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2024-07-13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精选七篇)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篇1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 顾名思义, 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 (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 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具体而言,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 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目前, 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 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 如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 构造出“再衍生工具”, 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等;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 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 如两面取消期权 (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option) 、“走廊式期权 (corridoroption) ”等。

通过以上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的分析, 可以归纳出衍生工具的以下特征:

第一, 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派生而来, 它的价值随着标的物的变动而变动, 这就是所谓的衍生性。

第二, 杠杆性。杠杆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 从而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这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三, 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就是指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衍生金融交易潜在的收益和风险不像基础金融业务那样透明, 一旦交易者对行情判断失误而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第四, 保值投机二重性。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来保值, 也可用来投机。合约的签约目的不同, 将导致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会计处理。

第五, 创新性。从理论上,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形式。即通过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基础工具、不同的现金流量种种工具组合起来, 形成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正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总是显得步伐“滞后”。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试点回顾早在1984年, 我国银行率先开始从事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代理业务, 开创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衍生交易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监管等配套机制, 国内一度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猖獗、投机盛行等现象。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试点中, 交易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属国债期货交易。1992年12月28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国债期货交易得到迅速发展, 到1995年, 各地挂牌的国债期货合约已达60多个品种, 交易量迅速猛长, 市场参与者队伍日益壮大。但像“314”品种、“327”品种和“319”品种等违规事件也不断发生, 最终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关闭。直至目前, 我们金融衍生市场仍尚未真正建立, 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匮乏, 现在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仅仅是外汇类合约, 主要包括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 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和企业外债管理。

三、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速度较快,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是分不开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 基础金融衍生市场相对不够完善

金融衍生工具 (Derivatives) 是相对基础工具 (Underlying Goods) 而言的, 基础产品通常包括各种贵金属、债券、股票、利率、外汇、股票指数等。作为以基础产品为基础构建的衍生产品, 其价格将随着基础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基础性金融市场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基石, 只有基础性市场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巨额的交易规模, 才能支撑起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同业拆借、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但是, 这些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 很不规范, 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我国的衍生金融市场是在基础金融工具市场还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我国的产生只稍落后于相应基础工具市场2-3年左右, 而西方国家在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之后, 才有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没有完善的基础金融市场, 很难想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会迅速发展。

(二) 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参与者成熟的标志是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 遵循市场规则, 有完善的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对于投机者同样适用, 成熟的投机者应当在市场规则界定的框架内活动, 并且将投机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否则, 投机者将与赌徒无异。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应着力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 因为成熟的市场主体, 在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的交易缺乏直接联系时, 他们会谨慎的成为套利者或图利者, 一般来说, 套利者有利于将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连接起来, 图利者则有利于将衍生市场上不同的合约 (或选择权) 连接起来, 当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出现价格矛盾而存在无风险利润可利用时, 成熟的市场主体会积极的加以控制, 从而增强市场效率。

(三) 衍生金融知识普及率低

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繁多, 结构复杂, 尤其是近年来出现新的衍生工具和复合型的衍生工具, 其发行、交易条件、估价技术、交易过程等都非常复杂, 即使是金融专业化人士亦难全部认清和掌握。这势必会造成交易者对合约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普及设置障碍。

(四) 监管力度不到位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涉及的范围广, 运用的通讯电子技术先进, 因此衍生工具影响快、波及面大, 对其监管应该加大力度。但由于部分衍生工具种类, 如远期交易属于场外交易, 难于监督和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一直作为表外业务进行核算, 更加大了政府和自律组织的监管。频频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违规案件大多由于监管松懈导致的, 如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诈骗案。

四、对衍生金融工具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 我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 其余的已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通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 这样才可能产生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 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规律。2005年7月1日, 我国完善了汇率形成机制,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更富弹性、更深化的金融改革应提上日程, 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为发展外汇类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二) 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主体不够成熟, 是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了投资必须要慎重, 否则一旦损失后果甚至不可估量。因此, 必须规范投资主体, 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 避免投资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同时, 应该简历完善的资信评级制度, 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约束力度。

(三) 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而且衍生品交易涉及面广并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这些提高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的必要性, 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不仅须要在金融企业内进行风险控制, 而且还须要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 以防风险扩大, 酿成金融风波。使金融衍生工具得到有效监管, 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外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柳钦, 王玉.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理性选择[J].现代财经, 2002 (2) .

