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障碍

2024-07-06

制约障碍(精选四篇)

制约障碍 篇1

关键词:网络广告,发展的障碍,对策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网络广告的本质是向互联网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一种手段, 是对用户注意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 网络广告有如下特点:价格低廉、形式多样、服务方便等。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网络广告在过去的短短十余年间迅速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广告媒体。但是在迅速发展的背后, 也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比如虚假广告、欺诈行为、网络垃圾等大量存在, 不仅破坏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网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本文在此形势下, 分析了制约我国网络广告发展的主要障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净化网络空间、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1 网络广告的概论

1.1 网络广告特点

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特点显而易见:①交互性。发布和接收信息是同步的相互的;②广泛性。互联网的全球性, 使互联网上发布的广告也是全球性的;③针对性。分析网站访问者的喜好, 精确定位投放广告;④形式的多样性。集各种传统媒体形式的精华, 达到传统媒体无法具有的效果;⑤易于统计性。网络广告的发布次数和效果均可以有技术手段精确统计。

1.2 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

目前, 我国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有:①文字广告。文字广告有三种发布方式:放置在Web页上、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给客户、在新闻组或电子公告板上发布;②图标广告。图标广告可以出现在Web页面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有关信息相连的标志或按钮;③旗帜广告。旗帜广告也称标志广告, 通常是一些色彩艳丽的矩形图片, 置于页面的顶部、底部或醒目位置;④声音广告。只要一打开网页, 网络自动声音广告就会自动播放;⑤其他。除上述方式外还存在着弹出广告、全屏广告、漂移广告、关键字广告等。

1.3 网络广告的优势

与传统媒介相比, 网络广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网络媒体覆盖面宽, 信息受众广;内容丰富详细, 声色并茂;网络广告的制作费、发布费用低;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按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等等。

2 制约我国网络广告发展的障碍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广告形式出现, 备受关注。同传统的媒体广告相比, 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广告无法比拟的优点, 各方面都对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是, 当前还存在很多的障碍困扰着我国网络广告的良性发展。

2.1 网络广告的观念问题

网络广告是一个新鲜事物, 广大群众不能第一时间全盘接受, 主要体现在观念上存在问题。首先,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对广告有天生的抵触心理, 心存顾虑, 网络广告属于新生的事物, 还没有被世人普遍认同;其次, 从广告主角度来看。在我国, 广告主已经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广告, 对网络广告的认识不是很足, 同时广告主对广告的效果难以保证, 这难免会引起广告主的不信任。

2.2 缺乏完整的法律规范

我国现有的广告管理法律法规是在网络广告出现之前制定的。网络广告出现后, 国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 对网络广告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尚无法进行约束和规范, 这就导致了网络广告中无证经营、收费标准各行其是的现象非常突出。当前, 我国的网络广告长时间处于一种无序经营状态, 对于违禁、虚假广告, 工商管理部门只能依据传统的处罚办法进行管理, 这就难以消除其对网民所造成的侵扰和妨碍, 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法行为的存在。

2.3 技术条件有限

首先, 我国网络的软硬件的建设还不尽人意, 网络传输速度、稳定性差, 大多数人对Internet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还不够, 昂贵的上网费用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网络广告覆盖面不够大。其次, 由于存在技术问题, 我国网络广告表现形式单调。使得网络广告的真正效果无法得到完美体现, 过分注重技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音频、视频效果, 缺乏广告诉求内容与多媒体效果的有机统一, 很难产生让人记忆犹新、赏心悦目的效果等等。

2.4 监测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对网络广告效果进行测评主要是基于网站自身提供的数据, 缺乏第三方的认证和监控, 而且测评标准不统一, 无法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造成了网络广告市场的无序竞争, 价值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由于网络广告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来发布与传播的广告, 由于其媒体的差异, 使得网络广告的信息传达更为复杂。

2.5 人才培养问题

网络广告是新兴的行业, 高等教育对网络广告技术人才、网络广告营销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建成成熟的教育体系, 不管是技术上还是营销理念上相对比较滞后, 从制作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方面, 而且受到理论知识和经验不足的影响, 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也不是很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网络广告人才的培养, 严重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3 发展我国网络广告的对策

