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营造

2024-06-03

精神营造(精选十篇)

精神营造 篇1

从建筑产品到精神产品的策划是中国城市建筑从满足物质需求开始到全面关注精神需求的标志性转折。深圳住交会上“苹果社区”的建筑装置作品——《能吃的房子》轰动一时,此作品共消耗了10几吨苹果,不但使深圳水果市场上苹果告罄,同时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苹果社区对新时代城市文化的理解,策划颇具时尚创意。《能吃的房子》将房子有生命、会生长、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等观念传达给消费者,即使受众一时想不到这么深入,作品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人受到触动,这是文化张力和文化商业价值的体现。“观念地产”能使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可看到当代艺术与人的互动,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房地产产品可分功能型和建筑型两类,当大部分市场的房价在5000元以下时,所出现的产品以功能型产品居多,由于成本的限制,它只能单纯地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要,而缺乏建筑文化上的意义。北京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盖的房子“火柴盒”影迹很重,它仅提供最简单的居住空间,而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毫无关联,甚至是“逆反”,不能成为今天城市的表征和景观,甚至使城市文化基因发生变异。因“火柴盒”既不能给城市带来美感,也不具文化表情。而一旦进入“生态建筑型”产品,情况会有所不同,相比于功能型产品,生态建筑型产品主要有两个特性,商品性和作为文化特征出现的作品性。它不但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生态建筑性产品本身所具有的“表情”,和我们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其文化坐标源于现代城市的文化基因。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已进入生态建筑型产品为主的时代,而全国各地房地产产品向生态建筑型产品的转移也是大势所趋,这和日渐推进的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在小康社会,人们不但要有地方住,更求住的好,不但要求住宅产品在功能上满足需要,更要满足精神生存需要。在建设物质小区的同时,也开始建设精神家园。

从观念创新到实际操作,营造新都市文化“精神家园”意境,“观念地产”表述了地产界的文化思考,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展示人的生存状态,是地产借助艺术形式的呈现。用当代艺术形式诠释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以求建筑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但是对人们精神需求和城市文化传承这一概念的确立和肯定,也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西安一家公司开发了“掌灯”项目,其案名释义就是“升起照亮人们精神家园的一盏明灯”,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精神需求的策划和创意。项目采用当代艺术手法,对整个项目的形象塑造和整体营销进行了营造。这绝非一种文化炒作,而是城市的文化营造和文化营销的体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 篇2

根据省、市文明办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手段,营造了浓厚的精神文明创建氛围,形成了一定的精神文明创建声势,为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召开有关部门专题会议,并协调各相关单位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与此同时,由县文明办制定下发了《“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和《各部门文明标识牌明细表》并下发到各单位,对文明标识牌的型号、尺寸、制作的数量及文明用语的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明确提出要把此次活动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文明单位保级、晋级和各党委年终评比的一项重要条件。

我县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全县人民“讲文明、树新风、重道德”的创建热潮,营造了精神文明宣传的浓厚氛围。

1、新闻舆论宣传,增强宣传力度。

县电台、电视台通过开设“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活动专栏,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报道。县电视台在每天早午晚播报新闻之后的三个黄金时段,全屏播出 “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活动宣传标语。

2、网络声讯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

我们积极协调县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公司,利用彩玲、短信、手机报等声讯媒介,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发送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语和创建常识,目前已发送宣传短信4200余条(次),扩大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

3、社会宣传,借力使力。

营造文化氛围 打造精神乐园 篇3

一、衡中学生给我的直观感受

1.衡水一中的学生是行色匆匆的。这里的学生5:30起床。走在衡水一中的校园里,你会看到出操的学生手里拿着一本书,都是跑着上操的,没有一个人迈着方步,先到的或朗读英语课文,或背诵古诗,或记忆公式,到5点48分一声令下开始跑步。你在校园内会看到去就餐和就餐归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路小跑的,衡中学生形象的称之为“跑饭”,学校要求吃饭时间为20分钟。

学生的时间观念很强,学习时间抓得很紧。

2.衡水一中的学生拼命地在学习。记得过去看到关于哈佛大学的一个信条是“竭尽全力地学习”,而不是努力学习,哈佛的学生学到半夜3、4点钟正常,偶尔也通宵达旦地学习,感觉已经很震撼了。而看到衡中的学生的是在高中“三年如一日”地一直都拼命地学习。早晨5点30分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50分就寝,都在竞争中比拼。这里有“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理念,这里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部和部竞争、处室和处室竞争、班级和班级竞争、宿舍和宿舍竞争、老师和老师竞争(竞争管理水平、竞争教学水平)、学生和学生竞争、学生自己的今天和昨天竞争,等等。

学生们都在充满激情地学习,在乐观地学习。

3.学生内心的强大。衡中有高三学生是这样说的:我的升学目标是清华大学,累死我也要死在离清华最近的地方,大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凌厉气势,又似乎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看到这个学生的升学目标,你仿佛看到一个剑客,他遇到最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是对手,但也敢于亮剑,和对手一拼高下。正是有这样的精神,衡中人才创造了奇迹。2013年,衡水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是96人,考入香港等港校的有29人,考入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21人,连续13年处于河北省第一的位置。2011年毕业生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入学是班内67名,到高三的最佳成绩是班内24名,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凭着对理想的苦苦追求,最后考取北大。这使我想起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的话: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又使我想起北京五中的优秀班主任李峰老师说的话:睿智的人大多是有人生目标的。没有生活目标就像是没有航向的帆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触礁沉没。

还有高二学生是这样在记事本中写的:用一年的时间拼得一生的幸福,值了!

