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基础

2024-07-21

实用技术基础(精选十篇)

实用技术基础 篇1

原则上选择在树木休眠期, 即秋季树木落叶后、春季萌动前, 以春季植地树液开始流动, 芽子萌动前为最佳时期。在休眠期的秋冬季也可以移植大树, 但在秋、冬季移植的大树, 要经过冬季的考验。而春季移植的大树相对因气温回升, 较快进入生长期, 对伤口的愈合、新根的生长、新芽的产生较为有利。移植天气最好选择在阴天或降雨前后栽植。

2 移植木选择

选择形态好, 看长势好, 根系生长、分布状况好、无病虫害的健康大树。有粗大直根系的大树不宜移植。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上讲, 最好选择“青壮”树木, 生理机制活力强, 容易移植成活。从立地的角度上讲最好选择在交通便利、林分郁闭度小的立地或孤树, 平地立地比斜坡立地生长的移植木好。在移植木直径相同的条件下, 树矮的比树高的移植木好。树种选择上树叶小的比树叶大的好, 针叶树比阔叶树好, 软阔叶树比硬阔叶树成活率高。同时在移栽前用铅油在朝阳向方位的胸径部位划1个记号, 以便栽后使树体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下的光照条件。

3 移植前的切根技术

切根对大树移植的好处很多。但要注意切根季节与方法。切根一般在初春与秋季进行。大树切根至少分两次进行, 把圆分成4份, 对角切, 春、秋季各1次。切根部位应比正常泥球小5~10cm为宜。

4 挖掘移栽木

挖根直径:落叶树种以树干直径4倍为宜;常绿树种为树冠的2/3。挖根时沿规定的根幅外圈垂直向下挖, 尽量减少根部切口数量与刨伤面积。具体要求:刨大根多带土, 主根和侧根要保留 (不得已时亦可切断) , 尽量不伤根皮和须根, 病根、烂根、劈根、断根去除, 保留原土。所有的根部切口要平整, 这就要求切根采用的工具刃口要锋利。所有切口并用乳白胶、蜡或涂漆涂抹, 预防移栽后切口感染, 并有利于伤口愈合和萌发新根。最后用湿草袋、湿麻袋以及草绳包扎好。

5 修剪技术

修剪可采用疏枝、短截的方法进行。方法是:主干枝回缩到2~3年生枝处, 内膛枝、新枝、侧枝都要重剪。树冠大、生长快、萌根能力强的树种修剪量应大些;反之则少剪。修剪后整个树所留的叶片不要多于原树的1/5。修剪的伤口都要涂漆、保护剂或蜡, 并塑料包扎, 预防伤口失水或感染病菌。修剪后的干枝使用双层草帘, 外包塑料布, 进行包裹, 并经常喷水, 防止暴晒, 保证树干湿润。

6 吊运技术要点

大树重量重, 需机械吊运, 采用何种吊车, 一算大树重量;二看吊运条件。在准确估重后, 吊车标定吊重只能利用其1/2左右, 以确保吊运安全。吊运时要注意着绳部位与方法, 防止泥球破损。同时, 要注意揽绳着点部位的绑扎, 以免造成树皮剥离。另运输前树根要喷少量水, 在运输途中每超过12h, 喷水1次。

7 移植地选择与改造

移植地的立地条件非常重要, 是移植木成活的基本条件。其土壤要求选择通气、透水性好, 有保水保肥能力, 土内水、肥、气、热状况协调的土壤。如果土粘, p H值高, 则种植大树时一定要使用大量客土, 以改善土壤结构、调节p H值, 有利于大树移植后新根的发育和生长。经多年实践, 客土用泥沙拌黄土 (3:1为佳) 作为移植后的定植用土比较好。

8 栽植技术

其要点是土壤要消毒、根土接触要紧密、作促生根处理、防积水、树体正面稳。栽植时要挖大坑, 树穴的尺寸应比泥球略大60cm, 其中50cm填塘渣, 再上面20cm的种植土。在填种植土前, 先用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粉剂拌土杀菌, 用50%面威颗粒剂拌土杀虫 (以上药剂拌土的比例为0.1%) 。当种植土填到4/5时, 以树干为中心, 用25~40mg/kg GGR生根液将种植土浇湿, 以促进种植土生根。种植土填到平坑口时, 用大水浇透、夯实种植土。最后培土成龟背状, 保证种植木不积水, 避免长时间积水。栽植时要保持树木直立, 方位正确, 并设立支撑, 防止根部摇动透气影响成活。

9 水分管理

9.1 种植时第1次浇水

要求浇透, 使土壤与根部紧密结合, 保证种植后土壤与泥球间不产生空隙。

9.2 栽植半月以后浇水

将原来封的土堆挖开, 整成树盘灌水。待水渗透后, 填平封好土, 然后覆上地膜, 以提高地温, 促使根系提早活动, 促进新根生长, 使根系和土壤尽快接触, 从中吸取水分和营养。同时也可保墒增湿, 提高大树成活率。树干喷水。

9.3 发芽前浇水

于每天上午10时、下午2时各喷清水1次, 以增加树冠空气湿度, 补充枝条表面水分, 减少枝条水分蒸发, 防止枝条因失水而干枯。

1 0 肥分的管理

植物生长需要肥料, 但新种大树由于树木损伤大, 对肥料要求应该说是次要的, 要防止肥料过浓对根的伤害。以后应视树的生长情况施农家肥或叶面喷肥。肥料应逐步由少渐多, 由淡转浓, 慎重施用。在树体萌芽后, 喷施微肥或叶面肥, 隔7天后再喷1次, 连续3次, 以补充萌芽所需营养。

1 1 病害虫管理

树木通过锯截、移栽, 伤口多, 萌芽的树叶嫩, 树体的抵抗力弱, 容易遭受病害、虫害, 所以要加强预防。种植时按前8栽植技术的方法预防, 种植后主要是防治危害芽和幼叶的害虫, 如象鼻虫、顶稍卷叶蛾等。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阿维菌素等无公害农药混合喷施。分4月、7月、9月3个阶段, 每个阶段每星期喷药1次, 正常情况下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实用技术基础 篇2

绪论, 第1章 直流电路

引导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让他们对这门课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并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满怀期待地进入正题,讲好绪论是非常重要的。认为绪论可有可无,不讲或草草了事都使教师失去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机会。要尽量把绪论内容组织得丰满和生动。

直流电路一章是学生从物理课进入电工课的第一个阶梯,它的内容与物理课所学内容有一定重复,这在物理已学完一段时间以后再提示一下是必须的,但可以一带而过,同时要注意现在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与物理课的着重点已经不同了。

电工测量的内容可视具体情况掌握,学时充裕可以安排系统地讲一次课,学时紧张可以在首次实验课择要介绍相关内容,有些可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随用随讲。

课时分配建议

课次 节次和内容 学时数 2

绪论

1.1 电路基本概念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3 负载的连接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1.5 基尔霍夫定律与复杂电路的计算 1.6 叠加定理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9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1.10 电阻的测量 1.11 万用表

学时小计

第1次课

课题:绪论,电路基本概念

目的:绪论: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电路基本概念:介绍电路基本概念,复习相关内容,完成与物理课的衔接。教学内容及说明:(注: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再详述,主要对基本思路、重点、教学方法等做进一步的说明。)

绪论

1.电能的特点 :转换容易;输送经济;控制便利。

转换容易:可参看图0.1。在此应当较详细的介绍一下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知识,尤其是火力发电的流程:煤→锅炉→高压蒸汽→汽轮机→发电机,而核能发电与此类似。与此同时,介绍一下:为把用过的蒸汽冷凝成水,要有循环的冷却水和晾水塔。学生乘火车时经常在铁路两边远处看到电厂的晾水塔,告诉他们塔的这种特殊形状是为了可以使水喷洒的距离最长,他们会很感兴趣。同时介绍我国电力生产发展的情况。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讲一下。常有人问:在深夜,很多工厂都不用电了,人们都睡觉也不开电灯了,可发电机还照常运转,多余的电跑到那里去了?白白浪费掉了?(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可能自行消失)?还是储存起来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储能设备)?提出2 3 2 ﹡4 2

6+﹡2 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会不清楚,并且会很感兴趣。

因为发电机是应用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感应电动势的原理来发电的,绕成线圈的导线称为绕组。而发电机向外供电时绕组中有电流,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与旋转方向相反的力(学生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里都学过,一提即可),用户用电越多,发电机绕组电流越大,反力也越大,汽轮机就要开大汽门才能拖动它,锅炉就要多供汽,相应的也就要多烧煤。反之,用户用电很少时,用煤也少。能量是守恒的。这一概念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因为没有哪个章节会讲到它。

