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职能是方向

2024-08-31

服务型职能是方向(精选四篇)

服务型职能是方向 篇1

一、教科室的教育服务职能

一是提炼办学思想,拟定发展愿景。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在未来某一时期希望达到的理想前景。教科室要以教育研究为依托,提炼办学思想,描绘发展愿景,通过民主参与,让师生形成共识;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内化为师生的追求和学校的文化。

二是制订发展战略,优选发展策略。一个学校要落实办学思想,实现发展愿景,必须拟订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各部门的发展战略。每个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时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策略。例如,科研兴校可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把信息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为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教科室就要分析本校状况,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三是开展科研活动,促进专业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落脚点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着力点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依托于一个重要载体,那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创新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形成教学风格的要求。教科室的职责有:组织教师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教育研究,提升教育品位;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推广教育科研成果。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造就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开展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教科室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指挥部和信息中心,教科室应围绕“规划、组织、指导、研究、评价、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凝聚点是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学校服务中遇到的教育难题,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益和质量。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未能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因而失去了指导他人的价值。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地总结经验,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使“隐性”的经验外化为“显性”的成果,供他人学习与借鉴。另外,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为先导,为其提供理论支持。

五是培育学术文化,形成办学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在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上大做文章。特色化的学校需要有特色的学术文化为依托,学术文化也是学校办学品位的标志和象征。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能够增强教职人员的科研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培育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教科室长期的努力和引导。

二、教科室的教育创新职能

创新是教育科研的使命。当今,教育已成社会系统的神经,任何一项改革和创新的举措必然牵涉诸多部门,也必然引起相关要素的变化。这无疑要求教育的决策与行动必须从个人的经验性判断,转变为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没有教育科研的突破,就很难有持续的、整体性的教育创新,也难有高水平的学校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科研、提高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学校教科室工作的重点应该适时转向,从教育服务转向教育创新,注重培育教师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提升创新能力,准确把握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明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特色,寻找从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最佳途径。

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学校教育创新解决的是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情境,创造性地解决具有战略性的个性化问题。主要创新点有四个。

一是教育目标。这是学校发展的出发点,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根本依据。我们强调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教育目标的核心。怎样的教育思想才能体现教育目标,这是教科室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价值体系。面对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教育环境,只有真正确立人本发展观,才能实现从知识论向价值论的时代转化。在这种价值体系下,教科室需要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

三是育人模式。这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主体,也是学校发展特色的物化与固化。在育人模式中,我们要重点研究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班集体建设这三个带有原点性的基本要素。

服务型职能是方向 篇2

——对话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

■公共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大厅、一站式、一单式等服务载体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从深层次看,我们更应注重公共服务的政策性服务。

■政府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利用公共服务的旗号,为部门谋利,不能一切向钱看。■公共服务没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区别。任何一级政府都有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责。没有钱就不搞公共服务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新闻 背景

公共服务不能一切向钱看

方式和手段

要不断创新

2007年11月18日,昆山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挂牌启用。该市场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实现了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贯通,此举标志着江苏省在推进人事公共服务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一事件在全国人事系统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快报记者采访了这一举措的坚定推动者——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

记者:公共服务是不是意味着政府提供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

赵永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核心要求,就是减轻服务对象的负担,尤其是服务对象的经济负担,为民众排忧解难。所以,原则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免费的尽量免费。不能免费的,应创造条件尽量少收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利用公共服务的旗号,为部门谋利,不能一切向钱看。有些项目不能免费的,可考虑只收取成本费,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这里面有一个有限收费和无偿服务的问题。

记者:谈到公共服务,你其实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公共服务谁来买单?江苏的情况怎样?赵永贤: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强调一点,人才人事工作提供的一切公共服务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不能一切向钱看!应该淡化部门的经济利益,强化民众利益。有些项目,该政府买单的,政府就要买单。这关系到公共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方向问题。从2003年起,我们江苏绝大多数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基本上是免费的。人才工作的许多项目已经实现了公共财政列支。

记者:但是发展公共服务,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在实际操作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事部门可能会面临着资金方面的困扰——毕竟,江苏的经济基础比较好。请 问,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进行公共服务?

