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体会

2024-07-19

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体会(精选十篇)

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1

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小朋友变被动为主动,就写话为乐事,让他们想写、会写,直至爱写呢?我谈几点体会。

一、顺应儿童心理,激发兴趣,培养勤于练笔的习惯

小学生具有好游戏(有竞争的、想象的、模仿的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称赞、爱野外生活等心理等征。要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就要从关注孩子生活、情感、情趣入手,采用直观形象多变的形式以适应学生好奇的心理,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以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1. 从活动入手。

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抓住组织春游这契机,从带孩子一起玩入手,领着学生一边玩,一边找春天,每到一处胜景,就在岩石上、草地中席地而坐,随意说开,学生边说边指点更正。从鼓励大家都大胆说到指导他们如何说得更好。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得到训练,直到返回集合哨声响了,兴趣还很浓,依依不舍地离开。随后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又要求把春游中的景色以《找春天》为题说几句话。学生由于情绪高涨,亲历过程,有话可说,而且兴趣盎然。课后,又让学生以《找春天》为题写几句话,并读给爸爸、妈妈听。

2. 从讲故事入手。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经常挑选一则简短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然听得津津有味。然后让几位学生讲故事,接着让每一位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给小伙伴们听。在此基础上,我又给每一个人发了一张纸,要他们把故事写下来,能写几句写几句,不会写的可用拼音替代。在学生写完之后,我领着大家把各自写的“故事”细心地折叠起来。这时候,我说:“好极了,我祝贺你们。你们不简单,都会写书啦!等会儿放学,把你们自己写的书带回家去,请爸爸妈妈读。爸爸妈妈一定会夸你们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很兴奋,对于写作文没有一点畏惧、畏难的心态。进而我告诉孩子写作文就是写你想写的话;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你的快乐、你的忧愁;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和同学做的小游戏;考试得到100分;你犯的错误……都可以写,这样让学生对作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初学写作,同样要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学生得学会观察。

1. 低年级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要作文训练手段。

学生在大致看懂图意后,必须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用具体的动词准确表达。想象图中的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力求看图说话、写话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 变换角度进行训练,类似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如有一幅图描绘的是雨中的情景,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中举着一把伞。我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来叙述这个故事,再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这个故事,训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表达。

3. 注重词句积累,培养恒心。

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引导学生做好好词、好句的积累,要求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阅读上,都要把学过的、读过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办法弄清其意义和弄懂用法,逐步掌握,学以致用。只有学生勤于笔耕,不断练习,手熟才能生巧,久而久之,才能文思如泉,笔走如神。

三、积极评价,善用激励

1. 开辟作文园地。

小学生有自尊心、好奇心、好胜心,还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更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根据学生的心理,教师要在教室里开辟作文园地,把学生中写的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的片断,登在园地内,供学生阅读、欣赏、评议。

2. 自编作文集。

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按一定的顺序编成作文集和同学们交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懂得取长补短,使他们真正由原来的怕作文、厌作文转变为热爱作文、乐于写作。

3. 运用广播媒体。

教师可推荐好的文章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利用广播媒体在校内展示其习作成果。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了,谁都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成就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内驱力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帮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乐于动笔”,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

4. 教师评价激励。

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李小凤

语文教学中,难在作文。这是令不少语文界同仁深感头痛的难题。往往这么认为:语文教学,最难教的是作文,尤其是中年级的作文。在中年级,学生开始由原来的写话走向写作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之处。不过,只要走对了路,让学生入门,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笔者走上讲台已经七年了,在教师队伍中尚属年轻,一直以来都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高年级语文,发现所接手的班级中作文水平高的仅有几个,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均为寥寥数语。自从接手中年级以来,的确发现中年级起步作文的难处。经过笔者一年多的探索,所任教的班级的作文水平也有不少进步。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在课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不脱离实际。

不少成名文豪均认为:文学离不开生活。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将会变得满篇废话。在对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作者所使用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努力去发现我们那五彩缤纷的生活,去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将不脱离实际,不再是一堆废话。