当然,即使能量并未失去,深夜发电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我们不希望的,所以供电部门经常用深夜降低电价的方法,鼓励一些原来在高峰时间用电的用户转向深夜用电,叫做“削峰填谷”。

输送经济:可以和热能相比,电能在输送时损耗要小得多,这大家都能想到。同时介绍我国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情况。

控制便利:微弱的电能可以作为“信号”,最早用于通信,称为“弱电”,现代已经把弱电和强电结合到一起,以弱控强,形成了自动控制系统,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

因为本教材没有为发、输、配电另设章节,所以在这里要顺便介绍上述这些相关的知识。2.电能在生产中的应用

电力拖动:用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

直接完成生产过程:如:电解、电镀、电焊、电加热、电制冷等等。生产辅助设施:如照明、空调。生产过程控制:测量和控制系统。

这里要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介绍电能的具体应用,举一些实例。3.学习目的

现代生产对电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个非电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能和电的专业人员有共同语言,能协作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胜任工作。

这里可以举“概述”中讲的电磁铁烧坏线圈的例子;还可以提出:大家都知道按电度表缴电费但不了解什么是功率因数;都知道要安全用电但不清楚什么是接地接零等等,说明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掌握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4.学习重点

(1)要着眼于工程实际应用:例如:一个电路习题:电压220V,电阻2Ω,求电流。在物理课,我们只需用欧姆定律,代入公式求出电流等于110A,题目就算解完了,得数正确就可以得分。而在实际应用中,这决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接通的电路,因为110A是一个很大的电流,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导线通过这么大的电流就会被烧坏,绝缘就会起火,这是决不允许的。我们还应讨论:电路的导线要多大规格、保护装置如何正确配置,才能使它安全地正常工作。这就是物理和电工两门课着重点的不同。

(2)要着重掌握外部功能。例如:一个电子线路以掌握它的外部功能为主,内部结构为辅;一台电机以掌握它的性能参数及使用方法为主,分析其内部电磁过程为辅。

(3)要掌握辨证的分析方法。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了做题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与之相同就对,与之不同就错。即使有的问题是可以有两种答案的,老师也要统成一种,以便于阅卷评分。很少有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得出答案的题目。长期如此,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容易绝对化。而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没有绝对的答案:用直流电还是用交流电?用同步电机还是用异步电机?用双绕组变压器还是用自耦变压器?都是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作出选择的,哪个方案优点多被选用了,并不等于它没有缺点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会转化。例如:需要无级调速的场合,前些年还是选用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交流变频调速电动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必须让学生掌握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才能让所学知识适应今后的发展。

(4)要学会利用手册和技术资料。要练习查阅的方法,例如异步电动机的习题,需要给出一系列已知数据,而我们只给型号,让学生自己从附表中去查,初步培养他们查资料的习惯。

5.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有关听课、课外作业、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完成期限的要求等。由教师拟定,首次课就告知学生。

1.1 电路基本概念

1.电路构成和电路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从最简单的电路引入新课。介绍电路的构成:电源、线路、负载。常用的物理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电阻。

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醒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图形符号、代表元件的文字符号、代表各物理量的文字符号、代表单位的文字符号等。必须规范,不可随意自定。例如:单位V、A、W 都是大写字母;熔断器FU1、FU2,开关S1、S2,这些代表元件的字符中1、2不是下标,不写成FU1、FU2和S1、、S2等,图形符号是一种语言,必须统一才能相通,不能各行其是。2.电路的几个基本定律和公式

这些都是物理课学过的内容,等于扼要复习,按教材讲一遍即可。介绍三个平衡方程可以简明地把直流电路的诸多关系式归纳到一起。

有几点可能学生有些生疏:

(1)电流连续性原理不难理解,但不善于联系实际应用。习题1.1、1.2、1.3就是常见的实例,可以提出来当例题讲。

(2)非线性电阻。半导体元件还没有讲到,所以举白炽灯为例最合适。白炽灯在未通电时的冷电阻和在工作状态的热电阻相差极为悬殊,是典型的非线性元件。因为它总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所以在计算时才可以认为电阻是一定值。

在灯丝刚通电的一瞬间,因为电阻很小,电流约为正常值的8倍以上。有人联系实际说:灯泡经常在开灯的一瞬间烧坏就是这个原因,此说法不够准确。灯丝被“烧”坏,肯定温度远远超过正常工作温度,但灯丝只要升高到工作温度,电阻就已经升高到正常值,电流也就降到正常值,温度就不会继续上升了,所以灯丝不会因此被烧坏。只有个别灯泡因为灯丝老化,粗细不均匀,个别地方变细局部电阻增大,或因引入线的焊点不良电阻增大,这些局部会在总体温度尚未升高时先产生高温烧断。但绝大多数灯泡开灯时都不会烧坏。

(3)电路模型的概念。把电源等效为一个电动势和电阻串联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做法,把它归纳成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建立“电路模型”的概念,以便用于后面的“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电感性负载”等处。

例题1.1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以往直流电路知识的自测题,试一试搁置了一段时间的内容是否都回忆起来了,为下面讲新课打好基础。同时可藉此题向学生明确一下课外作业的格式。教材中的格式是出版物要求的格式,不一定适合学生作业。笔者建议:不抄题,但要列出:已知哪些数据、求哪些量。运算过程不必注单位,最后结果要标明单位。

第2次课

课题: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负载的连接。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目的: 从电源、负载、线路三方面初步介绍一些工程实用知识。教学内容及说明: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空载

可以联系到发电机,在空载时虽不向外供应能量,但维持发电机运转仍需一定的能量,如输汽管路的热损失、电机轴上的摩擦损失等,任何设备在空载时的效率都很低。所以尽量不要长期处于空载状态。对于信号源,我们常利用空载时U =E对其电动势进行测量。2.有载

建立额定电流、满载、过载的概念,学生往往认为:一过载就烧坏,要指出:电源过载将使电源绕组过热绝缘寿命降低,并非一过载就立即烧坏。短时间少量过载并无明显后果。3.短路

在此处先初步介绍熔断器的应用,因为随后的实验课可能用到,以后在低压电器一章还要详细讲。以往学生只懂得,保险丝要用“软铅丝”;不能用铜丝。这是生活常识,是不严格的。难道软铅丝就能随便用吗?用得太粗,照样出问题。铜丝就不能用吗?家用电器中常见的保险丝管,里面的熔丝有的就是铜合金。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规格,要根据它的额定电流选择。

选择熔丝要先了解正常工作电流是多少,必要时要估算一下,然后选择额定电流与之相近(略大于工作电流)的熔丝。至于材料只决定它的熔断特性,铅合金丝是滞熔材料,反应速度较慢;铜合金丝是速熔材料,适用于电子设备,如生活中的电视机。﹡4.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物理课已讲过,以前此知识主要用于电池,现在可以捎带提到:各发电厂的发电机都是并联运行供电的,称为电网,一台断开检修,各负载仍照常用电不受影响,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3 负载的连接

这一节的串、并联电路无需再细讲,可以直接复习结论,仅新介绍了一个物理量“电导”和它的单位“西门子(S)”。这一节的重点是告诉学生:为了使各个负载在工作时互不影响,所以都采用并联。从而引出额定电压的概念,相连带的介绍负载的额定电流、额定功率。

随后的例题,例1.4是为了说明:电灯用串联电阻调光有较大的能量损耗;例1.5和例1.10是为了说明分压电路中,阻值小才能使输出电压在接有负载后保持基本不变,为后面讲静态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电路打基础。例1.8是根据额定状态参数计算在非额定状态使用时的后果。„„这些例题对于招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可适当讲一些。对于招高中毕业生的高职学生,可以少讲或不讲。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这一节重点是介绍有关线路的实用知识: 1.导线的材料:铜、铝、钢。

2.导线的规格:以截面作为规格名称。3.导线的品种:裸线、绝缘导线、电缆。4.导线的敷设方法:明敷、穿管、埋设。5.导线的选择

只介绍基本原则,然后介绍按安全载流量查表选择的方法(只适用于距离很近的线路)。而考虑到线路电压降的选择方法不讲,只通过例题验证:如果距离较远,导线截面增加很多,电压降仍占很大比例,线路功率损耗仍很大。从而联系到远距离送电必须用高电压。还可以联系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网改造,就是更换新线,加大导线截面。从而大大减少了线损,降低了农村电价(近期常有相关的新闻报道)。

