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

2024-08-29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精选八篇)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 篇1

1 黑龙江省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应用取得的效果

1.1 取得的主要效果

2007—2011年实施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补贴项目,提高了黑龙江省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料制备机拥有数量,为推广应用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目前黑龙江省财政补贴共购买TMR饲料制备机377台(套),配套动力拖拉机191台。设备总价款12 415.31万元,其中省财政补贴3 442.282万元,中央农机补贴1 135.39万元,市、县(市)补贴257.6万元,农垦总局补贴1 563.9万元,牡丹江农垦分局补贴309.8万元,奶农自筹5 706.238万元。

2007—2011年实施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补贴项目,有效地拉动了黑龙江省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和有效地拉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一是直接经济效益。经测算饲喂TMR日粮奶牛平均产奶量增产10%~15%,饲料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饲养管理成本降低5%~10%,奶牛养殖户增加收入20%以上。按照目前项目区内8.7万头产奶牛饲喂TMR日粮,平均单产7.3 t、鲜奶价格3.30元/kg计算,仅增加产奶量1项就增加经济效益2.1亿元(每头产奶牛每年多产鲜奶730 kg×3.30元×87 000头)。5年来,总计带来经济效益至少6亿元。二是间接经济效益。2007—2011年共购置奶牛全混日粮(TMR)饲料制备机377台,基本遍布于黑龙江省主要的奶牛养殖重点市(地)、县(市),目前项目区内8.7万头产奶牛饲喂TMR日粮,而其示范、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同时又拉动青贮玉米种植、饲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发展,为奶牛产业发展由分散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

1.2 存在的主要差距

虽然黑龙江省推广TMR饲喂技术应用水平低于京、津、沪等大城市及山东省,高于其他省份,但拥有TMR饲料制备机的奶牛场(户、小区)只有326个,而目前全省采用TMR日粮饲喂的奶牛不超过15万头,占2011年末全省奶牛存栏数的百分比仅为5.1(全省行业统计数290万头),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应用较好省份相比较而言存在差距较大,又与黑龙江省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产业不相适应。如山东省100~2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基本都用上了TMR,近年来新建的奶牛场每个场的奶牛单产都在9 t左右。黑龙江省奶牛单产达9 t的只有飞鹤、完达山等几个规模化场。

2 黑龙江省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推广TMR饲喂技术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TMR饲料制备机价格比较高。目前,国内应用的TMR饲料制备机有80%以上是进口设备或进口主要部件在国内组装的设备,相比而言国产设备价格要便宜的多,但大多用户反映国产TMR饲料制备机用不住,故障率太高了。TMR饲料制备机平均每立方米容量的价格在2.0~2.5万元左右(自走式或带青贮抓手的价格更高),配套的拖拉机每立方米需1.2~1.5万元。而1 m3容量的TMR饲料制备机只能供70头奶牛使用。全省奶牛全部采用TMR饲喂技术需购置设备4 500台左右,至少需资金10亿元以上。二是省财政补贴的比例偏低,影响奶农购机的积极性。2007年项目开始曾设想如果奶农积极性高,可以3年项目1年执行,即按照省财政补贴40%,县(市)财政补贴20%的比例,1年补贴购置300台TMR饲料制备机,但2007年奶农只认购了77台。2008年省财政补贴27%,省农垦总局补贴33%(牡丹江农垦分局又补贴30%),因此农垦系统认购114台,而地方只认购了10台。2009年按农机补贴办法外,省财政再补贴20%,奶农只认购68台。2010年项目准备阶段按省财政补贴30%的比例进行申报,全省奶农申报98台TMR饲料制备机。实际执行时省财政补贴比例调整为20%,使20个购机单位放弃了原申报的44台TMR饲料制备机和9台配套拖拉机的购买权。2012年虽然奶农购机积极性比较高,但如果省级财政补贴比例偏低,必将影响奶农购机积极性。

3 黑龙江省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应用的建议

实施TMR饲喂技术是建设现代化奶牛场、追赶发达国家奶牛饲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经过5年来的实施补贴政策扶持,全省奶牛养殖场(户、小区)对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的认识逐年提高,基本形成奶牛养牛场(户、小区)共识。因此应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加快TMR饲喂技术应用的步伐,防止已取得的TMR饲喂技术应用成果前功尽弃。

3.1 继续实施TMR饲料制备机补贴项目

每年补贴购置TMR饲料制备机100~150台,具体补贴标准为:国家农机补贴资金比例为30%,省级财政补贴资金为30%。每年需国家农机补贴资金1 050万元,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 050万元。

3.2 加大TMR饲喂技术宣传、培训力度

每年省级财政专项投入30万元用于培训TMR饲喂技术,提高广大养殖户利用TMR饲喂技术的积极性和应用水平,达到提高奶牛群体单产水平,增加奶牛养殖经济效益,降低畜禽养殖业污染压力的目的。

3.3 加大TMR补贴项目监督检查力度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研究 篇2

我国农村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非农岗位上已经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减少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的处理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就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与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不开。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拥有大批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农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虽然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这些年来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使得这资源白白的浪费。在目前黑龙江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开始转向现代农业,这样又无形中又增加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得不到很好的转移和开发利用,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只能正在解决农民在转移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才能确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的目的1.描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性,总结其运行的基本规律。2.通过对不同区域劳动力素质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水平进行考虑,总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排斥力和外部吸引力。3.应用劳动力转移理论解释现实现象,总结与延伸劳动力转移背后的规律性,重点阐述转移过程中的内、外部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

