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2024-07-25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精选十篇)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1

1 传统机房模式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极其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网页设计等多种实践强的课程, 所以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利用实训,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在机房中开展, 这就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 机房都构建为单机的形式, 但是这一模式的构建并不利于正常教学的进行, 也无法真正的利用互联网资源, 所以也阻碍了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实际的操作练习, 所以它要求机房满足互联网的要求, 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再加上, 有很多计算机学生都需要借助网络来组织竞赛活动, 这也对机房的管理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房迈入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基本上完成了互联网模式下的机房构建。

2 互联网模式下的计算机机房管理策略

⑴规范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计算机机房的日常管理, 首先就应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快速便捷的特征, 例如信息的安全性能高、便于共享等, 因此, 在机房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也应充分的考虑这一点, 采用有效的制度去合理的管理相关的设备和规范人员的行为。

⑵合理配置机房管理与维护人员。计算机机房需要管理员对其管理, 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所以管理人员的采用也应根据机房的教学作用和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来统筹, 安排适当的专业人员来管理机房是十分必要的, 能保证机房的顺利使用, 并延长其使用效率。

⑶提升机房管理与维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在互联网模式下的机房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到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和科学性等, 所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都应达到一定的标准, 还应对机房的相关人员开展计算机日常的管理培训, 并使其逐渐的成为一项不可更改的制度。

⑷完善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工作。正因为互联网具有快速和便捷的优势,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安全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黑客、网络病毒等问题要尽可能的扫除和避免, 因为其直接影响了机房的正常使用情况。因此, 为了确保机房的使用, 对其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这就要求对管理人员分别进行思想素养以及安全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⑸做好机房与教学的配合工作。机房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设备, 它并不是作为一件摆设, 而是为了进一步的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辅助其教学内容的开展。正是因为互联网具有信息共享的特征, 促使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够正常进行, 但是在建设机房的时候, 由于充分的关照了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 所以不论是在机房硬件还是在软件的构建上, 都积极的配合了教学的需求, 并实现机房最大化的功能。

3 互联网模式下的计算机机房维护策略

⑴完善计算机机房维护制度。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是一项阶段性长的工作, 而为了促进和保证机房的顺利使用, 学校更应该着重注重维护制度的确立, 并培育出一批专业性强的维护工作人员。⑵建立计算机机房维护日志。计算机很容易发生多种故障, 所以工作人员在开展机房维护工作的同时, 还应建立日常的维护日志, 这样就便于日后对同一故障的解决问题进行查阅, 并得以及时的解决。⑶计算机机房数据的保护措施。互联网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数据安全, 正因为机房是为了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操练而建立的, 所以机房的数据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应及时的对数据进行备份。⑷做好计算机机房网络病毒防治。计算机网络市场会产生病毒, 而要防治这一点, 就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维护工作:其一, 增强维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其二, 为计算机安装病毒防火墙;其三, 应安装防毒的软件, 并要求维护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查杀病毒。⑸做好计算机机房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机房的网络安全也应着重加强, 维护人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 其一, 采用正版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其二, 对机房的密码应严加保护。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都应同时进行才能尽最大限度保证其正常运行。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具有较高和严格的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机房担负起辅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任, 所以机房的安全系数应特别加强。当前, 处在互联网的时代中, 机房的构建、管理等直接关系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称之为一个系统性强的工程。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已经在各大高职院校得以普及和投入应用, 传统的单机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但因为机房的学生流动性较大, 所需的教学软件业较多, 这无疑给机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增加的负担, 本文通过对传统机房模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指出现代化的教学中需要互联网模式下的计算机机房, 并具体的概括机房的管理以及维护的有效策略, 应着重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计算机,机房管理,机房维护

参考文献

[1]林楷.浅谈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9) :169.[1]林楷.浅谈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9) :169.

互联网用计算机保密管理规定 篇2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用计算机的管理,确保公司科研经营活动的保密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根据公司实际工作需要,经公司批准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受公司保密办公室监督。互联网用计算机应贴有醒目的标识,未经批准的计算机一律不允许上互联网。

第三条互联网用计算机严禁处理公司涉密信息。严禁将该互联网接入设备转接到其它计算机上。

第四条互联网用计算机只能用于浏览、查询和下载与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严禁利用互联网用计算机浏览国内处的反动政治宣传和不良信息等。

第五条公司员工因工作需要上网浏览、查询、下载资料及收发电子邮件时,应填写《公司专机上网登记表》,并接受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指导。在网上发布信息须公司保密办领导审查。

第六条严禁在互联网用计算机处理公司内部事项。

第七条违反以上规定,造成失泄密事件,将依照国家法规以及公司在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计算机:互联网银行发展趋势向好 篇3