第3次课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和复杂电路计算,叠加定理,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目的:学会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用支路电流法解复杂电路。了解叠加定理、和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像电专业那样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定理并能运用它求解各种电路,仅仅是要求学生建立像节点电流、回路电压、叠加定理、等效电源等一些基本概念,以后用于电路的定性分析。所以只要把握住以基尔霍夫定律作为重点,其余内容只要求一般了解,完全有可能一次课讲完上述所有内容。教学内容及说明:

1.5 基尔霍夫定律及复杂电路计算

一开始就举出例题如右图(教材16页,图1.13),说明它是无法用串、并联方法求解的电路,称为复杂电路。然后给出已知数据开始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边讲边用,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答案。例题讲完了,定律也讲清楚了。不必先讲定律,抽象地建立概念然后再代入具体数据,费两道手。不如直接了当,边解例题边讲,目标明确易于理解。

1.6 叠加定理

提出叠加定理的概念,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只是强调一下电源移开后,因其无内阻,所以要将这一段电路短接。另外注意它只适用于线性电路计算电流或电压,不适用计算功率。之后,仍用同一例题,用叠加定理求解。因为它应用的全是以往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知识,所以不必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按部就班演算一遍用去大量时间,对照教材带领学生浏览一遍即可。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讲电压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讲电流源学生就感到不好接受,教师不要因此耽搁时间,只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方法,并在讲清二者互相等效变换的公式后,立即用于求解前面的同一例题(只求I3)。学生通过解题,熟悉了用法并看到解出了与前相同的结果之后,自然就认可并接受了。

2.等效电源定理:直接给出等效电源定理的结论。E和R0的求法可以介绍计算法(仍用同一例题并验证其结果)。也可以只讲实验法。因为此定理主要用于后面电子电路分析,够用即可。

本次课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始终用同一例题。这使前后内容连接紧凑,节省时间。首先重点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和支路电流法,求解出答案后,再讲其他方法时,所得答案相同。这对新讲的方法实际起到了验证作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本章习题答案

1.2 I=2A,I0=0。

1.3 IR1=0.02A,IR2=0.25A,IR3=0。1.4 I=E/R0

1.5 R01=0.24Ω,R02=0.44Ω。1.6 E=100V,R0=2Ω。

1.7 I=10A时:PS=1kW,PL=800W,P0=200W;I=5A时:PS=500W,PL=450W,P0=50W。1.8 E=3.5V,R0=0.5Ω,IN=1A。1.11 R=0。

1.12 I1=I2=1A,I=2A。1.14 0~48.4Ω。1.15 不接负载RL时,UO=3.33~6.67V,接负载RL时,UO=2~4V

1.16 分压器各电阻为1k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2V。分压器各电阻为

10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3.31V。1.17 209.8V 1.18 选4mm2铝芯电缆,熔丝15A。1.19 I1=5A,I2=3A,I=2A。

1.20 VA=-2V,VB=222V,VC=220V。1.21 当R=50Ω时,I=2A。

“星战”科技·基础技术 篇3

超空间引擎的发明是银河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进步,没有之一。它使得旅行者可以在星系中自由跨越,在短短几小时或几天之内横穿数光年的宇宙空间,从而促成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超空间引擎在启动时,能够创造一个足够强大的重力场,使得身处其间的物体(如太空船)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超空间”,而在这个“超空间”中,光速将比目前的快许多倍,从而太空船也将以超光速飞行。当飞行结束,关掉超空间引擎所创造的重力场后,太空船将重新返回我们目前所处的三维空间。

在进入超空间前,飞行员必须输入飞船导航计算机得出的精确坐标。如果计算结果不精确,飞船可能会在超空间里撞上某个天体,造成灾难性后果。在超空间里,星际飞船的速度是没有极限的,仅仅几分钟内就能完成星际旅行。

超空间引擎按速度分级,级数越低,引擎越快。千年隼号有一台极快的超空间引擎,级数达0.5。

亚光速引擎

亚光速引擎是推动星际飞船穿越太空的引擎。跟超空间引擎不同,亚光速引擎不能使飞船超过光速。

最常用的亚光速引擎型号是离子引擎。内部的聚变反应生成向飞船后方喷射的带电粒子,从而产生推进力。

离子引擎射流有轻微放射性,因此维护关键离子引擎部件的技师常穿防护服。这种放射性副作用促成了一条通行的降落准则:在大气层中时,一艘飞船依靠较为清洁的反重力装置作为主要的推进力来源。一旦进入反重力装置失效的轨道空间,飞船才切换到更强大的亚光速引擎。

超空间运输环

小型太空飞船通常没有支持超空间引擎的发电量或必要的空间构架,配备超空间引擎的短小战斗机既罕见又费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会建造一个单独的推进环,它配备有自己的电源和超空间驱动引擎,小型飞船可以借助它们来进行星际间的跨越。

比如,绝地圣殿在科洛桑上空的指定轨道内部署了一系列推进环,以供外出执行任务的绝地星际战斗机使用,绝地的星际战斗机在一个特别设计的支架内与这个环对接,然后进行空间的跳跃,从而可以方便地执行各种任务。

反重力装置

反重力装置是一种反重力引擎,可以让座驾和飞船推开重力场,提供飞行能力。反重力装置廉价高效,能为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提供推进力。有些型号的机器人也依靠反重力装置移动,而不是轮子或腿。这种技术在银河系广为传播,大多数居民对此习以为常。

另外,反重力也可以逆转,变成重力增幅,使得物体紧紧吸在地面上,这样的装置在不稳定的地形上开火时尤其有用。但是就和反重力装置本身的缺陷一样,这种技术不能在重力圈外使用。

偏导护盾发生器

护盾发生器产生必要的动力来形成并维持偏导护盾,然后集中这些护盾于指定的物体周围——可以是一艘飞船,一座建筑物,甚至是整颗星球的一部分。偏导护盾有两种类型:射线护盾和粒子护盾,前者用于防御能量、射束攻击,后者用于抵御物理攻击和禁止物体通过。

大多数星际飞船携带某种形式的护盾技术,不仅保护它不受太空航行的天然威胁,也防备了敌人的攻击。由于小飞船产生偏导护盾的动力很有限,因此它们通常只保护飞船的特定部位或区域,同时依靠机动性躲避炮火。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匿踪护盾,它能让感测器和视觉扫描器无法侦测到船只。匿踪力场完全吸收了所有侦测讯号,同时遮蔽船只放射与反射能源。但是匿踪装置依然有许多缺点,需要消耗极大能源,造价高昂;且最严重的是,会使本身的感测器和通讯被阻隔而失效,造成指挥上的困难,因此使用并不广泛。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能够利用设备在空气中投射出物体的三维图像,在“星战”中经常出现在各种远程会议、展示物品等场合中,莱娅公主求救的信息就是通过全息技术传递的。

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技术的雏形,但是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时间。

克隆人技术

克隆人在《星球大战》的剧情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其为基础形成的风暴兵也成为《星球大战》的一个特殊标志,受到观众的喜爱。

克隆人士兵最初由卡米诺的科学天才们打造,他们以其丰富的遗传学知识而闻名于世。“星战”中的克隆人遗传物质采集自一个名叫詹戈·费特的赏金猎人,在卡米诺孵化场被玻璃墙包围的孵化摇篮中,以其为模板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克隆人士兵。

卡米诺人用生长加速技术有效地使克隆人的发育速度加倍。如果没有这种措施,培育一个成年克隆人所花的时间就等于他的生长时间。有了这种措施,不到十年,他们的成年克隆人就能投入战斗了。

牵引波束

牵引波束是一种能将物体从一个地方拖到另一个地方的无形力波束。牵引波束常被用于货物管理、星际港口交通管制和太空船捕获。

因为它的特性,这种技术也被应用在战斗中。牵引波束本身通常无法使一艘飞船瘫痪,但能降低目标的机动性,提高火炮攻击关键系统的可能性。一艘飞船若企图挣脱牵引波束的锁定,可能会因系统压力而使引擎遭受严重的损坏。

碳凝技术

碳凝技术类似一种冷冻技术,熔融的碳凝液能够将要运输的物质包裹在出奇坚硬的合金里,使有机物维持在静止状态,从而易于保存和运输。在正确的设置下,生物被碳凝后能处于休眠状态。这个过程十分严格,也极其危险——一个误算就能导致死亡。

