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2024-08-07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精选五篇)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篇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入了住宅小区的快速建造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些住宅小区逐步成为无法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舒适度不高、耗能偏高的老旧住宅,对比居民的生活标准要求和居住环境需求,同时考虑到经济和环境问题,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住宅空间的改造和更新是最为实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意义

鉴于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和发展历程,我国居住建筑经历了大规模建设期后,进入住宅改造时期。首先,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既有居住建筑改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未达到使用年限的老旧住宅,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局部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使用功能是最有效、快捷和实用的节约措施;其次,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降低快速城镇化的速度,给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等留下思考的时间,保持城市的个性;三是从社会角度看,可减少人口搬迁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不安,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四是从居民的角度来说,邻里关系、社区情感、周边环境的熟识度等形成了归属感,其完整性有利于个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安定。

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了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重要性,并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形成各自有效可行的改造模式。如德国的菜单式改造方案,俄罗斯为解决安置问题的波形改造方案等。

相比之下我国现阶段的住宅改造体系尚不完善、居民参与程度低、各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的具仰体问题及经济和利益等使住宅难以进行整体性改造。对于老旧住宅应摒弃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以谨慎的态度进行改造再利用,但应避免居民对住宅空间变化的需求以个体改造来实现,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在分析老旧住宅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住户主要关注的问题及生活需求,通过政府牵头和资助实现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是有效和现实的,针对老旧住宅为主要对象的建筑改造将成为朝阳产业。

2 既有老旧住宅改造设计方法

2.1 室内空间整合

室内空间整合分原有空间改善、原有空间新功能增加及满足美学规律的改造。改善原有空间可以是原有1个功能空间的完善或2个以上功能空间的综合;原有空间新功能增加可以是起居室改为餐厅或分隔出新的空间,如休息空间、品茶、观赏等空间,阳台空间的功能改变等;满足美学规律的改造是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为满足人的视觉和精神需求对空间进行分隔和高低界面设置等。

2.2 扩展单户室内建筑面积

在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建筑本身刚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室内建筑面积的扩展,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或将建筑空间重新整合,减少户数,增加单户的使用面积。

2.3 公共空间部分调整

既有居住建筑的公共部分按使用功能可分4类:公共交通空间、公共交往空间、设备辅助空间及服务空间。在老旧居住建筑中,普遍缺少公共交往空间和服务空间,且原有公共交通空间和设备辅助空间环境较差。改善建筑的走廊、楼梯间的环境,如在走廊和楼梯间增加交往的桌椅,引入太阳光线和灯光、增加电梯设施及其内外环境的贯通等;在建筑中增加公共交往空间,如扩大人口门厅,利用楼梯间扩建交往空间,加入植物、光线、空间变化等元素活跃交往空间;在设备辅助空间,增加无障碍设施,美化设备辅助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层部分扩建为必要的服务空间,如医疗、商业、娱乐等功能,结合交往空间和周围环境进行设计。

2.4 既有居住建筑的立面整治

既有居住建筑的立面形象直接影响其所在城市的形象。对既有居住建筑的立面整治要结合功能和形式进行改造,以改善居住条件和美化建筑。

既有居住建筑的立面整治应结合功能需求,如住宅改扩建、整体结构加固、外墙节能保温等;以及结合美学要求,如更新外饰面材料色彩、结合周围环境和当地文化的立面改造等。

2.5 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善

既有居住建筑是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其周围环境是建筑的根本,周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品质。

3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4号楼改造

展览馆路4号楼属榆树馆社区管辖,榆树馆社区在2005年6月进行区域化调整,由榆东社区居委会和榆西社区居委会合并组成。榆树馆社区内有进步小学、西城外国语学校及社会单位20余个。展览馆路4号楼位于榆树馆胡同南侧,该楼是北京市西城区房屋抗震节能综合改造试点项目。

3.1 项目改造前基本情况

该楼建于1972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247.5m2。楼盖、屋盖为预制板,经抗震计算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改造前该楼内部空间功能不完善、单元入口小、安全性较差、阳台面积狭小、活动空间不足。

3.1.1 节能原状

1)外墙及屋面无保温等节能措施。

2)单元门及楼道窗不全是节能型门窗。

3)部分供暖管线老化,急需更换。

3.1.2 环境原状

1)建筑立面严重老化,部分楼体阳台外墙面出现抹灰层整体脱落现象,给人身和财产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并影响建筑整体美观。

