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4-07-07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

1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分析

1.1政策与理念基础

我国现在正处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2011年国务院正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使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发展区域。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若干意见》,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争取到2020年, 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8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7800亿元。旅游业不与农业争土地, 不与工业争资源, 不与服务业争市场, 是一个能为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添活力、添效益、添形象、拓市场的综合生态产业。最近几年, 旅游业发展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的距离还相差甚远。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提升中原经济区旅游产品层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必将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 他们将成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新的创新力、生产力。各级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大融合。如郑州市提出要树立大旅游理念, 即融会贯通旅游产业发展六要素, 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与服务, 提高附加值;加大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其他服务业的相融互促力度, 积极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培育拓展旅游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新行业。旅游竞争力是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反映, 而旅游产业融合将能大大推动旅游产业创新,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最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

为了使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发展, 2013年, 河南省旅游局建立了河南省旅游乡村网, 以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电子商务为依托, 致力于充分挖掘、整合、推广省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与网上营销平台, 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讯服务与旅游产品预订服务。

1.2发展基础

2014年, 河南省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58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4366.20亿元。尽管有着可喜的成绩, 但与旅游大省的距离还相差甚远。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而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完善、产业融合度较低、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等是最重要的阻碍因素。

相比之下, 在旅游业发达的欧美国家, 产业融合后而出现的集团化使得旅游企业的规模更强大, 纵向和横向联合更紧密, 服务链条更畅通, 服务质量也更有保障, 旅游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下, 旅游竞争力也自然就提高了。如美国的American Express, 英国的First Choice、Thomson Holidays和Thomas Cook, 德国的TUI、C&N Touristic、Re We, 这些大型的旅游集团都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了将旅游产业的各环节转化为组织内部关系, 从而控制了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产业融合并实现企业集团化将是必然趋势。

1.3交通基础

自古以来素有“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之称的河南, 地理位置优越, 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 在全国综合运输框架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陆路交通核心枢纽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 交通先行;中原崛起, 交通先行;三化协调, 交通先行”, 全省树立“客运零距离换乘, 货运无缝对接”的理念, 力争实现“人便其行, 货畅其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些都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河南交通的迅猛发展和完善。截至2013年底, 全省的铁路运营里程达5156km, 快速铁路达到865km, 高速公路达到5859km, 普通干线公路达到1.8万km。新郑国际机场已开通143条航线, 通航城市达到83个。此外, 乡镇已经达到全部通车, 乡镇和行政村的客车通车率也接近98%。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河南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河南的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也为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策略分析

2.1合理布局与整合

建立在互赢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联动, 能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深度融合。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资源先决条件, 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在开发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还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 如在近郊区比较适合建设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观赏、园艺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等体验农事劳作的观光项目, 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农业生产与旅游经营成分比例控制是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一个成熟的观光农业园不单要重视农业景观建设, 开发其旅游功能, 也要重视农业生产功能的培育和保护。在外部, 要将其纳入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中, 防止低质量粗放发展和简单重复建设;在区际间, 要突出自身特色, 开发出绝对竞争优势的农业旅游园区。在内部, 要顾及到各功能区的整体协调, 做到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同时, 园区与周边农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园区规划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因此, 整体规划、优化布局、保护生态、创新兼顾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2差异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从资源禀赋上来说, 河南省各地地域差异比较明显, 农业旅游资源类型也各不相同。在以往的开发中, 很多地方盲目模仿, 呈现过度商业化趋势。针对河南省实际, 要充分利用农村旅游地资源, 营造符合旅游者期望的农业旅游环境;注重绿色产品的推出;多增加参与性强的农事体验活动;开发出具有农业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出和乡村特色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 要注意加强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科技的注入, 使农业产品变成旅游产品。

2.3畅通营销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 旅游支付方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 火车票、汽车票、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等都可以在线上购买, 各大旅游网站, 譬如途牛网、携程网、同程网等都在提高这种服务。线上操作一方面方便了游客的购买,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景区、酒店的影响力, 提高认知度。因此, 河南省的农业旅游景区也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营销模式, 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 及时更新网页并发布有用的信息;条件允许的, 要尽快融入到智慧旅游时代的大潮, 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 如, 在景区内设二维码, 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景点信息并在消费后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旅游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22 (02) .

[2]姜永辉, 姜若愚.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 2013 (02) .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2

2015中国十大旅游影响力传播机构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工作汇报

2015年是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在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关心、支持、领导下,研究会荣获两项国家级殊荣:在2015年11月11日举行的全国社科联第十六次学会工作会议上荣获“先进学会”称号,在2015年12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报社、黑龙江省旅游局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研究会荣登“2015中国旅游风云榜”,荣获“2015中国十大旅游影响力传播机构”称号。

一、站在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改革创新的潮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作为中国唯一的经济特区省份,海南发展旅游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被国家定位为引领中国发展国际度假旅游业“先行先试”的领头羊。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根植于这片沃土,聚集了一大批热爱海南、有志于献身海南旅游业的仁人志士,他们之中有的是具有独特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旅游行业成功的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有的是媒体精英——这三大股智慧融合叠加,必然产生非凡的价值和影响力。

研究会围绕海南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一中心,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作为,主要开展以下六项工作:第一,参与海南旅游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策划规划、市场开发活动,对海南旅游发展重要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分析预测,科学论证,提出咨询意见和实施方案;比如,研究会参与完成省发改委课题《海南省十三五旅游发展研究》;第二,对海南旅游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引进与实施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方案;比如,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海南省十三五重大项目——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的创新策划;第三,积极关注和研究现代旅游活动的新业态、新发展、新趋势、新理论和新成果,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会长王健生以及一批研究会的专家受聘为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大学等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并参与课题研究;第四,接受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和各市县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邀请,对各地、各类旅游规划、重点旅游项目策划、重要旅游产品营销进行评估、指导,帮助做出完善提升方案;第五,完成海南省、市、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及其他组织、机构委托的其他调研、咨询和论证事项;第六,积极开展旅游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训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工作。

二、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复兴工程,使之转化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现实生产力。

文化是旅游灵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王健生会长认为,古往今来,海南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保留着原住民族黎族的原汁原味,还因千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及人口的迁徒,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神秘宝岛。发掘、研究、提升海南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一项攸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败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为此,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以身作则,极力推动海南文化复兴工程,只有尊重海南本土文化、让本土人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才能真正热爱海南,才能发自内心地对外来游客送以微笑和友好。

