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损失

2024-07-14

环境经济损失(精选十篇)

环境经济损失 篇1

通过对贵州省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现场调研和资料数据收集,选取其中两个典型环境污染事故为例,对其进行经济损失评估,分析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的建议。

1 贵州环境污染事故概况

2005~2010年贵州省发生环境污染事故87起,见表1[2]。其中水污染事故58起(67%),大气污染事故20起(23%),其它污染事故9起(10%)。

2 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

本文根据某环保部门的《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价技术指南》、调研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等,选取较为典型的2个污染事故进行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

2.1 A公司渣场水溢坝环境污染事故

2.1.1 事故概况

A公司渣场位于贵州省F市,于1999年10月投入使用,到2006年5月29日止,渣库量已到标高941米,累计堆渣1 500万吨。渣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位于上游的1号坝区和位于下游的2号坝区。由于渣场所在地2007年6、7两个月降雨量大大高于往年同期。使坝内积水过多,1号坝区发生决堤,水流顺势流入2号坝区,致2号坝区库满,约9万方积水溢出主坝,顺势冲入坝下,冲毁部分农田后流入下游的YC河,进入TX河,流经CA江、QS江,最终进入下游水库,本次溢坝事故给沿线造成污染。事发后,有会计师事务所对污染损失进行了计算和赔偿,出具了污染损失评估审计报告。

2.1.2 对事故的经济损失评估

本次事故后,由会计事务所对污染损失进行了计算和赔偿,出具了《8.07**渣场库区水溢坝事故直接损失专项审计报告》,本文根据技术指南、调研收集的资料数据等对本次事故的污染经济损失重新进行计算,部分损失项仍沿用原评估审计报告中结论详见表2。

2.1.3 事故评估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专业的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机构。

本事故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是环境污染损失的专业评估机构,虽其作为中介机构参与评估能够在客观性和公平性上有一定保证,但科学合理性难以保证。

(2) 原评估报告中未考虑人身伤害损失。

本文根据当地的医疗标准和生活水平对人身伤害进行了补充性估算。

(3) 污染事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评估范围应该扩大。

在本案例中,更多损失不是因为缺水造成,而是因为当地野生鱼受到污染死亡,而导致当地餐饮等服务业受影响。因此,间接损失的确定应该考虑渔业资源损失对当地渔民和服务业的影响。

(4) 缺乏专业机构对环境资源的恢复费用进行评估。

本次事故发生后,没有专业机构对事故造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渔业资源的恢复方案及其费用进行评估,本文将本次事故责任方交纳的排污费作为水资源恢复费用,同时,将虚拟应该投入的鱼苗价值作为渔业资源恢复费用,土地资源未进行评估。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污染损失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导致环境资源损害无法得到合理的评估和赔偿,也就难以进行环境修复等相关活动。

2.2 DL江污染事故

2.2.1 事故概况

2007年12月2日,贵州A县环保局接报,该县一个村村民出现中毒症状,同时,该县另一个村也发生群体性腹泻病事件。据中毒群众反映,他们是饮用C河河水后发生中毒症状的。

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州及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40例疑似病人进行核查,并于2007年12月29日发布了情况报告,调查认定,两个村共确诊急性轻度砷中毒病人13例,亚急性砷中毒病人4例,尿砷偏高者15人,其临床表现不明显。

经调查,该县村民疾病为砷中毒引起,且砷中毒的直接原因是A公司于2007年11月24日至12月9日,违法使用广西高砷硫铁矿生产,导致大量含砷、铬等剧毒化学物质的生产废水及尾渣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环境,使C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造成饮用C河水的部分村民砷中毒。

由于C河为DL江支流,C河的污染直接导致了DL江遭受污染,同时DL江下游为B县的饮用水源,因此事故发生后,B县政府被迫切断县城区的饮用水源,并启动应急预案,造成该县各行业缺水型经济损失。

2.2.2 对DL江污染事故的经济损失评估

根据技术指南和调研收集的资料数据对本次事故的污染经济损失进行计算,评估情况见表3。

2.2.3 事故评估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事故损失评估中未考虑人身伤害损失。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没有统计上报医疗支出费用数据,本文只根据当地的一般标准进行了粗略评估,评估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损失情况。

(2) 事故的发生,导致该企业直接被关闭。

因污染事故致企业倒闭和,其损失如何界定,有等探讨。

(3) 本次事故受害人未得到有效赔偿。

本事故发生后,因相关企业关闭,没有赔偿主体,以上评估中应由企业承担的经济损失中,基本未得到赔偿。

3 结论及建议

(1)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和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污染事故的后评估工作难以开展,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量刑和赔偿缺乏依据。本文采用的技术指南中损失评价方法尚存不足,还需逐步完善。因此,应加快对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价体系、相关鉴别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

(2) 环境资源损害未纳入现有的环境损害赔偿法律体系,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未涉及环境资源损害的评估及修复。我国现有的环境损害赔偿

法律体系,仅关注人类所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损害,对环境资源本身的损害未作规定。这样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直接导致了在事故处理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只注重诸如牲畜损失、应急费用等显性经济损失的数据保存、收集和整理,而忽略了资源环境损害的数据收集。原始资料的匮乏必然造成损失计算不全面,直接影响事故损失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应通过立法等扩大环境损害的范围,明确环境损害种类,将污染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害”纳入到现有的法律体系中。

(3) 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随意性大,缺乏专业的污染损失评估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价的专业性较强,涉及环境保护、资产评估、农业、林业、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机构进行全部的损失评价工作,造成评价结果不全面,不能对经济赔偿和司法判决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一个独立的中介技术机构,特别是具有专业环境保护知识的专业机构进行污染损害的评估鉴定,并制定修复方案。

(4) 环境损失评估技术能力不足,缺少专业技术培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方的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特别是贵州省这种西南欠发达城市,在未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下,无法保证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得到合理应用。因此,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评估方法和技术后,还需要及时启动专项技术培训工作,以提高个人环境损失的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福,傅德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7):75-78.

环境经济损失 篇2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基于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损失机理性模型,Logistic方程及环境价值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出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价值损失间的关系,而且利用该模型可以定量地反映环境污染对环境资源价值造成的损害.将该模型用于估算福州市工业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估算量与利用经济计量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但前者略大.

