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2024-08-08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精选十篇)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篇1

1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防止疾病传入

1.1 猪场要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饲养

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经过消毒池、更衣室, 更换工作服和靴子方可进入猪舍。

1.2 运送饲料的车辆不得越过消毒池应改由本场的车辆运进。

1.3 刚购进的仔猪在专门的圈舍内饲养, 经过20—30 d的饲养和基础免疫后方可转群。

1.4 出售生猪在设定的专用码头交易。

1.5 粪便由地下管道流到场外的蓄

粪池再由专用车辆运走或发酵或下沼气。

1.6 设病猪隔离猪舍:隔离猪舍应该

是封闭的隔离单间、便于彻底消毒。发现病猪应该立即隔离治疗, 发病猪舍彻底消毒, 这样既省药费, 又避免疫病的扩散传播。

2 改善饲养管理

2.1 全进全出

在每批猪出栏后要彻底消毒和空舍一段时间, 这样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2.2 自繁自养

养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 避免引种带来疾病。

2.3 减少转群和移圈次数

因为迁移和混群容易引起应激, 增加发病率。

2.4 密度

饲养密度与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 理想密度10~20头同一圈。

2.5 隔拦

密闭的隔栏可以防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降低疾病发生率。

2.6 粪便系统

严密的粪便处理系统可以有效的降低猪舍中CO2、H2S、NH3等有害气体浓度, 这些有害气体容易引起猪疾病的发生。

2.7 环境

(1) 温度:猪舍应根据猪龄保持适宜温度, 冬季昼夜温差不宜过大。

(2) 通风换气:猪舍应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 将猪代谢和粪、尿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排出, 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病。

3 抓好消毒是消灭传染源的基础

3.1 消毒就是杀死环境中的病源微

生物, 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有机械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机械消毒是搞好猪舍环境卫生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猪舍内的污物和病源微生物, 也是化学消毒的基础, 可以大大提高化学消毒的效果。化学消毒是猪场常用的消毒方法, 包括对猪舍、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1) 在猪场大门口设有消毒池, 一般用2%的烧碱溶液, 每7~10 d换1次。

(2) 对猪舍消毒, 在生猪出售后彻底消除粪便、垫料, 再用高压水枪对门窗、墙壁等地方将有机物冲洗, 等干燥后再用两种消毒药交替使用。

(3) 用具方面每天对料槽、饮水器等进行清洗, 每周1次用强灭消毒。

(4) 运动场如是水泥地面的在冲洗干净干燥后用消毒剂消毒, 如是泥土地面的撒上生石灰耕翻30 cm压平。

3.2 粪便、污水主要采用生物热发酵法, 粪便是堆集发热法, 污水通常是发酵池法或下沼气发酵。

3.3 对没有发病或发病少的猪场要

求每年进行4次预防性的消毒, 高温季节每周消毒1次。对“全进全出”的圈舍在生猪出售后进行全面消毒。产房在母猪产仔前后都要消毒。

3.4 对发病严重的猪场除了在上述

的基础上还要做好病猪、排泄物、污染的场地及时消毒, 病死猪及污染物做好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 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的关键

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对规模猪场一些重要传染病如猪瘟、口蹄疫等都必须接种疫苗。结合我地的情况, 猪场主要采用如下的免疫程序。

生猪常规的接种疫苗:

猪蓝耳病:仔猪15~20日龄免疫。

猪伪狂犬病:仔猪30日龄免疫。

猪瘟:仔猪35日龄首次免疫、50日龄加强免疫。

口蹄疫:一般于猪瘟同时免疫。

猪链球菌:仔猪45日龄首次免疫、60日龄加强免疫。

母猪在上述疫病免疫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等病的免疫。

5 定期检查, 防止发生疾病

规模猪场的饲养人员每天观察猪运动、休息、采食、饮水、大小便等方面的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由兽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疫病扩大。

6 药物防治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方案 篇2

1.1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

当动物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他有害物质,而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可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的过多生成,降低肠内容物,粪便中氨的含量,使肠道内容物中的甲酚.叫噪、粪臭素等含量减少,从而减少粪便的臭气。另外,在饲料中添加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等均能减少动物的氨气排放量,净化猪舍内空气,降低粪尿中氮的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2配制氮基酸平衡日粮.实行阶段饲养

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随着畜禽体重的增加,维持需要减少,脂肪组织液积增加,这样所需日粮的营养浓度逐步降低。将猪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则减少8.4%。如将粗蛋白含量从18%降到15%,即可将氮的排出量降低25%,而粪便污染的恶臭主要由蛋白质腐败所产生,因此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地配制饲料,不但可以节省蛋白质资源,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猪舍环境的重要措施。2猪舍内部环境的控制 2.1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肉猪在17--30℃时生长最快,料肉比最低;怀孕母猪为22-2590;哺乳母猪为巧℃;而仔猪则为28℃;1周龄以内的仔猪更高为309C。因此猪对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同时寒冷是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当气温高于35℃时,个别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引起流产,公猪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所以在寒冷季节应对猪舍添加增热、保温措施。而夏季应通过改变猪舍的屋顶设计,安装喷雾系统,饮电解质水或0.1%~0.2%的人工盐等,降低舍内和猪体本身的温度。2.2湿度

猪舍内的湿度过高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是引起肠炎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5%,试验表明,温度在14-2390,相对湿度在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只生长,为防止湿度过高,减少猪舍内水汽的来源,应少用或不用大量水洗猪圈,可适当用干酒不兑水的消毒药,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启门窗,降低舍内湿度。2.3空气

