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挑战

2024-06-29

问题及挑战(精选十篇)

问题及挑战 篇1

随着云计算、社交网络等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各种各样的数据呈爆炸态势发展。而数据的存储单位也由曾经的B、KB、MB、GB、TB发展到了PB、EB、ZB、YB的级别,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数据的增长量超过了原初几万年的数据累积总量,如此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或者组织的管理,以及社会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推动力。面对迹近庞大的数据量,目前的数据处理软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下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同时又由研究可知,数据量越大,于其中可挖掘提取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大数据中的问题和机遇始终并存。大数据是继云计算之后IT界的又一次技术性革命[1]。本文即就这一课题内容展开如下完整全面论述。

1 大数据

1.1 大数据定义

对于大数据,业界迄今仍尚未做出一个明确定义。麦肯锡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2]。大数据来源于网络交易数据,无法用现有的技术工具处理。作为已然形成的研究热点,大数据有如下4个特征: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量大(volume)和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具体可作如下阐析:

1)数据类型多样。即数据来源多种多样,现有的数据大多都是结构化的数据,而大数据不但包含了结构化数据,还包含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2)数据处理速度快。就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而言,随着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提高,每秒钟业务处理的速度大幅提高。

3)数据量大。随着网络、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推广普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数据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目前数据即已达到了PB级别、甚至ZB级别。

4)数据价值密度低。即大数据本身所展现的价值密度非常低。比如监控,在连续若干小时间的监控数据之中,也许仅有几秒钟的数据才真正是有价值的。

1.2 大数据研究现状

1980年,大数据的概念思想即已获得提出。在此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对大数据的重视关注也在日渐增加,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更陆续出版了关于大数据的系列文章。大数据不但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就是政府也对大数据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奥巴马政府即将大数据提升至战略地位,助推了大数据研究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及成果实现。在国内,已有论文对大数据进行了综合的讨论,同时也对大数据未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随着大数据阶段式研发的开启与延续,与大数据相关的一些专著则越来越多,大数据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而大数据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新的商业契机。

2 大数据亟需解决的问题

与传统数据类似,大数据的处理也包括了数据存储、数据有效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等技术实现步骤。相应地,大数据面临的问题也蕴蓄其中。现给出详细分述,具体如下。

2.1 大数据的存储问题

与传统数据存储不同,大数据均来自不同的地方,存放标准各有特色,而且数据类型也呈现为多种多样,使得无法用结构化方式存放已有的大数据。同时,这些问题也增加了数据集成和整合方面的难度。实时性是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关于大数据的存放设备也就必然对其实时性和吞吐率加以着重要求与特别考虑。

2.2 大数据的获取

大数据的获取是指获取大数据中的有用数据。大数据的核心对象就是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巨大,种类繁多,并且包含着颇具研究价值的实用信息,因此数据质量的好坏对大数据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有人提出了不必过于注重数据的质量,在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允许出现少量的错误数据,但是若不对其加以限制,一定数量的错误数据即有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完全相反。由此可知,数据获取技术的效果提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数据的可见性应用研究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数据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大量的基础资源中获取有用数据,得到的有用数据越多,就有可能更为完备地描述事物的发展态势。所以,大数据的关键就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获取有益的有用数据。对于传统数据来说,以某种方式将这些有用数据聚合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大数据来说,由于大数据种类繁多,而且又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处理时要尽量获取其中的有效数据,排除一些无关或者错误的数据。

2.3 数据分析

大数据的核心节点就是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处理后的研究结论即是从对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得出的。就数据本身来说,这些数据并不具备明显意义,只有将这些数据关联特定的应用,并对其实施分析,才能使这些无用数据转化成为有用数据。在分析大数据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挑战因素。数据越多,获取的有用价值信息可能也就越多,但是数据在获取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将带来干扰因素。所以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着重考虑分析粒度,如果分析粒度太大,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分析粒度太小,很多有用信息就可能会被过滤或排除掉。因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数据的质和量就需要进行综合、统一的定制与权衡。

2.4 展示数据

数据展示是获得现实普遍关注的因素。传统的数据展示就是将处理的结果以文本或者图表的形式显示在电脑上,这对少量的数据来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大数据来说,却并不可行。大数据需要用到可视化技术来展示这些数据结果。数据起源技术或者人机交互技术[3],能够生动描述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同时也能够使用户理解各类结果的由来。

2.5 数据安全

和传统数据一样,大数据也存在数据安全的问题。在网络传输中,大数据更易遭受攻击,原因之一就是大数据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成为攻击焦点。大数据中也或许包含了个人信息,如果大数据泄露,对个人的安全也随即构成了重大威胁。

3 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

大数据的应用深刻影响着当下的商业模式。大数据是具有高额利润的大市场,对其的成功运用,则能为企业或单位节省大量的资本。据麦肯锡测算,大数据的应用每年潜在可为美国医疗健康业和欧洲政府分别节省3 000亿美元和1 000亿欧元,利用个人位置信息潜在可创造出6 000亿美元价值[4]。

大数据的应用为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大数据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由此必将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的现实迅捷发展,而且更会带动众多信息技术和安全产品的提升式进步发展。数据安全贯穿于大数据链中的各个环节,云安全技术的发展,即可会为大数据提供稳定安全保证。

综上可知,大数据的发展必使促进商业的智能化向更高一级别的发展,也必将获得云计算产业、商业智能化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整体可见优势发展。

3.2 挑战

大数据的发展在带来了机会的同时,却也在技术、安全和人才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大数据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了自然语言建模和处理、统计学、复杂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来运作与支撑。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IT人员缺口较大,与大数据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因此大数据对我国的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大数据对信息数据安全也相应提出了高端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隐藏价值较高,在数据的分析和共享中,数据信息的安全即已成为人们考虑与关注的重点。所有的数据都是存储在云端,对于非法用户和合法用户难以做到明确区分,如何防止用户信息遭遇非法篡改或窃取,则又是当下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同时,大数据中也具体包含了很多用户个人信息和上网行为记录,如何使得这些信息既可为人类服务、又要保证其不致出现非法利用,这也成为大数据时代致力于研究攻关的另一个重要难题。

4 大数据展望

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可以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由此将可规避不必要的运营风险。随着各个行业对大数据的巨额投资,将会引来创新式的商业变革。在硬件方面,随着大数据对实时吞吐的技术指标要求,将会催生一系列的硬件厂商的强劲发展。而在软件方面,由于大数据对实时分析和挖掘技术的迫切需求,则将引发智能应用市场和挖掘技术的空前的繁荣发展。

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将日趋广泛。无论是政府单位、零售行业还是制造行业,大数据均将产生高度丰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提高政府机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大幅缩减政府的预算开支。提高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使国家未来遭受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通过大数据,还可以使政府单位部门进入更加透明、公开和公正。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政府能够更加明确本国国民的意愿,而后据此提供更加贴切的服务,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其次,在零售行业,例如美国一些企业通过巨额资本投入,广泛收集各个门市信息,并提升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而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再应用到实际销售中,于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最终获得了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从而保障实现企业发展计划追求目标。

第三,在制造业方面,传统的以生产产品为主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多元发展,时下众多企业已经领会了产品个性化定制的重要性,所以,制造业需要充分完善利用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提取分析,清晰掌握客户需求,从而生产出符合客户理想需求的产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 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以及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完整论述,接下来即对大数据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析阐述。大数据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必将带来各式各样的机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必将围绕大数据展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各家企业均要从人才战略储备的高度、信息技术安全的角度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挑战,从而完成企业的潮流转型和最优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大数据的定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大数据在存储、数据安全、数据显示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大数据在助推各个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最后论文对大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挑战,挖掘

参考文献

[1]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4):168-172.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3]李芬,朱志祥,刘盛辉.大数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18(5):100-103.

