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

2024-07-10

地质灾害评估(精选十篇)

地质灾害评估 篇1

目前,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实施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以及针对本省地质环境条件颁布的技术要求进行, 技术要求中对地质灾害区、点多采取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手段取得灾害评估的基础资料, 有个别省份的技术要求则对一、二级评估在地质灾害勘察方面进行了较为模糊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论证。通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 笔者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各级评估应将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分阶段细化、明确化, 如此则更具可操作性。原因如下。

1 基础资料更充足, 论述依据更充分, 评估结论更明确

地质灾害评估一般在项目可研阶段或在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前进行, 评估区面积大小不一, 评估单位有时所拥有的可用资料不多, 而甲方通常又不能提供较为详细的工程勘察资料。而通过投入一定的地质灾害勘察实物工作量, 则弥补了基础资料不足的问题, 才能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 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 论述依据更充分, 评估结论则更明确, 更准确、更实际。

2 防治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对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地质灾害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发育规模和范围等掌握不够清楚, 则在报告结论中只能提出灾害防治的概略性、粗浅性建议和措施, 致使所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不够具体, 建设方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 而通过一定的投入地质灾害勘察, 对评估区内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预测的则更为准确, 防治措施也更为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

3 与甲方签订合同容易商谈

由于技术要求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项目洽谈中, 甲方总是认为灾害评估只是申报相关审批手续的一个要件, 认为灾害评估只是搜集些资料、到现场看看就可编写出来的简单报告而已, 工期也要求比较短, 甲方对此项工作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与甲方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工期、费用等方面不容易达成共识, 即使签订了合同, 对于评估单位来说, 工期比较紧张, 费用相对低廉。

4 降低了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安全风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终身负责制。无论该评估区域何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只要是技术人员未能预测到, 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均要承担相关责任, 只有报告得出更加准确的评估结论, 才能更好地降低了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安全风险。

地质灾害评估 篇2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1、危险性评估的对象(1)

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危险性评估的对象(2)

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不要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的影响,再给评估区划分易发与不易发区。

 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作为是否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依据。

 目前只要是各级政府同意开展评估的地区,均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3、目前易发区划分尚不明确,若线性工程通过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如何评估?  建设单位委托你评估,目前暂不考虑易发区与非易发区,同时评估即可。 以后随着政策的细划,再按规定进行。

4、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1)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5、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2) 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给评估人员出了一个难题。

 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 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 风蚀砂埋、冻涨融陷、洪水冲蚀

6、我部地质灾害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中,地质灾害多达几十种,应如何理解?

 以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的六大灾种为主,其他任何标准或学术讨论都不作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的依据。 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7、矿井突水、瓦斯、煤尘是地质灾害吗?

不在地质灾害评估灾种之列,属于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8、请明确水土流失是地质灾害吗?

作为全国范围来讲,不属于地质灾害评估的范畴;但广东省目前要求评估。

9、潜在不稳定斜坡与滑坡、崩塌隐患点的区别?  没有什么区别。

 似乎崩塌、滑坡隐患点可以预测未来的灾种;

 潜在不稳定斜坡,不知道未来可能是滑坡,还是崩塌;  目前两种叫法在评估报告中并存。

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前言或序言

 列表详细说明评估具体工作量:

1、收集的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环境资料,包括报告、图件、钻孔资料; 

2、收集有关建设工程的文件: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设计报告等。

3、本次完成的工作量,调查、分析和勘探。

12、“以往的工作程度”具体指什么?

 一般常说的“研究程度”,主要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地质、地貌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  新构造与地震地质

 工程选址、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岩土工程勘察等

13、评估范围的确定 技术要求比较清楚。

14、地质环境条件论述

从区域出发,重点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评价:

复杂、中等、一般。

1、跨度大的复杂地区或环境地质条件分区、分段明显的,可以分段分片评价。

2、地貌特征、新构造与地震、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 地貌特征----决定灾害类型和规模。

 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地区,一定论述区域性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 地震----沙土地震液化评价与否; 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5、工程重要性有量化指标吗? 有,见评估技术要求中的表5-3

16、现状评估

 现状评估是指在评估区范围内,对灾害点的危险性现状评估: 

1、灾害点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不要用“较”。

2、重大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

17、现状评估编写

1、分灾种进行论述;

2、每一灾种,论述成因,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 

3、同时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

4、对有重大灾害点,详细调查,配有平面图和剖面图,并进行危险性评价。

18、现状评估中如果没有地质灾害应如何评估?

没有地质灾害,就不评估。绝不要画蛇添足。

19、预测评估 针对具体的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对象,对可能诱发的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20、预测评估的编写  按灾种分别论述

 按工程单元,分别论述。如:水利工程可分为: 

1、大坝枢纽区、导流洞、厂房区; 

2、库区。

21、现状评估的时限,69号文8.3.1现状评估……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作出评估,与预测评估是何关系?

