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

2024-06-15

自然缺失症(精选五篇)

自然缺失症 篇1

1. 优秀案例的示范

在欧洲, 韦尔多幼儿园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韦尔多幼儿园指树林中的幼儿园或户外幼儿园, 其教育理念来自于北欧国家瑞典、挪威和参照丹麦模式建立的德国韦尔多幼儿园协会。每天清晨, 由两名幼儿教师带领15-18个3-5岁的孩子出发到郊外, 冬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3个小时, 夏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4个小时。由上述实践, 进而引发出一种新型的“整合型户外幼儿园”模式:不同年龄组的孩子隶属于一个常规的幼儿园, 每个年龄组按照规划轮流到户外活动一至两个月。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日托中心, 很多日托中心完全建在了野外、树林间。在欧洲, 随处可见这样的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幼儿园和日托中心。

在国内, 城市中的幼儿园仍然处在高楼大厦包围圈的夹缝中。尽管如此, 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行动, 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2. 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许多幼儿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对亲自然活动认识不足。只有教育者接纳了亲自然培养的理念, 明确了亲自然活动的意义, 他们才会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

“亲自然活动制度”的确立。要保障亲自然活动的实施, 教育者必须制定制度化的体系。例如“亲自然”活动课程的开设、每周的“亲自然日”制度、定期的亲子远足活动等。此外, 幼儿园还应当加强宣传、引导, 注重家园互动, 比如家长会、家长志愿者、家长沙龙、家长座谈、家长课堂以及校讯通平台、QQ群等。这样方便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实时、及时地对亲自然活动进行沟通, 随时了解进展情况以及进一步活动的相关信息。家园统一信息, 统一步调, 形成合力。

自然化场地的建设。相比于那些精致的、整齐的花坛, 幼儿更喜欢那些未经人工雕琢的、纯天然的自然化场地。自然化场地是人工建造的小乐园, 装饰以小山和草地, 水井和石块, 灌木和沙坑 (并非原先就有的, 是在地面上挖出来的) , 为幼儿在有限的园地内创造最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

3. 家庭的互动参与

幼儿园在幼儿活动的场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首先, 家长要认识到自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早地学会拼音、识字才是“正道”。“今天的儿童教育全部借由文字来完成, 文字成了教师和家长手中唯一的工具。事实上, 儿童的每一个感官都会发现一个相应的世界, 但学校和文明只鼓励使用语言官能, 从而只给儿童留下一个世界而偷走了九十九个。”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相对于无法经常接触到自然的幼儿而言, 经常接触自然、在自然中游戏的幼儿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压力事件, 而自然在这中间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 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 家长要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分享, 参与幼儿的活动, 成为孩子的“玩伴”并提供适时的指导。成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却往往无法真正懂得孩子的快乐。“一个孩子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 充满了惊喜与激动。不幸的是, 我们大多数人在长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 对美与畏惧的直觉渐渐暗淡。”只有适时的沟通、交流和分享, 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理解自然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 家长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保护者, 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种植物等, 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理解亲近自然的意义。与孩子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与世界的神奇, 才能使他们保持天生的好奇心。

让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 更多地去感受、触摸大自然吧。一抔泥土, 一捧沙子, 一片水塘, 一株植物, 一只昆虫, 都能给孩子带来那么神奇、深刻的体验, 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儿童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 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追求。

摘要:“自然缺失症”的蔓延, 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儿童应该是属于广阔大自然的, 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融合关系, 这种成长是儿童成长的“基点”。这就意味着要告别“自然缺失症”, 就必须把儿童重新还给大自然, 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儿童,“自然缺失症”,亲自然,策略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王天一, 夏之莲, 朱美玉.外国教育史 (上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莉.亲近自然释放天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

[4]焦荣华.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12.

[5]王莉, 陈知君.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6) .

[6]Ulla Grob-Mengues.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7-8) .