作 者:张江山 孔健健 ZHANG Jiang-shan KONG Jian-jian  作者单位:张江山,ZHANG Jiang-shan(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

孔健健,KONG Jian-jian(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环境科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 19(1) 分类号:X196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损失   经济计量法   工业水污染  

纯粹经济损失初探 篇3

关键词:纯粹经济损失;侵权责任法;规范模式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39-02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

纯粹经济损失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美法系,在英文表述中一般为pure economic loss,是民法学领域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法中也有相应的概念——“纯粹财产损害”(Reines Vermogenschaden)。但是纵观各国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成文法界定的只有1972年的《瑞典赔偿法》,该法典第2条规定:“根据本法,纯粹金钱上的损失是一种在任何方面与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都没有关联的经济损失。”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也对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是指受害人遭受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称财产上的损失,这样的损失并非由受害人的人身伤害或有形财产损害所引起[1]。综上所述,笔者较认同通过对其特征进行的界定,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直接遭受的、非因受害人的人身或有形财产遭受损害而间接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金钱上的损失[2]。

二、纯粹经济损失的分类

在合同法领域内,也存在着纯粹经济损失,如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和信赖利益。前者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所带来的利益,与既存利益方向相反的将来利益。后者则是合同或要约赋予了信赖一方当事人所固有的,因信赖可能或已经受到的损失的利益,包括财产利益和机会利益。这两者虽不以财产和人身实际损失作为前提,但是两者都可以通过契约法领域进行救济,如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笔者就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侵权法领域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简要分析。

1.反射损失

反射损失(ricochet loss),又称为关联经济损失(relational economic loss):是指加害人(被告)的不法行为侵害了第三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受害人(原告)与该第三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因第三人财产或者人身损害而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害。英国著名的电缆案件便是这一类型,伯明翰的一家钢铁厂由电力公司供电维持运作,由于隧道施工单位工人的疏忽大意将电缆损坏,电力公司为修复电缆切断供电使钢铁厂无法运作导致了损失。又如丈夫因交通事故受到严重伤害住院,妻子为照顾丈夫而暂停或放弃工作,由此妻子所受到的损失即为反射损失[3]。

2.转移损失

转移损失(transferred loss),指前述的反射损失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初始受害人和次级受害人都发生了损失的情形下,基于法定或约定的原因,原本应由初始受害人承担的损失被转移至次级受害人承担,这类损失即为转移损失。此类情况中,次级受害人损失即为纯粹经济损失,因其人身或者财产未受到直接的侵害。这类转移损失多发生于财产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定期租赁、买卖和保险合同或其他类似合同。例如,甲和乙订立了一份长期租赁合同,后在履行过程中因为合同标的被丙破坏,乙无法获得租赁合同项下本应获取的利益,这种利益损失就是这类转移性纯粹经济损失。

3.公用设施损害而导致的损失

这类损害通常不存在具体侵害人,而是由于各种关联行为互相作用导致了一种过失损害的发生,使得公用设施遭到关闭或进行维修,从而使得信赖这些设施的群体遭受纯粹经济损失。例如,日常道路交通因他人肇事而堵塞,堵车人的事务被迫搁置所导致的系列损失:行程耽误、路费增加、会议无法召开、合同无法签订、交易无法进行等等[3]。这一系列经济上的不利益都属于因公用设施损害而导致的纯粹经济损失,这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纯粹经济损失,而且影响范围十分广大,使得该类纯粹经济损失一般归属于限制获赔的领域。

4.疏忽的失实陈述或信息披露而发生的损失

这种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基于信赖他人披露发布的信息内容而采取了某种行动,后因为披露的信息内容错误或不准确而导致了受害人的损失。此时如果披露发布信息内容的主体与受害人之间无合同关系,那么受害人的损失因非基于自身财产和人身损害而发生是属于纯粹经济损失。有一个英国的经典案例:原告广告代理公司,为另一家公司策划广告宣传活动。原告为避免在这次活动中承担巨大风险,谨慎起见通过自己的开户行向对方的开户行(被告)写信询问其资信状况。被告行回信称公司信用良好附带免责声明,后该公司破产,广告公司承担巨大损失[4]。

5.基于对建议和专业服务的信赖导致的损失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提供专业建议或信息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该类主体具有高于一般的注意义务,因为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常常会信赖其提供的建议或提供的专业服务而进行交易。因此这类专业人士如因故意或过失而提供了错误或虚假的信息而使第三人遭受了纯粹经济损失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英国有一个遗嘱无效案件,立遗嘱人因与女儿关系不合要求律师修改遗嘱将女儿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后来他们重修旧好,遂要求律师再改回遗嘱,但是由于律师的过失导致遗嘱未被改回。此案律师作为专业人士未尽职而导致了损失的产生需承担责任。

三、纯粹经济损失的规范模式

现在各国对纯粹经济损失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规范模式。

1.放任式体系,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侵权法通常都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因此并未绝对排斥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也没有明确将纯粹经济损失视为一种类型。在这些国家的侵权法范围内,一般可以实现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而无需转而寻求其他救济,但是为了限制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法官通常会巧妙地应用其他法律工具来达到目的[5]。例如法国,在法国法中没有区分对纯粹经济损失和非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任何人因其行为致人损害,如果对损害发生有过错的,因承担赔偿责任。”和第1383条规定:“任何人因自己过失或者不谨慎做出的行为致人损害,应就此承担责任。”是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的规定,这两点被普遍认为涵盖了对几乎所有权利和法益的保护。但在实务中,对纯粹经济损失法官常常采取直接因果关系进行限制。

2.实用式体系,以英格兰和荷兰为代表

在这些法域里,法官通过引入法律政策的公开评价和对“注意义务”的考察实现对个案里各冲突利益的衡量,而并不直接限制或者认可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这些国家将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种损失的类型,但救济与否取决于具体个案的分析。例如英国法奉行纯粹经济损失一般不予赔偿的规则(exclusionary rule),但在“疏忽的失实陈述”一案中,法官通过对当事人特殊信赖关系的考量,认许了该特殊关系产生了保护他人纯粹经济损失的注意义务,确立请求损害赔偿的例外原则。此项损失须为可预见性,请求人和被告之间须有密切关系,得公平、合理地使被告负有注意义务,此案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了一个控制水闸机制(floodgate)[6]。

3.保守式体系,以德国、奥地利、葡萄牙和瑞典为代表

这些法域对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原则坚持最为长久,因为这些国家的侵权法条款都是列举式的,而纯粹经济损失并未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法官通常会通过适用其他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这类损失的救济,典型的做法如德国扩张合同责任救济的范围。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和第826条确立了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区分权利和利益)。第823条1款通过列举式的方式明确划定权利保护范围从而将纯粹经济损失置于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外。第2款和第826条虽然没有明确限制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其获得救济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属于纯粹经济损失,而是给予它违反了保护他人之法律的规定或者故意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侵害了他人的利益。针对立法的限制,德国司法实践发挥了创造性,法官通过扩张合同责任的适用领域,引入保护第三人利益合同来间接地实现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四、我国对纯粹经济损失问题该如何借鉴

我国现行立法并无明确的“纯粹经济损失”一词,学界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以张新宝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曾指出:“该概念的引入与我国既有的法律规范体系并无冲突,司法实践中也具有其操作性。它可以将某些在法律价值观看来不适宜获得法律救济的损失置于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也有助于对某些需要获得保护的金钱上的不利益做出公开的利益评价,进而确认其是否可以获得法律救济。”[3]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模式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保护。首先,通过合同法和侵权法对其进行分别保护,使其在各自的调整对象和领域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救济功能。其次,在采取大陆法系一般性条款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系类型化的保护模式,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并明确加害人造成怎样的后果承担怎样的损失。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6条和第7条规定了一般侵权责任的内容,第2条将民事权益进行界定,采用了列举加兜底的开放模式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其中,整体上是对《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但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侵权责任法》仅承认纯粹经济损失是不够的,缺乏明确的界限,易造成实践中无法救济或滥用职权的情况,因此要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保护,其范围需加以明确和限制。最后,配合其他部门法规所确定的责任形式与赔偿方式,辅以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具体分析和利益衡量为佳[7]。

参考文献:

[1]王泽鉴.侵权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6.

