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2024-07-21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精选十篇)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血液标本, 共计276份, 包括有血生化、血常规、血液细胞学、免疫以及凝血检查血液标本。所有标本均为门诊采取一次性采血器采集, 并由专门的负责人送检。

1.2 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276份不合格血液标本展开统计分析, 并对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对策等进行总结。所有血液标本在送达检验科之后, 依照医生申请检查项目首先对标本的外观进行仔细观察, 而后依次对标本采集时间进行判断, 展开具体的检测分析, 复查、核对标本的合格情况。对标本是否存在脂血、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合理、标本量不准确等情况进行判断, 做好不合格标本的详细记录, 同时建立档案, 而后按照不合格的原因展开分类规整处理。

1.3 统计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包含有样本量少75份 (27.17%) , 抗凝不全标本56份 (20.29%) , 溶血标本32份 (11.59%) , 凝血标本27份 (9.78%) ,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26份 (9.42%) , 容器不当标本13份 (4.71%) , 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16例 (5.81%) , 标签不合理样品16份 (5.81%) , 标本污染15份 (5.43%) 。可见, 不合格原因以样本量少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临床医生需要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辅助, 以完成临床的正确诊断以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而血液标本的合格与否将会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 将会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产生影响, 其能够对当前患者的病情进行反映, 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息息相关, 若是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 势必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进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 医务工作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3,4]。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发现, 常见的不合格血液标本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5,6]: (1) 溶血。该现象时对临床检验准确性进行干扰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标本发生溶血后, 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会发生显著降低, 从而不能对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进行反映, 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操作不当、抽血器具不合格所导致; (2) 凝血。发生凝血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血液标本受到了振摇或者是没有应用抗凝管; (3) 抗凝剂应用不当。检验人员对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够熟悉, 道中抗凝剂错用现象的发生; (4) 标本量的差异。

注:与样本量少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抗凝不全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该研究中出于对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该院收集到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展开了统计分析, 并对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对策等进行了总结, 结果发现,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样本量少占27.17%, 抗凝不全标本占20.29%, 溶血标本占11.59%, 凝血标本占9.78%,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占9.42%, 容器不当标本占4.71%, 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占5.81%, 标签不合理样品占5.81%, 标本污染15占5.43%。可见, 不合格原因以样本量少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8,9], 证实了血液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较多, 标本量少、抗凝不全、溶血、凝血等为常见原因, 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

经该研究我们总结了发生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0,11,12,13]: (1) 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 未严格按照试管规定刻度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从而导致标本采集量不足, 最终对检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差; (2) 经分析, 溶血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与采血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譬如说止血带拉扯过紧、注射器内芯反复抽动、采血部位拍打过度、真空采血管压力过大造成红细胞破裂、应用不合格的采血器具等; (3) 采血技术不熟练, 在完成血液采集后, 没有摇匀或者是摇匀操作错误; (4) 由于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 没有正确应用抗凝剂, 基础检验操作不熟练等; (5) 除以上因素外, 受试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不理想等也会对血液标本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以上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来实现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14,15]: (1) 合理选择采取器械。在采血时尽量选择干燥清洁的注射器、试管, 注射器、针头最好不要采用酒精消毒, 最好选用一次性注射器、试管; (2) 采血工作者在标本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采血操作进行, 并保证采血量的准确, 整个采血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操作, 采血部位皮肤必须保持干燥清洁, 保证止血带不可缚扎过久, 在抽血时速度切忌过快, 避免发生血细胞破裂, 在采血完成后应将针头卸下, 而后将血液沿着管壁缓慢注入到试管内。所选专用试管婴标明需要的血液量, 操作人员必须对其熟悉, 必须认真对待, 避免出现采血量不准显像; (3) 避免发生气体逸散现象。在对血气分析所需标本进行采集时, 抽血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气泡, 在抽出后及时采用小橡皮对针头进行密封处理, 隔绝空气。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氧分压较动脉血高, 二氧化碳分压较动脉血低, 在开展二氧化碳结力测定的过程中, 盛血液标本的容器需要加盖密封, 避免造成血液与空气长时间接触, 最终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早期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综上所述, 血液标本不合格会对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确保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标本的合格率的临床意义重大。通过该研究发现, 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 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 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并要求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对每个血液标本采集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 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 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血液标本, 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血液标本276份, 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总结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与对策。结果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包含有样本量少75份, 抗凝不全标本56份, 溶血标本32份, 凝血标本27份,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26份, 容器不当标本13份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16例, 标签不合理样品16份, 标本污染15份。结论 导致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 相关医务工作者应做好预防对策, 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率, 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的血型要均相同,在这个前提下,将可能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作为实验的关键点。然后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血液细胞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对血液标本采集、凝集、存储检测等相关因素对血液检测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标本来说,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含量是不同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采集放置的时间的长短和标本处理的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等等都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结论:在医学临床的血液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不仅仅是血液标本稀释的原因,还有人为操作的因素存在,所以为了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应该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各个关节严格把关,病归纳和总结有效地检验方法,避免检验差错的出现。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查是通过一些仪器的检测对血液细胞中一些成分、以及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的技术,最常用的是学常规检查,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计数,共有10个项目,也称作血常规检查[1]。在临床医学上,血液细胞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确诊疾病、质量疾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准确与否至关重要,为了取得准确的、可靠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防止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错诊以及漏诊,相关的检验部门和检验人员要充分、全面的考虑血常规检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解决和严格控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在血型上是要一致的,但在年龄性别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男性为30位,女性为20位,年龄在1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2.6)。