二、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唐杜甫说过: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只有多读,才会有广博的知识,写起作文来才会如有“神”在帮助。当然,光多读还不够,还必须注重积累,将自己在读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能在需要拿出来为己用。对此,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在多读的同时,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用来摘录好词好句的笔记本作为积累本。同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从而扩充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养成多积累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随手拈来,容易很多。

三、以说促写,提倡模仿,让学生有一定范畴的习作例文。笔者记得自己在读小学时,每一单元都有一篇习作例文,而笔者曾在担任小学六年级语文科教学时,班上的一位学生仿照《鸟的天堂》一文写过一篇《蜜蜂的天堂》。借照学校的槐花引来成群的蜜蜂为材,一气呵成,写得十分成功,得到笔者的好评并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因此,在每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中,给学生定一篇习作例文,给学生一个习作的模式。在提倡模仿的同时,告诉学生模仿与抄袭的本质区别。另外,在写作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构思,在小组内说一说,力求做到说清楚。在说的过程中将口语更改为书面语,并在下笔时力求按照所说的去写,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做到语句通顺,条例清楚。

四、学会自己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每一篇作文些好后,笔者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誊写在作文本上,而是这样鼓励学生:“习作写好了,请你自己认真读两遍,看看有没有

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句子,找出写错的字,都把它们改正过来。”让学生自己先修改后,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势相互进行修改,在给自己或别人修改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增强。

五、充分利用评语的作用,多肯定,少批评,并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习作评语是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鼓励因素。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要做到多加肯定,少作批评。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的评改,更应该如此。笔者在评改作文时,从不去注重学生作文中存在多大的毛病,而是在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会是笔者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同时,在作文评语中,笔者重在教给方法,沟通情感,而不去找学生的不足。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自觉地去延续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便会渐渐地得到提高,也就不会让一个班的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去记日记。在记日记的过程中,强调自愿,笔者不作检查。但有一点要求,那就是日记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的感受、看法。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兴趣;表达;语文教师;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的束缚,也不受篇章的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少,平时又没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所以他们在写作上常常感到困难重重,一提到写作文就心烦,又迫于教师压力,充斥三言两语便敷衍了事。要改变学生写作难的现状,我想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想写、爱写、能写,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平时,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认真上好语文课。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课文的学习,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词汇,为习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力求收到良好的习作教学效果。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收集材料,让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没有东西可写,搜肠刮肚也挤不出点东西来,正如俗话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少,生活素材过于单薄,要写好作文也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窄这些客观因素的束缚,促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多想些办法进行教学。

首先,积累材料,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撷取,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园地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在教学中,我结合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整理自己的房间、学煮面条、和小伙伴捉迷藏、画图画……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我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做一些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兴趣的话题记录下来。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要求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写,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充实了学生的习作素材,习作训练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文思,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时常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的五彩世界,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受。如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一,写家乡的景物。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是到处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习作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公园、景区……游玩,用相机、小册记下自己觉得美的景物。因为有家长的指点,学生的观察显得有目的性。当然,作为老师,我也没闲着,用相机拍摄、录制景物,再制作成课件。在习作指导时,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素材,又有课件的辅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既可避免作文课的单调、枯燥,又能使学生逐步做到“我手写我口”。既让学生积累了素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发展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阅历较为浅薄,看问题较为片面,缺乏深思熟虑,遇事总是争强好胜,决不服输,你好我要比你棒,于是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树立典型,设立展示台,印发优秀习作,借助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每一次写完作文,我都会让学生互相传阅讨论,组织学生点评,从中推荐一些作文,让他们认真抄写并贴在展示台上。由同学先评,好的作文要写出简单的评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看法,写一写评论,大多学生从习作者字写得怎么样、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去谈,但也有些学生涉及其他内容。据此,我再作详细评讲,肯定他们的成绩,于是,好的作文就这样被学生基本确立了,习作被选的学生很高兴,他们看到展示台上有自己的习作,心里增加了自豪感。没被选上的学生,先是羡慕,后来也想上榜,那种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学生都盼望着上作文课。可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这条路径是可取的。