2)部分居民私搭乱建,占用公共区域,严重影响整体美观。

3)绿化维护不当,生活垃圾乱扔、居民随意踩踏,造成植被破坏严重。

4)生活垃圾、居民私有杂物堆放在公共区域,如人行通道、消防通道内,影响社区美观,阻挡消防通行,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2 改造的牵头组织及实施方式

改造由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和住建部三方协调。展览馆路4号楼作为全区试点,成立外围拆违和入户宣传2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2位主管主任牵头,对4号楼外围开展全面调查,配合区相关职能部门入户开展前期宣传动员、政策解释、张贴入户公告、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召开居民征求意见座谈会、入户劝说、专人答疑、签订搬迁意向书等工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共签约80户,签约率达98.77%。在改造工程拆违工作中,通过电话约谈、实地测量、制作平面图、入户走访等方式熟悉、掌握住户情况,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3.3 改造资金由来

由西城区区政府出资改造,每户增加12m2,经协商,每户出资4000元/m2。

3.4 改造的主要内容

1)外保温建筑外墙体保温层厚约6cm,采用新型A级防火保温材料。

2)抗震加固采用外套式工业化加固方式,即直接扩大阳台面积,用钢筋混凝土等构件实施加固。

3)立面改造增加预留空调外机位置,并使用木质百叶遮挡,使外观更加整洁,增加了立面的层次感。

4)平改坡将原有平屋顶改造为坡屋顶,解决雨雪天气渗漏问题。

5)原建筑平面如图1a所示,改造后的建筑平面如图1b所示。入口处门头改造,使人口处更宽敞,将信报箱移至此处,免受风吹日晒;并往外扩了1.8m作为储藏空间,使原本脏乱的公共走道变得卫生整洁(见图1b中A、B位置示意)。

6)增设无障碍坡道,便于居民生活。

7)共拆除自建房屋11户18处,共429.9m2。

8)室内空间扩建在图1b中,C、D、E处分别将原有卧室、客厅向外扩出1.4m,作为生活阳台,解决晾晒等问题;F处原本是阳台,改造时向外扩了0.6m,有些住户在重新装修时将厨房搬到阳台,使得室内可以减少油烟的污染。

3.5 项目改造后基本情况

展览馆路4号楼作为西城区首个启动抗震加固改造试点工程的老旧住宅小区,不仅对老楼进行了加固,并在符合规划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对空间进行了扩大。改造后,该楼增加了服务阳台、生活阳台及公共区域的储藏空间,屋面实施了平改坡、防水、保温改造等工程,改造前后对比如图2~8所示。

4 结语

对既有居住建筑空间改造首先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既有居住建筑的现状条件最优化地利用空间,如日本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住宅提出不同的改造方式;其次以人为本,根据住户需求改造建筑的空间,如厨卫整合、阳台保温、光线引入、独特家具的使用等,增加建筑空间的个性化;三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加入文化元素,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当地建筑的文化识别性,提升居民居住空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曲直.城市老旧住宅改造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1.

[2]孙红光.济南市既有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J].城市住宅,2015(9):38-40.

[3]亦东.日本解决住宅问题的成功之举[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4(2):45-48.

游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篇2

在5.4青年节之际,团委组织我们共青团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现今的科技手段,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详尽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发展历史,有1949年老北京风貌的《北京旧城》浮雕、四合院和各式门楼模型以及商务中心区和奥运中心区等规划建设模型,53米长的工笔长卷《天衢丹阙》,则生动的展现的了昔日老北京的风貌,在北京城市规划模型展展区内,新城沙盘将一座微缩的现代化的都城以1:750的比例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还观看了展现北京城850多年建城史以及展望北京未来蓝图的两部数字电影,主要是讲轨道交通的规划的,从65年第一条地铁开始,一直到未来几年的地铁规划,以及北京利用地下空间的一些设想,主要目的是实现一小时交通目标,就是从北京的任何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通过轨道交通,时间缩短到1小时之内,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指标,和很多超级城市一样,北京也需要解决这个超级城市的交通问题。

这样一个全面介绍北京的城市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的展览馆,许多展览说明中英文兼备,使得众多的外国人能够直接地了解北京和中国文化,切身感受北京这座不朽之城辉煌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往事 篇3

北京苏联展览馆始建于1953年10月,经过一年的施工,于195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第一个展览自然是苏联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苏联展览馆”的馆名,是毛泽东题写的,1958年以后,改名为北京展览馆。

