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教育

2024-08-19

地方美术教育(精选十篇)

地方美术教育 篇1

一、地方民间美术

地方民间美术是由当地人民群众创作的, 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它是组成个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也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渊源, 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 其造型、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 文人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 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 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 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经世代相传又不断创新、发展, 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 由于其目的和用途都各不相同, 如既有专门供人赏玩的造型艺术, 也有以生活实用为目的的美术工艺品。总体来说, 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等。②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小型泥人) 、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编织。包括草编、竹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以甘肃为例, 甘肃本地的民间美术种类就极其丰富, 技术与艺术性独特, 可传承和发展的当地民间美术更是不计其数。如:香包、根雕、刺绣、剪纸、藏戏面具、保安腰刀、兰州的雕葫芦、纸织画、面塑、麦秆画等。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传或师徒传承。然而, 随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飞速发展, 机械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很多祖传的和师徒传承的民间美术越来越来少, 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了传承的人, 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拜师学这种既费时间见效又慢的民间美术, 使本地民间美术渐趋衰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民间民俗文化也开始重新被关注。但对于其如何传承和发展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问题, 如此, 很需要一个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高校美术教育恰好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

二、高校美术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较系统地掌握美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够较好地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发展, 培养从事与美术专业相关工作的实用性、应用性人才。高校美术教育在年多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兴起于清末, 虽然其在清末的实施过程中间并不是很顺利, 但当时癸卯学制的颁布起码在制度上给予了高校美术教育学科以学科体系内的认同, 这也就标志着中国高校美术教育制度的确立。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 中国近代教育一直缓慢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也和其它行业一样快速的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成立了美术学院, 展开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所置课程有:素描, 色彩, 油画, 国画, 装饰画, 陶艺, 版画, 书法, 装裱, 刻印章, 平面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动漫设计等。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如招生人数的扩大化和就业环境的严峻化, 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模式几乎雷同、课程设置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美术的专业个性、高校美术教师的文化素质低下、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都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该更加的自由和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是老师演示, 学生学习, 这样一种简单枯燥的模式, 不但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如果我们能够把优秀的民间美术引进高校美术教育, 引进课堂, 让民间的美术大师来讲述一些民间美术的技艺技法,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可以融入一些社会因素, 为学生以后更快的融入社会做一些前期的铺垫。

以甘肃为例, 目前, 甘肃所有的高校基本都设置了美术学院或者美术系。但是, 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雷同和重复,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已经有高校美术学院设置了民间美术的课程, 如陇东学院美术学院设立的陇东风情创作研究、陇东民间美术及产业开发、在陇东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陇东地域风情的艺术创作与研究, 陇东剪纸、皮影、香包、雕刻等民间艺术的创意产业开发传承与发展等。使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和当地的民间美术结合, 丰富了美术学科种类也增加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 更好的传承了当地的民间美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 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进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专业人才。地方民间美术和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 一方面, 可以突出本地区美术的“地方性与传统性”凸显当地传统美术特色, 发展和传承当地的民间美术及民俗文化, 尤其对于当地的一些较为知名的艺术遗迹进行必要的探索研究, 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另一方面, 高校美术教育的单一性和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性, 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制约性。民间美术的融进, 刚好解决了高校美术教育的这一问题, 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融进高校美术教育中既拓展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 又使学生可以和社会民间美术之间进行衔接, 进而对本地的本土文化

进行宣传和弘扬, 既充实了高校美术教育又促进了当地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璩鑫圭, 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2]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12) .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6) .

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篇2

第一课、交通法规我遵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我们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3、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活动

1、“丁丁今年刚满七岁,可爸爸还是不放心他一个人上街,说他不会走路。”丁丁很不高兴,撅着嘴说:“谁说的,我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跑呢!不信,我跑给你看。”爸爸笑着摇着头:“我不是说你没学会走路,是说你还没学会在马路上走路。”丁丁奇怪地问道:”在马路上走路还用学吗?”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不但要学,而且应该记住一些规定。”

2,爸爸让记住的这些规定是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交通规则呢?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二、看说比学,掌握规范:

1、认识交通信号灯。同学们,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各表示什意思吗?(学生说出后引导条理语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2.了解走路规范.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靠马路右侧行走。

3、小朋友怎样走路才能最安全?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与小朋友讨论。①把自己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增强安全意识。

②小组讨论后得出:走规定路线,看交通指挥灯,在路上不看书不乱跑,不横穿马路,不玩耍。

4、礼貌候车,学拦“出租车”。

②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候车?(排队候车,不挤不抢)

③情景表演:学拦“出租车”。(引导学生懂得:站在人行道,对车挥挥手,话语要礼貌,双方都喜欢)

三、回顾所学,交流体会

同学们,今天的安全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四、明辨是非,认识升华

小朋友做得对不对,说说为什么? 放学路上,小明与小伙伴们边走边踢球。几个小朋友走在马路中央去上学。

五、夸夸同学

夸夸咱们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同学。

六、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安全课,同学们认识了交通信号灯,还懂得了行路的规定。为了我们的安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好吗?

第二课、不要私自去游泳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游泳安全应注意的问题,学会在游泳运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基本方法,了解溺水抢救的基本常识。[教学重点]:游泳安全注意事项,游泳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常识。[教学难点]:溺水自救、救人基本常识。[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天气热时人们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就是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经常游泳的人身体特别棒。但是,游泳又是一项危险运动。游泳运动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即使是健康人游泳也必须十分小心,麻痹大意容易溺水而变“水鬼”。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游泳安全和溺水抢救方面的基本常识。

二、游泳安全与溺水抢救

(一)游泳安全

我们先来讨论与游泳安全有关的几个问题: [学生议论,举手回答,老师归纳]: 1,什么人不适合游泳?

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肝炎、肾炎、癫痫、中耳炎、鼻窦炎、腹泻、感冒、传染性皮肤病、有开放性伤口的人,不宜下水游泳;儿童、一点水性都不懂的人,不要单独去游泳。2,游泳应注意哪些问题?

A,游泳要结伴而行,最好与懂水性的人一起游泳,不要单独游泳。(单独

游泳没意思,不安全)水性不善者预先准备救生圈。

B,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在游泳场游泳安全点。不要在不知深浅、水下地形复杂的河或池塘游泳,不要在非跳水区跳水;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游泳(易传染血吸虫病)。

C,入水前先做准备运动,预防游泳时抽筋。

D,控制游泳时间和运动量,防止体力不支而出危险。E,游泳后,应用自来水冲洗全身。

(二)游泳时突然发生抽筋而溺水,怎么办?(板书)[学生讨论,代表发言,老师归纳、解析、动作示范]:

突然发生抽筋------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慌张(因慌张无措失去平衡身体就下沉)-----附近有人,大声呼救-----若附近无人,视具体情况自救------若大腿抽筋,仰卧姿势侧手划水,保持平衡-----若小腿抽筋,也作仰卧姿势用抽筋一边手划水,用不抽筋一边的手握住抽筋一边的脚大拇指,胸部慢慢伸直即可-----若脚趾抽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人中沟下部半分钟即可------肌肉缓解后慢慢游向岸边。

(三)怎样抢救溺水者?