[4]CHEN Jinchuan,CHEN Yueguo,DU Xiaoyong,et al.Big data challenge:a data management perspective[J].Front.Comput.Sci.,2013,7(2):157-164.

我国健康管理的问题、挑战及对策 篇2

我国健康管理的问题、挑战及对策

一、我国健康管理存在问题 世界卫生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191个国家中,卫生部门的总体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卫生负担的公平性排名第188位.另外,乡村赤脚医生队伍瓦解、很多乡镇卫生院倒闭,社区医疗机构缺乏以及乡村医生大量锐减,这都造成健康管理乏力.

作 者:任玉岭 REN Yuling 作者单位: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刊 名:中国卫生产业英文刊名:CHINA HEALTH INDUSTRY年,卷(期):06(12)分类号:关键词:

问题及挑战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 框架 构建 挑战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很快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着第一次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最优所有权结构论与大股东治理、中间组织理论与网络治理等三个不同的方面。在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和模式冲击之下,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正在酝酿着第一次转型。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公司化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1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衡量,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代表国有股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董事会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董事长或CEO往往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而且,董事会与执行层高度重合,执行董事往往在董事会占有压倒优势。第三,公司的执行机构往往缺乏股东价值观念,CEO缺乏足够的权力,企业往往因此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生产指挥体系。第四,所谓的“多数法人制”普遍存在。就是说,很多集团公司仍然保有或公开、或隐蔽的多数法人制。第五,国有股的授权投资人制度往往妨害公司治理。一些投资机构被授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有时会漠视上市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用管理成员企业的方法管理上市公司,这就造成了命令代替管理、行政罔顾市场的弊端。最后,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功能。董事长的权力和地位过于突出,外部独立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的能力。总之,企业缺乏必要的机制来保证全体董事严格履行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2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公司治理对一个公司乃至对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安然这种全球知名、规模庞大的公司,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中国公司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大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去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甚至危险的。对中小企业、新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来讲,这个问题同样重要。创业公司尤其要注意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好。具体来看,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相当于一座楼宇的地基,考虑地基问题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在楼宇建设之初。第二,中国人对金钱的传统习惯也往往成为创业的隐患。在中国,人们通常看重的是面子、人情,很多时候没有“亲兄弟明算账”的习惯。创业的时候,不愿意谈钱,“枪口一致对外”,把事情做起来再说,“其他事情”好谈。但是,成功之后,恰恰是这些“其他事情”构成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治理结构在创业初期没有得到重视所造成的恶果此时呈现出来。第三,中国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历史比较短,初次创业者比较多,无论早期的创业者、企业员工甚至合作伙伴等,他们往往都缺乏足够的、成熟的管理经验。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容易埋下很多隐患。第四,必须强调,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整套详尽完善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这就导致在遇到矛盾时,所有人都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限的精力被掷在无限的内耗中。对于创业者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3 当前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主流的公司治理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这种理论逻辑往往被称为“股东至上主义”;在股东至上主义之下,实行的是以股东为主体的委托人模式。以上观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质疑:

3.1.1 虽然股东是公司剩余索取者并由此而承担公司生产经营风险,但是公司往往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承担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风险。

3.1.2 股东虽然持有公司的股票,但大型公司的股权是相当分散的,每个股东只持有公司总体股份的很少份额。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对称,而可能引致的搭便车行为已使股东很难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

3.1.3 委托人模式所主张的若干公司治理机制虽然有于股东,但对于其它相关利益者是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3.2 最优所有权结构论与大股东治理。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之前,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是大型公司的主要特征,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注意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问题。集中已经取代分散而成为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要特征,从而大大动摇了Berle—Means命题的理论基础,Berle—Means命题成为仅适用于少数普通法系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的一个特例。按照最优所有权结构的观点,新的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①理论基础是集中的所有权结构;②理论前提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③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股东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④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克服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实现所有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

3.3 中间组织理论与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用网络进行公司治理,此时网络是治理的一种工具;二是网络组织治理的简称,即对网络组织进行治理。网络组织的前一种含义主要强调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公司治理与非网络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的区别,即在治理的条件和治理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公司治理受到的冲击及其变化;后一种情况则属于治理内容和治理对象的变化,即公司治理的对象由一般的公司转变为不同于公司的网络组织,这必然引致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渠道,治理行为及治理时效等方面都的挥发生很大的改变。一般而言,网络组织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人通过经济合约的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形成的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个体、团体、群体)间的关系安排。因为治理对象的变更,使网络治理与公司治理存在诸多不同,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理论基础的变化。一般公司治理所依据的是企业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是委托──代理理论;而网络治理则是建立在中间组织理论基础之上。②治理环境的变化。在网络治理的条件下,治理环境将由公司治理条件下的需求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的三维扩展为任务为复杂性、需求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构成的四维环境。③治理机制的变化。在网络治理的条件下,治理机制也相应转变为社会机制,具体而言,社会机制主要包括限制性进入、宏观文化、集体制裁和声誉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绿色经济应对的挑战及深层次问题 篇4

然而, 绿色经济同样是备受争议的, 甚至被认为是“披着狼皮的羊”。尽管这样, 它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相当高。

一、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Narain (2012) 将有关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争论作为主题, 争论主要在两条路径之间展开———绿色经济和后增长。两条路径的共同之处是, 它们必须满足中心挑战—行星边界” (Rockstrom et al.2011) 。从中心挑战的视角来看, 绿色经济也可被阐释为一种力求改变社会及经济活力的尝试, 与此同时, 生态边界得以维护。该种阐释必然关乎三个支柱 (生态、人类福祉、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模型的重新定位—强化生态支柱。绿色经济的该种阐释至少能部分地克服存在于绿色经济和后增长之间的争论的二分法问题。这样, “增长VS放弃增长”的基本争论归于沉寂, 因为它们的基本立场不兼容。

审视一下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以清晰地看出, business as usual绝无可能。社会的转变、社会生态的转型必然撞击人类生活, 最终, 转变、转型成为现实。下文将论及在塑造绿色经济过程中要应对的三种挑战:第一, 创新的反弹效应;第二, 转型过程中的分配效应;第三, 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二、反弹效应

创新和以效率为导向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十分重要。然而, 在对增长的批判的框架内, 这一观念通常被这样驳斥———反弹效应终将很大程度地使效率成果化为泡影。反弹效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现象, 以至于纯粹的创新和效率政策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实现意义重大的环境保护目标。

创新和效率政策虽然对于绿色经济至关重要, 但是从其自身看, 它们绝对不是“可持续的”。这也意味着, 绿色经济需要其它政策模式以及转变步骤。为了实现绿色经济, 社会各界必须重视政策的及社会的设计路径。这对于后增长经济问题, 也同样如此, 因为“not-growth”并非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减负联系在一起。后增长经济同样需要鉴别和探测行动路径。

三、分配效应

国家政策聚焦在经济增长之上, 并且政治体系的稳定终究依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或者干脆是经济的萎缩, 都将直接导致剧烈的社会紧张。在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过程中, 分配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围绕着能源转变成本展开的“游戏”表明, 分配问题也被利益集团所利用, 以期否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分配冲突日益尖锐, 那么, 一切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都很难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时刻思考社会公平问题。

四、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Environmentalproblemsareproblemsofsocialorganization” (Norgaard 1992:14) 适用于对以上两种挑战的阐述, 为了处理这一问题, 长期导向和税收改革是所需的。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吸取来自能源转变的教训。很明显, 长期目标需要持续的技术适应过程以及社会学习过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社会学习如何被推动及引导?哪些制度条件是必需的?

