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

2024-07-13

广东肇庆(精选九篇)

广东肇庆 篇1

广东南粤银行肇庆分行的设立, 给肇庆的企业和个人增添了新的选择, 为支持肇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肇庆与湛江以及其他分行所在城市的经济、金融交流开辟了新路径, 为肇庆与各地企业的合作共赢搭建了新的桥梁。

广东南粤银行的前身为湛江市商业银行, 成立于1998年1月。2011年9月, 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 简称为“广东南粤银行”。经过十五年的持续改革与不懈努力, 该行实现了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到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转变。近年来, 该行启动“二次改革、三次创业”, 推动经营管理全面转型, 稳步推进跨区域经营战略, 先后在广州、深圳、重庆、长沙、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

截止2012年末, 广东南粤银行资产规模超过1 000亿元, 综合竞争力在湛江市金融系统和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

广东肇庆七星岩导游词 篇2

面前这座岩山就是天柱岩,高约114米。峰顶上的摘星亭,是七星岩最高的建筑物。

天柱岩犹如独柱擎天,半山上的天柱阁,曾住过陈毅、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也曾在此就餐。当年郭沫若十分欣赏此阁,曾作诗留记:“七星落地上,天主立中流。山多红豆树,窗对白凫(fú)洲。月下开菱镜,云间结彩楼。勾留过一宿,灯火是端州。”

我们在附近找找,看谁能捡到散落在地上的红豆——相思豆。

1962年2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游七星岩,曾写下一首古体长诗,其中对石室岩的摩崖石刻有这样的赞美:“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什么叫“摩崖石刻”?中国人自古习惯把刻有图文的方形石板称为“碑”,圆形的则称为“碣”;对于镌刻在天然岩石上的图文,则称为“摩崖石刻”,也简称为“摩崖”或者“石刻”。“摩崖石刻”原来是为了铭功和记事的,发展至后来,也加入了选刻诗文、佛经、佛像等内容。

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石室岩的龙岩洞内外及莲花洞。自唐宋以来,历代诗人墨客在此赋诗题字者,络绎不绝,现存有摩崖石刻410余件。这些石刻,有古今体诗、长短句、四言韵语、四六骈文、歌行、散文、游记,还有对联题名、题榜及经文。论字体,篆、隶、真、行、草,样样俱全。使人恍如置身于碑刻书法艺术的宫殿,浏览于诗文荟萃的长廊。

广东肇庆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 篇3

肇庆是广东省的旅游先发地,早在唐朝就有记载。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肇庆就已成为广东省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作为岭南最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肇庆以旅游资源最丰富,品位最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厚而著称,先后被評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砚都 ”。

肇庆市内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星湖,它是由“人间仙境七星岩”,“天然氧吧鼎湖山”和新建成的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组成,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除此之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岛等各具特色,闻名中外。自唐朝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肇庆旅游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加大了旅游与文化的整合力度,连续大手笔在老景区里大做文章,相继推出夜游星湖、星湖国家湿地公园、蝴蝶谷、老龙潭等佳作,更创新推出“肇庆千里旅游画廊”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成功经验被许多旅游城市所借鉴。2008年,肇庆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旅游收入65.8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

肇庆市旅游发展局郑时广局长向记者表示,国家将广东省列为“中国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并率先在全国启动新的国民旅游计划,这是对广东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极大鼓舞,此举将有力地推进广东省旅游的二次大发展。肇庆将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首先,立足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完善、提高以肇庆城区为核心的“千里旅游画廊”沿线的各旅游景点景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其次,是带动由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消费模式向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消费模式转变。进一步加强对“探险游乐园、森林游基地、乡村游典范、自驾游天堂”四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包装,不断提升肇庆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三,是加强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肇庆”的品牌定位,以关注普遍人群为代表的旅游对象,如职工带薪休假旅游、优秀职工奖励旅游、学生修学旅游、低收入人群福利旅游、老人银发旅游等,开发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为把肇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市”而奋斗。

历届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对肇庆的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肇庆市连续三年是广东国际旅游文化的分会场之一。举办每一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肇庆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并推出“活力广东,精彩肇庆”的主题,以“旅游嘉年华”活动形式不断丰富肇庆旅游产品。

郑局长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向记者谈了以下两方面的深刻体会:一是加强将节庆活动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既做活动,也做产品。如鼎湖山国际森林旅游登山节、七星岩旅游欢乐节和”星湖渔乐坊”,既是活动,也是产品性的项目。鼎湖山举办的国际森林旅游登山节,主要包括攀越亚热带沟谷雨林、植物科普考察等活动;在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的七星岩旅游欢乐节——“与鸟同乐在星湖”活动,内容包括:游览新改造开发的星湖湿地公园新线,观赏“宫庭美女”火烈鸟,观赏丹顶鹤放飞表演,观看星湖天然大卧佛,到野生候鸟岛观赏万只鹭鸟、鸬鹚及各种野生水鸟翱翔蓝天、声鸣长空的动人场景。又如去年推出“星湖渔乐坊”庆典晚会,则是省政府支持的项目,主要是解决了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观光功能有余、休闲功能不足的问题。这台晚会自开业以来每天晚上都会上演。“星湖渔乐坊”是一台集轻松搞笑、演员与观众互动、融合肇庆民间传说于一体的谐趣表演晚会。新建的一条星湖西堤休闲旅游街,与原有的大型音乐喷泉、游船以及啤酒吧、茶吧等休闲娱乐元素结合,打造出一个肇庆娱乐的新地标。二是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肇庆旅游嘉年华活动文化元素比较多,一是美食文化,连续举行了三届乡村旅游美食节。规模大,品种多,广东本地乡土美食、省外风味美食、国外特色美食都有;内容丰富,包括肇庆名食府美食展示、肇庆特色小吃、国际美食廊、中华名小食、特色风味坊、特产包装食品、啤酒狂欢节、文艺大汇演、大胃王比赛、卡拉OK比赛等。特别是去年新增了台湾美食交流、中华美食绝活大表演等多个项目。二是艺术文化展示。在七星岩牌坊广场文化大展示活动也相当丰富,包括旅游故事会、红歌会、曲艺、街舞、交谊舞、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等。此外,它还带动了市属周边县市区的各种民间节庆活动蓬勃发展,如德庆县的“龙母感恩节”,封开县的“广信文化节”,四会市的“柑桔玉器节”,广宁县的“广宁竹子节”。这些文化的挖掘,为繁荣肇庆的旅游文化推波助澜。

最后郑局长向记者表示,肇庆旅游发展的总体取向是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肇庆的品牌,把肇庆建设为旅游经济强市。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确立了建设“最适宜旅游的花园式风景城市”到打造“中国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再到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定位,创新发展思路,整合联动,务实推进,加快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覃卫东书记提出了打造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为落实市委战略部署,保持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肇庆市在整合原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全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推进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旅游向多层次现代旅游产品转变。

2003年,肇庆市以500公里大环市路为纽带,把分散在各县(市、区)的新老景区进行整合包装,串珠成线,形成了“千里旅游画廊”,具体景点有:七星岩、鼎湖山、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包公祠、梅庵、德庆龙母祖庙、盘龙峡、金林水乡、德庆(孔庙)学宫、封开杨池古村、封开国家地质公园、怀集燕岩、燕峰峡漂流、广宁竹海大观、四会贞山、邓村古法造纸村、玉器街、鼎湖九龙湖、黄金沟、藏龙沟、端砚文化村、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八卦村和肇庆高尔夫度假村等40多个景区景点。“肇庆千里旅游画廊”已成为“活力广东”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用一条线成功串联各地资源,推出肇庆市一体化区域旅游品牌并大大促进旅游发展,在全国,肇庆市率先做了有益的尝试。