[2]李吴.纯经济上损失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

[3]张新宝,张小义.论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杂志,2007,(4).

[4]龚赛红.中国民法视野中的纯经济损失——兼评我国的研究现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满洪杰.论纯粹经济利益损失保护——兼评《侵权责任法》第2条[J].法学论坛,2011,(2).

[6]杨雪飞.纯粹经济损失之赔偿与控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海洋环境污染中纯经济损失问题研究 篇4

纯经济损失这一概念内涵即使在航运法律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是很难界定, 德国法学家克雷斯蒂安冯巴将其的概念归结为两种:其一是指不作为法益或权利形态损害结果而存在的损失;其二是指不直接依赖于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而发生的损失1, 纯经济损失有两种定义方式, 一种是建立在损害发生基础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损害发生型”, 另一种是权利受到侵害基础上的“权利侵害型”。笔者认为即使发生了损害事故, 如果并没有侵害受害人合法权益, 也不能成立侵权事由, 且王泽鉴教授也认为不存在纯经济损失受害人人身或物受到侵害的纯粹的财产上的不利益性。所以笔者更为认同“权利侵害型”观点即把海洋环境污染中纯经济损失定义为“在海洋油污损害中遭受的非作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或利益侵害结果存在的损失”。

二、外国法和国际公约对纯经济损失的态度

受到不同法律体系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纯经济损失在不同国家法律地位也是各有高低。

(一) 英美法系对于纯经济损失基本不赔

纯经济损失在英美法系国家属于过失法, 行为人对于由其过失造成的可预见性损害要付侵权赔偿责任, 但对于纯经济损失, 除了可预见性的认定条件外, 还有其他的限制。在英国侵权法规定, 只有当经济损失是对原告人身或财产的物理性损害后果, 或由于原告依赖被告的过失性行为导致的纯经济损失才能够得到赔偿。而在美国只有当商业渔民遭受了因污染造成的的纯经济损失时才会给予赔偿。但自1990年《油污法》后, 美国又承认了纯经济损失。

(二) 大陆法系承认纯经济损失但个案受主观意识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中规定:只要能够证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无论何种损害都能得到赔偿。这无疑从立法的高度承认了纯经济损失的地位, 虽然因果关系原则能够解决纯经济损失的相关问题, 但由于其过于灵活, 个案判决结果会受到法官主观判断的影响, 可预测性大打折扣。2

(三) 国际公约中承认纯经济损失逐渐成为趋势

早期的国际公约是不承认纯经济损失的, 如《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把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为因油污导致的运油船舶本身以外因污染而产生的灭失损害和预防措施的费用以及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从范围上看, 这些损失都属于直接损失。3所以民事责任公约没有承认纯经济损失赔偿。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 后来的国际公约倾向于对纯经济损失予以赔偿, 国际油污赔偿基金面对日益庞大的纯经济损失索赔额, 认识到纯经济损失赔偿的社会需求, 在其赔偿实践基础上制订出纯经济损失赔偿标准。国际基金组织并不以纯经济损失是否为物质损害当作索赔成立的条件, 其在确定具体的纯经济损失是否予以赔偿时, 采用的标准是污染事件与纯经济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近因关系。

三、我国有关纯经济损失的立法、司法现状

我国现有法律中没有关于纯经济损失的规定, 甚至很少有相关理论的研究, 而在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方面关于纯经济损失的规定更是一片空白, 司法实践中纯经济损失索赔困难, 涉外案件处于不利地位, 具体表现为:

(一) 关于纯经济损失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 操作性不强

我国没有关于纯经济损失的专门立法, 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涉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时, 参照《海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民法通则》等一般性规定, 但上述法律仅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做了原则性规定, 对纯经济损失规定过于模糊可操作性不强。4

(二) 立法分散导致实践中司法混乱

我国没有对纯经济损失做专门立法, 加上对油污损害赔偿所采用的法律依据又过于分散, 国际公约层面有《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 国内层面有法律、最高院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不同法律渊源对纯经济损失的规定不统一, 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混乱。比如“雅典地平线号油污案”适用了《民法通则》, “东方大使号油污案”适用了《海商法》, 5这种混乱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也不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 我国在涉外油污案件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纯经济损失赔偿额的不断加大,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对纯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必要性, 承认并完善纯经济损失制度成为了未来的趋势。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进口大国,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遭受着重大的石油污染隐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如果我们不完善纯经济损失赔偿制度, 按照侵权行为地法原则, 可能会出现外国油轮污染我国海域不需赔偿纯经济损失而我国油轮污染外国海域需要赔偿纯经济损失的不公平、不对等局面。这对于我国国民利益的维护和整个航运业发展都是致命的。

四、对我国纯经济损失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并考虑加入《基金公约》

完善我国纯经济损失赔偿制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国内立法, 制定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 统一有关纯经济损失的规定, 并明确纯经济损失的地位、标准、和范围, 防止出现司法中法律适用困难、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尴尬。二是加入《基金公约》, 《基金公约》明确规定了纯经济损失的赔偿标准, 这将帮助法院更好地预见索赔结果, 简化司法实践。同时此举也有助于我国油污纯经济损失赔偿法律制度和国际社会相协调。

(二) 明确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

当前国际上反对纯经济损失的最重要的理论是“闸门理论”, 根据该理论如果开放了纯经济损失赔偿的阀门, 各种远因诉讼将如洪水一般袭来, 大量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 赔偿方也将不堪重负。所以在实际执行纯经济损失赔偿之前必须明确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这点我们可以采用基金建立的合理近因标准并借鉴《1994年油污指南》。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远因诉讼, 建议由索赔方来举证其所受的具体损害及加害人行为与损害结果的近因关系。6

(三) 充分发挥最高人民法院对纯经济损失赔偿的指导批复作用

对纯经济损失进行立法完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但合理完善的立法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琢磨, 在这漫长的空白期我们需要最高院对相关问题进行批复指导, 一方面可以解决法律空白期间纯经济损失赔偿问题的困扰, 另一方面最高院的司法指导也能形成一些典型案件, 为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指明方向, 从而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纯经济损失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和宾.论海洋油污损害赔偿中的纯经济损失[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徐国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0-94.

[3]王玖黎.船舶油污损害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赵晨梦.海洋石油污染侵权责任中的纯经济损失赔偿探析[J].法制博览, 2014, 10:86.

[5]王朝霞.纯经济损失的理论与侵权法实践及展望[J].法制与社会, 2011 (33) :54.