尽管不存在改变当前复杂社会系统的发展方向以通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蓝图, 但是在德国实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案已经指出, 哪种活力可以通过改变框架条件被激发, 哪种活力能够为社会-生态的创新作出贡献。

五、绿色经济的深层次问题

绿色经济观念无论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社会学领域都带来了震动, 并引发了诸多讨论, 除了阐释绿色经济内涵, 探索绿色经济实现路径并分析实现绿色经济要应对的挑战之外, 学者们还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深层次问题。

Isenmann回顾了研究绿色经济的文献, 指出, 一直以来, 绿色经济在物质层面的研究一直得不到重视, 尽管, 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环境目标, 广泛的物质流是必需的。Isenmann使用了工业生态这一概念, 指出绿色经济不是纸上谈兵, 不是空中楼阁, 绿色经济和当前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现存事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很强的对接能力。

Kern指出, 绿色经济是一种被广泛支持的理念, 其追求的转变是高层次的, 需要的客观条件很苛刻。Kern认为, 一方面, 经济创新的路径并不是充分的, 更确切地说, 缺乏一条系统路径;另一方面, 转型过程中的管理需要满足很高的前提条件, 并且实现绿色经济的过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Haake, Korbun及Petschow分析并称赞了德国众议院Enquete委员会的报告《增长, 富裕, 生活质量》, 并且确定了实质研究问题, 这些研究问题对绿色经济而言至关重要。

Dickel指出, 在日益变化的生产和消费条件下, 效用驱动的创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此外, 他们指出, 新技术的发展也正表现为社会创新。新技术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空间。

Ahlert, Diefenbacher, Zieschank和Meyer阐述, 环境政策正向经济政策的方向发展并且越来越与社会福利观点相切。他们指出, 现代的福利社会构想必须能指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且为转型过程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Meyerhoff, J./Petschow, U. (1996)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als langfristigerWandlungsprozess:Konsequenzen für die Wirtschafts-und Umweltpolitik.In:Gerken, L. (Hrsg.) :Ordnungspolitische Grundfragen einerPolitik der Nachhaltigkeit.Nomos.

[2]Williamson, O.E. (2000)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I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 S.595~613.

[3]Norgaard, R.B. (1994) :Development betrayed:the end of progress and aco-evolutionary revisioning of the future.London, Routledge.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 篇5

摘要:南海问题的波谲云诡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本质。作为中国与东南亚邻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海上领土资源争端,该问题近年来频现突发性事件,严重损害了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事务,其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考虑一目了然,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在中关竞争的背景下,南海问题不仅对东盟在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中的统一性和团结性再次提出了挑战,而且势必影响到亚太安全格局的演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 大国竞争 东盟 地区安全

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原则上一致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但各方在领土、主权和资源获取方面的争端并未平息。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介入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各声索国相应挟美以自重,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特征日益凸显。一旦大国竞争成为规范南海问题解决方向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东盟的团结性,还是中国多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互动中形成的温和态度,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南海问题实质的转变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博弈,南海海域及其岛礁形成了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分别控制或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局面。由于靠近对世界贸易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本价值有限的南海岛礁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虽然2002年11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签署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和平前景,但争端各方仍时常发表关于争议岛屿的挑衅性声明,船只相撞、相互拘捕或强行搜查渔船及渔民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走高,以及地区内国家经济的增长,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供应,南海海域因此成为周边国家的新目标。

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一直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各国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以自主开发、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等方式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菲律宾强调在石油供应上的自给自足,意图在今后几年内将中菲争议海域向外国公司开放开采合同招标。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局面。对资源的争夺成为自DOC签署以来引发南海新冲突的主要诱因。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同样如此,2009年,中国宣布将南海禁渔时间调整为每年的5月16日至8月1日。禁渔期间,中国渔政船将对在西沙群岛附近非法作业的外国渔船和船员实施执法。中国禁渔令的范围虽不包括南沙群岛,却多次遭到越南的抗议,称禁渔令影响了越南渔民的生存。越南渔船不仅越界到中国海域捕鱼,还进入到东盟其他国家的声索区域,导致与其他声索国频频产生渔业纠纷。为了配合南海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日渐增加的资源争端,各声索国加强军备建设,努力提升海军和海岸警备队的能力。这些举措使南海司空见惯的小规模相互袭扰有擦枪走火升级的风险,激化了国民情绪,缩小了各国政府的妥协余地。

2009年以后,在资源争夺引起的小摩擦持续升级的情况下,美国的介入为南海问题的管理与解决再添新难题。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ARF)上高调宣称南海争端的解决涉及美国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自此,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的部署在“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下逐步展开。

二、大国竞争实质的表现

金边会议前后南海问题的最新发展表明,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酵,这一问题的实质正从基于领土资源的争端,逐渐且日趋明显地向大国竞争转变。

第一,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自希拉里-克林顿在2010年7月ARF上发表关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讲话后,美国不断明确它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事实上鼓励了东盟声索国与中国对抗。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6月通过一项决议,宣称“强烈反对中国军舰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敦促“通过多边和平程序解决南海争端”。该决议还“赞成美国武装力量基于支持在南海的国际水域和空域的航行自由权而继续行动”。2013年7月,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重申亚太地区的航行自由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再次指责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东海及南海威胁动用武力。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竞争公开化、复杂化。

凭借在南海问题上日益清晰的政策立场,美国以一种与中国针锋相对的态度干涉地区事务。具体而言,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相悖之处在于:(1)美国强调应该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进行主权诉求,要求只从陆地和合法的岛屿确定海域主权;而中国则根据历史主权和权益以及首先发现的`权利提出主权要求。(2)美国支持来自所有声索国的集体外交进程,并不时要求将争端交由国际法庭仲裁;而中国坚持谈判应该是在中国与东盟声索国双边范围内进行的,第三方不应卷入。(3)美国名义上宣称中立,事实上采取了站在东盟声索国一边的立场,多次表达对菲律宾和越南的支持。(4)美国明显施加了要求各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压力,不断在东盟美国对话会上推动为南海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力图影响准则的内容。这与中国渐进式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的谈判立场相悖。

第二,美国调整亚太军事战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关系,为在军事上干涉南海问题做准备。在2012年6月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2020年前要把60%的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他宣称:“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力量,美国将更新其在亚太地区的海上力量并且保持‘警觉性’。……为了促进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我们的军队要分担安全责任。”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的海权之争势必凸显。

