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与社会

2024-07-26

海洋经济与社会(精选十篇)

海洋经济与社会 篇1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关系,发展建议

20世纪末以来, 海洋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也都先后步入“海洋经济时代”。作为资源丰富的海洋大国,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海洋产值连年保持8%的稳定增长率, 海洋经济已经并越来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今天, 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经济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在这场“蓝色博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海洋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完善, 资源与环境过度消耗等, 都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那么, 重新审视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分析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 尤其是单向促进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藉此改善海洋产业结构, 方能于这一战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

(一) 海洋经济的含义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 美国学者拉尔德·J·曼贡最早提出“海洋经济”的名词, 随后美国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核算方式, 此后, 该名词才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运用。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规划发展纲要》,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包括3个主要产业, 分别是: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海水灌溉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海洋盐业、汽油业、采矿业、制药业、海滨砂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二) 海洋文化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于海洋文化的定义与范围的看法不同,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广泛性的定义。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主要表现有:对海洋的认识开发等海洋科学, 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及行为特点, 以及相关的风俗文化、神话传说和人文景观等。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产物, 人类活动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文化传承与发展也依赖于其物质支持,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船帆, 在海洋蓝色的波浪中越行越远。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

(一) 海洋经济的广度恰等于海洋文化的深度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文化依托同进同退:“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 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地思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正是如此。

然而,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需要相互依托于当前的海洋文化, 更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范围, 挖掘文化内涵。全国人大代表陶思炎曾在两会审计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紧急抢救我国的海洋文化资料并加以整理, 并修订各地海岛开发规划, 把海洋文化建设也纳入规划之中, 为海洋文化资料的保护、研究和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我国历史上尚未对海洋文化资料做过系统整理, 多以风俗、传说、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文字记叙等散乱分布, 海洋文化也少有专著, 文化的宽度与深度都有待发掘。

由于文化挖掘不足,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十分具有局限性, 我国海洋经济占主体的行业与文化相关性也不高, 比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地渔业生产国家, 并在不久将来将成为航运大国。更有地区海洋文化的相关经济产业产值不足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0%, 而航运业、海洋加工业等已然遇到了增长瓶颈。

当前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的关联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和与之相关的纪念品产业, 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变化, 而且由于品质不高、品种单调, 难以对中远程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是民俗传说发展而来的庆祝类活动, 这部分活动则主要由政府主导, 以宣传效果为主经济效果为辅, 更有放弃经济利益为之的做法;还有今年刚刚发展起来的舞台剧、影视剧、歌唱事业等, 但因为金融支持差和起步较晚等问题, 影响也十分有限。那么, 基于以上几种典型产业类型, 发掘历史传说、渔业文化, 开创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产品, 无疑会成为改善当前海洋经济形式单一、地域局限型强以及速度与质量难以并进的难题的重要方法。

(二)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为目的, 也互为辅助方式

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谁为主次的关系, 近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我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面对悠久的历史和如今人们海洋意识的淡薄, 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虽然离不开经济的巨大支持。然而一味以经济为代价的发展难以支撑, 如上文提到的单方面依靠政府投资的节庆宣传活动。从文化中牟取的经济利益用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是必要而肯定的, 在文化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经济与文化本质上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两者非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而且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应该同样被重视和提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是为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如“中国渔文化之乡”———浙江象山开展的“渔文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象山从上世纪90年代起, 推出中国开渔节, 以“渔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浙江象山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规划和浙台 (象山石浦) 经贸合作区规划的实施,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根据规划, 到2015年全县海洋生产总值达300亿元, 海洋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提高到55%。

另外, 经济产值也应回馈给海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这种回馈不仅表现在现有文化的宣传、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修缮, 更表现在图片、实物、口头传说、信仰资料等的搜集和挖掘中。以经济活动为载体, 以经济支持为动力的文化活动, 对于提高人民海洋文化意识和科普海洋文化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片面地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文化保护为目的, 或者文化形式只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方式的观念, 势必会造成海洋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偏颇与失衡的现象, 不平等的发展理念往往对二者的发展都形成巨大阻力线。

关于海洋经济结构改善的几点建议

(一) 合理吸引金融支持是突破现有发展规模的重要举措

2012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 在这些海洋规划或指导意见中, 无一例外强调了金融对海洋产业的重要性。例如鼓励滨海企业直接融资、设立海洋产业基金等。此时, 企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主体, 以科学和富有指导性的经营模式对海洋进行开发, 在既懂经济又了解海洋的专业人士参与与合作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接手由政府负担的宣传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文艺类演出等, 打造企业形象的同时, 打响海洋文化, 并利用商业与政策性银行、正规资本市场等有力参与者本身的执行力度和已有影响力, 迅速扩大经济规模。面对国内资金通胀与海洋产业缺乏支持的社会现状, 以海洋文化为品牌, 吸引金融支持, 突破现有海洋经济规模, 将是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二) 品牌化与模式化是重要“武器”

文化发展的模式化与品牌化已经有例可据, “古城文化”与“古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例如“乌镇模式”在成为古镇发展借鉴模式的同时, 这种文化品牌方式也正逐渐成为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抓住地区特色, 致力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地区发展文化型经济的重要方式。在海洋文化方面, 也已经有地区在尝试这种以品牌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方式, 比如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展的着重演绎事业培训的发展模式, 该地区借助近年来取得成功的《蔚蓝青岛》、《梦海》等文艺演出, 在全国范围内海洋文化的演绎业内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地区确立了在海洋文化与演绎事业相融合、创造经济价值这一形式中的领军地位。

品牌文化往往蕴含着隐形的财富和推动力, 对地区的发展有长期而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品牌形成后, 其相关产业和后进行文化产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辽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当今社会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杂乱无章的现状, 一个成功的、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海洋文化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显得异常迫切。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2] .韩兴勇, 等.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07, (6) .

[3] .刘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4]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4.

[5] .田会冬.弘扬海洋文化振兴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年下册.

