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

2024-07-20

教育均衡化(精选十篇)

教育均衡化 篇1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却日趋严重。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提到的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但多年来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着问题是根本的原因。

1.整体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整体教育投入被认为是否真正重视教育的硬指标,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的目标, 但200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3.14%, 2005年是2.82%, 2006年下降到2.27%, 2007年达到3.32%, 2008年为3.48%[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5.1%, 欠发达国家为4.1%, 印度、哥伦比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超过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但胡鞍钢在新华网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时提出, 即使达到了4%, 在全世界也不是很高, 大体在188个国家中只能排在第101位。

2.不合理、不完善的义务教育投入致使东、西部以及城乡的义务教育投入不均, 西部、农村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 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1985年以前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支持地方义务教育发展的财力严重不足;地方财权又很小, 不能充分提供教育经费。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由于地区、城乡间财力悬殊, 义务教育投入极不均衡。如1993年, 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62.8元, 其中城市为292.11元, 农村为144.79元, 农村为城市的49.57%;同年,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上年增长9.76%, 但8个省、自治区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减幅最大的达73.3%[3]。

二、义务教育投入的调整

为改善上述局面, 并配合农村税费改革, 2001年公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因为县级财政好于乡镇, 这就部分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难的局面, 2001-2005年, 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农村占城市的比重由65%提高到78%, 公用经费农村占城市的比重由34%提高到68%[3];另外, 县内教育投入的差距也得到部分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县内义务教育投入, 但税费改革致使农业税减少, 县财政的绝对匮乏仍无法解决, 县级财政投资农村义务教育仍显不足, 贫困县更是无力承担。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9年中国县级总数2109个, 而财政补贴县高达1036个 (含固定贫困县574个) [5]。贫困县无法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更缺乏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 甚至水电费都成问题, 义务教育出现“乱收费”行为。2005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仍比城市低22%, 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比城市低32%[3]。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以“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课本费,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称为“新机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统筹落实, 县级政府编制预算, 除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 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为落实“新机制”,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 加大义务教育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 都包含教育转移支付。其基本目的是补助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 中央开始对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 近年力度越来越大[7]。

三、义务教育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不均衡现状

2006年“新机制”率先从西部地区实行, 2007年在全国推开,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 近1.5亿名中小学生。农村义务教育被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2006-2010年, 不含教职工工资, 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其中:中央1254亿元, 地方928亿元[8]。尽管如此, 义务教育投入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致使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不平衡, 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 “新机制”中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机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免费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机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但缺乏有效监督, 存在挪用公费改为他用现象, 各项保障机制不能真正落实。据统计, 2006年全国中小学的危房数量中, 农村中小学分别占49.86%、82.73%。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虽然各级政府都有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 但具体分担责任不明, 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没有真正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保障工资所需经费仍由县乡财政分级负担;即便纳入了县财政预算的, 财政薄弱的县仍无法保障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城乡教师待遇不统一, 农村师资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教师不仅数量相对不足, 教师素质也日益拉大距离。据教育部统计资料, 2006年,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师比为:小学19.1∶1, 普通中学16.22∶1, 农村中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40∶1, 20.01∶1;2006年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分别占到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总数的48.31%和85.65%。

2.当前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依旧偏小。2005年, 在专项转移支付中, 中央对省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仅占各省义务教育财政预算的0.95%, 而省对县的教育专项补助仅占县乡教育总支出的4%以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 上述相应比例分别是27.01%和24.01%, 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而且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 以地区税收水平为基础, 富裕地区多得, 贫因地区少得, 2002年税收返还占了40.94%[7]。 (2) 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占全国义务教育总支出的1%左右, 多为一次性或临时性、用于特定项目的补助, 包括“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工程”专款及“两免一补”, 不但资金的使用有明确规定, 下级政府无权变动, 而且要求接受补助的地方必须筹到一定比例的配套款项才能得到上级政府资金[10]。这些情况就使转移支付资金不能配置到财政极为匮乏、最急需的地方。据教育部统计, 2006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77倍和4.33倍, 但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1.64%、68.97%。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453.66元、989.76元, 而农村却分别只有1023.52元、845.62元, 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当各城市学校不惜重金搞素质教育之际, 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也难以更新, 在生均图书拥有量和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上, 农村都远远低于城市。

当前, 农村中小学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处劣势, 其结局就是教育效果的悬殊: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北京和上海高达59%, 而贵州仅为13.8%。

四、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的途径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不均最终导致教育效果、教育发展不公平, 形成“贫穷——缺少教育资源——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11]。因此,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因地制宜地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

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

我国是越到基层, 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越多, 但财政收入也越少。在区域经济差距极大的情况下, 义务教育投入措施全国一概而论有失偏颇。所以应该针对具体经济状况, 改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管理重心过低状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明确规定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承担责任者, 具体落实到中央、省、市、县其中一级, 规定具体分担比例, 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管理重心级别应越高。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中央财政承担;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等, 即“国家办学、分类承担”[5][13]。