猪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大允许值,二氧化碳为3000mg/L,氨30mg/L,硫化氢20mg/L,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这样猪便易感染或激发呼吸道疾病。如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污浊的空气还可引起猪的应激综合症,表现食欲下降、泌乳量减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咬耳等现象。

规模化猪场的猪舍在任何季节都需通风换气。全封闭式猪舍依靠排风扇换气,换气时可依据下列参数:一般冬季所需的最小换气率为每100kg猪体重每分钟0.14~0.28m3,夏季最大换气率为100kg体重猪每分钟0.7~1.4m3。尽可能减少猪舍内有害气体,是提高猪只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冬季要注意调教猪只形成到运动场或猪舍一隅排粪尿的习惯。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猪舍内定时喷雾过氧化类的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降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2.4光照

适当的光照可促进猪的新陈代谢,加速其骨骼生长并消毒杀菌。哺乳母猪栏内每天维持16h光照,可诱使母猪早发情。一般母猪、仔猪和后备猪猪舍的光照度应保持在50~100Lgs,每天光照14~16h,公猪和育肥猪每天保持光照8~10h,但夏季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到猪舍内。3猪场外部环境的控制

3.1植树绿化、改善场内小气候

增加猪场地面绿化面积,每幢猪舍之间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场内的空地种花草,在场区外围种5-:10m宽的防风林。这样可将场区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细菌减少20%~30%,冬季风速减低70%~80%,又能使夏季气温下降10%~20%.3.2搞好固体、液体粪污处理

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篇3

关键词:中小规模猪场;疾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36-01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猪场目前正在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对于很多中小规模养猪场来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猪场疾病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难以控制的局面。本文对导致中小规模猪场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1中小規模猪场疾病发生的原因

1.1 猪群过于密集

中小规模养猪场受场地的限制,猪的活动范围比较狭窄。一旦猪场内有一头猪发病,就可能传染给其他猪群。同时,不同年龄层次的猪的免疫力也是不同的,受场地的限制猪场可能将各种猪混养在一起,会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的下降。

1.2 病原体较多

养猪场是一个比较密集的场所,在猪粪便处理不当或者处理不干净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细菌混合感染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混合感染疾病就会恶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加复杂。在猪场常见疾病中,猪气喘病会导致其生长停滞和咳嗽,混合其他病原体,往往会将一种极为常见、极易治疗的病症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增加猪群的死亡率。

1.3 用药不当导致疾病扩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随意配药;②盲目使用新药,不注意抗菌谱;③盲目加大药量,不注意混合均匀度;④不注意药物的轮换使用和休药期[1]。猪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猪疾病无法治愈,更甚者会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加,导致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攀升;而有些药物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生猪产品药物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会产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中小规模猪场疾病防控措施

2.1 严格猪场建设

密集的养殖场地容易导致疾病蔓延。因此,猪场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疾病防控方面的问题,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猪场建设。

2.2 做好计划免疫

养猪场需要定期做好猪疾病的监测,包括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的监测。每季度要对猪群随机抽样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商品猪需要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同时,每一批生猪在免疫后3周需按照10%的比例随机采样对相关疾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一旦监测出疫病需及时将监测结果送相关部门分析,并积极采取防病措施[2]。在免疫抗体检测中,若检测结果未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应及时补免,保证猪场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100%[3]。

2.3 科学保健和治疗

养猪场保健工作的实施是为了净化和控制病原,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措施。在保健工作上,主要分为季节性、阶段性、治疗性三个方面。季节性保健方面,因冬春季节是猪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重点防控;而在夏秋季节,因温度较高,防控重点应集中在热应激的控制上,以清热解毒药物为重点。阶段性保健方面,要做好母猪产前产后、仔猪断奶与转栏前后的保健工作。治疗性保健方面,一旦发现猪群中有几头或几栏猪发生肠炎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重点用中兽药进行保健。保健工作中,药物的选择多采取中草药和敏感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添加和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不能随机加大药物剂量,要科学联合用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最大程度地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3小结

综上所述,中小规模养猪场疾病的存在与猪场距离和药物治疗不合理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这些问题入手,中小规模养猪场疾病的预防需要严格控制养猪场建设,做好计划免疫、科学保健和治疗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猪的健康,进而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保证居民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施光秀.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2(9):87-88.

[2] 梁 宇.小规模养猪场疫病发生的特点和防控措施解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20(11):106.

规模猪场生猪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篇4

1 规模猪场生猪疾病的主要种类

目前, 严重困扰猪场猪只的疾病种类非常多, 人、猪共患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有14种, 多种动物共患的疾病有13种, 仅感染猪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有18种, 其他的疾病种类不包括在内。影响最严重的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疾病, 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 还有部分疾病对养猪业影响也比较严重, 如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大肠杆菌感染病、支原体病等[1,2]。

2 生猪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猪场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猪场建设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一章第2条:一是选址要合理, 二是布局要适当, 三是设施设备要齐全, 四是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要健全。

2.2 消毒

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杀灭物体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 (真菌孢子) 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灭。

(1) 进出人员消毒。非生产人员严禁进入场区, 饲养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必须进入场区时, 必须严格消毒程序, 更衣换鞋, 经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后, 方可进入 (可采用“3套衣服1双鞋制度”, “3套衣服”是指:场内任何人进入场区要更换工作服, 进入生产区还要更换一套工作服, 出场是一套衣服;“1双鞋”是指:任何人进入生产区必须更换胶鞋) 。

(2) 环境消毒。畜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Na OH或生石灰消毒1次;猪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 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大门口、栋舍入口消毒池要定期更换消毒液[3]。