作为调整亚太军事战略的重要步骤,美国从2012年下半年起,增加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的驻军,并分步扩大在澳的军事活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方面,美越这对昔日宿敌在防务关系上的发展最具指向性。自2008年10月以来,美越连年举行政治、安全和防务对话,频繁开展军事互访,不时进行联合军演,对话议题和军演内容均涵盖地区安全和南海争端。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加强与传统盟国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美国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在许多方面,我们正在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中书写一个新篇章,将家长式的关系变成平等的伙伴关系。”美菲军事关系的发展和强化集中于海上安全方面,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联合海上军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演习地点也时常位于或靠近南海争议海域。菲律宾借此为自己在南海争端中壮胆,而美国则为重返亚太寻找契机。即便是一向相对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也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伴随着华盛顿解除长达十余年的与雅加达发展军事关系的禁令,印尼拒绝了中国的观点――美国不应该干涉南海争端。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东盟一些声索国在南海争端中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行动,大大增加了南海的紧张和不稳定。

第三,中美战略互疑加剧。“战略互疑”指的是一种观念,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以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似乎在中美两国中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中美战略互疑必将对南海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争议解决愈加困难。

中国海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走向海洋”战略。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海军力量与海洋利益同步得到扩展,与西太平洋上主导性海洋强权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增加。美国相信,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控制邻近海域(近海)的强烈愿望,可能对美国自由进入公海并在其中自由行动提出挑战,而这种自由对美国履行对其地区内盟友的承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越来越依赖于原材料进口的事实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它挑战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安全竞争。为了避免地区影响力遭到削弱,奥巴马政府清楚地表明其在南海的利益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关系,以对抗在西太平洋来自中国的压力。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扎根于历史。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将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看作是冷战的残余。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官方观点始终是保持“中立”;但在中国看来,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显然意指中国的外交动作表明,它希望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使争端长期存在。中国基本上相信,正是美国对于其盟友的保证才使得一些东南亚声索国在南海主权和资源问题上更加鲁莽地与中国对抗,这无异于共谋反对中国。因此,中国不得不继续暗示它的硬力量,申明坚决保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其他利益。

三、南海问题的未来发展

在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将在以下三种背景下展开。第一种是中美竞争加剧,南海问题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地区主导权之争。在此过程中,中美竞争分裂了东盟,弱化了东盟的中心性;南海争端则持续发酵,紧张升级,各国在“行动一反应一行动”的恶性循环中政策日趋强硬,安全困境变为现实。第二种是强大的、有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得到东盟与中国的同意和共同实施。东盟的政治竞争力和中心性得到加强,美国和其他大国在地区内的活动受到规范,南海实现和平稳定。第三种是一种多方努力管理南海问题的局面出现。争端会得到管理但不会很快解决,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外交口角和紧张状态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在军事上并不明显地站在任何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意识到自己正面对一个战略难题,其捍卫海洋主权和利益的政策与其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地区战略相冲突。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缓解南海的紧张局势。2010年1月22日,在东盟秘书处的一次讲话中,国务委员戴秉国宣布中国不会谋求“霸权”,南海问题会留到下一代加以解决。戴同时告诉美国,“中国从来没有想过在世界上争夺领导地位”,相反,中国与美国合作应对各种难题,是一个“美国可以信赖的伙伴”。事实上,中美关于海上安全问题的讨论已经存在,并形成了“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目前需要对这种机制进行补充和加强。中国还同意于2014年夏首次参加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并参加救灾等项目的演练。中国也致力于缓解与越南的紧张关系。2011年10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访华,中越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承诺妥善处理海上问题并保持沟通和对话,“不使其影响两党两国关系和南海的和平稳定”。更重要地是,中国和越南同意在防务部门之间建立热线联系,加强军事交流合作,增加海军舰只的互访,并在陆地边界和金兰湾进行联合巡逻。此外,中国还发挥软力量优势,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与东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重申为最终达成COC而努力。

结语

挑战美元只是时间问题 篇6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机遇

考察近百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到去年年末,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十万亿美元的国家,进出口总量和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金融市场交易量、股市市值、吸引外资量和海外投资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声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为中国对外开放迎来了新机遇,也为人民币在世界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一,“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中亚等许多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而中国又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围绕国际能源贸易以及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恰好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二,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高达8万亿美元,而中国正成长为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沿线国家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通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中国不仅可以提供技术和装备,还可以为这些项目提供更多的人民币投融资服务。

其三,“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向外输出优质富余产能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和沿线国家企业进行对接势必产生更多的融资需求,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开放的债券市场、股权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完全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民币业务服务。

其四,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及正在推进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中国一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多和更为有效的平台。伴随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话语权的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与日俱增。

其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亚欧各国增加经贸往来,随着中国参与的各种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区协定的签订,各国扩大本币兑换和结算,在大大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和结算不断扩大。而且随着人民币在国际上被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包括人民币债券在内的各种人民币衍生产品不断出现,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不断得到发展。人民币甚至还将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央行的重要储备资产。

可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海外对人民币需求必然持续扩张,人民币国际化将不再只是中国自身的需求,反而会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愿望和一种难以阻挡的趋势。

改变“对抗性思维”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失衡长期积累所引发的后果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影响力日增。反映在货币金融领域,就是二战以来形成的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都面临深刻的调整。人民币不断走向国际化,并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则是大多数国家与中国经济紧密挂钩,借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包括英、法、德、意、俄、印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纷纷申请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会员国,“一带一路”战略得到许多国家的呼应,恰恰说明人民币提高国际化程度,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有着日趋强烈的海外需求。

然而,这并不代表人民币可以取代美元在当今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其一,迄今为止,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仍以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人民币尚不能如美元一样自由兑换和交易。其二,美元占国际储备货币组合比例在60%以上,全球主要央行和大多数国家仍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其三,建构在美元体系基础上的两大世界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在世界金融治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美国仍在其中占绝对话语权。其四,美国相对实力虽有所下降,但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主要领域的实力仍雄居全球之冠,美国的话语权和主导力量仍在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举足轻重。可见,人民币与美元差距明显,运用“对抗性思维”挑战并取而代之并不现实。

从另一个侧面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乃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是世界经济的“利好”,人民币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挑战或取代某个国际储备货币。表面上看,人民币地位的提高可能会挤压美元等其他货币的空间,削弱其影响力。但客观地说,这根源于主要发达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而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恰恰可以弥补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缺乏代表性这样一种不足。这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发挥中国经济影响力,以帮助世界经济真正实现复苏大有裨益。在货币问题上,应摆脱“对抗性思维”束缚,合作和互利才是主流。毕竟,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是世界经济的福音,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终究也只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在战略层面上有利于世晁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金融的稳定并不矛盾。

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亚欧“命运共同体”,这也昭示着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产生。这一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准则,推动亚欧各国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寻求共同的利益,并致力于破除宗教、文化、制度、领土等问题上的分歧和障碍,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是这一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超越以往任何一种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模式。

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下,亚欧各经济体可以加强货币流通,扩大主权货币的深度合作。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形势日益明朗,单极国际货币体系代表性差、国际协调难、关键国货币易超发等各种弊端不断显现。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更有利于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更具代表性的多极国际货币体系。亚欧大陆及其邻近国家集中了世界六成左右的GDP和一半左右的贸易量,拥有上海、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等世界知名金融中心,英镑、欧元、瑞士法郎、人民币也都是世界重要的货币。在“一带一路”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国际大平台上,任何愿意合作的经济体,都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到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中,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携手打造“货币命运共同体”,发挥多种货币的协同作用,共同完善现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进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以促进世界金融稳定。