民用建筑桩基基础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4

1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土建定义

建筑的地基主要是用于承担上部结构带来的荷载, 其一般由岩石或土地构成。地基的存在能够有效避免建筑出现严重的破坏和失稳, 并将建筑的基础沉降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地基中有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两种, 其中天然地基是通过简单施工处理就能达到建筑要求的地基。而人工地基一般有特殊的地质情况, 会采用特殊的施工手段对其进行处理, 然后将来自建筑上层的荷载传递到深部坚实土层。

2 民用建筑地基基础的土建施工技术

2. 1 换土垫层

在开展施工活动的时候, 先将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土层清除掉, 然后用强度较大的灰土、岩石或砂等进行回填, 并对其进行夯实处理。同时还要对土质的胀缩性和湿陷性进行处理, 让其保持在不能引起沉降的范围内。如果基础以下的持力层强度较低, 不能满足上层建筑的要求, 则需要使用换土回填法。

2. 2 碾压夯实

碾压法就是采用机械压实的方法对土层进行夯实处理, 从而满足建筑的需要, 在大面积填土工程中经常使用。夯实法就是利用夯锤来对土壤进行夯实, 通过压缩土体中的孔隙而增加涂层的密度。夯实法在粘性土和非粘性土的夯实中都很使用, 一般情况下在小面积填土中经常使用。

2. 3 排数固结土壤

排水固结法主要是以地基排数固结的规律为基础, 然后通过各种排水方式完成对饱和软弱土的处理。加压和排水两个系统是排水固结法的主要组成, 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对塑料袋或砂井的施工机械和材料进行设置, 还要有适用的土类、预压时间和预压荷载等条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并且材料很容易准备, 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2. 4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是利用各种化学材料, 将材料制成真溶液后注入地基, 然后利用这些化学物质让土颗粒表面活化, 或是直接由这些化学物质生成胶凝物质, 这样就能在接触点胶结固化, 从而防止地层变形、降低地层的渗透性并增强土体的力学强度, 这种方法还能用于混凝土结构裂缝修补。化学加固法利用了基本的化学原理, 结合工程中的材料特性, 完成对基础的加固或弥补混凝土体的缺陷, 从而让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化学加固法中主要有高分子化学加固法、电化学加固法、碱液加固法和硅化加固法等。这种方法能够防止地基出现渗水现象并且能有效保证其它一些施工的顺利开展。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水泥,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取得广泛应用。

3 桩基础的土建施工技术

3. 1 桩基础施工技术

( 1) 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在使用静力压桩机的情况下, 让预制钢筋缓凝土桩在机械的作用下分节被压入地基中, 从而形成桩体的方法就是静力压桩。这种方法使用的是液压技术, 桩位定点精确、运转灵活、移动方便并且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还能有效保证桩基的质量。并且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施工的时候不会产生振动, 也不会出现噪音和其它形式的污染, 所以不会因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这种施工技术对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较少, 能够降低成本, 一般会在粘性土层和软土地基中使用。 ( 2) 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振动沉桩是在桩顶安装公路较大的振动打桩机, 振动能减小土体对桩的阻力, 而向下的力能让桩体沉入土体。这种方法的操作相对简单, 并且不会占用很多地方, 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并且需要的成本也较少, 一般情况下会将其应用在可塑性粘性土和砂土中。

3. 2 桩基础的类型和施工方法

( 1) 预制桩。在进行桩基施工之前, 先将混凝土桩制作出来, 然后将其埋到井里, 这样形成的桩位就是预制桩。我国的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预制桩是钢桩和混凝土预制桩两种。预制桩对材料的要求不高并且材料使用量较小, 实际操作十分简单并且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成本, 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 2) 沉管灌注桩。利用对沉桩设备沉管的锤击, 然后将沉管去除后成桩的方法就是锤击沉管灌注桩。而通过振动器振动沉管, 然后去掉沉管形成桩体的方法则是振动沉管灌注桩。在实际的施工中, 振动沉管灌注桩的使用较多, 其能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并且对周围的影响较小。而锤击沉管灌注桩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噪音, 所以实际施工中使用较少。 ( 3) 钻孔灌注桩。通过在地基土中钻孔形成桩孔, 然后将钢筋笼放入其中, 在通过混凝土的灌注完成桩体制作, 这样形成的桩就是钻孔灌注桩。这种桩一般是在公路和桥梁施工中使用, 目前在我国的使用较为广泛。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普遍应用于碎石土、砂土、风化岩土、粉土、粘性土等, 其施工量较多, 入土较深、截面尺寸较大、工艺要求相对较高, 在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时应注意保护稳定孔壁, 通常情况下, 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泥浆由水、膨润土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成, 并通过循环技术, 使泥浆中的泥石渣屑排出孔外, 在清孔并安防好钢筋笼之后, 插入导管对水下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 使其成桩, 进而提高民用建筑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牢固性; ( 4)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超流态灌注桩施工技术相对于其他几种施工技术来说, 普遍应用于粘土土层和砂土中, 在采用超流态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同时, 应注意施工顺序和相关注意事项, 如在使用长螺旋钻机时应注意边钻井边排土, 当钻井深度达到设计桩底标后, 通过钻具中间的管道将混凝土由输送泵灌注到孔中, 而在向上提升钻具的同时, 要不断向孔中注入混凝土, 并且应将钻具的钻头买入混凝土中, 将埋入的深度控制在0. 5 米以上, 以减少成桩发生断桩、夹泥等情况, 当整个钻具全部提出时, 应将事先制作好的钢筋笼下方至设计标高处, 在桩身长度及桩身直径问题上, 也应按照民用地基基础及桩基础的实际要求选择桩身长度和桩直径大小, 以保证整个民用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

4 总结

在民用建筑的地基施工中, 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质量, 较好的施工能够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必须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地基基础和桩基的土建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 避免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 就必须要修建大量的民用建筑。但是城市用地近年来呈现出十分紧张的局势, 所以开发商只能将建筑的层数增加, 这样就对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将对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土建定义进行介绍, 并探讨两者的土建施工技术。

关键词:民用建筑,地基基础,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 2015 (02) :66.

交换技术基础 篇5

媒体网关功能是接入到IP网络的一个端点/网络中继或几个端点的集合,它是分组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接口设备,提供媒体流映射或代码转换的功能,例如,PSTN/ISDN 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和综合接入网关等,支持MGCP协议和H.1248/MEGACO协议来实现资源控制、媒体处理控制、信号与事件处理、连接管理、维护管理、传输和安全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二、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它可以为基本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建立、保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支持基本的双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多方呼叫的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旁听等。

三、业务提供功能

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演进过程中,软交换必须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所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还应该与现有的智能网配合提供智能网业务,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多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

四、互连互通功能

下一代网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网络,尤其是在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演进中,不可避免地要实现与现有网络的协同工作、互连互通、平滑演进。例如,可以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现有7号信令网的互通;可以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智能网互通,为用户提供多种智能业务;可以采用H.323协议实现与现有 H.323体系的IP电话网的互通;可以采用SIP协议实现与未来SIP网络体系的互通;可以采用SIP或BICC协议与其他软交换设备互联;还可以提供 IP网内H.248终端、SIP终端和MGCP终端之间的互通。

五、协议功能

实用技术基础 篇6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思想;技术手段

心理学研究包括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心理学的应用是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对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来说,强化心理学的技术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目标,在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探讨中,就包含了关于心理学应用技术的考察[1]。这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有关技术理念的生态学的方法论[2],也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3]。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特定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的问题[4],心理学的技术研究有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5],心理学的技术应用有独特的途径和方式[6],例如心理学研究中的体证和体验的方法[7]。

一、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科学的目的与技术的目的不相同。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目的与价值则在于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技术工具或人工事物,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增加人类福祉的目的。

科学的对象与技术的对象不相同。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就是要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对象则是人工的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人工生物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等。

科学的语汇与技术的语汇不相同。科学与技术在处理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有很大的区别。在科学中只出现事实判断,从来不出现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只出现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不出现目的论解释及其相关的功能解释。因而,科学只使用陈述逻辑,技术回答问题就不仅要使用事实判断,而且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不仅要用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而且要用目的论解释和相关的功能解释。

