

3.1.2 基础知识培训

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现场参观两个部分。

基础知识培训为期8天,培训内容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常见设备及功能、营销业务知识、需求侧管理及线损管理、故障报修、安全知识培训及相关政策法规等。

3.1.3 95598专业培训

95598专业培训包括服务礼仪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网省公司业务差异性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服务礼仪培训为期2天,培训内容包括电话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发声技巧、客户代表服务规范。专业知识培训为期3天,培训内容包括故障报修、投诉等业务的专业性知识培训。系统操作培训为期4天,培训内容包括操作系统、营销系统、知识库系统、网站系统、实践操作等。

电话接听与现场指导培训为期5天,培训内容包括电话接听(电话跟听、仿真练习、试接电话、听音打字等)、现场学习(参观营业厅、抢修班、装接班、计量中心、输配电网)、了解相关网省语言特点等。

入职培训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练两种。

(1)集中授课。由培训讲师对系统业务和操作等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培训人员主要采用听讲和记录的方式,对系统业务和操作进行学习和理解。

(2)操作演练。培训讲师集中授课后,组织培训学员上机操作,由培训讲师分配相应的登录账号以及演练场景,培训学员通过操作系统,对系统业务和操作进行进一步学习,上机过程由培训讲师进行辅导。

3.2 在岗培训

(1)在岗培训是指为指导、规范客服代表日常业务操作,更新业务知识,提升岗位技能而开展的各类针对性培训活动。在岗培训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的各类培训和轮训。

(2)客服中心的集中培训每年不得少于6次,集中培训总时长不得少于30小时;客服中心在岗客服代表全年的集中培训时长不得少于48小时(每月4小时),最多不得超过72小时(每月6小时)。

(3)客服中心的在岗培训由培训部负责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后台支撑人员(质检专员、知识采编员、现场业务主管等)应配合内训师开展培训工作,承担本岗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辅导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请内部各级主管作为兼职讲师进行授课或答疑。各部门可根据分中心下达的培训计划或质检要求自行组织部门培训。

(4)在岗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各岗位工作规范和业务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5)在岗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班前会培训、服务分析会、分部门培训等多种形式,各级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

(6)在岗培训效果评估包括讲师培训效果评估和客服代表学习效果评估。

对讲师培训效果评估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后发放《培训效果调查表》的方式进行,了解客服代表对课程内容安排、讲师授课水平等、授课效果及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客服代表学习效果评估包括随堂考试、阶段考试、定期测试、学习总结等方式。每人每月需参加一次月度业务考试。考试成绩作为绩效评分、上(离)岗再培训的依据。

在岗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各岗位工作规范和业务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在岗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班前会培训、服务分析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

3.3 待岗培训

待岗培训指因客服代表不符合任职岗位基本要求或存在严重违纪行为,为帮助其改进实施的针对性培训活动。

待岗人员培训采取半脱岗培训方式(至少1个月),由班组长、部门相关主管或内训师负责向待岗客服代表讲授相关的业务和服务知识,并由部门严格考核出勤情况。客服代表待岗培训期间,所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与客服代表进行至少一次的面对面心理辅导。待岗期满后,由培训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情况确定待岗客服代表重新上岗或降岗。待岗期间表现突出人员,待岗期过半后可申请提前重新上岗。如连续待岗超过六个月者(含安排重新上岗后,试岗不合格再次待岗者),办理退工手续。

3.4 复职培训

复职培训是指为帮助脱岗1个月以上的客服代表尽快掌握脱岗期间新增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回复原有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其对象是因各种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时间超过1个月及以上的中心客服代表。

复职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开展的业务专题培训、知识库更新的相关知识、新增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及岗位涉及的现有知识培训等。对脱岗时间达到3个月及以上的员工,还应加强对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

复职培训主要采用客服代表自学和内训师重点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的时间至少4周。

复职培训后,由客服代表所在部门对其进行复职鉴定。对照《客户服务中心脱岗客服代表复职考核标准》,出具相应的培训鉴定结果。而对于培训未通过者,根据培训鉴定结果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最长可延迟两周;对于培训期间严重违反中心规章制度或业务能力极差者,应在培训鉴定结果中注明,由各部门共同讨论,并上报分中心分管领导,确定该客服代表的后续工作或培训情况。