我个人发自内心地佩服这样的孩子。

衡中的学生有着一种心理优势。就比如他是鹤,立于鸡群。他认为我就是鹤,你们和我都不是同类,和我不是同一个档次。我比你强一点,那不行,我和你之间应该有一个gap(巨大的差距,鸿沟之意)。衡中学生的心理优势我们每一个考察者也是有贡献的,我们的到访让每一个衡中学子认为他们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克服困难,考试必胜或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

4.衡中学生懂礼貌是自然的事情。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过书不等于受过教育,受过教育不等于有文化。衡中的学生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去激发学生向品行优秀的学生看齐。这里活动丰富多彩,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活动。一年下来衡中的学校活动有50多项。学校就是要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持自省的能力,让体验优秀、体验进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衡中学生现状的成因分析

衡中学生内心强大和心里优势来源于这个独特的校园文化。

1.牢牢地占领住舆论阵地。无论是校外的状元墙,还是校内的博士长廊,教学楼里的星光大道,图书管里的诺贝尔展室和“百、十、一”评选活动都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产生视觉和精神的巨大冲击力。有这么多师兄师姐考上清华、北大,我为什么不能呢?学生的内心就有了一个潜在的目标了。在衡水中学的校园里,你抬眼望去,到处都是激励人奋进的雕塑、图片和标语,以及个性化的励志语言。一进入高二的教学楼,你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的宣传板,上面写着:清华北大需要这些,下面是三十个学生的大照片,他们是期末考试前三十名的学生。衡中人利用每天宣誓、每日一歌、跑操时的口号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永争天下先”的意识,并不断强化。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怎能不上进,不进取?所以每个人都拼命向前、向前、再向前。

衡中在宣传自己的时候是做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字,从而进一步促使学校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前行。

2.服务意识深入人心。我们看到衡中学生的卷子是每套卷子对应有一套答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我是很懂的,这是让学生去规范答题,向规范要分数,也是一种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我们就纳闷这个学校的那么多的卷子是怎么印出来的呢?

在校园里各处室的服务电话是公布在外的,便于学生的联系和部门间的沟通。

学校定期地在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和后勤保障的呼声,并及时作出调整。

在衡中走廊里,有很多杂志供学生阅读,诸如《演讲与口才》、《考试》等杂志,这些杂志大部分源于学习阅览室,一部分是老师捐赠给学生的。这里能看出衡中真正是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想:在爱心呵护下成长的学生必然会有一颗爱心,去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和他人,更愿意将爱心传递下去。

三、启示和展望

1.正能量还需正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标杆,大力弘扬优秀的。而不是因为急于求成而将集体内的不良现象无限放大,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我们集体全是不良现象,无形中孩子们会向后看,感觉我还是很优秀的啊。事实上,这个世界本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真的应该多表扬,少批评;或不批评,多提出希望。大家可以回顾一下陶行知和三块糖的故事,那里面体现的就是正面引导。惟其正面引导才会有正能量。土地要想不让它长草,必须种上庄稼。

2.精细打造巅峰。人说: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的企业文化包含“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细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参观完衡中之后,我有心得,即精细定能打造巅峰。没有打造出巅峰的精细只能说明还是在粗放式经营。我们还需从最细微处入手啊。衡中的做法是练习考试化,自习考试化,可谓精细到极致。

3.大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或班级文化氛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校长。我们学校办学就必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科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打造一流学校,创造一流业绩。埋头苦干,立足本省,面向世界。没有这个决心和豪迈,一个学校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4.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向导,学生是老师最好的参考书。教师努力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起到一个向导、点拨者的角色。做到“五个要让”:即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例如可以在作业中留些“自助型”的作业,语文和英语学科可以选择美文,冠名成“阅读欣赏”,老师不设题、不用批改、不用讲评,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读,作业不搞一刀切。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二中学)

教师要用心营造精神的小屋 篇4

首先, 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是一种职业, 教师也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和事业, 一字之差, 境界迥异。前者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工具, 后者是把教育作为生活的内容。如果教师仅是为稻粱谋, 就会失之于庸俗和肤浅, 心灵容易陷入失望和迷茫中;如果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 我们的心灵就会像鱼儿遇到了水, 被滋润得舒服惬意。也许, 教师对你来说, 并不是最好的事业, 但它可以是“够好”的事业。“够好”也是一种很流行的价值取向———虽不完美, 却能够满足人的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如果追求所谓的完美, 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陷入无休止的悲观和失望中。对待教师这一工作, 也应如此理解。其实, 也许我们本身就不完美, 凭什么要找一完美的工作呢?做了, 就要热爱;不做, 尽早离开。否则, 人生太不划算———一生都要在痛苦和哀怨中度过了。再说, 面对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孩子,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如果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奏响学生的心弦, 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共鸣和回音, 那是纯净透明的天籁之音。有了真正的理解和热爱, 我们的小屋好像是阳光灿烂的花园, 百花怒放, 蜂蝶翩飞, 芳香宜人, 让人心旷神怡;也如皎洁月光下的荷塘, 满池翠绿, 中间簇拥着袅娜开着的或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 微风过处, 飘来屡屡清香, 面对这种温馨祥和的境界, 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意境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和幸福一生吗?