4.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提供系统的框架建议与实施措施。

研究的意义1.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运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这是一项值得认真去做的工作。在我国目前这方面研究依据的主耍理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虽然已有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种解释,往往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而且是就经济论经济,忽视了对g标价值因素的分析。由于缺乏统一的、一贯地指导思想,国内这方面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特性、根本动因、内在因素以及方向、道路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重大分歧,有些认识还相当纷乱。2.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同时,也有一些综合性的混合模式可以参考,但还没有一种模式是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四种因素群,即生产力素群、生产方式素群、上层建筑素群、B标价值因素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将其整合起来的模式。本课题的整合模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述四大因素群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的整合及其相互作用才是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内在运行机制。3.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从黑龙江省的调研实际,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适的解决途径与办法。这些探求与成果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研究如何合理有序的将0前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路径选择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走亦工亦农的发展道路,主要方法是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走亦工亦农的转移道路,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农闲时选择出打工就业,这种路径要求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大力推广“亦工亦农”就业路

径,并开拓亦工亦农的经济结构,增加亦工亦农人口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种路径是就地转移,即依靠本地的经济载体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满足本地待转移劳动力的需求,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加快城市化进城,推进小城镇的发展速度,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针,实行“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针,就地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1.2.2.2关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学者关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点:第一关于个人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由先天与后进城的转移路径基本上是从农民工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压力及老人照料,缓解大城市就业、社会治安及公共生活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方面考虑,同时也结合了走中小城市化道路的观点,即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武双(2007)的研究支持这种路径选择,认为“城市一味的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会给城市自身的就业增加巨大的压力之外,也会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预期收益、增加生活成本。所以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就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出发,立足于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消化。”1.2.2.4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整合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也为我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都阳、朴之水(2003)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4个贫困县所做的实地调查发现,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整体上相对于农村其他家庭具有明显的经济收入优势,对农村来说,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外出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增加就业技能,同时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回资金和新观念认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城市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到来,会解决大量的城市用工缺口,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再者转移也会产生对社会否面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和输入地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比例失调,大量农田被荒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等,对输入地来讲,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社会管理成本不断增高,大量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生活秩序的冲击也不容忽视。51.2.2.2 关于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因素尹少勋(2010)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按照转移的方向性分为三个部分,即转移的源头、渠道和去向,再通过设计模型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几个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即制度和收入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最大。张伟志等(2004)认为影响劳动者进行转移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二元体制结构制度、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影响及劳动者个人自己因素等。裴新辉等(2008)认为,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力的约束、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对非城市劳动力的歧视都是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目前来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因素是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赵荣祥(2008)则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应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陈舒静(2008)等在重庆綦江县调研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调研时发现农民需要社会保障。赵慧卿等(2009)人认为虽然传统的土地户籍制度是一个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是农民自己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才是最大的障碍。黄国华(2010)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转移率就越高,反正越低。尹少勋(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即源头、渠道和去向,得出了农民收入的变化和现有制度的规定才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因素。1.2.2.3 关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对策周陆昌(2008)运用比较劳动力生产率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周陆昌把那些达不到平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看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总是从劳动生产率低下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他们同时对1982 年到 2005 年期间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剩余劳动

力数量在呈逐年增加趋势。认为目前就业的农民工基本缺乏工伤保险,遇到大病等缺乏保障,政府应该为有文档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城镇医疗保险。黄嘉(2009)认为,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贾常晋、田新翠(2009)认为应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农业产业内部发掘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度,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给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曹海英(2010)通过对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通过改革废除目前不合理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城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的吸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开和健康2-2-2国外研究状况。1.2.1.2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_提出来的。它将一国经济分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部门和与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一部门。他认为现代工业为什么会在劳动生产率上远远高于农业,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劳动工具的进步,完善了工业体系的生产方式。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村人口众多,而现有的土地无法承载如此多人口的现实问题,农村地少人多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而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正好与城市工业用工不足的现状相匹配,因此这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生产部门去城市发展,并且农业生产的的产量也不会下降同时还有利于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易斯的理论思想是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其理论对对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1.3托达罗模型这一模型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70年提出来的并以其名字命名,体现出托达罗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代表性。在转移动机的解释上,诸多学者都认同经济因素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托达罗之前,大多数研究者将实际工资收入的差异看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力因素,而托达罗则认为是预期收入差异造成了劳动力的转移而非实际收入差异,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农村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才有可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合理有序转移,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由于农民流动而造成的城市发展问题,如失业、城市管理问题等,这一模型指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1.2.1.4 “推力一拉力”理论“推力”和“拉力”理论最早是由赫伯尔和米切尔于20世纪30到40年代提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他们认为,迁出地的耕地不足、就业不足、基本生活设施紧张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构成了迁出地的“推力”,促使人们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迁入地更好的就业机会、基本设施和生活质量,构成了迁入地的“拉力’,吸引人们向这一地区迁移。“推力一拉力”理论随在时间上被较早的提出,但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应该得益于唐纳德.博格等人在50年代末发展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充实,使其更具有2西方发达国家16世纪初期便开始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19世纪中、后期绝大多数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较早而且已经形成多种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报告,翻阅了解国 内、国外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成果,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派及思 想,以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对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本部分试图通过

