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类药物

2024-07-21

蛋白质类药物(精选九篇)

蛋白质类药物 篇1

1 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PEG修饰后的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会显著降低, 当修饰度达到一定值时, 免疫原性会消失。李军等[3]通过动物试验检测PEG修饰异种血红蛋白的抗原性, 给家兔静脉注射PEG修饰的猪血红蛋白 (PEG-p Hb) , 结果发现, 不会产生抗体, 但PEG-p Hb与弗氏佐剂混合后经皮接种免疫家兔会产生抗体, 说明PEG-p Hb存在一定的抗原性。

徐静等[4]对PEG修饰重组人干扰素-β (rh IFN-β) 的免疫原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单一分子的PEG与rh IFN-β结合能很好地封闭rh IFN-β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降低rh IFN-β的免疫原性。

周笑艳等[5]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对大肠杆菌L-天冬酰胺酶进行化学修饰, 修饰反应的酶活回收率保持在40%以上, 修饰酶的抗热、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均提高, 抗原性显著下降。

2 对蛋白质药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熊果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除具有保肝、抗炎、抗病毒、抗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外, 还具有显著的抗癌功效, 且不良反应小, 毒性低, 显示出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但熊果酸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开发应用, 白锴凯等[6]研究发现:熊果酸经PEG修饰后可大大提高水溶性;经相对分子质量为200~6 000的PEG接合修饰后, 所得的衍生物仍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并且接入相对分子质量高的PEG更有利于获得抗癌活性强的熊果酸衍生物。

α-苦瓜素 (α-MMC) 是从苦瓜籽中提取的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 具有广谱抗肿瘤、抗生育、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黄文虎等[7]对α-MMC及其PEG修饰物在培养细胞内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1) 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α-MMC经PEG修饰后仍可保留较高的抗HSV-1活性, 修饰前后都对HSV-1有一定的直接灭活作用。

干扰素α-2a (IFNα-2a) 是一类能够诱导一系列细胞内蛋白表达, 继而发挥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IFNα-2a于1986年获FDA批准上市, 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白血病等。但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30%~5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最初6个月内产生中和抗体, 这些抗体严重影响疗效。为解决这一问题, Bailon等人用平均分子质量为4 ku的支链修饰IFNα-2a, 其体外抗病毒活性为原来的7%, 而体内抗肿瘤活性增强数倍。目前, 这种PEG修饰的IFNα-2a已获得美国FDA批准正式生产[8];

天花粉蛋白 (TCS) 是从葫芦科植物括楼块根中提取的一种蛋白质, 具有多种生物学及药学功能, 临床用于引产、宫外孕、葡萄胎绒癌的治疗。但作为外源蛋白, 注射时容易引起体内免疫反应, 并且体内半衰期较短, 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许培等[9]研究发现, TCS经PEG修饰以后, 其引产活性显著增强;一些蛋白酶切位点被保护, 不易被体内蛋白酶水解, 同时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肾脏透过率降低;免疫原性降低也使得其通过免疫排斥被排出体外的可能性降低。因此, PEG-TCS在体内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这可能是引产活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3 对稳定性的影响

用水溶性大分子对蛋白质进行共价修饰后,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抗酸碱能力、抗变性剂能力及抗蛋白酶水解能力都明显提高[10]。

4 对毒性的影响

经PEG修饰后的蛋白质药物的毒性一般都比未修饰的毒性低。阿霉素抗瘤谱广, 可用于卵巢癌、乳癌等的治疗, 但因毒性大, 一般不作为首选药。脂质体阿霉素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增强了抗肿瘤活性, 减少了对机体的毒性。但早期脂质体阿霉素不够稳定, 而且脂质体不易进入肿瘤。PEG包裹的脂质体阿霉素性质稳定, 在血液循环中停留时间长, 血浆清除率低, 分布容积小。经PEG修饰后, 增加了阿霉素在肿瘤内的分布, 提高了抗肿瘤活性, 同时减轻了对机体的毒性[11]。

5 对半衰期的影响

蛋白质经PEG修饰后, 半衰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主要作用是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G-CSF于1991年被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 用于治疗因化疗或先天原因导致的血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半衰期短, 需要每天静脉注射, 于是人们尝试用PEG修饰G-CSF, 制备长效制剂, 美国Amgen公司成功研制出PEG修饰的长效G-CSF-pegfilgrastim, 并于2002年上市[12]。

王树岐等[13]研究发现, 超氧化物歧化酶经PEG修饰后, 半衰期从0.667 h延长到5.00 h;天冬酰胺酶经PEG修饰后, 半衰期从4 h延长到54 h。

6 小结

在PEG修饰药物技术诞生的20多年内,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从几千扩展到几万乃至更高, 修饰药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很多小分子药物也逐渐采用PEG修饰技术,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用PEG修饰小分子药物, 可以将许多优良性质随之转移到结合物中。如PEG-紫杉醇能够显著改善药物的水溶性;PEG-阿霉素、PEG-阿糖胞苷可改善药动学参数;很多抗肿瘤药物通过高相对分子质量PEG修饰后, 能够实现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给药;同时该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在体内能溶于组织液, 被机体迅速排出体外而不产生毒副作用等。但现阶段PEG对药物的修饰仍存在许多问题, 亟待进一步解决。

1) 修饰蛋白质药物的PEG为链状高分子物质, 与蛋白表面特定基团反应时, 不可避免会一定程度上破坏或者遮蔽蛋白表面的位点, 造成生物活性降低。

2) 经PEG修饰后目标产物的纯化较为困难, 产品中可能存在单甲基聚乙二醇 (m PEG) 、交叉连接等难以分离的物质, 对此类物质的检测还没有标准的分析方法。

3) PEG的修饰度及结构的测定尚无标准的分析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EG修饰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4) PEG修饰蛋白质药物可以改变其在动物或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从而可能解决药物半衰期短、分布不理想等问题。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消除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还不能明确阐述PEG修饰的蛋白质类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摘要:蛋白质类药物由于具有生物活性高、特异性好等优点, 已成为一类重要的现代医药产品。然而在临床应用中, 蛋白质类药物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半衰期较短, 容易被循环系统清除;免疫原性较强, 易引发变态反应;稳定性较差, 容易被降解;水溶性较差, 给药途径受限等。聚乙二醇 (PEG) 是一种无毒、高亲水性的大分子聚合物, PEG与蛋白质的非活性必需基团结合后, 蛋白质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 表面的一些抗原决定簇被遮蔽, 带电性质也会发生一定变化, 这些改变通常可以使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性增加、体内半衰期延长、免疫原性降低。

