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2024-08-15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精选四篇)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1

文化全球化促使广泛的跨国性文化交流与共享, 全球性文化互动, 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各种文化的交叉和渗透扩大, 文化发展的民族和空间界限也被打破, 出现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 文化发展呈现多样。随着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被世界认识和关注, 同时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不断涌入、渗透进来,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已不再是单一的状况, 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局面。

二、中国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就是一种表现国家的意志和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统治阶级和官方倡导的或强行灌输的文化, 代表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主导文化具有巨大的权威性, 对其他文化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 并借助它权威性具有的力量对民众进行达到政府对民众教化目的。主导文化处于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中国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以马克西主义为指导,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 以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文化表现的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中国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指在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中有多种文化, 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又相互融合的现象。

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道、墨、法及佛教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朱熹、孟子等。思想内涵包含在四书五经, 即《大家》、《论语》、《孟子》、《中庸》和《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怒、忠、孝、悌”。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我们一直坚持古为今用, 把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东西发扬光大。现于今出现新儒家, 新儒家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也不是优秀的, 而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理想的文化形态, 其力图使中国走向一条区别于西方的路径。

2.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载体, 对传统的传播方式造成极大地冲击, 促成全球文化广泛交流, 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们处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 即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信息, 这大量的不良的网络信息促成人们的人格、意志、追求、理想失落,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和疏远, 妨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

3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主要政治思想和理论观点。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文化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看问题视角多样性, 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性、超越性, 这激发人们创新意识, 开阔人们的思想视野。而且西方文化有些理念, 如全球观念、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都值的我们借鉴。但西方文化中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主要宣扬资本主义自由化, 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倡导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反对公有制, 反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而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追求个人成功, 认为个人成功就是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 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社会时尚, 提倡超前消费, 甚至挥霍, 是一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这对大众原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

4.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文化, 于今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思潮, 也是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 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 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 以文化工业为盈利目的, 以都市普遍市民委主要受众, 按照商品市场规律的运作进行批量生产, 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电视文化、网络文化、广告文化、卡拉ok、流行文化等形式, 具有流行性、休闲娱乐性特点, 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盈利。

四、中国多元文化的成因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大而是经济联合在某一时点的结合程度、各国的资源、资本、劳动力、商品等以极快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以求达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润最大化”。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 资本流动国际化, 生产管理全球化, 使各国的技术、人员互相流动, 从而促使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发展的民族和空间界限被打破, 出现了世界各国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冲撞, 然后互相整合, 进而互相交融。国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各种思潮融入中国。

2. 开放性环境。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 人们的距离缩短, 各种信息资源全球共享, 各国文化跨越国界, 传遍世界, 人们之间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 不同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融合越来越广泛。现在又是知识爆炸时代, 新知识不断涌现, 这引起人们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之前, 是处于封闭的状态, 对于外来的文化, 尤其是非社会主义文化给与排斥和否定,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处于一元化的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们与世界同步接轨, 形成了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环境, 这对中国文化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可避免带来各种文化思潮, 世界各族的文化不断融入, 促成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尤其是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不断渗透, 影响越来越大, 加剧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

五、中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发展关系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内容搏大精深, 自古至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主多元文化格局的奠定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现于今中国处于一主多元文化格局,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文化, 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同时,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也带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 也出现了不同思想层次的社会阶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 要求文化领域应是多层次的, 这才能满足不同思想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他们才能找到各自的文化定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各种文化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 各自必然进行竞争, 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 在竞争发展过程中, 有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有的逐渐退出社会市场, 这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社会现象, 阻碍多元文化体系的和谐建设。我们要规范一主多元文化格局的发展, 使整个文化领域能顺利畅通地运行, 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西方思潮等多元文化并存, 形成了百花齐放。我们应鼓励多元文化发展。文化的多样可以促使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观察问题, 从不同的方面去讨论和解决问题, 各种文化之间互相冲突与包容, 增加了文化的生命力。各国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化形式, 发展和保护特色文化是抵制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效地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要保护多元文化发展, 只要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保持一致, 并为主导文化服务, 我们就应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安全的文化环境。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应友好相处, 互相协调、互相包容、互相促进, 溶于一体, 共同为中国文化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关系。在文化领域各种文化各有各自的特色, 各自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 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促进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同时各种文化在文化领域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影响力也不一样, 我们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 加强主导文化体系的建设。当今世界, 西方国家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科技, 通过电影、书籍、电视、无线广播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政治制度, 其目的就是在世界上充当文化总裁判长的角色, 把西方的文化利用大众文化载体慢慢地向弱势国家的文化体系进行渗透, 进而淡化弱势国家的主流文化, 最终在全球实行文化霸权主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 民族文化的安全就受到威胁, 构建主导文化地位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有为, 大力宣扬主导文化, 健全文化体系的法律制度, 制定实施政府主导灌输为主的方针。今天的世界是经济的话语权决定文化话语权.因此首先, 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其次, 政府要向公众树立良好的形象, 建立使民众信服的威信。党要为老百姓所想, 为老百姓所思, 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 赢的人心, 提高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 为主导文化提供信仰的政治基础。对于外国文化, 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全盘接受,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外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 为我所用;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辩证关系:“既不能过多保护多元文化, 也不能过多地强调主导文化。过多地保护多元文化, 可能会引起文化间的冲突, 造成民族间的矛盾, 同时影响主导文化的发展, 更甚者冲击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而过多地强调主导文化的地位, 又可能造成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升级, 影响到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主导——兼谈高校德育的民族文化教育与主导[J].北京大学学报, 2009, (1) .

