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农村

2024-07-24

巴中农村(精选十篇)

巴中农村 篇1

本刊讯中国联通巴中分公司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促进“村村农家店”信息服务功能, 按照地方党委政府“宽带到村、电话到户、信息到人”的工作要求, 巴中联通把助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服务三农、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形象的一个平台。

巴中联通一是进一部完善移动网络覆盖。对政府确定的试点村已拨付专项资金, 在原网络已覆盖的情况下, 新建3G基站一座, 同时开通2G和3G信号, 达到无缝覆盖。二是搭建天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在原2003年5月搭建的“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移动网络、数据互联网络等综合电信网络和综合信息平台, 为农民群众提供和发布及时信息。三是分别在何家坝踏泥桥诚信超市 (农家店) 、合治寨诚信超市 (农家店) 设立“中国联通巴中分公司社区服务站”。在两家农家店分别设置联通业务展示柜一个, 开展联通业务在当地的办理, 具体包括移动电话入网、代收通信费、充值卡销售、公话、增值业务办理、农业信息化产品销售和推广等。

巴中农村 篇2

李善君

巴中市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于1993年建立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辖巴州、南江、通江、平昌一区三县,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98.57万,其中农业人口328.92万人。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扎实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突出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市、县(区)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坚持以乡为单位、村为主体、户为对象,对拟建新农村制定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庄治理、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规划,村和户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详规,做到有章可循。坚持“既急不得、又慢不得、更等不得”的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坚持以培育增收产业为核心,以解决农村“四难”为重点,以抓好农户“五改”为抓手,以落实政策、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文明程度稳步提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的目标。对新农村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对“饱而不稳”的村,以生产发展为主,重点解决稳定脱贫;对“饱而不富”的村,以增收富民为主,重点培育产业;对“饱而不康”的村,以改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为主,起步建设小康。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市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解决农村“四难”、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8元,比上年增加466元,同比增长18.3%。

1、突出“四难”问题解决,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切实解决“行路难”。围绕缩短同农民与县乡集镇的距离,加快县乡道路建设。2008年,全市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331.1公里、通村公路1156.6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35个,全市90%的乡镇已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95%的村通公路,农民行路难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实施治水兴村战略,切实解决“饮水难”。坚持以小型为主、户办为主、效益为主的思路,大力实施治水兴村战略,大抓打井建池、开展红层找水;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工程蓄水量;加强病害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2008年全市整治病险震损水库86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2985处,解决了1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979口,解决了6979户、3076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71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510 万立方米。三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全市55.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资金,2.3万名中职学生和7797名普高特困生享受资助。四是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全市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对农村的全覆盖,2008年,全市农民参合人数达到270.89万人,参合率达到90.12%。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金土地”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全

年整理土地5.57万亩,新增耕地0.76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3.34万亩;积极推广微型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实施林业“两大工程”,完成成片造林22.62万亩,820多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4%。

2、突出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保持粮食基本生产能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大力组织实施粮食产业“三百工程”(100万亩优质稻工程、100万亩玉米丰收工程、100万亩良种薯芋工程),在优质化、良种化、产业化上下功夫,确保粮食安全。2008年全市粮食播面达到493.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66.8万吨。二是以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积极探索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突出抓好规范养殖、小区建设和畜产品安全,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全市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55个,扩标准化圈舍

5.53万平方米,发展年出栏50头的大户8528户,生猪规模养殖占饲养总量的30%,2008年出栏生猪499.1万头,牛30.4万头,羊103.68万只,小家禽1522.55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90.23亿元。三是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抓好茶叶、食用菌、干果、中药材、蚕桑等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形成了以翡翠米为特色的优质粮油,以南江黄羊为特色的畜产品,以金银花、川明参为特色的中药材,以通江银耳、木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以南江大叶茶为特色的茶叶和优质果蔬等特色基地。全市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160万亩,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41个,带动农户26.5万户。四是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大力推进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巩固拓展劳务基地,狠抓农民工培训,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劳务产业。2008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1.5万人,同比增长48%,其中市外劳务输出97.7

万人,外派劳务748人,实现劳务收入51.8亿元,同比增长19.9%,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623元,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突出机制创新,多渠道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

积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县(区)从财政仍然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2008年,市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7%,全市县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及农业发展的资金比上年增长52%。二是积极引导农户投入,充分调动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艰苦奋斗,实干苦干,改变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吸纳金融投入,扩大农村信贷,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发展农村产业。四是集聚社会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方法上,坚持正确处理好六种关系,即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关系,依靠民力和减轻负担的关系,增加投入和节约资源的关系,抓好试点和带动全面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

四、突出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全市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搞好试点,为面上新农村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继续组织开展了“百村示范活动”,2008年市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市依托新村扶贫、土地整理项目新启动100个新农村建设。市上明确了市级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系个扶贫重点村、新农村的责任制,落实了帮扶任务。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对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全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其他领导同志都亲自深入联系村开展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市级部门和单位先后深入挂联村和群众一道明思路、找差距、添措施,并从资金和物资上给予了帮助。全市已涌现出巴州

区柳林镇七星寨村、巴州镇东华山村,南江县南江镇黄金村、元潭乡字库村、光雾山镇铁炉坝村,通江县诺江镇城西村、民胜镇方山村,平昌县江口镇光辉村、驷马镇天生村等一批典型,为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通联:中共巴中市委农办

巴中山水交响 篇3

在明清时期,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水运相当发达,可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

雾从山谷中涌起,轻轻缠绕峰林之间,一些山头瞬间变成了神话世界里的“悬浮山”,“光”与“雾”最美的结合,莫过于此……

诺水河沿线可谓山山有洞,洞中有洞,这些溶洞或临清溪,或处绝壁,有的须匍匐而进,有的还须潜水而入……

对于红叶,我一直有种近乎偏执的爱好,而对于以红叶之美而闻名的四川巴中光雾山,更是神往已久,却一直未能成行。我曾经有过无限的遐想,在心中一遍遍勾勒那里的秋色:群峰红遍,层林尽染,置身其间,仿佛行走在大自然绚烂的画廊之中……