[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组长发言,老师归纳]:

发现有人溺水-----大声呼喊救命,迅速赶到岸边-----若附近有救生圈、竹竿、木板,赶快抛给溺水者-----如溺水者离岸较远,如自己又不懂水性(不作无谓牺牲),继续呼唤他人------如自己熟悉水性,自信有能力救人,则马上下水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游向溺水者身后,一只手托住溺水者腋下,使其头露出水面------用蹬腿仰泳姿势往岸边游-----上岸后若溺

水者无心跳、呼吸,先把其腹中的水压出来------嘴对嘴人工呼吸------必要时打120求救。

三、本课小结:

师:同学们,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但一定要十分注意安全,游泳前一定要做足安全措施。同学们中有不少是游泳运动的爱好者,为了你的安全,我劝你们不要单独去游泳,游泳中万一遇到问题,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许就会派上用场。

第三课、预防家中的意外伤害

教育目标:

1.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事故的简单处理方法。2.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教育过程:

1.揭示课题。老师讲述小故事引入课题(同家人一起出去玩,突然与家人走失,你该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碰到各种难题和意外伤害事故。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具体的事例。] 师适当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在黑板上。意外伤害

日常生活中的突发

父母离异

用危险的事情打赌

情况

遇到挫折 做危险性的游戏

同学的交往 在工地附近玩耍 3.出示思考题。

(1)如果让你碰到这些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大家群策群力,想办法来克服。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告诉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品质

4.师总结。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碰到突发事件时,要坚持真理、诚实、勇敢、谦虚、自尊、俭朴、清廉、坚毅、乐观 等品质。

第四课、安全使用家电与燃气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2、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

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

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三、辨 析:

评一评,自己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四、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第五课、远离健康“杀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了解这些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知道正确的健康生活习惯以及消除这些安全隐患的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树立关爱自我、保护自我、珍爱生命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找出身边的安全隐患,学会避免这些安全隐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教师口述小勇脏兮兮的指甲故事):从这个小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些细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个人的日常卫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要讲好个人卫生,远离健康的“杀手”。(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

活动一:了解不良习惯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1、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故事中这位同学的行为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这些不良的习惯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健康危害?列举事例。

2、学生汇报:

(1)、这位同学的行为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

(2)、这些不良的习惯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健康危害?(3)、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洗手: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涕、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清洗。

活动二:寻找家庭中的健康“杀手”。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在你舒适的卧室里是否存在危害健康的“杀手”?如果有,可能会是什么?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2、学生交流。

3、谈话:其实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健康“杀手”还真不少,大家仔细找一找,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和习惯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有哪些影响健康的隐患呢?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

活动三:减少健康杀手危害的方法

1、谈话: 我们的家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呢?你有好的办法和建议?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4、教师小结:(1)外衣鞋子固定摆放,并不在卧室和厨房等抖落外衣的灰尘。

(2)每天的垃圾分类及时倒掉。

(3)家用电器不要集中摆放,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超剂量辐射的危险。(4)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看电视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5)个人的卫生用品要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三、拓展延伸

1、谈话: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普遍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想一想长期使用手机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1)拨号时辐射特别大尽量离身体远点。(2)手机别放枕头边。(3)莫把手机挂胸前。(4)挂在腰部影响生育。雷雨到来的时候

一、教学目的:通过讲解雷雨天气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如何预防雷雨天气引发的安全事故;学会自救

三、教学难点:让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第一、生命无价

四、教学方法:讲解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到了五六月份,经常会连降大雨,出现较长时间的雷雨天气,同学们要注意预防雷电,做好自我保护。

一、雷雨天气造成的危害.广东经常会下暴雨并伴有闪电这种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活威胁不容忽视。暴雨不仅会让交通瘫痪,电力系统终断,还会对各类室外的设施造成破坏,让经济遭受损失。同时还潜伏着各种“夺命杀手”,在发生暴雨时,应警惕溺水、危墙倒塌、不当驾车、触电、雷击等严重威胁生命的不安全因素。

雷雨天气特别是灾害性的暴风雨天气时尽量避免出行。

如果雷雨突然降临,不要独自站在空旷的室外,应及时到建筑物下面避雨。现在的高层建筑都装有避雷针及环形避雷网,避雷针的有效保护半径为其高度的1.5倍。也就是当你处在一个高层建筑物的有效保护半径内时,相对于其它空旷地带被雷击的危险性要小的多。有很多同学雷雨天气也不顾安全进行户外活动例如打篮球这种现象要改正。

在雷雨天气不宜使用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及其它户外通讯工具,有实例证明雷雨天气在室外使用个人无线通信系统会有效增加引起雷击的

机率。很多同学平时打雷时使用手机、在科室看电视都有可能引起雷击。

在路面积水的天气里出行时不要使用自行车、摩托车等行动不稳定的交通工具,容易发生打滑侧翻的事故。当积水严重,水况不明时要绕道行驶,雨天出行时尽量乘坐机动公交车等吨位比较大、底盘比较高的车辆,一来大车安全性高,再者碰到危险时,乘客之间还可以相互提供帮助。

在雨天行走时应远离路灯、高压线,变压器等,避免触电。输送电线路常年处在地下的不良环境里,年久失修,容易发生绝缘破损等情况。当暴雨来临时,混浊的雨水就成为很好的导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形成一个以漏电点为中心呈放射性的跨步电压,只要接触到这个范围内的水就会触电。当发现从空中垂落到地面的输送电线路时,应当远离电缆的落地点。雷雨天气里,应该及时关掉宿舍、家中电器的电源,或者关掉入总闸,拨掉电话线、网线及有线电视线等能与外界接触的电气线路,因为这些线路都是雷电最为喜欢的穿家入户的门路。平时应购买质量好、具有防雷功能的插座、注意检查线路、电器的工作情况。

当路面全部被水漫过时,应尽量选择马路两边的沿街房边行走,如果是在小通道里行走应选择中间的位置。因为大马路的各种沟渠、管道的检查口就是在靠边的位置,路面全部积水时,这些排水的洞口有可能就会成为“夺命陷阱”。

远离围墙及年久失修的危险建筑物。遇到大雨时,一些建筑物根基被水泡松,墙体也因雨水冲击强度减弱,如果建筑强度本来不够,就很容易倒塌。暴雨中应当尽量远离这些墙根和危房,避雨也应选择高大坚固的楼体下面,尽量不要在地平线以下的室内逗留,当发生突发状况时,这些地

方就会是首当其冲的受灾点。

三、雷雨天气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那些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提问)

1、在宿舍乱拉、乱接电线、插头

2、雨天打篮球、使用电话、开电视

3、雷电时,触摸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

四、遇雷电怎么办?

