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

2024-08-05

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 篇1

那么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 又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品位呢?我主要从以下两点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要充分备课, 全面解读文本

教师是阅读课堂的组织者, 起“导”的作用, 在教师地指导下, 学生“演”。要想让学生充分“表演”好, 教师必须首先准确、全面的理解文本。一个文本可能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因为语文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天文、地理、政治、历史, 古今中外无所不含。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先进入文本, 理解文本,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问题, 为学生找准阅读的切入点, 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指导学生阅读。此外, 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 由于观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的不同, 对同一个文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全面理解文本的同时, 还要备学生, 为正确评价学生做充分准备, 如果学生的解读脱离文本太远,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纠正, 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来。

二、让学生走进文本, 自主阅读, 真正与文本对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走出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一篇文章读完之后, 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想或体会, 会有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出来, 这就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文本的感受, 不可避免的在解读文本时, 由于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会产生差异, 不能真正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阅读, 接纳文本的问题, 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文本进行重构, 引导学生质疑, 进一步探究文本, 双方相互交流、碰撞, 达成共识;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自我反思, 拓展链接, 把文本应用于实践,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这就进入了艺术的再创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说出对阅读内容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同时也就从文本走出来。这样既能很好的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又能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挥;既能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 深刻理解文本, 又能让学生从中享受审美乐趣。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流程总结 篇2

承接本课题一年多了,经过实践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了能更好的研究此课题,现总结如下:

1、导入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新课导入应具有审美性、创作性、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目的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有情景导入、悬念导入、引趣导入、提问导入、图片导入、角色导入、激励导入和描述导入等。新课的导入方法很灵活。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导入新课是艺术,教师应使教态成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使语言成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板书成为赏析课文的导游图,使激疑能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使信息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2、目标确定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选取,关系到教学内容、原则、途径、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发展目标和情感价值取向目标。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体系,依据“单元提示”“课前导语”“研讨与练习”和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导人新课”后就立即提出,最好交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认同。这样,课堂教学的展开就有了可靠的依据,课堂教学的中心主题就明确了,既可激起学生新的学习期望,催生他们达到目标的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定向。同时,又避免了教学过程的随意性,为科学评价课堂质量确定了客观依据。

3、学生自读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语感的增强来实现,要培养良好的语感非靠读书不可,而放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并品味原汁的语言。学生自读课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自读的形式很多,可以领读、齐读,也可以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可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学生自读是进行鉴赏理解的基础,学生对课文没有读熟,千万不要轻易进人鉴赏理解阶段,许多随堂课出现了学生问题探究障碍,它们不同程度地与学生对课文生疏有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目标确定”后当然是一个重点,但除此以外,还应在理解鉴赏阶段穿插进行。4、情境创设:

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读熟悉课文以后,教师就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理解。这个阶段,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展开。情境设置就是对教学目标展开的具体形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诵读情境、探究情境和训练情境等等。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角色,就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其职责就在于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出引人入胜并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形式多样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登奇峰,在历经种种奇境后,到达理想的峰巅,自主地对课文鉴赏理解。5、讨论探究:

阅读教学进入鉴赏理解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众多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之中,讨论探究是其中最主要的情境之一。这一情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结论,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是学生在独立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争辩,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在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成败的关键是讨论题目的提出。好的讨论题目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深入到教材中去,提出学生困惑而又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学生提问,一是教师设问。对这两个来源的问题,前者需要教师在学生中搜集后加以筛选,后者要求教师将问题提到点子上。组织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可以是整堂课的,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学情境穿插进行的。采取何种形式较为恰当,教师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目前,部分教师在运用讨论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愚认为,运用讨论法组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生讨论探究留够必要的时间;2.要由过去注重讨论结论转变到注重讨论过程;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探究切忌“陷阱式”启发诱导;4.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流于形式,以免浪费时间;5.讨论后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尽可能地给更多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6.要关注学生全员参与。6、课堂小结:

这是课堂教学的结尾阶段。如果教师对此不够重视,课堂结束随意性大。按照心理学原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到了最后几分钟大脑疲劳已处于临界点,这时,教师若不注意课堂小结的艺术,创造出令学生兴奋的环节,实际等于无端放弃了下课前几分钟的教学时间。长此以往,造成时间浪费是小事,更严重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课堂小结的方式很多,一般常见的有点睛式、发散式、假想式和总结式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能引起学生大脑兴奋,集中精力完成最后的学习任务,在培养他们善始善终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为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铺垫好就可以了。