三、参与生活、阅读,扩大写作空间

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单调的,几乎是“两点一线”,生活在这种封闭的圈子里,是激发不出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五,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在习作教学前,我就引导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还让学生从《智慧背囊》中找出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做好摘录,让学生把相关的素材读给父母听,并请父母提出意见。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事件有条理、具体地写出来。有的学生还想到爸爸妈妈每天要上班,回家要做这么多的家务,还要关心爱护自己,是多么辛苦啊。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帮做家务,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正是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得这一感受的。可见,引导学生五官开放,心怀激荡地感受,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取种种形象,从而来丰富感受,强化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教写作文就如同教做一道好菜,必须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对用餐人的喜好和菜色的属性有所了解之后,再按照各种材料的入锅先后顺序和时间控制,最后再加以装盘,才能做出一道精致味美的好菜。总之,作文教学要积极、有序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培养他们善于体悟自己天真心灵中激起的波澜和吹皱的涟漪,捕捉自己稍纵即逝的闪光的跳动,激发起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4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只是一种练笔或习作,还称不上创作。但在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中,每一个学生必定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对所经历的人、事、物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通过写日记、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等。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计划、有层次,并针对阅读的内容、要求,组织相应的展示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书面”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文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外村庄、农田、小河等地亲身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看看蓝天、大山里的羊群、绿树掩映下的村舍等,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口头描述,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达到激发小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最终达到小学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

教师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过程中,用自自己己昂昂扬扬的的激激情情调调动动学学生生对对作作文文的的高高涨涨情情绪绪;;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也也要要表表现现出对学生的关心、热爱和尊重。教师在课堂上愉快的语调、激励的目光、欣赏的语气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谈都将传达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保证其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这不仅是激发学生作文动机的重要前提,也是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权威抑制创造,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愉悦的氛围。只有教学民主,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的观念,而不至看教师的眼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只有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摆脱恐惧、忧伤、烦闷等抑制创造性思维的消极情绪,进入积极的创新状态。

四、注重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

每个班里,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不是处在同一水平上,总有好有差。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教师如果一味地靠自己捉刀弄笔,一篇本来非常通顺的文章,结果往往朱笔满篇,老师煞费苦心,效果适得其反。对一些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的差等生的作文,就要求教师应认真仔细地批改,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批改做到简单明了。将批改后的作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明白自己原先作文中的问题,教师改后好在哪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实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小学生。学生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自己的不足。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一般应采用语气缓和、多加启发的方法写评语,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也能发挥作用,发“继续努力”“下次会写得更好”“题目这样改是否更好一点”等,这样的评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是一种推动力。老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方法。

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儿童”特性,从周边现实生活中指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寓教于乐,考虑到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

摘要:小学生才刚刚学写作文, 针对小学生缺乏独立观察周边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以及词汇贫乏的情况, 从注重平时积累等方面指出了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及经验。

谈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点地体会 篇5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时有感悟的,却很少用文字记录下来。今年教的是三年级,新课标对三年级作文教学有明确要求: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激发习作兴趣,能不拒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酝酿成文。第一学期开学初,面对的是刚接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那迷惘而不知所措的眼神,很多老师都像我一样有不知从何教起的感觉,确实,要教会之前只是写几句话的,刚从低年级上来的三年级学生写出成段成篇,且有一定数字的文章,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经过一年的摸索,总结,再加上多年的经验,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点作文教学心得。

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着进行。从仿写开始,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不能单纯的以为只是为作文而教学,它必须与平时的阅读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二者应做到相辅相成,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掌握写文章的基本结构,积累常用的好词佳句。最重要的是在写作的初始阶段,要善于指导学生仿写,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知道,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而优秀的文章。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边分析课文内容边结合我们家乡的“海龟湾”进行教学,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各个方面逐一对比进行教学,并在文章的结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总分总”文章结构的写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为内容的熟悉而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当课文讲授结束后,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篇《我爱家乡的——》(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这样的文章了。到了语文园地要求写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时,只需要指导他们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了。因此,我认为,作文初始阶段的仿写,对以后掌握写作文的方法有直接而良好的影响,是最快捷的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二、培养良好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做到事半功倍。我常常对学生说,学习就如赛跑,如果你不想跑,老师推你一下,你就只能前进半米,再推一下,你再前进半米,这样永远也到不了终点,但是如果你本身就很想跑,想跑赢,老师推了你一下,就成为了你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因此,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了使写作这个令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变得不再头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作用,一定让学生先说后写。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和组织身边的最熟悉的又与作文密切相关的讲话材料。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从个人到小组比赛进行。这样既为成绩好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的平台,又能让那些平时畏惧作文的同学受到启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在无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意识的教学效果。