其次, 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是教师能够幸福工作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师从教育的“必然王国”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跨越的条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是教师从顺应教育生活到感受和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过程, 也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得以确认的过程。

最后, 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虽稚嫩但却有个性的思想。

这好像是很奇怪而多余的言论, 我们的精神小屋里, 怎么会没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呢?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小屋里更多的是别人的言论和权威们的思想, 我们小屋的空间已经被填满, 已经容不下我们自己的思想了。而且我们似乎也不愿意或者不屑为自己留下一点精神空间。权威们的声音尤其宏大而响亮, 我们自己的声音早已被淹没了, 我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我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 这正是我们最为可悲之处。

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笛”, 人虽然脆弱, 但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人会思想。可以说, 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在于思想。教师尤其如此。在信息过剩的时代, 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 以披沙炼金, 接纳真理, 远离和拒绝虚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师面对漫天纷飞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别人的再好未必适合自己。盲目的崇拜和学习只会迷失了自己, 淹没了自己。据说, 某位教师很崇拜李镇西, 痴迷于模仿他的课堂教学, 最终未成功而自己却因此发了疯。笔者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名人的东西, 但反对的是食而不化并因此丧失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小屋岂能没有自己思想的光芒?只有具有自己的精神和信念的支撑, 小屋才能变得坚固, 禁受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洗礼, 小屋才会因主人思想的照耀而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和魅力。最终, 小屋如果有幸被改建为华美的精神殿堂, 那则成就了许多教师的美好梦想。

诚如此, 则是教师之幸, 学生之幸, 教育之幸, 国家之幸。■

精神营造 篇5

摘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的建设,领导是关键。本文通过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基层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论证文化工作的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工作领导的建议,从而营造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化;基层;领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提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中指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说明现在,中央和省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尤其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更是重视,应以此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的和谐繁荣,促进社会安宁和进步,先进的文化不占领农村阵地,就会让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不良旧俗在基层沉渣泛起。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越来越迫切需要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解决温饱问题,而且,现在急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科技致富知识和信息等,也急需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急需促进和繁荣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但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突破当前文化建设瓶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1、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整合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资源。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率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农村广播 “村村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2、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农村文化支出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农村的镇、村倾斜,并不断加大倾斜力度。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投入的评估、监督机制,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方向。对农村公共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应进行项目评估,保障项目建设符合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项目建设的公开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采取减免税费等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化。

创设校园礼仪环境营造德育精神氛围 篇6

一、 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造就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而真正铸就人的思想品德的,往往就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应从儿童时候抓起。学校是育人的阵地,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校园独有的群体意识。综观我国的现行学校教育,似乎有些学校过于执著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这会影响学生品行的健全和发展。古语有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今日则言“有才无德是废才”,可见德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如今校园中和社会上往往存在一些偏见,“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还有少数家长奉行“重学业轻品德”的言论,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不利。教育学生不能仅靠课堂上的三言两语,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实施礼仪文化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言行教导,更应该在私底下用规范的日常礼仪文化、言行,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礼仪规范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抓住学校日常礼仪的教导,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用语及礼仪举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师生提供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了营造文明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竞赛(如“争文明之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直观性认识和直接参与意识。

二、制度文化对礼仪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制度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班级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一种和谐氛围,可以让大家养成共同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所以说,制度文化是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合理的制度可以使礼仪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可靠的制度,教育中的每项要求就都会空乏无力。实践证明,文明的礼仪文化可以促进校风、班风的良性发展。综观全局,把礼仪文化作风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制度,从表面上看似乎小题大作,其实它大有必要。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从礼仪入手狠抓德育工作,既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具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人们在校园工作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有助于教师良好品德的塑造,并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起着抑制作用。

三、广泛开展礼仪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礼仪文化的教育作用人所共知:它是无声的思想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构思的向导——构建优雅、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让学校每一处细节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每一堵墙、每一寸地、每一种宣传工具都能为学生服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往往回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后总结道:成功的关键来源于儿童时代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校园中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更能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成长经历得以丰富、思想觉悟得以升华。另外,校园还可以展开一些以日常礼仪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等,尤其可以利用儿童节、母亲节、元旦等系列节目,举办艺术教育成果的汇报活动,贯彻礼仪文化,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设置表演舞台、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提供提升礼仪素养的场所,在全体师生中进行有影响力的宣传。