我认为,此内容应作为预测评估的内容。建议以后进一步明确条款的内容。

22、综合评估

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分区综合评估。

1、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的,要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2、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尤其是提出避让或改变建设工程选择的,要提出论证;

3、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第五章第一节

2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综合评估的原则 量化指标的确定

24、对某一灾种危害性、危险性是否一定要定量分析评价?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需要大量的资料,根据评估阶段的精度,评估阶段不要求一定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主要依靠地质定性评价,有条件的可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5、各章小结

 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具体详实。

 类似于文章摘要一样,做了那几方面的事,同时要说做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现状评估一章小结,总结性地说明评估区的灾种的成因与分布,具体地总结说明每一灾种的数量、规模大小、危险性大小。

26、结论与建议

 结论: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一定要写入结论;不是评估得出的一定不要写入结论。

1、地质环境条件论述(地震级别不是结论); 

2、现状评估结论 

3、预测评估结论 

4、综合评估结论

 建议:一定与结论分开来写,不要混为一谈。

27、避免

 文字报告、小结以及结论严禁:  不会发生XXXX地质灾害; 我们只对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灾种进行客观评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彻底判定不会发生什么灾害,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评估中对可能的灾种一定不能漏掉。

28、附图

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与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图----突出岩土特征; 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突出危险性分区。 线性工程---沿线地质剖面图;

 片状工程---必要的地质横剖面图。

29、评估报告跨省份如何备案?

 由于建设用地的审批是分省份进行的,对于跨省份的线性工程或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目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般分省评估,分省备案。 为了方便建设单位的使用,分省报告备案后,可合成统一报告。满足甲方要求即可。

 也可以写一个总报告,分别到沿线省份备案,主要针对该工程在各省的分布地段。

30、是否出台地灾评估收费标准?  目前全国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一;各省在地灾评估时,对实物工作量要求也不一样。一时还难以出台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 随着地质灾害调查和易发区划分,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以及评估级别,建议政府制定地质灾害的收费标准。

特此说明

滑坡等地质灾害评估方法论述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 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43-01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日趋加剧,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据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以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6%【1】。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建立完善的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1960年以前,灾害研究主要限于机理及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形成条件等;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开始进行灾害评估;90年代,围绕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行动,北美及欧洲许多国家开展了灾害危险性的风险评估研究;GIS的问世解决了计算机制图制印一体化的问题,空间分析、制图功能及可视化等特点使之在灾害评估研究中得到深入应用【2、3】。

在国内,早期的灾害危险性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型工程建设的定性评价,虽也引入了定量方法,但单元的划分及数据的获取等大多由手工完成。50年代,为了有效地防灾、救灾,加强了灾害调查评估,并取得显著成绩;70年代,我国灾害评估研究开始兴起;90年代,对灾害的类型及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与新观点,如张业成针对我国崩塌、滑坡等灾害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评价模型和危险性评价分析模型。自1999年开始进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评估方法和理论,但仍局限于定性研究,特别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中,定量化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灾害评估的科学性日益增强。评估方法由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发展为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模型、模糊综合评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等,评估过程由定性评估转化为半定量评估或定量评估。

由于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因素多而复杂,且大多数因素影响对其稳定性的定性评价,这就给进一步分析造成了困难。美国学者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即AHP法)。实例证明,采用AHP法对复杂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有以下优点:层次分明、因素具体、结果可靠,不仅可用于单一灾点稳定性的评价,亦可用于同一地区多灾点的综合评价;能对资料综合进行分析,得出明确的定量化结论,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该法亦有其局限性,表现在:构建递阶层次结构的过程比较复杂;对评估结果影响的因素较多时,将各因素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困难以及计算过程极其复杂等。总之,应用该法把灾害评估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上下具有支配关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估研究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工程地质评价是一种包含经验类比和统计思想的分析方法,由于它以定性描述和分析为主,因而应用起来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准则和标准【4】。近年来,一些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等不断引入工程地质研究中,工程地质量化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鉴于地质环境与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灾害评估需要研究的变量关系较多且错综复杂。从逻辑上讲,模糊现象不能用1(真)或0(假)二值来刻划,而是需要一种用区间[0,1]上的多值来描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这对事物的描述更加深入和客观。实践已验证:在灾害评估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较合理可靠,且建立的模型拟和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对复杂事物的评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而每个因素都要赋予一定的权数,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存在以下问题:权数难以强当分配。而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是先取小而后取大,这样在评判时,很小的权数通过取小运算,便会“淹没”大量因素评判的信息,使评判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故模糊综合评判法更适合于单灾点评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评估中,通过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实现评估的计算机管理,使得数据的编辑、更新和提取极为容易,提高了评估的信息化水平。1990年,印度的Gupta R. P.和Joshi B. C.运用GIS技术,基于多源数据,对喜马拉雅山麓的Ramganga Catchment地区的滑坡进行了分析,使用了空间分析和面积量算功能完成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5】。但是在GIS集成框架下,应用遥感数据,通过数学模型方法却无法反映灾害的社会经济特征。因此,在利用RS、GIS及数学模型等对灾害进行评估时,应加强实地调查,力求其紧密结合。

总之,地质灾害评估是在地表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定性–半定量评价工作,如何将评价指标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最大限度地符合客观实际,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地质灾害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评估理论体系和手段日趋完善,灾害评估方法日益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GIS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使地质灾害评估不断向模型化、定量化、现代化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欣年,阎守.重大自然灾害的遥感实时监测、灾情评估及其预警系统.中国自然灾害灾

情分析及减灾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花存宏. 地图生产的革命性变革[J].地图,1998,(1):5-7.

[3]殷坤龙. 滑坡灾害预测预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2004:11.