蛋白质类药物 篇2

2.2 微囊的研究现状 由于微囊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靶向、缓释、控释及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的优异性质。所以,微囊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手段,在近些年来不断地成熟,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把很多药物进行了微囊化,成功研制出许多微囊制剂,一些产品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囊制剂的特点 目前,蛋白多肽类药物微囊主要给药途径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普通注射给药,包括混悬剂、溶液剂和无菌粉末;另一种是口服给药,即缓释、控释微囊制剂和植入剂。因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稳定性差,某些纯化后的药物使用普通注射剂型,其活性只能保持几天或几个小时,若需长期给药则应使用缓释、控释微囊制剂。而缓释、控释微囊制剂除可延长生物活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高药物稳定性。适合此类药物微囊制剂的囊材,应具有能将药物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使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延长药物有效期的作用特点。王侃等发现囊材应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特征,并且降解后的酸性较低,如海藻酸钠、聚乙二醇、壳聚糖、丝素等。周绍兵等[10]通过将PCL与PEG共聚制备了一组具有两亲性的材料,并采用溶剂抽出法将人血清蛋白成功地包裹于该材料微囊中。2)防止药物在体内酶的作用下而失活。3)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等。

2.4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囊制剂制备方法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乳法-液中干燥法、超临界流体法、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低温喷雾提取法等。喷雾干燥法、相分离法和低温喷雾提取法为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

1)液中干燥法。液中干燥法微囊的粒径主要由溶剂蒸发前所形成乳滴的粒径决定,也可通过控制温度、搅拌速率、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来改变粒径。本法所得微囊粒径在50nm~210nm之间。2)喷雾干燥法。此法为物理机械制备法,原理就是利用该类设备,将固态或液态的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本法是将芯材散于熔融状态下的囊材中,再喷射冷气流,使其凝聚而成囊。本法所得微囊粒径在8nm~100nm 之间。3)相分离法。包括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等[11]。①单凝聚法。单凝聚法是指在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使高分子囊材的溶解度下降,凝聚成囊的方法。②复凝聚法。此法是指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囊材物质将芯材包埋在其中后,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体系的pH 值、温度或水溶液浓度等条件,使两种囊材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合物,通过降低其溶解度,使其凝聚析出制成微胶囊。4)低温喷雾提取法。此法亦为物理机械制备法,其原理分为分散、乳浊液(混悬液)超声雾化、深冻条件下介质萃取成囊、固液分离4个步骤。即将蛋白质和聚合物的溶液超声分散后,经超声雾化喷至氮气保护下冷至-80℃乙醇中萃取,微球析出,经真空过滤,干燥的成品。有学者将此法与复乳法-液中干燥法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前者具有药物包封率高、突释效应低等优点。

2.5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囊制剂的近期研究进展 章佳佳等对多肽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安全评价做了研究。代菲等分别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信号和药物的长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白海娇等对多肽微囊制剂的释放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粒径及粒径分布、包封率等参数会影响释放速率,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的结论。林文贞等对不同比例的聚乙二醇和聚已内酯对牛血清蛋白(BSA)载药微囊粒径、包封率及表面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均金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出5-FU-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验证其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并发现复凝聚法所制备的微囊比单凝聚法制备的不含丝素蛋白的微囊缓释效果更加显著。程波等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出了促卵泡激素和干细胞因子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内外释放率进行了研究。

蛋白多肽类药物及其微球制剂技术 篇3

1 蛋白多肽类药物认识

要深入认识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 首先需要弄清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1.1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概念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 用以诊断、预防和治疗人的生理疾病的蛋白质和多肽类生物大分子内源性物质, 一般采用现代生物技术, 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生产或运用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4]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英文名protein, 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是由20种L-型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很大的长链分子, 如胰岛素、白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就是蛋白质类药物。多肽是α-氨基酸以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化合物, 它也是蛋白质水解的中间产物, 如催产素、加压素、舒缓激肽、脑啡肽等药物就是多肽类药物。大分子的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会生成多肽, N条多肽链以一定的空间结构缠绕就组成了蛋白质, 因此蛋白质类药物和多肽类药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它们经常被统称为蛋白多肽类药物。[3]

1.2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分类

蛋白多肽类药物按药物的结构可分为七大类, 即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糖类、脂类、核酸及其降解和衍生类、细胞生长因子、酶和辅酶类和生物制品类药物。

1.3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基本特点

1) 结构特点[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基本单元。构成天然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蛋白多肽类药物结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与非共价键, 前者包括肽键和二硫键, 后者则包括氢键、疏水键、配位键等。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结构分为四级。初级结构是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其维系键是肽键, 决定蛋白质药物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为多肽的螺旋与折叠方式;三级结构是指螺旋或折叠的肽链的空间排列组合, 每条多肽链都具有固有的三级结构, 称为蛋白质亚基;四级结构则是二个以上的亚基以非共价键形成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

2) 物理和化学特点。蛋白多肽类药物常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可以看成高分子量的多肽, 它们的分子量在几千到几十万之间, 分子半径在lnm到100nm之间, 不能透过半透膜。它还是一种两性电解质, 在水中表现出亲水胶体的性质, 还具有旋光性和紫外吸收等物理性质。蛋白质多肽药物的高级结构 (即二、三、四级结构) 决定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而高级结构主要由弱相互作用来维持的, 其稳定性的破坏包括共价键的破坏和非共价键的破坏。对于共价键的破坏包括遇酸、碱、酶的水解作用, 遇氧化剂的氧化作用, 加热引起的二硫键的断裂或交换, 以及消旋化作用等。对于非共价键的破坏则可导致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发生变性, 包括由于温度、PH值、化学试剂、机械应力、超声波, 甚至还有光照、空气氧化和表面吸附等引起的可逆和不可逆变性。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对环境和介质非常敏感, 如果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使其暴露于气/液、液/液界面或有较多气泡产生, 都可能引起它们的变性, 进而影响药物生物活性, 甚至造成药物失去疗效。

2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

2.1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的特点

蛋白多肽类药物主要通过注射给药, 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普通注射剂, 包括混悬剂、溶液剂和无菌粉末;另一类是缓释、控释注射剂, 包括缓释、控释微球制剂和植入剂。由于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容易失活和变性, 某些纯化后的药物使用普通注射剂型, 活性只能保持几个小时或几天, 如需长期给药则必须使用缓释、控释注射剂。而缓释、控释微球制剂除可延长生物活性外, 还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 提高药物稳定性。选择合适的微球制剂囊材可将药物与恶劣的外界环境隔开, 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延长药物有效期。囊材包括明胶、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 甲基纤维素 (MC) 、聚维酮 (PVP) 等半合成高分子囊材和聚乳酸 (PLA) 、PLGA、聚碳脂等合成高分子材料。2)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如防止尿激酶、胰岛素等在胃内失活。3)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使液态药物因态化, 减少药物间配伍变化等。

