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元素

2024-07-08

中国音乐元素(精选十篇)

中国音乐元素 篇1

关键词:中国戏曲:元素:现代音乐:创作

在微观方面, 音乐包括节奏、声调、速度、力度等构成音乐的基本因素。而戏曲则是包括旋律、音调、云白吟诵等。

一、戏曲道白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及应用

道白, 顾名思义, 就是说、念的意思。那么在戏曲当中, 说念的部分就叫做道白。唱腔, 顾名思义, 就是唱的意思, 在戏曲中唱的部分就叫做唱腔。它有固定的节奏、音高。音乐是时间艺术, 在节奏方面, 戏曲也符合这样的说法。而道白和唱腔就是戏曲的两大重要的元素。而道白当中又有四个分类, 它们分别是:说白、念白、韵白和吟诵调。说白的表达方式最接近生活, 念白则是将说白夸张化、艺术化。韵白则是将说白和念白表达得富有节奏感, 吟诵调则是将说与唱结合,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加上“调”的修饰。汉语四声的强调使道白诞生, 因为中国的的民族语言较多, 所以不同地方的的道白吟唱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李白的《蜀道难》被后人吟唱的时候就会多半使用川腔, 原因是李白是四川人。而且《蜀道难》也是描写巴蜀地区的人文景观灯, 所以为了让表演更加地道, 一般吟诵者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 艺术家们将道白的方式和乐器相结合, 让道白通过乐器表达出来, 是一种暗喻表达。除此之外现代音乐创作当中也会直接引用道白, 然后进行艺术加工, 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二、戏曲音乐节奏对中国当代音乐创所的影响及应用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也就是说音乐因为有了时间的修饰才变成了艺术, 那么这种时间的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节奏。节奏使音乐更加的灵活和动态化。因此节奏使音乐存在的基本因素。戏曲节奏在修饰艺术之后所衍生的时值、街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音乐的创作, 因为节奏的多变, 戏曲的多样表达形式才会变得多样, 在戏曲中, 锣鼓和板腔格式是戏曲音乐节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开场课结束都是使用锣鼓的, 锣鼓的节奏可以决定戏曲的基调。同样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 音乐的情感基调也可以通过前奏来判断, 如果想确定舒缓的基调, 那么音乐的前奏多数是舒缓的。锣鼓还包括非常丰富的板式, 包括散板、慢板、原版等等, 这些板式决定戏曲内容在被表达时候的节奏快慢。如果说开场和收场是硬件, 那么板式就是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音乐的创作, 就像是音乐本身的快慢节奏和不同节奏的表现形式, 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戏曲元素的。

三、戏曲题材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戏曲自汉代形成, 从代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的洗礼, 戏曲在不同的朝代, 不同的地区发展了大量的不同的题材。这些题材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生活、宗教现象、政治、自然科学等等。从某种方面来讲戏曲的题材凝集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华。当代音乐创作继承了戏曲的剧情, 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态。例如在《夏天的雪》中, 戏曲所表达情感的言语方式就会通过小提琴来表达。

四、戏曲的结构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在音乐发展成艺术以来, 音乐的结构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结构的不同, 每一首歌曲才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是简单机构, 就是整个曲子的旋律都是围绕着两三个音或者节奏展开的, 然后加以不同的结构规整。其次, 中国的音乐没有“主题”这个概念, 对于西方音乐来说, 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曲子都会有它的主题, 而中国传统音乐的主题就是已经成型的曲牌。就像是诗人写词一样要运用词牌一样。曲牌也可以被看做一种乐曲结构。最后, 速度的频繁变化的板式转换会构成结构, 这是指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上的结构。现代音乐的创作结构也会借鉴这三种结构形式。

五、戏曲审美文化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当代音乐艺术家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戏曲审美文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戏曲的旋律、音色等所形成的审美文化是独特的。在当代艺术家借鉴戏曲的旋律风格、音色风格、节奏风格、表现形式等的时候, 就代表当代艺术家的音乐创作是深受戏曲的审美文化影响。戏曲在某种程度上和词是一样的, 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庞大的信息, 用简单的方式来演绎繁杂的内容, 虚实结合, 重在神似。这也是一种中国的哲学态度。这一大特点也被当代音乐创作传承下来, 很多好的当代音乐作品就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节奏组合和音符组合来表达复杂的音乐情绪。

六、结语

无论是戏曲的宏观元素还是戏曲的微观元素, 它们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音乐的创作, 这些元素被当代音乐创作借鉴、继承或是改造。我们可以在当代音乐作品当中看到戏曲音乐的影子。因此, 我们应该对戏曲音乐加以研究和学习, 从而更好地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使用戏曲音乐元素。这样既不会让戏曲音乐的优秀元素流失, 也不会让当代音乐失去我们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支持。我们应该秉持“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原则来在当代音乐中运用戏曲音乐, 让戏曲音乐在当代音乐创做中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丹.中国传统戏曲的中和精神[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11) :66-67.

[2]朱敬修.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喜悦与思考[J].人民音乐, 2002, 10:8-11.

中国音乐元素 篇2

温江区镇子小学 罗婧琳 联系电话:***

摘要: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早已融入国人心中,成为我国的代表性文化,也有“国粹”的美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音乐、戏曲等随之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形态。音乐教育在继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吸收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戏曲音乐文化。

关键词:现代音乐、国粹、戏曲元素、音乐欣赏

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它的声是音乐(唱和奏)或音乐的声(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再配合舞台美术等其他条件,共同给戏剧的情节内容以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因此,常静之先生说:“戏曲艺术,是演员在舞台上综合运用唱、念、打等艺术手段,装扮角色(剧中人物)表演故事,以情、理、艺动人、教人、娱人的戏剧艺术。”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已达三百多个,分布于全国各地,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均有密切关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呈异彩。

而根据现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就给我们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欣赏教育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除对原有内容(戏曲选段赏析、脸谱识别、四大声腔系统等戏曲乐理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戏曲中的合唱:

音乐中一谈到合唱,人们往往会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欧洲音乐中常见的教堂

唱诗班之类的,或经典的《欢乐颂》和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里面的《雪绒花》之类的合唱名曲。可其实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欧洲音乐中才独有多声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国粹艺术戏曲音乐中,也出现有合唱的音乐表现手法,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开幕时的幕后合唱,以及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而《夫妻双双把家还》中,七仙女和董永最后部分的二声部合唱,优美动听,而又简单易学,很适宜于初学合唱的学生,作为听辨合唱二声部的练习。容易激发学生对学习合唱以及戏曲的兴趣,又便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操作。在学生听熟练的情况下,还可以模仿创编相应的舞蹈动作、分声部学习演唱等。

