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性

2024-09-04

新生适应性(精选十篇)

新生适应性 篇1

高校大学新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 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社会情感得到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 大学生更为迫切地要求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根据对自己的期望, 力图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 进而达到自己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第二,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提升。大学生能够借助外界的评价来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第三, 大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得到发展。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把自己当作自己生活的主人, 认为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在专业学习中追求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事物因果规律的探讨越来越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维、批判思维更加增强,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生理趋向成熟的同时, 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 他们的情感有了较高的发展, 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感情, 如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表现得更加成熟。大学新生的这些特点, 是我们进行高校新生适应教育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正是为了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天津市高校2007级新生中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采取选取样本进行调查的方式, 以650名 (男生350人, 女生300人) 新生为研究对象, 针对“专业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对班级的期望”、“未来的自我期望”、“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合与新生个别访谈的情况, 总结分析如下:

第一, 大学新生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有价值的或充满希望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有收获的。如在调查对学校开展的军训、开学典礼、适应大学生活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从严管理、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等活动的感受时, 有相当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受益很大。对班集体的期望上, 有104人, 1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集体凝聚力强, 有人情味, 有温暖感。有540人, 83%的学生希望班集体团结友爱, 气氛活跃。有364人, 56%的学生希望学习气氛浓, 有竞争意识。有31人, 4.7%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存在与否无所谓。这说明新生渴望从集体中获取友谊和温暖。

第二, 大学新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新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也有必要, 其中182人, 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有286人, 4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对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的新生愿意选择加入共产党, 成为党组织的一员。546人, 84%的学生选择准备加入共产党。还有241人, 37%的学生选择待进一步学习后再选择。可见, 新生渴望学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特别是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 他们对学校教育反映更强烈。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 新生主体意识较强, 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大学期间发展的态度, 多数新生已经能够明确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 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有176人, 27%的新生认为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很重要, 还有592人, 91%的学生认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重要。

第四, 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在调查中, 有228人, 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 有123人, 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 二项合计高达351人, 54%, 高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学生305人, 47%的比例近8个百分点。当被问怎样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时, 221人, 3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 371人, 57%的学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这说明, 对选择的专业有较充分了解并自主作出选择, 是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五, 新生自我价值实现、有所作为愿望较强烈, 但在目标追求上趋于务实化。在入学动机调查中, 有455人, 70%的学生认为是谋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为出国打基础、出自对某一行业的追求、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出人头地等。为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24人, 19%。值得注意的是, 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热爱科学、想做学问”这三项的加起来只占7人, 1%。这说明, 新生学习目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 他们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 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第六, 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自我的期望, 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的三项共计30%的。有58人, 9%的学生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592人, 91%选择是“其他”。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主体性价值观。

摘要: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之初, 学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 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高一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 篇2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做一次团辅。我们大家都知道高中一年级是学习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在进入新环境后,同学们可能会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那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组织了这次团辅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一、热身活动(促进团体成员相互认识、熟悉,初步建立合作关系,意识到团体的存在)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热身游戏,游戏规则是。。。)

活动一:大树和松鼠(8分钟)

三人一组,两人扮演大树,松鼠在中间

主讲人说大树喊“大树”时,“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棵大数,并圈住某个“松鼠”

主讲人或临时人员扮演“自由大树”,最后没有形成“大树”的人应表演节目。当主讲人喊“地震”时,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以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教师和其他临时人员也加入游戏中,最后落单的人得到奖励表演节目。(背诗或动物叫)

报数分组(2分钟):大家围成一个大圈,1至4报数,报到同样数字的人坐在一起。刚刚看到大家都玩得很高兴,可是大家对自己的同伴都不是很熟悉,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让大家互相认识一下。这个游戏叫做滚雪球,游戏的规则是第一个同学说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形容词,名字(比如:我是来自高一3班爱吃的***);第二个同学先重复第一个同学的班级特征姓名,再介绍自己的,依次叠下去。请大家记住你们这一小组同伴的名字,最后我们会检验成果。

活动二:滚雪球(20分钟)

目的:促进团体成员相互认识,让成员在短时间内记住其他成员也被其他成员记住,体验在人际交往中关注和倾听的重要性。

方法:(1)将团体成员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8人左右,用报数或者报字皆可。

(2)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先让每人自我介绍;第一个同学说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形容词,名字(比如:我是来自高一3班爱吃的***);第二个同学先重复第一个同学的班级特征姓名,再介绍自己的,依次叠下去。

(3)随机抽取一组的最后一名同学,介绍本组的同学,如果在说的过程中不记得其中一个人的姓名,就让该同学重新自我介绍

二、主题活动(进一步促进团体成员相互了解,使其懂得人际交流过程中要方式方法)

刚刚我们对自己的同伴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同伴之间的交流,我们来进行下一个游戏,叫做解开千千结。

活动一:解开千千结(20分钟)

目的:培养团体成员对摩擦的认识,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方法:(1)两组同学分别拉手围成圈(规定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请每个成员记住自己左右手分别牵的是谁。

(2)播放音乐,请每组成员在组内随便走动,尽量将原有顺序打到最乱,当音乐停止后即保持原地不动。

(3)成员在原地与原左右手相牵,注意不可牵错。(按照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

(4)牵好后,两组成员比赛,比赛过程中队员不可以松开手)看哪组先将千千结解开。

(5)最后全体成员打乱顺序解结。

随机挑选两到三个同学讲一讲对于这个活动的感受。

点评:看来大家都对这个游戏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主动去解决,主动得去沟通,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个结的结点。

进入高中生活后,不仅在交流方面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有哪些问题难以解决,可以写在纸上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不用署名。

活动二:小组讨论

解密大行动(25分钟)

目的 帮助成员面对与处理当前的困扰

准备每人一张纸 一支笔 一个塑料筐

操作程序

(1)每位成员想一想目前最困扰自己的事情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写在纸上。不署名,写完折叠好,放在团体中央的塑料筐内

(2)全体写完后,领导者随机抽取一张,念出纸上的内容,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的人解决问题。

(3)讨论完一张纸上的问题后,再随机挑取另一张

(4)领导者引导成员思考怎样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成长。

刚才针对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给出了很好解决方法,希望提出问题的同学能在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成长。

刚才的游戏中有同学提出有关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通过一个游戏来帮助你树立自信心

三、结束活动(10分钟)

比一比:每队派出一人比不同的单位

游戏方法:

1、组,不限人数,至少要二组。每组五人

2.老师宣布要比的小组,然后每组派出一位他们认为会赢此小组的人。

3.等被派出的人都出来后,老师再说比什么。

4.计算每次比完的输赢即可。

题目例子:这个游戏的题目就是要想越不会被大家猜中的越有趣!

比长:比手臂;比头发„

比短:比手指头;腿

比高:比手抬起来的高度„

比大:比眼睛;比手掌„

比多:比身上饰物;比穿的衣服;比身上的扣子„

题目必须在看到被派出的人之前想好!