2.改革现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1) 降低目前财政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比例, 缩小地方财政差距;增加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中的人员经费, 将一次性投入变为稳定的经常性经费。 (2) 有学者提出“缺口指标”原则,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向贫困地区倾斜, 打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中必须筹到一定比例的配套款项才能接受补助的做法, 中央对缺口大的省多补贴, 缺口小的省少补贴, 而且只有低于某一财政支出才能获得这项补助[7]。如美国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 通过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 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有效获得联邦教育资金, 保障所有学生达到所规定的学业标准;英、法等国实施“教育优先区”计划:政府对经济极为贫乏的地区, 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 优先予以改善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15]。另外, 统筹区域义务教育投入, 富裕地区参与转移支付, 富裕与贫困地区结成对子, 直接向贫困地区划拨资金, 减轻中央财力压力。 (3) 要加强监管, 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到位。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教育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1138.92) 929.29亿元, 为2010年执行数的120.2%。教育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1038.20) 620.26亿元, 为2010年执行数的118.1%。为确保此投入富有效率, 把经费真正用在购置教学设备、建设教师队伍及提高教学水平上, 必须加大监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时就曾有人提出对策:改革义务教育拨款制度, 由各级政府逐级拨款逐渐变为直接拨付给学生个人, 由学生交给学校, 避免贪污、挥霍现象。

3.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 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义务教育投资。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实施教育补偿是政府主导、学校改革和社会支持“三管齐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3000多个1000万美元以上资产、主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帮助的基金会[15]。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差距大, 要实现教育均衡化, 就更要广开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 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 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赋予捐资者对教育一定的管理和监督权利。

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就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投入, 着力使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倾斜, 力求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避免教育同一化。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是不争的现实, 教育需求多样化不可避免, 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教育同一化, 为此, 在尽可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 应该兼顾市场经济特点考虑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其次, 在对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的具体过程中、步骤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尊严,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促进城乡、区域以及社会各阶层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淑娴, 李琴.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725-729.

[2]潘晓凌.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GDP4%的目标将在2011年实现[N].南方周末, 2009-05-28.

[3][4][6]陈颂东.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9, (6) :1-6.

[5][12]邵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3) :70-74.

[7][9][14]陈国霞.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4) :10-13.

[8]张晓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至名归基本走势全部免费[EB/OL].http://www.new8.xinhuanet.com, 2007-09-13.

[10]黄耀伟.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0, (1) :4, 33.

[11]张长征, 郇志坚, 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10-14.

[13]王蓉.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 2004, (4) :43-47.

海风教育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 篇2

近几年,在线教育越来越流行。由于操作的方便性和新颖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在线教育。传统的补习班和家教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线教育和传统补习到底哪个对孩子学业提高更有帮助呢?

今天,借助可穿戴设备和虚拟技术,你可以“乘”神舟探空,可以“随”蛟龙潜海。只要置身网络世界,无论你是“雪龙号”南极科考船上的科学家,还是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冲浪搜索,获取你感兴趣的知识。

“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深刻变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新时代教育面临新变化,先进科技手段有助于缓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

“海风教育”是国内首家中小学真人在线1对1辅导平台。由郑文丞等几位亲历自主招生的大学生于2010年创立,企业以“借助互联网科技,践行高效补习”为创业初衷,海风教育是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在线学习的平台的补习机构。现有学科辅导、升学辅导两大课程体系,海风教育通过自主研发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的平台,全面解决中小学生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海风教育在线辅导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特点,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这点在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浸入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享受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日后的学习会终身受益。

在数字时代,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海量的信息与新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反超老师。海风教育认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还要努力创新课程设置和改善教学互动。

教育均衡化 篇3

一、多种模式促集团文化

2007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正式批准成立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由下属七个校区组成:南校区、北校区、花园校区、周家巷校区、何留校区、大坝校区、清英外国语学校。集团共7000名学生,整体布局合理,设计新颖,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深受社会各界和家长好评。

我们通过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施行“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发展模式上,积极实行“七校合一、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各个校区由总部的副校长蹲点负责,各执行校长具体负责,实行“捆绑式”考评。努力创建以学校物质条件为载体,自主文化为依靠,精神文化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并以学校文化为契机,逐步实现一校区一景,一校区一品的文化战略。在管理方式上,采用“七校合一,集团管理”,培育责任文化。通过“构建信息化校园”把七个校区相对独立的校园网络链接成一个大的校区局域网,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校区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鼓励各校区各部寻找或创建适合自己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差别化竞争中获取优势。

二、多种手段促教师富有

1.使教师有展示才华的魅力

一天的历练“滋养自己底气”。 执教3年以内的教师,我们都要组织大家参加“我在薄弱学校的一天”的历练活动,到边远的乡村小学、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送教活动。

互动的交流“挥洒自己灵气”。 执教4~8年的教师,都要参加一些实力与我校相当的品牌的兄弟学校的研讨活动,到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局前街小学等学校开展互动研讨活动,传播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分享邻校教师的独特思想。

全国的舞台“打造自己名气”。 执教10年左右的引领教师,学校为他们创设机会到全国各地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或者交流活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站在全国的课堂教学的舞台,感受大家的气度,享受专家的评点。

2.给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磁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阶段目标的吸引。学校要经常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激发教师职业的热情,享受教育的幸福。如在学历方面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在评级晋职上设立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教师,让教师感到永远都有进步的空间。

三、多个平台促课堂研修

1.抓好一个定位——案例研究

学校引导教师到教育改革的现场去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上,把教科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

2.抓好一个范式——行动研究

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以学论教”的行动研究,“先导小组”式的行动研究,连环跟进式行动研究,中心校辐射的联动研究,项目合作的研究,跨学科教师组合的研究等。

3.抓好一个契约——发展研究

我们倡导教师人人争做发展型教师,通过团队契约式支教形成学部与校区同发展、共进步的良性协进的局面。通过专职教师的走教、兼职、讲学,盘活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骨干教师的带教,树立差异就是资源的校本培训观念。通过优秀课例的申报、评选,网上公开、自主点教等程序,引导教师改变自我,主动学习和研究,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引领校区教师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多个梯队促学生成长