“微粒贷”只是微众银行的试水,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产品推出市场。新兴的互联网银行将给我国传统保守的金融领域带来清新之分,将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模式,并创造巨大的产业机会。互联网银行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中国金融由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可关注互联网银行主题相关投资机会。

此外,年报及一季报数据显示,计算机行业2014年全年及2015年一季度实现收入及利润稳定增长。2014年全年相较2013年来看,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均有所加快,反映了行业基本面正逐渐向好的趋势。

从软硬件两个板块看,软件服务子行业表现明显优于硬件与IT服务子行业。今年1季度全行业表现来看,收入增速稳定而净利润增速有所提升。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7%,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1.6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5.7个百分点。

和其他行业横向对比,计算机行业在2014年全年以及2015年一季度的收入及净利润增速总体位于中上水平,在行业几乎集体面向互联网积极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计算机板块有望成为最具业绩爆发力的行业。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4

实施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手段和方法已是十分必要。

1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分类

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 在保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分类 (仅要求分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餐饮业三大类) 的基础上, 为更加便于进一步了解行业或具体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对上述三大类再进行二级分类。二级分类应复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的种类。

“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系统” (“系统”) 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三大类再分为以下类别:食品生产: (1) 粮油加工 (代码03) ; (2) 肉禽加工 (代码04) ; (3) 乳品加工 (代码05) ; (4) 水产加工 (代码06) ; (5) 罐头食品 (代码07) ; (6) 粮食加工 (代码08) ; (7) 冷食 (代码09) ; (8) 饮料 (代码10) ; (9) 酒厂 (代码11) ; (10) 调味品、酱腌菜 (代码12) ; (11) 豆制品、淀粉制品 (代码13) ; (12) 糕点 (代码14) ; (13) 糖果蜜饯 (代码15) ; (14) 茶叶 (代码16) ; (15) 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 (代码17) ; (16) 食品添加剂 (代码18) ; (17) 食品用产品 (代码19) ; (18) 其他食品 (代码20) 。食品经营: (19) 批发零售业 (代码21) 。餐饮业: (20) 饮食服务业 (代码22) ; (21) 集体食堂 (代码23) ; (22) 食品摊贩 (代码24) ; (23) 单位食堂 (代码25) ; (24) 快餐 (代码26) ; (25) 学校集体食堂 (代码27) ; (26) 建筑工地食堂 (代码28) 。

“系统”根据《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 为了适应对餐饮单位进行按面积分类管理, 还建立了餐饮单位的面积信息。将餐饮单位按面积>500m2以上为大型, 500~150m2为中型, <150m2为小型。

“系统”建立所有 (管辖范围、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数据库;其内容字段有: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 、食品生产经营内容、量化评分值、确定等级等。

2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评分等级的确定 (动态提醒)

“系统”可根据管辖机关 (南京市及13个区县管辖机关和每个机关下属部门) 、量化类别 (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饮食服务、全部) 为条件查询待量化评分分级的全部单位;也可根据卫生许可证编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负责人、电话号码等查询条件查到符合条件的待量化评分分级的某一单位。

新发证单位在许可审查时进行许可量化评分并将分值输入“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 在该证满1周年前1个月进行经常性监督量化评分, 并将经常性监督分值录入计算机, 根据计算机计算并显示的该单位量化分级等级。

对已持证的单位, 从发证日起算, 每周年进行1次许可量化评分和经常性监督量化评分。每周年末的前1个月进行经常性量化评分和许可量化评分。进入“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 先打印出“量化分级工作单 (附原始记录保管号) ”, 该工作单上有待量化评分单位的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人、电话、许可证号、许可内容、发证日期等基本情况。卫生监督员根据“工作单”上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量化评分, 回来后将许可总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总分分别录入“系统”, 由“系统”自动确定分级结果。并可给出南京市所有区县及南京市直接管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量化分级的汇总结果以及A、B、C、D级单位数的比例及单位清单。

为方便卫生监督员及时了解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量化分级工作的进展情况, “系统”还按年度自动给出本年度待许可量化评分单位的总数及清单, 本年度待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单位的总数及清单。

3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量化评分表等资料的管理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量化评分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多, 量化评分表及资料多, 其保管及调用比较困难。“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自动生成“量化分级工作单 (附原始记录保管号) ”, 该“工作单”除了有通知相关监督员进行量化评分工作外, 还有一重要功能就是根据出单的先后顺序对该待量化评分单位编年度保管号。保管号根据年度和类别 (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饮食服务) 顺序编制而成, 当年所有有关量化分级资料均保存在该编号下。“系统”通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人、电话、许可证号、许可内容、发证日期等任何条件可查询到该单位的量化分级保管号, 从而很快找到该单位某年度的量化分级原始资料。真正解决了一户一档。