2016年盛夏,我应一群自驾爱好者的邀请,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原定首先前往光雾山,为金秋的红叶之旅做探路,但后来我们发现,巴中的各种美景层出不穷,我们不愿错过,因此增加了多个目的地,行程也就改为一条巴中地区的自驾环线,虽然多了些奔波,却也饱览了当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别样的人文生活……

佛头山拜佛世界上最低海拔的神秘佛光

进入巴中后,我们的目的地选择了平昌县佛头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山中有佛,佛中有山……”这首川东北民谣,直观地描述了佛头山的特色,作为平昌县的“镇山”,佛头山在当地人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站在县城往东南方向远眺,佛头山俨然一座倚天大佛,以蓝天为幕布,以白云做莲台,气象恢宏,“佛头”之名正是由此而来。出县城,沿着山中公路上升,只见沿途苍松叠翠,山风送来各种草木的清新味道;蓝天下,一些随意卷舒的白云与佛头山相照,连绵无际,金色阳光从云缝中透射下来,颇有一种神圣的意味。

佛头山两侧,左有通河激流千里,右有巴河碧波无尽,两江环抱的地理优势,占足了天地灵气,让佛头山成了一处天然的养身、养心秘境,也成就了一座佛教胜地。但我们来到佛头山,更希望能见到神秘的佛光。据说当云雾弥漫山腰、阳光斜照崖上,天空中偶尔会出现一道彩环,附近的花木以及观察者的身形都会在这个光环内呈现出来,人动影亦动,奇幻无比。

“影入佛光,可获吉祥”,表达了人们对佛光这一神奇现象的特殊感情。佛光形成的条件非常特殊,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才能有幸见到。世界上著名的佛光很多,但放眼全世界,能在仅700米的低海拔山区见到佛光的地方,唯有佛头山。

我们在佛头山盘桓了两日,但都没有遇见神奇的佛光,略有遗憾。不过在当地的红军文化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先烈的忠义勇武,也算不虚此行。“三二年,腊月天,徐向前领兵进巴山,一仗打到得胜山,受苦人民心欢喜,江口红了半边天。”这首红军歌谣《红了半边天》中提到的“江口县”,就是今天的平昌县。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平昌县的红军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现有红军遗址103处,红军石刻标语1000余幅,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故居以及纪念碑馆等,都被集中在佛头山,其厚重的红军文化,让每一位来客心怀敬仰。

恩阳访古延续千年的巴人慢生活

拜别了佛头山,我们前往恩阳古镇。恩阳拥有典型的川北民居群,大片明清古建筑群至今遵循着传统格局。

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走得深了,入眼全是青瓦粉墙,充满淳朴、安祥的氛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这座古老的城镇,并没有被商业所充斥,许多建筑大门紧闭,满是锈蚀的铜锁表明早已人去楼空。有人的房子,居住的也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儿女远走他乡,两鬓苍苍的老人只能倚着门墙,默默守望,或者守着那些在门前跳皮筋的年幼孙辈,在他们天真无忧的笑容里慢慢老去。

恩阳是苍老的,但来了这里,让人一辈子都不会后悔。在这个只有老人和儿童的宁静世界里,阅读人与人之间的率真和包容,我深刻体会到“与世无争”四个字的简单至理;走进茶馆,泡一碗手工茶,把烦恼消散在那绿绿的茶水中,一种远离喧嚣世界的安宁心绪油然而生。

恩阳人对外来人没有防范,有时我们停下来询问情况,总会有好客的老人急着起身进屋,给我们端来小凳。在与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对恩阳的了解逐渐深入。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水运相当发达,可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那贸易繁荣的景象,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不但如此,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还给恩阳留下了极其厚重的红色文化。随时可见的红军标语,还有红四方面军的各类行政机构旧址,很多至今保存完好。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有一支队伍留在恩阳周边,坚持了5年的游击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

苍老的并不只是时间,还有历史沉淀。在川东巍巍的大巴山脉,恩阳这座以古巴人后裔为主的古老城镇,从南北朝始置“义阳县”开始,已经穿越了接近1500年的漫长时光。它在历史的积淀中默然不语,却让千年后到访的我,一头扎进了时光深处……

光雾山揽胜最美的不仅仅是红叶

nlc202309082031

恩阳古镇让我们的心都静了下来,忍不住多留了两日,随后再次出发,前往魂牵梦萦的光雾山。

金秋,才是光雾山最美的季节,“中国红叶第一山”的美名,包含了人们的由衷赞叹。光雾山总体幅员面积达830多平方公里,其中集中连片的红叶景观资源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水青冈、枫树、椴树以及许多蔷薇科植物漫山遍野,手掌状、羽毛状、船形状、豆瓣状、针形状等数十种形状的叶子在秋天纷纷变色,持续时间长达一月有余,火红、品红、酒红、褚红、玫瑰红、紫红、金红等各种层次的红色,与蓝、绿、黄、橙红等多种色彩随意搭配,把一个个山头装扮得五彩缤纷,绚烂无比。

有人告诉我,7月并不是光雾山最美的季节,但我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只希望发现光雾山红叶之外的另一种美。

顺着郁郁葱葱的林荫道,我们首先来到了纪念刘关张“桃园”景区,其这座峡谷包含了多姿多彩的焦家河、幽静深邃的寒溪河、石林成阵的燕子岩、秀雅迷人的普陀山和洪荒神秘的万字格五大部分,荟萃了光雾山最为丰富的地理景观类型。

其中燕子岩一带最具特色,山脊交汇,奇峰林立,古木葱郁,生机勃勃。绝壁下有一个巨大的溶洞,洞口宽3米,深不可测,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初,就有数万只燕子陆续飞来此处居住,八月底才飞走,“燕子岩”之名由此而来。而在这些燕子当中,偶尔还会出现珍贵的吉祥鸟,它们的体型与燕子相差无几,但颜色却大不一样,它们的羽毛呈现鲜红、翠绿、金黄等颜色,个体绝无杂色,但一个群体汇聚到一起,又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绚丽风景。传说中,遇见这种精灵,就会吉祥一生。

我们在光雾山辗转数日,一路流连,把无数美景与传说统统收入记忆。当登上高处,俯瞰群山时,雾从山谷中涌起,轻轻缠绕峰林之间,一些山头瞬间变成了神话世界里的“悬浮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我发现“光”与“雾”最美的结合,莫过于此。