科学的规范与技术的规范不相同。科学与技术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有普遍主义、知识公有、去除私利和怀疑主义等四项基本原则,技术的发明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私有的,属于个人或专利人。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专利、侵害知识产权等,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有研究指出,技术哲学问题涉及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二是技术认识的程序论;三是技术知识结构论;四是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五是技术与文化;六是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8]。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到底是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一直都没有厘清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眼中的技术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知识分裂”,这一点可能是造成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中性论者看来,技术即工具、手段。技术中性论者并不否认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应用后果是有善恶之分的,是存在价值判断的,但技术本身作为技术工具、手段却是价值中立的。中立的技术工具只有效率高低之分,而不应从善恶等价值尺度出发去衡量,即应该把技术本身同技术应用区别开。

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从社会建构论者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出发,自然会得出技术是负载价值的结论。现代技术自主地控制着社会和人,决定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技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须依赖人类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技术有着自身独立的意志与目的,负载着独立于人的客观价值。

技术价值论主张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显示技术最初表现形态的技术发明不是单纯的手段,而是合目的的手段,手段承载了人的目的,因此也就承载了人的价值。体现在技术手段中的人的价值也是潜在的,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价值,因此技术发明不仅体现了内在的客观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外在的社会价值。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是技术形态的又一次转化,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技术原理与技术发明中所承载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过程[9]。

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

关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不同研究类别和研究类别的不同顺序,研究者可以有不同的设想和设计,这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定位和发展。当然,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原有的关于研究顺序的理解和认识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了影响和促进,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了不利和阻碍。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原有的研究顺序,并且给出应有的研究顺序。

在心理学的演变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曾经有过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理论、方法、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理论占有首要的位置或支配的地位。理论的范式、框架、假设、主张、观点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其次是方法、理论、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方法处于首要的位置。方法的性质、构成、设计、运用、评判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支配的部分。在这样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研究顺序中,技术都处在末位。显然,技术被认为具有附属的性质,具有从属的地位。这在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中,是应该受到颠覆的。

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研究的技术优先,重视的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定位、需求拉动、问题中心、效益为本。价值定位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及其研究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原有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张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研究者必须在研究中持有客观的立场。但是,技术中心则必然要有价值取向。需求拉动是指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所拉动的,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是高质量的生活,就越是重视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质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效益为本则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技术、理论、方法的顺序中,技术是由理论所支撑的,理论是由方法所支撑的。因此,所谓的技术优先并不是脱离了理论和方法的单纯的技术研究。

那么,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或者说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根本转变,即从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转向以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是已成的存在,心理生活则是生成的存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得到的就是心理现象。心理生活的研究则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相对统一,研究者就是生活者,生活者通过自己的心灵自觉来把握、体验和创造内心生活[10]。对于心理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生活规划、规划实施和实施评估。人的心理生活是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是人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人自主创造出来的。

其实,人的心理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心理是后天形成的,是创造出来的,也是生成变化的。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与看做是生成的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心理学研究应该着重于生成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心理意识不仅仅是已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生成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仅仅着重于已经存在的心理意识,而更应该着重于创造生成的心理意识。在心理科学的推动下生成和创造出来的心理生活,才是合理的和优质的心理生活。

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确立现代心理技术学的研究门类,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就个体来说,这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是对人的心理属性的量化研究,就是运用心理测量、测验的方法对各类人员进行心理过程与特质的测量和评价。就群体来说,这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是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性进行测量与调查。心理倾向主要包括社会需要心理、对人与事的态度、群体人际关系等。就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失常来说,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商谈,使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有所变化,从而能适应环境并保持身心健康。心理治疗则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矫治心理和行为障碍、精神(心理)疾病。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来说,这是经济心理技术[11]。

有研究者阐述了心理技术学的构成,认为心理技术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子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心理测量技术系统和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的实验手段包括仪器、设备、器械、实验装置和相应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方法,现代实验心理学除运用自身不断创造的先进仪器外,还广泛使用相关学科的先进仪器进行研究。心理测量技术体系包括智力测量体系、人格测量体系、非智力因素测量体系、能力倾向测量体系和神经心理测量体系等。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心理硬技术体系、心理软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心理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各种物质性技术手段,如物理、工程、生化、医学、生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物质手段,综合利用,构建心理学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物质化水平。心理软技术体系是将心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能与技巧,不能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要建构成套的完整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是要进行心理技术的开发,培育心理技术的市场,增强心理学自身的应用功能,增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动力。同时,心理技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会提高心理指导和训练的技术水平[11]。

人的心理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所谓已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就如同自然天成的产物,是现成如此的存在,是客观不变的对象。所谓生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是朝向未来的存在,是共同合成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如果从生成的方面来看,人的心理生活与人的心理现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建构的,心理现象则是自然天成的。所以,心理现象是已成的。生成心理生活的根本方式就是人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不是现成接受的结果,而是心理创造的建构。

实证与体证是相互对应的,实验与体验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说,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证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证的方法相对应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验的方法相对应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实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确立和保证心理学科学性的最为基本的准则[13]。这成为考察西方心理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4]。实证和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成为对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和考察的核心。这体现在关于文化与自我的研究之中[15],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中[16],也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基本理念和理论假设之中[17]。那么,除此之外的另类方法或内省方法则被列入非科学的范围之中。受到连带影响,传统心理学体验和体证的方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发展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展。

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心道一体,即强调不要在人之外或心之外去寻求所谓客观的存在。道就在人本身之中,就在人本心之中。那么,人就不应该到身外或心外去求取道,而应该返身内求。所以说,人是通过心灵自觉或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所确立的是内省的方式,这种内省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成为了理解体证或体验方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内圣与外王,修性与修命,渐修与顿悟,觉知与自觉,生成与构筑。

但是,体验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所谓的体验就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把握心理对象的一种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理解,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感受,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验的历程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和自主生成,人通过心理体验把握心理自身时,可以是一种不去分离感知者与感知对象,不去分离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人是感受者,也是体验者。

体证或体验的方法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体验是一体性的。体验就是人的自觉活动或心灵的自觉活动,因此,体验并没有分离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体验不同于早期西方心理学的内省。内省严格说来,仅仅是对内在心理的觉知活动。这是独立的心理主体对分离开的心理客体的所谓客观的把握,是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活动转换成对心理世界的观察活动。因此,体验实际上就是心理的自觉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所把握的就是心理自身的活动。其次,体验是真实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一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客观的对象,甚至不惜把人的心理物化。体验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客观,而是真实,真实性在于反对以客观性来物化人的心理行为。当然,体验应该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客观性是对虚构性和虚拟性的排斥,而真实性则是对还原性和物化性的排斥。体验通过超越个体的方式来达到普遍性。再次,体验是生成性的。实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或看做是已经如此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描述、揭示和解说已成的心理存在。实际上,人的心理也是生成的存在,是在创造和创新中变化的存在。那么,体验就不仅是对已成的心理进行的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创造性生成的活动过程,正是通过体验,人能够创生自己的心理生活。最后,体验是整体性的。人的心理直接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个体的心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个体化或个体性就变成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个体主义的原则。这在很长的时间内支配着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对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人的心理的存在内含着整体的存在。在中国本土的心性心理学看来,道就内含或隐含在个体的心中,这就是心道一体的学说,是心性的学说。那么,体验或体证就是体道,就是证道,就是弘道。这是心理生成、心理创造、心理建构的历程。

[1] 葛鲁嘉.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9.

[2]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140-144.

[3]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5-19.

[4] 葛鲁嘉. 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9-172.

[5] 葛鲁嘉. 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4-38.

[6] 葛鲁嘉.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66-70.

[7] 葛鲁嘉.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121.

[8] 张华夏,张志林.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31-36.

[9] 张铃,傅畅梅. 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14.

[10] 葛鲁嘉. 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7.

[11] 杨鑫辉. 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1999(5):455-456.

[12] 罗杰等.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0-113.

[13] 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76-177.

[14]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5] Markus,H.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2):224-253.