3.5 晋升或转岗培训

晋升或转岗培训是指为帮助晋升或转岗客服代表快速掌握新岗位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达到新岗位上岗要求而进行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其主要对象包括投诉处理员、班长、质检专员、内训师、运营现场主管、业务现场主管、综合事务主管、知识采编员等。

中心及分中心专业主管为本专业培训工作的总负责人,负责晋升(转岗)人员培训的组织、实施及授课;分中心后台支撑人员(质检员、知识采编、班长、主管等)应配合开展相关岗位的培训和辅导工作。

针对内部晋升(转岗)人员组织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20小时;晋升(转岗)人员必须通过1个月的试用,试用合格方可正式晋升(转岗)。

相关岗位的培训内容和流程如下:

3.5.1 班长培训

班长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和实习两个阶段。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长岗位职责、日常主要工作内容、班组建设和管理方法等。

新班长理论培训结束后,将由所在部门安排,在部门主管或资深班长的指导下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班长阶段。实习结束后新班长提交实习总结,并由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对新班长的考评,考评通过,新班长正式上岗。考评未通过,部门主管帮助找出原因实施改进。改进完成再次考评,通过后再上岗。再次考评仍未通过,退回原岗位或根据中心相关流程调配到其他岗位。

3.5.2 质检专员培训

质检专员培训内容包括质检岗位职责、质检策略、质检方法、质检评分标准及与客服代表的沟通技巧。

质检专员培训结束后,将由质检主管安排在质检班长的指导下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阶段。实习阶段结束后,由部门主管及质检班长对其能力进行考评,无法独立开展质检工作的,继续为期两周的实习,并加强指导。两周后再次考评,仍未达到要求的,按中心相关制度和流程退回原部门或安排其他工作岗位。

3.5.3 内训师培训

内训师培训由中心统一集中组织,培训内容包括至少一个月的内训师岗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两个月的实习期。

实习期主要采用一对一指导和随堂听课:为每一位新内训师安排一位导师,安排随堂听课,学习和揣摩资深内训师的培训技巧,为期两个月。

实习期结束后,由中心组织以公开课考评的方式对内训师进行评价,评价其能否独立承担授课工作。考评通过,新内训师正式上岗。考评未通过,继续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仍未通过,则退回原部门或按照中心相关制度和流程安排其他岗位。

3.5.4 运营主管和现场业务主管培训

运营主管和现场业务主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领导能力、运营规划与部署、客户价值管理、绩效衡量与分析、现场管理方法、人员管理、流程管理等。

理论学习结束后,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阶段,由相关部门主管负责安排专业指导。实习阶段结束后,由部门主管对其能力进行考评,无法独立开展运营管理工作的,继续为期两周的实习,并加强指导。两周后再次考评,仍未达到要求的,按中心相关制度和流程退回原部门或安排其他工作岗位。

3.5.5 知识采编员岗位培训

知识采编员岗位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库相关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知识库系统操作方法等。

理论学习结束后,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阶段,由知识管理主管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实习结束后,由知识管理主管和采编班长对其能力进行考评,无法胜任工作的,继续为期两周的实习,并加强指导。两周后再次考评,仍未达到要求的,按中心相关制度和流程退回原部门或安排其他工作岗位。

4 培训过程的质量保障

培训过程中应做好质量保障工作,包括教材编写的质量、培训师的素质和能力、培训教学策略、培训效果检查等。

培训部建立客服代表培训档案,将客服代表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培训课程名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考试成绩等)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

各部门组织内部培训时,培训负责人将客服代表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内容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测试成绩、效果评估、改进建议等。也可通过用户对95598服务的满意度变化情况的分析、各项性能参数的指标变化来评估培训的效果。为了保障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培训质量应该出台相应的培训纪律。

4.1 培训考勤

客服代表在培训期间应遵守中心考勤规定,及时到场、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因病或因事无法及时参加培训的应按照劳动纪律的规定提前请假,请假条格式按统一模板填写,该工作指定培训具体记录负责人。

4.2 课堂纪律

客服代表在培训过程中不得从事与培训内容无关的任何活动。

4.3 培训考试纪律

客服代表应根据考试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按时参加考试;考试过程中禁止传纸条、打暗号、议论等作弊行为;考试过程中禁止带手机进入考场,禁止在考场喧哗。有作弊行为者,一律给予成绩不合格的处分。

5 培训方案产生的优化效果

电网客户服务中心是电网企业运营中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因素,也是企业提升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东莞市供电局客服代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各项现场管理制度、规范,即可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对客服中心运营指标达成也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洋,周玉芬.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体系建立的对策研究[J].大众科技,2009.

