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学校

2024-07-14

美国家庭学校(精选十篇)

美国家庭学校 篇1

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也可称作在家上学,即在家里由父母对孩子进行施教或是孩子在家自学的过程。早在美国独立前的殖民时期就可以找到家庭学校的历史踪影, 但由于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发达,并未成为主流文化。随着工业化的步伐,美国于1825年创立了公立学校的基本系统,并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开放。但由于公立学校所强调的公平性和对对象的广泛接受性,导致学生群体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甚至频繁出现不良事件。其次,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和资金来源大多数与当地政府的水平相关, 所以各地的公立学校的师资、环境以及设备条件也是不同的,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因而公立学校的机会平等性并非绝对。再者,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大量的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英语语言的教育任务也落在了学校身上,美国公立学校面临着日趋加重的教学负担。于是,许多的家长开始对公立学校产生不满,转而选择在家教授孩子。 同时也有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系统忽视了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于是选择在家里亲自进行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就出现了办学教育多元化的局面。除家庭学校之外,还出现有特许学校、私立教会学校以及教育券等与现行的公立学校制度相对立的教育模式。家庭学校最初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却以惊人的年增长率迅速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兴基础教育方式,甚至掀起了一股家庭学校运动的浪潮,在美国的50个州都获得了法律的承认和支持。

二、家庭学校的优劣点分析

(一)家庭学校的优势

1.兴趣导向型的教育模式。

家庭学校即在家的针对孩子个人的专属教育,从孩子个人的兴趣点和个性方向出发, 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公立学校中对于学生差异性照顾不足的缺陷。

再者,兴趣导向型的教育模式符合美国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自由观念。在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之中,统一的授课和训练难免会削弱个性化的培养,也约束了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学习的自由。反观家庭学校,从个人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安排课程和时间,完全强调孩子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成为了美国人追求个性化发展、追求个人自由的不二选择。

2.单纯、安全的成长教育环境

公立学校的一大弊病便是,学生构成混杂。虽说这是公立学校符合美国核心价值观 “机会平等”的一个方面,但对每个阶层的接受必将导致一部分危险因素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造成了威胁。在公立学校中,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行为,受其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或者是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荒废学业。而在家中上学,则身处于一个单纯的环境中,孩子在三观的形成过程中能够避免与不良信息的直接接触。

公立学校作为人群聚集地,是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发生的高频地。比如说,由于美国的持枪合法化,校园枪击案屡见不鲜。相比学校里存在着的潜在危险,在家中上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对较安全的。

3.互联网等高科技的普及带来便利

家庭教育本身相对公立学校来说具有着施教材料以及施教人员方面的局限性,但当代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很好地打破了这些局限,使得家庭学校的教育模式更为便利。

传统的家庭学校教育的模式受到了几个方面的约束 :首先,是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问题。家庭学校的教育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是课本与器材的财务负担问题。这些教学必备的部分则成为了家庭账务上新的一笔支出。

然而近20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以上提出的家庭学校的局限性,为家庭学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家庭学校的学生(homeschooler) 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网络课程,向专业的学科老师请教疑惑,享受专家教育的服务,同时也给家长减轻了负担。还有,互联网上的资料丰富多样,甚至还有模拟的实验操作体验,大大减轻了家里的支出负担,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加便利有效的方式。

(二)家庭学校的劣势以及现状

对于家庭学校,有两个观点是一直被提出,作为家庭学校的弊端来进行阐述的 :第一,家庭学校的教育不通过合格的教师进行教授,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层次不齐,无法保障其在升学时候与同届学生之间的竞争能力 ;第二,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单一,学生脱离了同龄人群的群体,社交能力令人堪忧。

根据现实来看,第一个观点明显是一个误解。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进行家庭学校教育的模式,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它的教学成果是高质高效的。美国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所的Brian Ray博士曾做过一个调查研究,通过对1000多个家庭中的5000多名学生的教育信息的收集,发现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测试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像写作、阅读这样的单项也都远超过了公立学校学生的水平[ BRIAN D;Ray Strengths of Their Own Home Schoolers Across America: Academic Achievement1997]。由此看来,家庭学校教育所得的学业成果是显著的,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而非良莠不齐。

而第二个观点,是带有以偏概全的性质的。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课程并不只是日复一日坐在家中看书做题, 而是同样结合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户外活动。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与他们进行或深或浅的交流以及合作,锻炼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甚至有时候他们锻炼得到的社交能力比起公立学校的学生还要优秀。 因此,关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交短缺论” 也不攻自破。

三、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选择的趋势

(一)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多样性是美国这个国家最大的特征之一, 多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在这里同生共存。 然而在美国,虽然文化种类丰富多样,但并非相互隔离。美国人形成了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即个人自由、独立自主、 机会均等、竞争并存、物质富有和勤奋工作。 可见,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美国人的生活具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巨大影响。

(二)基础教育选择趋势中的核心价值观分析

在1825年美国初次建立起公立学校制度时,所侧重的价值观内容是机会均等和竞争并存。公立学校向所有的社会阶层都开放, 为每个美国公民都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立学校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引起了美国公民的不满。上文中曾提及,公立学校所推崇的机会均等理念在实际之中并非绝对,不同地区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一致,以及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使得公立学校的机会公平性受到了质疑。

除此之外,公立学校本身的办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学生数量庞大,构成混乱, 不方便个性化的教育,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教育环境。其次,由于办学资金有限,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第三,公立学校的教学时间太短,方程式的课程设计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现存问题都是人们转选其他教育方式的原因,也解释了公立学校制度面临改革的必然性。

家庭学校教育与公立学校不同,其强调的价值观内容为个人自由和自立。家庭学校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是美国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体现。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孩子能更快地培养起自学能力,学会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家庭学校存在的本身,与私立学校、特许学校、教育券等都是基础教育的增多的选项,为美国人提供了公立学校制度以外的多种选择,也是符合美国人追求教育自由的价值观念。

公立学校制度和家庭学校教育分别强调了美国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公立学校制度来看,对于机会均等公平的追求,从某些程度上来说限制了对自由自立的追求 ;而从家庭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在追求自由自立的同时,也间接符合机会均等这一价值观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公立学校制度的完全不可行,作为美国先行的主体教育制度,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当下,家庭学校教育的兴起在美国形成了基础教育选择的新趋势,也为公立学校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引导的方向。

四、总结

美国家庭学校剖析 篇2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29-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校重建运动”(School Restructuring Movement)。在这股教育改革浪潮中,传统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受到极大的挑战。在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模式之中,有人把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称作“美国势头最为迅速的教育运动”。① 自1985年以来,在家庭学校上学的孩子的数量一直以10%~15%的速度逐年递增。1999年春季,美国大约有85万名学生在家庭学校上学,而到了2003年春季,这个数字已经升至110万。②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学校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势头与日俱增。所谓的家庭学校,也被称作“在家上学”,是指家庭不送学龄儿童去传统的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里为孩子提供教育。

一、家庭学校兴起的原因

相对于有百年历史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形式来说,越来越多的家庭更愿意选择被称之为“非学校式、反学校式、家庭式”的家庭学校形式,这其中既有学校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以外的原因。

1.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公立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课程的进度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有学习障碍或者有天赋的儿童来说,公立学校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完全顾及到他们的特殊需要。而这些孩子的家长通常对自己孩子的特殊需要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就选择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学校的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不仅能照顾到具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而且能够为具有天赋的孩子提供额外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才能。儿童不会因为与同龄孩子学习要求或者进度不一致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父母直接充任教师,许多家长亲手为自己的孩子挑选教材,并借鉴函授、社区学院和电脑软件提供的课程。在学科的安排方面最大限度地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兴趣及特长,在课业进度上也富有更大的灵活性。这都有助于为孩子提供最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指导。总之家庭学校在教育方面易于做到照顾孩子的个别需求,实施针对性(个别化)教学——或者说是量身定做(Customization),而这种针对性教学正是家长选择家庭学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公立学校自身的不足

由美国联邦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提供的资料显示,家长选择家庭学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对公立学校的不满。在家上学的孩子,其家长一般都对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尤其是随着学校暴力事件的增加,许多家长不相信学校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有些家长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校园中有可能接触到的毒品等药物,并避免来自学校同伴的消极影响、减除孩子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面临的压力。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统计,全美约有10万名儿童经常带枪上课。1998年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消息显示,全美每日有30名学生受枪伤。③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家长的自身素质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公立学校日益显现出的种种弊端,使得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意识日渐减弱,家长们便宁愿选择在自己的家里为孩子提供教育,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不良氛围的影响。

3.宗教原因

众所周知,宗教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立学校却忽视了这一文化现象。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宗教信仰的培养,几乎是将教育与宗教严格分离。许多家长不选择公立学校而选择家庭教育的原因就是为了追求宗教自由。“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潜在的动机是管住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发展,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旨意。”④ 在教徒的眼里,公立学校不仅被世俗主义所主宰,无法向儿童传递关于上帝的真理,而且充斥着大众文化的氛围和一些暴力、性犯罪以及毒品泛滥等不良事件,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数不少的家长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选择在家庭学校中对自己的孩子施行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选择家庭学校的家长之中,基督徒的数量是最多的。

