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2024-09-02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精选十篇)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1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4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此次研究对象。240例患者中有男性116例,女性124例;患者年龄在3~72岁;样本来源:外科90例,内科86例;皮肤科64例。

1.2检验方法:

使用真空采血管对患者予以采血,取血后将采血管反复颠倒8次,使血样混合均匀,所有样本均保证在采血后两个小时予以及时检测。需要复检的样本需先进行推片处理,然后进行瑞氏染色处理,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复检。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复检的概率,并分析复检样本的来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血常规检验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通过(n,%)来表示,利用卡方进行检验,只有满足P<0.05,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 结果

血液样本总复检率为42.50%,其中内科占20.42%,外科占4.16%,妇产科占6.67%,儿科占11.25%。内科与儿科复检率要明显高于外科与妇产科。

3 讨论

血常规是常用的一种临床检验方式,其结果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血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检验率,因此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检验结果有误可能会贻误病情,延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机,有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二次复检,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影响了其它诊治工作的展开,本次研究中的复检率达到了42.50%。因此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经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血常规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患者的实际情况:

血常规检测对血样中血细胞完整性的要求较高,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血细胞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患病情况、药物的使用情况等[1]。

3.2 试剂的选用:

在对血样予以检验前需要使用抗凝血剂进行预先处理,不同类型的抗血凝剂会多检验的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在血样中抗凝血剂占有较高的比例,那么血样中的血小板就很容易发生肿胀崩解,而分叶则会消失、中性粒细胞则容易发生肿胀;如果抗凝血剂占有较低的比重,那么血样中则很容易有血块产生,将检验仪器的通道阻塞,进而降低检验的准确性。有研究认为,当EDTA在血液的比例达到1.5mg/L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最高[2]。

3.3 仪器的精准性:

目前使用的血常规检验仪器多为全自动化的血压分析仪,这样能够减轻检验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高检验效率,但是仪器的性能会对检验的准确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仪器长时间没有进行校对或校准物不配套,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结果的错误。

3.4 操作的规范性:

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样的采集、保存以及送检过程上。如果血样没有及时送检或者保存不当,则很有可能导致血样被污染或者发生溶血等情况。

针对上述原因分析,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医护人员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在进行血样采集时要保证采集位置皮肤的完整性,保证操作的无菌化,避免注射器中进入空气,在检验中要选择合适的抗凝血剂,比例要适中,血样送检要保证在采集后的两个小时内完成。另外还应当在采集血样前对患者的病情、基本资料等进行问询,保证检验的有效性[3]。

4 结语

血常规检测在医疗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准确性影响着疾病的诊治,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因此应当对检验行为予以规范,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4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的复检率达到42.50%,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实际情况、试剂的选用、仪器的精准性以及相关操作的规范性。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问询,对仪器、试剂进行检查,并对自身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淑杰.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979-6980.

[2]李凤琴,崔凤才.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74-7775.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篇2

【关键词】血常规;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0-02

在临床诊断中,医护人员为了进一步确诊病况,常常进行血常规检验,此外,临床上常见的检验还有尿常规检验、便常规检验,但是血液常规检验却是运用最寻常的一个项目,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必须将其进行最大可能性的排除,才可得到理想的检验结果,从而提高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規检验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20-45岁,平均年龄(30.15±7.31)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采血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50患者均进行静脉采血,静脉血从患者的肘部抽取,每个患者都抽取两份,在完成血样采集之后,将一份血样进行检验。另一份血样向其加入抗凝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处理下,进行血细胞分析,从而总结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试剂因素:由于血样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进行抗凝处理,这样可较少对检验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当血液所占比例比较大时,在血液当中会看到有细小的血块出现,对检验结果稍有影响,当血液比例比较低时,则会严重影响到检验结果[1]。除此之外,血液经过EDTA抗凝处理之后,多数细胞受到影响发生改变,并且血小板会发生崩裂以及肿胀等现象,这样一来,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必然不准确。

仪器因素:一般情况下,进行血常规检修时,会采用的仪器是血液分析仪和血细胞分析仪,这两样设备。检验当中采用血样分析仪可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避免由于标本人因素带来的误差,但是在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时,需要进行校准,校准通过校准物进行,配套的校准物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少误差,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配套好的校准物,因此,检验受到影响[2]。

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患者的年龄、精神状况、性别以及在检测期间所服用的药物都会影响到检测的结果,此外,血液采集时间和季节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为因素: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医护人员的动作速度以及注入的次序等,都会致使血液还没开始进检测时,在空针里就开始凝固。当血液放置到试管中后,进行轻轻的摇晃,摇晃时可能会时间不足,或是抗凝剂和血标本没有得到充分的摇匀,加之送去检验时不及时,有所拖延。另外,在进行输液前采血时,需要连接硅胶管,硅胶管长度过长,导致凝血产生,并且采血所采用的针头比较细,这一些列的因素都会导致结果不理想。

1.3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有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3讨论