对转移关系的研究,发掘其相互之间内部作用的机理,为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剩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使本次典型调查反映出黑

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实情况,本文采取“入户调查为主,面上座谈为辅” 的方式,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化等 6 个具有区域代 表性的市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市确定 2 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 确定 1 个行政村,随机抽取了 1200 个农户(每个村 100 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逐户填写问卷,了解掌握调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做了深入分析研究 的准备。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科学准 确的了解当前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用以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走向和态势3-3-1研究主要内容3-3-2研究的方法规范分析

本文在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部分采取的是规范分析法,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 的相关文献,从而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有了初步了解,从他 们的研究中提取了对本文研究有利的精华部分,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 上进行研究。

1.3.2.2 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对现存黑龙江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数

量进行了估算,主要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测度法计算出黑龙江省全体居民 的总收入,再通过劳均产值测算法计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最后估算出农 村剩余劳动力率。这种方法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标准是看其收入是否低于黑龙 江省居民平均收入。第二种方法是是通过一个公式来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 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口—农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这个方法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那些达不到社会平均生存率的劳动力。

1.3.2.3 定性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对黑龙江农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

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调研 篇3

一、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省份, 截止到2015 年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9156 人, 在矫人员21824 人, 解除矫正27332 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仅为0. 085% , 远远低于0. 2% 的全国平均水平。[2]黑龙江省各地区均已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司法所具体实施, 社会力量参与帮教, 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 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等文件, 先后建立了《关于开展清查收缴社区服刑人员出入境工作证件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文号及人员档案的通知》等10多项工作制度, 并与省综合办、民政厅、教育厅、人保厅签署了《关于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形成了专群结合、多方联动、合力监管的工作态势。

二、黑龙江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特色

为进一步规范矫正工作, 确保矫正质量, 遏制重新犯罪, 黑龙江省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管理,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形成了本省特色, 尤其是探索建立了“组织建设网络化、队伍建设多元化、衔接工作规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监督管理制度化、帮困扶助社区化”的六化工作模式, 已成为黑龙江省矫正工作的亮点和经验。

(一) 创新思路, 凝聚力量, 强化社区矫正保障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坚持把强化组织、制度、队伍和经费保障作为社区矫正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网络, 建立了规范组织协调、工作环节、工作行为的制度的体系, 锻造了由人民警察、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 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我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为解决司法所人员不足、执法力量弱等问题, 抽调了一定数量原劳教人民警察来参与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为使抽调民警尽快进入角色,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为每名民警建立执法档案, 定期进行考核。一年多来, 抽调民警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入矫宣告、调查走访、个别教育、训诫谈话、收监执行等矫正工作, 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到场”, 即社区服刑人员宣判交接时必须到场、不服从管理时必须到场、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时必须到场。实践证明, 抽调民警参与矫正工作, 不仅充实了工作力量, 而且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二) 科学管理, 务实求效, 提高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系数

一方面坚持个性化管理。黑龙江省对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实行分类、分等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日听声、周见人、月考核、季鉴定、年考评”工作制度, 探索总结了“约、谈、访、查、评”五步工作法; 对重点人员建立了联管联控工作机制, 实行包人、包管、包教、包扶“四包”责任制; 另一方面坚持动态化稳控。在全省统一开发应用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档案和信息库, 为300余个司法所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对一万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24 小时电子定位管理, 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 三) 统筹谋划, 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

在帮困解困规划中, 提供临时救助, 加强社会保障, 对符合条件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责任田和宅基地政策。对因病无力医治的, 通过协调卫生部门和组织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在创造发展条件规划中, 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 帮助安置或者推荐就业, 并通过落实金融贷款、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自出创业。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 定期举办焊接、厨师、家政服务等可快速上岗就业的培训班; 与城管部门协调, 在个体经营上给予政策扶持, 为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三、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一)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工作进展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迅速、试点较早的地区, 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大、接收人员数量多, 而经济条件差、试点晚的地区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一问题, 应继续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应根据接收人员的数量,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 同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由市、区 ( 县) 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 完善审计检查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另外, 针对部分矫正对象,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基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可以由矫正对象所在单位及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共同筹集资金并建立工作基金以支持矫正工作, 对价是由矫正对象学习工作技能并在单位服务一定年限。这对双方来说都有益。

( 二) 社区矫正能力严重不足

2015 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增幅较大, 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 , 但司法所的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却基本与去年持平,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 这些都反映出我省目前的社区矫正的能力不足。实践中, 司法所作为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与村 ( 居) 委会密切合作,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开展矫正工作。因此,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社会培训、法制宣传尤其是实例演示宣传, 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为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搭建一个可以施展技能、才干的平台。

( 三) 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思想障碍, 宣传力度不够, 认知度低

社区矫正工作这项制度从制定到试行, 再到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修正案八, 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 社区群众大部分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知之甚少, 比较陌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 使社会群众认识到, 社区矫正是国家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是行刑方式社会化、人道化的重要体现, 在对于罪犯的改造及预防犯罪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 应加强与群众沟通, 在社区接收服刑人员时, 让群众认识到他们虽是戴罪之身,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 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普法宣传时, 向群众介绍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犯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犯, 这五类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较小, 在矫正机关的教育监管下, 不会对社区安全构成威胁。[3]在选择服刑地时, 应尽量将罪犯放在其犯罪前所居住生活的社区进行矫正, 这样群众对其比较了解、容易沟通, 有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13-16.