4 量化分级的计算机网络评价系统结构

“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复盖南京市所有区县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网络系统分为内网和外网二部分。外网发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信誉等级等, 内网则用来南京市卫生监督所和各区县卫生监督所用户对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用户通过局域网访问, 而区县所用户通过Internet网直接访问。

“系统”采用B/S结构, 即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 是随着Internet 技术的兴起, 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形成所谓3-tier结构。B/S结构, 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 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和ActiveX技术, 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 并节约了开发成本, 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将浏览器技术植入操作系统内部, 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显然B/S结构应用程序相对于传统的C/S结构应用程序将是巨大的进步。

5 量化分级的计算机网络评价系统特点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5

国家保密局发布 2000年1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三条 凡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用户),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实行控制源头、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有利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保密工作部门主管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工作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工作。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主管或指导本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工作。

第二章 保密制度

第六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第七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包括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经审查、批准与境外特定对象合法交换的国家秘密信息,不得在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递。

第八条 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凡向国际联网的站点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批准。保密审批实行部门管理,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国家保密法规,建立健全上网信息保密审批领导责任制。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健全信息保密审批制度。

第九条 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信息,除在其它新闻媒体上已公开发表的,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第十条 凡在网上开设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的单位和用户,应由相应的保密工作机构审批,明确保密要求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上发布、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

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开办人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保密义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发现有涉密信息,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当地保密工作部门。

第十一条 用户使用电子函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对其管理的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应当明确保密要求,完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应当把保密教育作为国际联网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互联单位与接入单位、接入单位与用户所签定的协议和用户守则中,应当明确规定遵守国家保密法律,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信息的条款。

第三章 保密监督

第十三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应当有相应机构或人员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工作,应当督促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用户建立健全信息保密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国际联网保密管理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

对于没有建立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或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存在明显威胁国家秘密信息安全隐患的部门或单位,保密工作部门应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应当督促其停止国际联网。

第十四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应当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检查,依法查处各种泄密行为。

第十五条 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应当接受并配合保密工作部门实施的保密监督检查,协助保密工作部门查处利用国际联网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行为,并根据保密工作部门的要求,删除网上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第十六条 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发现国家秘密泄露或可能泄露情况时,应当立即向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和机构接到举报或检查发现网上有泄密情况时,应当立即组织查处,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监督有关单位限期删除网上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军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工作,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规定执行。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6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移动云计算环境下更好的利用分布式的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提升房地产企业管理水平, 加快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发展, 以便更好的迎接大市场的考验和挑战, 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成为推动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房地产企业工作实践经验, 重点探讨了跨地域房地产企业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在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和创新企业物业管理模式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云计算环境促进房地产集团企业转型升级

移动云计算是指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服务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大数据信息时代的高端科技技术构成的, 具有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海量信息存储管理的信息技术环节, 其创新了人们单一的主机环境、PC环境等复杂的多思维模式, 其可以有效的帮助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决策信息, 把多年来的一把手工程彻底变为现实, 促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速房地产集团企业转型和升级, 推动了房地产企业在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移动云计算的产生与发展正处于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 移动云计算可以为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支撑服务, 借助移动云计算, 房地产企业可以将房地产市场海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一个包含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的虚拟计算机上, 房地产企业仅仅需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商业竞争中, 而不需要构建传统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和架构, 直接进入云服务, 整合整个房地产产业链, 凭借创新信息化应用平台, 以便可以满足房地产企业继续的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虚拟化和大规模的按需服务, 将企业的转型为信息共享、管控自主、业务协同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型企业。

二、移动云计算环境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一)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随着房地产企业规模的壮大, 房地产横跨多个地域, 各个地域具体财务管理的不同, 导致不同的地域共享财务管理非常困难, 移动云环境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推行精益财务管理模式。既是构建共享的财务共享服务, 实现跨地域精益求精的财务管理。财务共享式管理服务起源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 美国的福特公司、通用公司、克莱斯勒等均采用了该管理模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加快了推广的宽度和力度, 在各个应用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由于房地产企业规模大, 财务报表数据处理流程复杂繁琐, 需要的财务数据经常滞后不及时、且因统计口径不一致容易发生错误,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 在移动云计算环境的辅助下, 人们创新性的提出了财务云的概念, 为财务共享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化支撑, 更加能够及时的更新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 汇总并且进行处理, 为企业的高层提供财务管理数据, 提供更加完美的信息化支撑。