二、家庭学校的实施现状

1.课程资源的获取

家长即家庭学校中教育的实施者获取课程资源的渠道十分宽广。大多数家庭学校的学生其家长至少拥有一种获取课程资源的渠道。在众多获取课程资源的渠道之中,以从当地的公立图书馆获取最为普遍,使用这类资料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通过家庭学校教材目录、印刷公司或个人专著获得资源的有77%。大约有50%的家庭学校的学生其课本是来自于家庭学校组织,有37%的学生其课本来自教堂等宗教机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从当地的公立学校或者社区学院获取学习资料。美国公立学校的课程资源,家长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甚至可以直接向公立学校索取。这就保证了家庭学校的学生获取相同知识的权利,而不至于使学生将来的水平过于参差不齐。2003年家庭学校的学生获取课程资源或书籍的情况如表1所示。⑤

2.教学过程的实施

由于家庭学校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使得教育的实施更有针对性,更能充分实施因材施教。在家庭学校中,家长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同样十分关注教学方法的问题。家长以孩子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终极目的,从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中进行选择,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调整与重组,以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较之传统的公立学校,家庭学校的家长更易于控制课程的进度和时间、发挥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传统的公立学校相对庞大的教育机构则很难对于个体学生做出及时精确的回应。

3.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媒体的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媒体技术在家庭学校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为选择家庭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辅助各科目的学习,成为家庭学校的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NHES的定义,远程学习是指借助于媒体技术发出和接收部分或全部课程指令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据相关资料显示,有大约20%的家庭学校的学生利用电视、录像或收音机等媒体工具获取教育资源。有19%的学生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以及万维网(World Wide Web)获取课程信息。2003年,家庭学校的学生利用远程学习媒体的情况如表2所示。

4.相关法律的认可和保障

1980年,全美只有13个州在其州立法中正式承认家庭学校的权利。到了1995年3月,已经有34个州从法律的高度上明确规定,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允许家庭学校的存在。目前,至少有12个州明文规定家庭学校可以作为私立学校来运作。其他的州则要求家庭学校受到地方学监或学校董事会的许可。值得一提的是俄克拉何马州,它以州宪法修订案来保护家庭学校,几乎没有授予州任何权利对家庭学校做出规定和要求。⑥ 美国立法方面似乎走向这么一个趋势:州对家庭学校的干预日益减少,并制定相关法律认可家庭学校、保障其应有的利益。

三、家庭学校的特色

1.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由于家庭学校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育,允许孩子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认知风格以及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此外,作为教师的家长还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更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从生活的点滴中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家长也没有必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教学,而是根据自己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实施教学的场所,培养孩子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机动的调节。比如一些家庭为了与他们的上班时间相协调,会选择晚上或者周末进行教学。有些家庭学校一周的教学时间只有4天,但由于教学可以持续到暑假,教学任务同样可以完成。在教学方法上,如前所述,较之传统的公立学校,家庭学校易于在照顾学生的个人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优良的社会化环境

很多对家庭学校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声称,家庭学校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他们认为孩子的社会化技能(譬如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在正规的学校中更容易习得。诚然,教育中的群体交往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些人往往忽视了,家庭学校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多社会交往的机会。而且,在家庭环境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方面——分享、尊重、沟通、相处,易于避免社会不良方面的影响,有效地保护孩子不受恶性竞争,荒唐、矛盾的价值观的影响。有些研究者认为要区分“积极的以稳定的家庭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化”和“消极的、我字当先的、受同伴影响的、抛弃家庭价值的社会化”。一名家庭学校运动的领头人物雷蒙德·S·摩尔(Raymond S. Moore)说:“家长和教育者常常讨论社会性问题,但是却忽视了对社会性本身做出区分。如果孩子感觉在家里被需要、有分享责任感,那么他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观系统——这是积极的社会性的基本要素,相反,如果孩子屈从于同伴,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就容易培养消极的社会性”。⑦ 一些研究也发现“有意义的交流”(或称人与人的接触),是在人数不多的环境中实现的,而班级规模越小,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

3.相互联系的运行体系

家庭学校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孤独营生”,家庭学校的家长,非常重视与其他的家庭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只要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家庭学校的数目,他们就会相互支持、相互借鉴,成立至少一个家庭教育协会。家庭学校在体现出这种相互之间的团结性的同时,他们之间并没有趋同性,在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还是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家庭学校获取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也不相同。这点在前面家庭学校的实施现状已部分中已有所讲述。此外,不仅家庭学校之间相互联系,家庭学校和当地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一些家庭学校的学生还会拿出部分时间在当地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上课。有的家庭还利用私立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课程包(curriculum package)。

4.较高的教学质量

相关资料显示,对家庭学校持反对意见者还有一个较大的顾虑,就是对家庭学校的教学质量表示怀疑。家长如何能够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甚至在没有大学文凭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多学科的教育,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事实上,教育不一定是教授教育者已知的东西或者培训学生的某项特殊的技能。教育也不一定非要分科教学。教育的实质是文化的传承。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分科的。而家庭学校的教育教学较之传统的公立学校更注重科目的相互融合。在学业成绩方面,近年来美国许多家庭学校研究机构通过对学习能力倾向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成绩水平考试(Tests of Achievement and Proficiency,TAP)、基本技能考试(Tests of Basic Skills,TBS)等标准测试的分析,都认为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学业成绩高于国家平均水平。⑧ 从事家庭学校孩子成绩研究的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研究机构是家庭学校权益保护会(HSLDA),此研究机构发现,在家庭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在所有学科的标准化测试中的平均得分百分位处于或高于第80百分位。家庭学校教育的显著成效最根本的原因来自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有针对性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业和社会化的高度重视。

四、家庭学校对我国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启示

1.建立有效的家长—教师伙伴关系

20世纪前半叶,相关的学者专家对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随之掀起了一股研究家庭背景和学校的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热潮。1979年,Maforibanks对于该项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家庭学习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双亲和教师应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伙伴的角色。⑨从上文对美国家庭学校的介绍中,我们发现,似乎挑战传统的公立学校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学校会取代传统的公立学校。而是为现代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学校与家庭建立起伙伴关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要想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打破家庭和学校相互隔离的状态。

(1)对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具有客观的认识

不仅要注意到学校对于孩子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还要注意到,孩子在家庭中的时间仍占据生活的大部。孩子的诸多技能都是通过家庭来获得的,尤其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父母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学习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到学校学习的质量,更会影响到孩子的生命成长。

(2)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家长参与教育的相关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合法权益,及强化家长参与教育事业、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自身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也很淡薄。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习方面教师要负主要责任。教师也大多是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会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要使家长认识到参与教育活动,既是自己的义务也是自己的权利。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脱离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发挥家庭的作用,强化家长的意识,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才是成功的教育途径。

(3)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家长和教师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双向活动,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双方需要双向的交流与沟通。而从我国目前的局面来看,基本是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单向向家长传递信息,缺少共有层面上的合作。家长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样就不利于建立一种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伙伴关系,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建立伙伴关系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教师要多做家访和调查。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共同商讨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不仅意味着在家庭学校里,课程资源的获取以及家庭同学校之间关系的建立等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负责制定国家课程的团体应该对传统的课程进行调节,使每套书本课程都有相配套的同步电子课程,让家长和学校来共同承担课程传授的任务。正如一位教育家断言的那样:“技术让以家庭为基础的、学生需要的课程变得唾手可得,家长目前所受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不但知道他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样来满足孩子的需要。”⑩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与学的过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积极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④⑥⑦⑨⑩卢海弘:《当代美国学校模式重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68页

②⑤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R].http://nces.ed.gov/pubs2006/homeschool/multivariate.asp,2006-9-12

③⑧李伟言:《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现状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56页

参考文献

[1]Knoeles,J. G. Cooperating with Home School Parents:A New agenda for public schools[EB/OL].Urban Education,1989.23:68.

[2]http://www.ed.gov/about/offices/list/oii/nonpublic/statistics.htm/,2005-6-25.

[3]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999[EB/OL]http://nces.ed.gov/pubs2001/HomeSchool/2006-9-12.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家庭学校 篇3

实际上, “家庭学校”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也非我国独有。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就兴起了一场“家庭学校”运动, 波及其他许多发达国家。美国教育家莫尔和霍尔特带头发起了一场以争取教育自由选择权为目的的“在家上学”运动, 引起了美国教育界和舆论界的强烈纷争。近几年来家庭学校倡导者与反对派逐渐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目前, 美国约有150万美国儿童已离开了传统的课堂, 选择了在家上学, 并且在家上学的儿童数量正以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值得我们认真考察和借鉴。

一、“现代私塾”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自“现代私塾”出现后, 教育界和舆论界就关于“现代私塾”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争论。我认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儿童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 我们应重视的是儿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 而非教育的外在形式。我们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儿童的多元的需求。所以, 只要能使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这种教育就是有效的。另外, 就家庭学校的目的而言, 《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 但“私塾儿童”的父母本意并不是不让孩子上学, 相反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更适合的教育, 只要家庭有这样的教育资源, 并能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让孩子完成国家规定的教材课程的学习, 选择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有关的法律并不抵触。因此只要“现代私塾”的条件, 如教育经费稳定, 教育实施者父母或家庭辅导者等条件合格, 都不超出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就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和支持。