有序、有效地开展具有特色的“礼仪”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拓展视野、震撼心灵、矫正不良习惯,密切师生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校园环境“助人成才”的主旋律。全体师生在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学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人人受教育”的目标。教师平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礼仪用语习惯的培养:如与家手长分开时说“再见”,在路上遇见同学老师要问好,放学回家要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辛苦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

营造班级精神文化 构建和谐班级 篇7

关键词:精神文化,和谐班级,班级管理

一、确立班级精神目标, 奠定和谐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主任首先要确立班级精神目标, 培养班级精神。我们是中职学校, 学习幼师专业, 班内大多数是女生, 且多来自郊县, 弹、唱、舞、美、讲五项技能几乎空白, 专业基础很差, 且性格内向拘谨, 表现力欠缺。建班伊始我们制定了“挑战自我, 学好技能, 成功就业, 回报父母”的班级精神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 班里学习氛围浓厚。放学后, 声乐、舞蹈教室、琴房、美术教室都是学生练习的身影, 班级不和谐因素大大减少。

二年级第一学期我班部分学生借口文化学习不重要, 出现作业抄袭、考试想作弊的问题。班会课大家通过讨论, 设立了“作业不抄袭———知识很重要, 考试不作弊———诚信我最美”的阶段要求, 及时扭转了学习中的不和谐现象。

二、搭建活动平台, 创设和谐氛围

增强班级凝聚力, 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方面。特别是一个新组成的班级, 学生环境陌生, 老师陌生, 同学陌生, 生活规律起了变化, 心中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孤寂的感觉, 特别需要集体的温暖。此时, 班主任应及时抓住契机, 搭建活动平台, 创设和谐氛围, 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我校来说, 入学伊始最能调动学生们情感, 增强凝聚力的最佳时机就是刚开学9月中下旬的体育节了。我班有43人 ( 女生40人, 男生3人) , 总体上缺乏体育人才。我们提出“团结协作, 赛出风采”的口号。在整个运动会过程中, 大家互相帮助。有的积极参赛, 有的呐喊助威, 有的送去掌声, 有的送去纯净水、巧克力补充体能, 有的拥抱、搀扶赛完的运动员。赛场内外, 温暖涌动, 和谐满满。最为感人是集体项目拔河比赛的情景。一位同学的日记记下了这一片段, 让我们感受一个新建班级体的融合与凝聚。

新建班级,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 就取得全校二十六个班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并获得了精神文明奖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之后, 同学之间关系亲近了, 班级和谐、融洽了, 凝聚力增强了。

平时, 我们根据学生爱好,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强化凝聚力, 为学生的青春剪影增添几笔色彩。

如春天一起爬山, 野炊, 女生节一起做游戏, 元旦一起联欢, 圣诞节一起游岔河、去花卉市场、动物园……

三、师生有效沟通———和谐溢满班级

我感觉这方面成功之处有我的小秘诀———小字条、QQ聊天、班级论坛等方法, 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师生情感升华的纽带。我的每一届学生中, 多数人都收到过我及时写的“小字条”, 上面有我给每个学生写的心里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通过网络能够把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师生和家长联系起来。我充分利用QQ聊天, 电子邮箱、班级空间及时和学生沟通。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 班主任能够准确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班级管理更加民主与科学。并可借助网络资源, 拓展师生的交流话题, 丰富班级管理的手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平时, 同学们有什么困惑、秘密、愿意与老师交流的, 都可以随时写, 通过邮箱寄给老师, 老师再一一回复。 ( 一个班40多个同学呀, 这样, 交流批阅时间, 更多的是“凌晨”) ! 所以, 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班级班风正, 文化氛围浓厚, 学生懂事,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 我经常称自己是幸福的班主任。

这种很“快捷”的及时性交流, 学生们视为“珍宝” ( 她们称之为“心灵沟通站”) 。有的同学把老师的文章打印下来, 视为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 许多毕了业的学生聚会时常提起它。这个空间上的每篇文章都是我和学生心灵沟通的见证。 ( 我们已编辑成册)

四、巧妙化解矛盾, 打造和谐班级

有阳光就有阴霾。任何一个班级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们在做班级工作的时候, 如果能巧妙地借助这些“外力”, 会使班级建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

1. 运用“问题”及时引导

曾经一段时间, 我们班的晚自习很吵, 经常被扣分。我思考之后决定开始“整治”, 但我并没有直接去批评责骂孩子们。左宗棠说: “任何简单的责骂, 都如家鸽, 最终都会飞回自己的家。”我这样告诉他们: “我们的早操令所有人羡慕, 我们的内务卫生可以全校免检, 我们积极劳动的作风, 团结向上的班风,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遗憾的是我们的晚自习很吵。”同学们沉默不语, 低下了头。我接着说: “成为人才 ( 我一直用人才的理论引导我的学生) 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 而是要发自内心主动进攻、锐意进取。我不想做一名合格的‘狱警’每天来看着你们, 因为你们每个人在我的心目中都是未来的人才。换个角度想, 你们将来走入社会, 会有人每天来看着你们吗? 不会的, 靠的还是你们自己, 看你们能否做自己的主人。我不多说了, 我想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得很好。“说了这一番话后, 结果在当天的心灵沟通平台中, 好多学生这样写道: “刘老师, 我们不会令您失望的, 我们是人才, 我们会用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 打造一个奇迹的班级。”

