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个人价值观

2024-07-12

美国个人价值观(精选十篇)

美国个人价值观 篇1

关键词:超验主义,美国个人价值观

引言

超验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学和哲学运动, 又称“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 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有美国思想家及诗人拉尔夫 . 爱默生、作家及哲学家亨利 . 戴维 . 梭罗和玛格丽特 . 富勒等。毋庸置疑, 超验主义对美国的影响和贡献是深远的、空前的, 它已渗透到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包括文学、哲学、绘画及社会价值观等等, 其精神已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文章就超验主义对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做一详细的分析。

一、超验主义产生的背景

学界都认为“超验主义”从理论来源上说是源于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的先验论学说。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凡一切知识不与对象有关, 而惟与吾人认知对象之方法有关, 且此种认知方法又限于其先天的可能者, 我名此种知识为先验的。此一类概念之体系, 可以名为先验哲学。”[3] 换句话说, 超验主义是指超越或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人类天性。最初, 这个词是具有贬义的意味的。后来随着爱默生等人的影响日益深广, 才渐渐地失去了其贬义的一面, 最终成为美国文学乃至哲学界一个重要的术语。超验主义在美国产生及其发展壮大是必然的, 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首先, 爱默生等一批美国超验主义者所生活的年代是美国独立战争后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这一段时间。在这期间, 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摆脱了英国的统治;在经济上, 美国正向工业化进程迈进。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 是美国产生超验主义运动的物质基础。同时, 美国也经历着西进运动, 这一运动是美国在文化等方面真正实现独立、实现美国化的进程。然而, 与政治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不同, 在思想文化方面, 美国却依然依附于英国甚至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需要探索和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最后, 超验主义产生也有着宗教因素的作用。事实上, 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生正是在反对在新英格兰地区盛行的加尔文教和唯一神教的过程中而兴起的。在早期, 加尔文教和唯一神教对美国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促进美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二者成为束缚当时年轻人思想的枷锁。如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坚持“因信称义”, 强调“预定论”和“上帝选民论”等。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障碍, 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宗教基础。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 美国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社会问题呼吁新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 超验主义运动应运而生。

二、超验主义思想内涵

就思想来源来说, 超验主义的教义主要受到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新柏拉图主义、德国理想主义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等教义的影响。其核心主张是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 强调直觉的重要性。首先, 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 认为这是宇宙最重要的存在。而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 是万物之本, 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如爱默生认为, 人类的灵魂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美的存在。它是由上帝创造的, 如上帝般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其次, 超验主义者重视个人个性的发挥。他们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他们强调万物本质上是统一的, 即万物皆受“超灵”的制约, 而人类和“超灵”是一致的。而人类要认识自然、认识世界, 就必须发掘自身内部的“天赋”。而所谓的“天赋”, 就是个人自身特有的、与他人不同的特质。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和传统, 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其三, 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 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 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 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 它是超灵的外衣。他们自然观的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 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相信你自己” [1], 这句话是爱默生的名言, 也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座右铭。主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蕴含着个人主义的光辉。

三、超验主义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谈到美国人的价值观, 就不得不提个人主义。在多数中国人看来, 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 它意味着自私自利,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然而, 个人主义在美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是指崇尚个性, 重视个人价值的培养及挖掘, 提倡自立, 反对各种外在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干涉和阻碍等。如今, 个人主义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价值体系, 代表着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倾向, 他们相信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那么它与超验主义又有何相干呢?事实上, 很多人认为在英语里最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的正是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爱默生。而历史也证明, 超验主义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超验主义者的思想及作品中都闪耀着个人主义的光辉。我们不妨来看看爱默生和梭罗两位超验主义者的个人主义思想。

个人主义不是爱默生的新创, 在其之前个人主义在美国已经产生并得到很长时间的发展。然而, 之前所谓的发展更准确地来说就是英国个人主义的翻版, 即承认和维护上帝赋予个人的权利。爱默生对美国个人主义的贡献就是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超验主义”的高度。超验主义是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 他个人主义的产生就是“超验”的结果。刘宽宏曾说:“研究爱默生个人主义, 我们必须把目光关注到超验主义上, 因为超验主义是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换言之, 爱默生是从超验主义的角度构建其个人主义哲学的。”[4] 爱默生重视精神, 强调个性和人精神的神圣性, 同时还提倡个人及民族的自立等。《论自然》是爱默生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其第一篇阐述超验主义的作品。他写道 :“我们的先辈正视神和自然界, 而我们却要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跟宇宙建立起一种更直接的关系呢?”[2]。在文中, 他认为上帝存在每个人心中, 强调个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在他的《论自助》中, 爱默生阐述了自己重视个人及个人价值的理念, 提倡人们关注精神, 能够独立思考, 不要屈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些都是爱默生个人主义的理念, 大致有三个特征, 注重精神、强调个性及提倡自立。

梭罗作为另一个美国杰出的超验主义代表,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着超验主义的理念。他的两部作品《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都阐释了他的个人主义理念。在《瓦尔登湖》中, 梭罗记录了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独居生活及在此期间的一些思考。“《瓦尔登湖》中表现出的离群索居, 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个人与社会机构和社会潮流抗争的精神。梭罗的个人主义思想是他不愿意人云亦云, 而且和爱默生一样, 梭罗坚决反对任何机构化的组织, 认为人应当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而不是法律或规章制度。”[6]他还认为“个体不需要借助前人的经验和力量, 凭借自身的力量, 凭着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 可以直接领会自然的启示。”[5] 在《论公民的不服从》是梭罗在反对美国对墨西哥战争拒绝纳税被捕入狱时所作的。这篇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个人主义做了阐释, 就是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受政府的侵犯。

结语

超验主义是在美国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在美国的地位以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的。它不仅使美国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 而且对美国的哲学、文学及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验主义对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其上升到超验的精神高度。这种超验主义影响下的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世界、感性世界、经验世界的种种限制, 而生活就是为了发掘自我、表达自我、充实自我, 它使美国个人主义愈发完善。

参考文献

[1]爱默生, 宏铭译.爱默生随笔[M].哈尔滨:黑龙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63.

[2]董衡巽等编著.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56.

[3]康德, 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5:44.

[4]刘宽宏.从超验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影响[J].江淮论坛, 2006 (3) :129.

[5]谢志超, 文慧静.美国超验主义的自由之路[J].东华大学学报, 2008 (8) :63.

浅谈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篇2

摘要: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化的大体介绍和分析,提高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关键词:价值观;文化;美国价值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同时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 它可以确定个人或群体或社会选取什么样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交往准则, 以及如何判别是非、好坏、美丑。小至个人的喜怒哀乐, 大至一个群体,一个社会, 甚至一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以致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法令, 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有关。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概述

从历史上看, 美国人的文化并未有过在一个固定的地域持续演变发展的经历。这不仅因为美国社会形成的历史相对说来还比较短暂, 而且因为美国主要是由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各具不同的实践和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其中有些可能彼此相近或相似, 可也有些是完全不同的。从殖民

时期至今的三百多年里, 经过世代的更迭,不同文化的融合, 新的共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和信念, 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制度和体系,并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奋斗以及宗教理性观。首先,美国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另外,提倡勤劳工作,推崇个人奋斗,强调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基督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也是美国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

三、美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美国文化是多元性文化衍生的结果,其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崇尚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可被视为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它以张扬个性自由,崇尚个人权利,强调民主、平等,同时也尊重他人及其权利为典型特征。个人主义是美国生活方式中最根本的观念。它的含义是相信每个个人都具有价值, 都应按其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来对待和衡量。在家庭中, 孩子也应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和对待。成年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从而对自己的遭遇,不论好坏, 也由自己负责。父母只能起“ 咨询作用 ”,不能代为安排子女的个人事宜。成年儿女一般都自立门户, 独立生活。

(二)、追求个人自由

强调个人的价值便必然同时也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这一价值观念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年轻时要有受教育的自由, 达到法定年龄后要有投票的自由。对国家大事, 即所谓公共事务, 要有表达看法的自由, 也即是言论自由。对个人前途, 要有选择职业和变换职业的自由。还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 迁居搬家的自由等等。

同时美国人从小便受到教导: 应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由于不使社会产生混乱是维护正常秩序,促进社会进展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对个人自由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其标准是任何人不能在享用自己的自由时妨碍别人的自由。

(三)、“机会”平等

平等的思想深深地融入美国人的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美国早期殖民者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和低层阶级,他们并不倾向于严格的阶级区分。当时欧洲的世袭传统和等级观念虽然影响仍在, 美国人对之已逐渐淡薄。加之美国作为新开辟的天地, 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辛勤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丰足的远景, 更促进了要求平等的观念。

但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指的不是人人应该平均享受社会物质财富,而是指人人的“机会”应该均等。它的主要精神是:人不应因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而被剥夺平等竞争的机会;人也不应因其信仰、肤

色和发音与主流社会不同而在竞争中受歧视。这种机会均等的思想既体现了美国人的公平竞争意识,又反映了他们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四)、竞争意识

华尔街来来往往的金融人士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充实自我和促进业务,在他们眼里,只有不停的努力,不停的竞争才是进步的前提。美国文化对于竞争的认可和美国人对于竞争的热衷在美国的议员和总统竞选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美国人认为, 在各项竟争中, 由于人人都要奋起直追, 因此在客观上讲, 人们的能力和水平或商品的质量都会在竞争中提高。而且他们相信, 在竞争中的获胜者, 往往是更佳、更强者。

(五)、崇尚物质,追求财富

在美国人的价值尺度中,一个人在社会是否成功立足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占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的。美国人对家族荣耀不以为然,对贵族虚荣嗤之以鼻,他们相信的是自己的奋斗和自己奋斗所带来的成功。在向邻里朋友、亲戚同事展示自己成功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知道自己享受物质商品的能力。所以,对美国人来说,昂贵的服饰、豪华的轿车、漂亮的住宅和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是显示主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好标志。正因为他们把物质占有与人的价值挂起钩来认识,所以美国人在物质追求上一直显得乐此不疲,十二分的投人。