(二) 创新企业营销管理

房地产集团通常情况下在多个城市开发房产, 尤其是在海景房等, 对于本地人来讲, 度假村和景区的房屋价值不大, 但是对于其他内陆的人群来讲, 极具吸引力, 商机无限, 但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 防范运营风险, 拓展客户规模, 可以采用移动云环境的服务, 移动云计算环境面向规模巨大的用户与大众, 其可以有效的规避房地产企业狂轰滥炸式的企业宣传手段, 细分市场种类, 在内地需求极大的居住区域, 提供差异化的广告宣传模式, 精细营销, 吸引部分人群购买房产等, 如果没有像移动云计算这样的高新技术支持, 实行精准化营销模式很难成为可能, 如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自媒体营销的广泛运用。

(三) 创新企业物业管理

移动云计算环境可以有效的实现物业信息化服务管理。目前, 许多房地产企业横跨多个城市, 物业管理模式常常因为地域人文习惯的不同, 导致许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求与本地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合作, 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给业主保持一个高质量服务承诺, 但是, 寻求与当地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负担, 并且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企业无关, 管理较为混乱, 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口碑。移动云计算环境下, 可以有效地实现物业共享化、信息化服务平台, 房地产企业根据多年的物业管理经验, 由物业管理专家提供物业管理的各种需求, 无需购置专业的硬软件资源, 也不需要专业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服务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由云服务平台厂家按需定制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J2EE、B/S等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系统架构, 实现一个功能健全、使用方便、效益高的云物业管理系统, 有效的存储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比如电费信息、楼栋信息、居民信息等, 更适合跨区域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使用, 因为物业云服务平台逻辑透明, 超越空间的限制。

三、结束语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7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5代产品的演进, 经过几代产品的发展,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不断增强, 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独立、资源分散、数据不能共享、技术平台异构等不足, 制约了整体性能的发挥。物联网作为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支撑,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已成为当前煤矿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 集成了虚拟化、效用计算、面向服务的理念, 是煤矿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智能信息处理的首选平台。数据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上进行融合, 主要是完成数据的校准, 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为获取准确的现场数据以及后续的感知处理, 提供更准确、更完全和更可靠的测量数据。因此, 数据融合就成为物联网在煤矿安全感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从物联网的云计算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应用出发, 首先提出了煤矿物联网信息化平台的概念, 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分层设计, 对构建信息平台所涉及的现场感知数据, 应用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处理。与传统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相比, 基于云计算和数据融合的煤矿安全信息化平台在体系架构、技术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化运行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进步。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重点应用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水、火、顶板、瓦斯等煤矿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与监测, 建设和完善安全监测网络系统, 提升煤矿生产安全过程监控和应急响应水平”是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应用的具体描述。

(1) 煤矿安全管理中物联网系统结构

从技术架构上看, 现有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分为三层, 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网络层:负责将采集的信息安全快速的传输出去;应用层: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与调配。

(2)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中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井下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人员定位系统、瓦斯监控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皮带运输监控系统、绞车运输监控系统等。如图1所示。

云计算平台构建和系统架构

(1) 云计算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 集成了虚拟化、效用计算、面向服务的理念, 是煤矿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智能信息处理的首选平台。云计算平台层主要包含云计算通用平台运行与支撑环境, 为云应用提供软件开发套件与应用编程接口等。

云计算通过服务访问层将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软件向用户以服务的形式向上层提供访问接口, 从而屏蔽各种资源的实现细节, 实现了按需访问和跨平台访问的要求。煤矿物联网信息服务层云计算平台分为三层, 虚拟化资源层、云计算平台与支撑环境和服务访问层。虚拟化资源层主要实现煤矿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其他硬件资源的抽象和虚拟化, 同时, 依据元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实现分布式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标准化表示、分布式数据共享、数据快速索引等功能。

(2) 系统结构

煤矿物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物联网开放的架构和标准接口借助其全面感知、物物相连、异构互通、智能计算等特性, 基于云计算技术全面融合数字化矿山所需的信息化安全管理。

该系统包括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 它针对煤矿生产系统的自有特点为现有的煤矿提供一种新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系统结构由感知层、接入层、服务管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 系统以单个煤矿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子系统) 作为整个大系统的底层。子系统亦采用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但考虑了实际需要, 将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服务管理层、互联网层交换了位置。各子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向上逐级汇入互联网, 汇入互联网的各煤矿的安全生产信息经过计算机集群的处理, 为系统上层提供完善、开放的应用。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分层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上进行融合, 要求传感器是同质的, 主要是完成数据的校准, 能够保持准确的现场数据, 为后续的感知处理提供准确的细微信息。