1、户外突遇雷电怎么办

2、雷电时在家怎么办

3、如何及时抢救被雷击者

7、地震来了怎么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的形成、地震发生前兆等知识,明确地震等知识,明确地震的危害;提高防震、避震的安全意识。

2、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等公共场所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防震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3、初步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以及遭遇地震伤害后的救治方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地震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地震发生后正确自救、自护或逃生的方法视频;进行逃生、自救演习的相关工具和用品。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地震前兆的资料;配合模拟及演练活动进行道 和材料的准备。

三、教材分析

教材用地震发生后的巨大危害警惕人们要正确认识地震灾害,重视地震危害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防震意识,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随时做好防震准备,掌握在地震发生后的自矫与自护技能与方法,学生在地震灾害中保护生命安全。

第一课时,一、感受地震危害

1、讲解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唐山大地震毁了整个城市,当时估算损失达30亿美元(当时美元与

人民币汇率1:

1、76),人员死亡24万重伤十六万。间接损失难以计算。

2、教师引导:“2008年5月12日14时28 分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截止6月13号为止,遇难69 107人,失踪18 230人,受伤373 577人。受灾4 569人。“同时并播放汶川地震时的视频。

3、让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看后对汶川地震的认识和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地震面前我们应如何面对,怎样更好的保护自己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

二、了解地震或灾害来临的征兆

1、当事人的回忆:“7月27下午,地磁报警器响个不停,就在那个下午,我发现鱼缸里的鱼一个劲的往上跳;在地下挖坑饲养的兔子也跑了;公鸡不进窝,哪里高就往那呆;猫不让我们进屋,站在我们的脚面上毛耸起来,给东西也不吃,叫声也很难听。这一连串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觉得有可能发生地震。我告诉别人,人们都不相信,只好自己做了预防地震的准备,在床头架起了东西,房梁也用棍子顶住了。发生地震时,我们全家5口人外加2个客人,都没有伤亡。而我们住的大院,有50口人,竟震亡20多人„„”

2、提示引导:“听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地震是有征兆的。了解这些征兆可以帮助我们做好预防地震的危害。”

3、教师:“地震来临前会有什么征兆呢?

4、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进行提炼。(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2)生物异常。

一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地震的波动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3)气象物理异常变化。

大地会出现地声,地光;天空会出现电闪雷鸣或倾盆大雨等。

(4)除了上面的异常现象,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三、地震中的自救

1、教师引导:“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2、教师提供以下几种地震时所在的场所:(1)正在学校上课;(2)正在五楼自己的家中;(3)正在平房屋子中;(4)正在郊外游玩;(5)正在行驶的电汽车内;(6)正在电影院;(7)在人多拥挤处;(8)在地铁中;(9)在地下室。

3、教师教导学生进行交流:

(1)不能慌张,保持冷静是安全逃生的前提。

(2)住在高楼可不能从高楼往下跳,找个重心较低而且结识的桌子躲避,最好能用坐垫、枕头等物品保护头部。

(3)在家中要先关掉煤气,切断电源,以免引起火灾。(4)在人多的地方,要听从警卫人员或大人的统一指挥。(5)发生地震和火灾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

(6)在路上遇到地震要远离高压电线塔或电线杆,因为地震可能导致高压电塔倾倒,使人受伤或触电;另外,还要尽量远离加油站、液化气站的、等场所。加油站的汽油和液化气站的液化气一旦泄露,容易燃烧、爆炸。

4、教给学生一些地震防护口诀:

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关上闸。

强震簸箕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6、要求学生记住口诀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

第二课时

一、逃生模拟演习

1、教师引言:“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地震中自救自护的知识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演习一下。当地震来临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应该怎样正确、迅速地逃生呢?大家一起商量一个逃生方案演练一下。”

2、学生分组制定逃生方案,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统一。

3、模拟演习。

(1)当地震发生时,应在第一时间迅速离开教室,在老师的安排下,第一、二组前门出,左边楼梯下,三、四组后出门,有楼梯下,注意秩序,千万不能堵住教室门口。

(2)来不及出门的学生应当躲到桌子底下,抱紧桌子腿或用书包保护自己的头部。

5、演习结束,学生交流演习的收获和体会。

二、自救与自护

1、教师承接上面的演练,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都注意迅速有序地逃生,可是不幸我们班里的小刚同学由于没有及时逃生被埋在废墟中,他应该怎么自救?”

2、请学生回答

应先设法清除压在头部和胸部的物体,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影响呼吸。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

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教师:“知道小刚为什么被困在废墟中了吗?是因为他本来已逃出房间,但是想到自己心爱的学习机没有拿就立即回教室去取,结果困在里面了。大家说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认识,教师总结“灾难面前,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贪恋财务而危及生命。”

3.教师继续引导:“地震结束,很多同学都逃到安全的地方了,可是还有一部分人被困在废墟中,我们这些已经安全的同学可以做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汶川地震勇救他人的小英雄的故事,鼓励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协助救援工作。

三、震后注意事项

1.教师提示:“地震发生过后,经常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所以当地震灾害平息过后,我们可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配合相关部门积极预防其他灾害或疾病等的危害。”

2.补充介绍地震次生灾害的知识,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教材关于地震灾后的注意事项的内容。四.课堂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要融合地方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小学地方文化美术教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裸程资源”。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顺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积极开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社会人文、自然、地理、传统资源,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貌的内容,让传统、乡土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融合到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对部编教材实施有益的补充,充实美术教学内容,丰富美术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美术学习情趣,拓宽学生文化欣赏视野,提高学校美术教学效率,彰显美术教育地方特色。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感受美术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可持续发展。

一、 在传统民间工艺中感受美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传统民间工艺不仅是百姓生活的艺术写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苏州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工艺里,苏绣双面绣是一个值得每一位苏州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符号。那缜密的针脚、唯美的构图,将温润委婉的苏州呈现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外的绚丽五色。其绝世独立,精妙绝伦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间工艺史上牢固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双面绣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作为外交国礼、旅游观光纪念品流传到东南亚、欧美各国,被誉为东方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此外,蓝印花布、昆石加工工艺、泥人、糖人制作技艺,无一不是苏南民间工艺的特色体现。虽然这些物品与苏绣作品相比显得 “土掉渣”,似乎上不了大雅之堂。然而,美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道理,领略这些“土”东西的另类魅力,并进而喜爱这些传统工艺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让学生做两件事:“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带学生外出参观。当学生走进古镇周庄的染坊,看着一口口沧桑岁月的染缸,一排排挑高的竹架,一匹匹天女散花的蓝印花布,学生视觉受到强烈的撞击,品尝到了悠悠历史的余味。当典雅古朴的图案映入学生眼帘,传统文化魅力,早已无需美术教师再费几番口舌了。传统文化的资源是如此丰富多彩:当学生走进昆石陈列馆,领略昆石玲珑剔透、晶莹洁白的妙趣。当学生走进锦溪古砖瓦博物馆,感受古镇砖瓦业悠久的历史。 “请进来”,就是将工艺匠人请进学校。可以请画农民画的艺人,可以请捏泥人、吹糖人的艺人,可以请剪窗花的艺人,同学们惊叹的是这些艺人精湛手艺而折服、叹为观止。

