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战术对比

2024-08-27

技战术对比(精选九篇)

技战术对比 篇1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 丁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从莫斯科世乒赛到多特蒙德世乒赛的两年中, 无论她获得过多少冠军, 几次战胜了新加坡名将冯天薇, 但只有今日, 丁宁才真正体会到胜利的滋味。

2011年, 是丁宁从失败的阴影中逐步走出低谷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 丁宁获得了世乒赛女单冠军与世界杯赛女单冠军, 成为历史上第三位做到这一步的选手。丁宁用自己稳定且出色的表现逐步得到了教练组的信任。只要在此后的比赛与训练中延续出色的状态与表现, 丁宁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女队挑大梁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第50届和第51届世乒赛中国女团主力队员丁宁对阵新加坡名将冯天薇两场比赛技战术的对比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评估法, 分析中国女团主力队员丁宁在两场比赛中技战术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希望为今后各级训练提供借鉴。

一 对比结果与分析

本次分析主要采用三段指标评估法。照发球抢攻段、接抢段和相持段对丁宁进行得失分统计, 并使用单打比赛三段技术评估标准对所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见表1) 。

注:采用吴焕群等对乒乓球单双打比赛三段技术评估标准。

得分率=段得分/ (段得分+段失分) ×100%

使用率= (段得分+段失分) / (全场得分+全场失分) ×100%

1. 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对阵冯天薇的综合技术分析

第50届世乒赛丁宁—冯天薇比赛结果:2∶3 (11∶8;11∶3;8∶11;9∶11;9∶11)

第51届世乒赛丁宁—冯天薇比赛结果:3∶1 (14∶12;8∶11;11∶4;11∶3)

丁宁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发抢段占有优势, 接抢段不占优势, 相持段为均势。输在发球被攻 (得2分, 失6分) 、接球后被攻 (得5分, 失11分) 、侧身位相持 (得2分, 失6分) 这三项技术上。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丁宁的发球得6分, 发抢得7分, 发球后控制得4分。发抢段是丁宁比赛中的主要得分环节, 具有较好的主动性, 接抢段就显得较为薄弱 (见表2) 。

作为中国女团的二号主力, 丁宁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均是首盘出场对冯天薇, 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的整体技战术不处劣势, 输在过于自信、关键球技术不过硬及大赛经验不足上。失利有些让人可惜, 整场比赛在2∶0领先的优势下, 被对方追平并最终失掉比赛, 这足以证明丁宁技战术还存在一定问题。

在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的整体技战术与冯天薇相比明显占有一定优势。发抢段优势依然能够保持, 接抢段技术相对下风, 相持段占有较大优势。尤其是丁宁的反手相持技术, 在双方的相持对攻中 (得21分、失4分) 占据明显优势。更加成熟自信的心理调节能力, 过硬的技战术综合能力, 是丁宁取胜的可靠保证。

2. 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发球抢攻阶段技术分析

丁宁对阵冯天薇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发球抢攻阶段的分析评估结果详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发球抢攻阶段, 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利用特有的下蹲式发球、发球抢攻及发球后控制为自己创造了不少机会, 争取了主动。数据说明她的发球及发球抢攻给冯天薇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多数失分来自发球被攻环节说明, 由于比赛气氛及自身技术、心理上的影响, 导致丁宁部分发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被对手抢先上手。第51届女团决赛中, 丁宁改变了发球技术, 用侧身位正手带有攻击性的发球冲击对手, 虽然得分不多 (发球抢攻直接得分只有3分) , 但是发球技术的改变为进入相持阶段争取了主动。

3. 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接发球抢攻阶段技术分析

丁宁对冯天薇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接发球抢攻阶段的分析评估结果详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接发球抢攻阶段, 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对阵冯天薇时, 丁宁的失分主要集中在接球后被攻这一环节, 对方以发丁宁中路偏反手位的短球为主, 丁宁运用加转快搓技术, 线路主要控制在对方中路偏反手。单纯的快搓底线无法构成威胁说明丁宁接发球手段过于单一, 缺少变化, 对方在中局时段已经完全摸清规律, 并且采取高调弧圈球应对, 丁宁相当不适应而频频出现失误, 说明丁宁的防御能力欠缺, 特别是对高调弧圈球时缺乏主动防御的意识。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改变了接发球技术, 接发球主要以台内挑、出台拉为主, 主动与对方形成相持, 用正反手拉球缠住对方, 迫使对方出现急躁情绪。冯天薇在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与丁宁的比赛中, 发球抢攻只净得3分。丁宁对阵冯天薇时相持对打数量的增多, 说明丁宁较好地解决了接发球技术问题。

4. 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相持阶段技术分析

丁宁对阵冯天薇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相持阶段的分析评估结果详见表5。

通过表5能够看出, 丁宁对阵冯天薇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相持阶段的得分率分别为49%和70%, 技术评估分别为及格、优秀;使用率为38%和59%, 技术评估同样分别为及格和优秀。数据说明, 丁宁对阵冯天薇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相持技术不占优势。正手相持平分、反手相持净胜3分、侧身正手相持净负4分, 丁宁对阵冯天薇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反手相持略占优, 侧身正手相持处下风。丁宁对冯天薇在第51届女团决赛中相持技术质量大有提高。尤其在与冯天薇反手相持中净胜17分, 加上正手相持净胜2分、侧身相持净胜1分, 在相持阶段丁宁净胜冯天薇达到20分, 这在高水平比赛中是绝对的优势。

二 结论

第一, 丁宁在比赛中技术全面、打法凶狠、善于运用发球的多变抢先进攻给对方制造威胁。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丁宁与冯天薇比的是综合实力, 失败使丁宁变得意志更加坚强, 比赛心理更加成熟, 技战术更加合理。

第二, 丁宁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发抢段占有优势。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发抢阶段, 丁宁发球得6分, 发抢得7分, 整个发抢段净得10分。在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发抢阶段, 丁宁发球得5分, 发抢得3分, 整个发抢段净得5分。总体分析, 丁宁发球质量高, 与发抢技术配合得较好。但还需在发球变化、发抢质量、发抢技术使用率等方面提高。

第三, 丁宁在两届世乒赛女团决赛接抢段不占优势, 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接球后被攻一项失分达11分, 在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接球后被攻一项失分只有4分。数字上的对比说明, 丁宁经历失败后吸取了教训, 对接发球技术大胆改进, 变被动为主动。虽然在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 丁宁的接发球阶段得分不多, 但是大多数不得不失的球在转入相持段后, 丁宁是占有主动的。

第四, 丁宁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与冯天薇相持对打中稍处于下风。整个相持段为得17分, 失20分, 这一差距是导致丁宁在第50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失利的因素之一。在第51届女团决赛中, 丁宁与冯天薇全台相持对打数据为胜31分、负13分, 其中反手相持为胜21分、负4分, 丁宁反手相持技术的完胜决定了整场比赛的结果。

综上分析, 我国优秀的乒乓球年轻选手丁宁正在走向成熟, 全面过硬的技战术、稳定的竞赛心理、充沛的体能是丁宁在与世界一流高水平选手对抗中占据主动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吴焕群.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C].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A].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焕群、李振彪.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诊断方法的研究[J].乒乓世界, 1990 (2)

[3]乔红.从十运会看我国女子乒乓球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6 (4)

[4]郭清林.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半决赛决赛王皓技战术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5]袁玉峰.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6)

[6]韩晓虎.第50届世乒赛王皓技战术速的统计分析[J].运动, 2010 (3)

技战术对比 篇2

2014-06-27 0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6日电 美国《国际日报》近日发表社论称,中美两国外交、军事交锋因美国重返亚洲而逐渐频繁,两国在外交,策略上的风格差异也更加明显。概括而言,中国的外交策略是政治谋略,而美国的外交策略则更像是军事战术。

文章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可操作性,见效快,但却易出漏洞,而中国的外交政策可谓深谋远虑。

美国外交思维好像是由军事将领的思维,外交策略如同军事作战似的,例如,建立起北美后院,如同巩固后方阵地,推动同盟国策略,将同建立一条防线。比如第一岛链,如同战场上设立的防御阵地。