3.1 改变观念

在当今的网络广告市场中, 广告发布者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者的思想观念, 广告发布者要深入了解网络广告的实质, 充分地认识到运用网络广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地更新消费者的观念, 通过有创意的广告吸引住消费者并打动消费者;针对消费者的需求, 提供最新的、最真实的广告信息。

3.2 改善政策与法律环境

目前, 网络广告的治理已引起国家的重视, 我国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及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网络广告治理办法, 对申请开展广告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进行资格审查, 符合条件的核发《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才可进行网络广告经营;其次, 建立一个由政府行政治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方支撑的科学治理体系, 要把网络监管落到实处, 必须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将网络广告纳入其调整的范围内,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3 加快我国网络广告技术的发展

首先, 要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和保障网络通讯的质量。政府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和推进基本电信普遍服务的同时, 大力开发和利用当代最新通信与信息技术成果, 加速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容量、安全可靠的新一代公共信息网;其次, 运用新技术, 制作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广告吸引媒体受众。广告发布者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或个人投放相关广告, 这样用户不仅不会对该类广告产生抵触情绪, 而且会觉得有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告的转化率和到达率。

3.4 加强监管力度

在对网络广告的监管方面要适时完善和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监管:一是要跟随时代的发潮流,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惩罚力度;二是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 取长补短, 不断学习。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除了需要国家对网络广告监管重视外, 网站本身也需要把网络广告管理规范化和完整化。

3.5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缺乏是我国发展网络广告的关键障碍之一, 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首先, 对现有专职广告人员进行计算机、营销及传播等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胜任网络广告工作;其次, 招聘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 并对他们进行营销、美术设计等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加入网络广告工作者的队伍中来。再次, 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加强大专院校对网络广告人才的培养, 为未来的网络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网络广告目前在我国虽然遇到了诸多障碍,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不断增长, 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电子商务活动也将不断发展壮大。可见, 作为电子商务活动促销形式的网络广告的发展将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改善政策与法律环境, 加大网络广告监管力度, 加强对垃圾邮件广告的治理, 创新网络广告的内容、方式, 使之更有新意和互动性, 促进中国网络广告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名亮.广告传播学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郦瞻.中国网络广告形式初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农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和制约因素调查 篇2

1、家庭基本情况:

家庭人口数,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婚姻状况

2、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

劳动力数量,外出务工人口数,外出务工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外出打工相关情况(打工地点、待遇)

3、家庭资源情况:

拥有土地亩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人口在当地企业工厂就业情况,家庭中人口受教育程度

4、生产、生活陈本情况:

日常生活支出(数额,有无上升),家庭年总收入(数额,有无上升),农产品价格,土地投资成本(上升还是下降?数额),近年来家庭经济支出最大的项目

5、政策支持情况:

国家“三农政策”在当地的施行状况,当地政府推行的惠农政策(有无?施行状况)

6、预设结论:

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家庭收入的增长;

家庭中劳动力数量在家庭人口总数中占的比例越高,家庭收入增长越快; 家庭拥有资源数量越多,家庭收入越有可能增长;

制约障碍 篇3

第一,统一性的“问题”,即没有针对性的“问题”

这主要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实施“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编制“学案”(或“导学案”),在“学案”(或“导学案”)中,有的教师首先要提出一些值得学生学习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但在实践操作中,我们时常发现,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大多是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他们学习的基础、特征和学习需求都是不同的,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却是统一的,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学习要求和统一的学习目标,学生没有可选择的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只是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和考试要求的理解而提出的,只是从备课的角度来理解和设计的,这不仅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甚至都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低下。在本课的“学案”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两个角度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必然性。”这个“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有针对性,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在课后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有的学生对“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和人的性格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想深入探究二者的关系,但却没有机会;还有的同学在课外阅读时早已了解了雅典的城邦制度,知道的内容比教材中的还要丰富,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这个简单的“问题”了,但却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类统一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无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然就属于“伪问题”的范畴了。