(六)、讲究实际

美国人在判断事物时, 多半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从事某项事业,先

要看是否办得成、行得通, 是否合算, 是否有效益。还要估计各种可能性, 好的坏的都考虑到, 没有任何避讳。从这一观念出发,办事便比较注意效率、注意节约, 不花费无谓的钱, 也不浪费无谓的时间。计划方案或总结报告都要求尽可能简要, 减少繁文缛节。这一价值观念渗透在美国生活的每一侧面。他们重视科学技术, 重视新事物, 强烈地希望探索和掌握一切未知的问题, 也表明他们对实际有更大兴趣。

同时这一价值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大学念学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更高的薪金和社会地位。挑选职业时如果有几个机会, 那么哪里薪水高、待遇好, 就往哪里去。工厂企业及其他机构都一直在思考和寻求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凡能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省力省钱的办法都会受到赞扬。

四、其他文化价值观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当然还不止上列六种, 还有一些观念也受到普遍重视。例如,个人的隐私权。按照美国的传统,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一个人在家中如何生活, 别人看不到。但是只要这个人的生活情况没有造成危害, 没有干扰别人, 就谁都管不着。谁要去他家访问,不论生人熟人, 未得主人许可是不能跨进他家门的。私人信件别人不能拆阅, 父母也不能私拆子女的信件。属于个人私事的, 不能随便打听, 不然就是不礼貌, 更不应随意传播扩散。

又如, 个人主动性,也被认为是获致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从上小学时起, 孩子们就被鼓励不仅要学会本领还要显示本领。任何事情, 凡可以出头争一争、露一手的, 都应“ 当仁不让”。大学授课时, 每节

课总要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提问,即使学生提出了不符合教师论点的“ 奇谈怪论”, 只要言之成理, 也会得到鼓励, 因为这显示了该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地, 从不提问, 光默默地听讲, 就不算好学生。美国人重视个人主动性, 也同他们重视个人成就直接有关。因为他们相信,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缺乏主动性是很难获得工作成就的。

五、结束语

一个社会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特别是在较大的社会变革以后, 价值观念必然会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美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多文化融合、衍生的文化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其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未被全部推翻。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并能准确地了解彼此的交际行为模式和语言的不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尧光.《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考察札记》.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7期。

【2】肖亚娟.《美国人的价值观》.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高艳宁.《<弱点》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美国人的价值观 篇3

这么说你要去美国了?好极了!不过,得先做好心理准备:美国人所遵循的价值观或许在你看来有些奇怪。要是那样的话,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行为令人困惑甚至难以置信。

Personal Control ove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s do not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fate. They think that everyone should have control over whatever in the environment might potentially affect him or her. The problems of one's life are not seen as having resulted from bad luck as much as having come from one's laziness and unwillingnes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in pursuing a better life.

Changes Seen as Natural and Positive

In the American mind, change is seen as indisputably1) good, leading to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Many older, more traditional cultures consider change disruptive2) and destructive; they value stability, continuity, tradition, and ancient heritage—none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very import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ime and Its Control

Time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most Americans. It is something to be on, kept, saved, used, spent, wasted, lost, gained, planned, given, even killed. American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getting things accomplished on time than they are with developing interpersonal3) relations. Their lives seem controlled by the little machines they wear on their wrists, cutting their discussions off abruptly to make their next appointment on time.

Equality/ Fairness

Equality is so cherished in the U.S. that it is seen as having a religious basis. Americans believe that all people are created equal and that all should have an equal opportunity to succeed. This concept of equality is strange to seven-eighths of the world which views status and authority as desirable4), even if they happen to be near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order.

Individualism/ Independence

Americans view themselves as highly individualistic in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 They resist being thought of as representatives of any homogeneous5) group. When they do join groups, they believe they are special—Just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group. In the U.S. you will find people freely expressing a variety of opinions anywhere and anytime. Individualism leads to privacy, which Americans see as desirable. It is not uncommon for Americans to say, and almost to believe: "If I don't have half an hour a day to myself, I go stark-raving6) mad!"

Self-help Initiative7)

Americans take credit only for8) what they accomplish as individuals. They get no credit for having been born into a rich family but pride themselves in having climbed the ladder of success, to whatever level, all by themselves. In an English-language dictionary,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composite words that have the word "self" as a prefix. The equivalent9) of these words cannot be found in most other languages. It is an indicator of how highly Americans regard the self-made man or woman.

Competition

Americans believe that competition brings out the best in10) any individual and in any system. This value is reflected 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of free enterprise, and it is applied in the U.S. in all areas—medicine, the arts, education, and sports.

Future Orientation11)

Americans value the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s the future will surely bring. They devalue12) the past and are,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Even a happy present goes largely unnoticed because Americans are hopeful that the future will bring even greater happiness. Since Americans believe that humans, not fate, can and shoul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they are good at planning short-term projects.

Action/ Work Orientation

"Don't just stand there," says a typical bit of American advice "do something!" This expression, though normally used in a crisis situation, in a sense describes most Americans' waking life, where action—any action—is seen as superior to inaction. Americans routinely schedule an extremely active day. Any relaxation must be limited in time and aimed at "recreating13)" so that they can work harder once their "recreation" is over. Such a "no-nonsense14)" attitude toward life has created a class of people known as "workaholics15)".

Informality

Americans are even more informal and casual than their close relatives—the Western Europeans. For example, American bosses often urge their employees to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 and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e title "Mr." or "Ms.". Dress is another area where American informality is most noticeable, perhaps even shocking. For example, one can go to a symphony performance in any large American city and find people dressed in blue jeans. Informality is also apparent in Americans' greetings. The more formal "How are you?" has largely been replaced with an informal "Hi". This is as likely to be used with one's superior as with one's best friend.

Directness/Openness/Honesty

Many other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subtle16), sometimes highly ritualistic17), ways of informing others of unpleasant information. Americans prefer the direct approach. They are likely to be completely honest in delivering their negative evaluations, and to consider anything other than the most direct and open approach to be "dishonest" and "insincere". Anyone in the U.S. who uses an intermediary18) to deliver the message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manipulative19)" and "untrustworthy".

Practicality/Efficiency

Americans have a reputation for being realistic,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Th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is likely to be given highest priority in making any important decision. Will it make money? What is the bottom line? What can I gain from it? These are the kinds of questions Americans are likely to ask, rather than: Is it aesthetically20) pleasing? Will it be enjoyable? Will it advance the cause of knowledge? The love of "practicality" has also caused Americans to view some professions more favorably than other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are much more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philosophy or anthropology21), and law and medicine more valued than the arts.

个人左右环境

美国人不信“命”。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控环境中任何可能对其产生潜在影响的事物。某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与其说是坏运气带来的,倒不如说是由于他懒于、不愿承担起追求更好生活的责任而造成的。

视“改变”为必然而积极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改变”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它能带来发展、改善和进步。很多更为古老、更为传统的文化认为“改变”就意味着混乱和破坏;他们推崇稳定、延续、传统和历史遗产——在美国人看来,这些没有一个是十分重要的。

时间及时间管理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时间极其重要。人们要准时、守时、省时、用时、耗时、浪费时间、耽误时间、争取时间、计划时间、限定时间,甚至打发时间。和发展人际关系相比,美国人更看重按时做完事情。他们的生活似乎被手腕上戴着的那块小小机械所操控,那个小东西会令他们突然终止讨论,以准时赶赴下一场约会。

平等/公平

“平等”在美国备受珍视,都到了被认为是有宗教基础的地步。美国人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应享有获取成功的平等机会。这种平等的观念对世界上十有八九的民众而言都很难理解,这些人认为地位与权力是值得追求的,哪怕他们自己碰巧身处社会的最底层。

个人主义/独立自主

美国人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高度个人化的。他们不愿意被视为任何一个兴趣相同的团体的代表。当他们真的加入团体时,他们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与同一团体的其他成员多少有些不同。在美国,你随时随地都会发现人们在自由发表着各式各样的观点。个人主义带来个人隐私,而美国人对此非常看重。美国人常常会这么说,甚至这么认为:“我如果每天不能有半小时的独处时间,就会发疯!”

自立进取

美国人只对他们作为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他们不以出身豪门为荣,而以仅凭己力攀登上成功的阶梯为傲,无论攀到的是哪个高度。在英文字典中,有上百个以“self”为前缀的复合词,但很难在其他大多数语言中找到和它们相对应的词语。它表明了美国人对那些靠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人是多么地尊敬。

竞争

美国人相信竞争能够把任何个人、任何体制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价值观体现在美国经济制度的自由企业制度中,并被运用于美国的各个领域——医疗、艺术、教育、体育等之中。

未来至上

美国人看重未来必将带来的文化与进步。他们贬低过去,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当下。美国人甚至不太留意眼前的幸福,因为他们认为未来会带来更大的幸福。由于美国人相信人类——而非命运——可以并且应该掌控环境,所以他们很擅长制定短期项目的计划。

行动/工作至上

“别光在那儿站着!”是一句典型的让人“做点儿什么”的美国式建议。这句话虽然通常用在紧急情况下,但从某种意义上,它道出了大多数美国人振奋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认为行动——任何行动——总是比不作为要好。美国人例行公事般地把一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任何休息放松都要有时间限制并且意在“调剂身心”,这样一旦休整完毕,他们就能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正是这种“不能胡闹”的生活态度造就出了一大批被称为“工作狂”的人。

不拘小节

比起他们的西欧近亲来,美国人更加不拘小节和随意。比如,美国老板常会要求下属直呼其名,而不太习惯被称作“先生”或“女士”。美国人的着装最能体现这种随意性,有时甚至随意得吓人。比如,在任何一个美国大城市的交响音乐会,你都会看到现场有人穿着蓝色的牛仔裤。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也很随意。较为正式的“你好吗?”已经基本上被非正式的“嗨”所取代。不论是对好朋友,还是对上司,人们都会这么打招呼。

直接/坦率/诚实

在其他许多国家,人们在告诉别人不太好的消息时,会采用一种比较委婉,有时甚至是高度礼节性的说辞。美国人则更喜欢直言不讳。他们倾向于直截了当地提出反对意见,倾向于把所有不是最直接最坦白的表达方式视为“不诚实”、“不真诚”。在美国,任何通过中间人来传话的人也会被视为“有控制欲”、“不值得信任”。