文章指出,美国重返亚洲,希拉里设计了所谓的巧实力实际上并不是新鲜东西,就是敌人的敌人可以作盟友,或者让敌人的朋友成为敌人的敌人,从而对中国形成一个包围链。因此,巧实力只不过是在美国传统盟友上,再拉拢上一些与中国有纠纷的小国。

以军事思想主导外交战略,从美国的角度看,优点是目标明确,容易执行,缺点是敌意太明显,同时也极容被对方找出漏洞,因为军事比政治简单。而且,世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马奇诺防线的下场可以证明。因为再坚长的防线也有尽头,可以绕过去,比如美国重返亚洲,意图在海上封锁住中国走出去的路子,可是中国还有“高铁丝绸之路”,可以绕过美国岛链。另外,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薄弱的结合部,可以击破。

文章认为,美国外交策略如同军事作战似的,最大的弱点是,美军进攻时太过强调侧翼安全,侧翼中如果有对方的据点,美军就要停止进攻,甚至后退。而岛链中总有薄弱环节,因此当第一岛链中出现缺失,美国外交,军事重心就有可能退至第二岛链。

文章指出,中国的外交战略向来以政治谋略为特征,基本上都是要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取得互信才能进行的,这些策略具有长治的因素。

技战术对比 篇3

关键词:男子柔道;积分赛;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G8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110-04

Abstract:With literature, video analysis, on-site observation,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it made an analysis of foreign players in Germany and Italy two men's Judo competition and contestants in China. The techniques and tactics used in the fields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hope to master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gap between men's judo and the top players in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n's judo.

Key words: male Judo;integral match;technology and tactics

柔道运动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并非只是力量和力量之间的对比。自从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后,柔道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发展。1992年女子柔道项目正式加入奥运会,增加了柔道项目的金牌总数,使柔道项目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柔道项目是以开放性技能为主导的格斗对抗性重竞技项目,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是影响比赛的关键所在。现代柔道发展的总趋势之一就是要求运动员技术更加全面,得意技更加突出,与个人风格相匹配的战术能力更加完善。[JP]

男子柔道在世界上开展的比较早,许多国家都参加这个项目,竞争激烈,发展快,水平高。目前,欧洲选手的整体水平很高,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是柔道传统强国。这些国家不但人才辈出,而且更新换代很快,几乎每届奥运会上都有一批新的冠军产生。我国的女子柔道已经站在国际柔道的前列,而男子柔道虽然比之前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与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希望通过德、意两站积分赛的观摩从中找出我国选手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加快我国男子柔道竞技水平提高的步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德、意两站男子柔道国外参赛选手及中国参赛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

1.2研究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录像分析、现场观摩、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德、意两站积分赛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2015年初带队参加了在意大利、德国的男子柔道积分赛,此次赛事从2月12日至27日为期15天,第一站2月14日-15日两天比赛,16日-19日两天半训练营;第二站2月20日-22日三天比赛,23日-25日三天训练营。本次赛事我国队伍做了充足准备,在第一站中73公斤孙帅获得第三,60公斤安建奇、李辉分别获得第五,81公斤巴图获得第七;第二站德国站整体水平很高,各级别世界排位前十位的选手基本都来参加了此次赛事,参赛男选手327人,我们的队员没有进入到前八名。两站赛事日本队是最大赢家,第一站中分别获得60公斤、81公斤、90公斤、-100公斤、+100公斤五个级别冠军,只有66公斤、73公斤分别被以色列和格鲁吉亚选手获得,第二站中也分别获得60公斤、66公斤、73公斤、-100公斤、+100公斤五个级别冠军,81公斤被比利时、90公斤被格鲁吉亚选手摘得桂冠。

综合两站比赛看,第一站水平不是很高,很多国外优秀选手都在准备德国站比赛,我国的选手基本上发挥还算可以,除个人综合实力因素之外所导致失利输掉比赛原因几乎没有,第二站中我国的队员连续作战能力和个人竞技水平确实出现了问题,因此没有取得前八名。纵观两站比赛,我国选手与国际顶尖选手在技术和战术上还是有所差距。

2.2外国选手与我国选手技术运用特点对比分析

2.2.1把位抓握的对比分析

[JP2]在柔道中把位的抓握是运用技术的基础,在一场比赛中如果不能抢到有利的把位就会对技术的运用带来负面的影响,有利的把位抓握对一场比赛来说至关重要。而在两站比赛中,我国选手在把位抓握方面存在概念认识、抓握能力、解脱(方式方法上)能力三方面问题。概念认识上存在从外侧抓手要手、不敢抓(反复出现抓上松开并且抓上后不敢或不能使用自己的技术动作)、搭手抓(对方拿好手后顺势搭在对方手臂外侧抓的一种抓握方式)等等这些在抓握方面概念性正确与否都直接导致选手在交手后是否处在安全或危险的境地。抓握能力不足也直接导致抢不到或即便抢到来不及使用动作就被对手挣脱、解决掉了,不能更好地控制对手。大多数情况下我方抓好后被对手迅速解决,但对手抓好我方之后我方却不能解决掉不利情况、不能拆掉手也不能借手做动作。或是比赛刚开始阶段能解决掉但持久力能力不足,打到最后就开始出现疲于应付、挨打、知道自己被动但又没办法摆脱不利情况等。与我国选手相比,两站比赛最大的赢家日本队把位抓握的特点是灵活不抓死把,搭手就用,占尽先机。与之有明显对比的是欧美选手,多数是抓握死把,凭借上肢力量的优势也是占尽先机。而我国选手在把位上的抓握既没有日本选手的灵活又不具备欧美选手上肢力量的优势,因此在比赛中把位上有所欠缺。所以说把位上在比赛中不能抢占先机对我国选手来说是很不利的一方面。

2.2.2国内外柔道运动员技术应用对比分析

[JP3]从技术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表1,表2),亚洲国家的柔道运动员进攻次数明显高于欧洲国家的运动员,但在成功率方面,我们国家的运动员的成功率要明显低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另外,从防守反击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在这两次比赛中,表现出的防守反击能力非常弱,而欧洲国家则表现出较强的防守反击能力。

分析原因,我们跟日本同属于亚洲国家,亚洲国家相比于欧洲国家的运动员,力量相对较小,但比较灵活,所以扬长避短,在比赛中站架通常自然体,抢手瞬间运用技术动作,进攻频率高,脚下灵活。而欧洲及蒙古的运动员,力量比较大,把位固定,进攻频率低,成功率高。但是,日本队虽然和我们是一样的技术风格,但成功率却远远高于我们。究其原因,从两站比赛中发现,日本队相比较其他队伍来说技术比较细腻。我国选手技术在细节上还有所欠缺,主要是动作手上发力运动轨迹存在问题,并且手腕部力量不足,练习不够,手腕利用也不到位,基本很少利用到手腕的力量。我国选手在做动作时手上的发力基本是水平推拉,没有先把对手重心破坏,没有让对方重心先往上走然后再往下摔的发力轨迹,平时在打入练习或者皮条拉手练习等技术课中很多都在做重复的水平拉、拽、推的物理力学运动轨迹,这样的动作手上发力存在严重问题。并且训练中做动作时很多存在先转体后再拉手的技术动作程序颠倒错误,这直接导致了比赛中咱们一些选手少有动作能做出,即便做出来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甚至有时还会被对方反攻。细节决定胜负,日本队在这个细节上做的比较科学和到位,这也是我们与其的差距所在。[JP]

2.2.3国内外柔道运动员技术应用类型对比分析

综合两站国内外运动员技术类型数据可以看出(表3、表4),中国队和日本队特点较为相似,投技应用率比较高,寢技应用率比较大,与此相反的是欧美的这两个国家,寢技应用率比较高,投技中的舍身技应用率高于投技中的其他技术。

