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024-08-18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精选十篇)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1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 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努力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出相互尊重、平等和共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同样不应忽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显得冷漠, 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心贴心的沟通, 这导致一直被教师与学生共同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 也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失了极为宝贵的动力源泉。如此看来, 切实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关系, 重新构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进行师生关系改革的迫切现实要求。

首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有威望的教师。

在学校, 教师既是学生最亲近也是最尊重的人,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健康和美好人格, 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而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有威望的教师应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态度亲切、和蔼、不爱发脾气;办事公平, 不偏爱学生;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知识渊博, 会讲故事, 爱跟学生在一起玩;说话算数, 不出尔反尔;不随意拖堂;谦虚好学、实事求是;不爱向家长告状。

其次,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稳定、持续、比较融洽亲密的关系。这要靠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建立。其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起着重要作用。

l.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起码要求, 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活动是一种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认知活动。一个真诚热爱学生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而且学生还会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他所教授的学科上去。反过来, 教师又会因为学生的敬爱和信赖而更加热爱学生, 更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更刻苦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师生间这种不断深化的诚挚互爱的美好感情, 能使师生共同战胜教学上的困难, 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对学生有宽容之心。

2.经常关注学生, 创造师生亲密交往的机会

关注学生的最好方式是常常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 提供与每个学生真诚面对的机会。交谈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的功课和行为表现方面。如可以问问学生近日生活, 家庭方面有什么困难, 近日来看一些什么课外书籍等。学生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 需要得不到满足, 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鼓励、安慰和引导的时候, 也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最佳时机,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去把握这个最佳时机。比如:当某一学生的成绩下降或有了进步时, 我们应采取行动, 可以面对面交谈, 了解其原因, 或指导、或鼓励。再如:有学生因有病几天不能到校上学, 这也是师生沟通的最佳时机, 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沟通, 或亲自去看望或嘱咐学生代表去看望, 并送上一张由教师书写的希望学生早日康复的祝愿卡, 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动。再如:教师花些时间, 参加学生喜爱的活动, 这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而这恰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教师要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不当, 否定评价过多, 用分数卡学生,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是造成师生情感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得到发展, 因此要通过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进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 哪怕是点滴进步也应给予鼓励评价, 使他们体验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总之,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此, 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投入, 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投入, 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2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把社会当成学生的教科书,把社会当成学生的大课堂,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新要求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这种师生关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作 者:任振华 作者单位:滕州市张汪镇中心小学,山东滕州,2775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5.6关键词:

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3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认真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老师”的重要特征。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有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教师才会把个人的政治信仰化为爱的实际行动,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正如蘇霍姆林斯基那样——“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高度看问题,让他们少一些敬畏,多一些信任。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信任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是相通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产生向上的驱动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朋友,这样,教师的要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和爱护。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个人私利,它是一种从工作出发的爱。

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容易,爱在某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困难;爱学困生是教育他们的基础,是促进其进步的精神动力。

爱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多了解学生,加强心理沟通,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疏导,破译学生心理的密码,排除他们的各种心理障碍,体现教育爱的细致和深刻。

其次,要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促使他们进步。就拿六年级的范某同学来说吧,他的上学期语文成绩只有7分,但我在平时发现了他的许多优点。我布置的作业无论多与少,他都能按时完成,我在课前听写的单词和句子,他也尽力去背。虽然今天背了,明天忘,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学习不就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吗?同时,我在体育老师那里了解到他很爱好体育,也很有带动力。于是我在午休的时候经常去打篮球和乒乓球,和他比高下。另外,我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作业完成得好!”“听写成绩突出!”范某同学见我经常表扬他,而其他的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看他,他的学习劲头就更足了。每次课前小考他都能及格,有时竟能得优。看到他的进步,我觉得无比地欣慰,我也相信他是能体会到的。

事实说明,任何有问题的孩子都不是没有一点优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他们的长处,聚集他们的优点,点燃他们的闪光点,这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和着眼点。

再次,要从关怀做起,满腔热情,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爱。关怀是爱的直接表现形式,作为教师应把关怀给予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还应把关怀给予特殊情况下的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抬起头来走路。

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这一现象是有帮助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谁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发人工智能的有效方式,组内成员都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掌握教学内容,只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应使学生在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主动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多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4