二、“现代私塾”之可能性与必要性

“现代私塾”能够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据了解, 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普遍属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产阶级家庭。首先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大城市中涌现出了一批中产阶级家庭, 这些家庭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 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有条件和能力对孩子进行应有的教育。其次, 经济的发展带给广大人民更多的休闲时间, 人们对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家长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主动要求参与孩子的教育, 寻找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能力。再次, 目前有许多地方开设了家长学校,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的需要, 加之各类传媒传播丰富的在家上学教育和决策资源, 这些为“现代私塾”的开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四, 逐渐多元化的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形式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许多学校和社区给予“现代私塾”以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最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许多“现代私塾”的家长和孩子能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料、教材等, 这一切都为“现代私塾”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考察“现代私塾”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一部分相当重视教育的家长不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先行迈出了一步。从这方面讲, “现代私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的学校面临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压力与挑战, 使得家长们忧心忡忡。近年来虽然教育界大力提倡教育改革, 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是凤毛麟角。教育改革步伐缓慢成为“现代私塾”创办的一个重要的动因。其次, 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很好地保证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儿童的需要, 如聋哑儿童、智障儿童, 这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私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别儿童的需要, 可以说, “现代私塾”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仅是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性的一种改革, 也是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它的出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最后, 我国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教育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开拓新的渠道。“现代私塾”教育的形式是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

三、美国的“家庭学校”可资借鉴

“现代私塾”或“家庭学校”在许多人听来还是个新鲜的事物, 目前, 我国的学术界也没有公认的界定。但是, 在美国, “家庭学校”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并且美国一直在对“家庭学校”进行各种尝试, 他们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上世纪代以来, 美国各州就陆续给予“家庭学校”以法律的保障, 在家庭学校的制度方面也更加完善和周密。美国的全国州教育委员会协会 (NASBE) 曾对家庭学校提出了五条建议: (1) 不入公立或私立学校的适龄儿童必须在地方县或州一级的公立学校系统注册登记, 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对适龄人口有个预测, 做好吸纳这些适龄在家学习者成年后再次进入学校系统的衔接准备工作。 (2) 各州应为家庭教学建立统一的标准, 如家长的资格认证, 教材的选用, 等等。 (3) 各州应要求家长定期向学校官员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保证家长能胜任教学。 (4) 各州应建立标准一致的评价体系, 定期评估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业成绩。 (5) 建立试读和对在家上学者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以便及时吸纳那些家庭教学失败的儿童及时返回公立学校进行教育。美国在“家庭学校”的合法化和制度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应注意到, 美国的“家庭学校”有其生长和发育的土壤, 他们是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而发展至今的。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只看形式而忽视背后的社会因素。我基于美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与教育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一)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家庭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

位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 允许在家上学的孩子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同等的学历并与高等教育衔接。

(二) 实施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合作制度。

家庭学校的学生有权选择当地学校的任何课程作为家庭学校课程的辅助课程, 以及课外、校外活动。学校与家长应建立合作的关系, 提高家长教育的热情和科学性。社区也要给予家庭学校以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共同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三)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家庭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

定时对家庭学校上学的孩子进行评估测试, 对家庭教学进行监督。

(四) 规范“家庭学校”的施教者、家长或家教辅导员的教育行为, 实行家庭教师资格认证, 登记注册。

(五) 建立有关“家庭学校”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帮助有关

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 并为“家庭学校”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咨询服务。

“现代私塾”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 它适应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 为基础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但是“家庭学校”或“现代私塾”教育在我国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 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在大力提倡义务教育的同时, 近年来, 却有一部分家长放弃学校教育而将孩子领回家中自行教育, 办起了“现代私塾”。作者基于美国的“家庭学校”发展的经验, 提出对我国“现代私塾”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私塾”,“家庭学校”,建议

参考文献

[1]Virginia, R.Home School in Times of Education Reform[J].The Education Digest, 1989, 54, (6) :59-61.

[2]JoAnna, N.Under standing Home Schooling[J].The Edu-cation Digest, 1993, (3) :59-61.

[3]罗明东, 陈瑶.家庭学校:一种新的教育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107-110.

从《摩登家庭》看美国家庭教育观 篇4

关键词:摩登家庭家庭教育教育观

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黄小勇&黄菜方,2009)。“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典故,充分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观念也极为不同。

一、《摩登家庭》简介

摩登家庭是美國自2009年起热播的一部喜剧,至今已有六季。故事围绕着三个有直系亲属关系的美国家庭展开:老夫少妻家庭——Jay与Gloria,继子Manny;同性恋家庭——Jay的儿子Mitchell,伴侣Cameron,以及领养的Lily;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Jay的女儿Claire,丈夫Phil,以及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Haley,Luke,Alex)。

二、美国家庭教育观。

1.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关系

美国文化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父母可以是孩子的引导者,但不是统治者或权威,在相处上更注重双方的平等。如第一季第一集:

Haley:今天我有个朋友来玩…名字叫Dylan…我还是别让他来算了,不然你们又得让我丢脸。

Claire:亲爱的,等等,你15岁了,还是第一次有男生来家里。我是有点小吃惊,可我不会让你丢脸的。

Haley底气十足,通知父母男同学来玩,而且要求父母不要让自己尴尬。后来Haley和Dylan在房间独处,Alex进房间被赶了出来。Clarie虽然担心,但在表面上却要支持Haley,要求Alex尊重Haley隐私。这充分显示出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权以及自由的保护。

同一集,Manny跟继父Jay和妈妈Gloria在车里,有以下对话。

Manny:我要告诉BrendaFeldman我爱她。

Gloria:曼尼,她都16岁了(曼尼11岁)。

Manny:你不就找了比你年长的爱人么?

Jay:嘿,说话注意点,我还在这里呢…

Manny向Brenda表白失败后

Gloria:真遗憾,小宝贝。

Manny:…我真傻是吧?

Gloria:才不是呢小宝贝,你是勇气可嘉。对吧?Jay,勇气可嘉?

Jay:嗯,下次你就会进步了。

对话当中,父母和儿子的对话是朋友式的,平等的。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保护和尊重。

2、教育理念

第一季第二集的片头,有这样的一段表达:

Jay:成为伟大父亲的秘诀是什么呢?这很难回答。

Cameron:让他们自由翱翔,实现梦想(Mitchell:对,没错)。不管是画家,诗人,还是飞行员,总统。(Mitchell:耐心是关键)。

怎样成为伟大的父母,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从已有的答案中,可以看出,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这一点在Manny身上可以体现出来。Manny爱好做蛋糕,雄心勃勃地要夺得蛋糕比赛的第一名。然而在父母心目中,男孩子就应该去做橄榄球队员,这样才会受欢迎。然后在最终Gloria终于意识到要爱Manny原本的样子,而不是她期望他成为的样子,最终帮助Manny参加了蛋糕比赛。

在孩子的表现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甚至是让人失望时,怎么办呢?美丽但成绩差的Haley终于考上了大学,父母激动不已。然而好景不长,第四季第七集,Haley因为未到法定年龄饮酒和袭警被警察逮捕,后来被学校劝退。Haley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学会了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和坦诚。因此,母亲Claire说:“好样的,有时候有一个新的开始也不错”;父亲Phil也表示:“今天你勇于承担责任是好事”。

由此可见,对于成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一定要挣很多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很受欢迎。孩子能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者在失败中学到经验,在父母眼中,也是一种成功。

3.教育方式

第一季18集:Luke有个课题研究第二天要交;同时,Haley要为学校的募捐会准备40个纸杯蛋糕。Clarie为此紧张兮兮。然而phil提醒她,不需要时刻监督着孩子,不需要管得太严。虽然经历了挫折,但最终Clarie意识到要适时放手。

三、结论

《摩登家庭》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个人兴趣和成长的尊重,对于孩子要完成的任务,适时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学会独立,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独立个性,最重要的是,会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发展与影响探析 篇5

一、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

家庭学校教育源于延续久远的家庭教育传统。美国现代家庭学校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新教育形式。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孕育与萌芽时期

在殖民地时期,无论是北美原著民印第安人还是欧洲移民都具有家庭施教的传统,教育属于由家庭负责、政府不应介入的私人事务。美国独立与建国后,教育逐渐被视为公共事务,1800年,美国14个州中已经有7个州在州宪法中明确将教育举办权和管理权赋予州政府,从而使政府的教育权优先于家庭。19世纪中期以后,各州相继颁布强迫教育法,在家施教成为与义务教育强制入学相冲突的“违法”行为。尽管如此,仍然有少数家庭出于维系其宗教信仰和满足子女特殊教育需求等原因拒绝接受学校教育,继续在家施教。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与政府开设公立学校、建立义务教育制度相呼应,在家施教的家庭也尝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此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萌芽。