苏联展览馆建在西直门外,西侧紧邻动物园,北面是高粱河,南面是西直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当时的西直门外,除了关厢有些房屋以外,展览馆附近,除了动物园以外,都是庄稼地,没有人家更没有商店,只有一条通往颐和园的公交车。刚建成的展览馆,除了西面有动物园陪伴,其实显得很孤单。为了展览馆建成以后便于参观,所以又在展览馆与动物园之间,建起了一个公交总站,专门开辟了直通展览馆和动物园的公交车。车站旁,还建了一个大型商场,作为配套设施。

当时的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共由1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展览馆大门两侧,由18根高大的雕花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柱廊,包围着广场。每两根立柱之间的顶端悬挂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大门上方则镶嵌苏联国徽。这样,站在展览馆的广场上,就能看到苏联及其16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使人有一种来到苏联地面的感觉。现在柱廊还在,柱廊上面的圆形饰物,就是原来放置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的地方。

展览馆不论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还是内部设施和使用功能,在当时的北京城都是首屈一指的。展览馆除了有两层的室内展厅,还有东西两个露天展览广场。此外还有一个当时北京最大的露天剧场(后来改造加盖屋顶成室内剧场)和一个电影馆,西侧还有一个西餐厅——莫斯科餐厅。为了运输展品的方便,甚至还专门修了一条火车专用线,直达展览馆的东广场展区。

苏联展览会开幕之后,展览馆前人群如潮。那时的北京人,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真是到了极点。只要是苏联的,不论是人是物,都是好的。那时有一句著名的流行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北京人都怀着“看看我们的明天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去参观的。就像现在人们对各种时尚展览的追求一样,当时参观苏联展览也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展览会里主要展出苏联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成就。对当时经济科技都十分落后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看苏联展览会,就像看西洋镜一样,可算是开了眼了。无论是各种工业机械、设备、车辆,还是农业的拖拉机、收割机,甚至是火车的卧铺车厢,都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东西。看到苏联家用莫斯科牌小轿车和苏联人开着汽车上下班的照片,都认为苏联人民特有钱。

还有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影馆里的免费电影和价格低廉的西餐。电影馆里,每天都放映几场电影,有宣传苏联成就的纪录片,也有故事片。像《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等,但大部分是原版中文字幕的。只要到展览馆大厅里的出口处去领票,就能免费看电影。每到星期天,学生们就会去领票看电影。刚开展的第一天,莫斯科餐厅向参观者供应面包。那里卖的面包按当时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买一个圆面包和一根香肠,只要五分钱。在当时的食品店里,要花两毛钱。所以当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都蜂拥而至,最后只能是停止销售了事。

苏联展览会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参观苏联展览会,确实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明天”,有了美好的憧憬和目标。

1956年,这里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又使人们对苏联展览会造成的憧憬,产生了怀疑。

日本展览会所展出的展品,都是所谓的“商品”,其实都和百姓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看了日本展览,让人们又看到了世界还有另一种生活模式。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展览会的大厅里的即时转播电视系统。只要您一走进大厅,对面的电视屏幕里,就会出现自己向前走的影像。让第一次看到电视的北京人,感到惊奇不已:我怎么会跑到屏幕里面去了?这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疑问。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过科技演讲,来介绍电视的原理和用途。

展览里的各种家用产品、轻纺产品、妇女化妆品等,都让参观者羡慕不已。圆珠笔(当时叫原子笔)、塑料制品、尼龙丝袜、尼龙布料等,都是在日本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许多民用机器设备,外表十分精巧漂亮,演示的时候,又表现出灵巧和精密的性能,叫人赞叹不已。和苏联展览一比较,人们心里就会得出“日本产品轻巧实用,苏联产品傻大黑粗”的结论。

也就是在日本展览会期间,北京建起了第一座试验性的电视台。电视发射塔就安放在西直门城楼旁。从此以后,北京人(起码是部分北京人)开始看上了电视。

我听说,就在日本展览会布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插曲。那是在开展前,工作人员试验性地升起了日本国旗。可巧有几个北京老人从旗杆底下走过,抬头看见有人在升日本的“膏药旗”,这可是“冤家路窄”。几个老人一看“膏药旗”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城挂日本国旗!呀呀个呸!几个老人一面拉扯升旗的人,一面对着日本旗吐口水。原来这几个北京老人,在十几年前的日伪时期,吃够了日本鬼子的苦,受够了日本人的气。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打跑了,这刚几年呐,怎么日本人又回来啦!