近几年来,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足迹遍及全省,研究范围涉及文物、遗址、学术、科技、文化、教育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沉甸甸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海南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令人叹为观止。海南文化不管是移民文化、贬官文化,还是海洋文化、岛屿文化,无不根植于中原文化,处处保留华夏文化的原生态。不管是古村、古井、古屋,还是庙宇、祠堂、佛塔,不管是宋代族谱、明代牌坊、清代碑刻,还是宗教榜文、传统傩戏、火山传奇,不管是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物质实体,还是历史遗迹、人文遗址等文化遗存,都富有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价值。

海南文化蕴含深邃,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文化感召力,正是这种力量驱动,激发了研究会专家、学者的文化激情。正是这种激情的驱使,使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蒙乐生副会长在短短几年间出版了《发现海口》系列丛书,包括《人文圣地火山口》、《蓝色海岸白沙门》、《文化峰峦大英山》、《古城琼山》和《锦绣龙华》五册,出版了《一得录》,包括《海口新探索》和《椰岛芳草地》,还在《今日海南》开设“琼崖人文”专栏,撰写“老城系列”等文章。

三、坚持走在行业前沿,研究阻碍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并积极破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信息不透明、不鲜活、不畅通、不互动,导致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等违法违规现象困扰着海南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危害着广大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海南旅游的良好形象。建立旅游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一直是党委、政府的“梦寐以求”。

研究会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海南零负团费顽疾不能解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缺少完整的、有吸引力的系列产品,急需我们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精准营销以及销售渠道搭建上有新的突破。研究会从2008年开始一直坚持举办各种形式的特色新线路设计开发评选活动。例如先后连续年举办 “魅力海岛,度假天堂”——海南岛特色旅游线路及度假产品设计活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新线路设计开发评选”活动、连续两年举办大学生海南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旅游季活动。激发既是特殊旅游消费群体又是旅游后备人才的大学生走上旅游产品开发的第一线。并配合活动多次召开小型研讨会,围绕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产业政策和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关注、报道,引导业界主动地以“新海南、新产品、新体验”去对接“新市场、新需求、新商机”,提升客源层次、优化客源结构、提高海南旅游经济增长质量。

为将“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的建设成果进行旅游化改造,策划、包装、推出一批到琼海必买、必吃、必尝、必到、必游的系列琼海味道品牌和产品,形成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美食、名店,更好地发掘和弘扬了琼海特色文化,研究会策划并与省旅游协会、琼海市旅游委共同组织了2014年、2015年以“品琼海味道·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一年一届“琼海味道”嘉年华活动,阳光海南,幸福琼海,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琼海正在引领国民休闲旅游新常态,这是新时期旅游的成功尝试和有益探索,将能够更好地带动琼海以旅游为引领的产业融合新发展。2015年3月21日—30日,研究会策划并与省旅游协会、琼海市旅游委共同组织了为期10天的2015(首届)中国(潭门)海鲜节,在推出和展示潭门丰富渔业资源的同时,宣传推广潭门深厚的渔耕文化,可歌可泣的渔民爱国文化,使潭门作为中国南海第一小镇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和美好,并同时推出系列海鲜品牌,如到海南不得不吃的十种海鲜、海南海鲜十大做法、潭门十大必带海鲜干货等……树立潭门南海海鲜,中国海鲜第一的品牌形象,更好地带动当地渔民增收,并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潭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新魅力。

四、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协会主推、专家主谋、产业主唱、企业主体、产品主打,媒体放大”的运作模式。

研究会一直紧紧依托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以策划、组织活动,不断搞活,树立在业界的知名度。在多年的活动组织中总结出一套“六神有主”的经验做法。例如,为了引进和培育旅游消费,加快优化海南旅游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面对海南得天独厚的浪漫旅游资源和国内外正在兴起的婚庆旅游市场,结合2013、2014——有着“爱你一生,爱你一世”的谐音和寓意,研究会精心策划、并得到海南省旅游委的全力支持,决定在2013年、2014年,将“美丽中国 幸福海南,爱你一生一世”作为海南旅游营销的主题口号,通过成立海南岛十全十美婚庆产业联盟,按照“婚庆主题旅游产品突破——打造海南婚庆旅游产业——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婚庆旅游经济”的路径,重点向国内、国外旅游市场主打海南岛婚庆旅游,树立“浪漫岛”、“蜜月岛”、“婚庆岛”、“幸福岛”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形象,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婚庆产业,发展以美丽、幸福和爱情为元素的海南特色婚庆经济,逐步把海南岛打造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婚庆旅游目的地。

经过精心策划、组织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地方的海南婚庆旅游主题月活动风生水起,游艇婚礼、邮轮婚礼、海湾婚礼、沙滩婚礼、草坪婚礼、黎苗民俗婚礼、小镇婚礼、高尔夫婚礼、雨林婚礼、海岛婚礼、海底婚礼都悉数亮相,催生出二十多条蜜月婚庆旅游线路以及一批新兴的海南岛蜜月婚庆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优秀企业,在客源市场掀起了一股来海南岛婚庆旅游的热潮。

2014年9月19日,在第六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由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策划、并与海南省旅游委、省旅游协会发起倡议,北京、天津、河北、安徽、海南五省市旅游部门和中国旅游报社、行业协会、有关企业共同组建成立“天大喜事婚庆旅游合作组织”,发布《天大喜事婚庆旅游合作宣言》。天大喜事婚庆旅游合作组织实现了跨区域合作,推动婚庆产业融合发展,开创婚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新模式,创造了我国旅游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新范例。

五、合纵连横,走出去请进来,为推动海南乃至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已经成为伴随海南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创新力量”,研究会已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等国家顶级研究机构和国家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经常受邀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

由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策划、规划的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项目,开创了“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度假群落,推进整村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2015年10月18日—19日,全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在潜山县召开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及全国28个省(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扶贫办负责人现场考察了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项目,对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予以高度赞赏。

由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策划、规划的无锡鸿山国家休闲公园项目,成为国家旅游局启动“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项目,在10月24日-25日召开的无锡鸿山国家休闲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得与会的国家旅游局、上海、江苏方面领导、专家高度评价。

同时,研究会紧跟国家战略思路,近年来在创新旅游扶贫、乡村度假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鲜活的实践。

以研究会与琼海市的长期战略合作为例,2012年8月,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与琼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田园城市幸福琼海一一琼海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与推广’战略合作协议书”,建立双方战略合作会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琼海市旅游业开发、建设、推广、管理等等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建立双方联动协作机制,就琼海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与推广、旅游行业规范、旅游市场互动、旅游开发合作等方面进行协作。合作目标是创新整合营销机制,共同推进琼海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丰富和优化琼海旅游产品,引领和带动琼海旅游客源的转型升级,实现琼海旅游的科学发展,把琼海市建设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旅游度假目的地,争创海南旅游创新发展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 幸福海南 田园城市 休闲琼海”新篇章。