广东肇庆 篇4

广东肇庆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3项实用新型专利“带有保护层的发泡水泥保温板”、“设有粘结增强孔的防破损发泡水泥复合保温板”和“带有粘结凹孔的发泡水泥保温板”, 近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发泡水泥保温板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环保建材产品, 具有高耐火性、高保温性和高耐久性, 是我国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环保节能产品。但发泡水泥保温板脆性大、强度低, 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破损率高。为解决该技术性问题, 肇庆市质计所自主研发了“带有保护层的发泡水泥保温板”、“设有粘结增强孔的防破损发泡水泥复合保温板”和“带有粘结凹孔的发泡水泥保温板”3项实用新型专利, 能防止发泡水泥保温板出现涨裂、脱落及墙体渗水等现象, 确保建筑物外墙外保温结构体系的安全性, 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助推建筑节能和保温建材行业的良性发展。

(摘自中国建材数字报)

广东肇庆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无论是经济、政治, 还是文化层面, 作为婚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结婚消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结婚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一种, 它的改变反映着农村家庭消费功能的变迁。同时, 结婚消费作为农民结婚时的消费行为, 必然会受到诸多婚姻行为规范的制约, 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 而我国农民消费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 这些问题前人也做过不少研究 [1,2,3,4][ 5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集中表现形式,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到底这些年来农村的结婚消费内容和费用上发生了多少变化、什么变化? 而夫妻双方在结婚消费的变化上角色有什么发展变换? 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前人的研究里, 一般都是研究我国非广东地区比较多 [6,7,8,9,10], 关于广东农村结婚消费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 所以笔者希望在本文讨论和探讨,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得出广东省肇庆市农村结婚消费的一般规律和方向, 也希望对以后有关广东省的农村结婚消费研究有所帮助。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的概况

H镇位于广东省高要市东南部, 距高要市城区20多公里, 全镇总面积124. 25平方公里, 有3万亩耕地和9. 8万亩山地, 辖16个村委会 (33条自然村) 和1个社区, 人口2. 5万人, 是高要市著名侨乡。近年来, 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曾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的称号。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已婚人士为访谈对象, 主要是基于已婚人士有过相应的婚姻经历, 对结婚消费的状况比较具有发言权。主要从调查对象的结婚年代、结婚总花费、结婚花费内容进行调查。所以调查对象分为三大类, 分别选取20世纪90年代初结婚的, 2l世纪初结婚的, 以及2l世纪10年代初结婚的人。

三、1990 年 - 2010 年 H 镇家庭结婚消费内容及分析

( 一) 农村结婚传统概况

肇庆地区风俗婚嫁历来被看重。古代《仪礼·士昏礼》所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历经演变。婚前诸礼旧俗的定亲、行聘 ( 过礼) 、纳吉、请期 ( 报日期) 诸礼繁简不一, 必行的有定婚、请期, 以确定婚期、礼物和其他细节。旧习积重的还包括婚礼中的关键仪节, 如裁衣、铺床、梳髻等等的“吉时”一一列出, 具请柬贴、礼物送达女方, 通称报期、报日, 俗称“送日子”。在成婚“日子”之前一天、几天以至十天, 有的地方还另择“吉日”举行“过礼”, 郑重其事地将礼金和龙凤礼饼、桂园、槟榔等礼品送达女方。在正式成婚日子, 全面致送聘礼, 女方也全面随送嫁妆。解放后以后逐渐册繁就简, 一般有定婚、请期、结婚三个程序和婚后延续的礼节。80年代以后, 旧俗中某些仪节、形式有所复苏, 特别是在农村, 在操办婚事的时候, 举行某些旧仪式、旧习俗。由此可见, 其实农民们还是偏向于较为传统的结婚方式, 旅行、集体婚礼等在农村还是少见的。尽管如今已经距离20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 但本次的考察访谈显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H镇的农民基本从未有过“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的结婚模式, 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在村内祠堂办酒席作为婚礼的主要模式, 只是可能各村各户在其他迎亲、拜天地等细节上略有不同。可见其实设宴招待亲戚朋友, 是农村里最常见也被视为最必不可少的, 以表示夫妻二人已经结婚的一种活动。

( 二) 1990 年代, 2000 年代, 2010 年代相同的结婚消费 项目的变迁

1. 婚宴

设宴招待一直是结婚消费最主要的部分, 从访谈中得知, 1990年后的几年间, H镇人结婚设婚宴的支出大约是1000 - 3000元之间, 而2000年后的几年支出则为20000 - 30000元, 到了2010年后至今, 支出达到了40000 - 50000元 ( 图1 ) 。当然, 婚宴的消费总额除了跟设宴的菜式有关以外, 还跟设宴的席数有很大关系。设的席数多了自然消费额也就会增长。但由于H镇各个村有自己设酒席的习俗, 有的村习惯设三天的流水席, 有的可能是只设三顿的流水席, 所以总席数较难统计, 在此就只讨论普遍情况下大概的消费支出。

2. 结婚服

20世纪90年代初结婚的受访者表示, 当时的新婚服饰非常简单, 可能当时大家还没受到那么多国外的风潮影响, 购买或者租借婚纱并不常见, 受访者表示“那个年代”新娘通常都是上百货公司或者哪里买一套全身大红的新衣服, 就算是“婚纱”了, 新郎则多数是买一件新的衬衣, 一条新的西裤就算是新郎服了。而且, 基本都是整个“婚礼”过程都穿着同一套衣服, 不会换其他的服装, 总花费大约为200 - 400元。

到了十年后的21世纪初, 也就是2000年开始的往后几年, 农村人的结婚消费已经跟十年前有了比较大的出入。首先最明显的一点, 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或者说是绝大部分的新人都会租借婚纱、新郎西服等, 并且他们并不是只租借一套衣服, 通常都会是2 - 3套, 新娘服包括婚纱、旗袍, 还可能有一套晚礼服, 而新郎的服装则是跟新娘的相对应的, 在这方面的支出一般是600 - 800元左右。

而到最近的几年, 即2010年后, 农村人的结婚消费则更是变化巨大了。如今的农村新人们会选择把婚纱和旗袍买下, 因为他们认为“买下来比一天天租还划算”, 婚纱的价格为1000元一件左右, 旗袍和新郎的西服会稍微便宜些, 大约不到1000块。相比二十年前几百块购买的新婚服装费用, 如今的服装支出翻了几番, 达到2000 - 3000元。

3. 家具

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的新人结婚都会有新婚大床和衣柜。在外面买一张普通的大床大约需要200 ~ 300元, 而质量较好的则要500元甚至更多, 衣柜的价格和大床基本相当。当时比较多的人自己做家具。自己做的家具相比出外购买价格更低, 还有很多是有这方面能力的亲戚朋友相赠的。到今天农村的新人也还是会选择大床和衣柜作为最首要的新婚家具。不过家具的价格也上升了不少, 质量好点的床和柜子都要1000 ~ 2000元, 更好的更贵, 而比较差的或者特价的才会有1000元以下的。如今的农村人已经极少极少用自己做的家具了, 即使有也可能是取个意头的小件家具, 而不会是像大床衣柜这种大型的、生活必需的家具。