二、 在江南水乡建筑中发现美

遍布江浙水乡的古镇,凝聚了几多江南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是江南历史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代表的古镇群,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的背景。这些古镇声震中外,引得无数游客流连忘返。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还有清清的小河,幽幽的小巷,弯弯的石桥,深深的古宅。徜徉在石板街巷,追寻古人的踪迹;旖旎的水乡风光,举目皆是历史的遗存,人文的积淀,小憩品尝,是梦里家乡的味道。教师在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已到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有《爱护古建筑》《家乡的桥与塔》两课,在教学设计时候,我将它教学顺序作了适当调整,把它们合为一个教学单元来处理。不是让学生简单临摹几座古桥和古塔,而是在提前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校,通过参观、游览、调查,了解我们昆山有哪些古桥和古塔,上网搜搜有没有关于这些桥或塔的历史传说。学生参与活动后反馈:市区的玉龙桥、周庄的双桥、锦溪的十眼桥,千灯的恒升桥、方泾桥和秦峰塔都比较有名。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俗称钥匙桥的双桥最为著名。原籍浙江、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据此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不仅被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先生作为礼物转赠给邓小平先生,还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从此,周庄——双桥便成为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载体和标志性古建筑。

三、 在水乡民俗中享受美

19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阿婆茶、摇快船、打莲湘、赛龙舟、逛庙会、闹元宵、唱宣卷、品丝竹,还有吴侬软语,让人品不尽、看不够、道不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独绝的江南古镇风情交相辉映,构成了天下独一的水乡民俗风情。

地方美术教育 篇4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地方教学型大学,创新与发展

一、当代社会“地方性知识”的凸显

地方性知识的凸显,是现代化进程负面效果特别是“科学知识”与现代理性过度扩张的反映。自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便竖起“科学”的大旗,反对宗教神学,主张科学理性;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真理,在科学知识与理性的帮助下,人类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现代化。当然,科学知识与现代理性确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现代化进程绝非一幅完美的画卷,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矛盾,甚至出现了“现代性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性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一些学者提出需要对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性概念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并把原因直接归结于现代科学知识观。这种现代科学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就是普遍的、客观的、能为他人验证的知识,人们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可以把握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对于封建神学而言,这种科学知识观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其“科学知识”只包括了通过语言或其他某种方式明确表达出来的、广泛传播开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到的知识,而忽视了那些没有用语言等方式明确表达出来的因而也不能为外人所理解或知晓的经验性、意会性知识。有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科学知识观的知识普遍性、客观性标准,为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进步神话、整体性要求提供了支撑;科学知识与政府权力联姻,导致政府理性的过度扩张,国家机构人为制定的制度、法律、规则过度渗入社会领域,压制甚至消除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与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要突破现代性困境,就必须适当地调整这种科学知识观,重视地方性知识,缩小科学知识普遍性与实践多样性之间的距离,更加辩证地处理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艺、统一性与多样性、现代性与传统性、集中性与分散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政府与社会、专家与民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规范等等之间的关系。

“地方性知识”一词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后殖民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如人类学家克利夫德·格尔茨关于原殖民地文化的阐释或深度描写,社会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关于东南亚农民生存理性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源自于西欧的现代理性与科学知识观念对落后民族地区的破坏与侵蚀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出于科学理性的中央国家公共政策管理者对地方民众的误解进行了描述,指出落后民族与地方民众除了追求现代进步意义之外还有其自己的意义体系与身份世界,除了现代科学知识之外还有其地方性的经验、知识与话语体系。地方性知识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组织、行业、部门内的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互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它往往是一种“诀窍”、实践技艺、习俗、惯例,具有默会性特征,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往往是在群体内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进行传递。从信息论角度看,只有经过编码、用人们共同掌握的符号表达出来的知识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并为人们理解,而地方性知识没有经过书面化、编码化,也就不能广泛传播,不能为外群体所理解,因此也就不是一种普遍性知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地方、行业、部门、群体甚至民族都有着自己内部的经验性知识,因此地方性知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地方性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反思现代性观念或者与现代性观念相对的一种观念、意识、主义,同时也有其具体、实在的内容,是与现代科学知识相对而言的那些知识。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统一性、明确性、书面性、标准性等特征,而地方性知识具有相对性、地方性、多元性、经验性、默会性等特征。

不过,在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并非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相反科学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往往来自地方性知识,也就是说,科学知识在成为科学知识之前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是某些学者专家在现代理性、进步等价值观念指引下,对某些合乎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编码和传播之后,才成为普遍性的科学知识的。但是,这些地方性知识在被打上科学知识的标签之后,特别是在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相结合之后,常常会产生一种扩张的本能或冲动,并对其他未编码的地方性知识实施压制,视之为非科学的、非进步的、非现代的东西。特别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政府往往依靠专家理性(即科学知识与政府权力“联姻”),把符合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编码,继而视之为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普遍性的法律、规则、政策,来实现对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统辖、支配,同时有意无意抑制甚至消除其他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化与政府理性的谮越,加剧了现代性的困境。因此,今天我们应更加重视地方性知识的作用,而作为知识传授组织的大学,更应该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为缓解现代性困境、抵制现代理性的过度扩张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教学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前景

目前有很多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地方高等本科院校把自己定位于教学型大学(本文简称为地方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区别主要在于是偏重于科研即知识创新,还是纯粹教学即既有知识的传授。研究型大学强调教研相长、以研促教,鼓励教师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教学强调内容的创新性,学生获得的是教师和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识,培养的学生似乎也更具创造性与核心竞争力。教学型大学则更强调教师对既有知识的传授以及传授的艺术性,教师与学生创新活动较少,学生尽管接受了系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但缺少创新性。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历史的累积,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之间的这种功能分工与组织地位模式就会逐渐定型化。教学型大学毕业生总体核心素质与创新能力将不如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声望也将总体上低于后者;教学型大学不以研究创新为重,总体上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常会在新事物、新形势、新领域产生后缺少相应的教师来授课,而通常只好以临时邀请校外专家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来应对,久而久之出现研究人才的空壳化,失去与研究型大学平等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在教育组织分层中向下流动。今后,随着生源相对缩小,加之研究型大学的竞争优势、技术职业学校对生源的分流,无明显成本优势的地方教学型大学在高校组织场域的生源、就业、资源竞争中将会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此,地方教学型大学要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在教育组织分层中向下流动,就必须寻找一条创新之路,为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小生境”(Niche)。当然,创新之路可能很多,如“强强合并”、整合优势、扶持重点专业、紧跟人才市场需要灵活变动专业设置等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办法。本文主要从知识论与教育组织知识功能分工的角度提出,加强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是地方教学型大学通过创新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际上,现代大学教育组织从总体上看其本身是因应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是现代化宏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在社会学家和现代化理论家帕森斯的眼中,高等教育组织对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实施者,也是社会系统均衡模式维持功能的重要承载者。在法国社会理论家布迪厄看来,高校更是“现代国家(统治阶层)”文化炼金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育国家精英来维持国家(统治阶层)的统治,进而实现国家(统治阶层)的利益。尽管人们不一定都必赞同他们的特别是后者的观点,但可以从中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现代大学教育组织所传授的,主要是体现了现代性等价值要求的普遍性、客观性的科学知识。而在我国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也都具有如此的功能,彼此的知识功能区分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更注重现代科学知识创新,一个更注重于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但归结起来都与现代科学知识密切相关。