与琼海的合作由潭门镇开始。2012年11月,由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提交了《潭门一一中国南海第一旅游小镇》的策划,获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赏,同时,组织媒体进行的报道《向守护祖宗海的潭门渔民致敬》内参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琼海启动潭门南海渔业风情小镇建设。由此,潭门开启了策划、规划、活动为一体的同步推进方式,迅速成为全国的焦点,省委书记罗保铭亲赴潭门镇向渔民宣讲十八大精神,并表示省里全力支持打造潭门小镇。接着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创新旅游规划院联合编制了《潭门南海渔业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潭门的建设发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功。201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潭门镇。2014年,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 构建幸福琼海总体规划》,2015年研究会与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海南华都城市规划院共同完成《琼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视察琼海市北仍村,对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 构建幸福琼海的成果给予高度赞赏。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法制保障研究 篇3

关键词:旅游业;法制保障;实施办法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此背景下,湖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紧跟步伐,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拉动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13年,湖南省旅行社营业总收入、旅行社实缴税金、旅行社组团和地接指标排名均进入全国前8位;星级饭店总数全国排名第7、利润总额全国排名第5、客房出租率连续在全国排名第1。进入全国旅行社年度百强企业湖南省最多时达到7家。2014年截至10月底,湖南省宾馆床位数达到1071183个,出租率达79.92%,国内旅游人次为29641.5万,同比增长18.47%,国内旅游收入为2181.52亿元,同比增长21.14%,创总收入达2216.38亿元,同比增长20.30%。

二、湖南省旅游法制现状及问题

然而,与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表象相比,湖南省旅游业的市场环境尚有待改善。2013年10月,酝酿了三十多年的《旅游法》终于出台,作为国内规范旅游行业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旅游法》直击当前的旅游市场“潜规则”,着力净化市场经营环境,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值此背景,湖南省积极开展《旅游法》实施办法的立法工作,本人随调研组走访湖南省14个地级市,从中发现以下几大问题:

1.“相关部门”主体多,涉旅案件处理缺乏统一性

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综合性的特点,旅游参与主体的活动范围广,除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部门外,旅游产业的外延还在不断向其他行业领域拓展,如畜牧业、地产业、节事会展、体育事业等。因而,除旅游局等旅游行政主管机构外,与旅游事业密切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还包括工商、公安、税务、海关、外事、财政、物价、城建、宗教等多个部门。但从现实的行政管理工作来看,旅游景点、景区分属于建设局、园林等部门管理,餐饮、娱乐、购物等分属卫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管理,旅游交通安全又系交通、运管、交警等部门的职能,而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旅游局,其管理对象仅限于旅行社、酒店两大部门,却要承担全部的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问责。涉旅案件的相关部门主体多,带来的是各部门管理职能有限,工作协调性差,执法力量单薄。尤其在部门利益导向之下,多部门的联合执法难,无疑又给了“踢皮球”现象合理的推责理由。

2.“零负团费”死灰复燃,形式合法掩盖非法经营

2013年《旅游法》实施伊始,五个“不得”以及严格的旅游劳动合同关系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构成了有力调控,大多数旅行社摄于新法权威,纷纷调整产品利益链条,将价格回归阳光状态,“零负团”、低价团一时退出市场。然而,经过三个月的普法宣传期,某些旅行社逐渐掌握《旅游法》的同时,也在条文逻辑的空隙间,开始玩起了文字游戏。根据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关于《旅游法》第35条的解释,自费项目和购物问题,旅行社和旅游者可以基于诚实信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合同。于是,许多旅行社将解释误读为只要与旅游者签订了合同,安排购物店和自费项目就有了合法形式。而当前,不少旅行社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将进店购物和自费项目列于合同附件,在旅途中通过“协商”与旅游者签订。于是,导游成为了其中的焦点角色,“零负团费”和低价团穿上了“合同”外衣,重新粉墨登场,“协商”之下的伪公正挑战着意思自治的良法初衷。

3.新型互联网旅游业态兴起,网络监管存漏洞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迎来了触网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然而,由于发展尚为成熟,关于旅游电商的投诉不断增加,机票、酒店问题尤为凸显,如虚假宣传、退票费高、订单被更改或取消等,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下子变成了“人在囧途”。此外,互联网大佬之间,“千亿红包”、“0元旅游”的促销大战也常常使得旅游市场变得更加“水深火热”,低价团大行市面,难以判定其低价合理与否,造成消费者认识不真实,不利于旅游者权益的真正保障。

与此同时,除携程、去哪儿、阿里旅行等在线旅游商外,不少在野的旅游从业人员利用QQ群、陌陌、豆瓣小组等即时通讯、交友平台,以自发组织的形式从事旅游招徕、接待等经营性活动,有的采取挂靠旅行社名义的做法,有的名为自发组织,实为为旅行社招徕游客,以所谓的协商下的集体行为守则,随意变更行程路线,或增加购物、自费旅游项目,旅游者的权利在其中几乎无法保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法律保障和监管的漏洞。

三、如何构建旅游业法制保障

1.博弈立法,强化服务型政府义务职能

立法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立法机制调整的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政府作为立法过程中利益博弈的重要参与者,同时扮演着参与人和中立人的角色。政府在代表公共利益的同时,还作为一个理性人,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过往行政主导立法之下,以政策导向谋取部门利益的行政机关常常借着地方立法追求部门利益,立法过程沦为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利益分配形式,而不是多种利益、多元主体的言说空间。[1]

而今,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立法主体多元、立法过程公开、立法程序正当应当成为立法工作的核心标准。立法者的重点应该是突出国家权力对公民權利的保障,从而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旅游法》作为一部综合性法律,涉及主体多,内容细碎繁杂,需要各地方根据各自省情在实施办法中加以细化规定。如针对旅行社擅自减少服务项目、改变旅游日程,旅游客运汽车随意甩团、丢团,机票、酒店等订单被随意取消,景区商贩尾随兜售、强买强卖,致使景区秩序混乱等,除细化管理办法之外,还要强化法治思维的宣传和教育,疏通症结所在,解决内在经济矛盾冲突。同时还要关注内在的利益衡平机制,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企沟通,减少因过多的行政干预而阻碍市场创新。

nlc202309020252

2.理顺体制,建立权责一致的综合执法体系

旅游执法困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行政部门在权、责、利之间的博弈。在过去的旅游执法实践中,各地方政府在旅游黄金周、重大节庆活动等旅游旺季期间,临时从旅游、消防、卫生、安监、工商、物价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对当地的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旅游案件的快速有效处理。[2]但由于旅游联合执法临时性、松散性等特点,其执法力度有限,甚至会出现内部职权利益冲突,不利于旅游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何形成一个权责一致、固定明确、联合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加强旅游执法和工商、质监、商务物价等部门执法的联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该在其中发挥领导牵头的作用,同时增加旅游局的职能职权,在旅游事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建立旅游质监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成立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综合执法领导小组,构建地方政府旅游综合执法领导小组、旅游综合执法机构的二元执法体系等。与此同时,综合执法还要从根本上解决执法权和协调配合性的问题,明确旅游综合执法的职能定位,从机构设立、人员、经费等方面对旅游综合执法给予法律保障。[2]