诺水河探洞地下奇境探秘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光雾山,我们来到最后一站——诺水河,在青山绿水间去寻找那一个个神秘的溶洞。

楼房洞是我们探索的第一个溶洞。它全长2000余米,洞壁非常光滑,很显然经历了无数年的流水冲刷。入洞不远,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石笋、石花、石柱、石塔、石瀑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结构,层层叠叠,精美绝伦,有人赞曰:“洞转旋宫惊渺然,身临三十六重天,赢海蓬莱人称奇,何如楼房画堂妍。”特别是那些乳石瀑布,通体洁白如雪,酷似冰川,水流从上面掠过,形成延绵不绝的水帘,终年不断。

除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阴河流水也是楼房洞的一大特色。看不见水流,却能清晰地听到潺潺的水声,流水平缓处似天籁齐奏,余音绕梁;而在某些特殊区域,又听见水声如惊涛拍岸,九天响雷,夺人心魄。

楼房洞以精美的石钟乳奇观取胜,但若论规模,则又远远逊于中峰洞了。中峰洞总长15公里,如今可深入的区域约25万平方米,有36条支洞、72重迷宫,纷纷扰扰让人摸不清方向。这些洞道纵横交错,最窄的地方,只容一人躬身通行,而最宽的地方,3辆汽车可并驾齐驱。洞内同样分布着无数钟乳石奇观,几乎每一条通道、每一个厅堂里面,都有五彩缤纷的“宫灯”、七音分明的“石琴”、冰清玉洁的“帷幔”、栩栩如生的“壁画”,全是天然生成,惟妙惟肖,让人惊叹。有人说,蜀中风光以“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雄、夔门天下险”这四绝而闻名,如今还应该加上一绝——“中峰天下奇”。

诺水河沿线可谓山山有洞,洞中有洞,它们或临清溪,或处绝壁,有的须匍匐而进,有的还须潜水而入,因此亘古以来罕有人迹,洞中景观都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

当然,诺水河的精彩,绝不只是溶洞。我们在各种壮观、野性的原始秘境中冒险,一路连连惊叹,更在高空溜索、观光电梯、洞内冲浪等刺激、惊险的活动中玩得忘乎所以,几乎不想离开……

在巴中这片土地上,原始的自然美景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交相辉映,带来超乎想象的愉悦体验。在告别的时刻,我在心底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我还会再来,因为不仅仅是红叶,这里还有太多的美,值得我去发现。

巴中农村 篇4

1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

晏阳初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塾师之家, 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 后毕业于耶鲁大学。1920年回国以后, 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 1926年, 晏阳初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 开启了其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 他逐渐形成有关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

晏阳初根据定县实验的经验, 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 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其具体工作包括:

其一, 用平民教育来救“愚”。不分贫富, 不分老少, 向农民传输科学文化知识, 从思想意识上来彻底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意识,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学习来补救。其二, 用生计教育来治“贫”。招揽优秀的专业人才, 引进先进的设备, 进行农业科学研究, 开办实验农场, 改良物种, 通过培训, 向农民传输先进的生产技术, 如: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等。第三, 用卫生教育来救“弱”。向农民开设卫生教育课程, 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 村设保健员, 联村设保健所, 县设保健院。最后, 用公民教育来救“私”。晏阳初先生认为平民教育的中心是公民教育, 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他们出版多种公民教育的材料, 进行农村自治的研究, 指导公民活动和开展家庭教育。

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当时的定县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广。今天, 党和政府发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背景下, 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而其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广大农村社会还依然存在着诸如上述晏阳初先生提及的“愚、穷、弱、私”四端, 我们完全可以汲取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精华, 用以指导我们的现实工作。

2 用救“愚”理论指导巴中农村教育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封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人们的思想意识较其他的平原等开阔地区人们的意识稍有差距, 身处大山中的人们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是最好的, 就如一位老人所说的那样:“你们现在都很幸福, 还能吃上一碗白米饭, 我们那时从来就不敢想”。因此, 他们都各自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努力, 种好农作物, 来年有个好的收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他们那种“知足常乐”的生活观念使得他们安于现状, 不愿去接受新事物, 不愿去接受挑战。因此, 他们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尽快长大, 能够帮助自己下地干活, 即使国家出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民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在家干农活, 而不愿然让他们去读书。从现今的受教育程度来看, 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0%, 具有一技之长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0%,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严重制约了巴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目前, 巴中的农村教育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对巴中农村经济的建设极具现实意义。针对巴中农村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用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来指导巴中的农村教育。

晏阳初先生曾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要建国, 先要建民;要强国, 先要强民;要富国, 先要富民。”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 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建设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 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生、教育与文化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这就是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是一种新的思路, 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那么环顾今日之农村, 虽有天地翻覆之变, 但基本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相似的。因此, 我们可以用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平民教育思想来指导今日巴中农村的建设。

首先, 在学校教育环节, 必须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完善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 让学生有一个“成人、成才”的环境。同时, 聘请优秀教师,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另外, 我们还得采取晏阳初先生平民教育中的三种教育方式 (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来培养未来的主人。

其次, 广泛开展针对农民的社会教育工作。我们应该将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农民是国家的基础, 是民族生命的源泉。“使农业科学深入民间”, 这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开展职业教育, 兴办所谓的“平民职业学校”, 主要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选择良种、防虫治病等技能的训练。可以给他们进行集中式的课堂教学, 给他们讲解一些技能知识, 也可以通过分发一些书籍、小册子等来普及农业知识。

其三, 注重地方乡镇人才和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 培养本地的地方性人才, 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输送学生, 举办各类型的、与巴中地区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培训班, 有意识地组建一支具有专家素质的专业性的乡土研究队伍。从本地农村的实际出发, 来研究经济的发展。