(二)家庭学校教育的形成与合法化时期

20世纪60和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革,公众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和批评日益增加。美国家庭学校运动之父约翰·霍尔特(John Holt)大力倡导“自由的家庭学校教育”,鼓励家长在家施教,呼吁政府给予家长更大的教育自主权。而此时美国的公立学校取缔宗教祷告等行为引发了宗教右翼人士的不满,很多人指责最高法院“把上帝逐出了学校”,[1]宗教主义者为了捍卫宗教信仰选择了在家施教。“家庭学校运动”应势而起,美国家庭学校的规模与影响较此前明显增加。但在家施教与当时的法律相背离,地方教育当局经常以违反强迫教育法等罪名将家庭学校实践者告上法庭,家庭学校实践者为逃脱监察和处罚而经常迁居移所。与此同时,家庭学校的支持者也在竭力争取家庭学校的合法化。家庭学校教育支持者组建了大量民间团体,通过游说宣传、相互援助、抗议示威等手段维护自身权益,1983年成立的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HSLDA)是其中最具影响的组织。由于家庭学校支持者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家庭学校教育合法化进程加速,随着1993年密歇根州修改法规认可了家庭学校,家庭学校教育在全美获得了合法性。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学校进入稳定发展时期。首先,基础教育改革为家庭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教育多元化、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权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家庭学校与特许学校、磁石学校等一同成为受政府支持的教育新形式。其次,家庭学校合法化以后,家庭学校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家庭学校实践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家庭学校家长时刻担心教育官员“登门问罪”,而90年代则设计孩子去哪里参与户外运动。[2]随着发展境遇的改善,家庭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活力与教育优势逐步显现。个性化的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良好的教育成效和不断完善的支持体系,使家庭学校获得了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可。盖洛普调查显示,1985年16%的公众看好家庭学校,2001年则升至41%。[3]发展至今,家庭学校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颇具发展活力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形式。

由上可见,在美国家庭学校演进过程中,合法化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其合法化则是美国教育发展态势、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与家庭学校支持者的不懈争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

二、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现实图景

家庭学校是当前美国发展态势最强劲的教育形式之一,并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发展图景。

(一)美国家庭学校的规模与分布

美国家庭学校的规模与分布是其发展图景与发展趋势的宏观体现。

1. 家庭学校的规模

整体而言,当前美国家庭学校的规模呈扩大趋势。1970年,美国仅数千名学生选择家庭学校教育,1999年,家庭学校人数达到85万。到2011~2012学年,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学校的学龄群体规模已经增长到177万,占美国学生总数的3.4%。就地域而言,家庭学校在各州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例如,华盛顿州2000年~2013年家庭学校人数在1.5万~2万人之间上下波动;而北卡罗来纳州2000年家庭学校学生为3.4万人,2013年已增至近10万人,13年间基本保持增长趋势。[4]

2. 家庭学校的分布

(1)家庭收入与家长受教育水平维度的分布。选择家庭学校的家庭多分布于乡村和城市郊区,城镇家庭学校所占的比例最小,人数最少。1999~2003年,在选择家庭学校的家庭中,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家庭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数量最多;2001~2007年,低收入家庭(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数量明显下降,在家施教的主体由低收入家庭转变为中高收入家庭。在家庭学校的家长受教育水平方面,父母的学历与选择家庭学校的倾向存在正相关。2012年的数据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占69%,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只占31%。[5]

(2)学生种族和教育阶段维度的分布。家庭学校学生的男女比例差别甚小,但不同族裔的差异较大。大多数选择家庭学校的学生为白人,亚裔与太平洋岛民所占比例最小,非洲裔群体介于二者之间。在学生的年龄阶段方面,20世纪90年代,一些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选择在家施教,到初中或高中阶段则回归学校教育;但当前,初中、高中阶段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家庭增加迅速。2011~2012学年,家庭学校学生占相应年龄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在K-2年级为3.1%,3~5年级是3.4%,6~8年级是3.5%,9~12年级是3.7%。[6]

总体而言,实施家庭学校教育的群体规模稳定增长,学龄层段上升,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家庭多分布于乡村和城市郊区,一般为白人家庭、具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多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家长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

(二)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在美国实施家庭学校教育的绝大多数家长让子女离校归家不是逃避教育,而恰恰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家长施教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课程与教学是家庭学校教育的核心。

1. 多样化的课程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学校的课程具有课程资源多样化、课程设计多样化的特征与优势。

(1)课程资源多样化。美国家庭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多样且各有特色,家长与学生通常根据其教育理念和需要“因家制宜”地做出选择。公立与私立学校、教育机构、专业网络、民间团体等都是其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家长也常常自行开发。在各类课程资源中,网络课程以其资源丰富、采用灵活、服务周到等特点颇受家庭学校青睐。家庭学校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催生出众多为家庭学校提供课程资源与教育指导的专业网站。一家名为“橡树草原”的课程网站为家庭学校的学生提供所有学科的课程计划、教学评估、活动与教学手册以及其他课程材料,许多家庭将其作为学业基础课程,并以旅行、个人项目及当地资源作为补充,进而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7]

(2)课程设置多样化。美国家庭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四类:数学、科学等知识课程;写作、计算机等技能课程;舞蹈、绘画等兴趣课程;社会参与、家政等实践课程。然而,不同家庭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多数家庭为了便于日后与学校教育衔接或为了奠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基础,赋予知识课程、技能课程以较高比重;由于兴趣课程、实践课程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需要,彰显家庭特色,故而呈现出因家制宜、灵活多样的特点。此外,宗教信仰浓厚的家庭通常把宗教课列为核心课程。在课程科目上,家庭学校的课程设置因各地的规约不同而呈现多样化。有些州要求家庭学校要教授公立学校对应学段的所有课程,如马里兰州;有些州则规定家庭学校必须开设特定课程,如肯塔基州要求家长必须教授公民课。

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少数家长按照学校的科目与教材进行教学,但多数家长都根据需求做出调整。单元学习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为家长设置满足自身需求的多样化课程提供了指导框架,在家庭学校中广受欢迎。例如,家庭学校教育实践者丽丝尔·登(Liesl Den)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学游戏、非洲单元、美国历史、鸟类单元、中国单元等单元,每个单元又细分为多个分支主题。①课程内容的组织几乎“因家而异”。

2. 个性化的教学

有计划的个别教学是美国家庭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施教使家庭学校区别于学校教育,而计划性则使家庭学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1)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家庭学校在教学方面最突出的特点与优势是家长为子女提供有计划的个别教学。实施家庭学校教育的家长会在参照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包括每月、每周、每天的授课与学习时间、内容、形式以及纪律规约等内容。个别教学使家庭学校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不但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而且能在教学中展开更充分和深入的交流。

在家庭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家长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讲解、探究、实验、实践等具体方法,并形成了整合教学内容与具体方法等要素的教学模式,如古典教学法、单元学习法、折中教学法等。古典学习法强调通过讨论、对话、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单元学习法主张把学习内容整合为单元,依据内容选择教学与学习方法;折中教学法指家长教学时既参照学校的教学设计又结合自身情况变通处理。在上述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外,有少数家庭完全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还有个别家庭采取无固定课程和教学规划而让儿童自由成长的“非学校化教学”。

(2)灵活与自由的教学安排。家庭学校的教学安排不像传统学校那样受到较多限制,灵活与自由的教学安排是家庭学校教学的重要特色。家庭学校一般均设置较稳定的教育教学与生活规划,但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通常由母亲担任主要施教者。虽然一些家庭布置了与学校教室相似的教学环境,但每天室内教学仅3~4小时,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自然探索与旅行等室外教育更受重视。由于具有对子女进行观察、施教的充裕时间和教学调整的灵活性,家庭学校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个性与成长需要。例如,家庭学校实践者伊莎贝尔(Isabel Shaw)最初对女儿施教时,女儿并不合作,后来她尊重女儿需求调整教学安排,最终使女儿成为技艺娴熟的琴手,这种灵活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传统学校很难提供的。[8]

在教学安排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与其他在家施教者合作。合作施教的典型模式是教育互换模式(Homeschool Swap)和家庭学校联合组(co-ops)。教育互换模式是一种以满足家庭需要为前提的教育“交换”,两个家庭通过为对方的孩子施教达到优势互补。对于无力支付音乐课、足球队等高额培训费用的家庭学校实践者而言,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9]家庭学校联合组是多个家庭间的合作模式,若干家庭学校的家长与学生根据计划一起开展集体项目,例如,由某个家长进行小组教学或者组织其他活动。

总之,美国家庭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在于这种教育形式兼具学校教育的计划性和传统家庭教育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三)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支持系统

由法律与政策、学校教育系统、支持团体与社会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支持系统,是促进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美国各州为保障家庭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家庭学校申请资格、教育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设立了不同程度的监管制度。此外,联邦与各州还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例如,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学校法》,规定家庭学校可以从私立教育系统奖学基金获得经济资助,在财政资助方面将家庭学校与私立学校等同对待。佛罗里达州允许家庭学校学生注册双重学籍,赋予他们与在校学生同等的受资助权利,并且在光明未来奖学金项目(Bright Futures Scholarship Program)中设计了专门针对家庭学校的奖助学金。[10]

2. 学校教育体系的支持

一些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也向家庭学校提供支持。全国教育数据中心(NCES)公布的《家庭学校教育在美国:1999》报告呈现了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共享资源的若干方式,如允许学生注册学籍、参与学校的部分课程与课外活动、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等。在很多州,公立学校根据州政府的授权和要求介入家庭学校的教育事务,如委派教师作为家庭学校的督导和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此外,有些学校还通过市场模式与家庭学校合作,具体方式包括向家庭学校出售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等。