讲求实际/效率

美国人素有注重实际、讲求实用及追求效率的美誉。在做任何重大决定的时候,人们可能优先考虑的总是较为实际的问题。能赚到钱吗?底线是什么?我从中能得到什么?这些都是美国人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他们不会问:它能带来美的享受吗?它会令人愉快吗?它会让人增长知识吗?对“实用性”的喜好使美国人对某些职业尤为偏爱。在美国,管理学与经济学比哲学和人类学要受欢迎得多,法律与医学也比艺术更受重视。

Vocabulary

1.indisputably

[7IndIs5pju:tEblI] adv. 无可争辩地;不容置疑地

2.disruptive [dIs5rQptIv] adj. 破坏性的;制造混乱的

3.interpersonal

[7IntE5pE:sEnEl] adj. 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

4.desirable [dI5zaIErEbl] adj. 值得想望的;值得拥有的

5.homogeneous

[7hCmEu5dVi:nIEs] adj. 同类的;同性质的;相同特征的

6.stark-raving: 完全语无伦次地;stark [stB:k] adv. 完全,十足;raving [5reIvIN] adj. 狂野的,暴怒的

7.initiative [I5nIFIEtIv] n. 首创精神,进取心

8.take credit for (sth.): 为(某事)居功

9.equivalent

[I5kwIvElEnt] n. 意义相同的词(或符号、表达法等)

10.bring out the best in sb./sth.: 把某人/某物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

11.orientation

[7C:rIen5teIFEn] n. 确定方向,定方针

12.devalue [7di:5vAlju:] vt. 降低……的价值

13.recreate [5rekrIeIt] vi. 消遣,娱乐,游戏

14.no-nonsense

[5nEJ5nCnsEns] adj. 不许胡闹的,严肃的;讲求实际的

15.workaholic

[7wE:kE5hClIk] n. 工作狂

16.subtle [5sQtl] adj. 微妙的,隐晦的

17.ritualistic [7rItjuE5lIstIk] adj. 客套性的,礼节性的

18.intermediary

[7IntE5mi:dIErI] n. 调解人;中间人

19.manipulative

[mE5nIpjulEtIv] adj. 操作的;操纵的;控制的

20.aesthetically

[i:s5WetIkElI] adv. 美学地,审美地

21.anthropology

美国个人价值观 篇4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曾被美国媒体形容为“只要太阳一升起, 消费者就开始购物”, 美国人消费的主要特征是超前消费、借贷消费, 即寅吃卯粮。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 美国的个人消费总值占到国内消费总值的三分之二, 据2006年的数据统计, 美国人收入的90%用来消费, 13%用来偿还贷款,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依靠借款才能维持生活, 在这个长期靠经济拉动消费的国家, 他们已经习惯了借钱过日子。超前消费、放松物欲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美国是消费未来资本的一个模板, 它是一个超级大国, 其GDP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美国消耗的石油占全球石油总量的四分之一, 人均石油消耗量达3.1吨。据美国地理学会的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人大多不喜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 仅汽车消费就使美国消耗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石油。美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超前消费, 由于政府消费政策的鼓励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美国人提倡超前消费, 为了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水平, 疯狂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他们开始向着借贷出发。实际上, 美国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借贷消费也曾经受过伦理的谴责和社会的挑战, 但慢慢的这一消费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这种消费文化曾经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监管的不力, 这种消费方式已经转变为抑制美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美国人信仰超前消费, 并因此而自豪。美国大多数居民利用房屋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的贷款, 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

美国人这种消费方式和他们的消费水平是离不开的, 例如, 在中国很多名牌产品卖得很贵, 而在美国却很低廉, 在美国的市场地位却很低下, 这时, 我们必须考虑为什么美国的消费水平为何日次之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美国人的经济状况, 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据2004年世界银行人均GDP数据统计, 美国人均GDP排世界第四, 如果乘以美国三亿的人口基数, 其经济实力是相当惊人的。2003年全球拥有百万资产的人数是770万人, 而美国就有227万, 由此可见, 美国人的经济实力是相当雄厚的, 这也就决定了其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其次, 美国的物价普遍较低,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人们的消费。美国的食物是很便宜的, 普通二人家庭的月消费折合成人民币也就200元左右, 而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在中国购买一辆汽车要几十万左右, 而在美国, 相同的产品, 价格要低几倍。相比之下, 美国的物价较低, 这说明美国的经济很发达, 为其消费提供了动力。

二、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

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经历着长期的变革, 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汽车大亨——福特, 他首次将大众消费和大规模生产结合起来, 缓解了供过于求的矛盾, 使美国的经济发展从以生产拉动经济为主转变为以消费刺激消费为主。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 美国的消费文化已经基本形成, 企业对消费的倡导和鼓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政府更是鼓励人们大肆消费, 住豪华的别墅, 因此, 刺激消费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消费甚至被当做一种爱国的行为。即使没有钱, 他们也可以借助借贷抵押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消费, 美国人纷纷消费, 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三、从美国消费文化渗透出的价值观

(一) 物质享乐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修格·艾斯特伯格曾经说过:“美国人很看重挖到的金子, 主要是因为金子是他们能力的体现, 所以, 把他们定义为物质享乐主义而否认其理想主义, 是错误的。”获得金钱是重要的, 因为其能代表成功, 但是对美国人来说, 储蓄并不重要, 因为人们把钱存起来, 不去享受, 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人们是不会喜欢的。所以, 物质享乐主义就成为美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 他们既喜欢赚钱, 又喜欢花钱。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是经济萧条让美国人懂得了, 如果只是把财富据为己有, 即使再富有也会遭受贫困。美国的技术发达, 经济实力雄厚, 毋庸置疑, 高水平的物质生产一定会带来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所以, 美国人喜欢把日常生活用品做的简单而方便, 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食物买回来都是加工好的, 蔬菜都是洗干净的, 钢笔用几年都不用上墨水, 暖气是自动的。美国人创造了一个简单舒适的世界, 他们处处都有享受的场所, 保龄球馆、网球馆、俱乐部、教堂等, 他们制造简单的器具, 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

(二) 个人成就感。

个人成就感是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 他们依靠努力工作来赚钱, 再用这些钱来进行消费, 获得物质上是享受, 而这些享受正是他们个人成就的最好见证。美国人赞赏那些取得成就的人, 一个人的价值通常通过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体现出来, 但是对于这些成就, 往往是通过经济来衡量的。因此, 消费就成为塑造其个人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努力工作。

美国人提倡借贷消费, 所以, 他们必须努力工作, 赚取更多的钱, 才能维持好自己的生活需要, 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 他们靠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拥有和享受水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途径, 工作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消费需要, 而且也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财富, 工作成为人们取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基础。

(四) 效率和实用主义。

美国人做事非常讲究效率, 因为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得他们办事拖拖拉拉, 这样只会使他们不能自给自足。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 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价值观的影响, 因为边远地区的危险环境使他们对效率和使用工具非常追求。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的使用, 并且总是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一些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的东西, 并有一种想控制物质世界的强烈欲望。

(五) 自由。

在美国所有价值观中, 自由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对于美国人来说, 自由代表着不受约束, 这从他们的消费行为上表现的很明显, 他们的金钱大部分用于消费, 而且是超额消费, 注重物质的享受, 而不像中国人一样, 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储蓄, 不懂得享受。美国人更习惯于自由, 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 他们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这种思想是进步的, 而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联系的, 所以,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生活的美好。

摘要: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 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借贷消费,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消费方式,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讲究自由和物质增长, 注重效率和实用主义, 看重物质享受等。本文依据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对其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美国,消费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立珍.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J].北方论丛, 2010

[2].周成璐, 景一.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美国个人报税时间 篇5

美国个人报税时间

新年一过,美国就进入一年一度的“报税季”了。上至美国总统,下到普通百姓都必须完成报税,否则就是违法。每年的报税截止日期是4月中旬,今年确定为4月15日。每到截止日的那个晚上,美国各地大邮局都要延长营业时间到午夜,很多人排长队赶这“最后一班车”,排队的盛况便成了当晚的重要新闻。

在美国,纳税人依法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看上去是简单的政府行为,其实,从每年1月起到4月中的整个“报税季”也是一场商战。政府收税,专业报税公司收费。电视上、网上和相关媒体上充斥着TurboTax和H&R Block等专业报税及报税软件公司的广告,街上、商场和购物中心等地也常见专业报税公司大做广告和“拉客”的场景。

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很复杂,除了工资、奖金外,纳税人家庭的银行利息、股票收益甚至孩子奖学金收入等都要报税,亏损也要报税。不报、谎报、虚报甚至误报都有可能被重罚。而且,除了要报联邦税外,还要同时报本州的地方税。

美国国税局表示,由于国会落实延长约50项临时减税措施,IRS拥有足够的时间来更新电脑报税系统。2015报税季如期在1月20日开始,民众可以使用邮寄或者网上报税的方式递交报税表。(最安全快速的方法是通过电子方式报税。通过传统邮寄方式交税的民众,必须在邮局申请寄送被认证过的邮包,且须持有当日邮寄单以证明报税时间。税表上交后三年内,国税局将有可能查看报税财务状况。报税人应该保留过去三年内与报税相关的财务文件)。

按照医改法的规定,美国人要在2015年首次向国税局报告自己在前一年是否有健康保险,而没有健康保险的人可能首次面临罚款。

国税局(IRS)在2014年12月30日宣布40多项税率在2015年通胀调整幅度,其中包括税率表、税表收入和某些税率根据生活开支调整后的比率。需要注意的是,新税率是2015年的税率表,即在2016年报税时才能用得到,2015年为2014税年报税时仍沿用原来标准。

以下是2014和2015年的税率表对比:

在2015税年,税率为39.6%的单身报税人和联合报税的夫妻的收入下限,将由原来的40万6750元和45万7600元,分别上调至41万3200元和46万4850元。

在标准减免额(Standard Deduction)方面,2014年税年,所有纳税人的标准减免额都有略微提升。单身报税人和已婚分开报税人的额度分别由6200元和1万2400元,增至6300元和1万2600元。户主的减免额则由9100元上升至9250元。

在逐项减免额(Itemized Deduction)方面,2015年可申报该减免额的收入下限为,个人收入至少25万8250元,已婚联合报税收入至少30万9900元。

