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2024-08-01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精选十篇)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1

一、高尚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劳动, 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 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育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内在教育力量。”所以, 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作为德育的实施主体, 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德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 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 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这二者在教师个体身上是密不可分的。鲁洁教授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旦形成, 可以影响教师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道德标准, 还可以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教师首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人格, 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 教师要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工作中体现出公正、慈爱、善良等道德品质, 以自身的人格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强烈的德育意识

德育意识是指教师要将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与首要的工作。教师德育意识强则勇于承担育人职责, 能够积极实施德育工作,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反之, 教师德育意识淡化, 则会把育人职责当做负担, 德育成效必然低下。在教育实践中, 学校面对严峻的升学竞争, 更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 于是不少教师在认识上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目标当做额外负担, 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实际上, 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学校中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 (或者品格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杜威则指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2]杜威认为如果把品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 同时又把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割裂开来, 认为必然占学校主要时间的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解力与品德无关, 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没有希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 道德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学科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教育使命的双重性, 增强德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三、丰富的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是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和德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修养, 对道德教育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德育知识的积淀是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德育信念、形成德育能力的基础, 是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对德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有助于教师对学校纷杂德育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从而提高德育实际效果。

学科教师应具备的德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 即关于什么是道德和道德相关的知识, 包括关于道德的概念、内容、理论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教师必须懂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律的知识, 如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麦克费尔的体谅关心理论等。道尼 (M.Downey) 和凯利 (A.V.Kelly) 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 无论由专家还是由所有教师来承担, 须强调, 任何关心儿童道德教育的人都要理解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发展阶段概念, 任何以学校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在确定短期目标、选择教材、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时, 都必须考虑发展的阶段”[4]。二是“工具性知识”, 即关于如何教道德和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展道德的知识, 包括德育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范畴、命题以及长期以来教育家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德育知识。教师必须懂得德育理论与规律, 熟悉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 掌握从事德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等。

四、先进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教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形成的对德育工作基本规律的认识, 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 直接而显著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学生德性的发展。德育观念的落后必然会阻碍教师对学生道德的全面提升, 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德育方法的因循守旧。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德育奉行的是一元文化原则, 教育目标与内容较为单一, 教育方式也较为封闭, 强调绝对与接受是教育话语的主流。[5]在这种一元文化原则的指导下,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权威, 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德育内容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呆板的教条。在德育方式上, 强调道德灌输, 强调学生对道德规则的无条件服从与接受。这样的德育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从而使学生失去独立、自由发展的自觉意识, 成为听话的机器。当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价值多元化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价值多元、冲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自主性意识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德育已不合时宜, 取而代之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全新的德育观念,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教师应确立人本化的德育观念。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 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之完满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为己任, 以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之完满为目的, 意味着学生的身心成长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能随意以其他目的、需要为理由牺牲这一目的;意味着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着眼于全体, 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发展。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为己任, 意味着德育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实际的道德状况出发, 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和培养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 力戒德育的成人化、模式化, 力戒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以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上的独裁者和统治者, 而是学生道德的对话者, 德育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 也不是学生的放任自流,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五、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个体教育能力与应有追求的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师个人教育能力的确信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效能感”。“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能进步”, “我一定能教好学生”等一般和个人的教育效能感是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基本心理前提之一。坚定的教育信念使教师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进取精神, 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教育实践中,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确立了坚定的教育信念, 才能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百折不挠, 甘于奉献。

首先, 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又崇高的事业,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的重任, 教师的劳动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强盛与进步。教师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 才能把培养教育好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才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 尽心尽责,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虽有不足和幼稚, 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差生,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 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卓越领导、优秀教师……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霍懋征老师则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此, 教师应树立发展的学生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的不足, 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求全责备;对学生的评价方面, 每个教师都应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 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六、高超的德育能力

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 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 将本学科内“德”的要素科学、艺术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能力, 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 外延广阔, 包括教师对教材德育内容的挖掘、处理能力, 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学生思想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处理能力, 以及处理临时问题的教育机智等。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首先,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各科教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涉及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应该去发现和挖掘这些德育因素, 并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找出这些德育因素和所要讲授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学会做人的道理, 真正把“传道”寓于“解惑”与“授业”之中。其次, 教师要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教师要敏于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某种需要、情感和细微的变化, 把握德育时机, 根据面临的情境及时决策, 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 2011 (13) :226-227.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21.

[3]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83.