3. 民间团体的支持

由于美国社会的结社传统和公民的结社自由,美国存在着数量庞大、旨趣各异的家庭学校民间组织。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家庭学校支持团体是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该协会为家庭学校教育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游说维护家庭学校权益,并为家庭学校学生创办了私立大学———帕特里克亨利学院(Patrick Henry College)。除了以维护权益为核心宗旨的家庭学校支持团体外,还有很多基于兴趣、交流形成的组织,如全国家庭学校足球协会(NHFA)。几乎所有家庭教育实践者都加入一个或多个民间团体,不仅可以获得相互支持、交流经验、共享资源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4. 社会和网络资源

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使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受益颇多。首先,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社会机构的场所、设施与活动为家庭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社会化的良好环境。例如,家庭学校教育实践者丽丝尔·登将国际小母牛组织①作为学习非洲单元的平台。[11]其次,家庭学校教育的服务市场通过营销策略和网络平台吸引家庭学校教育群体,它们所提供的课程资料、课件、教具等资源使家庭学校的教育活动更具便利性和多样性。各种网络课程、教育软件为家庭学校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媒体和网络的正面宣传也使家庭学校获得越来越多的公众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学校教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规模与分布、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与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与美国文化特色的新图景,从而使家庭学校对美国教育乃至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效果与影响

美国的家庭学校是由公众发起的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与改革。当前,家庭学校教育的效果与优势日益凸显,对美国教育以及社会其他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效果

家庭学校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业和社会化两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业成绩

调查显示,美国家庭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较优异。1997年和2009年,K-12阶段家庭学校的学生在全国学业水平成就测试中各学科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第80百分位,远超过公立学校的平均水平。在大学入学考核中,家庭学校的学生也有出色表现。2004年,家庭学校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SAT)中语言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568分、532分,高于平均分501分和510分。[12]进入大学后,家庭学校的学生能迅速融入学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其学业表现与毕业率高于来自于传统学校的学生。很多高校因此改变了此前对家庭学校的偏见,有些高校甚至更青睐家庭学校的学生。也有研究认为,家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所影响,这些学生在社会与艺术领域的专长更明显。[13]

2. 学生的社会化效果

学生社会化是家庭学校教育最常受质疑之处,但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成效被低估了。事实上,家庭本身就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且家庭学校并不是封闭的。他们通过参加公益活动、户外考察、社会兼职等途径与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兴趣爱好、各行各业的群体交流,习得社会交往技能。据统计,有98%的家庭学校学生学龄期参与“美国童子军”等多项长久性的社会活动,平均每个学生参与多于五个家庭的活动。[14]家庭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龄期能较好地完成个体社会化,而且成年之后也努力承担自己的公民角色,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总之,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相比,家庭学校学生在社会化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任何劣势,尽管如此,关于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的争议仍然存在。

(二)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学校教育是教育与社会变革的产物,对教育、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 家庭学校教育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美国的家庭学校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家庭学校促使公众重新认识教育举办权与个体教育权益问题。家庭学校教育与义务教育制度均追求给学生以优质教育,但家庭学校倡导将教育权“归还”家庭,呼吁由侧重国家意志的强迫教育转向侧重于个体权益的自由选择教育。其二,促使社会转变了对家庭学校教育的看法。美国的家庭学校曾因生源、财政以及公众信任度等方面的问题与公立学校形成对立局面,但二者在对立与竞争中逐渐走向合作与共生,一度被视为“异类”的家庭学校教育逐步得到政府、公众与传统学校的认可与支持。

其次,家庭学校促进美国教育体系的变革,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家庭学校教育推进了传统学校的改革。美国20世纪90年代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家庭学校成为传统学校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教育改革态势下,家庭学校多样化的课程、重视个性化教学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等特色与优势被传统学校借鉴,传统学校更加强调家校合作、师生关系的优化与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其二,家庭学校教育促进了美国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中,家庭学校、特许学校、凭证学校等多种新教育形式被纳入教育体系中,成为多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当前家庭学校仍是推进美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家庭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形成了很多“混合”性质的教育类型,例如家庭学校—公立学校联合型教育(homeschool-public school)和家庭学校—私立学校联合型教育(homeschool-private school),家庭学校与特许学校等新型学校也出现整合趋势。例如,南加利福尼亚州的“家庭特许校”(Home Charter)是获得州特许教育举办权的家庭学校联合体,兼具家庭学校与特许学校的特点,规模最大者注册学生五百余人,特许状将学生父母认定为首要施教者,学校则作为家庭施教的协调平台、资源平台、活动平台与交流平台。[15]

2. 家庭学校教育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家庭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庭职能与生活方式。实施家庭学校教育使教育职能在家庭边缘回归于核心,家庭随之由以休憩优先转为以教育优先的场所,家长甚至为此放弃常规职业,家庭生活、财务支出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相应的改变。此类家庭中,家庭成员能形成紧密的关系,具有适合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情感纽带不断松懈的“社会原子化”时代,家庭学校所带来的传统家庭氛围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根据全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NHERI)的研究,在曾经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现已成人的群体中,有3/4的人表示他们抚养自己的孩子时也将选择家庭学校教育。[16]

家庭学校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是多维和复杂的。家庭学校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与家庭学校教育相关的服务行业,家庭学校运作指导、教材与课程、服务网站等都已经成为巨大的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由于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家长通常有一方放弃职业,减少了公众因有偿工作而缴纳的税款。学龄儿童选择家庭学校减少了公立学校的学生人数,也降低了学区的教育成本。但另一方面,有些选择家庭学校的家长不愿负担税费来支持其他人的学校教育,要求获得补贴或返还税款,甚至参与反纳税运动,这可能对地方经济与教育经费造成压力。[17]

四、结语

家庭种菜热席卷美国 篇6

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和经济衰退下不得不精打细算, 所有这一切导致美国人兴起了在自家花园里种菜的热潮, 就连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也把白宫的一块草坪变成了菜地。

据法新社报道, 美国全国园艺协会的数据显示, 如今有37%的美国家庭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等各种蔬菜, 而1年前只有19%。报道说, 约80%的美国家庭拥有花园或者庭院, 而在社区绿地租用一小块菜地只要20美元。在首都华盛顿, 租用20块社区绿地的人已排到了两年以后。还有网站专门提供中介服务, 为拥有土地和喜欢种菜的邻居牵线搭桥。对于人们热衷当“菜农”的原因, 全国园艺协会的研究员布鲁斯·巴特菲尔德分析说, 首先是自家种的蔬菜味道更好, 其次是可以节省开销, 第三是能放心食用。

2009年3月20日, 米歇尔带领一群小学生在白宫南草坪开垦菜地,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白宫首次开辟菜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福斯发起一场“自家种菜运动”, 帮助美国民众渡过难关。 (信息来源:新华网)

美国家庭农场面面观 篇7

说起美国的农业,人们可能都会有“美国农业很发达”的印象。是的,美国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很发达。稍微了解世界农业行情的人都知道,美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强国”。之所以这么说,其最有力证据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资料(2008年)显示: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居世界第一。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3%,居第一位。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7%,居世界第一位。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16%,居世界第三位。这一连串的数据白纸黑字摆在那里,有力地证明美国的的确确是世界粮食出口的老大。可以预见,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美国的这个霸主地位恐怕很难撼动。

然而,人们尽管知道美国农业很发达,但可能会有两个“想不到”,也即可能不一定知道如下两个事实:

第一,美国的农业人口少得出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还不到2%。然而,就这不到五十分之一的美国农业人口,却养活了全美国的3亿多人。不仅如此,每年生产的粮食堆成了山,多得吃不了,于是大量出口,“一不小心”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第二,美国农业唱主角的是家庭农场。美国的农产品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农场,一个家庭两三个人很轻松地一年就可以生产出上千吨甚至更多的小麦或是玉米。可以说,美国的家庭农场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和美国粮食的生产与出口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用“居功至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美国的家庭农场,看看美国的家庭农场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土地私有化:美国家庭农场的制度根基

二百多年前的1776年7月,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独立伊始,建立何种农业生产制度和经营组织来发展农业,就成为美国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美国于1820年确立了将共有土地以低价出售给农户的农业经济制度。美国的家庭农场,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农业经济制度之上。正是这一制度,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制度,促进了美国开发西部的移民热潮。

1862年,美国又通过“宅地法”,规定向在土地上耕作5年以上、年满21岁的个人或者一家之主赠送160英亩的公有土地。这种把公有土地赠送给真正需要土地的人的国法,使美国家庭农场制度在美国农村得到广泛的建立和巩固,为美国农业经济组织及经营制度奠定了基础。

农业三化: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之道

所谓三化,即生产经营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这是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之道。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就是在这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只生产一二种农产品。比如专门种植大田作物,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等等。二次大战以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大促进了农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发展。随着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场主愈来愈无力顾及从产前种子、生产资料的供应活动和产中作物生产活动与产后的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其中分解出来的一些内容就让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

从经营规模看,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1935年,美国家庭农场的数目约为681.4万个,到1989年减为214.3万个。每个农场平均用地从1920年的147英亩增至1989年的457英亩。据统计,占农场总数的25%的大农场生产了全国农产品总量的85%。这里说的大农场并非公司农场,家庭农场实际上也能像公司农场、农工商企业一样适应大规模的经营要求。

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在数量上上升至89%,拥有全美国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和77%的农场销售额。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万个,合作农场为17.4万个,而家庭农场则有190万个。由于美国农场多为家庭式农场,因此小型农场所占比例较高。全美9英亩(一英亩约等于6亩)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10—49英亩的农场62万多个,50—179英亩的农场66万多个,180—499英亩的农场36万多个,500—999英亩的农场15万个,1000英亩以上农场17万多个。