文化价值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篇6

关键词:价值观,软实力,美国外交,同化,清教主义,实用主义

作为世界上一个年轻的超级大国, 美国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它关系着美国自身的国家根本利益以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和霸权地位。其外交政策的形成和美国的历史以及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甚至深深影响着美国外交策略的制定。金特尔森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总体上追求的是以下四个核心目标, 即权力、和平、繁荣和原则, [1]它们构成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四项基本内涵。美国外交从建国之初开始, 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8世纪末寻求稳定的孤立主义, 到后来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 再到20世纪后半段的遏制主义, 及到21世纪初期的新保守主义, 这些都牵动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说,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其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历届政府都会根据国内因素和国外环境对其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近20年来, 美国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相继采用“价值观外交”策略, 旨在全球范围内输出美国式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普世价值观, 以维护美国的海外形象和霸权地位。借助经济活动、贸易等手段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也屡见不鲜。但是自从美国加大在中东国家的军事投入以来, 其凭借硬实力搅乱当地局势、培植亲美政府的做法却并未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那么, 在美国外交中, 美国政府为什么热衷于“价值观外交”呢?这得从美国历史和宗教信仰里寻找根源。

一、美国文化的同化能力

美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它对世界各国人们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的力量隐约包含在美国政府与各国的政治事务、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中, 同时也是被称为“软实力”的美国文化的重要能力, 在美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断言, 美国在国际体系中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强的同化能力。这个同化能力是经历了美国两百多年接受移民的历史证明的。

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萨克逊传统, 但又有别于其文化。在美国建国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 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也像一座大熔炉一样吸收他们带来的各族文化, 并同化他们的价值观理念, 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包容的与欧洲文化不同的美国文化体系。[2]从美国建国之初开始, 美国接受外来移民共经历了三次移民高潮:1820-1860年之间的第一次移民潮, 1861-1880年之间的第二次移民潮, 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三次移民潮。美国一共接纳了来自东欧、南欧、亚洲的3350万移民。美国的同化能力产生一种独特的“导向力”和“效仿力”, 它的普及性和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建立起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准则和制度, 并对其外交施加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 美国文化的同化能力极大地帮助了美国的外交, 使得美国在国际外交中获得认同, 其作用甚至超越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力量。在美国, 被主流社会广为接受的是WASP文化, 即信奉以清教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欧裔美国文化。这个文化是美国的立国之基, 对于塑造美国外交风格和社会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 (Puritanism) 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 是基督教新教教派之一。清教徒因遭受残酷的压迫, 对英国的社会现实不满而移民新大陆。清教徒受加尔文教影响, 主张人人皆可与上帝沟通,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成为美国建国的基本思想, 也成为影响美国人社会规范的宗教因素。清教徒们崇尚自由, 不迷恋于教义、教条, 而注重求实、创新和开拓、试验, 强调勤俭致富, 达到拯救灵魂。可以说, 清教思想里的务实、开拓精神赋予美国人开疆扩土、征服大自然的精神, 其内涵包含了美国人对自由、宗教和政治的看法。其政治观在美国对外政策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大陆的最早一批清教徒开始, 他们就笃定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要在美洲大陆建立一座“山颠之城”。在他们看来, 自己是拥有上帝使命的人群, 到新大陆来传播清教教义。这种信仰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后来美国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最早的美国版图是由前英国13个殖民地组成。而在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之后, 刚刚成立的美国政府, 还面对当时北美大陆的法、西、英势力的存在。为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和平的外环境, 美国政府在早期外交中实行孤立主义政策。而后来从法国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从西班牙购买佛罗里达和从俄国政府购买阿拉斯加, 都推动了后来象征扩张主义的“天定命运”论的产生。从19世纪20年代起, 领土的扩张让美国人相信北美注定是美国的领土。凭借这一注定的使命, 美国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横贯北美东西两岸的大国。当时的《民主评论》杂志编辑奥沙利文认为, “我们的国家命中注定要成为未来的大国”, “这是我们扩大与占有整个大陆的天定命运, 而这个大陆使上帝给我们的, 为了我们每年增长的数百万人的自由发展。”[3]这一信仰和清教徒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推崇不谋而合, 成为后来西进运动响彻一时的口号。其后为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 1845年, 美国政府不惜与墨西哥进行美墨战争, 通过武力迫使墨西哥政府接受美方条件, 不仅接受美国合并得克萨斯, 还把新墨西哥与己利福尼亚让给美国。

如果说美国早期的清教徒们在对外关系上还秉持着清教教义如勤恳、诚信、务实的话, 那么在美国大陆扩张时期, 美国政府更多是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推行“天定命运”论, 以这一口号来挖掘美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向心力。这种命定论也导致了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优越论和扩张主义。而当其前进步伐遭到阻碍时, 美国政府就会诉诸政治和谈, 甚至武力。在海外, 美国的印象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 其独立、追求人权的形象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 美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印证了其文化软实力和武力交替使用的策略, 对外派遣和平队是美国在外交领域里价值观输出、塑造良好美国形象的典型范例。和平队成立于肯尼迪总统任期期间, 主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文化和医疗,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不良形象, 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4]除了派遣和平队和援助以外, 美国政府也会借助某些价值观问题向个别国家发难。中国经常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关于人权问题的指责。而在本世纪初, 美国在中东地区和东欧地区的战略部署, 发动伊拉克战争, 搅乱北非政局, 而后又培植亲美政府。这些对外军事行动和价值观事务都服务于美国中东战略, 服务于美国全球化战略的需要。由此可见, 清教主义的教义和形象逐渐被美国外交利用成为其对外宣传软实力、弱化军事形象的手段。

三、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 (Practicism) 哲学缘起于欧洲古典实用主义, 在经过约翰.杜威的修正之后, 成为与美国人国民性格相似的理论。美国实用主义的三个特点就是强调行动、注重实效、开拓进取。它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讲究实际效果。实用主义者们往往会以结果论成败。其实,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清教主义的务实、开拓精神殊途同归。同时, 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与美国的西部拓殖历史有着密切联系。西进运动的参与者讲求实际, 追求功利就是实用主义的印证。曾有学者指出:“讲求实际的观念部分来自美国的边疆传统, 开拓边疆的艰辛苦难, 使拓荒者对一切不讲实效、不切实际的人和事都极为鄙视。不讲空话, 不必客套, 该怎样就怎样, 这是一般美国人都奉行的原则。”[5]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发展史中, 它们已经融入美国人的国民性格和处事哲学中, 也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

美国政治家们往往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来确定国家安全策略,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为实际需要服务。[6]在美国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之后, 与其他国家的交手都会更多考虑到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后来的符合自己需要的地缘政治策略。那时鼓吹“海权论”的阿尔弗雷德·马汉迎合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激励进行扩张的思想。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 强调了制海权对于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性, 成为总统罗斯福向外扩张的重要纲领。1890年代, 美国不再执行中立政策, 而是将目光主要锁定在加勒比海区和太平洋。为了自己的“后花园”的安定和远东的利益, 1898年, 美国与西班牙进行了一场美西战争, 结果将古巴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的“金元外交”在拉美国家畅通无阻, 加勒比海地区成为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试验场。而太平洋菲律宾的获得则使美国势力进一步介入亚洲, 觊觎建立其在太平洋的霸权。

在美国对外关系中, 与中国的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处理中美关系时, 美国政府往往也会从实际出发, 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进行考量。严格意义上来说, 美国与中国的交流开始于美建国初期, 那时主要集中于双边贸易。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中美贸易使美国获利颇多, 不仅能够增加贸易额, 也成为大陆扩张的新的海上动力。18世纪的中美贸易更多是互利互惠、平等和平的开展的。美资产阶级在成长过程中, 逐渐抛弃了平等的原则, 为追求利润和抵消贸易逆差, 开始走私鸦片。当英国在1840年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之后, 看着英国获取的赔款和好处, 美国政府随即于1842年派舰队抵达广州, 要求享有“同其他外国人一样的最惠国待遇”, 后于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由此, 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 参与到了瓜分中国的交易中。到19世纪末, 为维持各国在华均势状态, 美国两次照会英、德、俄、日等国, 要求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 并保证美国在中国享有同其他国家一致的权利, 包括通商口岸和税款。此举看似要求平等, 实际上是以牺牲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以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存在及即得商业利益。那段历史被一些历史学者视为美国的“搭便车外交”, 因为美国并未付出一兵一炮, 就获得跟英国等一致的权利。

在此后的整个20世纪里, 中美关系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变化。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化都是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 或着眼于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乃至全球霸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格局发展成为美苏对峙时期。世界两大国拉拢亲信, 形成冷战的两大政营。50年代初期, 当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和远东的利益时, 美国政府对新兴的中国当然也持冷战观念, 采取遏制政策, 断绝贸易关系。但是美国一直尝试要分裂中苏同盟。到了60、70年代, 中苏关系破裂, 美国政府开始拉拢中国, 积极寻求与中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最终中美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了与苏联抗衡, 美国依靠与亚洲最大国家中国的关系, 以及欧洲北约国家, 行成了对苏联的地缘包围圈。

中美关系一直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进, 而美国与中国的友好程度还要服务于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20世纪最后十年以来, 随着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的全球霸权受到来自俄罗斯、欧盟等的挑战, 而在亚洲, 中国的崛起成为美国的一块心病。美国本与日本、韩国为盟友, 而中国的复兴成为打破亚太地区均势的一股力量, 中国也成了亚洲敢于挑战美国势力的重要国家。本已身陷伊拉克、叙利亚战争的美国不得不频繁做出军事动作, 派遣航母到太平洋, 做出重返亚太的姿态。亚洲地缘政治决定美国在该地区的话语权, 所以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也咄咄逼人, 力图表明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近期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海域主权争议的南海也成为中美博弈场地。

四、结语

在美国历史发展中, 美国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时时影响着美国的对外关系, 也无不深入到美国的政治和人们的生活中。它的清教思想曾带领早期殖民地移民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度, 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务实精神更是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外交观。虽然它也曾为美国军事扩张的借口, 但是不可否认, 美国“价值观外交”不仅影响美国本国的政治决策, 也为美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 我们也看到, 美国在外交上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已经不那么奏效了。

参考文献

[1]王联合.谋求权力、和平、繁荣还是原则[J].国际政治研究, 2007 (1) :182-190.

[2]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6.