3.创新手段,建立旅游纠纷快速解决机制

在旅游活动中,法律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极易引发矛盾纠纷。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度发展,定制游、自驾游、散客游、户外俱乐部等多样化的旅游方式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多元。旅游纠纷主体复杂、标的额小、时间紧迫,常常带来旅游纠纷处理上的技术难题。[3]例如旅游购物当中,由于旅游的异地性、暂时性特点,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常常和价格难以相称,加上退货维权成本高,旅游购物店商家无需担心店面口碑问题,旅游购物市场基本处于自由状态,不断侵害着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旅游速裁法庭作为创新试点,在实践中取得了很良好的效果。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游客之间因侵权、债务等发生纠纷及其他涉及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关系而要求速裁的案件,均实现了当天立案、当天调处、当天兑现。与此同时,湖南省部分景区内部还将实现咨询、起诉、立案、调处、执行“一站式”服务,为游客搭建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协调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旅游者维权处理。此外,“互联网+”的理念也可融入旅游纠纷处理途径的开发,如建立网上投诉平台和仲裁调解机制,利用移动通讯设备等采集现场证据,实现诉讼双方远程对话等。

参考文献:

[1]许章润.从政策博弈到立法博弈_关于当代中国立法民主化进程的省察[J]政治与法律,2008(3).

[2]胡撫生.旅游综合执法的发展及体制机制研究[J]旅游经济,2012(6).

[3]唐茂林.论人民调解解决旅游纠纷的优势与制度创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6).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4

1 明确目标, 推动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实力

十三五期间, 河南省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架的一条主线和核心支撑。旅游产业作为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中有重要体现,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 将我省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目标。

按照《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 结合实际, 河南旅游业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 丰富“一带一路”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行业服务水平, 推动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传统的门票经济型向“综合产业链”型转变、由“散式点线”布局向“旅游综合体”发展转变、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水平, 从而为河南旅游业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转型升级增强自身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2 跨界融合, 力促旅游业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2.1 实现旅游业与交通产业的跨界融合

河南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交汇点, 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机场方面, 郑州机场是全国第二个集城际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铁路方面, 郑州拥有铁路“双十字”和“米字型”高铁网;高速方面, 河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通车里程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水运方面, 正在出台一系列的疏通、环境美化、通航的措施, 前景广阔。缘于此, 河南旅游业可凭借交通优势, 专门推出一些可以把“高铁、高速公路、空中、航运”相对接的“一带一路”国内和出境旅游线路;另外以郑州、洛阳等热点旅游区为核心, 使河南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桥头堡, 集“客源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交通汇集地”为一体。

2.2 实现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 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 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河南旅游业可借助悠久的中原历史文化,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平台。宣传推广“黄帝文化、中原根亲文化、河洛文化”, 加强少林文化、太极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展示交流, 提升中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2.3 实现旅游业、互联网产业的融合

目前“互联网+”已经正在深刻影响、改变乃至颠覆传统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是旅游业升级发展的必要途径。河南旅游业可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 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趋向, 探索新形势下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旅游企业的优势, 总体掌握当前旅游市场的商业运行模式、竞争模式、合作模式。从而带动旅游业的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化、国际化。

2.4 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跨界融合

近年来, 旅游业作为惠民产业、富民产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受到了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广泛认可。可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带动作用。让旅游产业为城镇减贫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成为提升旅游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富民产业, 为乡镇居民出游创造物质基础。

3 实施旅游互动策略,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河南旅游业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可通过加大互动力度, 从请进来走出去和互送客源互相投资两大层面着手。

3.1 请进来策略

河南旅游业可充分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 围绕“一带一路”旅游带, 设立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分区, 该分区主要包括郑、汴、洛三点一线历史文化旅游区, 重点发展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 佛教文化以及盛唐文化体验游, 宋文化体验游等。另外, 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平台, 推广“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和盛唐文化展示区、宋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等,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

3.2 走出去策略

近年来, 河南旅游越来越重视海外营销活动, 积极协调旅游企业“走出去”, 从而形成了河南旅游的众多代表知名品牌。当前, 围绕“一带一路”旅游带, 河南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采取联合推广新方式, 加入丝绸之路推广联盟;建立“丝绸之路”旅游集团, 设立驻外办事机构, 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在海外成立旅游公司, 增加河南旅游业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

3.3 互送客源策略

河南是旅游大省, 既有庞大的出游群体, 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展“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中, 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一是河南可利用在郑州举办的“世界旅游城市市长会议”, 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加强合作, 。二是利用交通枢纽的优势组织河南本地游客和全国客源通过河南集散, 便捷出境到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三是争取和利用入境便利政策、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优势资源吸引“一带一路”国家游客入境河南旅游, 然后扩展至全国各地。

综而言之, 河南旅游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新常态下实现发展目标的破题点。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必将为助力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现河南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凌常荣.加快旅游业融合升级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N].广西日报, 2015-02-17.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篇5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文物众多、品味价值高、内涵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河南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加快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首先介绍河南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依据上一部分的问题分析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交通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模式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會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优先扶持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乡村,推动贫困乡、村的饮水、交通、电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农村脱困,实现融合互动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杏梅.中部崛起中的“三农”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28-130.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7

河南省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河南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 伴随着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制约了河南省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因此, 如何通过集群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 这是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借用产业集群概念, 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 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 围绕旅游六大要素,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可促进旅游企业创新、完善旅游功能、产生商业吸引力、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提升竞争力。

2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由于旅游产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同移动性,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客观上存在围绕核心吸引物或服务中心集聚的特点。但是简单的“旅游企业扎堆”并不是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往往占据较大的地理空间, 由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间没有投入产出联系, 围绕吸引物布局是其中的一个方式, 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1 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效益