2.2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制备方法[1]

制备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的方法很多, 有液中干燥法、喷雾凝结法、相分离法、熔融-挤出法等, 其中前二种方法比较常用, 也可得到很高的包封率。

1) 液中干燥法。液中干燥法制备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 微球粒径取决于溶剂蒸发前形成乳滴的粒径, 可通过温度、搅拌速率、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控制。以制备微溶性药物微球为例。如将含药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的油相甲苯, 与有乳化剂水相作作成O/W型乳浊液, 用机械振荡或胶体磨分散, 再用微射流机 (Microfuidizer) 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冰浴匀化5分钟。在旋转蒸发器中减压除去甲苯, 再分离、干燥即得。本法所得微球料径在50nm至210nm之间。

2) 喷雾凝结法。喷雾凝结法是一种物理机械制备方法, 原理是利用一定的设备, 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本法将囊心物分散于熔融的囊材中, 再喷于冷气流中凝聚而成囊。常用的囊材有蜡类、脂肪酸和脂肪醇等, 它们在室温均为固体, 而在高温时能够熔融。如将蛋白多肽类药物用硬脂酸和EC为复合囊材, 以35~65KPa的高压空气, 通过喷雾凝结法成囊, 粒径在8nm至100nm之间。

目前, 蛋白多肽类药物涉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疾病治疗领域, 其微球制剂技术也已逐渐成熟, 并在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在成为21世纪重要的治疗、预防和诊断用药。

摘要:微型包囊是近年药物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 微球做为其代表性药物载体, 较普通制剂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而正是这些特点弥补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易发生活性损失的不足, 为其开创了工业生产的新局面。目前, 微球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生产中, 并最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本文简要阐述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基础知识, 介绍了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的特点与其制备技术, 使读者对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药物和其制剂技术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法,蛋白质,多肽,生物技术

参考文献

[1]江丰, 于广华等.制剂技术与设备.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沈同, 王镜岩等.生物化学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韩长日, 宋小平等.药物制造技术 (第一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止咳化痰类药物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人:周杨、汤绮、黄风枝、郑旺、潘攀、郭世杰 【摘要】:

1、调查目的:了解新华学院周边地区止咳化痰类药物的销售情况及周边居民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系统的分析,得出该地区消费者选择药物及其使用的特点,从而对该地区居民的用药提出建议。

2、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及网上检索的方法等。

3、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涉及该地区的七家药房,一百多位居民,浏览相关网上信息数十篇【1】,从而得出该地部分止咳化痰类药物的销售及使用情况。【关键词】止咳化痰药;中成药;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引言】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此外,随着自然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咳嗽的发病比例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止咳类产品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专家预测,止咳祛痰平喘药物市场是未来20年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十大药品市场之一。而我们身边药店销售的止咳化痰类药物种类繁多,中西药混杂,疗效也参差不齐,消费者选择存在误区,借由此次调查报告为本地区的居民的选择用药提供相关参考。1 药店走访(蜀南庭院店、大铺头店)

1.1

具体分工:国胜大药房(周杨负责)百姓缘大药房、合肥大药房、礼安大药房(黄风枝、汤奇负责)蜀山大药房(潘攀负责)永福大药房(郭世杰负责)松鹤大药房(郑旺负责)1.2 走访的基本情况:小组成员分别前往几家药店,通过与店员的沟通交流,初步了解了几类较畅销的止咳化痰药,店内销售的此类药物种类,类别及消费者选择概况。

1.3

走访经验:药店药品的销售情况属于商业秘密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直接去询问店内工作人员,我们可能会被当作商业间谍被请出去,所以去药店走访时我们一般会先表明身份,摆明立场,从工作人员的话题谈话,慢慢引出我们想要的一些信息,当然信息存在一定的真伪。

1.4

药店销售较好的几种药物 表1 药物名称

生产企业

价格/元/盒

规格

功能主治

销售情况

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液 山东益康药业

18.0

10ml *10支

止咳、化痰

++

盐酸氨溴索缓胶囊

香港奥美制药厂

23.6

75mg

*10粒

适用于痰液粘稠而不易咳出者。

+

复方桔梗止咳片

贵州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8.5

0.25g*12片*3板

镇咳、祛痰

+++

急支颗粒

太极集团涪陵制药

20.5 4g*12袋

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

桔贝止咳祛痰片

西安利君制药

19.8

0.46g*12粒

清肺、止咳、化痰

+

琵琶止咳颗粒

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1.0

3g*12袋

止嗽化痰

+

复方罗汉果止咳颗粒

贵州益佰漓江制药

12.0

10g*10袋

清热泻肺,镇咳祛痰

+

克咳胶囊

贵州益佰

12.2

0.3g*12粒

止嗽,定喘,祛痰

+++

急支糖浆

太极集团涪陵制药

13.0

200ml*瓶

止咳,化痰,平喘

++

克咳片

江西民济药业

14.0

0.5g*12片

止咳,定喘,祛痰

+++

蛇胆川贝液

广西天天乐 13.5

10ml*6支

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

川贝清肺糖浆

广西天天乐

12.0

100ml*瓶

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用于干咳,咽干,咽痛。

+++

材料分析

1.5.1 消费者选择中成药居多,约占八成左右,而药店止咳化痰类药物中中成药也占绝大多数(中成药需对症使用,疗效确切,虽见效不如西药迅速,但治标且治本,亦深受患者欢迎,只是中医讲究辨症论治,比如咳嗽有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之分,止咳药也有寒、热、湿、凉之分,若不辨症选用,止咳的效果必定不好。目前,一些化痰止咳的西药,相比中成药,治疗咳痰周期更短,而且安全无副作用,若同时配合采用合适的中药,还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2】建议药店中西药合理进购。)。

1.5.2同类产品同一厂家生产的在各药店的价格相差最多在一元左右,不同厂家生产的价格有所悬殊。相对于品牌药,杂牌药的利润空间也相对较高。

1.5.3糖浆口服液类和片剂胶囊类的销售因患者年龄的差别销量有所差异。1.5.4消费者拿处方购药的较少。调查问卷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先后经过小组讨论定题,老师指导,再讨论,最终定稿。2.2