也许你认为的缺点可能换一个角度看就是优点,所以大家不必一味的自卑,要善于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张军(1973-),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资助成果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34-02

大学生的适应性是指提高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与成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每一位新生来说,大一既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重视新生的大学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新生在大学适应性阶段存在的问题

新生在入学后的过渡期内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情况是多方面的,并且这种表现因人而异,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情况。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生活的独立性,如自主、自律、自理等,既是大学生活特定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大学新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在生活上脱离了长辈的呵护,不能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其生活基本陷入无序状态,表现出懈怠情绪,并产生颓废思想。

2.心理上的不适应

首先,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佼佼者,有较强的优越感。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自身具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致使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其次,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最后,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成绩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甚至会产生弃学念头。

3.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沿用中学学习模式,会造成学习上疲于应付,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大学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得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失去以前的优越感而产生落差情绪。

4.发展目标的不适应

中学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大学。学生周围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容不得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点懈怠。到了大学,他们主观上有一种要“歇口气”的思想,客观上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误认为可以松口气了,不少新生奋斗目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跟着感觉走。

5.人际交往与课余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人际交往面比较窄,范围往往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如父母、老师、同班同学等。进入大学后,这与高中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相比有明显差别。在全新的环境中,新生迫切需要与班级学院的同学交流沟通,走进社交场合,结交更多的朋友,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去和人接触。但是,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要与学校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随之也会出现某些孤独与压抑。

6.理想与现实落差的不适应

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学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着神秘感和新鲜感。通过书籍、媒体以及老师、家长了解到:大学是一个金碧辉煌、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大学是一个环境幽雅、情调浪漫的伊甸园。于是他们顽强拼搏、寒窗苦读十二载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可这时才发现校园是那么的平常,周围同学是那么的普通,生活也是那么的平淡,随即心理的落差出现,难以适应大学生生活现状。

二、案例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措施

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进一步,就会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走出“迷惘”,迈好独立人生的第一步。

基于上述背景,本案例负责人和参与人在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以华北电力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发展和提高,结合该专业新生入学时的实际情况,树立“面向对象,立体整合,快乐导入”的理念,对如何开展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参照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环境的突变,使得不少新生在踏入高等学府后难以适应新环境,如学习目标迷失,还有心理调适不当、人际交往困惑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主要着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1.开展主题讲座

2009年10月开学伊始,在做好一般的常规性入校教育的同时,本课题组还专门举办了几场针对新生的适应性主题教育讲座。这些讲座的主讲人包括本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深教授、心理学教师以及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这些讲座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围绕着“大学怎么过、大学怎样过好”这个主题,从经验和理论上新生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并进行现场交流和沟通。这一做法起到了打预防针和舒缓剂的功效,让同学们有了心理上的准备。

2.新生咨询调查

为了充分把握新生的实际思想状态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生入学半个月并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本案例组利用院系心理实验室的一些便利条件,采用专业测试软件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同时还通过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测试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发展规划、环境适应、自我意识等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同学们整体上还是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情绪比较大、现实和想象中的大学落差比较大、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一个新疆民族班的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还有一个来自云南的学生,高考时是当地的佼佼者,上过光荣榜,可来大学一比较,比自己优秀的还大有人在,强烈的反差也带来巨大压力。

3.总体交流、重点沟通

在咨询调查的基础上,本案例的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总计进行了60多人次个别咨询,主要就“人际关系、新生适应、学习规划”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同时,针对一些典型同学进行了重点沟通,比如对那名想退学的新疆同学,案例负责人多次推心置腹的与他交流,将本专业的优势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发展做了透彻的分析,使其情绪在一定时期得到了稳定。

4.充分组织和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会组织对新生认知有很重要的影响。为此,本课题组通过所在院系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加强适应教育,科学塑造大学新生群体。在新生开学不久,就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了学习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交流会等专项活动。此外,还鼓励本班同学积极适当的参加一些社团组织,在参与这些组织活动中认识学校、适应学校。如本班有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与同学交往较谨慎,也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而参加社团组织一段时间后,随着与同学、老师交往的增加,人也变的开朗积极多了。

5.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

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针对新生入学出现的情况,本课题组也积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电话和邮件等一些形式,就新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强和新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支持力量,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所在院系还计划建立学校—家长互动平台,以期建构学校和家庭良性互动的机制。

6.举办新生读书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发挥书对新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在新生中举办了读书会,要求同学们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和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各自的读书情况,在书籍中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的效果及启示

上述措施是案例负责人在承担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探索总结,一系列的措施为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专业新生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迅速进入新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专业的新生没有出现一例新生心理障碍或其他不适应问题。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的投入到新的学校生活中,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喜迎建国60周年的活动中,以本班同学为主组成的合唱团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专场演出”活动,在学校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本班在全校300多个班级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评比第9名的好成绩。部分学生还成为学校和系里一些组织的新骨干。新生读书活动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主管领导还专门拨款1万元经费支持同学们把读书坚持下去。

总结整个案例研究过程,在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上,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1.高度重视入学适应教育

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除了常规的一些教育外,如: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历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军事训练等,针对新生适应性障碍,大学的入学教育还应该包括适应性教育。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之一。要通过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等适应性教育,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

2.创建学校全员参与模式

新生入校时最先认识和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他们在引导新生角色转换及适应大学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加强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及时把握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真诚的去关心和帮助新生,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信任感。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唱“独角戏”,要尝试多种管理模式,要引导建立全员参与模式,形成全校教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全员参与,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另外,学校要注意创造条件调动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积极性,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长分配到新生中。通过高年级学生对自身经历、规划、认知的介绍,引导广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其成为有效的新生辅导员。

3.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良好有效的适应性教育是各个方面的合力作用结果,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各位家长不能因为考入大学,而对孩子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孩子外出上大学,家长们更要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注重对孩子的引导,运用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授给子女一些有关独立生活的常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家庭的帮助,既能满足新生因第一次远离家乡而必然产生的思念父母亲友的心理需要,又能尽快提高新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学校也应当与学生家长建立一种经常性联系机制,使学生家长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劝导和教育。

4.做好班集体建设

团体归属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良好的团体能让其成员感受到归属感。而高校学生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基本团体单位,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在入学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班集体建设得好,能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较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完善。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到班级教室和寝室,组织建设宿舍公约、班级公约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的目的。同时,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5.活跃新生的课外生活

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学生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四、结语

大学新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所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与高中时期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生活、学习不适应症”。如何实现成功的过渡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将成为大学新生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一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本案例只是局限于华北电力大学一个专业进行了一定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蒋海彬.大学新生的不适应及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2).

[2]张晔.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3).

[3]姚彩琴.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3).

[4]易成利,冯琳.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在大学新生心理调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5]郭秀兰,马海飞.运用群体心理规律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科学,2010,(3).