生物入侵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 篇5

生物入侵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

在当前生态安全这一前沿问题研究中,外来生物入侵是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外来生物曾经为人类造福,然而外来生物入侵同时也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介绍了生物入侵含义、入侵途径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作 者:姜伟 石红旗 衣丹 JIANG Wei SHI Hong-qi YI Dan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刊 名:海洋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年,卷(期):23(z1)分类号:X17关键词: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 经济损失

房地产开发盈利分析与环境损失补偿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环境;补偿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48-02

2009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有两大名词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房地产”和“环境”。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形势下,中国的GDP竟上涨8.7%,其中仅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就超过13%。虽然房地产大范围开发为国家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针对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特点,提出了环境损失补偿的理念。这种补偿不单单是经济补偿,更是环保效果的补偿,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试就房地产开发谁该为环境损失埋单,如何对环境进行保护、补偿进行了探讨。

1房地产开发成本

1.1成本构成

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土地开发成本;建筑及安装工程费;基础工程费(主体工程基础费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前后期费用;预备费;经营管理费;贷款利息;不可预见费;销售、广告费;各种税费;总投资额;利润额。

1.2成本分析

1.2.1国家的税费赢利

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计入成本的、要向政府缴纳的费用以及税金包括:契税、市政设施配套费、人防异地建设费、项目报建费、销售税金、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名目繁多的项目。

在以上各项成本中,土地费用和建筑工程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域随着城市的发展程度不同,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从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构成看,税收占10%,土地费用占20%~40%。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金额达15 000亿元,2009年GDP总量为33万5 353亿元,增长率为8.7%,全国的土地出让金约占GDP的4.47%。“卖地”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不少城市包括北京的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比例接近五成,而土地成本则永远是不可思议的“零”。

1.2.2开发商的盈利

如果地方政府是无本万利,那么开发商则是一本万利者,是仅次于地方政府的第二受益者。据央视报道:“在房地产开发利润方面,中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的平均利润率更高,一般要达到30%~40%,从国际多数国家情况来看,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利润一般在5%左右。”这35%的利润差让中国地产商的形象愈发显得“高大”起来,享受着世界少有的“行业暴利”。

2房地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开发为国家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利润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行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遍地开花。大面积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严重破坏,隐形损失无法估量。

2.1房地产开发对耕地的影响

据了解,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0%多一点,其中40%的干旱、半干旱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到2003年,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053 hm2的警戒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大量的良田被占用硬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

2.2房地产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开发将土地植被大面积破坏,自然蓄水减弱,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之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地下水资源的集中大量的抽取,水位下降速度惊人。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2.3房地产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设期,以大气污染为主,灰尘为主要污染物,以旧建筑拆除最为明显,车辆运输扬尘及尾气排放,再加上在开发前期植被的破坏,地表硬化,土壤对大气温度的调控失去作用,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空气无法得到有效净化,对周围大气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4噪声污染

在房地产开发的施工进程中,产生噪声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房地产施工的长期性,但防止噪声污染的意识和设备的缺乏,使得周围的居民长期处于不间断的环境噪声的污染之下,也引起了房地产开发单位和周围居民的纠纷。

2.5固体废物污染

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在房地产的开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不仅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破坏了区域的环境景观和环境质量。

3环境损失补偿

3.1环境损失补偿的必要性

房地产开发范围的急剧增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壤流失、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减少房地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保证国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建立环境损失补偿制度,大力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并将其运用到房地产开发行业当中,来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环境损失补偿措施

依据政治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的理论,在房地产行业建立环境损失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国家和开发商作为受益方应该对生态破坏及生态功能的修复与治理负担起对开发后的环境进行修缮和补偿的责任。

3.2.1在房产开发设计中加入环保要求,对环境进行等面积、等效果补偿

在房产开发时,破坏了大量的绿色植被,而这些损失实际上是可以人为进行补偿的,日本等许多国家做得就很好,由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室内绿化、楼顶绿化构成的立体绿化系统,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更有效地抵御大气污染和降低噪声,使人产生舒适感。让房产开发的获利方开发商,开发多少面积,补偿多少面积,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2.2加大财政对环境补偿中的支出力度,切实强化工作落实考核

由于环境属公共产品,不能进行自动的市场调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陷。在房地产开发中国家收到了各种税收,按照等价交换的理论,国家财政有义务承担一部分环境损失补偿责任。加大财政对环境补偿中的支出力度,并且将环境补偿工作作为各地政府必须确保完成的职责任务,切实强化工作落实考核。

3.2.3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

国家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严厉

杜绝先开发后报批及乱拆乱盖的小产权房的出现。

3.2.4健全生态环境的经济处罚机制

罚款是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的常用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设置最高罚款限额。切实加大对过度开发和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乱排乱放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时更愿意使用环保的产品。

3.2.5加大对采用违规产品的处罚力度

对非法购进或使用违规产品(黏土砖)的建设施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处罚所得资金由各级财政充实环境损害修复专项资金。摒弃在开发的过程中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的传统发展模式。

4结束语

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房地产行业对我国GDP增长做出的重大贡献,更应该注意到房地产的大范围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环境损失补偿引入房产开发中,确保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生态环境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发展“绿色GDP”奠定基础。

Property Development Profitability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 Loss Compensation

Zhang Yiping, Tian Kai

Abstract:The property development profit has led the Chinese economy swift and violent growth, but follows the environment which comes to lose also not allow to negl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roperty development profitability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loss compensation introduction property development profession, has provided for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ference.

浅析纯粹经济损失 篇7

从理论上而言, 纯粹经济损失可以被定义为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权利受损而发生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这种不利益一般不被法律认可, 难以获得赔偿。[1]对于纯粹经济损失的涵义和特征, 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

(一) 间接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 纯粹经济损失是一种间接性的损害, 是为了维护间接受害人的利益。在某些侵权案件中, 侵权行为不仅使直接受害人的利益受损, 也可能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 扶养人因某人的侵权行为而丧失对被扶养人的扶养能力, 如果不给予被扶养人救济, 则有失公允。因此, 对于特定的纯粹经济损失有必要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以上论断牵连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即间接损害与纯粹经济损失的区分。例如:A侵害了B的财产, B因该财产受到了侵害而丧失了租赁利益, C因不能租赁该财产而发生停工。在此种情况下, B的财产的价值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B失去的租赁利益属于间接损失, C停工造成的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一般可以获得救济, 而纯粹经济损失则一般不能够获得救济。

(二) 金钱不利益性

纯粹经济损失是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 不考虑精神上的损害。它是受害人因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财产总量的减少, 是加诸于被害人整体财产上的一种不利益, 而非针对某项具体的有形财产或者人身利益。其既可以表现为现有财富的减少, 也可以表现为财产应当增加而没有增加。该种损失都是可以用金钱量化的, 但现实生活的复杂又使得损失的范围难以划定。例如:因交通肇事造成交通瘫痪, 有的错过了班机、有的错过了商务谈判等, 这些导致的潜在损害难以预料, 因此很难获得赔偿。

(三) 拟制性

司法实践的需求使得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学者们拟制的一个概念, 人为的截取了“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权利受损而发生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这一集合, 切断其与其他不利益的联系并把其划入不予赔偿的范围。其深层意义在于, 如果某种损失被划入该集合, 那么它一般是行为人难以预知的, 若强令其对不能预知的行为负责, 则会极大限制社会主体的行动自由, 违背了法理上的公正原则。