调查概况: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9份,调查的范围涉及新华学院周边的蜀南庭院、大铺头、维多利亚广场、十里庙、蜀山景区等!所调查人员涉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销售人员;职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村牧渔劳动者;生产、运输工;学生等。年龄从18岁开始,上至70岁以上,其中男性居多,约占57.8%,女性偏少,约占42.2%。

2.3

调查问卷分析(下表2-9)2.3.1被调查人员中以中青年人居多,约72.5%。

2.3.2该地区居民对止咳化痰中成药较为熟悉,而且多倾向于糖浆口服液。2.3.3被调查者所熟知的几种药物有急支糖浆、密炼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复方甘草片、咳喘宁口服液。

2.3.4当出现咳嗽时,45.9%的人去药店买药,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去医院看病(咳嗽可持续数天至数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所伴随的咳嗽约持续数天,在炎症控制后多可消失;而由慢性支气管炎、吸烟等引起的咳嗽,常可持续3周以上。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反复或伴有发热、皮疹的持续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3】); 2.3.5去药店拿药时,73%的人会考虑询问药师,2.3.6询问药师时最关心的是适应病症、有何不良反应、使用方法。

2.3.7被调查人员在购买止咳药时,最看重疗效快慢、服用方便、是否为中药、是否是名牌产品。

2.3.8被调查人员对止咳化痰类药物的用法多倾向于吞服、咽服。2.3.9被调查者中大约83.5%的人对国家基本药物不太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分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中成药、中药饮片。【4】).表2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 年龄/岁

18-35

36-45

46-60

61-70

70以上

所占比例

53.2%

19.3%

19.3% 6.4% 1.8%

表3

被调查者较熟悉的几种止咳化痰药(多选)药物名称 所占比例

急支糖浆

82.6%

克咳胶囊

27.5%

密炼川贝枇杷膏

45.9%

橘红颗粒

0.92%

养阴清肺丸

8.3%

通宣理肺丸

1.83%

蛇胆川贝液

58.72%

咳喘宁口服液

21.1%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33.0%

复方甘草片

33.9%

必消痰(溴己新)

5.5%

咳必清(喷托维林)

12.8%

沐舒坦(氨溴索)

6.4%

咳快好(苯丙哌林)

6.4%

痰易净(乙酰半胱氨酸)

3.7%

表4

被调查者咳嗽时的选择的方式 如何选择

所占比例

大医院就诊后去医院药房拿药

13.8%

社区医院就诊

20.2%

直接去连锁药店拿药

45.9%

医院开处方再去连锁药店拿药

3.6%

不做任何处理,抗过来

16.5%

表5

被调查者去药房拿药是否考虑咨询药师 如何考虑

没考虑过

不去咨询,可能收费

简单问一下

所占比列

25.4% 1.6% 73%

表6

咨询药师时最关心的问题(多选)关心的问题

所占比列

药物名称

4.6%

药价

9.2%

适应病症,能治疗怎样的病症

30.3%

有何不良反应

20.2%

使用方法

15.6%

服药后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

11.0%

是否属医保报销范围

3.7%

有效期

9.2%

药物鉴定识别,是真是假 3.7%

表7

购买止咳药最看中哪些因素(多选)因素

所占比列

是否是名牌产品

27.0%

同类价格是否便宜

15.9%

服用方便

33.3%

疗效快慢

76.2%

是中药还是西药

27.0%

包装是否吸引人

0 %

表8

用药类型

所占比列

考虑到服用方便快捷、见效快消费者倾向于选择

吞服(药片、胶囊)

54.0%

咽服(糖浆、口服液)

42.8%

喷剂

1.6%

吊水

1.6%

表9

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了解情况 是否知道国家基本药物

所占比列

基本知道

16.5%

听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

41.3%

不知道

42.2%

调查总结 3.1心得体会:在做调查的初期,必须明确调查目的,由于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在初期我们开会讨论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分歧或者说方向性的错误,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后期虽然找到了方向,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药店走访时交流方式有误被“请出”过,获得信息太多、太杂没有主次„„在做调查问卷时被拒绝过的沮丧心情,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顺利完成调查问卷后的开心。总的来说,为完成这个调查报告我懂得了:1.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选择所要做的事,尊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地去做,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全力做好工作,完成任务。2.积极主动,大胆表现自我。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能力。

3.2对该调查区域居民的建议

3.2.1居民自行购药时,首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病情,是何原因引起,有何症状出现,然后再对症买药,3.2.2西药中针对镇咳和祛痰选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镇咳药只适用于干咳无痰患者,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周围性镇咳药。其中,中枢性止咳药适用于剧烈的无痰干咳患者,它虽然对咳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咳嗽中枢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所以不可擅自服用。【5】

3.2.3糖浆应饭后服,不宜在饭前服用,因为糖可促进消化液分泌,使胃饱胀而影响食欲。3.2.4建议连锁药店聘请药师。参考文献:

蛋白质类药物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月至2011年4月的住院患者共96例, 男57例, 女39例, 年龄43~80岁, 平均 (59±4.8) 岁。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 稳定型心绞痛组23例, 其它冠心病类型11例。所有病例均排除以下情况: (1)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2) 近期内的创伤及手术; (3) 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 (4) 肝、肾功能不全。

1.2 实验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集非抗凝血3mL。急性心肌梗死组从发病后6h开始, 分别采集6、24、48h, 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值, 4周后复查。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它冠心病类型组入院次晨空腹采静脉血测定, 4周后复查。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

1.3 他汀应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它冠心病类型组分别随机再分组。应用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片20~30mg或阿托伐他汀钙10mg, 每晚服, 连续4周。其它治疗基本相同。所有病人化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其它类型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的初始值分别为 (108.65±33.27) 、 (37.62±15.43) 、 (6.55±3.90) 、 (5.08±1.98) mg/L,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其它3组相比,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它类型冠心病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其它类型冠心病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院实验室C-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范围是1.68~8.20mg/L) , 见表1。

3讨论

C-反应蛋白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 在损伤的6~12h内血清C-反应蛋白量迅速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在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是明显升高的。故近年来,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受到人们重视。本组观察发现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从而说明在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确实存在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依次递增, 而且水平有较明显的差异, 说明C-反应蛋白的升高表明心脏缺血性损伤越重, 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的诊断意义就越强。因此,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斑块形态特征密切相关, 可预示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性。

研究发现, 他汀能抑制C-反应蛋白及脂多糖诱导的单核细胞白介素-6合成, 抑制在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时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急性炎性蛋白的合成[2], 进而显著降低临床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他汀类药物有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抗炎作用, 该类药物可减轻斑块炎症, 改善斑块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阴彦龙, 王仰坤.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 29 (4) :591~594.