[6]赵辉,周园园.如何帮助大学新生摆脱困境适应新生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篇4

目前, 相对而言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甚少, 尤其是专门针对大一新生的研究更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中的问题[2]、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1]、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3]及其解决方案[4]。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些问题。其共同之处是都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来分析,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的教学模式等。但是有些文献研究在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或不同院校学生适应状况, 并没有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同时现有研究提出的教育对策可操作性有所欠缺, 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可能有些空泛。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细致深入的研究。

学习适应性对学生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尤为重要。近年来,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显, 由学习适应性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5]。因此, 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少。大学新生能否具有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在未来获得成功, 在社会中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 研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随机抽取烟台南山学院大一新生150名, 被试来自全国各地, 回收有效问卷120份。

1.2 测量工具

采用周步成、冯廷勇和台湾学者陈英豪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 即完全符合记5分, 较符合记4分, 不确定记3分, 较不符合记2分, 完全不符合记1分。学习适应性问卷由44道题目组成, 共分为5个维度, 具体是学习动机适应、教学模式适应、学习能力适应、学习态度适应和环境因素适应。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男女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检验

男生和女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5个维度上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即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2.2 文理科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检验

文理科的大学新生在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理科生要优于文科生, 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3 分析

3.1 文理科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状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男女新生在学习动机适应上无显著差异, 而文理科新生差异显著。男女新生均是从高中刚刚迈入大学校门, 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 都还处于迷茫状态。文科新生刚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脱离出来, 面对大学自由时间相对增多的教学方式, 学习动机会不自觉的减弱。而理科新生在大学仍然要努力学习才能掌握专业知识。所以相对而言, 理科新生学习动机较文科新生较强。进校之前, 许多人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把目标定得过高且不切实际。进入大学后, 面对实际的大学与想象的大学不一样, 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不能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行为。

3.2 对大学教学模式适应的分析

新生进入大学前, 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被动性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 面对教育管理松散, 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智力和个人潜能的大学教学模式, 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新生, 时常感到茫然, 不知所措。男女新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文理科新生无论接受怎样的教学方式, 都要学会适应与高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新生进入大学之前, 学习活动比较单一, 主要由教师课堂传授书本知识, 教学方法为“填鸭式”、“灌输式”。大学教学活动, 除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外, 还包含有实验、实习、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大学图书馆和环境氛围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缺乏训练的大学新生, 不易适应这种教学活动[6]。

3.3 学习能力适应的分析

无论男生女生、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学习上已由以教师指导为中心逐渐转化为由自己自学为中心;思维模式上已由集中性思维为主逐步转化重视发散性思维[7]。在当前中国的中学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学能力, 造成大学新生缺乏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 感到大学学习较为艰难。因此男生和女生以及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学习能力上差异并不显著。

3.4 学习态度适应的分析

新生进入大学前, 学习的直接目标是考取大学, 而考取大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很端正的。无论是男生或女生、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他们都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新生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直接的学习目标, 或者树立错误的目标, 如:学习就是为了期末考试不挂科, 没有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阶段, 学习态度也处于转变之中。因此, 男女新生、文理科新生在学习态度适应上无显著差异, 都出现适应不良的状况。

3.5 对大学环境适应的分析

走进大学就如同迈进了一个小社会, 男女新生或文理科新生并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或是所学专业的差异就能够很快适应这个环境。新生在进校前, 习惯于中学的封闭式管理或半封闭式严格管理。进入大学后, 管少放多, 教学管理上考试相对减少、压力减轻, 学生与教师交流机会减少, 教师指导不够细致, 师生关系相对松散、学习场所多变。面对松散的教学管理, 大学新生表现为无所适从, 不会自主选择安排和分配学习时间[8]。在大学里需要培养各方面素质, 而在中学仅仅重视学习成绩。所以大多数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大学的环境。同时还由于个体差异, 新生进入大学后, 大学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把握、去创造。大学新生的家庭条件、经历、社会背景、成长环境各异。性格、性别、社会适应能力及生物节律等彼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对学习的需求也不一样, 而面对相同的管理方式和环境就导致了大学新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总之,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文理科学生仅在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其他各维度上差异也不显著,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9]。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新生同样面对新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而都不能较快适应, 文理科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会在学习动机上有所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理科学生学习动机较强, 而文科生呈现一定程度的散漫, 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葛明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3 (5) :602-606.

[2]王树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心理解读与纠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56-58, 12.

[3]黄卫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7, (01) :113-114.

[4]张宏如.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6, 7 (2) :66-68.

[5]李春.新生学习适应[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4) :87-88.

[6]罗亚莉.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 (4) :67-68.

[7]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教研天地, 2006, 24 (3) :105-107.

[8]穆怀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6) :181-182.

论大一新生生活适应性问题(模版) 篇5

教育学部2011级师范一班:

帕提古。阿布来提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冯维老师

2012年10 月

教育学部第五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第 1 页

论大一新生生活适应问题

帕提古。阿布来提

【摘要】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通过对大一新生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由少年向青年的成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一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措施

走过高考,又经历一个漫长而快乐的暑假后大家都进入了一个谋生而又熟悉的大学环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哪?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广大高校工作者必须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人将大学四年概括为:大一是春季—— 刚刚迈进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大二是夏季——开始躁动不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疑惑;大三是秋季——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谋划;大四是冬季—— 现实冷酷,就业艰难,这句话生动地反映出了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特点。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是人生转折阶段的起点,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及存在的题,深入地研究引导大一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因素,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过去的梦想在这里绽放,未来的希望又将播种于此,无论对谁都会是兴奋的。可是,在这全新的斑斓多彩的大学生活里,面对那些新环境、新生活的时候,许多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表现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随之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里障碍,就像紧张啊、迷茫等等。尤其对于那些来自千里之外、从未离开家人独住过的同学来说,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学习,接受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是一个头等的大事,是大家心里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在这个时期,很多大学新生都会感到迷茫﹑困惑﹑不习惯。解决这些不适应性问题关系到高校新生整个大学时期的发展,甚至会对他们人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了解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同学之间因为不同文化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这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更快的迎接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我对我们学校的刚结束军训的的大一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大一新生生活适应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我们的调查,此份问卷的调查内容的是调查大一新生的大学适应情况,请依据自己想法回答,非常感谢您的积极配合。(全为单选)你的性别是A 男B 女你是独生子女吗A 是B 不是你在进入大学之前有没有独立生活过,或者是在学校住宿?

A一直是一个人独立生活B曾独立生活或住宿C一直在住宿学校D从未住宿和独立生活过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A 充实而有意义的B 单调无聊的C 没意思的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跟想象中的有差距吗?

A基本符合B有点差距C 差距非常大你觉得学校的住宿条件如何?

A 非常不适应B 不太适应C 一般 过得去D 比较适应E 非常适应你与寝室室友相处的情况?

第 2 页 教育学部第五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A非常好B好C 一般D很糟糕你会自己洗衣服吗?

A 基本没有B 很少C 大部分D 全部你通常多久往家里打一次电话?

A 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 一周多次D 基本不打你觉得学校的饮食条件如何?

