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婚礼

2024-09-05

中西婚礼(精选七篇)

中西婚礼 篇1

1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

我国的婚礼在地区、民族和时代这些因素中都存在着差异。在现代中国, 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 中国人喜爱红, 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 从大场面到小细节, 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 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礼仪思想。

传统婚礼即是以传统结婚方式为主导的婚礼仪程。它和现代婚礼最大的区别在于迎娶。现在的农村, 乃至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这种传统的婚礼方式还是相当普遍的。通常情形是, 新郎和其他随从人员陪同, 一起乘车去新娘家里迎接新娘。迎娶队伍要先反复叩敲新娘家的门, 娘家人会吵嚷着要红包, 直到满意娘家人才会开门允许新郎见新娘。新娘家终于开门后, 要招待新郞和来宾, 然后抬或抱新娘上轿或汽车。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并坐轿子, 当然那是过去, 现如今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 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涵义, 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接了新娘到达新郎家里, 鞭炮齐鸣。紧接着由司仪主持仪式, 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 拜天地、拜高堂再夫妻对拜后, 在鞭炮声中送新郞新娘入洞房, 稍事休息后即开始举行婚宴。当然拜堂的时间都是按各地的习俗, 都是算好时辰以图吉利。相对于过去现在全部过程都有摄影、摄像拍录下来, 之后再刻成喜庆光盘留作纪念。

婚仪举行的场所, 一般有两个:一是在家里, 二是在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几乎都在家中举行婚礼。城市里的婚礼除在家里举行外, 也有在饭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举行的。这种方式往往将迎新和婚仪分割, 将婚仪和喜宴合一。

2 西式婚仪流程

西方的婚礼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属于浪漫型的, 所以整个婚礼流程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西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 以显示其庄重。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的婚纱, 而新郎的礼服是黑色的西装, 在西方人眼中, 教堂和婚礼都是圣洁而神圣的, 所以新娘新郎的礼服都要显示整个婚礼的庄重严肃。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首先是新郎进入教堂, 站在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 等待新娘入场。伴郎从教堂大门进入, 接下来伴娘进入。这些人在通道上站好之后, 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 新娘挽住父亲的左臂步入教堂行至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 父亲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 意寓将女儿托付给新郎。一对新人走上地毯步入神父面前, 紧接着是宣誓, 神父会各自询问新郎新娘无论贫穷或是富有, 你们彼此是否都能相依相伴之类的宣誓词, 这也就是要求新郎新娘向对方作出彼此的承诺, 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部分。新郎新娘面向对方, 握住对方的双手, 作为妻子和丈夫向对方宣告誓言。然后他们会在神父和众人的祝福下, 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最后神父宣告完婚, 婚礼仪式礼成, 请新人退场。在退场的过程中新娘会将手中的花球抛给到场的女宾客们, 如果谁接到了花球, 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所以很多单身女性都会争抢花球。此时所有当场宾客起立鼓掌, 新郎和新娘原地转身, 重新走过通道, 走出仪式区。至此婚礼仪式结束。在新人走出教堂的时候, 有人等候在外面抛洒花瓣, 若是室外婚礼, 在礼成后客人们就可以抛洒花瓣。

3 中西婚礼文化对比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 中西方举行婚礼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点:第一, 场所不同。中国传统的婚礼是在家中举行;而西方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第二, 婚礼礼仪的方式不同。中国的婚礼中要成为夫妻是通过拜堂的方式, 而西方是通过在教堂里男女互相宣誓紧接着由神父宣告的方式。第三, 婚礼的礼服不同。中国传统婚礼在进行过程中, 新郎穿黑色西装或是正装, 新娘穿着红色的礼服, 一般在举行仪式时穿的礼服与敬酒时的礼服师不同的, 但都象征着吉祥如意, 也预示在结婚后日子会红红火火的。而西方的新郎穿着西装, 新娘则穿白色的婚纱。高宣扬在《流行文化社会学》中讲到:服装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最早的表现形式。由婚礼服装的差异就可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注意到有差异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在一些礼仪仪式上面, 中西方的婚礼礼仪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 中国古代有抛绣球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 新娘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在场的单身女宾客。

4 讨论总结

从上面的介绍和论述中可见, 中西方在婚礼礼仪上之所以有种种的差异, 这与中西方人思想观念的差异有着直接的关联。从传统上讲, 中国人比较保守, 喜欢热闹, 观念较古板传统化, 因此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整个婚礼的礼仪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借鉴和学习,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中国传统婚礼的礼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喜热闹的性格, 这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譬如在婚宴结束以后会有闹洞房的环节, 宾客中尤其是新郎新娘的好友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刁难新郎和新娘, 认为在新房中越是热闹, 则寓意新人在婚后的生活就越是幸福。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 举行完宣誓仪式后新郎和新娘会直接去宴会地点, 或者是去渡蜜月。除此之外, 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虽说是宗教信仰自由, 但在中国传统上大多是以佛教为主, 讲究时辰的拿捏和寓意的表达;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为主, 因此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 并且主婚人是神甫人员, 而且在神父宣布新人结为夫妻后整个婚礼的礼仪就算完整了, 这就突出了西方人重视自己的信仰。在现如今的中国, 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 很多人都学习西方人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但大部分还是采用中国的传统婚礼礼仪方式, 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是分不开的。