三.语言文字和写作材料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三年级的学生很难做到自己主动积累写作材料。教学中,我每周布置二到三篇日记,让学生记下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尽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抱怨说无事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次布置日记之前就先布置学生做一件或留意身边的一件小事,或做一件家务,或给妈妈泡杯茶,或向同学请教一道数学题,或是做一件好事.........总之就是让学生有事写,有话说。在没有日记任务时,我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之中积累好词佳句,从一词一句到一小段,同样是记录在日记本中,要用之时信手拈来,极之方便!,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内化,学生的写作材料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畏惧了。

四.使学生在自改与互改中作文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辛辛苦苦修改好的文章,发到学生手中,他们关注的只是分数,根本没有再仔细去看老师认真修改过的文章和精心写下的评语。再说,教师修改过文章,代表的是教师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很常就违背了学生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通过认真修改学生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是教师本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意识到这一点,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指导习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写和指导学生自改与互改上。三年级学生自改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有感情地读!文章就怕读,一读,错别字就被发现了,再读,不通顺的句子就会被修改得通顺了,三读,思想感情就出来了!这样,学生边读边改,作文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得到提高。我还经常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他们很有兴趣,也更容易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提醒了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总之,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6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年级识字量大的特点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呢?通过实践,我谈谈对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中灵活多变

1.直观形象中轻松识字。低年级新教材要求识记的生字较多,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抽象的字识记困难,但对字与图相对应的字识记却较为轻松。例如在教学象形字“日”时,先将对应的画着太阳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出示“日”字孩子们观察,大家都说真像。这样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日”字的字形,比教者一字一词的范读效果好了许多。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尽量将图与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松识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游戏中引导学生愉快识字。识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制造欢快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们识字呢?我认为:将游戏引入课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中,让孩子分角色表演小鱼、小燕子、小蚂蚁、小白兔,经过多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比较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十多个生字及词语。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又将“走出字迷宫”“山顶夺旗”等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激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互助互学中培养识字能力。学习是个互助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提倡互助互学。首先,将同桌的孩子作为一个最小的互助学习小组,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检查等。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识字教学中,如孩子有不同或遗忘的字词,既可问同桌,又可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学会了不同的识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识字方式要多样

1.校园文化进行识字教学。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在一年级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个现成的育人场所,带领孩子们参观、熟悉学校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勤于探究”“学会创新”等词语。以后,在课余及空隙时间,孩子们又认识了校园内的名言、宣传专栏的标语等。两周之后,班上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2.故事激发识字兴趣。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在沉迷于电视,而是缠着他们讲故事,也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现在,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3.识字卡巩固识字量。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导孩子制作了识字卡。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卡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图画,然后叠起来,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卡片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有责任对传统的学习模式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让孩子们能在富于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氛围里愉快、自主地学习。持之以恒,将使孩子插上翅膀,在识字王国里尽情翱翔。家庭生活中,请家长利用平时带孩子外出、购物的机会,让孩子看指示牌、逛商店、公园,让孩子先认认门口的店名园名;进超市让孩子认读各种商品名称。这些都是能充分利用的识字活教材。

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吸引兴趣

1. 在教学游戏中进行教学, 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易分散不持久;理解力差, 记忆力好, 逻辑思维弱, 形象思维强。为此, 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 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是十分必要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2. 把课堂变成数学竞赛场。

为了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表,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固定的“一对红”小组, 经常地进行“竞赛、评比”。今天抽这几对, 明天抽那几对, 让他们到讲台前进行口算或乘法口诀对口练习, 要求二者间对答如流, 像舞台上对口词表演那样熟练、迅速、流畅。这种方法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使大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准确、脱口而出的程度。