在今天,这种功能定位与区分是否适当值得探讨。在现代性困境日益显露、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日益来临、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强调普遍性科学知识与政府理性指导的同时也强调地方自我创新,在强调全球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强调民族、地方文化的保护,在强调社会整合的同时也承认社会越来越个体化与片段化。借用齐格蒙特·鲍曼的话来说就是,今天已经是不同专家只能分别为社会一小群人立法的时代了。鲍曼的观点似乎太过激进,但也说明了加强开发与传授地方性知识已是大学教育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而地方教学型大学大多身处地方,与地方性知识距离更近,在开发与传授地方性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加强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可使地方教学型大学走出一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或学院的独特发展道路。地方教学型大学通过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可以弥补研究型大学主要关注现代科学知识的不足,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使不同地方、区域、行业获得其独特发展模式;可以避免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应用技术教育组织。一般职业技术学校或学院传授的主要是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应用性技术,而不是本文所说的地方性知识。现代职业技术实际上是以编码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地方性知识尽管不是编码化的知识,却是一种比职业技术更为广泛的、存在形态更高的知识。因此,地方教学型大学通过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可以进一步明确与一般职业技术学校或学院的功能区分,为自己开辟独特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地方教学型大学如何开发与传授地方性知识

正如上文所言,地方性知识既是一种后现代性观念,同时也具有自己具体、实质的内容。在地方教学型大学树立开发与传授地方性知识,可以为自己在教育组织场域中获得一个独特小生境,可以为地方或区域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摆在其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开发和传授地方性知识了。目前学界关于正规教育组织对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的探讨,大多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者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抽象的讨论,特别偏重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因此相关参考文献与研究基础还较少,本文在此也只能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进行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括树立正确的地方性知识观念、促进教师对地方性知识开发的积极性,加强地方性知识教材的编写、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相关制度与资金保障等。

首先,地方教学型大学必须明确自己所处时空中的地方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人们常常跟随吉尔兹的文化解释学,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的保护、挖掘。这种后殖民主义与地方主义相结合的视角,所关注的地方性知识的范围与内容相对狭窄。而哈贝玛斯认为“整个生活世界都是系统的殖民地”,因此在每一特定时空场域中,既存在普遍性、标准化的科学知识,也存在与之相对立的、特定具体的地方性知识。比如,地方教学型大学师范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地方性知识可能是与现代教育知识相对立的传统的、地方的教育经验模式,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地方性知识可能是所处地区重要工商组织的独特管理模式,公共行政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地方性知识可能是所处地方一些流行的公共行政管理地方做法,法学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地方性知识可能是与国家立法部门与法学专家制定实施的通行法律不同的地方社会习俗、规范,地方教学型大学的音乐专业所面的地方性知识可能是那些在CCTV青歌赛中被誉为“天籁”的民族唱法等等。总之,地方教学型大学因其所处地方、行业、部门的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性知识需要开发,而只有准确确定所面临的地方性知识是什么,才能找到地方日常生活实践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还没有被编码为科学知识的精华与瑰宝。

其次,对所确定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开发,也就是体验、考察、描述、理解、选择与编码,使之书化面。这是把地方性知识从隐性知识转述成显性知识,.进而撰写、出版地方性知识教材,论文与著作。这需要时间、物力与人力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不改变地方性知识的原貌是不可能的,但应坚持格尔茨所说的“深度描写”方法,更多地依靠深度参与观察和双重阐释;也可应用加芬克尔所说的常人方法学,但应尽量避免破坏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开发者、考察者摆脱现代主义影响,同时又不丧失自觉的身份。

第三,把地方性知识纳入具体教学过程中,即改革课程设置,增设地方性知识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科学知识、应用技术与地方性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应把三者对立起来而要使之相互补充,使学生获得合理知识结构。在传授过程中,必须针对地方性知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增加实地实践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地方性知识的机会。

此外,上述几点还需要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向地方性知识开发与传授提供制度与政策支持,需要改革对教师与学生的考核方式等。这样,地方教学型大学通过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交流,可以成为某种独特地方性发展模式的有机构成部分,为总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地方独特的发展模式的相互补充与支持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04,(6).

[2][美]克利福德·吉尔茨;王海龙译.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美]詹姆斯·C.斯科特;程立显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4]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

[5]成尚荣.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8-3-21.

[6]史芸.我国教学型大学合理定位探析[EB/OL].http: //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3526747.1.

[7][法]P.布迪厄;杨亚平译.国家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古代地方工艺美术论文 篇5

一“、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时代基础

在书画装裱、古籍装帧、织锦工艺、日用摆设等新生工艺美术门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苏州工艺美术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此外,与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彩绘等有关的宗教艺术创造也为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苏州虎丘塔和瑞光塔都有许多工艺精美的佛像和供器。宋元明时期,苏州工艺美术名家辈出,宋代泥塑艺人袁遇昌、元代银匠朱碧山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追捧,宋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就在一批批艺术工匠的身体力行下得到了良好的实现。明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迅速,苏州工艺美术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为兼具较强工艺性和艺术性的“苏式”工艺美术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苏式”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成熟