最后, 大力培育巴中地方产业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引进资金, 投资于有利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产业, 向民众提供更多的本土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帮助农民发财致富, 彻底改变抛田外出务工的现象。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善品种和品质结构,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按照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改革耕作制度, 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再次, 利用巴中农村地区的品牌优势和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品,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搞好特色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另外, 利用巴中多山地的优势, 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生猪, 加快发展牛羊, 积极发展家禽, 优化畜牧业结构,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提高畜牧产业比重。帮助农民致富, 从根本上改变巴中农村积贫积弱的现状, 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3 用生计教育帮助巴中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 巴中市农村经济仍以自给自足为主, 农产品的商品率仅为38﹪, 且农产品的深加工率极低, 农产品加工厂极少。在劳务方面, 很多农村人口丢弃土地, 远离家乡, 外出务工, 这也就是晏阳初先生所说的那种“苦力”。据调查, 巴中市有一个村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就达425人, 留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 全市每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100万人, 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失, 使得大量的土地荒芜。巴中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有两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两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目前尚有19.07万绝对贫困人口, 44.98万低收入人口, 农村“四难” (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 问题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落后,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 区位劣势明显, 地方财力困难, 解决“三农”问题整体难度大。农民增收缓慢, 巴中仍然是传统的粮油、生猪加劳务的格局, 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农村综合配套设施不健全,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巴中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成绩, 但从总体来说, 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农村的“四难”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尤其是留守儿童问题, 该市大量的父母外出务工, 留下孩子和年过六旬的老人, 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异常的突出, 晏阳初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平民教育思想认为, 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三方的配合。如今, 巴中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父母都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教育严重不足。因此,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致富,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晏阳初先生认为要解决中国农村的“愚、穷、弱、私”就得用“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分别医治之。巴中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用他的理论来做指导加以解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努力扩大本地就业空间。加快小城镇建设,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另外, 还需保障农民工子女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和教育工作。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到城镇落户条件, 改进农民工居住登记管理办法, 逐步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加强对农民工住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积极推广修建农民工住房, 为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住房,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同时, 还应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工工资待遇,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 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 加快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等问题。积极开展农民工维权救助工作,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现今巴中农村地区存在的顽疾。

深入农村基层, 结合农民生活实际, 搞农村普查工作, 进行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 农村概况调查等。为在农村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搜集确凿无误的资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扶贫开发为中心,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 以落实农村政策为保障, 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为动力, 调整结构, 创新机制,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 联系当地的实际, 进行农业科学研究, 举办实验农场, 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 如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 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 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其次, 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解决19.07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改善44.98万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扫除贫困。

第三,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变粮食的品种和生产规模, 提高粮食的商品率。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利用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 利用林区优势, 将通江的银耳、黑木耳等做成强势品牌, 并培育中药材、茶叶、蔬菜等种植基地。三是发展特色畜牧业, 将巴中地区传统的家庭养猪方式向集约化的产业方向发展, 形成极具规模的养猪产业, 另外, 将南江的黄羊养殖在巴中地区范围内推广, 形成为该地区的牧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第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巴中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的局面。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完善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的愿望。二是加强水利建设, 兴修水库、打井等,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 以及解决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造成的“靠天吃饭”问题, 增加排水灌溉面积。三是加强农田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综合治理, 改造中低产田土,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五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利用农村特殊的环境, 大力修建沼气池, 解决农村做饭能源短缺的问题。六是提高农机利用率, 针对巴中地区梯田的特色, 因地制宜的推广利用小型的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现代农具。

4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用卫生教育来救“弱”

在巴中的贫困山区, 乡村医生是农民求医问药的最大依靠。但他们面临着待遇偏低、设备简陋、收入有限, 乡村医生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 目前, 巴中地区的乡村医生, 一部分来自上世纪70年代的赤脚医生, 一部分来自前几年从县卫生学校毕业返乡的学生。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 带上听诊器就成了医生。专业的医疗技术缺乏, 导致给很多农民看病都是凭借经验, 毫无科学之言, 使得很多病人因耽误治疗时机而丧失生命。另外, 很多农民都因为缺钱出现“治不起病”的现状, 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因简单的疾病得不到治疗而丧失生命的原因。

解决巴中地区“看病难”问题, 正如晏阳初先生所说的, “今日中国农村建设方面最迫切的问题, 就是急需建立一种医疗制度……使广大民众得到基本医疗和健康保护。”我们依然可以仿照晏阳初先生在定县的经验, 在县实行三级单位村、镇、县建立了医疗制度, 提供了三个类别的医疗服务:村卫生保健员、乡镇保健站和县保健中心。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 农民参与率达到85%以上。建立与农民收入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体系, 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

向农民传播健康文化知识, 通过向农民免费分发一些预防疾病、简单疾病的救治等书籍来增长农民的医疗卫生知识, 使他们自主加入健康生活的行列。同时, 公共财政应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基金, 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5 以公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从现实情况看, 经济落后是农村的主要矛盾, 尽快富裕起来是农民的共同愿望, 最大问题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以引导农民致富为主题, 以教育为根本, 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 开展公民教育。

首先, 加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教育。现在很多农民, 只是在市场上简单地跟人打交道, 但不了解市场经济知识, 缺乏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投身市场, 敢闯、敢试、敢干, 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了解市场运行规律, 掌握市场经济信息, 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当前, 农村最重要的任务是: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让农民与传统封闭的观念决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 实现了观念的更新和跨越, 其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热爱祖国建家乡”等各项教育活动, 切实抓好以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教育,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通过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巴中地区是我国的革命教育基地, 应牢记红军历史,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继承和发扬先辈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真正理解红军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做红军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宣传者、创新者、推动者, 让红军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 成为 (下转P116) (上接P100) 老区人民尤其是广大团员青年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同时, 巴中农村地区农民有着纯朴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美德, 应继续传承和发扬山区人民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热情好客等美德。

其三, 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这一环节中, 首先应该在农村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大力培养广大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引导农民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做到文明礼貌、讲求信誉、助人为乐、爱护集体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尊老爱幼, 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二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农民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经营、勤劳致富的职业道德观念, 自觉抵制损公肥私、制假造假、缺斤少两等不道德行为。三是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农村家庭道德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矛盾,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正确处理邻里关系, 扶贫济弱, 既继承传统美德, 也结合时代推陈出新, 形成和巩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过去的定县农村取得了成功, 在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农村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巴中作为世界的一个冰山之一角, 运用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摘要:晏阳初先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现代教育家, 其事迹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对于他的家乡巴中地区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启发作用和极具价值的社会现实意义。巴中地区是我国西部农村的一个典型写照, 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很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 我们可以用晏阳初先生成功的乡村建设理论来指导巴中农村经济的建设。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巴中农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晏阳初.晏阳初全集 (第一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晏阳初.晏阳初全集 (第一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一版, 第246页.

