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情感

2024-07-17

课程情感(精选十篇)

课程情感 篇1

课后, 他告诉我, 这叫数学情结。有了它, 即使在语文课堂上, 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数学的课程情感!

我第一次邂逅了“课程情感”。当我追溯这个概念时, 脑海里猛地灵光一闪, 那苦苦追寻了好几年的课改教训, 似乎突然撞上了答案!是啊, 咋就把课程情感给忘了呢?就我一个人给忘了吗?

课程情感的较量

2004年9月, 武汉市所有的初中, 理、化、生几门课悄然退出雄踞了几十年的讲坛, 代之而上的叫“科学”。然而五年后, 理、化、生又翻身杀回, 《科学》黯然撤退了。检讨“黯然”, 反复叩问, 梦里寻因千百度, 除开教材有“堆砌”之嫌外, 还有没有藏匿得更深的原因?

作为主课登台的《科学》, 首先要面对人们的“理化生”情感。我并不期盼“理化生”千年永固, 而是说要替代它们, 必须赋予替代者足够的课程力和情感力, 不然, 替代者不仅不能开疆拓土, 就是站稳脚跟也很困难。

《科学》有没有这两种力?实践证明, 没有!

什么叫课程力?窃以为:课程力就是一门课程能扎下根, 并为学生成长, 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的教育力。它由课程的价值、教育理念、构建特色、知识体系、章节重心、思维方法、社会需求度, 以及师生与教材间的互动等诸多因素决定, 其中,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关键。

《科学》取代多门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课标说它是“一门整合的课程, 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深化对科学的理解, 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它依据的教育理念, 就是以学生为本位, 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同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而“整合”不仅是构建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 也是决定该课程价值的关键。

《科学》“对科学探究的设计力求反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 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 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倡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 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毫无疑问, 建构主义理论进入教材是有利于学生的, 遗憾的是, 《科学》“出生”得太早, 还很难找到学习基础与之匹配的初中生。这样, 以“学生为本位”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一门课程, 要体现它的地位, 不仅要看它的独立性, 还要看到它能否前“衔”后“接”。供初中《科学》“衔”的小学课程是什么?与之“接”的高中课程又是什么?学校是否有与《科学》相衔的课程文化, 社会上是否有与《科学》能“接”的现实背景?既然是《科学》, 课程内容怎么能漠视正在发热并且爆棚的现代信息技术?怎么不考虑学生的移动学习?怎么无视师生的网上交互?怎么想不到已经萌芽的网上社区?怎么没能从初现端倪的班级博客里预见微课、幕课和颠倒课堂?

《科学》面对的“敌课”不能说不强大, 是一步革掉“理化生地”好, 还是先合并“化生地”, 暂时给物理保留一段时空, 当时机成熟再行合?《科学》似乎没有思考过。不错, 《科学》没把替代“理化生”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但是, 替代却是现实, 不承认这种现实, 就不是科学的、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旧课程情感的剥离是需要时间, 需要策略, 更需要新课程情感作动力的。建立新的课程情感, 信息技术应该具有最大优势, 只可惜, 《科学》的设计者们染上了现代信息近视症。

课程消费性培训

常常看到这种现象, 一种新产品问世必然自带着使用说明, 更有甚者, 商家在现场进行消费性培训。《科学》也是新产品, 而且是更精细, 更庄重的新产品, 但这种培训却偏偏没能与之同行。

谁是消费《科学》的主体?毋庸置疑, 这个主体只能是在校师生, 而且重点是那些要执教《科学》的教师们, 《科学》要走近乃至走进学生, 没有他们做桥梁不行。这群教师是否具有相对完备的学科知识?是否掌握了丰富的辅助知识 (如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 ?是否都明白《科学》的课程标准?这三个问号几乎秒杀了全部“是”。

罢, 还只能“土法上马”, 在旧有的“理化生”教师中去寻找替代人。这一寻找才发现, 知识单一, 综合力不大, 实验技能不强的业有教师中, 根本找不出几颗展开“科学”教研的晶核。好在校长们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决策。不就一门《科学》吗?那就由“理化生地”四位教师同时来执教好了!学校终于捏合出了“科学”的教师, 把令人头痛的“科学课”给打发出了。可是, 这打发的负面影响立马就如爆炸般向社会扩散……教师们也在“四位一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尴尬的处境, 彻底颠覆了“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理念, 职业尊严也被残酷地阉割了。急急忙忙赶来的继续教育培训, 也已经成了“马后炮”, 而且培训的主讲, 也很少是合格的《科学》教师, 甚至不懂信息技术。