问题及挑战 篇7

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现况

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 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1993年, 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 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 这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 是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雏形, 由此拉开了政府全面信息化的序幕。1999年1月, 由40多个部委 (局、办) 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实施, 各地区、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目前我国已有地方政府门户网站2500多个, 县级以上政府普遍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为政府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97%以上的地区和部门已建成办公业务网;辽宁、上海、重庆等75%的地区建立了联接所辖各厅局和各地 (市) 、县的计算机网络系统;43%的国务院部门分别建立了覆盖本系统的办公业务资源网;85%以上的地区和部门建设了政府公众信息网。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方案经国务院秘书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已开始立项及筹建工作。从总体上看,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整合发展阶段。

二、政府信息化为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大力发展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 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 并对提高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1、政府信息化直接带动社会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2、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提升政府形象;3、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推动政府廉政建设, 实现管理效益的增长;4、推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促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三、我国政府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府的设想与提出, 是一种行政服务观念上的创新, 其政务公开、网上办公、信息共享的目标符合现时社会的要求,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国现时正在发展的政府网站就是迈向电子政府、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第一步。

从整体上看,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由于起步较晚, 再加上经济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政府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观念陈旧, 思想不一, 发展极不平衡。政府体制结构不合理, 阻碍政府信息化进程。政府网站建设忧多于喜, 多数网站水平不高, 部门协作不力, 规划不协调。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够, 建设缓慢, 信息立法进程缓慢, 法律体系不健全。公务员和群众信息意识薄弱。公务员技术、理论水平落后, 制约政府信息化进程。

四、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对策

1、制定科学统一的规划, 建立政府信息化领导机构

在我国, 我们必须认识到那种条块分割、多头领导、互不协调的旧的管理模式,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组织, 并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 制定科学合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规划方案。地区、系统、部门间注意配合与协调, 相互监督, 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共同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2、扩大筹资渠道, 加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家加大对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 必须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积极鼓励企业、团体、个人等对政府基础设备建设的有偿性投入;鼓励信息产业部门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对于政府信息化给予一定的支持, 不仅在软硬件上给予优惠和技术指导, 还要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公务员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 一些项目建设可采取科学的外包模式, 从立项、招标、设计到最后的验收过程, 可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以达到提高质量, 节约资金的目的。

3、加快信息立法工作, 完善信息法律体系

首先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 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公报法、行政程序法等, 并做好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工作。政府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信息收集、整理、生产、应用和传播机构, 大量的政府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 而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 拥有一定的知情权, 有权了解政府信息。立法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将切实地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 而政务公开同时也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责。其次是制定政府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 如个人资料、隐私保护、信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三, 制定政府信息网上发布规则, 规范政府网站的动作, 用法律明确界定各个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范围, 界定政府在信息发布中的职责。

4、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程度

我国各级政府掌握着3000多个政府信息数据库, 但由于多种因素, 这些数据库的利用程度很低, 不少甚至成为死库。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呢?这就需要我们形成一种共享机制和环境。一方面信息得到有效的流通, 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在互相吸收彼此经验的情况下, 实现知识的创新。所以, 可以说共享包含了开拓和创新, 是实现信息沟通的有效方式。

5、提高公务员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现代行政管理水平

人是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是保证政府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所以, 公务员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和现代行政管理思想。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对公务员进行培养, 帮助他们提高行政水平和深度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随着政府统一的信息平台的逐步实现, 公务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束语

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先导, 政府信息的开放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我国1999年确立为“政府上网年”, 政府上网工程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 到电子政府思想的逐步成熟, 政府网站的不断普及和提高, 公务员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政府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再加上信息产业的日趋成熟, 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 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目前政府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的主导领域, 各个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信息时代政府变革与创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具体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实施现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政府信息化,政府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江主编.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3.

[2]周汉化.我国政府信息化实践中面临的紧迫问题[J].电子政务, 2004 (创刊号) .

[3]郑伦卫.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情报科学, 2003, (12) .

[4]潘文军.论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影响[J].情报科学, 2003, (3) .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篇8

马铃薯产业链长, 涉及农业、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 包括研发、种植、产后处理、贮运、加工、废弃物利用等多个复杂环节, 由于条块分割、信息交流不畅和部门利益等问题, 整个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各环节在规划、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严重脱节, 如种植业的专用薯生产与加工业原料供应之间的关系始终无法解决, 严重制约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力度差, 技术储备少

由于行政上的条块分割, 多头投入、局部投入重复, 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明确的科技支撑体系, 马铃薯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脱毒技术、病虫害检验检疫技术、大田生产管理技术、贮藏技术、加工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污染控制等研发缺乏有效组织、协调和投入, 导致新品种选育难以有重大突破, 种薯生产技术效率差, 缺乏有效的抗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技术、水肥利用技术、贮藏运输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等。

种业规模小, 标准化水平低

尽管脱毒种薯生产已遍布20多个省 (市、自治区) , 但目前优质种薯的覆盖率却很低, 仅为25%左右, 大部分农户还是使用自留种薯。种薯生产体系缺少权威部门的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 各环节间缺乏衔接, 现有投资大多在劳动力需求多、耗能大的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 对田间种薯生产环节的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原原种产能大, 而商品薯生产用种薯供应严重不足, 限制了整个繁育体系最终效应的发挥, 估计优质种薯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0%左右。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种薯相关的标准和规程, 行业部门加强了生产经营的管理, 但整个种薯生产未建立系统、有效的质量检测和监控, 尤其是田间繁殖过程中没有专业性的病虫害检测队伍。因此, 大多数种薯生产者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条件进行质量自检, 国家标准难以执行, 难以保证其种薯质量。

目前种薯市场流通监管缺失, 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伤农损农坑农事件不断发生。种薯营销未实行合格证制度, 种薯经销商、购买者和种植户难以判断质量的优劣, 售后服务缺乏, 假冒伪劣种薯受害者损失巨大。

种植技术粗放, 主产区单产低

主产区75%在山区坡地, 土壤瘠薄, 农田设施差, 栽培管理粗放, 单位面积产量低;早熟和规模化种植投入高, 过度利用水资源和施用化肥农药, 引起土壤、环境和生态等问题;整体上机械化程度低, 耐用适用中小型机械缺乏, 大型机械依赖进口;生产上缺乏适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繁发生, 防控能力差, 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

产后处理粗糙, 贮藏损失大

鲜薯产后清选、分级、预贮等技术几乎空白, 收获后处理技术粗糙, 导致商品性差、附加值低。尽管近几年来贮藏能力有所增加, 北方马铃薯鲜薯贮藏能力接近总生产量的50%, 但总体上贮藏能力不足, 贮藏设施简陋, 绝大部分为农户规模的简易贮藏窖 (库) , 管理技术水平低, 损失大。

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 附加值低

加工业缺乏科学规划, 加工能力结构性过剩, 产品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为低附加值的淀粉加工,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 薯片薯条等产品与我国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不符。现有加工企业5 000多家, 但绝大多数规模较小, 工艺落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加工关键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偏弱, 关键技术多以模仿为主。加工业与种植业脱节, 原料供应和加工生产不稳定, 整体经济效益较差, 尤其淀粉加工原料的低价格与鲜薯高价格、种植户期望高收益间的矛盾严重。