1.2方法。参与这次的实验研究50位志愿者他们都是在了解实验性质的情况下资源参与的。首先要对这些志愿者配置抗凝血剂,即所有志愿者都将进行静脉血液的抽取采集血样。本次的实验研究者对这些血样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再将相同比例的血液样本进行打乱,分成50分进行检验。然后,在所有志愿者的静脉出采集血样,在获得血液样本后,对血液样本进行质量储存。在静脉采血后,研究人员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混匀,分成七十八份。将这些血液样本放在22度的环境中,半小时后将其中的十五份取出来进行检测,在三小时后取出十五份进行检测,最后在六小时后取出最后二十份血液标准,在对这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同一时间取出的样本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检验[2]。在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在进行对比后,分析血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血液抗凝、标本采集、存储、检验以及时间等因素对血液细胞质量检测的影响,并研究控制血液质量检测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的数据统计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归纳统计,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在资料比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2来检验,结果检验的数据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这次实验的对比发现,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样本所含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都是不相同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检验的质量准确性,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分析

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问题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全面的检验知识和专业素质,对于检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针对性能以及仪器的保养和维修都要了如指掌[3]。因为许多疾病是要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的,如果检验人员对仪器不熟练,很有可能会耽误病人的治疗;再有检验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第二,就是血液样本的采集。在血常规检测中,采血部位的选择、标本的抗凝、标本的稀释以及标本的防止时间,都应该谨慎选择与操作。一般采血的部位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末梢采血,因为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部位,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血液标本。同时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引起血液的稀释或浓缩。用于血常规检测的血样必须使用抗凝剂抗凝处理[4]。由于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的黏稠额悬液,所以在进行白细胞的检测计数,直接检测会有困难,所以就应该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计数。

第三,医院要将血液检查的质量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血液是人生命得以维续的基础,血常规检查就是医学临床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更好的提高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质量,现代医院等医疗机构应以现代质量控制与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完善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明确检验人员、检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于忽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引起检验人员对检验值量的重视。同时还要完善对血液细胞检验工作内容标准操作体系与操作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和管理临床医学的血液检验工作人员,从而确保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

4讨论

分析本次临床医学实验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中有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血液检验结果缺少准确性,在血液细胞的检验过程中,需要注重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血液细胞检验工作流程的细致、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检验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现代医院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中,医院应认识到检验工作流程对质量控制、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本院血液细胞检验设备仪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并通过分析结论进行检验工作流程的优化,促进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综上所述,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血液细胞检测值量产生误差,而血常规检测又是开展临床治疗的关键,这就需要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为此,医院以及相关医疗机构需要形成统一的检验标准,以及形成整体的质量控制体系,注重检验前的血液标本制作和抗凝剂制作,以及对仪器的校准,同时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不定期的考察和培养,从而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沙薇,郭伟娜,于文波,安晶红.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2011,10:187