60年来, 《科学》登台是在正常状态下力度较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面对这种“力度”, 普及先进的理念理应先行, 这是因为当下教师们的课程意识的确不强, 教学观念也相对滞后;加上领导信息意识淡漠, 校园网不到位, 虚拟资源匮乏, 教师们对于什么叫研究性学习, 什么叫纳米、克隆、遥感、新型宇宙探测等知之不多, 许多人根本就不认识教材中的光测高温计、辐射温度计、电子分析天平……不能完成书本中规定的实验。这一切, 都让他们失去了优势。没有优势去上课, 心中的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是文化人的事业, 这个“文”是什么?窃以为应该是传统与现代交界面上那最辉煌的成分。这个“化”是什么?窃以为只能是现代化、信息化的过程; 而且没有信息化, 也不可能有教育的现代化。

未来的课堂不再以摄取课程资源为要务, 教师也不以发布信息为核心, 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习共同体, 积极推动师与生、生与生、人与资源之间的课程性互动。这样, 课堂就变成了共享不同体验的平台。虽然几年前的“分散—合作”学习尚在襁褓之中, 但已经能见其有燎原的兆头。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借助独立终端自主掬取课程资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挖掘资源、采集信息……直至解决问题。这种“扁平式学习”, 怎么就没有被《科学》的设计者们预见到?教师培训怎么又再一次遗忘了呢?

分散后的“合作”, 不仅在课堂上能为, 也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 班级博客、个人空间、呱呱对话……都是支持这种合作的技术手段。就是这些手段, 凿空了教室的“墙壁”, 轰塌了学校的“围墙”, 把整个社会都变成了共享的平台。“课堂”虽然还存在, 但主要内涵已经被置换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 难道是2009年以后一夜间长大的?为什么当初的《科学》视而不见?为什么随后跟进的教师培训再次犯盲?

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情感化教育 篇2

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情感化教育

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情感化教育.在课程改革的早期,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曾动情地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教育作为一门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科学,体现较强的生命性与未来性.

作 者:郝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刊 名:柴达木开发研究英文刊名:CHAIDAMU KAIFA YANJIU年,卷(期):“”(3)分类号:H3关键词:

课程情感 篇3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11-010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8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方针,各大院校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以下,我就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广泛关注。

1.教师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认识不足

语文新课标改革方案指出:“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程是在基本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情感教学。”总所周知,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开展是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培养、拓展与延伸,开设之初,我们就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从而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大部分的老师对于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解读也不够,所以辨别不了它的价值所在,对这种教育模式持观望态度,没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把握不好教育的尺度,以学校頒布的教育任务为目标,以考试为主,看领导的脸色,看校长的脸色。这样的教育现状,延误了学生的发展,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2.教授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经验不足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难度要大于一般教学内容,对教师的知识层面、教学能力、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文的情感分析和讲解特别注重书本知识,所以教师就以教习基本课程的模式教习学生学习情感,导致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局面,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倡导自主探究的思维方式的目的。由于我们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是在2008年开展的,所以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不能适应这种教育方式,对教授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经验不足,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对课教材体系研究不透

要想教育学生,教师自己先要理解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程的总要内容,必须吃透编者的意义,从宏观出发上,彻底理解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达到课改的目的、达到教材预期的目的。比如在初中课本中,有涉及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内容,这本教材以时代划分,分为唐、宋、元三个时代,以题材划分有诗、词、曲三个部分,然后各举历代诗词名人,有李白、杜甫、王维、柳永、刘禹锡等,这样的编排,可以让学生彻底领略唐诗、宋词、元散曲的精美,也对那些诗词大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各个朝代的风貌,可是,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体系并没有完全理解,不能将其联系在一起,串联起来一起讲解,在实际课堂中依然进行单篇教学,不以时代发展为联系。教学中只重视了字词句的逐一落实,总是以词意解释、段落分析、中心大意为主要内容,这种枯燥无味又单调机械的学习内容不但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还忽视了它的艺术鉴赏。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语文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真正走进选修教材,对课文情感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形成了学生教育以个性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时候,就可以抽取出文人墨客的气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向学生介绍“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和“活得有尊严,活得有骨气”的人生态度;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为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自身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增加审美体验、提高文化素养、追求个性发展,从内心深处根植健康的萌芽,让学生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具有感知美的能力,积极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增加词曲的鉴赏能力。