[4]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92.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总结 篇2

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因此,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本学期做如下总结: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如果能够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当然更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方面,对年青教师的帮助尤其有效。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职前教育给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小结

五星中心校 王丽英 2012.6

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五星中心校 王丽英 2012.3----2012.6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四月份在我校举办了教师素养大赛”,让我我感触很深,收获颇丰。现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心得和粗浅的看法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事共勉。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读,精妙绝伦、挥洒自如的书法,各怀绝技、出手不凡的才艺,精彩纷呈、个性十足的课堂教学,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选手让我们领略了什么叫“教师素养”。关于朗读展示

经典诵读,让我学会在《桂林山水》里《触摸春天》,《匆匆》来到《牧场之国》的《乡下人家》才知道《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选手们个个吐字清晰、声音洪亮、精神饱满,那真挚的情感、自然的表达以及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让我有幸以聆听的方式重温了这些经典课文。有比较才有鉴别,沉醉在聆听中享受的同时,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严重欠缺和不足,真是自惭形秽!

在评委点评和查阅资料中我才逐渐了解了关于朗读的一些基础,现将学习体会简要总结如下

 朗读的基本要求: 1.使用普通话朗读。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理解文本特点,把握感情基调。

4.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深刻细致的感受文本。5.对文本丰富逼真的想象。 朗读的一些手段: 1.通过恰到好处的停顿和间隙。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由短到长依次为“、”“,”“;”“。”,段落间的停顿要比句号稍长。2.通过重音。3.通过语速的快慢。4.通过句调。

 朗读的技巧和训练方法(声音是可以训练的): 1.呼吸的方式(胸腹呼吸)。2.发音。

3.吐字(正确流畅,圆润)。

4.停顿(句读停顿,长句断句,语法停顿以及情感停顿)。5.重音(字词,短语,句子)。6.语速的快慢和情感的起伏。7.语调。

通过聆听各位选手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评委点评,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朗读方面具备的一些基本功,真切体会到自己与选手们之间的巨大差距,或许各位老师已经遥遥领先,但我不会放弃追赶的脚步,这是我肩负的责任,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用语文的方式行走在语文的课堂”。关于书写展示

选手们粉笔字的展示,为我敲响了警钟,在书法方面——不——准确说还谈不上是书法,应该是在写字方面吧,还需要好好努力。还是在大学时练习过毛笔字,毕业后偶尔会提起,但更多的时候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想应该从此刻起,慢慢培养“提笔即是练字”的良好习惯,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扎下基本功。

思考: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国家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作为一位教师,尤其是一位语文教师,我们的专业性体现在那些地方呢?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呢?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肤浅的思考。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如果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二,语文素养。这“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第四,传统文化修养。汉语言文学是深深扎根于汉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的微言大义,诗经楚辞的吟咏感叹,诸子百家的真知灼见,史记汉书的博古通今,都是汉语言发展的不竭源泉。它们曾经塑造了民族精神,现在仍然影响着汉语言文学。所以,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追赶“国学热”的潮流,而是饮水思源,从源溯流地理解和解读汉语言,理解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粗略分一下,经史子集四部,还有就是诗词书法,都和我们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3月8日我有幸聆听了听了邵秦“教师基本素养”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就无法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因此,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本学期做如下总结: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如果能够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当然更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方面,对年青教师的帮助尤其有效。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 篇3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

新课程下的学科建设,首要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定位,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执教。因此,我校在2002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解读能力的培训。一是进行校本培训,调动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教导科组织、引领每个学科教师分科进行学习解读,每学期开学前先学习课程标准,以年级段为单位,教研组长引领全组每个教师至少要通读每个学段的4本到6本教材,找出学科知识的基点和延伸点,系统理解和掌握学科体系,然后再备课上课。为了保证学有成效,学校多次举行新课程、新课标理论考试。针对每个学科采用不同的卷子,有理论、案例分析,有根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二是坚持走“派出去、请进来、外引领、内强化、促成长”之路。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的新课程培训,同时也邀请了相关教育教学专家到校上课指导。用两年时间让全体教师参与国家级教育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每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理论、新教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三是教师的自学。一个教师只有感觉到内在的学习需要时,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一部分教师确实认识不足,学习也是被动的、被迫的。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大部分教师感觉自己的观念需要更新,因而必须了解新课标,并且更详细地解读教材,更好地改进教法,否则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现在,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反思,一篇篇发自内心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一本本集钢笔字、简笔画、教育教学随笔于一体的有形成果册,记录着教师成长的足迹,闪现着教师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教师的学科实施能力

加强教师学科实施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课堂评价能力,达到个人与团队共成长之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本教研。

我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拓宽校本教研的路子,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三个层次:个人层次—自我反思,小组层次—同事互助,集体层次—专业引领。围绕这“三个层次”,学校确立了教研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改革备课制度,创新备课模式。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分单元、分课时。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二度备课,采用活页教案,从“抄教案”中脱身出来,把精力用于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检查,教师的备课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教师学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达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显示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又闪现出教师的个体灵性和情感,在备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有不少有形成果。