解决对策: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提出“问题”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学情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取舍教学内容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所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这个道理,“用教材教”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施教对象的不同特点,要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教学选择和设计,确定教学目标。而前述的“问题”却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教教材”的表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也要立足于不同个体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要“眼中要有学生”,“以学论教”。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是不知情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对“学情”的忽视上。实施“问题导学”,是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仅课堂活动过程要还权于学生,而且,从“问题”提出的开始环节就要还权给学生。在“问题导学”中,学生更应成为“问题”提出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动力的发动者、“问题”内容的整合者、“问题”深化的引导者,而不是“问题”提出的主宰者。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教师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在适当时机也可以弥补学生提出“问题”的不足,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却不能成为“问题”提出的主体,否则,“问题导学”就会异化为一种变相的灌注式教学了。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以“问题条”的形式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对疑惑的求助解决,也可以是自我的新发现或新创意,由全体同学共享的“问题”,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保留共性的问题,并以“附注”的形式“收录”那些个性化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兼顾学生全体和个体了。另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母问题”(即一个基本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此基础上“孵化”出一系列“子问题”(即对“母问题”的延伸和细化出的“具体问题”),并据此进行探究、学习。如,上述例题中,教师可以在抛出一个“母问题”——“试从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两个角度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必然性”之后,让学生围绕这个“母问题”深化出自己感兴趣的“子问题”。譬如:“地理环境在政治制度形成中究竟起着怎样性质的作用?”“如何认识地理环境决定论?”“希腊城邦制度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何不同?”等等,这些“子问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征,具有可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属于“真问题”了。

第二,“低层次”的问题,即“含金量”低的问题

我们强调“问题”应该主要出自学生,不应该出自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探究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低层次问题在简单地碰撞,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在学习到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千篇一律,诸如“梭伦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是什么?”“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措施上看,伯里克利的改革有那些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什么?”等等,都是围绕教材中的现成内容而提出的,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中的内容再重新加上一个“标题”而已。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含金量”,围绕着这些“低层次”的“问题”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是永远不会得到提升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手头上所掌握的史料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一是缺少提出“问题”的经验和经历,不知道对“问题”的价值如何进行辨别和判断。

解决对策:教师首先要提供给学生相对丰富的、成熟的史料(学习材料),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们不能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去查阅相关材料,而是要提供给他们具体的、现成的材料,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对于目前的高中生而言,家长是不会允许他们每天都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学习资料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丰富的史料是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基础。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互性的价值判断、甄别、选取,并即时生出新的、高质量的“问题”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参考了一种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见下列案例:“老师,让我考考你”。

快下课了。又到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望着同学们几近哀求的目光,教师突然灵机一动:“今天课后老师不留作业了!”同學们一片欢呼“老师万岁”!“但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围绕着我们明天即将学习的‘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相关内容,并结合教师提供给大家的参考资料(略),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呦。”同学们又是一片雀跃。

同学们在课后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钻研思考,每人都为教师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

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教师,好像要为以前的不公正“作业待遇”雪耻似的。教师话锋一转:“我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给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的)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好!”几乎异口同声。

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时而窃窃私语,惟恐被教师听见;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呢?不要。”“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还应该把第一问换成李小伟的那道题,肯定会难倒这位老古董(学生对我的‘爱称)的”……

“时间到。”第一组的问题是:“雅典民主制是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直接渊源吗?”组长有些得意。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另三道“难题”也相继出现在黑板上。说真的,同学们课后是下功夫思考了,有的问题确实是有水平的,如:“专制与民主——如何认识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差异?”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是提不出来的。

“好,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有三道题相继被同学们讨论后解决了。最后大家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专制与民主——如何认识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差异”)上,拭目以待教师是怎样出丑的。

“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大家投以热烈的掌声。待那位同学讲完答案后,教师又追问:“大家分析他的答案完整吗?在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答案吗?”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补充。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制度文明?”结果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颇具创造性的答案,命题人也予以了认可,教师也从中受益了很多,真是教学相长呀。

见好就收。“下面的三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回答吗?”“不需要了。”“为什么?”“我们都会了。”同学们明白了教师让他们留作业的意图,个个脸上流露着喜悦和理解。