1.创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英语、计算机(国有课程校本化)、足球、创新思维训练;选修课程:艺术课程。依托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聘请多位艺术名家长期辅导我校学生和教师,让农家孩子也能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培养高雅气质。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富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每年举办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在书香校园里营造精神家园。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在星级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评选新三好学生:在校是勤奋好学、文明守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在家是体贴父母、孝敬长辈、会自理的好孩子;在社会是遵守公德的小公民。

3.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

一年一度的镇春季田径运动会、田径单项竞赛,迎春中长跑比赛以及小学生象棋赛、跳绳踢毽赛、广播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每年举行“佳佳杯”足球联赛,还引导学生写足球评论,写足球体验日记,通过活动,弘扬少年足球精神,提炼足球课程文化。举办书画展,让我们的孩子和书画名家同台泼墨挥毫,多幅学生的书画作品被送到香港展出。学生百人管弦乐团频频亮相于全国、省市活动,与南京市重点中学携手举办了交响乐夏令营。

五、多种渠道促资源辐射

1.西部行动心连心

我们把教育均衡化的希望之火在西部的高原点燃。湖小的团队先后奔赴陕西安康、新疆奎屯、西藏拉萨、贵州凤岗县进行义务支教活动。用新的教育理念传播学校新的发展思想,用自己实践的智慧催生教育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播撒爱的种子。先进的设备带去最新的教学设施,一所所西部学校在我们的带领下发展起来。

2.结对帮扶带薄弱

把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政平小学、戴溪小学、庙桥小学、鸣凰幼儿园、寨桥小学等。通过两校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结对子和两校教师流动交换顶班上课等形式,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对方学校提供传帮带服务,使优势更优。把自己最优秀的教师派往武进最薄弱的学校运村小学等学校支教、交流,同时把这些学校的教师放进自己的学校培养塑造。

3.蓝天工程春满园

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响应区教育部门提出的“蓝天计划”,援助新市民学校教育事业,湖塘桥中心小学对所辖五所新市民小学的管理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学期召开一次校长教师会议,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进行一次教育质量调研。

为了探索具有武进特色的办学模式,我们又开始了“构建满足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超市学校的研究”的探索。我们期待建立的“超市学校”是心灵世界的超市,“书海”智慧的超市,多元发展的“超市”,幸福家园的“超市”;智慧伴随着快乐和幸福在“超市”里放飞,学生的每一颗心灵都可以在这里感到芳菲,感到幸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均衡编班, 教育均衡 篇4

“均衡编班”其实就是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一种“对症下药”, 它的实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实质性的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 作为享受义务教育的学校,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利用这次“均衡编班”的契机, 找准学校发展的薄弱点和增长点, 积极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营造良好氛围。

一、“均衡编班”,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均衡编班”整个过程由电脑对学生成绩、男女生比例进行排序, 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人大代表、记者等共同参与, 抽签决定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杜绝了人为操作, 让所有的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消除了家长和学生的顾虑, 避免了以前那种违背教育规律, 依据各种社会关系编班而出现的心里攀比等不良现象, 给每个学生创造了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机会, 孩子们在阳光、均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均衡编班”, 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均衡编班”, 不仅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让家长们放心, 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好处, 教师资源均衡了, 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也得到均衡发展, 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新、老教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各项考核更加公平、更加公正, 以前优秀教师和高素质学生“扎堆”等现象不复存在, 教师和谐了, 学生和谐了, 整个校园也和谐了, 学校的教学在充满紧张、和谐的气氛中有序发展。

“均衡编班”是一项得民心、合民意、顺民情的好政策, 这项政策满足了孩子们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深层次需要, 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保护, 他们积极上进的进取心也被激发, 同龄人能站在全新的起点上竞争拼搏, 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公平与尊重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新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在“均衡编班”的氛围下逐渐内化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良性竞争的氛围充斥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均衡的风帆正在向着学校、家长、学生所期待的理想彼岸驶去。

摘要:“择校热”引发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存在已久, 如何让择校、择班、择师热逐渐降温, 只有“均衡编班”, 才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建设积极有序发展。

教育均衡化 篇5

教育部:2012年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9期

中新网消息 教育部近日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

2012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285.43万人;在校生14458.9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专任教师908.98万人。

全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比上年减少1.27万所;招生1714.66万人,比上年减少22.13万人;在校生9695.90万人,比上年减少230.47人;毕业生1641.56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36:1,比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32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9所),比上年减少901所。招生1570.77万人,比上年减少63.96万人;在校生4763.06万人,比上年减少303.74万人;毕业生1660.7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0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与上年基本持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2%,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3.59:1,比上年的14.38:1有所降低。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

期待一场教育均衡化新政 篇6

袁贵仁自己可能也没有预料到,他获任教育部部长会引起公众如此广泛的关注。在各家新闻门户网站关于他任命的新闻背后,网友们写下很多留言。人民网专门开设《我给新教育部部长递个话儿》栏目,有近17万网民参与了“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如此强烈的民意,显示了教育已经成为困扰民众的一大问题,中国的教育实在需要一场新政。现在,人们把这一新政的期望寄托于袁贵仁身上。

袁贵仁也对这种民意做出了积极回应,他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说:“我认真阅读了这些网民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这是媒体公开报道袁贵仁参加的第一次重要活动。这样的安排是有意还是偶然?袁贵仁参加这一会议,是否意味着他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确实,不均衡、不均等已成为目前义务教育领域引起人们最多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国家教育从一开始就在两个原则之间徘徊不定:一方面是追求对国民的普遍文化与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则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高级实用人才。前者追求公平,促成了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后者追求教育的效率,则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全国范围内看是地区不均衡,要解决这个问题都依靠高层级政府的财政转移能力,民众对此问题的强烈反应则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民众看得见、感受也最深的不公平,则是同一地方同类学校间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这种不均衡,涉及无数孩子、家长。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就是因此而起,孩子负担沉重、奥数之类的补习班盛行,以及学校乱收费,基本上也是因为择校而起。学校官员的腐败同样与此直接相关。

