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意见

2024-06-22

加强意见(精选十篇)

加强意见 篇1

1 蚕种生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蚕种质量下降。蚕种生产单位对效益期望值过高, 为了提高蚕种产出量和经济效益, 加大投种量, 造成繁种质量下降。二是蚕种生产基地萎缩。全市现有国有蚕种场三处, 乡镇蚕种场二处。由于场房失修、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 蚕种场失去活力, 繁种量较前几年相比减少60%左右。三是蚕种跟踪监管机制不健全。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柞蚕杂交种集散地, 由于制种量大, 时间集中, 人员少, 给蚕种市场监管带来难度。蚕种纠纷问题时有发生, 蚕种来源不明、品种混杂、引进未经审定品种、没有蚕种合格证和蚕种销售发票等, 违法违规现象比较突出, 扰乱了蚕种市场经营秩序。四是制种单位过多,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市有近40家制种单位, 达到省级标准的只有8家。有的厂房设备简陋、镜检仪器落后和短缺,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蚕种监管人员形同虚设, 直接影响到制种的质量。五是蚕种粗制滥造。为了降低成本, 不按省级规程操作, 对蚕蛾不镜检或少镜检, 弄虚作假。部分春制种单位为抢占蚕种销售市场, 盲目提前暖茧加温, 人为延长保卵时间, 造成蚕种质量下降。其中早秋蚕种盲目出库暖种给蚕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刻骨铭心。

2 管理措施

1) 加强对蚕种场的监管, 增加资金投入。

为提高蚕种质量, 蚕种场一定要控制住投种量, 把住质量关, 严格按照省级蚕种繁育规程操作, 严禁变象增加投种量。各级财政部门每年从农发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 用于蚕种场的厂房维修、设备仪器更新、新品种繁育、引进等项补贴。同时要加强蚕业技术干部的配备, 对于已改行的蚕业科技人员, 鼓励他们到蚕种场去任职, 定编、定岗;对于新毕业的蚕业大中专毕业生, 到蚕种场任职, 人事关系可落在上级主管部门。

2) 蚕种监管以法制作后盾。

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认真执行蚕种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制度。对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 严厉打击, 依法查处。通过依法整顿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 使我市的蚕种生产和管理逐步纳入法治管理轨道。

3) 加强蚕种市场秩序整顿。

一是对蚕种生产条件较差, 没有达到《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标准的生产单位, 要送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整改后仍不达标的, 吊销其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二是对外购种茧无合格证和种茧销售发票的、以次充好的、未经审定的蚕种, 按照《蚕种管理办法》严加处罚。三是对制种镜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 核发上岗资格证, 实行持证上岗制;对未镜检的蚕种, 按伪劣假冒论处, 不得销售;四是对外引进蚕种复验后不合格的, 勒令退回原产地或作原料茧处理。

4) 严禁违反季节盲目提前暖茧加温。

加强消防工作意见 篇2

南府发〔2008〕61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社区消防工作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社区消防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现就加强社区消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消防工作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紧密相关,做好消防工作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类火灾隐患仍然大量存在,火灾事故仍不断发生,尤其社区居民家庭和“四小”单位(小工厂、小商店、小饭店、小作坊)火灾十分突出,已占每年全市火灾总数的50%左右,并呈不断上升的势头。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层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依靠社区的组织机构开展消防工作,既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全民消防意识,实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消防平安的有效手段。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加强社区消防工作作为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有力措施,当作确保社区平安的大事来抓。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目标和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加强领导,狠抓措施落实,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真正使消防安全融入社会,融入家庭,构筑社区消防工作新格局。

二、健全组织网络,明确消防管理职能

社区消防组织工作,要立足社区现有组织机构,突出管理服务功能,寓消防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各县区街道办事处要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部门及社区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消防安全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任务,加强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宣传教育,指导社区开展消防管理服务活动,协调解决社区消防宣传、消防器材配备、居民楼道可燃杂物的清理整治、消防车通道的疏通等消防安全问题。二是社区治保委员会或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要在公安部门指导下组织居民家庭签订《居民防火公约》,成立义务、志愿消防服务组织,向居民家庭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对居民电器设备的使用、炉灶的安装使用进行防火检查和安全提示,为孤寡老人提供消防安全服务。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负责对辖区