5 结束语

礼仪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形式, 那既然是文化, 它就避免不了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而现如今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 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大趋势下, 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在不断地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然而, 有句老话说的好, 凡事都有两面。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 中国人不能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 因为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并且将西方礼仪作为一种不同的文化去认识和了解是无可厚非的, 但本民族应该具有自己的自尊和独一无二, 如果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 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 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有这样一句话, 人无礼则不立,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也可以这样理解礼仪,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 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若是要创建和谐的社会, 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 还是在文化的各个方面, 都急切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来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现方式无疑是实施这种统一的领头军。因此只有认清了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 将二者合理而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 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

摘要: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而著称, 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与外国的交流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西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中西婚礼礼仪差异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由于中西思维及文化的不同, 中西婚礼礼仪自然产生了差异。该文针对中西婚礼一些礼仪的不同进行对比, 希望能通过这些对比了解中外对婚礼礼仪的不同要求和寓意, 进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确保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变得顺畅。

关键词:中西婚礼,礼仪,差异,交流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其亮, 张晔.英释中国传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王纬, 徐培喜,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篇2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或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填上新郎和新娘的姓名、年龄等。然后在预定的婚期举行婚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在结婚证上用印就可以了。过去的许多讲究不复存在。有一些特别时髦的青年男女会仿照西方的婚礼习俗。但在广大的乡村及偏远的地方还会保留原有的旧式婚礼的大部分习俗。

2.2 西方婚礼习俗概况(以美国为例)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2.2.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2.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2.2.3、最后就要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潘文晋(2008,85)认为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还有六便士在鞋里”。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2.2.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夏巧华,2005)

2.2.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

2.2.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3、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 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1,婚礼仪式

中国: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在“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络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林琳,2010)。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西方: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同时西方国家则是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3.1.2,婚礼服饰

中国: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护理服饰为凤冠霞帔、状元服。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衣服。

西方: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3.1.3,婚礼地点

中国: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3.1.4,婚宴

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中式婚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和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4、中西婚礼差距产生的原因 4.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 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视,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一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4.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4.3,行为标准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己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4.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5、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而同时中西方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婚礼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体现出了融合的迹象。就比如现代中国很多年轻人举行婚礼穿婚纱、西装,在教堂举行婚礼。而同时中国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以及采用。深刻地了解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文晋,2008,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今日南国》,(3)。[2] 席晓,2008,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读与写》,(8)。

[3] 夏巧华,2005,中美婚礼文化之对比及融合,《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4] 林琳,2010,中美传统婚俗比较,《文学界•文化万象》,(2)。[5] 李仲祥,2001,《婚丧礼俗面面观》,齐鲁书社。[6] 顾希佳,2001,《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7] 潘晓梅,2004,《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海中西混合式婚礼惊呆了外国人 篇3

新郎闯关

英国新郎官和伴郎步步逼近新娘的家,我们用接二连三的大“爆炸”欢迎他们。成千上万的爆竹噼噼啪啪,犹如机关枪响个不停。

看起来、听上去,我们都好像是在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捍卫自己的城堡。

我站在那儿,百思难解。和我一样同是伴娘的姣姣(音译)大声喊道:“快点快点,他们来了,锁上门!”和我不一样的是,姣姣以前有参加中式婚礼的经验,非常了解那些“闯关大考验”。

女方家庭成员迅速冲向四道门。来自威尔士的新郎官约翰需要通过这四道门、才能娶走上海新娘王维嘉(音译)。

维嘉在卧室内等候。她穿着一袭洁白的婚纱,坐在铺着大红床单的床上。

姣姣透过门缝大声喊道:“你们是谁?”好像我们根本不认识对方似的。其实,过去两个小时,我们一直在做准备:家里所有的人都要做头发,等候新郎官一行的到来。

姣姣拉住我的手,说:“来来来,让他们给我们点贿赂。”

我顺从地要求新郎给我红包,否则我就不帮助他闯关。其他人也一样。

我开始看出点眉目了。“告诉我们你要娶王维嘉的10个原因!”“不行,不行,说得这么慢,犹豫什么?做10个俯卧撑!”

我们大喊大叫,笑成一团,继续折磨可怜的新郎官约翰。

王维嘉曾经警告我说,她的上海婚礼和我在英国参加过的所有婚礼都截然不同。第一点,新娘要换5套衣服,仪式包括两起茶道。还有,在英国,办婚礼,平均要花费3.3万美元。和英国不同的是,在中国,办婚礼可能还能赚钱,因为来宾给红包非常慷慨大方。

再有一点“小小”的差异,我需要在婚礼上讲话……用中文讲话!