[4]向喜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l):38-4l

[5]Gupta R. P., Joshi B. C., Landslides hazard zoning using the GIS approach—A case study

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要点 篇4

1 工程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革夺水电站, 地处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广南县界河清水江的下游河段上, 为清水江干流规划6个梯级电站中的第6级电站。拟建电站厂址位于广南县者太乡南尾村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41″, 北纬24°26′36″。工程区至丘北县城公路里程为95km, 距州府所在地文山县城210km, 距昆明367km。羊 (街) 坝 (达) 乡村四级公路由工程区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革夺水电站为坝后式电站, 拟装机容量2×5MW, 设计坝型为重力坝, 最大坝高20.50m, 坝顶高程816.5m, 坝顶长115.0m, 水库总库容280万m3, 相应库水位815.0m;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地面厂房及开关站。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015180-2003) , 水库规模为小 (一) 型水库, 电站规模为小 (一) 型电站, 建筑物等别为Ⅳ等, 主要建筑物为4级, 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2 地质构造与地震

2.1 地质构造

测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西段与文山巨型旋扭构造的复合部位,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构造, 受构造影响, 岩层展布与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东西向构造以规模巨大的褶皱和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 代表性构造有坝达断裂 (F1) 、兔街断裂 (F2) 、三卡断裂 (F3) 、革夺断裂 (F4) 和坝达向斜、革夺向斜以及三卡向斜及南尾背斜等。断裂、褶皱发育, 区域构造复杂 (见图1) , 其中坝达断裂 (F1) 和兔街断裂 (F2) 对电站影响较大。

2.2 地震

根据文山州地震办公室的统计资料, 从1965年5月~2002年9月, 工程区周围半径约50km范围内 (东经104°~105°′, 北纬23°50′~25°) 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工程区属于外围地震的影响区, 其影响烈度均小于Ⅵ度。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CB18306-2001) ,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属相对稳定区。

3 评估工作目的和任务

本次评估的目的是阐明工程规划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进行现状评估、预测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并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 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本次评估工作的任务主要是:

(1)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影响。

(2)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及灾害体特征, 分析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3)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特点, 预测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诱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的类型、位置、规模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4) 以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和预测地质灾害的评估分析,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分区, 评价建设项目场地的适宜性。

(5) 针对可能影响电站建设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 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 评估的基本流程和要点

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过程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评估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评估范围确定

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 评估范围应当细化到可能影响的范围, 通常是场地后缘斜坡地带;就远程地质灾害而言, 应进一步扩大至发育区, 综合确定评估范围的边界;同时评估范围还应包括电站大坝下游地区的居民点、基础设施以及农田等, 上游应扩大到库区尾部以上区域。无论水电站的规模如何, 一律进行一级评估。

通过现场调查并综合考虑, 本次评估的范围边界确定在东经104°31′36.2″~104°34′22.6″、北纬24°25′15.6″~24°27′26.1″之间, 面积约为14.2km2。

4.2 现状与预测评估

对水电站评估范围内现有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对电站主要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遭受到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在预测评估过程中, 应当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的考虑, 尤其是与建筑结构存在着相互作用, 可能因此而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考虑。在水电站建筑区域的库房、营地等斜坡地带, 多是土石混合地基, 场地发生整体变形、或者失稳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应当对策加强重视。革夺水电站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枢纽区和淹没区组成, 枢纽区由拦河坝、厂房、导流明渠、施工便道、施工生活区及其他施工附属设施等组成, 是本次评估的主要区域。

小规模的潜在不稳定边坡, 地质灾害弱发育。3个潜在不稳定边坡均为人工边坡, 现状基本稳定, 危害性及危险性小;3个潜在不稳定边坡远离工程建设活动区, 工程建设加剧其潜在不稳定斜坡形成不稳定的可能性小, 其危害性及危险性小。

革夺水电站枢纽区现状无地质灾害发育, 但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土石方开挖, 拦河坝清基时两坝肩易形成高陡边坡, 引发或遭受滑坡、垮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对大坝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其危害性及危险性大。河床段清基时基坑边坡引发或遭受垮塌、滑坡的可能性小~中等, 对坑内施工人员、设备造成危害, 其危害、危险性中等~大;河床段冲洪积层含水丰富, 基坑发生涌水的可能性大, 对坑内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危害、危险性中等~大。厂房建设中, 基坑开挖中引发或遭受边坡垮塌、滑坡危害的可能性中等, 对施工人员、设备造成危害, 危害、危险性中等~大。导流明渠施工开挖引发或遭受身边坡产生滑坡、垮塌危害的可能性中等, 对施工人员、设备造成危害, 危害、危险性大。进厂公路和施工便道施工引发或遭受路基边坡垮塌、滑坡危害的可能性小~中等, 危害、危险性小~中等。

4.3水电站综合评估

在水电站建设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 危险性分区是综合评价的基础, 通过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密切结合水电站的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从而确定其危险等级。根据革夺水电站工程建设场地类型、布局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对新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及潜在的危害程度, 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危险性大 (Ⅰ) 区、危险性中等 (Ⅱ) 区和危险性小 (Ⅲ) 区三个分区。