袁贵仁在副部长任上就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曾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2007年,他再度论及这一问题:“穷国办大教育”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育投入依然严重不足与教育事业应适当超前发展之间的矛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之间的差距大与广大群众期盼教育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与广大学生家长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中逐步解决。

问题是,过去若干年中,同一地区内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对这个问题。公众未见到有效措施出台以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是。只要在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的时期,教育行业内部的力量占据支配地位,这种不均衡就会趋向严重。原因在于,所谓名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合谋关系。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高度行政化。而政府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官员政绩的指标就是升学率,这是一个政府可以比较的、看得见的量化指标。为了确保本校升学率,学校倾向于把优质教学资源集中于若干个班;为了确保本地升学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倾向于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好学校。

由此,所谓的名校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会结成利益同盟:教育行政部门把资源集中于名校,名校给官员们创造好看的政绩。长此以往,名校与一般学校的差距持续扩大。这种差距可能不是一比二、三的关系,而是一比九、十的关系。很自然地,在家长眼里,进入不同的学校等于给孩子安排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机会差距如此之大,家长不能不为了孩子进入好学校而投入巨大成本。

这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仅给家长造成极大困扰,也对整个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进入名校的孩子、家长充满傲慢,没有进入名校的孩子不能得到公平对待。

全域垫江构建教育均衡化格局 篇7

素有“千年古县、牡丹故里”美誉的垫江, 现有建制公办中小学191所, 其中普通中学39所 (含职业高中3所) , 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152所, 聋哑学校1所;幼儿园107个, 学龄儿童入园率100%;建制乡镇成人学校25所, 民办中小学校20所。全县人口94万, 学校 (含幼儿园) 在校生15万多人;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7213人。单纯从教育的量和质上看, 达到了一定规模效应。但我们没有沉浸在取得的点滴成绩上, 理由是,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乡镇。其次, 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思考, 我们认为, 垫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站在全县高度, 统一思想、统一思考和统一布局。

一、定位全域垫江, 促进学校分布均衡化

一是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据调查, 一些边远地方, 由于村小撤销, 孩子上学要到离家很远的中心校, 少数小学生往返住处与学校间大约需要三小时路程, 在冬季, 常常是早上拿着手电出发, 晚上拿着手电回家。学生很辛苦, 家长很无奈。针对我县县情, 我们经过反复调研, 出台了《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 引进香港悟宿基金, 改造村校7所;将3所招生规模较小的九年制学校改为六年制小学;撤销5所招生规模较少的村校;新增周家镇檀树小学、砚台镇天台小学。通过撤、并、增等组合拳方式, 规范全县公办学校布局。我们还将根据实际需要, 实施动态调整学校布局。

二是倾力改善办学条件。垫江是穷县办大教育。在县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 2009年, 投入1.33亿元, 改造危房10.7万平方米, 新建校舍9.2万平方米;建成现代教育网和教育城域网, 设置卫星教学收视点6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05间;全面解决农村偏僻学校饮用水问题, 191所建制公办学校校校通公路。今年将校校通水泥路工程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点。改变这些学校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现状。

加强薄弱学校校舍维护维修。先后共投资752.66万元对13所薄弱学校的校舍进行维修维护, 投资610余万元对B、C类危房进行加固, 对因地震灾害形成的D级危房予以拆除。

三是强力引进民间资本。投资义务教育相对其他项目而言, 公益效应好。为了弥补政府投入教育经费不足, 我们采用政府出硬件, 投资者出软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握教育教学航向的思路, 在砚台镇金易村、坪山镇双峰村等相对较边远、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民办试点小学校。到目前为止, 试点效果较好。

我们一直在思考, 在与其他区县交界的地方办学, 也可以借用民间资本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一方面国有或集体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解决当地小学生上学来回奔波之苦, 也解决家长接送孩子之苦。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市场化手段, 解决了师资问题, 如若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对助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布均衡化发展有现实意义。目前, 我县有民办中小学20所。

二、推行“校校联姻”, 促进资源利用均衡化

名校、强校和薄弱学校推行“校校联姻”, 打捆发展。对人才互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确立捆绑对象。按照年轻人找对象的方式, 首先遵循自愿原则, 其次, 由县教委统一协商, 确定1所县直属中学帮扶1所农村薄弱学校, 试行两校“捆绑式”管理和考评模式, 促进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垫江中学与垫江四中作为试点单位, 通过教育教学的帮扶结对, 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将考虑扩面提质工作。

二是平衡师资力量。制定帮扶效果纳入考评体系办法, 采用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半日制等送教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等灵活多样的支教形式, 平衡优化教师资源。鼓励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3年, 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现职任期内应有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对优秀青年教师给予上挂、下挂管理岗位的锻炼机会。

教师合理有序转移, 定期交流, 为薄弱学校教师滋养自己底气、分享名校、强校教师思想、打造自己名气等提供绿色通道。通过“强校+弱校”、“名校+普校”的办学模式, 促进垫江教育资源利用均衡化发展。