A 非常不适应B 不太适应C 一般 过得去D 比较适应E 非常适应你所遇到的经济问题

A 家庭经济有困难,学费欠交 / 缓交B 家庭经济有困难,生活费不足

C 不懂得理财,出现赤字D 通过勤工俭学和其他方式,暂时没有经济问题你是如何利用你的课余时间?

A 参加社团活动B 学习C做兼职D 出校外玩E呆在宿舍没事做F 其他你觉得大学设立心理课程重要吗?

A 有必要B 不太重要,作用不大C 无所谓D 不重要在学习上,你觉得最难适应的是?

A 不懂得如何找学习重点B 不懂得分配过于充分的时间

C 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D其他你经常去图书馆做些什么?

A 看小说B 看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书C 广泛涉猎感兴趣的内容D 其他当社团活动或学生会与学习有冲突时,你会如何选择?

A 活动优秀B 学习优秀C视情况而定你是否熟识班里的每位同学?

A全部熟识并且关系很好B大部分熟识C 基本熟识但仍有一部分没交流过D不熟识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满意吗?

A 满意B 基本满意C不太满意D 不满意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吗?

A 满意B 基本满意C不太满意D不满意你在学校哪一方面最难适应?

A住宿生活B 理财C 学习方式的转变D 其他

新生适应性状况分析

新生入学刚一个月,他们或怀揣着对大学美好的向往,或是稍带着对高考失利的遗憾步入大学。在一段新的生活的开始,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丝的青涩,一丝的迷茫。在进行调查的35名同学中,80%的同学表示基本开始适应了大学生活。同时他们也表示存在对专业课程兴趣不佳,自己的生活安排的还不够妥当,社交方面不够成熟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大一新生在开学阶段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气候,饮食,生活习惯方面

在新生当中,有60%左右的同学考取的的是他省的大学。因而在最初开学阶段,他们必须先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习惯等方面。在调查中27%的同学表示的确存在着在气候,饮食,语言,社会文化差异性等方面的不适应。南、北方地域的差异,所造就出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北方人更为豪爽,做事不会斤斤计较,因而与南方相对内敛的学生相处时会产生矛盾。另外,还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如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将会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影响。但在不适应的受访者中有73%的同学在生活中逐步调整适应了。

二、学习方面

大家刚经过高考一轮的激烈奋战,告别了那紧张的学习生活。所以一下过度到轻松的学习状态里,不免产生许多的不适应。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从原本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变成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再也没有过多的学习作业和随堂测验,教育学部第五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第 3 页

也没有老师的“步步紧逼”,这对于那些比较自觉,有目标有想法的的同学而言,就意味着有很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平时缺乏自觉的学生而言,不仅没有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更可能会养成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爱好。这说明了,虽然大多数大一新生虽然自己有错要求,但是最后真正能做到的,能持之以恒的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却不多。而且还不少人表示刚刚结束军训,还没有进入到紧张的学习状态,所以对于学习方面,他们还是一所茫然。

三、生活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进步,中国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大学生活相对独立,自由,但是缺少父母的帮助,离开熟悉的环境,长期与集体生活,在如今这个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显现出其问题所在。受访者基本都为90后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没有过寄宿生活的经历,因此,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必须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这对自理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调查发现有20%左右的同学在生活自理及寝室生活适应上有过困难。在生活支出方面,有86%的同学表示没有明确列出过支出计划。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在800到1000时间,在开学后的一两个月生活费就基本稳定下来了。

在调查生活中的烦恼焦虑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47.3%的同学填写了毕业后的去向。虽然大家还没接触什么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对将来就业的前景已经过早的出现担忧。这点出乎笔者的意料,也十分值得分析注意。其余的烦恼则来自情感,生活与学习。只有4.8%的人表示没什么担忧与焦虑。另一方面,有85.7%的同学表示向高中同学及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61%同学选择还会向大学同学说说心里话。父母占到28.%,辅导员则只有4.8%。这体现出辅导员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的确存在着明显不足,这方面也是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

四、社团工作方面及社交方面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新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希望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个性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感、归属感及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探究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大学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大学里的社团工作对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与挑战。这不仅是工作能力的考验,社交能力的体现,同时还需要协调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不少同学已表示自己已经参加了一些社团,目的在于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还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大学生重新组成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活的模式不再是原来简单是朋友圈子,要结实各个不同群体里的朋友,所以这对社交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有42.9%的同学在担心自己在开学阶段社交方面会不会做的不够好,怕自己表现的不好。接着有61.9%的同学表示他们相信自己在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在社交能力上会有极大的改变,同时57.1%的同学认为这还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因此,社交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极为深刻的影响了同学们的生活及认知。

【总结】

下面我根据了解大一新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一些了一些建议性问题和应对措施,旨在能对他 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有所帮助。

一、学习方面

上大学之前,我们学习的科目都是有限的几种。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体系、思想、学习方法都比较熟悉。而上大学之后,就

大学的课程是一种模块化的设计,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学习这些新的课程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每门课程都是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模块”,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除了个别科目要开上两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大部分课程都是只开一学期就结束的,新学期开学,学的大都是新课程。课程数目比中学多很多,而且每门课程的内容也很多。这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大学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难”。大学的学习涉及很多学科的前沿领域,深

许多新生入学后会发生上课听不懂的入到研究对象的本质,很多问题是未知的或者很多理论是存在争议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

情况,有的学生由“听不懂”进而导致自卑,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适应大学课程的“多”与“难”,就要改变高中时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所以不要在细节上过于“细抠”,明白了这一点,对在大学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除了上课,基本上没有时间再见到老师。那么,如何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呢?这就是要学会自学,而自学的主要形式就是看书。

二、生活方面

1、参加社团组织方面:加入并参与社团的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重要的学习、生活内容。参加过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第 4 页 教育学部第五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每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组织都有其宗旨和活动的内容,们非常认可社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只有对此有

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你才能知道这个社团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有没有实质性意义。

2、打工方面: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主要是靠父母出资缴纳学费、支付日常生活开支、完成学业的,只有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里没有能力完全支付上学期间的费用的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挣钱。这种观念已经或多或少有些不合时宜了。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群体,他们在很多领域运用自己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总之,大学期间兼职,有得也有失。做兼职必然要占用一些时间,而这些时间可能是可以用来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的,比如学习、读书、充实自我,或者更多地和同学们在一起,增进友谊,等等。除了花费时间和精力之外,过重的兼职负担还可能造成心理疲劳,得不到足够的放松和休息。所以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主选择。

3、恋爱方面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纯真爱情的大学生活是有缺憾的。也有人说,在大学里应该珍惜时间专心求学,大学时光谈恋爱是对青春的一种挥霍。那么,大学中的爱情与学业是不是就如同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呢?我想,这也未必。只要我们在选择了自己的那份真爱时能把学业和彼此的个人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彼此的共进作为爱情的基石,爱情和学业是可以共同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失恋。当一份爱情要结束时,我们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这种情感的挫折。自然,当恋人提出分手时,我们也许会一遍又一遍地去追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失恋也就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爱情。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中学生变为大学生的过程是其人生重要的角色转变阶段,而新旧角色转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 J。如何引导大一新生树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使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早日融入到集体当中,成为每个学生工作者的必解之题,我们只有将学生培养成道德情操高尚,心理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会使教书育人这项职业变得更有意义。具体来说,以下应对措施必不可缺:

1.优化心理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比较复杂多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压力普遍增大,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减轻大一新生的心理压力。首先要开设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使学生了解自我,相信自我,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加大欢迎新同学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热情积极、健康高雅、宽容博爱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早日帮助大一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心理断档期的过渡。

2.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

大一新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也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西方某些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袭着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我们必须从低年级、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着力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使命,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歌颂时代主旋律,树立先进榜样,弘扬先进典型,在重大纪念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校热情。

3.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爱和引导

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增强教育吸引力和亲和力。对于大一新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处于探索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比较模糊,进入大学之初,会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想尽快了解周围的环境的同时又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向新生介绍学校和本专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开发大一新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同时要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学生、单亲孤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和教育,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千万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真正走进学生中间,深入寝室、教室、食堂等各种场所,将单纯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变为聆听者和倾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出一种鼓励竞争、力争上游的氛围,引导学生建立四年学习规划,激励大一新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尽快融人到集体当中;要加强民主管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护学生积极性,认可学生的能力,为大一新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展示自我锻炼自我,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如学生干部民主竞选、文体动公开选拔、学

教育学部第五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第 5 页

生党员发展公平公正公开等;认真听取、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

5.家长、学校和社会组成合力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

当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时,由于生活环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巨大改变,许多同学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1]。因此,深入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对策,帮助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防止暴力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大学新生入校后易出现的五大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分析

1.1 环境的不适应 多数学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在家庭所在地就读的大学生也从走读变成住校。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文化的不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对初次远离父母、家庭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大学新生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集体,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1.2 学习的不适应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同学在读高中时就被父母和老师灌输了“上大学就轻松了!”的思想,这样,大学新生们经过高考的奋力拼搏,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容易产生大功告成,终于可以歇歇的消极心态。在大学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这易使中学时压抑得太久的玩乐行为尽可能地在大学里满足。第二,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学提高。如果这时候大学新生们不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克服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依赖性,就会造成学习的不适应。另外,还有少数新生在选择专业时或是按家人意愿或是高考失利被调配过来的无奈选择,因此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

1.3 人际的不适应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不断体验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都有一定差别,易出现交往困难。其次是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能进入大学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是成绩比较优秀,进入大学后,身边是来自全国各地成绩优异者,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较为普通,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一些同学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情绪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1.4 生活的不适应 在中学时,父母们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统统包办,使其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生活小事方面都对家长和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导致独立处理各种生活事务的能力不足。上了大学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度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难免会产生不适,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其次,新生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存在互相适应问题。此外,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大部分新生面对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深感不适,不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缺乏进取的目标,放松学习,放纵自己。这一切让他们无所适从,易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

1.5 心理的不适应

1.5.1 客观因素:大学的环境较之中学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大学新生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需要大学生们及时适应。大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逐步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达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学校,社会要求大学生以一个独立自主、可以为自己负责的面目出现,但是不少上大学之前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学习之外的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缺乏这种素养。

1.5.2 主观因素:大学以前的生活的重心在于学习,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因此心理素质相对欠佳,而社会经验的不足也导致了大学新生们为人处事能力的不足,当在新生活中碰壁时,就会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受挫,导致适应不良。其次,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常常体验的是优越感、自豪感,到了大学,人才荟萃,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大学生上大学之后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上了大学万事轻松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新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凡事应该由自己作出决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更少了,求教的意识更淡薄。但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很多事情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基于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又不愿意向别人吐露真情。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就会产生焦虑、挫折感等。

2 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理论解读

2.1 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对其看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阶段[2]。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适应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即能够独立地做决断,并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能够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或在其中获得自我认同。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2.2 社会角色理论的基本认识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叫做“角色期望”。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异议或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出现“镜像自我”,即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自我概念”。人会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选择,这叫做“角色采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周围的这些社会关系和他人都会根据人们的职位、个性、家庭等不断地提出一定的“角色期望”,而每个人都会通过“角色采择”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并不断向这个方向靠近。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如果“角色采择”的自我形象和“角色期望”中的一样,这个人就能和谐地发展,如果不一致,这个人就可能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甚至会出现心理失衡等问题[3]。

2.3 生物学的一般观点 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后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青年群体。在此年龄期间其生理机能处于发育、定型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人的一生能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往往是在青春期打下的基础。大学生处于生理发展期,容易遇到各种青年期生理发育障碍,如身体形态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性成熟带来的不适应等;同时,大学生也是由于生理断乳而导致心理断乳[4]的一个群体,更易发生各种适应问题如 “心理断乳”与“独立性的发展”的矛盾。

3 解决调适大学生适应性障碍问题的对策探索

3.1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及适应性教育

3.1.1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高校每年应对新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对有心理不适应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不同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1.2 帮助新生接受入学初适应性教育。做好新生的入学初适应性教育不仅有利于新生尽快地认识学校、了解学校,进而掌握专业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正视自我,在心态上及时作出调整,顺利渡过困惑时期,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新生与老师、学长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新生对大学生活各方面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

3.1.3 及时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并且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达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5]。

3.2 大学新生应主动提高自我调适与自我指导水平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快学会自主学习、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

3.2.1 学生先要学会自我管理。面对较多的自主自主安排时间和空间,大学新生首先要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把学习时间、作息时间、业余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各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紧张而不忙乱。其次,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及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调整。第三,学习是大学生的中心任务,学会学习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大学新生应该尽快确定各学科、各阶段、各领域的学习目标,制定有效的方案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第四,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之必需,大学新生应该努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成熟的人际关系。第五,富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大学新生自我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大学新生应该抓住大学生活中的各个机会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全面发展。

3.2.2 做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

新生可以在开学后在制定生涯规划时,做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其次,对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的自我评估[6]。第三,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第四,职业的选择。第五,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第六,设定职业生涯目标。第七,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第八,评估与回馈。

4 结语

总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地对待、恰当地处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各种问题,协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非常时期,我们的高校才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7]。同时,也需要大学新生充分调动起自我的力量,协同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来迎接新的一切,走好大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81页.

[2]陈庆华.青少年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3](美)Myers,D.G.著.侯玉波,乐国安,张志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89-102页.

[4]冯江平,安丽娟主编.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7页.

[5]胡剑虹.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6]张金安,杨杰.大学生择业与成功就业[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1页.