[2]、庄严, 赵喜仓.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现状[J].江苏大学学报, 2002 (3) .

[3]、赵喜仓.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1 (8) .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思考 篇2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 除了要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外, 会计监管也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

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发展现状

在我国, 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 基本上是以民间为主, 不过财政部己经于1999年开始, 组织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基础研究, 但还未正式立项制订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因此, 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 在未发布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准则前, 金融衍生工具按照投资准则核算。如可转换债券, 作为一种债务性投资, 通常按投资处理, 但绝大多数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仍不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核算披露要求。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金融企业实施, 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并未提及,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其一般都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确认未实现损益。如民生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披露:“本行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 相关损益在金融衍生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如果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 按国内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应调减18631千元。金融企业一般都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从民生银行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 若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原则极易夸大收益, 安然事件就是例证, 建议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采取谨慎原则是比较合理的, 即确认未实现损失, 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目前, 国内四大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实卖的业务, 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方面, 据调查, 由于目前尚不存在可以遵照的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文件, 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随意性较大。另外, 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主要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 且手段也比较单一, 主要通过审核机构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来实现, 且频率较低, 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因此, 往往对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措施不力。

2 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 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很少, 内容也过于简略。这说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 我们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核算理论来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实务。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核心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 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 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对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更大。在很多的情况下, 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 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 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如何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中不被管理层利用来操纵利润, 形成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公众, 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究其实质, 是否对金融衍生工具作公允价值计量, 甚至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 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金融衍生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以FASB与I-ACS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来说, 会计计量的选择仍要作特殊的考虑。我们不能不顾我国的特殊环境, 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 简单地照搬国际上的做法, 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

3 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我国要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依靠会计这个信息服务系统, 发挥其监督职能。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律与规范会计准则在制订时应当

是以具体规则为导向, 还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一般来说, 当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社会诚信度比较高, 会计职业界的专业判断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偏向目标导向;相反,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市场正处在转型期, 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较弱的情况下,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偏向于规则导向, 以期给广大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指南。没有规则的目标是没有操作性的, 没有目标的规则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 我们应依据我国的会计环境, 在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3.2 改造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系统, 增加披露力

度首先, 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 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读取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其次, 应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明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 以便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再次, 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披露内容。最后, 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工作。

3.3 加强国内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金融监管当局要督

促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健全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相配套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以有效防范、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加入WOT之后, 将逐步开放资本市场, 只有发现自身在会计处理等方面的漏洞, 并通过努力弥补不足, 才能提高免疫力。只有真切领会到国外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 才能激发我们进行研究学习、追赶超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杉.当议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报告.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5.

[2]葛家澎.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财务与会计.2002.1.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创新 篇3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

(一)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例如金融工具分类方法、确认和终止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计量基础,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基础,确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以及计算减值损失所使用的具体方法。

(二)企业应当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6.其他金融负债。

(三)企业将单项或一组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披露有关信息:1.资产负债表日该贷款或应收款项使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金额,以及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分散该信用风险的金额。2.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本期因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本期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自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以来的累计变动额。企业将某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有关信息:1.该金融负债本期因相关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2.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到期日按合同约定应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四)企业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使该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基础由成本或摊余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或由公允价值改为成本或摊余成本的,应当披露该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重分类的原因。

(五)对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应当披露有关信息。

(六)企业如果有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应当披露与之有关的信息。企业收到的担保物(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在担保物所有人没有违约时就可以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所持有担保物的公允价值等信息。另外,还应披露有关减值损失、违约借款、套期活动、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风险等信息。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创新