二、戏曲类歌曲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进一步普及我国戏曲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音乐人可谓是煞费苦心。既要传播国粹戏曲深厚的的文化内涵,又要让未经专业训练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们也能理解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朗朗上口,好听易唱的戏曲类歌曲,随之在音乐家笔下一一诞生。如:介绍川剧特色的《变脸》和融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为一体的《唱脸谱》歌曲不但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简明押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形式,而本质上又涵盖了我国戏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不仅喜欢听,爱学,想唱,更在娱乐中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内容,表演技能,和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因为兴趣而引发的有意识记忆也好,还是无意识记忆也好,只要能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并能真正学有所得,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最大的成功。

三、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流行音乐逐渐成为民间音乐的主流。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属于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是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说唱音乐等。

因为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所以,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流行音乐传入我国大陆以来,历届学生也都是为之疯狂。曾经一度,很多音乐老师 把“流行音”乐当作是洪水猛兽一样可怕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的代名词。当然,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作为教师我们的确应当有个清楚的认识,抵制那些流行音乐中的不良内容,严禁垃圾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播,消除其负面影响。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我们作为当代的音乐教师,也应该全面、整体、客观的来对待流行音乐,不能因为一叶遮目,以偏概全,而犯了因噎厌食的错误。比如进入两千年以来的我国流行歌曲《将军令》和《北京一夜》思想内容健康,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感强烈,音乐的个性特点宣明。虽然主体形式上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有摇滚音乐的疯狂和说唱音乐的畅快,其间表达的青春激情,很容易激起很多中小学生,以及年轻人的共鸣。但其间点缀的我国戏曲音乐元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也正是因为有国粹艺术的点

缀,使得整首歌曲显得与众不同,大放异彩,让国人为之振奋,彰显个性,而又不缺乏内涵。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和欣赏华夏的国粹艺术。我们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又站到了世界流行的最前沿,传承与创新达到了最和谐有效的统一。

四、戏曲音乐中的情感引导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可无论是文学、绘画、手工艺制作,还是戏曲音乐,其本质,都离不开情感表达这一主线。而在新课标对于音乐欣赏的情感引导功能,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正可谓“传道、守业、解惑”是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戏曲音乐的欣赏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兴趣的培养外,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对于学生的正确情感引导。如:欣赏豫剧《花木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木兰不畏自己是女儿身,竭尽孝道,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和男子一样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组织学生讨论男女平等、报效祖国、孝敬父母等社会问题,通过对戏曲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家庭、社会责任感。而针对中学生,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敏感的感情问题、学生的早恋现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对黄梅戏《女驸马》的赏析,运用冯素珍女扮男装,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而又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勤奋好学,救得心上人李公子的有趣故事,敲侧击的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如何正确、理智的处理学习和感情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人生规划等问题。

五、对比教学的运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豫剧《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与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二人,虽同是女扮男装,而出发点和所经历的事情、过程却大相径庭,而两人各自故事的发展却又跌宕起伏。戏曲故事内容的丰富多姿,情节的精彩纷呈,又成为了吸引学生进一步自觉欣赏更多戏曲音乐,聆听更多戏曲故事的动力和源泉。除去戏曲音乐欣赏中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对比聆听《包龙图大作在开封府》、《谁说女子不如男》、《楼台会》、《醉花荫》、《谁料皇榜中状元》等戏曲名段,锻炼学生对京剧、豫剧、越剧、川剧、还有黄梅戏等戏曲唱腔的感受力和分辨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不忘记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功的训练。

综合而言,随着新民乐的发展,《舞林大会》中经常可以看到戏曲音乐,古典舞和现在流行音乐、舞蹈等的有机集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新民乐队组合,在保持戏曲音乐主干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花、配器、变奏等手法,重组创新的演奏传统锣鼓经,轰动整个亚洲乐坛。而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始终停留在过去单调的选段欣赏,戏曲理论机件记忆和原文背唱的教育模式之下。可以再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放手,让学生去了解、追寻更多的,和传统戏曲有关的音乐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和学生一起分享(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视频影音资料,或组织学生到戏曲表演现场去观摩等,让孩子全面直观的,通过看和听,来完整的感受戏曲音乐的唱、念、做、打各个环节,而不仅仅单纯停留在磁带、录音机那种只用耳朵聆听的欣赏课学习中),真正做到共同学习(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摸索、勾画戏剧脸谱,制作简单戏剧服装、头饰等),共同创造(自编剧本,并根据戏曲唱腔和动作自行排练表演),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进步的乐趣。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教师的教导下,并不显得生疏难懂。不拘礼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在愉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扬我国的戏曲音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常静之《中国戏曲及其音乐》,黄河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2.何为《论戏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戏曲音乐散论》,1986 年7月北京第一版

3.课程教材研究所和音乐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二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 篇3

2016年7月上映的中国动画片《大鱼海棠》让所有中国动画迷们眼前一亮,该片不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画面的设计,都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影片不仅包括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更将丰富的中国民俗文化展现在影片中。尽管这部中国动画影片获得一致好评,但与近年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相比较,不难发现其无论从内容构思的深度、制作水平的高度,还是音乐制作中的特色成分等方面,都还显现出许多的不完善。近十年,与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制作比较,中国的动画还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美国制作的《花木兰》得到的高票房,更让国人汗颜,一个取材于中国的古老故事,竟然在美国人的打造下变得如此完美和现代化。我们不禁思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及各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动画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的动画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为什么打造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本文纵观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就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特色的呈现做出分析。

一、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调式调性的呈现

音乐的结构包括节奏、音高、音量、速度、力度,由于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在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音乐中音阶结构、音级、音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调式,进而也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色。中国动画音乐中采用中国民族调式的创作手法,呈现中突出的民族风格。我国民族调式大致分为了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五声调式音级构成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间的关系,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唱名为Do、Re、Mi、So、La。五个音级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构成一种调式,例如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中国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题音乐就是展现民族调式的经典作品。片中描写小和尚的音乐运用了D徵调式和G宫调式,生动地塑造了小和尚单纯活泼的形象,胖和尚的主题音乐采用了柔和的E羽调式,把胖和尚憨态可掬的形象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阶排列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主,缺少像大小调式里的小二、大七、增四、减五等冲突强烈的音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五声的小三度音程间加入不同的偏音就形成了七声调式,即加入清角(角音上方小二度音)、变宫(宫音下方小二度音)。动画片《牧笛》的主题音乐就是以D宫调式的七声调式结构为核心贯穿全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安代音乐是一段五声羽调式旋律,曲调风格独特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器乐的呈现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器乐丰富多彩,中国动画题材的选取也多采用历史神话题材、古老传说等。所以,中国的动画音乐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就必不可少地会运用这些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中国动画音乐的创作中民族器乐的运用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家们根据各类民族器乐音色和演奏的特点,把它们归类成民族吹管乐器、民族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