公共消防设施、居民楼内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三是利用社区警务室、小区治安亭和巡逻队,拓展其消防义务巡查职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制止车辆停放占用消防车通道及损坏消防设施行为,发现火灾及时报警并组织火灾扑救。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消防素质

各级人民政府、部门要把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消防素质,作为社区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抓出成效。一是开展消防宣传阵地建设,在社区内设立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宣传橱窗、消防画廊,在居民楼道设置消防警示牌等,营造消防宣传氛围。二是利用现有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如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增加消防内容,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三是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如举办夏季消防科普纳凉晚会、社区居民消防文艺汇演、假期少年消防教育,定期向居民家庭发放消防宣传材料等,使消防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四是充分发挥消防站对外开放的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住宅区的管理单位要组织群众定期到消防站参观,开展火场逃生和灭火训练,增进对消防知识的了解,使消防宣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安全素质。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一是加强老式居民建筑的防火工作。针对老式居民楼建筑结构易燃、电气线路老化、防火安全条件差等特点,在加快城市改造步伐的同时,对一时难以改造的老式砖木结构的居民建筑,房屋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以及房产管理部门要投入资金更换老化电气电线,发动居民家庭配备灭火器和逃生器具,定期组织清理可燃杂物,消

除火灾隐患。二是加强对社区“四小”单位的消防管理。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与辖区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与公安消防部门定期开展防火安全检查,适时组织对公共娱乐场所、外资企业、易燃易爆物品的专项治理,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措施。三是加强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在社区内配备灭火工具箱,加强公共消防设施特别是消火栓、消防通道的维护管理,治理小区乱停车和设置路障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问题,改善社区消防安全环境。

五、加强监督指导,推动社区消防建设的健康发展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社区消防建设的监督指导帮助,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消防专业培训,并及时发现和推广社区消防建设经验。各公安派出所要按照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切实承担起对管辖区域内的住宅区及管理单位和上级公安机关授权管理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密切配合,防止失控漏管;要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指导社区开展消防宣传,制定防火公约,进行防火检查,推进社区消防工作的全面发展,努力减少社区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八日

主题词:公安消防社区工作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南宁警备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9月19日印发

加强预算监督的几点意见 篇3

一、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监督应具备的方式、方法

(一)事前监督。主要对尚未付诸实施的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检查,其主要职能是可以防范、阻止非法的或没有效益的业务活动,重点应在“防”上,防患于未然。

(二)事中监督。对单位经济活动与业务活动进行中实施的监督检查,通过事中监督及时掌握财政收支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节措施,促进计划的实现。

(三)事后监督。对已经结束、既成事实的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检查。一是对工作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二是分析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提出计划和建议,不断完善管理。

(四)专项监督。财政机关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督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从而提高财政监督检查的综合效益。

(五)个别监督。根据上级指示的群众举报案件以及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束后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查处情况,并对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二、人大如何实施部门预算监督

在目前人大还不可能对所有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情况都进行详细审查的情况下,人大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内容应该有原则,有重点。

原则是,依据法律法规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预算实际,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遵循需要可能综合平衡的原则,重点审查预算收支总量、平衡状态、主要支出项目。

重点是,在一般审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部门、重点方面、重点项目。重点部门主要指农业、教育、科技、社保等重点支出部门,资金收支量大的部门,预算外收入比较多的部门。其中,要关注重点部门中“三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目前与预算审查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和中共中央文件有明确要求的问题。人大一年可选择几个重点部门进行审查。重点方面是指收入是否合法、合规,支出是否合理、透明,收支是否平衡,收支是否不均;公用经费标准、项目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必备的机动费是否立项;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部门安排的项目是否一致,资金安排是否到位;国家、省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预算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项目是否纳入政府采购中心管理,等等。重点项目是指收支数额较大的项目、重要项目和影响面大的项目。