2.做好教研组内交流课活动。年级教研组在学期初要详细制订组内交流课活动计划,要定出每一周讲课教师及授课内容,并在授课前一天通知教导处,教导处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听课,并参与评课。具体的做法是:组内交流,同上一节课,尝试走班教学。组内交流是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一人上课,大家听评,重建教案,参与者每人再上一次。同上一节课是大家共同上一节课,互听交流,取长补短。尝试走班教学是指共同备课,选出优秀教师到平行班上同一节课。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团队成长的积极性,发挥集体与个人的智慧,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有4次参加教研组的交流课活动,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教师课堂施教能力的共同提升。

3.倡导个性化教学,探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自古以来教无定法,但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抓骨干教师的成长,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所教学生及教师个人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4.关注常态教学,强化评价目标。教导处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加强指导与引领,认真制订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各个环节追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求教师以“求实课堂”“有效课堂”为主,向40分钟要质量,以此评价教学的优劣,做到会听课、能评价。

三、以学科活动和竞赛为载体,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基于学科素养的英语教师研修实践 篇4

De Se Co认为,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首先,素养能够应付复杂的能力的要求,能够满足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关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素养的发展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De Se Co认为,核心素养包含三大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的互动。

一、教师核心素养概述

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并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如何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但是,我市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现象严重;内容教学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英语能力。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缺乏。核心素养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要发挥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首先具备。另一方面,时代的变革已经到来,不具备反思能力、资源意识、规划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教师,将不能胜任英语教学岗位。

借鉴De Se Co的核心素养概念和英语学科素养的内涵,结合研修实际情况,本发言着重阐释高中英语教研工作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四个体现:强调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为核心;强调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互动;强调教师与团队的互动;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二、强调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为核心

反思能力就是当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俞平,2004)。素养包含了除知识和技能以外的道德、动机、价值观和情绪情感等更为综合的内容。De Se Co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反思是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元认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教师的反思性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成熟度,不随波逐流,能够考虑不同的观点,提出个人独立的见解并为自身的教学行为负责。为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研修活动必须突出教师培训的实践性和问题性。

(一)明了研究路径,梳理问题清单

通过开展深度学习交流,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观察反思,参考学生模拟测试结果和教师研修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梳理并提炼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形成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清单。这些教学关键问题,区别于具体知识点琐碎的,零散的教学问题。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关注如何选取对学科发展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核心内容;如何引导教师形成学科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核心能力和重要价值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有力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对教学进行全过程、持续性和发展性的评价。

(二)解构关键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不断追问和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本学段对英语学科素养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某一节课,素养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呈现该素养的培养过程?基于教学案例能够提炼出哪些培养学科素养的具体教学方法或策略?通过分组分工,每个小团队聚焦一个学科教学关键的问题,开展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在解构每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文献学习研究,同时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生成教学视频案例,开展实践研修。每个小组结合教学案例,再进行理性分析,梳理出培养学科素养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或策略。

目前,绝大部分教学评价和反思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对影响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课堂话语的评价与反思较少。高中英语教师对课堂话语分析知识普遍较为欠缺,加之缺少客观的英语课堂分析评价标准,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教师课堂话语的反思。于是,怎样促使教师进行有依据的课堂反思,如何提高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深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课题关注高中教师能否依据课堂话语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进行话语自评和反思,发现自身课堂话语的不足,明确改进自身课堂话语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提高其课堂话语的质量,同时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通过研究,找到了操作性很强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强调英语教师与工具互动意识

(一)工具即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教师不仅应具备筛选资源和恰当使用资源的技能,还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正确的工具意识

理解工具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如何用工具来达成更广泛的教学目标;工具不是被动的介质,而是教师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积极对话的手段。

(三)教师即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在于创造资源。如:教师的教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资源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教师培养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开发思路的开放、监控管理的灵活,为研修课程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动力与生机(见表2)。

四、强调教师与他人、与团队的互动

(一)与人或团体互动

该素养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尤其是与自身不同的他人互动。这种素养要求个人和他人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社会适应力、社交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软技能等术语都属于这类素养。

(二)研修即交流活动

高中英语研修活动强调不同质的人群的沟通与交流。研修就是一个交流平台,可以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获得启发,使研修成为专业发展的充电站。

(三)层级贯通的研修

教研员与教师间的交流;教研员间的交流;不同学段教师间的交流;不同学校间教师的交流等。

学生的成长虽然具有阶段性,但是学生的发展更是持续性和一贯性的,英语语言习得更是如此。同时,语言离不开体验与生活,剥离了运用功能的语言只能是死去的符号。英语教研适时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教研一体学科融通的探索,同时开展了将课堂语言知识引向学生的真实语言体验活动。