(1) 感知层数据融合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条形码只读器、RFID读卡器、视频摄像头等获取的各种数据信息, 根据煤矿巷道狭长的地形特点, 为了能够对煤矿井下环境参数实施动态和灵活的监测, 在一个区域内的物联网安全监测感知层中采用一种开放的基于分簇的分布式星状无线传感器网络, 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可靠性, 能够为煤矿的安全监控和进一步的数据融合提供支持。

(2) 应用层数据融合

1) 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设备本身的故障、现场环境干扰等多种原因, 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疏失误差, 影响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因此在应用层的融合过程中就必须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以消除疏失误差。

2) 数据融合过程

经过数据预处理后, 采用改进的Leach算法, 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该算法采用随机簇首选区机制, 即在簇建立阶段, 每个传感器节点生成一个 (0~1) 之间的随机数, 将生成的随机数与阈值T比较, 如果这个随机数小于阈值, 则选取该节点为簇首。在计算阈值的时候加入一个估计期望值参数λ, 即

其中Rir表示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Rit表示第i个传感器的估计值;则阈值T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k表示网络中簇头节点的百分数;r表示当前循环的轮数;G表示本轮循环中未当选的簇头节点集合.

簇首节点接收簇内节点发送过来的数据后进行必要的数据融合将复合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根据各个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找到其对应的最优权值, 使融合后的误差最小, 获得更加准确的现场检测信息和系统状态信息。用n个传感器测量数据的样本做均值处理来做为传感器i的估计值, 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级融合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性能分析

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利用Matlab对算法模型进行编程仿真, 从误差和时间延迟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图2和图3分别是误差分析比较和时间延迟比较, 图中A和B分别表示未采用数据融合技术的方案和基于云计算和数据融合技术的方案。

结论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基于感知层、接入层、服务管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中, 在服务层应用云计算平台, 在感知层和应用层应用两级融合结构, 添加安全监测的置信程度, 提高了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为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河南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8

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在中国占据将近1/3的社会能源消耗。建筑节能与工业节能、交通节能成为节能减排的三大重点领域,并在未来10年后成为中国第一节能领域[1]。

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早已看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致力推进建筑节能的全面有效发展,从材料、施工、运营3个节能角度分别制定和推广相应的技能技术和解决方案。

1 传统建筑能耗检测平台存在的问题

现根据中国住建部制定的能耗检测、采集等规范下,构建的建筑能耗检测平台,在住建部、各地住建厅局以及生产厂家的推动下,已被中国业主普遍性接受和采用,并发挥出部分效果。不过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经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能耗检测平台作为独立的软件系统存在,关键功能在于展现能耗分类指标,未能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结合起来,难以实现能耗自动化、智能化监控的目标;

b)能耗平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智能水表、电表、气表的数据。虽然对于重点设备的管理可以独立安装表计,但是常规管理还是单个或单类回路安装1台电表,所以难以做到检测每个用能端的能耗状况,能耗细分的颗粒度相对较粗;

c)使用单机版软件,在单栋楼宇安装和使用不太出现运行故障。但是,当按照规范要求在区县、省市、住建部级别部署安装单机版软件时,非常易出现因数据量过大,软件运行和数据存储困难的问题;

d)现在市场常用的大部分数据采集器只能够完成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不能够实现保留历史记录,致使平台收到的数据发生错误时无法核准、查对和校验;

e)能源检测平台要求现场级、区县级、省市级和部级分别部署服务器,无形中又增加了后台投入和维护成本,特别是现场级的维护和管理水平不满足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

当然,以上问题并没有削弱和掩盖能耗检测平台所起到的作用。毕竟这些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推出将建筑节能从材料硬件上升到软件和管理节能,大大推进了行业发展。其体现出来的问题是受限于以往IT技术大环境影响,并非主观行为。作为后来者,我们理所当然在行业前辈打造的基础上,将技术和功能向前推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持续发展。

2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世界正在改变。1个全新的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云”。它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IT演进,推动了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开启了更高效、灵活、协作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技术帮助项目管理提高运行的速度和灵活性,实现快速交付最新产品与服务。其中,平台服务(Paa S)是1套“云”交付服务,为“云”应用开发、部署、管理及整合创造环境。Paa S借助“云”工具和服务,并将应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应用开发任务标准化,从而降低成本和复杂性,并加速创造价值。软件服务(Saa S)是1种软件交付模式,集中托管于云计算环境中,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很多业务应用利用其作为公共交付模式,以减低成本,并简化部署。Saa S服务可以释放各类企业用于存放、运行、维护设备的资源,尤其适合开发与测试等资源密集型活动[2]。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含义是,a)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b)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卫星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1种网络[3]。