三、对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建议

一是人大和政府的领导层要重视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实行部门预算后,形成的最终机制是:政府编制预算;人大审查、批准预算;财政部门按预算实施管理;各部门按预算执行;审计部门按预算审计决算;人大按预算监督执行并批准决算。这样,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有了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的飞跃,是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的一场改革。同时,实行部门预算,是政府财政资金分配权力的一次改革。首先,政府首长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支持改革。其次,财政部门也要转变职能。各部门的预算由人代会审查后,财政部门的职能是批复、拨付和监督执行,实行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

二是人大财经工作部门要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人大财经工作部门是人大审查监督部门预算的主要部门,肩负的责任重大。财经工作部门的同志要善于学习财经知识,努力钻研预算编制业务,提高审查监督的能力;要深入实际,主动介入预算的实际工作,倾听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反映;要密切和人大其他工作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听取相关工作委员会对审查监督的意见。要积极向领导反映实际困难,尽可能充实专业人员。也可物色代表中恰当的人选,可聘请有专业知识的离退休干部参加初审工作,以解决暂时的困难。最终的办法,还是人大必须配备与审查监督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关于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 篇4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土壤

提高校教育质量和解决高校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切入点就在于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且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这方面最重要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一是要优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统筹规划安排,使各种硬件设施、软件资源配置合理、科学、高效。二是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及软件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同时还应按照实验课程的要求,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使开发和购买的软件更适合实验教学。三是建立综合实训模拟系统,仿真企业的环境、模拟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的岗位,将各学科的知识集成在一起进行训练,使学生熟悉信息化条件下各种管理职能的运作模式。而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办企业、学校的各种实训平台等。另一方面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习安排和管理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关注企业的盈利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终端目标是满足就业的需求,所以协助学生形成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是我们当务之急。因此,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加大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使教学过程变得栩栩如生。

首先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使得学生置于管理类理论思考和实践的研究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作出相应决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将教学与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教师指导,将专业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组建各种形式的社团性质的模拟管理公司,丰富模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和体验管理的机会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内容规划合理,从而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实验教学分解为多个模块来实现。一是实验教学模块,应该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做法,丰富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实训教学模块,这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要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采取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链条式专业训练。三是实习教学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实习教学,对学生进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内容,使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巩固和提高,获得从事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向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同时,还要注重大学不同学期实践教学合理安排,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阶段达成不同的目的。

3 加强师资培训,为实践教学奠定人力基础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所以,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有关规定,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的待遇,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教师推到生产实习第一线磨练,打造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在招聘管理类专业教师时,提高对其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应聘者对相关理论掌握得好,而且优先选择具有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其次,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加强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让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运用到实践教学课程中,在教学中丰富实践经验,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应为教师创造条件,通过与相关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或进行课题调研,或顶岗工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也为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另外,还可以柔性引进校外实践水平高的老师,或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弥补在职老师的不足,从而实现强化实践教学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结合。

4 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把职业学校的实习环节摆到一个甚至比课堂教学还要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编制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要以“能力本位,技能优先”为主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最基础、最实用、涵盖面最广的技能为教学内容,将行业中最新且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链接”到实习训练中。在实习计划和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期间的教学活动安排、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二是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法纪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产品和服务质量意识和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岗位实践技能。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实习管理的水平,对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操作规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反馈、实习检查、实习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习的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实习学生评价考核机制。我们应将实习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纳入学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结语

实践证明,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帮助。加大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理论和实践教学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摘要:目前,在高等院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学校与企业分节、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背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毕晓军.素质教育与创造力培养[N].光明日报,1997-02-28.

[3]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徐辉,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加强民政工作实施意见 篇5

加强民政工作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七次民政会议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政〔〕8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政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促进“四化”协调科学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支持和促进国防建设、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开创我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围绕******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贯彻落实国家、省及我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到,基本实现全市民政事业城乡发展一体化,初步形成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层民主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明显增强,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民政基本社会服务网络健全有效的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救灾救济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救灾救援体系,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救灾工作网络。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保障。积极开展减灾培训,实施以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为重点的减灾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和家庭收入核算机制,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健全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分类施保,推进城乡低保协调发展。到20,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所有符合条件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全面实施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工作,理顺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之间的关系,推进专项救助制度在覆盖低保对象的基础上向低收入家庭延伸,探索建立资金落实、运转协调、管理规范、衔接有序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临时救助程序,对低收入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的及时有效救助,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补充作用。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推广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利用爱心基金开展医疗救助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探索针对困难家庭的助学、住房、法律援助等项救助制度,提高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供养资金及管理经费、人员工资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建立农村五保对象医疗保障机制,基本实施五保对象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零支付”。全面整合农村养老资源,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推进敬老院法人登记,推行等级管理,促进敬老院健康发展。

