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扫描

2024-07-23

增强扫描(精选十篇)

增强扫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垂体微腺瘤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3例,女37例,年龄13~65岁,平均38.5±3.1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2±0.5年;临床表现:闭经16例,月经不调20例,泌乳22例,视力模糊8例,头痛6例,肢端肥大4例,Cushing’s综合征1例。对照组男4例,女36例,年龄15~68岁,平均39.2±3.3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8±0.5年;临床表现:月经不调18例,闭经20例,泌乳18例,视力模糊10例,头痛7例,肢端肥大3例,Cushing’s综合征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给予MRI普通增强扫描,仪器为岛津SMT-100X 1.0T超导磁共振仪,在鞍区进行局部矢状和冠状T1WI薄层扫描,扫描参数为:TR/TE=600/26、矩阵=256×192、层厚=3mm、层距=1mm、NEX=4、FOV=20cm;检查时间共388s。观察组则给予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选择头颅正交线圈及超导型MR成像系统,利用FSE序列,采用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患者标准化的冠状位进行检查;扫描参数为TE 13.4ms、TR 360ms,矩阵为192×256,层厚3mm,持续进行6帧,保证每帧5层,每帧采集时长为32s,总时长为192s[2];第1帧扫描完成后立即经手背在10s之内快速静脉团注,完成扫描后选择显示最清楚的病灶层面,测量组织信号在病灶和邻近正常垂体的强度,并保证1mm2的测量区大小[3]。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诊断效能

观察组共测出垂体微腺瘤26例,检出率为65.0%;对照组共测出垂体微腺瘤18例,检出率为45.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影像学表现

26例观察组确诊患者中,病灶位于垂体柄者1例,垂体后叶者2例,垂体前叶者23例;18例对照组确诊患者中,病变大小均为3~11mm,其中病灶位于垂体柄者1例,垂体中央部3例,垂体左侧4例,垂体右侧10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后,垂体微腺瘤表现为低或稍低的圆或椭圆形;造影剂注入后32~96s会出现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其中64s时最为明显。

3 讨论

血供会对垂体微腺瘤的强化模式造成很大影响。通过解剖可以发现,垂体具有非常复杂的血供,上垂体动脉和下垂体动脉均向垂体供血。首先由上垂体动脉到达垂体前叶,这主要通过垂体漏斗部的下降达成,从而促使垂体门脉系统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垂体门脉系统会通过上垂体动脉向正常的垂体前叶供血,下垂体动脉则直接向垂体后叶供血[4]。由此可知,垂体后叶的强化速度快于垂体前叶,在动态增强的最早期,漏斗部和垂体后叶往往最先强化。在本研究中通过连续的观察动态增强,发现在强化特点方面所有病例的垂体均一致。一般认为垂体门脉系统的供血是垂体微腺瘤的主要供血来源;与正常垂体增强扫描相比,垂体微腺瘤的增强高峰较慢、信号较低,这可能是血流在肿瘤内流动速度较慢的结果,因此与正常垂体相比,垂体微腺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具有特殊性。还有研究者发现,有少数垂体微腺瘤表现出高信号,这是其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颈内动脉直接供血是高信号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未出现类似情况。

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与普通增强扫描相比,在诊断垂体微腺瘤方面更有优势。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总数为6帧,花费时间不足200s。进行动态扫描时,在10s内向第1帧内进行快速静脉团注Gd-DTPA,建立曲线平台期,提高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的质量;造影剂注入32~98s后,微腺瘤出现最大信号强度,尤以64s最为明显。与正常的垂体组织相比,微腺瘤的强化速度明显较低,特别在注入造影剂后60s左右,微腺瘤的信号强度与一般正常垂体组织的差值达到最高[6]。这样一来,通过微腺瘤与正常垂体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不断加大,二者的对比也更加清晰,检出微腺瘤的敏感度也与对比峰值成正比。因此,与普通增强扫描相比,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检出率为45.0%,而观察组检出率为65.0%,有一部分患者在普通增强扫描中呈阴性,但在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则呈阳性,即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特别是3例患者在普通增强扫描中未发现微腺瘤,而在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却发现其患有微腺瘤,只是病灶位置较特殊,其中位于垂体柄1例,垂体后叶2例,充分说明普通增强扫描无法检出所有微腺瘤,普通增强扫描未发现病灶并不能说明垂体微腺瘤不存在[7]。而通过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则可对其进行更加详细和精准的扫描,特别是位置特殊的垂体微腺瘤。因此,对于普通增强扫描呈阴性但又高度怀疑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可以使用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相对于普通增强扫描,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MRI同层动态增强相比普通增强扫描的的优势所在。方法:将80例疑似垂体微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照组采用普通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为65.0%,高于对照组的45.0%(P<0.05);进行同层动态增强后,垂体微腺瘤表现为低或稍低的圆或椭圆形;造影剂注入后3296s会出现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其中64s时最为明显。结论:相对于普通增强扫描,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MRI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普通增强扫描,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怡璐,陆亚萍,钱大雁,等.低磁场MRI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78(2):441-445.

[2]王霄英,杨德文,蒋学祥,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6(4):262-264.

[3]梁能,刘国辅.东芝TCT-300SCT扫描机作垂体微腺瘤扫描的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149(1):145-148.

[4]卢光明,杨刚,张福琛,等.动态增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30(5):329-332.

[5]林开武.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87(3):857-861.

[6]郑建军,项敏,周一波,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39(3):139-146.