情感冷漠症和感情缺失 篇2

一、情感冷漠症

什么人会得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这个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晚期或单纯型的主要症状,和思维贫乏同时存在。

要注意紧张心理、思想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可能,以及个人遭遇、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可能,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也要注意个人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情感淡漠还能恢复吗?

情感淡漠,肯定是能治好的, 但首先要确定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会表现的淡漠!在我的理论当中,情感是价值体验,而淡漠的表现,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感受!相对来说,

原来可能相对敏感,受过伤害,为了避免伤害,所以封闭自己,逃离或者远离相关的情感相关的人与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慢慢一步步的纠正认知,给予力量与支持!

情感淡漠解释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在内心深处,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病态反应

(1)“生理性”的,表现为对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对人或事无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不喜与人打交道。

即使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与之建立真实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赖。

这种生理冷漠的人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

(2)极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主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无羞耻感无道德感,表现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

1. 多交流: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使人攻克一切情感障碍,愿君多用之,此方最见效。

2. 接触大自然:孤独冷漠感袭来时,不妨骑上自行车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它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3. 欣赏艺术: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不得不服它的魅力。

如果你爱上了这些无生命的东西,难道不会对所有活生生的精灵充满爱心?

二、感情缺失

感情缺失很多程度上是应为缺少相关的经历(极少数人是应为神经反射元),应为一方面可能是你还比较年轻所经历的人或者事还不丰富,所以你的情感方面还不完全。

还有一点就是你的成长历程或许过于一帆风顺,缺少坎坷或者磨难所以在会有你觉得的感情缺失问题。

治愈国民“自然缺失症” 篇3

欧美及日本有很多“自然学校”、“自然幼儿园”,通常是建在自然地区。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生活一段时间,安排有趣的课程,丰富孩子们的自然知识,让他们对自然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情,进而完善人格、强健体魄、关爱自然和同类。当然,这些孩子长大了,也就更“会”旅游,也对自然有更真挚、深厚的情感。

在我国,人们虽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奥数高手,但高分数、多才艺却没有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快乐。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学习自然、体验自然的经历,更不用提了解大自然了。

其实,不止孩子,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就说过“人类越是远离自然,就越是接近疾病”!

纵观欧美及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都保持着有别于城市及乡村环境的原生空间,都坚持少人工建设、设施集中的原则,以环境教育、环境解说为核心的旅游服务内容。但是,反观我国内地的很多景区,还在一如既往地把游客的注意力仅仅往新奇特异的景观上引领。甚至,我们走在森林里,只会听导游凑故事、编神话、讲黄段子,然后找哪块岩石像猪八戒,哪个山峰像狗熊,或者像李时珍。

谁能治疗“自然缺失症”呢?怎样治疗“自然缺失症”呢?

当然要首推“生态旅游”这副良药,如果政府、NGO、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媒体、旅游企业等都能够各司其职、多管齐下,我们的孩子和市民就会与自然有更多真实、深刻的接触,就会在身体、智慧、审美、情感、道德上更出色。

日本在推进自然事业、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日本政府一直在全国推动“接触自然事业”,1991年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接触自然事业推进室”,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接触自然事业”。如整建自然公园、国民公园、自然观察森林等场所,建设“家乡自然塾”、“接触自然塾”、自然公園游客中心、自然博物馆、自然观察路、长距离步道系统等帮助国民接近、学习自然的设施。同时,颁布《生态旅游推进法》推动实施真正的生态旅游,培训国立公园的自然保护官和环境教育志愿者,制作或资助制作自然学习教材、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等。

自然缺失症 篇4

《林间最后的小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使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实例揭示了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儿童与自然界疏远和断裂的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自然接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在最后描绘了未来自然教育和自然城市的蓝图,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这本书在美国环境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的影响。作者理查德·洛夫长期关注自然教育的问题,是《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的专栏作者,出版过七本与自然教育相关的著作,担任美国全国青少年发展科学理事会的顾问。