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各大医院都非常重视血常规检验工作,但是由于受到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3]。面对这系列的影响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才行,首先,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至关重要,根据多数资料表明可知,在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检验结果偏差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应让操作熟悉,并且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检验,在完成采血之后,快速的将枕头取下,将其在手中滚动,并摇匀,将抗凝剂和血标本相互混合,轻轻摇动,避免血细胞受到损坏,并在第一时间里将采血送检,进行检验[4]。其次,要在适当的时机里进行采血,因为患者的运动状况、精神状况以及在检测期间所服用的药物等会对检测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在适合的时机例进行采血,从而降低误差,嘱咐患者在进行采血前不可做激烈运动,例如打篮球、跑步等,若是在冬天进行采血时,要给患者暖和身体后再进行,从而减少误差,获取理想的检测结果。最后是进行校准,医院要每时每刻对血液分析仪进行保养,一般按照月保养、周保养以及日保养进行,然后在配套的校准物下对所采用的仪器进行校准,不可采用不配套的校准物。但是,现如今大部分血细胞分析仪都不具备配套的校准物,为了达到理想的检验目的,面对此类情况,需要是使用二级标准血细胞分析来定制血液,并将其作为自身的校准物,还有很多医院采用的是检测系统,这样便可对仪器做校准工作。本研究给予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为探讨得出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有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可见,临床上血常规检验需要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可获取准确的检验结果[5]。

综上所述,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完善各项制度等,才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4(1):46.

[2]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55.

[3]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11,19(11):79-80.

[4]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冲国医药指南,2011,9(14):8-9.

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 篇3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到2015 年8 月临床生化常规检验结果9000 例次, 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误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经整理与分析发现9000 例次中有58 例经复检后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存在偏差, 约占0.64%,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严重溶血、血液采集方式以及实验室因素中标本处理不当等方面, 分别为9 例 (15.5%) 、8 例 (13.8%) 及41 例 (70.7%) 。

1.2 方法

对58 例存在结果误差进行复检, 随机抽取3 个方面因素各4 例, 分为Ⅰ、Ⅱ、Ⅲ、Ⅳ等4 个标本号, 对比分析各标本号复检结果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严重溶血因素与复检结果比较

4 例严重溶血与复检后在钾、肌酸激酶以及乳酸脱氢酶等方面的检验结果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血液采集方式结果比较

4 例输液侧采血和对侧采血后在血糖、钾以及钠等方面的检验结果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标本处理不当的结果比较

4 例纤维蛋白未析出和析出在糖、尿素以及氯等方面的检验结果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各科最常申请的检验项目之一,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 判断疾病。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 一般先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筛查, 如结果异常, 则进行必要的其他方法如手工显微镜检查等的复核, 最终发送准确的化验报告单[3]。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 诊断是否贫血, 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另外, 有些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5]。本组资料显示, 影响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主要出现检验的过程中, 如检验操作人员的情况、实验室的因素。因此, 在进行常规检验时要积极控制这些不利的因素,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而提高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血液常规检验结果误差与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血常规检验9000例次, 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误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整理与分析发现9000例次中出现较大误差约占0.64%,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严重溶血、血液采集方式以及实验室因素中标本处理不当等, 经过分析, 随机抽取三个方面因素各4例, 对比分析各标本号复检结果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各种因素主要出现在检验过程中, 因此检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这些不利的因素, 提高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向小红, 陈杰, 彭小倚.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策略解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11) :184-185.

[2]刘雄婧.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18) :2511-2513.

[3]付俊玲.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1) :55-56.

[4]高兰香.浅谈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35) :172.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采血方法;化验结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97-02

血常规是体检、疾病诊断中的基本检验项目,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预测提供重要依据[1],因此,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也是临床检验的基本要求。本文,笔者对比静脉采血、末梢采血常规检验结果,旨在为采血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00例,研究对象分别行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将两份血样送至检验科。本组体检者年龄29-70岁,平均(37.2±2.8)岁;男124例,女76例;体重46-67kg,平均(57.2±4.4)kg;BMI指数19.22-24.44kg/m2,平均(22.56±2.35)kg/m2;研究排除了具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用两种方法采集血样,采血前研究对象应禁食12h以上、并在空腹状态下于次日晨间7:00-8:30完成采血。皮肤消毒应用75%医用酒精,末梢采血时首先固定受检者指尖、并揉捏3-6次,使用末梢采血针迅速完成穿刺,收集指尖创口流出血样,采血量约100μl,转移至K2-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子弹头离心管。静脉采血部位选择前臂肘静脉正中,采血量在0.8-1.2ml间,转移至K2-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将血样混合均匀,在采血后2h内完成血常规检验,检验设备为迈瑞BC-5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记录、统计并比较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观察指标及正常参考值范围为WBC:4-10×109/L;RBC:3.5-5.5×1012/L;Hb:110-160g/L;PLT:100-300×109/L;Hct:男,40%-54%,女,37%-47%;MCV:80-100fl;MCHC:320-360g/L。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由SPSS12.0统计学软件作独立样本t检验,P<0.05提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健康者的静脉采血检验结果中,WBC、RBC、Hb、PLT、Hct、MCV、MCHC平均值分别为(5.49±1.07)×109/L、(4.23±0.48)×1012/L、(127.70±12.38)g/L、(195.20±26.08)×109/L、(39.81±3.68)%、(94.55±6.04)fl、(320.80±8.04)g/L;其末梢采血检验结果中,WBC、RBC、Hb、PLT、Hct、MCV、MCHC平均值分别为(6.02±1.19)×109/L、(3.88±0.57)×1012/L、(118.21±13.06)g/L、(171.62±29.68)×109/L、(37.66±3.97)%、(97.12±5.86)fl、(313.69±9.03)g/L,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末梢血,WBC,t=-4.684,P=0.000;RBC,t=6.642,P=0.000;Hb,t=7.458,P=0.000;PLT,t=8.440,P=0.000;Hct,t=5.617,P=0.000;MCV,t=-4.319,P=0.000;MCHC,t=8.316,P=0.000)。与末梢采血检验结果相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上述指标更接近正常范围(F=5.592,P=0.000)。