(一)民族吹管乐器的呈现

在动画片《南郭先生》中,因讲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所以,其中配乐自然离不开“竽”这门乐器。“竽”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音色浑厚丰富。“竽”的吹奏在《南郭先生》的配乐中得到了更加贴切的民族文化揭示。在动画片《鹿玲》中,高亢嘹亮的唢呐吹奏和着锣、鼓等打击乐器,把爷爷带着小女孩和小鹿逛集市的热闹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动画片《牧笛》,南方曲笛的演奏把江南水乡的场景刻画的清新自然;动画片《蝴蝶泉》和《孔雀公主》中配以葫芦丝、巴乌等少数民族乐器,突出了影片的少数民族特征;《小蝌蚪找妈妈》中清脆的笛声塑造了小蝌蚪活泼可爱的形象,对青蛙妈妈则采用稍显黯淡的萧来表现其沉稳的形象。

(二)民族弹拨乐器的呈现

在《山水情》《哪吒闹海》的配乐中,都采用了古琴这一传统乐器,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古琴音色深沉旷远,音域宽广,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在片中,琴声把中国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动画片《鹬蚌相争》中,音乐家运用筝的演奏,表现出河水潺潺流动,河蚌怡然自得悠闲狩猎的自然景象;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新疆维吾尔族的拉弦乐器萨塔尔所演奏的一段悲凉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为影片增加了少数民族特色,明亮清脆的弹拨乐器热瓦普、弹拨尔也在影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牧笛》中水牛和牧童在河里嬉闹时,作曲家用了扬琴、琵琶和三弦等丝竹乐器来描绘这一欢乐的场面。

(三)民族打擊乐器和拉弦乐器的呈现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风格,《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就运用了多种打击乐器来表现武打场面。《哪吒闹海》中“哪吒自杀”的情节,作曲家用二胡与小提琴在高低音区的长弓拉奏来表现主人公的悲壮情绪,用琵琶与扬琴的合奏来表现人物紧张复杂的内心,用戏曲打击乐器来刻画武打的场面,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此外,还运用了编钟和古琴这两种古老民族乐器来渲染画面,营造出古老、空灵的氛围。

三、中国动画音乐中戏曲元素的呈现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在将军昂首阔步地进入府邸时,其音乐就采用了京剧中富有音乐性的念白和行腔,配合武场打击乐器锣、鼓等发出的“咚锵咚锵”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将军骄傲自满的特点;《大闹天宫》采用了我国京剧中的打击乐器和铿锵有力的锣鼓点,配合京剧人物的武打动作,获得了完美的视听效果;动画片《皇帝梦》采用中国传统戏曲演出的方法,由“跳加官”开始,分六场依次叙事;《崂山道士》中主人公王七边看《神仙传》边唱到:“要学神仙,驾鹤升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定要到崂山去学仙。”这一音乐片段即采用苏州评弹与南曲唱腔相结合的形式,极具细腻的江南印象。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西方音乐无法企及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神韵。在当前数字化、融合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中国动画音乐创作,如何使新时期的动画音乐走向另一个高潮应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重点。因此,中国动画音乐应以开放的姿态,在吸收借鉴世界优秀动画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资源,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弘扬和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个性和风格,制作兼具民族性、世界性的多元化动画音乐,为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实现文化跨越提供可能。

(成都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中国音乐元素 篇4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灿烂而悠远的文化背景。在音乐方面具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发展, 勤劳的人们创造出了具有浓厚中华民族色彩的传统音乐与诸多的表现形式, 并传承至今。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经受时代、社会和人民的淘汰、筛选、加工、重塑。随着时间的流逝, 积累了相当一批十分优秀的作品。《阳春白雪》的圣洁、《渔舟唱晚》的闲适、《二泉映月》的绵长、《高山流水》的灵通, 这些作品在艺术质量、艺术格调和艺术境界方面可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作品相媲美。这些流动的音符是人与自然的呼应, 是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孕育的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 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透露着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的“中和”之美。它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 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 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创作手法、流行版本、记谱方式、音响效果, 乃至思想性、表现力等方面, 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拉开了距离。人们觉得不满足了, 不新鲜了, 不过瘾了。那么我们在继承的同时, 是否有必要在传统中融人现代意识, 在观念上接近主流音乐, 来满足广大人民对民族音乐的这种要求呢?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需求并不了解,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 大部分经典曲目的演奏高手, 即兴伴奏的能力也相对平平, 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演奏外来的“经典曲目”, 以熟练和高难度作为高标准的判定, 对于伴奏知识和技能无从知晓, 试问, 在传统复印式的学习中, 如何能够让这门艺术被更多的大众所接受?所以, 我们一直提到的这个大众化, 应该是在各个阶段都要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 要达到大众心理上的共鸣

3.实现更能包容时尚的多元化

我想, 这个“多元化”,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作品多元化, 更多的还是手风琴演奏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手风琴由最开始的为合唱伴奏, 到独奏再到重奏, 现在发展到室内乐甚至在交响乐当中也出现过, 这无疑是一个飞跃。但我们目前的这种多样性是不是更多的趋向于专业性?我认为手风琴的多元化, 关键还是在与时俱进。就拿中国民乐器来说, 90年代的民乐似乎还是一个冷门, 从20世纪初, 尤其是近几年, 民乐开始火爆, 并且大部分的民乐都渐渐的现代化, 电子化, 流行化。“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从二胡到古筝, 从古笛到独弦琴, 都进行了包装, 无论从演奏作品及形式上, 还是从舞美、服装上都给人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既保留了传统民乐的精髓, 又添加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既在国内流光溢彩, 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想, 我们的手风琴要走多元化道路, 要想真正的跳出深井, 就必须从中借鉴经验, 我们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不是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进步, 各种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渗透着生活的每个角落, 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末, 北京曾掀起一股新民乐热。大批中国音乐人尝试以现代音乐元素来翻唱中国民歌。本世纪继“女子十二月坊”后又出现了“东方魅力”“林月冉冉”“女子五月坊”等一大批新民乐的组合, 她们除了用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配以流行音乐伴奏的著名中国传统乐曲外, 还融合拉丁、爵士、摇滚等诸多西方流行元素。因为这些新鲜的声音, 活泼的形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但也同时带来社会上对此不同的看法, 否定者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与背离、民族文化的淡化, 肯定者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继续生存于现代生活中的一条出路, 流行元素的加入对传统音乐的普及和传播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西部歌王”王骆滨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于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 他所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 现在依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再如, 周杰伦, 他是当今国内乐坛最受欢迎的年轻音乐人, 从他的音乐里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传统音乐的元素:《千里之外》中二胡的巧妙运用, 《青花瓷》里古筝与笛子的对话, 《菊花台》结尾处的葫芦丝悠扬。再如流行歌曲《苏三说》《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地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 也大受人们的喜欢。