2.大胆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我们要选择好教学的方式,在大部分的的时间里,老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就要要求教师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不拘泥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传授,让整堂兴趣课程过于呆滞,缺乏生机与朝气。在课外活动拓展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本于学生的特点,征求学生的意见,有选择的制定学习计划,例如诗词鉴赏、散文赏析、书法赏析、故事新编、课外阅读等等。

结语

21世纪大环境下,新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走向了全面实施的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在改革期间,职业学校中文教学活动也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被动化趋于主动化,以均衡为主、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被广泛师生所接受,希望在未来,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能够在应用中逐渐走向升华,形成体系。在让学生轻松学习的情况下,获得语文知识,增加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庄雪玫.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孙松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新课程下的语文情感教学 篇4

一.明确目标, 授之以渔

在情感阅读教学中, 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 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我的做法是:

1、收集孕育情感。让学生课前搞好预习, 收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扫清文字障碍, 为学习新知铺设情感之路。

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引入文章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 可以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知识和作者的资料, 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那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十分丰富,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达到了课前收集孕育情感的效果。

2、兴趣激发情感。确定阅读目标后, 可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产生强烈的情感意识。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 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 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 对新课的学习, 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 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在抗日战争时期, 有五个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的转移, 机智地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的故事你们知道吗?那么, 就让我们打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走进这些中国勇士们的内心, 去领略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世界。再适时播放电影的部分场景,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 无不为之感动。再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 上课伊始, 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 将课文中所描写的白雪皑皑, 狂风呼啸, 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真是狂风暴雪, 天寒地冻, 小燕子觉得冷, 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 可怎么也飞不起来, 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3、问题升华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徜徉其间, 通过问题的延伸和亲身情感的体验, 借助作品优美的语言, 进而领会主题, 并获得心灵的感悟。例如课文《妈妈的账单》, 我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问题:妈妈面对账单, 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后一个问题, 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 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 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 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 也才能让这个问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 把学生的心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结束后, 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 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给语文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在文、情、理的教会中去发现, 去探讨, 去感悟, 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明确目标, 走进作品, 感受语言, 激发兴趣, 学生迸发了情感的火花, 在自读自悟中, 收到较好的效果, 收效较好。

二.细细品味, 深深领悟

任何一种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在设身处地地体验中才能确切感受到。学习语文也是如此, 只有对课文内容细细品味, 并把艺术美内化为自身的“确切感受”, 才是步入领悟一篇作品的佳境。我尝试以点拨诱导启迪学生;以讲评赏析熏陶学生;以气氛渲染感化学生;以探究讨论鼓励学生, 借此促成群体性感悟和个体性感受的同步。如教学《江雪》一课时我先展示《寒江钓》图, 让学生欣赏, 并深入体会画中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让学生抓重点字词来体会当时的环境是天寒地冻, 千山无飞鸟、万径无人踪的凄凉, 独钓老翁孤独寂寞。至此, 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诗单纯写景, 教师话锋一转, “然而, 雪天寒江是垂钓的时候吗?能钓到鱼吗?”如此巧妙一问, 学生恍然大悟, 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 而是想象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象之景呢?白雪象征着皎洁, 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 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 虽身处逆境, 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渔翁自喻, 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通过细细品味, 感染熏陶, 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品味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情动于中, 情感释放

常言说:“情动于中, 而行于色”, 反映的是内在和外显的统一, “释放”是外显的表现, 也是阅读教学中“感悟”的效果反馈, “释放”的评价标准是“真”。它是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 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 情感世界的纯真表露。

释放的手段是多样的, 可以是学生间的口头交流, 感同身受的深情朗读, 付诸笔端的文情抒发, 内心波动发出的情感体验, 吟诗、作赋、泼墨、唱歌等等, 都是感悟释放形式, 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 在同学们已了解了内容, 品味了语言之后, 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 更能体现詹天佑对祖国对人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 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 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 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 拳拳的爱国之心, 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 帝国主义百般阻挠, 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 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 你像一座丰碑, 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一条铁路铺起了你不朽的功绩, 一尊铜像铸起了你爱国的丰碑,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岳飞、文天祥……值得后世永远把您敬仰。”“面对重重压力, 你却挺起了脊梁, 面对侵略的嘴脸, 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 国家的栋梁!”……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 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 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论文 篇5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篇6