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独立自主地位和合作学习为前提,通过教师巧妙地启发和诱导,精心设计现行教材的基本探究点,并参照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其他一些课外活动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自身想法、提出质疑和讨论探究的广阔平台,使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情感体验,将自身所掌握知识有效应用于答题解疑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继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大体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讲读结合的方式引发探究

讲读结合,主要指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诵读、讲析的结合,注重讲与读的互相引导,这种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运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权重“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重点,巧妙构思,点拨启发,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掌握新授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节内容时,其蕴含的深层“意向”即为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诵读、讲析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时在整篇诗节中找出每节的意象,然后指引学生讲析其中每个意象蕴藏的思想底蕴,最后要求学生在了解思想底蕴的基础上吟诵全诗,较多学生能诵读出此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领悟出该诗的整体意境和韵外情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

二、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实施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构建师生之间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人性化教学氛围。可利用视听、视频等多媒体设施,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像和影像,构设一种浓厚的欣赏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潜移默化中领悟出作品中蕴含的中心思想,继而有效掌握整部作品的全部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叶圣陶的著作《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借助于莫扎特的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韵,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教师以读导读,指明整篇作品的诵读要领,注重语调的轻柔与起伏,语速要轻快与低缓相贯通,用心掌握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变化。在鉴赏整篇课文时,应再次播放《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在动听美妙的音乐中诵读作品,并逐步品位文章的主题思想,领略出此篇作品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情趣美,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探究式学习

一个巧妙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适时切入,能切实起到调动整堂教学氛围的实际效果,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思维创造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和质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在文中结尾并未说明孔乙己的真正结局到底如何,同学们可设想一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结局?依据是什么?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由于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此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于是学生说出了各自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但仍有一些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多为经典之作,各类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底蕴与美好的文学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并且不能用一个统一思想标准来权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文的主题思想可以为多种多样,为促进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不界定主题思想,只要求学生找到自圆其说的论点和论据,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探究式教学

只有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平台,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多渠道最大量接受知识信息,使学生逐渐体会探索的学习乐趣,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这种形式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达到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实现自我既定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教师可精心构设一个引发讨论的话题:我们面对着伟大的祖国母亲,应该面带笑容,而为什么作者却眼含热泪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小组之间将一己之见互相探讨、分析和总结,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进行讲解和帮助,最后全班范围内展开研究和交流,通过教师及时的分析和补充,以确保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五、通过延伸阅读增进探究式教学

延伸阅读主要指引导学生逐步扩展文学鉴赏的范围,由教学课本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非教材的著作和美文延伸,由学校内向社会外延伸。对于题材接近、风格相同的作品需要学生找出不同点,对于题材不同、风格异议的作品要求学生找到相同点,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习完《望江南》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吹剑录》的延伸阅读,仔細品读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以及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从学生对于古代著作鉴赏和评价中,深刻领悟到婉约派与豪放派蕴含的不同情感,同时可要求一位音色较好的女生吟诵《望江南》,要求一位音域浑厚的男生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不同风格、声情并茂的吟诵,完全体现了两种不同派别的韵味,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双重效果。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完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将其有效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问题与质疑中探究,在激烈讨论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这着实符合语文阅读的实际要求。这种以理解和创造为主旨的探究式阅读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且利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玉歆.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试探[J]. 考试:教研版, 2006, (11): 22-23

[2]郭华丽.敢问路在何方——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分析[J]. 文理导航, 2012, (11): 24.[3] 贾敏. 浅析在新课改中探究式阅读在戏剧教学中的实践[J]. 当代教育, 2012, (1): 41

[4]谢志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金色年华:下, 2011, (10): 127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 篇4

一、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 突出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 学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 而缺乏自身的探索,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探究式阅读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 只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才能使其加深对于问题的认识, 从表层深入到内在,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更好地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2. 具有开放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重在交流, 而不是灌输, 由于存在众多的交流对象, 这样就决定了观点上的多元化, 所以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 开放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其锻炼的不是学生做出标准答案的能力, 而是加深学生的感悟, 使其具备充分的理解能力。