蛋白质类药物 篇6

近年来, 人们发现一种叫做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type 9, PC-SK9) 的蛋白分子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导致细胞表面LDLR降解增加, 细胞摄取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 LDL-C) 的能力下降, 进而使得血浆中LDL-C水平升高[2-3]。他汀类药物在上调细胞表面LDLR表达的同时是否会带来血清PCSK9 水平的增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 尚不明确。为此, 本文对31 例口服他汀类药物的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4 周的随访研究, 探讨他汀治疗前后血清PCSK9 水平的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人群随机抽取2011 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住院2 型糖尿病患者31 例。男17 例, 女14 例, 年龄41 ~ 69 岁, 平均 ( 60 ± 8) 岁, 体质量指数 ( BMI) 为22. 7 ~ 34. 8, 平均29. 8 ± 6. 0, 临床上均有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指征, 且无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在31 例随访的患者中, 口服氟伐他汀40 mg治疗4 周者共有19 例, 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4 周者共有12 例。

1. 2 研究方法

1. 2. 1签订知情同意书: 与入选人群进行沟通, 告知其本研究的目的、方法、预期的结果以及意义; 告知其参加本研究后可能带来的益处、风险和不适; 告知其在参与本研究过程中需要配合的项目。患者了解上述内容并表示同意后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2 相关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和药物服用史等。

1. 2. 3 标本的采集及血清脂质的测定: 经静脉留取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置于促凝管中, 4 ℃ 保存直至离心 ( 2000 r/min, 15 min) , 分离血清并分装保存于- 80 ℃冰箱。血脂、肝功能等均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专业检验人员进行检测, 使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Hitachi 7020) , 其中血清脂质成分包括总胆固醇 ( TC) 、三酰甘油 (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C) 和LDL-C等均通过酶法定量。

1. 2. 4 随访: 告知入选者从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性降脂治疗的第1 天算起至服药后的第4 周, 来医院采血检测肝功能以及血脂等指标, 另由研究者抽取一管促凝血分离血清后检测其PCSK9 水平。随访过程中患者如出现严重的肝功能异常应嘱其停用他汀类降脂药物, 并在内分泌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改用其他治疗方案。本临床研究中主要使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为氟伐他汀 ( 来适可) 和阿托伐他汀 ( 立普妥) , 服用的方法分别为40 mg, 每晚1 次和20 mg, 每晚1 次。

1. 2. 5PCSK9 的检测: 利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PCSK9 水平, 相关抗体由美国礼来公司研究室提供[4-5]。具体步骤如下: ( 1) 用缓冲液稀释anti-PC-SK9-B9 抗体至一定浓度, 在酶标板的反应孔中各加入100 μl, 4 ℃ 过夜; ( 2 ) 弃去孔内液体, TBST液洗板后加入封闭液, 室温下反应1 h; ( 3) 用含1% BSA的分析液依次倍比稀释PCSK9 标准品, 并用配制好的分析液处理血样本, 洗板后依次加入酶标板各反应孔中, 室温下孵育1. 5 h; ( 4) 弃去孔内液体, 洗板后用含0. 1%BSA的分析液稀释HRP标记的抗体 ( anti-PCSK9-A4抗体) , 加入各反应孔中, 室温下反应1 h; ( 5) 于各反应孔中加入TMB底物溶液 ( Pierce) 进行显色反应, 室温下避光10 ~ 30 min, 待肉眼可见标准品的各孔呈现有明显的梯度蓝色时即可终止; ( 6) 终止时依次每孔加入100 μl的终止液, 轻轻混匀30 s, 终止反应, 此时蓝色转为黄色; ( 7) 反应终止后立即将酶标板置于酶标仪 ( Clini Bio 128) 上于450 nm波长检测各孔的光密度值 ( OD值) ; ( 8) 根据标准品的OD值绘制标准曲线, 然后计算出血样本的PCSK9 值。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 17. 0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血清脂质水平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以及PCSK9 水平之间的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 P <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降脂治疗前后血脂以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全组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后血清TC、LDL-C、TG均显著降低 ( P < 0. 01) , 血清HDL-C水平则无明显改变。全组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氟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LT) 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ST) 的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表1, 2) 。

2. 2 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血清PCSK9 水平的变化情况全组治疗后血清PCSK9 水平增加了26. 4% ; 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PCSK9 水平增加了26. 8% ;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PCSK9 水平增加了25. 9% 。2 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SK9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 P < 0. 01) ( 表1, 2)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1

注: 与治疗前比较,*P < 0. 05,**P < 0. 01

2. 3 随访情况对31 例随访者中依从性较好的2 例患者进行了长达16 周的随访。在患者服药期间, 嘱咐其每隔4 周来医院抽血检测1 次血脂, 并采其空腹血检查血清PCSK9 的水平。结果发现口服氟伐他汀40mg进行治疗和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进行治疗后, 2例患者的血清TC、LDL-C水平在0 ~ 4 周内有明显的下降, 然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 4 ~ 16 周) , 患者体内TC、LDL-C的水平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没有更进一步的降低 ( TC分别维持在3. 89 mmol/L和3. 2mmol / L左右, LDL-C分别维持在2. 80 mmol / L和2. 10mmol / L左右) 。2 例患者的血清PCSK9 水平也在降脂治疗的前4 周内有明显的提高, 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血清PCSK9 水平则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没有更进一步的升高 ( PCSK9 分别维持在100. 00 ng /ml和130. 00 ng / ml左右) 。