庞大的产业规模创造了巨大的产业效益,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8年, 郑、汴、洛、焦作四大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的旅游年收入都超过50亿元。其中, 郑州旅游产业集群区203.5亿元、洛阳旅游产业集群区136.7亿元、焦作旅游产业集群区73.97亿元、开封旅游产业集群区60.5亿元。四城市旅游收入总值合计达到474.67亿元, 占当年河南全省旅游收入总额的46.67%。上述强势四城市的旅游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和经济, 主要原因: (1) 它们巨大的区位优势; (2) 在河南 “九五”、“十五”两个旅游计划期间的重点发展战略地位。此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了一批闻名中外的产业主体单位和品牌, 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洛阳龙门石窟, 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嵩山、王屋一黛眉山;文化品牌嵩山、少林寺、新郑黄帝故里、洛阳牡丹、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中州假日集团等。正是它们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第一核心要素——龙头型旅游企业。这些龙头型旅游企业创造了旅游集群的品牌市场号召力, 吸引了区域旅游企业集聚, 从而构建起集群的产业规模化实体竞争力。

2.2 呈现明显的集群化趋势

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 能够带动了上下相关产业发展, 如郑州都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带动了环城郊县相关的农林渔牧业的全面发展。洛阳、开封等古都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带动了仿古铜器、瓷器、汴绣、澄泥砚等中原文化特色工艺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伏牛山旅游集群的发展, 带动周边市区, 如南阳、平顶山等地方的经济文化实力壮大。

2.3 多数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低

初步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 多数由于缺乏著名的“标志性”项目和市场号召力大的龙头企业, 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较高集中度的产业集群, 没有培植成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而只是成为企业或行业的简单汇聚或叠加。这种现象特别表现在旅游弱势五市上[9]。新乡旅游从最早的百泉到后来的八里沟和万仙山, 至今没有打造出一个全国性品牌, 因此, 新乡市虽拥有41个景区, 却没有形成一个成规模的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平顶山一度以石人山闻名省内, 但最终没能走向全国市场, 带动全市的旅游业发展。许昌拥有魏都、瓷都和花都三个高品质的人文旅游资源, 可是分散且比较单一的产业构成导致了集聚效应低, 未能打造出成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济源的山水景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与云台山一同起步, 其王屋山和五龙口甚至比云台山更早为省内外所知, 可是, 由于投入不足, 开发粗浅, 缺乏特色突出的精品项目, 无法提供能够吸引全国客源市场的产品, 因此, 同石人山一样, 长期徘徊于一、二级市场之间。漯河地处平原, 自然旅游资源较弱, 人文资源分散, 旅游发展起步晚, 地位低, 投入少, 甚至尚未形成大型旅游景区。由此可见, 这五个弱势市区的旅游产业正处在“一片星星, 缺少月亮”状态, 产业集聚效应自然不高。

2.4 空间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这四大具有强势的旅游产业集群。除了这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外, 其余各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太乐观, 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这五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明显的弱势, 旅游产业集群数量少, 规模小, 集中度差, 年收入低, 创汇能力差。像新乡、济源、许昌、漯河、商丘等市, 旅游资源也很多, 但没有发挥出资源优势, 旅游收入相对较少。提到河南旅产业, 当选郑汴洛;而其他各市的旅游产业相对来说吸引力下降, 导致游客量减少, 旅游产业的空间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

3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3.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河南省的旅游产业要朝集群化方向发展,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政府可以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就产业引导方面而言, 省政府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 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就市场监督方面而言, 省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保持市场秩序, 维护公平竞争。同时, 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 并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就公共服务方面而言, 省政府要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信息咨询平台, 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鼓励和帮助企业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工作。

3.2 建立企业间协作网络

从大的方面讲, 各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应加强联系, 互通旅游信息, 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和行业垄断, 分享客源, 让各旅游集群间的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购物等旅游行业的各个企业之间互通合作, 建立协作交易关系, 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也应密切联系;从小的方面讲, 旅游集群间的各景区景点之间要加强合作, 改变独自经营、争夺客源、分散经营的状态, 要统一开发, 制定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经营目标, 同时注重资源的整合。

3.3 树立各集群的“金字招牌”, 加强旅游集群地域间的空间整合

旅游产业集群地域空间整合, 不仅要使集群的核心层、要素供应层、相关辅助层这三个层次的各要素在空间上聚集, 而且要使各层次各要素间相协调发展, 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热线, 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提高核心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放大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河南省今后应以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开封古都、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炎黄始祖文化广场等为基础, 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延长旅游产业链, 丰富旅游产品, 重点打造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少林文化、寻根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同时, 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旅游资源为重点, 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品牌, 增强其市场号召力, 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入境首选地。嵩山集群, 重点打造宗教文化;洛阳集群, 重点打造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旅游产业集群将重点打造宋都文化和水系, 突出古都水域特色, 壮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风味小吃、文化娱乐等产业。焦作旅游产业集群把山水作为主打, 云台山、青龙山、青天河、神农山将成为焦作旅游的招牌。安阳旅游产业集群将主推文化, 以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州大峡谷和红旗渠为核心, 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此外, 伏牛山、小浪底、信阳、三门峡也将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产业集群相配套, 省政府将加快打通太行山旅游区交通连线、伏牛山旅游区交通环线和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的交通连线, 争取3年内基本建成覆盖主要景区 (点) 的游客客运网络。

3.4 差异化发展旅游产业, 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空间网络

河南省旅游资源差异很明显:郑州, 开封, 安阳注重文化旅游发展, 像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宋都文化、殷商文化等;焦作、南阳、平顶山应注重发展山水旅游, 像云台山山水游、伏牛山自然生态游;据此还应该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 搞好河南省的旅游商品开发, 如以汴绣、唐三彩、南阳玉雕、木版年画、等产品为重点的传统工艺品系列;反映景区特色的旅游形象纪念品系列;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鄢陵腊梅、潢川盆景等为主的名贵花卉系列;以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焦作四大怀药、内黄小枣、淮阳黄花菜、封丘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土特产品系列;服装、鞋帽、眼镜以及登山、宿营等旅游用品和旅游运动商品系列;旅游方便食品饮料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书法、美术、图书、音像出版物系列;以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物复仿制品系列。

各旅游产业集群间应构建区域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 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谋求区域间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在旅游产业集群中, 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加强各企业间的资源整合, 构建良好的市场关系网络。河南省可建立两种形式的区域关系网络: (1) 有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 (图1 (a) ) ; (2) 无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 (图1 (b) ) 。在有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中, 核心协作主体对其他协作主体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在无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中, 各协作主体地位平等, 他们之间可相互协作、组合。

