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体系

2024-08-26

开放式体系(精选十篇)

开放式体系 篇1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宽广的涵义, 但归根结底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 实践教学不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 而且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培育创新精神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在新世纪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将需要大量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食品类专业人才。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科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的学科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实验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改革严重滞后, 对创新人才的培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对此, 许昌学院从2012年起, 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全面启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实践教学, 很多学校启动了一些列改革尝试, 燕山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采取了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开放性实验等措施, 逐步建立起适合普通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3]。江苏科技大学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为基点、以创新为要点、以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选修实验为切入点、以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全面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4]。南京理工大学,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构建了“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习”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平台和实施方法[5]。蚌埠学院从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 对《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具体措施[6]。以上研究内容主要在于教学方法, 而对于实验内容设置、考核依据和标准较少。

2 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食品专业课程, 特别是专业方向课中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比重较大,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 但是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都安排在课内完成, 时间紧, 对于周期较长的实验开设不利, 特别是设计型实验。本文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培养为视角, 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依据和标准等方面。

以“三点一线”为基准, 即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为基点、以创新实践为要点、以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选修实验为切入点、以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 构建“课程实验、科研训练、生产实践”三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分别是:一、课程实验, 主要以综合型实验为主, 周期较短 (0.5~1学期) , 所涉及的课程有: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软饮料加工工艺学等,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二、科研创新训练, 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自主选题为主, 一般周期较长 (1~2学期) ,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生产实践, 主要包括校内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使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以“三点一线”为基准, 构建“课程实验、科研训练、生产实践”三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 分别从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2.1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

2.1.1 课程实验教学

根据课程特点开设一定数目的实验项目, 其中分为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 其中综合型、设计型比例不少于60%。综合型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和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根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耗时, 将每个项目赋予一定学时或学分, 以便实验考核时使用。

2.1.2 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包含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 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依据自由双向选择的原则, 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 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 最终形成总结报告、学术论文;二是自主选题, 学生根据个人知识背景在本专业界定的范围内,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 最终形成总结报告、学术论文。

2.1.3 生产实践

生产实习也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短期的生产实习, 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实习, 主要涉及跨课程综合生产实习, 要求有具体生产产品;二是毕业实习, 要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轮岗实习, 要求熟悉食品企业生产特点、运作模式等, 掌握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产品检测技术等。

2.2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2.2.1 课程实验教学

基础型实验要求学生必做, 统一安排时间和地点, 统一提交实验报告等;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学生自由选择, 自由组合, 利用课后时间预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学期末前提交实验方案、考勤表、实验报告、实验产品, 进行综合考评。

2.2.2 创新实践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定期检查实验进度, 学期末提交实验进度报告, 完成科研任务结束, 时间一般不超过2学年;自主选题, 学生自由组合 (一般每组4~6人左右) , 根据选题内容安排指导教师 (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不超过2个小组) , 学生实验前提交实验方案, 指导教师论证通过后进行实验, 利用课后时间预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学期末前提交实验方案、考勤表、实验报告、实验产品, 进行综合考评。

2.2.3 生产实习

短期实习安排指导教师, 根据实习要求分组, 学生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物料衡算、原材料和试剂采购、生产、销售、成本核算。毕业实习根据实习方案进行。

2.3 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

2.3.1 课程实验教学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 学生必须选择不少于方案要求的学时 (或学分) 的实验项目, 根据单个实验项目评定成绩计算该门课程成绩, 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αi为单个项目的学时 (或学分) , ωi为单个项目的成绩, W为该门课程最终成绩。

对于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成绩评定时, 如果有产品实物, 原则上安排不少于3位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取平均值。

2.3.2 创新实践

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 如果发表学术论文, 根据论文层次给予一定学分认定, 作为学生的创新学分 (具体标准见食品学院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如果提交实验总结, 学院组织不少于5位专业教师进行评定, 必要时可以采取答辩形式, 获得通过给予一定学分, 作为学生的创新学分 (具体标准见食品学院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

2.3.3 生产实践

对于短期生产实习, 依据学生考勤、实习内容、实习总结、实习产品评比等, 组织不少于5位专业教师进行评定, 必要时可以采取答辩形式, 获得通过给予一定学分。对于毕业实习, 依据《许昌学院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执行, 必要时组织不少于5位专业教师采取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3 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本文提出以“三点一线”为基准, 构建“课程实验、科研训练、生产实践”三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应用型食品工科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且对实验室建设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经过2年的建设和实施,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获得较好效果:

(1) 实践教学模式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性。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上采用了模块化, 单个项目实行单独考核,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 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

(2)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培养了教师会理论、会操作的“双会”,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

(3) 实践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多、知识面广, 但课程间又具有一定相似性, 构成了一个课程群。促近食品专业方向课实验教学的根本改革, 将课程延伸到课外, 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4) 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提高了实验设备使用效率, 特别是中试化生产线使用效率有极大提高, 避免了资源浪费。

4 结语

许昌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中, 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的双轨课程培养体系, 实行“必修+选修”模式, 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样化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以能力递进式培养方式, 运行“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践、创新和创业训练”的三层次教学体系, 实现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应用技能—专业技术创新”的培养目标。

摘要:紧抓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新机遇, 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许昌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 以能力递进式培养方式, 构建“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践、创新和创业训练”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应用技能—专业技术创新”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递进式,地方本科院校

参考文献

[1]李桂荣, 傅明喜, 王宏明,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6) :75-76, 145.

[2]曹军.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6 (6) :56-57.

[3]李健, 韩增胜, 粟坤.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2) :157-158.

[4]芦笙, 王加友, 袁爱华,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209-302.

[5]钟秦, 王娟, 陈乔迁, 等.化工类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3) :4-7.