3. 以有趣的故事引题。

有时我还用形象启发或故事引题, 唤起学生好奇心, 引起他们特别注意。如, 在学到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时, 我就用一个故事来形象地启发学生。通过故事引题,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既有趣又易懂, 而且记得很牢。

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课堂效率

1. 用“质疑”“问难”“假否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某些似懂非懂的问题, 也只能通过反复独立思考, 才能达到真懂。为了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学会不盲从、不迷惑、不随大流, 善于独立思考, 对某些学生容易搞错或容易混淆的问题, 我除了重点讲解外, 有时还有意用“质疑”“问难”的方法, 加深他们的理解, 甚至故意将学生的正确答案加以“假否定”, 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地独立思考, 以强化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 通过同学间互相讲评, 共同探讨, 激发独立思考。

为了促进同学间的互相探讨, 同时也为了了解当堂的授课效果, 及时补缺补漏, 我常出道习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 完成作业, 然后同桌相互讲评, 通过同桌的互相探讨讲评, 错的就能及时得到纠正。老师再帮助解决, 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这样, 做到当堂突破难点, 当堂补缺补漏, 比老师课后了解、个别补效果要好,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动手动脑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实”

1.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而儿童认识是由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 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 我就从具体的活动中开始吸引学生在操作中得到形象感知, 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抽象获得所学知识。

2. 科学、可行的目标, 能诱发学生认知的不和谐和

心理的不平衡, 他们为获得需求的满足而投入学习行动———“跳一跳”摘“果实”。例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可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各条边的长度, 用直角三角板量一量各个角是不是都是直角。因为用三角板“量一量”三角形的边和角, 难度适中, 这是各类型的学生都能做到的,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进入积极参与状态, 思维活跃, 很容易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角与边的关系特征。在“跳”的过程中,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积极的性格,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尝到学问“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四、进行必要的课堂“常规”训练

1. 以手势代替讲话, 搞好组织教学, 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

为了提高一节课40分钟的利用率, 避免课堂中的废话和可讲可不讲的话, 节省一分一秒时间, 集中用在教学的关键问题上。同时也是使课堂既有民主、活跃的正常学习气氛, 又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 我总是通过一些课堂“常规”训练, 使学生养成看我手势, 教鞭的变化, 就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如:当学生正进行书面练习, 老师巡视发现某些学生的作业有毛病或普遍性的问题, 需要立即向全班讲清时, 只要拿起教鞭, 在讲台桌边轻轻地敲两下, 同学们就马上停下手中笔, 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

2. 以语气变化指挥全班。

在讲课过程中, 有时需要学生无声的思考, 有事又要马上回答, 方能使教与学配合默契, 这种情况就通过轻重快慢变化的语气, 指挥全班, 如讲课中老师常问学生:“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当老师发问口气平稳而缓慢时, 即表示要学生认真思考后举手作答。在回答问题中有的学生有独到见解, 有的学困生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老师和同学为了鼓励他们, 就用热烈的掌声以示祝贺。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 又使班级秩序井然、生动活泼、动静分明。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对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重要。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如何组织好一堂课的教学, 浅谈几点体会。

二年级估算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结合现实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对于二年级学生应学会运用估算粗略地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增强其估算意识.例如, 在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加法估算”这一课时, 创设了买东西的场景:一只电饭煲198元, 一辆自行车405元, 一部电话机98元, 一台取暖器292元, 让学生解决买其中两样东西大约需要几百元以及带800元能买回哪些东西等实际问题.由于在学习加法估算之前学习了一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因而大部分学生知道:买一只电饭煲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一只电饭煲198元接近200元, 一辆自行车405元接近400元, 200+400=600 (元) , 所以大约需要600元;还有的学生认为198+405=603 (元) , 大约需要600元, 很显然这部分学生是先计算, 然后才得出大约需要几百元, 此时, 教者应适时引导,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一个数接近整百数来计算更简单.

通过类似的生活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1.对于生活中“够不够”“能不能”的问题, 往往不需要精确进行计算, 粗略估计就可以了.2.与精确计算一样, 估算也是一种计算方式, 也是有根据的.3.估算在生活中应用比较普遍, 应用价值较大.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培养估算习惯

首先, 重视培养学生在做题之前先估计的习惯, 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其次, 重视体会估算的实际价值, 教者要经常引导学生, 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 知道得数大致范围及解题后的答案是否与估算的结果一致.从而将估算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觉意识.