总体来看在本次比赛中,在技术方面我国选手与其他参赛选手相比。从跤风来看,还是延续以往的风格,欧洲国家及蒙古都是力量比较大,喜欢抓死把,站架相对较低。多喜欢搂抱的摔法,像俄罗斯、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多喜欢用巴投、过胸等我们国内不是很常运用的技术。他们力量较大,跤劲长,爆发力好,技术较单一,但是每次进攻都比较有效果(带动对手重心)。特别是防守反攻也是他们的长项。我国选手与他们相比较起来,站姿较高,散手把位较多,在力量上不占优势。特别是如果和欧洲选手拿着摔比较吃亏,只有以快巧来弥补力量上的不足。

[JP2]由于技术风格的不同,在投技使用次数上亚洲风格的选手进攻次数明显高于西方摔法的其他国外选手。但是在得分率方面西方摔法的选手高于我国,这说明在技术方面我们依然保持了亚洲的,脚下灵活,技术全面细腻,投技接寝技意识强。而欧洲及蒙古延续西方式柔道模式,站架比较低,力量比较大,把位固定,手拉的紧,动作切入深,动作追击跟进彻底,寝技技术好。[JP]

2.3外国选手与我国选手战术运用特点对比分析

结合两站的比赛和训练营看,我国选手不单是把位、手法、动作的问题,还有力量和专项耐力都要比国际高水平差,这是一个综合能力比拼的项目,有一两个问题的话还容易解决,但综合能力提高首先需要的就是时间,因为综合的东西就要求而言比较全面,全面的东西不是短时间就能立竿见影的,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在战术方面,没有千篇一律的战术,战术是根据不同的对手和不同的场上情况而变化的。现在的柔道要求你不断进攻,但是进攻战术,需要在强有力的防反攻能力的支撑下,才可以实施的。而影响战术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身实力、临场发挥等。

在自身实力平台还不具备跟高水平抗衡的时候,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会在自信心上出现问题,多数处在总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在国内比赛时的节奏、场上总是头脑蒙蒙的状态,这样就更难发挥出自我水平和实施战术。刚开始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怕的是到最后都成了力不足而心也没余了,因此自身实力是影响战术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在的比赛比的是场上少失误,一场比赛下来尽可能做到不失误为最好,很多高水平选手或年龄大点但过去取得过好成绩的选手,比赛时比的就是战术,靠自己积累的比赛经验来打好战术,一场比赛基本赢一个消极处罚,或者在先得一个小分后守下全场,但他们还是具备一定能力能守住,很多自身不吃绊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2.4改进的方法

首先在队伍的精神面貌上。要通过观看比赛,比赛总结,坐谈,激励等方式把队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每个人主动投入到训练当中去,不能停留在“我让你练”的阶段,而是“我要练”,在训练场上要恢复人本来的“狼性”。第二是在体能方面,由于规则需要不断的进攻,所以要有好的体能来作为保证。只有有好的体能在自己比赛的后半部分技术才不会变形,才会有能力打对手消极,才能在自己赢分时守住成果,输分时进攻得分。对于年轻队员体能的保证相对容易,但是对于老队员较难,所以在体能训练上侧重老队员。第三点是技术方面,在技术上更加细化个人的绝招,围绕个人绝招发展周边技术。在技术训练上要打入与投入相结合,投入与实战相结合,实战与比赛相结合的四点和一的技术训练手段,使练习的每一步都紧密衔接。在力量方面的练习上,要肌肉的耐力与爆发力齐头并进,要把杠铃力量很好地转化成为跤劲。要在实战中延续我们动作快的优势,弥补我们跤劲和动作的追劲的不足,在实战练习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增进对抗性,只有真正的对抗才能提高。在训练的时候要走出去,引进来。只有多与不同的人,不同的队伍交流才能更好地增加对抗,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摔法,才能取其长。在加强训练的同时,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后勤保障,二是伤病的预防。这是保证训练的最根本因素。

回顾我国队员的冬训,转训至广州封闭训练了一个月,主要解决比赛队员的体能、实战对抗等问题,技术上主要突出反攻技术练习,在比赛中体能较以往却有提高,但还不够应对国际大赛的要求,反攻技术在比赛中也有多位选手使用并得分。实战对抗方面却存在大的问题,基本很少强强相碰,只有在教练员安排下才去被动接受,实战对抗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比赛大强度需要,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

[JP2]下一步要行之有效地去逐一解决本次赛事所暴漏出的问题,怎样来解决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把位抓握问题,在两站的训练营练习所提出的就是手上的问题,我国的队员确实也在努力改变,在第二站训练营的第二天所展现的还是不错的。回国后近期的目标也是先在手上加强练习,在技术练习时增加把位抢手内容,先抢手然后在其基础上再融入进动作,尤其在实战对抗中要提要求,除实战课也会安排一些相应的抓把条件对抗练习,其次还要继续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发掘运动员潜力,加强思想教育,杜绝无效训练。[JP]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总结两站成绩,日本队是最大赢家,我国选手成绩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

3.1.2在技术方面,我国选手把位的抓握与国际顶尖选手相比抓握能力不足,不能更好地控制对手;技术动作小环节不够细腻。

3.1.3在战术方面,我国选手与国外选手相比自身实力、战术意识较差,临场失误较多。

3.1.4改进方式以加强思想、加大运动量、加强对抗、强化技术细节为主。

3.2建议

3.2.1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对国际大赛和平时的训练要加以录像,对技术战术进行分析,增加选手们的技术录像分析能力,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

3.2.2在技术训练中,多参加国际性比赛,去适应不同风格的摔法。多进行模拟训练,特别是对西方运动员的低姿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进攻和防守反攻训练。多加强寝技意识的培养和寝技技术的发展,使各类技术更加细腻。

3.2.3在战术上,要对战术的指导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认识,这样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有运用自如。在战术训练中应该与技术、体能、心理、等训练同时进行,根据不同的对手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制定战术,培养不同的战术风格和顽强的作战作风。教练员还应该根据当前柔道形式的发展和规则的改变,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战术训练方法。

3.2.4在训练上技术要与理论相结合,开放要与封闭相结合,信息分析要与实际演练相结合。

参考文献:[HT5"SS]

[1]王振中.柔道运动战术训练[J].训练百科,2007(4):76-77.

[2]野赖清喜.柔道的国际化和日本柔道今后的课题[J].日本琦玉大学纪要,2006(46):91-107.

[3]张百锐.柔道国际大会东洋选手和西洋选手竞技内容的比较[J].柔道科学研究,1997(5):29-35.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张连强.浅析柔道投技的进攻时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18-19.

[6]王彪.如何进行柔道的模拟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0.

[7]梁作廷.柔道技术训练方法的浅析[J].体育教练员,1999(6):32-34.

德约科维奇巅峰时期技战术对比研究 篇4

德约科维奇在世界第一这个位置上, 已经保持了快一年的时间了, 他的发球技战术毫无疑问是非常优秀的, 在2007年时, 就他的发球技术而言已经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下面通过一些数据简单的做一下对比。

从表1中看出德约的发球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一直在缩小, 最了解他的莫过于他的教练—瓦伊达, 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他曾说:“与其他技术环节比起来, 诺里 (德约科维奇昵称) 的发球确实略显薄弱, 他要做的不仅是调整动作, 还有心态。”这些都说明了德约科维奇的发球是他的软肋所在, 但是当他面对费德勒、纳达尔时仍然可以轻松的拿下发球局, 这与他在发球技战术上整体的调整是离不开的。

通过对发球时速的统计对比 (见表2) , 了解到在发球速度方面, 2011年的发球速度有所增加, 主要是在占先区中路和内角的发球速度上的提升, 其他区域的发球速度变化不大。这说明德约科维奇在这几年的训练中, 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在发球速度上的提升,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 当一个球员的发球速度达到这个水准时, 如果继续追求在速度上的进步而不顾及其他因素的发展, 是不科学的。