[2]周庆九.双重变奏中主导文化之困惑与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3) .

[3]俞启义.当代中国多样性文化的格局的内涵, 特征及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 (5) .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2

莫欣·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在时间上横跨9·11事件,空间上涉及美国和巴基斯坦,以昌盖兹一人独白的方式讲述其在美国的经历。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矛盾。此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状况。

小说主人公昌盖兹生长在巴基斯坦,得益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政策,他进入美国大学求学,毕业后入职美国顶级的咨询公司。正当他被同化为“纽约人”时,9·11事件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中东人的外貌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屡遭歧视。最终,他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回到巴基斯坦,领导学生运动,对抗美国霸权。

本文将对文本的多元文化主义元素进行解读,试图阐明,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虽然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基本公民权,但是,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美国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推行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试图同化弱势的少数族裔。

二、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积极作用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尊重少数族裔权利,在实现社会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育领域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实践最成功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教育内容和环境进行了改革。种族隔离政策废除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少数族裔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实现,而且教育的内容也实现了多元化。美国的教育系统培养了一代适应于多元文化环境的公民。得益于此,小说主人公昌盖兹有机会在美国接受教育。在大学求学期间,他不仅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还有机会与白人女孩艾丽卡交往;在安德伍德参与公司工作期间,他的同事也都对他以礼相待;在纽约地铁中,他甚至可以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而不会被侧目。

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但是,也存在着危机。在赋予少数族裔基本公民权利的同时,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在试图将白人的主流价值观推广给所有的少数族裔,抹杀少数族裔的个性。

三、公民权与价值观的双重标准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对少数族裔基本公民权利和价值观实行双重标准。在多元文化主义环境下,少数族裔的公民权利有国家宪政的力量确保能让其实现。但是,少数族裔的文化和价值观处于弱势地位,强势的白人主流文化一直在同化少数族裔文化。

昌盖兹与艾丽卡一家共进午餐时,艾丽卡的父亲讲述了自己对巴基斯坦人的印象,给巴基斯坦人贴上了种族标签,与昌盖兹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碰撞,昌盖兹感觉被冒犯了。在美国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文化冲突被多元文化主义创设的社会环境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压制了,不同族裔的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变为隐性。

实际上,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化正被推广到全世界。在昌盖兹的家乡拉合尔,以昌盖兹的家庭为代表的旧贵族没落了,资本家势力发展起来。而资本家所代表的,正是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化。在纽约,教育成为同化昌盖兹等少数族裔精英的有力武器。昌盖兹一度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被同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纽约人。

各种族间隐性的文化冲突在9·11之后显现了出来,9·11事件在相对稳定的美国社会中激起了千层浪。美国社会犹如惊弓之鸟,对于少数族裔变得警觉起来。

9·11之后,昌盖兹中东人的外貌让他多次陷入麻烦之中。在机场,他被安保人员单独挑出,被彻底搜身。在公司的地下车库,他被当作恐怖分子而受到袭击。公司里,他最平常不过的胡须引来了同事们异样的眼光,他也无法在地铁内从容地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了。

虽然如此,昌盖兹的公民权依然被充分尊重。比如,得益于多元文化主义环境下法律对少数族裔就业权利的保护,尽管多种因素对他不利,他也没有被公司辞退。

因此,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并没有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初衷。而是在推广其主流文化,在少数族裔的基本公民权和文化两个层面施行双重标准。这一点,无论是9·11事件之前还是之后都没有改变。

四、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双重标准的目的所在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3