(三)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十二五”期间,按照“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的建设原则,每个县(市)建成1所集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为老年人、孤儿、精神病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全面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建立孤儿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孤儿安置、养育、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着力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建设,提高服务困境儿童的质量和水平。完善落实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

(四)推进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市县两级规划建设示范性老龄服务产业项目,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在社区设置养老服务网点。以社区为依托,广泛开展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服务。到“十二五”末,全市每千名老年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30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的目标。

(五)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以市县慈善协会为支撑、以慈善爱心超市为依托,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大力提高慈善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推动社会捐助工作规范化,提高慈善组织运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组织开展各类劝募活动,不断壮大慈善基金。探索慈善超市的长效运行模式,为社会捐助搭建良好平台。到年,90%以上乡镇(街道)要建立社会捐赠站点和慈善超市。贯彻《彩票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福彩文化和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福利彩票销售量总体稳步增长,力争年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有力资金支撑。

(六)创新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城镇新建小区、新型农村社区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原有社区要整合、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到2015年,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面积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6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80%以上的社区具备信息化服务能力。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健全多元投入和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调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七)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采取授权委托等方式,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落实国家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信息平台和政府资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机制,推行政府向取得3A以上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制度,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督导。加大执法监察力量和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行为。

(八)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坚持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和知识普及化的建设方向,适应社会服务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遵循社会工作发展规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充实管理力量,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九)推进优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建立健全“普惠”加“优待”的优抚保障模式,促进优待政策落实。保障优抚事业配套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各项抚恤金和义务兵优待金。加强烈士褒扬工作,确保按期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优先重点安排扰抚对象危房改造,实现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保障状况明显变化、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优抚事业单位建设有明显成效的目标。

(十)做好军休人员安置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要求,改进服务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军休安置管理模式。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管理工作,落实其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医疗待遇,确保军队退休干部享受安置地同职级退休公务员医疗待遇,确保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各种地方性补助补贴经费落实到位。将服务管理机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效解决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用房、服务管理工作及工作人员经费不足,不断改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

(十一)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围绕安置改革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新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安置主管部门和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密切协同,合理编制安置计划。按照国防义务均衡负担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刚性手段和沟通协调、制度激励等柔性措施,安排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就业。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国有、国有控股、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职工,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招录(聘)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积极做好伤病残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各级政府要制定落实针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着力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工作,确保有培训意愿的退役士兵100%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率、推荐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十二)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军民融合式发展成果,持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持续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每年为驻焦部队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军地互办实事的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化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涉及军民利益的双拥政策法规,切实维护军民合法权益,促进部队与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区)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促进政策落实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强军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国防效益优先”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市军人接待站和月山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部队快速供应的需求。

(十三)增强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编制指导未来、便于管理的区划调整方案,认真开展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申报工作,稳妥开展乡改镇、镇改街道体制调整,加快培育中心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围绕平安边界建设,进一步提升边界线管理水平。按要求完成市县界线年度联检,积极调处边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研究拟定加强地名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全面推进城乡地名设标工作,扎实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完善地名标志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建立地名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地名服务信息亭建设,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提高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到2015年,全市每个县(市)建成1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救助管理站,并配备救助专用车辆等设备。推进救助工作进社区、进乡镇,基本实现街面无滞留流浪未成年人目标。推进婚姻登记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及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全市婚姻登记数据库建设,提高窗口服务质量,确保婚姻登记合法、规范、便民,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推行火葬,努力提高火化率。创新骨灰安葬方式,推行节能、节地、环保的绿色葬法。体现殡葬公益性原则,各级财政加大对公益性公墓的.支持力度。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将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作为必备附属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实现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全覆盖。加强对经营性公墓规划建设及经营行为的指导与监督,探索推行经营性公墓按比例配备公益性墓位,限价销售,惠及困难群众。改善殡葬服务设施,完善殡葬救助制度,“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