增强扫描 篇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 57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3- 01

多层螺旋CT 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变的诊断中,但有些病变部位仅靠平扫不能确诊,需要采用增强CT扫描[1] 。增强CT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经静脉短时间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增强病变组织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检查过程中,注药速度快、操作要求严格, 只有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很好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螺旋CT 增强扫描中的护理配合,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326例,其中男223例,女10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其中头颅43例,颈部11例,胸部105例,腹部153例,盆腔14 例,有彩超报告直接增强的123例,平扫后增强的203例。

1.2 方法

1.2.1 设备及用品: 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CT Somatom Emotion16 ) 、高压注射器、一次性高压注射器针筒、2 4 GA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等。

1.2.2 药品: 碘海醇(100ml,300mgI/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等。

1.2.3增强扫描前的准备:了解患者病情及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要特别慎重;判断是否属高危人群,是否属禁忌证;腹部增强扫描者,要求预约,早晨8:00-10:00让患者空腹,刚做过钡餐透视者,一般在鋇餐透视后1周方可行CT增强扫描。

1.2.4 静脉注射试验: 取原液1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15 ~ 20 min, 患者无不适时方可进行检查。

1.2.5 静脉穿刺: 选择相对粗大、弹性较好的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如肘正中静脉、前臂浅静脉。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 cm,稳妥固定。

1.2.6 注射造影剂: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75~9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 ~ 2 ml 计算,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速度2 ~ 4 ml /s,开始注射20 ~ 30 s 后进行扫描,继续给造影剂,成人至75~90ml,儿童至需要量,边注射边扫描。

1.2.7 扫描结束: 拔出针头, 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3~ 5 min, 并在观察室观察20~ 30min, 确认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2 结果

血管严重渗漏5例,明显不适4例,高压注射器故障1 例,均终止增强扫描。在皮试时出现重度过敏反应者1 例, 未行检查。其余31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CT增强扫描, 显影效果较好, 图像后处理评价满意。

3 讨论

3.1 增强扫描前护理

3.1.1 做CT增强扫描一定要具体分析病情、身体状况及诊断治疗价值的利弊关系,慎重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碘对比剂使用禁忌患者,有过敏史、支气管哮喘病人、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身体一般情况较差及高龄等禁忌做增强扫描。客观讲明过敏反应的情况,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增强扫描后,签订增强扫描同意书方能做该项检查。

3.1.2 备好抢救用品,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 心理护理

做扫描时告知患者检查的注意事项、扫描目的、大概时间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感。注射造影剂时,细致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此阶段患者主要负性情绪为焦虑恐惧。对此我们及时进行疏导,改变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态度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感觉温暖,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掌握其心理动态,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检查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使其在自然安静的心态中配合扫描。检查结束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拔针后, 要耐心地交代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min, 以防意外发生, 还要告诉患者回去后多饮白开水, 以尽快排出造影剂[3] 。

3.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不同,体质不同,造影剂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检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 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检查前应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检查部位和要求,询问有无过敏史。对下列情况应限制或停止检查: 对碘过敏患者;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 必要时立即给予抢救。在检查结束后一定要让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 min,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最终获得满意的图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1) 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采用24 G 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较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穿刺时沉着冷静, 尽量一次成功,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扫描成功率。(2)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合理设定各项参数。(3)熟练掌握造影剂渗漏的处理:由于高压注射的压力大、速度快[4] 、患者年老体弱血管弹性差或者护理人员操作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造影剂渗漏。造影剂渗漏到血管外可直接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改变[5] 。轻度渗漏可使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外敷于肿胀部位, 并抬高患肢;较严重的渗漏, 在此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 , 每日3次, 连用3日。(4) 熟练掌握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注药和扫描, 作必要的处理。

总之,临床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 CT 检查技术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4.

[2]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MR 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 70- 71.

[3] 陆巧葱, 缪学勤, 梁美莲. 喜疗妥软膏治疗CT 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损伤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 2009, 7( 1) : 709.

[4] Lim JH . Cholangiocarcin om x m or phologic classif icat ion according to grow th pat tern an dimagin g f inding s. AJR , 2009,12: 218.

CT增强扫描技术要点分析 篇3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2.6±2.5)岁。

2 分析CT增强扫描技术要点

2.1 增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缓解其不良心理:

大部分患者对CT增强扫描技术了解程度有限,对CT增强扫描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造影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过度担忧和紧张,而情绪变化会引起特异质反应,这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因此,增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查开始之前,护理人员可向患者普及一些CT增强扫描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对这项技术的了解,给予患者安全感,耐心听取患者的内心倾诉,运用语言技巧舒缓患者不良情绪;稳定患者家属的情绪,做好其思想工作,针对病情严重或者不治之症的患者,要支持和鼓舞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精神安慰;针对心态不稳定的高龄患者,因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医护人员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心理辅导,创造安全舒适的检查氛围,客观讲述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敏现象,耐心询问患者并发症等,指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但心力衰竭比较严重的患者不可进行CT增强扫描[2]。

2.2 医护人员要做好碘过敏试验工作:

进行碘过敏试验之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曾有药物过敏史,判断是否属于过敏体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高危因素。进行碘过敏试验过程中,静脉注射1ml 30%泛影葡胺,观察20min左右,若患者无任何不适为阴性,选择非离子型或离子型造影剂;若患者出现轻度头痛、发痒、恶心、发热、呕吐等反应时可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等;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四肢青紫、血压骤降、过敏性休克等重度反应时,要立即停止增强扫描并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倘若使用进口造影剂,可不比进行碘过敏试验[3]。

2.3 造影剂的具体注射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单次大量快速注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注射方法。在进行增强扫描之前,要对造影剂进行加热,直至其达到正常体温位置,对造影剂用量进行严格控制,计算方法为1kg给药剂量为1~2ml,将60~100ml 60%的碘水造影剂以2~5ml/s的速度快速大量注射,严格掌握注射速度,以此实现强化水平的标准。注射过程中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注射和扫描必须立即停止,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轻度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患者可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或者给氧的方式自行缓解;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要遵照医嘱及时给予急救药物,并由相关临床科室实施抢救[4]。

3 体会

CT增强扫描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应用这项技术时必须综合考虑造影剂使用方法、碘过敏试验、患者心理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因素,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中的相应要求,以此为基层医院CT技术人员提供操作便利,更好的提高诊断效率[5]。

摘要: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增强扫描需要注意造影剂的正确注射方法以及碘过敏试验,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技术要点。结论:临床方面应对CT增强扫描技术要点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中的相应要求,以此提高诊断效率。

关键词:技术要点,CT增强扫描,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1]邢古生,王爽,欧阳汉,等.CT与NRI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4.