[3]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23.

[4]刘国柱.和平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软实力[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38 (1) :35-44.

[5]陈尧光.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J].国外社会科学, 1985 (7) :24.

从《六人行》看美国主流价值观 篇7

《六人行》( “Friends”),是一部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展示纽约三男三女六位好朋友日常生活的情景喜剧。该剧曾火爆全球,在世界10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并引起轰动。该剧讲述了发生在六个成长背景迥异,性格独特鲜明的好朋友身上的有趣故事。该剧的六位主角都是美国普通人,取材也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因此,这部情景剧很能体现美国大众主流价值观。

六位主角性格背景 :莫妮卡是个厨师,她是个“妈妈”式的人物,精力充沛,勤劳上进,喜欢关心和照顾他人,但她的洁癖和强烈的控制欲和好胜心常常令人抓狂 ;莫妮卡的哥哥罗斯是位古生物学家,从小成绩优异,但生活中好为人师,有些斤斤计较 ;钱德乐是一家公司主管,年少时因家庭阴影,有些自卑和内向,爱以取笑他人为乐 ;乔伊是位意大利裔的三流肥皂剧演员,心地善良,但有勇无谋,头脑简单,最爱美食和美女 ;瑞秋是富家千金,漂亮时尚,讨人喜欢,但却有时任性,娇气,依赖性强 ;还有菲比,经历丰富,性格直爽,胆大直接,但古怪的行为和想法常常让人难以理解。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等,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Michael Prosser对于价值观是这样论述的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

而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应该是指在美国社会中盎格鲁 - 撒克逊白人传统,其中包括“天赋使命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实用主义哲学观、宗教理性观和物质主义利益观等。这种“美国精神”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国家。个人主义鼓舞美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求新,求变,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因素都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三、《六人行》中体现的美国价值观

1. 个人主义

美国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持有“个性”,“独特性”的内涵,在汉语里应译成“个体主义”较为确切。这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胡文仲教授 (1992) 曾经指出,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实际上,“Individualism”应该是个中性词,强调的是张扬个性。张扬个性的价值观起源于西方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到了21世纪的美国,这种价值观被发展到极致。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美国人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独立和自立是个人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个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无论出身背景,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理想抱负,也就是常说的“美国梦”。

在这部情景喜剧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莫妮卡小时候身体肥胖,生活在成绩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之下,父母似乎永远不能认同她的一切,但莫妮卡依靠自己的执着和努力,成为一家高级餐厅的主厨,最终赢得了父母的认同。莫妮卡的好友瑞秋也是一样,开始是个娇生惯养的娇小姐,做事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怕丢脸,后来在生活中靠着拼搏和对时尚的热爱,成为时装公司的经理。她们没有因为出身富贵,就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贵,而是独立地依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不仅在父母子女关系上是这样,在恋爱婚姻上,美国人的独立精神也非常明显。莫妮卡曾经认识了一个亿万富翁,但当亿万富翁向她表白时,莫妮卡却选择了放弃,因为她不想因为金钱而恋爱,她认为依靠他人是不光彩的。

2. 平等自由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就提出来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美国人追求一种平等公平的价值观。在《六人行》中,罗斯的前妻卡罗是女同性恋,是社会中的少数群体,但片中任何人都没有对她表现出歧视,显示出社会的宽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的胜选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译为 :“这个回答来自青年和老人、穷人和富人、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黑人、白人、拉美人、亚裔人、印第安人、同性恋者、非同性恋者、残疾人和健全者。”奥巴马在这样的情形下,将同性恋(gay)与正常人(straight)的搭配与其他的搭配并列而用,体现出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再比如该剧中的菲比,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感情,行为古怪,经历和思维都异于常人,经济和社会地位都不高,但她的朋友们和她交往过的那些男友都没有因此鄙视她,相反却因为她充满自信,有着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这也是美国平等自由价值观的又一体现。

四、结语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篇8

关键词: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特点,启示

大学是守护当代人类精神的家园, 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轴心。人们相信它的使命在于探究真理与理解意义, 并且面对当今人类的精神空虚、道德败坏和价值混乱等困境, 人们期待大学在此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此外, 大学期间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最重要时期之一。因此, 美国大学一直高度关注并重视对大学生们进行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美国社会希望借助大学的价值观教育重建社会价值共识、渗透美国人珍视的“美国梦”并进一步实现社会整合。

一、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几乎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 美国的创立者们相信, 培养具有道德情操的公民, 推广民主价值观以及行为符合道义是支撑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早在1789年, 马萨诸塞州的学校教育法案就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养成“虔诚、公正、诚实、爱国、仁慈与博爱等美德, 因为这些美德是人类社会的标志, 也是确立共和宪法的基础”。[1]

19世纪, 美国的大学致力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价值养成, 并把价值观教育看作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这一时期的美国大学都是欧洲传统学院的翻版, 它们秉承古希腊的教育理想, 即城邦共和国为青少年提供一般的或者共同的教育, 并主张从智力、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塑造学生的品性。[2]

20世纪30年代, “价值中立” (Value Neutrality) 原则成为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劳动力, 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在此观念的指导之下, 人们开始质疑诸如“善与恶”“民主与平等”“德行与美德”等观念的教学或教育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教学中即便涉及一些对错、是非问题, 大学教师也应当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客观地、“不带偏见地”予以介绍, “要能够容忍一切正确与错误的日常生活观念、政治观念、行为方式等, 视其为同样正确的”。[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苏联与美国间的争霸空前激烈, 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对美国的震动很大, 它让美国人充分认识到科学在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因此科学教育的地位骤升。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该法案将科学、数学、外语列为“紧要学科”, 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至上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美国的大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包括道德教育都烙上了明显的科学化印记, 同时在社会文化多元化、激进个人主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4]

进入20世纪60年代, 美国社会开始出现颓靡之势:人们信仰普遍缺失, 社会整合出现危机, 青少年社会化失败比率剧增以及社会共同价值观念虚化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及美国社会的稳定和普通市民的安全。美国社会、政府和个人都开始反省, 并共识性地认为这是美国长期忽视价值观教育的结果。因此针对价值观教育的各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各种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纷纷建立,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在此时出现了复兴与新的发展。

二、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一) 价值观教育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的基石是多样性和多元主义及其附属物——相对主义。但是, 这种相对主义也造成了美国大学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如大学如何把价值理性的养成与习惯的培养、榜样力量和道德教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大学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在个人生活、职业生活中思考道德及价值观问题的意愿;大学如何设计一组既非教化又免于相对主义的结构严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大学应当借用何种途径与方法把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等。[5]以上这些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造成美国大学在价值观教育中畏首畏尾, 因此如何发现切实可行且能教授给学生而又不致引起争议的价值观成为困扰教育家们的一大难题, 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益尝试, “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被提出并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核心价值观”, 它是指那些为所有文化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 例如“正直”“善良”“责任感”“诚信”“正义感”等。[6]因此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是为人类共享的价值理念, 对所有宗教信仰都具有包容性, 对所有文化亦具有普遍适用性。美国知名道德专家里可纳 (Lickona) 积极倡导“核心价值观”教育, 他认为“核心价值观”捍卫着全人类的权益, 维护了人类的尊严并提升了个体的“善”以及公共的“善”。[7]总之, “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大学巧妙地回避了文化、宗教、种族与民族差异等因素对价值观教育的困扰, 为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点, 当前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正在积极地围绕核心价值观来开展, 核心价值观成为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二) 价值观教育内容具有隐身性

虽然美国大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由品格教育组织、州政府或大学自身组织发起的价值观教育项目。但总的来看, 它们的数量还是较少的, 并且在各所大学中也并不普遍。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中, 其教育内容往往不是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存在, 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在各种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中。因此,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内容具有一种隐身性的特点。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内容具有隐性化特征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社会根源。首先是当代美国政府主要职能的转变。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美国国力虽然有所削弱, 但它依旧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国力强盛、社会财富总量巨大、阶级对立意识淡化, 因此当前美国政府的首要职能逐渐从政治统治向社会服务转变。在此大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价值观教育的政治迫切性下降, 政治意识形态开始自我隐身, 这最终造成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逐渐隐身化。其次是美国大学办学理念方面的革新与变化。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是美国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期间曾有大批美国学者赴德国留学, 他们回到美国后将德国大学的崇尚创造性精神和重视真理探索的办学理念一并带回到美国。此后, 美国大学开始参照德国大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随之大学价值观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大学开始重视学生个体自身人格的创造性发展, 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的内在意志规约而非外在的社会约束。因此强调学生应养成自由思考和探索的高尚习惯, 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道德人格完善的人。[8]

(三) 价值观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稳定性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在其历史演进中, 其目标始终相对稳定且具可操作性。独立战争前, 美国学校以《圣经》作为价值观教育课程, 向学生传授《圣经》中所宣扬的仁爱、忠诚、诚实、正直等价值观。独立战争结束以后,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形成国家认同、宣扬宪法精神、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重要手段。此时的大学价值观教育将培养具有“美国精神”和怀揣“美国梦”的社会精英作为自己的目标。南北战争后, 美国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美国接纳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民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随之造成了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因此如何将美国的“伟大传统”和共和国公民所需的价值观传递给这些新移民成为当时学校价值观教育必须完成的新任务。20世纪中期, 以诚实、礼貌、责任、同情心、自律、平等、爱国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品格教育在美国兴起, 它强调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基础, 它希望通过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新形成国家认同、塑造社会价值共识、消除道德败坏、抑制社会犯罪并培养具有社会和国家认同感的共和国公民。总之, 从历史的梳理中,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但就其本质而言, 它们都是为了向学生传递诸如责任、自由、平等、博爱、成功至上、个人主义、爱国等价值观念, 进而培养具有上述价值品格和国家认同感的国家公民, 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大学价值观教育目标实际上是相对稳定的, 并且它们也是实实在在的, 在现实中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实现它们, 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四) 价值观教育课程具有学术性与非正式性

在美国的大学课程体系中, 一般缺少如我国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这样明确教导和传播特定价值的课程, 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大学课程体系中没有价值观教育课程, 因为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以及学校规章制度、仪式庆典、师生互动、学生咨询服务、宗教活动、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来实施。因此, 与中国相比,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学术性和非正式性趋向。