[2]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9:1378-1379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1:125-126

[4]杨秀芳.浅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14-115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4

关键词: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理,采血时间

血液常规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中的细胞,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通过对细胞数量及形态的观察, 来判断检验者是否患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温州市苍南县中医院52例患者的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标本进行检验, 发现其不合理的原因, 以促进血常规检验准确率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52例患者的不合格临床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男32例, 女20例, 年龄为20~80岁, 平均年龄为 (50.5±6.5) 岁。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样本, 后送至血液检验室进行检验。

1.2 检验方法

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血液样本采集方法为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 (1) 静脉采血法:应用于体表静脉采血, 采血的部位为肘前静脉和肘正中静脉。护士要指导患者采用仰卧或端正坐姿的方式来采血, 在血液采集时, 要将针筒中的空气排尽, 选择患者血液充盈的静脉。采血过程中, 不能使用静脉留置导管采血, 因为它可能会产生血液凝块, 进而使其中磷含量高于正常值。 (2) 皮肤采血法:应用于毛细血管混合血、微静脉及微动脉血的采集, 采血主要部位为左手无名指指端。采血过程中要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相应器皿, 同时轻按患者采血部位, 待消毒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采血。采血时, 护士要右手持针, 然后垂直进针2~3 cm, 拭去第一滴血后再采血。已采集的血液要严格消毒后密封, 等待检验[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数据,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13例 (25.00%) 采血时间欠佳、20例 (38.46%) 样本容量不足、12例 (23.08%) 标本溶血、7例 (13.46%) 有凝块血液出现。

3 讨论

人体血液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 即血小板、白细胞与红细胞。通过观察其数量及形态, 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3]。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合理血液常规检验标本, 得知样本不合理的主要因素为以下几点。

(1) 采集血液样本时间欠佳。首先, 患者刚吃完饭后进行血液采集, 这时血液标本中的天门冬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钙、胆红素、胆固醇、钠含量已增加,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血液采集样本质量。其次, 护士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时, 通常会在听取医生的嘱咐后立即进行血液采集, 未明确患者当天是否服用抗生素或注射过抗生素, 这会使血液样本呈现“无菌生长”的趋势。此外, 患者刚做完运动就进行血液采集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患者刚做完运动, 血液样本中的钙、钠、钾、白蛋白、胆红素、血糖及尿酸会上升一倍之多。

(2) 采集样本量不足。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采集时, 如果所采集的血液标本量过少, 那么无形中会稀释掉血液成分;如果血液采集量过多, 那么就会因为抗凝物质太少而影响抗凝效果, 不仅延迟抗凝时间, 还会减少血小板的计值数, 最终影响检验的质量与效果。

(3) 溶血。造成溶血现象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 (1) 未做到一针见血。 (2) 在将采集完成的血液注入试管过程中, 护士用力过猛或未将针头拔下。 (3) 患者的静脉血管过细。 (4) 标本中有凝块出现。而致使血液标本中出现血液凝块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样本采集完成之后, 未及时将其与试管中的抗凝剂混合均匀, 导致抗凝剂未发挥效应, 致使血液凝结;进行血液采集时速度过慢。

总之, 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规范采血, 不仅能保证血液样本质量, 还能确保获得更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医生、患者及护士共同努力。医护人员还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与高度的责任感, 完善血液样本采集细节, 保证所采血液的均匀度, 防止出现血小板凝集现象。此外, 还要了解仪器的操作方法与工作原理, 保证操作规范,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 有效规避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齐虎成, 戴悦婵.临床血液标本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20) :137-138.

[2]李德奎, 刘跃, 朱清红, 等.2000份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17 (3) :527-528.