3 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的必要项目,血常规异常可提示炎性疾病、贫血病、血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大量研究提示,采血方式的选择可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安全、快速、合理的采血方法,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正确性,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参考[2]。在诸多采血方法中,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及末梢采血是临床应用的三种方法,其中动脉采血并发症多、采血过程相对复杂,在临床中应用受到限制;而末梢采血部位可选择耳垂、指尖,虽安全、快速,但采血时需按压、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大、疼痛较为明显、容易将局部组织液压入血样、影响正常细胞形态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3];相对而言,静脉采血操作简便、疼痛小、采血量多、不受环境影响、血样循环性好,已经成为了血常规检验首选采血方法 [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RBC、Hb、PLT、Hct和MCHC水平明显高于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P<0.05),而静脉采血样本的WBC、MCV值则明显低于末梢采血(P<0.05),静脉采血检验结果上述指标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

综上,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建议临床尽量选择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参考文献:

[1]黄玉华.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5):48-49.

[2]谢招香.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3):167-168.

[3]宁博.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173-174.

探讨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篇5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20~45岁,平均年龄(30.15±7.31)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采血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50患者均进行静脉采血,静脉血从患者的肘部抽取,每个患者都抽取两份,在完成血样采集之后,将一份血样进行检验。另一份血样向其加入抗凝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处理下,进行血细胞分析,从而总结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试剂因素:由于血样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进行抗凝处理,这样可较少对检验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当血液所占比例比较大时,在血液当中会看到有细小的血块出现,对检验结果稍有影响,当血液比例比较低时,则会严重影响到检验结果[1]。除此之外,血液经过EDTA抗凝处理之后,多数细胞受到影响发生改变,并且血小板会发生崩裂以及肿胀等现象,这样一来,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必然不准确。

仪器因素:一般情况下,进行血常规检修时,会采用的仪器是血液分析仪和血细胞分析仪,这两样设备。检验当中采用血样分析仪可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避免由于标本人因素带来的误差,但是在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时,需要进行校准,校准通过校准物进行,配套的校准物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少误差,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配套好的校准物,因此,检验受到影响[2]。

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患者的年龄、精神状况、性别以及在检测期间所服用的药物都会影响到检测的结果,此外,血液采集时间和季节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为因素: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医护人员的动作速度及注入的次序等,都会致使血液还没开始进检测时,在空针里就开始凝固。当血液放置到试管中后,进行轻轻的摇晃,摇晃时可能会时间不足,或抗凝剂和血标本没有得到充分的摇匀,加之送去检验时不及时,有所拖延。另外,在进行输液前采血时,需要连接硅胶管,硅胶管长度过长,导致凝血产生,并且采血所采用的针头比较细,这一些列的因素都会导致结果不理想。

1.3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有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各大医院都非常重视血常规检验工作,但是由于受到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3]。面对这系列的影响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才行,首先,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至关重要,根据多数资料表明可知,在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检验结果偏差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应让操作熟悉,并且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检验,在完成采血之后,快速的将枕头取下,将其在手中滚动,并摇匀,将抗凝剂和血标本相互混合,轻轻摇动,避免血细胞受到损坏,并在第一时间里将采血送检,进行检验。其次,要在适当的时机里进行采血,因为患者的运动状况、精神状况以及在检测期间所服用的药物等会对检测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在适合的时机例进行采血,从而降低误差,嘱咐患者在进行采血前不可做激烈运动,例如打篮球、跑步等,若是在冬天进行采血时,要给患者暖和身体后再进行,从而减少误差,获取理想的检测结果。最后是进行校准,医院要每时每刻对血液分析仪进行保养,一般按照月保养、周保养以及日保养进行,然后在配套的校准物下对所采用的仪器进行校准,不可采用不配套的校准物。

综上所述,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完善各项制度等,才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4(1):46.

[2]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55.