[7]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337页.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1XK019)。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 篇7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的主要特征

1、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填鸭式”, 而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教育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因而课堂教学比中学要少得多。再者, 大学的教学内容精、专、深, 集中教学的知识在难度和数量上大大增加。对新的学习方式, 部分新生感到不适应, 不知道自己如何去学, 往往表现为下课后无所适从, 茫然无绪。

2、生活上的不适应。

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是家中重点照顾的对象。在高中阶段, 为了取得高考胜利, 而倍受老师和家人的呵护。大部分学生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大学, 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 独立生活使得新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中学时期人际交往面比较小, 范围往往局限于班级或者年级一些比较熟悉的人之间。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 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首先, 许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 要与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 交往的范围扩大;其次, 要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的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面对全新的交际人群, 一些新生产生了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

4、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首先, 语言环境是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大部分学生都属本省生源, 少数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新生的最初交往中, 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快速的融入到集体中。其次, 新生入校后个人的饮食习惯差异困扰着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生a活环境。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产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新生在入学后过渡期内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并且因人而异, 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新群体的比较中, 自我优越感逐渐丧失。

许多新生在高中时形成了优越的心理定势, 许多独生子女习惯了长辈的宠爱、父母的疼爱。但是, 当踌躇满志的他们挺着胸脯迈进大学后, 面对群星荟萃、高手如林的新环境, 不少人很快就发现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摆在面前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的“危险局面”。

2、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迷失。

首先, 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值很高, 并且富有浪漫色彩。一些新生对大块的自修时间、选修课所具有的自由度、相对松散的师生关系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五花八门的艺术沙龙等等, 都感到新奇和激动。在内紧外松、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有些学生迷失了方向。其次, 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点保护”地位逐渐丧失。大学所倡导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观念更使有些学生觉得无所适从。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对策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学校、认识专业、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新生对今后大学生活的正确理解。首先, 做好专业以及职业教育, 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有初步了解;其次, 安排高年级优秀学生和新生进行经验交流, 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出建议;最后, 思想政治辅导员召开年级会议向学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综合测评考核办法等等, 使新生对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2、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试

针对大学新生出现的适应性心理,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心理普查有助于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做及时的掌握, 为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辅导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辅导效果显著等优点, 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近年来, 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了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淑华、陈延娜、姚芳等:《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轻工教育》, 2006, 3 (33) 。

[2]严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26 (10) :332-334。

[3]黄卫明、周炎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国校医》, 2007, 21 (1) :113-114。

高校新生适应性焦虑对策研究 篇8

(一) 环境适应性焦虑

1、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性焦虑

入学之初, 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作息制度等生活环境均与原有生活方式形成巨大反差, 致使学生产生生活环境适应性焦虑。一方面, 独生子女, 自理能力较弱, 独立生活不免产生慌乱和无助;另一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 易对自己的家庭环境和自身条件产生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 边远山区及家庭贫困的学生尤为明显。

2. 人际关系引起的适应性焦虑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只身来到陌生环境的高校新生, 渴望得到认同和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 缺乏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勇气和技能, 重新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的任务一时难以完成, 转而怀念中学时的师生友情, 渴望回归过去又无法回避现实, 人际关系适应性焦虑由此而生。

(二) 学习适应性焦虑

1、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焦虑

与中学相比, 大学的学习科目增多, 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增强, 呈现出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陡增、角度多维的特点。因此, 较多高校新生出现畏难或松懈情绪, 致使考试成绩低下, 产生心理负担。

2、对学习方法的适应性焦虑

大学的学习任务在容量、难度和广度上的变化, 要求新生从入学时就其用于之相匹配的学习策略。然而, 高校新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难以实现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跨越, 一时难以摆脱原有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束缚, 自知蛮学和笨学的效果不佳, 但又苦于学无良法。

(三) 身心适应性焦虑

1、对心理矛盾的适应性焦虑

独立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是这一时期学生的主导心理矛盾。尽管高校新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由于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滞后, 他们的独立愿望还无法完全实现。

2、对挫折的适应性焦虑

高校新生常面临学习、考试、交往和情感等多种应激情景, 其中既有源于社会和学校因素的, 也有主体内部因素的。致使许多缺乏挫折应对能力的同学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二、高校新生适应性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 教育衔接上的问题

高校新生的不适应表现, 从表面上看是学生个人适应能力或心理健康的问题, 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学大学间教育对接错位的问题。长期以来,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彼此缺少沟通, 本应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认为割断。二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都不尽相同。

(二) 管理模式上的问题

大学的学习活动具有相当的多样性和更大的自主性。许多新生面对改变, 最初都会感到不适应, 觉得一下子“没人管了”, 不知从何学起, 于是产生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 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 是高校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

(三)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的一切都围绕着考试和分数转, 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方面, 缺少必要的生活技能课程。此外, 家长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包办一切, 无心也无暇去了解除学习外的知识、技能。

三、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焦虑的对策

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焦虑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进入高校初期的需要目标受阻而产生的特殊情绪状态, 焦虑的原因是高校新生需要和追求的目标与满足需要的条件、达到目标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满足需要的内外条件, 及时科学的缓解学生入学适应性焦虑。

(一) 基本原则

1、整体预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通过新生整体素质和心理调研, 掌握新生群体普遍心理健康状况, 对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专题班会、团课或集体活动等进行整体教育, 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个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2、多方合作

应对新生适应性焦虑的实施主体应包括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人士等在内所有对新生适应有影响的人。因此, 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要和学校整体教育、家庭教育、专业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

(二) 具体措施

1、规范纪律

用严格的纪律规范新生行为, 可有效提高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新生入学之初, 学校要及时向学生传达灌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生明确成为合格大学生的要素和底线。同时, 从宿舍管理入手, 坚持辅导员、班主任进宿舍, 从生活上关心同学, 把关爱、精神文明、竞争机制引进宿舍, 积极开展优秀宿舍评比活动,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

2、树立典型

用树立典型的方式引导新生, 可以帮助新生适提高自学能力。通过班会、团课等集体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与讨论, 邀请高年级学生做报告和经验交流。以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 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参与

以参与性为原则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可以培养新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开展文体活动, 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班风、系风、校风, 让学生在良好的交往气氛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 减少猜忌与敌视, 减轻精神压力。鼓励学生在以合作为前提的良性竞争中, 培养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4、形成机制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机制。构建以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为形式的心理教育网络。将学生信息收集的公开与秘密途径相结合。通过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心理健康联络员经常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的有效信息, 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获取的及时性, 以便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学和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①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 (4) :247

②刘畅, 郭栗.大学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121-124

③孙韦霞, 吴娟.影响大学新生学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09, (7) :50-52

新生适应性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笔者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2级新生中随机选取55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11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问卷回收率为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6%, 女生占44%;独生子女占48%, 非独生子女占52%;理科生占50%, 文科生占50%;来自城镇的新生占72%, 来自农村的新生占28%。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加详尽准确的反应我校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本研究利用笔者自行设计的《警校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表,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团队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各自习室、新生宿舍、图书馆中对部分新生发放问卷, 要求被试者独立、匿名答卷, 问卷当场收回, 随后调查团队进行数据统计、讨论分析。

2.个案分析法

笔者与一名适应性较差的新生进行了沟通交流, 在访谈的基础上对他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汇总, 并针对他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查阅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相关的资料文献, 笔者对我国现阶段警校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统计结果