2. 借助教官巧妙化解矛盾

促膝谈心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遇到班里学生出现问题, 找学生交谈, 教师、宿舍都有班主任的身影。可苦口婆心、妈妈般的唠叨往往让学生厌烦, 有时借助外力往往事半功倍。

女生班的问题往往是“小心眼”, 互相之间因一句话而造成误会, 造成不团结。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 女生之间闹矛盾, 反复调解之后效果不明显。我突然想到, 正值青春期的她们特别喜欢军训时的李振伟教官, 就通过网络把这件事告诉给教官。他很快写来一封信, 我把这封信放在了班级空间上, 让大家思考, 利用班会组织讨论, 女生们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发现所谓矛盾其实就是女孩子们的小肚鸡肠, 大家互相原谅了对方。

后来, 李教官还利用外出的机会特别到我们班来, 在大家一起唱歌、聊天, 做游戏, 女生们很快就和好如初。

试想, 如果没有恰当引导, 班级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和谐, 就不会有这么强的凝聚力。

营造和谐校园需要培育“四种精神” 篇8

一、传承文化的精神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高校可从以下两方面培育学生传承文化的精神。

(一)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曾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因此,要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以及为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历史教育使大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激励大学生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大学生传承文化精神的培育,需要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全球化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中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开放自己,积极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不但不会腐蚀我们的民族文化,反而会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创新。”[2]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应教育学生在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要积极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正确区分优秀文化与颓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3]。

二、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就是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查明事实真相,揭示客观本质,掌握变化规律。“务实”就是把“实”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实践、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办事,就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师生应该具备的品格。

高等学校做到求真务实就是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加强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统领全局、勇于开拓、率先垂范、清正廉洁、师生认同的好班子。尤其要依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央《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性文件精神,创造性地抓好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以党的组织建设带动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带动新形势下学校大学精神和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党的作风建设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党的纪律建设带动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和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高校教师而言,衡量是否求真务实的最基本标准,就是要将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身为世范”。通过塑造高尚的师德师魂,锤炼人格魅力,建立职业自信,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求真务实的最好体现就是要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坚持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高度统一起来。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加剧的现实,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关心、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个人狭隘眼界的局限,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4]。

三、海纳百川的精神

海纳百川的精神就是宽容的精神。宽容就是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遇事不斤斤计较,善于理解别人,多找找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在高校中,应对学生进行宽容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宽容精神。

(一)学校要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宽容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空间,校园环境是否和谐影响着学生的宽容意识。学校要高举和谐发展的大旗,“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引领和推动校园和谐建设。学校要避免责难、摒弃规训,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既要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又要利用广播、电影、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道德情操;还要制订有人情味的规章制度,要着力建设更具人性空间的学校管理环境。

(二)教师要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时时有思想的火花产生,对一些离奇的思想观念老师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老师不要强迫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要鼓励多元和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过错多持包容的态度,为学生改正错误构建一个温馨的心理家园[5]。学会宽容人性的弱点,包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则有利于建立较为轻松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学生要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我意识发生扭曲、在人际关系上不换位思考等。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学校、老师要及时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同时学生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与同学或老师多交流、探讨,及时排除心理障碍[6]。

四、公正仁爱的精神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高校要让师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会到公平正义的价值所在,规范自己的行为,内化自身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和谐自我,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7]。

和谐校园应营造公正的氛围,培育师生公平正义的精神。人们只有了解了事情真相和本来面目,才能知道是否公平,高校只有在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才能实现公平。首先,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和扩大各种形式的民主,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其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如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途径。再次,要建立学校领导及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的“阳光制度”,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8]。

仁爱精神是尊重人、关心人的崇高境界,是理解人、谅解人的博大胸怀,是团结人、凝聚人的高尚品德,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支柱,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必须将其发扬光大。

仁爱精神的培育,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高校要广泛开展献爱心活动,引导学生热心于关爱弱者,使弱者深切地感受到学校与同学的关照和温情,同时,也使强者获得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途径,达到强化大学生的“仁爱”意识[9]。其次,进行“仁爱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如何爱世界,爱他人,树立一种责任感。鼓励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10]。再次,运用正面典型、同伴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高校应该多多挖掘、树立这样的典型,言传身教,这样的教育、引导效果比单纯的说教要显著得多[11]。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蒋礼文.浅谈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5).

[3]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杨德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三要素”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5]王红涛,张好徽.试论高校大学生宽容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4).

[6]刘利.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10).

[7]张玉春.用制度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校园[J].发展,2007,(7).

[8]孔君素.公开才能公平公平才能和谐——浅谈建设和谐校园的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 (6).

[9]李尚益.论当代大学生的品格培养[J].文史博览(理论),2007,(1).