[2]巩建华,陈爱民,刘海霞,藏春霞.电力设计院客户服务中心培训机制的建立[J].中国电力教育,2011.

东莞模式 篇5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防控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

鉴于近期我市某镇出现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H7N9禽流感疫情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学校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减轻直至消除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做好我校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和家长了解人感染流感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广东省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组织管理

(一)建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相应机构,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部署和落实学校H7N9禽流感防控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成立我校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肖胜阳

副组长:赖坤武、林木兰、杨潮喜

成员: 卓国基、吴雅儿、张国强、李勇战、梁荣华、陈秀春、吴坤文、熊庆功、梁景玉。

相关处室:校长办公室、学生处、总务处、校医室、宿舍教官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信息中心、饭堂。

(三)领导小组职责

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制定本单位防控工作方案,建立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机制,收集、分析、汇总上报有关信息,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各处室、专业部完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及时、有效。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要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完善领导和组织责任制,积极配合卫生、疾控和动物检疫等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科学饮食和卫生安全意识,敲响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警钟;同时做好思想稳定工作,确保师生学习和工作秩序稳定。

2.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一是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二是要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改善环境卫生。三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对水源的监控与检测,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3.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

4.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头痛、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说明。

(7)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家长讲解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知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阳光 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课间到室外进行适量活动,积极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科学饮食、健康生活。

5.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对有关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师生就诊登记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及时向区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的督促检查,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按照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进行专项检查,对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措施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和整改,确保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大对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措施情况的检查力度,消除有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各种隐患,确保学校师生员工身心健康。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科学认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手册、专题教育、宣传展板等形式开展普及H7N9禽流感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员工卫生防疫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对学校校医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监控与报告等方面的培训。

(二)认真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流感防控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工作。加强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畅通。总务处强化校园、宿舍、教室、食堂等的消毒工作,严禁在校内喂养禽类,确保校园环境卫生安全。

(三)切实落实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饭堂要切实落实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定点采购工作,坚持索证索票制度,坚持建立健全食品台账制度,坚持肉菜送检制度,坚持食品按规定留样制度,坚持不购买熟食制度,坚持食堂所有器具和食堂环境的消毒制度等,提倡在疫情期间不买禽类食品,保证校园食品的安全。

(四)强化学生排查和隔离送医工作

班主任要坚持晨查晨报制度,对发热、咳嗽、少痰,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学生要及时排查并上报,发现疑似病症,立即进行隔离,并及时上报送医。校医室要做好流感排查预防措施及登记制度,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送医。

(五)加强因缺勤原因追查与防范工作

专业部长、班主任、生活教官要及时做好未到校学生的跟踪工作,如因病缺勤未到校园的,应劝其到正规医院就诊,确诊不是传染病后方能回校园。对因传染病就医的,要有正规医院出具的痊愈证明方能返校园。

(六)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班主任、校医、生活教官要加强病例和疫情的报送工作,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按应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即时通过电话向镇卫生防疫部门和镇教育局报告,并立即请镇防疫部门的专业人员到校园处置,紧接着书面报告。

七、责任追究 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H7N9禽流感疫情大面积爆发者,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东莞模式 篇6

《蝶》剧以“梁祝”故事为原型,但只保留了“梁祝”的两个符号,是一部演绎当代人对爱的态度的音乐剧。首演由蝶之舞音乐剧团的刘岩、林静分别饰演梁山伯、祝英台,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出演祝英台的老爹。当晚,北京国联交响乐队担任现场伴奏,三宝亲自挥棒。

钢架结构的舞台背景、炫目的灯光、“蝶人”独特的服装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打造出一个迷幻的“蝶人世界”、一道极具震撼力的“火焰墙壁”。激昂有力的音乐引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蝶人”的世界。整剧没有一句独白、没有一句对白,完全用唱段连贯下来。演出结束后,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蝶》剧的音乐、舞台、服装都给人以震撼,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很抓人,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显得拖沓。