(3) 畜禽舍消毒。每批商品生猪调出后, 要彻底将猪舍清扫干净, 用高压水枪冲洗, 然后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间隔7d方可购入下批生猪, 产房要做到母猪上床前下床后消毒。

(4) 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等进行消毒, 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 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

(5) 带猪消毒。根据不同的季节对猪只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时注意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适度 (消毒适度是指以药液进入猪只皮肤表面、地面微湿为适度) 。消毒液可选用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

(6) 贮粪场消毒。建立干粪堆积池, 对干粪进行堆积发酵。发酵池一定要有顶, 防止雨水将干粪冲走, 造成污染。贮粪场周围也要定期消毒, 可用2%Na OH或撒生石灰。

(7) 病死猪消毒。猪只病死后, 要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深埋的深度要求病死猪表面离地面距离为1.5 m) , 同时立即对原来所在的圈舍、隔离饲养区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疫病蔓延。

2.3 免疫程序

各猪场可根据所育猪种类的不同制定特定的免疫计划。

(1) 种猪。3—4月注射乙脑疫苗 (蚊虫出现前) , 2头份/头;猪瘟、口蹄疫疫苗2次/年, 4头份/头;蓝耳疫苗3次/年, 4头份/头, 最好使用活苗;细小病毒和伪狂犬疫苗根据情况可以选择性进行疫苗注射。

(2) 乳猪。7日龄注射气喘疫苗, 1头份/头;20日龄注射猪瘟疫苗, 2头份/头;28日龄注射蓝耳疫苗, 2头份/头;40~45日龄注射口蹄疫苗, 1头份/头。根据不同情况可加免, 注意做好免疫记录。

2.4 饲养管理制度

(1) 管理制度。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 对于生猪养殖场而言, 真正合适的管理原则是“管理人, 而不是管理猪”, 用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工人。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爱岗敬业精神, 注意观察生猪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更要懂得疾病控制的一般原则, 要求他们尽量不接近其他猪场, 避免将肉食带入猪场内[4]。工人进入生产区必须穿上工作服及胶鞋, 以避免其他猪只或肉食中可能带有的活的病毒或细菌被带入场内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 要改变以往的“监狱式饲养管理模式” (即把工人长期关在猪舍内, 不允许工人出场) 和“医院式饲养管理模式” (即长期大量滥用药物) ,

(2) 尽量避免外人进入生产区。①领导及其他人员:对于一些国家级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 在接待领导视察以及接待部分人员进场实地考察、核实时, 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更衣、换鞋、消毒, 以避免将可能的细菌、病毒带入场内。②销售人员等相关人员:对于一些以零售为主要目的的养猪场, 建议其建立一个猪只展示厅, 尽量避免其与猪只的直接接触。如果没有条件的, 则建议其建立一个销售猪只的专用平台, 销售人员也需要隔着一定的距离来观察猪只, 对于销售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3) 坚持自繁自养, 规模适当。自繁自养的猪场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免疫程序, 养殖户本人对自己猪场猪只的健康状态非常了解, 若需引进新的猪只, 要充分了解对方猪只的健康状况, 并在完全了解对方的免疫情况后才能进行购买。新的猪只入场后, 要将其隔离观察15 d, 确保其健康, 才能将新购买的猪只与原场猪一起混饲。然后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猪只的饲养密度与规模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定, 正常情况下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定期合理分群。

(4) 合理制定饲料配方。根据猪只各期所需的营养需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在不同的季节, 饲料配方也要给予适当调整, 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及微量元素等供给要满足需要, 这样才能确保猪群健康。

3 生猪疾病的防控成本收益核算

根据笔者的统计数据:按每头母猪年产2.5窝次, 每窝次产仔10头计算, 年产仔共25头, 产下的乳猪价值为110元/头, 断奶仔猪300元/头, 保育猪500元/头, 育成猪600元/头。与防控一般的猪场相比较, 防控措施较好的猪场母猪产仔率可提高8个百分点, 乳猪断奶成活率可提高11个百分点, 保育舍成活率可提高8个百分点, 育成舍成活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

以存栏300头能繁母猪为例, 一年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是:产仔率:25头×8%×110元/头=220.00元;乳猪成活率:11%×300=33.00元;保育猪成活率:8%×500=40.00元;育成猪成活率:4%×600=24.00元。一年所获的总收益为: (220+33+40+24) ×300=95 100.00元。

4 结语

一个规模化的养猪企业, 做好生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勿掉以轻心, 改变以往靠运气养猪的习惯, 要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完善免疫记录, 健全饲养档案, 做好饲养管理。要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要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生产, 只有这样才会确保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 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简要介绍规模猪场生猪疾病的主要种类, 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生猪疾病的具体措施, 并根据疾病防疫的成本收益核算, 阐述了疾病防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疾病种类,防疫条件,消毒,免疫程序,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俐兵.规模化猪场疾病防制综合策略实践与推广[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2]夏磊, 黄庆洲, 陈勇, 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研究进展[J].畜禽业, 2011 (12) :4-7.

[3]李阳, 柏晓平.提高规模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23) :20-21.