3.5 推广区域旅游营销

在区域旅游品牌的品牌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 区域影响力和区域吸引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区域的整体旅游营销活动, 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 都远远大于单个企业的营销效果。因此, 树立河南省旅游品牌, 推广区域旅游营销, 不但能促进河南旅游产业集群化, 而且能让河南的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河南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贻梅.旅游企业集群, 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 2004, (8) :21-25

[2]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4) :11-12

[3]袁莉, 田定湘, 刘艳.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3) :117-118

[4]麻学锋.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5, 24 (9) :77-79

[5]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 2009, 29 (2) :333-335

[6]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6, 25 (3) :130-133

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篇8

一、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河南体育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不错,已经开发了一些极具河南特色、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活动。郑州市利用天下名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巨大影响,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林精英,参加少林传统拳法、器械及散手搏击的比赛和表演,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国际影响,推动了国际武术活动的交流和繁荣。武术节期间,还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多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及旅游活动,慕名前来观看武术比赛、表演、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客达数十万人,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加快了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祖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省大力弘扬太极拳文化,打造太极拳旅游品牌,温县陈家沟成功举办了多届太极拳年会,每年吸引来自美国、德国、瑞典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2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拳、旅游。使太极拳风靡世界,享誉中外。2004年温县依托太极拳的国际品牌,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已完成旅游专线、太极拳祖祠碑廊、杨露禅学拳处等13个景点的修建,掀起太极拳体育旅游的新高潮。

第二,河南省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依托。河南境内的洛阳龙门、登封嵩山、信阳鸡公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5个,自然保护区16个,森林公园48个。有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周易发源地汤阴里城、雄伟壮丽的黄河小浪底等上百个旅游景点组成了古都游、大黄河游、功夫健身游、寻根拜祖游等数十条黄金体育旅游线路。河南境内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石人山、云台山、白云山、鸡公山、大别山等利用自身独特的山体优势,举办登山、攀岩比赛,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选手参赛。自2000年以来,河南石人山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技巧摩托车挑战赛,技巧摩托赛是集赛事、文化观光于一体的体育旅游项目,现场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2万人次,每天平均2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报道的力度超过了国内近年举办的其他各项摩托赛事。水资源方面,有黄河、淮河、唐河、白河、丹江等,还有众多依托水利设施建成的水利风景名胜区,如白沙水库、石漫滩水库、南湾水库、黄河小浪底景区等,为发展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水上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三,河南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绵延不断,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富有民俗特色和独具地方特点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为体育旅游的开发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洛阳的河洛大鼓、宝丰的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开封的宋都文化节、安阳的殷商文化节、漯河的罗汉狮和踩高跷、新郑的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等。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而新郑则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在新郑黄帝故里举行盛大的寻根拜祖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前来参加祭祖活动。

二、影响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经济相对落后

对河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来说,省内需求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省内需求旺盛,就会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交通运输、道路建设、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体育旅游的良性发展。但河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省内体育旅游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中人们多喜欢选择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而探险极限型的方式选择较少,影响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 思想观念落后

首先,河南各地区对发展体育旅游业的认识不足,投入到体育旅游业的资金比较有限,往往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主动寻找市场,导致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其次,体育旅游业在河南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较浅薄,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河南各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

3. 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加上人们在思想上对旅游业认识不够,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许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在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欠缺,也是影响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政府运作水平不高

由于河南的体育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对河南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迟缓,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则,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许多景区仍未跨越硬件建设阶段,无暇顾及软件产品开发,忽视体育类项目的规划与布局,很多体育旅游资源缺乏深度策划与包装,缺乏对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因而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益。

5.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河南对体育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力度不够,宣传形式过于单调,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效果不够明显。在进行体育旅游宣传时没有充分利用嵩山少林寺、新郑黄帝故里、陈家沟太极拳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资源,没有发挥出品牌资源应有的价值。

三、加快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加大宣传,重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历来偏重农业并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而忽视第三产业,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因此,必须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工作,让体育旅游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认识到体育旅游业对推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意义,正确认识体育旅游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举办体育旅游新闻发布会、组织体育旅游学术会议、参加体育旅游展销会等方式,宣传河南的体育旅游形象和体育旅游产品。

第二,积极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则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将体育与旅游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对于尚未被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要在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价值和功能,并做好宣传推销工作,吸引旅游者前来参与、观摩;对已被利用和部分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则要发掘其他的可利用价值和功能,提高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吸引更多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一项体育旅游资源往往不止一种体育旅游功能,由于开发角度和层次不同而呈现多功能性。例如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旅游资源,不仅可开发功夫之乡——武术健身游,还可举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国内外武术精英切磋技艺,游客观看武术比赛、观光旅游。

第三,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河南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的分支机构,力争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强做大。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最终形成体育业与旅游业双赢的局面。

第四,重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新型旅游项目,传统的旅游知识已不能适应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求,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离不开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体育旅游的产品设计、组织管理离不开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因此,培养兼备体育与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专项培训或职业教育,提高经营者的业务水平和科学素质,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强体育、旅游、经济管理等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合理开发,注重保护,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应按照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色和其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还要特别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加强污染的防治和保护设施的建设,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互促进,保持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摘要:河南省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金桥等.陕西省体育旅游业开发和相关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1-183.

河南省温泉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篇9

当今, 温泉旅游市场已经步入大众消费时代,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河南温泉旅游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摆脱传统的洗温泉就是“洗浴泡澡”的观念?如何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基于以上问题, 文章从分析河南温泉产业发展现状入手, 剖析问题, 提出创新发展、升级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1 相关理论

1.1 温泉旅游与温泉旅游产业

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感悟沐浴文化为主题, 达到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旅游方式, 温泉旅游产业是以温泉为载体和引擎, 融合旅游地产、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康体休闲等要素的产业聚合体。

1.2 温泉旅游产业的经济学解读

温泉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所谓体验经济, 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 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体验经济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体验经济活动中, 商品是有形的, 服务是无形的, 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而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也正在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温泉旅游消费群体在进行温泉休闲体验的过程中, 会对体验过程有着特殊的要求, 这种体验区别于洗浴中心和传统的澡堂, 他们希望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放松的体验、健康的体魄、文化的熏陶以及高品质的服务等等体验, 因此, 这就要求温泉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文化主题, 特色产品能吸引人, 给游客差异化的温泉休闲体验, 如矿泥温泉体验产品。文化主题不仅提升企业文化品位, 而且能够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在康体健身的同时, 感受并升华人文精神。

温泉经济是一种养生经济。现代社会,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 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的状况, 人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康体养生方面的信息。温泉产品的消费, 可以使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选择温泉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选择了一种健康投资方法, 即通过在身体比较健康的状况下所花费在健康养生方面的开支, 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未来的健康消费, 即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求医过程所花费的开支。因此, 通过温泉产品的健康投资, 消费者可以减少健康消费。