关于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策 篇6

1 人为因素

1.1 标本的采集

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根据各类文献报道[2~4], 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 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 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 (1) 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 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 (2) 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 (3) 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 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 (4) 采血时应定位准确, 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 (5) 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 (6) 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 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 (7) 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 第1滴血擦去不用, 采用第2滴血; (8) 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 容易出现微凝块, 可能阻塞血细胞仪;血液比例过低, 抗凝剂相对过剩, 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 导致结果不准确[6]。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

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 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 必须采取保存措施, 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 (室温) 检测, 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 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 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6]。

2 生理因素

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 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 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进食、喝水后, 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 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 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 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 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7]。

3 仪器因素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 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类和五分类两种, 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 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 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 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稀释倍数过低, 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 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 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8]。

4 试剂因素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 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 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 外观有无变化, 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 第1次数据不用, 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 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 如质量不好, 可造成溶血不完全, 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 血红蛋白偏低。另外, 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 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6]。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 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 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 消灭过失误差, 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 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 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8) :483~487

[2]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重庆医学, 2006, 35 (18) :1694~1695

[3]陈兴章, 柴富萍.白细胞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02

[4]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00~350

[5]马洁, 陈丹霞, 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8) :535~536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7

1 血常规检验质量常见的影响因素

1.1 患者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在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检验时, 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一样。另外, 患者自身的用药情况和气候环境的因素都有可能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一些极端天气, 骤冷骤热之后, 患者体内的WBC一过性的数量就会增多。如果患者在进行血样采集之前做过剧烈运动, 那么检验的结果就会显示血液的浓度收缩。所以在进行血样采集之前, 不能进行剧烈活动, 如果天气较冷, 则应该在患者感觉暖和之后再采样。

1.2 检验试剂的影响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 血液必须要先进行抗凝处理。目前, 我国大多都是将EDTA盐作为抗凝剂使用, 因为这种试剂能将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虽然EDTA抗凝剂对血液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并不代表没有影响。一方面, 添加剂剂量的多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必然的, 如果添加剂加入的剂量很少, 使得血液的比重增加, 那么血液就很有可能出现一些稍微凝结的血块, 影响检验的结果。另一方面, 血液中加入EDTA抗凝剂之后, 白细胞的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中性粒的细胞变得肿胀, 分叶逐渐消失;血小板也会出现肿胀并崩裂, 导致很多血小板碎片的出现等。

1.3 检验设备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时, 所使用的设备就是血细胞分析仪, 准确性较高。但还是有一些因素会对检验准确性造成影响。比如在使用该仪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时, 需要使用相应的参考物对仪器进行校准。有一些不太规范的血液分析仪缺少与之相应的参考物, 就会造成仪器校准的误差, 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1.4 人为因素的影响

(1) 在对患者使用多个采血管同时进行血液采集时, 采集人员的动作不够迅速, 或者是在进行样本入管注射时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 就会导致血样样本凝固。 (2) 血液样本在注入试管之后需要摇晃均匀, 否则血液不能和抗凝剂进行充分的混合, 也会造成血液样本的凝固。 (3) 血液样本采集完成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送交检验科进行检验, 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4) 没有选择正确的血样采集时间, 例如在静脉注射之前进行血样采集, 那么在针后就需要连接一根长度大约为10厘米的硅胶管, 这样就可能因为血路太长导致血样出现凝固。 (5) 进行血样采集的针头太细, 容易导致溶血现象, 从而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主要方法

2.1 正确选择合适的血样采集时间

因为患者自身的生理指标, 例如活动情况, 精神状态, 血样采集的时间都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就需要正确地选择合适的血样采集的时间。通常情况下, 如果患者并非急诊, 只是进行常规检查, 就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采集, 以免因为自身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影响检验的结果。同时, 不能在患者进行剧烈的活动之后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同时, 在冬季, 采集血液样本的正确时间应该是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之后, 将气候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正确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血样采集

过去, 临床上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的身体部位有两个, 一个是手指采血, 还有一个就是静脉采血。经过石红梅[3]的研究表明, 在手指上的小动脉采集的血样和静脉采集的血样相比, 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都低于静脉样本的检验结果。这种差异性在对血样使用血液分析仪的时候体现的就更加明显。鉴于这种结果, 所以目前进行血样采集时, 都是在患者的静脉中进行抽取。现在有很多文献有已经注明,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 最好以静脉血作为标本, 这样才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手指血属于末梢毛细血管血液采集样本中和静脉血样本差异最小的一种, 而且其性质相对比较稳定[4]。

2.3 采集人员要熟悉血液样本采集的流程, 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降低人为因素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血人员要求一针见血, 采集完成之后要马上拔下针头, 用最快的速度注入抗凝剂, 然后将试管放在掌心来回搓动, 轻轻摇晃, 让抗凝剂和血液混合均匀, 或是给试管加塞之后, 上下颠倒6-8次。需要注意的是, 在摇晃中动作一定要轻柔, 千万不能用力太大, 避免对血细胞造成破坏, 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5]。而且血样采集完成之后需要马上送检, 避免放置的时间太长而影响检验结果。

2.4 对检验的仪器进行定期保养和校准

血液分析仪需要进行定期保养和校准, 根据保养周期的长短, 我们可以分为日常保养、周保养和月保养三种方式。在对血液分析仪器进行校准的时候, 必须使用与之配套的校准物, 并严格按照校准的标准进行操作。对于没有配套校准物的血液分析仪来说, 就需要使用达到二级标准的血细胞给分析仪进行校准, 或者是为检验系统性能而定制的新鲜血液进行校准[6]。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 笔者从中选择了四种比较常见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了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血常规检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保证血液标本的高质量, 将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娜.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22:115.