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5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1 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首要因素

1.1 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

在操作仪器前,要对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报警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仪器的维护、保养、使用方法等了如指掌。

1.2 严把质控关,注意患者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注意工作环境对仪器的干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2 标本的采集

高质量的标本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一定要注意血液细胞检验标本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采集、抗凝,标本的稀释和贮存。

2.1 采血部位的选择 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两个部位,文献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标本。

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 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9%),因此,除少数不易取得静脉血的(如新生儿、血液病及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原则上均应采取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

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易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易过长(<1 min)。

2.2 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种类繁多的抗凝剂中,EDTA 盐(EDTA-Na、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因此最适合于血常规检验。

除了采血因素(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的影响外,血样的质量绝大多数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

EDTA 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 1.5 mg/ml。

2.3 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

在进行白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血液计数非常困难,无论是镜检还是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检验计数[1]。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实际应用时,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 (稀释比为 1:N),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 L(L=T N/V)。

2.4 标本的储存 前文提到,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在研究表明,用EDTA 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 5 min 内或 30 min 后,8 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能及时用仪器进行检测,须尽快推制血涂片,以便必要时用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复查。

3 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3.1 血液分析仪计数的最适温度为18℃~22℃,温度过高、过低均对结果有影响。

3.2 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应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清洗和浓缩冲洗,避免半堵孔现象发生。

3.3 每日开机后,应先做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

室内质量控制是质控的主要环节,它能够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性;室间质评可以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这是保证成批测定标本不会产生明显误差的重要部分。

3.4 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计数结果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显微镜复查。

3.5 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出现异常结果主动与临床联系。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数据,对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进行监督和管理,尤其应大力提高对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判断、表达及计算能力,要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 考 文 献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6

【关键词】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67-01

目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血液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对血液检验的准确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不合格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血液检验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一共80份,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1.2检验方法

1.2.1检验仪器和试剂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产自于日本东芝,型号:40-RF)进行检验,试剂来自于北京首都医院,采用K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检验。

1.2.2采集标本

清晨采集空腹经肘静脉血,量约为5ml, 进行离心处理,进行检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n表示病例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分布的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采集部位与医院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异侧采集血液标本值:钾元素是3.87mmol/L,钠元素是140.10mmol/L,氯元素是96.05mmol/L,肌酐是132.12mmol/L,尿酸是115.80mmol/L,葡萄糖是12.05mmol/L;

同侧采集血液标本值:钾元素是2.87mmol/L,钠元素是180.10mmol/L,氯元素是66.05mmol/L,肌酐是105.12mmol/L,尿酸是295.80mmol/L,葡萄糖是40.05mmol/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2.2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结果的对比:

正常标本参考值是:钾元素是4.2mmol/L,钠元素是138mmol/L,氯元素是100mmol/L,肌酐是42.5mmol/L,尿酸是198.5mmol/L,胆红素是5mmol/L;

溶血标本平均值是:钾元素是8.5mmol/L,钠元素是132.5mmol/L,氯元素是108.5mmol/L,肌酐是85.6mmol/L,尿酸是105.5mmol/L,胆红素是19mmol/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2.3血液送检时间与医院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正常的送检结果参考值:ALT是67.5U/L,AST是25.5U/L,GLU是6mmol/L,LDH是200.5U/L,CK是170.5U/L;

1小时后送检的检验平均值:ALT是62.5U/L,AST是20.5U/L,GLU是5mmol/L,LDH是245.5U/L,CK是145.5U/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3讨论

3.1采集时间

通常,采集血液的时间在早晨空腹的时间段抽取静脉血,那么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最高的,但是空腹时间过长就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空腹时间达到甚至超过了48小时,那么血液中的清胆红素会翻倍增加,血糖水平会因长时间的空腹而大幅度降低,其他的血压成分也因空腹时间过长而发生明显地改变。另一方面,酒精的摄入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标本值增加,例如血浆乳酸以及乙酸盐等等。除了空腹时间和酒精的摄入会对血液成分有所影响之外,如果病患者使用过抗生素或者接受过输液,那么应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以及接受输液完毕后的两个小时之后,方可进行血液采集检验,对于为重病患者或者低血钾的病患者,血液采集时间最佳好实在餐后的时间段。

3.2采集部位

为了减轻病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上,护士通常会直接从原本的输液通路中、同一侧的部位血管进行血液采集,但是这样所采集的血液会因为有其他液体的摄入而有所稀释,所以,应当从不同测的部位进行血液采集,并且应当避免在静脉输液后的枕头进行血液采集。

3.3标本溶血

溶血会使得血清检测值明显的增高,红细胞内含量过低也会稀释血清,降低检验结果,因此如果出现溶血的情况应当重新采集血液进行检验。

3.4标本送检时间

血液采集完毕之后送去检验的时间应当在采集血液后的15分钟之内,与此同时,进行抽取血样、递送以及检测的时候必须要求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进行。

综上所述,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涉及到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的部位、标本溶血的发生、送检的时间等等方面,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6):528-528,529.