二、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规则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应当采纳不赔偿为原则, 赔偿为例外的救济原则。这种救济原则具备充足的生存根基, 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 纯粹经济损失是为了实现侵权行为受害人、加害人两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在产生纯粹经济损失的多数情况下, 受害人的范围难以确定, 损失的数额难以确定, 法律将纯粹经济损失排除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之外, 是基于对社会主体行动自由的保护。从价值位阶的角度出发, 自由是第一顺位的价值, 应当先于正义、秩序而被优先考量。第二, 根据可预见性理论, 被告应当仅就可预见的损害结果, 向可预见的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纯粹经济损失的发生通常具有偶然性, 是行为人在行为发生时所不能预见的。第三, 纯粹经济损失的牵涉范围较广, 诉讼闸门一旦被突破, 很可能导致法院不堪重负, 难以处理更为紧迫的案件, 而且泛化侵权责任可能导致行动自由受到潜在的损害。参考国外立法例, 大多数国家都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合同法保护, 侵权法并不规定此种损失的赔偿问题。我国合同法虽无纯粹经济损失之名, 却有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之实。《合同法》第42、43条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 第60条第2款规定的附随义务, 第113条第1款规定的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就均采取了可预见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原则逐渐弱化, 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纯粹经济损失获得赔偿的判例。判定某项纯粹经济损失是否应当赔偿, 最可行的方法是将对其进行类型化处理。当然, 类型化并不意味着僵硬地界定范围, 而是将带有相似性的损失进行归类, 部分类型的获赔可能性大, 其他类型的获赔可能性小, 这应当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权衡。[2]

三、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的适用现状

(一) 现行法律规定

我国立法并没有明确提出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确立了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该款规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立法目的可以将该条解释为:行为导致他人发生人身、财产损失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并非解释为: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该条款并未排除纯粹经济损失。《侵权责任法》第2条中规定了“民事权益”的范围, 提出“权益”而非“权利”, “权益”又包括权利和利益, 因此并未排除纯粹经济损失适用于侵权法。《合同法》对于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 关键在于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并体现在两类情形:1.缔约过失情形。第四十二条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进行磋商; (二)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 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涉它性合同情形。第六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 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六十五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以上两种情形都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制约, 为纯粹经济损失提供了适用空间。

(二) 纯粹经济损失之典型——被扶养人生活费

被扶养人, 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生活费, 是指扶养人依法为履行其扶养义务而支付给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在人身伤害造成扶养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被扶养人将丧失该笔生活费。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等, 均要求对被扶养人生活费予以赔偿。就被扶养人生活费是否为纯粹经济损失, 学界有两者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并没有直接作用在被扶养人身上, 被扶养人因扶养人的死亡或者伤害而遭受的损失是侵权人间接造成的, 因此, 侵权人所赔偿的被扶养人生活费属于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亲属与死者之间往往具有经济上的依赖和感情上的牵连, 亲人的受害或者死亡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损害, 因此, 近亲属的赔偿请求权是他们自身受害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而不是依赖死者受害而继承来的权利。即近亲属遭受的损害是自己的损害, 近亲属独立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即该笔生活费属于纯粹经济损失, 并作为例外能够获得赔偿。

(三) 第三人侵害债权与纯粹经济损失的关系

第三人侵害债权在我国一直存在理论争议, 事实上与纯粹经济损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山西日报》巨额赔偿案”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新一轮热议。2000年5月, A公司准备举行大型演唱会, 邀请了歌星毛阿敏出席。《山西日报》在演唱会前夕刊文称毛阿敏因病不能出席, 致使已购票的听众大批退票。但事后毛阿敏如约而至, 但众多已退票的听众并未重新购票, A公司因此损失门票收入近百万元。此案中, 《山西日报》是独立于合同之外的第三人, 但是其行为却严重损害了合同一方当事人A公司对经济利益的期待。由于A公司的损失不是因自身原因而产生的, 而是合同之外的第三人的行为间接造成的, 因此, 该种损失为纯粹经济损失。对于第三人侵害债权, 我国学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对立观点, 但目前多数学者持肯定说, 即从本质上默认合同相对性原则之例外。我国民事法律虽然对第三人侵害债权没有明确规定, 但有关条文亦涉及到这一问题, 如《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基于此, 笔者亦赞同第三人侵害债权应当承当纯粹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纯粹经济损失引入我国法律体系的考量

(一) 在侵权框架内解决纯粹经济损失问题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 纯粹经济损失的处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扩张合同法来弥补侵权责任法缺陷;二是将纯粹经济损失权力化;三是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侵权法保护。建立在“绝对权利”之上的德国侵权法因其巨大的局限性而迫使德国选择偏重在合同领域内解决纯粹经济损失问题, 而法国则凭借其自由的侵权责任规范实现了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

笔者认为, 合同框架内解决纯粹经济损失是不合适的, 因为合同责任救济必须以存在现实的合同关系为前提, 但大多数发生纯粹经济损失的场合并不能满足该条。侵权责任是法定之债, 本身就是用来规范无意定关联主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更适合纯粹经济损失之生存。在未来编纂《民法典》的侵权法部分, 希望能够明确对纯粹经济损失概念的确认及类型化的相关规定。

(二) 严格沿用现存条款

在侵权框架内解决纯粹经济损失问题的基础上, 对于法律法规中已规定的第三人侵害债权、虚假陈述等可以继续沿用。但鉴于纯粹经济损失含义的模糊性、外延的广泛性, 实践中必须从严把握。比如, 第三人侵害债权应当作为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 但要求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合法有效, 并且第三人明知该债权存在而进行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张新宝.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规则:理论、实践、立法选择[J].法学论坛2009 (1) .

突发环境事件损失及其填补研究 篇8

如今, “突发环境事件”问题已普遍为管理实务界、法律学术界所接受、作为一项具有较为重大意义、需要予以独立调整的问题加以看待——国务院于2006 年颁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之中, 将“突发环境事件”作为一确定的规范概念加以界定, 乃是前述命题的良好佐证[1]。从该问题的提出、发展以及法律实践路径看来, 相较于以往其他法律问题, 其显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突发环境事件”由于较近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并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被社会各界所广泛重视, 并由此被直接纳入学术讨论及法律调整之范围。

2 相关研究现状

进入工业化以来, 不断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因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早注意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规制, 但早期这种规制多是集中在行政领域, 真正重视突发环境事件的法律研究是在20 世纪中后期, 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举世震惊, 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突发事件的成因研究、突发事件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分析;个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反应等内容, 如罗伯特·希斯 (2001) 的《危机管理》一书开创性的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形容一次完整的危机应对过程的4R模型, 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四个阶段, 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2]

3 突发环境事件损失及其填补

突发环境事件损失, 主要指经由特定环境质量变动的发生及作用导致的各种不利益状态, 既包括积极的利益减少, 又包括获得消极的利益的机会的丧失。突发环境事件与一般环境污染之界分主要在对责任承担方式存在意义, 就所造成损失或不利益状态的表现形式而言并无二致, 均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类型。具体而言至少包括:

生命、健康方面的损失。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自然环境质量的剧烈下降, 易于导致人类健康状况的下降, 更严重者甚至将引致死亡。该方面的损失是突发环境事件损失最恶质的表现形式, 必须予以最高程度的重视。经济机会的丧失。该方面损失, 意指可能获得利益的丧失。但是, 随着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 此种潜在、将来利益的减损, 也必须获得足够的重视。

4 突发环境事件损失承担者

4.1国家或政府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是代表公众利益处置领域内政治事务的权威的物质、行动、观念之集合体, 国家概念或许略显抽象, 一般情况下, 以具有具体客观表现形式的政府对其相关问题加以理解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4.2产业活动者

致成物对特定环境而言是一种外来物质, 当超过环境基准量的该种物质进入特定环境, 将不可逆地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此类外来物质, 通常表现为某种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或传染性病原体。特定产业活动者, 即特定致成物的所有、使用、管理者在突发环境事件损失填补法律关系中居于特定填补责任承担者之地位。

4.3公众

此处所指公众群体, 乃是在传统意义上、相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的公众概念基础上加以调整而成, 意指排除了在具体突发环境事件场合居于引发环境质量变动因子所有者、使用者之地位的特定“经营者”的所有私主体, 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前述特定“经营者”外的其他单位。综上, 公众在突发环境事件损失填补法律关系中扮演了两种角色:特定形式损失的蒙受者及由是致使之救济接受者;某些作为特定“行为人”的公众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责任, 属于填补义务的一类担负着。

5 原则上不予填补的损失类型

基于突发环境事件损失填补的目的、特性以及各类损失之性质, 经济机会的丧失以及良好环境享受权益的丧失, 原则上是不予填补的。

突发环境事件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环境变动事件, 这种特殊性究竟具体表现为何者、如何在相关制度设计之时对这种特殊性加以考虑, 各界暂未提出极为成熟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思路。无论严谨与否、合理与否, 亦代表笔者一时之戮力成果, 或对相关领域方面的抛砖引玉有一定作用, 亦不为所妄, 有所不足之处, 将于日后进一步思考补足完善, 或待于来者。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63-199.

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及其计量 篇9

一、交通事故经济损失的表现形式

(一) 物质财产损毁损失

物质财产损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损失, 一方面是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和运输货物等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是运输设备和交通设施等的减值损失, 即损毁物质财产经修复后其功能不变而价值的降低, 如交通事故中损毁的车辆, 经修理后其功能 (包括外观等) 完全恢复, 但其损毁的记录使人们认为其价值已大不如前。

(二) 人员伤亡损失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其损失包括伤亡人员的医疗费用 (包括药物费用、住院费、住院陪同人员损失、出院后康复费用等) 、劳动价值损失 (包括贡献社会和家庭的劳动价值) 、家庭生活质量损失和精神损失、救护车费用和丧葬费等。

(三) 交通事故环境损失

交通事故环境破坏, 其损失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和环境毁坏两个方面。交通拥堵造成在途的其他交通运输参与者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费用损失, 称为交通延误损失;环境毁坏损失主要表现为交通事故致使危险品及污染物泄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交通事故造成拥堵所导致的额外尾气和能源消耗等环境污染损失, 以及危险品泄漏后对人体损伤产生的损失和其他相关损失。

(四) 社会服务损失

交通事故发生后, 伤亡人员的救助、损毁物质的清障、危险品泄漏的处理等, 需要动用交警、交通行政、医疗救护、消防、环保和司法等社会公共机构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提供警方、清障、消防、救护、管理和法律诉讼等服务, 从而造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消耗而产生损失。

二、交通事故经济损失的计量依据

(一) 交通事故物质财产损失的计量

对于交通事故物质财产损失的计量, 一般仅计量物质财产损毁的直接损失, 但仅计量物质财产直接损失并不能完全反映交通事故物质财产的全部损失, 还应计量物质财产的减值损失。交通事故物质财产损失的计量依据利益丧失原则确定。其中物质财产损毁的直接损失, 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直接获得, 如可根据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和运输货物等物质财产损毁后的更新、或维修和部件更换等费用来确定。对于客观存在的减值损失, 可以通过类比市场交易价格确定。

(二) 交通事故社会服务损失的计量

为处理交通事故, 交警、交通、医疗救护、消防、环保和司法等社会公共部门, 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从而使这些资源丧失了用于其他活动的可能性。如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省下的时间和资源就可能用做其他用途, 这将会增加社会劳动价值。因此, 交通事故社会服务损失应等于这些时间和资源在其他活动中创造的社会价值, 实践中可以根据处理交通事故社会服务所实际投入的人力物力来测算。

(三) 交通事故人员伤亡损失的计量

交通事故人员伤亡损失是最难以估量的, 其计量包括人员伤亡的社会劳动价值损失、家务劳动的价值损失、亲友生活质量损失与精神损失、医疗救护与丧葬等实际资源损失方面。

一是社会劳动价值损失计量。该项损失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依据来计量, 人力资本投入愈多, 人力资源价值愈大,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损失就愈大。健康、年龄和教育是评价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因素。因此, 应根据伤亡人员的健康状态、年龄大小和受教育程度分别估算社会劳动价值, 进而计量伤亡者未来期望寿命的社会劳动价值 (产量) 的现值之和, 即为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的社会劳动价值损失。

二是家务劳动价值损失计量。对于交通事故伤亡者家务劳动的计量, 主要是确定受害者家务劳动时间和单位家务劳动时间的价值。前者与受害者的收入水平、年龄和性别有关, 可通过统计确定, 如据统计, 我国城市居民一周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 个人生活必需时间为10小时42分, 家务劳动时间为2小时21分, 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 上述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25%;后者的计量, 虽然可以家政劳务工人的计量工资为参考依据, 但不能等同。

三是生活质量损失计量。交通事故导致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还相当严重。交通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损失的计量应考虑伤亡人员的健康状态、年龄大小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 但具体量化难度较大, 从人本出发, 适用愿付费用法。

四是精神损失计量。交通事故伤亡的发生, 会给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失。研究表明精神损失与伤亡者的健康、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 生前健康程度越好, 其家庭成员的悲伤指数就越高;中青年的死亡影响较大, 因此导致的悲伤指数随年龄呈正态分布;死亡者生前受教育程度越高 (包括职业培训) , 社会和家庭对其期望值也较高, 其家庭成员的悲伤指数就愈高。因此, 与生活质量损失的计量类似, 以愿付费用法来计量较为合适。

五是实际资源损失计量。该项损失以伤亡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丧葬等直接费用为依据确定。

(四) 交通事故延误损失的计量

一般认为, 交通延误损失一般仅计量旅客和货物在途时间延长所额外增加的费用损失, 但是这样计量很不完善。交通延误损失, 一方面不仅要计量旅客和货物的在途延误损失, 而且还要计量受阻运输工具如车辆的延误损失;另一方面还要计量因交通事故延误引发的停产、停工、合同不能履行等损失, 尽管此项损失目前尚未纳入统计, 但损失是客观存在的。