3 构建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管理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思路

a)能耗监测平台需要与建筑智能化,特别是楼宇自动化相关联,并成为智慧楼宇自动化、智能化的检测系统,实现“检测、控制、执行和反馈”的闭环逻辑控制,这样使能耗管理和控制结合起来,成为能源管理和控制平台;

b)能源管控平台软件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满足跨区域城市级别建筑群的管控需求,实现无限量用户登陆,后台存储采用云存储方式满足随需随加的无限量后台存储空间,从社会节能大角度入手,减少并降低后台投入、维护、管理等成本;

c)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进行改进,每台设备具有全球唯一身份识别的IP地址码,便于使被其管理的能耗数据和设备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除具有应有的数据发送和传输功能外,应同时具有数据分层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便于能源管控平台做数据校验和核准,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d)尽可能地将能耗监测数据颗粒度最小化,争取做到监测到每个用能端的能耗数据和用能趋势,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实施。

e)能源管控平台增加第三方监测和评估接口,实现公平、公正、开放的监督体系,使节能效果和过程透明化,采用开放API的云计算技术是佳选方案。

4 结语

笔者一直从事云计算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旨在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建筑智能化和节能系统产品、技术、解决方案,认为能源管控平台和智慧楼宇自动化、智能化将会在建筑节能领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大家用心遵循科学去做事情,实现建筑群20%以上的节能效果并非空谈。

参考文献

[1]姜永东.能定未来——云计算建筑能源管理控制平台、IP物联网自适应控制系统介绍[J].智能建筑,2010(5):56-57.

[2]刘鹏.云计算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EB/OL].IT频道,2011-08-26.http://it.sohu.com/20110826/n317488498.shtml.

互联网计算机管理 篇9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能源管理,反向控制

“十二五”以及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将是我国工业体系低碳发展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当前雾霾及污染物排放的严峻形势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及国家形象, 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务必要把“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十二五”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作为全面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规划纲要, 中央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其中, 建立健全重点能耗排放企业能耗在线监测闭环管控系统是关键基础技术手段之一。

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钢铁、化工等行业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以来, 全国各重点耗能企业建成了多个能源管控中心, 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 各高耗能行业能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精细化和规范化, 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建成的能源管理系统也存在如下问题[1]。

(1) 能源管理平台作为独立的软件系统存在, 关键功能在于展现能耗分类指标, 未能与生产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难以实现能耗自动化、智能化监视及反向控制的目标。

(2) 能耗平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智能水表、电能表、气表的数据。虽然对于重点设备的管理可以独立安装表计, 但是常规管理还是单个或单类回路安装一台电能表, 所以难以做到检测每个用能端的能耗状况, 能耗细分的颗粒度相对较粗。

(3) 使用单机版软件, 在独立厂区安装和使用不太容易出现运行故障。但是, 当按照规范要求在区县、省市、国家部委级别部署安装单机版软件时, 非常容易出现因数据量过大, 软件运行和数据存储困难的问题。

(4) 前期能源管理平台分散部署, 工业能耗大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后期该平台要求现场级、区县级、省市级和部委级分别部署服务器, 无形中又增加了后台投入和维护成本, 特别是现场级的维护和管理水平不满足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

1 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的提出和快速发展, 为解决上述能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概括地讲,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能力 (硬件与软件) 、极富弹性 (增加与减少的) , 并通过网络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客户的公共设施。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资源 (主要是指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三大资源) 的高度集中, 即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虚拟的统一资源, 实现按需获取、按量付费, 就像用电和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因此, 云计算时代将彻底改变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生态环境, 无论是基础设施、计算机与网络设备制造, 还是软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2]。

“大数据”是一个数量特别多, 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中, 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数据本身的规模, 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研发目的是发展大数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相关领域, 通过解决巨量数据处理问题促进其突破性发展[3]。

2005年,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4], 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广义上,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和互联网, 连接物体与物体的, 全自动、智能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 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网络。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可以将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联姻, 作为一个新兴信息科技的嫁接应用在能源管理系统中, 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反馈闭环智能控制技术, 对高耗能流程工业企业的用能设备进行在线实时能源监控及管理、同时进行海量设备能耗数据挖掘分析, 在数据采集和分析基础之上, 通过仿真模型和现场实际运行工况, 进行闭环反馈能效优化控制, 实现能耗数据可视化、达到能耗排放最优化, 并为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及政府能源管理机构提供节能减排信息化服务。

2 构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能源管理平台

2.1 系统架构

基于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包含三层:传感器感知和数据采集层、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层、应用显示层。主要内容涵盖了工业设备运行参数及能耗排放的感知层数据采集、基于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的分布式闭环控制、云平台大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的接口 / 协议 / 标准等。

系统主要建设思路基于以下几点:

(1) 能源管理平台需要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紧密关联, 在成为检测系统的基础之上, 实现“检测、控制、执行和反馈”的闭环逻辑控制, 这样使能耗管理和控制结合起来, 成为能源管理和控制平台。

(2) 能源管理平台软件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 满足跨区域城市级别工业现场的管控需求, 实现无限量用户登陆, 后台存储采用云存储方式满足随需增加的无限量后台存储空间, 从社会节能大角度入手, 减少并降低后台投入、维护、管理等成本。

(3) 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进行改进, 每台设备具有全球唯一身份识别的IP地址码, 便于使被其管理的能耗数据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除具有数据发送和传输功能外, 还具有数据分层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 便于能源管控平台做数据校验和核准, 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4) 尽可能将能耗监测数据颗粒度最小化, 争取监测到每个用能端的能耗数据和用能趋势, 这样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

(5) 能源管理平台增加第三方监测和评估接口, 实现公平、公正、开放的监督体系, 使节能效果和过程透明化。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2.2数据感知采集与监控系统

数据感知与监控系统基于工业物联网DCS技术, 同时支持传统信号采集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电气信息监控网络集成, 形成各个不同监控领域的信息共享。

数据感知与监控系统主要分为现场层、控制层、监控层三个子层, 如图3所示。现场层主要由传统的各种温湿度仪表、压力传感器、流量计、智能计量表、执行机构、智能电气保护装置等组成。控制层分为三种:传统仪表信号采集控制、无线传感器信息采集和电气监控信息采集。监控层主要有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历史站、数据接口站, 其中数据接口站用于连接能源管理云计算平台与数据挖掘中心。

系统采用多种IT和工业物联网技术, 用来构建从现场数据采集网到远程数据传输和开放式应用的完整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系统所具有的工业物联网特征包括:1基于多种类型的通用、专用传感器采集系统;2支持通过现场总线、无线技术等进行数据传输;3提供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开放式的应用平台;4提供基于多种终端设备的一致使用体验, 包括信息发布及事务流程处理等;5一体化的安全策略, 建立从现场采集端到站控端, 一直到远程应用平台、各类终端产品的自上而下完整安全体系, 在现场采集端使用了首创的工业自动化安全信息控制器产品, 集成了现有工业控制器和安全网关产品, 有效抵御各种外来和内在的现实和潜在威胁。

同时, 电气控制信息与过程控制信息采用一体化系统平台。从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看, 目前电厂、化工、石化、钢铁、建材等各个工业领域, 每个行业从设计院到工厂用户, 都分为两个专业, 电气和自控系统各自为政, 导致电气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各自独立发展, 造成各自动化系统独立运行, 部分功能重复建设, 不能发挥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优势。电气控制系统和生产控制系统的一体化是未来智慧工厂的必然趋势。电气控制信息与过程控制信息采用一体化系统平台, 可实现信息共享, 有利于更好的对工厂的各种生产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节能分析、故障预警、安全隐患分析, 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远程化、高可靠性的智慧工厂。

2.3 数据挖掘分析及管理

(1) 能耗数据分析。

综合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基于能耗排放数据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大量采集,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KPI相关性分析、同类用能场所KPI波动规律发现、大规模用能设备能耗特性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 辅以友好的数据可视化呈现方法, 最终建立用能场所能耗模型, 确立标杆用能单元, 总结用能规律, 发现节能空间, 提供节能趋势引导咨询信息, 最终达到节能减排、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 数据可视化。

能耗数据 分析的结 果展示, 主要采用Flash、XML、JSON、Ajax、JQuery等技术实现。提供通用和个性订制化的数据分析服务, 包括对可视化数据的下钻、上卷、切片、分块以及自定义可视化报表等。

温度及能效云场以及用能场所用3D呈现, 如图4所示。在呈现端主要通过3D建模, 然后集成3D引擎, 最终封装在3D模型并填充数据来实现。温度及能效云场的构建主要基于高密度的温度及能效数据, 数据通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CFD) 的梯度云场构建算法, 最终生成高准确度的温度及能效场。

(3) 数据计算并行化。

数据处理部分采用基于开源的分布式系统架构Hadoop结合Map Reduce, 再混搭Oracle RAC构成开放系统架构, 该架构是一个能够对海量大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 能够实现海量大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数据分析计算的并行化, 为用户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分析服务。

(4) 多租户模式构建。

通过面向数据服务的SDO与公共持久化数据引擎技术, 统一封装用能场所能耗及运行环境状态数据, 为不同租户的个性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学习提供集成数据服务。平台的数据集成层将基于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平台建成7×24h的数据集成环境, 为社会租户及政府能源管理机构提供即时能耗数据服务, 也可为社会用户提供其用能场所设备能耗监控信息化服务支撑。

3 结束语

该系统将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工业DCS智能控制三者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 将包括智能传感器感知在内的多种能耗排放数据进行汇聚, 通过前端DCS系统的数据处理联网上传, 最后从海量能耗排放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能效控制策略, 以达到对生产过程各环节中众多用能设备的能耗排放监测、能效动态优化控制、对海量能耗等KPI数据的存储和挖掘分析的目的, 为全国各高耗能工业企业及其对应的政府能耗监管部门提供实时设备能耗数据监控管理和能耗分析信息化节能服务, 是大规模拓展高耗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平台落地应用的关键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昊, 董杰.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能源管理的思路[J].能源与节能, 2012, (8) :1-2.