一、建立课堂平等师生关系的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神圣的地位, 老师的话就是金玉良言, 就一定是正确的、不容质疑的;老师的水平比学生要高, 老师是“至圣先师”, 地位不容挑战。传统文化中崇拜祭祀“天地君亲师”, 即在家中设立排位, 祭祀上天、大地、君王、先祖和先师圣贤, 其中特别强调“师”的祭祀, “师”具体讲为孔子, 称其为“万世师表”, 也泛指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更是将老师的地位提高到了至高的地位, 可见其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崇高地位。与之相对应, 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绝对的服从和命令, 学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不许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观点, 更不许顶撞老师。这是一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尊重人权、儿童平等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传统的服从与被服从、命令与被命令的师生关系也变成了新的讲求平等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那么, 建立新型的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除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之外, 还有那些重要的意义呢?

第一, 建立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尽快实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目标。教学是一个互动的环节。学生的积极参与, 会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知识传递的盲点, 及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促进课堂教学师生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第二,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增长和自主知识产权转变为经济的加速发展, 新世纪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提上了各国教育的议事日程。在课堂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创新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第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在与老师、同学的平等交流中, 学生会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及时总结知识点, 课后补充相关知识, 扩大知识面, 形成良好的自学精神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 带动活跃的教学气氛, 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如何建立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

既然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和老师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又应该如何建立这种平等关系呢?

首先, 改变课堂管理方式, 尊重和信任学生,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传统的课堂管理中老师认为学生不会管理自己, 必须要老师的管理才行。老师是课堂的管理者, 学生是被管理者。老师地位高于学生, 学生必须服从安排, 不能跃出老师规定的行为范畴。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 老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课堂管理的主体, 都是课堂管理的参与者, 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老师相信学生能管理好自己, 同时运用激励手段, 建立学生自己的自信心, 让他们相信自我管理可行。

其次, 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打破惯例, 建立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不再是独自一个人讲课, 学生也不再是“冷眼旁观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老师更多的是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有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 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对知识探索的热情。

再次, 改变教师以往的严肃态度, 用“微笑”感化学生的“敬畏”, 建立宽松的课堂气氛。传统的课堂是很严肃的场合, 学生不能随便说话。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可以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老师不再是板起面孔、一脸严肃的说教, 而是用“微笑”迎接学生好奇的目光, 用真诚鼓励学生发言, 感化学生对老师的“敬畏”, 与学生平等相待, 建立宽松的学习气氛。

第四, 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 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由于学生基础和性格的差异, 教师应有不同的课堂引导方式, 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思维习惯,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五, 组织学生举办活动, 并积极参加活动, 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多举办学生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 拉近学生相互关系, 形成紧密团结的班集体。老师不但要组织学生多举办活动, 更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 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 以利于良好新型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六,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改变以前以分数评价学生和谁“听话”就是好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 建立以学习、为人处事、参与活动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重视人际关系、参与精神、民主平等意识的养成。

三、小结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5

【关键词】平等 和谐 师生关系

教师课堂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师生关系的状况,那么,教师和学生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做一個学生喜欢的有威望的教师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健康、美丽的人格、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这种影响很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花了四十年时间,收集了九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此,保罗·韦地概括出作为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方面: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学生、3.耐心、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良好的品行、8对个人的关注、9.坦率、10.宽容。

中国学者调查的结果,中小学生喜爱的教师:知识渊博,有学问;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严格要求;关心尊重同学,富有同情心;处理问题实事求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有自我批评精神等

教师具有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不仅有利于与学生沟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赢的学生的信任,并且对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做一个与学生和谐共处的教师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稳定、持续、比较融洽和亲密的关系。这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来建立。其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1.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起码要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认识活动。一个真诚由衷地热爱学生的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爱戴和信赖,而且学生也会将教师的热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去;反过来教师又会因为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更加热爱学生,更倾向与教育教学工作,更刻苦地摸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师生间这种不断深化的诚挚互爱的美好情感,能使师生和谐相处,战胜困难。热爱学生包含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就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尊重 教育家马卡连科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即“严格的要求和最大的尊重”。虽然学生相对与教师而言,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他们是有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是有人格和尊严的人。尊重学生才能赢的学生的尊重,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达到双赢。

理解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学会角色互换,努力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体会他们学习的经验和情感。教师要有一定的感受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能力,能分享他们因成功带来的喜悦,体谅他们因挫折而导致的痛苦。这样就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时常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最好方式是常常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提供与每个学生真诚面对的机会。交谈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的功课和行为表现面。例如,利用课余时间问问学生学习有没有困难,上学路上是否有安全隐患,节假日有什么打算和计划,等等。