五、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De Se Co认为,个体必须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运转,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想要扮演的角色。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意识就是要凸显自我的专业判断,同时获得自我专业价值的认同。

入学校入课堂的浸泡式研修:随堂课、研讨课、汇报课、公开课、观摩课、说课、赛课等。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教师的做课、说课、教案、课件制作、教学反思,有计划地跟踪指导。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总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研修方式,凸显在研修理念、研修机制、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教师主动探究,高效学习,支持个性发展的研修文化。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新的形式,面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挑战,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教研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课程体系,进一步创建培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努力践行教师研修的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做好研究、引领、指导与服务。

摘要: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结合教师培训实践,阐述了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方面:教师核心素养以反思性为核心;强调教师与工具互动意识;强调教师与他人、与团队的互动;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师培养,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6-8.

[2]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3(10):39-46.

漫谈高中生物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5

桐 梓 二 中 生 物 教 研 组

娄 国

2014年8月

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或遇到这样的事,某个男的长得并不帅,或者某个女的长得并不漂亮,但是这人左看右看都顺眼。如果问我们到底哪里看别人顺眼,可能我们还拿不出什么证据。其实,多半是因为这个人文化素养高,正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同理,一个生物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也能找到那种左看右看都顺眼的感觉(绝对不是装出来的那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老师的素养是到位了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就得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那,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呢?生物科学素养又能从哪些方面在我们生物教师身上得到体现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贻笑于各位大方。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bǐng]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素养高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叫做“很有气质”。

二、高中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体现

1.备课:一份像样的教案应该包含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教具、板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必须环节。

2.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讲课尽量不带口头禅,否则学生会专门替你数这节课老师说了多少个口头禅;语言描述要做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对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充分尊重和表扬;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尽量涉及生活实际,体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要教会学生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尽量把字写好一点,规范一点;不要拖堂,否则学生会很反感你;不要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否则他们会恨你一辈子,就算是被你关注的学生也会是这样。

3.作业布置:要安排一些与渗透高考有关的试题;由于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更要结合学科特色和生活实际让他们亲自去操作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观察分析验血报告单;观察花朵颜色早晚的变化;植物花朵上雌蕊和雄蕊的区别是多数学生解决不了的,也需要观察;观察凉拌蔬菜体积的变化;制作泡菜、酸菜;酿制甜酒;植物顶端优势的保留或解除在生产实践中的体现;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如果有条件,最好是让他们都能参与一次操作;动员他们找机会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如猪、牛、羊、家禽;学会看药品说明书;找机会到超市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转基因食品;样方法的实际操作;到当地农推站了解农药、除草剂、生长素类似物等药品的成分、用 法;参观大棚蔬菜、花卉的培养等等。这些资源在我们身边举不胜举,因此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对应的实际操作。

4.命题:命题要与高考要求相结合,既要兼顾质量,又要兼顾数量和改卷工作量的分配,填空题尽量回避某一个题很多空或者某一个题每个空的答案都需要很多文字的现象。题目最好是原创,也可以是网上下载修改的,不管用哪种题源,都要尽能够从试题质量上体现自己的水平。这就像我们出门走亲戚或者参加宴会一样,总要穿上得体的最满意的衣服,树立自己最好的形象。知识点上要力求以核心概念为载体,辐射与其相关的二级概念。题目内容尽量能涉及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学到生活常识,也引导了他们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生物现象。命题还需做到绝对保密,这也是教师素质的高度体现。

5.改卷:每个人都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不要斤斤计较。集备组长首先要知道本组的老师有哪些,然后再根据年龄和工作效率合理搭配。工作量的分配也力求合理,不要欺生,认为新手就应该多干点,这可能不利于新老教师之间的和谐。当出现试题难以均分的时候,可以指定某个教师该工作量大的题目,但是必须要加以记载并向本组老师说明,工作量大的题目让本集备组的老师在多次考试中轮流评改,这样能够体现公平,大家心里也舒坦。6.教研会:会议次数要精简,确保每次会议有有意义的主题,不流于形式。每个老师都应当积极参与,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在知识点的讨论上,要讲证据,不能强词夺理,不要做一些毫无意 义的争论。

7.资源共享:优秀的资源不要占为己有,要学会共享。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堵别人的路就是堵自己的路。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1.加强学习:学习的范围很广,要有选择性地学习,我们每个老师都不是全能的,只能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知识,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学习的方式很多,我个人的习惯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看书。只要是涉及高中生物的书都可以看,如高中生物教材、高中生物教辅、大学生物教材、生物学杂志、中学生物学等。二是网络学习。例如在网上搜索关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视频、科技视频,还可以在网上与同行交流、给学生解答问题,像百度知道、豆丁网都是很好的资源网,我着重介绍一下百度知道。自己申请一个百度账号,在百度知道里可以发现一些生物学科的提问,你的回答如果被采纳了,将会获得积分;还可以把自己的资源上传到百度文库,别人下载你的资源也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下载资源,也可以用来兑换一些小礼品,如鼠标垫、钥匙扣。虽然待遇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三是看电视。例如CCTV-