3 讨论

血脂异常, 尤其是胆固醇水平的异常是引起2 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因素, 已被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所证实。合理使用降脂药物, 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调脂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他汀类调脂药、贝特类降脂药、烟酸类降脂药以及其他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临床上降低LDL-C水平的一线药物, 其调脂机制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 A还原酶的合成, 反馈性刺激肝细胞表面LDLR的数目增加, 从而加速摄取血浆中的LDL-C。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的过程中, 可伴有一定程度血清PCSK9 水平的升高, 并且其升高的程度与他汀类药物的种类、使用剂量的大小以及治疗时间的长短均有一定的关系。Dubuc等[6]进行的体外研究显示, 运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对Hep G2 肝癌细胞株进行处理后, 细胞内PCSK9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且发现, 在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处理后 ( 0. 01 ~ 10 μmol/L) , 细胞表达LDLR mRNA和PCSK9 mRNA的量都随着阿托伐他汀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Careskey等[7]对12 例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给予40 mg /d的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16 周后发现, 患者血清LDL-C的水平下降了42% 的同时血清PCSK9 的水平则升高了34% 。本研究对入院后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4 周的随访研究, 结果证明在运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前后, 其血清TC、LDL-C水平下降的同时伴有血清PCSK9 水平的显著升高, 且升高的比率达26. 4% , 其中氟伐他汀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PCSK9 分别增加了26. 8% 和25. 9% 。此外, 我们还对2 例分别服用氟伐他汀40mg / d和阿托伐他汀20 mg / d的患者进行了16 周的随访研究, 结果发现,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前4 周, 其血清TC、LDL-C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而在治疗的第4 ~ 16 周时间内, 其血清TC、LDL-C并没有更进一步的下降, 而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此同时, 其血清PCSK9 的水平在前4 周也大幅度上升, 而随着TC、LDL-C水平的稳定, 在治疗的后12 周内其血清PCSK9水平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结果与Welder等[8]研究相类似。由于大量的体内体外研究已经证明, 血清PCSK9 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降低细胞表面LDLR的数目进而调节体内胆固醇的代谢, 然而临床上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升高LDLR的数目来降低血清当中胆固醇的水平。因此, 他汀类药物在升高LDLR的过程中可能反馈性的使得PCSK9的表达增加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拮抗作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临床实践中他汀类药物剂量加倍时其降脂能力只能增加6% 左右。

鉴于最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 人们发现既然PC-SK9 能够使得LDLR受体降解增加从而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 那么PCSK9 抑制剂能否阻断这一作用途径, 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临床调脂药物? 目前, 已有大量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基于以PCSK9 为靶点的药物研究与研发当中。并且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 与PCSK9 相关的抑制剂确实能够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水平。有研究发现, 给转入人PCSK9 基因的小鼠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小分子干扰RNA (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来降低小鼠体内PCSK9 mRNA的水平, 结果发现其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有明显的下降[8]。Gupta等[9]运用一种LNA的反义寡核苷酸 ( 其能够抑制PCSK9 mRNA的合成) 对Hep G2 和Hu H7肝癌细胞株以及小鼠的原代肝细胞进行处理后发现在血清PCSK9 水平下降的同时, 小鼠体内的胆固醇水平也有显著的下降。这些研究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PCSK9 抑制剂有望作为新型的降脂药物参与脂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对于那些不能使用现有的调脂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 PCSK9 抑制剂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此外, 鉴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机制, 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 抑制剂的运用将对那些顽固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带来更强的临床降脂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过程中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PCSK9) 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收集31例临床上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和用药4周后的空腹血标本。对入选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等的检测。采用双抗夹心ELISA的方法检测患者服药前后血清PCSK9的水平。结果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C、LDL-C、TG等的水平 (P<0.01) 。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PCSK9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CSK9的水平,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汀的降脂效果。

关键词: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

参考文献

[1]Jones P, Kafonek S, Laurora I, et al.Comparative dose efficacy study of atorvastatin versus simvastatin, pravastatin, lovastatin, and flu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the CURVES study) [J].Am J Cardiol, 1998, 81 (5) :582-587.

[2]Cameron J, Holla OL, Ranheim T, et al.Effect of mutations in the PCSK9 gene on the cell surface LDL receptors[J].Hum Mol Genet, 2006, 15 (9) :1551-1558.

[3]Cao G, Qian YW, Kowala MC, et al.Further LDL cholesterol lowering through targeting PCSK9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 2008, 8 (4) :238-243.

[4]Qian YW, Schmidt RJ, Zhang Y, et al.Secreted PCSK9downregulates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through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J].J Lipid Res, 2007, 48 (7) :1488-1498.

[5]Alborn WE, Cao G, Careskey HE, et al.Serum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type 9 is correlated directly with serum LDL cholesterol[J].Clin Chem, 2007, 53 (10) :1814-1819.

[6]Dubuc G, Chamberland A, Wassef H, et al.Statins upregulate PCSK9, the gene encoding the proprotein convertase neural apoptosis-regulated convertase-1 implicated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 24 (8) :1454-1459.

[7]Careskey HE, Davis RA, Alborn WE, et al.Atorvastatin increases human serum levels of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J].J Lipid Res, 2008, 49 (2) :394-398.

[8]Welder G, Zineh I, Pacanowski MA, et al.High-dose atorvastatin causes a rapid sustained increase in human serum PCSK9 and disrupts its correlation with LDL cholesterol[J].J Lipid Res, 2010, 51 (9) :2714-2721.

蛋白质结构类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篇7

1976年Levitt和Chothia引入了结构型的概念, 将蛋白质可以分为四大类:α型、β型、α/β型和α+β型。对于一个结构未知的蛋白质, 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其结构类, 不仅可以提高二级结构预测精度, 而且能够大大缩小三级结构预测中的构象搜索范围。目前蛋白质结构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方法, 包括X射线衍射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等。然而传统实验方法获取结构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蛋白质序列测序速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因此, 研究者逐渐开始转向理论计算的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结构类, 通过对生物序列及结构数据的系统分析,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目前,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蛋白质结构类预测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大部分蛋白质结构类预测流程分为四个步骤:a.构建实验数据集;b.数据集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取;c.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选择合适的预测算法;d.验证预测性能评估分类模型。而影响蛋白质结构类预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特征提取算法和预测算法设计, 因此, 本论文主要围绕这两大主题, 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蛋白质结构类预测中的特征提取算法与预测算法。

1 蛋白质特征信息的提取

蛋白质特征提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把蛋白质序列结构信息的特征提取出来, 并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描述特征信息。使用这种方法, 符号序列可以转换为数字序列, 进而特征向量能正确反映蛋白质结构和空间的关系, 反映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系。蛋白质信息的特征提取, 对于蛋白质结构类预测效果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预测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根据现有方法侧重点的不同, 可以归纳为3类:

1.1 蛋白质序列信息。

蛋白质序列是由一串氨基酸字符按不同的顺序排列而来的, 为了提取序列的特征就需要依靠氨基酸的一些属性等方法将其转换成数学方法可以处理的数值型序列。罗林波和陈绮提出基于氨基酸频率的熵密度, 通过计算将蛋白质序列转化包含熵密度20维向量, 在向量空间上进一步预测蛋白质结构类。为了提高蛋白质结构类预测的精度, 其它蛋白质序列相关的信息也被引入, 而且得到成功的运用。