明代中后期,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和文化重镇。在商业大潮冲击下,苏州工艺美术一改过去以来地理条件和手工匠人个人发挥的发展模式,呈现出由市场决定发展道路的新型发展状态。明代,苏州丝织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民间纺织和海外贸易促使苏州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基地中的佼佼者。有着辉煌历史的苏州刺绣在明代中后期针法更加成熟,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苏绣这一地方制作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品牌。苏绣材质有布、纱、罗、娟、绒等,心灵手巧的绣娘将花鸟鱼虫、城市生活都搬上了刺绣“画卷”“,苏样”刺绣、服饰等风靡全国,苏式工艺美术也因苏绣而蒙上了过多的商业色彩。苏式家具也是苏式工艺美术的载体,除了最常见的竹木外,苏式家具的材料还有楠木、榉木、檀香木等。可以说,小到席子、藤椅、藤枕、纸扇等日用品,大到床、柜、屏风等家居用品,都成为苏式工艺美术的表现场地。成熟的消费市场是苏式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衣帽鞋袜、纸扇香具、青铜锡具等使用类物品需求的增大,使工艺美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直至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中晚期,苏州工艺美术生产已经非常专业化,实用物品生产地域性鲜明,工艺美术生产在规模、品种上都较宋元时期更加兴盛。吴县罗底绢生产、木渎镇银铜器皿制造、陆墓镇砖瓦、淘气作坊、吴趋坊的藤枕和制靴中心,为工艺美术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在鉴赏类工艺美术作品中心吴县,珠宝花、玉石雕刻、烧料器和扇子制造发达,乾隆帝曾用“相质制器施琢刻,专诸巷益出妙手”给予吴县琢玉作品高度评价。与帝王所好相比,虎丘盆景制作和太湖石更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无论是百姓居室还是大家园林中,都常见这二者的身影。异军突起的竹刻、版刻艺术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嘉定县志》记载,嘉定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竹刻中心,朱松邻一家三代都是著名的竹刻艺人,传统工艺美术就是在这些匠人们的辛勤付出下获得了新生。综上所述,明代中后期,苏州工艺美术已经具备品类齐全、规模宏大、新品辈出、行业分工细致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昭告了苏式工艺美术的成熟。

三、苏式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及影响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概念,要想知道“苏式”究竟代表了什么,恐怕还要从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基础说起。在明代中晚期“,苏式”是文化创新的结果,苏式工艺材料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是苏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金、银、铜、玉、石、象牙、木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工艺原料,而石刻印、以竹制扇骨、以麦秆编灯等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却最早出现在明代。这既与绘画之风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刻印留名的欲望有关,也与印工、刻匠的创作激情有着密切关联。苏州篆刻家沈野,正是发现金玉费力而难成所以才选择以石刻印。此外,在扇面、扇骨、扇坠制作的基础上,苏州折扇制作发展迅速,苏州折扇成为市人争相购买的雅物。虽说灯笼与扇子一样并非是明代才有的产物,但是用麦秸秆编制而成的圆形灯笼确实是在明代才出现,且这种创新性的物品最早在苏州一带较为流行。此外,苏样衣物、家具、水火炉、纺织用品、乐器、茶具器皿等都深受时人喜爱。对材料本身商业价值、人文价值的关注是明代苏州工艺美术发展进程中形成新气象,这也是苏州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究其原因,苏州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决定了苏州人开放、积极的胸襟和态度,而苏州工艺美术必定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效仿或创新。所以,说苏州工艺美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一点都不为过。苏式工艺的美具有特殊性,钟灵毓秀的江南地理环境,养育出了秀气典雅的苏州民众,清雅灵秀也成为苏式工艺的显著风格。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苏式工艺不但质量上乘,风格也别具代表性。苏式工艺的恬淡秀美、清秀典雅在苏式工艺线性曲、静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苏式家具是苏式工艺品中的杰出代表,苏式家具在明朝时期对线条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圆细木构件、曲度变化较小的线条、利用细微装饰曲线构造的造型,是苏式家具的主要特点。近代学者陈启雄说苏式家具在造型上具有书法艺术的构造技巧,明代苏式家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内涵可见一斑。更有人将明代座椅后背常用的S型背靠与唐寅等明代画家笔下背部弧线优美的仕女联系到一起,虽有牵强之感,但是苏式家具特殊的式样美却是毋庸置疑的。小巧的体态是苏式工艺美术作品的一大特征,受熙攘、纷杂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对能深入人心的细致之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商品头脑发达、更善于应和市场需求的苏州人也乐于在工艺形式上做出更多的改变。苏州工艺品在结构和风韵上较他地更胜一筹,不论枕、扇、瓶器、茶炉还是门窗、栏杆、挂屏,色彩静穆、外形空灵、丰韵婀娜是苏州工艺品共有的特点。明代中晚期,苏州工艺美术创造中出现了以小见长的创作风尚,极具艺术情趣和特殊美感的苏州工艺产品风行天下。苏式工艺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一种地域文化,地理人文风貌对它的影响始终不容忽略。明代中后期,江浙等地的商品贸易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现实利益的竞争与倾轧中,由思想碰撞带来的冲突接连不断,反映到艺术上,就形成了艺术家与艺术相互借鉴、参考、吸收的关系模式。在景物繁华的苏州,在各路艺术家和文人的艺术交流和书画答酬中,地方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时代的必然。明朝中晚期,苏州画派成为绘画界的先锋力量,吴门画派声势浩大,画家投入商业运营的现象极其普遍,不但王公贵族、豪强地主争相罗织名家书画以附庸风雅,书画装潢在民间也迅速普及,艺术市场日趋繁荣、成熟。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探究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11-03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高校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普及大众化教育的载体,是我国高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笔者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以期能为同类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办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升本以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求同求全,增加了较多的课程门数,即使是原专科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上,学校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此外,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没有实现全覆盖。

(二)创新教育缺乏制度支撑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联动的体系,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健全。从创新教育的载体来看,没有相匹配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从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积极性钝化,思想活跃度不高,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从创新教育的投入来看,学校对创新实践教学投入相对,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

(三)教师创新素质不高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繁重的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使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人格不健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劣,教学始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使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尤其是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有限,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在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四)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能在饱和的市场竞争中挖掘资源,这就需要创新意识。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主动承担并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学培养的都是应试能手。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以分数为本,为了追求高分数,做大量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五)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活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对于载体的选择与组织需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成效。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没有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缺乏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于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使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不断探索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主要围绕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但在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的临时组队参加,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有时候学生从相关渠道获得竞赛活动信息,要求参加,但学校不够重视,无法开展组织活动,甚至不愿组织。组织工作不得力影响或压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六)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是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有效互动,对于改进与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构建较为完善的地方本科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强化了创新学分管理模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和激励作用。同时,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创新教育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与协调发展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为指导,使创新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紧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结合,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搭建平台。

(二)构建创新教育制度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建设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不断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好,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不断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经费,以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不断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与素质

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激发教师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的听课与评估,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其业绩相挂钩,激发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创新教育特色活动

地方本科高校要建设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从组织上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为校争光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后,列为工作计划和任务,以学校名义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规范学校对赛事的管理,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地方本科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密切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健全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再次,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设置创新教育学分制,所有学生只有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不断去推进、完善,使创新教育切实在地方高校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周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战略[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63-65.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65-166.

〔3〕薛绯.管桂香.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与路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09):108-110.

〔4〕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5〕臧华.大学生科技创新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4):185-186.