赵永贤:首先,我们对公共服务的理解不能有偏差。

公共服务没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区别。任何一级政府都有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责。从某种程度上看,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钱就不搞公共服务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欠发达地区的人事部门应该理直气壮地搞公共服务,应想法使地方政府增加公共财政对人事工作的投入力度。人事部门应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当地政府财政有困难的,政府应争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应改进工作方式,设法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浪费。记者: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理念,从确立到实践,需要经过艰难的探索历程。据我了解,人事部已经把人事公共服务列为今后的人事工作重点。从江苏的实践看,你认为在人事公共服务方面,我们还需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赵永贤:首先是理念问题。要认识到为民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不搞公共服务就是失职,就是对民众的犯罪。当前主要是要强化“服务为本、服务为先、服务为责、服务为荣”四个服务理念。

公共服务还应求实效,不能为追求一时的效应去表演作秀。政府应该认识到,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能,应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保证公共服务的不断供给。

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还要不断创新。

政府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公众所需。适应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发展无止境,公共服务手段的创新也无止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公益性是公共服务的灵魂

记者:江苏省的人事公共服务在全国不但起步早,而且具有很大影响。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请你谈谈三大市场的贯通有什么意义?

赵永贤:人力资源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三大市场的贯通,打破了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共服务的壁垒,畅通了人才公共服务的绿色通道,使江苏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实现了无障碍。

记者:五年前,江苏率先提出人才市场的公益性发展方向,将“一套班子、四块牌子” 的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和三大人才市场完全分离,引起一片质疑甚至反对。从当年的自我分离到今天跨部门贯通的实现,事实证明,江苏省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和《就业促进法》中有关人才市场发展方向的改革思路。你认为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什么?

赵永贤:公共服务的核心就是,政府部门一定要坚持公益性的发展方向。人事部门要淡化人事权力和利益,不为管理职能所左右,不为部门利益所左右,强化职责意识,善于革自己的命。凡是有利于民生的事情,人事部门都要坚持积极主动地去做。

记者:谈到公共服务,你为什么首先强调它的公益性?

赵永贤:公益性是公共服务的灵魂,情系民生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根本路径。五年前,我们江苏人事部门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努力构建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坚持走公益性发展道路的探索改革,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致力于从少收费逐步向不收费过渡,连续多次降低人事档案管理收费标准,取消人事代理手续收费,取消人才集市门票等多项收费,只适当收取有关业务成本费用。

记者:在你看来,什么性质的服务才能称得上是公共服务?

赵永贤:除了公益性,公共服务还体现出服务对象的社会性,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性等特点。此外,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还应具有公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使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同样品质的服务。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还要表现出主动性和前瞻性。同时,因为这种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所以还要具有可信性。

公共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大厅、一站式、一单式等服务载体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从深层次看,我们更应注重公共服务的政策性服务。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民生,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利。要研究哪些是对百姓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对民众有利的,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就应规定好,无利的就取消掉,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透明,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及人才的所有需求。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谈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你看来,这个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赵永贤:从江苏省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我们一直旗帜鲜明地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全面拓展了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领域。先后打造了人才资源配置的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权益保障的公共服务平台、人才评价的公共服务平台、人事人才管理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人事信息共享等五个公共服务的平台,从而确保了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纵横结合,全面渗透。

记者:你所构想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的确很丰富。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赵永贤:对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讲包办或者不包办。政府应该设法了解民众的需求。凡是社会民众需要的,政府就应该当仁不让地主动抓好。不能推向市场,甩手不管。

比如,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就业,仅靠市场不能完全解决,政府人事部门就应认真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主动站出来,帮他们想办法,搭平台。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必须体现出对民生和民情的关注。

政府不能与市场争利。市场办不了的,政府应主动站出来服务。市场能做的,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和监管。在公共服务中,政府不能容易的就抓,难的不抓;有利的就抓,无利可图的不抓。

信息服务个性化是图书馆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信息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价值

1 现代图书馆工作以信息服务为中心。

信息服务总的来说可归纳以下二种状况:一种是指其服务手段直接或间接的与计算机有关狭义的信息服务, 它包括信息处理服务, 信息提供服务、网络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服务和系统集成服务。另一种是指一切有关从事信息的采集, 加工、存贮、查询, 传递和提供服务的广义的服务, 它包括计算机、通讯、广播、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教育及其它通常认为是知识范畴的内容。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工作的主导地位将日渐凸现。信息服务的范畴具备下三种职能:⑴、开展社会教育;⑵、传递科技情报;⑶、开发智力资源。换另一个角度说, 现代图书馆职能可分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任何一种事物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它的社会价值, 一方面社会对其有需求, 另一方面它有服务于社会能力。

随着人类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互联网迅速普及及应用, 网络信息种类越来越丰富, 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也日益增多, 像图书馆这样的公共信息部门, 带来维护、管理、服务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把这些资源组织一起, 方便信息的维护、管理和使用。这一方法就是信息资源整合。其目的就是让用户更方便, 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将信息构建的思想应用到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之中。

为了更好要想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首先要得到信息的供给, 即信息可访问。要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利用, 必须使信息可理解。信息可访问, 指帮助用户事先对信息个体的访问, 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 包括将原始数据加工信息, 为信息集合构建稳定的框架体系, 形成有效的信息查检系统。目的是帮助用户在需求信息的时候能借助正确的路径获取信息, 满足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 使信息可理解, 以帮助他们据此展开思路, 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而赋予所接收到的内容以及新的意义。