3. 强调互动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为了探究问题, 每个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并不相同。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 将自己心中的设想及时表达出来, 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维度, 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对教学互动性的把握,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以情入境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情境, 才能对阅读中语句的情、用、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师需要创设必要的情境, 使学生在探究式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以情作指导, 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2. 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 就是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文中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探究式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会做答案, 而是要懂得如何去思维, 去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只有具有刨根问底的意识, 才能更快地从文章的探究式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营养”。文字表现的只是文章的外衣, 文章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生亲身体会, 这样才会情境交融, 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对答案的由来要有所好奇,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3. 加强合作交流

探究式阅读教学发挥的是集体的作用, 采用合作的方式,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还能够使学生之间达到互补, 使得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在进行谈论的时候, 每个学生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通过不断交流学习, 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他人的言辞有所感悟, 这样也就达到了互相促进的目的。如在《花的话》一文中, 二月花赞美的是默默无闻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此有不同看法的话, 就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获得快速的进步。

4. 及时进行总结

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但是也不能忽视总结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 这样才能够积累经验,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随着探究式教学思想的不断深化,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探究式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要发挥这种方法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分析,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实施, 这样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青.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17)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阅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的积淀实现情感表达、思想传达方面的提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大纲的安排进行阅读题材和文本的设置,结合语文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效果,也因此,在进行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时,也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探讨。

1、体会文字的音韵美

汉字作为全世界最为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具有独特的表音、表意相结合的特质,这赋予了汉字形象生动的字符的同时也使得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这在中国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之中都有体现,优秀的外国诗歌也能够通过出色的翻译工作传达出诗歌的美感。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之中,诗歌体裁作为音韵美的最佳载体,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对象,诗歌作品广泛分布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出色的现代诗,也包括了作为中国诗歌个人创作源头的《离骚》。其中的《离骚》难度特别高,虽然仅是以节选的形式选入高中课本,但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久远,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变化较大,且选用楚地方言创作带来了很多生僻的词汇和表达,这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因此,在进行《离骚》等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其中音韵美的传达,以汉语的音韵美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播放朗诵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分段落的诗歌朗诵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

2、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流传一时,还能够传诵千古,这得益于文字之中盛载的真挚感情。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氤氲的感情的领悟和理解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同时,学习教材文本中传达情绪和思想的高超技巧也是语文学习的本来要求。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有着大量在传情达意方面尤为出色的作品,其激烈真挚的感情、中正平和的表达以及细腻入微的阐述是流传时最为打动人的。

例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前者是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秉持着毁家纾难的理想,对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国难时颠沛流离的轨迹所做的总结和回顾,以一种坦然而又心酸的笔调书写了国家破灭的悲剧和个人在动荡时代苦难,既充溢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眷恋,也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的特殊心境。考虑到宋元鼎革之际对特殊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文章教授的过程之中需要特别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当时人民死伤惨重、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文天祥寄予文字的感情。后者是对明末党争黑暗政治的记录,以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行为讴歌了黑暗重压下仍然闪烁的人性闪光,以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事为切入点,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满腔悲愤和对悲壮牺牲的痛苦无奈溢于言表。同样,教师在将《五人墓碑记》的情感表达作为教授重点时,也需要结合明末的政治黑暗格局来进行讲解,以当时阉党、东林党的血腥斗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情感。

3、结合时事进行阅读训练 对语文阅读的训练不仅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教师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进行解读。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作者陈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特别是双方的文化资源在整合和利用中的矛盾和不同。对于这一类教材之中的文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尤为突出语文阅读与当下结合、与实时结合的特质,在教学之中突出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需要对其背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有据可依的探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打开国门之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传媒关注的重点,这在千禧年达到了顶峰,其背后蕴含的初开国门之后中国人对国外的新奇、向往、好奇和关注是这类文字所共有的。在当下的语境之中,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格局,国人的自信心给予了中国文化更好的表达途径,也提供了看待西方文化更为冷静客观的态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机会,不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该联系当下留学热、电影之中的中国热等特殊现象,鼓励学生挑选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不仅是时文共赏析,积淀的文学作品之中也具有现代内涵,可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新的解读。《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著名演讲词,其中重点阐述了蕴涵着公正、和平、拼搏等优秀人类品质的奥林匹克精神,而这在当今中国应该激起新的反响。作为奥运的举办国之一,中国人对于奥运精神应该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应该有着独有理解,而这也可以纳入语文阅读训练之中,鼓励学生在课后交流相关文章的同时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提供独到的视角。