3. 注重与学生亲密交往的机会

<1>抓住交往的机会 学生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鼓励、安慰与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为此,在师生交往中把握交流时。一般来说,当学生的成绩有大的进步,当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显著变化,当学生 身体有病,当学生父母外出,当学生家中有较大事件,如建房,乔迁、亲人病故、父母离异等,都是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

<2>表示对学生活动的兴趣 花些时间参加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可以表明对学生的关心,因此是一种加强学生与教师关系的重要办法。比如,教师偶尔在休息时间与学生共同玩耍,抽空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学生一定会非常高兴。

<3>制作生日卡 生日对中小学来说是一个特殊有意义的日子,教师在学生过生日时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生日卡,卡上除写一些祝词外,还可以赞扬学生学习和行为上的长处,学生一定会非常高兴和激动。

总之,现代社会对教师人格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双重人格”。德才分离、言行相悖、大节谨慎而不拘小节、聪明过人而举止轻浮,等等,对于一个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避免的。只有真正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是严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恋,往往是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件件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著:《课堂管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郭志明主编: 《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6

要想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以帮助与关爱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家庭成长的环境。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之中所产生的困扰,也只有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学习中时时刻刻地对学生加以指点与帮助。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如果一个教师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就能在学校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鼓励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点也会准确的加以指导与纠正。在学习上,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擅长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合,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才会用他们自己的经验积极的对新的知识问题进行有效的研讨。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经验去总结学习的心得,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构建与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打下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在对学困生的信任与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情况,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并有效的把所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形成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网络,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各种交集与联系,完善自身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也会对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求同存异的教育思想,不能完全打压学生的各种疑问与不解,教师要善于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学生错误的理解与质疑我们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而不应该是嘲笑与不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去真心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看法,与他们交流其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对教师的指正心悦诚服的去接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精神沟通,多少伟大的教育家都在不懈的追求着教育的真谛,而教育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深处上的一种极其微妙的相互接触, 正如古人所云,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意义所在。正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见证的,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使他们形成淳朴而严格、坚定而善良的美好的责任品质,我们做为教师就应该首先做到这些要求,去以身示范,去做这样的人,我们的学生才会变成我们一样的有责任心、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彼此坦诚相待,那么师生便不仅是学习过程中的师与生的关系,更是彼此帮助与关心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下教师的身份地位,那么教师的师道尊严又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又应该怎么来树立呢? 其实教师的尊严与威信与师生关系之间并不是对立与矛盾的。在我们教育工作之中, 我们身边不乏会有很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威信较高的教师,那么我们多用心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之后,我们也会感觉得到,我们每位教师也一样能够做到啊,之所以原来没有,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正确。有威信的教师并非是完美的人,他们一样会犯错误,也犯过错误,但他们不同与别人的做法是自身犯了错误之后,能够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在工作中能够实事求是、客观的评价自己,对于自身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能够勇于克服,教师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而且还会使自己的威信不断的提高。

教师的威信与威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确引导与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对象变化,不断的提高自身原业务素质,提高自已的教育艺术与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完善自我的思想意识是教师自信的来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教师的行为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这样自然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得以树立与巩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老师就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模范,是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学会做人与发展的榜样。但如果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学生内心之中的印象产生很大的差别,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工作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展现自己完美的人格魅力,那么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与影响力很强,教师完美形象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彼此的尊敬,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的威信在同学中得以更高层次提升的保障。教育是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关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证,让我们在工作中转变思想,放下自身做为教师的那种威严,用心去与学生交流、沟通,把学生当做我们的朋友,建立起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生心目之中树立更加牢固的威信。

摘要:师生间的关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证。教师应在工作中转变思想,放下自身作为教师的那种威严,用心去与学生交流、沟通,把学生当做朋友,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7

邬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第一次见到满脸花猫的一群农村孩子,躲闪都来不及,更莫说喜欢他们。因此,只要一下课,她就远远地躲着孩子们。可那件事情发生后,邬老师和她的学生都变得和以前判若两人。