首届东莞国际音乐剧节是我国第一次举办音乐剧节,将持续到12月。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法国玩偶剧团梦幻音乐剧《玩偶世界》、广州歌舞团音乐剧《星》、上海话剧中心音乐剧《周璇》、香港舞蹈团音乐舞剧《笑傲江湖》等多台精彩剧目将先后登台玉兰大剧院。音乐剧节将以三宝担任音乐创作的另一部音乐剧《金沙》(修改版)闭幕。作为东莞打造通往“音乐剧之都”的重头戏,东莞国际音乐剧节拟两年举办一次。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余其铿介绍:音乐剧是介乎古典艺术和流行娱乐文化、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东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文化消费能力正处于一个提升的过程,音乐剧正好是一个过渡。

7月28日,首届中国音乐剧发展高峰论坛之“蝶·中国音乐剧·东莞城市文化”研讨会在东莞同期举行。多位文化艺术工作者、音乐剧专家畅谈了东莞“音乐剧之都”梦想的实践可行性。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就“中国音乐剧的文化品格”作了论述,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则介绍了上海大剧院在音乐剧引进、市场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东莞模式 篇7

1. 东莞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升级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劳动者掌握新技术的程度以及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其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换句话说, 这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源。目前东莞的经济正在处于高速的发展中, 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将东莞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背离了, 这些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仍然将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看作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紧密的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 并没有清楚的了解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方向, 也没有真正的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 所以在培养目标方面并不具备区域经济的导向性, 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也具有过于雷同的特点, 这样除了导致高职毕业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之外, 而且还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1]。

1.2 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没有科学的匹配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在东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属于联系社会和学生的一个纽带, 而且其还是高职教育能够使市场需要得以满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正因为如此, 在东莞经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市场需求驱动模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 导致现在的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满足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 也不能够以东莞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根据进行及时的调整。由于上述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东莞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同时还有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出现在一些专业中, 企业“用工荒”的产销不对口的现象非常的严重。

2. 东莞经济发展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1 以就业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下来

高职院校必须要严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为根据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设置, 也就是说, 必须要根据就业的需求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开设课程、设置专业, 从而真正的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时就业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具体设置的时候必须要紧密的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不仅要防止出现重复设置的情况, 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配套性, 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此同时, 为了保证专业能够与社会需要更好的适应, 高职院校要对一些纯理论性的专业进行尽可能的减少, 并且要适当的控制现有的一些具有较多就读人数的传统专业,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就业前景好、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2]。

2.2 将具体应用作为主线, 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相适应

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进行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此, 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应用作为主线, 从而能够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相适应。首先, 高职院校要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积极的设置, 从而能够使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其次, 高职院校要将相关的智力支持提供给企业, 要对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且对企业对人才的意见反馈进行征求, 从而能够密切的联系企业。

2.3 积极的做好“双师型”建设, 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

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能够与东莞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相适应, 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的做好“双师型”建设,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院校可以向企业选派教师进行兼职或者挂职, 也可以让教师担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指导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工作, 这样就能够使教师在生产实训、教学指导和教育管理中充分的参与进来, 从而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也可以在企业中将一批具备教师素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专业基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聘请过来, 使其在学校担任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在这些教师上岗之前, 首先要做好对教师授课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培训工作, 这样就能够使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显著提升[3]。

2.4 将资源整合作为重点, 确保人才培养升级的实现

保障人才培养升级实现的关键就是便利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资源, 所以, 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首先, 要对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和配置, 积极的开展较多类型、较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 从而提将灵活的办学多面化格局形成, 要与东莞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的情况为根据将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打造出来。其次, 要严格的以教学的方法、要求和内容为根据对教学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3.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东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下来;其次要将具体应用作为主线;再次要积极的做好“双师型”建设;最后要将资源整合作为重点。只有积极的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东莞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书中, 葛玻, 蒋建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01)

[2]罗宇飞, 张永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4)

东莞模式 篇8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把建筑、电子、自控、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优化为一个整体, 使楼宇的使用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等优势。楼宇智能化行业涉及的专业多, 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 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 具体可分为楼宇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系统 (BAS) 、消防自动化系统 (FAS) 、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 (SAS) 、通讯自动化系统 (CAS) 、管理自动化系统 (MAS) 、智能家居系统 (HAS) 等几大领域。因此,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目前, 在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及设施管理技术岗位中, 人才建设尚不到位, 高素质的智能建筑及设施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经过智能建筑设备生产或安装企业培训的施工及管理人员也只有少数。