王维嘉和约翰的婚礼在上海金融区陆家嘴的丽斯卡尔顿酒店举行。那里正在修建第二座500米高的摩天大厦。电影制作人如果要想给自己的影片增添一点未来幻想的感觉,总会选择到这样的地方来。

接下来,我在新娘套房中排练演说时,可以近距离看到东方明珠电视塔。电视塔看上去犹如蓄势待发的太空船。不过,转头看看,维嘉的亲戚们按照老传统,在床上摆了鸡蛋和许多干果——就像西方人圣诞节时喜爱吃的那些干果一样。这样做,毫不含蓄地表明,结婚了,下面的任务就是生孩子了。

我讲话结束的时候,也按惯例加了一句“早生贵子”。

造人有方,这样的期待,新人是想逃也逃不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享受到任何隐私。

中西共舞

新人换上当天倒数第二套衣服——传统的中式大红绣花衣——的时候,我的任务是紧紧顶住更衣室的门,防止有亲戚闯入,干扰换衣进程。

在中国,最好的情况下,隐私也不过只是一个松散的术语。但是,新娘的老姨王女士绝对不会让有人身上没穿衣服成为她不能和新人共度一点时光的借口。

仪式结束、大餐吃完,开始西式的迪斯科。没多久,响起比吉斯的《活着》。突然间,我意识到来宾分流,一群人站在一边儿、面呈迷惑状;另外一群人——主要是年轻的外国人——举着双臂、扭动腰肢,手舞足蹈。

这一次,轮到上了年纪的中国来宾感到百思不解、力所不及了。

正如12个小时之前的我一样,这一次,是新娘的叔叔勇敢跨越文化鸿沟。

他步入舞池。我拉住他的手,我们一边咧着嘴大笑、一边转圈儿。

这起婚礼,虽然原因可能不同,但对我们两人来说都是长久难忘的。共舞中划上句号,真是再好不过了。(编辑/唐馨)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 篇4

关键词:民间习俗,婚礼习俗,中西方婚礼

一、西方婚礼习俗

(1)白色婚纱

西方的新娘在婚礼当天,要穿着白色的婚纱,这一习俗源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便身着白色的婚纱嫁给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从此之后,白色婚纱便风靡全球,直到今天,白色婚纱依旧是各国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婚礼礼服,这是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与纯洁。然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在选择礼服的时候,并不在乎选择什么颜色,只要适合、漂亮、得体就行。

(2)佩戴戒指

在西方社会,佩戴结婚戒指,象征着一对新人的正式结合,在佩戴戒指时,戒指通常会佩戴在双方左手无名指上。这种婚礼习俗源自于远古社会,当时,戒指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魔力的饰品,佩戴戒指象征着双方彼此将要过上美满与和睦的生活,而到了现代,佩戴戒指则表示双方即将对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负责。

(3)伴郎与伴娘

伴郎与伴娘来自于远古时期的西方神话故事,之所以新郎与新娘结婚时要再找来一对年轻男女作为伴郎与伴娘,是为了欺骗恶毒的精灵,让精灵以为这对伴郎伴娘才是新人,从而防止精灵对新郎新娘造成祸害。而时至今日,伴郎与伴娘已成为新郎新娘双方的代表,在婚礼过程中,与双方家庭进行沟通与协调,同时,伴郎与伴娘也满载着对新婚双方的祝福。

(4)婚宴

在西方社会,当婚礼仪式结束之后,往往会举行极为隆重的婚宴,这种婚宴又被称作是招待酒会。在婚宴上,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各种美食,通常情况下,食物的类型、贵贱、档次都是由新娘的喜好以及新娘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中,婚宴的费用通常是由新娘家庭来承担的。而在婚宴大厅的角落里,常常会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蛋糕,在过去,通常是由新郎与新娘共同拿刀来切蛋糕,而在吃蛋糕之前,现场的宾客往往还会把一部分蛋糕撒在新娘的头上,以此表示对新娘婚礼的祝福。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被摒弃,但是,在宾客吃蛋糕之前,新郎与新娘应该首先让对方吃一口蛋糕,预示着两人今后生活的甜蜜与融洽。

(5)手捧花

在所有宾客都吃完蛋糕之后,新娘便会站在宴会大厅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拿起新郎为其献上的手捧花,向后高高地抛去。根据西方的习俗,凡是有幸抢到那束手捧花的女孩,就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婚礼的新娘。

(6)度蜜月

婚礼结束之后,新郎与新娘便会高兴地离开婚礼现场,开始一段十分浪漫的蜜月之行(即婚后的长期旅行,通常时间为一个月,所以又被称作为蜜月)。蜜月旅行这一习俗最初源自于古老的德国风俗,在德国,新郎与新娘在完成结婚典礼之后,要和双方的家人一起喝一个月的甜酒(又被称作为蜜酒),随后,这一风俗逐渐被改成去远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旅行。如今,蜜月旅行与过去有了较大的差别,旅行的地点、旅行的时间等等完全由新郎与新娘的喜好、经济条件与时间来决定。在某些时候,新郎与新娘只需要在当地一家旅馆度过浪漫的一夜即可,而在有些时候,新郎与新娘则会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度过很久的时间,蜜月的费用通常由新郎承担。