[2]杨培红,于咏梅.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28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5):450-451.

[3]陈蓉,赵辉,尹志勇,等.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急诊胸部创伤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0):3882-3885.

[4]靳炳琢.对比用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诊断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8):60-60.

增强扫描 篇4

【关键词】胆道梗阻;动态增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5-2

胆道梗阻病因复杂,包括结石、肿瘤及炎症,其诊断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探讨的难点之一[1]。笔者收集本院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CT对该组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7~71岁,平均53.1岁。皮肤、巩膜黄染47例,右上腹痛、腹胀31例,发热2例。胰头癌19例,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MX 8000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及SGI后处理工作站MX VIEW软件。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自膈顶上方2cm扫描至肝下极。扫描参数:(1)常规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旋时间0.75s,螺距1.25,扫描层厚6.5mm,重建层厚5mm,标准重建。(2)增强扫描:电压120kV,电流200mA,螺旋时间0.5s,螺距1.5,扫描层厚3.2mm,重建层厚1.3mm,标准重建。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3.0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延时27s、60s、90s,行3期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MPR、4D重建处理。

1.3梗阻水平的判断参照文献[2]胆道梗阻平面按3段划分:肝总管(CHD)及以上平面为第1段;CHD以下至胰上部为第2段;胰头部及以下为第3段。本组病例均为第3段。

1.4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3]肝外胆管直径>10mm时为扩张,6~10mm为可疑扩张。肝内胆管诊断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又有外围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围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分为:直径5mm为轻度,6~8mm为中度,9mm以上为重度。

2结果

本组病例中,(1)胰头癌1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稍低或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胆胰管扩张12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2)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13例均有胆囊增大、胆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3)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胆总管下段均逐渐变细。

3讨论

3.1胰头癌CT表现(1)平扫:胰头部见等密度、低等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者约80mm,最小者约10mm。(2)增强扫描:瘤体的CT强化程度均依赖于瘤体的血供情况,McNulty等[4]使用动态CT研究瘤体的增强,认为CT增强扫描可在活体反映瘤体的血供情况。多数学者认为胰头癌为乏血管肿瘤,强化程度低。本组结果以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以稍低和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胰腺癌CT强化程度高,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多,提示恶性程度低;CT强化程度低,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少,提示恶性程度高[5]。(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2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中度扩张2例。

3.2十二指肠乳头癌CT表现十二指肠乳头癌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部黏膜、壶腹内黏膜、主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处的壁间黏膜上皮的癌瘤[6]。(1)平扫:胰腺钩突底部层面,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肠壁向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分叶状、菜花状,以圆形多见。密度多均匀,无钙化及囊变,边缘多清楚。肿块与十二指肠肠腔断面呈“双环”征,且内环相切。(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多呈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明显。本组病例中,以中度强化为多,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均有扩张,胆囊均增大,胆总管下段均有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中度扩张3例。

3.3胆总管下段结石CT表现(1)平扫:胆总管下段见结节状高密度、等密度致密影,本组病例高密度16例,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2)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胆总管下段均为逐渐变细,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轻度扩张8例,3例肝内胆管无扩张。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的鉴别,平扫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均为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很难鉴别。增强后,壶腹癌均有轻中度强化,结石无强化,故增强后均能明显鉴别。另外,肝内外胆管梗阻情况有助于鉴别,壶腹部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轻-中度,而壶腹癌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中-重度。MPR、4D重建,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潘爱珍,陈焕伟,甘毅,等.多层螺旋CT经肝穿胆道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道梗阻病变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2):1224.

[2] Lee MG,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s:3D MR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compared,with,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adiology,1997,202:663.

[3]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75.

[4]McNulty NJ,Francis IR,Platt JF,et al.Multi detector row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effect of contrasl enh anced multiphasic amaging on enhancement of the pancreas,peripancreatic vasculatureand pancreatic adenocarcinma.Radiology,2001,220:97.

[5]王中秋,陈英鑫,卢光明,等.胰腺癌的恶性度和其瘤体CT强化程度的对照分析[M].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0):920.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护理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开远市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所用CT机为德国西门子高档全身螺旋CT机 (SOMATOM.Emotion) ,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 共做CT16189人次, 其中增强扫描597人次, 男性405人次, 女性192人次, 年龄8个月~90岁, 平均年龄51.8岁;腹部326人次, 胸部60人次, 头颅103人次, 盆腔22人次, 其他部位86人次。495人次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其中有242人次用欧乃派克, 253人次用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欧苏 (碘海醇) ;102人次用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泛影葡胺。用美国MEDRAD公司生产的高压注射器以2.5m L/s的速率经静脉团注, 分期扫描 (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

1.2 增强时显影情况评级标准参照腹部增强扫描评级标准

分优、差2个等级, 优:动脉期:主动脉内对比剂明显高于腔静脉, 二者CT值之差>30Hu, 持续时间相当于团注的时间, 随团注的结束而终止;静脉期:主动脉和腔静脉的CT值之差降到10~30Hu, 脏器明显强化, 持续到团注后1min左右;平衡期:主动脉和腔静脉间的CT值之差降到10Hu以内, 脏器的强化峰值开始下降, 于团注后2min左右开始出, 持续时间数分钟, 与肾脏排泄速率有关[1]。各期均无移动伪影。差:动静脉内CT值及CT值之差未达到以上标准, 脏器显影差, 或有移动伪影。