规模化养猪场中的恶臭及其控制措施 篇5

猪场恶臭是指对人和猪产生有害作用的气体物质和使人的嗅觉产生厌恶感的气体。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一般一个年产万头肉猪的养猪场,排污量至少3万吨,在适宜温度、湿度、厌氧环境、发酵条件下可产生大量恶臭;同时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猪场内排污沟清理、猪舍通风和其它卫生管理措施,使恶臭气体浓度过高(如有时NH3浓度可超过40毫克/立方米),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猪群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养猪生产卫生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养猪效益,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采取综合措施以清除或减少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产生

猪场中恶臭主要来自猪的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等的腐败分解;此外,猪的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粘附在体表的污物,呼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约高100倍)等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猪的粪尿在腐败分解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因细菌活动而进行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对恶臭物的产生最为重要。此外,猪场内空气中的粉尘与猪场臭气产生的关系密切。粉尘是微生物的载体,并吸附大量的挥发性臭气(不饱和醛、粪臭素)。同时,微生物不断分解粉尘有机质而产生臭气。

主要恶臭物质及其危害

许多研究者对猪场中猪粪发酵产生的恶臭成分进行了鉴定。有资料说明,猪粪恶臭成分有230种。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恶臭物质主要是NH3、H2S和VFA(挥发性脂肪酸),其中NH3、H2S的危害已经为众多养殖户熟知,在此介绍VFA的危害。

VFA为一种混合物,以n—C4和i—C5的臭味较强,其蒸气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败臭味,对猪只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并引起猪烦燥不安,采食量下降,体质变弱,易发生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VFA环境中,猪呕吐、呼吸困难、肺水肿。

恶臭的控制措施

(1)科学设计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

猪采食饲料后,饲料在消化道消化过程中(尤其后段肠道),因微生物腐败分解而产生臭气;同时,没有消化吸收部分在体外被微生物降解,也产生恶臭。产生的粪污越多,臭气就越多。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排出量,既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又可减少粪便排出后臭气的产生,这是减少恶臭来源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日粮消化率由85%提高至90%,粪便干物质排出量就减少三分之一;日粮蛋白质减少2%,粪便排泄量就降低20%。

①采用经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用合成氨基酸取代日粮中完整蛋白质可有效减少排泄物中的氮。Kert认为在低蛋白日粮中补充氨基酸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3·2%—62%,Aarnink等发现,当日粮粗蛋白降低至10克/公斤体重时,氨态氮在排泄物中的含量降低9%。

②采用稀饲喂养:采用液态料饲喂生长、育成猪,饲料的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无粉尘,减少猪的呼吸道疾病,并降低成本,猪生长速度快;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干粉比较,给猪饲喂液态饲料,饲料转化率可提高9·19%—12·08%,猪的粪便量随之相应减少。

(2)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EM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沸石等,除提高猪生产性能外,对控制恶臭具有重要作用。

①酶制剂: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氮的消化率,又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Vandelholm(1997)报道,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1%的木聚糖酶,饲料干物质和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21%和34%。Bass等(1996)的消化实验证明,使用酶制剂,使粗蛋白消化率提高9%,干物质消化率提高6%。

②酸制剂:主要通过降低消化道pH值来影响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减少腹泻率及腹泻带来的恶臭。大多数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氮在机体内的存留。李德发等(1993)报道,在仔猪料中添加1%柠檬酸,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提高2.28%和6.1%。

③EM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其可增加猪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调节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防治仔猪下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猪的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内氨、吲哚等恶臭物质的产生。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EM除臭效果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EM一个月后,恶臭浓度下降了97·7%,臭气强度降至2·5级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何明清(1992)用需氧芽胞杆菌喂猪,日增重提高7·8%—21·6%和2·8%—9·6%。

④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有两种含铁糖蛋白,能够结合几倍于其分子量的有害气体,故其有除臭作用。据美国巴迪大学报道,在每千克猪饲料中添加商品名为“惠兰宝—30”的丝兰属植物提取液112毫克后,猪舍中氨气浓度下降了34%,硫化氢浓度下降了50%,并提高了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

⑤沸石:沸石孔道体积占沸石体积的50%以上,表面积很大,对氨气、硫化氢及水分有很强的吸附力,因而可降低猪舍有害气体的浓度。据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2%沸石粉可提高饲料转化率3·25%,并降低粪便水分与臭味。(3)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①正确设置猪场内的建筑:猪场内要建硬质的有一定坡度的水泥路面,生产区要设有喷雾降温除尘系统,有充足的供水和通畅的排水系统。

②合理设计猪舍:在猪舍内设计除粪装置,窗口使用卷帘装置,合理组织舍内通风,注意舍内防潮,保持舍内干燥,对猪只进行调教,定点排粪尿,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粉尘、微生物,尽量做到粪尿分离。

③改进生产工艺:采取用水量少的消粪工艺——干清粪工艺,使干粪和尿污水分流,减少污水量及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④做好猪场粪便处理:建造位置恰当容积适宜的专用粪房粪池,及时对粪便进行高温快速干燥,或者堆肥处理,或使用除臭剂,并有效地把堆肥应用于农业生产。

a、高温快速干燥:采用煤、重油或电产生的热能进行人工干燥。干燥需干燥机,国内使用干燥机大多为回转式滚筒,在短时间内(约数十秒钟)受到500—550℃的作用,猪粪中水分可降至较低水平,有效控制恶臭的产生。

b、堆肥处理:建堆肥棚及堆肥处理槽(坑):堆肥棚主要防雨水,侧面全遮,前、后面敞开式,其大小据猪饲养量决定,但空间应大,利于通气。两侧为二道水泥墙,地面为水泥结构,设置通气孔,墙距约3米,墙高1·7米,长度视需要而定。粪便收集好后,注意控制适当水分,定时注入空气,把堆积粪便温度控制在30—60℃;并每周翻动1—2次,降低臭气,加速发酵,整个过程需6—8周,而后直接把堆肥运走或直接用于种植业。

c、使用除臭剂:猪粪便的除臭主要包括物理除臭、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几方面。

物理除臭剂主要指一些吸附剂和酸制剂。吸附剂可吸附臭味,常用的有活性炭、泥炭、锯木屑、麸皮、米糠等,这些物质和猪粪混合,通过对臭气物质的分子进行吸附。酸制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粪便的pH值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活力或中和一些臭气物质来达到除臭目的。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硝酸等。