通识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阶段一、二年级普遍开设的课程, 主要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社会、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以为未来的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做准备。在通识课程之外, 大学中众多的专业学术课程同样渗透着价值观教育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 美国大学的教师们一般都会要求学生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等角度去学习、思考、研究自己所主修的专业课程, 即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每门专业课程时都应当尝试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以及它需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

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外, 美国大学也非常注重各类非正式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如在服务学习活动中, 要求学生通过接触真实世界, 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进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同时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在全国性的节日和纪念日活动中, 大学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爱国情感教育以及社会道德价值观教育, 让他们在节日庆典的喜悦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此外, 诸如戏剧表演、体育活动、学生服务、俱乐部活动、学生自治机构、师生互动等非正式隐性课程, 也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自己选择价值观的机会, 而且绝大多数的辅助性活动都有很多的价值观教育成分, 譬如主动、勤奋、忠诚、机智、勇气、慷慨和利他等品质或价值观。[9]

(五) 价值观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

在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发展进程中, 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教育方法, 如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提出了实施价值观教育的100种方法, 它们包括故事法、灌输法、榜样法、纪律与奖惩法、阅读经典法、协作学习法、讨论法、澄清法、价值推理法和价值分析法等。其中灌输法、榜样法、澄清法、价值推理法和价值分析法是当下大学价值观教育中经常被使用的几种方法。[10]

灌输法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说教将有关的价值观念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理解、掌握判断各种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价值问题的方法。价值澄清法主张将学生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中心, 认为学生自身产生的价值推理、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等行为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价值推理法也称为价值两难法, 它是通过将价值两难情境引入价值观教育过程, 让学生对这一价值两难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反思个人的见解, 最终提高学生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榜样法是一种社会学习法, 它是通过学校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供效仿学习的模范, 使学生在榜样的思想和行为的示范下习得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价值分析法强调学生应当在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对价值观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分析与思考,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理解。这几种方法的确立注重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学习、思考、认同、践行学校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同时这些方法是美国价值观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等特点, 因此他们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一般而言, 讲授法有助于使学生记住一些有关价值观的知识;演示和榜样宣传法较讲授法更加直观, 因此往往能使学生记住更多;如果在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机会, 那么学生将会记住更多价值观知识且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会更大、更加持久。因此在实践中, 人们提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使得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正如价值澄清学派柯申鲍姆 (Kirschenbaum) 认为的那样:“价值观教育一定是综合性的方法效果更好”,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促进青年人形成信赖、尊敬、责任感、关爱、公平、好的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念, 我们就应该欢迎所有能达到目标的最好的方法”。[11]

三、对我国大学价值观教育改革的启示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虽然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国民性格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但是两国在建设自己国家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共性的发展难题:社会价值共识的虚化、多元文化的挑战、社会道德的滑坡等。因此, 我国可以分享美国在大学价值观教育实践与革新等领域的成功经验。正如美国道德哲学家威尔逊指出:“正当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文化与社会变迁现象横扫全国而竭尽全力以便有效地教导下一代良好的道德标准时, 或许可以从美国过去的经验里、从他们的错误与成功中学习到有益于中国的教训。”[12]

(一) 价值观教育应当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石

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功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共和国公民, 很好地实现了美国公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 有效地消解了多元文化、多种族、多民族等因素对美国社会的离析性影响, 造就了美国“文化熔炉”的美誉。与美国的国情相似,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急剧的社会变迁, 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地区的利益与文化差异巨大, 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离心力, 造成了极其复杂的社会价值混沌局面。如何消除这种价值混沌, 实现各方之间的和谐共处, 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需要注意解决的突出问题。回顾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进程, 我们发现, 多民族、多阶层、多元文化的国家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整合, 促成各民族、各文化群体、各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与和谐共处。因此我国的大学价值观教育应当围绕当下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 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共识, 最终促成全体公民间的文化与价值认同。

(二)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生活化和隐身化

我国大学素来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施中却逐渐形成了教育内容抽象化、形式化、脱离社会发展现实、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实生活的倾向, 即使部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发地将理论与现实进行结合, 但往往也会由于教育内容本身的先天缺陷, 使得这些结合显得呆板而缺乏说服力, 无法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 还有个别教师存在着课内说教与课外行为的知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这极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因此,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的大学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地体验、进而实践这些内容, 最终将教育内容中渗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格内化。同时, 大学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也应当提高自身的技巧, 使各种价值观能够以各种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价值渗透, 从而减少学生的抵制心理。

(三) 价值观教育目标应当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奉行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在此种价值生态的引导下, 我国的大学价值观教育强调以一种主导价值观来规范多样化的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秩序与关系, 并且以培养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价值观念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 使得大学价值观教育目标显得过于同一化、理想化, 呈现出“高、大、空”的特点。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 教师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而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只能依靠惯性进行着机械式的、枯燥的轮回式教学, 教育的有效性低下。因此, 为了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做法, 即围绕着一些明确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进行价值观教育, 同时注意保持不同时期教育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

(四) 价值观教育应当重视学术性课程与非正式隐性课程的综合运用

在我国的大学课程体系中, “思想政治类”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 是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载体, 这是我国与美国在价值观教育课程方面的最大不同。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专属性, 往往导致了大学忽视其他学术性课程以及非正式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这就使得已经开设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处于一种孤军奋战、势单力薄的窘境, 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 为了增强大学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我们可以参考学习美国的做法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大学的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 重视学术性课程和一切非正式隐性课程的作用, 从而形成多重互补的价值观教育合力。

(五) 价值观教育应当灵活地、综合使用各种教育方法

不同方法之间的综合使用是指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 教育者根据情境、时间、受教育者的年龄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所处社会文化的特点等来选择或综合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以达到效果的最优化。此外, 价值观教育方法是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 选择价值观教育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价值观维度自身的规律, 还必须考虑受教育者所处时代的特征与需要。目前, 价值灌输几乎成为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中唯一的方法, 方法的单一和僵化直接导致了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效性, 因此在我国的大学价值观教育中, 教育者应当结合时代特征, 灵活地综合使用各种价值观教育方法, 以求效果的最优化。

注释

1[1]Sherry Schwartz.Educating the Heart[J].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7, 64, (7) :77.

2[2]Kelsey.Between Athens and Berlin[M].B.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3:621.

3[3]张伟平.美国道德教育的嬗变:从准则中性到泾渭分明[J].比较教育研究, 1993, (6) :37-40.

4[4][7]Lickona, T.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J].Education Leadership, 1993, (3) :6-11.

5[5]李曼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97.

6[6]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37-145.

7[8]马建生, 等.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1) :28-29.

8[9]葛春.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课程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6) :54.

9[10]Suh Bernadyn Kim&Jerome Traiger.Teaching Values through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Litera-ture Curricula.Provided by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1999, 29.

10[11]Kirschenbaum, Howard.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J].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Development, 2000, (1) :39.

美国个人价值观 篇9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winners and losers"。这是影片的开场白, 崇尚成功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同特征, 成功者享有荣誉财富尊严地位, 失败者在当今社会享有的只是唾弃和鄙视, 这在美国的价值观中表现尤其强烈。中国有句古话叫“女为悦己者容”, 不仅在讲我们中国大众, 生活在地球村上人们, 总有一部分不是为取悦自己而活, 而是为了取悦别人, 努力的按照世俗大众的评判标准去活着, 而这一切都显得十分合理, 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 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价值评判标准,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群体中生存, 我们往往会按照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 如果不按照这种方式行事, 我们会被这个群体所抛弃, 自己很难不对自己产生怀疑。影片中的爸爸Richard极度沉迷于追逐个人地位, 社会上的名与利, 以及他心目中所谓的“成功”。在他的世界观中, 清楚的划分着成功者与失败者, 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包括他个人在内的每一个人。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取向相当常见, 而且不可避免地萦绕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

《阳光小美女》这部影片, 却让我们对这种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真正的成功一定是别人眼中的成功吗?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似乎每个人都问题多多, 麻烦不断的普通美国家庭, 志在选美的Oliver在选美大赛中没能如愿获得冠军, 她是loser吗?哥哥因为色盲没能去飞行学院, 他是loser吗?以及爸爸事业上的失败, 舅舅被情敌超越, 他们都是loser吗?看完电影后, 答案显而易见, 真正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满足, 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A real loser is somebody that's so afraid of not winning, they don't even try”。这句至理名言是《阳光小美女》中爷爷送给Oliver的, 影片用最平实的语言, 挑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部拍摄于2006年的影片, 没有商业电影中常见的俊男靓女, 几位主演都是长相普通的平凡人, 这样反而增添真实感, 拉近了与观影者的距离。《阳光小美女》是由Jonathan Dayton和Valerie Faris共同执导一部家庭喜剧电影, 影片于2006年7月2日在美国洛杉矶电影节率先放映。在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 在影片中这个饰演满口脏话满脑色情爷爷的Alan Arkin凭借此片获得了的最佳男配角奖, 该影片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电影讲述Hoover一家性格怪异的六口人,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问题, 但同时每都不肯用心去倾听别人的问题, 因此, 家里的餐桌上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不清的爆发。影片开头几个简短的镜头切换, 引出了6位主演:热衷选美但外形并不出众的女儿Oliver, 推销人生成功价值观的爸爸Richard, 偷偷吸食海洛因及整天满嘴脏话的爷爷, 为梦想坚持锻炼但却自我封闭的儿子Dwayne, 看似正常却偷偷吸烟的妈妈Sheryl以及自杀未遂的同性恋舅舅。直到这一天, 在大家争吵的背景下, 7岁的小女儿Oliver听到广播里传来“阳光小美女”选美比赛的消息, 发出了无比兴奋的尖叫声, 正在进行的激烈争吵才得到了暂时缓解。在Oliver的努力争取下, Hoover一家决定陪她一起踏上寻梦之旅, 从阿尔伯克基 (Albuquerque, 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大城) 驾车长途跋涉到加利福尼亚, 参加这场“阳光小美女”选美比赛。一路上一家人除了要面对这辆破旧的旅行车不断抛锚的技术性问题外, 他们还要不断接受心灵上的考验。就这样, 六口之家开启了从小镇阿尔伯克基到加州的路程。影片主题在这段公路之行中得以展开和表达, 路途中有欢笑也有悲伤。生活中我们也或许都会遭遇片中人物的迷茫期和瓶颈期, 所以当电影的最后一家子在一起开心的跳舞的时候还是能感染到观影的我们的, 在生活的困难和变数中选择乐观的心态和适当的宣泄是很重要的, 亲情至上的价值观念在影片中得到了升华。