温泉经济是一种休闲经济。2013年,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 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 国务院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纲要》的颁布实施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休闲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休闲经济的崛起, 能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降低贫富梯度。作为休闲经济重要支撑部分, 温泉经济一方面可以促使货币资金回笼, 使资本在运转过程中增殖, 另一方面促进以温泉服务为核心的各种服务员的发展, 带动当地就业。

2 河南省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各地政府和民间资本对于温泉产业的投资不断增长, 新兴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鄢陵花都温泉, 鲁山玉京温泉、皇姑浴温泉、尧山福泉, 郑州江南春温泉, 南阳莲花温泉, 安阳洹水温泉等, 它们在经营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 传统老牌温泉旅游目的地诸如商城茗阳汤泉、陕县高阳山温泉、汝州温泉镇温泉等等也都在积极谋求温泉产业的升级换代。

纵观近年来河南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 产业规模扩张迅速、产品形态日趋丰富、一些新的发展理念也逐渐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 但是, 依然不能掩盖河南温泉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时期暴露的种种问题, 对比沿海温泉以及国外温泉产业的发展状况, 河南省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亟待提升和转型。

3 河南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温泉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有待提高

温泉资源的分布受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带性特征, 例如我省温泉主要分布在鲁山、南召、汝州、商城、陕县等地区, 形成了温泉资源的高度集中性。这一特性导致同一地域内温泉旅游开发经常出现排斥和整合的作用力, 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是决定温泉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若处理不好, 就会导致市场争夺无序化、空间竞争白炽化, 造出大量的资源浪费。河南个别地区存在过度开发、各自为政的温泉发展状况, 若干大型项目聚集在狭小的发展空间当中, 对于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还难以定论。因此, 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 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 引导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3.2 产品雷同, 缺乏自身特色

河南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然而伴随着开发热潮而来的是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和产品雷同化现象的日趋严重, 同类型温泉旅游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 导致温泉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生命周期短暂, 资源浪费严重。部分开发商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盲目照搬照抄, 其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没有开发出内涵丰富、特色明显, 深受大众喜爱的温泉产品, 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温泉到处都一样, 都是泡池子”。温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温泉自身的文化特色, 目前河南省内的温泉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温泉泡浴的层面上, 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 温泉旅游产品大多为千篇一律、个性化不足、主题不鲜明, 单一的温泉沐浴产品。

3.3 监管缺失, 缺乏行业标准

当前, 整个温泉行业的规范仍然处于缺失的状态, 而且并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温泉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温泉产业的发展道路主要靠行业精英不断摸索。温泉产业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是各种问题充分暴露的时候, 相当数量的温泉旅游企业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欺骗、隐瞒现象, 导致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质疑。河南省温泉产业开发初期速度快, 扩张迅速, 投机型和哄抢型开发行为屡见不鲜, 有的在自来水中加入化学物质假冒温泉, 有的在温泉中掺入自来水, 有的将用过的温泉加温后循环利用, 有的甚至用石油钻井机掠夺式开掘地下温泉资源等等。这种损害行业发展的恶劣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产业发展就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和不良循环当中, 不仅使企业疲于应付、效益下滑, 而且严重损毁着整个产业的品牌形象。

3.4 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

温泉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对温泉旅游文化的体验, 温泉旅游开发就是围绕核心文化理念进行的系统开发。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不同的历史会有不同的文化烙印。许多温泉企业对于温泉文化的建设力度较小, 对文化价值挖掘的重视度不够, 有的即便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但其提炼出的文化内核过于简单, 没有进行系统地、高品位的包装提升, 造成文化特色不明显, 难以支撑温泉项目的文化理念。

结合河南温泉产业的发展实际, 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只注重建筑形态、忽视文化品位, 只注重简单模仿、缺乏文化特色的情况。

省内部分温泉也挖掘了与当地有关的佛、道、儒家的文化或者皇家文化和名人文化, 给温泉产业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 南召莲花温泉就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 省内温泉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比较欠缺。

3.5 管理服务水平低, 资源保护意识弱

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 部分温泉企业存在管理混乱、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有的企业配套的娱乐设施由于缺乏日常维护而出现故障、泡池及游泳池不及时更新、更衣区秩序混乱、洗浴毛巾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等问题, 有的企业提供的餐饮服务价格与质量相差太远, 温泉泡浴区服务员难觅行踪、服务态度较为恶劣、服务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此外, 部分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造成洗浴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有的企业重开发、轻保护, 旺季过度开采温泉水资源, 对当地温泉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 对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极为不利的。

4 河南温泉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在市场需要温泉旅游产业二次升级的新阶段, 河南省温泉旅游产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升级:

4.1 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实现创新

结合自身资源特征、环境特征以及目标市场的旅游消费特征, 选择“温泉+×”的大温泉开发模式, 使温泉产业的发展模式跳出传统的思路, 打造差异化、特质化的综合型发展平台。以发展综合型休闲产业的高度思考温泉产业的发展, 围绕温泉资源, 建设休闲旅游综合体, 将温泉与旅游地产、商务会议、康体养生、亲水游乐、特色小镇、新型村镇、山水经过等要素融合发展, 实现产业要素的集聚和互动发展, 最终实现温泉旅游综合体的目标。

4.2 在泡浴模式方面实现创新

随着温泉产业的发展, 人们泡温泉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化、综合化, 温泉泡池同不同的元素相结合, 可以形成上百种的泡浴模式:与技术设备相结合, 可以形成音波喷射温泉、冲喷按摩温泉、蒸气泉浴、瀑布温泉、温泉海浪等;与特定材料相结合, 可以形成花草温泉、矿物温泉、瓜果温泉、香熏温泉、酒温泉、中草药温泉、矿泥温泉等;与泡浴设施相结合, 可形成桶浴温泉、温泉游泳池、沐足廊、浮浴池、水吧、温泉漂流河等;与沐浴环境相结合, 可形成空中温泉、果园温泉、雪地温泉、森林温泉、矿洞温泉等;与特定文化相结合, 可形成“御温泉、“禅”温泉、“道”温泉等。

4.3 在与人文资源结合方面实现创新

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 并将之凝练提升, 使之与温泉文化、温泉度假区的建设充分融合, 才能形成温泉的独特优势。挖掘契合温泉发展的背景文化难度并不大,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温泉项目的建设当中, 通常要选取文化元素中的典型符号, 并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其景观化、标识化, 才能巧妙地融入这些文化元素。例如湖北孝感的嘉伦河温泉, 整个项目围绕“孝”字做文章, 着力打造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文化”主题, 这个主题对于中国老百姓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感召力, 也就形成了该项目的核心文化。