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6

一、许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阅读教学及相关阅读篇目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阅读教学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阅读教学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2010年秋在本区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侧重于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阅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阅读教学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综合碰撞,学生通过参加各种阅读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吸收、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拓展、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阅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美文阅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语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三是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一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7

一、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 语言文字的表达、人文因素的熏陶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 应仔细品读文本, 把握准文本的表达特点和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验, 整体感悟, 体验文中的韵味, 领略文中的情趣,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本或提问、或肯定、或赞叹、或补充、或延续等, 与文本直接对话, 而不是依赖, 照搬教参。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通过阅读文本, 感悟出“棒打狍子飘舀鱼”一句既是作者搜集的民间俗语, 又是表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内容, 是语文形式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体, 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如阅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这个句子, 感受到草塘色彩的美、动态的美, 是作者对草塘赞美的流露, 是作者高兴心情的流露。而“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美了”一句, 体会到作者惊喜的心情和对草塘静态美的欣赏。教师有了这样的与文本对话过程, 就有了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基础,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组织好多重对话

现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况, 准确估计文本哪些点、线、面最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同时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尊重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 尊重学生的体验, 找准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如教学《鸬鹚》一课, 教师抓住“抹”字,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五彩缤纷:一抹, 抹出了无限风光, 抹出了喜悦心情, 抹出了忙碌工作, 抹出了热闹丰收, 抹出了幸福生活……。我说是抹出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抹出了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如执教《落花生》时, 学生就“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怎样的人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它虽然外表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有的却认为做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不但有用, 而且外表好看, 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光有用不行, 还要会包装自己, 宣传自己, 像落花生那样不会包装自己, 不会传自己, 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学生与本文对话后,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首先, 肯定后一种意见很有挑战性, 超越文本, 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其次老师强调:落花生果实多且藏而不露,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如果人人都像落花生那样, 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不是更美好吗?这样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也给学生热情帮助、引导, 提示学生感受误差, 给学生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让学生揣摩词句, 感悟文本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 让学生学习语言, 揣摩与品味语言, 强化语感训练, 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心田, 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 又学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 (1) 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 像“熬” (《穷人》) 、“喷” (《粟米》) 、“飞” (《飞夺泸定桥》) 等, 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2) 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 《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 虽然是同一个词,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 却表达不同的感情; (3) 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 像《草地夜行》中表示死的词语, “不能再革命了”、“丧命”、“牺牲”、“被可恶的草地夺走生命”;《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 第一次是“一边想, 一边敲门”, 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第三次是“猛烈地推开门”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景里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 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 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 对一些关键词、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揣摩, 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爱、特别的情, 无处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 提高语言技能, 又可以增强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日积月累, 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美读成诵, 积累文本, 感悟情感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 而是渗透思想内涵, 经过提炼的情感。这情感还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因此学生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把作者描绘的“物”与“情”表达出来。并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本, 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成有声言语,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五、借鉴文本, 内化运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8

小学阶段, 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句,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书写能力, 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理解习惯, 但往往还不系统、不完善、不稳定。而初中生, 处于青春期, 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切都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并且, 语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学科之一, 重视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阅读之“米”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贴近他们的生活, 能给他们美的享受、心灵的震颤、增长知识的美文名篇。比如, 河北大学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文章《父亲的谜语》, 通过猜父亲眼睛的谜语来表现深沉的父爱, 以谜语开始又以谜语结束全文。在教学中, 让学生谈感受时, 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父亲的眼睛随女儿的心思变化, 女儿高兴父亲双眼笑眯眯的, 女儿有心事父亲的眼睛是忧郁的, 女儿远嫁他乡父亲的眼睛是浑浊的。女儿是父亲眼中的唯一, 那份爱是如此执著, 如此无私。”基于有人认识到了主题, 我就顺水推舟, 随即又问了面对那么爱你的父母你会怎么做、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等几个问题。这样, 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合欢树》时, 找到史铁生的另一篇《秋天的回忆》进行对比阅读, 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不是灌输, 是阅读的主体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在读中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 在读中学习积累知识。想的越多, 知识的获得才会越丰厚, 视野才会越开阔, 思维才会越敏捷。在教学中, 除了利用好教材之外, 就是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材料,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堂课, 我都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一个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或是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 还可以是身边的感动。这样轮流下来, 一学期每个人的阅读量增加了, 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 积极性自然就有了。