2、德约科维奇对阵高水平运动员第三拍技术使用情况分析

对阵费德勒时, 在第三拍技术使用方面, 主要是以正反手的抽击为主, 反手抽击大于正手抽击。费德勒接发技术的特点是接发节奏快, 回球球速快, 这是是毋庸置疑的, 这一优势经常给发球方带来很大的压力。从2007年德约第三拍使用情况来看, 发球的优势不明显, 特别是在二发上, 经常受到攻击, 而2011年时这种情况减少了很多。通过对2011年其第三拍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 不难发现, 2011年最大的变化在于第三拍使用正手抽击和正手侧身攻更多了, 相比2007年增加明显, 由此可见其第三拍的主动性增加了, 这说明他发球的控制性增强, 通过发球建立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在得分率方面, 反手抽击和正手侧身进攻的效率更高了。

对表4进行分析, 德约科维奇在对阵费德勒时, 第三拍主要的落点分布于费德勒的反手位, 其次是正手位, 较少在中路。2011年约有50%的球打向费德勒的反手位, 而大约37%的球打向正手位, 10%在中路, 2007年时, 反手位的落点有43%, 正手位落点30%, 中路为18%。在战术上应该以压制费德勒的反手为主, 显然在这方面2011年要做的更好一些。

对第三拍落点的深浅度进行分析, 可知2011年德约不管在打向正手位还是打向反手位球的落点普遍比2007年更深, 这得益于他击球方式的改变, 增加了每一次击球时球的转速, 这使得他在落点的控制上更加精准, 因而敢于将球打得很深,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降低球速, 在这方面的改变使自己的回球更具杀伤力, 给对手带来了极强的压迫感。

在得分率上, 因为这两年, 他在第三拍的技术使用情况和落点深浅度的情况都不相同, 所以纵向进行比较的意义不大, 故不作比较。从每一年的横向上比较来看, 反手位的球的得分率普遍高于正手, 后场球普遍高于中场。

出现在前场的球大多是放小球和发球上网, 相比之下, 这些技术在2007年时使用的较多, 虽然得分率较高, 但是失误率也很高, 因此在2011年时就很少使用了。

3、德约科维奇接发球基本情况的对比分析

随着网球运动技术的发展, 接发球不再被看作是一项防守技术来训练和运用, 接发球开始朝着由守转攻的方向去发展, 即接发球的站位更加靠前, 接发球的速度越来越快, 进攻性越来越强。

通过录像观察和数据分析, 现在德约科维奇的接发球技术在当今网坛已经是数一数二了, 而2007年时他的接发球也是在一线水平的, 但是经过几年的磨练他的接发球技术又更上了一层楼。从整体上来看2011年接一发的成功率为69%, 而2007年时接一发的成功率为63%, 从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德约科维奇现在的接发球在接对方一发时的稳定性更高一些。在接发赢球率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能看到, 2011年德约科维奇接一发赢球率, 在该项数据中排名世界第二, 以百分之一之差仅次于穆雷, 接二发赢球率排名世界第一, 而2007年时德约科维奇接一发赢球率, 接二发赢球率, 都是排名世界第九。从数据上来分析, 在接发球得分率上德约科维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破发成功率2007年时排名第十二, 2011年排名第二, 这说明了他在关键分上的把握也比几年前要好的多。而最恐怖的是他接发球局胜率, 要比2007年高出12个百分点, 在同年该项数据中排名第一, 超出第二名5个百分点, 这足以证明他接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4、德约科维奇相持阶段基本情况的对比分析

由上表可知, 德约科维奇2007年时相持阶段的使用率为44%, 得分率为4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通过对世界排名前10选手竞技过程的分析, 在网球比赛的整个竞技过程中, 得失分出现在相持阶段的平均概率为37%, 这个概率依不同的打法有所变化, 基本在26%至45%之间, 使用率最低的是罗迪克。优秀选手都很注重在这一阶段的角逐, 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得分率通常在38%到55%, 失分率在19%到46%之间, 得分率最高的是费德勒为55%, 失分率最低的是纳达尔19%。由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看出, 2007年是德约相持阶段的得分占总得分的40%, 在众选手中排名较低, 而失分率却较高, 那时的他在打法属于进攻型选手, 但由于自身技术能力的不扎实, 因而相持阶段的失误也较多。由此可知, 相持阶段的对抗在德约科维奇的比赛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阶段的得失分率高低, 对他的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两年的得失分率, 显然德约科维奇的相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得分增多的同时还减少了失误, 这是他2011年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成绩重要因素之一。

5、结论

5.1、德约科维奇的发球技战术阶段

2011年一发成功率有所提高, 提高最明显的是外角的发球。一发落点的选择上, 外角>内角>中路, 2011年发球对于落点的控制比2007年时精准, 落点的变化也更合理。第三拍技术的使用情况为正手>反手>正手侧身, 2011年三项技术的得分率都有明显上升, 特别是正手侧身攻的得分率升高明显, 第三拍更多的使用正手, 减少了反拍和侧身技术的使用, 发球后的抢攻比以前更积极。第三拍更多的打向对方的反手位, 落点较以前更深, 使得自己的发球技战术阶段更具压迫性。

5.2、德约科维奇的接发球技战术阶段

接发球赢球率由原先的世界第9上升至第1, 破发成功率也由排名第12上升至第2, 接发球局胜率要比2007年高12%, 比2011年该项数据的第2要高出5%, 接发球后的第四拍反手击球的使用率最高, 2011年时正手击球和侧身抽球的使用率有所提升。第四拍落点较2007年更接近底线, 即落点在后场的球2011年要比2007年多约10%。

5.3、德约科维奇的相持球技战术阶段

2011年相持阶段得分率整体升高了17%, 失分率整体降低了8%。2011年相持过程中整体的击球区域有了较大的改变, 主要集中底线附近, 比2007年多12%, 并且在底线附近的得分率上升16%, 失分率降低2011%, 落点的分布更加靠近边线和底线。德约科维奇的技术越来越全面, 发球仍然是其相对较弱的技术板块, 接发球阶段和相持球阶段是他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博, 王利平.2008年澳网男单半决赛、决赛德约科维奇技战术统计分析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7 (3) :103-105.

[2]李冬颖.2008年美网男子优秀单打选手发球与接发球技战术运用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3]闫亚新.四位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硬地赛事步法应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4]何文盛, 张力为.世界前3名男子网球运动员比赛制胜因素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 (9) :67-73.

技战术对比 篇5

许昕,1990年生于江苏徐州, 他是中国男乓内90后的年轻主力之一, 其打法是左手直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 目前世界排名第一。樊振东,1997年生于广东,其打法是右手横握球板,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目前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 决赛中比 分为 (樊vs许 :7:11、8:11、12:10、8:11、12:10), 在第17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 (樊vs许:6:11、11:513:11、10:12、8:11、7:11)。本文旨在对许昕和樊振东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和第17届仁川亚运会男单决赛中的技战术表现,系统的对两次大赛共11局比赛中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进行统计,希望能为樊振东、许昕今后的训练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和第17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许昕、樊振东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共11局比赛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目前国内有关樊振东和许昕的比赛文献资料和乒乓球相应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2)录像观察法。

通过实战视频录像对樊振东和许昕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与17届亚运会男单决赛共11局比赛, 进行了每一分球的全过程记录。

(3)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据统计法和Excel软件对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和第17届仁川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的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三段指标法。

本文采用了乒乓球技术研究中最普遍的三段指标法对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与17届亚运会男单决赛共11局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分析与评估,是将比赛为三段,即发抢段(第一和第三板),接抢段(第二和第四板),相持段(第五板和第五板以后 ); 将运动员比赛中三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分别进行数据统计。

得分率 = 段得分 /(段得分 + 段失分)×100%

使用率 =(段得分 + 段失分 /(全局得分 + 全局失分)模式值评估指标为:

发抢段得 分率 :70%以上为优 秀、65-70%为良好、60-65%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接抢段得 分率 :50%以上为优 秀、40-50%为良好、30-40%及格30%以下为不及格

相持段得 分率 :55%以上为优 秀、50-55%为良好、45-50%及格45%以下为不及格

3、结果与分析

3.1、17 届亚运会和国际乒联总决赛樊振东三段得失分的统计情况

樊振东在国际乒联总决赛中五局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得分和失分分别 +10、-12;+10、-18;+27、-23;其中三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为45.5%、22%;35.7%、28%;54%、50%。在17届亚运会比赛中六局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得分和失分分别 +19、-13;+14、-21;+22、-27; 其中三段 得分率和 使用率分 别为59.3% 、27.6% ;40%、30.2%;44.9%、42.2%。