[16] 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7:9.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施工技术探讨 篇7

地基基础, 是指一种承载压力的结构, 任何建筑物由于重力影响, 都会形成竖向的压力, 这种压力作用于地表, 就会发生沉降。为能够给予建筑物一个稳定安全的基础平台, 就要在底部构建支撑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地基。地基基础可以说是建筑物安全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 使建筑物能够屹立不倒。在现代建筑中, 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型化,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中,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趋势, 这种建筑的竖向作用力非常大, 对于地基基础的要求也十分之高。所以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 要对技术的运用做到精益求精, 以便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桩基础, 是指为了承载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而在施工过程中建设的设施, 它是由承台和基桩的连接共同形成的, 由于其具有十分强大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能, 所以称为建筑桩, 特别是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桩基础分为不同的类型, 比如根据受力不同可以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根据施工方式不同可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在现代工程建筑体系中, 桩基础施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技术趋于成熟化。

1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1.1 地基基础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

1) 塌方是地基建设中最为常见也是破坏性最大的问题, 这一现象的出现, 是因为对于施工现场地质了解不够充分, 没有做好保护措施造成的, 它不仅会拖慢整个工程的进度, 而且对于周边建筑也会产生影响, 还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2) 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忽视, 对于地基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巩固措施, 使得质量受到影响。比如在雨季施工, 如果没有运用防水技术, 大量的降雨会使得地基积水, 软化土质, 容易发生垮塌。

3) 施工的不规范和技术运用不到位也是地基基础建设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就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工程中, 设计和施工衔接不当, 具体操作出现偏差都和施工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

1.2 具体技术

1) 在地基建设中, 一些较软土层因为其自身的特性, 内部间隙较大, 容易出现沉降, 不利于地基稳定。对于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强度的建筑材料对软土层进行替换, 比如合适规格的混凝土, 在具体的替换中, 要采用分层填土技术, 即在对一层软土进行替换, 浇筑了混凝土后, 要经过一定的间歇才能进行下一层的替换浇筑, 以便将裂缝和气孔量降到最低, 加大承载力度。

2) 为了让地基土层的密度更高, 降低土壤中的间隙, 从而实现沉降的控制, 必须要对基土进行压实, 增加其稳定性。目前在地基施工中, 最为常见的两种压实方法分别是机械冲击碾压技术和振动夯实技术。这两种方法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前期施工方案来确定。

3) 要使土壤稳定性和强度增加, 更为简单和实用的方法就是排除土壤中的水分, 这是目前地基施工中十分普遍使用的方法, 具体技术是运用土壤固化剂对土壤进行固结。另外, 可以通过化学技术对土层实施加固, 比如可以向土层加入碱液或丙烯酸铵等化学物质, 通过改变土层结构来实现加固。

2 桩基础施工技术

2.1 桩基础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

首先, 在桩基施工中, 在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桩的长度和型号, 以便确保桩基能够满足建筑的承载要求,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设计人员在制定方案时没有根据前期调查数据和建筑综合情况来进行精确计算和设计, 另一方面由于具体操作的不规范性, 使得实际和设计出现偏差, 影响了整体质量。在施工方案的选择上, 由于对地质特点, 承载需求和地面沉降的调查上工作不够细致, 往往到了具体施工阶段, 才发现实际情况和方案出现冲突。

2.2 具体技术

1) 在桩基础施工中最为传统但是运用最广泛的是CFG桩复合地基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碎石、煤灰和水泥进行混合, 形成桩基。虽然这一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但是在地基稳固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而且成本低, 操作简单, 在工程施工中被普遍使用。

2) 静力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使用外力压降桩柱使其沉降, 从而增大地基的载荷力度、增强地基的坚硬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大、效率低, 但它却有非常好的稳固性与效果性, 而且成本低。所以在一般的不限时建筑建设中, 这种方法应用极为广泛。这种方法由于采用的是静力沉降的方式, 所以一般用在土质较软、易于沉降的软土区域。

3) 沉管技术。这种技术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 使用特殊的机械 (比如重锤) 对桩柱进行强力的冲击, 以便让桩柱更深的埋入到土层中, 当桩柱达到一定深度要求后, 再向柱内空心处浇筑混凝土, 从而实现对于地基的固定。沉管技术多运用在土质较为松软的地域, 而在具有硬质岩层的地方 (比如花岗岩层) 并不适用, 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另一方面, 这种技术的成本较低, 具体操作也比较简单, 工序和设备要求也不高, 所以在外部条件成熟的工程中还是被较多的使用。但是这种技术也有自身的缺陷, 比如施工噪声大, 影响周围居民休息, 对人力的要求较高, 而且周期较长等等, 所以还是要视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市区不宜使用, 对于工期较紧的工程也不宜使用。

4) 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是在桩的顶部固定振动器, 使桩通过振动效果和自身重力的综合作用, 自动下沉至地基土层。这种施工技术简单易于操作, 打桩效果也较好, 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降低了施工的成本。也是目前施工过程中运用较广的一门技术。

2.3 工程实例

该工程是高层建筑, 在该工程的桩基建设中, 土层为较软土质, 并且地下水系复杂, 经过分析后, 确定以下桩基建设方案, 首先根据建筑楼层的高度将工程分为2个区域, 第一区域的主体建筑为20层, 高60 m, 第二区域为3层裙楼框架, 高度在15 m, 根据现场的检测, 由于现场在城市郊区, 居住人口较少, 工期较长, 可以运用人工挖孔和沉管技术进行打桩。将桩的长度确定在30 m~50 m。在进行打桩时, 先进行轻的击打, 以便减小误差, 击锤落距保持在0.5 m~0.9 m之间, 在桩柱入土3 m~5 m后再进行重击。表1是工程桩基计算的详细数据。

3 结语

可以看出, 作为建筑中十分关键的部分, 地基和桩基础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对于节点的处理没有到位, 会产生各种质量问题, 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所以, 在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科学的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同时要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全面性的保障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顺利完成。

摘要:对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地基基础与桩基础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 并对二者的具体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以期提高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 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桩基础,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如华, 祝家华, 张星.工业厂房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 :131.

[2]许惟阳.高重建筑物地基与基础桩基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13.

[3]李广信, 张在明, 沈小克, 等.岩土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C].2006:48.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加固技术 篇8

关键词: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加固技术

1 地基基础施工

建筑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 只有牢固的地基才能支撑和稳定庞大的建筑物, 建筑地基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它是建筑物最下层的起支撑和稳定作用的部分。建筑物基础起到了将建筑荷载往下传导的作用, 它直接跟地基相连接。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 必需要保证地基稳固、完整与完好, 所以在每个施工的环节中, 要把关施工的质量、管理及技术。一旦出现不达标地基, 必需进行加固达到建筑本身所需要求[1]。

2 常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现今大型建筑物及重要性的建筑物较多的运用桩基础施工技术来建设建筑物地基。桩基础施工技术可以通过桩基将整个建筑物的荷载透过土层传达到深层而又坚硬的土层上, 从而避免了因浅基础承载力不足而导致地基变形等技术问题。桩基础施工技术的特点有:施工简单、承载力大、沉降均匀及量小、沉降速度缓慢且稳定。现代的桥梁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中大量的运用了能承载大载荷、高拉伸、强剪切的桩基础。现分别论述几种不同的桩地基技术在建筑物地基中的应用。

2.1 静压力桩

传统的打桩技术, 由于存在机械的噪音和环境的污染,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建设环保和环境的要求。静压力桩技术是用一种较高的静压力作用于预制的桩节上, 使其慢慢地被压入施工建筑物地基层中的压桩法。此种沉桩技术主要应用于比较松软的土壤中。由于其超静音的特点, 施工时几乎无噪音的污染、振动也非常的小, 特别适合应用于建筑物密集和居住人口密集的居民居住点, 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干扰周围的环境和扰民。其在实际施工时的超级环保和高效高质的诸多优点, 使其成为现代城市改造和大型工程建设首选和主要沉桩技术[2]。

2.2 振动沉桩

振动沉桩,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振动器所激发的振动力, 振动桩身, 使其周围的土基发生共振, 破坏土壤原有的排列和组合, 或收缩、或移动, 桩体就依靠自身的重力和振动力来完成入桩土中的动作, 最终形成稳固、牢靠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此种沉桩技术, 只用到了振动设备, 无其他高端的设备来辅助, 结构就比较简单。这样一来, 其体积必然就小, 重量必然就轻, 这就使其很方便的搬运, 有更好的安装适应性, 且运营成本低。加之其高效的施工速度和高质量的施工水平, 这种振动式的下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的振动打桩技术可以应用起重设备技术, 将钢板桩打入地基中。为了减少设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 振动的方式应以“重锤低击”为主。

3 建筑物地基沉降的因果分析

3.1 地质因素

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 地下水的含量有多有少、土壤地质有软有硬、土层分布的不均匀性, 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地质因素地基基础的沉降。另一方面, 现代建筑的高度不断的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建筑的各个地基就会处在不同的地质结构上, 这样一来, 地基出现的沉降就更复杂和不可预估, 就会出现危害更大的不均匀的地基基础下沉现象, 要引起建筑业界的广泛注意。