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评价体系 篇2

传统的德育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封闭型的评价体系。一切的评价都是由教师说了算。但试问:老师只有1人,而学生却有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你能做到面面俱到吗?做到完全客观吗?这样的德育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拥有老师的参与,更有师生的互动,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评价的互动。这样评价的结果会更真实有效。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的评价者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应当让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德育评价实践之中,既接受我之外的世界评价,也评价我之内的世界;既接受我之内的世界评价也接受我之外的评价。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让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因为一个人经常运用道德评价不但可以巩固和加深道德认识,而且会增加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能力。教师应抓住每一次的德育机会,但是在抓住德育机会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多一分钟的时间,给他们一个自我德育评价的机会。比如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事件:在一节活动课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跑到办公室向老师报告说为了玩下棋,一个小朋友把别的小朋友给打哭了。当老师让那位“告状”的小朋友把当事者叫到办公室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并没有开始无休止的“唇舌之战”。该教师选择的做法却是一语未发,给了他们大约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这件事情。接着是让他们自己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我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两个学生分别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情我做错了,我不应该打同学,对不起„„”而另一个接受了他的道歉并回答说:“没关系,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就是不应该打同学„„对不起。”老师听了他们的回答顺时补充到: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有好东西就应该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在平常的校园生活学习中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平常了。但是不是每位老师都会选择这样做呢?一分钟的沉思也许其效果是胜过于你老师十分钟甚至是更长时间的说教。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自评,更让他们获得了一个真切真实的体验。当然这样的自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让他们拥有一个自评的机会不至于伤了孩子心中那份仅有的自尊心,从而抑制他们产生厌烦,甚至是叛逆的心理。当然在保证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所谓给他们充分自评的机会还是以达到学生的德育为最终目的的,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的,并不是所谓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夸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别人”到“自己”的。因此,从学生的这一个心理特点出发,我们也应该充分给他们一个评价他人的机会。很多时候,同龄小朋友的所作所为就是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们在评价别人、评价别的事件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往往会得到一份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教师的灌输相比较,两者的不同效果还是显然易见的。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多给他们互评、小组评的机会。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自己的优点、闪光点是有待于他人来发现的。同样,很多时候自己所意识不到的错误也只有靠别人的指点才会变得清晰。如下面是一位六年级小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小组对他的评价和导师的评价:

我能认真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在家认真复习,特别是字写得棒,画也画得好,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可是我很调皮,经常乱跑乱闯,还有不太会帮助小朋友,以后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自评)

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他学习棒,字写得漂亮。另外,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他能认真负责,特别是做值日组长的工作。但是他帮助同学不够主动,胆子也不够大,有时也很调皮,违反纪律。(小组评)

你是个优秀的男孩,学习棒,习惯好。尤其是听你朗读课文,大家都说有“如做春风”的感觉。批改你的作业,老师也常常觉得是种享受。可是,看似文质彬彬,甚至有点腼腆的你,有时侯,也确有男孩子的调皮和粗心,老师想送你两句话:粗心是学习最大的敌人,助人是快乐之本。希望你以勤奋学习为荣,以助人为乐为荣,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小标兵。(教师评)

我们不难发现多维评价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等结合起来,不仅真正保证了德育评价主体的参与性、多元性且更可以多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及客观评说自己的能力。学会正视自身优缺点,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变“他律”为“自律”,从“他人”到“自己”。一个不错的做法是尽量地鼓励学生民主地进行班干部竞选、三好学生评选。因为上台演说是对自我的评述,而民主的选举更是对他人的正确评价。请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真正的评价者,让他们学会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拥有心的碰触,最终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2、让教师成为孩子品德评价的引导者

确立学生的地位,让孩子成为品德教育的主体,给他们自评与互评的机会。但是,我们在把这一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也应该牢记,我们所做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自评也并非所谓的自我夸耀。因此,要进行品德评价与其拥有一定的道德观念是分不开的,评价是建立在其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了。毕竟,凡事有了正确的指引才会少走许多弯路。对于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来说也不例外。当然教师也并非是传统德育评价中的“掌握者”,而是以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或是激励者甚至是学生亲密伙伴这样的身份出现。作为一名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的德育评价最主要的就是以激励的方式来做好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这里先对教师如何正确引导的方式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谈一些简单的看法。至于激励这一点在下面再做阐述。

我们说评价榜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究竟应该如何运用道德观念去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因此,作为另一评价的主体:德育评价的引导者——教师,在行为师范的基础之上就应该学会挖掘、提供评价的榜样。给学生以经常性的示范。比方说,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或是近期报纸上刊登的光荣事迹让他们进行评价等等。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一种基本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只有“量”的积累的评价方式,毕竟还是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训练多了,很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厌恶,抹杀了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性。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真正的真实的体验还会走入传统德育评价的误区:做法与说法相脱离的毛病。正所谓儿童的品德正处在形成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完整的品德结构尚未形成,不仅其思想不够稳定,而且其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之间还经常出现互相脱节的现象。因此,上述老师的做法一旦过量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因此,德育评价的引导关键还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活动。从孩子们的身边事物、事迹开始着手。利用好各种教学及教育环节。如对最近班级里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或是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件事情进行小组道德讨论(布莱特效应显示: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同伴的道德判断,拒斥低于自己品德阶段的同伴的判断)说说你的看法,或是利用角色转换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品德评价能力。更可以以座谈会、辩论赛等形式,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品德评价。这样一来,就能让他们在实际的评价活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德评价能力,同时也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同的形式,新鲜的事件,熟悉的环境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品德评价的积极性。真切的情感体验也更有利于学生品德评价“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抓住每一次德育机会,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3、让家长成为孩子品德评价的参与者

孩子的品德评价除了有其自身的投入与教师的引导之外,更应该有家长的参与。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见证人,孩子的一步步成长甚至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在家长眼里的。更何况人的品德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结构整体,影响品德行为表现的内部和外部有很多很多因素。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与在家中“真实”的表现很有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学生在学校所表现的服从和宁静有时只是外在的表现的行为。它往往掩盖了学生的本质,形成一种外在要求一致的虚假的合理的行为。而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代表了某种一贯和综合的品德行为模式。更何况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引导还是有限的。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交流探讨对孩子的德育评价确实有这个必要的存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品德评价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也只有家长的参与,德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才能最终有效全面的实现。

孩子的品德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受家长的影响。虽然家长对于学生品德评价的影响可能并不像学校、老师来得那么有组织、有系统。但它却是潜移默化的。比方说,家长对于某一个事件的处理态度,对电视中某件事情的评价,其实已经默默地影响了坐在你身边的孩子。基于这方面考虑,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孩子的德育评价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指导、影响。以一种健康、高尚的价值观去评价每一个道德现象。其次,对于孩子的品德评价也应及时有效地引导,参与。比方说,孩子在家中经常会提起一些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其实孩子在阐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或多或少渗透进了他对于这件事情的道德评价。身为家长的你此时就应该及时地融入到其中,抓住机会,巧妙地、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德育评价的引导。当然,除了平时不定时地、主动地、无意间地给孩子的品德评价一个正确的引导外,更应该给孩子在家中一个评价自己的机会。可以让孩子、给孩子定期的总结一下近阶段的表现等等。毕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起老师与学生之间更为亲密,更为随意,同时也拥有多一份的理解、对话与协商的机会。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下进行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以信任和尊重。