东莞市的城建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 特别是酒店、商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高档智能住宅区等的建设水平, 一直走在珠三角地区的前列, 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一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对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框架下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 此专业的开设填补了东莞本土楼宇智能化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 对于东莞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在大部分院校,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在原有建筑技术类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 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在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公司、各子系统专业公司从事电气、消防、安防、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等子系统的设计、产品选型、安装调试等工作, 更难以适应在智能楼宇产品生产专业公司从事性能测试、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应用类 (如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智能卡技术等) 和工程类 (如建筑工程制图、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通信工程、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工程等) 。学院积极开设课证相融课程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利用现有良好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训室条件有所侧重地开设此专业, 除了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外, 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的渠道, 以市场为依托,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育资源。为了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 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深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实现校企协同创新、与时俱进, 使专业朝着“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方向发展。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书, 学院与东莞电信以长期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身份发挥各自优势, 展开全面合作, 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设立“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 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 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共同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在每年10月份启动, 培养的对象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以校内相关课程为基础, 开展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实习, 最后是为期16周的东莞电信顶岗实习, 如图1所示。

校内相关的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络、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基础, 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一些常用仪表及相关的测量仪器, 为进入“定向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

东莞电信的工程师和培训师以基准岗位任职条件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让学生初步了解电信网络及其设备相关理论知识, 网络维护、资源调度的基本方法及规范, 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相关理论知识, 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查障、检修基本方法及规范等。

认知实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东莞电信, 深入实际, 认真观察, 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 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零距离”的教学目的。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 定向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校内顶岗, 主要岗位职责包括校园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 安防系统的网络维护等。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电信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主要是装维工程师和客户工程师。装维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客户线路及终端的装维服务, 承担从最后一个分线盒到客户的线路及其终端设备 (如光网升级、宽带调制解调器、互联网视听业务机顶盒等) 的装、拆、移、修和日常基础维护等工作, 落实客户申告障碍 (含公共电话) 的查修及用户引入线整修, 响应客户需求, 开展日常沟通、技术咨询及上门服务, 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 承担管辖范围区内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巡查、整治优化及修障工作, 以及公话终端 (含话亭) 的日常维护、清洁工作,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 确保末梢设施线路装维人员的安全。客户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接应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与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协调, 承接、分解政企客户的服务需求, 协调制定网络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落实全程管控、异常处理及信息交互等组织工作。

“定向班”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学徒制的形式在不同镇区分公司的驻点进行顶岗实习。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严格遵守东莞电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 积极争取、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从小事做起, 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求教, 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不断寻找自身差距, 拓展知识面。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

针对“定向班”的不同培养阶段,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 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不过分强调结果, 追求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校内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是学生进入“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的首要条件, 只有通过此门课程的考核才能参加“定向班”。参加专题讲座和认知实习是学生们进入电信顶岗实习阶段的必要条件, 此阶段采用相关理论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双顶岗实习期间, 需完成装维服务质量、日常维护质量和达到客户响应及时率等, 并通过企业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以及“师傅”对“学徒”打分的形式, 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

每年约80人参加“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 约70%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东莞电信并在原实习岗位工作。“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也存一些问题, 如校内相关实践设备没有配套使用电信的设备和工具, 学生在顶岗时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因不同镇区公司驻点不同, 学生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不同, 进而导致学生接受评价的标准存在差异等等。通过建立各种反馈通道, 将采集、分析和汇总的信息予以反馈, 不断提高定向班的教学质量, 优化培养模式, 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 成为高职教学的生命线。

结语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是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 还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在东莞电信“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 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对提升办学水平, 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龙根, 贺定修, 范明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59-60.

[3]杨润丰, 高爽, 王志兵.高职《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 :30-32.

[4]贺定修, 杨洋, 朱彩莲, 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4) :164-166.