[10]黄耀忠,黄舟倩.和谐社会呼唤仁爱精神——学习洪战辉有感[J].中国教育导刊,2006,(11).

精神营造 篇9

场所精神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罗马,他们认为“凡是独立存在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和守护神,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随人和场所,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性和本质”。1980年,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阐述:“场所精神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具象的方法表达。比如说:铺地的材质,建筑的形态、颜色,房子的高低,山的形状,水的声音,风的味道,甚至是阳光的强弱,这些都是构成“场所精神”的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矿山公园的“场所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气氛,是一个“精神的地方”,通过矿山公园建设寻找独特的精神和独特的氛围,是矿山开采过程中驻留在本地区域,根植于这片土地,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与情感的提取与注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与自然、与历史纠缠在一起的,留有着人的思想、情感烙印的“心理化地图”。所以在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寻求营造场所精神,建构集体记忆的新的表达形式尤为重要。

2. 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场所精神的要素提取

2.1 场所社会要素特征

大同被称为“煤都”,晋华宫矿是同煤集团最大的现代化矿井之一,距大同市12.5公里,自1956年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1.65亿吨,为大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1年,为促进枯竭矿山转型,建构矿区集体记忆,同煤集团将南山的一处荒废矿井改造开发为“煤都井下探秘游”,并因此于2005年成功申请成为国务院首批的28座国家矿山公园之一;2009年,为修复云冈石窟周边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晋华宫矿山公园对地上部分进行改造。目前,公园内已有煤炭博物馆、工业遗址区、石头村、井下探秘区、晋阳潭六大景区,景区中生态治理与产业相结合,创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环境,对构建工业地段的城市文脉分支和集体记忆营造起到极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2.2 场所自然要素特征

晋华宫矿位于大同煤田东北边缘,井田面积约28.5平方千米。矿山公园北临武周山,东靠马武山,地处十里河狭长谷地,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公园整体呈由南向北的上升趋势,靠近南山方位因煤矸石堆积,成为与云冈石窟对望的地势制高点,是周围俯瞰云冈石窟全貌的最佳位置。2010年6月,为配合云冈旅游区的建设,南山井矿关闭并进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其改造基本尊重保留原有的场地文脉和肌理。截至2013年末,已完成矸石山绿化治理近40万平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同时,采煤留下的矿井水经过专门的处理,改造成了水面面积1.2万平方米的“晋阳潭”。

2.3 场所人文要素特征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基本停产的晋华宫矿南山综合区,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公园地下部分是保留完好的煤矿作业现场,地上北部内保留原有的如选煤楼、钢缆牵引塔、洗煤楼、传送带等煤炭工业旧址和地面生产遗迹;南部是“石头村”,“石头村”的主体是村落,外围是矿工的生活场所,其中设有矿长室、调度室等日常生产生活的空间。这些人文要素的保留,使游客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这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场所映像,同时由于晋华宫矿对大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从而使游客产生对此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 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中体现场所精神的要素营造

矿山公园的场所精神营造若要体现其特色,就要从矿山公园本身的历史和周边环境入手。晋华宫矿山公园的设计结合了场地地域文脉,巧妙借助并利用周边山水及人文景观,使场地与城市建立起一种联系,体现地域性和本土性,实现矿业遗产、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开发,促进了大同的旅游业发展。

3.1 社会和自然要素的场所精神营造

3.1.1 煤炭博物馆

为了系统地展示煤的形成、开采、利用,大同地区的煤文化以及同煤集团的发展情况等历史社会发展背景,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中建有煤炭博物馆,馆内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法,以时间顺序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使公众对大同煤矿资源有较全面的认知。同时,多元化的表达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对非物质形态的工业遗产的传承和普及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煤炭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充分地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博物馆造型来源于煤块、煤粒与煤矸石的组合,并从燃烧的煤炭中吸取灵感来设计博物馆的开窗及灯光,使其成为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和同煤集团的地标。

3.1.2 煤矸石山

为改善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设计者对煤矸石山进行改造:在生态方面,将煤矸石山作为大地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运用自然元素改变或重构景观空间,以植被恢复为导向进行生态重建,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在景观面,沿山脚向山顶建设100米长的栈道,山体外围采用石笼墙设计,充分体现矿业特色;煤矸石山顶视线开阔,地形平整,设计者在此设置“仰佛台”,“仰佛台”的取名也来自于大同地区“煤文化”与“佛文化”的结合。游客在此不仅可俯瞰整个矿山公园,也可看到蜿蜒流淌的十里河以及远处云冈石窟的全貌,使游客拥有特殊的感官享受。这样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增加了景观层次,延续历史环境与自然的亲和感,也为场所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3.2 人文要素的场所精神营造