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相结合进行创新, 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虽然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冲击, 但它一定不会取代传统音乐, 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 传统音乐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 并已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艺术整体, 以其以往已经定型并获得的艺术成就, 在音乐领域已经占有了恒久不朽的地位。新的必然是新鲜的, 它将会使传统音乐注入新鲜血液, 但从以往历史来看, 流行的事物都只是体现当时时代变化的产物, 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品味而随之变化的, 终将成为人们回忆过去的一种情结。

应该与时俱进, 更加的多元化呢?比如流行音乐的领地, 电视、电影背景音乐的尝试等, 不是等着别人来找上门告诉我们, 而是我们自己要去寻找, 去创作。因为我们面对的大众是多元化的, 所以我们既要追求“阳春白雪”, 也要“下里巴人”, 既要能优雅地坐在音乐厅的椅子上演奏“巴赫”, 也要大胆地走出去站在大众的舞台上挥舞一曲“好汉歌”。

结语

手风琴是一只年轻的乐器, 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 它曾经绚烂过, 相信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那些为它付出过汗水, 同时也感受过它所带来的快乐的人们都期待着它再次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 我们相信, 在我国广大手风琴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继续合作努力下, 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特色的手风琴艺术之花, 必将在我们社会主义百花园地里, 开放得更加芬芳艳丽, 就让我们一同去研究、尝试, 并且释放他更加辉煌的风采吧。

参考文献:

[1]王域平《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音乐2001.第4期.

[2]于佳《我国手风琴发展进程中的阻碍现象分析》大舞台2009第4期.[3]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概论》.中国音乐学季刊20081期.

作者简介:

中国音乐元素 篇5

关键词:中国风 流行音乐 民族文化元素

一、流行音乐的种类和特点

流行音乐指的是那些通俗易懂,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喜欢并且广为传唱的歌曲,流行音乐包括各种轻音乐、爵士乐、舞曲、各种器乐作品和歌手的演唱歌曲,涉及面是十分的广泛的。流行音乐一般都十分的自然流畅,使得人民群众听起来比较亲切,而且更加的通俗易懂,更加容易接受。所以说,流行音乐可以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人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

(一)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民族文化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民歌、戏曲两种表现形式的运用。民歌一般包括各种劳动号子、山歌等等,比较有节奏性,气势豪迈,能够体现人们爽朗、果敢的特点。而戏曲是一种包括唱、念、坐、打等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一般都是比较婉转、感情丰富、细腻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在流行音乐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在当前阶段广泛传播的流行音乐中,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总的来看,一般都是分为这两种的,感情细腻的和气势恢宏的。比如说,曾经在一时广泛流传的《好人一生平安》《大中国》《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浓重的北方的民族特点,比较豪迈、有气势;另一种比如说《风含情水含笑》《蓝蓝的夜蓝蓝的梦》《弯弯的月亮》等等这些歌曲都是比较婉转悠扬的,感情比较细腻。所以说,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应用是十分的广泛的,影响力也十分的大。

(二)民族文化元素中的器乐元素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中华民族的各个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乐器,声音也都各有特色,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演奏方式,吹、拉、弹、拨等等都有,因此,各个少数民族当地都有属于自己的乐器的乐曲,并且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现阶段广为传播的流行音乐中,有很多都应用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乐器来进行伴奏,比如说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飞儿乐队的《广岛之恋》等等,这些都有少数民族乐器的伴奏或者是采用了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调式。通过这种民族文化元素中的器乐元素的应用,可以让歌曲更加的有特点,给群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听的过程中也能更加的产生触动,而且,通过这种民族文化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少数民族乐器,认识到少数民族乐曲的特色。

(三)民族文化元素中的歌舞元素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壮族的采茶舞、蜂鼓舞,藏族的锅庄等等,这些舞蹈都有着当地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而在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的歌曲用舞蹈来进行搭配,使流行音乐不仅仅有了听觉上的欣赏力,还能够有视觉上的欣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在当前阶段,很多流行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都有着舞蹈的搭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元素与一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元素中的戏剧元素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戏剧在我国有着比较深远的历史,并且传播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的人认为,这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不能够被随意的改变。但是,陶喆的作品《苏三说》就很好的对我国的传统戏剧《苏三起解》进行了改编,并且还很受人们的喜欢。所以说,通过将一些戏剧进行改编,得到流行音乐,或者是在流行音乐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与新理念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在进行传统戏剧的改编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一些创新,这样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从而能够不断地完善,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而是能够始终具有活力,广泛传播。

(五)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

民族文化中还有很多能够被“中国风”流行音乐所运用的元素,比如说一些唱法等等,如果将这些元素加以很好地运用,我国的流行音乐一定会取得一个很大的进步。因此,在之后进行流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在民族文化中发掘出新的能够被加以利用的元素,并且将这些很好的运用到音乐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流行音乐的传播,使得我国的流行音乐更加具有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现阶段的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是显然不够的,要更加广泛地将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到“中国风”流行音乐中,从而使得我国的流行音乐能够在世界音乐中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能够更好地传播;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卢莉萍.“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与诠释[J].青春岁月,2014,(07).

[2]夏炎.浅谈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1).