目前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表外披露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会计披露的信息含量越来越高,但在很多方面离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仍然相距其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和手段上,会计披露都应当进一步创新。

(一)会计披露内容的扩大。

要全面提高会计披露的质量,必须进一步对会计披露的内容进行拓宽。会计披露不仅应关注已实现的交易和过去的事项,也应关注事中的管理和控制,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还应加大对风险预测的披露。

1.会计预测。

会计预测是指以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为依据,考虑企业现在和将来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运用统计和数学的方法以及预测者主观判断,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可能的会计结果所作的预计和推测。尽管财务会计的对象包括未来的资金运动,尽管会计预测需要以财务会计的数据为基础,但会计预测考虑的是未来经济活动对未来的财务报表的影响,一般认为会计预测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或属于信息使用者自己的事情,,而不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不受会计公认准则的约束。但是,从对外发布会计预测信息的角度看,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也可视为财务会计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失衡会导致资源不能有效地配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掌握的信息总是比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掌握的要多,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预测信息会减小这种不对称,加强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使他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使经济资源可以得到有效配置。因为被预测对象及未来经济活动具有可知性、可能性、连续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所以只要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程序,在一定的法规约束下,会计预测信息会与会计报表信息一样会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所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预测信息不仅必要也完全可能。

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原则。

在进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方面的会计预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二是可靠性原则;三是重要性原则。会计预测信息不应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提供那些信息使用者认为最重要的预测信息。四是效益大于成本。

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内容。

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二是为了投机,获取风险收益。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一证券组合面临的金融风险,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构造相反的头寸,以减少或消除组合的金融风险的过程。例如交易者出售一份股票看涨期权的同时,购买了期权所对应的股票资产,以抵消出售期权所带来的风险。套期保值的基本思想是构造一个与原组合的风险暴露相反的头寸用于部分或全部规避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时,首先要测量组合的风险状况,即辨识和测量组合的市场风险;其次,在明确组合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交易者或金融机构自身的竞争优势和风险偏好,确定合理的套期保值目标:再次,根据套期保值目标,选择套期保值策略,如Delta套期保值、Gamma套期保值,或其他类型的风险套期保值;最后,根据不同的套期保值策略,选择或构造一种或几种合适的金融工具实现套期保值目标。如果所构造的头寸的风险性质与该组合的风险特性成完全相反的状态,则原组合的风险可以被全部消除,成为完全套期保值。但实际中,或由于无法构造与原组合风险特性完全相反的头寸,或由于企业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或由于完全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等,大多数套期保值是不完全的。对于完全的套期保值,由于其市场风险基本己经消除,所以不需要对其进行预测信息的披露。对于不完全的套期保值,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对影响该风险的因素(如股指、利率、汇率等)变动以及当该因素如何变动时将使企业承担较大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将此信息及时披露给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投机,类似于不完全套期保值,应当披露其投机出发点,例如是由于看涨利率或看低油价等,并对其如何变动时将使企业承担较大的风险进行预测。

(二)会计披露形式的创新。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很多信息使用者抱怨财务报告太“专业”,很多专业术语和“行规”让人难以理解。虽然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先导知识,但未来的财务报告能否做得简明实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三)会计披露手段的创新。

浅谈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对策 篇4

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不足表现

1.1 金融衍生产品同质性高, 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产品有限。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股票和商品交易, 且国内企业和个人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有限, 因此, 开展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资产只能是利率和汇率, 与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比较来看, 国内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明显偏少, 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1.2 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严重不足。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能力, 因此, 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做市商, 对于基本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都要完全同国际大银行进行对冲交易, 主要以中间人的方式参与衍生产品交易, 实际上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 将产品收益的绝大部分转让给国际大银行。

1.3 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间不长, 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认识正逐步深化, 管理手段也在逐步完善, 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起步较晚, 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制约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自身特性, 可能引发风险, 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 不能不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殊性进行单独分析。