[6] .郑贵斌, 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3) .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篇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本文论述了加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作 者:仓定稳 仓定仲  作者单位:仓定稳(江苏省阜宁县环保局,江苏,阜宁,224400)

仓定仲(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管理  

海洋经济与“海上丝绸之路” 篇3

进入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伴随着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步人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海洋经济也进入了发展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

经初步核算,2014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5796亿元,同比增长8.6%,在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愿同海洋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被认为对推动海洋产业战略调整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此次论坛不仅首次发布了第一支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指数,与会的专家也就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各抒己见。

张占海:海洋是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以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和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突破,海洋经济对世界主要沿海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5%。201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1.5倍。2013年,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单位涉海就业人数创造的经济价值从2001年的人均4.5万元,上升至2013年的人均15.5万元。在部分传统海洋产业领域,海盐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2013年造船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好陆海统筹。“陆海统筹”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上海自由贸易区”、“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既要统筹好近海资源利用与深远海空间拓展,也要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海洋经济总量提高与质量提升,时刻牢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古训。

要强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沿海区域性规划的有机衔接,细化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增强海洋经济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促进海陆经济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依托,推动地区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开发合作高地和产业聚集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海洋也是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上合作,将有助于各国通过稳定资源流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形成互利互补型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而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基本内涵则在于:以海洋这一人类共同的福祉为纽带,通过发展多元的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增进共同福祉,发展共同利益。

焦念志:蓝碳计划是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

中国蓝碳计划是一个气候计划,也是一个社会计划,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业计划。要谈“蓝碳”,必须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谈。

在大自然里,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固定并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绿碳”。如果这个系统在海洋,就是“蓝碳”。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也就是“蓝碳”。

蓝碳是海洋生物形成碳,如果可以在海洋长期保存,就可以形成碳汇。通过研究,摸清机制,则可以建立交易标准。蓝碳计划是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

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布了一个报告,那时的“蓝碳”主要指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现在随着科技认识的不断进展,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水里,包括河口、海域、珊瑚礁等。无论从碳的通量和储量来看,海洋都是巨大的。盐沼、红树林、海草分别是亚马逊森林的碳汇能力的10倍、6倍、2倍。

关于海洋储碳机制,一个是生物泵机制,也就是海洋生物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形成颗粒沉到海底,长期保存下来,就像远古时代植物埋在地底形成石油、天然气一样。另一个是新机制,叫微型生物碳泵,它指的是看不见的比如单细胞生物,把有机碳转化成惰性碳,长期存在水里。

如今的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量相当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它的储存周期平均是5000年。如果水里的碳库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相当,而且有交换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这也说明了微型生物碳泵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能找到办法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里,那将是巨大的贡献。

发展海洋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需要推出中国的“蓝碳计划”,让大家都来关注原先没有重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碳,也就是微型生物碳泵产生的碳。据此通过研究,获取参数,形成碳汇标准,开展碳交易。比如,以前控制突然污染、限制排放,是通过惩处的措施,是被动的方式,如果建立了标准,就可以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民众因为减少施肥导致了减产,则可以依据标准给予生态补偿,使其主动将产业往低碳经济上引导。

与此同时,因为我国在“蓝碳”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所以有条件进一步将这个标准形成国际标准,推广到国际上去。比如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家都可借鉴这一理念而获益,这既有助于环境保护,也能引导绿色经济,还能形成先进的“蓝碳”理念。所以,发展“中国蓝碳计划”已经具备条件。

丽莎·安·莱文:保持深海生态的完整性日益艰难

深海是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占地球表面的2/3,占可居住面积的95%。目前,人类只发现了不到5%的深海海床位置,绝大部分的海洋物质和多样性还没有被描述。虽然人们对深海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并不会影响到对未来海底的研究和利用。

约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深海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们觉得深海是黑暗的,有很多淤泥。但探索发现,深海虽然黑暗,但并非平坦。深海覆盖了数万座的海底火山,有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更有包括钼、镍等在内的许多金属。我国探索发现,深海还有数以万计的深谷,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和很多锰结核,并有着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发现深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可以为人类提供非常重要的功能和服务,以及商业效益。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海洋的侵入也越来越深。如今,深海也在发生酸化现象,海中的氧气在不断减少,二氧化碳则在不断上升,这个过程被叫做氧的缺失。

而随着探测技术、测绘技术、电缆技术和装备技术的改进,人类有能力在深海建造基础设施、采油设施和新的开发矿产的设备,在数千米海下进行资源开发。目前,人类靠三维摄影已经可以看到深海的资源情况,那些有着一两千年寿命的深海珊瑚也可以被捕获,而越来越多的捕捞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包括幽灵鱼在内的很多鱼类都已是濒危的物种。

与此同时,电脑、手机和汽车的外壳等制造领域所需的大量的金、铜、锌、镍,也在越来越多的向海洋索取,对深海生态完整性的保持正在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这是一个复杂的司法系统,涉及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区、深海区,各自独资管理,所以,很多国家能源、捕鱼,以及采矿业等都是各自独立的。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4

我国的海岸线长度居世界第3位。但相对世界而言, 海洋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大, 单位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很少。我国海岸线长度与陆地国土面积之比 (海岸系数) 是0.188 (公里/百平方公里) , 居世界第94位, 说明我国的海岸线系数很低。世界沿海国家管辖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为0.96, 而我国的海陆面积之比低于0.3。与海上邻国相比, 我国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在环中国海的11个国家中, 海陆面积比值最低的是我国。世界人均200海里以内海域面积0.026平方公里, 我国是0.0027平方公里,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 我国只有在合理利用本国管辖海域的同时, 积极利用公海资源, 才能弥补人均管辖海域面积过少的不足。我国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上位于第10位以内的, 主要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 虽然这几种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较靠前, 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因此如何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世纪议程》在阐述沿海国管辖海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活动时, 列举了六方面工作:

1.在充分认识全球海洋和区域海洋均为不同尺度的、统一的、系统的基础上, 对海洋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还是区域的一切活动, 都必须充分注意其内部的关联性和影响, 必须维护其整体的生态平衡和健康, 孤立地处理局部海域的问题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应从综合的观点出发, 制定并实施海洋战略、政策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 在实施中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要有利于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兼容和平衡。

3.建立、制定高层次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工作的适行机制, 以及综合的海洋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4.要充分重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产布局, 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的生产结构。

5.切实贯彻生态原则和社会原则。海洋开发利用过程的本质是, 通过人为的努力把自然物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海洋开发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 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的事件就难免发生。为此, 应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贯彻到海洋开发中, 海洋开发的成果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6.建设和发展海洋特别保护事业。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均规定选划和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问题。但至今人们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缺乏了解, 各地的积极性不高。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虽然政策、体制、规划和协调很重要, 但是在具体落实中, 尚需可操作的业务技术系统和经验。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陆源污染物组成变化, 排放总量增加。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中, 海洋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分散在多个有关行业部门中。尽管绝大多数污染物排放单位都实现了达标排放, 但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不能完全遏止。当前, 由于我国沿海城镇的污水处理率较低, 约为24%, 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被排放入海, 导致近年来陆源污染物年入海量以5%的速度持续递增。同时, 入海污染物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原有各种污染物所占比重将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新的污染物被排放入海。随着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新的陆地污染物和污染源已经或正在产生。如沿海地区兴建大型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 极可能引起海域热污染加剧, 放射性污染可能趋向明显, 必将加剧近海海域的环境污染。