2 结果

2.1 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用离子型对比剂 (复方泛影葡胺) 的102人中, 轻度反应4人次, 反应率3.9%;中度反应12人次, 反应率11.8%, 重度反应1例, 反应率1%。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495人中, 轻度反应 (感恶心、呕吐、喷嚏、局部荨麻疹) 3例, 反应率为0.6%, 中度反应 (全身荨麻疹, 眼睑、面颊、耳垂水肿, 胸闷, 气急, 呼吸困难) 5例, 反应率为1.0%, 无重度反应的病例。

2.2 增强效果评价

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患者, 显影达优级的490人, 占99%, 用离子型对比剂显影达优级的91人次, 占89.2%。

3 讨论

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 既要达到最佳的增强效果, 又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增强扫描前的护理

(1)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扫描前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增强扫描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2) 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疾病史, 了解是否过敏体质, 有无高危因素, 严格掌握增强扫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 认真填写造影同意书, 告知患者及家属对比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反应率, 既要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用对比剂的风险, 又要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造影的恐惧和担心, 并在造影同意书上签字, 以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4) 向患者介绍增强扫描的过程, 让其很好的配合检查。 (5) 认真做好碘过敏试验, 阴性方可使用。

3.2 预防用药

对于高危人群、过敏体质、用离子型对比剂等患者, 可在增强前用盐酸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一些年迈体弱者在注射对比剂前先注射50%葡萄糖40m L, 可能对预防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本组病例的轻度反应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反应率 (文献报道:离子型对比剂轻度反应为12.66%, 非离子型对比剂轻度反应率3.13%[2]) , 中重度反应率比文献报道的稍高 (文献报道离子型对比剂的中重度反应率0.22%, 非子型对比剂的中重度反应率0.04%[2]) ,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3.3 对比剂的选择

大量文献和本文都证明, 离子型对比剂和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显影效果并无差异, 而非离子型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离子型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 且肝肾毒性小, 经济条件充许者均应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 特别是具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良、多发性骨髓瘤、肺动脉高压、过敏体质等患者,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Spring等将1967至1994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云南省开远市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CT室 (661600) 收集到的有关对比剂引起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 发现随着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广泛使用, 与对比剂有关的死亡例数并未减少。这说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安全性虽已大为提高, 但也非绝对安全[1]。因此, 在使用的时候也应注意观察。

3.4 增强扫描时的护理

增强扫描时静脉团注对比剂的速率为2.5m L/s, 对比剂注射的速率、量与不良反应率呈正比[2], 因此在不影像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前提下, 不应盲目追求大剂量快速度。穿刺时应选较粗、直的血管, 一般选肘静脉, 穿刺针头为CT专用的19G的蝶型针头, 穿刺时应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还使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影响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 并增加了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要告知患者在注射过程中身体会有一过性热感属药物轻微反应, 如有其他不适要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据情给予及时处理;开始注射时应先试验注射对比剂5m L, 一观察患者有无反应, 二观察局部有无肿胀, 以确认针头在血管内, 然后再开始注射, 在注药25s左右扫动脉期, 75s左右扫静脉期, 必要时延迟扫描。还应交待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勿移动身体, 胸腹部扫描的患者还要训练其在平静状态下屏气, 以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注射过程应严密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 增强扫描后的护理

增强扫描结束后, 须嘱患者在CT候诊室休息30min左右, 若无不适方可离开, 以防迟缓反应的发生。并嘱患者多饮水, 加速药液的排泄。

综上所述,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影像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要严格掌握和做好每一个环节, 既要保证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 又要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护理至关重要。除此之外CT室还应随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物品, 防患以未然。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及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探讨提高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效果、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护理措施。方法统计分析597例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显影达优级的583例, 占97.6%;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反应率为1.6%, 离子型对比剂的反应率为3.4%。结论CT增强扫描是影像检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合理选择对比剂, 正确和灵活制订增强方案以及做好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护理, 是减少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最佳增强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护理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7.

心理护理在MR增强扫描中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进行MR增强扫描患者19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 其中男67例, 女28例, 年龄21~74岁, 平均 (52.16±3.69) 岁。扫描部位:颅脑13例, 颈部25例, 脊椎31例, 肢体26例。对照组患者99例, 其中男70例, 女29例, 年龄19~76岁, 平均 (53.19±3.56) 岁。扫描部位:颅脑16例, 颈部24例, 脊椎32例, 肢体2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

对照组98例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所有进行心理护理的护士进行培训, 对患者扫描全过程的心理状态进行讲解分析。扫描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扫描时体位、呼吸等进行讲解。患者因自身疾病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与患者交谈, 将MR增强扫描的意义、方法再次告知患者, 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直到患者准备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一个影响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将造影剂的作用、轻微不良反应及代谢过程告知患者及家属。使患者在MR增强扫描前对其具有一定了解, 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减轻心理压力, 以良好心态接受MR增强扫描。

患者经过扫描前心理疏通后可适当环节部分压力, 但造影剂及MR增强扫描仍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在安置体位结束准备扫描时, 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态, 个别患者会出现恐惧逃出现象, 此时应对患者进行注意力转移。安置体位的同时与其交谈, 此时患者会提出各种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回答, 适当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注射造影剂操作熟练, 完毕后应细心观察患者有否不良反应。

扫描结束后首先与患者持进行短时间的交流。细心观察患者是否造影剂迟发反应, 如有迟发反应及时对症处理。扫描后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因造影剂产生的不良心理, 护士与患者进行交谈可缓解不良心理, 也可为下次MR增强扫描做好铺垫。

1.2.2 观察指标

SAS评分标准:分数>50视为存在焦虑, 分数<50无情绪障碍。扫描前后测量患者血压、心率情况。头疼不适, 心慌、恶心记作过敏反应;扫描期间因患者自身移动造成伪影;因自身恐惧挣脱线圈;以上3种情况视为扫描失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验证χ2,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t检验, P<0.05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焦虑情况