10、CCTV-7等频道关于生物方面的视频比较多,适当看看也能长见识。

四是做题。除了平时要做适量的试题外,每年高考试题出炉的时 候至少要保证能把当年所有高考题过一遍,如果有时间,亲自做一遍效果会跟好,会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高考的热点和教材的要点。

五是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他们。只有观察了、思考了、分析了、总结了,我们才能较好地解释,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这些方面的习惯。例如像蜜蜂、蝗虫、水稻、玉米、小麦、豌豆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老师是应该熟悉才对的。

六是旅游学习。出外旅游的时候,要刻意观察分析所到之地的群落特点,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2.珍爱生命: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应该成为珍爱生命的典范。要有“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嫦娥纱罩灯”的爱心。我们像这样做了,自然会感染许多学生,学生会将这种爱心感染到社会上去,如果能坚持到底,何愁没有美好的人间?!

浅议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6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在社会上, 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景仰, 作为人类文明的耕耘者和创造者的教师, 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要自觉的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说句通俗点的话, 就是我们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坚定信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整体教育观念, 紧紧围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精神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严谨治学, 努力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给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胸襟开阔, 坚守忠诚是养德之本, 为师之基, 教学之首。教师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 那就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 难免磕磕绊绊, 其实有摩擦也是正常的, 那就要求我们胸襟开阔, 不要斤斤计较, 做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 退一步海阔天空。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教师要时刻恪守着忠诚教育的理念, 坚决抵挡住诱惑, 让自己的灵魂清清白白, 出淤泥而不染。坚决抵制和杜绝有偿家教。作为体育教师, 更要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律、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博才众长,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重视文化知识学习, 讲求创新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常说“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要有一缸水”, 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教师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一缸水, 那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的教师要拥有的是源源不断的长江大河, 浩瀚无垠的海洋, 而且那水还不能是单一的颜色, 要色彩斑斓。更不能是死水, 要流动不止。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知识也在更新, 这就要求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老师要时刻充电, 丰富自己的知识, 不断用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以免自己被知识的洪流淘汰, 成为时代的弃儿。许多人认为体育教师的工作很轻松, 是简单的体力活, 这种观点是无知者的表现和悲哀, 大错特错。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巧知识, 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能灵活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 保健学等基本知识, 还要在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 教授他们关于技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同时, 在学生学习技术技巧动作上遇到心理障碍时, 要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知识, 及时准确地疏导。当学生在挑战技术技巧动作难度受伤时, 要快速准确运用保健学知识疗伤。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理论,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 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三、不断加强个性修养, 自尊自重, 自强不息

长期以来, 由于封建传统的约束和世俗的偏见, 人们常常把体育教师认为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人,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体育教师, 甚至歧视他们, 这是歧视者的无知, 也是被歧视者的悲哀。许多人认为体育课不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也能上, 无非就是吹吹哨, 跑跑步, “一二一”, 伸伸胳膊踢踢腿, 再不然, 给你个球玩去吧, 完全“放羊式”教学。甚至学生们也把体育课当成游戏课, 休闲课, 想上就上, 不想上就以各种理由请假躲清闲。作为体育教师, 谁都不想这种状况发生, 要想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体育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 以身示教,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自尊自重,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拓展文化知识修养, 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处处时时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做事, 以师德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自尊自重, 自强不息, 用自己的行为改变社会的偏见, 做一个有高素质修养的现代型的体育教师。