[3]作者本人.实地调查, 调查四川巴中市平昌县一个村, 于2009年2月13日至15日调查.

巴中地税工作会议 篇5

奋力开创巴中地税事业新局面

──在全市地方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丁宏伟

(2012年2月9日)同志们:

这次全市地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经济和税收形势,动员全市广大地税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务实苦干,保持地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巴中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次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文通同志十分重视,在百忙中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11年工作卓有成效

2011年是巴中地税发展历程上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经历了严峻的挑战,全市地税系统认真按照省局和市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发扬四川地税精神,坚持“重法治、强征管、优服务、建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勇挑重担,服务大局,同心协力,破难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地税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地税系统以依法治税为中心,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克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灾后重建一次性税源萎缩、收入高基数的现实困难,全市地税系统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坚决贯彻执行好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部署,地税收入再创新高。2011年,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收5.04亿元,增长53.23%,其中,省级收入完成3.24亿元,同比增收8500万元,增长35.56%;地方级收入完成11.5亿元,同比增收3.95亿元,增长52.32%,占省局追加收入任务的106.03%,税收增幅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地税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达70%,为巴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从各单位收入情况看,市局直属分局、南江地税总收入跨越3亿元,南江收入规模在全省扩权县排位得到提升,平昌县、巴州区、市局直属分局、通江县、南江县收入增幅均超过50%。地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折射出巴中地税发展的可喜跨越,充分展示了全市地税队伍的强大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税收征管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全局上下以税源控管为重点,以科技管税为依托,以堵漏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强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全系统成功地实现了税库银横向联网,市局直属分局密切部门协作,加强辅导培训,促进了联网扣税工作扎实推进;南江县地税局早筹划、早行动,整体签约进度快、比例高、收效好。全系统共签约5378户,通过三方协议验证5270户,联网扣税3502笔、金额7202.67万元,其中通过实时扣款2932笔、金额7192.07万元,通过批量扣款570笔、金额10.61万元。同时加大发票环节管理、细节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力度,严格以票控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申报代扣代缴管理,深入开展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促进了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42.55%和83.56%。认真开展车船税代征工作,代征率达到100%。扎实推进建筑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着力推进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评估技术工作,促进了税收大幅增长,共组织入库建筑房地产税收7.9亿元,同比增收2.54亿元,增长47.27%,占地税总收入的54.45%,巴州区开展建筑房地产税收清结算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全市稽查部门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发票综合整治,共检查纳税户94户,查补入库各项收入3476.62万元,加收滞纳金248.12万元、罚款576.84万元,全面整顿和规范了税收秩序。

(三)纳税服务全面优化。我们以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关系和谐为重点,着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服务标准,强化服务考核,简化办税程序,加强纳税辅导,对纳税人申办事项做到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切实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在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综合考评中,地税窗口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窗口”。同时,全系统深入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先后落实支持和促进就业、残疾人、失地农民、未达营业税起征点等50265人次税收优惠2375.6万元,为10户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565万元,落实8户西部大开发企业税收优惠557万元,为12户困难企业减免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130万元,为345户小型微利企业落实税收优惠34.3万元,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深受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四)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我们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构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学习格局,完善了学习制度和考核办法,坚持把“造就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壮大一批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基层业务骨干”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点,先后在福建税务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省委党校、辽宁税校举办了更新知识培训和企业所得税业务知识培训,共培训党员干部和业务骨干180人,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的主动性和紧迫感,着力提升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在参加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企业所得税考试中,我局获四川地税系统团体平均成绩第5名。同时,通过基层选派,在各县(区)局上挂4名业绩突出、责任心强、群众公认的青年干部到市局机关及直属单位锻炼,搭建干部多岗位锻炼平台,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五)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我们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牢固树立“责任、荣誉、效率”的巴中地税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地税精神,引导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依法治税、恪尽职守、廉洁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在建党90周年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演出、举办的“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会和全系统先进工作者巡讲报告会,用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感召和激励干部职工,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充分展示了地税风采,激发了干部队伍奋发进取的工作激情。在税务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以高尚的精神文化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切实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协作力和创新力。邀请省局副局长范秋美专程到巴中作税务文化专题讲座,使干部职工深受启发和教育。通江县地税局着力税务文化建设,引导干部职工勤学实干、敬业奉献、奋勇争先。

我们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做到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着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和创新型地税机关和干部队伍,被市委、市政府重新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市直机关工委表彰为“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成效显著单位”。

地税工作的显著成绩,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在我局报送的专报上作出重要批示:市地税局的同志们辛苦了,成绩来之不易,望在如何培植地税源头上下功夫研究。市委、市政府对市级部门2011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我局荣获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第一名。市领导的重要批示和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对我们是极大地鼓舞和鞭策,更是殷切的希望。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全市地税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些单位的征管方法落实不到位,管理措施还有待改进,税收执法还有待规范,纳税服务还有待优化,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加强,队伍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干部作风还有待进一步转变,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完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分析、强化措施、切实解决。

二、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做好地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局确定今年的工作基调是: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奋力推进四川地税事业加快发展。市委确定了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着力“促增长、强基础、转方式、增投资、惠民生”,通过招商引资做大经济规模、通过投资拉动提升增长速度、通过“两化”互动做强产业基础、通过扶贫开发有效改善民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认真履职尽责,奋力攻坚克难,积极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1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地方税收工作面临的压力较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在累积。