2.污染事件频发, 海洋环境污染范围扩大。随着海上运输日益频繁以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源自海洋自身的污染也日趋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 溢油达上万吨, 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此外, 海洋经济发展引致海上生产增加, 进而导致海上污染源增多和污染量加大。与此同时, 浅海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发展, 也会造成养殖废水大量增加。所有这些将会导致海洋污染范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近海向外海不断扩展。

3.海洋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继续退化。近年来, 我国近海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加重, 赤潮灾害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 海洋灾害的发生呈上升态势, 全海域共发生赤潮453次, 累计面积93260平方公里。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海区, 其发生次数和面积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海区, 分别占五年来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61%和72%。其中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占全海域五年来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38%和61%。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破坏了物种的多样化, 引起生物资源的衰减, 甚至造成许多排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海洋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采取的是开发与管理一体化模式, 在实践中极易导致各管理部门仅以局部利益为中心, 当生产开发与管理发生矛盾时, 往往以牺牲资源管理来服从生产开发, 不能发挥好管理部门的职能, 严重影响着海洋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甚至对海洋资源管理失控。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这种管理部门分散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各海洋产业、各地区自成体系, 多头管理、互不协调。随着海岸带和邻近海域开发利用程度向纵深发展, 不同产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日渐突出, 争占海岸线、争占滩涂, 造成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

2.海洋开发技术落后。海洋科技经费是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相比, 在海洋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方面差距很大。从投入的海洋科技经费的绝对数量来看, 美国、日本的投入分别为我国的20倍和8倍。另外, 我国的资金投入渠道较单一, 尤其是在海洋仪器领域, 主要来源于政府, 而在国外, 则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本。

3.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资金, 抑制了海洋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和海洋技术成果的转化, 导致海洋开发技术落后, 表现在:其一, 海洋产业技术和设备落后,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目前, 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仅为30%。其二, 海洋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益低。多数高新海洋技术成果只重视研制而不进行定型生产, 科技人员只想靠研发成果得奖, 而不顾及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 能否取得市场效益。同时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差, 无法满足产品所需要的工艺水平。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1.进一步贯彻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专门列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内容, 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 也提出了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我们应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引导沿海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区域经济, 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完善我国的海洋体系和海权体系, 即海洋法制、海上武装力量、海上实体和海洋开发。

3.树立利用全球海洋资源的观念。海洋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 它是属全人类共有的公海领域, 除了开发利用本国管辖的海域之外, 还应积极参与公海资源的开发, 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新动力。

4.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已从单纯的陆域开发逐步转向海陆整体开发, 即陆域经济向海上延伸, 海洋资源加工“陆地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的促进作用, 使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此外, 产业发展也会产生空间效益, 在陆域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扩散和传播时, 复合用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使海陆获得双重效益。

5.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投入, 构建海洋创新技术研究体系, 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 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继续抓好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区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兴海示范区。

6.继续坚持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在海洋考察、海洋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保护和海洋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既要吸收外资参与我国海域资源开发, 又要参与世界海洋资源开发, 在保障我国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

海洋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 篇5

海洋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

摘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连海洋经济和环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选取具有代表性、数据齐全的10项指标,对近4年来大连海洋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具有良好代表性的2个主成分,并以这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构造出综合评价函数.以此对大连市在这两者关系的`协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作 者:蔡静    张翠霞    侯磊    CAI Jing    ZHANG CUI-xia    HOU Lei  作者单位:蔡静,CAI Jing(大连水产学院,人文法律系,辽宁,大连,116023)

张翠霞,ZHANG CUI-xia(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侯磊,HOU Lei(沪东造船厂,上海,200129)

期 刊:海洋环境科学  ISTICPKU  Journal: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2007, 26(3) 分类号:X22 P74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海洋经济    环境发展    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与社会 篇6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带;海洋经济;熵权系数法;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487-03[HS][HT9SS]

收稿日期:2014-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1AJY0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1EYC02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2010年度高校“青蓝工程”。

作者简介:翟仁祥(1978—,男,江苏宝应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研究。E-mail:zhairenxiang@139com。

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在人地系统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岸带经济与海洋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早已被世界沿海国家广泛接受,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认为,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成果较多,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评价模型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Martinez 等认为海岸带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70%由海岸带区域提供,海岸带区域同时具有41%的全球劳动力、21~33个全球性大城市[1]。王倩等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环境协调度基本符合“U”形曲线,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曲线显示我国海洋功能开发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许冬兰等运用熵变方程法对2001—2009年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只有2002、2007、2009这3个年度的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质量处于协调状态,其他年份两者均处于不协调状态。陈青青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认为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系数呈“U”形曲线。臧红雨等采用AHP-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弱势、机会与威胁4个角度对威海蓝色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海蓝色经济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弱势大于优势,机会大于威胁”,应采用“稳健型发展战略模式” [5]。盖美等根据指标分级的可变模糊识别理论,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认为从1996—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6]。现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产生双向产业结构效应,在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海洋环境的恶化,应该建立海洋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其海洋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海洋资源利用过度、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虽然江苏海洋管理部门加大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海洋环境监测,在江苏近岸海域设立近400个各类监测点,但是,总体而言,江苏近海岸区域污染海域面积近些年仍有所增加,有近50%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沿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龙王河口以南至连岛、埒子口以南至长江口等海域。因此,本研究基于“壓力-状态-响应”框架原理构建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根据江苏省2001—2012年统计数据,对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江苏海洋带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加强江苏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实现江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敏感性和适应性是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属性。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是由系统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调性是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复合函数,与敏感性呈正比,与适应性呈反比,即敏感性越强,适应性越弱,协调性越大。

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分析概念模型,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原理,从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江苏海洋经济环境、资源、经济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系统的敏感性、适应性2个层面,选取人均水资源、海盐产量等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指标9个,选取海洋生产总值等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指标9个,共18个指标组成的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定量评价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及其特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7]、《中国海洋年鉴》[8]、《江苏统计年鉴》[9]。[FL]

[F(W18][HT6H][J]表1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HTSS][STB]

[HJ5][BG(!][BHDFG12,W20,W16,W8。3W]系统性质指标单位指标性质指标权重

[BHDG4mm,W20Q2,W16Q2,W8。3W]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人均水资源量m3/人+0047 4

[BHDW]海盐产量万t+0055 2

海洋化工产量t+0056 2

海水养殖面积hm2+0055 1

风能发电万kW+0057 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t+0054 9

海洋捕捞产量t-0054 4

海水养殖产量t-0055 0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0055 7

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0055 2

涉海就业人数万人+0054 8

海洋货运量亿t+0055 3

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人+0057 7

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亿元+0060 5

污染治理项目个+0054 8

海域确权面积hm2+0057 4

海域使用金万元+0057 7

滨海旅游人数万人次+0055 3[HJ][BG)F][F)]