1.2 蛋白质结构信息。

蛋白质高级结构也是由二级结构中简单元件组建构成, 可见, 蛋白质结构类型与其二级结构序列的组分及其空间排列息息相关。Petrova和Wu分析了蛋白质二级结构序列中的组分出现情况, 并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类预测。Kurgan等人提出了SCPRED和MODAS两种预测方法, 他们是根据结构序列的长度, 通过标准化组分信息实现预测。2010年, 刘和贾通过计算结构序列中α-螺旋、β-折叠及β-转角的片段长度, 作为蛋白质二级结构信息。张等人则将二级结构序列转化为约化序列, 计算α-螺旋、β-折叠及β-转角之间的转换信息等, 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1.3 氨基酸物化信息。

众所周知, 氨基酸的种类由氨基酸的侧链决定, 种氨基酸侧链在形状、大小、负电性、水性以及酸碱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正是这种氨基酸的差异, 使各种不同组合的氨基酸序列形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结构, 并适应各类环境, 完成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和理化性质主要决定其空间结构的完整, 因此仅仅知道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能完全了解蛋白质的结构, 需要考虑氨基酸的性质。Kawashima等人建立氨基酸指数值, 采用自相关函数, 提取了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物化互作信息;Chou等人, 基于氨基酸物化性质, 首次提出了伪氨基酸组成这一概念, 对氨基酸组成方法进行改进, 应用到蛋白质各类研究中。

由于不同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蛋白质序列。目前没有一种特征能够很好地刻画蛋白质的结构类特征, 单独利用某种特征难以在预测效果上取得大的突破, 将多种特征提取进行有效的组合是提高蛋白质结构类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2 蛋白质结构类预测算法

预测算法是蛋白质结构类预测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亟需挑战开发研究的。机器学习利用统计学理论观测数据, 寻找规律, 通过这些规律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预测。在蛋白质分类的研究中, 许多机器学习算法也应用到蛋白质分类研究中, 例如决策树 (Decision Tree) , 概率神经网络, K-最邻近算法 (K-Nearest neighbors, KNN) , 神经网络, 自组织映射网络等。本文重点对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方法、K-近邻法作详细介绍。

2.1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Vapnik等人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的机器学习算法提出的。由于该算法具有简洁的数学形式, 直观的几何解释, 运算速度快, 分类准确等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SVM与其他学习算法相比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在处理高维稀疏蛋白质数据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核方法更易于处理非向量的输入等优点, 所以该算法在蛋白质折叠识别,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以及蛋白子结构类预测等各种模式识别研究领域中广泛的运用。

2.2 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类大脑特性的一种描述。它是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的一个数学模型, 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种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并行、分布处理结构, 它由处理单元互相连成。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是由网络单元的输入、输出特性、网络的拓扑结构、权值的大小和神经元的阀值所决定。1986年, Rumelhart和Mc Celland提出BP神经网络, 是一种按照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BP神经网络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推广及泛化能力, 而且学习准确率较高, 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函数模拟器。BP神经网络还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及很快的处理速度等优点, 但由于其学习速率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存在算法收敛性比较慢的缺点。

2.3 K-近邻法。

1968年, Cover和Hart提出最初的近邻法, 发展至今成为模式识别非参数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k-近邻方法是一种预测性的分类算法, 因受噪声数据影响较小、计算较为简单的优点, 故K-NN算法在生物信息学中己经被用来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折叠和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多种预测方法进行融合研究, 也是蛋白质结构类预测研究的趋势。赵禹等人采用离散增量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蛋白质结构类多种算法的融合, 在提高预测的精度同时, 也提升了运行速度。

摘要:蛋白质结构类型是蛋白质高级结构中基本原件的空间分布, 是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 该研究对蛋白质组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传统实验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也无法满足数据库中蛋白质序列爆炸性增长的现实需要。目前, 基于已积累数据, 探索理论计算方法预测蛋白质结构类是当前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亚细胞定位预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结构类,特征信息提取,预测算法

参考文献

蛋白质类药物 篇8

1 干粉吸入剂的特点

干粉吸入剂是一种新型制剂, 以固体粉末药物为主, 并与适合的载体进行混合, 主要的存在方式为胶囊;有两大类型, 分别为载体型、无载体型。将蛋白及多肽类制作成干粉吸入剂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 使吸收率得到了提升。

2 常见的药物微粉化制备技术

干粉吸入剂在制备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制备药物微粉。同时, 实施肺部给药时, 容易与呼吸道产生碰撞, 从而影响药物的沉降。因此, 要求药物颗粒的动力学粒径在0.5—5 μm之间。如果粒子半径过小, 虽然扩散的范围比较广, 但是容易从气流中排出, 不利于吸收。常见的药物微粉制备技术有:

2.1 磨粉碎法

蛋白质粗粉在制备可吸入粉末时, 主要采用喷射磨、锤击磨, 以及胶体磨等技术。然而, 使用磨粉碎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缺点为:在碾磨的过程中, 微粉颗粒容易产生静电的作用, 从而降低药物的物理稳定性。

2.2 喷雾干燥法

在喷雾干燥技术下, 可以将活性药物分子溶液制备成干燥的细粉。同时, 材料的温度在蒸发作用下, 比干燥空气温度低, 非常适合热不稳定药物的制备。因此, 将该技术运用到蛋白及多肽药物制备中, 具有很大的优势。另外, 由于药物颗粒容易受到表面张力, 以及干燥度的影响, 所以在喷雾干燥技术下, 得到的形状也是多样的, 不仅包括球形, 也包括无定型。然而, 无定型粉末相比球形粉末, 性质很不稳定。

2.3 喷雾冷冻干燥法

该技术制备的原理是:药物水溶液在喷头雾化的作用下, 置入到低温液体, 或者制冷剂的喷雾室中。当雾化液体接触到低温媒介后, 就会迅速凝固。通常情况下, 固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就可以完成。另外, 使用喷雾冷冻干燥法时, 要对低温液体进行搅拌, 避免出现新颗粒聚合的现象。喷雾工作完成后, 立刻对药物进行冷冻干燥。最后, 多蛋白、多肽等热不稳定药物使用该技术后, 产生的颗粒稳定性更好, 比喷雾冷冻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

2.4 超临界流体技术

当前, 该技术在制备微粒方面被广泛应用。其原理为:在一定临界点, 当溶质压力减小时, 就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较大变化。同时, 当溶质达到超饱和状态后, 就会生成大量的细微结晶。在超临界流体技术中, 经常用到的溶剂为二氧化碳。使用该溶剂后, 可以使生成过程更加温和。