但是,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疼爱”,导致对孩子过分的“信任”,对他的德育评价也往往是表扬胜过与批评,甚至没有批评。即使不对也不加以引导。这样的参与,将会导致孩子不良品德的形成。

开放式体系 篇3

“351”德育体系是指,通过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美、文明美、学习美、才艺美、实践美”五大美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美的自己。

一、全员育人——家校携手,人人都是德育导师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科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作为、少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我校便提出了“人人都是德育导师”的教育职责,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经必要的调整后,使每个教师成为20-30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通过《导师工作手册》、《学生成长手册》、每月谈心、每月家校联系等,让每位导师能够及时了解爱心承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不过,教育如果仅仅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戏唱得再好,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既有唱念做打水平俱佳的主角,也有心甘情愿做绿叶的配角,那么一主一配两相扶持,“人人都是德育导师”这台大戏必能做到精彩绝伦。在这一认知的引领下,我们又开始精心筹划,将家长这一学校最坚实的后盾拉入了德育导师的阵营,借助浪花朵朵家委会的力量,通过“家长助学团——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家委会考核——激发家长带头人的源动力”、“家长VIP制度——激活家长助学热情”三大步,让家长的心牢牢的贴紧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真正的做到了同步、同心、同力。

二、全程育人——课堂+活动,让美德教育知行合一

德育学认为,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不能割裂。我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依托创建特色学校的优势,积极探索以“做最美的自己”为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途径。用“美”引领学生品德成长,用“美”促进学生快乐生活。

(一)美在文化,用“无声语言”影响知性之美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力量,人文精神是力量。走进实验小学的教学楼,仿佛走进了强大的精神磁场,让人欲罢不能。“知美教育理念厅”、“生命因读书而美丽”主题厅、“知书达理美行成习”主题厅,用学校精神引领全校师生在美行之路上健康成长;“世界名人墙”“知美教师风采墙”“知美少年风采墙”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师生们每一年的美丽蜕变;“名人传记”“学生个人专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向每个孩子传达着,只要努力,我们的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伟人。一步一景的设置无形中也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内化了德育的人文性,促使学生在情感触动和氛围感染中自主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美在课堂,“美德教育”在传授中焕发最美活力

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有加强主阵地的建设,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才能从根本上焕发道德活力。我们除了加强品德课的教学,我校还为每个年级都编制了《做最美的自己》德育校本教材,每套教材均有五个单元,“绿之健美——身心成长篇;紫之华美——人文提升篇;黄之慧美——科学导航篇;红之婉美——艺术熏染篇;蓝之姿美——行为训养篇”,每个单元3课:体现五大主题。再加上开学第一课及每周第一课的两大主题升旗仪式,到五年级毕业,学生可以经历50多次主题不同、形象各异、活动多样、体验不断丰富、认识逐步深入的教育实践,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熏陶感染和身体力行,最终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

(三)美在活动,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需的一环。在发动全校学生利用各种时间背诵之余,我们又想到,核心价值观不应仅仅停留在记诵层面,而应将其变为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绝不仅是因为贯彻政策要求使然,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所以我校几经思索、锐意创新,结合少先队实践体验教育活动,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四个一”系列实践活动。“四个一”即“一个肢体动作解读核心价值观”、“一部自创微电影记录身边核心价值观”、组建一个“模拟家庭”感悟核心价值观、每一节日融入核心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价值观在学生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小小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

三、全方位育人——知美评价体系,绽放最美的生命

(一)打造知美评价体系,挖掘生命中的美丽

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它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择,而应成为学生前进的“加油站”。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全力推出了“知美评价体系”,利用“班级评价台、知美shopping屋、知美少年成长手册、知美少年评选”四大推手,激励学生从“每一天美一点”,到“每一周美一点、每一月美一点、每一年美一点”。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两届知美少年的颁奖典礼,共选出200余名学生成为学校典范,并将其照片悬挂在学校文化墙,与“伟人墙”遥相互应,潜移默化中告诉每一位学生——“也许明天的你也是一位伟人!”

(二)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生命中的美丽

学校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建设心理咨询室、利用测评软件建立全体学生心理测评档案、对班主任进行“学生团体心理游戏”培训、在学生中开展“漫描人生路心理漫画”等工作,不断开发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学校已达到每10个班级配1名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留守儿童建有心灵小屋、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六一心愿”“校园妈妈爱心帮扶”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

开放式体系 篇4

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选择。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敏捷制造等新的概念和方法的研究与发展,作为各种先进制造环境中网络制造的基本单元,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功能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网络数控系统功能将为网络制造、远程制造、远程诊断与维护及机床与网络资源的相互共享等提供最基本的支持。

2 数控系统网络基本结构设计

开放式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由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系统软件包括实时操作系统、通讯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系统程序,通过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即API)向应用软件提供服务;系统硬件包括组成系统的各种物理实体,其对外部的表象和接口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使之与操作系统分隔。按照上述设计思想,并对网络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筛选,设计网络数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硬件各部分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和开放设备级网络互连,传递命令和数据信息,并行完成数控任务。

3 数控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在详尽分析国内外有关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已有的数控系统开发设计和产业化的经验,结合当前数控行业的现状和市场需求调查,设计了基于PC体系结构的硬件平台,如图2所示。系统内部采用数字量标准接口或现场产品线连接各功能部件。系统与外部采用网络化的连接方式,可与CAD/CAM、FMC/FMS和企业Intranet集成,实现数控系统的网络化。

平台中的工业PC机采用高性能PC104产品线,其微处理器采用586(奔腾级),主板上则集成硬盘接口、软驱接口、双向并行口、RS232串行口、键盘、鼠标口、VGA接口、内存条插槽,并集成网络接口;配备硬盘和软盘,可装载和存储大量加工程序,具有巨量程序加工能力;利用以太网、RS232等接口,为机床联网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

采用双FPGA[1]设计,主要为了利用FPGA芯片所具有的较好的灵活性,在不改变硬件电路的情况下,可改变FPGA芯片的固件,并对两个FPGA芯片灵活搭配,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并提高数控系统的性能。图2中,一个FPGA芯片负责控制形状量接口电路、MCP/MDI键盘接口电路、主轴接口电路和脉冲量伺服驱动装置接口电路;另一个FPGA芯片则负责控制脉冲量伺服驱动装置或步进电机驱动装置接口电路,以及模拟伺服驱动装置接口电路。