扫描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均具显著差异, 相较扫描前患者焦虑有所减轻。但观察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护理, 基本脱离焦虑状态;对照组患者扫描后仍处于中、轻度焦虑状态;详见表1。

2.2 血压、心率情况

扫描前后测量患者血压及心率, 通过心理干预护理观察组扫描后收缩压、心率均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2.3 失败情况

对照组过敏反应11例, 移动伪影3例, 挣脱扫描4例;观察组过敏反应3例, 移动伪影1例, 挣脱0例。过敏反应及挣脱具有显著差异, χ2分别为4.5797 (P=0.0324) 、3.9192 (P=0.0477) 。移动伪影不具显著差异。

3 结论

对MR增强扫描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护理, 可以使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依从性为扫描成功的关键[3]。患者心理情况不断变化是产生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4]。体内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促进组织胺释放, 可能增加过敏反应发生概率[5]。扫描时患者产生对扫描过程的恐惧可造成体位移动将会导致扫描失败, 如情绪不断恶化患者便会产生逃脱的想法。对照组有4例患者情绪恶化而挣脱逃出。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后, 扫描失败率低且扫描后不存在焦虑状态, SAS评分 (35.48±12.64) , 血压、心率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顺利完成扫描。

心理干预护理成功的关键为患者与护士的感情融洽及信任与否, 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患者对自身、他人、事物的看法都会影响心理行为。基于此点, 扫描前应让患者对MR增强扫描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患者消除顾虑和恐惧。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完成整个扫描过程。熟练操作、轻柔护理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增加信任感, 患者会因为对病情的不了解或者经济负担产生负面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 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通过心理干预达到调动患者积极情绪进行自我调节的目的。陌生的环境和不同程度的治疗均为负性影响因素, 是较强的应激源。除了影响MR扫描效果也会影响后期相关治疗。本次通过心理干预有效的减低了患者中枢性兴奋及心理应激反应, 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干预前后均有显著差异。综上,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及整体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一, 林燕, 尚铁斌.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临床医疗生, 2008, 36 (8) :65.

[2]梁改琴, 贾有福.心理干预在MR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优育, 2011, 17 (6) :173-175.

[3]杨朝湘.三阶段心理护理在MRI增强扫描会理中的体会[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8, (5) :334-336.

[4]郭小莽.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 2007, 10 (20) :1859-1860.

[5]仇英萍.三阶段心理护理在MRI扫描检查中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8) :231-232.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1997年11月到2008年11月, 我院对所有可疑小肝癌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至今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 随诊观察证实8例。其中男18例、女4例, 年龄34~71岁, 平均41岁。B超检查示18例是肝内占位性病变, 3例为弥漫性肝损害伴结节样增生。表面抗原阳性者18例, AFP阳性15例。22例共检出直径小于或等于3 cm的肝癌结节29个, 4例为2个以上病灶。

1.2 应用PHILIPS TOMOSCAN AV CT机, 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均使用准直5 mm、螺距1.0、5 mm层间隔重建, 扫描条件120 kv、200 mA。其中18例对比剂是60%泛影葡胺100 ml, 另4例是优维显100 ml。通过MCT压力注射器。由上肢静脉注入, 速度3 ml/s, 对比剂注射后25 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 70 s开始门静泳期扫描, 每一时相均在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

2 结果

2.1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情况。

平扫共发现病灶16个, 检出率为55.56%, 肝动脉期共检出病灶26个, 检出率89.65%, 门静脉期检出20个病灶, 检出率68.96% (表1) 。

2.2 螺旋CT双期扫描各期特征表现

平扫显示的病灶15个为低密度, 另1个因肝脏脂肪浸润而呈略高密度。肝动脉期20个小肝癌显示均匀的高密度增强, 有4个为周边不规则高密度增强, 另2个是中心斑点状高密度增强。门脉期共检出20个均为低密度影像。未检出者与肝实质近似等密度。

3 讨论

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肝细胞性肝癌, 主要由肝动脉优势供血, 门静脉仅辅以少量血供。而且小肝癌发生坏死的机会较少, 所以对于多血管, 无坏死的病灶, 在肝动脉期表现均一, 高密度增强。肝实质75%的血供来自门静脉, 所以肝动脉期肝实质无明显增强, 因此小肝癌与肝实质在动脉期的密度对比十分显著。门静脉期小肝癌的对比剂逐渐退出, 在增强的肝实质衬托下呈低密度, 少数呈等密度, 不易被发现。可见, 肝动脉期时小肝癌的CT征象能更好的反映出其以肝动脉供血为主的特征, 对小肝癌的诊断十分关键, 本组动脉期检出率89.56%, 而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8.96%, 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肝动脉期扫描在小肝癌检出和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但也会有少数漏检病灶, 所以在重视肝动脉期的同时, 结合门静脉期的双期扫描是必要的, 这不仅能提高病灶检出的敏感性, 也能准确反映出小肝癌的病理特征性。

螺旋扫描以其速度快, 覆盖面大的特点, 可以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完成全肝多层扫描, 实现双期对比, 能够正确评价小肝癌的血流变化和性质。而常规CT受扫描速度限制, 一般仅能反应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的血供特征。进床式动态扫描虽然速度有所提高, 但由于扫描技术和造影剂注射方法等原因仍不能控制扫描时相。Ohashi等[4]。采用传统CT作双期动态扫描, 双期注射, 约43 s才能完成全肝扫描。而最近研究表明, 肝动脉期全肝扫描用时在20~25 s最佳[5]。通过螺旋CT与-CT压力注射器的应用, 可以在最佳时间内完成双期扫描, 特别是肝动脉期多层CT扫描。以往认为在各种影像技术中, 创伤性CTAP、CTA对于本病的敏感性最高[3]。而目前螺旋CT这种扫描方法对肝内小结节病变的检出率已与CTAP、CTA检出率大致相同。并以其无创伤性、无严重并发症和危险性小等优点而做为一线检查方法, 代替CTAP、CTA[2]。另外, 为保证肝动脉期良好的增强效果, 应尽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因为快速注射离子型造影剂可造成患者明显不适, 可能错过关键扫描时相。 (我们曾经有2例因泛影萄胺不适反映而被迫重复检查) 。

对少血管、已发生坏死或门静脉供血比例较大的小肝癌, 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 容易漏诊和误诊。对于癌前病变的肝腺瘤样增生 (AH) , CT扫描更是难以发现结节, 而此时US或中高场-R) 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因此, CT检查的同时采用US和-R) 等两项或更多的技术联合检查, 互相弥补, 必将提高小肝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参考文献

[1]程红岩, 贾雨辰, 吴孟超.小肝癌边缘影像与病理的对比观察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3:820-822.