3.2、17 届亚运会和国际乒联总决赛许昕三段得失分的统计情况

许昕在17届亚运会比赛中六局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得分和失分分别 +21、-9;+12、-12;+24、-24; 三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为70%、30%;50%、24%;47.8%、46%。在国际乒联总决赛中五局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得分和失分分别 +21、-14;+13、-19;+27、-22; 三段得分 率和使用 率分别为60%、30.2%;40%、27.6%;55.1%、42.2%。

3.3、樊振东、许昕在两次大赛中三段得失分情况的对比分析

(1)发抢段。

樊振东在17届亚运会比赛中的发抢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为45.5%、22%。比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中得分率净增13.8%,使用率提升了5.6%。说明樊振东在事隔一年之后的发抢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发抢段上对许昕还是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从另一角度看,樊振东在发抢段能力的快速提升对许昕还是具有一定威胁的。许昕在17届亚运会上在发抢段中比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的得分率下降了10%,这是导致后面比赛不畅通的主要原因。许昕在正常比赛中发球路线多为反手台内短球,发球比较单一,容易使对手适应其发球套路。从技战术来看,这是造成17届亚运会在发抢段失分比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接抢段。

樊振东在17届亚运会比赛中的发抢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为40.0%、30.2%。在经历国乒总决赛之败后樊振东对许昕的接抢段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亚运会决赛中的得分率和使用率比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中的得分率、使用率分别提升了4.3%和1.8%,说明樊振东在接抢段更趋于主动。许昕在接抢段的得分率得分率下降10%,表明接抢段是许昕的一个薄弱环节,此消彼长说明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他前三板的优势。一方面,许昕在接抢段的正手跑动范围很大,但在大范围跑动中击球往往会出现失误,一旦对手突然回击正手还是显得措手不及。另一方面, 许昕接发球技术单一、大多采用摆短、挑打,这些都很容易使对方上手进攻。

(3)相持段。

樊振东在17届亚运会比赛中的发抢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为44.9% 、42.2%。比在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中得分率、使用率分别下降了9.5%和7.8%,说明在今后的训练中应侧重于加强相持段的对攻能力。樊振东在17届亚运会相持段中并没有发挥其在相持段的优势。许昕在第17届亚运会相持段中得分率提升了7.3%、失分率下降了3.8%,说明许昕在相持段的优势明显。可以看出许昕在面对比自己年轻的小将上面仍然是小心翼翼, 将其拖入相持段,不急不躁,充分发挥自身在相持段的优势。许昕认真、仔细的态度为他赢得17届亚运会男单冠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1)樊振东在事隔一年后发抢段和接抢段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相持段中自身失误较多,是导致17届亚运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樊振东的逆旋转发球和反手拧技术继承了张继科力量大、球速快的凶狠球风,为下一板的率先进攻掌握了主动权。

(3)许昕在相持段中优势明显 ,其得分率高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主要原因。

(4)许昕的反手继承了王皓的横拍直打球风 ,技术全面而细腻 ,但反手技术并不是许昕的强项,在比赛中反手失分较多。

5、建议

(1) 樊振东应继续发扬在发抢段、接抢段方面的凶狠球风 , 力争在前三板解决对手或使对手疲于回接球, 更好地为下一板进攻服务。

(2)樊振东在发抢段和接抢段进攻质量较高,抢攻意识较强,但还应该加强相持段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打法。

(3)许昕在发抢段、接抢段是其得分薄弱环节,建议对把握不大的球应尽量用正手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用反手来回接球, 减少无谓失误。

(4)许昕应继续保持相持段的优势、扩大比分,在相持过程中打击对手的自信心,使其心理害怕或不愿被拖入相持段。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三段指标评估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3年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半决赛和第17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许昕、樊振东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共11局比赛进行了技战术的统计与分析。探明樊振东和许昕的技战术运用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后找出各自在比赛运用中得分率、使用率的优劣势。希望能为他们今后的训练提供一些比赛和训练的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樊振东在事隔一年后发抢段和接抢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相持段中自身失误仍然较多,是导致17届亚运会失败的主要原因;(2)许昕在相持段优势明显,其得分率高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主要原因;(3)樊振东的逆旋转发球和反手拧技术继承了张继科力量大、球速快的凶狠球风,为下一板的率先进攻掌握了主动权;(4)许昕的反手也继承了王皓的横拍直打球风,技术全面且细腻,但反手技术并不是其强项,在亚运会比赛中反手失分较多。

技战术对比 篇6

李援非在《对辽宁男排主攻手进攻效果的分析》中研究表明上海男排在主攻手进攻方面明显强于辽宁男排。辽宁队组织进攻的次数略多于上海队。在扣死球的数量上, 辽宁队主攻手比对手少14个球, 可见辽宁队主攻手进攻的攻击性与上海队相比略逊一筹;在扣过的数量上, 虽然辽宁队领先对手5个球, 但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辽宁队被拦死的数量比上海队多4个球, 说明辽宁队的进攻缺乏隐蔽性, 不能避开对方的拦网;在被拦回的数量上, 辽宁队与上海队不相上下, 没有明显差距;在进攻失误的数量上, 辽宁队遥遥领先于对手9个球。可见过多的失误是辽宁队主攻手进攻技术不够熟练的体现, 因此主攻手应不断加强完善进攻技术, 减少自身失误, 降低失误率。

张悦东在《中国男排一攻实力探析》中研究表明了随着世界各队拦网高度的增加和对拦防研究的逐步深入, 尽可能的采用战术攻来突破对方的防守已成为各队的共识, 一个队的战术攻水平也基本代表了其一攻水平。中可以看出, 中国队的一攻虽然在强攻方面与欧洲强队相比并无差距, 但战术攻的成功率却低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两队, 在欧洲强队面前处于劣势, 战术攻能力不足而导致一攻整体实力下降, 这已成为阻碍中国队战胜欧洲强队的羁绊。

综上所述, 主攻手应不断加强完善进攻技术, 减少自身失误, 降低失误率, 另外还应增强主攻队员的身体素质。

二、关于扣球变化方面的研究

白海波、邬建军在《强攻扣球的方向与角度》中研究表明强攻扣球水平方向的角度是依据二传球同强攻队员击球臂之间所处的位置关系而定对于右手扣球的强攻队员来讲, 如二传球处在过于偏右的位置上时为了完成击球动作, 扣球队员必须调整挥时强攻扣球的线路也只能是斜线球。但是, 如果要在挥臂的内侧完成击球动作的话, 其结果挥臂的爆发力、击球点高度, 甚至控制球的能力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陈少坚、刘志坚在《排球强攻击球点的空间位置与有效过网区间的多变量研究》排球比赛中, 强攻指对方能组成集体拦网状态下的进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女排近年来在冲顶夺冠及我国男排在努力重返世界强队行列的国际大赛中屡屡受阻, 强攻不强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对如何提高强攻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但仍较少涉及对击球点空间位置和有效过网区间的多变量的综合研究, 而且对扣球轨迹的描述常见于误差较大的直线法, 对影响技术应用的诸因素的研究还较多地停滞在表述已出现的现象, 缺乏预测和设计可能出现的现象。击球点的空间位置与有效过网区间的数学模型是公式一。该模型揭示了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设计主攻队员强攻训练有关参数的依据。在有效攻击时值确定后, 就能找到一个对应着最宽有效过网区间的最佳击球点空间位置。在最佳击球点空间位置往近网处取点扣球, 有效过网区间变窄, 但仍能通过调节初速俯角、偏角进行有效攻击。若往远网处取点扣球, 则因时值延长, 攻击力减弱, 是达不到强攻效果的。