3 常用的干粉吸入剂载体

3.1 乳糖

乳糖作为干粉吸入剂的一种, 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当前, 上市的干粉吸入剂主要为水与乳糖的混合物, 比如:噻托溴铵、布地奈德等。此类化合物在使用的过程中, 不含药理毒性, 而且价格不贵, 原料来源渠道多, 因此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 在干粉中加入乳糖后, 使干粉的流动性、分散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 由于乳糖容易与蛋白、多肽类药物发生反应, 而且携带了疯牛病病毒, 所以应该寻找其他的载体。

3.2 甘露醇

甘露醇不属于原糖。与乳糖相比, 吸湿能力比较差。另外, 甘露醇在使用的过程中, 提高了蛋白质的稳定性,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制剂中。当前, 在干粉制剂载体中, 很多研究已经更多的使用了甘露醇, 从而代替了乳糖。

4 提高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率的措施

由于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容易受到药物、载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药物沉积性能下降, 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提高药物的肺部沉积率[2]。

4.1 加入载体细粉

首先, 加入载体细粉后, 可以降低对药物粒子的粘附, 提高药物的分散性, 使药物的吸收量更高。其次, 加入细粉后, 拉大了粒子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粉体的流动性更好, 从而改善了药物的分散、雾化结构。但是有研究表明, 由于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受到混合时间、混合方法, 以及药物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加入细粉并不能改善药物颗粒的流动性。

4.2 加入粘附力控制物质

要增加肺部沉积率, 必须使粉末的流动性、分散性得到改善。由于微米级吸入粉雾剂的表面积比较大, 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 就会吸收更多的水分, 导致粉体的流动性与分散性降低。有研究表明, 在药物中加入粘附力控制物亮氨酸后, 可以有效提高颗粒的分散性, 增强肺部给药的沉积性能。

4.3 对药物微粉再加工

除了以上两种办法之外, 还可以采取对药物微粉再加工的办法。在药物吸收之前, 利用流化床将药物分离成松散的小球, 从而改善药物的流动性。当药物进入呼吸道后, 松散的小球在气流的作用下, 逐渐分解成粒子, 从而不断提高肺部沉积率。

5 结语

总而言之, 设计出适合的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比如药物的载体, 载体与药物的作用, 干粉吸入剂的处理工艺等。只有从多个角度研究, 才能不断提高此类药物的肺部沉积率。同时, 在干粉吸收剂制备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药物的稳定性, 以及吸收方面的情况。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干粉吸入剂的特点, 以及常见的药物微粉化制备技术, 最后总结出提高沉淀率的具体办法与策略, 希望可以作为研究蛋白及多肽药物的参考资料, 促进该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周洁雨, 张兰, 毛世瑞.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研究新进展[J].药学学报, 2015, (2) .

某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利用分析 篇9

关键词:肠内营养药物,利用分析,整蛋白型

住院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 需要营养干预和肠道复苏。临床营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伤的愈合与疾病的恢复, 营养状况良好可延缓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 营养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各种危重症患者, 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 延迟营养治疗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临床营养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由于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生理状况而备受关注。为了解肠内营养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本文对某大型三甲医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消耗情况作一分析, 为促进临床营养的规范化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于某大型三甲医院合理用药监测信息平台提供的系统数据。

1.2 方法

1.2.1 统计2012~2013年某大型三甲医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金额、使用量、用药频度 (DDDs) 与药品限定日费用 (DDDc) 。DDDs=药品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 DDD越大, 反应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越大。DDDc=某药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 DDDc表示患者给药的平均日费用, 使药品价格具有可比性。

1.2.2 DDD值的确定因肠内外营养药物均为多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无法列出确定的化学名和ATC编码, 经查询WHO网站无推荐DDD值, 故根据确定DDD的原则1、2、4、7条, 参照各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取平均值为DDD值。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见表1、表2)

2012年~2013年销售金额及药物利用情况及排名

3 讨论与分析

3.1 销售金额比较。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总金额连年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中间有小幅下降的波动。其中能全力销售总金额在2012年~2013年上半年一直稳居第一, 用药金额占比也在逐步增加, 但到2013年下半年被大幅增长后来居上的的瑞代超过。可以看到, 截止到2013年下半年,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中, 主要是能全力和瑞代在半分天下, 而能全素和瑞素则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销售金额和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

3.2 DDDs比较。

就DDDs值而言,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能全力2012年下半年上涨了70.91%后, 2013年一直保持小幅的增长。能全素2012年下半年上涨12.48%, 2013年全年有波动, 后回归到起始值。瑞代涨幅最大, 瑞素则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3.3 DDDc比较。

能全力和能全素的DDDc值在2012年~2013年几乎无差异, 说明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的经济负担没有变化。瑞代的DDDc值在逐年下降, 而瑞素的DDDc值则在逐年升高, 到2013年下半年DDDc值上涨了29%。

4 结论

4.1 肠内营养制剂具有可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发生、刺激消化液分泌、技术操作简单等优点, 日益受到临床关注。从该院药物利用分析数据可以看到,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论是使用金额还是使用量均呈上涨趋势, 说明肠内营养制剂的应用在临床正在推广, 肠内营养优于肠外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院内营养缺乏的现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师所认识, 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药物。

4.2 能全力为整蛋白型平衡型药物,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能有效增强肠蠕动, 防止便秘。用药频度DDDs排名在前, 而且DDDc变化幅度较小, 表明该药已得到临床的认可, 可能与能全力上市较早有关。瑞代为糖尿病专用型EN药物, 其碳水化合物中有较高比例的支链淀粉和果糖, 不含乳糖, 较少引起血糖变化, 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随着该类患者的增多, 加上DDDc值下降后, 患者经济负担降低, 因此临床用量在逐年增加。瑞素为一种不含纤维素的复合型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 适用于术前或诊断前肠道准备、严重胃肠道狭窄和肠瘘的病人, 临床用药范围相对其他整蛋白型营养制剂较为狭窄, 加上DDDc值涨幅较大, 因此临床的用量在不断缩减。总体而言, 对肠内营养制剂临床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症和给药的平均日费用DDDc。

4.3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因此临床医师在应用营养药时, 能使用肠内营养时应尽量使用肠内营养, 同时应注意把握肠内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做到不过度医疗;但在品种选择上可以进一步优化, 以降低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肠内营养临床药学共识[B]广东省药学会.2012, 6月8日

[2]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3, 11 (3) :171-172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下一篇:数字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