三是宣传薄弱学校。实施教育品牌战略, 树立一校一品、发展一校一景的文化氛围。通过平面和立体媒介作用, 在乡镇主要干道张贴海报、拉横幅、制作电视专题片等方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薄弱学校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办学特色, 让薄弱学校校名成为家长和学生心中选择就读学校的一个重要选项。位于垫江南部的永平学校, 2009年12月16日参加了第九届香港校际网上实时埠际辩论赛, 正方重庆市垫江永平学校以3:0的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就可以采用借助类似平台的办法大力宣传。

三、支持信息建设, 促进教育信息均衡化

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 垫江大力实施教育城域网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积极构建“天地网合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着力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一是落实人员。县直属学校配足电教信息中心人员, 明确职责分工, 落实1名分管行政领导, 各乡镇教管中心落实1名分管人员具体负责信息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 处处有人管, 确保全县教育教学信息畅通。

二是明确责任。县电教信息中心配备专门的城域网和远程教育技术及管理人员, 负责全县教育城域网、“农远工程”管理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各学校配备远程教育和校园网络技术及管理人员, 具体负责学校网络及“农远工程”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工作, 并对其进行制度上约束、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三是培训研发。县教委拿出部分资金、挤出一定时间、统一组织、科学安排, 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专门培训、示范引领, 带动广大教师参与资源应用的教学与研究, 还可以提炼教育规范管理经验、制定整齐划一的管理程序, 对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我们深知, 一个县的教育发展水平不是取决于几所名校。支持信息化建设, 强化信息化专业教师素质和知识水平, 有助于促进全县教育水平的“升级换代”, 有助于促进信息均衡化。

四、重视常规管理, 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化

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教学质量是办学水平的核心、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反映、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扁平化、均衡化, 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我们确定2009年为“教育常规管理年”, 修订《垫江县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出台配套文件, 定期召开学校常规管理推进会, 启动“常规管理合格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创建活动。随着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的渐次深入, 全县教育呈现出新面貌。在教育风貌上, 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间实现了均衡化。

二是整顿招生秩序。针对我县招生出现的种种弊端, 出台了《关于印发<规范招生行为的规定>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招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 建立县教委主要领导蹲点、相关科室联系学校招生工作制度, 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单项目标任务考核体系, 对招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采取明查暗访、督导检查等方式, 对学校招生工作进行督查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评级、项目立项、经费下拨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通过该《通知》的实施, 招生秩序井然, 打破了不均衡的“马太效应”招生现状。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传统观点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课堂教学。为此, 我们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等文件, 为的是向课堂要质量。同时, 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增加中招体育考试成绩, 扩大重点中学高中统招计划向普通初中投放比例;深入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考核中的导向作用;全面实施“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

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 塑造精品教育工程, 带领教学质量均衡化。加快高中“创示”和“创重”步伐, 力争垫江中学创示范、实验中学和垫江一中创市级重点。

总之, 教育均衡化不是简单的“平均”, 也不是提倡“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 而是缩小不同地方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缩小教师待遇和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方面的差距、缩小学生学习条件和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我们希望通过实施教育均衡化这样一个定位、捆绑强校和弱校这样一个范式、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种管理等多平台建设, 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种种措施的逐步到位或落实, 垫江教育均衡化发展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垫江教育的明天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垫江教育走均衡化发展道路, 视野上, 始终坚持从全县大局出发, 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两大抓手。实践中, 围绕学校资源整合、校校联姻、信息化建设、常规管理等措施具体落实, 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综述 篇8

一、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的内涵

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的内涵,一种观点是从经济学视角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现状,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加以界定的。其认为 “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机会的相对均衡,其核心追求是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另一种观点从社会学视角强调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表现来区分。其认为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指幼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否相对平等,幼儿是否获得全面发展”。

二、关于我国学前教育非均衡化的现状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学前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研究视角涵盖了宏观的地域空间、园所之间等的比较考察, 也包括了学前教育活动过程的起点、过程、终点的微观视角分析。上述研究成果考察视角虽有差异,但具体呈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 1) 教师队伍 呈现结构 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主要发生在城乡学前教育之间且有不断加大趋势。 城市高学历专任教师明显多于县镇和农村,专任教师评定职称层次偏低或未评职称等情况较为严重。以2010年全国统计数据为据,在各级职称人员构成中 “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 ~ 6倍。有75. 96% 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1]。同年,“全国平均师幼比为1∶ 26,城市地区为1∶ 12,农村地区低至1∶ 44。如按照每班配置1名教师的底线要求,数量缺口比例高达34. 3% ”[2]。

( 2) 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呈现区域性失衡。区域性失衡表现为区域之间、不同性质园所之间在园所面积、教学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均衡。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全国幼儿人均校舍面积城市为7. 02平方米,县镇为4. 67平方米, 而农村仅 为2. 78平方米。”[3]城市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丰富、 齐全,相反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硬件设施简陋匮乏,环境较差,缺乏应有的教学条件等问题。现有的投入往往倾向于城市和公办幼儿园,而大量的非公办和农村幼儿园基本上得不到财政的支持。

三、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策略构想

( 1) 外在的政策制度诉求。外在的政策制度诉求主要是指从国家顶层设计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促进均衡化发展。如学者们提出: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弱势农村区域和群体倾斜,等等。