2 服务的主要是围绕消费者

服务的主要是围绕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回忆的活动, 也即用户体验。在网络环境中, 所说的用户体验是指帮助用户在网络上快速而简便地完成其目的一条列工作, 使其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可以说、信息构建是基于对信息的理解, 也包括对用户的理解。用户体验是基于对用户的理解, 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吸引用户到该网站上来, 二是如何吸引他们在网站上做其他事情。用户体验是信息构建的重要部分, 但用户体验不能代替或包含信息构建全部内容。在信息构建工作主要包括组织、标志、导航和检索系统设计、这些系统设计的目的都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信息构建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用户, 以人为本。用户、内容、组织是信息构建的三要素, 是三者的交集。只在将用户、内容、组织三要素的要求融合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建设中, 信息构建的应用才能以有效的实施。

3 用户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

用户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 明确用户的类型以及用户分别需要什么信息;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中和确定用户过程中, 在确定用户群的同时, 可以系统、全面地确定一般用户比较关心信息和专业用户关心的专业信息。完善的用户体验、信息构建、可以加强网络信息组织的准确性, 浏览访问强度等。

信息内容和组织方式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存十分密切的关系, 网络资源的组织可以采用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方式以及多媒体方式、严格控制信息内容的增删、修订、并定期维护信息质量, 检查信息访问情况。

组织是在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中, 不断对资源、内容的组织、在信息网络的基础, 重要环节, 而还包括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以及人员组织, 这也是信息构建应用过程的一环。要使信息系统与信息过程、技术、网络组织相匹配, 其组织策略、实施步骤、团队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意识

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 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 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时空、方式、内容等多层面的个性化。要引进和吸收全新的服务理念、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 为他们量体裁衣, 定做或由用户自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产品, 吸引具有特定需要的用户, 获取和利用图书馆个性化的特色信息资源和特色服务, 图书馆必须首先树立个性化服务意识, 有意识的存在, 才有实施的可能。在网络环境下, 我们要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是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产品, 与用户建立在一对一的互动式服务, 是一种低成本, 高效率、深层次的服务, 图书馆必须强化人性化信息服务理念, 以全新的观念去指导和开拓信息服务。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每一层面,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完全摆脱了时空的界限, 图书馆作为用户与信息资源的中介, 在与用户联系和沟通过程中, 能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的变化并撑握它们。为此, 图书馆要与用户加强沟通、及时调整信息服务的方向, 保证信息服务与需求相吻合。

图书馆信息服务还面临来自不断发达的出版业以及电视、广播等信息渠道的有力竞争。面对种种压力, 而不去寻求一种独特具有优势的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图书馆在丰富的馆藏资料, 有专业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经验的工作人员, 这些优势是我们依托的根本, 图书馆信息服务只有建立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

其次, 图书馆的个性化优势还表现在面对不同社会群体, 不同知识结构的个性需求。我们知道在人类广泛的实践中, 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地位、专业、知识水平、年龄, 承担的职责和工作性质等, 需要的信息不同。因社会信息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满足广泛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在目前情况下也只有图书馆完全可以胜任。这种主动迎合不同个性需求的服务方式, 将图书馆传统服务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也造就了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是未来图书馆价值的体现。

5 用户的个性化行为贯穿于用户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始终

用户的个性化行为贯穿于用户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受到时空限制, 以及自己习惯等因素影响, 选择检索途径, 制定检索策略、选取不同结果等都会各有不同。图书馆在设计检索方案, 选取搜索引擎, 提供检索线索时, 必须支持用户的个性化特点, 为现代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检索环境, 构建充分展示用户特征的个性化检索平台, 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既然图书馆的个性信息服务是一种发展趋势, 那么, 在图书馆的大文化建设中, 理应把个性化信息服务纳入其中, 作为一种文化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以指导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践。

6 注重对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图书馆将不断提高现代技术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程度, 数字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图书馆本馆所拥有的将是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有机结合。因此面对无数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极具个性的用户时, 服务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为特定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和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加强信息科学化管理的研究, 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数量的急剧膨胀和信息质量的日益严化, 人类固有的信息能力已不能适应信息需求和信息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 致使大量无用信息、虚假信息等充斥社会, 极大地妨碍人们对有用信息、正确信息的吸收利用, 图书馆可以在充分研究信息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 发挥人力、技术的优势, 把分散的、无序的信息加工为系统的、有序的信息流, 从而极大提高图馆在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重对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图书馆传统服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以所我们的数据库资料通过互联网传递给读者, 延伸我们的服务范围,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滨.新世纪图书馆呼唤信息服务个性化.图书馆建设.2002、3

[2]李德玲.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探析.图书馆学刊.2005、5

[3]郭庆山.人性化图书馆建设初探.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4.