四、要有爱心和宽容心

作为教师, 一定要有一颗爱心, 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施恩浩荡, 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 一个具有博大爱心的教师, 会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在学生的心目中一辈子难忘。作为体育教师, 他传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技术动作和技巧, 这需要的是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配合, 这需要学生大胆、细心、顽强、挑战, 更需要体育教师的帮助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所谓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 用爱心温暖, 及时疏导, 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跨越障碍, 勇敢前行。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爱心的温暖, 永不孤单。这样就会有莫大的动力战胜困难和痛苦, 成为一个坚强的勇士。体育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 要学会赏识孩子, 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 要把学生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对待, 千万不能让学生看见老师就好像老鼠见到了猫, 这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 人们常戏谑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是夸出来的, 捧出来的, 虽然没有科学的依据,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对待学生要始终保持鼓励表扬也就是所谓的夸、捧的态度, 对学生的肯定, 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既然是孩子, 就允许孩子犯错, 当孩子犯错了, 不要厉声厉色地批评, 相反, 你给他一个妥当的台阶下, 效果会更好。孩子取得成绩时, 给他鼓掌加油, 加以肯定。孩子有困难时, 要伸出援手帮助。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 挑战困难时, 要成为一个最好的欣赏者和崇拜者。教师的这些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在真诚的赞美, 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做到了这一切, 教师就真的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要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的责任感。否则, 就成不了合格的教师。体育教师工作的环境特殊, 炎热的夏天, 炙热的太阳, 热的时候真有点喘不过气。寒冷的冬天, 凛冽的寒风恨不得吹的你皮开肉绽。有风的季节, 吹的你睁不开眼, 在这恶劣的天气, 体育教师要勇于吃苦耐劳, 不怕苦累, 不怕太阳晒, 不怕风吹和寒冷。上课时要让学生背对太阳和寒风, 为学生做坚强的后盾。准备活动和学生一起做。授课时, 详细讲解, 认真细致示范, 鼓励表扬先进学生, 耐心帮助后进学生, 不厌其烦为他们讲解和重复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身先力行, 以实际行动激励学生,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体育课本着健身、益智、育德、促美、快乐的宗旨进行教学。体育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 还要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 虚心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 查资料, 阅读资料, 以充实自己, 使自己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还应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体育工作既是脑力劳动, 又是体力劳动。体育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外, 还要早起出早操, 组织晨练, 课间操, 课外活动时还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另外还是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的规划者, 组织者, 训练者, 这所有的一切工作时间长, 体力消耗大, 工作辛苦, 甚至有许多体育教师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另外,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是“露天作业”, 这一切的一切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行的。体育教师不但要经受得住身体上的考验, 还要忍受部分家长和社会上的人的偏见。对于这一切, 体育教师从不把它们带到工作上来, 更不自轻自贱, 而是用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改变社会的偏见, 清者自清, 浊者自浊。用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践行自己的信仰, 默默的奉献自己。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要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 渊博的文化知识, 创新的头脑, 要具有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品质以及博大的爱心, 宽容心,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能够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博才众长,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7

一、构建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围绕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机制建设、课程体系框架构建、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我们构建了开放多元、立体长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我们确立了标准、课程、教材“三点连线”的长效机制,以标准制定规范培训工作,为课程研发提供坐标;以课程开发指导培训实施,为教师培训提供载体;以教材编写物化培训成果,为教师培训提供发展平台。在课程体系上,我们聚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形成了两大系列、三大功能、四个领域、四个发展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管理评价上,我们将松懈的过程监控紧缩为严把两关,推动以研究为核心的常规“课程论证”工作,严把课程入口关,同时,开发运用培训评价指标和评估工具,严把课程效果关。

二、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我们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问题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学科教师分层分类分岗培训,有重点有选择开展项目研修。

1.研制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

基于全区调研数据和绩效管理理念,通过深入分析教师岗位要求,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路径,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3个维度,12个关键表现领域和28个能力要点,构建了《朝阳区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保证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聚类分析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汇集近30位专家的实践智慧,对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进行描述,形成了59个结果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本区2 864名中小学教师开展基现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根据调研结果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果指标进行等级判断和分层描述,形成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达标等级。

2.依据“标准”开发培训教材

2011年,我院各学科组在对“标准”中的能力要点和要素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遴选出本阶段影响深刻的能力要点,基于“标准”开发培训课程,并对课程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重点研究,以实现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培训目标。同时,我们针对朝阳区学科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要求,围绕其中十个能力要点,编写、试用并正式出版了中小学和职高24本培训教材。

3.开展“五环节”教师培训

依据智慧技能的形成过程,我区开展了“测、讲、摩、练、评”的“五环节”教师培训,通过完成智慧技能原型定向阶段与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促进学科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引领教师从原型定向阶段向原型内化阶段迈进。[2]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学科针对教龄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和1 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遴选其中4至6个能力要点,开展分层次、分学科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考核要求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在“标准”解读、案例研讨、在线交流和考核测试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能力要点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改进。不同类型的培训实践不仅检验了基于“标准”的培训课程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为进一步突出教师培训的实践性和问题性,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参培教师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基于“标准”实施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将视角聚焦在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依托各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

1.梳理问题清单

为有效推进研究工作,我们打破中小学学段界限,各学科组通过认真开展深度的课标研读交流、广泛的文献检索综述和全面的课堂教学观察反思,参考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结果和教师研修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提炼出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形成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旨在引导教师关注如何选取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核心学习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核心能力和重要价值观;如何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力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对教学进行全过程、持续性和发展性评价。[3]例如,中学数学学科工作坊通过研读、比较和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将前者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与后者提出的六大学科核心素养有机整合,依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概率与综合实践四大领域,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四大主题,分别构建初高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清单,并对每一个问题从问题单元和课程内容两个维度进行编码,以便将教学方法策略蕴含于教学关键问题之中(表1)。