[2]许达生.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0:813.

[3]周康荣, 等.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8.

[4]O hashi, Hanafusa K, Yoshida T.Sam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wo phase dynamic incremental CTin detection and evalation.Ra-diology1993, 189:851-855.

双源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0例, 其中男768例, 女272例, 年龄2~80岁, 平均41岁。检查部位:头部血管256例, 胸腹部血管687例, 盆腔血管107例。

1.2 方法

造影剂输送系统为日本Dual Shot GX, A、B双筒高压注射器。全部患者均为静脉内造影增强,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优维显300mg/ml)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患者病情及体重选定造影剂的用量 (1.2~2ml/kg) 和生理盐水50ml, 分别采用以2.0~5ml/s注射速度, 注射时间18~40s, 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调试双筒高压注射器, 保证其良好工作状态。

2 结果

本组1050例患者增强过程顺利, 图像效果好。12例发生渗漏病人中, 根据穿刺部位及肌体的肿胀情况, 把渗漏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为局部穿刺点周围较局限, 范围不超过5cm;中度为肿胀范围超过5cm, 未见明显超越关节;重度为肿胀范围广泛, 明显跨越关节。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肿胀均为上肢, 本组轻度为59.3%, 中度为25%, 重度为16.7%, 2例患者大量渗出, 渗出液大部分漏出血管外, 血管内仅见部分造影剂显影, 患者肢体肿胀明显。经积极处理及针对性护理, 轻中等量渗出病例2d内痊愈, 大量渗出病例4d痊愈。经随访证实均未出现后遗症。

3 讨论

3.1 造影剂渗漏的原因

(1) CT增强扫描时, 由于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大, 速度快 (2~5.5ml/s) , 造影剂粘稠度大, 渗透压高[500~700 mosm/ (kg·H2O) ][1]均易导致造影剂外渗。 (2) 操作者因素:如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 穿刺前对血管有无正确评估, 针头的胶布固定是否牢固, 有无加强注药前的观察, 护士和技术员的密切配合程度, 造影剂注射速率是否合适以及护士的心理素质等。 (3) 患者因素:如长期放化疗患者, 血管弹性差, 脆性增强, 血管变硬变细, 穿刺不慎极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肥胖患者及幼儿的血管显露不明显, 躁动患者及幼儿的不配合等均影响穿刺成功率。

3.2 渗漏的预防及护理

3.2.1 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缺乏CT检查知识, 大部分患者在增强扫描前会有恐惧心理, 有些患者由于过度紧张, 会出现出汗、浑身颤抖等, 给穿刺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扫描时针头的脱出。因此, 穿刺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造影剂使用的安全性, 告知患者在注药时会感到一过性身体发热及轻微恶心现象, 嘱其不必紧张, 身体放松, 平静呼吸。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影剂过敏及外渗时的症状和后果, 增加渗漏的防护意识, 使其密切配合, 当有轻微痛感或针头上方有轻微肿胀时, 及时举手示意, 以便停止注药。

3.2.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一般选用上肢的静脉, 如桡静脉、肘静脉、手背静脉等。首先选用较粗、直、且弹性好的静脉, 应避开皮肤有疤痕破损红肿处, 同时应尽量选用非关节处的静脉。对于长期化疗的患者, 静脉往往变硬、变细、变脆, 上下肢没有可行的静脉穿刺时, 可选用颈静脉, 但颈静脉不适宜做胸部的增强扫描, 只适合腹部、盆腔等胸颈部以外的增强扫描[2]。老年患者因神经反应性降低,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同时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 早期的渗漏不能及时反映。因此, 老年患者除非病情需要, 尽量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头静脉, 以减少外渗。

3.2.3 注射造影剂前

熟练掌握双筒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扫描前准备好对比剂和生理盐水以备强化, 先试推生理盐水10ml确认有无脱针、渗漏及双筒高压注射器的各连接口是否紧密、连接管有无扭曲、阻塞等现象。注射时应密切观察, 在双筒高压注射器开始注药到开始扫描前的14s为安全时间内, 护士应守护患者身边,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并与技术员密切配合, 当技术员按下注射按钮后, 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以及注射屏幕的注射曲线,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示意技术员停止注药。拔针后, 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3min以上, 以减少穿刺点渗出。

3.2.4 静脉针头的选择

以往采用头皮针为金属制品, 针芯较短硬, 不能随血管弯曲, 针尖锋利很容易因针头产生的反作用等问题引起穿破血管而引起造影剂血管外漏, 自从我科改用套管针后, 造影剂外漏现象明显下降, 因为套管针为塑料制品质地柔软, 管尖圆钝, 能随血管弯曲, 置于血管内不易刺破血管, 使用套管针弥补了金属头皮针因注射速度快而产生反作用力易刺破血管的不足。