3.2 结构因素

建筑自身各处的结构和高矮情况, 直接影响着地基基础的受力情况。另一方面, 在现代的建筑物地基施工中, 施工单位会根据施工地带的具体地质条件而实施最为快速、最为经济的相应沉桩技术, 这就势必造成同一建筑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入桩结构, 加上受力的不均, 建筑物更易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 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留下未来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

4 地基加固技术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对建筑的质量和使用性有了更为现代化的要求。实际的工程建设中, 由于施工单位的资质不同、施工地点的地质差异和现场事故的不当处理, 都会造成建筑物建设的品质问题,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安全、财产安全, 甚至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 要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除了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外, 在关键的地基部位有必要进行加固的施工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

4.1 灌浆加固

对于比较软的基础层, 首先用钻机对其进行钻孔, 再用高压设备将一定配比并且适合本地基的水泥浆通过孔洞灌入基地层, 在这里, 化学浆与土壤经过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和变化, 最终胶结、凝固, 改良了土壤的物理结构, 也改善了土壤的地质性能, 土体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了, 地基基础也就稳固了, 整体上提高了地基对建筑物的支撑。特别留意的是在实施灌浆操作前必须对建筑地的土壤和地质形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一边选择合适的水泥浆的配比, 才能科学地得到建筑物地基有效地加固。在现场的实施过程中, 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实施灌浆, 尽量保证灌浆施工的技术参数的精确性和正确性, 而最终真正起到改善土壤结构和加固地基、稳固建筑的目的。

4.2 静力压桩加固

通过建筑物的承重体的自身重量或者外设的油压或液压设备, 将预制压桩分节地压入地基土壤中, 致使地基土壤的结构和颗粒的间隙和致密性发生改变而加固了建筑物的地基基础。静力压桩时应先在各桩节处预埋三角铁, 完成静力桩的压入后通过三角铁的焊接处理, 使各桩节成为一个整体, 更大程度上改善压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当压桩压力达到设计载荷时, 意味着加固已经可以满足稳固的要求, 就可以完成后继的终桩施工了。此时, 终桩尾的钢筋必须和建筑的基础钢筋焊为一体, 外加水泥浇注的承力台与地基基础合为一体, 这样, 所有的地基就连为一个整体, 有效地传递建筑的载荷到地底的土壤层, 保证了地基的有效加固。

通过上面的讨论和分析, 不难看出,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加快了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作为回应, 建筑行业也应该运用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建造出超安全、高质量的建筑物来推动更快的经济发展。地基基础是决定建筑安全和质量的基础, 也是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和必要环节, 所以, 在现场的地基施工中,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技术和规程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真正的做到合理的勘测和分析地质、科学的施工地基地桩、合理稳固的地基加固, 最大程度的满足设计的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优先使用静压力桩和振动沉桩技术, 合理地应用灌浆和静压力桩加固技术, 确保地基的稳固, 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聂国东.关于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加固技术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3, 17∶177+179.

深水基础施工技术 篇9

1 运输栈桥施工

根据河道宽度、通航位置、河道最高水位以及施工运输等要求,潘郎特大桥跨河处设计桥面净宽为5 m的钢栈桥。栈桥基础横向设置3根ϕ529 mm壁厚8 mm的钢管桩基础,根据栈桥承载要求以及河道地质相关参数计算钢管桩基础的打入深度。钢管桩打入采用浮吊配DZ40-23T振动锤打入,钢管桩打入必须严格控制其垂直度,避免承载水平分力过大而造成栈桥倾覆。各钢管桩之间设置L10角钢连接成整体(剪刀状),钢管桩顶部设2Ⅰ20并焊工字钢作为支承横梁,为增强横梁与钢管桩的受力分配和联结性,在横梁底部钢管桩两侧设置δ=8 mm的钢板牛腿,钢管桩与横梁通过牛腿焊接形成整体。根据河道通航要求,在非航道部位搭设六四式军用梁作为栈桥主梁,根据桥梁跨度、桥梁承载要求以及军用梁刚度、挠度等要求确定相应孔位横向布设片数。在通航要求孔位采用Ⅰ36工字钢作为主梁,工字钢的布设根据运输车轮位置设置,潘郎桥通航处均设净跨为11 m,净高为2.2 m的通航孔道,主梁设8根Ⅰ36工字钢。为确保主梁的整体受力,主梁上部横桥向每2 m设置Ⅰ16工字钢通过U形螺栓连接。桥面搭设枕木,枕木间通过马丁或ϕ8钢筋连接,在车轮位置铺设δ=8 mm 钢板加强。整个栈桥搭设均采用浮吊搭设。

2 钻孔平台施工

根据承台尺寸、桩基设计位置及钻机活动范围搭设所需钻孔平台,钻孔平台采用ϕ529 mm壁厚8 mm的钢管桩基础,根据钻孔平台高度及河道地质情况确定钻孔桩钢护筒的长度,一般以钢护筒深入硬塑淤泥或黏土层不小于1 m为宜,钢管桩及钢护筒的打入均采用浮吊配DZ40-23T振动锤打入。钢管桩及钢护筒打入前均采用经纬仪准确定位,保证其垂直度和中心偏位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钢管桩之间采用设置L10角钢连接成整体(剪刀状),平台横梁采用2Ⅰ20并焊工字钢,钢管桩两侧设置牛腿与横梁焊接成整体,横梁上搭设Ⅰ36工字钢纵梁,纵梁上设置40 cm/道分配梁,分配梁与纵梁、纵梁与横梁均满焊成整体,分配梁上铺设δ=8 mm钢板。平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钢管基础、横梁、纵梁的位置与桥梁桩基位置,避免相互冲突而影响平台的搭设质量。

3 钢护筒施工

钢护筒制作运输:桩基钢护筒采用Q235b钢板卷制而成,钢板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其顶、底口增设加强箍。钢护筒在桩顶以下5 m的范围内设置涂锌防腐蚀层。钢护筒在工厂加工,汽车运至施工现场。

导向架结构:主墩桩位的精度是由桩基钢护筒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决定的。为了保证桩基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桩基钢护筒采用导向架下放控制。导向架用型钢拼成框架结构,框架截面尺寸比钢护筒外径大10 cm;由于钢护筒插打较深,钢护筒下放时,又在每节钢护筒顶端内面焊接4个吊环,以保证钢护筒起吊时垂直。

上层导向架设加强支架,支架与平台间采用螺栓连接,导向架顶、底角部4个方向各设1个电动葫芦,确保架体稳定。下导向架与钻孔平台平联之间采用型钢固定。上、下导向架之间用螺栓连接,以便于装拆。导向架上口用手拉葫芦与平台成30°在四角固定,导向架结构图见图1。

钢护筒下沉:钢护筒利用吊车配合接长,振动下沉。上下节钢护筒对接时严格要求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先根据导向架的高度、河床标高计算确定首节钢护筒长度,首节长度必须确保第一次下沉后有足够的嵌固深度,同时方便护筒对接。在导向架上对接成型,整体吊装进入导向架内,上好锁口拉杆,护筒缓慢下滑。钢护筒采用振动锤两次点动,一次联动的方法下沉;在点动时,确保钢护筒上口位置和垂直度,等到钢护筒下口能够被土体限位时,测量人员对钢护筒的桩位和垂直度进行测量,检验准确后,方可采取联动下沉方式,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周围阻力增大,逐渐加大油门,采用正常落距锤击施工。循环作业直至护筒下沉到位;施工中注意测量钢护筒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

4 钢板桩围堰

根据承台尺寸大小、基坑开挖深度、河道地质情况以及围堰变形等因素设计钢板桩长度、围檩、内撑所采用的材料。潘郎特大桥钢板桩围堰均采用15 m长Ⅳ形拉伸钢板桩,围堰设置3层围檩及内撑,第1层围檩及内撑采用2Ⅰ36并焊工字钢,第2层围檩及内撑采用2Ⅰ45并焊工字钢,第3层围檩采用2Ⅰ56工字钢,内撑采用Ⅰ40工字钢。

围堰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测量定位。根据钢板桩围堰设计与桥梁墩位的相对位置,采用经纬仪定出钢板桩四边位置,采用浮吊配振动锤施打围堰各边定位桩,一般施打围堰边线交点钢板桩。