4. 结婚摄影

有关结婚照片的方面, 上世纪90年代初受访者表示他们只是花了68块拍了几张结婚照, 在婚宴之时则没有任何现场拍照的摄影、录像等等。结婚照跟记录婚礼基本上没有关系, 总花费还不到100元。2000年后H镇新人相对开始流行婚纱照, 那个时期大多数的新人都会去拍一套的婚纱照或者艺术照以作纪念, 但是婚礼现场的摄影录像则还是比较罕见, 那时候的新人会自己用相机记录一下婚宴现场, 但是很少会请专业的婚庆摄影公司拍摄, 所以具体的数额主要是参照婚纱照的消费, 有高有低, 与新人本身的家庭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如今关于结婚照片, 结婚艺术照片几乎是所有新人都会拍的, 只要家庭条件不是太差, 价钱的差距也比较大, 少则一两千, 多则上万。至于婚宴现场拍照、录像更是已经发展成为常态, 只要家庭条件过得去的新人, 都会选择请婚庆公司帮忙记录婚宴现场的喜庆景象。当然, 婚庆公司的收费也出入很大, 最便宜的几百块, 而最贵的则达到7000元左右。

购置或租赁新婚服饰、购置新婚家具、拍摄结婚照片都是三个阶段的受访者都有的支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支出的金额有所不同。单单从1990年至今的农村结婚消费都有的三项消费习惯看来, 已经有很大的变化。首先婚嫁的服饰从简单变得越来越隆重, 数量和花式越来越多, 自然投入的金钱也越来越多。而新婚家具方面虽然内容基本都没变, 大床和衣柜成为一直以来最多人的优先选项, 但是价格和来源都有了比较大变化, 从以前的手工制作和几百块的礼品, 演变到如今都是商场购买的上千块一件的商品。最后, 三个年代都有的结婚照片, 更是有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 从68元的简单结婚照, 发展到了今天上千块购买婚庆摄影公司的婚宴全程拍摄服务, 可见农民们也越来越注重对自己婚宴 ( 或者说是婚礼) 的记录了。 ( 图2)

与时下的消费情况对比看来, 上世纪90年代H镇的新人结婚的支出还不高, 算是比较低的了。总花费才几千元 ( 2000元 - 3000元左右) , 远不到万元的支出。

与十年前相比, 2000年后H镇新人的结婚消费总额已经上升到20000元 - 30000元, 几乎是1990年代的10倍。不难推测, 十年间H镇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 在结婚上的资金投入比从前多得多。

( 三) 1990 年代, 2000 年代, 2010 年代改变的结婚消费项 目

除了三个年代都有的婚服、家具和结婚照片, 还有一些结婚的“必须项”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比如接亲的花车。1990年附近结婚的农村人, 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婚车”的概念, 不管是同村的、附近村落的、或者是村外的女性嫁入村里, 基本都是自行到村里等着, “吉时”到了以后就正式开始拜天地、婚宴等程序。当时农村里没多少人有足够的钱拥有或者聘一辆专门的婚车, 所以并不流行使用花车, 大部分的农村婚礼都不包括花车接新娘这一程序。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 布置婚车并用婚车接亲已经成为普遍的婚礼消费。H镇2000年普遍的装饰花车所需花费的总价大约为200 - 300元, 但到了2010年后, 跟花车相关的消费已经上升到数千元, 具体数字大约是2000 - 3000, 是十年前的10倍。当然, 对婚车的要求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高, 除了车本身的牌子要够响亮以外, 婚车车身的装饰也越来越细致。2000年附近的时候婚车装饰主要使用的装饰品是鲜花和塑料彩带花, 而近几年的装饰品则层出不穷, 鲜花、彩带、蕾丝、毛线球等等各种材质的饰品都被运用到了婚车的布置中, 力求喜庆又独特。

除了接亲的花车在各个年代表现不一样, 还有一样消费是以前的农村婚礼所没有的, 那就是婚宴现场的装饰布置。由于农村人结婚多数是在村里自家姓氏的宗祠设婚宴, 所以在访谈中提到关于婚礼现场布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时间段的受访者均表示他们那时候基本没太多的饰品, 基本上就是把宗祠的卫生搞好, 然后在门楣、门框贴上大红的喜庆对联, 还有在墙上以及其他适合的位置贴上“譈”字就算是布置好婚礼现场了。不过到了2010年后的最近几年, H镇婚礼现场的布置则跟城市里在酒店设宴的布置有所相似, 只要家庭经济条件支付得起, 新人们通常都会花1000—2000元聘请专业的婚庆公司或者自己设计然后请人布置婚礼现场, 比如会有铺红地毯让新人走进场的, 有在宗祠的各处贴挂装饰品的等等。婚礼也即婚宴现场的布置, 不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地“贴红纸”了事。

结婚消费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自然消费额也会随之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H镇的农民在自我身份构建的需要及同一阶层的示范效应基础上, 对于结婚越来越重视, 程序、仪式、布置等都搞得越来越繁复隆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H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结婚消费有了更多的金钱投入。

( 四) 农村新婚夫妇在结婚消费中的角色变化

从访谈中不难得知, 农村人如今筹办结婚事宜的支出大部分均有男方家里承担, 但是女方在嫁入男家之时一般都会携带一定数量的嫁妆。上世纪90年代的嫁妆可能是小电器一两件, 而进入21世纪后嫁妆的价值和数量更是一路看涨, 从十几年前的一辆摩托车到如今可能是一辆小车。由此可见农村人越来越重视新人婚礼之余, 也可以看出女方家庭在结婚这一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及以前, 在新婚这一过程中新郎更多地扮演主动的角色, 在新郎家进行婚礼, 新郎家人操办起大部分跟结婚相关的事情———购买物资、布置好场地、做好拜天地的准备、甚至盖好新房等等, 并且由于多数是男方家承担结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支出, 自然在结婚这一过程中新郎便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事权。[11]但随着时间推进, 男女平等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而且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 随着男方家庭不再承担结婚的大部分支出, 女方家庭为了自己女儿婚后的生活有所保证, 也开始付出越来越大数额的嫁妆。这部分数额巨大的嫁妆, 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方家庭在结婚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因为尽管“主场优势”还是在新郎一方, 但是由于资金的投入不再只有男方家庭, 所以女方家庭作为这段婚姻的另一重要“投资者”便有了更多做决定的权利。

还有一项十分显著的变化, 就是20世纪90年代新娘从家里带过来的嫁妆一般是能在婚后生活用上的实用物件, 比如衣柜、自行车, 经济条件好的可能有小家电等, 而到了最近十年, 嫁妆一般都已经转化为与实物等值的金钱。这说明新娘在结婚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权变大了, 并且她们的需求与感受开始被重视, 因为她们不再需要依靠实物的存在来保证婚后的生活水平, 这笔作为嫁妆的资金成为了夫妻婚后共同的财产, 对夫妻共同的生活起保障作用。

诚然, 尽管新娘一方在结婚事项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毕竟我国的传统观念以男权主义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主, 所以在实际情况中, 婚姻过程中做主的大部分还是新郎一方。但是新娘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的权利相比以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并存在发展的空间, 比如男方操办的婚礼需要征询女方的意见; 夫妻婚后的生活不是只有女方扮演照顾家庭的角色; 男女双方一同维持家庭的美满并且各自分别在外赚钱养家等, 妻子一方不再是只留在家里为家庭服务而与外界基本不接触, 而且不再是只有接受安排没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的生活状况。