教育均衡化 篇9

工人村小学的变化是巨大的, 惊人的, 是翻天覆地式的!然而, 在全区30几所中小学校里, 她的变化还仅仅是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一、政府担纲, 保障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西岗区位于大连市区中部, 总面积26.1平方公里, 人口31.5万, 是大连市市内四区中最小的城区。然而在大连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中, 西岗区一直处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2003年以来的五年, 西岗区以“小城区, 大发展”为指导思想, 贯彻实施“空间拓展、服务至上、区域联动、产业升级、特色培育”五大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新西岗”建设, 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作为“新西岗”建设一揽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2003年, 西岗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 以“精品意识”指导、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下发了《关于推进教育创新, 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 全面构建教育强区建设指标体系;树立了“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素质教育一体化、教育效益最优化, 到2010年, 把我区建设成为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贯彻实施“均衡发展、品牌创优、服务至上、质量一流、和谐满意”发展战略;大力提升教育服务民生能力, 使得区域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2004年, 为了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有机统一, 西岗区将“双高普九”纳入“教育强区”建设总体规划, 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立足全区中小学, 统一标准, 提出了“软件不软, 硬件过硬”的建设目标, 切实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差距, 确保区域教育在高速发展中始终保持优质、均衡的特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 区域“教育强区建设”的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 西岗区已经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辽宁省“十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辽宁省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示范区、辽宁省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区、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经验远播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 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日本被广泛推广。教育民主、爱心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影响全国的区域特色。2007年5月, 西岗区在辽宁省率先突破300分大关, 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 赢得了省教育督导团和大连市政府的高度赞誉。

二、精雕细琢, 确保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2003年, 西岗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5年来,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始终坚持推进区域均衡教育、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区域教育的根本目标, 不断提高全区教育现代化水平,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 优化师资, 合理布局

教育的均衡, 根本是师资的优化与均衡。为了奠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西岗教育行政部门以“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配给”为策略, 全面打造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和师资队伍, 从根本上消除了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 从源头上堵截了社会与家长的“择校”热。

1. 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名校长。

名优校长是名校创建的根本。不断深化“名校长”工程, 为每一所学校培养一位名校长!2003年始, 西岗区教育局逐步开始完善着“名校长”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 建立了“名校长”长效培育机制;每年设立200万元校长专项培训资金, 选派名优校长到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创建网上“校长论坛”, 为校长开辟理论平台;建立“名校长工作室”, 树立优先校长品牌;开展跨地域名校长“结对”活动, 促进互帮互学;开辟区域内名校与国内外名校网络高端对话通道, 推动校长与教育专家的学术交流;鼓励名优校长著书立说, 促进自我提高……

2. 让每一个班级都有名师。

不断深化“名师工程”, 让每个班级都配备家长满意的名师, 是西岗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2004年, 西岗区以打造师资品牌为目的, 按照“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的精品队伍建设思路, 出台了《关于建设学科带头人队伍的意见》, 打造具有西岗特色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整个评选过程经过校、区两级筛选, 考核内容涉及师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质、个人才艺等多个方面, 整个评选过程历时一年, 评选产生学科带头人106人, 学科带头人覆盖了中小学、覆盖了各学科。为了全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西岗区定期召开学科带头人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会;出台了学科带头人考核管理办法, 对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每年拿出50万元重奖学科带头人, 牵动名师队伍建设。另外, 深化“仁爱之师”评选和宣讲活动, 铸造师德典范;完善市区教学骨干队伍建设, 多角度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加快名优教师和外籍教师引进力度, 多渠道发挥名师作用, 加快名师队伍建设。

3. 让更多的教育专家走进课堂。

专家引领是校本研训的必备条件。2007年, 西岗区在高分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更加大了“专家引领”的力度。他们先后选派校长100余人次到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区进名校、拜名师, 学习管理和教学经验, 并通过经验报告会等途径, 实现全区经验共享。同时, 教育局加大了“请进来”的力度, 先后邀请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知名教育专家30余人来西岗区为全体干部和教师传经送宝, 并深入一线开展学校管理和教学会诊。仅2008年下半年, 全区干部和教师观摩名家现场做课100余节, 专家教学诊断40余次, 接受专家培训近1.5万人次。

4. 让每一个干部教师都与时俱进。

以不断地学习全面提升干部和教师的专业水平, 是实现师资队伍均衡化的关键。为了与时俱进提高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 西岗区教育局制定了西岗区干部教师“十一五”教育规划, 全面加强干部和教师的自身学习、继续教育和校本研修。建立了校长读书讲学制度、校长听评课制度、教研员授课制度、校本研训制度, 对继续教育过程实施电子化管理, 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干部竞聘上岗制和年终考核评估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开展从校长到教师的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活动, 公平竞争, 鼓励发展。

几年来, 西岗区实现了在职教师培训率100%,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培养了市级以上名校长8人, 省市级骨干教师、名师200余人, 学科带头人106人;建立了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制度, 2004年以来共交流教师618人, 占在职教职工总数的33.9%。目前, 西岗区强弱学校间的骨干教师比例差已由原来的21.7%缩小到10%, 高级教师比例差已由原来的20.4%缩小到14%。

(二)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1. 加大教育根本性投入。

2003年, 西岗区创建了“新春议教会”制度, 规定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政府研究的第一件事是教育, 并明确提出, 政府每花出1块钱, 至少有三分之一用在教育上。5年来, 西岗区教育经费总投入7.1亿元, 年均增长9.15%;其中,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6.1亿元, 年均增长10.38%;教师福利待遇总投入6725万元, 全部用于教职工的住房补贴、体检和奖金发放;2008年, 全面规范在职和离退休教师津贴, 投入9800万元, 实现了教师工资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2. 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

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西岗区政府将关乎教育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定期督察, 限时完成”, 从而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配备水平全面提升。5年中, 全区中小学改扩建校舍、体育场 (馆) 近40处, 建成了西岗区远程教育中心、素质教育中心各1所, 新建电子阅览室32个, 改造学校实验室22个, 学校图书室64个。目前, 西岗区中小学教师办公条件、学生的桌椅和仪器配备率全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教师进修学校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 特殊学校达到省级标准, 各中小学均达到省图书示范校标准;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微机宽带“班班通”, 生机比达到8:1, 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基本消除。