读二年级的王×连续一个月来都没有认真完成过作业。一贯认真学习的他究竟为什么突然变了呢?带着满腹疑问,邬老师通过种种途径终于弄清了真相。原来一开学,王×的父母都远赴他乡打工,他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让王×忘记了学习。“我可以充当临时妈妈吗?”邬老师问自己。

星期一早上,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邬老师走到王×面前,蹲下身子,一边轻轻抚摸着王×的头,一边温柔地问道:“孩子,作业做好了吗?”一种从没有过的眼神在王×的眼中闪现,好久都没有开口说话的他轻轻地说:“没有。”邬老师没有责备他,而是轻轻地拉拉他的手说:“来,孩子,让老师抱一抱!”王×的脸霎时红了,怯怯地往旁边一转身,但脚没有离地。显然他不敢相信邬老师会这样做。但邬老师再一次柔柔地说:“来吧,孩子。老师真的想抱抱你!”邬老师一边说,一边轻轻地伸出手,把王×搂到了怀里。王×脸上顿时绽开了久违的笑容,似乎妈妈又回到了自己身边。奇迹就在这抱一抱后发生了,王×完成了当天所有的作业。尝到甜头的邬老师,或抱抱这个,或搂搂那个,一大群孩子在邬老师的怀里说话文明了,学习认真了……

【反思】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少老师还沿用旧的观念管理学生,老师就是学生的再生父母,在老师面前必须言听计从,俯首贴耳。可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奴才”。看看邬老师,蹲下身子,用母亲一样的发自内心的关怀走进孩子的心,给孩子弥补那暂时缺少的母爱,教学效果起了明显变化。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关心学生停留在口头上,应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到学生家里去,读懂孩子的童心,了解他们今天需要什么,跟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怎样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真诚是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出创新的火花。”邬老师的举动告诉我们:发自内心的爱是教师走进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法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宽容每个孩子的每一次失误,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用母亲般宽广的胸襟容纳每个孩子。

—倾听是钥匙。传统观念中,教师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就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努力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许有异议。教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甚至造成对立。因此,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唯师唯尊”的陈旧观念,学会“蹲下来”,与学生的眼睛在同一平面上交流,学会“静下来”,和学生在同一环境中实现心与心的自然流露。比如,在学生发表意见或小组交流学习时,教师应做一个旁听者,认真倾听,给学生充分的表述、发表见解、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对学生不够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发言时,不论他的观点、结论与我们完全吻合,或是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我们都要静静地听完,听他们解释,听他们辩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了解他们,从而找到建立师生平等关系的钥匙。

—鼓励是动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被”评价着。提起评价,马上就会产生一种被评判的感觉,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自尊心等特点,部分学生对讨论问题、自由表述有惧怕的心理,主要是惧怕教师的权威,惧怕自己的见解被教师否定而难堪,或多或少会有压抑感、紧张感。而新课程下,我们的评价是一种激励、一种赏识,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建立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学习氛围才会更民主、宽松、愉悦、和谐。通过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伴的信任和认可,引发学生以欣赏者来评价自己,以赏识者来评价别人。

新时代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重塑自身形象。只有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

摘要:<正>【故事】邬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第一次见到满脸花猫的一群农村孩子,躲闪都来不及,更莫说喜欢他们。因此,只要一下课,她就远远地躲着孩子们。可那件事情发生后,邬老师和她的学生都变得和以前判若两人。读二年级的王&#215;连续一个月来都没有认真完成过作业。一贯认真学习的他究竟为什么突然变了呢?带着满腹疑问,邬老师通过种种途径终于弄清了真相。原来一开学,王&#215;的父母都远赴他乡打工,他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让王&#215;忘记

参考文献

[1]黄居沛.浅谈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8

1. 国内外形势及研究现状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人本主义理论, 而这一理论主要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注重发挥人的作用。随着这一理论的影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一师生关系主要是注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并且注重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由于我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儒家思想又强调师道尊严即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所以教师享有无上的权威以及绝对的尊严。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 学生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 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这种关系的影响, 导致了教育存在种种问题, 培养不出来拥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人才, 导致了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差距。国内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类型和结构方面。笔者认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当今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主要体现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在当今教育改革中, 用人本主义理论来指导教育的实践, 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人本主义的一种体现。

第二,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权利, 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 素质教育在反映师生关系上, 就是要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二师生关系的历史变迁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是教育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关系, 主要包括了师生之间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由于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以及最基础的人际关系, 所以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圆满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它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师生关系不同的解说。