纪进、王洪武在《提高排球强攻扣球技术之探讨》中研究表明, 重炮强攻的实力, 是称霸世界排坛的关键, 因此更应该提高强攻扣球的能力, 突破对手的网上拦阻、打乱其攻、防系统, 而想要提高我国男子排球的强攻水平, 符合当今排球发展趋势与规律, 则需要先了解问题的根本, 所以广大的教练员及排球运动从事者, 应特别重视及强化高大排球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与扣球基础动作, 提高排球强攻技术, 同时要重视训练的质与量, 培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问题, 使我国的排球运动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综上所述, 强攻技术主要就是靠高度、速度和力量来决定。

三、关于主攻特点方面的研究

白海波在《世界优秀女排强攻手扣球技术特征》中研究表明在世界女排大赛上, 美国海曼、古巴的路易斯曾是叱咤风云的世界级女排强攻手, 她们以强有力的助跑起跳, 高点快速挥臂的强攻扣球, 给人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可以说, 她们的扣球技术不仅具备男子化的动作特征, 而且也代表着当今世界女排扣球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拟对海曼、路易斯的扣球技术进行对比, 并综合有关资料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 以探讨世界优秀女排强攻手的扣球技术及其特征, 为丰富扣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理论及指导扣球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张华在《排球强攻扣球的新特点》中研究表明强攻是排球比赛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打法, 在快攻和强攻的组成率中, 强攻目前在反攻中仍占主要地位 (女队约占70%, 男队约占80%以上) , 在一攻中也有30%-40%要靠强攻。高度、远度、速度和全面多变是适应现代强攻扣球发展趋势而呈现的新特点, 是我们今后提高强攻质量的立足点。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强攻扣球技术是一个由众多环节组成、众多因素影响的有机系统。按系统论的观点, 只有当系统内部各要素高度协调才能使系统的功能产生正效应, 否则会依“木桶原理”而出现内耗并产生负效应。因此我们在扣球实践中, 突出和重视主要因素合理性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目前对强攻扣球的研究多是局限在一定场合和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静态研究, 而要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以较长一个时间段中技术效果的动态数列分析较为理想, 其数据信息量大且反应变化趋势灵敏, 这种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 强攻在反攻中占了80%, 在一攻中也有30%--40%之间。而强攻的特点要靠高度、远度、速度来完成的。

四、关于预备方面的研究分析

马玉芳, 于炳德, 《我国男子排球强攻扣球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训练》从我国男排国际比赛近几年的录像资料统计来看, 我国的强攻手发挥好的时候命中率可达35%或以上, 差的时候只有20%, 有时甚至出现低于20%的情况。而一般的国际强队强攻命中率都保持在35%左右, 世界冠军荷兰队则经常保持在50%或多于50%的水平, 这些差距是造成我国男排在国际比赛中或成绩不稳定或经常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远涛在《排球主攻手的科学选材初探》中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是排球主攻手选材的基础。所谓科学选材, 就是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测定选拔对象符合排球运动主攻手位置所需要的有关数据, 根据选材的定量指标, 进行综合分析, 预测其发展前途, 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在主要形态特征遗传度中, 身高的遗传度为75%, 说明运动员的身高不仅受环境的影响, 更受遗传的制约。因此对主攻手身高选择时, 应把遗传的影响放在首位加以考虑。选材中应把握好遗传度高的指标, 可以使被选人具有高起点、大潜力, 有利于未来优异成绩的取得。选拔熟悉排球球性、球感好、进攻意识强、手臂挥击能力强、灵敏性高的队员作为选材对象。应处理好初选和复选的关系, 更应重视基础的初选。

我国男排在基础上, 主要靠训练的问题和选材, 其中选材是关键。选材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 不抓紧就不能有好的楼房, 而选材也是一样的, 没有良好的潜力, 不管你多努力也不能达到顶峰的。所以说球队的预备能力决定了一个球队未来的发展潜力。而基础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 不管是有多好的潜质, 都要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 特别前期的训练是最重要。

综上所述, 主攻在比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炮主攻的实力, 是称霸球坛的关键, 因此更应该提高强攻扣球的能力, 突破对手网上拦阻、打乱其攻、防系统, 而想要提高上海男排的强攻水平, 则需要先了解问题的根本, 同时要重视训练的质量, 培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华:《排球强攻扣球的新特点》,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 (03) 。

[2]纪进、王洪武:《提高排球强攻扣球技术之探讨》, 安徽体育科技, 2001, (01) 。

[3]张悦东:《中国男排一攻实力探析》, 湖北体育科技, 2003, (04) 。

技战术对比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52届世乒赛团体决赛张继科对奥恰洛夫、马龙对奥恰洛夫的两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察法

通过反复观看张继科对奥恰洛夫、马龙对奥恰洛夫的两场共6局比赛录像, 了解张继科和马龙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

1.2.2 三段统计法

采用三段统计法对比赛进行技战术分析, 将比赛中采用的各种技术分为三段: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与相持段, 将运动员比赛中三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加以统计与比较, 这样既可以宏观上掌握运动员的总体实力, 又可以从微观上了解运动员单项技术的长处与不足。

三段统计法计算每段得分率、失分率和使用率的公式:

段得分率=段的合计得分/ (段的得分+失分) *100%

段失分率=段的合计失分/ (段的得分+失分) *100%

段使用率=段的得分十失分/ (全场总得分十总失分) *100%

1.2.3 分段指标评估法

采用目前乒乓界流行的分段指标评估法, 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评估指标进行比较, 进行定量分析。

模式值评估指标为:

发球抢攻段:得分率60—70% (及格60%, 良好65%, 优秀70%) ;使用率25—30%;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30—50% (及格30%, 良好40%, 优秀50%) ;使用率15—25%;相持段:得分率45—55% (及格45%, 良好50%, 优秀55%) ;使用率45—55%。

2 结果与分析

张继科对奥恰洛夫、马龙对奥恰洛夫两场比赛的三段指标分析结果见表1-7。

根据11分制, 把一局划分为三个阶段, 1—4分为开局, 5—8分为中局, 9分以后为尾局。

数据表明 (表1, 2) , 张继科的比赛开局和尾局的得分率偏低, 并且开局、中局和尾局的得分率都低于马龙。张继科和马龙在中局的得分率都高于开局和尾局的得分率。张继科抢发段的得分率不及格, 接抢段的得分率良好, 相持段的得分率及格。马龙抢发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都是优秀。张继科开局的使用率低于马龙, 中局和尾局的使用率高于马龙。张继科在抢发段和接抢段的使用率高于马龙, 相持段的使用率低于马龙。由比赛可以看出, 张继科在比赛中进人状态慢, 发球抢攻不够积极, 接发球和相持球失误较多, 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有待提高。

2.1 抢发段

张继科在抢发段的得分率低于马龙, 失分率高于马龙。张继科进攻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反手拉/攻和发球直接得分, 但同时失分率较高, 张继科在这两项技术的稳定性上有待提高, 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有杀伤力, 线路刁, 让对手很难为下板衔接做铺垫, 在这次比赛中, 张继科反手拧拉技术没能很好发挥。马龙进攻技术中正反手的进攻占了绝大部分, 正手拉/攻得分率达到了100%, 反手拉/攻得分率达到了80%, 说明马龙正反手进攻技术均衡, 发挥稳定。张继科和马龙侧身拉/攻、控制和拧/弹技术在比赛中使用很少。

2.2 接抢段

在接抢段, 张继科和马龙的得分率分别为53.3%和85.7%, 张继科明显低于马龙。张继科和马龙的接发球以抢攻为主, 张继科主要用反手抢攻, 使用率达到80%, 马龙主要用正手抢攻, 使用率达到71.4%。张继科和马龙接发球控制过渡较少。张继科和马龙侧身抢攻都各有一次。张继科在接发球过程中通过反手拧拉抢先上手, 但得分率不高, 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 应加强反手拧拉的回球质量, 减少失误。马龙正反手相对均衡, 正手抢攻能力强, 正手得分率达到100%, 但马龙反手抢攻使用率低, 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 应加强反手抢攻的训练, 丰富接发球手段。