四、影响 H 镇结婚消费变迁的原因

( 一) 经济因素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进, 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可以说是成几倍增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结婚消费水平的不断“水涨船高”, 其实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巨大的作用,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结婚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所规定的轨迹在变化。

1. 农民收入提高

近年养殖、种植技术的改进, 加上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这些都使农民的收入增多, 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能力的增强是结婚消费变迁的直接原因。近年来H镇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 他们在解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温饱以后, 还能有足够多的余钱投入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尽管无法通过调查或者向官方索取得到近年H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数据, 但是在访谈中, 问到如今的结婚消费投入的变迁, 当地人显然是最有体会的。当笔者问及为什么结婚消费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时, 有相当多的村民表示“近几年赚的钱多了, 一生人一次, 能做好点就弄好点咯”, “现在收入多了嘛, 可以花的闲钱自然也多咯”, “一辈子就一次, 现在给得起当然要给自己儿女一个风光的婚礼嘛”。由此可见,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确实有所提高, 并且提高的幅度足以支撑他们在改善生活水平满足生活需要以后投入更多到新人的婚礼去。他们的回答虽然各种各样,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钱挣得多了, 生活比以前富裕。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或稳定毫无疑问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有了物质保障自然生活水平就会有质的提升, 也能让他们除了基本的生活以外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更进一步的追求。

2. 农村青年职业的改变

从前的农村村民多是世代相传地在村里以耕地、养殖牲口等为生, 甚少外出务工。而且从前的进城务工农民毕竟还不是多数, 可能只有少数通过读书、农民工进城热潮等契机进城务工。但是如今除了春节之外, 到H镇接触到的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年轻男女一般都外出打工 ( 还有部分是读书成绩优异的外出上大学) , 很明显, 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务农种田的收入要多, 而且能走出家门, 在城市里立足, 也说明这个家庭及个人在当地农村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社会关系。并且不难看出, 如今的H镇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情愿留在家中种田务农了, 他们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实现独立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 还为了在城市里工作相比农村能有更高的收入。

农村青年近年来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始拥有独立人格。通过社会流动, 青年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并开始通过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因为农村青年在外获取的信息更多元化, 他们会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 也加快了落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二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青年在进入城市工作以后, 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实在、节省等传统农村人惯有的想法, 他们变得更加注重结婚的象征意义和表面形式。他们想要得到一个更加“独特”、“难忘”的婚礼。在调查中, 2l世纪后结婚的年轻夫妻或者未结婚的年轻人的想法, 大多是比在农村的老一辈多赚了钱, 结婚的时候就要像样些。“毕竟是出去过的人, 在外面见识也不少, 城里人结婚都是轿车、婚纱在豪华酒店里设宴什么的, 我们不能和别人比, 但回来结个婚起码不能太寒酸了。”但是20世纪90年代结婚的夫妻, 则比较少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婚礼大多数都是要求实实在在的, 图个喜庆, 并不追求过多的花俏装饰等。通过对比可见, 职业的变动所带来的农村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结婚消费也在逐年上升。这种上升是由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后把城市里的新风气新观念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加以宣扬推广而产生的。

( 二) 家庭因素

家庭在社会中是最初级的群体, 虽然一个家庭对于一整个社会的影响显得十分小, 但是结婚就是为了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 并且很多个小小的家庭组合成了社会, 所以家庭因素对于农村社会结婚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结婚的一批人, 大多数还不是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 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独生子女, 加上农村的经济条件落后, 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家庭根本无力给每个子女都办一个豪华的婚礼, 每个子女能分到的可能都只是为数不多的一笔资金, 加上这笔钱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婚后的生活相关, 所以那时候的农村人结婚消费基本不可能太高。加上那时候结婚的新人, 他们的父辈就是经历简朴、实在的婚礼走过来的, 他们的父辈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关于婚礼的其他丰富或花俏的想法。家庭经济环境的限制和父辈思想的影响, 让他们基本不可能办一个十分华丽的婚礼。但是到了21世纪以后, 相当部分的农村新人可能是独生或者只有一个兄弟姐妹, 家庭可以给予的结婚资助自然有所增多。年轻一辈与老一辈的思想有了交流和碰撞以后, 通常都是长辈由于宠爱自己的孩子而任由年轻人自行安排处理。加之农民收入的增多, 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以后的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 都让他们更有资本也更有理由支付结婚的更高消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21世纪后H镇年轻人进城务工明显增多, 所以伴侣不再局限于同镇、同村的人, 有更多与外界的交流, 对象也可能是外地人。各地结婚习俗的结合、伴侣的家庭经济状况等, 都会对农村的结婚消费产生影响。在H镇内, 如果伴侣是城里人嫁到农村里的话, 那婚礼也必定会搞得更加隆重, 因为城里人对待婚礼的态度本来就比农村的更多样化、繁复化, 他们的家庭灌输给他们的思想会比农村里的更为重视结婚的形式、排场等等。

( 三) 社会文化

农村长久流传下来的关于婚嫁的习俗对农村人结婚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据被访者反映, H镇的人对结婚的一些礼数要求比较多, 追求好意头, 尤其是十几二十年前, 当时思想没有那么开放, 人们对结婚“吉利”的要求也特别多。比如要选个好彩头的日子, 新婚二人要看生辰八字, 出嫁也要选吉时等等……不过近年来随着思想的开放, 农村人走向城市, 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多, 所以尽管老一辈的农村人还是比较看重这些传统, 但出于对年轻人尊重以及爱护, 很多习俗已经被尽可能地简化, 比如可能不再那么注重二人的生辰八字, 选择方便亲友参加婚宴的吉日而不只是单纯的吉利日子等等。

随着传统习俗的日渐简化, 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很多婚庆文化被加入到农村人的婚礼当中。比如上面提及的婚纱、花车、结婚照等等。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益增多, 年轻人由于外出读书、打工等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信息, 也会逐渐被外部的价值观影响乃至同化, 故而他们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城市文化的影响。资料显示, 某些农村还有年轻人旅行结婚或者参加集体婚礼。但仅就H镇的情况来看, 这些比较现代潮流的结婚方式还是极少数, 因为即使到了2010年后, H镇也基本都是在自己村里宗祠举行传统婚礼的多。

尽管传统的结婚习俗被简化可能使结婚消费有所减少, 但是其实新结婚文化的冲击和加入使农村的结婚消费有了更为大幅度的增长, 因为这些新鲜的婚庆文化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为了获取利益而推波助澜, 新人们又通过交流互相仿效。加上本身城市人办婚礼就会更加讲究, 投入的金钱更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人结婚时对经济支出的考量。

( 四) 国家政策

毫无疑问, 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 但是也依然受制于国家的市场需求, 所以导致部分农民开始出外务工。所以上世纪90年代结婚的农民, 婚礼依然相对简朴, 因为可用资金确实不多, 即使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也不见得收入会很高。不过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尽管此时农民工进城已经十分普遍, 但是这一政策使得依然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所要负担的家庭生活支出费用也相对减少, 加上近年来, 国家对农民工的帮扶政策有增加的趋势, 农民工在城里的薪金、生活水平等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所以他们自然有更多的钱投入婚礼。

此外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这基本阻止了农村人“多生孩子多有劳动力”的可能性, H镇的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是2个孩子, 部分超生的也不会像几十年前十个八个孩子那么多。如此一来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 自然经济压力也相对降低, 相应地每个孩子所能得到的结婚资助会相对更多, 正如上文所说的, 结婚消费的增多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在H镇里, 晚婚晚育政策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极少数还是留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相对较早结婚。但是如果是进城生活的年轻人, 受城里的思想以及国家这一政策的影响, 他们一般都会比较晚婚。晚婚也让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打拼自己的事业, 然后积蓄更多的资去组建家庭。这样一来, 结婚的时候花钱也更有余地。