(7)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这些西方国家都会遵守的婚礼习俗之外,在某些国家,还保存着一些独特的婚礼习俗。例如,在威尔士地区,新郎在婚礼之前,还需要专门雕刻一把满含爱意的钥匙,这把钥匙象征着新郎对新娘的爱情、忠诚与责任。钥匙的图案与样式各不相同,每把钥匙都别具特色,具体雕刻成什么样,就要看这个新郎的手有多么的灵巧,对新娘的爱意有多么浓了。当然,现在威尔士的新郎已不需要自己亲手雕刻钥匙了,只需要到专门的商店挑选一把做工精致的钥匙即可。而在奥地利地区,在婚礼当晚,新娘与新郎还要一同喝下用蜂蜜酿成的美酒,据说这是中世纪所流传下来的风俗 :一旦新婚夫妇喝了蜂蜜酒,就能多福多子。如果新娘在喝了蜂蜜酒之后的十个月之内就生下孩子,蜂蜜酒的酿造者便会声名大噪,其生意也会红红火火,同时,酿酒师的名字也会被作为新生孩子的名字。

二、中国婚礼习俗

(1)三书

根据我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三书具体指的是 :在婚礼聘请过程中相互交流的文书,即“聘书”(双方订亲的文书,通常在双方完成订婚时进行交换);“礼书”(双方互换礼品的清单,其中详细罗列双方提供的礼品数量与类型);“迎书”(新郎前来迎娶新娘时递交的文书,在婚礼当天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

六礼具体指的是,从新郎及家属开始登门提亲,求亲,到媒婆迎娶,最终完成婚礼的一系列礼仪。分别包括“纳采”(也就是说媒,即新郎及家属聘请媒人到女方家里进行提亲,当女方家庭答应婚事之后,男方家属便会准备相应的彩礼到女方进行求婚);“问名”(又被称作为合八字,即托请媒人询问对方女子的姓名与出生年月,为结婚的仪式进行准备);“纳吉”(指的是,在男方家属卜得吉兆之后,便准备彩礼到女方家庭进行通知);“纳征”(又被称作为过大礼,即男方及家属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彩礼到女方家中,婚礼家属双方就婚礼事宜进行初步的商定);“请期”(即婚礼家属双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在过去,选择出来的吉日大多数是双月、双日,不喜欢选择十一月、六月、三月);“迎亲”(即在婚礼当天,男方家属拿着迎书亲自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3)安床

具体指的是,在双方进行婚礼之前的若干天内,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把新床的床单和被褥都铺上,再在床上铺上龙凤被,在被子上撒下各种喜果,具体包括 :莲子,桂圆,红枣,花生,这四种喜果合在一起,寓意为 :早生贵子。同时,负责抬床的人,压床的人,铺床的人还有撒喜果的人,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好运人”(即兄弟姐妹健在,父母齐全,家庭婚姻和谐幸福的人),以上这些都预示着新郎新娘将来儿女满堂,希望为其带来好运。

(4)嫁妆

嫁妆是女方家庭为新婚双方配送的彩礼,嫁妆往往象征着女方家庭的财富与地位。女方需要在婚礼之前,将嫁妆送至新郎家。除了饰品、被子、衣服之外,嫁妆主要象征着一些吉利的东西,诸如 :尺子,象征着夫妻双方将来能够拥有万顷良田,鞋子,象征着夫妻双方能够白头到老,花瓶,象征着富贵花开,剪刀,象征着彩蝶双飞等等。

(5)撑红伞

在婚礼当天,新娘的伴娘或者姐妹们还要站在娘家露天的地方,为新娘撑起一把红色,寓意为 :夫妻双方红红火火,同时,伴娘以及姐妹们还要向空中撒下大米,象征着“开枝散叶”。

三、中西方婚礼程序对比

(1)西方婚礼程序

第一,新郎与新娘手挽手来到神圣的教堂,等到双方家属及宾客都会合之后,便开始举办婚礼仪式,通常情况下,举办婚礼的时间在下午。

第二,婚礼通常由教堂的牧师或神父主持,针对有心聆听婚礼“福音”的人,或者是婚礼家庭双方的亲朋好友,都会前来观礼,这些宾客需要提前抵达教堂,并在教堂门前等候这对新人的到来。