危险性大 (Ⅰ) 区:包括工程枢纽区及部分淹没区, 面积约0.60km2, 占评估区面积的4.2%;该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不发育,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具有产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建设中开挖边坡、基坑边坡等引发、诱发、加剧或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大。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威胁, 危害、危险性中等~大。

危险性中等 (Ⅱ) 区:包括电站淹没区及两岸山坡的部分等区域, 面积约1.83km2, 占评估区面积的12.9%;该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弱发育,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脆弱, 工程建设加剧现有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危险性小;库区蓄水引发库岸再造、渗漏、诱发地震等危害的可能性小~中等, 危害、危险性小~中等;遭受冲沟洪水、泥石流等危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危险性小;遭受库区蓄水淹没引发边坡产生滑坡、垮塌危害的可能性中等, 库岸村庄遭受其边坡滑坡、垮塌危害的危险性中等。

危险性小 (Ⅲ) 区:除危险性大 (Ⅰ) 区、危险性中等 (Ⅱ) 区以外的区域, 面积约11.75km2, 占评估区面积的82.7%;该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地质灾害不发育,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好, 工程建设加剧、引发和遭受滑坡、垮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危险性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

(2) 评估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 总体地势是南高北低, 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地壳稳定性为稳定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 评估区区域构造复杂,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综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

(4) 现状评估: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 仅发育3个潜在不稳定边坡, 现状稳定, 危害、危险性小。

(5) 预测评估:拟建工程建设中, 加剧现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中枢纽区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大, 其危害、危险性中等~大;其它区域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 其危害、危险性小~中等。

5.2 建议

(1) 对厂房后缘边坡应采取适当的支挡措施加以重点治理防范。对厂房前缘及临近河流地带应修筑防洪堤, 以抗拒洪水冲刷的危害。

(2) 对大坝及厂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对开挖边坡及时进行支护, 防止边坡垮塌对施工人员及设备造成威胁和损害。认真做好基坑的疏排水工作。工程建设和营运中,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防灾体系, 即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即时采取防治治理措施, 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

(3) 建议施工尽量避免雨季, 从而避免增加围堰的高度, 降低雨季期间洪水对大坝、厂房等施工人员的威胁。

(4) 工程建设中, 应加强建设区地质环境的恢复及保护, 减少因人类不必要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加强生态治理, 保护库区和工程区的自然环境, 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进而产生新的地质灾

摘要: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 地质灾害危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应当始终贯彻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以及防治结合的基本预防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电站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以革夺水电站为例, 就其工况、地质条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该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要点, 谈一下笔者的观点和认识, 以供参考。

关键词:革夺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执行标准,评估要点,研究

参考文献

[1]贺鹰, 张国胜.某边山公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工程勘察, 2010 (01) :812~817.

[2]杜金亮, 王毅泽, 李春雷, 等.大厂铜坑矿区鲁塘尾矿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云南地质, 2012, 31 (01) :108~1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篇5

一、相关法律法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评估级别核定和确认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由评估中介机构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布的广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B45/T382-2006)确定,并由评估单位对评估级别的准确性负责。

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一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规定,一级、二级评估报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三级评估说明书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三、评估报告(说明书)的备案

(一)建设单位自行委托评估中介机构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说明书)》,经市地质环境管理(含矿山土地复垦)专家组审查通过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评估报告备案需要提交如下材料:

1、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审定稿);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4、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5、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

6、评估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7、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部审查意见(内部专家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等级评定表;

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会审会专家组名单;

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登记表;

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修改说明;

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相关附图;

13、评估报告光盘。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符合规定要求的,五个工作日内办结备案;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备案材料退回评估编制单位。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6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某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46-01

1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 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 m,最大相对高差14.5 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 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 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 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 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①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数学模型的探讨 篇7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学科的一个分支,是指矿床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1]。我国是一个矿产消费大国,也导致了我国成为了一个采矿的大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矿产的消费也进入了大需求阶段。矿产的消费对矿产的开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个别的矿产企业特别是一些私人企业片面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安全管理意识的淡化、开采技术及设备的相对落后、民采的干扰等,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浪费。近年来虽然采矿的技术和设备有一定的提高变化,但是我国矿山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冒顶、地面沉(塌)陷、矿坑突水等重大地质灾害不断发生。频繁的地质灾难给我国经济、矿产企业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测,并且让我们能够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控制,有计划地对地质矿山灾害进行一定的评估,成为当前矿山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1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一般发育类型和当前评测方法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的损失严重。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目前国内外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评价因子选取指标制定和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指标制定和危险程度方面还不够明显和充分[2]。

2 矿山地质灾害的评测指标和评测指数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由多种因素决定,不同指标描述环境质量的不同方面,选择评价指标要能整体上反映矿山地质环境。

本文根据我国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塌)陷等地质灾害灾情[3]评估中的划分标准,并结合对不同矿山的调研,对控制潜在工程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进行标度分值,强度指数分布范围为0~10,具体评判标准见表1,对已形成的历史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和频次亦进行标度分值。

根据以上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相对应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数,如表3:

3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建模

目前我国进行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有以下的几个特点:1)当前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而实际的应用比较少;2)对单种灾害的评估比较多,而多样灾害评估相对较少;3)在实际的应用中,大部分都用到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实现;4)评测的手段比较传统,主要是使用实地调查和人为的绘图。当前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建模方面,非线型预测模型、人工智能预测评估模型以及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地质灾害预测模型的快速发展[4],给矿山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带来了新的发展。