五、结语

通过对1990年代, 2000年代, 以及2010年代结婚的人群进行访谈和观察, 大致了解这三个年代H镇的结婚消费内容、方式等, 并且归纳出H镇结婚消费的变化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 结婚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换句话讲, 人们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 是与社会的变迁相适应, 他们的行为传达出新的信息。

从图3看, H镇内的农民新婚消费总趋势是越来越高的。婚宴的消费2000年后跟1990年附近相比几乎增长了十倍 ( 由于数额差距太大影响其他消费项的变化对比, 所以婚宴消费额并未列入到图表里) 。到了2010年后所有的结婚消费都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结婚照、婚车和场地布置的费用, 大大高于以往在这些方面的消费。婚服和家具的消费虽然相比其他四项提高的幅度不算特别大, 但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见其实近年来农村的结婚消费均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上升幅度并不少, 农村人在结婚消费上可以花费的项目种类也越来越多。从总消费额看, 在H镇三个年代的结婚消费支出大约为2000 - 3000元左右, 30000 - 40000元左右, 以及90000 - 100000元左右。

H镇结婚消费的增多, 除了受上述的经济、家庭、社会因素影响, 还说明一个问题, 我国物价的上扬速度十分快。在农村办一场婚礼, 即便花样再怎么繁多, 也不可能使总消费额在短短十年间上涨十倍。在当今社会, 很可能人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上涨速度甚至超过了他们收入水平上涨的速度。所以即便是用在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上的花费, 也可能是从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而H镇结婚消费的上升和花费项目的增多, 看出农村人操办婚礼越来越多地与城市有所关联, 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明显增多了, 这跟农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出外务工有很大关系。农村人习惯回乡办婚礼和设宴, 即便是外出务工的或者是出外念书的, 也都会回乡举办一场体面的婚宴。这其实是农村父辈对于儿女回到身旁的一种渴求表现。儿女尽管出外务工, 经济独立了, 但是仅靠他们自己的经济实力或许还不足以办一场体面的婚礼, 所以需要回乡得到父母的资助, 而父母在乡里的婚礼进行过程中, 也满足了希望被他人知道自家孩子长大成人的心情。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只是回乡举办婚礼, 婚后还是小俩口回到城市居住和工作, 甚少有回到村里生活的。这或许也是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的想法, 他们渴望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创一番事业, 希望自己独立, 也希望能够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并追求更加体面的工作。

总体而言, 导致H镇结婚消费产生变化 ( 主要是消费额上升) 的原因是多样并且复杂的, 而其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消费的背后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笔者以證庆市H镇所做的结婚消费研究只能是广东农村结婚消费实际情况的缩影, 以个案事实为主要分析材料, 个案局限性, 无法穷尽各种消费现象, 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红娜.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刘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基于西方消费理论的实证检验[J].中国发展, 2011, (3) .

[5]郑元敏.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 统计教育, 2008, (12) .

[6]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7]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8]张春艳、李凤英.中国当代婚姻仪式及消费习俗的变迁[J].文化学刊, 2009, (6) .

[9]王小蕾.当代农村家庭结婚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9) .

[10]陈创练、李艳军.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7, (7) .

广东肇庆 篇6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推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 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不利于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调查中,有66.9%的企业将“资金不足”作为第一位的问题。 而融资难的最大障碍就是担保难, 信用担保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服务平台。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联系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对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而大力发展信用担保行业, 已成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

二、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为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肇庆市从2005年开始成立专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近年来,担保机构根据肇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担保服务, 使更多的企业具备银行发放资金所要求的条件,提高了中小企业的首贷率,为改善肇庆市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推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担保行业发展迅速,担保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在短短的七年间, 肇庆市信用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2005年首家担保公司成立至2012年12月底止, 经肇庆市中小局备案的信用担保机构已有14家 (另外还有28家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截至2012年底,全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已累计达23.47亿元,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金1.68亿元,是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0.75亿元的2.23倍 ; 担保资金总额21.3亿元 , 为全市1 759家中小企业累计提供担保贷款48.82亿元 ,其中仅2012年就为332家企业担保融资11.33亿元。 担保机构作为扶持肇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和帮手作用已充分显现, 对肇庆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担保方式不断创新,担保品种不断增多

肇庆市担保机构把担保业务的开拓和品种创新作为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抓, 担保品种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担保机构业务经营范围来看,除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外,还竭力满足客户需求,新增了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合同履约担保、工程担保等多种类型的担保品种,高效、便捷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经营需要。

(三)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营运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肇庆市政府的主导下,担保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多,通过不同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担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抵御和控制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肇庆市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总体较好。 截至2012年底, 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代偿总额1 857.1万元,代偿率仅为0.38%,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以下的标准。 这反映了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较好,运行质量高,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2008年的广东省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中,肇庆市本土的两家信用担保公司均被评为A级。

(四)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拉动了肇庆市经济的发展, 在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据统计,2012年,肇庆市受保企业增加就业1 361人 ,增加销售额39 605万元 ,增加利税3 138万元 , 社会效益显著,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肇庆市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成效显著, 而且从总体上看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无论是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还是民营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风险的控制都十分谨慎。 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肇庆市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 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 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第十条规定, 将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实行地区分类管理,肇庆市被列为一类地区。 按规定,一类地区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 即注册资金需在1亿元以上方可办理融资担保业务。 而肇庆市的部分民营信用担保机构由于注册资本未达要求,未能得到银行的认可,因此一直没有开展业务。目前在肇庆市工商登记从事担保业务的机构有40多家,但实际上跟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融资的只有5、6家。 这样严重影响了担保业务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肇庆市担保行业的发展。

(二)担保融资收费偏高 ,占用企业部分资金

肇庆市的企业担保融资费用偏高。企业担保融资贷款, 除支付银行的正常利息外,还要支付担保公司贷款额2.5% -3.5%的担保费 ,成本比在银行直接贷款高30%,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同时,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作担保,承担一定的风险,银行要求担保公司提供贷款额10%-20%的风险保证金,而担保公司也将该保证金转由企业承担,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实际可用资金减少,融资成本却大大增加,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对担保融资望而却步。

(三)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与收益不均衡

成熟的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应由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按8︰2、7︰3或6︰4的比例分担。但目前银行考虑到肇庆市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偏小,实力较弱,且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便要求信用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不够积极,从而造成信用担保机构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等, 导致信用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担保机构人员素质偏低

信用担保是一项专业性极强, 并具有较大风险性的工作, 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需要掌握金融、财务、法律、审计、项目评估、企业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的人才。而目前肇庆市大部分担保机构的人员配置是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从业人员能力及素质普遍偏低。 据调查, 至2012年底肇庆市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01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29人,占29%;本科以上学历的23人,仅占23%。 而且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担保业务,运作不规范,缺乏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手段。 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肇庆市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

(五)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1.金融机构收集 、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不具备全面性 。 当前肇庆市的金融机构收集、 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内只反映了企业一般对外的静态信息(如营业执照号码、税务登记证号码、代码证号、法人名称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动态信息,在金融机构的企业征信系统中很难真实反映,如企业年检时所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同时还存在信贷、担保等信贷信息的漏报、瞒报等现象,使得这一企业征信系统所查询出来的数据无法做到全面真实反映企业情况,使企业征信系统效果和存在价值大打折扣。