[FL(22]2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度的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表示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大,则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权重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表示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小,则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权重越小。所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借助信息熵值,计算各指标权重。

设有m年n项评价指标构成原始数据[WTHX]X[WTBX]:

[WTHX]X[WTBX]=(Xijnm=[JB([HL(4]X11X12…X1m

X21X22…X2m

Xn1Xn2…Xnm[HL][JB]]=[X1,X2,…,Xm],其中,

i=1,2,…,n;j=1,2,…,m。

统计指标按照评价期望程度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1将表1中的逆向指标“正向化”后,采取极差标准化化后得到新阵[WTHX]Y[WTBX]=(Yijnm=[Y1,Y2,…,Ym];(2计算第j年第i项指标值比重Pij:Pij=Yij/∑[DD(]mi=1[DD]Yij;(3计算第i項指标的熵值Ei:Ei=-[SX(]1lnm[SX]∑[DD(]mi=1[DD]PijlnPij;(4计算第i项指标的效用值指数Di:Di=1-Ej;(5计算指标权重Wi=Di/∑[DD(]mi=1[DD]Di;(6计算第j年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数Bj=∑[DD(]mi=1[DD]WiPij、Cj=∑[DD(]mi=1[DD]WiPij。根据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Vj=[JB((Bj×Cj[JB<2/][JB((][SX(]Bj+Cj2[SX][JB]2[JB]]2,计算得到第j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指数(表2。Vj值越大,表明海洋经济与环境发展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

[F(W132][HT6H][J]表2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时间维度评价结果[HTSS][STB]

[HJ5][BG(!][BHDFG12,W5,W8。3W]年份系统敏感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协调发展度

[BHDG12]20011776 10325 10273 7

[BHDW]20022099 40309 10200 2

20032638 80716 30451 1

20042745 90571 10325 0

20051877 21483 70972 8

20061732 21373 50973 5

20072172 81960 90994 8

20081541 92086 30955 5

20092231 52580 70989 5

20102595 03307 60971 1

20112611 94412 70872 9

20122603 54523 50860 1[HJ][BG)F][F)]

[BT(1+1]3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其分析[BT)]

根据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2001—2012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2001—2010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指数有所上升,从2011年起呈现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在显著上升。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是江苏经济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需求增加速度大于海洋资源供给能力,造成了某种程度海洋资源减少,同时江苏沿海31条主要入海河流、沿海工业园区和沿海城市生活尾水的排放,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有所增加,根据历年海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江苏沿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江苏省“十二五”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颁布实施,江苏海洋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措施,特别是加强了海水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和保护措施,江苏近海、远海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处于逐步好转趋势,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近岸海域贝类生物质量有所好转;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动较小,大型浮游动物和鱼卵密度略有增加,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密度较为平稳;苏北浅滩生物生态状况保持稳定,赤潮发现次数和面积有减少趋势,没有大面积赤潮发生。这些都表明,江苏海岸带人海资源环境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度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继续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进陆源排污物排放达标监测监管,从源头上继续保持海洋环境质量持续变好趋势。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海洋生态保护区,形成分布广泛、类型各异的海洋生态保护区体系,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实施港口、滩涂、浅海等海洋资源分类规划、管理、开发条件和要求,建设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恢复海洋生态功能,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现在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自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随着《江苏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江苏海岸带经济发展呈现出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综合开发加速扩张、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的“三大态势”,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融合发展越来越协调。

第二,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指数一直在15~28徘徊,有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是下降趋势,“先升后降再升”变化态势表明,《海域使用管理法》、《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等海洋政策相继颁布实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效果比较明显。从敏感性指标权重而言,风能发电、海洋化工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海盐产量、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占有较大权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3大新兴产业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主要增长点。江苏海岸带区域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度逐年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江苏海洋风能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了海洋化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快海洋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都是降低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进而提高系统协调度的关键举措。这就要求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海洋生态文明,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集约用海和生态用海,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生态效益;推动科技用海,加快海洋关键技术产业化转化和应用,着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通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海洋技术突破为支撑,培育、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风能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提升江苏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和培育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海洋开发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要适应,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指数逐年稳步提升,表明江苏沿海3市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業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沿海区域应对不利扰动影响的能力正稳步提升。从适应性指标权重而言,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投入、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海域使用金、海域确权面积占有较大权重。这表明江苏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管理对于提高海洋经济系统适应性具有较大贡献。在加快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避免产业雷同,努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是提高海洋经济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海洋经济发达是江苏海洋强省的主要特征之一,保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较大比例,成为江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从全国11个沿海省域而言,2012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排名第6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87%,远远低于广东、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省市,表明江苏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产值总量还未能占有较大比重,这就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期间,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着力于积极优化江苏海洋经济总体布局,从江苏沿海3市的区域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原则,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形成经济层次清晰、发展定位准确、产业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HJ185mm]

[1][(#]Martinez M L,Intralawan A,Vázquez G,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254-272

[2]王倩,李亚宁,翟伟康 我国海洋功能开发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9:106-110

[3]许冬兰,王超 基于熵变方程法的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13(1:128-132

[4]陈青青 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14:119-120

[5][JP2]臧红雨,宋喜红,宋吉德,等 威海蓝色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增刊2:370-373

[6]盖美,周荔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辽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7]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2[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013

[8]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洋年鉴:2009[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海洋经济与社会 篇7

海洋科技包括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包括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海洋技术是指海洋开发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使用的设备等, 包括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海洋观测技术、海洋预报预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等。可以说, 海洋科技是众多传统科技和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领域里的集成。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用越来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海洋资源和环境调查、勘探, 不断获得新的海洋科学知识, 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 研究新的开发、保护技术和方法, 培养海洋开发保护的科技人才队伍, 以及提高和增长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知识, 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公益事业和海洋军事利用服务。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GB/T 20794-2006) 。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及海洋空间的相关服务活动, 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被笼统地称之为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可待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海洋发展领域的延伸,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是指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 逐步实现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开发环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开发方式的综合性和高技术性等因素, 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完整性、客观性、科学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的构建原则, 以及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结合目前可获得数据的统计口径和统计内容, 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总体目标进行逐层分解, 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能综合反映海洋科技水平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和表2) 。

续表

注:由于数据的限制, 将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在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视为衡量海洋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

3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也称主分量分析, 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在多因素评价中, 由于涉及指标多, 各指标之间往往又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且因量纲差异, 使不同指标难以进行直接比较, 因此有必要从多个指标中构造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既能综合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 又尽可能不含重复信息。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将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并且反映原指标主要信息的方法。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山东省2000—2005年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可以计算出相关矩阵, 由相关矩阵可看出上述指标中有一些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指标反映的信息就有很大的重叠, 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而评估出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