2.解构关键问题

各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不断追问并尝试回答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本学段对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某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呈现该素养的培养过程,基于教学实践能够提炼出哪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同时,各个工作坊通过分组和分工,每组聚焦一个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开展更为具体且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在解构每一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开展文献学习研究,选择典型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开展实践研修,生成教学案例。同时,根据学科专家对教学案例的理性分析,各组总结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方法或策略。

例如,研究团队针对问题CX-1,经过反复讨论交流,解构生成如下九个研究问题点(表2),同时明确了每个研究点的研究方式、案例内容、成果呈现方式,并进一步细化分工安排,明确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的具体内容,深入探寻每一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研修,我们将一线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科专家的专题讲座及对相关案例的点评分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的学习资源。可以说,上述依托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开展专题研修的实践过程,也是培训资源的生成过程,更是优质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共享过程。深度反思从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到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工作坊研修,凸显了在培训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

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突出了“培训课程标准化”的培训资源建设观。通过率先在全市乃至全国研制、实践并推广了系列“检核标准”,满足并引领了培训课程建设的品质需求,改进和完善了教师发展评估体系,推进了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基本破解了分层分类分岗开展培训的难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突出了“学员即资源”的培训资源观。这一研修方式更加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利用深入学科内容的问题导向和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改进的任务驱动唤醒教师“三觉”,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个性化与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初步形成了教师主动探究、高效学习、支持特色发展的工作坊研修文化。

当前,面对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新形势,面对朝阳区教育创新转型、学术引领、内涵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新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分层分类、提高效益”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撑作用,优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拓宽课程研发引进渠道,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完善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反馈机制,不断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6-8.

[2]白雪峰.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解读与训练(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8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小学生被动地学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此只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正确的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所以,要想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教师要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另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所以,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专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思想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根据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形成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同时,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活跃思维的促进和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位数学家必备的数学品质。

2. 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所具有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点中去,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解答问题的学习方法。

3. 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不被成见所束缚,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条件”,分析问题,从“条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可以初步培养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学有法,思有路,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开启数学探索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就应当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再结合小学生善于学习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数学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9

到了八年级,学生才正式地接触到物理这门自然学科。学生对于物理的感觉是“让我欢喜让我忧”。近年来,初中升学考试中物理学科实行了等级制,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要播种和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想在两年之后有好的收成,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更多的学生“挤”出时间主动并乐于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节课的备课,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课后的作业批改,与学生进行交谈,使自己有更多的拥护者,让他们踏踏实实学好物理。以下我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就立足岗位职责、强化自身修养谈谈理解和认识。

一、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涉猎广博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表现在对物理学科的结构和发展的了解上。农村教师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能力。绝对不能敷衍了事,认为学生知道的很有限,而是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学真正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常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物理现象,描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钦佩自己并跟随自己学习、思考,这是让我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其次表现在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对物理研究的兴趣,体现在对物理知识的执著追求上,勤于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不忘多多涉猎广博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很多。学生愿不愿意学物理,主要在于我们有没有研究好我们所教的学生。其实只要是能够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事情,他们都愿意去做。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并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时常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持之以恒地探索教育方法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敬佩,从而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激励自己的学生。为了提升综合修养,我自费参加福建师大在职教育硕士物理学科的学习,希望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提升,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变换为形象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基础,很注重定性分析。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要学和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有趣又有价值的物理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物理,令我很有成就感。我的做法如下:一是用课堂演示实验,或补充小实验,或分组实验,或课外小实验,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消除他们学习的困惑,同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平时让学生多谈论有关物理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二是加强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比如注意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用精辟、简练、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阐述物理知识,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准确、亲切、清晰、简练、有趣。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四是充分利用物理学史、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

2. 教师一定要专注于教材、教法和学法的钻研,力求对教育教学游刃有余。

在我家里和学校的书柜上放着不少书,有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有的是到书店购买的,还有的是自己订阅的教育教学类的杂志,比如《人民教育》、《福建教育》、《南安教育》、《中学物理参考》、《中学物理教与学》、《理科试题研究》、《智慧与人生》、《意林》、《做人与处世》等。平常坚持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发布在自己博客上,以留下自己的成长轨迹,提高自身的修养。我信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事实证明,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一定要专注于教材、教法和学法的钻研,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观、教育观、成长观。

农村初中物理老师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敢于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兴趣,尽己所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地发展,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物理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学生观,让所教的学生喜欢物理老师,进而喜欢物理学科。要有正确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科学的引导,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树立好师生共同成长的观念,学生成长了,其实教师自己也成长了。平时多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和协作,多与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有时间我会参加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多倾听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以便总结出一些有用的规律,使自己更好地驾驭课堂,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我也很乐于参加班级学生的课外集体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自己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很有益处的。