(一) 学习方面

如表1所示, 我校大部分新生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授课方式, 但存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不浓或是不甚了解的情况, 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完全不感兴趣。很多新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还没有详细的规划, 但有一部分新生对将来的规划已有了粗略的想法, 还有部分新生至今还很迷茫, 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生活还没有想法。

此外, 在“如果你需要帮助, 主要是哪方面的帮助? (多项选择) ”一项中, 大部分新生都选择了1, 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2, 获得课外实践的机会;3, 提升专业能力, 为将来做准备。

(二) 生活方面

我校新生大都能较好的与舍友处理好人际关系, 也有部分新生在宿舍里只与部分舍友关系较好, 但这并不影响舍友间的良好相处。很大一部分新生对学校的食堂态度不容乐观, 部分新生面对大学里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自信心一般。一般认为新生在大学里会常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但经过笔者的调查, 我校新生很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即使遇到一些困扰, 也能及时地解决。详见表2。

此外,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与独生子女相比, 非独生子女更能较好的与舍友相处, 人际关系处理的也比独生子女好一点, 见表3。

笔者还发现我校新生在课余时间主要有以下活动:社团活动、打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看书、做兼职、谈恋爱 (排序按所占比例从大到小) , 其中以打网络游戏和社团活动在新生中的比例最大。警务化管理方面经过笔者的调查, 我校新生在警务化管理方面都能较好的适应, 也对我校的警务化管理模式较能认同, 但也有一小部分新生在警校的内务、早操、日常训练方面不能很好地坚持。详见表4。

三、讨论

(一) 学习方面

警校新生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 进入到全新的环境中, 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及老师的教学方式。大学以前的学习, 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 而巩固知识的方法是题海战术, 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 成绩也会有所提高。进入大学后, 新生要重新适应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 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提纲挈领的讲, 由于先前的依赖性心理, 新生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课堂之上没有掌握好知识, 课后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放任自流。很多人对自己降低了要求, 觉得考上大学后就该好好放松一下了, 不必再像高中那样压抑自己。大一新生在高中时只有一个目标, 很明确, 那就是考大学, 他们埋头为之奋斗, 但进入大学之后, 他们还没有大学学习计划, 失去了奋斗目标, 整天无所事事, 以打游戏和上网聊天为乐, 寻找感情寄托成为了他们打发空虚生活的一种方式, 久而久之, 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很多新生刚进入大学后, 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 突然感觉自己的兴趣一下子有了发挥的平台, 整天忙得热火朝天, 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之外。学业上的一落千丈使很多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大部分新生想获得课外实践的机会,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这些都说明新生大都渴望成功, 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 生活方面

大一新生刚刚离开家, 离开亲人来到异地他乡求学, 自主性很差, 以前很多事情都依赖家人, 高中时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学习,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 甚至是叠被子这样的小事。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上没有了可以依赖的人, 所有事情都需要新生自己动手去做, 这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的弊端就体现出来了。新生中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大都受到家长的宠爱, 习惯了以前的独居生活, 刚来大学, 难以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 和舍友不能很好地相处, 人际关系相处的较差, 特别是一些内向、沉默寡言的同学, 他们不善与人沟通, 心里的不快不能及时得到发泄, 不能和舍友进行良好的交流, 感觉没有朋友, 心理孤独。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城乡生活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影响了新生的人际交往。各地方文化、饮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新生) 使得很多新生刚来学校难以适应学校的饮食, 这也给新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想象中象牙塔式的大学生活与现实中的差距使很多新生产生怀旧心理与对现实中大学生活的不满, 这些情绪影响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良好的接触。这种种的不适应使得很多新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感。

由于我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新生与其他院校相比, 空闲时间相对较少, 新生一日安排严格按照警务化管理模式进行, 故很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即使遇到一些困扰, 新生也会自动找师兄师姐、班主任进行交流, 有较好地发泄渠道。

(三) 警务化管理方面

首先, 警校有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警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新生基本上都是90后, 他们很注重个性的发展, 对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诉求较高, 进入警校后, 警校的一日生活、训练、学习都有着正规的秩序、严格的要求, 对警校生活的不熟悉使得很多新生感觉很压抑, 完全没有了自由, 并因此对警务化管理产生抵触心理。其次, 新生进校后要进行一个月的军事化训练, 早晨要进行早操和整理内务, 白天要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各种队列训练, 强度较大, 晚上还要进教室学习学生手册, 再加上刚来学校饮食方面还不习惯, 很多学生常常又困又累, 感觉这与他们理想中的警校生活差别很大, 很多人都是看影视作品中警察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形象才喜欢上警校的, 但他们却忘了影视作品是进行人为加工改造过的, 现实与艺术总是有一定差别的;他们只看到了警察职业光鲜亮丽的一面, 只看到了警务工作中警察的英勇, 但却没看到背后艰辛的训练与磨练。

四、提高警校新生适应警校生活的应对措施

(一) 学习方面

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如有奖征文活动、经验交流会, 让大四一些学习方面较好的老生向大一新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 新生应“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探索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应向新生介绍一下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让大一新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初步规划, 并更好地给自己定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应循序渐进地引导新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让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新生应量力而行, 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两个社团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发展自己的能力, 但不应舍本逐末, 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学校应组织、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 以现实生活、工作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我校来自全国各地司法系统培训班学员沟通交流, 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 了解有关职业发展趋向, 提高学生认同感。

(二) 生活方面

大一新生应积极主动改变自己的心态, 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可以报一两个社团) , 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 当遇到困难时, 寻求集体的力量, 特别是那些内向的新生更应如此。各班主任也应及时掌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沟通, 教导并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时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开班会时, 班主任应将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一个大概的介绍, 并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提高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 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并活跃团结气氛。新生应客观认识现实的大学生活, 努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磨练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应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客观地进行自我确认, 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将自己的理想建立在比较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消除十全十美的幻想, 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优势, 才能取得更好地成绩。

(三) 警务化管理方面

警校的特色就是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这是警察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它在学生行为作风的养成、警察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有很显著地作用。因此大一新生应转变心态, 将警务化管理的严格当成对自己的锻炼, 清楚地认识到警务化管理的好处。新生应尽快努力适应警校生活,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老师应认识到90后新生的心理特性, 在强调管理, 加强警校的警务化管理, 强化班级纪律的同时, 应尊重新生的个性发展, 给新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43条浅析警校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意义。对警校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警校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警官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并认识到高中与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 激发警校新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协助警校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归属感,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警校新生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 以良好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活;这也是警察院校培养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预备警官的必要。

参考文献

[1]贾海军.当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09) :117-119.

[2]刘磊.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 2008 (18) .

[3]严圭.公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初探[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6) .

