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情感

2024-07-09

城市雕塑的情感(精选八篇)

城市雕塑的情感 篇1

《山水城市》这本书就能告诉你答案, 本书的作者马岩松, 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 也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

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 他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2014年, 马岩松赢得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 成为首位获得海外标志性文化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这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 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

对于山水城市的概念, 作者理解为: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 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 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 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 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山水城市”构想。针对当时中国城市刚刚出现的大规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筑, 他提出要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 让“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但这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设想,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和发展。马岩松在书中表达了他对这种观点的认同, 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缺乏灵魂的货架城市。他指出现代城市对权力和资本的崇拜, 导致了城市对利益最大化和功利主义的追逐。“城市中的建筑不应该成为居住的机器。再强大的技术和工具也无法赋予城市以灵魂。”

在马岩松看来, 山水不只是自然, 更是人对于世界的感性回应, 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山水城市就是将城市的密度、功能和自然山水意境结合起来, 希望构建以人的精神和情感为核心的未来城市。

作者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 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以及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 还倾注了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的思考, 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仅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 更向世界发出号召, 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 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 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体验。”有灵魂的建筑与有归属感的城市, 不再只有冰冷的钢筋水泥, 而是最终以关注人的情感为中心的现代城市。

《山水城市》是一本建筑艺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的惊艳之作, 书中有数十幅堪称艺术创作的建筑摄影作品, 充分表达了马岩松设计作品的思想意境, 是超越语言的视觉呈现。

熟悉的城市的情感散文 篇2

清风中感应你的心,缓缓的风儿撩起了想念的窗纱;恍惚中听到了那久违的歌唱声,晶莹的雪花儿飘进了温柔的梦乡。那是你的身影,我的年华。

当你在一座城市生活了几年,听惯了她的心跳,适应了她的节奏;当你对一座城从刚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喜欢;这多么像是一场恋爱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惊瞥一见就如同遇见的一座城市。只有当你真正喜欢过,只有当你真心对待过,只有当你留下过自己真实的的脚步,才会有分别时的恋恋不舍和离开后的彻骨思念。

在兰州的那些日子虽然平淡,但却时时充满着内心的希冀。有人说:有多少繁花满枝,就有多少秋叶零落。那些在时光中一起奔跑过的人让我的内心繁花满枝,那些留下的照片中是一段岁月的定格。那些美好的回忆在我陌生的城市秋叶凋零。那时我们都笑的很真,笑的很傻,镜头咔嚓的一刹那,时间的隧道中我们占据了小小的一格。

石化的`校园中有我讨厌的人和事,也有我喜欢的情和景。我在她的怀抱中是一个不羁的狂徒,也是一个虔诚的文学追寻者,我跳跃过她的矛盾点,把自己安插到谁也看不到的角落,像一束丁香在夜晚寂静地绽放着。那些在寂静的夜里幻想过的,那些在青石板上留下的足迹,那些在草坪上深入到骨髓的阳光,那些我们在深夜都落得心事,都被叠进了书页中的千纸鹤中。我的416,我的大通社,我安静的文字世界,跟着我吸收文化的弟兄是我大学生活最浓重的一笔。那些在公交车上看过的书给了我大脑最稳健的思维。我感谢那些快乐而又充实的日子。

七里河小酒馆里的座椅上还有你我的余温,那浸泡在酒杯里情谊,我一饮而尽,此生的兄弟情都在心里。每次去雁滩,我都会说,有你的地方我从来都是当成了自己的天地。那些离别过的,接送过的车站都清晰地在大脑中跳跃。

黎明前拉开窗帘,一缕寒气逼人的冷风迅速地将整个房间的温暖清洗,我饱饱地打了个寒颤,我的一天便从这一刻开始了。很怀念在兰州逐梦的日子,很怀念我们曾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占据着自己的岗位,我们在各自人生的路上打拼着;未来我们还是彼此时光和岁月中珍藏的对象。