1.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是非常典型的师生关系。因为在传统社会中, 把知识教学看做教育的主要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 被看做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育中享有无上的权威, 而学生则处于了绝对服从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学生完全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从而使教学显得死板、枯燥无味。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社会民主、平等观念的形成, 以及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主体中地位的发现, 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逐渐受到了批判。这样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处于从属地位, 一味顺从学生的自然发展。其结果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抛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 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而这一教育理论也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讨论与关注。这一理论认为教师既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 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

三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

1. 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

在现实的生活中, 民主平等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了吗?师生相处真正做到民主平等了吗?答案显然还有待考量。

举例说明, 当漫步在校园中, 老师和学生相遇时, 打招呼的总是学生且表现得毕恭毕敬, 而老师有时甚至还会以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回馈学生;当老师向学生借东西的时候, 学生总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去表现, 似乎认为这是一种无限的荣耀, 而当学生有困难想要求助老师的时候, 也许可能迎来的是各种不耐烦的推脱;当老师去家访时, 学生总会感到非常激动, 热情地为老师端茶送水, 为老师搬来椅子, 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却很少享有如此的待遇。

2. 师生关系不平等的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儒家文化强调师道尊严, 而这也深深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只有等级, 没有平等。而我们的历代统治者一向把君臣关系看得非常重要, 他们信奉“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秩序, 倡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在我国封建社会, 存在着非常严格的等级秩序, 这样的秩序反映在教育上肯定是要培养学生等级秩序意识, 所以学生就很轻而易举地在师生关系中感受到等级。虽然强调老师的尊严是有其积极因素的, 但如果过分受此思想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将不可能平等化。因为师生之间等级森严, 他们之间总会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可越雷池一步。虽然我们总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而实质上却是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长时间浸透在日常生活中, 也许很难一下子改变, 但只要我们具有这种民主意识, 然后再慢慢渗透到生活实践中, 相信这种状况定会慢慢改善。

四教师怎样正确认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 态度一定要端正, 认清自己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 教师只是知识上优越于学生, 比学生知道得多, 但地位上和学生是平等的。

2. 剔除头脑中的陈腐思想, 改变观念, 发扬民主

由于中国历年来一直强调师道尊严, 而这种思想也一直浸透在人们的头脑中, 所以不尊重学生的权利, 忽视学生的尊严也一直出现在教育教学中。这必然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导致学生对教师敬畏之余, 有时甚至还会惧怕老师。没有平等的师关系必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所以, 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和看法, 与学生平等的相处, 不要自视甚高。而要用心去思考学生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更新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长期以来, 在教育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 现阶段教师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民主观念下,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 教师要和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合作, 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感受到自己人格的尊严。学生和教师一样, 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世界的表达方式, 所以需要教师的理解以及尊重。

5. 相信学生, 始终抱着“每个学生都是人才”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相信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其特殊的闪光点, 有其优势和潜力, 不抛弃每一位学生, 对任何学生都一视同仁。学会欣赏学生, 重视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和学生探讨。和学生和睦相处, 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并且当老师犯错误时, 也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是会犯错误的。

综上所述,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可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因为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受任何的约束, 思想可以不受任何的控制, 这样可以产生许多奇妙的想法, 从而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价值。反之, 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些墨守成规, 没有任何想法的顺民。这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 民主已经成为共识, 深深地被大家所接受。所以学校更应该如此,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之间的民主平等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一直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深受教育理论界的探讨与关注。正确的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将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民主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新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9