我还在教室一角布置“阅读天地”, 把家里的好书带来几本, 还发动同学们也带来不同的书, 贴上标签, 有序摆放。要求每位同学有时间就主动阅读, 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周末时, 利用一节课时间, 大家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可以是书评, 可以是主题思想的提炼, 还可以是写作手法上的运用。我们把课余时间全部利用上, 同学们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同学们不再为作文缺少素材、缺少词句和缺少技巧而发愁了, 对学好语文, 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9

一、要树立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双向、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与作者 (文本) 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 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因此, 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为语文教师, 要实现三个转变: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要营造平等、协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 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 以情育人, 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因此, 要转变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追求共性, 强调统一,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中必须营造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 掌握新知识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作者, 学生与文本、作者,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角度对话。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 以及对字、词意义理解, 进而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文本加以理解, 使学生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学生很少能产生这种愉悦。其主要原因就是传统阅读教学中, 忽视了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 把阅读教学禁锢在课堂上, 局限在课文中。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直接体验作为重要的阅读课程资源, 尽可能地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阅读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 可以让学生讲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 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紧接着就引入教学《真正的英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里根对真正英雄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 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注意的几方面

1. 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 关键是教师在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要抓住学生的心, 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

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设计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 所谓联系实际, 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感知到的事物,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由浅入深, 一环扣一环, 层层推进,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3.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 阅读教学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 用好阅读材料, 分析材料特点, 挖掘材料中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情感受与体验,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激起审美情趣, 感受快乐人生。

4.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要有目的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 并且适时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的落实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适当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五、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即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

1. 感受性阅读。

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感受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注重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阅读取向。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 即在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来体验, 凸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学生用“心”去读, 用“心”钻研, 感受文章的精华。

2. 理解性阅读。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在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人公的形象,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理论与实践结合。

3. 鉴赏性阅读。

就是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的阅读。通过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从中获取身心愉悦。通过对作品的鉴赏, 学习自己写作谋篇布局的思路, 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 为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奠定基础。

4. 比较性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多的教学实践表明,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 从而爱上阅读。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具体而言, 在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预测, 如让学生通过文章题目猜想其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或表达什么思想,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提升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文本的中心意图向学生发问,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探索;在阅读教学后, 教师则要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探索更多的文学领域。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 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有效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积极提高教学效率。然而,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或者追赶进度, 常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生硬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讲解, 这就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甚至没有。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并没有对作品进行自主的阅读与分析。为改变这一现状,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 利用查工具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作品内容与主旨, 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请教。如此一来,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必将被激发出来, 久而久之, 不仅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会更有乐趣。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其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 那么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文章的表面, 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不要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疑点, 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具体而言,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引导:第一, 抓住题眼发问。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草船借箭》时, 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第二, 抓住矛盾提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焦急”和“耐心”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词本身意思相反, 为什么在文中却用在了一起, 这样的用法是否正确。第三, 抓住重点字词发问。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 教师可以针对文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字或“长”字。这样便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还可以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评价, 激活课堂

在新时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将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在一次阅读课上是这样做的:点名让一位学习成绩一般, 对阅读并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读课文。结果这名学生不仅读得准确、流畅, 而且声情并茂。我听完之后, 微笑地对他说:“你读得太好了, 在读这篇课文上, 我要向你学习。不过, 你能不能再为我们读一遍呢?”这时, 全体学生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让该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也让其他学生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最终课堂气氛非常融洽, 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五、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

有道是:“读写不分家。”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之外, 还要加强写作训练, 做到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广大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契机, 灵活变换角度,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对课文进行延伸。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 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有的学生说:“作者一定是太喜欢丹顶鹤了, 他把丹顶鹤写得太完美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这三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不仅写出了丹顶鹤歌唱的声音, 同时也引导我们把丹顶鹤的动作想象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我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 去动物园走一走、看一看, 然后围绕其中的一种动物写一篇作文。结果表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正确。学生不仅写出了各种动物的特点, 还表达了真挚的喜悦之情。最终,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 2013 (20) .

[2]卢红伟.让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J].赤子:中旬, 2013 (7) .

[3]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 2013 (7) .

[4]倪著铭.还阅读教学本真促语文素养积淀[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 2008 (4) .

上一篇:存在问题与成因下一篇:体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