[2]李雪莲, 邹永红, 路路.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09:2607-2608.

[3]石红梅.影响血常规检验标准化操作的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32:212-213.

[4]杨馥彦, 邱少雄, 黄江玲, 等.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09:157+159.

[5]章海军.探讨分析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0:4780-4781.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检验科2013年3月以来的2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血液样本均采用XE-2100D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日本SYSMEX株式会社) 进行分析, 抗凝剂为乙二胺四乙酸 (EDTA) , 与血液的浓度比1.5 mg/m L。

2 结果

依据200例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疾病类型) 、仪器因素 (未校准) 、试剂因素 (抗凝剂) 和人为因素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及检测时间) 。

3 讨论

3.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医师诊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效果, 其检验率较高, 与尿常规和便常规并称为临床上最常用的三大基本检验方式[2]。检验科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血液分析仪器的准确性、血液样本本身的质量以及抗血凝试剂的种类均有可能直接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 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 应当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衔接, 密切护理人员、检验人员和患者间的配合, 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3.2 生理因素:

血常规检验的基本要求就是血液标本中的各类血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而由于人的血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 会产生一定的波动, 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活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以及服用药物等因素均会对血细胞形态造成一定影响, 进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3]。因此在采血之前, 应采取一定措施是患者达到适合血常规检验的最佳状态, 如采血前避免做剧烈运动, 停服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 在患者体温正常且稳定时采血。此外, 静脉血是临床上最常用, 最可靠的检验样本, 采血部位应尽可能选择静脉血。

3.3 仪器因素:

血常规检验结果通常都是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直接得到, 因此仪器参数设置是否准确, 仪器本身的性能优良也都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为保证检测仪器能够正常运行并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 我院执行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对血液分析仪器定期采用配套的校准物进行误差校正, 且每次校准时间的间隔不超过6个月。若无配套校准物, 则在规范操作下使用新鲜血液作为校准物进行校正或使用轻二级标准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务必保证科室内所有的仪器均在同一校准平台上进行校正工作, 以确保各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由专人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3.4 试剂因素:

血常规检验抽取的血样在检验前一般都需要经过抗血凝剂的处理, 而不同的抗血凝剂会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血样的质量主要与血液和抗血凝剂的比例有关[4]。由于EDTA盐对血小板和白细胞形态的影响较小, 因而目前得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抗血凝剂在血样中的比例过高, 会造成血小板肿胀崩解、中性粒细胞肿胀和分叶消失, 产生大量血小板样的细胞碎片, 使得仪器检测得出错误结论;抗血凝剂在血样中的比例过低, 则抗凝血能力不足, 血液中出现微凝血块, 阻塞仪器通道, 影响检验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EDTA盐和血液最佳的浓度比例为1.5 mg/m L。

3.5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过程及检测时间上, 相关操作的不规范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为此, 我院专门制定整改措施以减小或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血样采集: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当完整, 无水肿、溃烂、炎症等皮肤疾病;选择容易暴露的、清晰粗壮的血管扎针;注射器与针头需固定紧密, 防止空气进入造成溶血;针刺操作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 应确保较高的成功率;末梢血采集时, 应严格依照流程进行, 采用第二滴血;抗凝血剂和血样之前的比例合适, 保证标本不出现凝块和溶血现象;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对所有血样标本进行收集, 以防止血样间的交叉感染, 也便于后续的保存和运送。血样保存、运送及检测时间:所有血样标本应贮存于室温下;明确标记患者的姓名和编号, 避免混淆, 防止漏诊或误诊发生;对血样运送施行专人专送制度;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对血样进行检验, 以避免因血样放置时间过长, 血细胞新陈代谢活动而导致结果失真[5]。

综上所述,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有患者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和人为因素, 这些因素的干扰有时难以避免, 但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如规范操作、完善制度、提高标本质量等, 能够有效减小或避免这些因素带来的误差, 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类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 抽取2013年来我院的血常规检验病例进行分析调查, 总结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诸多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及人为因素均是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 且有时难以避免, 但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如规范操作、完善制度、提高标本质量等, 能够有效减小或避免这些因素带来的误差, 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严爱芬.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27) :243-243.

[2]杨馥彦, 邱少雄, 黄江玲, 等.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9) :157-157.

[3]王国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 2014, 34 (2) :240-240.

[4]文家远.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0 (13) :150-151.