2 崇尚成功的价值观 (驱动美国社会的主要动力) 在本片中的体现

伴随着心跳般令人局促的节拍, 影片开始自小美女Oliver目不转睛的凝视, 镜头一转, 我们发现她正全神贯注地观看别人生命中最荣耀的瞬间——摘得美国小姐桂冠的瞬间。Oliver一遍又一遍地观摩并模仿别人刹那间的狂喜, 似乎在幻想自己未来的成功和荣耀。紧接着我们看到Oliver的父亲, 人到中年的Richard, 正激扬澎湃地讲演着自创的九步成功理论。然而演讲结束, 伴随着稀稀拉拉的掌声, 却只有极为听众坐在偌大的教室里。影片《阳光小美女》开门见山便用极精炼却非常精准的笔墨, 传达出全片即将探讨的主题:成功与失败。崇尚成功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同特征, 但美国人的成功意识却有其独特之处, 他们注重个人成就, 崇拜英雄主义, 有着浓厚的成功至上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追逐的最高的价值之一。多数生活在美国的人, 都有一个梦, 他们深信, 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 任何人, 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还是漂洋过海的海外移民, 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迈向巅峰, 这就是时常谈论的“美国梦”。本片开头当一家人在餐桌吃饭时, 爸爸Richard就开始宣讲自己的九步成功法则, 本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在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着。影片中, 每个人的梦想都在为小女儿寻梦的道路上经历着碰撞和破灭。坚信成功法则的父亲最终成了被自己鄙夷的失败者;哥哥为飞行梦想发哑誓9个月, 但因红绿色盲症, 也遭遇了梦想的破灭;感情失意, 事业失败, 自杀未遂的舅舅碰到了神采飞扬的旧情人和情敌;在比赛中, Oliver因跳爷爷教的脱衣舞而引来全场一片嘘声;被养老院赶出来桀骜不驯的爷爷以及他同世俗开的大大玩笑-因吸毒过量而暴毙。一家“loser”在路上的各种经历, 使我们重新审视主流价值观中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不仅仅只有输和赢两个结果。美国公众有很强的成功意识, 成功意识是所有美国人的共同追求, 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 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其事业上的成就, 而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 成了新时代的楷模, 这些成功者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 成了公众价值取向的参照物, 成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活生生的例子。影片中的父亲同样影响着自己的儿女。以至于即将在第二天上场的Oliver哭着说, "Grandpa, I don't want to be a loser", "Dad hates losers"。

传统的成败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 我们往往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 努力的按照世俗大众的评判标准去活着, 这一点在影片中多有体现, 比如在比赛时, Oliver父亲在台下问一位男性观众, “You got kid in the show?”男士回答道“your first time?”并露出‘你必定败’的表情,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 台上除了Oliver, 每个小女孩都是经过多次训练的, 看着舞台上的小女孩们, 一个个都被修饰过度, 小小年纪却一副失真的样貌。一个人, 能受到喜爱, 真实永远是最重要的, 如若离开真实, , 任何的修饰都会显得矫揉造作。Oliver没有超群的外表, 没有惊人的天赋, 但她有一颗纯真美好的心灵, 你看她笑得有多开心自然, 她才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小美女。其余都是俗脂粉气, 浓妆艳抹的露出标准的笑容, 他们不止一次的参加过这样的表演, 这些有着大人表情的小女孩, 竞相参加这种比赛, 因为阳光小美女的获得者能收获无限的荣誉和金钱。影片一开始也有所体现, 选美冠军即成功者, 成功者享有荣誉财富尊严地位, 这些都是功利心趋势人们驱逐的事物, 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Oliver相对于其他参赛选手的俗气无比, 她反而是最纯真和质朴的, 尽管他的舞蹈在成人看来显得过于夸张甚至下流, 但这些对于Oliver而言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在舞台上, Oliver一边脱着衣服, 一边也剥掉了中人们披着的虚假外衣, 这便是世俗人理解成功的最好的讽刺。正是Oliver对梦想的执著、不畏惧其他人的眼光、不在意其他的人判断, 为这个阴霾笼罩的家庭带来了阳光。最终所有人才领悟到一个简单但却极易忽视的道理, 那就是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判断, 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即使你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但总有人会喜欢认同你, 就像最后起立鼓掌的调音师和文身男。

3 影片中推崇的亲情至上的价值观

除了成功与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在影片中的展现, 亲情至上的价值观也得以推崇。人人都在追逐个人的成功, 在追逐成功的路上, 有些人往往迷失了自己。影片中处处有温馨的场景, 影片刚开始, 舅舅因自杀未遂被Sheryl安排在Dwayne的房间里, 哥哥用笔写下“I hate everyone”, 然而, 当爷爷去世时, 哥哥用笔对妹妹写下“give mum a hug”, 让我们看到哥哥Dwayne是爱着家庭的每个成员的, 只是不善于表达, 现实总爱折磨这样的人, 当他发现自己理想幻灭时, 面对妈妈催促上车, 他破口埋怨, 你们一群失败者, 离婚、破产、自杀的人!这个情绪也不难理解, 出问题的时候, 而且总把火气撒在最爱你的人身上。话很伤人, 也并非无心, 但是真的不代表什么, 只代表瞬时情绪。当Dwayne得知自己不能当飞行员的时候, 绝望痛哭, 并说道绝不会再上车继续行程, 但当Oliver走过去尝试安慰哥哥的时候, 妹妹一句话也没说, 只是抱了抱哥哥, 一切就都化解了;当Richard得知自己的出书计划失败时, 爷爷安慰道“Whatever happens, you tried to do something on your own which is more than most people ever do and I include myself in that category.You took a big chance.That took guts, and I'm proud of you”, 父亲对儿子的爱和鼓励全都浓缩在这句话里了;当Oliver担心自己赢不了比赛变成爸爸讨厌的失败者而哭泣时, 爷爷说“A real loser is somebody that's so afraid of not winning, they don't even try”, 爷爷的鼓励让Oliver破涕为笑;在选美赛将要开始时, 舅舅与Dwayne的对话说道“He looks back ad decides that all those years he suffered?those were the best years of his life, cause they made him who he was”这句话也让我们明白, 不管痛苦也好, 失败也罢,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见证, 正是有这些经历, 才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我们不应害怕生命中那些失败和痛苦的经历, 因为正是有这些失败和痛苦, 才会成就现在的你, 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你。这些场景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亲情的伟大, 相比这些亲情, 这些奋斗的过程, 只要有爱在, 成功有那么重要吗?

《阳光小美女》将平凡的生活演绎的不平凡, 其中虽不乏遁世离俗、诞妄不经的情节, 比如爷爷玩世不恭的生活作风, 但亲人家庭至上的主流价值观还是被很好地融入影片中, 而失败和成功只不过是他人眼中的评定标准而已。

4 结语

原打算是为了送Oliver去参加比赛的一家人, 最终却帮助每个人从他们各自的世界里解放出来, 学会了去释放、学会了倾诉、学会去倾听, 学会了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Oliver没有赢得比赛的胜利, 但她却取得了更有意义的胜利和成功, 她用微笑去面对所有的鄙视和嘲笑, 用纯真去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用太阳般的温暖让家人逐渐走出了心里的阴霾。这样的成功来自于每个家人的努力, 岂不更有意义和价值?

影片以全家大闹选美现场而结束, 这一极具喜剧效果的情节, 对以成败论英雄的主流价值观论调的人群以极大的讽刺。就是这样一个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家庭, 为了实现女儿的选美梦, 全家挤在一辆破旧的大巴车上, 途中共同经历了种种变故, 正是这些变故让他们打开心扉, 在相互付出和接纳的过程中得以重新正视自己。影片结尾, 看着坐在破烂的旅行车上的Hoover一家人, 在夕阳下缓缓奔向前方, 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成功者!同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 总会有一些不如意, 或许情场失意、事业受阻;也或许梦想破灭, 朋友背弃, 可生活总在继续。成功没有固定的形态, 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庸人给自己套上的无形的枷锁。要知道, 真正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满足, 奋斗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美好。

摘要:拍摄于2006年的《阳光小美女》是福克斯公司出品, 该公司以拍摄低成本电影而享誉全球。然该公司电影产量不是很多, 但基本部部都属优良之作, 常常以黑马姿态出现在各大颁奖典礼上, 每每总能载誉而归。该部影片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影片提名,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独立电影, 故事虽然简单, 影片中处处充满了温馨的场景, 十分贴近生活。影片很自然的流露出挑战美国主流社会的成败价值观以及亲情至上的思想, 告诉人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真正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满足, 奋斗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美好。

关键词:成败价值观,阳光小美女,亲情至上

参考文献

[1]查利·考夫曼, 罗姣.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J].世界电影, 2007 (6) 103-153.

[2]罗布·费尔德, 罗姣.“成为真实的”——查利·考夫曼访谈[J].世界电影, 2007 (06) :154-160.

[3]刘忠平.接受创伤, 生命不息——刍议影片《阳光小美女》[J].电影文学, 2014 (7) :110-111.

[4]刘莉.破碎的梦想——评影片《阳光小美女》中的黑色幽默元素[J].电影评介, 2007 (21) :64.

[5]杨晨.“十之八九”之外——评《阳光小美女》[J].世界电影, 2007 (6) :186-188.