[2]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2015年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材料.

黑龙江省粘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篇4

黑龙江省虫源主要由江淮麦区迁飞入境, 从全国来看, 黑龙江省为二代常发区 (即黑龙江省一代) 、三代偶发区 (即黑龙江省二代, 下文中粘虫所提世代均为全国世代而非黑龙江世代) 。2012年三代粘虫在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和辽宁等我国华北及东北多地相继爆发, 近十年来罕见。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测报处统计, 全国发生面积超过200万hm2, 玉米田幼虫密度最高地块百株虫量达到4 000头。黑龙江省粘虫总体偏重发生, 局部重发生, 二代发生范围广、三代局部发生重, 两代幼虫共发生面积为96.59万hm2。主要特点:一是范围广。6月中下旬二代粘虫幼虫在黑龙江省10余个市40余个县 (市、区) 不同程度发生, 三代幼虫在7个市30多个县 (市、区) 的局部地块暴发, 发生较重的有肇东、肇州、肇源、双城、杜蒙、泰来、大同、林甸、安达和呼兰等10余个县 (市、区) , 二代、三代幼虫发生面积分别为61.07万、35.52万hm2。二是密度高。二代粘虫发生地块平均百株虫量达40~50头。三代幼虫发生地块玉米平均百株虫量100~200头, 最高百株虫量达4 000~5 000头。三是危害重。玉米、谷糜和水稻等多种作物受害, 其中以玉米受害面积最大, 严重地块玉米植株叶片被吃成缺刻甚至光秆, 造成大幅度减产。三代幼虫爆发主要原因:①虫源基数大。6月中下旬一代粘虫成虫迁入黑龙江省, 迁入数量大、范围广, 田间残虫数量较大。②气象条件有利。6月中下旬, 气温高, 降雨多, 田间湿度大, 利于二代粘虫发生。同时7月下旬黑龙江省降雨较多, 降水天气形成的下沉气流较频繁, 使当地虫源羽化出的成虫不能及时外迁, 且下沉气旋也容易使起飞粘虫成虫在迁出过程中于当地迫降产卵为害, 造成2012年三代粘虫局部地块集中暴发危害。③隐蔽性加重危害。二代幼虫3龄前隐藏在玉米心叶中为害, 三代粘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 田间植株郁蔽, 农民很少进地, 均很难及时发现, 加重了危害。④防治困难。由于二代幼虫是在心叶内为害, 虫体很难直接接触药液, 影响防效。三代幼虫发生期玉米植株高大繁茂, 受作业机械有限影响, 无法及时防治, 控制危害, 因此加重了受害程度。

因此对于粘虫的防治, 应根据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采取有效措施。

1 绿色防控措施

1.1 糖醋盆法

40°~50°白酒125 mL, 水250 mL, 红糖375 g, 食醋500 mL, 90%的晶体敌百虫3 g。先将红糖和敌百虫称出, 用温水融化后, 加入醋、酒, 拌匀, 制成糖醋诱液, 诱杀成虫。

1.2 性诱捕法

根据作物田粘虫量悬挂不同数量性诱捕器, 引诱异性粘虫交配, 以减少产卵量, 同时杀灭成虫。

1.3 杀虫灯法

于5月中下旬每天20∶00至次日5∶00打开杀虫灯, 诱杀成虫。

1.4灭除卵块

根据粘虫产卵趋枯性, 在田间插杨树枝把或谷草把, 连续诱集并烧毁卵块, 每插900~1 500个·hm-2 (蛾量大时酌情多插) , 5d更换1次, 换下的枝把、草把集中烧毁。此方法能减少粘虫卵量和幼虫数量。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必须在幼虫孵化初期至三龄前, 三龄后幼虫抗药性增强, 五龄后的幼虫抗药性是三龄前幼虫的十倍之多, 防治适期总计5~10d。因此粘虫短期预测预报尤为重要, 准确预测蛾峰后, 推算出防治适期, 药剂防治。

一般以菊酯类农药或菊酯类与有机磷混剂效果最好。可选用2.5%溴氰菊酯、5%氰戊菊酯、25%氰辛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 按说明使用, 尽量将药液喷施在玉米心叶内。防治三代粘虫, 建议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类药剂。

3建封锁带, 防止转移

发现粘虫迁移危害时, 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15cm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用40%辛硫磷乳油1 125~1 500g·hm-2加适量水, 拌沙土450kg·hm-2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 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潘蕾.东亚迁飞场的Pied Piper效应与我国三代粘虫的间歇性爆发机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9:1-10.