色牢度的影响因素与检验 篇9

【关键词】色牢度 影响因素 检验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36-02

染色牢度是对染色、印花织物的质量要求。在服用或加工处理过程中,经过染色、印花的纺织品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染色牢度。染色牢度与纤维种类、纱线结构、织物组织、印染方法、染料种类及外界作用力有关。

根据染料在织物上所受的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服装检测就包括耐光色牢度(日晒),耐洗色牢度,耐摩擦(干、湿)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酸、碱),耐熨烫色牢度(热压),耐氯色牢度(游泳池水),耐唾液色牢度,耐汗光复合色牢度等。

1 日晒牢度

影响日晒牢度的因素

(1) 染料品种与日晒牢度的关系:日晒牢度主要与染料的母体结构有关,一般,偶氮型耐光牢度较差,蒽醌型、酞菁型和甲脂型的耐光牢度较好。

(2)染料浓度与日晒牢度的关系:在实际染色中,不同的染色深度有不同的日晒牢度。无论是单色或是组合色,日晒牢度随着染料染色浓度的变化有一个最低值的浓度范围,不同的染料和不同的组合,其最低值或低值范围的大小略有差异。当染料浓度较低时,染色的深度与织物的背景相差不大,即使在光照下发生了褪色,也表现不明显,可视为有较好的日晒牢度。当染料浓度较高时,日晒牢度随着染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主要是由于染料在纤维上的聚集体颗粒大小分布变化所引起的。染色浓度的增加会使纤维上的大颗粒聚集体的比例增加,聚集体颗粒愈大,单位重量染料暴露于空气-水分等作用面积愈小,日晒牢度愈高。染料在纤维上聚集体比例较低,大部分染料呈单分子状态,也就是染料在纤维上的分解度很高,每个分子都有同样的机率受到光和空气、水分的作用,日晒牢度也相应下降。

(3) 不同的织物结构表现出不同的表面平整度,在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光漫反射和光吸收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导致日晒牢度不同,但总体影响不大。

(4) 浮色染料的影响:所谓“浮色”,指附着在纤维上但未与纤维键合的染料。它们包括:被部分或全部水解的染料;吸附于纤维上但未参加反应的染料。由于浮色染料对纤维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能通过水洗和皂洗完全去除纤维上的浮色染料。未固着和水解的染料残留于布面上也会影响染色物的耐光牢度,它们的耐光牢度明显低于已固着的染料。皂洗进行得越充分,耐光牢度越好。

(5) 固色剂和柔软剂的影响:阳离子的低分子或多胺缩合的树脂型固色剂和阳离子型柔软剂应用于织物后整理,使将染色物的日晒牢度下降。因此选用固色剂及柔软剂时必须注意它们对染色物日晒牢度的影响。

2 摩擦牢度

摩擦牢度以白布沾色程度作为评价原则,共分五级,数值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染色制品的摩擦牢度分为干摩擦牢度和湿摩擦牢度两种。前者是用干的白布摩擦染色制品,观察白布的沾色情况;后者是用含水100%的白布摩擦染色制品,观察白布沾色情况。织物的摩擦褪色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染料脱落而引起的,湿摩擦除了外力作用外,还有水的作用,因此湿摩擦一般比干摩擦牢度约降低一级左右。

影响染色织物摩擦牢度的因素

(1)织物的摩擦牢度决定于浮色的多少以及染料分子量的大小、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染料渗透的均匀度、染料在织物表面的粒子情况等。

染料的分子量越大、极性越强、结构形态的规整性越好,则染料分子的直接性越高,而扩散性能则越差,染料越容易聚集在织物表面而不易向纤维内部扩散和转移,势必造成浮色过多。而直接性太低,则影响固色率。因此,染料的直接性以中等为佳。

染料分子上含有的水溶性基团越多,在染色过程中越有利于染料的溶解和上染,当然也有利于浮色的洗涤。但染色完成后,优良的水溶性基团就成为耐湿摩擦牢度的不利因素。这是由于水溶性基团的存在,会加强染料分子产生脱离纤维素而溶解于水的趋势,水溶性越好,染料就越容易与纤维断开。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染色完成后,可以再通过固色剂来封闭其水溶性基团,以提高染色织物的耐湿摩擦牢度。

(2)成熟度低的棉纤维其共生物含量高,成熟度高的棉纤维其共生物含量低。在同样的染整加工条件下,成熟度低的棉纤维染整加工相对要困难些,且质量较差,染色织物的色牢度低于成熟度高的棉。因此,要提高深色品种湿摩擦牢度,首先要在选择坯布质量上引起注意。

(3)一般来讲,其它纤维织物比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湿摩擦牢度要好;针织物的色牢度高于机织物的色牢度;轻薄疏松的织物的色牢度高于厚重紧密的织物的色牢度;磨毛布、灯心绒等织物由于纤维表面积大,摩擦时接触的染料较多,所以湿摩擦牢度较差。