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劳动力1.6个,其余的则是小孩和老人。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美国农业专家的研究表明,土地面积在160~240英亩的农场最适合夫妇家庭经营,虽然辛苦,但在经营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既能节省劳动力,又能照顾过来。据统计,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是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

科技进步:美国家庭农场高效率的支柱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美国的几次农业革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美国家庭农场高效率、高收益的支柱。

科技现代化为家庭农场带来了生机。联合收割机安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生物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美国农业出现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在播种时播种机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了解到上一年哪一寸深度的土地种出的粮食收获最多,而依据这些数据,播种机会决定在哪儿作深度播种和施肥料。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由电脑控制,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根本无需人工操作。传统拖拉机在人工操作下很难精确耕作,耕地时,前后耕作的土地往往会有部分重叠或者出现漏耕。发生重叠会费工费时,浪费能源;出现漏耕便会影响播种质量。而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更奇妙的是,这种系统有数据交换功能,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与附近的农业科技中心交换数据,并立即据此由机器自动调整工作参数。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室犹如飞机的驾驶舱或是工厂的控制室。在收割时,驾驶室中的屏幕可以告诉驾驶人一英亩土地可以收获多少蒲式耳的玉米,也可以显示收割上来的粮食湿度,还能让收割者知道尚有多少英亩的粮食需要收割。新型联合收割机带有智能导航的功能,收割机可以依据农作物的密度加速或是减速收割,以保证在收割中不浪费粮食。家庭农场的储粮仓配有自动传输系统。有的家庭农场从事养殖业,大部分饲养工作按照电脑程序操作,这就减轻了劳动强度。比如:在猪背上装上超声波装置,数据输入电脑,当猪肉和骨头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会提醒什么时候猪可以出栏。

传统农业的作业程序离不开耕地、播种、施肥、预防病虫害、灌溉和收获这几个环节,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美国的粮食生产跨越了耕地这一环节。美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科技性突破是运用遗传学工程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新型种子具有抗草性和抵御虫害的能力。目前美国的粮食类农产品有三分之一是采用了这种新型种子生产出来的。新科技和机械化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了条件。

在美国,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十分普遍。现在,已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飞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该系统不仅可用于耕作和收割,还可以用于牛的识别和追踪。

美国的家庭农场都很重视运用网络技术服务与农业生产。网络连接的电脑在家庭农场里派上了大用场:比如进行牛的饲料配方,配方可达数十种;将每头牛的信息输入电脑,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控制粮食的干湿度和仓库温度;监测土壤的盐分、酸碱度、温度、成分等,识别杂草和病毒;计算粮食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了解每天农场当地的天气状况;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关于产品价格波动、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数据;浏览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并据此卖出粮食的决定,等等。

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美国农业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今天,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55人,而在1960年只能养活26人。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高效率提供了机遇。二战以前,生产100蒲式耳玉米需要花费100小时的人工,而现在只需花费不到2小时的人工。2009年,美国农业产出是1948年的1.7倍,每年的增速为1.63%。在农产品产出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投入却在下降,特别是更少的劳动力投入和更少地占用土地。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篇8

但是,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伴随着性解放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传统家庭观念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不再认为建立家庭是必须的, 离婚率逐渐攀升, 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未婚同居或者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

一、女权运动

60年代以来, 影响美国家庭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女权运动。“妇女学家们指出, 妇女的个人理想和他们在家里传统的从属地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要求接受教育, 改变现状。十九世纪初美国政府决定: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可以入公里小学和中学上学。这样以来, 妇女文盲率显著下降。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前七十年间, 从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比男孩子还多。” (万松玉智友, 1983:101) 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他们找到好的工作提供了基础。而另一方面, 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工作更改变着家庭地位的变化。

王毅平在《美国妇女家庭地位变化的四个阶段》中指出,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莱萨和约翰的看法, 美国的婚姻制度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夫妻平等的程度都有所提高, 妻子们在家庭中都获得了更多的权力。第一阶段:男女主仆。在十九世纪的美国, 妻子要完全听命于丈夫。直到1850年, 几乎在美国的所有各州, 殴妻还都是合法的。第二阶段:夫唱妇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妇女走出家门寻求工作的机会增多。更多的妻子如今能够自立, 从而如果有必要的话, 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认为妻子是必须听命于丈夫的传统观念。尽管绝大多数妻子还都宁愿呆在家里, 但她们可以外出工作这一事实, 却增加了她们在家庭中的权力。第三阶段:男主女次。在二十世纪, 越来越多的妻子开始走出家门从事工作。例如, 在1940年的美国, 在外面有工作的已婚独女只有14%, 而在1980年, 则有50%还多。据斯坎佐尼议为, 当妇女们迈出这一步时, 她们的权力相对于其丈夫来说增加得更多。妻子的收入成了维持家庭生活标准的重要来源。在决定家庭事务方面, 她比以前只作为家庭主妇时有更大的发言权。第四阶段:夫妻平等。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时任何以丈夫及其职业为主的婚姻感到强烈不满。越来越多的美国妇女已经认识到, 在婚姻中她们应当与丈夫平起平坐, 而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王毅平, 1992:47) 可见, 当妇女广泛就业, 经济上获得独立的时候, 他们在婚姻家庭中就更有发言权, 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中有对传统观念十分抵触的, 于是推迟结婚或不结婚。“如年龄在20~24岁的女性未结婚的比例由1960年的28%增至70年代的48%” (周剑云, 1998:89)

60年代以后, 女权运动在美国出现两大分支“其一是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发起的妇女平·等权利运动;其二是要求妇女解放的激进的女权运动。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走向了极端。她们认为, 女人是受男人压迫的一个‘阶级’, 婚姻是男人施暴的条件, 妻子不过是妓女, 家庭责任则是一种奴役。她们主张对男人展开‘性战’, 有的主张以群居来代婚姻, 家庭和生儿育女的责任, 有的还认为不要男人, 女人也可以得到性满足。” (刘绪贻杨生茂, 1989:323)

随着妇女经济地位,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那个看似舒适, 实际是自我束缚的小屋。他们走出家庭, 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随之而来的是节节攀升的离婚率。传统家庭模式的裂变意味着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

二、单亲家庭

60年代, 反文化运动在西方兴起, 于是嬉皮士, 摇滚乐和性解放也开始盛行, 特别是性解放思潮影响了美国达10余年。这个思潮对传统家庭模式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主要体现在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剧增的单亲家庭、未婚同居、群居和成年人单身家庭的普遍存在。

美国的离婚率在二战后节节攀升。离婚率直到60年代晚期也处在相对低的时期, 但进入70年代后, 离婚率开始不断上升, 每三对新人中就有一对离婚, 80年代后, 就有一半的结婚者离婚。“根据瑞特吉大学1999年的研究:1970年以来离婚数量上升了30%, 而结婚率迅速下降;25年前有53%的美国人对他们的婚姻赶到满意, 但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38%;今天有51%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 (勒贝伊, 2001:62) 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意味着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出现也意味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仅靠一份收入的单亲家庭, 经济状况变得更加拮据。很多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而遭受了心理阴影。“不仅是贫困, 家庭的‘无父状态’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众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热心于挖掘这一题材。针对美国当代社会中急功近利, 物欲横流, 人与人之间因缺少爱与关怀而日益变得冷漠麻木的现状,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成长于缺乏爱与关怀的残缺家庭所致。家庭的‘无父状态’给儿童的性格发展留下了心理障碍。‘每个人都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吗?’。 (周剑云, 1998:90)

三、未婚同居

与攀升的离婚率相反, 未婚同居的数量却在普遍上升。70年代, 未婚同居者大约为100多万对, 但到了80年代, 却翻了两番。在性解放思潮和高离婚率的社会背景下, 青少年逐渐改变了对婚姻的态度, 他们觉得当今的结婚和离婚都太轻率了。他们希望得到持久的婚姻却迟迟不肯踏入婚姻的殿堂, 于是他们中更多的选择未婚同居来维持恋人间的亲密关系。他们追求幸福, 却害怕束缚, 只要使人快乐, 他们就会努力追求。“许多美国学者的观点是60年代的性革命使整个社会的家庭价值与个人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婚姻、家庭状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60年代以前, 男女婚姻大多由中间人介绍。那时, 人们重视门当户对, 婚姻不仅是当事人双方的大事, 也是两个家庭的大事, 这种传统婚姻模式组成的家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 那时的离婚率相对也较低。但从60年代开始发生的改变, 则排斥了大部分美国人过去所认为的那种理想家庭与性关系的共同价值观。” (孙建利, 1994:35) 别于以往, 人们特别是女性可以选择单身或者与异性或同性共同生活。婚姻已经不是必选项, 于是人们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四、同性恋

“60年代的性革命使美国同性恋者运动也随之而起。此外, 据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 几乎半数的已婚男人承认他们拥有外遇。他们所注重的是获得快乐而活跃的性生活, 对一夫一妻制则表示出不满。许多夫妇之所以离婚, 是因为其中一人或两人都觉得婚姻关系限制了他们和尽量多的人发生尽量多的性关系。” (孙建利, 1994:36)