东莞模式 篇9

我国的教育发展正经历从规模化教育走向分散化、生态化、生命化、网络化的个性化教育[1],教学模式面临从“流水线”到“因材施教”的转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模式与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数字原住民”一代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线学习的形式也被广泛接受。在线学习在学习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上灵活度高,并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评价以及学习路径,同时也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传统课堂能够实现与学习者及时互动,并对学习过程有效监督、评价、反馈,教师能够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混合学习正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互相融合,通过传统课堂弥补虚拟课堂在同伴互助、协作交流的不足,实现师生之间深层互动和感情交流。而虚拟课堂又能够使传统课堂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多样化,这种混合实现了虚拟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效率最大化[2]。混合学习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启了一扇门,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有主动权和灵活性的学习环境,如何构建高效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使其应用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在进行创造教育理念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两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创造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搭建了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和慕课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翻转课堂、自我导向的第二课堂、在线学习资源的结合,提出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并在学校进行了应用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混合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混合学习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专家学者日益增多。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和应用模式上,如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混合,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混合后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模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而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学习主要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关键环节所组成,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和设计,也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4]。国外的混合学习已经开始进行应用成效的探索,越来越多的课程成为混合式的课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春城小学实施的位置循环混合学习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直接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及个体自主学习三种学习活动之间循环转换,经过两个学年的应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学科成绩增加了19-27个百分点,华盛顿斯波坎市15个学校参与的ICAN项目,提供传统授课外的补救课程,采取“在线补救+面对面指导”的形式,补救课程完成率为87%,被证明有效提升该地区学生的毕业率[5]。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研究,在应用上,都主张通过混合学习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学习途径、丰富的资源和合适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强调学习者能力的培养。而在效果上,都认可其成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或网络辅助学习,并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

(一)理论基础

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基于三大学习理论进行构建的,分别是掌握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思维和能力水平上的先天差异不大,学习者只要获得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即可完成学校教育的目标;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应该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在具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讲授效率最低,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

(二)模式内涵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综合三种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将学习内容分层、教学分段,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通过虚拟在线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自测工具,学生通过自定步调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中构建智慧教学环境,主要采用小组协作的策略,提高知识的应用、思想方法提炼的效率;课后将学校选修课程、在线拓展课程相结合,将学科知识进行拓宽和加深。同时,将学校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高效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三)基本结构

1. 课前夯实基础

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新课的基础部分,划出重点,并通过少量的测试对自学情况进行诊断,写出自己的疑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工具有在线微课、APP的游戏化学科学习应用、在线主题讨论及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在线练习的自动评价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定学习步调,虚拟课堂将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可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课中巩固提升

课中部分主要完成知识的内化、迁移、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引导和个性化指导为主,选择教学策略和推进教学环节时需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提供不同梯度的小测习题。学校将智慧教室引入传统课堂,增强互动性,提高小组协作效率。

课中部分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已经通过学生课前练习的自动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根据学情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释疑解惑。可供参考的方法包括组织学习共同体进行一对一互助、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展示讲解“已知”,教师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目的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对基础进行巩固,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差异化互动,实现了分层教学,能够对后进生转化和资优生的自我效能起到推进作用。

第二阶段,首先,依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协作,提出观点供讨论、质疑、评价,及时解决问题,攻克重难点部分;然后,在组内选择1-2名同学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点评,让思想的交流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升华基础。最后,教师利用智慧教室进行评测,由于系统能够及时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了协作会话的情境,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小组中的生生交互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方法,实现了个性化的支持。

第三阶段,整合本节课内容中的关键概念、重点知识、典型方法、思想,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实际生活情境或模拟场景、过程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提炼,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事件、现象、问题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阶段,首先,通过3-5题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评价,并当堂反馈结果;然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及易错点;最后,教师简明扼要的对本节课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综合测试成绩、小组讨论过程、问题理答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3. 课后拓宽加深

为了增加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开设了走班制的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自行选择学习内容,修得学分。在线虚拟课堂作为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研习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学子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有较大的自由度。无论是第二课堂,还是在线虚拟课堂,都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作品作为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在课外时间开放功能教室,为学生的作品生成提供场所。

四、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一)应用效果分析

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需将传统评价和基于网络技术的评价相结合,本研究随机选择了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盛唐诗人的朋友圈》,对教学流程的开展、知识目标的掌握、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段观察和分析、汇总,得出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学生认可度分析

为了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关于“学生对混合学习模式满意度”的调查,对参与混合学习的276个学生发放不记名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7份。针对小组协作中的互动、智慧课堂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效果、混合学习方式、资源的认可度六个部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数据如图2。

(三)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来看,对于调查内容的各项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比率在60%到70%之间,持比较满意态度的比率在25%到35%之间,而持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率普遍低于5%,这说明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在学科应用中效果良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支持有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