(4)织物前处理的好坏对织物的后续加工有很大的影响。前处理没做好,尤其是浆料和共生物去除不尽、毛效不高,这些问题都将在染色、后整理以至色牢度方面留下很大隐患。因此,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等要匀透,以提高纤维的可及性和与染料的反应性或物理吸附性,使染料充分上染,渗透到纤维内部并固着,防止纤维表面染料过多而导致表面染色或环染。

3 耐洗牢度、耐氯牢度和耐汗-光牢度

3.1 耐洗色牢度 是指服装材料耐皂洗的程度,各类染料的洗色牢度相差很大,一般来说,有亲水基团的染料耐洗牢度低于没有亲水基团的染料。例如,非水溶性染料如还原染料、不溶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等都比较耐洗;而水溶性的染料如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它们在服装材料上的耐洗色牢度较低。纤维的性质与耐洗色牢度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涤纶的结构比锦纶紧密,疏水性比锦纶强,同一分散染料,在涤纶上的耐洗色牢度比在锦纶上的高。此外,染色工艺对耐洗色牢度的影响也很大,在染色过程中,如果纤维没有染透,浮色没有去尽,也会是耐洗色牢度降低。

3.2 活性染料一般耐氯牢度较差,但其原因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研究。一般认为是氯与染料母体或桥基反应使发色基团或助色团变化甚至被破坏,或者是染料纤维共价键发生断裂。根据GB/T8433-1998的耐含氯游泳池水牢度试验方法,有效氯浓度分为20 mg/L、50mg/L及100mg/L三种。随着有效氯浓度的增加,耐氯牢度下降。首先染料选择很重要,如染料重氮基的邻位存在磺酸基或羧酸基或在偶合组分的羟基邻位或对位存在磺酸基或羧酸基时,因其空间位阻效应,降低了Cl-进攻-NH-或-N-的能力,因此可以提高耐氯牢度。此外,也可以在后整理过程中采用固色剂的方法改善耐氯牢度,但只能提高0.5-1.0级。

3.3 耐汗-光牢度近年来受到很大关注,一些染料的耐晒牢度很好,但耐汗光牢度很差。因为在汗和日光的双重作用下,褪色机理不同,由于汗液中的氨基酸或相关物质与金属络合染料的金属离子螯合,使其脱离染料母体,络合前染料母体的耐晒牢度本来不好,于是便褪色或色变。

4 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制定的首个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从2005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有效保护我国纺织消费者的健康、规范纺织产品市场以及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2003版标准相比,2010版新标准主要有以下修改:适用范围,除保留原有的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外,新增了家用纺织产品;婴幼儿的定义从24个月以内改为36个月及以下;禁用偶氮染料新增了“4-氨基偶氮苯”,达到24种;增加了染色牢度、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试验的取样要求;将直接接触皮肤纺织产品PH值的范围从4.0~7.5修改为4.0~8.5;关于染色牢度检测,规定了耐唾液色牢度仅考核婴幼儿纺织产品,窗帘等悬挂类装饰产品不考核耐汗渍色牢度,本色及漂白产品和扎染、蜡染等传统的手工着色产品不考核染色牢度。

2010版新标准对婴幼儿产品的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洗色牢度 耐水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等检验提出了要求,尤其是织物经水洗、光照、摩擦、汗渍和唾液浸润后,因染料脱落织物色泽发生变化,在衣物穿着过程中,若染料及固色剂未达标而大量脱落,转移到皮肤上会伤害到人体或污染浅色衣服,影响消费者健康和美观。尤其耐唾液色牢度对婴幼儿服装产品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婴幼儿经常会无意识地将衣服等物件咬在嘴里,若织物的耐唾液色牢度未达标,会导致孩子直接吞噬染色残留物而受到伤害。

新标准着眼环保,近年来,各级质监、工商部门逐步加强了对生产、流通领域纺织品服装的质量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消费者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婴幼儿服装、内衣、羽绒服装等进行了重点抽查,查处和曝光了一大批包括知名品牌的服装质量问题,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国纺织品质量监管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完善的。20世纪90年代,为反欺诈,维护消费者知情权适时出台了关于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的强制性标准,有效解决了纤维成分无序、随意标识的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上绿色环保理念的兴起,消除国内消费者对所谓“有毒”服装的恐惧,国家在2001年就发布了关于甲醛含量限定的强制标准。随后结合国际上对环保安全的要求及我国纺织服装生产实际状况,出台了迄今为止对行业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新版(2010)安全标准是旧版(2003)的加强版,覆盖范围更广,对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更严。它要传达给市场和企业的核心精神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必须将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转型,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产品质量、没有社会责任感及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必将会失去竞争力,并最终遭到淘汰。