第三,主持人念祝词,新娘与新郎对婚礼进行宣誓,随后,主持人会询问新郎与新娘,是否愿意将彼此交给对方。

第四,当新郎新娘双方说完“我愿意”之后,双方交换戒指,亲吻,并在誓词上签字,这样一来,这场婚礼便具有法律效应。

第五,在婚礼结束之后,新婚夫妇以及兄弟姐妹们便会到海边、公园或是附近的景区进行拍照,抒写两人新的浪漫篇章。

第六,在婚礼当晚,新娘家属会举办大型的婚宴,在婚宴中,新婚夫妇切蛋糕作为庆祝,随后,新娘抛手捧花,作为婚礼的最后仪式。

第七,婚宴结束之后,新郎与新娘外出旅游,度蜜月。

(2)中方婚礼程序

第一,祭祖,在新郎出门迎娶新娘之前,新郎应当先去祭拜自己的祖先,即告诉祖先自己今天要完成婚礼,向祖先报喜,祈福。

第二,迎亲,新郎率领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出发。

第三,放鞭炮,在新郎率领迎亲队伍出发的途中,会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祝。

第四,讨喜,当新郎手持鲜华来到新娘家中时,新娘的各个闺蜜朋友会聚在闺房门前,阻止新郎进门,这时,新郎需要满足这些闺蜜所提出的任何要求,才能够进入闺房,迎娶新娘。

第五,拜别,新婚夫妇上香祭拜新娘的祖先,随后,新娘向其父母叩头拜别,并由新娘父亲为其盖上红盖头,新娘对父亲鞠躬行礼。

第六,出门,新娘的闺蜜及伴娘为新娘撑起红伞,伴随着新娘走出家门。

第七,婚宴,婚宴由新郎家属操办,在婚宴上,新郎与新娘向各位亲朋好友敬酒。

第八,交杯酒,新郎与新娘手持酒杯,交叉着胳膊,喝喜酒,喝交杯酒意味着新郎新娘正式结为夫妇。

第九,入洞房,新郎与新娘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欢送下,进入洞房,至此婚礼圆满结束。

四、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通过前文叙述可以得出,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第一,西方社会对于婚礼的日期,时间不是十分重视,而中式婚礼则十分注重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双方的生辰八字,双方结合的良辰吉日,都尤为重要 ;第二,在西式婚礼中,对婚礼的庄严程度十分注重,例如,新娘穿象征着圣洁、庄重的白色婚纱,双方结婚之前,需要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宣誓仪式,等等,由此说明,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婚礼的神圣与纯洁。而在中式的婚礼中,为了突显出吉利与红红火火,夫妻双方一般都会穿红色的礼服,在新郎迎亲的路上,还会燃放鞭炮,作为庆祝,由此说明,中式的婚礼更注重热闹的场面与吉利的气氛,希望通过婚礼为新婚夫妇带来吉祥与好运。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婚礼习俗还存在多种不同之处,例如,西方婚礼结束前,新娘会抛手捧花,而中式婚礼结束前,新郎的朋友会前去闹洞房等等。

结语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篇5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33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34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35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原因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37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38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3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41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87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89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91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92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93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95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从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莎乐美》的人格特征 97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01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102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104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 105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06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07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109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110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113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15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1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8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19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21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22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2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25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2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129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13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32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通过《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分析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135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36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37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40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142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44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 145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 148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51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 152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15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54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5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56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7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58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159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

16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161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62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6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64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165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 166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 167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6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169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70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71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72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

173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74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175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176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77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78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79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 180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82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183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184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85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186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187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188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9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90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91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92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

193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94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195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196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中西婚礼 篇6

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并代代相传的总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如生死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和岁时节令民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民俗心理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它是自远古传下来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前者记载在文献里,后者流传在民众生活中。而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中的本质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萨丕尔也指出了语言与民俗不可分离的特点,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婚姻是人们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值与不值、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化,贴近生活,体现的是草根文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气息。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围绕着全新的品牌形象,安踏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品牌个性和内涵,其切入点就是草根文化。安踏对于草根精神的推崇,体现了一个成熟企业的社会责任。正如安踏总裁丁志忠所描述的:“我们的品牌使命就是将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正是这样简单而质朴的品牌梦想,成就了安踏现在不凡的业绩,并推动安踏不断前行。

五、小结

总之,一句简简单单的广告词能昭示出丰富多样的意思。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以及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对同一句广告词都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所列举的基义及各种陪义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于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g,1988)。

2.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西方的婚礼是庄重严肃、美丽浪漫的,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是“神前婚礼”。中方的婚礼讲究热闹、感动、喜庆,场面热闹,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感情,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是“人前婚礼”。中西方婚礼风俗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不同。

2.1颜色不同

西方婚礼上,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所以,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

西方在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

中国婚礼通常要用红色,大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凤冠霞帔、状元服,都是红色的,体现着喜庆和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瑕的象征,而在东方却与死亡、丧事联系在一起,如红白喜事等。这是因为东方人以白色为丧服,表示空白之意。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于战争、死亡、流血和危险建立常规关系,在东方文化中,则是兴奋、喜庆与吉祥的象征,如开门红、走运红等。所以在东方婚礼上,传统的新娘婚服是红色的,表示新婚大喜之意。

2.2婚宴不同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从这一个角度充分证明了“永不止步”具有多重意义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费尔克扶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

[2]华劭.语言经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3]高名凯.语言论.科学出版社,1963.

[4]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杜予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伍铁平.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期,1979.

[6]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言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迎送及大摆酒席。因此,没有我国常见的数十辆甚至几十辆婚车在街上游行的场面,而且婚宴全都采用自助餐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非常丰盛。同时,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中国婚礼上的酒宴费用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共同分担,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祝贺表示感谢。

2.3费用不同

美国办婚礼,不像国内那样流行送“送红包”,更不送“厚礼”。礼物大都选择送实物。事先由准备结婚的夫妇在网上发布举办婚礼的消息,以及需要物品的目录,亲朋好友则按照目录和自己的能力,为其选购物品。价格都是几十美元的物品,这些礼品一经选定,网上便会自动删除,避免了重复送礼造成的浪费。由于全美商店联网,因此外地朋友送礼也很方便。