3.1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运用软件SPSS得到山东省海洋科技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2个, 且按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 (即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总体方差的比例) 超过85%的原则, 提取2个主成分因子, 累计贡献率已达91.523%, 表明前2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原指标信息的91.523%, 这2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作为反映山东省海洋科技发展的综合指标。

计算每个主成分在每个指标上的负荷, 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在第1主成分对以上14个变量的因子载荷中, X1…X9都比较大, 因此第1主成分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科技资源;在第2主成分对以上14个变量的因子载荷中, 比较大的是X10…X14, 因此它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科技成果。2个主成分分别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山东省海洋科技的发展水平, 累计贡献率为91.523%。因此, 用其对2000—2005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合适的。

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算出第1、2主成分的系数, 也就是2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 (表4) 。

计算综合汇总得分值, 即山东省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函数F1 (表5) , 公式为:

F1=0.828 1·F11+0.087 2·F12

3.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运用软件SPSS得到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3个, 且按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 (即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总体方差的比例) 超过85%的原则, 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 累计贡献率已达91.923%, 表明前3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原指标信息的91.923%, 这3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作为反映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计算每个主成分在每个指标上的负荷, 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

在第1主成分对以上17个变量的因子载荷中, Y1…Y8都比较大, 因此第1主成分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资源承载发展能力;在第2主成分对以上17个变量的因子载荷中, 比较大的是Y9…Y12, 因此它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同理, 第3主成分在Y13…Y17的载荷较大, 它反映了山东省的海洋环境保护能力。3个主成分分别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累计贡献率为91.923%, 因此, 用其对2000—2005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合适的。

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算出第1、2、3主成分的系数, 也就是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并计算综合汇总得分值, 即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函数F2, 公式为:

F2=0.685 4·F21+0.141 8·F22+0.092 0·F23

3.3 海洋科技贡献度测算

根据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函数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函数, 计算出F1、F2的结果 (表7) 。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构建2000—2005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度的评价模型:

F2=-1.234 0 (-3.98) +0.827 6·F1 (8.12) R2=0.943 F=65.957

结果表明:在2000—2005年, 山东省海洋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为82.76%, 拟合优度R2=0.943, 模型的拟合度为94.3%;F=65.957, 该评价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4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测评

协调度是指在某一时刻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达到合理匹配、有机组合状态的程度。发展则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系统从小变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趋势。系统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只有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有序, 系统的发展才可得到保证并达到最优状态。把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看作两个关联系统, 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是两个系统及其内部要素在有机协调的条件下, 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优化发展趋势。

4.1 协调度评价测算模型

运用系统动力学和模糊数学的原理, 建立协调度评价测算模型:

设描述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特征向量为:x= (x′1t, x′2t, …, x′mt)

描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y= (y′1t, y′2t, …, y′nt)

进行标准化得:

undefined

其中, βg, βb分别为相应特征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

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

undefined

其中, ai, bj为各特征指标的权重。

定义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为:

undefined

其中, K≥2, 为辨别系数。

从数学角度讲, 只有当F1 (t, x) =F2 (t, y) 时, F1 (t, x) ·F2 (t, y) 才达到最大值, 表明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协调, 即:G (t) =1

协调度仅仅反映了系统的协调程度, 而不能反映出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将协调度与系统的发展水平综合, 表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用GD (t) 表示, 并定义为:

undefined

其中, α, γ为待定系数, 且α+γ=1。

协调发展度是反映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能够揭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学当时的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计算出的协调发展度数值将在0与1之间变化。

海洋科技综合评价函数值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函数值越大、越接近, 说明两个系统发展水平越高、越协调, 协调发展度系数就越接近1, 反之亦然。当海洋科技综合评价函数值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函数值相等且等于1时, 样本的协调发展度系数为1, 达到最高境界。

4.2 协调发展度阈值设定

为评价方便, 把协调发展度在[0, 1]范围内划分为三个大类, 按协调发展度数值由小到大依次命名为发展不协调、发展基本协调和协调发展。对于发展不协调情况, 还可根据海洋科技综合评价函数值F1 (t, x) 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函数值F2 (t, y) 的大小确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状态, 具体分类与评价见表8。

4.3 协调发展趋势分析

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t时刻的协调发展度GD (t) 反映出的仅仅是某一时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为了充分反映出协调程度的动态发展趋势, 定义协调发展趋势指数β1 (t) 和β2 (t) , 用来分别反映一个时段内和相对时刻的协调发展趋势。

定义1:GD (t1) , GD (t2) , …, GD (tn) 为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t1, tn]这一时段中各个时刻协调发展度, 定义:

undefined

为二者在[t1, tn]时段的协调发展趋势, 简记为:β1 (t1, tn) , 0≤β1 (t1, tn) ≤1。

若:β1 (t1, tn-1) <β1 (t1, tn) ,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增长状态;

若:β1 (t1, tn-1) <β1 (t1, tn) ,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平稳状态;

若:β1 (t1, tn-1) <β1 (t1, tn) ,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衰退状态。

定义2:设GD (t-1) , GD (t) 分别为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t-1, t时刻的协调发展度, 定义:

undefined

若:β2 (t) >1,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增长状态;

若:β2 (t) =1,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平稳状态;

若:β2 (t) <1, 说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处于衰退状态。

5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实证分析

5.1 协调发展度

由协调度测算模型式 (1) 可知, 综合评价值F1∈[0, 1], F2∈[0, 1], 因此, 先将前面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F1、F2进行变形:

undefined

其中, f2、f1为F1、F2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因此, F1∈[0, 1], F2∈[0, 1]。

然后, 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式 (2) , 可以得到2000—2005年山东省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度数值, 并根据表5和式 (3) 进行判断, 结果见表9。

注:根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以及山东省海洋发展状况, 令K=3, α=γ=0.5.