一、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产生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 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但会影响人的肤色和性格, 还会影响各民族的文化特性。纵观古今中外的东西方学者都曾对此做过相关阐述[1]。第二, 多元文化的产生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一个民族, 其文化特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那些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因素就会得到不断的传承, 并最终积淀为表征这个民族之精神的东西。第三则是因为事物本身属性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当然也包括在内, 不仅各民族、各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而且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也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说, 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或差异性的存在, 整个人类文化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这种文化多样性, 即多元文化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从它产生的原因来看, 多元文化必然会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和冲击。对社会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当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 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文化以及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团体、社会甚至是国家, 而是突破了民族、种族和国家的限制。而多元文化的渗透难免会使人们产生诸多困惑[2],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也会带来深刻影响。因此, 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至关重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一) 正确认识多元文化的出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 多元文化的出现是一个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并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怎么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多元文化, 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有客观的认识。既然多元文化像全球化、信息化一样,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此首先绝不能排斥它。因为担心它可能会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就把它排斥在外是并不可取的。况且多元文化并不仅仅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消极的影响, 也能带来积极的一面。它能使不同的文化之间往来更密切, 加深了解, 从而进行更好的融合与交流。多元文化也能使人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所以, 面对冲击, 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要用理智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 面对多元文化, 人们不但不能排斥而且是要主动地去接受、去包容。多元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即使人们排斥和反对, 它依然会融入大家的生活。人们的自守行为只会使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过程更加漫长、更加艰难、更加痛苦。与其这样, 还不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有了积极的态度, 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前提, 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促进两者间的融合则是问题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 我们首先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 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而不同即和睦地相处, 但不随便附和。一般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中也可以借用和保持这种君子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出现, 也要能包容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更要能抵挡得住多元文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既要能和睦的相处, 同时处理好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任何新事物对人们来说都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面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人们总是会过分地担忧, 产生焦虑, 甚至产生厌恶和排斥。这对于相互融合的过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其实, 对于新事物的到来, 我们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趋利避害,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发展即可。

其次, 就是要宣传和推广多元文化的政策。人们之所以会焦虑, 除了担心多元文化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外, 还源于对多元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政策上缺乏有力支持。所以, 要想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它并给它以政策上的支持。多元文化政策主张各种移民团体应该保留自身的文化, 并且同其他文化和平地交流。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手段和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重要的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元文化政策绝不能照搬照抄资本主义国家, 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具体国情来制定相关政策。应把建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 因为它是多元文化政策实行的基础, 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条件。

再次, 应积极大力提倡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多元文化能够为人类提供多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 一个社会只有接受和允许多元的文化存在, 这个社会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的源泉。提倡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提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不同性别人们的教育素质, 帮助人们获得其自身文化以外的跨文化能力。多元化教育是给予各民族文化以相对价值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保持各文化多样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 作为不同文化的人能够摆脱一体化的冲击, 可深入地理解本族群固有文化的价值, 从而更主动地弘扬地方和族群文化。对其他文化拥有者而言, 从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及生活科学等方面, 能更完整并深层次地理解“他者”的文化, 从而放弃自我中心主义。[3]由此可见, 多元文化教育在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接受多元文化的融合两个方面无疑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最后, 就社会主义国家自身来说, 应该积极发展多元文化, 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张力和国际认同度, 以此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社会主义文化若想被人们所接受和应用, 就应确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方向, 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 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张力。历史上, 一个强国的繁荣, 无一不是提倡文化的多元化, 提高文化张力。当前, 国际上用落后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力和宣传力也有待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举办诸如奥运会等国际化的盛会来宣传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 提高自身的国际认同度。以此达到既发展了多元文化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的目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复杂的、漫长的, 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 在融合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融合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极易产生激烈碰撞的过程。在融合中, 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去接纳它, 前提是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共同理想, 时刻铭记民族精神和把握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既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又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同时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坚持自己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向着多元文化的方向丰富发展。

同时, 在结合中, 人们还应充分、正确地发挥传媒文化的巨大力量。传媒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 到电视、电影, 再到新兴的互联网络, 等等, 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但具有多元性还具有传播手段现代化、形态多样化、速度快捷化和范围全球化的显著特点, 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巨大, 甚至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 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来引导人们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树立崇高的理想, 以积极且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此外, 社会主义国家在针对多元文化的相关政策方面也要适度和适中。既不能抓得太紧, 使多元文化成为一种形式上的附属品;也不能放任自流, 任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 应把握好“度”。

四、结语

虽然多元文化的出现一定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和冲击, 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 就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顺利融合。而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除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遭受更多、更猛烈的冲击。人们唯有坚持自己的共同理想,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拥有抵御外来冲击的资本, 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走向稳步发展的康庄大道。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整个世界的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然趋势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和冲击。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顺利融合、在融合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2]黄自欢.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8.[1][2]黄自欢.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8.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4

自1970年以后, 中国移民的数量急剧上升。到1991年为止, 有超过600 000的中国移民涌入加拿大。本文在综述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的时间进行分类, 分析此项政策实行以后, 对中国移民产生了何种的影响。该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中国移民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是否有助于华人移民身份被加拿大社会所认同?