3.1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GHISM)的建立

在当前各种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逐渐被广泛运行,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地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我们从矿山的现场可以获得各种灾害因子,包括气候条件、植被条件、地质类型、地形条件、人为活动,通过将这些灾害因子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系统,就可以得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有数据库模块部分、应用和分析模块部分、显示模块部分、后台决策模块和输出模块五个部分组成[5],如图1。在本文中将介绍此系统。

3.1.1模块介绍

1)地质灾害可能性评价模块

地质灾害可能性评价是通过相应的概率来计算的。根据矿山的致灾因子指数,再通过图形数据模块和属性数据模块,我们可以计算出灾害发生的时间概率和空间的概率。灾害发生的时间概率和空间概率的乘积就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计算公式如下:

N-----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总的概率;

Ti----是发生的时间概率大小;

Si-----是发生的空间概率大小;

2)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块

灾害危害性评价是通过人为的评价打分。首先会收集各种致灾因子,然后经过多位专家的评估打分,最后对所得到的分数进行权值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R------灾害危险性;

Fi-----致灾因子;

Wi-----权值的大小;

3)灾害危害程度评价模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社会、环境、经济和人类个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评价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评判。其计算公式如下:

D-----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Ai----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面积的大小;

Ni---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小;

F---地质灾害发生地方的单位面积的价值大小;

P----地质灾害破坏的概率的大小;

4 总结

地质灾害每年在我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介绍了我国当前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不同的致灾因子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并且简单说明了当前预测和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最后,文中着重提出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这个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的方法。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具有比其他预测方法更好的优点:

1)通过对各种致灾因子数据的量化和计算,可以对矿山地质灾害有一个比较标准的评测和预测,让矿山地质灾害的计算更加科学、安全、稳定和准确。

2)通过对数据的集成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对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础数据,为以后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张梁.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Yin Kunlong.Overview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of China[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eienees,2004(3):306-311.

[3]孟荣.论地质灾害管理[J].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7-41.

[4]刘连中.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05-109.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恢复治理研究 篇8

1.1 矿山地理位置

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古县北平镇贾寨村东, 井田呈多边形, 南北长约3.88 km, 东西宽约2.48 km, 面积为6.018 1 km2。批准可开采2号、3号、9+10号、11号煤层, 矿井生产规模为90万t/a。山西古县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西部有安泽—北平的县级公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

2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部, 古县北部, 地形复杂, 山岭起伏, 沟谷纵横。沟谷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纵观全矿区地势, 北高南低, 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北部, 海拔1 440.2 m, 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部, 海拔1 119.8 m, 相对高差320.4 m, 属中低山区。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地层、含水层特征及岩石工程地质性质, 将矿区岩组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二叠系碎屑岩类、石炭系碎屑岩类和煤系基底灰岩4类[7]。

1) 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亚砂土、亚黏土土体 (Q2) 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 夹红褐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 局部呈层分布。该类土呈可塑-硬塑状态, 无湿陷性, 具低压缩性,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亚砂土、砂卵砾石类多层土体 (Q4) 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岩性以灰黄、棕黄色亚黏土、砂、砂卵石为主, 厚度小于10 m,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2) 二叠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P) 是一套由二叠系砂岩、泥岩等陆相沉积岩构成的岩性组合。砂岩一般饱和极限抗压强度60~80 MPa, 抗风化能力强, 在沟谷边坡易形成陡坡。泥岩软化系数0.3~0.67, 遇水易软化、直至泥化, 抗风化能力弱,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是影响边坡稳定、产生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灾害的主要软弱夹层。

3) 石炭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C)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由砂岩、泥岩、煤层及灰岩组成。表层强风化, 风化层厚度3~5 m。泥岩干抗压强度11.6~38.4 MPa, 属较软岩、软岩;砂岩、石灰岩干抗压强度32~53.3 MPa, 最高达82 MPa, 属于较坚硬、坚硬岩类。二者工程地质性质差异较大, 煤层采空后, 地面易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由黏土岩、铝土岩、页岩和山西式铁矿组成, 呈薄层状, 强度低、易风化, 工程地质性质差。

4) 煤系基底灰岩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包括奥陶系中统石灰岩等。新鲜岩体坚硬、性脆, 风化能力较强。该套岩石建造多呈中厚-厚层块状分布, 岩石强度较高,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2.2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2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K8中细砂岩, 厚1~11.4 m, 平均5.66 m, 该层砂岩, 裂隙较发育, 质硬, 钙质胶结,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 质软, 平均厚度为4.84 m, 局部含有伪顶为砂质泥岩, 质软、易碎, 随采煤垮落。底板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厚0.6~6.44 m, 平均2.9 m, 属不坚硬岩石。

3 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中细砂岩或粉砂岩, 质硬, 钙质或硅质胶结, 裂隙发育, 方解石脉充填,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 厚1~4.66 m, 平均3.12 m。局部直接顶板为泥岩, 厚2.43~4.15 m, 平均3.29 m, 质软。

9+10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产动物碎屑化石, 厚8.60~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92~2.73 m, 平均1.95 m, 质软, 随采煤垮落, 其上为9号, 9号煤层老顶、直接顶为K2石灰岩, 局部夹伪顶泥岩。煤层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具裂隙, 无充填, 厚2.50~6.18 m, 平均4.00 m,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11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厚8.6~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4~1.2 m, 质软随采煤垮落, 直接顶为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3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3.1 评估范围