1. 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分层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梯度测试、个别指导、小组协作等方式,使不同学生的观点、意见都能够得到响应,让不同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够得到关注和提升。以抛出问题、引导思考为主的理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同伴互助、成果展示和生生互评的环节对促进后进生转化和资优生的自我效能形成。教学目标的设计按照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分层,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够按步骤达成,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 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对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这种认同在学习资源、智慧课堂、第二课堂的满意度上得到了印证,学生对于小组学习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认可的占绝对多数。学生对这种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方式的认可,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影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学习资源丰富多样

该教学模式集成了多种学习资源,从媒体技术资源上看,包括专题学习网站、电子书包、APP、在线评测、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这些资源构成富媒体、高互动、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从课程角度上来看,学校除传统学科课程外,开设了选修走班的第二课堂,及网络在线学习空间,可从多个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注重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不同程度在此模式中有所体现,教师对学生获取方法和思路的重视,对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引导和鼓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学习能力。开放式的结果评价、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学生的信息素养、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总结与反思

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能力和兴趣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学校在落实课程中心、课堂中心原则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成果。虽然笔者初步证实该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自控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干预能够确保学习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学习的自由度和个性化。那么如何把握教师干预的尺度,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是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所以,我们还需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我们认为,混合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学会与他人协作,这种能力延续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鲍成中.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4,(05).

[2]赵慧臣,杜振良.混合学习理念下“自带设备”(BYOD)教学应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0-15.

[4]陈秋利,林雯,田园.混合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基于近十年CNKI的相关论文的内容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学,2015,(8):98-100.

东莞模式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行为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一代“数字土著”的出生和成长,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越来越不匹配。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 “当前最严重的问题, 是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太陈旧, 这些不改变, 引进新技术, 只是形式上的现代化,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并不大”[1]。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 学生在课下通过作业等形式练习、消化和巩固, 而往往学生在课外自学时才是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的过程, 此时学生难以获得教师的帮助, 来克服学习中的重难点, 因此,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相对较低。翻转课堂的提出,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和环境颠倒过来,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翻转课堂的作用机制在于, 借助技术手段, 帮助学习者构造新的认知方式、生成新的认知地图, 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 一如交通工具的升级能有效地缩短城市间的距离[2]。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教学资源的保障, 如何为学生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当前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3], 在建设完成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中, 如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其教学效果如何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沿, 建成了云互动课堂教学环境, 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并进行了常态化应用。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 该校总结出“一模三核六策略”的建设方针和“四学五明”的教学模式, 并成功探索了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 在该校的数学学科中广泛应用,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下文将详细探讨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及其互动效果。

二、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

(一)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后, 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也得到热烈的讨论和探究。美国斯蒂尔沃校区13 所学校、克林顿戴尔中以及河畔联合学区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中,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 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 满足其学习需求, 获得个性化教育体验[4]。在我国, 张金磊等人在进一步分析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结构基础上, 建构了一个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杠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将翻转课堂的结构分析定位于课前与课中两个重要的时间段, 并对每个时间段提出模块化任务设计, 很好地完善了这两个时间段师生的活动, 并尝试以技术的介入、活动为引领, 建构有利于学习效果提升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5]。

无论是国内或国外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 都强调技术和资源的支持作用, 分别作为手段和内容支撑翻转课堂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常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中开展翻转课堂, 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及时纠正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偏差。同时, 作为问题和任务引导的材料的质量, 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效果甚至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因此, 应用在翻转课堂中的资源, 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 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理解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本的内容知识, 资源呈现形式以数字教材教辅、微课和学习指引为主, 用于学生课前自学。

(二) 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内涵

在云互动课堂环境下, 本研究综合考虑翻转课堂理念与模式的相关研究、课外与课内两个关键时段以及教师、学生与资源工具三个不同维度等内容, 构建了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 如图1 所示。该模式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借助微课等学习资源和平板电脑学习工具,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建构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1. 课外:知识传授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数字教材教辅、微课、学习指引等资源工具, 为学生创设任务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1) 教师:在课外先为学生创设具体明确的任务, 通常教师需要设计整合或制作相关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借助教学支撑系统自动采集的学生预习数据, 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

(2)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教师设定的任务情境中自主学习, 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并记录自己的困惑和学习难点反馈给教师;

(3) 资源工具:课外用到的资源和工具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任务情境和自主学习环境, 具体包括平板电脑及其上面运行的数字教材教辅、微课视频与学习指引等。