交通事故延误损失计量依据利益丧失原则进行。对于旅客、货物和运输工具在途时间延误损失的计量, 可先根据交通集散波理论估算旅客、货物和运输工具在途延误时间, 再结合旅客、货物和运输工具的单位时间价值, 汇总得到交通事故引发的在途时间延误损失, 其中旅客的单位时间价值是指旅客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 货物的单位时间价值是指货物占用资金的单位时间价值, 运输工具的单位时间价值是指运输工具单位时间的盈利或成本支出;对于因交通事故延误引发的停产、停工、合同不能履行等损失, 则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也可以法院裁定或保险审定的数额为依据。

(五) 交通事故环境损失的计量

交通事故导致环境破坏后的环境恢复或者重建损失的计量, 可用重置成本法。交通事故危险品及污染物泄漏后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产生损失的计量, 可用预防性支出法或称控制成本法, 其用预防环境危害的支出额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即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数量上等于为了消除这些污染、恢复环境质量所发生的成本。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坏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在很多情况下, 易导致人们患病甚至死亡, 因此, 交通事故危险品及污染物泄漏后导致的人体损伤损失的计量, 可用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交通事故导致的额外尾气和能源消耗等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计量, 可先根据集散波理论估算交通延误时间, 再根据事故影响运输工具单位时间的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量的折算额来估算。

三、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计量模型

根据前述计量理论和损失因素分析, 确定的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计量模型如下:

式中, Cz—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

X1i表示交通事故物质财产损失。i取值1~6, 分别代表载运工具直接损失、货物直接损失、公共设施直接损失 (全部更新、或维修和零配件更换费用) 、载运工具减值损失、货损间接损失 (包括由此引发的停产、停工、合同不能履行等损失) 和公共设施减值损失。

X2j表示社会服务损失。j取值1~8, 分别代表警务服务、清障车服务、消防服务、医疗救护服务、交通行政服务、环保服务、法律诉讼和其它社会服务的费用。

X3k表示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经济损失。k取值1~6, 分别代表死亡者的社会劳动价值损失、家务劳动价值损失、家庭生活质量损失、精神痛苦损失、医疗费用损失、救护及丧葬费用损失。

X4m表示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经济损失。m取值1~6, 分别代表受伤者的社会劳动价值损失、家务劳动价值损失、生活质量损失 (包括受伤者及其家庭的精神痛苦损失) 、医疗费用损失、救护车费用损失、亲友探视时间及费用损失。

X5n表示交通事故延误损失。n取值1~5, 分别代表交通事故引起货运直接延误损失、客运直接延误损失、运输工具直接延误损失、客运延误间接损失和货运延误间接损失 (包括由此引发的停产、停工、合同不能履行等损失) 。

X6w表示交通事故污染损失。w取值1~4, 分别代表交通事故引起治理环境产生的损失、生态环境变化产生的损失、人体损伤产生的损失和其他相关损失。

交通事故导致物质财产损失、社会服务损失、人员伤亡损失、交通延误损失和环境损失等方面的损失各有具体表现形式, 应分别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计量模型不仅包括直接损失, 还应包括生活质量和精神损失、物质财产减值损失、运输工具延误损失、交通延误间接损失和环境损失。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崔震中、任福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社会经济损失的宏观测算方法》, 《人类工效学》1995年第1期。

[2]刘小明、贺玉龙、任福田:《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生活质量的损失计量方法》, 《人类工效学》1996年第2期。

[3]李杰:《公路交通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与计算方法》,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4]姜华平:《道路交通事故社会经济损失评价理论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范艳辉、许洪国、姜华平:《基于社会公共机构的道路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评价及计量模型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森林火灾经济价值损失评估探讨 篇10

1 火灾情况

火灾地点位于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 林区林地面积0.15万hm2, 栽植侧柏400余万株。2007年5月27日11时许, 因许苗石线高压线落火引起林区火灾, 过火面积约46.0203 hm2。

2 火灾现场调查

2.1 实地调查

采用GPS测量过火面积, 用ArcGIS软件绘图和卫片进行拟合分析, 测算过火区域和面积;在电子地图上用ArcGIS软件在过火区域内等间距均匀布设13个10 m×10 m样方, 把样方西南角点坐标输入GPS, 利用GPS的导航功能现场确定样方位置, 对样方内烧毁树木分树种进行测量调查, 查树木株数, 用测树专用围尺对胸径5 cm以上的树木进行测量;通过观察树木生长状况、抠树皮、折树枝等方法对被烧树木进行活性鉴别;现场调查时对每个样方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地块、过火分界线等拍摄了照片。

2.2 过火林地地类、林龄、面积的确定

经访查, 过火林地大部分树木为1996年栽植的侧柏, 少部分为椿树、构树、榆树、桃树等。经综合分析, 该过火林地被烧毁前应为侧柏幼龄林地, 林龄确定为12 a。将GPS坐标输入计算机用ArcGIS软件绘图, 测出过火面积为46.0203 hm2。

3 火灾经济损失价值分析、计算

3.1 计算方法的确定

该林地位于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林种为特种用途林, 林龄12 a, 已能发挥生态防护功能。该林分树种为侧柏, 综合考虑其既是特种用途林又处于幼龄林阶段的特点, 在价值计算时, 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其造林重置成本, 对造林重置成本修正后加上管护费用价值损失和扑火费用价值损失, 作为其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一书中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其生态效益价值, 作为其生态价值损失。

3.2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包括造林成本价值损失、管护费用价值损失和扑火费用价值损失。

3.2.1 造林成本价值计算

按照重置成本法计算其造林成本价值, 计算年限为12 a。造林成本只计算乔木树种, 对于酸枣、荆条等天然起源的灌木未予考虑。

由于过火后经历了生长季节, 现场鉴定时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已萌发新株, 因此只能根据调查现状统计现有存活情况, 为了区别与正常的存活, 统计时对新萌发植株仍按烧伤对待记载。

经抽样推算, 过火面积内总株数为238 981株, 其中烧死株数124 255株, 占51.99%;烧伤114 726株, 占48.01%。按树种分, 乔木树种株数为133 825株, 占总株数的56.00%, 其中烧死株数89 556株, 占66.92%;烧伤44 269株, 占33.08%。灌木树种株数为105 156株, 占总株数的56.00%, 其中烧死株数34 699株, 占33.00%;烧伤70 457株, 占67.00%。各树种中, 侧柏、椿树分别占66.65%和17.19%, 合计占乔木树种的83.84%, 构树、桃树、榆树、苦楝这4个树种共占乔木树种的16.16%;侧柏、椿树2个树种造林成本差别不大, 所以以侧柏的重置成本来计算过火林地的重置成本。

依据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得出该类型侧柏造林成本为14 725元/hm2, 详见表1。

资金的投入是具有时间价值的, 运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林木价值时, 充分考虑了造林投入的时间价值, 计算公式为:

式中:En—林木资产评估值,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Ci—第i年投入的实际成本, n—林分年龄, p—利率。