我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两化”水平低,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初始期、城镇化起步期、扶贫开发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近年来,全市地税收入增长主要靠灾后重建和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拉动等一次性税源支撑。随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陆续竣工、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交易市场成交量下降,一次性税源的大幅减少导致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乏力。加之,随着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中央推进结构性减税,都将影响地税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立足于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奋力推进巴中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战略思路、奋斗目标。刚刚闭幕的全市“两会”明确了今年GDP预期目标为410亿元,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亿元,增长60%,经济将保持加快发展势头。年内实施14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8亿元。全市37个重大项目已集中开工,“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将成为全市地税增收的坚实基础。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推动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进一步夯实税源基础。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等政策,都蕴含着发展机遇,将带来税收增长。尤其是我们积极探索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扎实推进信息管税,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我们的目标就是乘势而上,扩大优势,在高起点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省局确定今年我局地税收入增长目标为23.01%,这个目标是必然能够而且必须实现的。

三、奋力开创地税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市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重法治、强征管、优服务、建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为服务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今年省局下达我市地税收入任务为17.7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6.92亿元、基金附加8000万元),同比增加3.2亿元,增长23.01%。市政府下达我局本级税收任务为3.505亿元,同比增长60%。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税工作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知难而上,着力在以下七个方面求突破。

(一)地税收入要实现新突破。组织地税收入是地税部门的首要职能,各地要认准市局和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跟进措施,挖潜增收,保持收入增长势头。要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尽快把收入任务分解到单位、税源监控到税种、责任落实到人头,抓好落实,确保实现“开门红”。要加强对税收收入逐项逐目预测,加大考核力度。要全面掌握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认真分析预测,做好应对。

(二)税收征管要实现新突破。推动信息管税,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是全面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由之路。全局上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巴中区域特色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重点是信息管税、专业化管理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外围应用系统,力争试点以网络申报、全面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和入库。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防护监控能力。着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以风险管控为导向,明确工作流程,开展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监控,全面清理税务登记,规范“一户式”征管资料及档案,坚决杜绝应上线未上线管户,切实加强未达起征点及临时户的监管,严防税收流失。进一步加强欠税管理,落实清欠责任,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一是在工商税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土地增值税清算力度,全面加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管,特别是对房屋出租的税收控管。切实加强沙石资源税管理,抓好车船税征收工作,认真做好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管理工作。深入落实房地产营业税调控政策及建筑业、不动产项目营业税管理办法,加强营业税、资源税、车船税新政策的宣传、执行和监督工作。密切部门协作,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国际税收管理。进一步加强基金附加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税费并重、税费同步。二是在所得税管理工作中,全面加强高收入行业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管理,探索非居民税收管理,推进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全面实行所得税查账征收,与工商部门配合,加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所得税管理。抓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及扣缴软件的推广和运用。挖掘企业所得税潜力,进一步加强建筑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对房地产企业全部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研究制定房地产税收管理措施,扩大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面。认真做好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三是在行为税管理工作中,重点抓好建筑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密切部门协作,全面加大联建房交易及自建自售房屋税收专项检查力度,扎实推进存量房交易计税价格评税工作,全面加强城乡建房耕地占用税清理,进一步加强欠税清缴工作。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堵漏增收,着力提升税收管理效能。

(三)依法治税要实现新突破。全系统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始终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深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健全税收执法评议机制、严格执法过错追究、推进执法岗责体系,高度重视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深入贯彻《行政强制法》,认真组织开展第21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力求更好的税收宣传效果。要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小微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文化产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减免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税收有效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扶持功能。同时,要整顿规范税收秩序,抓好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专项整治,特别是大要案的查处,及时总结经验,查深查透。继续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税务稽查,依法查处涉税违法案件,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经济环境。

(四)纳税服务要实现新突破。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核心业务之一,加之地税部门又是窗口单位。全局上下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环节,切实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纳税服务做好了,是对税收征管和行风建设的有力支持。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三化联动”,进一步加强服务窗口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全面提供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社会协作服务等六个方面的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探索差异化和个性化纳税服务,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规范服务标准,强化服务考核,简化办税程序,加强纳税辅导,切实为纳税人排忧解难,积极为招商引资搭桥铺路,切实帮助纳税人促产增收,进一步促进征纳关系和谐,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努力构建平等、互信、和谐的税收征纳环境。

(五)队伍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干部队伍是决定地税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要素,要作为重中之重。全市地税系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增强“责任、荣誉、效率”的核心价值观,秉承“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坚持把服从作为第一责任,把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把落实作为第一能力,着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整体合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做好干部上挂下派。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心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二是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加强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与促进税收工作紧密结合,按照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大对领导干部、专业化人才、基层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认真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系统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进一步增强用人制度上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前途,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与乐,着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和创新型地税机关和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确保干部队伍依法行政、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六)廉政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各地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基本框架的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及实施办法,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派驻纪检监察员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派驻纪检监察员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工作重心要向监察前移,加强巡查巡访,加大执法监察和行政监察力度,强化“两权”运行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抓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工作,深入加强廉政教育,加大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切实为加强干部监督、严格财务管理和规范税收执法发挥保障、服务和促进作用,确保各级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廉洁自律,着力打造“阳光地税”,树立“廉洁地税”形象。

(七)内部管理要实现新突破。要认真完善落实好机关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目标考核、对外宣传、财务票证,特别要坚持“两个确保”原则,抓好税收中心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做好涉税舆情引导、保密信访、安全维稳等管理工作,着力提升行政效能。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抓好扶贫联系点“挂包帮”工作,做好工青妇工作,服务好离退休老干部,着力营造团结奋进、文明和谐的良好发展氛围,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探秘红色历史寻芳五彩巴中 篇6

巴中,红色文化辉耀华夏。这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万多人壮烈牺牲,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巴中红军文化源远流长,革命文物、旧址遗迹遍及城乡,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现有文化保护单位1000余处,馆存文物7.7万余件。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有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处红军为红军烈士修建的烈士陵园和规模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色之旅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巴中,生态资源异彩纷呈。巴中是中华大地“绿肺”之叶,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6%,旅游资源占总幅员面积的12%以上,品位高、类型多、组合性特征突出。这里有中国彩林第一山—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奇、石怪、水秀、峰险,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五月杜鹃姹紫嫣红,十月红叶遮峰盖峡,素有“九寨看水,光雾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之雅颂。这里有中国溶洞之乡—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溶洞密布,险峰兀立,地下奇城,连绵百里,集雄、美、险、秀、奇、幽于一体,被誉为“溶洞王国”、“天下第一洞”、“地下岩溶博物馆”。