2. 课内: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的课内是通过探究、合作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协作建构, 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1) 教师:教师在课内主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精心设计问题 (需要考虑问题的数量、问题类型以及提问方式等) , 合理地引导, 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问题的探究和小组的协作。

(2) 学生: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作为引入进行问题探究, 利用学习平台和平板电脑等工具开展小组协作, 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协作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3) 资源工具:课内用到的资源工具主要有学习资源分发平台、电子白板软件和平板电脑等, 支持学生进行协作互动和知识分享, 帮助教师了解和管理学生的进度, 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总结。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为例, 介绍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实践, 详细分析其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互动效果。

(一) 教学设计和实施

根据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的指导, 《圆的认识》这一课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每个环节具体的流程以及用到的媒体资源如图2 所示。

课前预习对应模式中课外学习的部分, 教师预先给学生提供微课和学习指引, 把关键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都列在学习指引上, 创设学习任务, 学生按照教师分发的学习指引上的问题和任务, 通过微课自学圆的基本知识。课上首先是回顾知识和引出新的课题,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资源引导帮助学生总结预习时的问题。接下来通过组内交流、组间合学和班级展学, 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并从组间合学和班级展学中加深对圆的认识。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现和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和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圆的特点和规律。练习巩固的环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练习题目, 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作答并提交答案,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 通过练习评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及时发现问题以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梳理新课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记忆。

(二) 教学互动效果分析

为了探究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编码体系与分析方法来分析该案例中的教学互动的效果。

1. 互动行为分析

使用“1 对1 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编码体系与分析方法[6]”对数学课《圆的认识》进行课堂互动行为的分析, 分析结果如图3 所示。

(1) 人与人的互动仍是云互动课堂教学的主要互动形式, 达到78.7%。其中, 教师言语占据课堂的1/3左右时间, 学生言语也占到课堂约1/3 的时间, 这与本节课为新知识带入课程, 需要更详细的语言或更直观的教学资源来帮助新知识的理解有关;

(2) 在“人与技术的互动”中, 教师直接使用技术的比率为15.04%, 除了教师直接操作技术外, 技术在教师“讲授与演示”“提问”等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单纯使用技术的比率为6.18%, 除了学生直接使用操作平板电脑之外, 平板电脑作为展示工具, 讨论工具多次出现在课堂中, 说明教师并未将课堂教学和技术使用割裂开来, 而将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和辅助手段。

上述结果表明, 在实施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时, 教师不会“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而是与具体的教学活动 (例如知识讲解、提问等) 相结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工具, 将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环境相融合, 共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2. 知识建构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 笔者从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两方面对课堂互动行为进行分析, 如图4 所示。其中, 个体知识建构包括人与人互动中的“思考问题”与“做练习”以及人与技术互动中的“资源学习”、“自主练习”、“实践创作 (个人) ”和“作品汇报与展示”六类行为;协作知识建构包括人与人互动中的“分组讨论”以及人与技术互动中的“实践创作 (小组) ”, 本节课中学生个体知识建构与协作知识建构时间约占课堂教学时间的1/5 (20%) , 说明本节课教师为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在云互动课堂环境中, 学生拥有更多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建构。

3. 分析小结

通过对《圆的认识》这一课进行教学互动行为分析能够发现, 技术在知识讲授、学情诊断、自主学习、小组创作以及作品分享与评价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环境, 帮助教师及时诊断教学中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时间充分, 学生能够有效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四、总结反思

实践证明, 基于数字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模式能够扩充课堂容量, 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堂上的教学互动, 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生生互动对知识的认知是更有价值的, 并且活跃的课堂气氛对知识的接受能起到积极影响[7]。协作学习的开展既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和问题做出及时的指导反馈, 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翻转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这是保证课外学习能够达到预定要求重要的保障。目前翻转课堂实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还不是大部分学校所能具备的, 并且在新技术条件下,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也还不能达到熟练驾驭的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软件、硬件支持和扩大师资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丽娟, 王庆环.南京21所公办中小学试点使用电子书包[N].光明日报, 2012-10-12 (6) .

[2][5]沈书生, 刘强, 谢同祥.一种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2) :107-111.

[3]张文兰, 李喆, 员阁, 连云梅.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2) :118-121.

[4]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6]韩后, 王冬青, 曹畅.1:1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0 5) :018.

上一篇: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治下一篇:对乙酰氨基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