[2] 张桂侠.分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18-319.

[3] 蓝丹,肖望贤.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0):3166-3166.

[4] 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29-1730.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标本采集:使用回顾式的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选取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样本1 000份,同时,统计出不合格的概率。使用的采集方法是:由所在病区的专业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血样的采集,由主要负责护士送至检验科,包括500份血浆,350分血清,150份全血。对所有的血样进行真空管的采集,包括氟化钠抗凝管、柠檬酸钠抗凝管及肝素抗凝管等。

方法:不合格标本的判断标准:①采集血样的数量太少,没有达到检测的标准与要求。②送检的血液标本中出现了凝块,血液标本与抗凝剂没有充分混合。③采集过程中,使用的真空管不合格,发生了破裂等现象。④没有正确使用采集管。⑤将采集的血样与患者的相关信息不符。⑥采集的血样中有溶血现象。⑦标本中出现了严重的脂血,血液呈现牛奶状、白色。⑧没有能及时地将采集的标本送检,严重超时。⑨送检标本被污染。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检验科对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细致的检查,将发现的不合格标本分隔出来,及时与该病区的护士联系,同时,掌握与了解不合格的原因、标本、患者的基本信息等,并做好标记,由病区撤单并重新采集标本。

统计学方法: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建成数据库,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参与本次研究的1 000份血液样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不合格标本70例(7%),主要发生误差的原因:溶血11例,占不合格总数15.7%;错用抗凝剂23例,占不合格总数32.9%;剂量误差21例,占不合格总数30%;血液凝固9例,占不合格总数12.9%;其他6例,占不合格总数8.6%。

讨论

随着检验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血液自动分析仪。但是,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干扰,导致了血液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检验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检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要对血液标本分析前、中、后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掌握与了解,控制好采集血液样本的质量,减少误差。血液标本的合格率由采集过程、存放时间、送检环节、规范操作等因素决定。

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①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溶血现象分为体内溶血与体外溶血两种,发现标本出现溶血现象以后,要及时与其科室的护士联系,确定溶血的类型,在排除体内溶血以后,应重新对患者进行采集血样,反之,要标记好溶血现象属于患者自身的因素所致,同时,注明溶血的程度及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等,提醒临床主治医师注意此标本的结果。造成体外溶血的主要原因:使用抽血的针头过细,扎压带绑的时间过长或过紧,针头反复穿刺,破坏了组织细胞,没有使用抗凝管,过度的摇晃等。基于上述原因,在进行采集血液样本的时候,选择合理的静脉,掌握好扎压带的时间与松紧度,不能用力拍打采集的部位,使用抗凝管,小心颠倒血样,发现凝血现象,要及时进行补采。②错用抗凝剂,主要是因为:血液样本采集以后没有及时晃均,或者是采集的血量过多,使得抗凝剂数量不足,血浆中出现了凝块。在对老年患者或重症患者采集血样的时候,会受到静脉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采集的难度与时间,影响了真空管负压的充盈时间。采取的解决方法有:在进行采集血样的时候,选择适合的静脉,尽量减少采集血样的时间。将采集好的血样旋转180°,轻轻地均匀摇3~5下,保证抗凝管中的抗凝剂与血样充分混合,预防出现凝块现象。基于易发生凝块(在血液透析患者与高凝血液的患者身上),在经过多次离心仍然无法消除凝块的时候,可以选择肝素抗凝管采集血样,降低血样标本的不合格率[1]。③采集的血量不准确,使用真空采集管,提高了采集血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受到负压等因素的影响,对采集的血量有时会出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有时也会受到患者静脉的状态、采集的技术、拔针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采集血样的时候,使用合格的真空管,提高采集技能,总结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当采集结束以后,等真空管内的负压平衡后方可拔出针头[2]。需要注意的是,在采集的过程中,对采集位置的选择很重要,位置选择不当,直接影响血液标本的稀释程度,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④在送检的过程中,使用的时间过长,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过长,质量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像了检测的结果。因此,要加强对送检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责任心,要求送检的护士要在第一时间将血压标本送至检验科,保证采集血样的质量,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发生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主要原因进行有效分析,更加完善了在实际采集血液标本工作的流程与操作规范化,增强对采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因此,研究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与解决措施,对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丽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81-282.