[2]专家访谈.云计算在节能工作中的典型应用——专访工信部特聘专家雷紫东[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1, (6) :32-34.

[4]张维, 苏秀芝.浅析大数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24) :241-243.

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 篇10

1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述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定义为: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及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简单理解就是使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软件、数据、物理环境等技术设施受到保护, 实现系统运行的连续性, 不会遭到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更改、泄露, 保证信息服务不中断[1]。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基础, 其中包含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等。信息安全对个人或商业集团, 乃至于国家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信息是一种资源, 因其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及多效用性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是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中的数据资源免遭多方面的破坏及干扰, 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2015年, 两会已将网络安全法列入相关立法计划中。网络安全法的制定是规范及监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不断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中,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享受网络技术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计算机信息安全必须具有相对强大的保护手段, 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完整。

2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普及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同样有着大量信息安全问题, 如之前12306火车票订票官网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类似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 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源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但是又不仅仅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造成的, 不但表现为人们过度依赖计算机信息技术, 自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内容、 信息活动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控制力等概念提出之时开始, 自然表现为对物理环境、个人行为的过度依赖[2]。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种基础安全,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 计算机信息网络已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活动、 国家机关等各种企业组织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外交、国防军事活动都逐渐依赖于庞大而薄弱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逐渐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及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和中央枢纽。

3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当前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用户终端、时刻都在进行的网络传输、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一直在产生巨大的数据内存, 在海量数据背后存在着巨大经济及政治利益。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面临以下几种威胁。

第一, 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 病毒的感染、传播能力及途径也由原来的单一简单变得复杂、 隐秘。

第二, 黑客的攻击, 黑客攻击已成为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中经常出现的状况, 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方面的系统漏洞及防火墙的薄弱防护能力, 使用后门程序、信息炸弹、密码破解等手段入侵计算机系统, 盗窃系统保密信息, 破坏信息或占用系统资源。

第三, 信息传递的安全风险, 企业与外部单位、国外相关公司进行广泛的工作交流, 大量日常工作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使用网络传输信息会被非法用户截取进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 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进而对工作造成影响;非法用户假冒身份, 发布虚假信息, 造成企业生产运行出现混乱, 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及损失[3]。

第四,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漏洞, 任何一个软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由于程序员的大意、设计中的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 这也是网络安全面对的主要问题。

4信息安全防范对策

面对当前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数据特点, 保障人们信息安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信息安全防范对策, 首先要提高访问控制方面的安全指数, 防止用户通过非法途径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对其造成损失。需要使用认证机制, 此项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报文认证、访问授权、数字签名等途径得以实现。还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监测, 对网络整体的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减少病毒的入侵破坏。其次, 加强对数据传输的保护,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病毒进行拦截和相应的病毒检测, 要防患于未然。对数据的连接层进行加密, 减少数据在进行传输过程中被盗窃的风险, 然后对传输层和应用层进行加密, 防止网络应用程序对数据私自加密或解密。最后, 加深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认知程度, 加强对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普及相关网络安全知识, 正确引导网络用户以提升对网络安全的认识[4]。设立专门监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部门, 制定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靠。

5结语

网络安全应有足够强的安全保护措施, 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可用性。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积极作用, 推进经济、文化、军事及社会活动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增强安全意识, 不断改进和发展网络安全保密技术, 才能防范于未然, 减少国家、企业或个人的损失。 信息时代的来临, 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但生活在计算机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了解计算机信息网络, 加强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 学习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在享受计算机信息时代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使得个人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 计算机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斯诺登曝光美国的“棱镜”监控计划, 使得人们见识到计算机大数据巨大能力的同时, 更唤起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计算机不仅给生活工和作带来便利快捷, 也带来了相关信息安全问题。笔者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及所面临的问题、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加密技术,制定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1]赵建功.浅谈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电子商务的安全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9) :81-82.

[2]宗俊超.浅谈网络信息处理与安全方面的计算机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2) :50.

[3]王颖波.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防护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2) :171-172.

上一篇:男性视角下一篇: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