巴中,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巴中是古巴人活动中心区域,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南龛摩崖造像集古石刻艺术之精品,堪称“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恩阳古镇拥有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观摩研究川北独特民居最佳之地;阴灵山碑林集天下书法艺术之大成,是全国四大书法碑林之一;形成于侏罗纪世纪的断渠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犹存,是研究古人类发展史的最佳见证;巴山背二歌、翻山饺子等6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古代文明史的历史见证。

巴中,特色旅游产品荟萃。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全国独有、享誉全球的系列绿色天然、生态环保地方特色产品,被誉为中国南江黄羊之乡、金银花之乡、核桃之乡、富硒茶之乡,是您理想的旅游购物之地。

巴中农村 篇7

巴中市委、市政府在感谢信中说:“长期以来,贵局情系老区巴中人民,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特别关照和特殊支持,巴中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全市人民铭记于心。在此,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和400万人民,向贵局各位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悉,为支持巴中革命老区的通信发展,早在2008年11月27日,省通信管理局就与巴中市人民政府签订了通信发展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巴中通信建设,完成500个自然村通电话和20个乡镇通宽带任务,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巴中市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为加快老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消除数字鸿沟,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8月30日,我局又参加了省政府召开的促进巴中开放合作专题会议,进一步支持巴中加快发展。

四川巴中市武术协会成立 篇8

2012年2月16日,四川巴中市武术协会成立大会在市体育局会议室举行。市人大副主任经伟宪,市政协副主席曹华,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万国等,以及来自全市四县区的武术爱好者和会员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成立仪式。经伟宪、曹华为市武术协会授牌。大会还进行了有关表决事项,选举产生了武术协会会长、副会长等。新当选的会长张文同志,对武术协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为武术协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巴中市武术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巴中市武术事业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将大大推动该市武术事业的发展。

浅析巴中婚俗“看人户”的文化变迁 篇9

关键词:看人户,婚俗,文化变迁,传统

近年来, 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巴蜀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的影响, 原有的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人类学领域中称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 或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群体文化任何方面的改变, 如马林诺夫斯基给文化变迁下的定义就是:‘现在的社会秩序, 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 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 或多或少的迅速发生改变的过程’。” (39-40) 婚姻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秩序,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笔者试图以巴中婚俗“看人户”为例, 分析该地区婚俗与文化的变迁的关系。

一、“看人户”的文化背景

“看人户”说的是男女到了婚嫁年龄, 经媒人介绍双后, 如果男女双方都感到满意, 便会择吉日“看人户”。过去看人户作为一种婚俗在巴蜀各地普遍流行。看人户是有讲究的, 男方看女方, 地点大都选在集镇上, 经媒人指点, 男子及其家人悄悄的在远处端倪女子的身材、相貌等;女方看男方则要郑重、具体得多, 一般先定下时间, 而后女子便在大姑、小姨等的陪伴下去男方家做客, 男家买肉打酒、盛情款待。女方除了看男方的模样、人品外, 还要看男方家的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等情况。看人户在旧时民间是促成姻缘的关键, 如果双方满意, 称为“看起了”, 倘若双方或者有一方不满意, 就算“没看起”。该习俗至今仍在巴中的许多农村地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婚姻观念日渐淡化和转变, 发展成新的婚娶观念, 像“看人户”这样的相亲形式也与时俱进, 不断发生改变。过去巴中地区“看人户”是媒婆领着女方父母亲戚去男方, 看看男方家里是不是土墙房、粮满仓等。时下城里已不兴“看人户”了, 虽然农村地区还有这一习俗, 但是即便要“看人户”, 也是先通过自由恋爱以后再看, 最后才谈婚论嫁。如今很多年轻人进城打工, 不需要媒人介绍, 自己找对象, 待过年时领回家见父母, 父母满意的话, 就可以把婚事定下来。加上现在农村通讯便利, 经济条件好的家里也装上了宽带, 有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视频就可以先让父母见到未来女婿或媳妇的模样了。没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 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 两人约在赶集天见个面, 一起吃顿饭或者看场电影, 满意的话就先交往, 自然少不了要“看人户”。自从新的婚俗观念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以及生活后, “看人户”的仪式过程也必然因为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

二、“看人户”仪式的变迁

1、“看人户”的起源

中国旧社会的礼与法都把包办子女婚事作为父母的特权, 《孟子·腾公文下》曰:“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可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社会普遍盛行, 是婚姻的关键所在。可谓父母之命难违, 媒妁之言难辞。由于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未曾谋面, 难免婚后性格不和, 由于当时的婚姻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只能勉强在一起生活, 这样的婚姻维系起来想必是非常困难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的第一段婚姻就是典型的例子, 蔡元培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 人士楷模”, 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 然而他的第一段婚姻由于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 几乎可以说是不幸的。他和第一任妻子王昭就是完全奉父母之命的, 在举行婚礼前都不曾见面, 于是在婚后生活的十多年里, 王昭因为洁癖、花钱极为节省和蔡元培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完全不符, 蔡元培更有大男子主义, 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依照他的意思办, 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夫妻感情早已破裂了。直到蔡元培学习西方女权主义新思想后, 开始试图修复两人的感情, 可惜还不到一年王昭就病逝了。新中国成立之初, 尽管旧社会礼制仍然影响着大部分人, 然而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尤其是家长的专制思想开始有了明显改善, 婚姻不再由父母包办, 子女有婚恋自由的权利, 并且这一权利受到《婚姻法》的保护。

2、“看人户”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人们的婚姻观念常带有浓厚的政治、阶级色彩, 过分压制人的自身需求, 具有绝对国家化的特征。由于交通条件的不发达、传媒的滞后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 婚姻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通过亲朋好友、同事战友等的介绍来实现。这期间, 父母对“看人户”把关最严, 也成了决定婚姻成败的关键。大体上由媒人先介绍双方的家庭情况, 再由双方父母做决定, 以“门当户对”作为婚姻家庭的标准。