结合地方资源, 丰富历史教育 篇7

一、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学生有着较大的距离, 中学生难以引起兴趣, 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则会使学生感觉到, 它曾经就在我身边。因此, 在教学中, 有计划、有目的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 我在讲授“石器开辟的世界”课题中, 由于涉及到许多古文化遗址和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 根据教材内容我引用了一些相关的地方史料:距今8000年的张家港境内的东山村遗址, 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它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与太湖流域名闻遐迩的遗址浙江马家浜遗址 (距今6000年) 、河姆渡遗址 (距今7000年) 相比, 历史更加悠久, 在长江下游古遗址群中可谓首屈一指。从东山村遗址的出土文物看, 可以证实我们的祖先早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此地出土的稻谷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稻谷之一, 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还早900年;出土的陶质纺轮是沿江地区至今发现最早的纺纱、纺线工具。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拓展知识面, 我又安排了以《沙洲晨曲》为主题的活动课, 整个活动课由学生主持, 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历史独有的魅力, 同时为家乡辉煌的过去、无比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二、巧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是动员和鼓励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呢?我尝试爱国主义教育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 通过对地方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 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同时地方历史中也蕴涵着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 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如抗金名将韩世忠的英雄事迹被人所熟知, 但他在张家港的抗金事迹却少有人知道, 因此, 我把韩世忠在张家港领兵抗金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 南宋时期, 长江一线成为防御金兵的战略要地, 韩世忠驻军境内沿江地区, 深得百姓爱戴, 军民同舟共济、合力抗金, 留下马嘶桥、庆韩镇、茯苓山、弄里芹菜等诸多传说。韩世忠抗金英名流芳千古, 其抗金斗争中显示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无疑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

在讲“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时, 我巧妙地把曾发生在学校附近的“巫山战役”引入课堂。1949年4月21日夜, 人民解放军中、东、西三集团从西起湖口, 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 以最简陋的木帆船, 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 打响了解放国民党主要控制地区的渡江战役。巫山战役就是渡江战役其中的一段, 它关系到张家港的解放。人民解放军在双山沙登陆。击毙国民党守军50余人, 俘100余人, 解放双山, 攻占巫山, 很快就解放张家港。巫山战役旧址在学校西北方, 班级里的许多学生参观过, 并有所了解。针对这一段历史, 我请同学们讲述巫山战役经过, 并谈谈感想。同学们对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之情所感动, 为家乡涌现的英雄人物而自豪。爱国主义教育沁入心田,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平台。在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一条新路, 那就是历史第二课堂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 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接触社会实际, 更能启发学生思维, 发展创新能力。

我挖掘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 结合教材内容, 开展适合的课外活动。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历史文物和古迹

张家港属中国东南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吴越文化之母, 因此有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带领学生参观考察, 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篇8

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没有社会支撑发展的环境, 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推行; 起步与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的经济形式处于复苏阶段, 涌现了较多新型中小企业, 因此在这种境况下“创业革命”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迅速向前发展; 完善阶段, 完善阶段可认为是逐步迈向成熟的创业教育时期, 地方高校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 一) 教学研究体系

地方高校都把创业教育划分成一个专业研究方向, 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 创业教育领域都具备完整系统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2]。依据创业课程教学计划, 来开展创业教学, 授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完成。通过系统化的创业课程教学引导, 逐步实现了创业教学目标, 落实了创业教育理念。

地方高校也创建了创业研究机构, 其中创业研究会主要开展一些创业方面的学术交流, 专门为从事创业研究者和教育者创建交流平台, 并定期出版会议文摘、交流论文。

( 二) 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以及社会创业体系, 特别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在整个创业教育体系中, 创业合作中心同社会形成有机整体, 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创业培训与资质评定机构、创业者联合会的连接, 逐步地形成高校、企业、社会三者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体系结构, 社会的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

( 三) 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已形成较完善的课程实践体系, 主要体现在: 一,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每周安排各类研究讲座,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活动, 增设奖助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校外创新实践项目; 其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技能, 特别增设现场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 有计划按学习进程推行学生创业工作实践; 同时鼓励学生创办联合创业实践社团组织提供各种锻炼机会,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 四) 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资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 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良好的创业技能, 并有一定的创业体验; 二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并具备一定学术背景的优秀企业家参与教学, 在校内开展讲座以及专题教学模块完善教学内容。三是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创业培训以及企业调研, 并鼓励教师从事创业。要求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经历过创业的锻炼, 因此他们对社会创业的发展趋势、创业领域的实践以及创业社会需求变化会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业。四是通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 让教师定期学习和掌握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并有大量的案例用来示范教学, 开展讨论研究。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

( 一) 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领导要重视并积极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 在教学计划的建立、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充实、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划及教学措施和方式的实施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创业教育工程实施。

( 二)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创业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创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教师在创业方面的学识、经验和经历,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首先可以通过教师参与产研学一体化的改革教育实践, 从中体验创业过程, 提高创业教育能力; 其次是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来高校的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三是学校通过制定特殊的扶持帮组措施, 鼓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研发项目去创业, 从而培养出一批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

( 三) 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不能只重视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实际的帮助和指导。地方高校应注重多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有规模的创业企业、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业计划竞赛、积极举办各种创业沙龙、建立模拟企业管理模式等实践活动, 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经验, 又引起了学生的创业兴趣; 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能进一步丰富创业课程的考核。

( 四)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重视以下工作: 首先是引进合作国外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 其次是推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通过聘请合作高校的外国教师来我国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并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高校进修; 最后可以通过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与实践。国内高校经过合作与交流途径, 提高我国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创业教育能力, 促进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 深化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跃军.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 (9) .

[2]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地方美术教育 篇9

关键词: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民族文化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 决定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改革创新。

在世界多元文化时代的今天, 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丰富本土民族文化,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教育的优秀品质, 营造适合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文化氛围, 构建民族美术教育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确立特色办学目标, 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 解读现代社会的结构, 决定民族美术教育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同时, 更要深化民族美术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之重任。企业的所有者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必然要求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从而直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保证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特征, 因此, 以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优选择。

从微观方面看, 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 企业管理当局应把其理财目标指向他们的利益要求, 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 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仅仅属于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的利益应是组成契约集合体各方的共同利益, 企业是在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诸多缺一不可的要素提供者构成的“合力”中生存发展的。企业理财目标的这种扩大化无疑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产权关系特征, 能充分调动和保持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得企业正常运作并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管理体制,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确立。因而,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应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想模式, 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是稳定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客观选择。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来增加股东利益的可能, 由此推断这一财务目标不能保证社会财富最大化, 而只有参与企业的各方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 企业资源配置才能达到优化。因此, 社会财富最大化有利于维护企业各方的利益, 尤其能够确保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 使职工利益不受侵犯, 这对于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 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相关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等, 企业管理当局应把其理财目标指向他们的利益要求,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只有企业不断的发展, 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的目标, 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