参考文献

[1] 张正潮,楼才英.浅谈耐日晒色牢度的测试标准.印染, 2005,(3): 41-42

[2] 杨爱民,何红燕,王伟成.影响活性染料日晒牢度因素的探讨.印染,2003,(4):13-

[3] 崔浩然.提高活性染料的耐光牢度(一).印染,2005,(12):10-11

[4] 冯爱芬,张永久.抗紫外线整理提高织物的日晒牢度. 印染助剂, 2004,21(4):13-14

[5] 孙宏伟, 张昌桂.提高深色“湿摩擦”牢度的工艺研究.染整技术, 1999,(1):21-31

[6] 曹万里,顾志安,陈振.提高染色织物湿摩擦牢度.印染,2003, 29: 58-59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进行尿常规检验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5~79岁, 平均年龄 (38.56±13.51) 岁;女33例, 男35例。

1.2 方法

1.2.1 采集样本

(1) 采集尿液样本前, 要让患者禁食糖水、浓茶和咖啡类食物, 保证尿液检验的准确性; (2) 采集样本前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类型、采集的时间等临床信息; (3) 尿液标本的采集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来进行, 采集采用随机质控的方式, 质控为2次/d; (4) 尿液样本最好为晨尿, 采集量在30 ml左右, 采集时采用一次性尿杯, 避免交叉使用影响检验结果; (5) 要保证采集的尿液干净, 避免混入其他分泌物而影响检验结果。

1.2.2 保存样本

(1) 采集后的样本要及时送去检验, 避免长时间存放出现细菌感染、细胞溶解、蛋白质变性等情况, 影响检验结果; (2) 采集到的样本在送去检验的时候, 一定要做好防污染、防漏问题; (3) 一般对于采集到的尿液要立即放入冷藏室储藏, 对于尿液的检测最好在采集后的2 h内完成。

1.2.3分析样本

(1) 本院尿液检测采用迈瑞UA-66尿液分析仪和试纸条, 进行检验分析; (2) 试纸条的存放要严格按照厂家的规定操作, 做好试纸条的温度、存放、取出等环节, 保证试纸条免受污染; (3) 尿液的分析采用尿液分析仪, 详细记录每次的检测结果, 分析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2 结果

通过对本院68例尿常规检验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p 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白细胞、胆红素、潜血及亚硝酸盐是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3 讨论

3.1 影响尿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因素

研究显示,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包括p 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白细胞、胆红素、潜血和亚硝酸盐[1], 具体影响分析: (1) p H值因素:不准确的p H值可增加检验误差, 温度是影响p H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对尿液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一定要控制好室温, 保证室温在20℃左右; (2) 蛋白质因素:造成尿液中蛋白质测定不准确的原因主要包括服用了大剂量青霉素和检测容器残留的洗涤剂成分, 造成检验结果呈假阴性[2];另外, 喹啉类和季铵盐药物会使尿液呈强碱性, 使得检测结果显假阳性; (3) 葡萄糖因素:主要是由于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青霉素、乙酰乙酸及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药物, 会使检验结果呈假阴性, 而双氧水则会导致检验结果呈假阳性; (4) 酮体因素:酮体影响检验结果主要是服用磺溴酞钠 (BSP) 、头孢类抗生素和左旋多巴类药物, 还有患有苯丙酮尿症等, 都会导致检测结果呈检阳性;另外, 机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发生严重的腹泻和呕吐等情况, 也会使得检验结果呈现假阳性[3,4]; (5) 白细胞因素:主要与患者服用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和高浓度甲酸、甲醛等有关, 造成检验结果呈见阴性;另外, 患者患有肌红素尿和胆红霉素尿, 会使检验结果呈假阳性; (6) 胆红素因素:出现检验结果呈假阴性与大量服用亚硝酸盐和维生素C、接受阳光过度照射等有关;而检测将呈假阳性与大剂量使用氯丙嗪有关; (7) 潜血因素:主要是由于高比重尿和蛋白尿会引起假阴性检验结果, 而样本一旦遇到双氧水、漂白粉和不耐热酶会导致假阳性检验结果; (8) 亚硝酸盐因素:检测结果呈假阴性与患者长时间憋尿、尿液中维生素含量高及采集量较大有关;而检测结果呈假阳性一般是由于尿液采集后长时间存放等。

3.2 改善尿常规检验的方法

(1) 尿液采集前, 要想患者详细介绍本次检验的目的, 叮嘱患者停用一切正在服用的药物和饮食禁忌, 提高患者对尿液常规检验的认识程度, 提高依从性[5]; (2) 医护工作者要严格把握尿液采集的时间, 做好无菌操作, 详细填写检验报告单; (3) 对于采集后的尿液要及时送检, 检测时间控制在2 h以内, 如果需要送去其他地方进行检验, 要做好封存工作, 避免运输途中发生泄露; (4) 对于检测使用的一次性尿杯、检测试纸要存放在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下, 对于检测仪器要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5) 尿液常规检测中的质控非常重要, 可以在检测前和检测中不定时进行1次质控, 将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 所以要严格控制检验的流程, 降低检验的误差, 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许伟琼, 黎瑞冰, 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医药, 2012, 43 (4) :55-57.

[2]李宝华.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2 (S2) :110-111.

[3]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359-360.

[4]张煜.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90-91.

上一篇:工程实验下一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