要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就必须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单纯的说教、枯燥的教材、封闭的环境、单一的学习模式是绝对不能培养健康、积极的良好品格。只有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培养,身心健康得到提升。

《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中提到:“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提高的问题。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摆在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面前的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了解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传统观念把课程等同于科目,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与进程的结合,课程缺乏弹性及活力。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习得经验”“是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意义”。课程具有生态性、生成性和动态性。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告诉——接受——记忆——复现”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发现——建构——创变”的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两图展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是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是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开发课程资源是走进新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认识了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教师主动地了解课程资源的范围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尺度。

二、用心体会生活,创建学校资源网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區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师再也不能躲在教材里埋头苦干。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之前,要先学会观察,敏感体会,乐于感受,深挖本校、本地区涵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建立本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网络,酿造社区、家庭、学校三维互动的教育氛围。

在开展《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先来一次“赏春活动”:在校园中漫步,听那小鸟在刚吐新芽的树枝上婉转地鸣叫,在那温暖的春光里舒展羽毛,嬉戏追逐。走进公园,感受和煦的春风,体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意境;探访花卉市场了解种植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直接体验,教师捕捉了“春天来了”这一单元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动植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美好的体验等,搭建了《春天来了》单元活动的资源网络,并针对自己对该资源的了解制定了“校园里的春天”“公园里的春天”等小主题,确定了活动的指导方案,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了春天的探秘活动。附图:单元活动《春天来了》资源网。

三、抓住现有资源,确定活动主题

许多品德与生活教师常常会感慨教学资源少。其实,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基于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存在时间、空间、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实际困难,我们更应该抓住身边现有的资源,结合课程目标来确定活动主题,用最简便的方法实现课程目标,推进课程的正常运作。如开展《我们播种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时,城市里的学校可以利用苗圃、公园、学校的空地、种植基地、家庭中的阳台、花盆开展种植活动,通过录像欣赏春耕景象。而地处农村的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发挥农村的优势,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去参与种植活动,邀请农民家长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四、围绕主题目标,灵活选择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型。这使本课程内容丰富,且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选取课程资源的时候应该紧紧围绕主题目标,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使资源服务于目标。课程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如:人员、教材、图书资料、音像材料、家庭和社区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机构等。有形资源往往比较容易被教师开发和利用。而无形资源,如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由于较隐蔽容易被教师忽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围绕主题合理地运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能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发展。如:在《“六一”大策划》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参与“六一”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以小主人的姿态自己策划、设计节目。教师从故事资源、图片资源、学校的相关活动资源、儿童的经验资源、音像资源中选择了儿童最有感触的资源:儿童过“六一”的经验和记录着儿童美好经历的“六一”录像,利用儿童曾经的美好体验来激发儿童对未来的期望,有效地激发了儿童开展活动的兴趣;并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激发儿童对“六一”活动的向往。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的情感激发 篇7

一、阅读时触发情感

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精选的美文佳作的时候, 总会有那么一些篇章或片段特别令人感动, 让人难以忘怀。此时, 在读者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也很容易产生写作的萌动。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契机, 把学生的情感导向写作, 就一定会写出绽露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这种由阅读产生的情感, 转移到对生活的感悟, 催生出急于表达情感的现象, 正是叶圣陶先生所指称的“触发”。请看下面的教例:

学生阅读《穷人》时被主人公那种富于同情心, 不顾一切地救助孤儿的高尚品德所感动。教师趁机以问题的形式将故事情境引向他们:

师:桑娜夫妇的高尚品行令我们感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第二天吃饭的时候, 多了两张口, 原本一家七口人都吃不饱, 现在又要分掉一些来给新来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想一想, 用你们自己的话来续编这个故事吧。

(学生议论几分钟后, 教师要求举手发言)

生甲:邻居家的孩子还很小, 吃得很慢, 碗中还有一两条小鱼。我看见弟弟把手伸向他们的碗。我是弟妹们的大姐, 我说:“弟弟, 不要抢别人的食物。”弟弟说:“姐姐, 我很饿!那些小鱼本来就是我家的。”我说:“算了, 把我的小鱼给你吧。”我端着碗伸向弟弟, 可是这时我的肚子也饿得疼起来。我的手在空中停下来……

(生甲说到这里停下来, 眼里噙满泪花)

师 (抑制住感情) :究竟应该怎么办?大家帮帮“大姐”, 出出主意吧!