[2]吕汉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274-275.

[3]陶林静.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2):456-457.

[4]马光.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1):2877-2878.

[5]刘惠涛.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9):3841-3842.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8

关键词: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验是一种基本的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可作为诊断血液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依据, 因此在临床中要控制好血液检验质量, 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1]。为了能够确保血液细胞检验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检验质量的控制问题,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54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19~80岁, 平均年龄 (35.6±3.1) 岁。54例的血型情况如下:O型11例, AB型19例, A型14例, B型10例。

1.2 方法

血液细胞检验样本均来源于静脉血, 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及血红蛋白 (HGB) 。 (1) 采集好血液检验样本后采用EDTA-K2抗凝剂以1∶5 000及1∶10 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 其中1∶10 000为检验中严格规定的稀释比, 稀释后摇匀并进行检验。 (2) 将获取的54份血液样本分为20等份, 其中10份放置于4~8℃的低温环境下, 另外10份放置于室温环境下, 室温为20~22℃。在采集好样本之后的0.5h、4.0h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稀释比例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进行观察, 并分析室温及低温条件下存放血液样本对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 如P<0.05, 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按照不同的比例对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稀释后, 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的相同时间段检验血液样本后发现, 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由于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血液检验质量, 则应注重研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样本稀释比。由于直接采集的血液样本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 在血细胞计数分析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利用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验之前必须完成稀释工作。如在稀释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抗凝剂配制比例, 将会影响到检验质量。目前血常规检查中规定, 如在细胞检验时采用的试剂量管为2.0ml, 则稀释比应为1∶10 000, 如稀释比大于或小于1∶10 000, 均会影响到检验质量。有研究指出, 如稀释比例较高, 将会引起样本中的细胞数过少, 而当稀释比较低时会导致样本中的细胞出现重合缺损状况, 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误差[3]。在本文中采用了1∶10 000及1∶5 000两种比例稀释血液样本, 进行检验后发现不同稀释比例下血液WBC、RBC、PLT及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因此可发现稀释比例会影响检验质量, 与目前所得出的结论相符。为了有效管理血液细胞的临床检验质量, 则应对稀释比进行严格控制。 (2) 样本存放条件。如将血液检验样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 则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 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会不断发生改变, 必然会影响到检验质量[4]。本文在采集样本0.5h及4.0h后对存放于室温条件下的血液进行了检验, 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再次证实了以上观点。此外, 如将血液样本存放于低温环境下, 细胞形态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对存放时间相同而存放条件不同的样本进行检验时, 检验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与本文所得的结论一致。有研究指出, 当环境温度为18~22℃时, 所得到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较为准确, 所以为了提高血液检验质量, 则应在采集样本后及时在室温环境下完成检验工作, 尽量缩短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5]。综上所述, 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茂.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4) :509-510.

[2]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492-493.

[3]董祥梅, 李永生, 苏奎.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及常见故障检修[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2) :138-139.

[4]吴守义.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验质量控制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 9 (12) :497.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回顾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2326例, 统计每年的不合格率。 (2) 从2012年3月~2014年10月医院检验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中随机抽取100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被抽用作研究的1000例血液标本均由病区护士采集, 由医院的工勤人员负责将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其中血清500份, 血浆300份, 全血200份。所有血液标本均采用真空采血管采集, 有柠檬酸钠抗凝管、氟化钠抗凝管、肝素抗凝管等。