4 数控系统网络硬件体系设计

根据系统硬件平台提供的条件,网络硬件体系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局域网和通用计算机相连,以通用计算机作为主服务站点,通过广域网和其他远程终端相连接[2]。网络硬件体系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其中的数控部分和通用微机部分的数据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数据按一定的网络系统规范进行处理,然后将接收到的数据或请求信号分发到各个子功能模块。该体系能通过广域网络传送和共享零件加工程序,包括:G代码程序的上传和下载;由CAD/CAM软件生成的数据程序可通过网络服务器传送到任何一台联网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中;一台机床G代码程序的多台共享;还可实现远程操作、控制、监控以及故障诊断。利用仿真操作面板,可对联网的机床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通过现场摄像装置,监控机床运行状态,并将加工中的故障信息返回网络服务器,技术人员实现远程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减少维护的盲目性,提高设备完好率。

5 结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PC的网络化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的设计,对具有网络功能的数控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硬件平台和网络硬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目的是根据当前的数控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控系统网络功能,也为数控加工集成制造提供切实可行的硬件设备解决方案。

摘要:探讨了网络数控系统硬件体系设计与实现的问题,对网络数控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硬件平台和网络硬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网络,数控系统,硬件体系

参考文献

[1]秦兴,王文,李为建,等.基于FPGA的硬件可重构数控系统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2(6):407.

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建设论文 篇5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使生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当这种教学方式落实到实践中,依然会存在诸多小完善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以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萃 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

参考文献:

[1]吕海英.植物生物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79~82.

[2]焦子伟,张维,努尔买买提依力亚斯,吾尔恩.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开放创新生物实验室建设初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8(02):74~86.

[3]朱道立,王康乐,陈佩林,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优良学风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报,2013,40(02):328~333.

[4]王松梅,潘銮凤,邵红霞,等.八年制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08~1009.

开放式体系 篇6

【摘 要】本文针对工程训练中心传统的实习实训存在管理落后、设备资源利用率较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等问题,对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 实习实训 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前言

现代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学生设计、加工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地,是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基地或校办工厂传承下来,即在普通的机加工和材料成形加工车间基础上,通过增加机械基础训练模块、数控加工模块、CAD/CAE/CAM/CAPP模块、先进材料成型(成形)模块、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模块、机电一体化模块、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通过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不断完善设备规模和先进设备的购置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引入、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满足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为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型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辅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开放,即学习不再固定时间、空间和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创新思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根据计划预约时间和空间、教师和设备等完成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是通过建立资源配置合理与共享的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和科研团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自主选定内容,有针对性地完成实验实训,培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扩展了学生的个性创造空间。提倡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桥梁,符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训练中心传统的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实训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实验实训、电加工实验实训、机械制造工艺实训、模具岗位实验实训、数控编程及操作实训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和教学模式转型等问题,实验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内容已是现代制造工业淘汰的内容,实践环节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实验实训的兴趣,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其实习实训课题的选择、加工工艺路线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概由教师指定或者按照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行,实验实训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比如在机械设计实训中,实验实训任务书给定设计题目为齿轮减速器,设计步骤按照实验实训指导书来进行,学生在设计时只需按照给定公式计算,再依葫芦画瓢选择相应的带传动、电动机、轴、轴承等。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丧失了实验实训的兴趣,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管理落后,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一是原有师资力量较薄弱,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岗位少,专业水平不高,部分实习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指导;先进设备培训机制不完善,部分新进设备出现长期空闲的问题;实验室管理混乱,实习实训设备无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二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实训时间较为集中,加上设备资源和指导教师较少,考虑安全因素,部分同学真正动手机会较少。相反,一些设备每年大部分时间空闲,造成非人为使用损耗和失效,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教学评价体系能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很多实验实训缺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是否掌握该项技能无从知晓,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实验实训内容安排在理论课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也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教学考核为合格或不合格。学生无论从考研究生或评奖学金角度,对实习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指导老师因实习实训设备少、学生多,对很多走过场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学生对实习实训缺乏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一)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以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的实验实训体系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划分为几个方向,包括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根据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将实验实训模块化,根据岗位需求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对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一是在时间上开放。工程训练中心在工作时间内全方位开放,学生可先在网上查看仪器设备的使用空闲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学习情况,预约设备使用时间和指导老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实训内容。二是在空间上开放。有些实验项目,比如CAD/CAE/CAM实训等,并不一定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学生可用自己的电脑在宿舍完成后提交给老师;另外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设备操作规范、实习实训指导书等实验前的准备内容、实习实训报告、课后思考等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可挂在网上,学生在实验前下载预习和实验实训后完成并提交,教师可直接在网上查看后评定成绩。三是内容上开放。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工程性较强,需要完成的实习实训内容非常多,可采用项目驱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实习实训模式,建立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放性教学体系。

对于模具方向来说,核心技能为冲压和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可围绕这条主线,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科学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学生可从大二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地进行, 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和企业,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如塑料模具的设计,教师指定或学生自行寻找身边的塑料零件,完成此零件的模具设计和主要成型零部件的加工,如图1所示:

(二)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实训体系

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结合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验实训能力要求,调整实验实训课程的逻辑结构体系,建立以用人单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实验实训课程开设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

例如,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模具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完成与模具相关的设计、研发、维护、调试等工作,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如图2所示的实训体系,且都能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学生可从大二下学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自主选定题目,自由组成团队,制定实验实训计划,到大四上学期完成所有与模具相关的实验实训内容。这样既实现了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图2 基于模具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习实训体系

(三)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提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调动全院师生投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发展,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包括一个学生科研活动室,并同时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实验基地建设,购买相关仪器、工具等设备,配备指导老师,规范管理。创新基地将以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流的创新服务,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基地将建成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

创新基地建立后,定期举办校级活动和比赛,如技能型比赛(机床操作、CAD制图等)和创新型比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大赛等),形成比赛机制,在全校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调动学生投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全国性创新比赛选拔人才。2013年我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组织参加全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项获得广西区一等奖,并获得中南地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014年共推荐8件作品参加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部获奖,其中1等奖和2等级各3项,还有一件作品获得全国赛2等奖。通过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

(四)研究开发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训练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完全模拟真实环境的训练场所,使广大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应用效果,使训练中心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达到期望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众多的实验实训设备、机房、教学、学分等多方面的资源,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能够使决策层在统一平台上对实践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图3 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

我院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实验实训的建设改革中,开发了适合我院的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如图3所示。通过平台,学生可完成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并查看成绩,指导教师可发布信息、评定成绩、查看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管理平台极大地开放了学生实验实训的时间和空间,为实现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办学条件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始终坚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机制、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与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我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模具方向为试点,在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开放式教学以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显著,可推广至机械类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刘顺舟,刘冉.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41-42.