一、尊重热爱学生

教师要有爱心, 要尊重学生,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更要尊重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是热爱的具体表现。首先, 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 人格也是人的第二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师生间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 在交流和沟通中绝不能漫不经心, 随意地对待学生, 更不要采取一些侮辱学生人格的方法和手段。而那种动辄训斥、谩骂、讽刺学生的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裂痕, 而且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教师的威信扫地、严重的还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 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老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发展的规律, 因人而异, 巧妙沟通。老师要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 把学生当作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看待, 给予他们充分地信任和尊重, 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才会把老师视为知己, 彼此敞开心扉, 沟通心灵, 也为老师今后的“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前提条件。再次,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 是一个学生荣誉感、自爱心、上进心的源泉, 也是很可贵的心理品质, 需要老师的悉心保护和培育, 尤其对于中学生更是这样。因为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明显增强, 不再那么驯服的听任别人“摆布”, 即使是对老师, 也不再那么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叛心理”。反叛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保护和培育, 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要像爱护花瓣上欲滴的露珠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真正的爱必须以严为条件。所为严格, 就是要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塑造学生。青少年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显得很不成熟, 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诲人不倦。提起严格, 一些人往往认为就是板起面孔, 使人望而生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严格是指对学生的要求按照培养目标的标准, 使之符合规范, 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有时候, “和风细雨”远比“暴风骤雨”更能够打动人心, 因为“润物细无声”。当然, 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也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上, 常言说:“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一味的对学生放任自流, 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谆谆教诲, 就会误人子弟。一个班主任如果只有严而缺乏爱, 那么师生间心灵不会打开, 如果只有爱而没有严, 班级将会是一盘散沙, 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一位教师都要像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说的:“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也就是说, 只爱不严, 不是真爱;只严不爱, 不是真严, 只有将爱和严格的要求辩证的统一起来, 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是良好教养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更是教师应有的美德, 真诚的对待学生, 才能赢得他们的真诚。真诚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 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 不诚则无物, 如果一个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 那么他不仅会失去权威, 亲和力, 更会把学生教育成没有教养的人。

首先,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师道尊严使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 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 平等地机会几乎完全被师道尊严所代替。但是, 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关系, 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平等地意识, 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苏醒, 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 师生间要倡导民主, 教师要身体力行, 为学生做出表率。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天经地义的, 却忽视了学生的尊严,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对学生多是指责和否定, 甚至还有讽刺和挖苦, 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 这是一种典型式的家长作风, 其实, 即使你的这种指责是善意的, 符合实际的, 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我们经常倡导“蹲下来”的教育其实就是在倡导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模式,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一视同仁对待学生

老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每一个人,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 而绝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和情感出发, 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全面地衡量每一个学生, 做到不偏不倚, 公道合理, 把爱倾注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身上。如果老师不能对后进生和尖子生一视同仁, 而是歧视后进生, 可以试想:当各自心灵的大门关上的时候, 彼此沟通的桥梁也就中断了, 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就很难再实现。

五、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所谓以身作则, 就是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做出榜样, 从而影响教育他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最早论述了“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道德教育原理, 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孟子也提出了“教育必以正”的命题;而近代西方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指出:“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他就不能去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对受教育者的巨大作用。俗语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青少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可塑性大, 教师的思想、品格、情感、意志、举止风度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琢磨和效仿,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 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 教师的高尚品格, 一方面会提高教师的威信, 增强师生之间亲密合作,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这些品格会通过各种渠道, 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影响学生的举止风貌, 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因此, 在学校里, 贯彻以身作则的师德规范, 最根本的要求就在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必须坚决不做, 时时处处注意做到学生的表率, 当学生的楷模。总之, 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为师生关系注入新鲜的“血液”,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德行修养, 用“蹲下来”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才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摘要: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为师生关系注入新鲜的“血液”,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德行修养, 用“蹲下来”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才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怎样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0

【关键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更新观念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大多处主导地位,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首先是思想上,远在孔子时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能清醒的认识到,老师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学生,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老师。如何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摆正态度,学生人格的成长因素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尤其是师生关系。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个性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氛围。“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师生关系淡如水”。平等待人,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彻底改变对学生进行“管”与“灌”的做法。于永正老师常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就和学生相似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爱的别名。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能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搞“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问题是绕着老师转,这是传统的教与学。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真正的做到主导,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体会感情,无论是指导背诵,还是交流读后感受,都要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俨然是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正是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才真切的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著名教育记者李振村同志称赞于永正老师说:“你总是微笑着看学生,学生也微笑着看你;你总是不时的竖起大拇指,孩子的小脑瓜也就经常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你总是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于是把你当作知己”。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的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师应该主动的调节与学生的关系,使自己的教学活泼、生动、民主和谐。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帮助,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威严,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指责,让学生充满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幸福健康的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倾听也是对学生爱的一种体现,教师的认真倾听,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他也会认真地倾听;当老师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尊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知识,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偏激,出现过错,但是,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作为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比如: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耐心教育、帮助,决不能歧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是教学论的学科教学,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人品、人格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在草料里加点盐”,让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这门学科的学习心理,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及获取知识的新鲜感、成功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成功的过程,就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力争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成功的。

上一篇: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下一篇:构建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