[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新生适应性 篇10

那么,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以饱满的情绪和充分的信心去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呢?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这一目标的提出, 恰恰给了有适应性障碍的孩子恰当的指导和适当的帮助。一般来说, 小学新生在入学适应上有下述几个问题需要帮助指导。

一、校园环境的适应

案例:刚进小学大门的孩子, 有的四下乱跑, 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有的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下课不知该去哪里, 一整天不知该何去何从。

分析:孩子第一次踏入小学,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好奇心强的孩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喜欢四处闯一闯、看一看, 胆小的孩子则牢牢记住父母的话:下课不要乱跑。

解决办法:教师应充分认识孩子的这份好奇心、新鲜感, 待孩子们安排妥当之后, 第一节课就可提前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个单元《你好, 新学校》。首先出示书本中画面、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环境, 能区分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 感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了, 今后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 然后再出示一些学校其他设施, 让孩子辨一辨, 认一认, 议一议:这些设施有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想一想: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给我们带来方便?最后, 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带孩子们参观校园, 边看边说。发现新的设施, 摸摸、看看, 提高认识。一堂课结束, 大部分孩子对学校的设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下课的活动场所、卫生间设置能较明白, 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快乐的基础。在几天之后的品德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再一次教学。如在我校一年级教室前, 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公园———曲水流觞, 这是历届一年级最喜爱的地方, 有花有草, 有水有鱼, 但经常有孩子因为太投入地看水里的鱼, 不小心跨进水中, 湿了鞋子、裤子, 教师可在课堂上用这类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的关注,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校园生活也会发生意外。让孩子说说学校生活环境中, 还有哪些不够安全的地方, 告诉同学,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有时间可带孩子再一次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二、规章制度的适应

案例一: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孩子会在上课时站起来, 在教室后面走一圈, 或者课上到一半要去上厕所, 有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书包。

案例二:经常有学生会在下午的课里打瞌睡甚至睡着。孩子贪睡, 不能按时起床, 上课迟到。

分析:教学内容改变了, 幼儿园以教养为主, 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后将被正规课程所代替, 将以学习为主。每节课的时间也不一样, 幼儿园一般是20分钟一节课, 小学则是40分钟。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作息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天天有午睡的生活, 可是, 小学就没有那么“舒服”了, 小学没有午睡时间, 中午休息时间短暂。小学早上上课时间比幼儿园要早。

解决办法:教师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新入学的小学生, 最初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 上课时随便说话, 坐不了一会儿便左晃右动, 甚至来不及举手报告便跑出去上厕所的情况均有可能发生。这同学龄儿童在入学前接受幼儿教育时要求不够严格有一定关系, 也同一些儿童自身的特点有关。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中《我是小学生》一课时, 恰好给了孩子指导和训练。本课通过具体行为规范的讲解和示范, 使小学生逐步懂得按时到校、专心听讲、上课不能随便说话或做小动作的道理, 并通过表扬、提醒、暗示和竞赛等手段, 帮助小学生形成新的动力定型, 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所提出的要求。开始, 我就让孩子说说小学有哪些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 让孩子明白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老师提出在学校有哪些必须遵守的规则, 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使孩子能主动适应这些变化, 遵守这些规则。

三、学习生活的适应

案例一:一年级的新生, 早上上学时, 不愿独自进教室, 非得父母陪着, 父母一离开, 就大哭大闹。

案例二:一年级的新生中, 有几位学生刚上了几天学, 就不愿去学校了。

分析: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 好读书”, 在没有入学前孩子们就从父母嘴里知道小学可不比幼儿园, 要认真听课, 仔细做题, 考了好的成绩老师才会喜欢, 大人才会疼爱。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 形成学习障碍。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 借助这些浅显知识的表达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像、语言表达能力等。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 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 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 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从上述两者的学习行为去比较, 学生当然更偏重于幼儿园的方式。从幼儿园到小学如此大步的跨越, 再加上家长没有适时的引导, 使有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一时难以承受。

解决方法:教师要特别关注这样的学生, 积极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初入学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馨和乐趣, 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 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 包括归属的需要、独立的需要、社会称许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等等, 是减轻学生的情绪紧张, 促进他们情绪适应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平衡、促使其情绪适应的任务更显得艰巨和重要, 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班中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让其他孩子主动地与她一起活动、玩耍, 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尽快地适应班级的生活。因此, 在教学《学习真快乐》时, 教师应通过活动, 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种种乐趣,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通过展示活动, 体验天天进步的喜悦, 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一开始, 就让孩子们帮老师用各种办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摇一摇, 听声音;转一转, 看速度;……当实验成功后, 孩子们自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然后再让孩子们说说我们会新学哪些本领, 展示已经学会的本领, 说说取得的进步。接下来, 教师可以设置各类和学科有关的游戏, 语文的识字游戏、数学的计算游戏、体育小游戏、手工游戏, 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 体会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从而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四、人际关系的适应

案例一:面对一大群陌生的孩子, 孩子成了“闷葫芦”, 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 完全是个“独行侠”。每天在学校, 最热衷的是放学, 将近放学时眼睛骨碌碌盯住门口, 等待下课铃一响就冲出去找父母。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 在班上还是一个朋友都没有。

分析: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 孩子回到家与外界“鸡犬相闻, 不相往来”。父母忙于工作, 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 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 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 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解决办法: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课间和其他小朋友多交往, 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教导他们交往的本领, 让他们和同学多沟通。在教学《我喜欢我们班》一课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在班级中的快乐, 初步养成热爱班级、关心班级的良好品质。展示全班集体照, 看着照片上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一起背诵儿歌《我有一个新的家》, 初步感知集体生活中的快乐。接着唱一唱快乐歌, 讲一讲快乐事, 画一画班级这个大家庭, 议一议班级中的困难事, 编一编喜欢自己班的儿歌, 让孩子们体会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 只有我们齐努力, 才能使我们的大家庭更富有, 更美丽。在接下来教学《我们一起做》时, 通过两个课时, 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班级成员之间合作的好处, 掌握简单的邀请别人和接受别人邀请一起做的办法, 学会简单真诚的交友方法。在这两堂课中, 教师着重设计不同的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 学会交友的方法。游戏一:“看谁运得快”游戏规则:两人背靠背, 将气球置于两背之间, 不能让气球掉下, 比一比哪组先到终点。 (请4人分成两组游戏) 游戏结束后, 讨论:从游戏中, 你明白了什么?让大家明白:有些事情, 光靠一个人是没办法完成的, 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这时候, 我们就要请其他的小朋友来帮助你一起完成。游戏二:画双手。自己一个人, 能画好双手吗?同桌合作, 相互替对方画手。师着重指导有礼貌地邀请别人进行合作的方法。游戏三:画一画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快乐事。最后, 教师告诉孩子们:在学习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好朋友讲究合作和信任, 同学之间以诚相待、主持正义, 不能为了朋友而欺负其他同学, 等等, 这种具体的指导帮助对于小学新生的人际适应大有好处。同时可课外延伸, 提出要求:在周末时邀请小朋友和你一起玩。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 相信孩子们在校人际交往定会有大的进步。

当然, 初入学的孩子,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适应性障碍, 还会有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 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等其他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 努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不让其受挫;要及时地与老师沟通, 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能正确的对待;平时要多注意孩子各方面的表现, 使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孩子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上一篇: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下一篇:校园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