美国婚礼的费用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比较少,大概只有年收入的三到四分之一,而且实行AA制,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一般是男方给女方赠送一枚结婚戒指,价值可以由几千至上万美元,男方同时还需要承担蜜月旅行的费用。女方则承担举办婚礼的全部开支,包括婚礼场地的租用,请主持牧师,举办婚宴,舞会,等等。双方支出大致相当,各出一万至两万美元就可以办得很圆满了。

3.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长久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村落为主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而从美国的文化起源来看,美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两个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沉淀了各自的文化风格,下面就由婚礼文化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进行讨论。

3.1中国的价值观

在原始社会,因农耕的需要,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建立了部落,中国人为家庭和部落做出了巨大牺牲。个人忠顺于家庭,家庭忠顺于部落。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仪式形态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团结和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风格是落实于儒家和道家的。儒家强调“入世”,希望以温暖的人际关系整合社会,它缔结社会关系的方式既自然又特别,它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其扩散出去,为全社会的格局和运转提供模式。社会中人有的以血缘关系来理解,君臣如父子,师徒如父子,朋友如兄弟,同志如兄弟……儒家讲究的是人伦,使人际关系保持着融洽与温馨、相助与帮扶渡此人生。东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态度。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性哲学———认为恰当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基本原则是“仁”,意为温暖的人际感情,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互惠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体恤他人内心,同情他人。另一个是“义”,是人性的一部分,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团体合作,产生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集体主义与团体精神协调一致。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按照Rokeach目的性价值观的划分,平等和自由是他们生存的最终目标。

东方人相对而言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为了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们可以抑制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循规蹈矩,可以说是对安定团结、良好秩序、信义和睦的追求。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这是一种无我文化。儒家把“道德”和“善”作为人的真实的本质,这意味着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一个家族内,既有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严格等级制度,又讲究父慈子孝、亲情洋溢的天伦之乐,个人既受到关心、爱护,又被支配,个人生死荣辱都与家族息息相关。家族内一切事务都按尊卑、长幼、亲疏严格区别的一套伦理法则来办理。

中国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态度,要求在各个领域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及语言行为都倾向于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受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中国倡导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离开集体,个人就失去意义,成绩归功于集体和他人的帮助,集体主义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标准。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而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而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而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中国的婚礼上有很多的忌讳,这都来源于宗教信仰和祖先信仰的影响。这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宗法关系的精神枷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庭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家族意识也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这种家族意识除了依恋乡土,重视家庭生活外,更多的是消极的思想影响,如家长的权威观念,夫权观念,子嗣继承观念,多子多福观念等,都成为与现代生活需要无法协调的社会心理,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2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也就是个人主义,而汉族文化的主线是人伦本位,也就是群体本位或集体主义。西方的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只是不妨碍别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西方强调个体意识,主张个人主义。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的清教主义一方面强调个体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共同利益,团体有控制其成员的权利。美国人对国民利益的理解很少建立在国民合作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个人自由。Robert Lynd也曾这样写到“美国人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体主义。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秘密。任何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都不符合美国式的观念并且会扼杀主动性”(Mathews,29)。自美国建国以来,自由伴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降生,每个人都想要充分享受自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美国人同时又把小团体内的合作看得尤为重要。Flannery声称作为一个工业化后期国家,美国又有了新的价值观,这包括“个人权利感”。它“强调自我的重要性,没有相应的对他人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感”(Flannery,30)这样个人始终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而Hofstede也给现代的个体主义定义为,作为个体的人在情感上脱离集体,组织或其它团体而独立,并为自我而努力奋斗。美国人强调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个人价值至上论可以追溯到个人自由主义哲学(朱维芳,Sarah Trenholm 1997)。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他们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肯定,强调个人的智力,能力与性格,强调外在的、个人的、功利的东西,认为社会要服从个人,个人的利益要高于社会的利益,努力追求个性化。

西方人强调突出人与自然的抗争,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强调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的一切二分的观念,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和是非分明、非此即彼的推理方式,决定了美国人直率、简单、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西方文化风格,植根于两种传统之上,即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和基督教的信仰传统。有人认为西方文明的哲学基础是“本质主义”,更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基督教强调人类的形象是卑微的,生来是带着原罪的,从宗教意义上说,人们现世所过的生活,就是一个被考验的过渡性历程。末日来临就是这种历程的结束。所以西方文化不仅与希腊精神相关,也与基督教新教的伦理精神相关。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中英互译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山东青岛

摘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视角,通过分析中国语境和英美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互动的不平衡性,提出关于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互动不平衡性的建议。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文化互动话语权力民族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提出

作为翻译的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向,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于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认为翻译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前殖民地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翻译学者们的关注,这些学者借鉴并发展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此为研究模式研究和反思本国历史的和现实的翻译活动,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并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文化传统取得与第一世界国家平等的政治文化地位。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距离不断拉大的国际形势下,借鉴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下便是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为模式分析在中国和英美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情况,以此加深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中国语境和英美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情况