3.3 渗漏后的护理

如造影过程中发生了渗漏, 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处理。对于轻度渗出, 使用外用生理盐水100ml加2支5mg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后, 外敷于肿胀部位, 肿胀范围如超过2cm, 外加一次性保鲜袋薄膜覆盖以保持湿润, 因地塞米松具有抗炎, 抗过敏作用, 能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于释放, 并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同时又良好的降温及缓解症状作用, 从而达到消肿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组12例中, 对于轻中等量渗出患者, 早期使用外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湿敷, 配合患肢抬高, 2d后症状均消失, 对于大量渗出采用连续湿敷法, 效果良好[3]。每次湿敷30min, 1h交替1次, 同时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 渗漏部位垫3~4层纱布, 嘱患者患部禁擦油和热敷, 24h后逐渐消退, 48h基本消失。本组2例大量外渗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及时处理, 4d后肿胀完全消退, 未出现水泡、溃疡等并发症。

4 体会

造影剂外漏渗出后, 不仅造成穿刺部位肿胀, 尤其其具有高渗性、一定的化学毒性及电荷作用而使肿胀部位刺痛, 皮肤颜色紫青, 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因此, CT增强前最重要的是预防造影剂的损伤, (1) 对于具有外渗损伤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造影时, 应格外小心, 全程严密监视。 (2) 选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尽量避免选用易致造影剂外渗部位 (如手背, 足背等) 的血管。 (4) 选用塑料静脉留置针。 (5) 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6) 对于操作人员进行宣教和培训。 (7) 外渗探测仪也有助于临床预防造影剂外渗, 但未能普及。

总之, 避免造影剂外漏渗出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 早预防早处理, 使造影剂外漏渗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卢丽霞.螺旋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17~19.

[2]于金碧, 宗美玲, 谭继善.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7) :777~778.

增强扫描 篇9

【关键词】 小肝癌;CT增强三期;检出率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具有“癌中之王”之称,按大体病理解剖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其中SHCC又称为早期肝癌,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一般右叶多见,左叶少见,尾叶分布最少,病灶大部分位置表浅,也有少数位于肝叶深部[1]。中国肝癌病例协作组的标准为: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2个癌结节,其最大直径总和≤3cm[2]。由于SHCC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往往难以被发现,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很大,多已属晚期,预后极差,所以提高SHCC检出率对其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延长S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着重要意义[3]。近年来,CT技术得到发展及改进,为S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尤其是CT增强三期对SHCC的诊断意义巨大[4]。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4例小肝癌患者,对其CT资料进行重新阅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做出统计学分析,分析SHCC在各期的增强特点,以提高CT增强三期诊断S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4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5±2)岁;46例病例有乙型肝炎病史或者表面抗原阳性;14名患者合并肝硬化;临床症状:肝区疼痛7例,乏力3例,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饮酒史:经常饮酒30例,偶尔饮酒4例,其余不饮酒;41例病例甲胎蛋白阳性。

1.2 检查方法 采用双层螺旋CT,检查前常规禁食4~8h,扫描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扫描前10min追加2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时参数设置、扫描周期0.8s,扫描条件为120kV,250mA,矩阵512×512,层厚5mm,螺距为1.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全腹部平扫,然后再做全肝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使用剂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注射速率为3.0ml/s,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后30s、70s、3min分别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5]。

2 图像分析和SHCC诊断

采用统一阅片记录单记录CT影像结果,包括平扫病灶形态、密度、有无钙化灶等,以及增强时病灶直径、数目及增强情况。确定肿瘤在各时段强化特点,将其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其中典型表现是平扫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

3 结果及分析

54名患者经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共检出62个病灶,病灶直径0.6~2.4cm,平均(1.5±0.1)cm,其中肝左叶17个病灶,肝右叶45个病灶。CT增强三期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检出60个病灶,以高密度病灶为主;门脉期检出57个病灶,以低密度或者等密度病灶为主;延迟期检出60个病灶,为低密度病灶为主。经CT增强三期扫描结果综合分析,检出率96.3%。有2例患者的2个病灶在动脉期呈低密度,其他各期均为等密度,未诊断均为SHCC病灶,后经病理活检诊断为SHCC病灶。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肝脏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占75%~80%,而 90%以上的SHCC是由肝动脉供血[6]。正常的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所以在动脉期扫描成像时肿瘤与肝实质之间有明显差异,故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门脉期肝实质明显强化,而SHCC密度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病灶的密度进一步下降,有“快进快出”影像学特点[7]。因此,CT增强三期扫描对发现动脉血供丰富的肿瘤比较确切,在Lim等文献中也得到证实[8]。SHCC的CT增强三期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绝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CT增强三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情况,正确反映其血流变化情况,提高SHCC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必须强调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 何雪松,黄晗,王永杰,等.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3):265-267.

[2] 杨双,梁赵玉,黄岸,等.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6-1808.

[3] 邢卫红,邢丽,崔书彦,等.小肝癌的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57-1257.

[4] 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36-739.

[5] 陈文军,程明,王恩锋等.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1):67-69.

[6] 吕培杰.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3):321-324.

[7] 郑可国,许达生,沈静娴.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30-934.

艾滋病病人CT增强扫描的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0月175例AIDS病人在我院CT室行CT增强扫描检查, 男141例, 女34例;年龄19岁~86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均为阳性, 17例HIV、结核杆菌 (TB) 双重感染;扫描部位:头颅、颈部61例, 胸部54例, 腹部36例, 胸椎、腰椎6例, 盆腔9例, 其他10例。

1.2 方法

增强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的碘海醇注射液, 高压注射器注射, 根据病人的情况、扫描部位及诊断要求注射剂量为1.5mL/kg~2.0mL/kg, 头颅、盆腔每次50mL~80mL, 胸部、腹部每次80mL~100mL, 注射速度为2.5mL~3.5mL/s, 时间为25s~40s。

1.3 结果

175例病人中171例顺利完成增强扫描检查, 4例因渗漏终止检查, 38例轻度反应, 2例全身荨麻疹, 无严重变态反应, 7例病人发生渗漏, 无医源性感染发生, 无职业暴露发生。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干预