[2]LI Jihong.Occurence law of armyworm in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10, 1 (3) :31-36.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一、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状

(一)流转规模在扩大

被调查的89个土地转入农户,2010年转入土地4790亩,2011年转入8303亩,2012年转入9879亩,2013年转入18997亩,2014年转入24748亩;被调查的78个土地转入合作社,2010年转入土地59230亩,2011年转入83902亩,2012年转入104557亩,2013年转入163326亩,2014年转入275466亩。可见,黑龙江省的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增大,2014年转入量与2010年相比,被调查农户转入量增长了4倍,被调查合作社转入量增长了3倍。

(二)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产业分工和效能提升,使土地转入和转出农民均受益。土地转入农民从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产两个方面获取规模效益。据调查,土地转入户转入土地后,收入增加很多的占被调查户的31.8%,收入增加一些的占61.4%,基本没变的仅占6.8%,收入没有减少的同时,土地转出农民又获得另行择业收入和流转收益。据调查,土地转出户转出土地后,收入增加很多的占27.5%,增加一些的占29.7%,两者合计占57.2%,收入基本没变的占24.2%,减少一些的占17.6%,减少很多的仅占1.0%。

(三)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

由于土地转让时间长短、所在区域、土质和流转土地用途不同,各地土地流转价格差别较大,但由于黑龙江省近年连年丰收,粮食生产效益较好,土地流转价格总体呈较快上涨趋势。据成本效益调查数据,2011年流转土地亩均租金水稻384元、玉米250元、大豆207元,2014年水稻479元、玉米376元、大豆213元,分别增长了24.7%、50.4%和2.9%。大豆租金增长较慢与2013年大豆受灾较重,当年种植效益较差有关,2013年大豆亩均租金为250元。

(四)土地流转参与方扩大流转规模意愿强烈

被调查参与流转农户或合作社绝大多数感到流转过程简便,纠纷少。被调查的258个农户或合作社中,认为土地流转过程简便的占95.7%,在流转过程中没有发生过纠纷的所占比重为97.3%。绝大多数希望扩大流转规模。被调查合作社中,愿意今后大规模转入的占62.8%,小规模转入的占20.5%,两者合计83.3%,希望维持原状的占15.4%,希望小规模转出的仅占1.3%;被调查转入农户中,愿意今后大规模转入的占41.4%,小规模转入的占24.1%,两者合计65.5%,希望维持原状的占29.9%,希望小规模转出的仅占4.6%。可见,无论是合作社还是转入农户,扩大土地转入规模的愿望均较强烈,合作社相比更强。相对应的,转出土地农户中,84.6%的农户愿意继续转出土地。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

(一)土地流转主要形式为转包

截至2014年10月,黑龙江省农村土地已流转6507万亩。一是转包土地面积为4489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量的69%。二是出租土地面积为710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量的10.9%。三是土地入社流转面积为1121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量的17.2%。四是转让土地面积为92万亩,占流转总量的1.4%。五是互换土地面积为95万亩,占农村土地流转总量的1.5%。

(二)转入土地期限以短期为主

被调查转入农户转入土地中,1年租期的占30.7%,2~3年租期的55.5%,即租期在3年以内的占86.2%,而4~5年租期的占8.5%,6年以上租期的仅占5.3%。被调查合作社转入土地中,1年租期的占24.5%,2~3年租期的33.0%,即租期在3年以内的占57.5%,而4~5年租期的占29.4%,6年以上租期的仅占13.1%。转入农户与合作社转入土地,虽均以3年以内的短期租期为主,但合作社4年以上中长期转入土地面积所占比重比转入农户高28.7个百分点。

(三)转入土地几乎全部用于种粮

被调查转入农户中,转入土地用于种植粮食的占99.6%;被调查合作社中,转入土地用于种粮占99.7%。

(四)转出耕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

要求被调查土地转出户选出转出耕地最主要原因,39.8%的被调查户选择到外打工,23.9%的选择缺乏劳动力,19.3%的选择种植业经济效益差,11.4%的选择在本乡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另有5.6%的被调查户选择了其他原因。

(五)农户转出土地后主要依靠打工和土地收益谋生

被调查的土地转出农户中,对最主要的谋生方式,40.7%的被调查农户选择外出打工,36.2%的选择靠转出耕地收入和耕地各种补贴生活,选择依靠耕种剩余耕地谋生和从事非农其他经营活动的均占7.7%,选择在村内担任职务的占5.5%,选择从事养殖业的占2.2%。

三、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运作不规范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农户之间自发流转,流转的对象大多局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民,且多为转让人的亲戚和朋友。由于这种亲戚朋友之间的流转,在流转时大都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是通过有关部门签订书面流转协议。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成为纠纷发生的诱因,也使得解决纠纷时欠缺可靠的依据。

(二)土地流转期限较短

农村土地能否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能否有稳定、可靠的非农收入。由于黑龙江省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和本领,农民务工经商收入普遍较低且不稳定。加之农民恋土情结根深蒂固,视承包田为“保命田”,即使外出打工、进城经商,也要保留承包田,不愿长期转让或转包他人经营,免得一旦失业或年老时无稳定生活来源。部分农户认为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好,对未来有关依据土地实施的利好政策还存在较高期望。因而,大多数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流转土地。据调查农户转入土地面积中6年以上租期的仅占5.3%,被调查合作社转入土地中6年以上租期的也仅占13.1%。由于流转期限过短,造成许多转入方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修和改造以及对土壤改良等长期投入,多采取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农田基础设施状况欠佳。