其他问题

银行自助业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篇9

探寻谋求一个好的发展路径,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自助渠道对银行业务的贡献度最大化, 进一步提高自助业务的集约化管理水平, 提升客户满意度。对此, 笔者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目前银行自助业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专业化推进工作不力

1.自助业务管理专业化力度不够。未设立独立的ATM管理中心, 自助业务运营管理不集中, 业务跨部门较多, 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下易于造成职责不清, 工作效率低, 影响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譬如目前, 在省分行, 营运部门大多下设ATM管理中心, 仅负责城区集中维护的自助设备管理, 非集中维护的自助设备由个金部门管理;在二级分行, 营运部门大多下设ATM团队, 负责城区集中维护的自助设备及县支行的自助业务管理。上述定位造成二级分行ATM团队无归口的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由自助业务管理营运、个金2个部门同时管理。

2.选址布放专业化力度不够。无专门的选址布放人员, 新增选址难度大, 往往靠领导决策安装。离行式自助银行建设周期长, 存量设备低效, 设备占比多, 台均中间业务收入低, 选址布放效果差。

3.培养专业人员的制度设计力度不够。由于自助业务岗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业务很难简单地划分归类到个人、会计、信用卡、信息技术等岗位类型。自助业务交叉跨度大, 涉及面较为宽泛, 有自己的特点, 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和技能也并非上述单一岗位类型的人能够胜任。

自助业务本可以形成专门的岗位类别, 但上级行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序列设计, 自助业务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生涯晋升通道, 无职业生涯的归属感。若还想晋升, 只能勉为其难地选择自己认为熟悉的专业技术岗位序列, 但要和本岗的人员竞争, 需要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竞争劣势不言而喻。

4.把自助业务岗位作为其他业务岗位退下来人员和年龄偏大人员的最终归属地。

(二) 对业务发展的方向性不了解或视若无睹, 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手段或推进进展缓慢

1.未采用动态密码电子锁。自助设备保险柜使用传统机械锁, 业务规模增大时复杂度随着提高, 钥匙、密码管理使用及密码修改耗费人力多, 但仍难以达到制度合规性的要求。

2.交易流水、凭条无纸化进展缓慢。当自助设备打印设置方式不合适或打印机故障或添纸不及时, 没有打印纸质流水, 而电子流水保存管理不当时, 可能会丢失客户交易原始记录。

3.按冠字号实现钞票追溯技术已出现, 目前客户自助渠道账务性交易量上升趋势明显, 取款假钞投诉增多, 但大多数自助设备不能识别和记录冠字号, 无法查清客户投诉的假币来源,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

(三) 自助业务运营流程的手工操作环节较多, 流程优化改进滞后

1.自助设备的现金流通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现金备付压力增加, 加钞计划凭经验制定, 缺乏主动预测, 现金利用率不高。

2.设备故障和客户投诉记录手工登记, 历史记录查询不便, 而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账务性交易量增加迅速, 客户异常交易投诉相应增多。尤其是存取款一体机 (CRS) 装机量增加较快, 电子流水缺乏管理运用的平台, 异常账务处理效率低下。

3.在集中维护管理的自助设备更换钞箱模式下, 钞箱使用流转过程中交接手工填制表单, 人工管理效率低下, 历史表单使用查询不便。本次清机收回尾款钞箱编号和以前加钞的钞箱编号核对困难, 业务差错难以控制, 清机对账结果长、短款频繁发生;实施更换钞箱模式时, 因运输、交接、清点等某些原因更换钞箱实施不彻底;ATM换钞箱而存取一体机 (CRS) 未更换钞箱, 业务风险控制压力大。

(四) 对业务、指标重视不一

存在重业务发展规模和主要业务指标 (如开机率、缺钞率、全功能服务率等) 排名, 轻业务运营管理 (如风险管理、流程改进优化、人员培训等) 现象, 但又对主要业务指标的日常提升和通报考核数据的分析运用不够重视, 不能及时发现运营中的问题。

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不优化改进流程和采用新技术手段, 业务指标的提高难以继续通过提高工作强度来实现。

(五) 缺乏调查研究, 业务管理粗放, 对风险防范无紧迫感

1.对存在问题不知或漠然视之, 上级行业务要求的规章制度执行存在衰减, 资源配置滞后或存在博弈, 工作强度大。在物力方面, 维护车辆配置不够, 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大以违规和增加业务风险为代价, 随着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业务风险也在逐渐加大。

2.在管理层面往往偏重效率、效能, 关注结果重于过程, 在操作层面往往有章不循。

(六) 自助业务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重视度不够, 影响日常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1.自助设备网点的命名及规则不规范, 随意性强。如自助设备网点的名称一般按所处的路、街道等命名, 但路、街道等有曾用名和现用名。命名不规范易于产生歧义, 不利于对客户吞卡、异常交易投诉地点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和处理。

2.自助设备放置位置的命名及规则不规范, 相应的视频监控联网后, 针对自助设备位置的监控命名及规则也不规范。如有按位置方位命名的南、北、东、西, 有按约定成俗顺序命名的一、二, 有按启用的时间先后命名的新、旧等。命名不规范易于产生歧义, 不利于客户吞卡、异常交易投诉的地点定位和处理。

3.更换钞箱模式钞箱管理中钞箱的命名编号不规范。

二、进行路径选择的必要性

一是银行自助业务竞争加剧, 银行产品服务趋同, 在服务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方面形成优势。

二是金融自助渠道的业务服务能力已经趋向并等同于银行网点, 越来越多的银行自助渠道逐渐成为银行卡最大的交易渠道。

三是各大金融机构均将自助渠道作为规划和发展的重点。未来自助银行将得到持续发展, 其设立不需银监部门审批, 银行自主决策, 业务将出现井喷式发展。

四是适应业务发展、以人为本的需要, 提升自助业务管理水平。

三、对路径选择的建议

不管自助业务良性发展的路径有何差异, 通过对目前自助业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费用成本、习惯惯性、满足现状等因素。

适时进行路径选择, 以期解决业务发展和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有效提升自助业务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服务效率, 大力拓展自助渠道, 提升客户满意度。

(一) 建设专业化的团队, 推进专业化管理

1.理顺业务关系, 实行专业化的集中管理,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团队, 设立独立的自助设备管理中心或ATM管理中心。

2.培养专业化的人员, 设立自助业务专业技术岗位序列, 为自助业务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职业生涯晋升通道, 增加职业生涯的归属感, 激发从业人员的主动性。

3.更新、改变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为了业务的长远发展, 自助业务岗位不是其他业务岗位退下来的人员和年龄偏大人员的最终归属地, 自助业务人员配备要形成层次和梯队, 老中轻相结合。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及时关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和业务的适应情况, 并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实现和业务发展规模同步增长。

4.选址布放的专业化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建立专业的自助设备选址规划队伍, 培养选址布放方面的专业人员, 由该方面的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的选址方法和手段进行选址的预测、分析和决策, 通过持续性的选址, 不断积累基础数据, 建立备选地址库。自助设备布放投入运营后, 定期分析业务数据, 用于积累和总结选址布放经验, 以便进一步优化设备布局。