2.1 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 监管主体过于分散, 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监管缺位, 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由于监管缺失而产生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严重后果。虽然2007年中金所与上证所、深证所等机构签署了跨市场监管协作协议, 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合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银证期保的联合监管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加强协调, 既要防止监管真空, 又要减少重复监管, 还需要不断探索。

2.2 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行, 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 降低了法律风险。但总体看来, 我国现行的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法规, 基本上为部门规章, 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 缺少统一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 中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 而《期货法》至今还未出台。因此, 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比,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滞后, 由于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 不能适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2.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迅

速发展, 各类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来, 连续爆出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巨亏、国航亏损人民币68亿元等事件。作为独立交易主体, 这些中央企业在参与海外衍生产品交易中, 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漏洞, 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 违规建仓, 导致了风险失控, 在股权、商品、外汇市场出现投资亏损。

3 我国应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机制。

我国应建立以统一的中央监管机构为主, 交易所一线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为辅的立体监管格局。在现阶段, 可采用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等形式, 为混合监管提供一个平台, 在保证现有监管框架的前提下, 实现跨监管部门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政府统一监管, 确保在市场管理、交易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 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加快建设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为了给金融消费者营造安定的投资环境, 同时防止投机者利用法律空隙进行欺诈, 我国应尽快修订《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 增加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的相关条款, 同时可考虑单独制定《期货法》、《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等相关法律, 完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法律和法规, 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使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法可依, 有效避免法律风险, 保护投资者利益。

3.3 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 交易主体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完善内部控制,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交易程序严格控制, 实行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相脱离, 对交易员的权限进行明确的限定, 建立高效独立的信息通道。同时, 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监控部门,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准确度量与评估风险, 限定风险承担水平, 做到适时监控, 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4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中, 无论是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还是衍生产品的运用, 都需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及早从防范投资者风险的角度出发, 建立一整套与金融衍生品的运用程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院校培养, 定期培训和个人深造等途径, 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形成熟悉金融衍生工具人才队伍, 增强提高运用金融衍生品的能力。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产品) 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是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的金融工具。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交易收益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给企业带来巨额亏损,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 需要对金融衍生工具加强监管, 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全局需要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篇5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常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 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 可变利率存单,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等。

由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有下列四个显著特征:

1、跨期性

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

2、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一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可以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例如,若期货交易保证金为合约金额的5%,则期货交易者可以控制20倍于所投资金额的合约资产,实现以小博大的效果。在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与损失也会成倍放大,基础工具价格的轻微变动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的大赢大亏。

3、联动性

指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紧密联系、规则变动。

4、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后果取决与交易者对基础工具(变量)未来价格(数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程度。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高风险性的重要诱因。

二、金融衍生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衍生工具主要被用作投机交易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可以作为现货价格未来走势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金融衍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只需要缴纳占标的资产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买卖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保证金金额的合约,放大倍率就是保证金率的倒数。因此投机成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目的。

2、从风险角度看,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金融衍生品是出于规避风险之目的而产生的,但是由于杠杆性、虚拟性、风险性以及表外性等因素使得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程度,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旦交易对手不能进行正常支付,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应付当前的债务,可能会变卖资产或者高息借贷,这样又进一步恶化其财务状况、削弱支付能力,无法履约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导致信用风险增加,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而且,投资误导、游资恶炒、投机过度、投资组合设计不当、监管不力等均会导致金融衍生品交易成为最具风险性的交易。可见,金融衍生品已从单一的“规避风险”转为一柄“双刃剑”,使用得当,可有效避免风险,增加投资收益;使用不当,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雷曼破产事件以及当今世界上许多的金融危机案例充分验证了这点。