第三, 根据生活常识或经验估算.

例如, 二年级下册P86“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例题教学之后, 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箱雪碧54元, 要买9箱雪碧需要准备多少钱?虽然题目中没有提到“大约”, 但隐含着“大约”的意思, 这道题是现实生活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学生知道列式54×9, 如果把54看作50, 50×9=450 (元) , 带的钱就不够买, 根据这个情况, 估数就要大一些, 以免钱数不够.因此, 估算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要估大些还是估小些.

再如, “倍数的实际问题”新课结束后, 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妈妈今年32岁, 是奶奶年龄的一半, 是小红年龄的4倍, 奶奶和小红今年各多少岁?学生可以根据平时生活经验作出判断, 奶奶的年龄不会少于32岁, 小红的年龄不会多于32岁.这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估算中体会到有趣, 富有生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1. 在教学中, 教者要尊重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估算经验来教学估算, 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后, 让学生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一块橡皮长6 () , 门高2 () , 床长2 () , 小军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15 () , 100米赛跑小明跑了16 ()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认识, 并以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判断, 同时我们要结合课堂上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乐趣.

2. 在学生估算之后, 教者还要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 在交流与比较中, 感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促进对估算方法的比较和优化.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 让学生掌握调整的策略, 在估算中应用不同的方法, 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可能不同, 所以恰当地运用调整策略, 能保证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如:2盒水彩笔, 每盒36支, 估算2盒大约多少支?学生在没有掌握进位乘法知识时, 只能把36看作和它解决的整十数来估算的方法容易为学生接受, 因为它与加减法的估算方法相类似, 有的学生说把36看作30, 30×2=60 (支) , 有的说把36看作40, 40×2=80 (支) , 36×2的积比60大, 比80小, 所以36×2的积在60和80之间.

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9

一、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如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如果在刚上课时检查作业、纠正错题,干一些与教学新授、规范学生上课纪律无关之事,整节课学生都会心思不专,使多大劲都规范不起来。教师累,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刚开课,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习效果。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xxx坐得真端正,老师最喜欢;黑板上画苹果树或小红旗,组与组之间竞赛;口算练习比比谁最聪明,等等。

二、手段多样

1、以竞赛形式组织教学。

比如,组与组之间比赛得小红旗、得苹果、得智慧星、赢聪明果等,让比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下课前根据各组所得成绩多少评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或让优秀组内学生上黑板触摸智慧星或聪明果,激励学生每节课表现出众。

2、用最廉价的自身教学资源——语言评价,获取最丰硕的教学效益。

如xxx同学最近进步真大;你表现得越来越棒了;老师最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你的问题提得太好了,等等。

3、作业评价要不断出新招。

全对又整齐得两颗星,否则只得一颗星或不得星,一星期一换,苹果、桃子、樱桃、红旗、笑脸等都行。经常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天天有把作业写整齐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对学生的学习起间接的“催化”作用。

三、多褒少贬

尊重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以抓两头带中间,全员提升学生素质。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组织教学。

1、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的眼中是最棒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尤其对比较调皮的学生,可随机用激励性的语言督促他改变自己、规范自己。如xxx同学表现得比上节课还棒,老师真喜欢,等等。

2、在口算练习时,我多采用听算的形式。

遇到好学生出道难点的,以使其发展更佳;遇到后进生出道简单的,学生自信心得到了最大满足。口算练完,大家都算对了,乐滋滋的,看我多聪明,老师出的题没难住我;算错了,鼓励再算一次,借机表扬,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3、不当众批评学困生。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气头的一句话,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由此而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使孩子的发展前景堪忧。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尽量克制自己,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教育学生。如在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后,用手摸摸孩子的头等亲近学生,效果会更佳。

一句话: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四、树立榜样

好榜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往往要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树立榜样的效果更加明显。