化学除臭可分为氧化剂和灭菌剂。常用的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其作用是使部分臭气成分氧化为少臭或无臭物质。Ritter(1989)报道,使用(100—500)×10—6的高锰酸钾或(100—125)×10—6过氧化氢可有效控制臭气的发生。

生物除臭主要指活菌制剂,其作用是通过生化过程脱臭。有专家将分离出的放线菌接种于猪粪便中,NH3、H2S、VFA等恶臭物质很快消失。有试验证明:从泥炭腐植质或活性污泥中分别挑出硝化菌和硫细菌,经训化后,硝化菌可清除粪便中的氨,硫细菌可抑制二甲基硫化物(DMS)等的产生。

沼气工程主要采用固液分离,酸化水解和厌氧发酵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

滤塔沉淀处理工艺包括四个过程:分离、分解、过滤、沉淀。

分离:用固液分离机将污水中固形物与液体分离,由于固形物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可以直接堆积、处理,而污水自然流入进料口进入下一步处理。

分解、过滤:通过生物滤塔使分离的稀液净化,生物滤塔是依靠滤过物质附着在滤料表面所建立的生物膜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使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大大的降低。

沉淀:可使50%左右的悬浮物下沉,并在沉淀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絮凝剂,悬浮物去除率可达85%—90%。

规模化猪场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 篇6

关键词;猪场;规模化;呼吸道疾病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02-1

1 营养与药物

1.1 营养

养好猪关键在于“高营养,品种优,管理严,防疫精”营养是防制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关键,高的营养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最大的来源,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为主。提高全群营养比药物更重要。

1.2 药物

药物应选用无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转移肽,排疫肽,溶菌酶等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效果显著。

2 温度与通风

2.1 提前做好保温工作,减少冷空气对猪的应激

产房保证温度恒定在26℃左右,断奶仔猪保温工作落实,温度保持在24-26℃严查漏洞贼风袭击。注射疫苗时舍温提高1-2℃提高机体被动免疫,常用的保温设备有地暖、火道、火墙、锅炉、电热扇、热风炉等供暖设备。

2.2 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最大量的增加通风量

保温与通风是相对矛盾的,要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动态平衡,可在中午气温高,天气晴朗时通风,根据大环境来调整通风的时间;保证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换气。各阶段猪群只有严格的饲养管理有助于加快机体的恢复,不难看出冬季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管理病。

3 嚴把饲料原料质量

严把饲料关,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加大对新玉米的抽查力度。严控水分。霉菌毒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抑制病的发生,从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目前市场上脱霉剂五花八门,成分大都是高岭土,蒙脱石等吸附剂,应用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重金属严重超标。生物脱霉素在第四代脱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益生菌与凹凸石的偶联技术优化配方组合,有效实现霉菌的“双向清除”,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 做好免疫接种与消毒

做好基础免疫“猪瘟,伪狂犬”的免疫工作。常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猪场可在7-10日龄接种支原体疫苗。根据猪场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当猪只进行免疫注射时,尤其是对免疫反应比较大的疫苗,建议配合转移因子,可缩短疫苗的空白期解除免疫抑制。消毒每周2-3次,消毒液选用对病毒作用强的。如碘制剂、季胺盐类、复合醛、百毒杀等,氯制剂刺激性强,损伤上呼吸道粘膜,不宜选用。

5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防止疾病传入,加强消毒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争取全进全出制度,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每批仔猪日龄不超过7天,每批转出后彻底消毒,采用“冲-消-薰-刷-消-烧”六遍消毒法,空舍一周以上,才能转入下一批猪,彻底切除不同日龄(批)仔猪间的水平传播,结合早期断奶减少病原体母仔传播。降低饲养密度,保育舍应让每头猪有0.3-0.4m2的生活空间,育肥舍让每头猪有1m2的生活空间。为猪群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尤其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水平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用选择好时机添加维生素等方法,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6 合理的药物保健与治疗

6.1 母猪的二针保健和一次清毒“二针保健”产仔前7天

肌注 排疫肽 5ml产仔当天肌注 5ml“一次清毒”溶菌酶600g+转移肽600g+喘束治500g拌料1t或恩宝600g+黄芪多糖800g+溶菌酶600g拌料1t。母猪妊娠期间应应用优质的化学药品进行保健,不要乱用抗生素,许多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对胎儿免疫细胞有害,使用细胞因子,中成药物比较安全,生产母猪临产前后7天药物保健可净化病原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6.2 仔猪“三针保健”和一次清毒“三针保健”

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7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2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一次清毒”替米考星400g+溶菌酶500g+黄芪多糖1000g拌料一吨或干扰肽800g+佳益佳500g+板蓝根粉800g拌料一吨连用7-9天。

转入保育舍后,由于受到断奶应激,饲料应激,环境应激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多种疾病。如圆环病毒、伪狂犬、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应重视药物预防。

6.3 育肥猪的药物保健

干扰肽1000g+喘束治500g+黄芪多糖1000g拌料一吨溶菌酶600g+福乐500g+拌料一吨或替米考星400g+强力霉素400g拌料一吨。目的是防止育肥猪18周龄综合症,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侵害,在药物使用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平衡,提高肥猪的出栏率等。当您临床上注射给药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配合干扰素,球蛋白,转移因子等高效抗病毒水针,效果明显。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7