三是确保企业持续经营的客观需要。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是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 有效的方法是把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实行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处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点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民族之间的和谐, 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充分利用民族优秀艺术文化资源, 在保护地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整合教学内容, 寻找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切合点,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提升民族精神, 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树立民族意识, 自觉的担当起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 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根源, 历史变迁、民俗文化, 对开发与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桂西北蕴藏着丰富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闻名中外的铜鼓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蓝衣壮的蚂拐舞、毛南族狮公舞、仫佬族依饭节、白裤瑶的陀螺节、凤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 以及壮、苗、瑶等民族的服饰、民居文化、婚俗、丧葬文化。这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 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 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 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 让现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增强民族文化底蕴, 更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服务。

理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 企业只有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其理财目标, 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明工作方向, 从而为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完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疑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优选择。但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 因而, 在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其树立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第二, 建立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 使之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第三, 在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立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完善企业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此外, 还要特别指出, 企业要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在谋求自身的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必须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搞好售后服务, 不能以不正当手段追求企业的利润;二是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不能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的效益。

综上所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 单个企业的行为只有有利于相关主体的利益, 有利于社会的利益, 才能使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只有互惠互利, 才能共享经济资源, 才能追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由“利己”型转向“利己”与“利他”相结合, 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将有利于各方面关注企业, 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协调股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常晓琼 (1978—) , 男, 陕西长安人, 现为延安市公路管理局会计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多元文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 关注民族文化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并有效地利用和开发, 使高等美术教育更具有民族性。高校作为信息与智能集聚地, 对于开发本土文化拓展教育资源, 拓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 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挖掘、整理、传承与弘扬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所作为, 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关注民族文化, 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扩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课程, 使美术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在开展民族文化学科建设中,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 对于这种认识,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把地方民族文化纳入美术教育领域之中。民族教育在现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体系, 特色的办学模式, 深厚的民族文化学术氛围, 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文人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让非物质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造福社会。

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应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认真研究市场, 主动参与市场, 打造民族文化产业。运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阵地, 开发桂西北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民族文化的拓展和创新搭建平台。桂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开拓和构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 应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上,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命。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实际教学, 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社会效益。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 介绍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沿革, 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建立相应的学科工作室。如刘三姐文化的研究, 河池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桂西北陶艺、蜡染、民族服饰的制作等。根据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民族文化的认识, 通过学生参与和制作, 加深了解、熟悉、亲近地方民族文化, 扩大民族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

三、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培养社会所需的美术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的教导,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创新对于民族振兴、学校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综合性院校, 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办学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潜能, 寻求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路子, 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实现民族经济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场所, 也是创新知识、研制新产品的工厂。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传统美术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熟练过程, 师生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 忽略了人才素质的培养。而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则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 培养具有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接受新知, 更新观念, 积极投身于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型人才。所以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摒弃, 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 也是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美术的新的要求。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 在市场定位上, 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导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首先需要的是人才, 没有人才就无法实现。以彩调《刘三姐》为例, 长期以来名扬海外。一方面显现壮族同胞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天赋, 另一方面体现了壮族同胞富于创造、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歌仙的杰出人才。因此,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而出创造条件, 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民族文化内涵, 激发各族群众创新进取的精神, 使少数民族生存的多元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 让唱歌、跳舞、服装、服饰、餐饮等物质性内容和无形的、内在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各种体现, 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同步而行

地方高校教育的多样性, 已成为当今特色办学的导向。根据知识经济市场需求, 各类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办出特色,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改革专业结构, 扩大办学规模, 拓展教育资源, 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必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结合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形式和地域特点, 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 在尊重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前提下,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 突出特色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虽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有差别, 但其传统文化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比如白裤瑶的民族服饰、独特的粮仓建筑、神奇的丧葬砍牛习俗, 以及许多特色的民族风情, 引人人胜, 令人陶醉。因此, 我们必须用新的认识、新的方式寻求和拓展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之路去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同步而行, 为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必须拓展民族文化, 应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让人们充分了解民族地区的状况, 加强民族经济自身的变革力度, 并通过对外宣传来达到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知名度借此吸引外资。当然也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进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育, 缩小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让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互相碰撞, 以引发出一种创造力, 并鼓舞着美术创新人才, 勇于改革, 大胆创新。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这样代表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民族文化将会得到合理、妥善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总之, 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有责任担负起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担负起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 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学科建设实践中, 为宏扬民族文化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1月第23卷第1期:74--76

[2]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大观, 2008.11:165--

[3]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艺术理论, 34--35

[4]程玲俐, 吴铀生.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的支撑与反支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12总第208期:77--80

地方美术教育 篇10

虽然如此, 但新课程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 (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 以及校园和社会活动中的资源 (如活动、时间和环境等) 进行美术教学”, 教师不能只是实施中的执行者, 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利用本地资源, 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生活中可得到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作为县幼教师, 应发挥本地优势, 不断思考和摸索怎样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花草鱼鸟、民族服饰、文化、建筑等都为我们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为我们开设美术大自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 认识到它的价值, 挖掘出它们的美。那美术课怎样利用本地资源呢?作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验,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就以下四个结合谈谈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上好美术课。

1. 开发文化资源, 与风土人情相结合。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 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教师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 开发文化资源, 使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我在实际的教学中, 就充分结合我们当地壮族的风土人情, 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自己主动开发当地美术教学资源, 或鼓动学生到自然、生活中感受。

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客家风情, 有其独特的风格, 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例如具有客家特色的端午节、中元节、元宵节、七夕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深入到这些乡土文化当中, 真正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 启迪学生的智慧, 润泽学生的心灵。

2. 开发环境资源, 与自然课程相结合。

充分利用好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 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 就地取材来拓宽美术课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 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 走出课堂, 到社会、到家庭、到大自然中, 去发现、去寻找, 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 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 非常值得学生去体验。通过学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既能领略湖光山色, 享受自然之美, 放松身心, 又能感受自然的伟力, 接受自然的洗礼, 人性中内在的坚持、纯真的一面被激发出来, 由此形成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是课堂中的说、画、描所起不到的作用。

3. 开发乡土资源, 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 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进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化, 并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各种“美”, 并把它带到课堂上来, 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把它的美给以表达出来,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 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审美教育, 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 从而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 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 是机遇更是挑战。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即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4. 开发身边资源, 与校内文化相结合。

校园是学生生长的乐园, 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也应最大限度的灵活利用校园内的一切资源。校园、教室、图书室、食堂、操场都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设施, 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造型艺术赖以发展的有力支柱。美术教具、美术工具材料、体育器材、其它学科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是我们忠实的伙伴, 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有它们的支持。

总之, 美术教学资源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特别在广阔的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近水楼台先得月, 只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美术教学资源, 我们美术教学就能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实践证明, 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 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才能使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摘要:利用地方资源来开发美术教育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的资源优势, 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 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方面进行分析, 阐述地方资源对美术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资源,美术开发,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艳.立足地方资源特色.开发美术校本课程[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1年07期

[2]汪至清.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2012, (12)

上一篇:计算机导论课下一篇:教学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