3. 以优化整合提高办学效益。

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区政府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界限, 挖掘区域资源优势, 以接收“船中”为契机, 合并香三小学, 对香炉礁地区教育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 建成了西岗区素质教育中心。同时, 通过扩大品牌学校的影响, 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地校及市级干训、师训基地校等途径, 全面启动了全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这些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区域教育资源布局, 发挥了学校的地域和师资优势, 有效地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 科学管理, 质量创优

1. 一切管理为教育质量服务。

区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工作思路, 构建起统领全局质量提升的工作格局, 与校长签订中考目标责任状和促保学苗责任状;创建“教学质量月”、“深化教学质量月”和“教学质量攻坚月”等活动;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强化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推行校长书记例会制度、领导干部包校制度, 通报月工作进展情况, 明确工作方向, 从而凝聚了合力, 提高了效能, 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为促使学生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 西岗区力求创建“高效课堂”。几年来, 他们深入开展“高效课堂”研究, 组成学科研究项目组, 围绕学科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教学攻坚;加强教学重点、难点工作指导, 组织区教师进修学校和邀请教育专家, 针对课程整合等10个方面的问题出台指导意见, 规范教学和管理行为, 提升教学实效。他们加强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管理与指导, 提高必修课的教学质量, 增设选修课, 发展学生的特长。他们不断加大课堂教学监管力度, 组织新学期教学准备工作专项大检查。他们开展课堂教学联合视导, 组成艺术组、体卫组、小学教学组和中学教学组, 以听评课为途径,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指导,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以打造特色促德育深化。

创建教育民主特色,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确立了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关系;创建“爱心工程”, 建立扶贫帮困机制, 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制度、“寒窗基金”助学制度, 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问题;创建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特色, 以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为主线, 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成立西岗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 形成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四大区域特色创建后, 通过系统的文化浸染和学习活动, 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 以活动开展求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艺术教育, 区域性指导校刊、班刊、教育信息“三刊”建设和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三队”建设, 打造“校校三刊精美, 队队德艺双馨”的良好艺术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以活动展示和参赛途径彰显区域体育品牌。区小学男子足球队荣获2007年中日韩三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冠军、2008年全国“阿迪达斯杯”大连赛区冠军、第十二届前桥国际“市长杯”大赛亚军;兆麟小学代表大连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承办并参与了省机器人大赛和市科技创新大赛, 获金银铜奖6项, 一、二、三等奖112项。

三、全面策动,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 频出重拳, 从“硬件”改造入手

翻开西岗区中小学校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档案, 我们眼前呈现的是这样一串记载:2003年, 投入80万元改造第七中学;2004年, 投入300万元改造第二十六中学;2004年和2008年, 先后投入130万元改造香二小学;2005年, 投入2200万元改造工人村小学, 投入2000万元改造第六中学, 投入2500万元改造第三十七中学和东关小学;2006年, 投入260万元对原新船中学校舍进行彻底改造, 成立西岗区素质教育中心;2007年, 投入170万元改造七十一中;2007和2008年先后投入100万元改造滨海小学……2003年以前, 全区35所中小学有操场36块, 仅有1块为塑胶操场;而现在, 全区已有27块操场建成塑胶操场, 塑胶操场覆盖率达75%;到2009年底, 全区塑胶操场覆盖率将实现100%。

(二) 内涵发展, 以“软件”建设为本

薄弱学校是一个综合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 截止2003年底, 西岗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已经全部改造完毕;2003年以后所谓的薄弱学校, 即指区内某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内涵发展是西岗区薄弱学校改造的核心。由“硬件”到“软件”, 软硬兼顾, 确保每一所学校不掉队, 并持续保持良性发展, 是西岗区薄弱学校改造的总体思路。其具体实施过程是:由政府督学室、行政计划科、基础教育科、人事科、教师进修学校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 从队伍、管理、教学、科研等多视角切入, 准确把握薄弱学校的发展现状, 通过强弱学校横向比较, 抓住影响薄弱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帮助薄弱学校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政策扶持、问题诊断、专家指路、过程督导等手段, 帮助薄弱学校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办学水平, 脱离薄弱, 奋起直追, 力求一年见成效, 三年大发展。

(三) 综合治理, 盘点薄弱学校改造七大方略

“措施到位, 综合治理”是西岗薄弱学校改造的成功经验。在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 西岗区积累了7条经验:

一是以创新推动薄弱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打造教育发展的全新增长点———深化校本研究, 进行办学模式、特色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打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高效课堂, 充分发挥学校个体优势和潜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班级管理水平, 推动薄弱学校发生质的转变。

二是以一流的管理队伍牵动薄弱学校发展。以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突破, 通过优化干部配置、加强岗位培训, 将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以及名优学校的管理经验引入薄弱学校。在干部选拔上, 严格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原则, 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员竞聘制, 从源头上消除平庸管理。在组织建设上, 通过宏观调配和干部交流, 对配备不齐、搭配不当的领导班子进行补充、调整, 让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立足提高学校管理实效, 切实加强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培训,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确保薄弱学校始终处于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管理之下, 以管理优势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

三是以名优师资破解薄弱学校的发展难题。以教师交流和岗位培训为主渠道, 坚持“优化存量, 增量保优”原则, 制定优惠政策, 加快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以优质师资支撑薄弱学校改造。具体措施是:在全区范围内, 选派名优教师跨校带徒, 保证每个薄弱学校教师都有名师引领;深化校本培训, 立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优先安排薄弱学校教师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师德建设, 打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团队;优先安排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在教师交流中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 以壮大薄弱校的教师队伍, 等等。