(十五)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和标准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民政事业发展各项规划,加快建设基本社会服务网络,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举措,全面推进婚姻、殡葬、养老、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孤残儿童养育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规划项目按时开工、精心施工、如期竣工。统筹安排各类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做到既有设施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积极推动民政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民政服务及设施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总量适度、分布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规范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和民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民政综合信息服务与人口、社保、医保、工商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基本满足城乡不同层次群众的服务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着力强化民政工作协作协同机制。各级政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做好民政有关工作的部门协作协调机构,制定相应的议事协调制度,积极整合民政工作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切实提高民政工作行政效能。各级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卫生、编制、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有关职能,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真正形成推进民政工作的整体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内部力量,不断提高管理民政事务、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大力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福利彩票发行、慈善捐赠、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工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等途径,有效聚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二)完善民政事业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进一步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筹集民政事业经费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政事业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新增财政投入要优先用于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社区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民政事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确保与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需要相适应。()各级政府要根据民政部门职能任务需要,安排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发展。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政事业发展,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民政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经费分配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

(三)重点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层基础。各级政府要落实基层民政部门工作机构办公经费、办公场所及设施、制度、队伍建设等实际需求,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推进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普遍达到“四有三全一加强一提高”的规范化建设目标,即有承担民政工作的机构,有适应工作任务需要的人员,有满足为民服务需要的办公场所,有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办公设施设备全、规章制度全、文档资料全;涉及基层的各项民政工作得到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于加强医院收费管理的几点意见 篇6

一、医院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收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收费就是一项非常简单、机械的工作,认为只要维持好收费窗口的秩序,提高收费效率就可以了。这就在思想上造成麻痹,在管理上产生漏洞,收费人员稍有贪心就会“钻空子”,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2.收费发票的管理不到位

由于医院每日的收费发票很多,核对的工作量非常大,无法一一核对,而且已用的发票存根随意堆放,没有专员核销,这就无法发现收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错,也就不能保证医院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二、岗位职责控制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制定完善的收费岗位职责制度,明确主管领导、收费岗位、物价岗位、医护岗位在医疗收费过程中的各自职责,保证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物价岗位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收费物价》,负责维护好医疗收费项目,严禁巧立名目及擅自提高标准违规收费。医护人员负责录入医嘱,收费人员根据已录入的医嘱收费,确保各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建立操作权限授权制

加强医疗收费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控制,不仅要满足岗位操作管理的要求,还要保证系统的绝对安全。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及管理要求,设置个人操作工号,并授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和查询权限,避免过渡授权,保证岗位责任制的顺利执行。

三、票据管理控制

票据管理是医疗收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通过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立票据管理模块,利用票据管理模块对票据的购入、领用、核销等业务实行全程管理。

1.设置票据库存管理功能,完善票据的入库、领用管理制度

将票据按票据的种类、票据的名称进行分类,实行库存管理,购入的票据必须按字轨录入系统,办理入库手续。收费人员在领用票据时,票据管理人员须通过系统将票据的字轨授权给收费人员使用后,收费员方可使用该字轨的票据进行收费,以防止票据被借用、错用。

2.设立票据与结算方式的关联设置模块

根据医疗结算方式,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置“现金”、“银行卡”、“转账”、“医保记账”、“非医保记账”等结算方式,以严格控制收费员的收费操作,以便准确、完整统计各类结算金额。

3.设置票据核销管理模块

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设置票据字轨校验功能,以记录票据的使用情况,实现票据使用监控。票据在成功打印后,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会自动将该票据号的状态变更成“已用”票据,票据管理人员将收费人员交回的票据与医疗收费信息系统记录的票号进行审核,并对核对无误的已用票据办理核销手续。