生乙:我想到妈妈和爸爸为什么要救他们。我们应该像爸爸妈妈一样, 对遇到灾难的人充满同情心……我把碗碗伸到弟弟的面前。

师 (不动声色) :那么其他弟妹呢, 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呀?

……无需多言, 我们都已经猜想得到, 教师接下来安排的续写作文会是多么精彩!

二、从现实生活中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作文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学生往往熟视无睹, 对生活中萌生的自由感、向往感、惊异感, 产生的爱、欲、恶、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体验, 往往一闪而过, 学生不能及时把握, 于是在写作时也“无从下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写作是反映生活和服务生活的,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写作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只要进入学生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生活, 及时把握他们的感情波澜, 相机点拨, 他们是完全能够领悟的。请看又一教例:

学生莉莉在校表现、成绩都不够好, 唯一爱好就是音乐, 最大愿望就是想有一部MP3。可她父亲卧病在床, 母亲一人支撑全家, 她这个小小的愿望无法实现。去年“六一”儿童节, 学校举行歌咏比赛, 奖品中有MP3, 这使她欣喜若狂, 便报名参加, 结果她没有拿到奖, 回家后整天伤心落泪。妈妈咬咬牙向邻居借了二百块钱买了部MP3送给她。她感到非常意外, 妈妈轻轻地说道:“我怕你这次打击太大, 从此振作不起来。”

当莉莉给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讲这事时, 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她说心中既感到心酸, 又感到甜蜜, 母爱让她感动不已。语文老师机敏地指导她, 以《不平凡的MP3》为题把这件事写出来, 使她再一次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三、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 或以新激趣, 或以奇动情, 或以情动人, 或以美启智, 令学生心驰神往, 引起心灵的震撼。学生在激动的情感驱使下产生想说话、想表达的欲望, 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状态。当然, 无论创设哪种教学情境, 都是为了让学生有真实感受, 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发现生活现象的真谛, 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

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用心感受, 总会有所感悟的。如下面一个教例:

张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双龙桥”, 先引导他们整体观看, 然后再局部观察;先正面观看, 再侧面观察;先远看, 再近观。然后体会“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韵味, 再用一句话概括出不同角度观测到的不同特点, 最后总结归纳出双龙桥的突出特征。张老师鼓励说:“看谁能用最贴切的语言把双龙桥的突出特点描绘出来。”有的同学在游记中写道:“双龙桥就像一条巨龙一样, 紧紧锁住泸江河与塔冲河的咽喉要道, 默默无闻地造福于大河两岸的人民大众;几百年的风雨洗刷, 更坚定了它为现代经济腾飞而努力奉献的坚强决心……它突出的成就和卓越的建筑风格, 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更是现代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桥梁和纽带……”

如此例那样, 学生把“此情此景”变成融入内在情感的“我情我景”, 诱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用真情启发情感

只有真情的付出, 才会懂得珍惜。国家发展教育中心早在1989年便发出了“关心家庭、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和地球”的号召, 为培养21世纪具有爱心的新型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世界五彩缤纷, 处处体现真情,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发现真情的慧眼, 能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真情、付出真情、体会真情。再看下面的案例:

汶川大地震后, 学校号召捐款献爱心。有的同学无动于衷, 但是迫于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压力才说“大家捐我也捐”, 没有半点真情, 老师的批评教育反倒引起他们的反感, 还说:“我长大了也会像武警战士一样当英雄……”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观看汶川大地震的实况转播, 特别是让他们观看九岁小学生林浩冒着生命危险, 用稚嫩的小手救出两位同学的感人事迹。这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明白:爱心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英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看了实况转播后, 这几个学生感到了羞愧。他们低着头不敢看我, 我知道他们的愧疚情感是真实的。

我们要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首先得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有真情的付出, 才可能写出“血肉丰满, 感情真挚, 富有个性”的文章。