四是以规范化的过程管理完善薄弱学校工作运行机制。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全面完善薄弱学校的制度建设, 以科学的制度体系构建学校工作运行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以教学管理为重点, 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及奖惩机制, 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聘任制、考核奖惩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强化教师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管理, 落实目标管理制、全面质量管理制等制度, 使薄弱学校的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五是以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随机督导引领薄弱学校自主发展。加大薄弱学校的督导力度, 发挥教育督导的规范、指导功能, 逐项考评, 落实指标, 夯实薄弱学校的发展基础;以促进薄弱学校自主发展为主题, 将督导重点落在办学方向、德育和教学工作上, 全面、客观地评估薄弱学校的发展, 激励进取, 引领提高, 加快薄弱学校自主发展。

六是以推进“小班化”教学为途径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行“小班化”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批改的全面性、指导的广泛性, 增强教师对每个学生个体关注的深度和广度,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的精细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目前, 第六中学、第七十一中学小班化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学生德育等诸多方面已积累一定经验, 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全面提高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效益, 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 篇10

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

二、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较为巨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匮乏严重, 教育资源也相对贫乏, 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这种现状导致学生们的求学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教师普遍存在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体会, 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制约。

1.师资力量有显著差异

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普遍较为艰苦, 教育部门努力从各个师范高校吸纳优秀的教师人才到基层工作, 但大部分的优秀教师都无法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奉献意识薄弱, 通过各种渠道调往城市的学校工作, 农村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农村地区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 缺少学科教师, 比如城市的小学从一年级便开设了英语课程, 但农村普遍从初中才开设英语课程。

2.教育环境的差异

城市文化氛围浓厚, 而且社会性教育资源丰富, 政府财政大力支持修建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少年文化宫等文化设施, 并广泛宣传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去, 团结协作, 取长补短。此外, 城市文化部门也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览、青少年才艺比拼、特殊节日游艺宫的活动, 增长青少年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眼界。然而, 农村的孩子只能在课堂上, 从书本当中或者老师的讲述当中或者自己的想象当中了解世界, 见识缺乏, 眼界狭窄。

3.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

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 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 他们收入少, 居住环境差, 文化水平较低, 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思想教育, 导致农村孩子的思想境界较低, 不乏自私自利的心态。而城市地区的学生家长, 普遍有较高的学历, 工作稳定, 收入较高, 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智力进步、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 由此造成城乡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4.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

“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依旧。升学率从来都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 往往采取“抓小放大”的措施, 集中优秀教师人才重点培养“优等生”。对于起初表现不佳的后进生, 农村教师普遍选择放弃, 对其精力的投入甚少, 从而导致后进生失去信心, 厌学的心态越来越严重, 慢慢地就荒废了学业。而城市学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 对于后进生, 教师往往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重点培养, 帮助他们查找原因, 寻求进步, 努力赶超成绩较好的同学, 保持所有的学生步调一致,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由此, 城市学校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 两极分化并不明显。

三、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

当前, 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只是处于由入学机会均等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发展进程中,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失衡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体制机制改革和观念变革进度失衡

(1) 教育公平意识淡薄, “二元性”模式改革进展缓慢。义务教育投资的“二元性”模式改革进展缓慢, 多年来, 在城市义务教育基本上做到由政府提供, 农村义务教育的维持则较多地依赖于学杂费收入。 (2) 强制入学机制不完善。农村中小学辍学情况调查表明, 造成失学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厌学和家长重男轻女及读书无用论思想等几个方面。一些农户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 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有意无意地让子女, 尤其是女孩过早地失学, 这也是农村初中阶段失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没有出台。义务教育发展失衡, 首先是城乡和区域间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对于一个省而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长期得不到提高, 极大地限制了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途径

1.建立均衡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 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 由国务院在每年年底确定下一年度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生均标准, 省人民政府确定全省统一的教师工资标准, 均衡教师待遇, 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所需的建设经费在年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并审定后交县财政, 下一年度列入财政预算; (2) 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教师的工资收入, 减少地区差距, 设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 (3) 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的成分分担机制, 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

2.建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扶持机制

(1) 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扶助, “反哺”农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更多的还是计划体制遗留问题; (2) 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已有助学办法的基础上, 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

3.建立“挂职交流”的管理模式

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根据协作区的实际, 加强城区和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互动交流, 实行干部交流任职, 促进管理水平共同提高。学校中层干部的交流任职, 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还促进了现代化、合理化的用人机制的建设,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如今, 乡村学校普遍受到学科知识量化为主的高考选拔制度的制约, 一味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 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 剥夺了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因为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 往往忽略了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作用, 将主要课程把时间塞得满满的, 不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外, 对于几次考试表现差劲的学生, 老师往往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 更多是选择放弃, 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尤为重要, 乡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略微偏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适当地将主科与技能课相结合;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教师不应该存在歧视的心态, 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 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多采用鼓励的方式, 给学生们增加信心, 促进他们不断前进。

五、结束语

众所周知, 提高农村地区的办学水平,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政府、社会、教师的通力配合, 加大对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财政投入和师资投入,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杰, 金俊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势在必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 .

[2]范艳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05) .

[3]芦苇.发挥优质高中示范效应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宁夏教育科研, 2011, (04) .

[4]高作满.浅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师, 2011, (26) .

[5]李学海, 沈明意, 王伟.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创新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0, (02) .

上一篇:特有包装、装潢下一篇:半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