中国音乐元素 篇6

关键词: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音乐元素,运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 若想屹立于世界的艺术舞台并经久不衰, 需要具备自己所独有的民族特色。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它与人们生存的地区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族音乐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独特标志。作为中国电影音乐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民族音乐, 扎根于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土壤, 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影作品中如果采用了与本民族审美取向和民族信仰相符合的音乐元素, 会升华影片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并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质。伴随着中国优秀电影的大量问世, 以及经典作品在国际上的频繁亮相并屡屡在国际影展上获得大奖, 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音乐影片在国际舞台以及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符号。本文从民族音乐传统的戏曲、民歌、器乐三个部分的运用来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电影音乐中作用, 认为, 注重中西结合的民族音乐形式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 才能使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一、传统戏曲的运用

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集合在一起, 在共性中体现其个性。中国戏曲在中国电影音乐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戏曲音乐能够比较清楚地介绍影片的故事背景、身份特征、周围环境等, 其中戏曲音乐所特有的过门儿曲调、锣鼓点节奏、唱段等形态组合起来还可以勾画出影片的故事情节, 推动剧情的发展、调动剧中人物的情绪、制造影片的气氛, 通过音乐的民族风格, 展现出影片的风格。查阅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戏曲表演部分占据了大多数早期的中国电影的故事内容,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子在电影创作中也无处不在。

在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 戏曲音乐就占有重要的成分。电影《枯木逢春》的音乐则是吸收了南方评弹音乐的素材, 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在重逢时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影片《歌女红牡丹》中, 主人公红牡丹演唱的四个京剧段落, 例如《裕塘春》、《四郎探母》、《拿高灯》等先后穿插于影片中。影片《游园惊梦》取材于昆剧《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寻梦》三段折子戏, 讲述了一个在豪门里发生的凄凉的情感故事, 它以爱情故事为针, 以优美的昆曲音乐为线, 编织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该片中, 恰当地运用昆曲表达情意, 以《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作为比较, 那一颦一笑、一吟一唱, 结合影片的背景年代, 通过含蓄的方式表情达意, 应情又应景, 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 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影片《霸王别姬》是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戏曲元素在该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霸王别姬》通过京剧作为主线条, 推动影片的情节发展, 同时又通过电影反过来展现出京剧的魅力。该片描述了两个京剧角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悲剧人生。在程蝶衣自刎片段的结尾部分, 音乐的处理极为到位。这部分的音乐只用了京胡演奏了京剧《霸王别姬》中程蝶衣自刎前的高潮, 并没采取惯用的大量的弦乐衬托情节高潮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吻合影片的人物和情节, 突出影片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成全程蝶衣最后的心愿, 生死都为了京剧。整部影片的京剧唱段和配乐经常形成鲜明对比的多调性, 具有强烈的张力和表现力, 让这部影片具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民歌的运用

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 也是电影音乐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比如青海、甘肃、宁夏的“花儿”, 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等。中国当代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各类民歌的广泛运用, 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 又生动地反映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方式, 加强了电影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曲家盛家伦在中国第一部介绍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塞上风云》中, 通过一首根据西康民歌改编的《思乡曲》将观众带入了内蒙辽阔的草原之上。之后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敖包相会》, 描述那一段发生在草原之上忠贞的爱情故事, 让人们铭记于心间, 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内蒙音乐音域宽广、委婉悠长、荡气回肠的特点, 为世人所传唱。影片《五朵金花》中的片曲《蝴蝶泉边》, 运用了大量云南大理地区的民间音乐;《刘三姐》中的民歌也取源于广西壮族的音乐曲调;《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从20世纪60年代传唱至今, 充满了新疆塔吉克民歌的味道。

影片《金陵十三钗》采用了江苏民歌《无锡景》的音乐素材, 其插曲《秦淮景》是作曲家陈其钢用苏州评弹的方式将其改编演绎而成的, 通过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素材的挪用, 迎合了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对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的想象。在影片结尾部分, 《秦淮景》通过由女子合唱、民族管弦乐伴奏的形式被再次诠释, 音乐配合着画面, 将一个饱含国仇家恨、胸怀情义的秦淮女子群像烘托出来, 直到影片的结束, 这部分音乐仍萦绕于人们心头, 挥之不去。

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 它经历了时代的历练, 富有丰厚的内涵, 在电影中合理地运用民歌, 有助于音乐形象的描绘, 提升电影的整体效果。

三、传统器乐的运用

我国的民族乐器有吹奏、弹拨、拉弦和打击等类别, 每一类乐器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这些不同类型的乐器产生了这些各有特色的音乐风格。当代的电影音乐通过运用了各种民族器乐, 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效果。

众多的电影音乐中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 创造出内容丰富的电影音乐, 例如影片《活着》中所拉的板胡、《菊豆》中所吹奏的埙、《秋菊打官司》所弹奏的月琴、《卧虎藏龙》中的弹奏的琵琶和舞动的鼓, 这些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在一起, 推动了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使影片具有内在民族气质。

唢呐作为一种电影音乐中经常出现的配器, 以其高亢的音调和明亮的音色, 相较于其他众多的民族乐器, 往往更能渲染出热烈激昂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电影《红高粱》在“野合”的这场戏中, 作曲家赵季平采用“团音”的写法, 四支低音笙和三十支唢呐一起吹奏, 同时伴有大箭鼓持续伴奏, 把“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描绘得轰轰烈烈, 通过音乐刻画出一幕幕热烈的情境, 散发出一种真挚的人性美,

在电影《卧虎藏龙》玉娇龙窃剑逃走的那个部分, 有近十分钟时长的段落。鼓作为在这段时长里唯一的乐器, 通过鼓声的节奏、强弱、韵律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中, 让人欲罢不能, 从未让人觉得有半点的枯燥。中国古代一直都是通过击鼓来宣战, 因此我们听到鼓声会自然地联想到战斗的场景。通过击鼓可以激励士兵的士气, 我们透过影片里的那段鼓声的描绘, 感受到了力量的比较, 甚至于每一个回合的较量, 让人赞叹不绝。

大部分影片中器乐的运用是作曲家经过了再创作的产物, 并不是用民族乐器照搬当地的民歌旋律。例如在影片《芦笙恋歌》中, 作曲家雷振邦虽然选用了拉祜族音乐常用的乐器芦笙为歌曲伴奏, 但并没有照搬当地的民歌曲调, 只是从拉祜族的山歌曲调中提炼出旋律。影片《阿诗玛》采用云南彝族的音乐, 彝族使用三弦, 非常具有民族特点, 重低音,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并没有演唱民歌, 只有乐器的演奏, 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一个表现嘹亮高音的竹笛和一个表现持续低音的三弦。

四、中西合璧的民族音乐创作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电影加快了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情况下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