(三)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存在障碍

土地发包到户,各村将村内远近不同、好中差不同的各类地块均衡地分配给各户。二轮土地承包时绝大部分村屯采取的是大稳定、小调整,到目前除个别农户自行互换互串并地以外,大多数农户经营的土地均在3块以上,土地存在细、碎、零、散等问题,不易进行连片流转。由于各户土地相对分散,散户的流转意愿又不可能完全统一,有的农户与转入农户或合作社之间存在利益争执或矛盾,有的甚至故意抬高地价谋取更大利益或索性恶意破坏连片耕种。很多流转的土地往往分散无序,不能形成连片规模经营,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派上用场,给规模化经营带来了很大困难,无法充分获得规模效益。

(四)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全省还有近2/3县(市)没有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近一半县(市)没有建设土地流转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由于缺乏中介服务,想扩大经营规模的种粮大户或合作社不得不一家一户谈判,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不变的,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五)农户土地边界和面积确权较难

一些农户土地由于毗邻的道路、河流、湖泊、山峰等自然标志物有所变化,耕地界限不清。部分农户分地时耕地面积数低于实际,或者私自开荒,拱地头儿,拥有了一部分黑地。一些农民考虑到一旦入合作社,合作社要按台账上的面积对农户进行核算并分配收益,这样这部分黑地就暴露出来,担心集体就会收回,纳入到机动地管理并追缴相关费用,而不愿意以地入合作社。

(六)土地流转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政策引导不足。调查显示,被调查转入农户中,有21%的被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当地支持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认为政策力度一般的占54%,而认为力度大的仅占25%;被调查合作社中,有24%的没有听说过支持政策,认为政策力度一般的占41%,而认为力度大的仅占35%。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被调查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普遍反映,亟需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政策支持。三是农业保险保障力低。四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足。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而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还难以充分满足农业生产全过程作业需要。同时仓储、烘干、晾晒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此外,部分农民家中有农用机械,在土地流转后,将造成机械闲置或只能低价处理,农民感觉比较亏本,不愿流转土地。

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教育力度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宣传和解释合同条款的内容和含义,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消除疑虑。二是向农户讲清土地流转模式、流转过程、流转长期效果、流转过程中涉及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搞好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帮助他们算好经济账,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三是引导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四是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在签订合同中给农民提供指导。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

国家应考虑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和历史遗留问题多、工作难度大的现实,将黑龙江省及早列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省份,以保证在2017年如期完成确权工作,并为全国全面开展确权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集体所有权确权工作,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及水利用地等土地权属争端。在此基础上,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尊重历史和现实,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属、界址、面积,做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严格遵循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合理确认和确定每一宗承包地的到户承包经营权。对原承包地块“拱地头”增加面积不大的给予确权。而对于增加面积较大或另外开垦的耕地,可由原实际耕种人继续进行经营,暂不予以确权,或在村集体给予适当补偿后,划归集体机动地。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监管体系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乡镇以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贯彻落实土地流转政策,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的鉴证;对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登记、变更等情况进行备案,做好土地流转信息库的适时维护。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点,由村报账员兼任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信息,协调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利益,督促依法签订流转合同,调解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登记,及时向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动态情况。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服务机构加强土地流转后用途的监管。跟踪流转土地,严格按流转合同规定使用,不能随意改变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

(四)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一是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必须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签订全省统一文本格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书面流转合同,帮助和指导农户签订租赁合同,载明租金在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情况下的增长方式。同时乡镇开展流转承包合同的鉴证服务。二是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规范标准的信息化家庭承包土地台账、机动地、五荒承包台账和土地流转台账,逐步实行计算机化联网管理,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公开。三是规范和促进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自主服务,建立科学的农地评定、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

(五)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流转发展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 篇6

生猪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畜牧养殖品种, 其产值占整个牧业总产值的30%左右, 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黑龙江省一直十分重视生猪产业, 把其放在推动食品工业大省建设的位置上大力扶持。在国家和省级政策的支持下, 近年来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发展迅速, 基地规模逐渐扩大, 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及牡丹江、佳木斯郊区为主的生猪主产区, 其中巴彦、望奎、肇东、北林等17个主产县 (区) 被列入国家2011年生猪调出大县。

在保障黑龙江省市场供应的基础上, 黑龙江省60%左右生猪销往省外, 其中2011年销往北京市场65.2万头, 产品以其绿色、优质、美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开拓方面, 黑龙江省在完善现货交易的同时逐步探索生猪中远期电子交易, 且正协调打开对俄出口市场。据国家统计数据调查总队统计, 2011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数量在全国总量下滑0.8%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同比增长2.13%。据黑龙江畜牧兽医局预警平台监测数据显示, 2011年12月份40个监测村生猪存栏27 117头, 同比增长6.10%;其中仔猪存栏7 318头, 同比下降0.40%, 受仔猪成活率下降影响, 仔猪供应略紧。

2011年黑龙江畜牧兽医局会同黑龙江省财政厅对全省能繁母猪数量进行了彻底清查, 全省 (不含农垦) 母猪存栏共227.6万头。总体看, 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从长远看, 生猪产业基础好, 市场拉动力强, 发展后劲强劲。