在童年记忆里,父亲单位的那块小小的闲置荒地是我的神秘乐园,因为久久未有人打理,显得荒芜杂乱,既有草地,也有谷仓,还有一座矮矮的山坡和一个大大的池子。放学后的我就一头扎进这片秘密的小天地里:一个刻满年轮的平整树桩是我的桌子,而另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树桩则充当了我的玩具木马,微风拂过我的作业本,四叶草是天然的书签。在这里,喇叭花是公主漂亮的长裙,细沙是巧克力色的米饭,石灰是香甜细滑的冰淇淋。正是因为怀着对自然深深的眷恋,所以,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漠视,习惯于插电的生活时便不由自主地感到惋惜,这本《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对每一个读者而言既是警告,也是启示。

自然缺失症

为了突出这项研究在各种文化变迁中的重要性,我们把这个现象简称为“自然缺失症”。我们的文化术语中如此依赖于疾病模型,所以在引入这样一种说法时我有些犹豫,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恰当的定义出现。另外,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自然缺失症”并不是医学诊断。我只是借用这个词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讨论我们都了解的一种现象,即指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这样的病症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中均可发现。自然缺失症甚至会改变城市人的行为及思维模式。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公园及露天场所的缺少与高犯罪率、抑郁及其他城市疾病具有相关性。

——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第23~24页

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在车厢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而无视车窗外那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在游戏场里惊声尖叫,却忘了在大自然里静静徜徉的乐趣;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在旅游胜地听着MP3,忙于购物拍照,但失却了将耳朵紧紧贴在粗糙的树皮上静听树液流动的好奇心。洛夫的访谈记录本中至今仍保留着圣地亚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保罗说的一句话“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到处都有电源插座”。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患了“自然缺失症”。之所以将孩子们与自然的疏离描述为一种病态,是因为当人类切断与大自然的联系时,身心都会发生紊乱。以下一系列调研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调查发现,上网的人比不上网的人更加抑郁和孤独;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89至1999年间,2至5岁儿童中超重人口数增加了36%,研究同时表明,儿童肥胖与看电视的时数呈正相关;2004年,西雅图儿童医院认为,学龄前儿童每天看1小时的电视会使7岁前出现多动症的几率增加10%。

自然——无限大的世界

毫无疑问,如果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狭隘的充斥着电子器件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因此会发展成为受电线控制的、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他们认为只要是谷歌搜索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然而,一个充实、广博、神秘、令孩子敬畏的世界,对于孩子们和我们其他人而言是真实存在的。

——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第49页

今天,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习惯于用谷歌等搜索引擎来了解世界,只要键入几个关键词就会获得铺天盖地的信息。因此,我们自以为可以无所不知。然而,正像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所说的那样:“表面的东西看得越多,我们就越看不懂内涵,越缺乏深度。”我们靠手指敲击键盘了解到的这个世界没有温度,没有气息,当然也没有深度。我们的孩子可以正确地指出图片上的水獭、鲨鱼、羚羊、海葵、云豹,告诉你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老成地提出臭氧层、热带雨林等环境保护的课题,然而,当一只松鼠在其身边跳跃而过时,他们就会尖叫着跑开。

大自然就像被一张巨大的花花绿绿的透明纸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隔着透明纸的探索会带来感官的萎缩,孩子们需要的是一次品尝、一次目击、一次聆听、一次触摸。大自然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教室,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空间和“零件”,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和觉察力。

洛夫曾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建树屋的经验,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选了一棵巨大的橡树,借着不断蔓延的树枝顺势造了一个四层的树屋:树屋的入口是一个活板门,树屋的顶上则是一个乌鸦巢。孩子们不断地用绳子、滑轮和篮子兴奋地往他们的乐园里运送物资,只要一有空,所有的孩子就聚集在树屋里玩耍,树屋伴随着孩子们想象力的不断放飞变换着各种功能,一会儿是大帆船,一会儿是宇宙飞船,一会儿则是军事工事。多年后,洛夫和他的建筑师朋友阿尔伯特劳闲聊时提及童年记忆中的树屋,阿尔伯特劳饶有兴趣地列了一张清单,上面列举了“盖树屋”时可能学到的知识,如了解身体与自然的关联,包括四肢与树的直径的关系、腿与梯子横木宽度的比例、双臂的活动范围与树枝之间距离的关系;学会使用钉子、铰链、锯子、梯子等工具;学到滑轮、压力等物理知识以及立体几何和测量方面的知识;尝试对问题进行统筹和决策等。