当更多的人们选择同居, 同性之间的婚姻也开始慢慢出现。一直到上世纪末期, 美国家庭已经没有一个主导模式了, 以往的传统家庭模式-丈夫赚钱, 妻子操持家务及抚养孩子-已经被打破。女权运动的盛行让同性恋者也积极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同性恋者向法院申诉, 要求和恋人结婚及收养子女的权力。这种请求已受到美国一些部门的重视, 甚至渐渐为一些人所接受, 例如,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就支持同性恋者收养子女。” (孙建利, 1994:35) 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同性恋之间的婚姻以及以此为基石的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

结语

60年代以来, 随着女权主义的盛行, 性解放思潮的兴起, 离婚率的攀升, 未婚同居的普遍性,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不占据美国家庭的主导地位。妇女更乐意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 而单亲家庭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子女教育。未婚同居者更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 向往婚姻却对婚姻持有怀疑态度。同性恋在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时, 开始争取收养子女的权利。家庭变迁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但同时又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程。

摘要:60年代以来, 美国家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美国社会出现了高离婚率、未婚同居、同性恋及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也日益加强。本文就60年代以来的美国家庭变迁进行初步分析, 指出美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家庭,女权运动,单亲家庭,离婚率,未婚同居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勒贝伊:走向分离的美国家庭[J]。徐小平译, 今日美国, 2001年第九期。

[2]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人民出版社, 1989。

[3]孙建利:遥遥欲坠的家庭-美国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 1994年第一期。

[4]万松玉, 智友:美国妇女史和家庭史的研究概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年第四期。

美国小康家庭收支几何 篇9

家庭生活上的“三座大山”

由美国女性发展机会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家庭依据婚姻和人口状况的不同,如果想要过小康生活,年收入需要在30000至70000美元之间,当然这是过小康生活的最低要求。具体划分,单身汉过小康生活最低的年收入要在30000美元;单亲母亲或父亲带一个孩子生活,年收入要在46000美元以上;单亲母亲或父亲带两个孩子生活,年收入不能低于57000美元。如果是没有孩子的夫妻共同生活,过上小康日子的年收入不能低于42000美元。一对夫妇带两个孩子这样的四口之家是美国最标准的家庭形态,这样的家庭过小康日子年收入不能太低,最低也要67000美元。这样的收入才能过小康生活,标准高不高呢?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因为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多年来一直在50000美元上下打晃,这表明美国有一半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下,所以要想过小康生活也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小康生活有多项指标,这包括财务稳定、要有日常和退休储蓄、住房、就业和教育、福利等。财务稳定是生活的基本,在美国食品的支出是最基本的支出,但吃上的花销占家庭生活总支出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住房、汽车和儿童照顾是美国家庭支出中的大份,也是一个家庭能否维持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这也是不少美国家庭在生活上面临的“三座大山”。美国的房价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算是低位的,但仍有许多家庭无力购买住房。本文中所涉及的家庭在住所上的支出专指租房上的花费,而不是购买住房的花费,因为购房对家庭收入水平的要求更高。

美国人的汽车拥有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而带来的问题是,民众在汽车及汽油上的花费大幅增加。通常一个家庭会拥有两辆汽车,夫妻上下班各开各的车,这当然方便,但支出也随之上升。在美国买辆汽车很容易,只要交了头款,剩下的钱按5年分期付款来支付即可。有了车挺方便也挺开心,但购买汽车却不是能投资赚钱的事,相反汽车折旧率高,所以美国最流行的汽车不是高档车,而是2万美元多一点的车。买了车,相关的花费也随之而来,这包括汽油、保养和维修、汽车保险、汽车牌照费等等。

美国家庭孩子的照料也成了一笔免不了的开销。在美国养孩子成本高倒不是吃得贵,而是高质量的儿童照料费用高,这对不少家庭的财务构成不小的压力。所以孩子多的家庭宁肯让母亲辞去工作在家带孩子,也不愿意这边赚钱,那边去付托儿费。

单身一人小康生活的最低标准

美国年轻人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学毕业后会离开父母自己独立居住,二是不会马上买房,而是租房子来住。好的专业毕业生年薪在50000至60000美元之间,一般专业毕业生年薪约在30000至40000美元之间。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年轻单身汉的日子应当是很潇洒。但美国大学生多是靠借贷来缴纳学费,所以尽管收入不低,但毕业后前几年为了还债,也得艰苦奋斗。

如果是单身汉,在美国要过上小康生活每年的最低收入需要多少呢?下面按照最基本的生活开支来观察一下。按照全美的平均水平,一个人每月的租房费用需要688美元,水电煤气等费用149美元,吃的花销差不多244美元。假如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每个月花销不大。但如果是自己开车上下班,每月在汽车上的平均支出约为495美元。一个人干干净净没有拖累自然也不会有养孩子的负担。家庭生活离不开家居和日常用品这类花销,每个月在291美元左右。医疗保险是免不了的,每个月支出约136美元。过日子总得攒点应急钱,美国人在这方面挺吝啬,每个月攒75美元好了,意思意思。但美国人喜欢未雨绸缪,养老钱不能缺,一个月在退休金上投入73美元算是小Case。

最后,“山姆大叔”还有一笔账,个人所得税一个月要分摊上384美元。在课税扣除上,单身汉每个月可得到34美元的实惠,不算多。这样算起来,就这些最基本的开销每个月需要2501美元,一年下来就是30012美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单身汉过小康生活如果没有30000美元的年收入,日子会过得紧巴巴。因为以上的支出还不包括如果是买房子,攒头款、每月分期付款,这比租房子住需要更多的钱才行。像一些度假、娱乐上的花销还未算在内,所以单身汉真正要过过小康生活,年收入40000美元还算靠谱。

无负担夫妇易过上小康生活

单身汉是最简单的家庭形态,没有孩子的夫妇家庭属于不复杂的家庭形态,在大的花销上,这类家庭与单身汉家庭差异不会太大。如租房子的开销,每月租金688美元也就够了,通常租个2卧房的住所不太费力。反正一张床是一个人睡还是两个人睡,分不出差别。当然两个人的花销比一个人还是要大一些,比如在食品上,两个人每月花销约在447美元。如果是一人一辆车上下班,在汽车上的支出就会明显提高,这样一个月需要977美元。家庭用品的支出会多一些,每个月需要346美元,但这只比单身汉每月在这方面的支出多出55美元。在纳税上,两个人上班赚钱通常要比一个人要多,缴税的金额自然多一些。

如果做对比,单身汉要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每个月的收入不能低于2500美元,年收入要在40000美元左右。如果是没有孩子的夫妇一起生活,过小康日子每个人月收入只要1771美元即可,因为夫妇两人月收入合计可以达到3500多美元,年收入在42000美元以上。从总收入来看,没有孩子的夫妇家庭单个人年收入要比单身汉低8000多美元,但两个人合计的年收入却要比单身汉高出10000多美元。仅从收入上看,单身汉需要较高的收入才能过上小康生活,而夫妇家庭即使双方都属于低收入,但合力却使家庭也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所以家庭不仅仅是社会的细胞,而且从经济角度看也是摆脱贫困的一种最现实的方式。2011年美国有一份婚姻报告,说美国的家庭与婚姻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不结婚,二是不离婚。不结婚的人不是都当单身汉,而是同居。男女双方住在一起,不生孩子,两人的钱一定比一个人的钱多,而且没有养孩子的负担。不结婚而同居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哪天经济基础壮大了,再结婚生子也不晚。不离婚就更有说道了,富人的致富秘诀有一条,一生只结一次婚。经常离婚的人,家产是一次次被分割,富人可以这么折腾,小户人家受不了这些,所以不离婚就成了流行语。

单亲家庭过小康生活不易

上面反反复复谈到家庭对于国小康生活的重要性,这倒不是一种说教,而是美国社会发展上百年来最珍贵的社会遗产和价值观念。美国什么样家庭最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答案很简单:带着孩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遍和特殊的家庭类型,在美国这么多年也没搞懂,为什么美国的单亲家庭这么多。家庭有了孩子,生活成本自然会加速上升,特别是单亲家庭,这一养孩子,福没享到,出溜一下就成了贫困家庭。

经合组织2011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7个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单亲家庭比例最高,约四分之一的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而美国自己的统计数据显示单亲家庭数量为1370万,2180万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情形在美国相当普遍,在单亲家庭中,84%的家庭是单亲母亲家庭,其中45%的单亲母亲为离婚,34%的单亲母亲从未结过婚。约80%的单亲母亲是全职工作,一个人支撑着家天下,46%的单亲母亲要抚养两个以上孩子。

没孩子的夫妇两人一年收入42000美元就可以过上个小康生活,而单亲家庭只养一个孩子过上好点的日子年收入至少也得46000美元,看起来养孩子比养大人还费钱。下面看一下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一个5岁以下孩子过日子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要多少。每月的租房费用需要821美元,水电煤气等费用178美元,吃上的支出差不多351美元。单亲母亲大多为全职工作,开车上下班还要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每月在汽车上的支出约为536美元。全职妈妈上班,孩子的照料就是一笔大开销,单亲母亲每个月在这方面的支出高达610美元。个人和家庭用品因为有孩子花销也会大一些,每个月在364美元左右。医疗保险大人孩子全得有,每个月支出要267美元。应急钱攒一点,每月116美元。退休金上投入按正常标准,每个月73美元。在缴纳所得税上有孩子会得到一些减税上的优惠,但税还是免不了,每个月平均要720美元。课税扣除每个月可得到172美元的实惠。这样算起来,维持一个小康生活水平,带一个孩子的单亲家庭每月最基本的开销需要3864美元,一年下来就是46368美元。而一个单亲家庭要是抚养两个孩子,每年收入要在57756美元才能维持一个小康的生活水平。坦率地说,这样的收入在美国是中等收入,女性年收入能达到这种水平的通常需要大学毕业而且还要从事不错的职业。

四口之家过小康日子难不难?