2.3 相持段

在相持段, 张继科先起正手的得分率为0, 先起反手的得分率为100%。张继科先起反手的得分率高于失分率。张继科在奥恰洛夫先起正手的得分率高于失分率, 在奥恰洛夫先起反手的得分率低于失分率。马龙先起正手的得分率高于失分率。马龙先起反手的得分率与失分率相同。马龙在奥恰洛夫先起正手的得分率低于失分率, 在奥恰洛夫先起反手的得分率高于失分率。由比赛可以看出, 张继科在相持段正手失误较多, 在先起反手时占有一定优势, 在奥恰洛夫先起反手时, 张继科失误增多, 相持球处于下风。马龙在相持段正手优势明显, 在奥恰洛夫先起反手时, 对于球的线路判断、力量和旋转的掌握上相比奥恰洛夫先起正手时要差一些, 失误明显增多。张继科相持球的优势是旋转强、爆发力好, 球的加力减力和节奏掌握比较好, 处理球得当, 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马龙相持球的优势是速度快、力量大, 回球落点变化多, 在比赛中发挥正常。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张继科开局、中局和尾局的得分率低于马龙。张继科和马龙在中局的得分率高于开局和尾局的得分率。张继科开局的使用率低于马龙, 中局和尾局的使用率高于马龙。

2.在发球抢攻段, 张继科的得分率低于马龙, 使用率高于马龙, 张继科进攻中反手拉/攻技术失误较多, 发球失分较高。马龙正反手进攻技术均衡, 发挥稳定。

3.在接发球抢攻阶段, 张继科的得分率低于马龙, 使用率高于马龙。张继科和马龙的接发球以抢攻为主, 张继科主要用反手抢攻, 马龙主要用正手抢攻。张继科和马龙接发球控制过渡较少。张继科反手抢攻拧拉技术在比赛中失误较多。马龙反手抢攻使用率低。

4.在相持阶段, 张继科46.4%的得分率低于马龙的58.6%, 在比赛中的失误较多, 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相持球优势。马龙的正手相持能力较强, 力量也很大, 回球落点变化多, 相比正手反手逊色一些。

3.2建议

1.张继科要加强前三板进攻的质量, 加强进攻中落点的变化, 保持反手进攻技术的稳定发挥, 提高正手进攻的质量, 加强正手和侧身的抢攻, 加强发球的变化、形式和稳定度, 接发球时提高控制性接发球的质量, 减少失误和对手进攻的机会, 提高接发球反手拧拉的回球质量, 增加自己的得分率, 减少对手反攻的机会;加强相持球的能力, 提高对于相持球的加力减力和节奏掌握。

2.马龙要丰富接发球的手段, 提高接发球主动进攻意识, 并注意接发球后的衔接, 加强反手相持能力, 提高接发球反手抢攻能力, 巩固正手相持能力, 在加强正手相持力大的基础上可适当配合一定的旋转, 在相持阶段尽量减少无谓失误。

摘要:横拍打法是男子乒坛的主流打法, 在乒乓球发展中起着重要地位。以全台反手为主的张继科和以强大正手为主的马龙是优秀的男子乒乓球横拍打法代表。在第52届世乒赛团体比赛中, 张继科输给了同为横拍打法的欧洲选手奥恰洛夫, 而马龙战胜了奥恰洛夫。通过对这两场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总结张继科和马龙技战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并给出建议, 为横拍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横拍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乒乓球,世乒赛,技战术分析,横拍

参考文献

[1]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飞.优秀乒乓球横拍选手马龙和张继科接发球技战术分析[J].运动, 2014 (6) :11-12.

[3]宋志鹏.2012年乒乓球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单决赛张继科与马龙技战术比较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13, 35 (3) :83-86.

[4]郑丽霜.反手拧拉台内球接发球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0 (1) :98-101.

[5]翟洪军, 李振彪, 赵卫滨.张继科右2/3台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效果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 (2) :78-82.

技战术对比 篇8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和对手进行的五场比赛录像。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中国男篮和对手防守战术基础配合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挤过24.8%/16.3%;绕过5.9%/9.7%;穿过8%/9.7%;交换防守7.6%/17.1%;延误5.5%/10.1%;夹击11.3%/12.8%;关门10.4%/6.6%;补防26.5%/17.5%;总数238/257。

2.1.1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挤过”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59/42;成功次数30/25;成功率50.8%/59.2%。以上数据说明中国队虽然在比赛中运用挤过很多, 但是很成功的几率不大。在成功率上的差距能得出中国队在个人防守能力方面, 在队友之间的配合默契性都与对手有一定的差异。

2.1.2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绕过”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14/25;成功次数7/15;成功率50.0%/60.0%。从绕过的要求和数据看出中国队在同伴间相互提醒相互配合还与对手有一定的差距, 在身体素质方面也不如对手。

2.1.3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穿过”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19/25;成功次数11/14;成功率50.9%/56%。以上数据说明中国队在比赛中合理运用穿过配合与对手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且在成功率上还略高于对手, 体现了中国队在对手进行掩护时能及时提醒同伴并让出空间让同伴从中间穿过, 但是也暴露一些问题, 如中国队员移动脚步慢, 身体素质和对手有一定的差异。在运用穿过配合时的穿插跑位和同伴提醒配合的意识还要加强和提高。

2.1.4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交换防守”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18/44;成功次数10/30;成功率55.6%/68.2%。以上数据体现出中国队在防守方面脚步慢, 防守攻击性不强, 同伴之间的默契程度不够, 不能果断的进行换防。

2.1.5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延误”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13/26;成功次数8/18;成功率:61.5%/69.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男篮队友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够好, 相互提醒、相互配合的方面有所欠缺。

2.1.6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夹击”防守配合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27/33;成功次数:13/20;成功率:48.1%/60.6%。从数据看中国队在夹击总数上和对手相差不多, 而在成功次数上却差了对手7次, 说明中国队在运用夹击配合时效果不是很好, 夹击的成功率不高。说明我国队员在进行夹击时不够果断和严密性不强, 防守时攻击性不强, 其他防守队员在看到夹击时不能及时的防住危险性最大的对手而让对手能成功把球传出去或者成功突破来破坏夹击配合。

2.1.7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关门”防守配合运用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25/17;成功次数11/11;成功率44%/64.7%。从录像中看出中国队经常在对手突破后进行关门, 而因为关门不及时造成对手突破成功和造成犯规。也因为关门而漏掉自己的防守人而使对方分球成功, 造成无人防守队员篮下轻松得分或外线出手机会。

2.1.8 中国男篮和对手运用“补防”配合运用对比分析

中国/对手:运用次数63/45;成功次数31/28;成功率49.2%/62.2%。数据反映中国队补防的成功率低, 说明我国队员在补防配合时时机不恰当, 或者补防配合的攻击性不强, 不足以对进攻队员形成干扰, 很多时候是当出现漏人才被动去补防, 而主动参与补防的意识不强, 这往往收不到好的补防效果。配合运用的合理性、及时性、准确性不足将最终影响配合运用质量, 使其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2.2 中国男篮和对手防守战术基础配合运用成功效果统计和分析

中国/对手:造犯规1/6;造失误8/18;抢断球3/11;干扰投篮27/21;盖帽10/16。从数据来看中国队在运用防守战术基础配合的效果和对手有一定的差距, 在造犯规方面, 中国队在防守配合造犯规做的不够好, 不能合理的利用篮球规则来制造对手进攻犯规, 这方面没有对手做的好, 在与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澳大利亚队员多次造成中国队进攻犯规, 这让中国队在进攻方面很受影响, 破坏了中国队的进攻节奏。

在造失误方面, 反应了对手在防守配合时攻击性比较强, 在配合时迫使中国队停球或传球失误, 而中国队在防守配合时攻击性弱, 有时会出现犹豫, 该夹击没有夹击或夹击不够果断, 而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抢断球也是衡量防守配合时防守果断性和攻击性, 防守队员之间的协防能力和补防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队员抢断球上的差距也反应出中国队员在补防的不足, 脚步移动缓慢和整体配合防守的意识差等问题。