五、通过心理训练刺激情感

刺激情感就是想办法刺激学生的写作动机, 提升他们的写作欲望, 使他们产生写作冲动。

如何刺激学生的写作动机呢?首先, 老师应当转变观念, 树立人人都可提高, 个个都能进步的育人观。充分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 学会赏识学生的作文, 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通过正面鼓励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让他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吐露出来。如举办作文竞赛, 或者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供大家学习交流, 或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 想办法把他们的作品变成铅字, 被传阅、谈论、发表;或者让他们互相提问、交叉修改, 等等, 都能驱使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 我们还可通过“惩罚”教育来刺激学生的情感。我们所讲的“惩罚”不是体罚, 而是极富人情味的“惩罚”。如:

1. 罚说三个成语、背两句格言、唱一首歌等;

2. 罚写心理历程:我为什么没写好作文, 原因是什么 (当时怎么想的) , 发病时间, 发病名称 (懒, 忙或由于贪玩等) , 治疗方法 (怎样改正) , 几个疗程 (用多长时间改正) 。

3.罚写说明书 (心理描写) :第一个片段, 我是想写好, 但由于某种因素干扰而出现两种思想斗争;第二个片段, 两种思想如何斗争, 最终是哪种思想占上风;第三个片段, 结果怎么样?心理是何感受?现在把他们都写出来作为前车之鉴。

这样虽不像作文那样系统操作, 却也能让他们写出心中的真实感受, 刺激了他们的写作动机, 为以后描述他们的真情实感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情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篇8

一、关注学生特点,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2]学生的主体性在个体上是有区别的。同样一节课, 不同的学生得到的体验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教材上的结论深信不疑, 有的学生会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提出质疑, 有的学生会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课程的认同感。

2.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含义指教师用情感和人格打动学生, 用言行举止感召学生, 用坚强的意志鼓舞学生, 用仁爱之心关爱学生, 用智慧来启迪学生的心灵, 用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 用权威来纠正学生的谬误, 用经验来指导学生快速成长。

所以, 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

3.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是学生保持兴趣从而形成稳定情感的内在动力。当教师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给予恰当中肯的评价时, 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就会增强, 学习动力也会增强。

二、提升专业素质, 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1. 加强理论学习

“活到老, 学到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直接体现。一方面,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教师教授的知识在不停地变化、升华;另一方面,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思维活跃的青少年, 他们的身心发展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 学生从情感上不认同你, 这必将会影响你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2. 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只有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形式不同。比如, 在和学生沟通时, 应当注重语言技巧。一般而言, 学生比较喜欢语言诙谐幽默、声音抑扬顿挫、讲课声情并茂的老师。

三、运用探究方式, 展现多样地理课堂

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带动学生主动思考, 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学内容, 创设典型的、丰富的地理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 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将问题问在学生疑难之处, 给予学生阶梯性铺垫, 通过各种教具启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将学生探究出的结论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和激励, 对于有疑难点的部分继续组织二次探究。这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端正、严谨起来, 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科学化, 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关注社会热点, 用事实激发学生探究

为了让学生关注社会,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 即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对“本周最热地理新闻”进行报道。全班可以分小组进行, 被分配到的小组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取信息, 并发表本小组的观点评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 走上讲台。学生代表把最热的和地理有关的新闻展示给大家, 让大家了解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家有时会针对某一现象展开激烈的讨论。这种让学生做“小老师”的方法, 给了学生语言自由, 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收集热点问题, 积极探究问题, 以充分的材料上课堂展示自己的能力, 从而体验到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 地理课堂也会越来越受到学生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这样不但会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而且还会使师生的身心愉悦, 体会到学习和教学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 2006, (12) :55-60.

论新课程实施中情感目标的落差 篇9

一、新课程情感目标概述

(一) 情感目标的内涵

1. 情感。

关于情感的内涵, 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它进行了界定, 其本质基本相同, 主要指个体的感情体验和感受, 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等。彼得罗夫斯基认为”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对他所认识或所做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2]

情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时, 就会产生积极情感, 反之, 就会产生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而消极的情感则是一种学习的阻碍。本文认为新课程情感目标中的情感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感受和体验。

2. 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主要指在一定的情境下, 个体对人、物或事件等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3]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构成。一般来说, 态度的这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他们不协调的时候, 情感往往占主导地位, 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态度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反之将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情感目标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 包括对人生的理想、对祖国、对集体以及劳动的热爱, 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等。