[2]安保琴.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133,64.

[3]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丁洪生,周郴知,杨志兵,等.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06):1-4.

[5]邹小平,谢小妍,张宇宙,等.高校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创新设计实践与探索[J].企业经济,2004(08):96-97.

开放式体系 篇7

1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了智能网关技术、统一编码技术、IPv6 技术等, 如何实现开放式全局范围内的物与物互联, 重点需要解决的是统一编码、传感网络路由 (智能网关) 等关键技术。开放式物联网的应用, 必将是架构在internet网络基础之上, 数据包封装在TCP/IP协议之内, 那么如何实现物联网数据包的智能传递, 从任意的internet网络终端, 通过通用的物联网终端识别设备, 读取物品的RFID芯片信息, 标识的信息能在网络上找到对应的信息服务器, 反馈回物品的详细记录数据。只有解决了开放式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普及应用。

1.1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物联网层次结构通常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感知层由传感器和传感网关构成, 各种传感器包括常规的一些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感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 并且将信息传递给智能网关, 由网络层传递给应用层进行处理。

(2) 网络层可以是由各种类型网络, 包含专有网络、光纤网络、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平台等组成, 其核心是Internet网, 网络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 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传感信息。

(3)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应用接口, 它与行业应用相结合, 实现物联网具体的智能化应用。

1.2 物联网的编码技术

目前, 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RFID编码规则, 我国的RFID标准还未形成。现有的欧美支持的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电子产品码) 标准和日本支持的UID (Universal Identification, 泛在识别) 标准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标准。EPC编码有通用标识 (GID) , 也有基于现有全球唯一的编码体系EAN/UCC的标识。

物联网上的任何信息的流动, 都需要给物体做一个唯一的识别码 (身份标识) , 包含物体的一些具体身份信息与内容, 同时这个识别码能够在网络上被传送和识别, 如何有效地把物体的RFID编码与最新的IPv6 编码相结合, 是物联网技术与INTERNET有机集合的关键, 也是物联网广泛应用和技术突破的瓶颈。

1.3 ONS的架构层次化机理设计

ONS是将一个EPC映射到一个或多个URI服务器地址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器地址可以查找到在EPCIS (或web) 服务器上关于此产品的其它详细信息记录。ONS存有制造商产品服务器位置的记录, 而DNS则是到达EPCIS服务器位置的记录, 其工作原理与网络技术的DNS一致。ONS系统的层次和DNS的层次结构都是分布式的, 主要由根ONS、ONS服务器、本地ONS、本地ONS缓存 (Cache) 及映射信息组成。根ONS服务器是ONS层次中的最高层, 它拥有EPC名字空间的最高层次域名。ONS本地缓存则是保存经常、最近查询的URI。而映射信息则是ONS系统所提供服务的实际内容, 它指定了EPC编码与其相关的URI的映射关系, 并且分布存储在不同层次的各个ONS服务器记录中。如图1所示。

1.4 EPC信息服务 (EPCIS)

EPCIS用PML为系统的描述语言, 包括了客户端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及数据查询模块三个部分组成。客户端模块主要实现物联网EPC标签信息向指定EPCIS服务器传输终端;数据存储模块将通用数据存储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在产品信息初始化的过程中调用通用数据生成针对每一个产品的原子信息, 并将其存储于PML数据库中;数据查询模块根据客户端的权限和查询要求, 访问相应的PML数据及信息, 返回给客户端。如图2 所示。

1.5 物联网RFID及组网技术研究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简称RFID) 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与起源。RFID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完全接触识别技术。在“物联网”体系的构想中,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则的且具有交互作用的信息, 通过传感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信息服务器上, 实现物品 ( 商品) 的识别和信息的中间处理, 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互和处理, 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Zigbee:Zigbee是IEEE 802.15.4 协议的代名词。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其包含了距离近、复杂度低、具备自组织性、功耗低、数据传输速率也低、成本低等特性。主要适合于远程自动控制领域, 可以嵌入到各种电子设备中。简而言之, Zig Bee就是一种便宜的, 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通讯组网技术。

WSN:无线传感网络 (WSN) 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系统, 其目的是传感器节点之间协助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传感器节点的信息, 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网络融合和传输应用。

2 开放式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与分析

现行物联网的应用都集中于单体的应用, 其应用的特点是闭环于一个具体的应用, 因为的服务器IP地址都是固定的, 在客户端没有安装其客户端软件的情况下是无法访问其服务器端平台, 而要实现物联网的通用开放, 必须实现通用的射频识别和通用化的网络支持, 其原理架构图如图3 所示。

物联网要得到广泛的普及化应用, 必将是架构在internet网络基础之上, 数据包封装在TCP/IP协议之内, 那么如何实现物联网数据包的智能传递, 从任意的internet网络终端, 通过通用的物联网终端识别设备, 读取物品的RFID芯片信息, 标识的信息能通过本地ONS、大类ONS、行业ONS服务器, 最后检索到物品生产厂家的产品服务器的地址, 把物品的标识信息发给厂家的产品信息服务器, 由服务器给智能网关和终端提供物品的详细信息。只有解决了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普及广泛应用。如图4 所示。

3 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 其技术的应用也是多个学科技术的集成, 包含了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内容。而现阶段的物联网的应用, 还处于局部单体的应用, 还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及技术标准, 本文在研究物联网的现有架构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整体的开放式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模型, 以适应物联网与INTERNET网络的无缝结合, 为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提供架构标准, 推动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甲, 吴一戎.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社区构建方案[J].计算机工程, 2011, 33 (7) :263-265.

[2]物联网智慧农业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Z].http://www.frotech.com/index.php/Program/detail/id/24.html, 2015.

[3]孔灵, 李晓东等.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软件学报, 2010, 21 (7) :1657-1666.