2.中小企业尚未建立有效对外提供信息的平台 。 据调查了解, 肇庆市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企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和实用的信息软件, 当前还没有建立起属于企业自己的信息系统, 企业对外公布信息仅仅只是通过纸质的材料、 报表对部分单位进行申报,而企业大量的如经营产品、市场状况、经营环境、财务状况、诚信经营、信誉程度、回报社会等重要的动态信息无法通过有效的信息平台全面真实地向外反映提供。而且,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在信贷合同签订、 所融资金到位之后马上就出现了道德风险,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做掩护,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有意逃避、脱离金融部门的控制监督, 造成银企信任危机严重化。

(六)缺乏对信用担保行业统一 、规范的监管

按照目前的法规规定,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于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工商部门规范其经营范围时均有“不含金融业务”或“不含融资担保”等字样。 但是肇庆市的部分民营信用担保机构存在民间借贷等跨经营范围的不规范行为,有的信用担保机构不以担保为主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借贷需要。担保行业这种鱼目混珠、信息不对称现象给银行授信和风险管理以及政府的政策管理和担保行业的自律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了担保行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一直以来,肇庆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就存在着多个管理部门。 中小企业局、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财政局、发改局、税务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都参与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 这种状况在实践中极易造成管理中的脱节和扯皮,严重影响管理的效率。

四、推动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担保机构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通过扶持与引导,健全信用担保机制,努力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逐步完善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 。 首先建议由政府部门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对管理规范和业务发展稳健的专业担保机构进行注资。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作为风险基金,一是用于分担担保机构在担保贷款时需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 建议政府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能为担保机构解决担保金比例在3%以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担保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二是用于形成担保业务的风险补偿资金。结合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对融资担保业务出现代偿的,由政府专项风险基金弥补5%左右的代偿损失。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担保行业的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从而进一步推动肇庆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刺激融资担保业务的发展。

2.实行担保费专项补贴政策 。 对于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找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是不得已之举。因为要办理融资担保贷款, 企业除支付正常的贷款利息外还需支付相应的担保费,融资成本较高,也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 因而建议对肇庆市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根据担保额实行担保费补贴政策,由政府财政安排资金,阶段性地对中小企业申请融资担保贷款所需支付的担保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积极性。

3.完善奖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除了对新办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一次性补贴、按月均担保余额的0.3%给予扶持补贴外, 市财政还可对信用评级达A级以上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企业贷款没有造成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并注重奖励金发放的时效性,充分调动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积极性。

4.优化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环境 。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信用担保机构举办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介绍会、 融资座谈会、融资现场辅导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拓宽信息渠道,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选择担保融资贷款,从而推动肇庆市信用担保机构更好发展。

(二)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反担保条件和收费标准

目前, 在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扶持力度基础上,信用担保机构可适当降低反担保条件,适当减免企业的风险保证金,并将收费标准适当下调,建议降低到3%以下,从而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融资的竞争力。

(三)银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 ,实行风险比例担保

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是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银行与信用担保公司之间存在利益协作关系,为促进担保行业更快发展,必须尽快建立风险分担模式。 目前肇庆市信用担保机构要承担100%的风险,这是很不合理的。贷款银行因为担保机构的担保而直接受益, 所以银行应该承担部分贷款风险。 建议银行与担保机构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 合理确定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比例, 积极为担保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显然风险比例担保可以避免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绝对集中于担保机构, 同时还会增加协作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及贷款监管责任,保障信贷资产安全,这是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 )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担保机构 的专业队伍建设

首先,担保机构可通过人才市场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其次,要加强对担保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建议由市中小企业局积极组织肇庆市担保人员参加风险识别与控制、 提高操作水平等各类业务的在职培训。再次,信用担保公司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进修,加强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最后,要重视人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专业特色。 通过以上举措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拓展能力,从而提高担保机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担保机构良性发展。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 ,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

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用缺失和信息失真是制约中小企业进行正常融资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处理复杂化、信息交流扩大化的当前,如不能很好地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对接方式问题, 必将会进一步加大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信息掌握程度的间隙,使这一难题更趋复杂化。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 在已挂网运行的中国中小企业广东肇庆信息网上设立互动式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信息公告、向企业推介金融产品、 向金融机构推介企业产品和项目发展资金需求情况、在线咨询、在线投诉、通过链接金融网站向企业宣传最新金融产品和办事程序等多项服务, 从而建立起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贷款人信用记录的“征信系统”查询程序, 进一步推动信用担保机构服务体系建设。

(六)加强外部联合监管的力度

应明确监管主体,以强化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建设,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监督体系。 当前,肇庆市中小企业局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沟通信息,强化对信用担保行业的市场监管与规范引导,促进其有序运营和健康发展。 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担保企业的年检、 变更登记时,应重点关注其主营业务的组成、营业外收入的来源、注册资本实收情况等的变化,监督担保企业规范经营。 尤其对办理贷款垫资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要加以规范,加强监管,防止其演变为非法金融机构。 一旦查实有信用担保机构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摘要:信用担保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途径,但目前信用担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广东省肇庆市的数据,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对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广东肇庆 篇7

邻里交往是居住环境和社区生活中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使得邻里关系被大大削弱[1];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以及其他社会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社会关系,这也是邻里交往重要性被削弱的另一原因。然而,事实上阻碍现代居住区邻里交往的除了上述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居住区空间的营建不够合理,使得小区规划忽视了社区感和家居感。城市住宅从过去宽敞自然的住屋形式演变为现代高度密集的“鸽子楼”形式,仅仅解决了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却忽视了邻里交往的社会生活质量。有限的居住区外环境,正是现代居住区邻里交往的重要渠道及物质载体,因此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与居民邻里间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邻里交往与地域性

2.1 邻里交往与地域性内涵

邻里是1915年Robert E.Park首先提出的概念,后由佩里发展为邻里单位理论。尽管邻里包含一些密切住户社会交往的思想,但它更强调居住的物质方面。直到二战后Milton Kolter关于“邻里”的理论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邻里是与居民关系密切、非常熟悉、经常使用而认为是“自己”的区域,其边界因为个人爱好、年龄、文化、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固定的“游移”状态[2]。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从居住空间邻里交往自然发生的自愿行为的交往。

所谓“地域性”从地理学角度来讲,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外部社会环境两方面。根据人地关系互动理论,居住区建设也有明显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一方面因为住区成员单位、群体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因为居住区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地域空间。

我国居住区建设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区建设。由于地域性的差别,我国城市化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情况,这在沿海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些地区的住区建设中,城市居住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概括地说有两点问题:首先是以高层为主的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大、制约条件多与稳步提高的居住环境质量之间的问题;其次是广东沿海地区因为改革开放的冲击,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迁移进来的居民较内地的多,再加上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从某种程度上切断了原有社会网络、人际交往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等,使商住区居民同质性降低,社区文化开始贫乏,归属感减弱。种种原因给社区管理、社区环境、邻里交往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类问题的解决远非建筑师、规划师所能做到的,但也并非无能为力,可从环境、规划方面给邻里交往营造空间,使得社区环境更加完善。

2.2 肇庆居住区地域背景及发展

广东省肇庆市地处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享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砚都”之美誉,2006年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因此被形容为有着“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一方秀土”。2009年广佛肇城际轻轨全面开工,为广佛肇1h经济圈的开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际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边界”的日渐消融,使“工作在广州,居住在肇庆”成为可能。肇庆的众多美称及其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有着“珠三角后花园”之称的城市如何着手共建美好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的邻里空间,将是规划者的首要任务。