3.2.1 工业生产工具

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中设有专门的工业遗产展示区,主要将工业生产生活中用于采掘、装载、运输等生产活动遗存的器械、设备和工具等可移动工业遗产原真性集中陈列。机械设备是工业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其用作矿山公园的硬质景观,无论是完整的工业遗产,或者只是一个局部,甚至只是一个残留的片段,都能成为营造矿山公园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客观、朴实的陈列展示,充分尊重场地的历史和文化,以达到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3.2.2 工业生产遗址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以“井下探秘”的模式对工业生产中遗留的矿井进行了开发利用,主要景区建在地下约150米处,景区保留了原有的基础结构,还设有宽阔的巷道、独特的通风设施等。矿井内景观全部沿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和机械,考虑到人的参与与体验,使游人亲自探寻矿业和地质文化,将工业化的尺度向人性化转变,创造具有煤炭文化特色的趣味性活动空间,使游客在参观游乐的同时拥有场所的归属感。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保留了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是对历史和工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煤炭文化影响下空间职能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待,实现了对文化遗产最直接、最客观的传承,充分地尊重场地的灵魂并使场地的文脉得以延续。

3.2.3 工业建筑遗址

矿山公园中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需要进行原真性保护,必要时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保护修缮,包括南山运煤传送带、钢缆牵引塔等,这些工业建筑与生产工具的结合,完善了场所的历史感,并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充分体现人与历史之间对话的愿望。

对于价值不是很高的建筑物,设计者通过对其外表进行修饰,将“新“的使命合理地移植于“旧”中,使其变化和延续,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记忆在发展中延伸并促进场所精神的再生。如矿山公园中对“石头村”的改造,设计者在保留原有建筑和历史旧貌的基础上,提炼一系列建筑材料和生活区遗址作为景观设计元素,改造成的反映矿山居民生活的特色区,供游客游憩拍照。“石头村”内的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并配套餐饮、娱乐等设施,游客可在此休憩,同时体验矿工的生活环境。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激活了废旧工业建筑景观,强化了矿山公园的场所感和仪式感,成功地构建了工业地段的文脉分支的城市意象。

3.2.4 景观小品

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亮点,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会成为整个环境的点睛之笔,能够较直观地表达场所的精神特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入口广场有一座的“煤魂”纪念碑,碑身由一块乌黑的巨型煤炭构成,隐约塑造出一个矿工的侧脸,象征着煤矿工人、煤炭工业如同煤炭本身一般“燃烧自己,奉献光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碑座上刻有煤的形成、发现、使用等内容。纪念碑将矿工形象融于山石,通过视觉震撼来弘扬相关的工业文化,向游客传达场地自己的记忆,加强人与空间的精神对话。

工业废弃物与好的创意相结合,将会获取新的生命,使其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性。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对工业废弃污的利用随处可见:景观墙的设计用料取自矿山的煤矸石,设计者将石块堆砌并通过钢铁加固形成石笼;同样,园区内标示系统的制作也具有浓厚的工业风格,设计者以红砖为牌,提取运用工业符号,再以锈迹斑斑的铁板加以装饰和点缀,运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和形式,来满足新功能需求,用全新的设计手法诠释场所精神。

4. 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公园的场地内保留着生产区的全部厂房构建筑物以及生产设备,另外矿业开采历史也给这块土地添加了浓厚的人文背景,以上二者共同构成了场地的基本环境特点。设计中要充分重视保护矿山公园景区内的工业遗产,通过挖掘和提取场地现有元素,准确把握场地的物质记忆和集体记忆,以工业遗产的不同形式的表达营造场所精神,突出体现基地历史的“可识别性”和城市环境的“可意向性”,打造最符合场地条件、特色鲜明的园区环境,使枯竭型矿山的转型成为可能,也使游客在参观娱乐的过程中体验到曾经工业时代的辉煌,汲取工业精神,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并深化人们对这段特定历史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杜青松,武法东,甄世民.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新进展[J].资源与产业,2010(5):106—110.

[2].温冰,周建伟,王永辉.国外矿山公园建设的启示[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6):82—98.

[3].李军,李海凤.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08(7):136—139.

[4].高海,富中华,吕仕儒大同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12)92—96.

[5].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1.5.

[6].朱鹏飞.卿贵华等.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40.

[7].钟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O].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6.

精神营造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科学, 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 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因此说, 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学的专利, 数学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思想, 数学教学同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新课程教学理念赋予数学新的使命, 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技能, 更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

一、立足学科特性, 彰显人文关怀

学科教育在于培养人的智慧, 发扬人性, 提升人的精神, 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一提到数学教学, 人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注重应试技巧;一提到人文素养, 人们往往更多地认为那是人文学科语文、政治、历史老师的任务, 与数学学科毫无瓜葛。正是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 导致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演变成了枯燥的解题、乏味的测试、无边际的题海, 我们的学生都厌恶数学, 冷漠数学, “数学”成了罪人。“数学”本没有错, 错就错在数学教学人迫于应试的需要, 教学功利性太强, 忽视了数学在思想方法、精神品质、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忽视了数学作为大众文化的教育价值, 忽视了数学在传承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经说过:“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可见, 数学中充满了美。仅就新教材而言数学中蕴含的美俯拾即是:美的形式, 美的理论, 美的结果, 美的思想方法。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用“美神”维纳斯的形体等让学生感受和谐美;讲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最近科学家发现:蛇的运动轨迹完全符合正弦曲线;大雁在空中飞行排成非常漂亮的“人”字形, 其所形成的角正好是天然钻石一角的二倍, 非常准确, 还有每只鹦鹉螺, 无论来自那一个海滩, 其螺旋弯曲的精度必定丝毫不差, 这种不可思议的精确生长模式, 被数学家称为“完美的对数螺线”, 可以借助这些科学前沿消息, 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的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这些美,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人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和信念端正”。数学正是由于它所蕴涵的丰富的美, 使它在成为“思维的体操”的同时成为“心灵的体操”。因而19世纪数学家J·J·西尔维斯特指出:“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能把人类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H·比林斯利曾经说过: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 但却没有哪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