1 温、湿度控制

温度决定原料的使用方式(是消耗掉或转化为生产需要)和效率,动物正常的生理代谢能否顺畅完成,温度控制要比营养问题重要得多,没有温度控制这个基础,营养的科学性问题无从谈起。在圈舍结构功能设计、圈舍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很重要,圈舍本身决定了圈舍内温度是否能够实现养猪企业简单、节能、有效的对温度的控制,满足不同阶段猪只生长的适宜温度,参见附表。猪场围绕温度来调节通风、湿度等保持圈舍环境卫生,是饲养管理中的核心,是对猪生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防疫因素。

2 圈舍空气质量控制措施

猪舍中的有害气体除少量由舍外空气带来外,绝大部分由猪的呼吸、排泄物和生产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由于猪群的饲养密度大,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往往是很大的,在通风换气不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使猪中毒或慢性中毒,猪舍中存在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易溶附在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上引起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和肺炎。长期处于低浓度的氨气、硫化氢环境中,可导致猪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增重缓慢,发病率上升。舍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猪慢性缺氧,体质虚弱,易感染各种慢性传染病。

根据节能环保型圈舍V型槽设计制作的全自动刮粪机,配合固液分离技术,将原始粪污中的分离出液体部分和固体部分,消除磷、氮和异味,减少土地污染,在猪舍中减少55%氨的排放量,改善猪群生长环境,分离出的固体部分加工为天然有机肥,液体部分经过处理用于灌溉。根据不同阶段猪只需要的新鲜空气量和圈舍内的猪只密度,计算整栋圈舍猪只的新鲜空气输入量配置合适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利用负压风机作为空气循环动力,将圈舍内的空气进行交换并改善舍内空气质量。使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在密闭环境下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提高猪只的疾病抵抗能力,降低猪只死亡率,降低料肉比,降低养殖企业的养殖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控制 篇8

1 温度

高温与低温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日龄和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都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 即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 也叫适宜温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仔猪1周龄适宜温度是27~32℃, 2周龄是25~27℃, 3~4周龄是23~25℃, 4~5周龄是21~23℃。体重15~50kg肉猪适宜温度为25~22℃, 50~100kg为22~20℃。体重100kg以上成年猪为18~20℃。

高于适宜温度, 仔猪会发生狂燥不安, 食欲减退, 发育缓慢的表现。气温每增加1℃, 育肥猪日增重减少30g, 饲料消耗增加60~70g。夏季气温过高, 不仅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增重, 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 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在圈外搭凉棚, 防止日光暴晒;圈内设置浴池或喷水淋浴;猪舍通风, 安置电风扇或通风机;清洁的饮水要供应不断。另外, 搞好环境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内的温度。

低于适宜温度, 仔猪会发生疫病。育肥猪则气温每下降1℃, 饲料多消耗20~30g, 日增重减少11~22g。所以, 冬季气温低, 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 使饲料消耗增加, 猪的增重减慢。冬季采取保温措施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对于封闭式猪舍要吊顶棚, 挂草帘或门帘;对于敞开式猪舍要加设塑料棚, 并覆盖稻草帘, 白天拉起, 黑夜覆盖以利保温。适当增加猪的密度, 以猪体互相来取暖和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猪圈四周的裂缝要堵抹严实, 以防贼风侵袭。另外, 给猪饮温水、不喂冰冷饲料。

2 湿度

湿度大小对猪生长的影响总是与气温共同作用的。当温度适宜时, 相对湿度从45%~75%对猪的采食量和增重无明显影响;当猪舍内低温高湿时, 猪体内散发热量增加, 猪耗料量相应增加, 增重减少, 增重耗料增加12%以上。低温高湿还易形成猪疥螨病的发生。猪的适宜湿度是60%~80%。特别是冬天寒冷季节, 更要防止猪舍潮湿, 一般是在晴朗的中午气温较高时, 打开门窗, 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如在天气阴冷时, 则可在猪舍走道或地面撒石灰或干炉灰、炉渣等来吸收潮气, 并且经常清除猪圈内的粪便, 以减少猪舍内潮湿度的增加。

3 高密度饲养

饲养密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及有害气体含量, 极易形成疫病传播。养殖密度过大不但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及粪尿的排放, 而且造成猪相互之间撕咬。猪舍合理饲养按1.0m2/头左右, 每圈舍存栏8~9头为宜。

4 通风

通风可以排除猪舍中多余的水气, 降低舍内湿度, 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 同时可排除空气中的尘埃, 微生物, 有毒有害气体 (如氨 (NH3) 、硫化氢 (H2S) 、二氧化碳 (CO2) 等) , 改善猪舍空气的卫生状况。猪舍内有害气体产生主要来源于猪呼吸、粪尿、饲料、垫草腐败而产生的NH3、H2S、CO2等, 前二者的浓度在猪舍内每立方米分别不能超过20~30mL和10mL, 后者不能超过4%。否则猪群体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出现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进一步发展势必引起疫情发生。因此, 圈舍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合理的通风换气和定期消毒。

5 光照

光照对猪的生长发育, 健康和生产力有一定影响。以太阳为光源, 通过猪舍的门窗或其他透光构件采光, 称为自然光照;以人工光源采光, 称为人工照明。自然光照节约能源, 但光照强度和时间长短随季节和时间而变化, 难以控制, 舍内照度也不均匀, 特别是跨度较大的猪舍, 中央地带照度更差。当自然光照不能满足猪舍内的照度要求时, 为了方便夜间的饲养管理, 以及在无窗式猪舍中, 则需增设人工照明设备。人工照明的强度和时间, 可以根据猪群要求进行控制。猪舍采光的设计合理与否, 关系到猪舍的小气候状况。