1.翻译流量的失衡

当客方语言被译为主方语言时,客方语言总会经历与主方语言的接触、冲突,进而在主方语言中兴起、流通并获得合法性的过程。[2](36)当这个过程发生在强弱权力差异的语境中时,它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推动或阻碍。其结果就是弱势文化的语言很难流入强势文化,而强势文化的语言大量流入弱势文化,在翻译活动中便表现为弱势文化译介强势文化的数量远远超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译介。在世界上,英美文本的翻译输出量最大,而翻译输入量最小,这些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上的有利条件,通过大量翻译输出,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输入给第三世界的读者,以巩固加强其文化霸权地位。中英互译中同样存在流量不平衡的趋势。

首先,在外来词语的译介中,中国引入的英语词汇要远远超过英美国家引入的汉语词汇。从五四时期中国引入的如“民主”、“科学”等人文用语到当今引入的如“纳米”、“主页”等科技用语,由英语直接或间接译介而来的外来语已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中以汉语为词源的外来语则相形见绌,虽有“kongfu”、“taiji”等此类词语,但与意识形态直接相关的外来词汇却少之又少,西方通过外来汉语词汇的译介而受到的中国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

中国来自西方此种形式的文化冲击则是巨大的。以五四时期为例,中国在引入西方启蒙话语的同时,实际上也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因此这正如列文森在《佛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所说的那样:“西方可能带给中国的,是改变了它的语言;而中国对西方所做的,则是扩大它的词汇。”[2](53)

其次,中国译介的英美作品数量也大大超过了英美译介的中国作品。中国自晚清以来,除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外,一直积极地译介英美作品,其中还出现了几次高潮。19世纪后期,民国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对英美作品的翻译占所有外国作品翻译的一半以上。反观英美国家,只有为数不多的汉学家投身于中国作品的译介,而且作品大多是中国儒道经典哲学著作及古代诗词。

三、正视中西文化互动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在中英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活动中,中西文化互动呈现总体上的不平衡现象,英美语境下的英译汉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带有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怎样面对中西文化互动的不平衡,如何应对成为了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不能对这种不平衡现象视而不见,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一种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民族主义。

既然我们应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后殖民主义”,弄清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出场语境。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互动意义重大。

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于20世纪40—60年代,“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为基础,旨在解构西方霸权的文本系统,揭示隐含于西方历史知识中的权利结构”。(p186,赵稀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以色列学者萨义德从批评英国康德拉的小说《黑暗的中心》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理论体系及美学表达规范,指出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3](7)即强烈的西方优越感,把东方固定于落后、低劣、怪诞的模式中,置于从属于西方的地位,这实际上是一种霸权主义心态。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得到了来自前殖民地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指导,回顾和反思本土文化在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统治下的历史与现状,并以此为武器与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作斗争。中国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了解首先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引入中国的德里克·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开始的。此后的几年里随之出版了有关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直至1999年,在中国才出现了《东方主义》的全译本[5](186)从该理论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可看到,中国读者是通过詹姆逊、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对立的角度认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然而,作为一位左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第三世界理论”虽

参考文献

[1]张邦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文化研究,2000,(2).

[2]李世福,裴惠云,胡艳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民俗心理的影响.文化研究,2003,(1).

[3]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研究,2002,(4).

[4]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外语研究,2000,(1).

[5]马天俊.文化风格及其融合的经验方式.文化研究,2000,(9).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7]孙苗飞.中美传统文化中多元化与一元化特性之比较.文化研究,2003,(7).

中西婚礼 篇7

一、中西传统婚礼过程的差异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 中国早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有简单的嫁娶观和相应的习俗形成了;而西方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 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这一习俗的不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嫁礼仪, 尽管制度中不乏性别歧视又经历几多朝代变迁, 人们仍然坚持对这一礼仪的尊崇。西方基督教国家也因为对于信仰的坚守而一直沿用古老的婚礼习俗至今。下面是对于中西方婚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事项安排的对比。

1.婚礼前

1) 配偶的选择

在选择配偶方面, 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的当事人并没有选择配偶或拒绝配偶的权利, 父母以及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陌生人——媒人才是婚姻的真正主导者。即使父母不在了, 家中的长辈也会代替父母履行这一职责。一个家庭选择另一个家庭的第一标准则是“门当户对”, 也就是要有同样的社会地位或者同样的财富, 其次才是对方的品貌和修养, 可见婚姻是一项家庭事务而非个人的事情。

西方国家中, 尽管也存在家族与家族之间因为利益的联姻, 但结婚还是有着高度自由的。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 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的权利, 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在中世纪, 崇尚战争的骑士们甚至为了爱情不惜进行生死决斗。一般来说, 在选择结婚对象中男性为主动方, 女性则受教条和礼仪的约束采取保守态度。尽管如此, 年前的女性们对于自己中意的对象也会采取眼神或言语的暗示来传递意愿。

尽管西方国家的婚姻观较为开放, 但在选择配偶时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基督教徒很难和犹太教徒结婚。

2) 求婚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 那一定要提到“六礼”, 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本段讨论“婚礼前“的礼仪, 因此“亲迎”这一礼本段不做说明, 在下一章“婚礼中”再做讨论) 。这一娶亲程式, 周代即已确立, 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 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 请媒妁往女方提亲, 得到应允后, 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 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 卜吉合八字。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 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 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又称告期, 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 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 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 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 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 规模不大, 旨在向他人传递“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人中意的结婚日期是法定假期、节日或周末大家比较轻松的时候。