初中学生处在生命生长发展的特殊阶段, 需要大人关心和引导, 在大人的心目中, 这些学生们似乎是无知无能的, 总想把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他们, 而不是对他们生命活动本身加以引导, 没有把握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样致使他们长大后, 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与困难往往束手无策, 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 这和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教学上, 老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二、注重情感体验, 形成审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数学课堂充满着美好情境的人文精神, 教师除了要有较为高深的数学造诣外, 还需用文、史、哲、艺术等知识来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中外科学大师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 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华罗庚酷爱文学, 是个出色的诗人。王梓坤院士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提倡把数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 艺术可以激发创造思维。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同时又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意境何其丰富, 当我们去理解诗意, 品味诗境的时候, 个人气质自然得到了升华。通过文学作品的浸染, 会使我们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境遇, 生出平常之心, 保持闲庭信步, 懂得运用智慧与幽默去点拨迷惘的心门, 通过各种教育心理论著的洗礼, 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看似幼稚的问题, 以沉静的心态对待, 做出换位思考, 从而使课堂在和谐互动的气息中生长智慧, 使师生之间获得亲密无间的课堂享受。作为数学教师要懂得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磨练出敏锐的思辩能力, 能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演绎精彩, 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 把枯燥的内容演变得“脉脉含情”, 把艰深的原理变得“平易近人”, 把习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教师还应当通过数学思维的激发和数学文化的濡染, 使学生逐步获得“深入思考的意识, 不断追问的习惯, 奇思妙想的胆略”, 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发现, 用头脑去思考。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自己个性的见解, 能自由“放牧”独立的思想, 获得敏锐的生活视眼, 让他们“自在娇莺恰恰啼”。

数学美除了数学问题所提示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等, 还应该通过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数学美, 使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欣赏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

如当天气气温在23℃时, 人们会感到舒服, 是由于23:37 (体温) ≈0.618, 可见黄金分割在生活中也是那么的和谐;二次三项式ax2+bx+c当值为0时便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当出现变量y=ax2+bx+c时便为二次函数。

在ax2+bx+c=0中△>0时, 有两根x1、x2, 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因式为a (x-x1) (x-x2) , 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x1、x2。可见, 事物是和谐地联系着, 这样的美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丰富想象, 愉悦情调, 涵养道德的目的。

就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 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 其他学科由于数学的参与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这种完美结合, 体现了现实世界和谐统一。

美, 人皆爱之。数学美不象鲜花, 也不象五彩缤纷的图案那样触目明感, 它的美, 美在内涵。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以美激情, 以美求真, 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对称性, 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德国的数学家就说过:“美和对称性紧密相关”。等腰三角形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利用对称性, 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边、角上的性质, 并可把它简单归纳为:等角对等边, 等边对等角。我们在感受几何图形对称美的同时, 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美。

三、着眼未来教育, 致力生涯发展

朱永新教授指出: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 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 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而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是只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对学生种种能力的培养,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一堂《切线的性质》公开课上, 我通过归纳后, 得出了切线的三个性质, 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切线的三个性质书本上排列有问题, 应把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放于首位 (原来是第二点) , 并说把半径改成“经过圆的线”更妥当。我及时地给予鼓励, 课后与听课老师还交流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应十分肯定学生的这种批判性, 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 是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的结晶, 研读它的发展史会使我们思想得到启迪, 精神受到享受, 可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数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极具教育力的、生动的德育教科书。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是一个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屈不挠、激流勇进的故事, 也是一个献身精神、敬业精神的故事, 更是热爱祖国、造福人类的故事。实践证明, 学生对科学史和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 这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给予青少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 在进行科学史教育时, 不能仅停留在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之类上, 而应着重介绍中国科学家的长处和短处, 以及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 不搞民族狭隘主义。

“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依据这一课程改革新理念, 现行新课程教材体现与渗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每章都安排有一至两篇阅读材料, 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 教材中的每一副插图也都经过精心设计, 寓意深长, 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 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的素材, 教师一定要好好渗透和挖掘, 才能彰显数学的育人功能。此外习题的编选要关注国计民生: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水土流失、大气质量、绿化造林、保护母亲河、物价、税收、工资、医保等,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 增强忧患意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求知欲, 有利于展现数学的广泛性和应用性, 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 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献身科学,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 适时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调动起来, 各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上一篇:艺术正义下一篇:远端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