依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1]。由此确定评估区范围为采矿登记范围 (矿界范围) , 评估区面积6.018 1 km2。

3.2 评估级别

根据DZ/T 0223—20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附录B表B.1中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按就上的原则, 评估区属“重要区”[3]。

3.2.1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 工程地质条件:兰化宝欣煤矿中2号、3号、9+10号煤层均有分布。各煤层顶板底板岩层不均匀分布,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2) 地质构造:矿区总体为单斜构造, 构造简单, 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向, 倾向南东, 倾角3°~4°。矿区内断层不发育, 陷落柱不发育。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3)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条件下, 矿区内无采空区, 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小,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轻。

4) 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复杂, 沟谷纵横,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矿区地势北高南低, 属中低山区, 地形地貌条件中等。

对照《规范》附录C表C.1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判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3.2.2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矿山开采类型属地下开采, 矿山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90万t。对照《规范》附录D表D.1, 确定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属重要区,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对照《规范》附录A表A.1, 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3.3 现状评估

根据《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土地资源破坏4个方面进行[2]。

3.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 地裂缝、地面塌陷。本矿山多年来未进行实际生产, 不存在采空区。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未发现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 崩塌、滑坡。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工业场地及村庄所在地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但在一些远离村庄及人员的沟谷中, 在Q2, Q3黄土或P2s砂岩陡坡下发现有小型岩土体崩塌现象。由于崩塌体远离村庄及人员,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 泥石流。评估区冲沟较发育, 区内地表植被覆盖率达70%, 现状条件下各主要沟谷中松散堆积物较少, 汇水面积不大, 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

3.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沟谷纵横, 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 无采空区。评估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地形地貌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3.3.3 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旱地、林地、草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用地、采矿用地及内陆滩涂。本矿多年来不存在地下煤炭开采, 对土地资源影响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较轻。

综上所述, 通过对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 现状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区。

4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1) 矿区内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达到100%[6]。

2) 减少采矿对矿区内植被景观的影响, 矿区植被覆盖率基本不低于原有植被覆盖率水平的70%, 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5]。

3) 减少采矿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对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治理, 使其恢复适宜用途, 土地资源破坏治理率达到100%。

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

1) 根据开采规划为矿区内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工业场地、村庄、县级公路留设保护煤柱, 严禁在保护煤柱范围内采煤[4]。

2) 对村庄、工业场地、耕地附近可能影响人员及建筑物安全的不稳定斜坡进行削方减载及护坡治理[14]。

3) 对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进行治理, 恢复土地资源[10]。

4) 进行植树造林, 恢复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地表植被景观。

5) 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程, 包括采矿塌陷地质灾害监测,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 含水层破坏监测[8]。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梁, 张业成, 罗元华, 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5]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 2004, 10 (1) :27-32.

[6]任永贤.陕北煤炭开采重点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33-45.

[7]王哲, 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矿业, 2006 (10) :123.

[8]李程.陕西省太白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1:45-75

[9]穆志宏.浅析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8) :21.

基于GIS的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篇9

1.1 工程概况

格目底玉舍煤矿东井位于贵州省水城县东南部勺米乡, 规划井口工业广场距六盘水市39km。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8′32″~104°50′58″, 北纬26°28′24″~2629′55″。区内矿产资源丰富, 现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大理石、煤炭、锰矿等。拟建的玉舍煤矿东井设计可采储量为11158.74×104t, 设计年开采量为240×104t, 服务年限为46 年。

1.2 地质条件

玉舍煤矿东井井田位于格目底向斜南西翼, 属构造剥蚀、侵蚀、溶蚀中山地貌, 评估区内地势南北低, 中间高, 高程为1090m~2183.8m, 区内一般高差300~800m。井田位于格目底向斜东段南西翼, 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的倾向一般为15~30°, 倾角18~38°之间。评估区内的构造主要是断层。评估区内的大小断层共约92 条, 在各类断层中, 断距大于30m的断层9 个。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 中三叠统关岭组, 第四系, 其中龙潭组为该区的含煤地层。区内水系发育, 巴朗河为井田内的主要河流。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其次为孔隙水, 地下水发育。

2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价

2.1 影响因子的选取

本文在GIS平台上, 选取的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因素分为基础因子和易损因子。其中基础因子为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断层情况和地质灾害现状等。易损因子则包括道路级别、受威胁人口密度和土地资源类型等, 下面分别叙述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

2.1.1 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3]。评估区内最高高程2183.8m, 最低高程1090m, 区内一般高差300~800m左右, 最大相对高程为1093.8m。地形坡度为0~32°, 采用1~3 标度分值取值, 最大值取3, 最小值取1。地形坡度≤15°取值为1, 15°~30°取值为2, ≥30°取值为3。得到评估区地形坡度影响因子等级划分图如图1。

2.1.2 地层岩性

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会产生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4]。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组 (P2β) 、龙潭组 (P2l) ,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T1f) 、永宁镇组 (T1yn) , 中三叠统关岭组 (T2g) , 第四系 (Q) 。根据岩土体的物理性质, 将影响因子划分为3 个标度, P2β、T2、T2为1 标度, T1f、T1yn为2 标度, P2l、Q为3 标度。根据评估区内的地层岩性, 得到评估区地形坡度影响因子等级划分图如图2。