5.2 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4和表6可以看出, 2000—2003年山东省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都很低, 且处于发展不协调状态, 2000—2001年海洋科技进步相对滞后, 2002—2003年海洋科技进步相对超前;2004年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 且发展水平增长迅速;2005年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发展水平增长也很快。2000—2005年山东省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同时, 从表4可以看出, 2005年山东省海洋科学技术的综合评价值为1.112 60,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1.151 76, 协调发展度为0.895 48。可见, 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协调, 但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 结论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管理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 追求人与海洋的和谐, 即海洋经济发展应建立在海洋生态的持续能力上, 保证环境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构成威胁[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1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 但随着海洋环境恶化和海洋资源耗竭, 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海洋经济越高速发展, 越需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 以期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重要标志。

1.2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依赖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带动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才能不断开发新能源和先进生产技术, 降低单位海产品的能耗和物耗, 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 减轻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2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是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海洋环境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 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具体指政府、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狭义的环境管理一般指政府运用各种行政管理手段管理环境。严格执行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涉海建设项目的审核和核准。开展了污染物排海总量的控制试点, 新建海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减排目标。加强海洋倾废管理, 严肃查处各类非法倾倒行为。

3 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环境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海洋受到了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 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 基本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严重污染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锦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拒不水域, 面积与2004年基本持平。如在渤海海域,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占渤海总面积的26%。在东海海域,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宁波近岸。这些污染使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 渔获量减少, 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 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 滨海环境遭到损害。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让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无限制地以消耗海洋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海洋经济;二是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使用资源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人类只能选择后者。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4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4.1 有利于消除海洋经济贸易堡垒。

环境问题从公害污染事件开始逐渐演化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各国对海洋环境问题采取的态度由自我约束到对外约束, 海洋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日益敏感的话题。不少工业化国家采取单方面行动限制进口, 把海洋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因此绿色壁垒将更多地取代传统非关税壁垒, 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速度与规模都将滞后于发达国家, 而发达国家不会放过利用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在争产和营销方面提出要求的机会。

4.2 有利于海洋经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企业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思考企业的海洋环境问题, 有利于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我国近两年推行的清洁生产审计, 直接为海洋环境管理服务, 成为发现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

4.3 有助于提高海洋经济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当前海洋环境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方针、策划、实施、检查、评审等管理手段和PDCA的管理模式, 自觉地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目标, 运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提高企业自我海洋管理的能力。

5 海洋保护政策和措施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根本。全力推进海洋环保地方立法进程, 颁布一些操作性、实用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这些条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武器与坚强后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制定长远的、合理的、科学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5.2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为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的要求, 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 制订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管理技术路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 依据各海域容量, 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削减量, 制定各海域允许排污量的优化分配方案, 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使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 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想管理奠定基础[2]。

5.3通过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海产品结构, 采用高新实用技术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防止和空气沿海工业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2]。

5.4减轻和控制沿海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化肥、农药的应用,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控制环境敏感海域的陆地汇水区畜禽养殖密度、规模, 建立养殖场集中控制区, 规范畜禽养殖场管理, 有效处理养殖场污染物, 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 积极发展沿海生态农业。

5.5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有害物质应急响应体系, 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在大型的港口建立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系统, 实现船舶运输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 岸上处理, 达标排放。

5.6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建立海上养殖区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 编制海域养殖区域规划, 合理控制海域养殖密度和面积, 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 控制养殖业药物投放, 通过实施各种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示范, 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水产养殖环境, 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

5.7严格控制管理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废弃物。在钻井, 采油, 作业等平台应配备油污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使之全部达标排放。

6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的方面

6.1抓好海洋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规范体系管理, 有效实施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加强技术管理, 强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系统管理的有机融合, 建立作业规程编制前的联合现场调研制度, 把安全辨识和评价结果与安全工作的同步安排, 以及根据危害辨识的结果, 对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6.2深入海洋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当前企业管理系统中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强化对资源环境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超前实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工作进行分析, 通过对当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找到强化体系运行的有效办法。

6.3对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基本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管理体系的整合进行深入分析, 探讨选取最佳控制措施的方法。基本内容包括:如何进行有效领导决策、其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如何设立实施环境管理的机等。

综上所述,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制定有效可行的法规特别是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3], 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士弘.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华南师大, 1997 (1) :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经济外交 篇9

(一)明代海防形势严峻

一是日本倭寇、浪人、武士垂涎中国财富,经常侵犯中国沿海。二是流亡海外的国内反明势力与东南亚一些地方势力串通,频繁骚扰海疆。明时中国东部沿海“倭患”严重。“日本倭夷,无论三代,即汉唐宋以来,亦未闻其大为中国患也。……至元兴十万之师伐之,全军覆没。始知倭之为横。至太祖御极,遂潜通胡惟庸谋反。自后沿海二万余里,由粤闽达辽阳,无岁无倭夷侵掠之患。……成祖以后,幸大将刘江,奋勇克捷,尽歼其众。倭始夺气,驯至嘉靖癸丑。为乱浙直者岁五年,其祸又炽(1)。”甚至内外勾结。洪武时,都指挥同知花茂报告:“广东南边大海,奸宄出没,东莞、笋冈诸县逋逃譙户,附居海岛,遇官军则诡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盗,飘忽不常,难于讯诘(2)。”当时海防艰难,史载“岛冦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3)”。这样的形势导致明朝必然重视海洋经济外交。

(二)明朝军事力量强大,具有政治威望

如安南侵占占城,明太祖先是嘉许两国“上奉天道,尊事中国”。后认为,两国疆域自古至今已定,不可强求合二为一,况且两国离中国越山隔海,关于侵扰之事,一时难以断定谁是谁非,他作为天下之主,“治乱持危,理所当行”。马上诏谕两国:“如果互执兵端,连年不解,荼毒生民,上帝好生,必非所悦。恐天变于上,人怨于下,其祸有不能逃者”。太祖希望二国之君,“宜听朕言,各遵其道,以安其分”,才能“庶几尔及子孙,皆享福于永久,岂不美欤(4)”。然后,明太祖再遣中书管勾甘桓、会同馆副使路景贤赍诏印,封阿答阿者为占城国王,解决了二国战争纠纷。这说明明朝在西洋、南洋诸国中享有一定的政治威望。

(三)保护侨民

不少华人在西洋、南洋谋生,有的获得政治统治地位后还来华朝贡,有时需要明朝廷帮助其维护政治地位。如侨民梁道明、施进卿等人都与明朝廷有联系。洪武年间,三佛齐大乱,数千泛海而去的闽粤华人流寓者推广州南海县人梁道明为王,雄视一方。梁道明领兵守卫三佛齐边疆,对抗爪哇满者伯夷,十年间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永乐三年(1405),成祖派梁道明的同乡谭胜受、杨信等赍敕招安梁道明及其同党郑伯一同入朝贡方物,二人受赐而还(5)。两年后(1407)郑和从印度洋回航,帮助梁道明破兵陈祖义。另外,洪武中期之后,明因禁海与西洋各国的关系冷却了下来,需要开辟海上交通而加强联系。在这种背景之下,郑和下西洋进行海洋外交是形势所趋。