四、数据安全性控制

限制医疗收费信息系统的数据修改功能,保证系统数据库的准确、完整、安全。在医疗收费信息系统中限制对各种重要数据的直接修改操作,特别是退款操作。该操作必须采用冲账方式,数据库中必须有退款全程的操作记录。只有保留操作痕迹,才能做到监督和审查。这样,既可避免操作人员直接修改数据库时的错误操作,更能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

完善医院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收费环节的内部控制,能保障医疗收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医疗收入的合法、合理、安全和完整,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意见 篇7

《意见》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 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 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许多产品仍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 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 进而塑造新竞争优势迫在眉睫。因此, 在此背景下出台该《意见》意义重大。

《意见》要求, 加强品牌建设应“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思想, 坚持“企业为主, 政府推动;自主创新, 提高质量;市场导向, 重点培育;各方参与, 形成合力”四项基本原则。《意见》不仅仅着眼于生产制造领域, 而是根据我国实际, 明确规定了加强品牌建设的重点领域将分别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四个方面, 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品牌建设的五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品牌建设统筹规划:国家质检总局将会同其他部门按照“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的原则, 建立加强品牌建设协商合作机制, 研究制定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 协调和指导品牌建设工作;二是发挥品牌建设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强化品牌竞争意识,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三是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加强政府激励引导, 发挥知名品牌示范作用, 建立品牌价值测算制度, 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基础:建立品牌的标准支撑体系, 构建品牌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品牌的顾客满意度测量体系, 完善品牌的应急危机处理机制, 维护品牌形象;五是优化品牌成长环境: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力度, 完善自主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 定期表彰一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 增强全社会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

加强意见 篇8

《意见》要求, 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 坚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规定相应学时学分, 合理增加实践课时, 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 制定具体工作规划, 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 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

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 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 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 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 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对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篇9

一、农村干部业务水平工作状况

1. 现将农村干部的基本问题谈一下:

经过充分的调研发现, 当前村干部管理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体现为: (1) 新阶段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与村干部素质不很相适应的矛盾。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涵义在经济上主要是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贯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 加大工业小区建设力度, 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 壮大区域经济等;在政治上主要是扩大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 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 减轻农民负担等。新阶段农村工作的这些新特点, 对村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乡村干部的综合水平还偏低, 特别是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偏低, 文化素质基础薄弱, 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要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 只能机械抓落实;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 “上面让干啥就干啥, 上面让咋干就咋干”, 能动性、创造性不够。 (2) 一些干部能力水平不高, 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主要是政策水平偏低, 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 宣传贯彻不到位, 导致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 “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科技素质不高, 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搞产业结构调整上指导不上去、组织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较差, 少数干部方法简单、作风不实。等等。

2. 客观上存在的村干部工作难度大与村干部补贴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 根据情况, 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指出:“村干部应当是不拿工资、只拿补贴的农民”, 这是目前关于村干部定位的最权威的论述, 其核心是“不脱离生产”。但在现实中,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 村干部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些有责任心的村干部特别是村主干往往是“眼睛一睁, 忙到熄灯”, 实在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的事业, 想不脱离生产都难。所以村干部越来越难当, 而且客观上有日趋专职化的倾向。尤其是我区开平镇这几个村, 人均耕地面积0.5亩, 只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 由于村干部平日工作忙事务多, 不可能再从事其他工作, 只靠每个月800元工资生活。可是由于当地经济原因, 奖励补贴对于绝大多数村干部来说无异于“镜中花, 水中月”, 看得见却摸不着, 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一些干部工作动力不足, 心态不稳。有的感到经济上没实惠, 政治上没奔头;有的认为工作上没抓手, 工作积极性不高, 不安心基层工作。

二、加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

加强意见 篇10

1. 合理配置师资, 满足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需求

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等制度, 采取措施积极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等问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情况, 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重点向农村、特别是山区中小学、教学点倾斜, 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够用。对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人员, 坚决清理整顿。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学历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2.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 完善教师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和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的骨干教师培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建立标准化、开放式的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体系;积极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讲学团, 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 培训教师。

3. 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规定, 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周转房建设工程, 逐步解决农村教师周转房严重不足的问题, 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上一篇:点对点传输下一篇:省级地区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