[4]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w].http://www.docin.com/p-462765721.html, 2014.

[5]黄映辉, 李冠宇.物联网:标志性特征与模型描述[J].计算机科学, 2011, 38 (10) :4-6.

试论开放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篇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实践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性, 各参与主体利益日益凸显,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 寻求各参与主体需求的结合点, 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 各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社会实践经费、场地、人员等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尽管政府和学校不断加大投入, 但各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与条件, 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强化了学生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学生自主选择范围与途径的不断拓宽, 新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方式不断涌现, 传统的社会实践格局逐渐被打破。教学实验由按班分组集中进行逐渐向综合性、自主性实验转变;毕业实习由分班集中进行向学生自主联系、分散进行转变。同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 学生自主实践成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形式, 参与人员不断增多;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 各种实践基地如产学研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纷纷建立;社会中介、用人单位、社区与政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社会实践的组织已从单一的学校组织, 发展到学生自发组织和社会主体组织等多位一体的体系转变, 这一演变深刻地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 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进程。

二、开放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分类与构成

循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演变的轨迹, 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不同, 开放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可划分为“学校搭建平台式”、学生自主组织式”、“政府搭建平台式”和“社会主体搭建平台式”四个类型。

1. 学校搭建平台式。

这是一种较为经典的社会实践形式, 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结合社会需要, 以学校为组织主体, 整合学校、学生、社会和政府等多主体资源而形成的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这种形式突出的特点是以学校为组织主体, 有完整而周密的实践活动计划, 有专人指导和专门的经费作保障。实践活动参与主体中, 学校成为主导社会实践活动, 整合各参与主体资源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尽管组织形式和方式多样, 但就运行机制而言, 归纳起来主要有4类:一类是课程式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二类是主题式社会实践活动, 如计算机科技文化节等;三类是项目 (团队) 化社会实践活动, 如校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等;四类是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部门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团学系统建立的就业见习基地、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等。

2. 学生自主组织式。

此方式在社会实践参与主体中, 以学生为组织主体, 学校及相关部门处于从属地位, 可分为项目式和社团式两类:第一类为项目式。特点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社会需要, 围绕某项特定的任务和目的, 单个或自愿组合通过亲朋推荐等途径参与社会实践。它以整合学生及其家庭社会资源为主, 在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等实践活动参与主体之间, 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由学生自主决定, 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 (家庭) 社会资源质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第二类为社团式。学生社团是一种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发组织而形成的一种群众性组织, 它集中了相同兴趣的同学, 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章程开展活动。它以学生自主活动、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为其主要特点。社团活动既是学生校内课外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3. 政府搭建平台式。

这种社会实践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大型活动式或项目式, 如我国政府牵头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政府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营造舒适安全的人文社会环境, 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志愿者或义工, 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体搭建平台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运行的方式为由政府主体根据活动或项目的需要, 提出招聘人员的素质和要求, 所募人员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后, 按照政府组织主体的要求完成实践活动内容。这种实践活动, 国家、地方政府和社区等都有采用。第二类为由政府组织牵头, 协会或群众组织承办的各类竞赛活动, 如团中央、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 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这些竞赛活动现已成为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连接社会与学校的重要纽带和品牌。

4. 社会主体 (如中介、用人部门) 搭建平台式。

这种社会实践类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参与主体之间, 引入人才市场 (中介) 作为新的参与主体, 并且以这种新的参与主体为社会实践的牵头组织主体, 运用市场的方法寻求各参与主体需求的结合点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人才市场信息联系广泛、及时等优势, 以人才市场为桥梁或纽带, 将用人单位、学生、中介和学校等核心参与主体的需求与利益, 按市场的规则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社会实践形式探索始于教学实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实习模式已难以完成实习任务的安排, 改革已成为必然的选择。部分学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率先在人才市场建立就业 (实习) 基地, 学校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 而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 由学生选择进入企业, 在企业、市场和学校的管理下完成实习任务[1]。第二类企事业单位用工式。这些单位出于用工、降低成本和扩大影响等的需要, 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实际, 每年拿出一部分岗位, 通过相关渠道 (非人才市场) 发布用工信息, 面向社会招募大学生社会实践者的一种形式。

三、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学校搭建平台式”、“学生自主组织式”、“政府搭建平台式”和“社会主体搭建平台式”四种社会实践类型, 共同构成了开放式社会实践体系。这种开放式社会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模式既联系又有区别, 适应了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 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尽管存在诸多区别, 但其参与主体都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体现在: (1) 任何一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主体。 (2) 参与主体中, 既有核心主体, 也有非核心主体。其中核心主体一般包括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 而非核心主体是指不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但能影响社会实践或受社会实践所影响的单位或个人如政府、学生家长、媒体等。 (3) 多元的社会实践参与主体, 决定着社会实践利益与需求的多样性, 如何寻求各参与主体需求的结合点, 成为提高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推动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关键。

四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区别主要体现在组织主体、核心需求、实践形式、资源整合方式、管理模式与方法、适应条件六个方面, 具体体现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20年来,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单一的学校组织, 发展到学生自发组织和社会主体组织等多位一体的组织模式。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变迁的基础上, 对“开放式社会实践体系”这一现象进行归纳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与指导。

参考文献

开放式体系 篇9

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开放式创新[1]是哈佛商学院教授Chesbrough总结施乐、朗讯等公司的创新技术管理经验后首先提出的, 强调了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过程的重要性,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创新经济学家和创新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构筑的知识链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吸收与整合、知识保护与创新4类活动[2], 力图使企业创新过程与知识管理过程相一致, 使企业创新过程变成利润来源途径。对于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知识获取问题, 陈劲、陈钰芬提出包括了企业全体员工、领先用户、供应商、技术合作者以及知识产权工作者, 形成边界可渗透的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社会性外部知识源获取模式, 动态整合与协同各种创新要素[3]。对于知识的转移与共享问题, 王海花等认为, 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知识资源池等要素显著影响了开放式创新过程, 并且各要素存在交叉作用关系[4];王炳富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横向环形网络、纵向总线形网络、斜向网状网络结构, 力图通过三个网络中不同主体的知识转移促进开放式创新的开展[5]。针对知识吸收与整合问题, 葛沪飞从自外而内、耦合、自内而外三个维度, 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知识吸收能力拓展模型[6];安振刚深入系统分析和探讨面向开放式创新的知识整合流程, 提炼出战略、组织、知识、能力等重要整合要素, 梳理要素间逻辑层次关系, 并最终建立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整合概念模型[7]。对于知识保护与创新问题, Chesbrough对Xerox公司调查, 指出开放式创新促成了知识的快速扩散, 从而导致研发企业或机构失去对知识的所有权而蒙受巨大损失的风险;Marcel Bogers则特别关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保护与知识创新、共享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困难, 提出了应对这种问题的特殊机制和具体策略[8]。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 目前国内外研究从内外创新源、创新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支撑环境、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大量探讨, 取得一定成果。然而, 从文献中也可以看出, 现有研究是基于知识链各环节展开, 多数定位在企业的微观背景, 缺乏开放式创新的宏观体系和知识链整体性研究, 同时缺乏有效实现手段;另外, 对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商务模式、多边关系中的知识交易模式、对企业绩效评价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2 开放式创新与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 是基于知识基础, 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智力支持、智力服务的高增值的服务[9]。知识服务最早的应用是图书馆等公众服务机构, 通过其海量的文献情报信息进行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 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 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