中国队在干扰投篮方面比对手做的好, 体现了我国队员在进攻队员在突进内线后能有效的进行干扰, 防止对手轻松得分。但是也要注意另一个问题, 往往在对手突破后内线队员忙于干扰投篮, 却忽视了自己的防守人而造成篮板丢失, 给对手二次进攻的机会, 所以在干扰对手投篮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篮板球。这就需要其他队员之间进行好防守配合, 积极进行补防。

3 结论

(1) 比赛中对外线队员大量运用挤过、绕过、穿过、交换防守这四种防守战术基础配合, 而对内线的防守多采用关门、夹击、补防等配合。

(2) 中国男篮在比赛中挤过配合运用次数很多, 但是成功率相对于对手较低。中国男篮运用绕过配合比较少能看出中国队在比赛中同伴之间的默契程度不够高, 在进攻队员进行掩护时不能及时的提醒并让同伴绕过。

(3) 交换防守的分析对比能看出中国男篮在防守攻击性和主动性不强。中国男篮对于延误防守战术配合还不熟悉, 很少在比赛中运用这一战术配合。

(4) 中国男篮夹击时不够果断, 其他防守队员在看到夹击时不能及时的防住危险性最大的对手而让对手能成功把球传出去或者成功突破来破坏夹击配合。

(5) 从对关门的对比分析来看, 中国男篮在关门配合的成果率低, 运用这关门配合的效果不理想, 总是顾此失彼, 也出现脚步缓慢给对手造犯规的机会。

(6) 在补防防守配合中国男篮运用次数最多, 成功率不高, 中国男篮在防守时总是被动防守, 发现漏人才去被动补防。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男篮和对手在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五场比赛的录像观察, 分析中国队和对手在比赛中运用防守战术基础配合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中国队在比赛中运用防守基础配合和对手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进行防守配合时存在移动速度慢、防守意识不强、防守攻击性弱、同伴之间的默契程度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奥运会,防守战术基础配合,中国男篮

参考文献

[1]林华.第29届奥运会中外男篮防守能力指标的比较分析[J].内江科技, 2010 (2) :12-15.

[2]何百山.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和赛队防守战术基础配合运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2010 (5) :36-44.

技战术对比 篇9

马龙,1988年出生,右手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目前世界排名第一,技术全面,正反手弧圈球力量大,速度快,接发球手段变化多。正手的反拉技术出众。王皓,1983年出生,右手直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打法独特,反手横拉技术出众,正手弧圈球力量大,基本无明显漏洞。马龙、王皓被誉为后奥运时代的领军人物,国际乒联无机胶水的规定出台以后,球速减慢,相持球增多,更使马龙、王皓这样的实力派选手有了上升的空间,中国乒乓球新老交替的趋势也更加明显,马龙与王皓曾多次在决赛中相遇,本文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以及备战伦敦奥运会提供一点有用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11届全运会男单决赛王皓对马龙、第16届广州亚运会男单决赛王皓对马龙的两场比赛为研究对象,进行技战术对比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目前国内有关马琳和王皓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专业研究成果。

1.2.2 专家访谈法

分别走访了两位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广泛征求意见,试图使研究更加深入。

1.2.3 录像观察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观看了第11届全运会男单决赛王皓对马龙、第16届广州亚运会男单决赛王皓对马龙的两场比赛的技术录像,按照三段统计法将马龙、王皓的本次比赛依发抢段、接发段和相持段进行得失分的统计,并且把所得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4 乒乓球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乒乓球组吴焕群研究员的三段指标评估法,即发抢段(第一,三板),接发段(第二,四板)与相持段(第五板与五板以后),将马龙、王皓在本次比赛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分为三段,然后对两位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的三段使用率和得分率进行统计,并对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深入的整理与分析。三段指标评估法计算每段得分率、使用率的公式参见文献[2]。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龙对王皓的全运会男单决赛技术统计与分析(2∶4)

由表2可得:王皓在发抢段和相持段均占上风,得分率分别是67%、63%,被评为优,马龙只有53%及格、37%不及格。接抢段得分率略占下风,56%没有达到优,但王皓使用率却高出马龙(王皓26%、马龙14%)。马龙发球多以正手位中路偏正手侧上、侧下旋为主,配合逆旋转中路侧上、侧下旋。马龙发球抢攻使用率与得分率均低于王皓,这缘于王皓技术先进,反手接发球上手快,多用横拉或侧拧到马龙中路或正手位,导致马龙抢攻失误或产生被动局面。马龙、王皓对对方的球路都非常熟悉,因此相持球出现的比较多,马龙的正手反拉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相持段王皓技术全面,正反手弧圈球力量大,特别是反手反拉技术的大胆使用,是其成功的关键。

2.2 马龙对王皓广州亚运会男单决赛(4∶2)

由表3可得:马龙在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均在王皓之上。王皓的发抢段和接抢段的使用率高于马龙,这正是王皓的反手技术特点所在。反手上手快,侧拉能力很强,但是反手上手以后打到相持阶段就明显处于下风。马龙的正手反拉技术在这场比赛得到了充分发挥,反拉可以直接得分,也可以在相持段处于主动,因此,马龙的三段技术统计都高于王皓。在去年全运会上马龙失利的教训就是相持和发抢段处于下风,所以这次马龙吸取了上次全运会的教训,思想准备充分,第一局利用发球和发球抢攻拿下比赛,马龙发球仍是正手位小三角侧上、侧下旋,正手逆旋转为主,接发球主动上手,主动形成相持,利用自己跑动积极,正手反拉能力强,以及反手的反拉技术,在相持段占尽优势。

2.3 王皓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

由表4我们可以得出:王皓从全运会到亚运会,三段得分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相持段下降明显,从63%下降到30%。随着王皓年龄的增大,体重的增加。无机时代的到来,相持球的大大增加,这就对运动员的精力和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王皓的技术层面来说,发抢和接抢段使用率有所上升,说明王皓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经验比较丰富,独特的反手横拉技术,给自己的进攻带来了不少机会,但是由于体能和心理等因素,导致成功率一般。当代乒乓球新老交替,王皓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坚定自己的信心,加强体能训练,必要的时候可以减体重以此来抵制年轻一代的冲击,问鼎伦敦奥运会。

2.4 马龙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

由表5我们可以得出:马龙从全运会到亚运会的一年时间中,发抢段和相持段得分率都有所上升,特别是相持段从37%上升到69.5%。这也正是马龙实力的见证,是其成功的关键。发抢段和接抢段使用率都有所上升,说明马龙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打好开局,上手积极,发球也多次正手逆旋转为主,发球以后积极上手,主动形成相持,靠自己的实力和自信心赢下了这场比赛。

3 建议

1. 国家队主教练刘国梁对马龙的期望较高,称其是北京奥运会后的领军人物。马龙从全运会到世乒赛再到亚运会,也是有起有伏,发挥不稳定,关键场次比赛拿不下来,刘国梁对马龙也因此产生了怀疑,马龙要想打消主教练的怀疑,必须多赢比赛,特别是关键场次的比赛,拼尽全力拿下,以此来增加自己的信心,为伦敦奥运会积累经验。技术层面上要加强发球抢攻的成功率,接发球上手以后要注意线路的变化。另外,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无机时代的到来,球速减慢,回合增多,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体能的训练就显得异常重要,有时候会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

2. 王皓,马琳和王励勤这奥运三虎,目前从技术层面上,和年龄结构层面,精力体力方面上看,只有王皓有机会挺进伦敦奥运会,但是王皓必须抛开思想包袱,不管对手是谁,全力去拼比赛,加强前三板技术,和接发球抢拉技术,主动形成相持,形成主动,要注意拉球的落点变化,另外,最重要的体能一定要加强,必要时要减体重。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9.

[2]赵霞.我国优秀直拍反胶选手马琳和王皓的技战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吴焕群,张晓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科研所乒乓组,1996.

[4]朱慧平.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5]赵霞,苏丕仁,张浩.对新规则下直拍进攻型打法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22-124.

[6]王道平.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04-105.

上一篇:趣味足球教学下一篇:组织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