在利用上式进行计算时, 过火林地的林分生长正常, 所以K取1.0;Ci包括造林成本和管护费用;n为确定的侧柏林龄12 a;p值对计算结果影响比较大, 按照评估方法中合理利率的确定,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确定通货膨胀率、纯利率和风险利率, 最后得到合理利率, 一般应取4.0%~5.0%, 最高不超过6%为宜。在实际应用中, 投资回报率至少应等于林业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2006年建设部公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 营造林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 (融资税前指标) 专家调查结果为10%, 行业测算结果为8%;综合考虑以上两点, p值按合理利率来确定, 取最高值6%, 计算出造林成本价值为1 307 223元

3.2.2 管护费用价值分析、计算

造林后对林地的投入费用主要是林地管护, 根据蟒河林场对过火林地的实际管护情况, 该林地需要1名管护人员, 每名管护人员每年工资及福利按15 000元计算, 再考虑到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的1 000元间接费用, 则管护费用为16 000元/a。由公式 (1) 可计算管护费用价值为203 520元。

3.2.3 扑火费用价值分析、计算

扑火费用包括人员用工费、车辆使用费、扑火设备折旧费3项, 按现值法计算扑火费用共计6 900元, 其中, 人员用工费4 000元 (按50人次, 80元/人次计算) , 车辆使用费用2 400元 (按8辆, 300元/辆计算) , 扑火设备折旧费500元。

3.2.4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由于过火面积内还有存活株数, 所以不能把造林成本价值直接作为直接经济价值损失计算, 而要对存活株数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估算其所占比例, 对造林成本价值进行折算后作为其损失价值。

从现场看, 过火林地内没有完整无缺的树木存在, 除烧死树木外, 大部分树木的烧伤程度十分严重, 其树木生长势及防护功能均受到很大程度影响, 所以对烧伤树木的保留价值按原有的1/3计算。在乔木林中, 烧死株数占66.92%, 烧伤株数占33.08%。则可以计算出损失折算百分比为88.97%

管护费用、扑火费用是一次性投入, 不存在保留价值, 所以这两项费用价值不进行折算, 直接计入经济价值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 可以得出过火林地直接经济价值损失为:

造林成本1 307 223元×损失折算百分比88.97%+管护费用203 520元+扑火费用6 900元=1 373 456元。

3.3 生态效益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主要参照由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2007年) 中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及有关参数分析、计算。

3.3.1 生态效益价值分析、计算

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 经计算得出12 a生的侧柏林分每公顷每年各项生态防护效益为:涵养水源价值:29 519元/hm2·a;保育土壤价值:36元/hm2·a;固碳制氧价值:7 602元/hm2·a;营养物质积累价值:236元/hm2·a;净化大气环境价值:5 257元/hm2·a;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0 000元/hm2·a;森林游憩价值:14元/hm2·a。

过火林地周围农田较少, 故森林对农田防护价值予以忽略不计。过火林地位于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仅有蟒河林场工作人员在此居住, 所起的节能减排效能也微乎其微, 在此亦予以忽略不计。

由火灾现场情况可以断定其过火前林分生长正常, 则计算生态效益价值如下:

涵养水源价值:46.0203 hm2×29 519元/hm2·a=1 358 464元/a;保育土壤价值:46.0203hm2×36元/hm2·a=1 657元/a;固碳制氧价值:46.0203 hm2×7 602元/hm2·a=349 846元/a;营养物质积累价值:46.0203 hm2×236元/hm2·a=10861元/a;净化大气环境价值:46.0203 hm2×5 257元/hm2·a=241 928.7元/a;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46.0203 hm2×10 000元/hm2·a=460 203元/a;森林游憩价值:46.0203 hm2×14元/hm2·a=640元/a;共计2 423 600元/a。

3.3.2 生态效益价值损失折算率分析、计算

因过火林地内仍有存活烧伤树木和新发植株, 所以不能简单的把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当作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 而是应该分析残留、新发树木所占比例及其对林地生态效益发挥的影响程度, 计算一个合理的折算系数, 对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折算后作为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

由现场情况看, 过火面积内大部分乔木和灌木已被烧死, 其余部分也已烧伤。仅有榆树和桃树由于冠幅较大、林下可燃物较少所以烧死株数相对较少;萌发性强的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 经过了一个林木生长季节, 可看到大量新发的植株, 统计时新萌发的植株按烧伤进行记载。

按样方抽样计算, 乔木树种烧死株数占66.92%, 烧伤株数占33.08%;灌木中, 烧死株数占33.00%, 烧伤株数占67.00%。从各树种情况看:侧柏烧死株数占91.69%, 烧伤株数占8.31%;椿树烧死株数占10.8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89.20%;构树烧死株数占24.73%, 烧伤 (存活) 株数占75.27%;桃树烧死株数占28.57%, 烧伤株数占71.43%;榆树烧死株数占22.12%, 烧伤株数占77.88%;苦楝烧死株数占0.0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100.00%;酸枣烧死株数占36.06%, 烧伤 (存活) 株数占63.94%;荆条烧死株数占3.7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96.30%。由于烧伤树木仍能维持部分生态防护功能, 加之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等具有较强的再生萌发性, 烧死后第二年已萌发新株, 从样方抽样概率上降低了对树木烧死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在确定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折算率时, 对这一因素应予以考虑。

综合上述因素, 乔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为:

烧死株数占66.92%+烧伤株数占33.08%×2÷3=88.97%

灌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确定为:

烧死株数占33.00%+烧伤 (存活) 株数占67.00%÷3=55.33%

过火林地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为:

乔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88.97%×乔木树种所占比例56.00%+灌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55.33%×灌木树种所占比例44.00%=74.17%3.3.3生态效益价值损失计算

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 564元/a

4 结果与分析

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中的参数与方法计算, 以及保护区有关数据, 经分析计算可知: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373 456元, 其中造林成本损失价值1 163 036元, 管护费用损失价值203 520元, 扑火费用损失价值6 900元;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564元/年, 其中涵养水源损失价值1 007 551元, 保育土壤损失价值1 229元, 固碳制氧损失价值259481元, 营养物质积累损失价值8 056元, 净化大气环境损失价值179 439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41 333元, 森林游憩损失价值475元。

对以上结果, 与按照征占林地的植被恢复费补偿标准差价法计算出的过火林地价值损失进行对比。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2002]73号) 文件规定, 征占林地的植被恢复费补偿标准宜林荒地2元/m2, 特用林地8元/m2, 按两者之间的差价, 再考虑过火林地价值损失的折算率, 可得出火灾经济价值损失为:差价6元/m2×46.0203 hm2×10 000×74.17%=2 047 995元。

由差价法计算出的火灾价值损失大于计算出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效益损失, 但又小于两者不考虑年份的相加之和。对此, 建议在对火灾价值损失评估结果的实际应用时, 除对直接经济损失予以考虑外, 还要考虑生态价值损失的补偿。

摘要:采用重置成本法, 使用GPS、ArcGIS软件等, 对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经济价值损失进行评估, 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373 456元, 每年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 827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环境经济损失】相关文章:

经济环境09-07

国际经济环境06-16

环境经济手段06-23

经济环境效益06-28

现代经济环境07-30

经济环境论文范文05-10

旅游经济环境分析07-09

优化经济环境心得06-22

经济与环境系统05-28

环境经济核算06-07

上一篇:设备故障维护下一篇:核电发展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