美国个人价值观 篇10

《阿甘正传》的作者温斯顿·格鲁姆出生在华盛顿, 他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律师, 但是机缘巧合下, 他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成为了作家。小说《阿甘正传》创作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 作者以平淡却又不失犀利的语言, 反映了对美国文化的反思, 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回归的渴望。所以, 本文通过从阿甘与美国传统价值观、珍妮与美国传统价值观、《阿甘正传》与传统价值观三个方面, 对美国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具体阐述。

一、阿甘与美国传统价值观

弗雷斯特·甘由于智商只接近七十, 所以从小就被其他的孩子欺负, 但是珍妮·兰克却从来都不欺负他, 甚至与他成为了真心朋友, 两个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后来阿甘因为智商的问题, 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学校, 就读于一所所谓的“傻瓜学校”, 而后被发现具有打橄榄球的潜能, 从而进入了公立高中, 并被选入了足球明星队。高中毕业以后, 阿甘由于具备打橄榄球的潜质而被大学破格录取。但是, 后来的这一切机遇并没有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态度, 他仍旧忍受着别人的嘲笑和辱骂。在大学里, 机缘巧合下, 阿甘被称为物理天才和口琴高手, 同时也结识了好朋友巴布。即使如此, 阿甘依旧因为成绩不好又一次被迫退学, 只好前去参战。越南战争残酷无比, 阿甘在此与巴布再次相遇了, 两人更加珍惜这段友情, 并相约战争结束后一起开公司, 可是命运赤裸裸展现了它的不公平, 战争让巴布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阿甘成为了战争英雄。这时的他结识了好友丹少尉, 并且学会了乒乓球。其实, 阿甘一直都深深地爱着珍妮, 可是写给珍妮的信却只收到了一次回信。在战争结束之后, 阿甘被总统接见, 又被选为中美乒乓球外交活动的参加者。结束了军旅生活, 阿甘与珍妮一起参演了乐团, 随后在珍妮的要求下, 参与了反战的集会, 结果被捕后, 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后来, 阿甘被选为太空人选, 然而在在飞行中, 不小心失控, 坠落到食人部落, 虽然如此, 但是阿甘与公猿成为了好朋友。经过努力逃离了食人部落, 前去寻找珍妮, 此时又与丹少尉相遇, 在两人找到珍妮后, 阿甘便步入了摔跤行业。然而, 阿甘深受物欲横流的影响, 未听从珍妮劝说, 导致珍妮离他而去, 这才将阿甘从浮华的生活中拯救出来。阿甘在无意间认识了西洋棋大师, 并参加了比赛, 又与玛丽莲梦露一起参演了电影。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 阿甘决定去完成当初与巴布的梦想, 开捕虾公司, 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 阿甘并不快乐, 他怀念以前打球的日子和吹口琴的生活,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带着公猿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并再次与丹少尉相遇。三个人在公园里, 以表演节目和擦皮鞋谋生, 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阿甘在公园遇到了珍妮带着一个孩子, 那是珍妮和阿甘的孩子, 幸运的是他们的孩子智商超群, 是个天才儿童。阿甘并没有要求与珍妮在一起, 他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 也没有能力抚养孩子, 于是他和丹少尉、公猿又辗转了几个城市, 最后落脚于纽奥尔良, 依旧以表演为生。

阿甘本身代表着善良和执着, 他虽是弱智, 却始终积极向上、乐观、执着, 对于别人的嘲笑也并没有抱怨, 只是单纯地希望能够与人平等相处, 尽最大的努力对身边的人好。虽然别人并不愿意向他表示友好, 他承受着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这并未打击到他成为一个好人的信心, 并一直坚持与人友好相处。尽管阿甘的智商低于常人, 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他与珍妮经历了一场从青梅竹马便已开始的爱情。小时候, 只有珍妮愿意与他做朋友, 这对于倍受冷嘲热讽的阿甘而言, 就是天使的到来, 是他必须珍惜的爱情。珍妮也曾受到美国社会的影响, 对美国有过反叛心理, 只有阿甘一直坚持初衷, 善良执着。

阿甘经历了许多的变故, 他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阿甘却从始至终都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他性格善良正直, 真诚执着, 积极向上, 对待周围的一切十分宽厚, 并一直追求着属于他的爱情。阿甘这种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十分不符, 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平凡人实现梦想的特色形象, 将美国传统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传统价值观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传承的, 其中, 美国人民的个人价值观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阿甘代表着当时社会底层的平凡人, 他们单纯善良, 乐观向上, 又积极努力, 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在阿甘的身上, 美国传统价值观被体现地一览无余。

当时的社会状态混乱, 阿甘虽然一直坚持自我, 但是在这样强有力的社会冲击下, 阿甘的经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内心饱受摧残, 在不良风气的摧毁下, 阿甘也曾误入歧途, 吸食毒品, 沉迷于浮华的虚荣生活中, 他的行为也是当时民众生活的一种体现, 人们逐渐偏离美国传统的价值观, 在反叛文化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当然, 阿甘在珍妮的离开中, 痛苦地觉悟了, 并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回到了最初的简单生活中去。作者赋予到阿甘身上的优秀品质展现了美国传统价值观, 阿甘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 虽然也曾偏离了美国传统价值观的轨道, 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二、珍妮与美国传统价值观

于阿甘而言, 珍妮不仅是朋友, 也是爱人。童年时期, 所有人都对阿甘投以嘲笑的眼光, 只有珍妮把他当作朋友, 温柔地对待他。珍妮善良纯真, 可爱单纯, 如天使一般。在进入高中后, 珍妮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 受时代的影响, 产生了反叛心理, 并在此时与阿甘再次相遇。当时的珍妮叛逆, 疯狂地喜欢摇滚, 甚至与一个乐队的琴手同居, 最终被勒令退学。而对于战争, 珍妮一直持有强烈的反战情绪, 她认为这是一场没有道德底线的战争。后来阿甘在战场上下来, 找到珍妮, 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 阿甘和珍妮都染上了毒品, 他们因为毒品吵架, 随后珍妮的离开唤醒了阿甘。珍妮反对战争, 与阿甘一起参加游行, 并且要求阿甘表示支持越战, 结果被捕, 而珍妮却回到了乐队继续参加演出, 可是当时的她性情变化巨大, 无奈之下, 还是离开了乐队。珍妮在经历了数次游行被捕, 上法庭之后, 她便决定开始改变生活, 归于平静, 于是在轮胎厂找了一份工作。后来, 阿甘找到珍妮, 珍妮希望能够和阿甘一直在一起, 过平淡的生活, 然而这是的阿甘却沉迷于浮华的生活, 珍妮对此深感失望, 已经怀孕的她毅然决定离开阿甘, 随后珍妮遇到了唐纳, 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 对珍妮照顾有加, 他们过上了珍妮想要的生活。虽然, 珍妮后来再次与阿甘相遇了, 但是阿甘并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

《阿甘正传》的时代背景是, 黑人民权运动轰轰烈烈, 传统文化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 反战运动, 这些运动时时刻刻都在侵蚀美国, 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珍妮的形象代表着当时充满叛逆心理的年轻人, 她反对战争, 不满于现实, 沉迷于音乐, 同居, 这些都表明了, 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在珍妮他们这一时代的年轻人身上早已没了踪影。他们通过各种不良行为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 甚至想要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对美国社会有所改变。在小说中, 珍妮不仅参加了乐队, 还参与游行示威, 她反叛传统价值观, 这是珍妮与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对立。

当阿甘在于珍妮参加游行示威被抓后, 珍妮醒悟了, 她受够了这种生活, 深感疲倦, 于是找了一份工作。珍妮在年轻的时候, 对美国传统文化极度反感, 叛逆,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 她早已对此感到疲惫, 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反叛心理, 并对年轻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了后悔与反思。最后, 珍妮为了生活, 终于面对现实, 也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开始接纳并享受传统价值观带给她的一切, 这是珍妮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醒悟与回归。

三、《阿甘正传》与美国传统价值观

《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与珍妮在作者格鲁姆的笔下, 是单纯善良的, 虽然身处混乱的美国时代, 经历坎坷, 但是最终终究是归于平静。作者主要是想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 展现当时战争中发生的美国社会事件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的影响。反传统文化思潮针对的是理性, 在启蒙运动中, 理性既反对封建专制, 也反对迷信思想。当时美国殖民地的人们也是在理性思想的影响下, 成功击退英国殖民者的, 最终慢慢将美国发展成了世界强国。在反叛思潮中, 理性具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其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在那个时代, 美国社会的许多人对女性和黑人始终存有歧视心理, 再加上美国军队在越战中倍受打击,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逐渐兴起, 让美国人民开始质疑自己的传统价值观。珍妮她们这一代年轻人利用各种形式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想要逃离理性对他们的限制。他们酷爱摇滚, 吸食毒品, 这些都给当时的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美国的民众起到了误导作用。

在经历了各种问题之后, 人们终于开始反思自己。《阿甘正传》中以阿甘这个平凡人的角色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历史上的动荡不安, 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反战运动等, 再加上摇滚、毒品、性解放等逐渐流行,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阿甘经历了各种离奇事件, 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是在小说的结尾, 阿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且精神上也收获了平静。小说虽然描写的阿甘智商低下, 受尽了嘲讽, 并且经历了许多离奇之事, 但是他对珍妮的感情至深, 对好友真诚守信, 性格开朗, 但是作者意在通过这些描写, 向人们展现在当时的环境下, 美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变化。阿甘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美好性格, 都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代表, 但是由于智商缺陷受到周围人的嘲笑, 作者主要是想以此表达, 在当时, 人们就早已开始对美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阿甘虽然经受了许多的不公, 但是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奇迹, 他有友情、爱情, 并在许多的坎坷中一直坚持本心, 最终实现了梦想, 取得了成功, 这是一种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再现。

四、结语

《阿甘正传》以一个普通身份的人物, 展示了最伟大的英雄精神。虽然小说主人公阿甘有残疾, 智商不足, 但是他依旧坚持努力, 勤勤恳恳, 把人生的坎坷看的很轻, 才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当时那个年代, 人们经历了许多的不同, 见证了许多的历史, 他们在这样的经历中, 慢慢成长, 宣扬自我个性, 面对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像阿甘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 毫无疑问会被载入史册, 他的种种经历反映出作者格鲁姆对当美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回归的渴望。

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小说, 鼓励了无数想要实现梦想的人。小说主要讲述了阿甘的一生, 并以此为线索, 贯穿始终, 带领人们感受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小说通过对阿甘一生经历的叙述, 展现了美国社会认可的价值观, 让读者得以亲身体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因此, 本文具体探究分析了《阿甘正传》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座雄.阿甘正传:美国梦的呼唤与理性回归[J].电影文学.2009 (01) .

[2]李鹏.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J].电影评介.2009 (13) .

上一篇:酒精中毒脑病下一篇:杭州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