3 肇庆城区邻里交往空间调查现状

邻里交往的成因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研究人们通过何种方式认识邻居或住区其他居民有助于我们了解邻里交往产生的机制,从而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手段强化这一机制,进而有助于交往的形成[2]。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居住区居民邻里交往现状及居民期望的邻里空间,本次问卷调查以肇庆市端州区有代表性的8个商业居住小区为例,其中每个小区发出问卷65份,共520份,组织2008级园林的学生分为8组分别对8个居住区进行调查,探讨特定地域背景下的住区园林环境对居民交往空间的影响。时间上主要选择在下午5~7点,分3天进行,分别选择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性别、年龄、职业等对邻里交往的影响,居民交往途径,小区户外环境与邻里交往的关系,居住区道路设置与邻里交往等方面。

3.1 性别、年龄、职业与邻里交往

对8个小区520份的居民问卷调查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龄段主要分为:1~12岁、13~18岁、19~26岁、27~45岁、46~65岁及65岁以上;从问卷结果中发现:从户外休憩活动频繁、邻里交往频度总体上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以46~65岁年龄段的居多;交往途径通常是因为遛宠物、散步、闲坐休憩或照顾幼儿。1~12岁的儿童主要分为3个阶段:1~3岁一般有家庭直接看护,其活动范围及地点很大程度上受到看护者的影响;4~6岁入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性,中小学生对环境的选择相对有更多的要求,但主要是寻找年龄相仿的伙伴玩耍。儿童对环境的感受——邻里关系、安全感、舒适感等表现并不敏感,但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对户外活动的热爱更是其他年龄群的人们无法比拟的。中青年虽然是住区的主要居住者,但正职壮年的他们既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又要培育下一代,有时还需要照顾长辈,闲暇时间较少。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和婴幼儿对住区环境利用率较高,而且中青年也往往是因为老年人或孩子的关系与邻里发生交往。

从职业的角度看,不同的社区居民的职业构成有所不同,调查起来相对较为复杂。调查中发现教育工作者、行政机关等事业单位的居民对居住区的环境及邻里交往要求更为迫切;而对于私营企业、个体或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居民来说,大多对邻里交往、社区环境持“不反对”意见。

3.2 居民户外休憩活动的时间特征与邻里交往

问卷中涉及居民一天中在小区户外进行户外活动经常是在什么时间段。8个小区中调查结果大致相似(表1)。从调查结果可知,居民到户外活动、休憩选择在傍晚(16~19点)和晚上(19点以后)的居多,而选择中午(11~13点)和下午(13~16点)两个时间段的相对较少。

3.3 邻里之间发生交往的主要途径

现代的商业居住小区——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兴的居住区,如中源名都、锦绣莱茵、嘉湖新都市等,居民通常是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地域,加之肇庆的地理位置属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地域范围,每个小区居民基本属于各个地区的大融合,在问卷中还设置了关于居民邻里交往及认识的途径(表2),调查中发现在8个小区中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可能的认识方式是“经常碰面”和“户外休憩、溜宠物”,其次是“通过孩子”,出乎意料的是通过“户外环境锻炼”方式认识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证实了日本学者应用社会测量学方法对邻里关系进行的调查结果:邻里关系的密切程度符合社会心理学的“邻近性”原则,即住得近的人容易成为朋友[2]。

3.4 邻里交往与社区园林环境

此次调查的目的即社区园林环境、地域性差别对邻里交往的影响,笔者此本次问卷中重点调查了居民对所居住的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看法、要求以及期望有什么样的空间场景等(表3),8个小区的调查结果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期望“优雅舒适的户外环境能促使更多的人到户外,激发邻里交往”的均在50%以上,其次是居民认为邻里交往与居住区园林环境关系密切,户外活动场地是交往发生的主要场地。这说明居民期望通过合理利用室外空间、改善园林环境以促进邻里交往的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园林景观中各景观要素对邻里交往的影响,调查中还了解了居民渴望在小区环境中有什么样的景观要素、景观场所等(表4)。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可知,居民期望通过改善户外园林环境来弥补邻里之间交往机会的不足,从表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小区的调查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最迫切的期望是“有较多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其次是“有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活动的设施”;这两方面的诉求加起来几乎占每个小区调查中的65%,这也印证了杨·盖尔所说的“与驻足停留对物质环境的要求相比,步行和小坐的要求更多,也更综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停留可以看做步行状态因某种原因而中止,而且是可能发生的小坐行为的必然起点。

3.5 邻里交往与住区步憩空间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曾提到: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但步行的目的有多种,如因公务而步行、观光或散步等,但步行交通的特点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决定了对物质环境的一系列要求[3]。居住区中的“步行”不能单纯地看做一种“交通类型”,而是身体和心理放松状态的低强度活动,即可以称之为“步憩”。步憩行为是步行过程中对环境信息把握的过程,也是发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体验空间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兴趣的一个过程。因此居住区中道路空间的处理对居民户外活动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者在问卷中设置了关于小区道路建设对邻里交往的影响,题目是:“从实现更好的邻里交往的角度,您认为小区道路需要做哪些改进?”(表5),从8个小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有40%的居民期望在居住区道路两旁适当布置休息空间和休憩场所,同时有30%以上的居民期望改善道路两旁的绿化以吸引居民停留脚步。这也说明了步憩过程中的停留需要某种条件,即适当的休憩空间及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如图1所示,可在小游路上设置与环境融合的花架,供步憩者停留下来小憩或欣赏景观。

4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16个问题,基本都是围绕住区园林空间构建对邻里交往产生的影响问题展开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居住区的园林环境建设能促进邻里间的交往。为了提高住宅设计水平,促进肇庆城区住区环境的发展,改善居民交往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以下几个观点。

4.1 突出住区园林风格及地域识别性

特定地域的物质和精神形态,是在特定环境的条件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气质”——这种与生俱来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使人们能够区别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唤起公众对特定地方的认知[4]。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园林风格及唤起居民对居住环境场所的识别性是不可缺少的。所谓园林风格,能反映地域性差别,补充居民对环境的识别性及归属感。肇庆地处珠三角地带,具有着丰厚的岭南古典园林气息,又加上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为其住宅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熟悉的、可识别的地域园林文化能吸引居民走出居所享受户外环境,为邻里交往提供可能。

4.2 开辟住区休憩娱乐场所,为居民提供交往场地

4.2.1 加强宅旁绿地场所开发

从交往途径看,“同一栋楼经常碰面”几乎是所有情况下都处于第一位途径,这表明,在规划设计中创造使住区居民能经常碰面的机会和可能性,对促进住区邻里的形成、改进交往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宅旁绿地建设可以为“就近”的居民进一步接触、交流提供场所(图2)。

4.2.2 加强点、线、面结合的“多义景观场所”建设,营造动、静结合的流动空间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住区步憩空间建设对邻里交往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要求在“道路两旁布置休息空间和休憩设施”的,在8个小区中均占35%以上;同时50%以上的居民认为舒适优雅的园林环境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从交往途径看,除了“同一栋楼经常碰面”外,“户外闲坐、休憩”、“散步、溜宠物”等也是最可能的认识方式(图3)。