2.1.3 断层情况

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 非常不利于工程的建设[7]。评估区内的大小断层共约92 条, 主要发育在评估区中西部南侧的软岩层龙潭组中, 根据距断层的距离, 将评估区断层情况分为三个3 个标度:距断层>0.5km为1 标度, 距断层0.5~1km为2 标度, 距断层<0.5km为3 标度。

2.1.4 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直接危害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 采矿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程度[5]。评估区内发育3处滑坡, 9处崩塌。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分为三个4个标度:无地质灾害体为0标度, 已有地质灾害体0.5km外为1标度, 已有地质灾害体0.5km内为2标度, 已有地质灾害体边界内为3标度。在GIS中的应用图如图4。

2.1.5道路级别

线路是矿产运输的根本通道, 线路的毁坏直接导致矿产去经济的损伤。将道路级别划分为易损因子, 按照道路的级别, 划分为4个标度:无小路为0标度;小路20m范围为1标度;县道50m范围为2标度;省道以上公路80m范为3标度。得出道路级别GIS分布图如图5。

2.1.6受威胁人口密度

根据人口密度的大小, 将此因子划分为3个标度, 基本无人居住区为标度1, 分散性居民区为标度2, 城市、乡镇人口稠密区为标度3。得到受威胁人口密度的GIS分区图如图6。

2.1.7土地资源类型

井田范围内土壤主要为黄壤、黄棕壤、水稻土。根据土地资源的类型, 将此因子划分为3个标度, 草地及荒地为标度1, 林区、耕地区等农用地为标度2, 居住用地为标度3。得到土地资源类型的GIS分区图如图7。

2.2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对区内矿山地质灾害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对同一层次的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采用1~9 标度法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定量化, 构造出判断矩阵, 并采用和法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得出矿山地质灾害影响基础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量化值表如表1 所示。

通过同样的方法, 求得易损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量化值表如表2 所示。

根据层次发的规定, 经过计算后, 得到矿山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权重表如表3、表4 所示。

2.3 矿山地质灾害影响评估

2.3.1 矿山地质灾害基础因子危险性评估区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 结合综合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灾害现状和断层情况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基础因子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得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基础因子危险性分区图见图8。

基础因子GIS计算结果分区图将整个评估区分成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三个部分。其中, 重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6.669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12.8%, 主要分布于矿界南侧坡度较陡处;中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30.31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58.3%;轻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15.014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28.9%。

2.3.2 矿山地质灾害易损因子危险性评估区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 结合综合受威胁人口密度、道路级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因子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得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易损因子危险性分区图见图9。

易损因子GIS计算结果分区图将整个评估区分成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三个部分。其中, 重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2.776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5.4%, 主要分布于矿界南侧和北侧坡度较缓的居民地, 包括煤矿的工业广场在内;中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23.828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45.8%, 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和公路等区域;轻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25.389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48.8%, 主要包括草地和荒地。

2.3.3 矿山地质灾害总评估区

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基础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叠加, 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图见图10。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图将整个评估区分成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三个部分。其中, 重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1.54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2.97%;中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2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1%;轻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6.24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8.94%。

3 防治建议

根据上述评估图,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区, 要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通过优化防治结构, 合理配置工程与生物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与生物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 各施工单位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和合理的施工工艺, 矿山建设开发单位要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以确保矿山环境按时完成并取得成效。

4 结论

本文以格目底玉舍煤矿的矿山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 将GIS应用到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 对玉舍煤矿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得出下列结论:

(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 查明了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成因、规模、分布特征、危害对象、影响程度等。基于GIS平台, 可以很好的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研究, 同时, 还可以对矿山5 年和10 年的地质灾害进行预估。

(2) 根据GIS分区, 重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1.54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2.97%;中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2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1%;轻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6.24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8.94%。

(3) GIS支持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价, 评价体系的确立和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是评价的核心和关键, 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的评价结果基本达到区域评价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 对格木底的玉舍煤矿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 选取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断层情况和地质灾害现状为基础因子, 道路级别、受威胁人口密度和土地资源类型为易损因子, 选取此7个影响因子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评估。得出评估区重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1.54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2.97﹪;中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2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1﹪;轻度危险区面积总和为46.241km2, 占总评估面积的88.94﹪。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GIS,层次分析法,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参考文献

[1]刘霁, 李云.矿山地质灾害安全评估的Bayes判别分析法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1) :87-92.

[2]高倩, 徐丰果.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法律制度分析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2 (2) :35-37.

[3]黄永高.广西某石灰岩矿山地质灾害影响评估与防治工程[J].地质与资源, 2011, 20 (5) :391-395.

[4]张春会, 赵全胜.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灾害预警系统[J].岩土力学, 2009, 30 (7) :2197-2202.

[5]邱兵, 王义喜.桐梓县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 2011, 31 (2) :215-217.