1.2 方法

1.2.1 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判断

检验科判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标准包括: (1) 标本量少:是指采集时标本的采集量没有达到检测的需求, 或者是抗凝标本的采血量没有达到刻度的要求; (2) 标本凝块:是指抗凝血标本或者血清中有凝块; (3) 真空采血管出现破裂; (4) 使用了错误的采血管; (5) 患者信息出现错误或者是没有检测项目造成的标本信息有误; (6) 出现影响检查结果的溶血情况; (7) 标本为严重的脂血, 血液呈白色、牛奶状; (8) 标本超过规定的时间内送检; (9) 标本因各种原因被污染; (10) 没有标本。

1.2.2 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处理

检验科一旦发现送来的标本不合格时, 应该告知病区的护士, 并了解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患者的信息、标本的信息, 做好标注, 由病区进行撤单或者是重新采集血液标本并做好各个环节的记录, 由检验室的负责人员将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做好登记。

1.3 观察指标

分析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是否有改善。

2 结果

2.1通过分析发现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真空采血系统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0.57%、0.55%、0.54%, 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波动不大, 具体情况见表1。

2.2随机抽取的2012年3月~2014年10月1000例参与研究的血液标本研究发现, 不合格血液标本共55份, 占总标本数量的5.50%;其中超时送检的有1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21.82%;标本凝块的有15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27.27%;量不准的有16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29.09%;溶血的有1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1.82%;输液同侧采集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3.64%;标签不当的有1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1.82%;标本污染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3.64%;受检者准备不足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3.64%;容器不当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3.64%;标本血液比例不当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标本的3.64%。

2.3标本有凝块,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测定值显著增加,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测定值偏低;标本溶血后生化检测指标总胆红素 (TBIL) 显著降低, 间接胆红素 (DBIL) 、血糖 (GLU) 测定值偏低, 谷草转氨酶 (AST) 、钾浓度 (K+) 测定值偏高;标本有凝块致血小板 (PLT) 测定值显著降低,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测定值偏低, 白细胞 (WBC) 测定值偏高。

3 讨论

3.1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 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率波动不大, 没有明显得降低, 这说明本院仍需对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控制和改善。通过每月对血液标本记录不合格的标本情况, 整理并分析出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制度、确立相关规则;加强检验科与护理科、实验科、临床病区的联系, 及时整理、反馈血液标本出现的相关情况。

3.2

从2012年3月~2014年10医院检验科接收的2326例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中随机抽取的100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 经研究发现, 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超时送检、标本量少、标本凝块以及其他原因。

3.2.1 标本凝块

通过电话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以及病房发现造成标本凝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年老患者或者病情危重的患者本身的静脉处于不佳的状态, 造成抽血的难度增大;还有一些原因是由于采血人员的经验不足致操作不当, 使得等待真空管负压充盈时间变长造成;或者是由于采血完成后没有及时将抗凝剂与血液进行充分的混合, 以致凝结出肉眼不易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小血块[2]。针对这类情况导致的标本凝结, 要注意采血时选择更加适合的静脉进行抽血;采血完成后, 将标本颠倒轻摇3~5次, 使得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避免发生标本凝块的现象[3]。

3.2.2 标本量少

通过电话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以及病房发现造成标本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采血人员的技术、患者血管情况不佳之外, 还与有的护士在采血时过早拔掉针头有关。针对这类情况, 跟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沟通时强调在给患者采血时, 要注意等到真空管的负压完全平衡之后再拔针头[4]。

3.2.3 超时送检

标本及时送到检验室是确保血液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对采血时间点有要求的血液标本来说更是应该严格执行、严格把关, 否则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5]。针对这类情况, 作者增加了关于送检时间要求的温馨提示, 告知采血人员和临床医生要按时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室, 确保血液检测得以及时地、顺利的进行。

3.2.4其他原因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还有很少一部分使血液标本成为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就是患者信息出现错误、标本信息出现错误、标本被污染等,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护理人员工作粗心所致, 由于自己的马虎、不注意造成血液标本的不合格。针对这类问题, 明确护理人员或者是采血人员的责任,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更加细致、认真, 尽可能消除因为此类原因造成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出现。

总之, 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改善需要医院工作人员之间加强合作、不断努力, 认真、严谨地对待工作, 避免因自身的粗心、失误造成血液标本的不合格, 自己负责的环节把好关, 尽量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周梅芳.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443-6444.