从范围上看, 知识服务完整的覆盖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吸收与整合、知识保护与创新的各个环节, 并且表现出个性化、增值化和智能化等优势。因此, 知识服务能从全局角度清晰描述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并且丰富了关系的内涵。它将开放式创新中的参与者, 在体系化组织网络中, 在规则约定下进行协同工作和知识交换, 为企业开放式创新提供更宏观的分析视野。更重要的是, 由于知识服务的特征优势, 进一步丰富了开放式创新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使诸如商务模式、知识交易模式、创新绩效评价等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3 开放式创新下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

3.1 体系的结构特征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企业知识服务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核心企业的知识服务系统、外部机构实体、各种内在机制, 如图1所示。知识服务系统正是通过这四种机制, 使得核心企业与外部机构进行相互制约和作用, 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供行为准则, 围绕核心企业, 有四种连接机制支撑企业知识服务体系的运作:

(1) 核心企业与外部创新源通过协同机制连接, 提供知识协同创新的能力。

(2) 外部创新源、核心企业与知识服务中介通过交易机制连接, 提供知识的市场交易能力。

(3) 政府部门和创新主体 (外部创新源、知识服务中介、核心企业) 相互连接, 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税收补贴和公共服务能力。

(4) 最后, 核心企业与政府通过评价机制, 提供创新绩效评价、政府政策反馈的作用。

在整个知识服务体系中, 最重要的是位于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服务系统, 其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知识服务体系的有效性。在此, 知识服务系统控制整个知识的识别、获取、转移、应用、创新和评估过程。该系统是基于Wiki的语义领域本体建模技术[10], 以开放式创新全体参与者创新为系统核心理念, 鼓励终端用户主动参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进化, 反复促进了参与者主导的业务知识应用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双提高, 强化企业在复杂商务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3.2 体系的内在机制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 核心企业通过非市场和市场两种模式进行知识协同和交换。其中, 非市场模式依赖于协同机制, 而市场模式则通过交易机制完成, 整个知识服务体系有赖于两者的驱动。

3.2.1 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决定了开放式创新的商务模式, 指的是核心企业与外部创新源单元之间的知识协同创新的过程规则, 它也是知识服务体系最重要的驱动力。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是企业内部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的主体, 来自外部创新源的用户将真正拥有创新的最终发言权和参与权, 创新活动的边界开始消融, 达到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的深度协同。知识服务系统不再由核心企业自己构建, 而是以核心企业本体知识库为基础, 基于维基的协作式本体注记平台, 利用维基平台, 简单及共享的特性推动整个知识服务系统的建设。

知识服务系统中的外部创新源用户, 凭借自身的力量或者同时利用外界的资源, 就其所使用的系统功能和语义本体, 进行持续改进和进化过程[11]。这种变革模式在知识服务系统建设中应用, 符合了知识创造的双螺旋原理。一方面, 外部创新源用户为了工作绩效或职能角色上的受益, 将对应用创新感兴趣, 将不断提出系统的新的功能服务要求;另一方面, 给外部创新源用户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参与系统的建设后, 用户会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系统的技术细节, 以满足自身提出的功能需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而本质上完全是由用户所驱动的。

3.2.2 交易机制。

交易机制决定了开放式创新的复杂交易模式, 其核心是知识服务中介机构, 它是知识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 核心企业或其他外部创新源企业, 可以通过知识服务中介机构, 推动外部创意流入企业内部或者内部创意从企业流出, 为企业创新带来价值, 充分享受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严格的说, 知识交易的双方当事人, 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交易的根本目的, 但知识这种特殊商品, 影响其价值的不确定因素颇多, 要获得真正合理的交易价格是困难的。同时, 知识交易秩序、交易原则缺乏理性规定, 使得在交易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知识服务中介机构的出现, 为知识交易的顺利达成铺平了道路。企业可以快捷的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产品, 也能轻松的了解谁迫切需要本企业闲置的知识产品。

其二是, 交易机制可以形成专业化的知识外包模式, 即通过适当的技术模式, 将核心企业内部的知识业务外包出去,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知识专业化程度和企业反应速度。

3.2.3 保障机制。

其三是保障机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开放式创新环境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相比, 发生了重大变化。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创新效益的同时, 也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产权主体、知识资产、产权风险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另外, 如何促进开放式创新,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和财税环境, 不断完善中介体系及其服务功能等, 都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3.2.4 评价机制。

其四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通过企业知识服务体系的评价服务驱动了, 目的是给政府部门提供区域内企业开放式创新环境的综合指标体系, 促使政府部门改善创新的保障制度, 形成有效的反馈模式。开放式创新的绩效评价[12,13], 是通过财务绩效、市场窗口、技术能力三个指标来综合体现的。知识服务体系通过上述各项指标的测量, 汇总得到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的综合评价结构。

3.3 体系的关键技术

开放式创新的知识服务体系关键问题, 就是在体系中如何保障所有协同创新单元的紧密参与程度。由于开放式创新的是将协同创新单元的隐性知识加以共享, 因此必须构建隐性知识的交流通道, 使个人头脑中的能力经验直接应对实际问题, 打破了企业边界的限制, 既充分利用了企业之间的隐性知识资源, 提高了生产效率, 又在协作中促进了知识传播与增长。