影片《卧虎藏龙》让世界认识了导演李安, 也把音乐家谭盾推向了国际的舞台。谭盾在该片的配乐中将中国本土音乐的民族风格和西方的作曲技术融合在一起, 他在影片中运用了琵琶、竹笛、二胡、巴乌、鼓和钟等民族乐器, 让整个乐曲散发出浓烈的中国气质。同时, 谭盾邀请了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担任大提琴的演奏, 使大提琴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将中国民乐的委婉细腻与西洋乐的气势恢宏融合在一起。在该片的片头音乐中, 马友友演奏的主奏乐器大提琴故意模仿出中国低音民族乐器的音色, 使大提琴散发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 塑造了一种中国民族神韵的意境。谭盾还把在京剧和川剧里边找到的这种似行云流水的武打的感觉运用到《夜斗》段落中, 将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川剧打击乐跟马友友演奏的西洋大提琴结合在一起, 这种听觉的冲突将影片推到了视听方面的高峰。由此, 电影音乐中这种中西结合的民族音乐形式的运用, 极大拓展了电影音乐的表现空间。

在电影《英雄》中, 在描绘李连杰饰演的无名与甄子丹饰演的长空打斗的这部分画面时, 配乐《棋馆古琴》将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与中国古琴完美结合, 以东西方不同的浪漫表现手法, 获得了传说中的“秦弦子”那如同马头琴、二胡、三弦结合的美妙音色。抑扬顿挫的弦音展现出高手过招如同于大音希声, 有型似无形的神韵, 达到了听觉与视觉画面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充分尽情地发挥, 使中国电影音乐在世界电影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电影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电影若要在世界电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只有扎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创作道路。将电影音乐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 逐渐与国际电影音乐的发展接轨, 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这样, 中国电影才能走过国门,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

[2]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 24 (1) .

[3]张晓云.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音乐探索, 2007 (2) .

[4]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色元素 篇7

现在的国际国内音乐节, 比赛等都以电子音乐作品为主, 不难看出, 电子音乐的出现, 引起了音乐创作领域的新的创新, 也开启了音乐艺术的一个新纪元。西方的电子音乐出现早于中国,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英国作曲家亚.戈尔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讲学, 才第一次将西方现代主义的作曲流派介绍到中国。从1994年首次举办“北京电子音乐周”到现在每年的如期举行, 以及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电子音乐专场。这些音乐节的举办, 加强了中国电子音乐界与国外电子音乐界的联系, 也推动了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蓬勃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作品的出现, 各种意识形态体也越来越丰富。作曲家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技术, 各种音色的运用, 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加出色。中国电子音乐虽然起步阶段比西方国家“滞后”了约四十年, 但发展快,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发展创作, 更是深入。“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去, 使之试图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从声音的选择上考虑

声音的选择包括音色, 人声等等。一个作品中声音的选择尤为重要, 特别是富有特色的声音的选择。

电子音乐与生俱来就要区别于传统声学音乐, 而它特有的发声及音色的合成方式, 使它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 对音色的处理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某些东方的观念便自然的融入了进去。

像德彪西与印尼的“加美兰”音色;巴托克与东方调式的联系;梅西安与印度的节奏等等。这个上世纪问世的新生儿, 似乎与古老的东方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文化背景中, 有大批的作品问世, 许舒亚的《太一2号》便是其中一个, 也是极具中国特色和沉淀的一个。《太一2号》是为长笛, 箫和电子音乐而做的一部作品, 将民族风格, 现代风格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在音色的选择上, 作者将中国乐器箫的三种音色:滑音, 泛音, 气音, 通过计算与合成而得。箫是中国特有的乐器, 而长笛又是西方音乐的特色, 这首作品巧妙的把东西方乐器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交响性的音响。

除了《太一2号》, 还有程伊兵的《乐中书》, 这部作品中运用到了古琴的音色,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 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鹿鸣》中记载有“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等等。在这部作品里, 还包括一个指触琴弦的“噪声”部分, 以及通过包络发生器, 效果器等实现的复杂的音色控制, 使音色更加多元化。

二、从人声的选择上考虑

在《乐中书》这部作品中, 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还运用到了一个独特的声音, 就是人声的吟唱。在作品中, 吟唱经过了电子化的处理, 采用的原声是原汁原味的“吴语”再通过加工变形而成。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电子化的音乐感受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相结合, 似乎更有的是中国传统意味。

在电子音乐的发展中, 人声的创新与运用越来越多, 更多的人声素材使作品更具有发展和戏剧性。比如在作品《鱼渔欲》中 (2) , 所用到的人声素材就包括男生、京剧和女声三种。而在调制的过程中, 通过对人声的变形、延迟等处理, 使声音变的更有个性和创造性, 来夸张的变现主题。

人声的改变使整个电子音乐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 这种高度也有它的“危险性”和可变性, 可听性受到严重挑战, 音乐性则有了新的飞跃, 而其中所用到中国素材也使得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有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三、结语

这些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意识的音色, 声音以及其他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电子音乐作品中, 它们有别于西方电子音乐的艺术变现特征。作曲家们力图通过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和电子音响来发展中国的电子音乐特色和风格。从列举的这些作品中, 可以发现, 在中国电子音乐与西方电子音乐不断结合的过程中, 含有“中国元素”的电子音乐向更深层次发展。或许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它在与现代文明, 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中, 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4.

[2]许鹏, 张小夫等.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54.

中国音乐元素 篇8

1、民族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当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周代时期就有了七十多种乐器, 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革, 现在使用的乐器已经有两百多种了。现代的这些民族乐器不仅可以进行乐器的独奏, 还可以组合成多种形式进行合奏。我们熟知的一部电影,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 在这部经典的影片中就很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该曲是一首基于历史题材的琵琶名曲, 更是我国的十大古曲之一。这部乐曲主要描绘了在公元前202 年时期楚汉战争在垓下决战的场景。气势恢宏的展现了汉军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了楚军, 迫使项羽于自刎乌江, 乐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的激烈战斗。在电影《十面埋伏》中, 张艺谋导演更是运用高超的技艺, 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发挥极致, 展现出了其极大的魅力。影片在一开始就加入了琵琶曲, 优美的琵琶曲对刻画乐坊纸醉金迷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影片中同时存在着很多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 因此在该部影片中加入了攉鼓声、弩箭声、马啸声, 这些都运用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完成的, 塑造一种磅礴的气势, 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古典的琵琶曲能够很好地增加“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 因此将伏兵、对战这样的紧张场面描绘得更加到位。除了《十面埋伏》之外, 还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作品, 就是在2001 年谭盾原创音乐奖的电影《卧虎藏龙》, 这部电影音乐给了人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将西方的音乐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完美结合, 其中主奏由大提琴完成, 但是其中需要很好地运用民族乐器才可以将音乐表现得细致到位, 不难发现其中运用了萧以及马头琴、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 这样使得电影音乐风格多样化。对于影片中出现的盗剑的场面也是用打击乐器表现得更加完美, 在这个画面中, 最先用到的就是箫, 主要是用来调度场面, 箫同时也能表现出江湖铁骨的柔情情怀, 其次就是在影片双方夺剑的时刻用到了鼓、锣这样的民族打击乐器, 烘托了紧张气氛。