二、郑和下西洋经济外交策略

(一)郑和在海外大量采购物产

郑和每次出使都“多赍金币”,除赏赐番国君王外,主要进行大规模贸易。史载,暹罗国,“中国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到彼买卖。其国土产黄速香、沉香、降真香……”。满剌加国,“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周巡。内又立重栅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放在内。如各国宝船回至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停当,等候南风顺,便于五月中旬开船回还”。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祖法儿,“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其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酥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纻丝、磁器等物”。柯枝“第三等人名哲地,系有钱财主,专一收买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在古里,中国官员与当地官府“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的锦绮等物,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各收。其头目哲地与内官大人众手相籋,其牙人则言某月某日于众人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在阿丹,郑和到彼“开读毕,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6)”。明方因此买到蔷薇露、约重二钱的猫睛石、大颗的珍珠和金珀、高二尺的珊瑚、长颈鹿、狮子、花福鹿(斑马)等珍宝。郑和出使西洋贸易,填补了禁海以来民间贸易的空白,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在经济上互惠,在政治上联络民心。

(二)武力示威,郑和下西洋也曾发生过军事斗争

一方面,“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7)”。永乐年初,海上交通阻绝多年,各国对明朝的国力不了解,一时难以接受这种宗藩友好关系。因此,郑和每次下西洋都率几万将士,几十艘武装船队。另一方面,他捉拿海寇,廓清海道,为其出使东西洋和过往贡使清除障碍。东西洋海上长期盗贼猖獗,“贡使往来者苦之(8)”。史载,永乐五年(1407),郑和下西洋时回航经过旧港时,遇长期盘踞在此地的海盗寇贼陈祖义,陈祖义假意合作,暗地里却搞阴谋破坏,郑和预料陈祖义无归顺意,整兵以待,与贼卒大战并破贼,把陈祖义逮捕并押送回国进京诛杀。诸夷听闻后,无不震慑,说这是“真天威也”。同年,施进卿遣胥来华朝贡,诏命设置旧港宣慰司,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赐印诰冠服及文绮(9)。不过,此宣慰司虽有中国政权机构之名,但并不是明朝的殖民地,是个实际独立的政治实体。另外,他还用武力调解各国纠纷,对故意寻衅和“梗化不恭者”加以剿灭,维护了国际安宁。当时暹罗强大,经常霸凌小国,如占城贡使回国,被其勒索回赐;劫夺苏门答剌、满剌加的明朝所赐印诰。成祖降敕责备暹罗也无济于事,永乐六年(1408)郑和船队至其国显示强大的武力,暹罗不得不改前过,维护了南洋一带的和平。郑和用兵海外,并不是用武力“宣示国威”,或殖民其他国家。郑和这支部队的主要作用是维和,“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任何军事行动后都未居功要挟或奴役其国。自此,“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10)”。

(三)“宣德化、柔远人”,用文化来感召远人来华朝贡

郑和在海外采购方物、用兵维和,招徕很多国家慕我中华。史载,苏门答剌国王子感谢圣恩,常贡方物到朝廷;锡兰国王常着人赍宝石等物,随同回洋宝船进奉朝廷;占城国常将犀角、象牙、伽蓝香等物进贡中国;爪哇国人最喜中国瓷器、麝香、花绢……,其国王常差头目船只将方物贡于中国;旧港国,市上使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亦将方物贡于中国;满剌加国,为感谢中国帮其摆脱暹罗,其头目蒙恩为王,携子挈妻驾船跟随回洋宝船赴朝廷拜谢,进贡方物,朝廷又赐以海船回国守土(11)。到永乐十四年(1416),为了长期稳定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保持几次出使西洋的成果,明成祖又遣郑和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郑和第五次出使回朝,这次偕满剌加十七国来华朝贡;十九年(1421)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二十一年(1423)复偕忽鲁谟斯等国遣使千二百人入贡。皇帝敇皇太子命令礼官“宴劳给赐”并遣还这些贡使,官方花钱全部买下其土物(12)。明成祖与太祖一样,派郑和出使西洋,厚往薄来,不计经济得失,旨在扩大政治影响。

三、郑和下西洋海洋经济外交的后续影响

对于郑和下西洋,邓小平同志评价:“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侯,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13)。”温家宝同志评价“500多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14)。”郑和时期中国天文学、地磁学、应用数学和造船技术成熟。郑和出使西洋,带去大量金银钱币和瓷器、茶叶、绢帛等物产,每到一地,宣德化、颁诏书、赠礼物,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使当地首领纷纷到中国朝贡建交、贸易。这对今天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郑和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开辟与非洲的外交,保证海域安全,使当局意识到海洋贸易的重要性

李约瑟曾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没有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郑和下西洋后,尽管明政府又实行海禁,但是海上私商贸易屡禁不止,到1567年,在隆庆开关。自此,因海上贸易带来诸多好处,海洋贸易愈发重要。至今,许多亚非国家的人民都在纪念郑和,一些国家还留有郑和遗迹。印尼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竖立的石碑。

(二)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传播。郑和下西洋,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重点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

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生活比较落后,仰慕中华文明。郑和在海外传播历法、农业、制度、建筑、医术、航海、宗教、乐器等方面的文化,让异域认识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引进香料、宝石、稀有动物,为明代中国了解异域民族的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经济状况提供了翔实信息,为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国家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发扬了开放、开拓精神和善于贸易、航海的传统文化。

(三)强化了海权意识,明确南海诸岛的主权

海洋经济与社会 篇10

1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分析

近十几年来, 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显著, 海洋三大产业产值的变动深刻影响了海洋经济总产值, 1996—2009年福建海洋总产值与海洋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 1996—2000年福建海洋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速度, 海洋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持续表现为“一三二”的结构布局;2002年开始, 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迅猛, 海洋三大产业产值迅速发展;至2005年, 福建海洋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海洋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布局。

由图1可知, 1996-2009年间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迅猛增长。用r来表示福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增长率, 可得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ai表示海洋第i产业在海洋总产业中的构成;ri表示海洋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式 (1) 表明海洋经济总产值的增长率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海洋第i产业增长率的高低;二是海洋第i产业产值的构成水平。总之, r值越大说明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越快, ai越大说明贡献度高的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总水平的拉动作用越大。根据式 (1) , 计算得到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及海洋三次产业的增长率 (表1) 。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1998—2010年) 》.