《童年想象力生态学》的作者科布在研究了三百多部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的童年回忆录后,曾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如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里曾非常详细地描述过他童年时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仰面躺在水中,任由系在腰际的风筝带他前行,在清凉的水中和惬意的风中意识到浮力和动力的作用,在大自然这个天然大实验室里开始他最初的科学实验。研究报告显示,孩子在更为天然化的校园里显示出更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瑞典一项更为细致的研究则发现,城市的孩子所编的故事常常短小和零碎,而农村的孩子所编的故事则更为完整和连贯。加德纳将智能的第八把交椅给了自然智能或称博物学智能,足见自然体验对儿童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2015年的未来畅想

一个名叫伊莱恩的小女孩跑过了一排公共自行车,灵巧地闪过了核桃树的树枝,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小山上全是野洋葱、印度大麻和天蓝色的紫苑。她知道所有这些植物的名字。她沿着山里的小路跑着,辨认着上面的足迹,结果就找到了长耳大野兔和鹌鹑的踪影。她把手放在小山狗的足迹上,比较自己的手指头和小山狗的脚趾的大小。

她手脚并用地爬上了一个小山丘,然后屏住呼吸,把那些马利筋草拨开,向那边瞟着。她坐在草地里,看着天空,想着是云在动还是她在地球上转。她把手伸进书包里,拿出了她的书,就势躺在草丛里,打开书,读了起来:

“晚上,麦克思穿上他的狼服,开始恶作剧……”

她感觉晨风在她的脸上轻轻吹过。

她听到了蜜蜂的嗡嗡声。

半小时后,她睁开了眼睛,云彩已经飘走了。她坐了起来。

光线和刚才完全不同了,在北边的山脊上,她看到了1只,2只,现在是3只羚羊。“叉角羚”,她轻声说道,一边琢磨着这个词的意思。它们慢慢地将头转向了她。在西边,伊莱恩看到了小型的电子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本土谷物的果实。在东边远远的地方,她看到了移动的黑点,“野牛。”她悄悄说着,“美洲野牛。”暗地里她觉得更喜欢美洲野牛这个名字,于是又说了一遍。

当她入睡的时候,世界已经改变了。

——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一—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第237页

这是洛夫笔下美好的未来愿景,憧憬未来我们能拥有离自然更近的学校、社会和城市。放眼全球,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非常好的尝试和实践。如:在以教育质量闻名世界的芬兰,孩子们在七岁之前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从小就培养起对自然的亲近感,即使在孩子们进入了学校后,无论是学校的环境、课程还是教学,都与自然密切相关。在芬兰的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脱掉了鞋子在学校里撒欢,感触从地心传过来的热量。而在瑞士的苏黎世,教室里安装了镜面反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观察太阳能发电机、屋顶花园上的生物等。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格伦伍德泉,高中生们设计并建造了一座袖珍城市公园。英国的“通过景观学习”项目和加拿大的“学习园地”项目则同属“校园栖息地运动”,试图通过改善学校环境改变学校教育。和一般学校园艺建设不同的是,这些工程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美化校园,而是在于营造真实的生态环境。综上所述,这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与相关的环境机构的长期伙伴关系、聘请兼职的自然教育教师、鼓励教师在设计课程与教学时考虑学校附件的相关自然资源等进行自然教育。而研究数据显示,这些进行自然教育的学校不仅在可测量的学生出勤率、违纪事件消减率、学业成绩达标和优秀率上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更不用说那些不可测量的学习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等。