老人的误会举动也招来了路人围观。北京人爱起哄,有看的,就有起哄的。骂日本人的,骂升旗的工作人员的,还有帮着吐口水的。据说后来警察来了,作了解释,才把事压了下去。

从此以后,展览期间,日本国旗底下总有警察和工作人员巡视。有关此事,后来我还听到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不管内容如何离奇,都离不开老北京人对“膏药旗”所代表的日本鬼子的厌恶痛恨的心理。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篇4

一、简介:

(1)首都博物馆:该馆是经过4年的建设,于2005年12月开放的新馆,它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南侧媒体开放。新首博地上5层,地下两层,由矩形展厅、倾斜的椭圆形专题展厅和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部分组成。从新馆北门进入,中央大厅开阔、大气,正前方竖立的“景德街”牌楼尽显北京城的历史底蕴。新首博的展览包括《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古都北京·城建篇》2个基本陈列展,《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馆藏京剧文物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和《书房珍玩精品展》等9个精品展。

(2)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主要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历史,宣传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展览馆包括北京市区县规划展览、北京古城变迁、北京城市规划模型等,其中《北京湾》青铜雕塑、奥运会和残运会会旗、悬挂于墙上的《北京旧城》青铜浮雕以及北京奥运场馆规划展和北京城市规划大型模型让大家印象很深。

(3)国家大剧院是我国政府投资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社会公众可以在此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感受一流的艺术经历、接受一流的艺术教育。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目前对公众开放的主要是80米水下长廊两侧的公共展厅和三个专业剧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的外围,其中,公共展厅的展览包括“从古希腊开始的剧院梦想”、“回梦千重—中国剧场”、“梦想在这里实现”、“奥运美术作品邀请展”等系列展览,其内容随时间不同;专业剧场要看当天情况,如有公开排练,有可能可以进入观看,其余时间不对外开放。

二、开放时间:

首都博物馆:周二至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周二至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国家大剧院:周二至周日13:00—16:30(每周一闭馆)

三、门票:

首都博物馆:网上预约,免费参观;馆内讲解:200元/场(约1个半小时)。北京市规划展览馆:30元/人,20人以上团体价八折;馆内讲解:100元/场(约1个半小时);馆内小电影:10元/人。

国家大剧院:30元/人,团体10人以上25元/人,演出票价不定;馆内无讲解。

四、联系方式:

首都博物馆:***

2请各单位将参观的信息、图片和会员们的感想及时报送校工会(xcgh@tsinghua.edu.cn),校工会也希望各单位能够积极组织此类参观学习活动,面向会员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教育工作。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篇5

陈乐人在致辞中指出,“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是北京市档案局(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反映百年来北京发展变化过程举办的展览,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首都科学发展推出的一项服务措施,是档案工作者为迎接建国60周年献上的一份深情厚礼。北京市档案馆以馆藏档案为依托,举办展览,弘扬北京历史文化,传播档案知识,为科学发展服务,这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有更多的公众走进档案馆,参观展览,深入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了解档案工作,激发爱国热情,使档案馆真正成为广大市民丰富文化生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长知识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档案展览,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展览的举办方式,可以为档案展览的生动活泼、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有效以及更好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提供依托,不断满足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进而为首都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从馆藏180多万卷档案中选取了400多件档案、资料和图片,其中《八国联军炮击正阳门和前门外景》、《京杭大运河北京末端》、《老北京鼓楼》等都是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从社会及国外征集入馆后的第一次亮相。此次展览按照时代脉络分为了京华风云、市政回眸、工商掠影、文教荟萃、古都新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9个部分,并配以录音、录像、触摸屏、电子翻书等辅助设备,展现了北京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展览中不仅有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东兴楼图片、东交民巷的北京使馆区蓝图、20世纪50年代10大建筑、1973年西二环设计请示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还有北京市原市长彭真在北京市第二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录音等,立体生动地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化,激励人们鉴往知来,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更大贡献。

京城各大媒体对此次展览进行了重点报道,档案社会宣传氛围渐浓,成果显著。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和《北京新闻》对展览作了重点报道;《生活频道》记者也到展览现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档案报等都在第一时间、以较大篇幅、配以展览大幅照片进行了报道。新华网、新浪网、千龙网、中国档案网等网络媒体也竞相转载了展览信息。

上一篇:万方数据下一篇: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