(二) 重视信息技术在提升自助业务管理水平和层次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的银行靠科技, 要想在竞争中胜出, 就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建设自助业务运营管理平台, 将自助业务运营的主要业务环节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该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施自助业务基础信息的标准化, 为自助业务的电子化、智能化奠定基础。一是自助设备网点的命名及规则的规范;二是自助设备放置位置的命名及规则的规范, 视频监控联网后, 针对自助设备位置的监控命名及规则的规范;三是规范更换钞箱模式钞箱管理中钞箱的命名编号标准。

以上基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对内、对外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越早开展越容易实现, 并能方便、准确、高效地开展有关工作且收到良好效果。

2.清机加钞计划制定。开发清机加钞计划制定工具, 利用平台中系统存储的历史交易量数据和设置的计算模型, 加强对自助设备现金量的预测和分析, 提高清机加钞计划制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降低加钞计划制定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3.更换钞箱模式钞箱的管理。在集中管理更换钞箱模式的业务流程中, 通过对钞箱进行单个、或批量射频识别扫描识别, 利用软件系统对钞箱进行调度管理, 多个钞箱按线路出入库交接迅速, 查询历史钞箱使用记录, 减少业务差错, 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射频扫描管理钞箱后, 有利于全部自助设备更换钞箱的进行, 对收回钞箱的尾款清点对账也有较大的帮助。

4.电子流水的应用管理。实现无纸化的流水记录, 进行电子流水 (包括历史电子流水) 的集中管理, 可以解决流水检索、查账困难等问题。

5.客户交易凭条无纸化。客户发生交易后, 用短信通知、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代替客户交易凭条。取消纸质流水和凭条打印后, 节约持续性的耗材费用, 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潮流。

6.客户异常账务处理。利用保存的电子流水快速定位客户异常交易在流水中的位置, 筛选需要的流水, 结合上机管理的对账结果、设备故障处理记录和客户投诉记录进行客户投诉异常交易的处理。

7.通过冠字号管理, 进行假币追溯。据了解, 目前能对存取款交易进行人民币冠字号记录打印的自助设备仅有一部分, 大部分自助设备都没有该功能。开发与清分机接口对接的软件, 可记录钞票冠字号, 并将其与配钞的钞箱关联, 实现全部现有自助设备装钞钞票的定位与跟踪, 实现假币追溯, 落实客户取款假币投诉追踪, 提高银行声誉。

8.动态密码电子锁管理系统的使用。采用动态密码电子锁后, 可以优化业务流程, 降低业务的难度和强度。使用的钥匙少, 钥匙的管理、交接、使用简单, 动态密码用完即废, 不需要修改;后台中央控制, 后台能及时掌握锁的开关状态, 钥匙、密码管理很容易做到合规, 业务风险降低,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释放人力资源。

通过该平台的建立, 就可以使自助业务的主要业务流程实现电子化, 使自助业务的运营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解决自助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并对有关关键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管理。同时实现业务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由平台的系统约束来控制业务风险, 并结合长期不断积累的自助业务从业人员良好的操作习惯的养成, 建立培育一个合规发展和营运的自助业务环境和氛围。

(三) 运营考核结果和业务数据通报分析运用

到目前, 自助业务考核指标的设置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 需要业务运营中也要适应考核指标设置的变化, 因地制宜, 认真研究有关指标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于累计统计的考核指标, 需从考核初期开始, 日积月累, 扎实做好自助渠道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保障自助设备高效运行, 才能逐步改善, 实现指标提升;对于按月或按季的指标考核和业务数据通报, 要进行综合分析比对, 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完善;对自助业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和业务的风险防范, 要发挥考核的导向和引导作用, 提高自觉性和执行力, 避免只依赖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后才进行整改和规范。

(四) 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录像管控风险

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全面振兴山西种业 篇10

1 对种业战略地位的再认识

种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 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种子工作, 2000年就出台了《种子法》, 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并通过开展种子体制改革完成了政事企分设的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发展。应该说, 国家实施种子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快种业发展速度, 是规范发展绝不是限制发展。但是, 不少地方错误理解为改革就是弱化种子行政管理, 强调种子企业民营化, 种业市场自由化;不少人只强调种子产业的商业性, 而忽视其战略性, 认为种子的生产供给要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 甚至出现了种业依靠跨国公司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就会发展更快的错误认识倾向。长此以往, 不但种业竞争力削弱, 对“三农”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安全。为此, 有必要对种业战略地位进行再认识。

1.1 种业事关农业生产发展

种子是生命之源, 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可以说, 没有种子就没有农业生产。古人利用植物种子进行驯化栽培, 实现了采集农业向农耕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玉米、水稻杂交种及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解决了我国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进入新世纪, 两系杂交水稻、密植型玉米、转基因抗虫棉花、双低杂交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践证明, 在农业增产中, 良种贡献率达到了40%, 良种推广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 如果种子完全由企业自主生产经营, 国家不加以调控, 企业受利益驱动, 就会出现“杂交种子抢着做, 瓜菜种子看着做, 不赚钱的常规种子无人做”的现象, 严重时小麦等常规作物将无种子可用, 对农业生产安全极为不利。

1.2 种业事关国家安危

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例如,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时, 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借粮, 第二年还给吴国的是先蒸过不能发芽的饱满种子, 导致吴国的大饥荒, 人心不稳, 为最终赢得战争取得了先机。再如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 受此影响, 阿根廷农业已不能自己控制, 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的大田生产几乎消失殆尽。目前, 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我国油葵种子市场70%以上, 新奇特瓜菜品种的50%以上, 全面掌握了种子定价权, 如进口青椒种子达到每粒1元钱, 但农民只能被动接受。以先玉335在玉米种子市场上横扫千军为标志, 跨国公司已开始进入我国粮食作物种子市场, 一旦粮食种子再被跨国公司控制, 就如同把中国农业的主导权交给了别人!

1.3 种业事关农民安居乐业

俗话讲, “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假劣种子不仅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而且将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3月30日,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就发生了一起因假劣旱稻种子造成严重减产, 当地有关部门处理不善, 导致受损农民自缢身亡的恶性事件。可见, 加强种子监督管理, 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保证种子数量足、质量优、价格稳, 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保收和全年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 种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 我国正处在种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时期, 新品种需求旺盛, 种子市场竞争加剧, 转基因等分子生物育种成果即将大面积应用。但是, 我省与全国一样, 在种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2.1 品种“多、乱、杂”, 创新能力弱

品种是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受企业争相购买品种影响, 国内出现了育种人员多、参试组合多、审定品种多的现象, 随便一个县就同时销售上百个品种, 但真正的突破性品种却很少, 加之未审先推、“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以及市场上哪个品种热销就包装哪个品种出售的假冒侵权行为、更加剧了市场品种的混乱, 导致农民无所适从。