不仅是学校,一些社区和城市积极响应“回归自然”的口号,倡导绿色理念,开辟绿色疆域,曾是软件公司总裁的布雷纳德在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上建设了“普吉特海峡环境学习中心”。在这个中心里,学生宿舍是用原木制成的“鸟巢”,“鸟巢”里还有一间有趣的“泥疗室”,孩子们可以在泥地里尽情打滚,将泥土随意捏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泥土会柔软地包容一切的可塑性,而坚硬的性格则会在泥土中润滑起来。博物馆捐赠的各种各样的化石则镶嵌在岩石制成的壁炉中,让孩子们随处都可以发现惊喜,专心研究。不过,虽然呆在“鸟巢”中乐趣无穷,但孩子们更喜欢去岛上游历和探险,在具体的活动任务中调动所有的感官进行优质的学习,科学、数学、艺术、写作、技术、文化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在真实的自然中变得鲜活和连贯。

比起开设这些专门的“自然教育中心”,让我们的城市整体回归“自然”“生态”和“绿色”则更让人期待,“绿色屋顶”在欧洲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屋顶上种植花草树木,厚厚的绿色屏障使房屋冬暖夏凉,而从空中俯瞰,沁人的绿色连绵成了蔓延的田野。“城市农场”在瑞典盛行,如哥德堡市周边有几十个农场向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在农场里自采浆果和蔬菜,可以在农场里骑马玩耍,而农场则逐渐向中心城区延伸,小型的果园、牧场、田野也巧妙地融合入现代化建筑群之中。

对于建设未来城市,实现心中美好的图景,我们需要兴起一场“绿色印刷”活动,将充满生机的绿色重新覆盖到那被“电钻和挖土机的啸叫声掠过后”苍白的城市地图之上,

洛夫以圣地亚哥市为例,勾勒了未来“自然城市”的建设计划,“自然城市”的建设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圣地亚哥市的四周环绕着峡谷,应根据峡谷的特性来考虑交通、建筑、能源等建设,而不是反其道行之。事实上,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省大量的公共投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透过自然城市的绿色多棱镜来看这个世界,我们会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谁培养了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篇5

她说:“我的孩子今年15岁,念初三。眼看该毕业了,却不好好学习,不写作业。成绩已经到了班上的后几名。最可气的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总是鼓捣东西,玩钢笔,在书上乱画。整个一个多动症。他从小学就有这毛病,到初一时好一些,初二之后就严重了。我们曾经带孩子去看过医生。医生说是到了多动症边缘,给我们开了一些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吃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今年,我们又给孩子买了治疗多动症的一种新药,叫什么‘益智丹’,几百块钱一个疗程。开始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说孩子上课老实多了。可是后来又不管用了。这不,今天学校老师又请我们家长……哎!这可怎么办呀?求您帮我们治好孩子的病吧!”

孩子是多动症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已经十几岁的孩子了,必须和男孩进行直接会话,才能做出诊断。我说明了这层意思,孩子的母亲表示理解与合作。于是,我们约定了与孩子会话的时间。

这一天,男孩如约坐在了我的面前。只见他戴着一副眼镜,文文静静,老老实实的。这就是那个让家长愁苦万分的多动症男孩吗?我们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想和马老师说点什么心里话吗?”

“我不争气,总让家长生气,是我不好。”

“你哪里不好?”

“我懒得写作业,上课纪律不好,不注意听讲,总想玩点东西,总想跟别人说话,我对不起家里。”

男孩还是那样文文静静,老老实实。可是,这不像咨询会话,倒像男孩在向我做检讨。于是,我进一步向男孩阐明态度:第一,马老师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会对你的事情做简单的道德评价;第二,马老师不是站在你的父母一边来对付你,而是要帮助你的。我说:“你知道对不起家里,说明你是个好孩子,你想让自己变好。马老师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也许马老师能帮助你。如果你愿意,可以和马老师讲讲你的心里话,比如,你是从什么时候不愿意写作业,不好好学习的?”