美国家庭最基本的结构是一对夫妇两个孩,也就是两个大人打工养活两个孩子。与单身汉、单亲家庭不同的是,标准的四口之家的生活最稳定,而且贫困家庭的比例也较低。只要夫妇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不错的职业,这样的家庭较容易进入中产阶级行列。所以美国人倡导的家庭价值在这类家庭最容易得到体现,也能发扬光大。

住房的花销是各类家庭最主要的开支之一,四口之家基本上需要3卧室的住所,按照美国的习惯,一个家庭的成年人与孩子要分别拥有自己的卧室,两个孩子也分别各有自己的卧房。因此四口之家在住房开支、水电煤气和孩子的照料费用与单亲家庭带两个孩子生活的支出大致差不多,但由于夫妇两人赚钱,这比单亲家庭靠一个人养家糊口就要占有很大优势。如果单亲母亲的年薪为50000美元,养两个孩子在经济上压力还是较大。相反,夫妇两人上班,即使每个人只是30000美元的年收入,两人合计年收入也可达到60000美元。尽管单亲母亲的50000美元收入属于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主男和主妇的个人收入属于低收入,但众人捧柴火焰高,1+1就有了等于2的优势,这种合力显示方显示出正常家庭在奔向小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口之家夫妇如果都工作的话,每月在汽车上的支出会高一些,大约为1019美元。个人和家庭用品花销也会多点,每个月在460美元左右。医疗保险每个月支出要443美元。应急钱每月攒上170美元,退休金先少存点,每个月56美元。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四口之家算是纳税大户,每个月平均要1060美元。有孩子会有好处,课税扣除每个月可得到334美元的实惠。将以上的各类支出核算,四口之家要过上小康日子,每个月最基本的开销需要5660美元,一年下来就是67920美元。如果日子想过的宽松一些,或是购买住房、再考虑为孩子上大学攒些 学费,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8万美元上下才能应付过去。

照料孩子和住房花费比例大

虽然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件事,但是单身汉家庭和有孩子的家庭在生活中的支出还是存在差异,而各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单身汉在生活上最大的开销为住房,约占总支出的28%。其次是汽车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20%。第三位缴税,约占总支出的14%。单身汉在家庭用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12%,食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10%。而积攒应急钱、养老钱和医疗保险支出合计占总支出的11%,水电煤气的支出占总支出的6%。而在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家庭,生活上最大的开销为照料孩子,约占总支出的22%。其次是住房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17%。第三位是缴税,这与单身汉同病相怜,约占总支出的13%。接下来是汽车和食品上的支出,各占总支出的11%,在家庭用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9%,有孩子的单亲家庭医疗保险上的支出占总支出8%,高于单身汉的5%。而积攒应急钱、养老钱支出合计占总支出的4%,水电煤气的支出占总支出的4%。

要过小康生活,老婆孩子齐全的家庭就更有优越性了。美国四口之家贫困县的标准是年收入22050美元,如果夫妇两人都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赚钱,两人一年的收入总和为30624美元,也能高过贫困线,算不上是穷人。但这种收入距离过小康生活差距就太大了。不过美国四口之家的收入大多处于中等或是中上收入水平,这类家庭的年中位收入为78554美元,比过小康生活的收入水平高出10634美元。这表明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四口之家生活在小康生活水平没问题,而且他们也是有能力购买住房和为孩子高等教育积攒资金的一族。

美国中产家庭如何训练孩子做家务 篇10

近日, 教育部联合多家部门, 发布了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鼓励开展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课程, 学校还可安排劳动方面的家庭作业, 比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为这种重新重视劳动的倾向喝彩。但是在方法上, 我觉得这些教育, 不应该由学校负责。家长不配合, 学校布置什么作业都是枉然。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的责任, 应该落实到家长身上。

在美国, 为避免让孩子陷入美国现在比较普遍的“福利文化”———觉得什么都可以不劳而获, 从他人身上或是从社会获取, 家教良好的人家, 在这方面有严格训练。孩子需要在不同年龄段, 从事与年龄相称的家务。我就“你让孩子做家务吗?如何奖惩?”这个问题, 在Facebook上随机调查了一下我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 发现几乎所有家庭都有鼓励孩子做家务的办法。例如:

Jon (社会学教授) :孩子必须在家完成打扫卫生, 将垃圾拿出等任务。如果没有完成, 我的办法是taking privileges away (具体意思下文解释) 。

Martha (小学老师) :我们每周让他们做家务, 并给一些零花钱。如果没有及时完成, 我会不让其玩游戏, 拿走其手机等。

Leah (小学图书馆员) :你得看什么方法对你的孩子管用。我的办法是告诉他们, 等他们完成了某某工作, 大家才可以去做他们喜欢的某些事, 如去游泳, 逛商店等, 这会激励他们的参与, 家长也开心。

Cherisse ( 心理学系教授) :我一般不为家务给零花钱, 通常给他们一个时间范围, 让其完成某件事, 如果不能完成, 则不让其参与下一个活动 (比如和朋友出去玩耍) 。我还会把家务清单明确地列出来, 并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比如是每周一次还是两周一次。

Fran (建筑师) :我妈妈过去给钱让我们收拾房子, 每个房间明码标价。她给的“工资”不错, 不过她也检查我们的工作质量。她有一个家务的账本, 我做了事会登记上去。等我要钱的时候, 我会从上面取。不过收拾我们自己的房间, 洗自己的衣服, 她是不付钱的。我们每周轮流一天做饭。

总结下来, 这些家庭让孩子做家务的方法包括:

一、物质奖励, 比如用家务换零花钱

这种做法极具有争议性, 有利有弊。有利的是, 你用物质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被你认可, 小孩可以借此形成不劳则无获的意识。另外, 小孩也需要一些零花钱, 家长卡得太紧, 会限制以后的财务管理能力。因此, 用家务换零花钱的办法, 并非完全不可取, 关键还是看家长怎么引导。比如我上面说的一些朋友, 对孩子必须做的事情 (保持自己房间整洁) , 是不给零花钱的。而对一些特殊项目, 如洗窗户, 或是家里“公共场所”的清洁, 则与零花钱挂钩。另外, 如Fran说的那样, 要想借家务换零钱的办法来鼓励劳动意识, 最好不要让孩子要钱的时候才找你做家务, 而是设立一个账户, 形成一定的延缓效应, 这更有利于理财训练。

二、行为奖惩

有些家庭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关联, 借此鼓励小孩从事家务活动。比如Leah说的做完了家务才可以去逛商场、游泳, Cherisse说的完成了家务才可以和朋友去玩, 属于行为主义说的正向巩固。而Jon的做法是, 孩子不完成某事, 就take privileges away。何谓privilege, 就是孩子享受的一些并非其权利的东西:吃喝住行这都是他们的权利, 是必须的, 而玩游戏、给他们手机, 则属于“优待” (privilege) 。孩子没有做什么事, 把这些优待拿走, 也是良好训练, 属于“反向巩固”, 同样可以雕塑孩子热爱劳动的行为。

三、内在激励

2015 年, 布朗大学的一份简报指出, 美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人, 回到家里感觉的压力和负担远超过工作场所, 家务的分担, 是很多成人的压力源, 也是很多矛盾的触发点。作者强调, 家长的侧重点, 应把家务劳动向着“照顾家人”的方向去引导, 而不仅仅视其为差事和负担。换言之, 让孩子做家务, 是让其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 也通过分担家人的家务, 关心、照顾他们。这是尽量利用孩子人性优点来做事, 强化他们的内心激励。因此, 应该在孩子完成家务之后, 感谢、鼓励他们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关心和照料。千万不要吹毛求疵, 说这不好那不好, 这会形成一种精神惩罚, 让孩子认为不作为可能还简单一些。另外一种内在激励, 是尽量一家人一起完成家务, 甚至在做家务的时候打开音乐, 让其变成非常快乐的家庭活动。

现在孩子学习负担很重, 再让他们做家务, 会不会增加其负担呢?如果父母处理得当, 适当的劳动, 会让孩子紧张的大脑得到调剂, 做做家务出出汗, 身体得到锻炼, 是他们当下可以获益的。至于远期收益则更不胜枚举。

今年3 月, 《华尔街日报》 上有文章指出, 让孩子做家务, 对于其学习、情感甚至职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家务劳动, 尤其是一些复杂家务, 比如烹饪, 可开发儿童的一些身体协调能力, 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意。家务也可以拉近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自理能力强、甚至能照顾他人的孩子, 成人之后人际关系会更为和谐, 职场上更受欢迎, 婚姻更幸福。这已经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这么好的训练, 家长理应趋之若鹜才是, 何劳政府部门来操心?

上一篇:情感倾诉下一篇: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