[2]何娜, 高月敏, 汲万芝, 等.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28) :267-268.

[3]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88, 99.

[4]陈锦容.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4) :1775-1776.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收发热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220例, 入选标准:入院前均未进行相关治疗;无血液系统疾病。以无菌操作在病人发热高峰期采集阳性血液样本220份, 每人采集20ml静脉血进行送检。

1.2方法常规药敏试验法:从血培养瓶中取少量培养液在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和血板上接种, 放置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过夜培养16~18h, 取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染色, 选择合适的酶进行氧化酶试验, 选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 尔后进行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将样本接种于BACTEC系统进行培养检测, 检测显示为阳性样本时, 抽取10ml样本放至无菌试管中, 以1500r/min速度对细菌进行离心分离, 5min后收集上层清液, 再以3000r/min离心15min后去除上清液, 洗涤2次沉淀后进行重悬。将20μl悬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形态为链状的革兰阳性菌 (G+) , 则使用MH+5%羊血血平板进行药敏试验初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酶试验, 将菌液浓度调至6.8×108cfu/L后于NC21板上接种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一般菌种则于MH平板上1~2滴混悬液, 并用无菌试子均匀涂于平板上, 贴上药敏纸片。根据2015NCCLS标准进行耐药性、敏感性评判。

1.3 观察项目观察两种检验方法的检出符合率及药物敏感性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 15.0 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药敏试验方法检测细菌的符合率比较220 份阳性标本, 直接药敏试验法检测革兰阴性、阳性菌与常规药敏试验法的检验结果符合率为92.8% (116/125) , 93.7% (89/95) , 总符合率为93.2% (205/220) , 见表1。

2.2 两种药敏试验的药物敏感性对比抗菌药敏方面, 常规与直接药敏试验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伴随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使细菌多重耐药感染患者逐渐增多, 而诱发败血症或全身感染等疾病, 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 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定细菌等方法有常规检验、镜检、直接药敏试验、血清血凝集测试等。 药敏试验法有稀释法、纸片扩散法、自动检测法、抗生素浓度梯度法等。 本文采取的是BACTEC9120 仪器检测法, 它是将血液样本中的细菌利用全自动培养法进行分离培养, 采用荧光探测技术测定培养箱内CO2或O2的变化趋势以检测微生物的增殖情况, 该系统可在血液快速检验中广泛应用, 同时还能培养杆菌、真菌等多种细菌。 直接药敏试验直接进行血液标本接种, 并置于培养箱中孵育后进行药敏试验鉴定, 相比于常规检验方法, 该方法省略分离培养的步骤, 从而缩短检测时间, 更简单、快捷地显示药检试验结果[2,3]。 研究指出采用Bactec系统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可明显缩短检测时间和药检结果等待时间, 使医生能够根据检验结果尽快制定出给药方案, 及时得到治疗[4]。

本文通过对220 份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直接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两种检验方法的革兰阴性杆菌的符合率为92.8%, 革兰阳性球菌的符合率为93.7%, 总符合率为93.2% , 与陈欢欢等[5]报道的直接法与常规法的总符合率为93.5%大致相符, 另外在药物敏感性方面, 两种药敏检验方法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 提示采用BACTEC9120 进行直接药敏试验可替代常规检测方法, 且直接药敏试验省略细菌的培养时间, 要比常规法提早16~18h, 为临床治疗赢取宝贵的时间。

综上所述, 采用BACTEC9120 进行直接药敏试验可替代常规检测方法, 且直接药敏试验法克服常规法耗时的缺点, 是一种便利、快捷有效的检验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庄浩林.直接药敏试验法和常规药敏试验法在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医学, 2015, 39 (2) :172-173.

[2]张茂海.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2) :3-4, 7.

[3]陆俊梅, 王洁, 黄晓辰, 等.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在痰标本直接药敏试验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1) :21-25.

[1]张茂海.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2) :3-4, 7.

[5]陈欢欢, 文怡, 刘根焰, 等.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中应用分离胶试管的方法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5) :156-157.

上一篇:IT行业发展趋势下一篇: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