这个案例是王生老师最早发表于《中国教师报》(2003年8月6日),后被《教师博览》(2004年第1期)转载,笔者稍作了删改。在这个案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们的价值判断和不断修正,将所提出的“问题”逐渐完善、深化,层次得以逐渐提升,学生们交互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并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在兼顾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样得来的“问题”就是“真问题”了。

第三,“俗套”的问题

所谓“俗套”的问题就是不能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问题”。它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无法达成新的学习目标。同学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表述为某某事件发生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等等的层面上,这些“问题”的表达方式和内容都落于“俗套”,连小学生都知道,如果用这样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呢?这也是典型的“伪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导引。我们文科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这样的表述方式了,已经被机械化和固定化了。学生长期受到教师这样的影响,自然也就习惯于将历史知识肢解为这样的几个模块了。没有新意就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有效地培植出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无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架,无法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欲望。

解决对策:教师要通过设置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材料情境或“问题”情境,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新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自相冲突的情境下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史料:

材料一:希腊的地理形势与中国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是一个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它资源贫乏,人口也不多。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山岭纵横,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它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这种地理生态环境,迫使希腊人不可能发展一种以农为主的生产经济,而不得不采取多样化的谋生手段。海上贸易和交通的发达,使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材料二:斯巴达人(多利安人)是通过军事征服占据斯巴达地区的,他们人数少,对当地的统治必须建立严格的军事统治制度,贵族寡头政治正是和这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在接下来的对外战争中,原有的专制统治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处于无权地位的奴隶是国家奴隶,他们经济地位低下,除反抗外,其发言权等于零。而多利安人的南下征服活动并未殃及雅典地区,公元前8世纪前后,当地居民是以和平的方式组成雅典国家,在以后的岁月中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制度改革。因此,在雅典民主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有过贵族统治、有过贵族与平民、工商业者的矛盾,但最终还是平民、工商业者的力量占据了优势。

在“材料一”中,直言“希腊的地理形势与中国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然后据此分析这种不同所带来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这是一种“冲突”,同时,“材料二”中,斯巴达和雅典同属于希腊半岛,地理环境相当,但为什么“政治制度”却不同呢?影响不同“政治制度”走向的因素怎么又变成了不同的“建国方式”和“社会结构”了呢?这又是一种“冲突”:“地理环境究竟起着怎样性质的作用呢?”“材料三”又将这种冲突推向了深入,孟德斯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理环境学说”模式在哲学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该如何认识这种不同呢?学生们分析、思考、探究在这种认知冲突情境中,其灵感和创意的“问题”必然会不断地涌现。

制约障碍 篇4

一、高校举办校园展会的意义所在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和熏陶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之后,各高校开始着眼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各个学校的教务、学生管理、团委、招生就业指导处等相关部门纷纷联合起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和科教活动。校园展会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让师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通过此类活动也培养了同学们的主动意识,并且多方位、多角度地把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结合并表现出来,大幅度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趣味性。此外,展会相关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娱生活,促使同学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了健康的人格,缓解了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压力。

(二)增强会展实践教学效果

传统的会展教学一般是指在课堂上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适当穿插一些专业认知实习、展会现场服务、场景模拟等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其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获得了一定专业实践机会,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因为上述实践环节难以使学生获得从展会调研、可行性分析、展会策划到展前宣传、招展招商、展中现场管理、展后评估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操练。而校园展会的推出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摆脱传统乏味的讲台式说教,而用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会展专业的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展会的运作过程,利用实践来求解知识。学生从展前的策划、调研、展中的运作到展后的总结,可以流水线式作业,而且可以将参观实习的展会与校园展会进行对比,发现不足并不断探寻解决办法。校园展会为会展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实践平台,可以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实务等课程的知识有效结合起来,避免知识的割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促进多专业融合

校园展会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实训项目,展会的运作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展会策划、展会营销推广、展区展位设计、展商及展品广告推广、展会项目财务分析等多项工作内容。因此,成功的校园展会运作仅仅依靠会展专业的学生是难以完成的,需要联合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实施。校园展会运作过程中,不仅为各专业学生都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而且也通过学生之间的工作交流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可以说,校园展会在将多个相关专业的实训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全过程、多方位的锻炼。