[6]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叶宝莹.基于3S技术的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景观变化分析[J].煤炭学报, 2007, 32 (11) :1157-1161.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篇1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 评估范围的确定是评估技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 范围确定是否合适、准确, 体现了野外调查的工作质量, 评估人员对建设工程所处的区位条件认识, 对地质灾害现状的认识程度, 也是最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能够达到评估目的的先提条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中第5.1条规定“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 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第5.2条规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 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第5.5条规定“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 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1]。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精确评估, 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建设工程特点确定适当的评估范围,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针对性的预测评估、综合评估, 为进一步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评估范围确定思路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中第5.1条、5.2条要求, 地质环境的微地貌决定其所能发育地质灾害的种类, 如崩塌发育在陡崖及高陡边坡上, 其威胁范围一般包含陡崖、高陡边坡坡体上缘开裂范围以及坡体倾向范围, 可根据坡体高度、坡体岩性特征估计其威胁范围、威胁目标;滑坡发育在边坡上, 其威胁范围与可能产生滑坡的主滑向有关;泥石流发育于沟谷中, 可根据沟谷形态、发育期、历史泥石流堆积状况等确定其威胁范围。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及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准确评价, 可为下一步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第5.5条规定则是对工作量的量化管理, 其提出一般向两侧外扩500-1000m, 也是对第5.1条、5.2条的补充, 其中对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威胁区域及工程场地相对位置的考量以5.1条和5.2条为准。

在评估范围的确定中, 应考虑地质环境现状及建设工程施工中地质环境的变化, 依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特点来准确的确定评估范围。

2 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点评估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大灾种[2]。以下针对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影响范围来进行分析, 为评估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

2.1 崩塌、滑坡

崩塌主要发育在高陡边坡及陡崖地带, 滑坡发育在斜坡上, 因此地形因素是滑坡、崩塌灾害产生的先决条件[3]。坡度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斜坡的坡度越大, 其临空危势和体内应力越大, 产生变形坡坏的可能性也越大。坡度大于60°的陡崖易发生崩塌, 坡度较小时多发生滑坡, 随坡度的进一步减缓, 滑坡发生的概率逐渐较低, 直至不再有滑坡发生。坡高控制着坡体内各处应力的大小, 应力值随坡高的增大呈线性增加, 发生崩滑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崩塌、滑坡的影响因素包含孕育崩塌、滑坡的坡体以及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后岩土体, 因此, 崩塌、滑坡的影响范围为坡体上部至顶部, 下部至底部以及其延伸带。

2.2 泥石流

泥石流在多发生在“V”形沟谷地形, 沟谷形态是泥石流产生的先决条件。在评估中遇到狭窄沟谷时, 要分析沟谷形态、沟谷中松散堆积体, 沟口中是否存在泥石流堆积物等[4]。泥石流沟谷一般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其引发因素为沟谷形态、沟谷纵坡降比、松散堆积物、降雨等, 其威胁范围涵盖泥石流形成后所包含沟谷底部、泥石流冲刷沟谷两侧地带以及堆积区域。

2.3 地裂缝

地裂缝产生条件为构造运动产生、地下采空产生等原因, 因此地貌条件对地裂缝产生影响较小。地裂缝影响范围确定需根据其产生原因来确定。

2.4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产生原因为地下采空、地下水融蚀、岩溶洞穴等, 在评估中因其在未发生时地表现象较少而影响范围不能直观判断;地面沉降多因采油、地下水超采等因素造成, 其影响范围大, 单地表表现不明显。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 威胁范围根据地质资料来判断, 利用地面塌陷经验公式以及地貌形态来估计其威胁范围。

3 评估范围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有以下方法: (1) 拟建工程处于沟谷中时, 应考虑崩塌、滑坡可能产生的微地貌以及崩塌、滑坡灾害影响范围;在拟建工程距离沟谷边坡底部小于500m时, 评估范围应延伸至第一斜坡带[5]。 (2) 拟建工程可能遭受到泥石流威胁时, 应将泥石流沟谷整个流域作为评估范围, 确保评估范围涵盖整个地质灾害的发生范围。 (3) 拟建工程附近产生地裂缝时, 应分析地裂缝产生原因, 预估地裂缝发展趋势, 考虑拟建工程与地裂缝的位置关系, 延地裂缝走向横向扩大评估范围, 确保完整评估地裂缝对拟建工程的影响。 (4) 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影响建设工程时, 应分析其产生原因, 根据地面塌陷影响面积以及地面沉降结合地表起伏等情况对拟建工程影响程度确定评估范围。 (5) 拟建工程处于宽阔平坦地貌条件时,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 非线型工程按照第5.2条要求来确定评估范围, 线型工程按照5.5条要求确定评估范围。

综上所述, 在确定评估范围时, 以地貌地形条件为基础, 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特点, 分析地质灾害产生因素地貌条件, 确定合适的评估范围 (见表1) 。

4 建议

依据建设工程所处区位条件地质环境条件来确定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确定合适、准确, 提高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质量, 可为拟建工程场地防灾治灾打好基础。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基础性工作。文章论述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貌特征, 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 确定了灾害评估范围确定方法, 为准确评估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及拟建场地减灾防灾打下基础。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Z].2004.

[2]胡卸文.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危险性评估若干问题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7, 34 (01) :126-128.

[3]刘德成等.山区道路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03) :82-85.

[4]铁永波.基于流速衰减特征的泥石流冲出距离预测方法[J].山地学报, 2012, 30 (2) :216-221.

上一篇:乡土民俗下一篇:车用燃料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