1、教师的榜样作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孩子眼中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思想观点、道德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模仿的榜样。而这个榜样又是最直接又经常接近的,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每次劳动,我总是亲自拿起扫帚,和学生一起清扫地面;每次上课,我的粉笔字总是工工整整,做好示范;每天到校,我总是坚持早到,和学生一起早读……在我的榜样作用下,同学们纷纷模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日渐形成,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2、学生的榜样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当某个孩子被老师树立为学习榜样时,孩子们会争先恐后表现,希望成为榜样。班级中,吕剑浩同学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我在同学中树立他为榜样,把他的作业拿给大家欣赏,让同学们了解他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把自己的字和他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吕剑浩同学之间的差距。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作业中,把全对又整齐的学生作业评为“师傅”,较乱的评为“徒弟”,学生比、学、赶、超,班级整体作业质量提升非常快。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吕剑浩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很多同学。只要有进步、有亮点,值得大家学习,随时都在教室门口的光荣牌上“张贴宣传”,收效甚佳。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兴趣是孩子在课堂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对某个学科的兴趣, 将极大地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的关系, 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

1. 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 教师先出示0~9这10个数字, 让学生认读并说说它们中谁最小, 谁最大。同时引出故事:9知道自己最大, 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 你们谁都比不过我, 我是最大的。尤其是你——0, 还有1!0和1听了, 伤心极了。其他数字也很不服气。同学们, 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了, 都积极开动脑筋, 为它们想办法。不久就有学生提出, 让1和0合体变成10, 这样就能打败9了。通过这个故事, 不仅引出了数字10, 还使学生对这个神奇的新朋友10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学生都非常投入, 表现的很活跃,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意力也保持了很久, 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随之提高了。

2. 运用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时, 教师课前先让学生把桌椅摆成圆形, 并在教室中心摆放4张椅子。上课时, 教师让学生围坐在教室里, 先后请5个、4个、3个学生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并在每次游戏结束时, 请周围的同学说说,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要求他们用上“多、少、一样多”完整表述玩游戏的人数与椅子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游戏活动,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牢固掌握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去超市购物后付钱的情境、小朋友要去坐车买票的情境以及一个小朋友往储蓄罐里存钱的情境。这些生动的情境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并顺利引出了课题。在教学后面的内容时, 教师又运用多媒体使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认识人民币, 并了解它们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方法, 适时适度的使用它,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特别是在低年级, 学生回答问题是非常积极的, 他们都想通过正确地回答得到教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因此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意难易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太简单的问题会使他们认为自己都会了, 不需要学习了, 使他们对后面要学的知识缺乏兴趣, 投入度不高, 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这时课堂上就会有学生开始开小差搞小动作,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回答, 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 搞得课堂过于被动, 于是开小差搞小动作的人又出现了, 这也同样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 才能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才会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并能在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 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当学生学会计算1+2=3后, 教师让学生快速算出2+1等于多少?很多学生都能很快算出结果。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 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于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结果不变。接着再抛出问题:是不是这个规律对于所有的加法算式都管用呢?现在请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 用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计算黑板上的题目, 并用摆小棒或拨珠子的方法验证看看结果对不对。学生通过验证知道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是正确的, 这不仅加快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因为这个规律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三、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刚入校接受正规的教育, 但他们在来到学校之前, 就已经从家庭、社会及幼儿园等途径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他们在学校所获得的经验会比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更多、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外的经验, 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因此, 我们在确定教学起点时, 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辅导, 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数数的组成”时,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百羊图, 说说图上有多少只羊。很多学生都说有100只, 接着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数出来的) 你是怎么数的?学生有的一个一个地数, 有的一十一十地数, 于是让大家一起用这两种方法数百羊图, 因为他们对于数数已经掌握了, 所以数完就直接进入“数的组成”的教学, 为接下来的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

四、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从低年级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 传统的数学学习中, 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这种方式甚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比如过多地演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数学学习应该提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主动进行交流, 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 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 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 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促进数学的学习。这样不仅使他们愉快地学会了数学知识, 还从中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时要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要给他们的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或合作交流留下足够的时间, 不然这些活动方式只能成为走过场, 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而且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时, 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适度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上一篇:生态桑产业下一篇:所得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