二、高校举办校园展会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管理欠规范

高校校园展会最初大多都是基于提高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完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考虑而推出的,加之其初期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展会前期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而随着校园展会运作渐趋稳定,其在规模扩张、品牌宣传、专业设施完善等方面所需的资金量将逐渐加大,学校的有限投入便显得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校园展会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此外,校园展会的资金管理也欠规范,展会盈余往往不能实现专项管理,常与专业其他活动经费混用,这样不仅不利于校园展会的经济效益评价,而且也难以形成以本届展会盈余支付下届展会前期投入,即“以展养展”的良好局面。

(二)展会运作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且提升速度缓慢

校园展会的项目团队成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虽然掌握展会运作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尽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专业教师的办展经验往往也不是很丰富。因此,校园展会在策划、宣传推广、布展和现场管理等工作中难免有所疏漏,展会运作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此外,由于校园展会的举办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每届展会的承办团队都由相应年级的同学组成,修完这部分实践学分之后下届将不再参与展会的运作,也就是说校园展会的组织者不具有连续性,这一状况又导致展会的运作管理水平提升速度缓慢。

(三)展会主题单一,吸引力有限

目前,高校所举办的校园展会主题较为单一,大都属于商品展销会,展品以日常用品、学习用品为主,最初由于形式新颖可以吸引很多商家和学生的参与。然而众所周知,一般高校周边都有比较成熟的商业区,学生购买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比较便利,加之现在网络购物在校园也很普遍,所以时间一久,学生的新鲜感一过,校园展会的吸引力也将大大降低。而由于学生的参与兴趣下降,展会的一些参展商家也会因展会促销作用的减弱而放弃参展,最终导致校园展会难以继续举办下去。

三、高校校园展会的发展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高校举办校园展会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转化,对于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其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也确实存在着诸多阻碍其持续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些障碍性因素,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展会资金,并实现展会资金专项管理

校园展会的举办在争取学校更多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展、争取参展企业赞助、出售展会冠名权等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展会的前期投入。其中,校企合作办展是最为可行、有效的方式。会展企业的加盟不仅可以解决校园展会的资金问题,还可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提升展会的专业化程度。此外,还要加强展会资金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同时对展会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进行必要的展会资金积累以保证展会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二)多手段促使展会运作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首先,定期安排专业指导老师到会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展会发展动态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只有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指导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高水准的专业指导,并对展会运作给予有效监督和调控。

其次,从会展企业聘任有丰富展会运作和管理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最新的展会运作理念和相关职业技能要求的同时进行岗位技能实训指导。

最后,为了保证校园展会运作管理的稳定性,每届项目团队的成员构成应该保留一部分上届展会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这样可以将每届展会积累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进行有效传递,通过老成员的“传帮带”使得新成员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展会的基本运作状况,从而不断提升展会的运作管理质量。

(三)注重展会主题创新,提升展会吸引力

目前,高校校园展会多是以生活日用品为主要题材的商品展销会,主题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校园展会的持续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校园展会的主题选择应不仅仅局限于此,实际上图书展、教育展、培训交流会、求职交流会等展会项目产品在高校也是有很大需求市场的。此外,校园展会的性质也不应仅仅定位于消费展,也可以推出校园成就展、艺术展、文化展等公益类展会。这些展会不仅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开拓视野等。当然,校园展会的主题选择应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摘要:近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以不断对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进行人才补给。为了有效提升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也纷纷推出各类校园展会。校园展会的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然而在其运作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高校校园展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明确其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探寻更为有效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展会,障碍性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乔小燕.高校举办校园展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在企业教育,2014,(7):197-198.

[2]郝海媛.通过校园展提升会展专业学生职业能力[J].北方经贸,2013,(6):169-171.

[3]曾勇,谭小红,覃祯.校园主题展会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实施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0):177-179

[4]庞卫东.论校园展销会对会展专业建设的意义[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104-1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制约障碍】相关文章:

制约因素07-18

优势、制约05-09

制约和谐06-15

资金制约06-23

物流制约06-30

制约处理07-03

语境制约07-05

法律制约07-29

制约作用07-31

功能制约08-19

上一篇:生态绿地基地下一篇:现代物流成本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