一、多元文化主义及政策解析

多元文化主义不同于多元文化, 它既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也被看成是一个由少数族裔群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化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要承认各民族的专属文化, 反对种族歧视, 实现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形态。换而言之, 各族裔群体不需要摒弃原生文化, 可以保留其原有语言、文化、习俗、历史等。然而, 需要区别的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不等同与美国的“大熔炉”政策。美国的“大熔炉”政策则强调同化, 是指在多民族国家, 由不同文化不断地影响和融合, 最终同化成一种新的共有文化。

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发展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加拿大可被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 (1971年之前) , 形成阶段 (1971-1985) 和成熟阶段 (1985至今) 。在初级阶段, 与其说是政府采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不如说是采取了二元文化主义政策及双语政策。加拿大联邦政府在1963年, 组成一个两种语言和二元文化的皇家委员会协调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 该阶段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最后, 1985年至今实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属于较成熟阶段, 为的是在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基础上, 寻求社会融合。

三、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中国移民的影响

(一)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移民的生活

纵观历史, 作者将中国移民迁入加拿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1971年;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阶段 (1971年至今) 。尽管华人移民长期以来都是加拿大国际移民的重要来源, 但是早期的华人移民依然面临了很多挑战。19世纪中期, 大量的华人移民主要作为劳工迁入加拿大, 如铁路工、煤矿工等。因此, 他们面临被抵制的严峻局面。加拿大联邦政府颁布一项法令, 规定每一个中国移民必须缴纳50美元的“人头税”才得以入境。并且该规定只针对中国移民。此阶段的中国移民大多来自中国内陆, 社会地位较低, 生活环境较恶劣。

(二)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之后对中国移民的影响

到20世纪末为止, 中国移民到加拿大已有130多年历史了, 而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移民都是倍受歧视的。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后, 大部分中国香港移民就是该时期的获益对象。从1971到1975年, 有将近67 000的中国香港移民抵达加拿大。2012年, 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总人数为33018人, 占国际移民比例的12.8%, 位居第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移民大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及香港地区。该政策的实施不仅对本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各国移民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国移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居住环境、移民群体的数量、职业种类和移民身份认同。

1.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一方面, 唐人街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早期的唐人街住宿环境恶劣, 多以煤矿工为主。随着1971年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行之后, 加拿大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唐人街的经济和政治价值, 并加以保护, 自此, 唐人街的功能性也变得多样化。另一方面, 华人移民的居住范围得以扩大。该时期的华人移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因此, 住宿范围不再局限在唐人街。大多中国移民开始迁出唐人街, 融入白人社会, 例如:1971年, 37%的中国移民居住在英属哥伦比亚省, 32%居住在安大略。

2.华人移民群体的数量大幅度上升。1971年后, 中国移民的数量急剧上涨。到2001年为止, 加拿大华人的数量较1991年增长了45%, 比1996年增长了16%。在政策的保护下, 中国移民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圈, 唐人街的人数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涨。

3.中国移民的职业种类也发生了改变。自加拿大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之后, 中国移民的职业种类由早期的单一工种、低收入人群渐渐转变为技术型人才。由于中国移民职业发展不再被种族歧视所限制, 可以根据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所掌握的职业技能选择适当的职业, 给中国移民一个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例如:1999年, Adrienne Clarkson成为加拿大首个华裔女性总督。

4.华人移民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一方面, 由于他们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他们比之前早期的移民更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 因为联邦政府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给华人移民提供了一个外部的条件, 有助于他们被加拿大社会认同。随着中国移民的身份逐渐被加拿大主流社会所认同, 中国文化也开始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并认同;在加拿大本土文化的框架内, 承认并保留中国文化, 对待中国文化更加包容和理解。这刚好符合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

四、结语

虽然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倍受各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质疑,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确为加拿大解决民族矛盾, 淡化种族歧视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增强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通过对比实施该政策前后华人移民的生活状况, 可以看出它对中国移民产生了重要影响, 帮助移民更积极地融合主流社会, 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Duncan James S, Ley David.Place/culture/representation[M].London:Routledge, 1993.

[2]吕竺默.浅析加拿大多元文化来源[J].科教导刊, 2014 (12) :188-190.

[3]Augie Fleras, Jean Leonard Elliott.Multiculturalism in Canada[M].Nelson:Canada, 1992:73-74.

[4]李桂山, 马京京, 丁颖.加拿大华人社会历史变迁及其身份认同[J].经营与管理, 2014 (12) :138-142.

上一篇:军国主义下一篇:吉普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