6 供排水及粪便处理

猪场中猪只饮用水, 调制饲料, 清洗圈舍, 猪只淋浴、刷洗等, 每天用水量很大, 要保证猪场日常管理中充足水量的供给和方便用水, 就须合理设计猪场的给水系统。

猪的粪尿量及猪舍污水排放量很大, 若没有有效合理的排水系统, 常造成舍内潮湿, 空气卫生状况恶化。猪舍排水系统一般与清粪系统结合, 猪舍清粪方式有多种, 常见的有手工清粪、刮板清粪和水冲清粪等几种形式。

7 外界干扰与噪音

对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措施的思考 篇9

由于近来养猪业的高速发展, 许多猪场从国外和国内引进不少种猪以及国内商品猪调动, 加之引种时对疫病检测不严, 使得老病未除, 又传进新的传染病。如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此外, 现在猪场病原混合感染增加, 使疾病更加复杂化。猪病流行表现出许多新趋势和特点。

1.1 病原混合感染使得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再单一化。近几年来, 通过对我县的华亿瘦肉型种猪场, 常青养殖场, 栢井一村庄园猪场等大型规模猪场的疫病监测, 发现许多猪场猪病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 猪群发病往往不是以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的形式出现, 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所造成的, 经验兽医已很难对病原定论。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危害极其严重, 而且控制难度加大。在多重感染中, 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 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 还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较为严重。

1.2 隐性感染带毒增加, 症状非典型化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有些非典型化, 缺少诊断的特异性。如非典型性猪瘟、猪肺疫等, 这主要是由于抗菌素等的长期使用, 疫苗质量以及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某些病原发生变异, 毒力返強, 疾病难以控制。

1.3 发病年龄提前或延后, 如仔猪红痢、魏氏梭菌病等

1.4 一些传染病爆发周期缩短, 出现不可预测性, 同时潜伏期加长, 表现为没有规律性。新的疾病不断增加出现, 从过去的地方性流行到现在的四面开花式流行。如:口蹄疫的无规律性流行, 潜伏期也由过去的1~2天表现为现在的更长, 流行趋势也是型号各异、来源都无法分析。

1.5 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和繁殖系统疾病已成为最大的心头之患如圆环病毒、喘气病、伪狂犬、蓝耳病、链球菌、胸膜肺炎等已经在大多数场子出现并呈混合感染之势。

2 规模化猪场发生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疾病流行的新趋势, 主要因素还在防疫, 规模化猪场由于在体制运行、生产管理、防疫措施和技术等方面存在滞后、信息不灵以及对疾病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等因素, 使得疾病频繁出现而无法有效控制,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1 缺乏防范意识, 对引种时引入的后备猪没有进行彻底隔离观察和有效的病原检测就直接进入生产区投入生产。

2.2 缺乏超前防控意识, 对后备、初产母猪发生的疾病持续感染重视不够。

2.3 缺乏严格管理意识, 片面强调人性化管理, 没有对猪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2.4 缺乏监控意识和有效的检测手段, 不能将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有机结合, 出现误诊。同时由于缺乏了解, 不能对疫病做出及时预报和有效的防范。防疫灭病方面管理不严。

2.5 缺乏人才培养意识, 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 全部依靠外来专家诊断疾病, 当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紧急而有效的措施来制止。

2.6 缺乏免疫监测和药物正确使用意识, 造成免疫程序的混乱不合理和药物使用的盲目性。

2.7 体制和管理缺乏系统性考虑, 造成饲料和养殖脱节, 使得猪场防疫在群体营养不良, 抵抗力下降的水平下显得无能为力。

2.8 环境控制意识差, 消毒措施不力, 猪场卫生条件差, 造成舍内、舍外污染源重重, 防疫工作难搞。

3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3.1 建立规划长远、技术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组织人员体系

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建立技术机构和组织, 保持防疫、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制订规划, 使得防疫体系不能有断层, 保证防疫制度和措施始终连续一致。

3.2 建立共同协作的科学饲养、饲料体系

养殖场的疾病控制和防疫工作, 不单单是饲养员、技术员和兽医的事情, 应该是在管理者清醒认识的指导下, 多方位的所有人员密切配合的事情。从引种、饲料采购、饲料加工运输、屠宰、产品销售运输、后勤保障、接待等各个方面都要以防疫为主, 共同协作, 促进生产健康、稳定、全面发展。

3.3 建立环境理念指导下的干净整洁的环境体系

干净的环境能够减少蚊蝇的滋生, 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下大力气处理苍蝇和老鼠, 对病死猪、垃圾必须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3.4

建立环境理念指导下的完整彻底的消毒体系

3.5

建立健康监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的实验室分析体系

3.6 建立群防群治理念指导下的协调的福利和保健体系

3.6.1 福利养猪, 大家逐步认识到猪也和人一样需要福利饲养, 才能提供优质安全的肉品。因为只有改善猪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 善待猪、保证它基本的生存福利, 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才是从根本上控制疫病爆发的重点。

3.6.2 猪群的保健, 抗生素在控制猪的疾病感染、促进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如药不对症、不合理配伍、久用产生耐药性等, 使得治疗无效和药物残留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在目前规模化猪场还不能对所有疾病都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时, 群体药物预防和治疗, 作为猪群保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特别注意, 制定完整的各类猪群保健程序, 掌握适应症、选好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要准确。同时要注意观察, 及时修改方案, 防止耐药性产生, 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也要防止影响免疫反应, 严格控制停药期。进行药敏实验、注意配合使用和配伍禁忌。要有针对性的投放维生素、氨基酸, 满足和增强机体抗病力。