2.婚礼中

1) 婚礼地点

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 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 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顾丈夫与公婆。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的附属地位。在西方国家中, 出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尊崇, 人们更希望他们的婚礼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 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礼地点。也有人在婚姻注册处简单地完成婚礼, 同样会受到神职人员的祝福。

2) 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中国服饰强调统一不突出个性, 西方服饰以表现人的本质美为前提, 显示人体曲线, 彰显个性。中式的婚礼喜庆, 男女双方也要身着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礼服;西方的婚礼浪漫庄重, 男士的纯黑或纯白西服, 女士的白色婚纱更能体现婚礼的纯洁。

为了要使婚姻长久, 中国的母亲们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她们准备从内到外的新衣, 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也嘱咐新娘不能不能穿戴任何有“短”字的服装, 如短袜, 短衫, 这些都会预示着婚姻的短暂。西方的婚礼中有条不成问的规定, 新娘的服饰中一定要包含“新、旧、蓝、借”四项装饰。“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 象征新生活;“旧”指母亲或长辈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 代表亲人的祝福及传承;“蓝”指新娘的小饰物或花束是蓝色的, 象征纯洁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最后“借”是指向别人借的东西, 代表财运。

从这点上看, 尽管服饰相差很多, 但表达的意思相似, 这样说明了人类文明是相通的, 可以在延续自己文化的同时相互融。

3) 婚礼过程

从颜色上看, 中式婚礼以热情的红色为主, 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在我国, 白色代表丧事或不吉利的事;在西方, 红色象征血腥和战争,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在同一文化中对立的颜色却在另一文化中传递着相同的信息。

从声音上看, 我国的婚礼要越热闹越好, 鞭炮声、奏乐声、熙攘声一刻不停, 主婚人的声音也要越高越好, 这样才能显得新人受到的祝福多。西方人认为柔和的《婚礼进行曲》配上安详的氛围才能更容易得到上帝的祝福。

从行礼仪式上来看, 中国新人的婚礼必须要由男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 主要的仪式是:“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大礼。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 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 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西方的新人们往往选择牧师来主持婚礼, 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 要在上帝的面前相互宣誓:“从今天开始, 相互拥有, 相互扶持, 无论是好还是坏, 是富裕还是贫穷, 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 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 我国的传统婚宴是在男方家举办。礼成后新郎会一一想前来贺喜的宾客敬酒答谢, 女方则不宜抛头露面回洞房休息。婚宴的钱一般由男方家来出。与我国婚宴不同, 西方婚宴比较自由, 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 并伴有一场舞会, 宾客多送礼物而很少直接给礼金。婚宴的钱一般由女方来出。

3.婚礼后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 结婚的第三天是新娘协新郎“回门”的时间, 即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答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的时间。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传统“以夫为天”的思想, 旧时出嫁后的女儿很少能再次回到娘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回门”就是女儿与父母的最后告别, 是传统婚礼的最末并且最重要的一项仪式。

与中国传统婚姻相反, 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后第一项事情是离开家人朋友去做一个简单的蜜月旅行。蜜月这个词起源于英国古代条顿族的“抢婚”, 丈夫为了避免妻子被对方抢回去, 婚后立即带着妻子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 每日三餐都要喝当时盛产的由蜂蜜酿成的酒, 人们就称这段日子为“蜜月”。

至此, 整个婚礼全部结束, 新婚夫妇开始他们正常的婚姻生活。

二、中西方传统婚姻礼仪的差异分析

1.婚姻观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 “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 ”, 可见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 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 就是以婚姻作筹码, 换取和平的交易, 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婚姻被视为家庭甚至国家的要事, 而非个人的私事, 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 利益才是最终的标准。

在西方, 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 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 是个人的私事, 所以, 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 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 而不是家庭的利益, 家族的声望。

2.信仰不同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体现出中西方信仰的不同:一个中国的孩子捡到一个钱包不会占为己有, 原因是他的父母告诉过他那是“不道德”的;西方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做, 因为他相信“上帝在看着他”。

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固定的信仰, 人们只会尊崇“道德”的约束, 而这些道德的标准来自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礼记》·《昏义》) ”, 夫妇的关系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 强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 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 人们的宗教信仰很明确,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因此他们的婚礼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 他们的婚礼要有上帝的见证, 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 都是上帝的儿女, 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 男孩和女孩都是爱情的结晶, 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

3.婚神不同

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 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 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 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 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 认为人一生下来, 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 姻缘早以天定。因而, 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

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 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 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 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 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 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 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 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 进而缔结成婚姻, 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 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三、结语

婚礼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 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 还有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了解彼此文化中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好的掌握这些差异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 同时促进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跟紧文化发展的浪潮。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 and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A].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鸿宇.婚嫁[M].广西: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4]李荣建, 宋和平.外国习俗与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5]完颜绍元.婚嫁[M].上海:上海古文出版社, 2003

[6]万建中.婚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岳娟娟.嫁娶[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8]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校园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下一篇:经济管理会计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