对于河南温泉旅游的发展, 也应充分考虑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等充分融入到温泉项目的开发当中, 例如, 尧山福泉就可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文化来进行开发, 从景观设计到项目设置、从餐饮服务到康体服务都体现出“福”文化的元素。

4.4在行业管理与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实现创新

温泉开发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作依据, 对温泉开发的准入门槛与温泉水的科学利用问题进行规范, 从而保障温泉行业实现良性化发展。

温泉旅游的发展与创新, 需要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层、拥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员工, 从根本上说都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御温泉在经营管理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情化经营、感情化服务、感情化管理、感情化工作”四个感情化思想, 并把其定位为御温泉的灵魂。

河南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处于二次升级的关键时期, 比照温泉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 河南温泉应当立足资源本身, 尽快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规范和标准, 运用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深入挖掘自身特色,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创新温泉产品, 才能实现河南温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维文.中国温泉进入二次升级时代[N].中国旅游报, 2008-11-21:12.

[2]邓燕萍.江西温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求是, 2011 (9) .

[3]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2012)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2.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0

现有研究认为, 旅游业是一种新兴复合性产业, 它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享受为目标, 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体中的地位很重要, 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 因此它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的高度认识, 针对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作为指导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 “旅游立省”对于整个河南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认为“旅游立省”就是只顾一点、不顾其他, 而是把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在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 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把旅游产业当作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支持。

2 河南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条件

2.1 基础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大多数旅游景区相比, 河南省既有自然景观, 也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这些使得河南旅游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按区域划分, 河南旅游资源大体可分为“大别山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沿黄古都旅游带”、“南太行山水生态旅游区”、“嵩山禅武文化旅游区”的格局。另外, 河南省旅游的交通基础良好。航空方面, 河南省拥有3家对外开放的机场。铁路方面, 众多国家重点铁路干线构穿过河南境内。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 河南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公路方面, 河南省的高路公路里程数增长迅速, 专用的旅游高速公路直通部分核心旅游景区, 使得游客出游更加便捷。同时, 相关产业如电信、环保、金融、保险、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等也得到长足发展, 这些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更加有力。在此基础上, 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5年末, 河南的A级景区只有88家, 而现在已达到了185家。旅行社、星级酒店也大幅增加。2010年, 河南省有星级酒店512家, 比“十五”末增加87家;旅行社1158家, 比“十五”末增加229家。旅游业随着硬件的改善得到了发展。2009年, 河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3亿人次, 占全国第6位。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1985亿元, 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7.56%上升到10.25%。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为全国第8位, 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10年前三季度, 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9亿人次, 同比增长18.4%, 旅游总收入1601.1亿元, 同比增长20.1%, 其中:入境游客103.88万人次, 同比增长12.76%。由此可见, 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

2.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针对产业结构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 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要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这种政策上的指导为旅游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我国经济, 众多产业在经济危机中均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但综合分析, 此次经济危机对旅游业而言却是利大于弊。与“新马泰”等旅游地不同, 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收入构成与众不同, 据统计, 有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国内市场, 而国内市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却相对为小。中央政府提出, 要充分利用经济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鉴于旅游产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 各级政府将会将更多的可利用社会资源向旅游业倾斜,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

3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阻碍

3.1 理念仍需贯彻, 规划尚待统一

尽管河南省将“旅游立省”作为指导全省产业发展的战略, 但各地对该战略的理解和把握并不一致, 与河南省的初衷也不尽相同。由此造成各地政府相继提出的旅游战略, 如旅游立市、旅游立县、旅游立区等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直接导致各地无法形成一致的旅游产业规划, 这种“不一致”显然不利于“旅游立省”这一涉及全省战略的统一实施。

3.2 链条不够完整、产业不够成熟

作为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 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染力系数都很高, 其产业链条可以衔接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但是, 与国内其他旅游业发达的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度仍存在很大差距, 提升空间巨大。如:如何将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结合等方面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措施。

3.3 市场规模有限、产业外向度低

在旅游产业的产业效率指标中, “入境游客人数”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尽管河南有着较好的旅游业发展条件, 但河南省的“入境游客人数”指标很长时间以来都未能居于全国的上游水平, 说明河南坐拥庞大的旅游资源, 却不能有效吸引入境游客。当前河南省旅游业的对外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人文古迹。入境游客主要被河南省的人文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所吸引, 河南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发展受到这个缺陷的很大限制。

3.4 旅游条块分割突出、区域协调不足

河南旅游景点之多, 可以说遍布全省, 但旅游景点区域间的合作却相对缺乏。河南省旅游产业没有各个旅游区域间的有力协作, 仅靠“各自为战”很难使全省的旅游业做到质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 河南各地政府和景区已经意识到了旅游产业区域间协作的重要意义, 但出于地方和部门利益等原因, 全省范围的旅游产业间协作仍未展开[3]。

4 旅游立省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依赖硬件外, 还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河南省应大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除自身培养外, 外部引进旅游高级人才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还要重视旅游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旅游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旅游人才队伍应以“质量优良”、“门类齐全”、“配置科学”、“结构合理”为标准, 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为目标[2]。

4.2 完善旅游产业核心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旅游业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河南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以“重点旅游景区加旅游休闲小村镇”的开发为主要模式;同时, 中心旅游城市建设也要积极发展, 旅游产业的核心体系则可以借此完善。另外, 新的产品、新业态的开发也应该被考虑到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措施中。这些新产品、新业态既可以考虑汽车露营、商务旅游, 也可以考虑特色村镇旅游、数字化旅游等。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大力扶持。政府要成为扶持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 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 旅游业要想发展壮大是非常困难的。

4.3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应该认识到, 根据“旅游立省”战略精神,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行业的事, 应该是涉及河南省整个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事, 而把“旅游立省”看作是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河南省内各旅游区域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突出优势, 那就是关联性较强、渗透面较广。通过积极发展以“游”为主、充分发展涉“游”产业, 核心思路就是以旅游主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进而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 可以将“旅游立省”的理念融入其他产业如工业、农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中。这不仅对农业、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极大有利于保护河南的生态环境, 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以旅游产业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目标[4]。

摘要: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河南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各级政府会将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倾斜, 加大对旅游业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然而, 河南旅游产业缺乏统一的思路和规划、旅游产业链条不够成熟、旅游产业外向度低、旅游条块分割突出。因此, 应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产业核心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立省,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局网站http://www.hnta.cn/Gov/.

[2]刘彩, 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C].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2009.

上一篇:北京理工大学下一篇:电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