三、雷曼破产危机对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借鉴

1、适度限制衍生品的发展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06年底,全球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达到70.5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21%;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为415.2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3 9%。不断发展的M B S、C D O、C D O平方、C D O立方等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看似繁花似锦,其实一切根基都在于实体经济基础。因此,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决定着这些产品的市场运行,一旦实体市场发生波动,上述产品的市场将很难幸免于难,甚至会产生几何状的放大效应。由此,给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敲响了警钟,盲目扩张必将导致产生风险的隐患。

2、规范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其投资行为本身可能存在着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投资的慎重性,一旦发生损失,亏损将会是成倍增加,但是金融机构有时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投资变得不太理性起来,在这次雷曼事件中,雷曼公司其二季度末持有的三级资产(没有市场价格,其价值是公司根据一系列假设计算出来的,通常是些经过多次打包和分割后的衍生产品)还有400多亿美元,这将近400亿的资产随时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名。雷曼的股东权益仅263亿美元,根本无法消化垃圾资产贬值的损失,其结果只能是破产。

3、加强信用等级评估系统

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是实现金融衍生创新的基石。缺乏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个人、企业信用征集体系,将造成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目标市场划分不清、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

4、加强金融监管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管制在短期内也许可避免遭受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对冲基金的“横冲直撞”,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成为将危机向全球蔓延的催化剂,也再次将监管的全球性协调提到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几点建议中国金融, 2007 (24) 。

[2]、黄增玉.金融衍生品之风险及防范[J].财会月刊, 2006 (18) 。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篇6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 也称创新金融工具, 其特点是:

1.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合约为基础。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合约之日起便基本确定;

2.其表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价值等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 来自于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 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3.产品的灵活性很高。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 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价格和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 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的目的。同时, 由此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转让, 因此其流动性风险也极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财务会计的影响

1.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契约所体现的交易在未来发生, 虽然没有实际的款项支付, 但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后, 便享受某种权利或承担某种义务, 按现行标准, 这些权利或义务不能被称为资产或负债, 因此传统的计量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是行不通的。

2.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建立在“实际成本”的基础上,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风险和流动性太大, 其市价随利率、汇率双重变动而波动造成起伏很大, 如果依然使用实际成本计价, 则难以反映真实的价格以及损益情况。

3.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我国会计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业务时, 都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进行。现今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 金额也越来越大, 这种处理就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我国财务信息披露主要运用的是会计报表系统, 对报表的其他信息披露方法不够重视, 因此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也只有通过历史的成本信息的会计报表, 但是现行报表上却很难找到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因而,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是不准确的。

三、面对衍生金融工具挑战采取的会计对策

(一) 重塑会计准则, 面对信息披露

1. 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时, 一方面要考虑国外的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

2.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应该是渐进式的。

3. 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二) 重构财务会计要素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产和负债, 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概念上有所区别,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上阐明这些区别。

(三) 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1. 在合同签订初, 应当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首次确认。

2. 对于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 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

的这段时间内, 因汇率价格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公允价值发生了相应变化, 因此需要再次确认。

3. 合约约定的交易发生时, 企业也随即丧失了相应的义

务与权利, 这时就应该确认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 同时应当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之中。

(四) 采取多种价值计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较, 比较适用的办法就是按公允价值计价, 不论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价格的计价, 还是合约发生后的财务报表对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计价, 都适用于公允价值计价。由此可见, 会计的计价基础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 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满足了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

(五) 完善会计报表

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们完全可以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优化, 比如资产与负债不但要按流行性分类, 还要按金融资产和负债、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可按照流动性排列, 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则可以按照风险性程度来进行分类。对于优化后的报表仍然无法准确披露的信息, 可以考虑增设附表, 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系数、公允价值、类别等, 从而让报表的使用者更好的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

(六) 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

1. 事前会计监督。

(1) 设立风险管理原则; (2) 及时收集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资料, 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决策; (3)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4) 建立全新报告体系, 将表外业务纳入监督体系。