以上几个因素表明,住区景观环境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途径,以休憩环境的美学功能为价值取向的。因此,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中尽量加强线形道路、点式小憩与面式综合休憩空间,营造具有多种使用可能的流动的“多义景观场所”。

4.3 注入住区文化建设,促进住区邻里交往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居民聊天还发现,居民除了对实质环境方面的追求之外,营造和谐、有序、赋予归属感的社区空间也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愿望。根据肇庆的地域特点及人口特性,应在居住区中营建反映地域生活的空间环境,创建有肇庆特色的各类文化设施,如地区性文化雕塑、乡土植物、文化宣传、体育、娱乐活动等,也是增加邻里交往、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摘要:从园林环境景观设计的角度对肇庆市城区有代表性的8个小区的邻里交往空间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居民对居住区交往空间构建的愿望及要求,包括创设优雅舒适、有归属感的园林环境空间;实用多样的宅间交流场所;营造丰富多样的供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空间及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创建丰富的观赏空间及儿童活动场地。

关键词:地域性,居住区,园林环境,邻里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杜宏武.珠江三角洲住区休憩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广东肇庆 篇8

“教育云”是美丽的传说

访谈者:黄老师好。据我所知, 肇庆市在2012年就开展了区域教育云的建设。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建设“肇庆教育云”。

黄国洪: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2012年8月, 在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将“粤教云”计划列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云计算技术的重要理念就是统一部署、分级管理、资源共享, 非常适合肇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同时, 肇庆市各级领导和师生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以及较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 比如我们开展的“市教育专网”建设、“村小直通车”建设和“农村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室”建设等, 积累了一些花少钱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因此, 开展“肇庆教育云”建设便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访谈者:您最初理解的“教育云”是怎么的?

黄国洪:我认为, “教育云”在项目设计阶段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设计是将人的某种需求或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 以理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人的需求表达越具体, 设计就越完善。为此, 我查阅了国内外很多有关教育云的资料, 分析研究教育云的一些基本特征, 归纳起来主要如下:一是教育云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广东的教师可以利用北大附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农村的学生可以远程聆听城市教师的授课等。二是教育云可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即“云”端的学习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推送学习资源, 实现因材施教。三是教育云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云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跟踪学生的学习成绩, 预测学生的发展趋势。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对过去所做的事情能描述得很具体, 而对未来将要做的事情却只能描述一个大概。如我们能把讲授法教学模式描述很具体, 但对云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只能描述一个模糊的概貌。因为模糊有距离, 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美好描绘, 也有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诱人幻想。如教育云能促进“无疆界学习”, 使教师职业和学校教育逐步消亡等。

“教育云”是信息化学习共同体

访谈者:“教育云”看似很美。黄老师, 你们如何把这个“美丽传说”逐步变为教育现实?

黄国洪:2012年底, 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 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帮助下, 我们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超级计算和同步区域云的教育资源中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广东省政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粤教云”工程、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基于区域教育云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和应用研究”等研究, 在教育云的搭建和实践应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建设了分布式虚拟化计算平台。以市教育资源中心为主节点, 各县 (市、区) 教育资源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分节点, 通过市教育专网和虚拟化计算平台, 把各节点的云计算服务器、存储器连接起来, 分级调度和管理, 形成了功能强大、方便灵活的区域教育云基础计算平台。二是开发了教师教学设计平台和学生学习管理平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利用知识管理、内容和应用聚合、服务定位和发现等技术, 开发了基于教学工作流和学习活动流模型的教学管理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 向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内容推送, 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 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三是建设云端的教育资源库。运用异构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 重新梳理、分类原有的教育资源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资源整合及独特的调度技术, 部署中央数据库, 将分布于各地的特色资源重新整合并呈现于教育专网的主节点上, 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应用终端的使用需求。四是建设智慧课堂和无线校园。以原有的校园网为基础, 运用无线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搭建智慧课堂和无线校园, 以满足移动终端的使用要求。

访谈者:在部署“肇庆教育云”建设过程中, 您有什么发现吗?

黄国洪:随着项目建设和应用实践的展开, 我们发现“设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但我们进入教学业务平台和资源开发时, 发现目前能描述清楚的教学流程都是旧的教学模式、旧的资源呈现方式, 而这些并不是我们期待的。所以教育云的建设除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之外, 还应该包括人的思想建设和行为模式建设。要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思想,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才能开发出我们期待的“教育云”。因此, “教育云”是一个由硬件、软件、资源、人和模式组成的信息化学习共同体。当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 信息化学习共同体中的要素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云也就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教育云是根据人的需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根据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 教育云是一个复杂系统。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 , 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联动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当各子系统相互共生、相互协调时, 整个系统发挥的功能就可能大于或等于子系统各自发挥功能的和。教育云的建设和应用不仅要统筹教育云系统各要素, 更要统筹教育云系统与教育、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及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云系统的内外关系, 是我们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思考的角度和实践的依据, 也是我们构建“信息化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教育云”是“涅槃”的凤凰

访谈者:教育云从设想中的“美丽的传说”, 到建设中的“信息化学习共同体”, 经过一番理想与现实的“切磋”, 您认为教育云的建设和应用重点应关注什么?

黄国洪: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因此, 除了应关注云计算技术之外, 重点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通常有五个环节, 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如果对各学习环节进行场景分析 (即观察各环节的时间、地点、同伴对学习效益的影响) , 我们会发现除听课环节的场景较佳外, 其他学习环节的场景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教育云要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学习环节的理想情景, 要根据不同环节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技术支持, 要根据教育云的技术应用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学习环节的理想情景, 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访谈者:从美的设想, 到眼前的现实, 您对未来的“教育云”有何期盼?

黄国洪:这里我想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 我们到一所山区农村小学教学点听语文课, 上课的是一位满脸胡茬儿、年过半百的男老师, 他用带有浓重乡下口音的普通话教孩子们识字。孩子们听课很认真, 只是目光有点呆滞, 不敢直面跟生人说话。在课后的交流中, 我们才知道他是学校的校长。之后, 我们为农村小学教学点搭网络、配电脑、装多媒体教学平台, 开展远程培训和教研活动。后来, 我们再去那所教学点听课, 校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 他可以用“教育云”上的多媒体课件教语文课和音乐课。跟学生聊天, 学生敢于看着你说话, 眼里流露出一点自信和童真。

广东肇庆 篇9

2011年1月5日, 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暨会长办公会议。广东省经信委孙鮀生副巡视员、省经信委梁荣英副处长、肇庆市经信局王民侠副局长、封开县政府常委、副县长欧植深、经贸局黎宗灌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35位副会长和常务理事或单位的代表, 冒着严寒, 齐聚广东封开, 参加了新一年的工作会议。

会议内容丰富, 广东省经信委孙鮀生副巡视员作了关于广东省水泥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讲话;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徐惠明会长作2010年协会工作报告;李黎常务副会长作了“2010年广东水泥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预测”报告;许日昌秘书长向与会代表汇报了2011年协会工作计划、协会2010年财务报告和2011年财务预算;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李可文工程师作“水泥企业享受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退税政策及申报程序介绍”专题讲座;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作“环珠三角———稳步前行的水泥市场”的专题报告等。

会议还一致通过了关于吸收新丰越堡水泥有限公司、龙川县龙建水泥有限公司两个单位为本协会新会员的议案;会议其间, 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华润水泥封开生产基地厂区和码头, 还目睹了世界水泥业最长的皮带长廊。耳闻目睹了华润水泥封开项目的风采。

上一篇:主动参保意愿下一篇:医院获得性肺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