2 近期生猪价格走势

2011年年初开始, 生猪价格逐渐上涨, 并且与往年不同, 在春节过后猪价不降反涨, 在6—7月份快速攀升, 7月份创历史新高。此后, 受国家出台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稳定了猪产品市场消费预期, 以及生猪出栏量逐渐增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猪价开始回落。

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2月份, 黑龙江省活猪平均价格在每千克16.00~17.00元之间小幅波动。受“两节”消费量增大拉动, 2012年元月活猪价格保持在每千克16.60元以上, 2月份猪价呈现小幅下降趋势。2月中旬开始, 活猪价格快速下降, 跌破每千克16.00元, 3月份猪价跌幅缩小, 当前全省活猪平均价格14.04元/kg, 与2011年同期相比 (简称同比, 下同) 上涨5.79%。

仔猪、猪肉价格受活猪价格下跌影响均小幅下降, 仔猪价格33.13元/kg, 同比上涨40.09%。猪肉价格22.18元/kg, 同比上涨11.5%。

3 走势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东、西部几个生猪大县的调查, 2月中旬出栏生猪价格波动明显, 主要受供需关系影响, 2012年春节后正是猪肉消费疲软时期, 百姓购买力下降, 市场货源相对充足, 屠宰企业生猪收购量随之减少, 同时压低收购价格, 造成猪价跌幅加大。同时, 鸡蛋、白条鸡价格下滑也对猪价造成一定影响。

仔猪价格没有快速下滑, 主要原因是春季为养殖户集中补栏时期, 且养殖户没有因近期猪价下降影响养殖积极性。当前, 自繁自育养殖成本价每千克12.00元, 出栏1头猪可获利180元左右, 外购育肥成本价每千克13.00元, 出栏1头猪可获利80元左右。

预计4月份猪价仍有下降空间, 但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监测数据显示, 近期黑龙江省生猪饲养量没有明显变化, 能繁母猪存栏量没有出现异常波动, 生猪饲养成本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部分地区饲料原料价格还存在上涨势头, 并且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 对猪肉消费也会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市场供需将趋向平稳, 猪价会在小幅震荡中运行。如国家不大量进口猪肉, 预计2012年生猪价格将趋于合理, 不会跌破平衡点。

4 政策建议

4.1 紧密监测

密切关注生猪价格及猪粮比价走势, 如猪粮比持续4周低于6∶1, 应及时按《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

4.2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向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生猪生产、市场、价格信息, 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指导养殖户合理调整饲养结构。同时坚决打击哄抬、囤积等操纵市场价格行为。

4.3 做好防检疫工作

全面开展集中强制免疫和补免工作, 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同时加强对腹泄病等常见多发病的防治工作。继续加强检疫监管和监测, 保证屠宰检疫达到100%, 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确保生猪产业安全。

4.4 中远期电子交易

在做好现货交易的基础上, 开拓生猪销售市场, 推进中远期电子交易, 实现发现价格、锁定利润、稳定预期的作用, 有效化解中间环节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农企双方的收益水平。积极与京、津、沪等城市进行工作对接, 持续增加市场活猪供给量, 引导黑龙江省内生猪市场价格向相对合理水平发展。协调打开对俄出口市场, 进一步拓宽生猪销售渠道。

4.5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协调金融部门继续加大养猪专项信贷资金投放, 增加中长期贷款,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推进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建设。规范生猪贩运行为, 建立经纪人准入制度, 开辟生猪外运绿色通道, 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6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 篇7

1 生鲜乳小幅震荡, 奶牛养殖效益稳定

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以一个泌乳期为周期, 以每头单产5 t的奶牛为参考标准, 净利润为3 279.42元, 环比上涨0.86%。

8月份生鲜乳的价格在2.90~2.92元/kg之间小幅震荡。8月份第5周生鲜乳价格2.91元/kg, 比上周上涨0.39%, 同比下降2.84%。全省奶价最高的地区是安达, 为3.09元/kg;最低的地区是佳木斯郊区, 为2.50元/kg。7月份, 农垦总局当月交售奶量最多, 为48 649 t, 其次为绥化市, 为44 548 t。在全省现有的乳品公司中, 完达山8月份收购量为49 189 t, 占全省8月份生鲜乳收购量的20.63%;其次为伊利, 收购量为43 558 t, 占全省的19.88%。

2 猪价小幅回升

8月份全省仔猪价格在30~40元/kg, 平均价格35.05元/kg, 比7月份下降了1.80%。全省活猪价格在13.40~15.00元/kg, 平均价格14.17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3.67%。全省猪肉价格在18~24元/kg, 平均价格21.66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3.79%。

8月份, 活猪价格持续回升, 自3月末以来首次达到14元/kg以上。猪肉价格随着活猪价格小幅上涨, 仔猪价格受7月份猪价低迷影响略降。8月末猪粮比价6.32, 比7月同期高0.3, 自繁自育生猪养殖效益在150元左右。对全省17个县340个养殖户监测数据显示, 8月份生猪出栏量较7月份低4.97%, 由于猪肉消费量逐渐增加, 并且饲料成本不断上涨, 所以生猪出栏价有所提高。