2. 事中会计监督。

(1) 监督并要求较重中要遵循所设立的原则; (2) 监督交易中的有关指标要达到预警指标体系的要求; (3) 检查并监督每项决策所产生的合约的法律效力。

3. 事后会计监督。

(1) 应当及时将相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报表等内容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 建立对上报的财务报告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进行审计的制度。在做好审计工作后, 要及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决策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问题也会日益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着会计人员对此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研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益成熟与发展,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也会更加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来越大。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产品都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 收益、风险均呈杠杆倍数, 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局部风险变为全局风险、把个别市场风险演化成系统性风险。因此, 金融创新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掌握规律、趋利避害。工作中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还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 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永刚.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篇7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运用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交易的新的融资技术。从财务会计的观点来看,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 就是指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它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与其它融资工具不同的是, 衍生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这种衍生性给予这种新的融资工具以广泛的运用空间和灵活多样的交易形式。目前,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应用的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

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合约为基础。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合约之日起便基本确定, 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初始净投资, 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

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 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 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 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强有力的财务杠杆作用和高度的金融风险形影相随。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 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 就可从事大宗交易, 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 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相一致, 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 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 一旦预测有误, 出现金融风险, 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 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产品设计高度灵活。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 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 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然而, 由此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 故其流动性风险也极大。

2 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

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现有会计理论中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两个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且该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后, 确实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权利或义务, 并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然而这种权利或义务是否得到履行, 在契约生效时并不能预料。并非在过去发生, 而是来自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同时金额又难以确定, 所以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权利或义务不符合现行会计的确认标准, 因而不应在确认范围之内。

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传统会计在确认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时, 强调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并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 也即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一次性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却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 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 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 这显然与传统会计相悖。

对会计计量的影响。计量是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决定已确认报表项目的货币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应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 以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在现有会计理论中,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 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 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 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按照这一原则, 进行会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成本, 而不是可能发生的成本, 同时各报表项目按历史成本入账后, 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 以保持信息的可比性。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 在未来结算, 其签约时的初始净投资 (历史成本) 并不能反映它的价值和风险情况。由于其价格波动很大, 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市场价值变动情况, 因而, 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用它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适宜的。

披露的影响。会计披露的目的, 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方面的信息, 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但是, 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要, 相关项目或游离于表外无法得以反映, 或必要的公允价值、风险等信息无法进行披露。但是, 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发生巨额的损失。因此, 必须改进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 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3 接衍生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

重构财务会计要素。由于传统财务会计要素及一些基本概念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 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如资产不再限定为由过去的经济业务产生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还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在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不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 而是还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在未来需要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扩大。涉及金融工具的资产和负债, 通常称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与通常所讲的资产和负债在概念上有所区别, 其最主要的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不确定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按其确定性理所当然就分为确定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金融资产、负债和非金融资产、负债之间关系的信息十分重要。在资产负债报表上揭示这种关系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会计确认, 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以及其转移的程度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复杂性:在缔结合同时, 应当进行金融资产负债的初次确认;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 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这段时间内, 尽管其风险, 报酬既定, 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 但由于汇率价格相关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其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化, 故须要进行再次确认;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 企业也即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 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 即所谓的终止确认, 并将帐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多重计价基础。传统会计主要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 当然有许多优点, 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不存在历史成本, 因而也就不能用历史成本计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价, 最可行的办法是按公允价值计价, 不论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计价, 还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契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 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样, 会计的计价基础就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 而至少是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价基础。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适应了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

改造会计报表。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 最可行的方法是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造, 如资产或负债不再只按流动性分类, 而且还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可沿袭现行做法, 即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金融资产和负债, 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要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 是因为人们对风险往往特别关注。又如改造表外附注, 使得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得以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 可考虑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风险系数、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 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因而会计界对此进行着不懈地努力。但不管怎样, 重塑现行会计理论应成为对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会更加普遍, 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也会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上呈现出强大的革新动力, 从而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既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 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财务会计问题。

上一篇:保护与开采下一篇:主要问题: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