另外, 现行种子体制将科研育种与企业完全分开, 未能充分体现种子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使品种选育与推广脱节, 没有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协调发展, 品种创新能力不强。在科研院所的家族式课题育种模式中, 多数课题组由3~5人组成, 课题组间相互封闭, 靠经验育种, 低水平重复, 效率较低, 育出的新品种生产实用性差。以山西为例, 2000年以来审定玉米品种186个, 但省内自育品种所占市场份额不到1/3。据2008年统计, 全省推广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品种只有8个, 且都是由种子企业选育推广的。而在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已普遍实行工厂化分工的育种模式。如先锋公司仅在美国就有2500名博士协同开展育种, 在全球有数以千计的试验点, 育种规模大, 效率高, 品种适应性强。同时, 我国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未形成制度化, 存在种质资源重保管、轻创新, 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 而且种质资源利用不平衡, 其中科研单位利用较多, 企业利用极少。

2.2 企业“多、小、散”, 竞争能力低

随着跨国种业巨头进入我国种子市场, 种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种业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品种创新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经验挤占种子市场, 兼并国内种子龙头企业, 加紧与科研单位合作, 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严重挤压了民族种业的发展空间, 给种业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种子企业明显处于劣势。一是国内种子企业“多、小、散”, 实力普遍较弱。目前, 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7 600多家, 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仅300多家;我省的177个企业规模就更小, 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屯玉、强盛、天元、金鼎4家公司, 总销售额仅3~4亿元, 许多注册资本500万元的企业, 年种子经营量还不到50万公斤。二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 我国隆平高科、屯玉种业、登海种业、丰乐种业、敦煌种业等5个种子企业年科研育种投入不足3 000万元, 而美国一个先锋公司年科技创新投入就达9亿美元。三是多数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经营、推广理念落后, 远不能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 根本无法抵抗国外大型种子企业的激烈竞争。

2.3 管理“乱、松、弱”, 发展环境差

目前, 种子市场上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未审先推、虚假广告等问题仍然突出, 种子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法主体多, 负责种子管理的部门既有农业、工商、公安, 偶尔还有质监部门, 农业部门中又有执法大队和种子管理站, 职能未理顺、职责定位不清, 种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二是各市种子站, 尤其是县级种子执法队伍不健全, 人员素质不高, 存在“重项目、轻执法”、“重抽查、轻处罚”, “重发证、轻监管”的现象;三是种子工作经费没保障, 导致不少县 (市、区) 成了种子监管的死角, 尤其是基层种子经营户的监管接近真空;四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如我省没有转基因种子检测机构, 大部分市县没有建立种子检验机构, 生态试验站分布和数量不能满足区试要求。

2.4 转基因技术给种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转基因技术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截至2009年底, 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亿亩。转基因技术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 截止目前, 已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证书, 转基因棉花种子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和种植, 其他作物的转基因品种不久也将放开, 我省也积极开展了转基因玉米、棉花的研究工作。但是,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并不占有领先地位, 所以转基因种子的应用推广在给我国种业注入发展活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且, 转基因种子技术含量高, 与普通种子评价指标不同, 这也给种业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另外,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 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转基因粮食的食用安全性还有待确证。如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 (IAASTD) 机构联合主席汉斯·海伦 (Hans Hrtten) 在北京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风险, 转基因作物并不会带来更高的产量, 且可能伴随产生部分有害物质。而且转基因作物推广后, 一旦害虫有了抗体, 就需要更多地喷洒农药进而造成更大的污染, 如印度最近出现的棉铃虫在田间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的案例。这些也都给转基因品种审定、管理和科学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山西种业振兴的思路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 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 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回良玉副总理也指出, “要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围绕中央的精神, 作为曾经的种子大省, 山西种业要想实现全面振兴, 确保全省品种种植安全, 供种数量安全, 种子质量安全, 种业发展安全, 必须理清工作思路, 做好四方面工作。

3.1 深化种子体制改革, 构建现代种业发展体系

一是理顺种子科研体制, 明确种子企业是创新主体, 将种子龙头企业的科研育种工作纳入国家科技管理范畴, 支持企业建立农业科学研究院,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完善种业投入机制, 集中资金培育种子龙头企业, 支持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种子生产补贴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三是加快推进各级种子管理站实施参公管理工作, 明确种子管理站的职责和定位, 减少部门扯皮, 做到各负其责。

3.2 狠抓品种创新, 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设立专项技术创新资金, 重点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 开发具有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 选育突破性的生物新品种, 并对选育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和海南育种基地, 改善育种设施条件, 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给予引进人才保留原身份待遇的政策;三是强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重视优势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 加大优良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3.3 推进企业重组, 培植山西种业品牌

力争3年内, 在全省形成注册资金亿元以上, 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种子企业集团3~5个, 进一步增强我省种子产业的品牌竞争力。一是推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科院所等科研单位形成紧密战略联盟或联合组建大型种业集团, 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二是提高企业注册门坎,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相互持股或兼并重组, 进一步提高种子产业集中度;三是鼓励省内大型企业集团 (财团) 通过投资入股、兼并种子企业或科研院所等方式成立种子集团公司。

3.4 强化种子管理, 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宏观调控, 建立种子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二是加强品种区试管理, 严格审定标准, 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多抗品种;三是构建新型技术服务体系, 加快市县种子检验机构及转基因种子监测机构建设, 保障种业健康发展;四是规范种子市场行为,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套购、套牌、假冒等投机行为,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种业支持的关键环节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 建议各级政府重点支持以下五个影响种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4.1 品种选育环节

在玉米育种中引入商业化育种概念, 以企业为主培育耐密、高抗、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品种, 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联合开展的育种课题, 重点支持采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航天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开展的品种选育工作。

大力支持谷子等杂粮和瓜菜作物育种, 豆类、谷子、荞麦等杂粮以优质高产为主, 瓜菜育种以新、奇、特品种为主, 马铃薯以专用加工型品种为主。

继续支持小麦等常规作物的品种选育, 小麦以选育耐旱、优质专用高产品种为主, 棉花以提高抗病虫性为主。

4.2 繁种基地建设环节

由种子龙头企业承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加大种子繁育基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路渠改造力度, 在全省形成优质小麦、玉米、杂粮、马铃薯、瓜菜、大豆、棉花7个优势制种区, 即 (晋南) 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区, (晋东南、忻定原) 玉米良种繁育区, (晋西北和长治) 杂粮良种繁育区, (晋北、太原和长治) 马铃薯良种繁育区, (晋中、忻州) 瓜菜良种繁育区, (晋中、吕梁) 高粱、大豆良种繁育区, (运城) 棉花良种繁育区。在制种基地实施种子生产补贴政策, 依据作物种类、技术难度、生产投入等对生产合格种子的农户给予相应补贴。如每生产一亩玉米种子补贴200~300元, 谷子种子补贴300~500元。建立种子生产保险制度, 保费可由农户、企业、财政按2:4:4分担。

4.3 优良品种推广环节

在实施好小麦、玉米、棉花等良种补贴项目的同时, 突出山西杂粮大省的特色, 及早出台谷子等杂粮和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 加快优质杂粮新品种推广。结合小麦、玉米丰产方项目, 支持建立100个高产高效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展示示范点, 为广大农民提供主导品种, 尤其是常规作物新品种信息。

4.4 龙头企业发展环节

比照山西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省级龙头企业, 对屯玉、潞玉、强盛、金鼎、天元等龙头企业进行支持, 改善其科研育种、加工仓储、质量控制设施和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根据兼并的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 向兼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如相当于兼并所需资金的三年期贴息贷款) , 并适当给以补助。另外, 为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支持种子龙头企业承担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项目。

4.5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环节

上一篇: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下一篇:高职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