浅析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方向 篇4

一、高校内部审计职能概述

(一)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便衡量其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法、合规。

实践中,高校对有关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运作情况进行审查,都需要通过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维修审计等审计活动来反映,这些审计的全过程都充分体现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如目前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的审计监督形式,是以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本部门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做的审查工作。

(二)评价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并不局限于通过监督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高校内审机构作为高校行政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高校的一切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以及预算决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也可以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目标和决策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内部各单位的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高校的一切经济活动有证可查、有法可依,这种评价职能是其他部门不能代替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对象的现状

(一)高校经费来源多样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并呈多元化。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另一方面,教育经费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目前,高校基本以财政拨款为主,银行贷款、学生学费、校办产业创收和后勤社会化等几个方面为辅的多元化资金来源,预算外收入不断增长,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财政吃饭的局面。

(二)资金投资量大

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作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有自主办学权的法人实体,竞争越来越激烈,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如基本建设方面,这是一项投资大、受益时间长的工作,对高校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处于加速发展期,国家和高校对基本建设的投资都大幅增加,有些高校一年的基建投资资金就能达到上亿元,并且年年都有新项目、大项目开工建设。

(三)腐败呈现新特点

新时期,高校腐败高发蔓延,作案手段趋于多样,涉案金额飞速增长;集体化腐败和主要负责人腐败日益突出;卷入腐败活动的人员规模趋于增加等。高校出现的违规违纪和腐败现象,对高校的声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三、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方向

新形势下,高校对内部审计产生了比以往更多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监督主导”逐步向“服务主导”转变。内部审计机构不应以监督者自居,而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一)监督和评价的基本职能不变

提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并不否认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基本职能,监督和评价作为基本职能,仍然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不变。

(二)管理控制职能

高校内审人员不仅应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财经管理办法,更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擅长高效率地控制和平衡风险。内审部门的主要作用不仅限于审计功能,更重要的是管理职能。

管理控制职能,不同于一般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一种深入地由表象到实质的分析过程。它的外延很广,可以包括计划、财务、合同、招投标、设备采购、科研管理等。同样,管理控制职能也存在于各项审计业务活动中。比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物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揭示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及责任。又如,内部控制审计中,审计活动的切入点是管理制度和管理环节,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促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再如,基建工程审计这一近年来高校审计业务的一大亮点,它的开展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和改善了基建项目的管理,促进了学校建设工程目标的实现。

内审的管理控制职能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更加具有全面性、独立性、权威性,这些以管理控制为主要职能的审计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形象,使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有所作为。

(三)咨询服务职能

高校内审人员对本校的情况最为熟悉,在对内提供咨询服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处所称的咨询服务,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内审通过向校领导及相关行政处室提供咨询服务达到对学校经营活动的直接改善。

咨询服务职能,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满足管理目标而履行的除监督评价之外的一系列服务职能,旨在增加价值和改进单位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其活动范围包括顾问、建议、流程设计、协调和培训服务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职能之一。

它的广泛性体现在咨询服务的客体内容上。可以说,“领导关心什么,就审什么”,咨询服务可以涵盖学校顶层发展规划、经济决策、资金运作、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才引进、绩效考核、校园文化、道德观念、法律事务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它的多样性体现在咨询活动的方式上。监督评价活动中,内部审计主要以检查、核实、分析、对比等方式开展工作,并有一套规范的审计程序以及相对固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而咨询服务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调查、协调、建议、顾问、研讨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个过程。

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在咨询服务的主体上。内审人员作为校领导的“眼睛”和“手臂”,是以参谋者的身份出现的,应积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就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经营目标的确立、管理措施的实行等方面为领导层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与其他职能一同为学校增加价值。

(四)风险预测职能

机遇与风险共存,近年来高校领导风险意识明显加强,但是,有时因为对风险因素认识不全面,缺乏经验,容易错失机遇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理论上看,大部分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要解决信息不一致问题,需要很多专业的技术手段,审计就是这样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手段。

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是以会计资料为切入点进行查错纠弊的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它们考虑风险的因素都相对较少,审计结论普遍存在重大隐患。我国大多数高校正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并且从客观上看,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性也增加了内审的风险性。因而,目前应积极推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促使审计人员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重视风险评估,建议风险等级评分制度。具体说就是,高校内审部门,应通过建立一套专门的风险评估方法,将各个院系、处室和经济活动的风险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来决定各单位和业务的审计时间表,高风险指数的单位和业务将被优先审计、重点审计。

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充分体现了风险预测的职能,能主动发现和控制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四、结束语

上一篇:信道模型下一篇:称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