2、民歌的运用

民歌是民族音乐中最早形成的音乐作品, 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56 个民族, 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而且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比较强的, 每个民族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特音乐, 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民歌, 这些民歌的典型特点就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及意志要求, 有着强烈现实意义。在很多的电影作品中民歌都得到了运用, 很多的电影都是将民族特色的民歌运用于表达影片主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 电影《红高粱》在1987 年曾经获得了电影节非常中重要的柏林金熊奖。电影中“音型”性的表现手法运用的非常到位, 其中用唢呐群来模拟呼喊的人声, 非常到位的刻画了主人公那种敢恨敢爱的豪爽性格, 这部电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其中的民歌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穿插的充满阳刚之气的插曲民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非常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庄稼汉们投入抗日战争的豪放性格, 后来这些民歌风靡全国。

3、民族戏曲的运用

民族戏曲是最具代表性传统的民族音乐。民族戏曲的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 可以说戏曲是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艺术表演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戏曲可以分为五大剧种, 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其中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在很多的电影音乐中受到青睐, 很多的影片我们都可以欣赏到京剧和影片的结合。例如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 这部影片就是根据京剧《霸王别姬》而来的, 主要讲述了戏子台上台下的人生, 这是一种通过电影来讲京剧的方式。在这个电影中导演将戏曲和电影情节相互结合, 对于电影场面的调度, 其中运用的戏曲都在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转变, 对于影片的主题表达有非常的帮助, 而且戏曲赋予了影片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我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形成

首先,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十分多样化的, 正是因为这种多变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使得我国电影音乐的基础十分多样。在我国, 21 世纪之前的电影不管是哪些效果表达都表现出了音乐使用中的民族元素及其风格。例如:大型民族歌舞剧《丝路花雨》, 在这部歌舞剧中很多的运用舞蹈动作作为情节表达的主体, 一个极富美学价值的舞蹈赢得了大多数人们的认同和赞叹。在电影的叙事中, 穿插着许多的乐器演奏, 这种表现手法除了主体思想表达之外对于电影音乐风格的丰富多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儿童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题曲, 民族乐器和弦乐的演奏更是生动的刻画出了和尚的人物性格。在许多的影视剧中, 通过音乐去展现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了电影制作者的一个必要表现手段。而民族风格的音乐在表现影视剧民族形象和民族风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格的电影通过民族音乐去彰显电影的主体思想, 通过电影的主题去弘扬民族的风格, 这种画面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其次,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民族的文化思维意识不断加强, 随着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促进了我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不断形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经济出现了复苏, 促使了我国的文化意识的加强, 随着国产电影不断出现, 很多的电影音乐不断诞生、发展。然而因受限于当时的文化环境的单一, 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的取材也是不断的实现了载体上的创新, 比如其中使用的乐器类型, 或是乐曲的曲调以及演唱方式等, 这都是需要满足受众客体的审美需要的, 因此在我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元素就成为了电影音乐创作的首选。陈凯歌导演在1984 年执导的作品《黄土地》就是非常典型代表, 在该部影片中西北黄土高原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都是非常巧妙的, 电影中的陕北民歌让作品充满了民族气息, 其中的电影音乐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创作的, 其中大量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曲调, 让我们充分的领略了黄土地的沧桑和广袤。在我国90 年代初电影艺术代表作品是黄飞鸿系列电影, 其中的电影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典型的代表, 音乐中运用了民族乐器唢呐以及堂鼓, 这首歌曲的五声音阶曲调也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这些特征都可以体现出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 在演唱和演奏的方面也是有着显著的民族特征。

三、结束语

我国的电影音乐就是需要不断的增加民族元素, 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风格, 需要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基础, 在电影中, 音乐中会含有民族歌曲、民族乐器以及各种不同的民乐素材, 这些都构成了电影音乐的风格。所以说电影音乐是离不开民族音乐文化的, 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是非常需要电影艺术的, 是人们不断弘扬民族音乐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宣华, 中国电影音乐的现状分析[J], 电影艺术, 2014

中国音乐元素 篇9

周杰伦, 1979年出生于中国台北, 著名歌手, 词曲作家, 也是四届世界音乐大奖最畅销亚洲艺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第一人”, 他引领了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潮流, 他的“中国风”音乐作品的创作, 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搜集到周杰伦的200多首音乐作品, 前期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对其中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作品颇感兴趣, 如《苏三说》、《娘子》、《东风破》、《本草纲目》、《菊花台》、《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

周杰伦音乐的“中国风”涵义有不少专家学者已在专著和文章中多次提到, 如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 (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费树发在《古情今韵——周杰伦的“中国风”》一文中, 从古情 (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 与今韵 (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周杰伦的“中国风”。郭亚琼在《从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浅析周杰伦“中国风”音乐作品》一文中则从从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行为、形态、意识三个方面来剖析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作品。

我们在对周杰伦音乐作品进行理论建构之前, 是否应该关注关注周杰伦的音乐本体, 对他使用的音乐材料和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呢?

二、“中国风”作品举例分析

周杰伦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创作方式, 逐渐为当今中国流行乐坛所推崇。提到周杰伦音乐作品的“中国风”, 应该关注他作品中使用的音乐材料和创作技法。浏览周杰伦中国风作品, 除了西方音乐元素和其他流行音乐元素的使用外, 作品中的“中国风”首先体现在对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和改编上, 如大多数歌词取自古代诗词歌赋和历史传说等。旋律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 在副歌中经常加入流行民歌素材, 配器时中西合璧, 打破中外乐器组合的界限等。

(一) 歌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周杰伦的中国风作品中, 无处不刻着古代诗词歌赋、神化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印记。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巧妙结合, 创作出《青花瓷》、《东风破》、《龙拳》、《双截棍》、《四面楚歌》、《霍元甲》、《黄金甲》、《兰亭序》等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的歌曲。从如下两首“东风破”——苏轼与周杰伦版的稍加对照, 便可窥出端倪。

例1:东风破苏轼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

奄奄门后人未走

月圆寂寞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

琴幽幽人幽幽

琵琶一曲东风破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漫草年头

分飞后

东风破 方文山 周杰伦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二) 戏曲素材的借鉴

周杰伦在作品也大胆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元素, 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国剧——京剧情有独钟, 如歌曲《刀马旦》、《苏三起解》等。

刀马旦是京剧里“旦”角之一, 要求演员能文能武, 唱、念、做、打并重。周杰伦担任这首歌曲的作曲和RAP, 整首作品在节奏活泼的RAP衬托下, “耍花枪比谁都漂亮……”多次反复, 全曲好似脱离了传统戏曲的禁锢, 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时尚刀马旦形象。

词作者不仅歌词借用了古代典故, 连歌曲中段的旋律都直接照抄《苏三起解》这一唱段, 并加入RAP说唱, 再加上钢琴与吉它的配器效果。这种“土洋结合”的戏曲与流行音乐曲调的直接碰撞, 怎么能不迸发出新鲜的“中国风”火花?