男孩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抽泣着说:“从小学三年级。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感觉有点不习惯。有一次,我做作业时有一个题不会,后来就忘写了,老师罚我写了好几遍。从那时起我就不爱写他的作业了。慢慢地形成了习惯,什么作业都不爱写了。老师就找家长。家长就打我。爸爸脾气非常不好,从小就爱打我,但是我都记不清了。我懂事后,记忆最深的爸爸第一次狠狠地打我就是在三年级。而且,他总打我。那时我心里想,你越打我越不好好学习!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打我把一个拖把都打折了。妈妈和爸爸一样可怕,她脾气也不好,还会跟爸爸告状。我心里的话从来不和他们说,反正他们越打我越不好好学习。现在,我知道父母是为我好,我也想改,可是,改不了。爸爸妈妈总是让我考重点高中,可是,我上课还是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我的学习成绩……”可能是第一次有人这样静静地听他诉说,男孩缓缓地打开了心灵的闸门。

“你喜欢做什么事情?你做哪些事情时注意力最集中?”我插话问。

“我喜欢看电视,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偷着看,看电视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男孩已经没有了顾虑,和我实话实说。

孩子哪里有什么多动症?至此,我终于可以作出确切的诊断了。经常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多动”和儿童多动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多动的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有无选择性。真正属于多动症的注意力难于集中症状,是没有选择性的,就是说,不论做什么,多动症的孩子都难于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的“多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比如,在学习中表现为“多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就没有多动的表现。这个男孩就属于后者。

这个男孩很想改变自己。但他面临的压力是父母要求他考重点高中,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几乎无望的目标。他对自己没有了信心。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给他信心。于是,我建议说:“你愿意和马老师定一个‘君子协定’吗?咱们先不说能不能考重点,马老师以为你下次考试前进几个名次是没问题的,你有信心吗?如果有信心,咱们拉钩?期中考试只要你有哪怕一点点前进,马老师也愿意听你的好消息!”

男孩和我拉钩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

如果非要说男孩得了什么病,叫做“自信缺失症”或许更为恰当。男孩为什么没有了自信?根源分明在家长身上!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简单粗暴的打骂打掉了孩子的进取心。二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三年级是一个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开始,是个需要多多帮助的特殊的阶段,可父母没有给孩子实际的帮助,只知道着急上火打骂相加。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切合实际,已经是班级倒数的学生了,家长非要让他考重点,那是给他一个“水中月”,他哪里会有去努力的信心和动力?四是对孩子进行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一个没有什么毛病的孩子竟然带他四处求医,竟然吃了那么多的药。这好比给孩子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让孩子把自己看成一个有病的人,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一个学习有问题的人。心理学上把这叫做标签效应。这种效应的结果就是孩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先是家长一点点地消磨了孩子的自信,然后家长又因孩子的学业无成而责怪孩子有病。

人一旦没有了自信是什么也做不成的。所以,关键是给孩子自信。我最后定一个较低的目标和他拉钩就是要唤起男孩的自信。谈了上面的意思后,我希望家长配合,尽最大努力帮孩子找回自信:一是千万不能再打孩子;二是听听孩子的心声;三是不要再拿孩子当多动症患者四处求医问药;四是降低一下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家长表示深有感触,以后一定很好地配合。

一个周六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男孩的声音:“马老师,我是那个和您拉过钩的男孩,这次期中考试我前进了6名。您说我该向您报喜吗?”

“应该,应该,这是应该祝贺的喜事呀!”我记起了那个曾经没有自信的男孩,由衷地为他高兴,“马老师祝贺你的进步,相信你会继续前进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然缺失症】相关文章:

感动缺失症作文550字04-21

缺失一角04-27

信仰缺失04-28

微笑缺失05-19

缺失现状06-12

缺失06-26

媒体缺失07-03

缺失补偿07-10

价值缺失07-12

缺失成因08-06

上一篇:寻找准晶体下一篇:理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