2)施打钢板桩。根据围堰定位桩安装钢板桩定位导梁,作为插桩时的导向设备,导梁可利用第1层围檩,经检查确认导向梁无误后,浮吊吊起振动锤,调整夹具,启动液压泵,使夹具夹紧钢板桩,人工扶持钢板桩对准锁口利用钢板桩自重插入,当利用钢板桩自重无法继续插入时开始启动振动锤,使钢板桩下沉至设计标高,可在钢板桩锁口内涂上黄油减小相对摩擦以便钢板桩施打。相邻钢板桩锁口尽量相互紧锁,减小渗漏,在锁口内撒下木屑、谷糠等物利用河水浸泡可自行堵漏。

3)焊接牛腿、围檩及内撑。钢板桩施打完毕后,将基坑开挖(或抽水)至第1层围檩设计标高以下约0.8 m~1.0 m,停止基坑开挖,开始焊接第1层牛腿,牛腿焊接好后,安装第1层围檩及内撑。注意牛腿及内支撑安装必须水平、牢固,使围檩及内撑传力规则。第1层围檩及内撑安装完毕后,继续进行基坑开挖(或抽水),当基坑开挖(或抽水)至第2层围檩以下约0.8 m~1.0 m时,停止基坑开挖,施工第2层牛腿、围檩及内撑(施工方法同第1层)。第2层围檩及内撑安装完毕后,继续进行基坑开挖(或抽水)至设计标高,施工第3层牛腿、围檩及内撑(施工方法同第1层)。

4)拆除钢板桩围堰。围堰内施工项目结束后,即进行围堰拆除工作,开启抽水阀门,让水灌至第2层围檩及支撑以下50 cm处,开始拆除第2层牛腿、围檩及内撑,拆除完毕后继续灌水至第1层围檩及内撑以下50 cm处,开始拆除第1层牛腿、围檩及内撑,拆除完毕后即可灌水至河水水面标高并进行钢板桩拔出作业。

5 结语

水中墩施工运用栈桥、钻孔平台、钢护筒以及深水基坑开挖钢板桩防护方案在甬台温铁路潘郎特大桥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它的运用不仅解决了传统草袋围堰对施工现场条件的局限性和施工安全风险性,同时也加快了施工进度,赢得施工的时间,更为以后跨河桥梁深水基础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摘要:通过介绍甬台温铁路潘郎特大桥深水基础施工实践,提出了深水基础运输栈桥、钻孔平台、钢护筒以及基坑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以积累深水基础施工经验,可供跨河桥梁深水基础工程参考。

关键词:栈桥,钻孔平台,钢护筒,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TB 10203-200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S].

[2]TB 10002.1-99,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

[3]TZ 213-2005,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

珠海某铁塔基础纠偏技术 篇10

本铁塔结构为钢架,高28米,荷载总重为600k N,采用人工地基基础,基础尺寸4.4m×4.4m,以海相沉积的淤泥作为基础持力层,施工时基础底板下先打松木桩φ120×4500mm@500mm,再采用碎石粉铺设300mm厚,基础埋深3.10米。铁塔处工程地质情况见图1。

该铁塔建成于2005年,整个线路送电使用近一年,2006年,基础施工以后,由于场地填土不均匀,一侧填土后产生下沉,致使铁塔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四个角最大高差已达100.5mm,基础已呈倾斜状态,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铁塔偏斜进1一步发展将影响铁塔的正常m使用,根据珠海市电力局的要求,我公司对该铁塔进行了纠偏。

2. 纠偏方案的确定及计算

2.1 纠偏方案的确定

目前,工程常用的纠偏方法有多种,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阻”,即通过适当的方法阻止沉降侧发生进一步的沉降,使沉降差不再继续增大,二为“纠”,即通过适当的方法使沉降小的一侧增加附加沉降,以达到减小沉降差的目的,两种方法在工程上通常是分开实施的,两种方法各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种虽然阻止了建(构)造物的进一步沉降,但保留了原来的沉降差,对偏斜并未进行真正的纠正,第二种方法虽然纠正了建(构)造物的偏斜,但却加大了建(构)筑物的总沉降量。

根据铁塔基础可以允许有一定沉降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种集“阻”与“纠”于一体的纠偏方法,即采用钢管桩阻止铁塔的进一步沉降,在沉降小的一侧采用钻孔掏土,让应力解除,堆截加压(或用千斤顶加压)加大该侧的附加沉降,又纠正了铁塔的倾斜。这种方法即阻止了铁塔的进一步沉降,又纠正了偏斜,而施工时铁塔还可以不卸线,不影响正常供电,技术和经济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具体而言,首先将基础边缘线揭露,在铁塔基础的四边分别施工φ150钢管桩(共计12根),为加强钢管桩的刚度,在钢管桩内灌M20砂浆,并插入φ16螺纹钢。钢管桩穿过淤泥进入粘土层一定深度,钢管桩外面进行防腐处理(采用一层防锈漆,一层沥青)。然后,在沉降小的一侧采用钻孔掏土,同时在沉降大的一侧采用千斤顶对基础进行加载,并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量控制掏土量和加压荷载,分次分批掏土加压,直至电塔偏斜被纠正为止。基坑开挖后凿掉原有基础外侧面10cm,并挫毛,打好垫层,加长基础钢筋与砼梁主筋焊接,安装钢筋笼,浇筑钢筋砼圈梁,并让已施工好的钢管桩嵌入梁内,和原有基础组成同一整体。掏土孔灌注水泥砂浆,待浆体硬化后卸载回填,由钢管桩和地基土共同承担铁塔荷载,阻止铁塔基础沉降和偏斜。

2.2 纠偏过程中各种受力状态的计算

2.2.1 钢管桩沿铁塔基础周边均匀布置,其分布及纠偏处理见下图2、图3示:

2.2.2 铁塔纠偏前后应力计算

纠偏前:

基础自重G=4.4×4.4×3.1×20=1200k N

基底压力P=(N+G)/A=(600+1200)/(4.4×4.4) =93k Pa

当基础经上述纠偏处理后

钢管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

因钢管桩桩侧为软土层,且地面有新近填土(1.50米厚),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桩承载力的影响,将负摩阻力作为附加下拉荷载进行桩基承载力设计。

总负摩阻力Qn=μΣqsni lni=3.14×0.15×6×12=33.9k N

式中:qnsi—第i层土桩侧负摩阻力特征值(因计算值大于正摩阻力特征值,取正摩阻力特征值进行计算)

Lni—负摩阻区第i层土的厚度(中性点深度比取0.60,桩周土沉降为零处取淤泥层底面,故lni=20×0.6=12m)

考虑负摩阻力钢管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120k N。

处理后增加的砼圈梁荷载由钢管桩承担,则基础自重为:

处理后基底压力

由上可看出,处理后基底压力远小于处理前,且处理后的桩端持力层已进入粘土层,这将大大减小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2.3 基础底板的抗冲切及抗弯验算

铁塔基础在纠偏时和纠偏后运行使用过程中,存在基底应力和桩基承载力间的转换,因此,对基础底板的抗冲切及抗弯进行了验算,满足要求。本文略去了此部分内容。

2.4 其它计算

本纠偏方案在制定和计算中对打入钢管桩的锤重、落距进行了估算,进行了掏土、加压与沉降量对应关系的估算。便于控制掏土量、加载量,以避免该侧沉降量过大,出现反倾,纠正过枉的现象。

3. 纠偏实施

首先清理基础面上覆土,从填土最高面往下挖土约1.7米左右。采用锤击钻机进行钢管桩(锤重135kg,落距1.2m)施工,保持桩段垂直,沉桩过程中间歇时间不宜过长。钢管桩的施工采用贯入度和桩长双控指标。在钢管桩内插4根φ16长3.0m的螺纹钢筋并灌注M20砂浆,钢管桩入底板长度不小于10cm。接桩采用焊接,首先采用满垂直焊,然后采用绑焊(至少3条)。

待钢管桩施工完成后在未倾一侧距基础外缘用钻机掏土,同时用千斤顶加压纠偏,用测量仪器观测纠偏情况。根据沉降控制掏土量和加压,直至铁塔偏斜被纠正为止,凿除原有基础外侧面10cm,并挫毛,打好垫层,安装钢筋笼。

在封桩前应将压桩孔内杂物清理干净,并排除积水,将桩内4根φ16螺纹钢筋水平弯入基础砼中,浇灌C20混凝土,让已施工好的钢管桩嵌入新基础砼内,和原有基础组成同一整体,由钢管桩与地基土共同承担铁塔荷载,阻止基础沉降和偏斜。

桩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沉降观测,注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沉降,通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小变形及影响。

上一篇:行为股利理论下一篇:经营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