AIDS病人既有CT检查的心理特征[2], 如焦虑、恐惧、多疑、抑郁、紧张、敏感等, 也有AIDS病人特有的心理特征[3], 如病耻感、孤独感、焦虑、抑郁、绝望、报复。检查前进行心理疏导, 对待AIDS病人要一视同仁, 要热情、诚恳, 注意谈话技巧, 善解人意, 给病人保守秘密, 避免触动病人的痛处[4]。营造温馨、和谐的医患氛围, 消除病人的戒备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 扫描中关照病人, 检查结束后肯定病人的配合, 适时给予安慰。

2.2 重视病人的需求

CT室的病人流动大、周转快、检查项目繁多, 医护人员机械的流水线作业, 缺乏沟通, 忽略了病人的需求。加上医务工作者实行“保护性医疗”, 被检查者很难获取与自身疾病相关医学信息, 事实上他们渴望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5]。检查前评估病人对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因人而异地进行宣教, 介绍环境及检查方法, 解释使用碘海醇的必要性、优缺点、理化性质及注意事项、碘海醇不良的反应;协助病人签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 耐心讲解同意书的每一个细则, 回答病人的疑问, 并指导病人配合检查, 消除病人的担忧、紧张心理。

2.3 碘海醇变态反应预防与处理

造影剂过敏有轻、中、重之分, 轻度者发热、发痒、结膜充血、风疹、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中度者全身荨麻疹、面部水肿、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重度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知觉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甚至休克导致昏迷、心搏停止, 危及生命[6]。免疫缺陷的AIDS病人耐受性差, 易发生变态反应。完善预防、处理变态反应机制, 制订应急预案, 准备抢救物品, 定期培训应急抢救技能。检查前仔细询问疾病史、过敏史, 有无禁忌证。过敏试验阴性方可注射碘海醇造影剂, 扫描过程中仔细观察病人, 注意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心理应激, 及时发现迟发的变态反应。发生过敏时轻者可自行缓解;中、重度反应必须采取抗过敏治疗或抢救措施:吸氧, 开通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道通畅,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正常等,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与诊疗医生及监护室联系, 做好转科病情交接准备。对顺利完成检查的病人, 观察30min~60min无迟发变态反应方可离开, 嘱病人多喝水, 以利于碘海醇排泄。嘱病人若有不适及时到医院治疗。

2.4 碘海醇血管渗漏预防与处理

渗漏原因与病人血管状况、护士穿刺技术和方法、导管连接固定性、高压注射速度过快、不慎碰撞穿刺部位和/或针头、病人躁动等因素有关[7]。仔细评估病人的血管, 特别是有静脉吸毒史的AIDS病人, 选取较粗、走向直、弹性好的血管, 避开关节、血管分叉及反复穿刺的部位, 带有留置针的病人选择从留置针注射;根据血管情况、扫描的要求选择合适注射针头, 针头进入血管后再推进约1cm, 避免反复抽插, 妥善固定针头和软管, 搬动过床, 注意保护注射部位, 必要时支架固定;快速注射5mL~10mL生理盐水, 观察顺畅度, 确保无渗漏再行高压注射,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血管情况、检查部位设置合适的推注速度;一旦发生渗漏立即停止注射, 局部浸润注射0.25%普鲁卡因5mL~10mL, 50%硫酸镁湿敷, 直到肿胀消退。

2.5 预防医源性感染

AIDS病人免疫缺陷, 极易发生感染。若增强注射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CT室空气消毒不达标、穿刺消毒不严格、一次性物品使用和管理不严格等可增加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8]。严格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专柜放置, 仔细检查有效期及包装有无漏气等。每天对CT扫描室的地面、物表、空气进行消毒。对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 操作时应戴口罩;对患有血液/体液性传染病的病人, 执行血液/体液隔离;对患有消化道传染病病人, 执行床边隔离等, 积极排除医源性感染隐患, 确保医疗安全, 避免医疗纠纷。

2.6 职业防护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与工作繁忙忽略防护、基础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医疗条件局限、职业防护设备缺乏等有关[9]。合理安排检查, 井条有序, 忙而不乱, 降低职业暴露几率。给AIDS病人注射操作时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戴口罩、双层手套、护目镜, 必要时穿隔离衣, 加配药时亦戴手套, 小心玻璃安瓿割伤手;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穿刺时尽量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就近放置锐利器盒内, 按感染性废物处理要求进行处置。制订感染性疾病穿刺操作防护措施与应急预案,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AIDS知识及防护技能培训, 提高其防护意识、暴露时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减轻病人痛苦, 减少暴露风险。根据CT扫描检查的工作量, 增加护理人员, 缓解工作压力, 配备足够防护物品, 完善防护设施。

3 体会

进行CT增强扫描的AIDS病人大多数合并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 生理、心理极其脆弱, 加上增强扫描的有创性、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病人心理需求被忽略以及潜在的医源性感染, 一系列的伤害对病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CT护理工作的重心是将对病人的损害降低到最低[9], 保证AIDS病人安全、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的同时亦要做好职业防护, 避免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李笑琴, 谢颖, 李树金.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护理与防治[J].现代医院, 2012, 12 (2) :84-85.

[2]谭彩琴, 曾玉英, 甘汉娜.心理健康指导对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3) :17-19.

[3]黎欢, 李灵, 张艳, 等.HIV/AIDS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739-741.

[4]李源, 潘彩芳, 韦柳迎.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与肺结核双重感染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 26 (4B) :1012-1013.

[5]耿跃然.CT增强扫描检查中护患纠纷的规避[J].现代护理, 2005, 11 (18) :1556-1557.

[6]马麦云.CT检查中碘过敏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2) :143-144.

[7]黎锐芳, 王琼芳, 邓晓莲, 等.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护理与预防[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2) :50-51.

[8]陶新莉, 裴新平, 李翔.CT增强扫描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与应对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8) :82-83.

上一篇:取消限购下一篇:微创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