三、学好、用好教育学和心理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老师一定要抓住情感因素的影响力来实施教育教学,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更多的学生认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

1. 师生应建立良好的情感。

初二初三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3岁到16岁之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青少年时期,心理状态呈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尤其是初二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初二学生感觉压力特别小,他们只面临地理和生物的会考,在思想上很松懈。教师在课堂内外,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关心、爱护、了解学生。在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时,要引导他们对一些问题科学地认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上的不浊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意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多看书,多学习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用心去分析、总结,并能够学以致用。

2. 善于运用情感因素让学生热爱物理。

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情感、增强意志的复合联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情感入手,用自己热爱物理、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感染学生,将心交给学生,无条件地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表扬、鼓励学生,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外,还应注重课外的情感投资。对后进生的鼓励,诚挚中肯的批评等都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交流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进而延伸到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并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教育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都是对学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

四、争当“合格+有风格”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有激情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一定要精神饱满地上课,以热情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教的物理学科。具体操作如下:一是课前的备课应思路明确,内容生动有趣,以多渠道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二是课中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课后及时记录,也就是写教育教学反思。四是平时注重自己心态的调整,做一位学生认可的富有激情的初中物理教师,把自己培养成博学多才、机智幽默、言行文明、笑容可掬、关爱学生、富于情感、注重表扬、理智批评的“合格+有风格”的初中物理老师。

总之,要成为一名合格并优秀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平时多学习并应用多媒体技术,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真正让自己成为能够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善于学习、注重实践、有美好教育理想的、有实力、有魅力的物理老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

[2]王文渊.浅谈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激情.南安教育, 2010 (5) :23-24.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10

一、发挥情景激励功效, 创设融洽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情感

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基石”。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情境生动, 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起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探究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研究数学。另一方面, 要发挥数学知识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生活性等特性, 利用初中生对未知现象或现实问题好奇、好胜的心理, 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从而使学生探究之火得以“点燃”, 主动参与新知及问题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性质”知识点时, 由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多种,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时会产生混淆, 学生探究主动性受到压制。此时, 教师为提升学生探究积极情感, 设置了“如图所示, O为码头, A、B两个为灯塔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 OA, OB为海岸线, 一轮船从码头开出, 计划沿∠AOB的平分线航行, 航行途中, 测得轮船与灯塔A, B的距离相等, 此时轮船有没有偏离航线?画出图形并说明你的理由”。一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这样就使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贴近实际, 学生好奇和探知心理得到激发, 从而主动进入到三角形全等判定、性质探究活动中。

二、巧识解题规律特性, 开展多样探究活动, 教会学生动手探究要领

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和教学宗旨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展示, 在培养学生良好探究能力过程中, 搭建了有效载体和广阔平台。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解答过程, 可以发现, 数学问题的解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性, 开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合作探究等多样探究活动, 引导和指导学生探寻问题的内涵, 理清解题的思路, 明细解题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知其然”, 更能“知其所以然”。

问题:某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 甲种商品每件进价12万元, 售价14.5万元;乙种商品每件进价8万元, 售价10万元, 且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 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 不高于200万元。 (1) 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2) 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 若用 (2) 中所求得的利润再次进货, 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

上述问题是关于“一次函数”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 抓住学生学习实际, 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以及一次函数内涵等内容, 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 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 发现该问题实际是有关“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与方案决策问题”, 此时学生结合一次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借助一次函数图像, 进行问题的解答。 (解答过程略) 。最后, 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 向学生指出, 在运用不等式 (组) 解决实际问题时, 关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字, 如“不超过”、“至少”等, 找出不等关系, 从而列出不等式。

三、凸显评价激励特性, 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探究素养

初中生处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积累期, 自身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还没有养成和树立, 需要外在因素的有效引导和指导。而教学评价能够在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学习活动及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特性, 引导学生对自身及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辨析, 指出存在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 从而把评价辨析的过程变为自我提升、素养养成的过程。

问题: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钝角顶点引两边的垂线, 如果这两条垂线间的夹角为75, 求这个平行四边形各内角的度数。

这是关于平行四边形方面的解答题。教师在解答该问题时, 可采用半命题的形式, 设置如下解题过程:

(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EAF=75° ()

∴∠C=__ (等式性质)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___=∠C=105° ()

∵AB∥DC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B+∠C=___ ()

∴∠B=180-∠__=75° (等式性质)

∴∠D=___=75° ()

此时, 学生补充完整上述解题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解题过程, 并进行辨析活动。最后, 教师总结辨析, 指出学生解题及辨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正确的解题思路。

上一篇: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下一篇:酒店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