由表1可知, 海洋产业总产值2009年的增长率达19.15%, 若将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的增长率按1997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来计算, 则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的增长率只有10%, 按2002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计算只有12.29%, 按200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计算只有11.62%, 因而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7%、6.85%和7.53%, 可知,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并且随着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海洋经济将呈现好的发展态势。

2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2.1 模型设定

本文利用葛新元教授等构造的多部门经济模型, 计算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Zt表示t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At表示t年海洋经济各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所构成的行向量;Gt表示t年海洋经济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所构成的列向量;Pt表示Zt占当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的百分比。

2.2 数据处理结构分析

根据式 (2) 可计算出福建省1997—2009年各年的Z值 (图2) , 全国及部分沿海省市P值详见表2。

由图2可知, 1997年和1998年Z 值较小;1999年由于海洋第二产业产值迅速增长, 所以Z值变化明显, 占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的比重达到589.62%;2001年, 海洋三大产业产值快速增长, 基本与海洋第一产业产值持平, Z值显著变大;从2005年以后, 福建海洋三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福建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 2006年Z值达到最大值, 表明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变大。

由于2005年前后, 中国海洋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因此将1997—2005年作为一个阶段, 2005—2009年为另一个分析阶段, 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2 中可以看出, 1997—2005年福建Z 值的平均值为0.396 5, P 值的平均值为113.04% , 由此可知, 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的增长有113.04%是由海洋结构变动所致;2005—2009年的Z值平均值为0.603 5, P值的平均值为364.73%, 由此可知, 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的增长有364.73%是由海洋结构变动所致。而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广东的P值的平均值在1997—2005年期间和2005—2009年期间分别为10.38%、52.54%、69.99%、31.66%、6.55%和-174.42%、5.11%、61.02%、-15.61%、-62.33% (表2) , 以上数据说明, 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贡献高于部分沿海省市, 并且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由“一三二”向“三二一”的转变, 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

3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的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方法, 该分析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1942) 和Creamer (1943) 相继提出, 后经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 (1960) 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2]。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3]。其基本思路为:将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G) 分解为3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 (N) 、结构偏离分量 (P)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 , 反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并揭示一个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强弱, 以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部门, 从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主导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4,5]。

3.1 模型设定

本文设立如下偏离-份额模型来分析福建海洋产业, 标准区域用Y表示, 研究区域用y表示。假设区域在经历了[0, t]时段后, 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 0表示基期, t表示报告期。假设Y0、Yt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标准区域经济总规模, 以Yi0、Yit (i=1, 2, 3) 分别表示标准区域第i产业在基期和报告期产值, 相应的y0、yt表示研究区域的基期和报告期经济总规模, yi0、yit (i=1, 2, 3) 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基期和报告期产值。Ri表示标准区域相应产业部门经济规模的变化率, ri研究区域i产业部门经济规模的变化率, 以标准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用y′i表示。

在[0, t]时段内, 研究区域第i产业部门的增长量用Gi表示, 则关系式:

undefined

其中, Ni=y′i·Ri;Pi= (yi0-y′i) ·Ri;Di=yi0· (ri-Ri)

设Ti表示总偏离分量, 则Ti=Pi+Di

式中:Ni、Pi、D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标准区域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其中, 当Ni>0表示该研究区域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水平, 否则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Pi>0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结构优于全国的产业结构, 此值愈大, 说明第i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当Di>0时, 说明研究区域第i产业比标准区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此值越大, 则说明该研究区域第i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3.2 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取福建、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广东6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区域, 以全国海洋产业标准区域, 以2005年为基期、2009年为报告期, 选取了2005年及2009年全国和6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第一产值、海洋第二产值、海洋第三产值等数据,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计算出各沿海省市的偏离份额分量。

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06—2010年) 》和《中国海洋统计公报 (2006—2010年) 》, 计算出福建省与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如表3所示, 而根据偏离-份额模型, 可得到福建及部分沿海省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计算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为了更准确判断福建海洋产业结构效果和竞争力, 根据结构偏离分析表, 计算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系数和竞争力效果系数。计算方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 分别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福建海洋三次产业占全国海洋相应的产业比重;W和U分别为结果效果系数和区域竞争效果系数。若W>1, 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 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 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U>1, 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迅猛, 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根据式 (3) , 计算福建对全国海洋产业的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系数U, 结果如表6所示。

3.3 结果分析

根据表3至表6的计算结果, 在2005—2009年期间福建海洋产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全国及福建海洋三次产业增量与增长率上看 (表3) , 福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为1.13, 远高于全国的水平。海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为负值, 海洋第二产业产值迅猛增加, 海洋第三产业也快速增长。从表4分析, 2005—2009年, 福建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其产值有明显的增长和提高, 分别超出全国1 291.7亿元和599.34亿元, 而福建海洋第一产业则出现负增长现象, 总偏离量达到-521.5亿元。由此说明福建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通过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转化为基点, 由原来的“一三二”转型为“三二一”的产业布局。

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偏离状况上分析表5, 在2005—2009年期间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分量 (P) 大于零, 说明福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竞争力偏离分量 (D) 上看, 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大于零, 并且高于全国平均值的462.86亿元, 比天津、河北、辽宁、浙江等地区高。从表3可看出, 海洋第一产业的竞争能力较弱, 低于全国的竞争水平, 海洋第二产业成为主要的提升动力, 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 256.19亿元, 这说明福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正不断提高, 并且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得最快, 其次是海洋第三产业。此外, 福建海洋产业间的竞争优势对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从结构效果系数和竞争效果系数上分析 (表6) , 福建相对全国海洋经济的相对增长率 (L) 为1.165, 福建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并且竞争效果系数 (U) 大于1, 说明福建海洋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并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结构效果系数 (W) 小于1, 但是趋于1, 说明福建海洋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较小, 但比重已不断增强, 可见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虽有调整, 但是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体上看, 福建海洋第二产业发展快, 第三产业处于优势地位, 第一产业较弱, 并且出现负增长现象, 但福建海洋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仍高于很多沿海省市, 但是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优化, 要实现福建海洋产业结构想“三二一”的结构布局, 需要在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

4 结论及政策启发

本研究主要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① 1996—2009年间,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快, 产业结构水平趋于合理化, 呈现了“三二一”的合理产业布局;② 福建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快速, 表明福建海洋产业调整和优化的成效明显;③ 福建海洋产业结构虽已初具规模, 但三大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2005—2009年期间, 海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为负值, 表明福建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存在海洋二、三产业对海洋第一产业的侵蚀;④ 福建海洋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较小, 说明福建应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因此, 福建海洋经济要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采用以下策略。

(1) 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构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 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发展基础与优势,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新型高端临港工业, 并构建竞争能力强、产业布局合理的海峡蓝色产业带。

(2) 发展科技优势, 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海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在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方面, 福建海洋科技能力强, 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应加快对海洋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 实现渔业、交通运输业及盐业等产业的现代化,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 并在海洋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及海洋航运技术等, 努力建成极具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并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3) 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统筹并举。福建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 主要限于海岸带及近海, 对远洋和深海开发较少, 主要以开发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运输业为多, 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和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仍有待提高, 因此, 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应健全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管理体系,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力度, 做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海和谐。

摘要:文章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测算方法, 分析1996-2009年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探究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了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的4点结论。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3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经济,偏离-份额法

参考文献

[1]葛新元, 王大辉, 袁强, 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 (1) :43-48.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72-178.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3-42.

[4]盖美, 陈倩.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11) :985-988.

上一篇:债务投资下一篇: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