(三) 民歌素材的渗透

除戏曲元素的借鉴外, 周杰伦的音乐创作中还穿插了民间歌曲素材。比如多次邀请国内著名民歌手宋祖英等加入他的音乐作品, 演绎出民歌与流行音乐并存的别样情调, 如《本草纲目》歌曲副歌部分就是宋祖英版的《辣妹子》唱段。

(四) 配器手法中西合璧

周杰伦配器手法的纯熟与创新, 在他的很多歌曲配器中都有不错的音响表现。如《菊花台》这首几乎家喻户晓的歌曲中, 加入了大提琴、萨克斯、钢琴、吉它、古筝、琵琶等中西方乐器, 浓郁且独具中国特色的音响效果, 给广大听众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

三、周杰伦作品研究现状与展望

周杰伦作品备受关注, 国外对周杰伦作品的关注大多体现于新闻、评论等, 国内关注周杰伦作品的专家、学者颇多, 但对其作品的研究较少关注音乐本体, 对作品的创作技法的研究极少, 对传统音乐素材的专门描述也较少, 在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大背景下, 探究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这将引领更多的80、90后的, 热爱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们, 投入到“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中来。

摘要:周杰伦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第一人”, 引领了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潮流, 他的“中国风”音乐作品的创作, 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文章在对周杰伦音乐作品做出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探究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关键词:周杰伦,“中国风”,民族音乐元素

参考文献

[1]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阿Jay.周杰伦成长密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蔡文萍.浅谈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教育意义[J].大众文艺, 2009 (11) .

[4]张平丽.音乐视频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周杰伦的稻香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5]郭亚琼.从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浅析周杰伦“中国风”音乐作品[J].大众文艺, 2011 (23) .

[6]费树发.古情今韵——周杰伦的“中国风”[J].大舞台, 2012 (5) .

重视音乐元素,让音乐课回归本位 篇10

一、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三年级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如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呢?歌曲活泼、跳跃的节奏,富有流动性的旋律给了笔者启示:组织教学时,将歌曲中多处出现的、也是本课的难点

× × 0 × | × 0 |和× × 0 × | × × 0 |(多处出现的半拍休止)作为切入点,即找准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顺风耳——请你跟我这样做——师生问好——掌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用有节奏的掌声鼓励、赞赏、肯定别人,同时掌握了教学难点。

二、围绕主题,抓住教学主线

在平时的各种常态课上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喜欢做自己的事或者左顾右盼;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精神饱满,参与程度高,学得兴致勃勃。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笔者认为,除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水平有高低外,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出现前一种现象往往是课的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晰造成的。音乐教学环节应该像是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主题鲜明,跌宕起伏。在《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时,我围绕“春”,以情景教学为主线,采用听、拍、唱、说、奏、演等一系列形式,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春意盎然的音乐世界。先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随音乐律动,装扮春天。接着,描述春天,模拟春天,感受到春天要为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然后,学生融入春天,表现春天。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春笋……一个个鲜活的音乐形象通过学生们的表现、创造,惟妙惟肖。最后,春天音乐会达到了高潮,所有的演奏手愉快地演奏着,让学生感受这种愉快兴奋的场面。接近尾声时,师生一起编创春天的歌,品味春天如诗、如画、如歌、如舞……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的美。学生在接触音乐——融入音乐——品味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审美愉悦和创造的成就感。

三、摆正角色定位,回归音乐本位

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很多音乐教师已经把多媒体当成了教学的第一教具,音乐课堂成为媒体播报的课堂。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渐被淡化甚至抹杀,学生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钢琴成了摆设。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科的本体特征是每一门学科的灵魂所在。音乐教学应该重视音乐元素,增强音乐素养。音乐的元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在《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元素对表现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感受。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说”“唱”“奏”等策略,设计了三个模块。

板块一:在说中感知审美。

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时,笔者让学生用四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朗读歌名:

你能用自信的声音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用悄悄的、神秘的声音轻轻地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用激动的声音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跟着老师用音乐的节奏朗读吗?(生读歌名)

学生通过四种不同的情绪、力度、速度的朗读,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有助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春天哟|举.行|音0乐|会-|(附点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

板块二:在唱中体验内容。

笔者和学生互动学习,谁来参加了这场音乐会?是谁奏响了这春天的交响?

A. 第一位音乐家是谁,它表演了什么节目?

B. 第二位演员是谁,演奏的节目又是什么?

C. 第三位是实力派的音乐家,它是……

D. 第四位是最热情的fans,它是……

音乐会可热闹啦,你听——

滴答答 答答| 沙沙0沙| 沙沙?摇 0 ||

轰隆隆 隆隆| 哗啦0啦| 哗啦 0 ||

E. 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一步一步,通过歌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以及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元素的对比,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他们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春雨、春风、春雷、春水……

板块三:在奏中享受愉悦。

由于条件限制,学校购置的乐器捉襟见肘,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乐趣。课堂上,大部分运用了学生自制的乐器。比如,八宝粥瓶子装上沙子就成了我们的沙球,吃饭的筷子、开门的钥匙、手拿的报纸……这些随处可见的物品成了我们自娱自乐的道具。在学生学会了《春天举行音乐会》后,笔者话锋一转:多么精彩的音乐会呀,现在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想邀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为它们伴奏,你们愿意吗?上课前,老师悄悄地在你们的凳子下藏了不少的乐器,现在,请你们看看你们身边的小乐器,试试能表现歌曲中的哪些景物?学生在尝试、体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受。最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会已经到了高潮,所有的演奏手都在愉快演奏着,让我们快来感受一下这种愉快兴奋的场面吧!于是,全班合奏。

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促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主动、大胆地表现乐曲,并从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感受中享受到音乐审美带来的愉悦。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胡文虎小学)

上一篇:欧洲的制度改革下一篇: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