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发展和投资水平牵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西部城市人口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动。流动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一方面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另一方面不同文化的融合加深了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尽管落后地区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 还是有一些文化传统被其他文化所代替。这些落后地区的婚姻观念受到了沿海地区的影响, 婚姻逐渐被纳入个人生活范畴, 成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经媒人介绍成功的婚姻在数量上有所减小, 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在婚姻总数中占的比重最大。巴中作为西部城市之一, 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

三、看人户文化变迁原因分析

第一, 社会的发展, 使人们脱离传统婚姻行为模式的束缚。通婚范围的扩大、自由婚姻占上风、晚婚晚育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加上当地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按照正常入学年龄来算, 大学毕业差不多就到了法定婚龄了。不过现在毕业就选择结婚的为数不多, 大都等工作稳定、经济条件成熟了再结婚。

第二, 媒介接触与婚俗变迁有很大的联系。电视电影中所传播的内容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所传播的现代性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传统婚俗也免不了受外界文化的耳濡目染, 比如现在巴中农村地区, 新娘结婚时穿白色婚纱裙和到影楼去拍结婚照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 传统的变化也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物质需求增加的同时还增加了精神需求, 看人户除了看对方经济状况以外, 人品、学识等其它因素也很重要。

第四,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松、婚姻法的颁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 人的婚俗观念发生变化, 父母对子女的局限退化, 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局面。

四、“看人户”变迁产生的社会影响

自由恋爱让人们根除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父母不再一手包办子女婚姻, 打破了传统家庭不和谐的局面。年轻人, 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 成为时代的主体。虽然从整体上而言都在进步, 但是婚俗文化的变迁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婚姻自由, 年轻人谈恋爱只顾自由, 却忘了责任;婚姻的态度不同使父母与子女间代沟加深;朴实的爱情观被金钱利益所替代, 社会风气也遭到破坏。这些现状都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改善的。

参考文献

[1]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巴中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篇10

1.1 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

为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市政府成立了“巴中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指挥部下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疫情处置预备队和后勤保障组。各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指挥机构。

1.2 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一是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进一步健全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分级、处置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灾情评估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设置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处置专家库、应急预备队伍,公布了市级和县(区)级联络员名单和受理电话。对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事件应急预案在操作上进行了具体的整合,全市统一实行了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双报告”和“双启动”制度。二是按照《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畜牧行业实际,制定下发了《巴中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在总预案的基础上,分项制定了7个专项预案。

1.3 建立了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

已基本形成了以畜牧、公安为基本力量,计划和发改、卫生、工商、商务、财政等部门为辅助力量的应急处置队伍。扑杀、消毒、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加强了扑杀、消毒、免疫等应急装备。市、县(区)均有专项应急物资储备库。

1.4 落实了应急管理措施

从市到乡(镇)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分级管理制度、疫情处理制度、“一把手责任制度”,提高了应急处置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市级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养殖、屠宰、诊疗等场所预案的制定工作还未起步,乡镇大多数未编制预案。

2.2 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乡镇政府及其个别部门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职能、业务范围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从市到县、乡镇的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平台还未建设,部门间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

2.3 应急经费严重不足

疫苗注射导致的免疫反应死亡补偿、注射器械消毒等费用在地方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靠乡镇政府或畜牧部门根本无法解决,致使部分地方的个别疫病的免疫效价不达标,给巴中今后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4 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虽然市级储备了部分应急物资,但县(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乡镇应急物资基本未储备。二是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的差距较大,导致现场处置能力较弱。三是应急物资的采购、调拨和配置机制不完善,物资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四是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滞后。

2.5 应急防控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度不够

社会公众对动物疫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清,危机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预防和处置的机制尚不健全。

3 建议

3.1 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在今后5年内,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达到如下目标:

3.1.1 专业应急预备队伍建成。市级建成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专门负责突发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管理指导、监测预警、培训演练、疫情处置、灾后评估和恢复工作。

3.1.2 应急预案体系完整。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和突发动物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体系完整率达100%。

3.1.3 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对应急物品及时进行检查、补充,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达100%。

3.1.4风险分析与评估科学。按月对当地发生的动物疫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和排序,制作动物疫情简报,为政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1.5 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和突发动物卫生事件监测面、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现场调查处理率和及时率达100%。

3.2 抓好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

3.2.1巴中市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中心。

2011~2012年,按照市建平台、县(区)建站、乡村两级建立疫情测报点的标准,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中心和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应急反应和防控能力。

3.2.2 检疫监督设施设备:

2011~2015年,建设和完善1个市级和4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全市250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达到具备现场调查取证、检疫监督执法能力。

3.2.3 动物隔离检疫场:

2012~2015年在每个县(区)建设1-2个动物隔离检疫场,主要承担我市从省外引进种用和非屠宰用动物的隔离检疫任务,隔离期间对相应项目进行检测,经检疫合格的动物方允许进境,不合格动物做扑杀销毁处理,以防止动物疫病传入。

3.2.4 无害化处理场:

2011~2015年,在巴中城区及南江、通江、平昌县城区建四个畜禽无害化处理场。

3.2.5 动物防疫疫苗抗原储备库。

在2012年前市级建成200立方米冷冻库和500立方米冷藏库各一座,每县(区)建成100立方米冷冻库和200立方米冷藏库各一座,达到设施配套、性能先进,能够确保疫苗质量的储备库。

3.3 强化应急管理保障措施

3.3.1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目前,市级预案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各县(区)的预案体系建设进度也比较快,下一步的关键是加快制定专项预案,抓好乡镇和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的完善,推动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和农村的应急预案制订,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

3.3.2加强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灾后恢复整体推进,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完成我市的应急平台建设方案设计、论证和报备工作,完成与市政府应急指挥场所和省畜牧食品局应急平台的对接。

3.3.3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布局市、县(区)各类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资源,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储备。重点建设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市内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保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3.3.4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增加投入,完善应急处置队伍设备、装备的配备,大力推动应急处置的宣教、培训、演练工作,努力做好应急处置新技术推广应用、典型案例分析、经验教训总结、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完善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机制,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疫情会商,研判,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3.5 加强协调配合,提升协同作战能力。依托市政府应急办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提高政府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应急物资等方面的调动能力,提升非常态情况下的各辖区、各部门、各单位、各队伍协同作战能力。

3.3.6 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大力普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知识。

上一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下一篇:大气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