3 蛋价创年内新高

8月份全省鸡蛋价格为6.80~10.00元/kg, 平均价格8.71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23.12%。通过对5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每只蛋鸡一个饲养周期计算, 每只蛋鸡净利润33.05元, 环比上涨234.08%。

2012年鸡蛋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波动较大, 年初开始蛋价持续下滑, 春节效应也未能拉动蛋价上涨, 2—5月份蛋价连续18周低位运行, 此后, 在端午节前消费量增加带动下, 蛋价突然快速上涨, 节后逐渐回落, 8月份蛋价再次快速上涨, 部分地区已涨至10元/kg, 近2周连创2012年新高, 8月份前4周, 蛋价分别环比上涨9.36%、6.87%、5.90%和3.57%, 平均价格比7月末上涨了1.63元/kg。目前, 各大院校陆续开学, 中秋节也即将到来, 短期内鸡蛋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但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建议养殖户不要存在惜售心理, 并且不要盲目跟风, 应该理性调整生产规模。

4 肉鸡养殖效益增加显著

全省活鸡的价格9~18元/kg, 平均价格11.89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2.2%;全省西装鸡价格11.40~16.80元/kg, 平均价格13.59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1.67%。通过对全省的5个定点监测县的情况具体来看, 以每只肉鸡一个养殖周期计算, 净利润为6.19元, 环比上涨24.79%。

肉鸡的养殖效益, 8月份出现了大幅的增长, 随着两节日的临近, 肉鸡养殖效益依然可观。

5 牛羊肉价格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

全省牛肉价格为36~49元/kg, 平均价格44.31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3.58%。通过对3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育肥周期计算, 每头肉牛净利润为1 284.22元, 环比上涨8.08%。

全省羊肉价格为41~68元/kg, 平均价格57.21元/kg, 比7月份上涨了2.22%。通过对4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每只肉羊的净利润为411.53元, 环比上涨4.24%。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情况 篇8

1生鲜乳价格微涨, 奶牛养殖效益增加

4月份奶价在2.50~3.49元/kg区间内, 平均价格3.08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0.36%。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一个泌乳期为周期, 以规模饲养场中每头单产5 t的奶牛为参考标准, 净利润为3 476.31元, 环比上涨11.66%。

4月份第4周生鲜乳价格3.10元/kg, 比第3周上涨0.56%, 同比上涨3.58%。通过对生鲜乳收购站监测, 黑龙江省奶价最高的地区是双城市, 为3.49元/kg;最低的地区是富锦市, 为2.94元/kg。据对黑龙江省7个县21个规模场的监测数据显示, 牛群结构好、管理规范的规模化场奶牛养殖效益在每头3 200元左右。

2猪价持续低迷

据监测, 4月份黑龙江省仔猪价格在17.00~38.00元/kg, 平均价格27.13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4.27%。全省活猪价格在10.40~12.00元/kg, 平均价格11.12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9.78%。全省猪肉价格在16.00~24.60元/kg, 平均价格19.08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10.92%。

4月初生猪价格延续下跌趋势, 猪粮比接近红色预警区域。受国家收储和“五一”节日效应的拉动, 4月中旬猪价止跌回升, 但猪价仍低于盈亏平衡点, 4月份猪粮比仍处于黄色预警区。通过对绥化市北林区、安达市等的实地调查, 由于猪价跌速超过养殖户心理预期, 出现集中抛售的情况, 一些散养户退出养殖。规模猪场通过减少育肥、出售仔猪降低损失。据对黑龙江省17个县340个养殖户的监测数据显示, 生猪存栏比3月份低10.8%, 出栏比3月份高10.5%。对黑龙江省9个县27个规模场的监测数据显示, 4月份每头生猪亏损150元左右。

3鸡蛋价格持续下滑

4月份黑龙江省鸡蛋价格为7.00~8.60元/kg, 平均价格7.66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6.45%。

通过对5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每只蛋鸡一个饲养周期计算, 每只蛋鸡净亏损3.24元, 环比下降132.69。另外, 受H7N9禽流感事件影响, 4月份鸡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4月份蛋鸡养殖已经亏损。

4肉鸡价格微涨

4月份黑龙江省活鸡的价格6.00~16.30元/kg, 平均价格11.04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4.80%;全省西装鸡价格10.00~16.80元/kg, 平均价格13.23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4.95%。

通过对黑龙江省的6个定点县的监测情况来看, 以每只肉鸡一个养殖周期计算, 净利润为3.26元, 环比下降30.92%。活鸡、西装鸡价格4月份持续走低, 肉鸡的养殖效益连续2个月大幅下降。

5牛羊肉价格高位波动

4月份全省牛肉价格为48.00~60.00元/kg, 平均价格54.83元/kg, 比3月份下降了0.36%。通过对6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育肥周期计算, 每头肉牛净利润为1 226.01元, 环比下降19.45%。全省羊肉价格为62.00~70.00元/kg, 平均价格64.80元/kg, 比3月份上涨了0.97%。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来看, 每只肉羊的净利润为419.74元, 环比上涨3.15%。牛羊肉价格的持续上涨, 造成消费人群减少, 因此2013年年初以来牛羊肉价格涨幅见缓。由于饲养成本的增加, 市场需求的增大, 一段时间内牛羊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

6饲料价格小幅波动

上一篇:相移长周期光栅下一篇:金属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