3.7 建立预防为主、计划免疫的理念指导下的合理的免疫体系。

这是变过去的临床兽医到预防兽医、变过去的被动防疫治疗到主动预测防疫。突出病猪五不治疗及时淘汰原则:无法治疗好的不治;治疗费用高的不治疗;治疗费时费工的不治疗;治愈后价值不高的不治;传染性强、危害大的不治。坚持从产前、产中、产后入手, 做好隔离、全进全出、消毒、免疫, 实行监测净化, 制订合理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 消灭场内已有病原, 防止新疫病传入。

对猪场猪群进行不同疫苗的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 给猪接种疫苗, 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疾病的发生, 是防疫体系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首先, 要依据当地疫情发展规律和猪群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其次是要依据疾病流行、抗体水平、制定接种计划。再次是要严格依据计划进行接种和监测。不但要注意疫苗的运输、保存、质量保证, 同时要注意注射方法的正确性、疫苗类别、使用范围和剂量。做到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的统一、随即和计划的统一, 才能有效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

3.8 建立系统论和多因病论理念指导下的及时的治疗体系

规模化猪场致病因子众多, 养猪生产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出现疾病, 作为一名管理者和兽医技术人员, 一定要树立发散思维、多因子论观点, 从多方面考虑病因, 千万不可武断。从而考虑环境、管理、应激、营养、免疫状态、消毒多种因素, 认真分析, 多管齐下, 采用综合措施, 才有可能控制疾病的流行。

规模化养猪场的疾病防治 篇10

1 疾病发生特点

1.1 危害大

传染性疾病危害甚大。猪场一旦发生传染病, 危害不可估量。

1.2 疫病发生呈非典型性

由于坚持计划免疫, 传染性疾病得到一定的控制, 动物得到一定的免疫力, 致病源微生物发生变异, 有的毒力减弱, 使旧病以新面貌出现, 如非典型猪瘟。

1.3 细菌性传染病危害严重

原因是消毒药、抗菌药等使用混乱, 细菌抗药性、耐药性增强, 再加上卫生工作、防疫过程中, 对某些免疫器官的损伤, 感染发病的机会增加。

1.4 新发疾病种类增多

因引种频繁, 动物及其产品调运增多, 检疫把关不够甚严, 诊断手段落后, 使某些疾病无法检出, 致使新的疾病相应增多。

1.5 饲养管理不良

饲养管理水平对疾病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如饲养管理水平和饲料质量达不到本品种的要求,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环境温度、湿度、灰尘污浊及有害气体的影响等, 致使生猪易发疾病。

2 疾病防治难在何处

(1) 饲养密度大, 环境污浊度高, 猪体抗病能力相对减弱。

(2) 猪的采食及其行动受到人为因素限制。猪只能靠人喂什么吃什么, 缺乏营养补充, 易造成营养性疾病。

(3) 猪喂添加剂, 生长速度较快, 免疫机制跟不上生猪发育的需要。

(4) 由于猪只在运输中受到惊吓、拥挤等的影响, 极易造成应激。

(5) 配种、繁殖频率高, 生殖器官修复时极易受到感染, 容易发生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及其繁殖障碍性疾病。

(6) 引种、调种检疫不严或技术条件差, 使种猪携带病菌, 同时又不注意先隔离饲养, 致使健康猪突发疫病。

(7) 猪舍冲洗消毒频繁, 日光照射不足, 加大了猪舍湿度, 极易造成螨病、湿疹及皮炎等疾病的发生。

(8) 饲料质量差、饮水不洁, 极易造成中毒性疾病。

(9) 由于猪的争食、咬架、攻击等, 多造成肌体的损伤, 易感染多种疾病。

(10) 通风、降温、保暖设备不完善, 影响生猪散热和保暖。

(11) 饲养人员往往只注意群体情况, 忽视个体状况, 疾病初期不易发现。

3 预防为主与综合防治

规模猪场疾病防治重点是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在具体操作时, 必须从思想认识到每个环节上都始终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预防为主是第一位, 一旦发生传染病, 再去处理、扑灭, 代价惨重。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是要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的同时存在和联结, 只要切断、消灭、控制好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 动物是可以避免传染疾病的, 即动物传染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要想搞好动物疾病的预防, 贯彻好预防为主的方针, 猪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好场地。要求地面开阔、地势高燥、向阳平坦、水源充足, 要清洁卫生, 无污染, 交通方便, 离电源近或自备小型发电机组。

(2) 总体布局要设围墙, 有饲养区、管理区和生活区, 出入分开, 不走重复路。

(3) 设门卫消毒, 要有消毒池、更衣室和洗手盆, 进出人员要严格消毒。

(4) 要坚持自繁自养, 设立自己的种猪群, 不随便向外地市场上买猪。

(5) 要严格原料、排泄进出制度。自己加工饲料、定点消毒、出售、排污, 要分别顺向流转及顺向堆放固定地点。

(6) 定期清扫、消毒、灭鼠、灭蚊蝇。

(7) 科学配制饲料, 合理饲喂制度。

(8) 兽医和饲养人员均不能到场外串门和诊病, 以免疾病的传播。

(9) 执行合理免疫程序, 按要求做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乙型脑炎、细小病毒、大肠杆菌、仔猪副伤寒、伪狂犬病等的免疫注射。

(10) 要建立疫情监测和疫情上报制度。兽医技术人员要经常做到巡视, 观察猪只健康状况, 观察饲养情况等, 做到有疫病及时发现, 及时诊治, 及时上报。

(11) 临产前将母猪产房清扫干净, 禁用污、脏料, 产房要进行彻底消毒, 接产时所用器具、擦布、手臂等应进行消毒, 接产完毕后胎衣、污物要尽快清除, 并对圈舍要重新进行消毒。

上一篇:课程资源建设下一篇:二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