3. 价值观。

价值观是反映主体的不同需求, 关于价值观, 哲学中是指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学中指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的干预。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或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是对行为提供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 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 是使人据此而采取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4]。

新课程中的价值观是指要培养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立起对真善美的标准,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 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方法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首先, 情感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苏格拉底也认为“德性可教”, 但前提是学生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其次, 情感目标对认知目标的达成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会事半功倍。最后, 方法目标是桥梁与纽带, 它是学生达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中介, 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效的方法来落实。

二、情感目标实施落差的表现

1.观念落差。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由于认知偏差造成了情感目标无法实现, 主要体现在:第一, 对情感教育的片面理解。有些教师认为, 情感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情况把情感目标的范围缩小了。第二, 认知上对情感目标不够重视。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但从认知上还存在着对情感目标的达成不够重视的现象。有些教师, 在课堂上根本不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只将讲课的内容, 然后稍微几句带过情感方面的就结束了。他们更关注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 这也体现出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的深刻影响。

2.行为落差。情感目标的行为落差主要表现在:第一, 情感目标被忽视。有些老师虽然理解了情感目标, 但在教学中不愿意或者根本想不起来, 他们更关注学生如何考取好成绩。第二, 情感目标设计宽泛, 不具体。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对情感目标设置的不够具体, 太宽泛, 就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地达成情感目标。第三, 方法使用不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方法不太合适, 例如说教成分严重, 还有的直接把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 不注重让学生体验。

3.角色落差。情感教育中的角色落差主要体现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应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参与有两重含义:一是学生在具体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二是学生对关乎自身的课程变革规划过程的参与[5]。情感目标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存在着教师课堂霸权现象。

三、对缩小新课程情感目标实施落差的建议

1.加强对情感目标的认识, 改变教师“忽视情感目标”的现象。首先, 要加强情感目标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提供免费的相关培训, 使他们深刻理解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其次, 教师要更新“以成绩论优劣”的观念。师者, 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最后, 社会和学校也要给教师实施情感目标提供氛围。不要以学生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 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相对于知识来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重要的多。近年来, 在学校发生的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依据教学内容, 设立具体可行的情感目标。设置情感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目标表述要明确。情感目标难以测量, 但也可以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清楚。只有表述清楚, 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第二, 目标要合理。我们在表述情感目标时, 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来制定。第三, 在设置情感目标时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层级分类。层级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很好地达成, 也不能促进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

3.创设情境, 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创设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 也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 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4.提供充分的课堂参与机会, 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在课程实施中, 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发言、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 不要整堂课都变成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教师在进行互动时, 要面向全体, 不要把眼光只聚焦在优等生和一部分中等生上, 对于差等生要给予关注, 因为他们更渴望融入到互动中去。

总之, 我们要对情感目标给予高度重视, 采取各种措施来达成目标。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 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中小学教学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其课程目标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方法目标、技能目标。从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看, 教学实践中的课程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 与课程目标本身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本文主要探讨情感目标在实施中的落差以及怎样缩小这些落差, 从而促使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课程实施,情感目标,落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龚浩然, 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英]莫尼卜.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J].杨绍刚, 等, 译.教育研究, 2003, (5) .

谈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的培养 篇10

一、情感教学的作用

1、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因此能在其他学习中运用已学的方法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上的事半功倍, 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2、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 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 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 如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 表演能力等,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3、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 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 学会合作与竞争, 产生时间效率观念, 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4、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 给学生尽情表达的, 与人交往合作, 积极参与决策, 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合作能力, 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情感教学的运用

以情激学。与其它学科相比,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 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 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 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 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 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 抱着“你们不愿学, 我也懒得教”的思想, 照本宣科, 支差应付,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我坚信:事在人为, 唯其难教, 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情感投资, 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以情明理。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三、情感教学的评价

以高尚人格魅力, 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实施者,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 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 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 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增进师生情感, 实现知情互促并茂的学习效果有深刻意义。

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备好每一节课, 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 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备好教材, 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 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 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进师生情感交融, 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 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 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五、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人格意义上说, 师生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必须从主体转为主导, 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 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选取典型材料, 设计学生活动, 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形式单一,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厌倦, 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 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兴趣盎然, 乐在其中。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 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 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 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 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 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 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备好每一节课, 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启发, 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农业机械节油技术下一篇:补偿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