Wiki是最实用的跨组织协作与知识分享的工具, 其基础是一种开放源代码技术, 它的结构不是固定的, 而是由使用者确定, 这种灵活性充分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工具以Web2.0为基础, 所有在浏览器上能够实现的功能它都可以实现, 使用者不需培训就可以操作, 多人创建页面、链接, 将信息整理、分类, 形成一种智能网状结构, 更利于知识的更新、组织与增长, 如图2所示。

基于wiki技术进行核心企业的领域本体建模,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带来的信任不足问题, 也避免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诸多不足, 也体现了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民主性。一方面, 在领域本体构建中, 表现了参与者推动过程 (Push) , 根据所执行业务流程, 识别和捕获领域的本体模型, 快速描述领域本体。另一方面, 在服务构件重用中, 是参与者的拉动过程 (Pull) , 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服务, 检索和重用服务构件, 按照构件服务本体进行服务重构, 快速描述和订制所需要的服务。

3.3.1 本体标注层。

本体标注层是外部创新源用户和知识服务中介机构, 基于维基的协作式本体注记平台, 对创新知识本体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维护。该层通过语义标注、RDF描述以及页面之间导航的设计, 利用Wiki的协同能力将知识本体逐渐被呈现出来。它包含含有语义信息的主题、内容和关系。不过这个本体是最小意义上的本体, 也称之为原子本体, 仅仅满足了对概念和概念间基本关系的描述, 其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 一般来源于协作创新企业专家的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 原子本体的初始模型是由核心企业提供, 也可以外包给知识服务中介进行专业化设计。一旦模型出现, 外部创新源用户可以利用wiki协作平台进行本体标注, 持续的进行创新知识的描述和改进。核心企业或知识服务机构可以对协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评价。

3.3.2 领域本体层。

领域本体层是领域本体知识的模块化过程, 其主要功能是对领域知识进行表达、定义和存储。领域本体层根据本体服务层的检索要求, 将wiki标注的原子本体聚合成领域知识。其过程首先抽取领域本体核心关键字、约束条件, 然后在原子本体范围进行查找, 并根据推理机制, 获得满足服务构件本体的原子本体集合, 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方法, 实现原子本体之间的语义链接, 达到原子本体间的知识集成, 形成领域本体。

3.3.3 本体服务层。

本体服务层是领域本体的模块化过程, 集中表现了知识服务的个性化、增值化和智能化特征, 其主要功能是对用户所订制的服务进行分解, 表达、检索、评价和重构。

如果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生了变化, 按照用户对新的服务的特定需求, 系统将搜索本体服务注册库中的服务, 建立本体服务的重用或重组。本体服务本身就被封装成web服务的形式, 用户通过统一的接口就可以对他们进行直接调用。

3.3.4 知识服务层。

该层是构建在SOA服务驱动架构之上, 提供对Web2.0功能的高度灵活支持。用户需要通过企业门户驱动服务。一方面, 该层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 由统一企业知识门户进入, 调用各种交互式知识服务, 包括知识的交流、检索、评价、推荐和推送、标签和个性化等服务。另一方面, 该层以用户体验为向导, 为本体服务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表达工具。同时, 政府通过评价反馈服务来收集开放式创新的绩效, 进行政策调整。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研发和创新的效率, 长时间处于领先地位, 开放式创新正成为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内外部的知识链活动上, 更多的需要完善的在内外部体系环境建设, 同时这要求企业要根据环境特点, 能够系统性、协同地更新关键资源, 拥有创新知识的动态组织和应用能力。

开放式体系 篇10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简称IE, 是一门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新兴学科。

二、实验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研, 发现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实验室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也有所不同。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实验体系及网络平台的建设一直都走在各高校的前列, 重点建设了3个实验室, 包括物流工程、人因工程以及先进制造实验室, 投资费用较高, 开设的实验多以综合型和创新型为主, 实验体系科学合理、实用, 具有可扩展性和开放性;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了面向工程素质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在建好硬件实验设备和系统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了IE专业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于2001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 相继建成了IE综合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 主要开设与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与生产仿真等专业课相配套的实验, 实验环节较为薄弱,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各实验教学环节独立, 较少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教学模式单一, 缺少系列化的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2.没有适合实验教学的网络信息平台。3.现有IE实验环境的可扩展性不强, 柔性不高;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设计和分析实验的环境,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 课题组构建了一套适合IE专业的柔性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IE专业的课程设计一套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能覆盖各门专业课程和知识领域的、多层次和多种实验形式的教学体系。

三、实验体系的构思

1. 实验体系的设计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指引下, 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规划设计一套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能覆盖各门专业课程和知识领域的、多层次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和多种实验形式 (实际操作、观看录像、模拟仿真等) 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集传统工业工程实验+现代工业工程实验为一体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可完成本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企业信息化ERP》、《仿真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规划中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体系包括6大模块, 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人因工程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模拟及仿真实验 (ERP沙盘模拟训练、ERP软件模拟及生产物流系统仿真等) 、和物流工程实验及质量工程实验, 如图1所示。如果将这些实验模块单独划分实验室, 按传统方式建设, 其占地面积较大, 学校现有条件很难满足, 因此, 在规划时考虑到实验室的通用性, 以教学时间不冲突、保证实验 (或实践) 质量为原则, 尽量将实验室合并, 比如将质量工程实验模块并入模拟及仿真实验室, 将物流工程与生产系统实验及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合并到一个实验室完成 (更名为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 。

2. IE实验体系的柔性与开放性。

柔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A:实验室软硬件支撑的柔性 (如工作研究中的装配线、装拆零部件等可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进行重新配置) 、软件的可不断添加和更新 (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可采用Flexsim、Witness等仿真平台) ;B:增设其他课程实验不会导致整个体系结构的改变;C:更改实验参数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开放性主要从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仪器上规划设计, 给学生提供主动开发实验的机会, 从查阅资料熟悉实验的基本情况、拟定实验方案, 到整个实验完成,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完成”实验。

结束语

IE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 只有在教学中改革, 在改革中探索, 在探索中教学, 才能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使我校送出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摘要:IE (工业工程) 专业是新兴专业, 各大院校的实验环节较为薄弱。本文针对IE专业课程特点, 建立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以创新型、综合型实验为主体的柔性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分析我校IE实验室现状, 阐述了柔性开放式实验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具体体现。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校的使实验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验体系,柔性开放式,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1]陈杰.工业工程本科教学实验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23 (5) :9-10, 35.

上一篇:老年急性缺血性肠炎下一篇:中国古代编辑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