以山水城市表达人与城市的情感沟通 篇3

如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充满钢铁水泥的方盒子,人们在城市当中没有归属感,人与人、人与自然有隔阂,而“山水城市”就是解决人与未来城市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我提出山水城市,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这个理念如果能在现代以及未来的中国建筑中体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而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正在向这一方向开拓。

所以,不论是住宅、办公楼还是文化中心、博物馆,我一直在寻求一条与环境共存的道路。在重庆市中心我们设计了一座高385米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城市森林”。这是MAD针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所提出的一个新的建筑观念, 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实现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而在设计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时,MAD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天然的自然景观,提出城市山水的建筑概念。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盘踞在占地288.7公顷的朝阳公园水系旁,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外观如同山脊一样坐落在山水卷轴的北端,并立于人造水景之中,向北可眺望朝阳公园湖景,向南又可俯瞰低层建筑的山谷景色。以水为境、以楼为山的建筑意境让置身于项目办公区域、居住区域之中的人们,如同置身于飘渺的山水画境之中。

山水城市很难用像现代主义建筑五要素那样的方式说清楚,但绿色、生态、花园等要素肯定是必备的。比如有平台、有多少绿化率,必须要有双面自然采光等,这样就会塑造出一个生活质量很高的房子,但是这样的房子里似乎缺少了建筑的精神性。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就是人在办公室中能看到外面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我希望把一种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这更加能唤起人们对中国古老山水的情感。当然,自然的布置首先要看城市的地貌环境,比如一片水、一条河、一座山、一处丘陵都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格局。我们不可能去限定一种山水城市的规划模式,它是灵活的,城市、自然和人这三者的关系是复杂且灵活的。但是需要一个整体安排,这个安排首先要考虑人的感受,而不是政治、资本、商业利益等因素。所以做城市规划、景观等,如果没有强大理念的设计者,是难以安排好一切的。山水就是对自身精神的追求,现代城市是一个混杂的综合体,包括欲望等都在城市中表现出来,所以山水城市实践上更是一个社会诉求。

而对于我们所践行的城市山水概念要如何与现代城市接轨。我认为山水城市本身就是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个城市理想,是充满未来主义的一种想法。针对的也是现代城市的普遍问题,就是曼哈顿模式的下一代城市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山水城市,不仅是形式和技术,更不是山水画表象的重新演绎,而是体现人跟自然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关联,在西方的现代城市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雕塑情感论 篇4

一位国外的艺术家也曾经说过:“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一位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态度与责任。”从这句简短精悍的论中,我匪浅受益,受益至今。因此本文我将从我所学习的专业——雕塑领域对创作与情感的关系进行论述,引申出雕塑与情感之间的重要性,用情感赋予内在的思想,并以情感赋予我们当代雕塑的灵魂。

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情感体现在对生活的情感注入,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每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感受,都能引起或优美、或抒情、或炽烈、或豪放、或优郁等对应的心理反映和感受,能表达出个人、群体、社会或民族的特定精神,这样才能再现生活的情感表达。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人们在鉴赏艺术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从而影响自己对艺术的情感投入,获得审美经验。这也是我一直想做到和观众有的一种心灵交流。

一、雕塑名家作品赏析

艺术是一种有感情有思想有血有肉的“活”物,当然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作品是值得一生庆幸的,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最高荣誉,然而这往往也是一种奢望。我一直认为雕塑是一座经历过风吹雨打,几百年,几千年屹立不倒丰碑,它是神圣的,它是不可磨灭的。相信每个热爱雕塑的人都熟知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罗丹之所以家喻户晓,必定有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他所有的著名创作中,我最钟爱的是《巴尔扎克》,这件雕塑让我感受到山的感觉,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切细节要服从于整体,于是罗丹把那双看似漂亮的手切了下来,使观众更加关注于整体雕塑的整体气韵,不拘泥于细节,不被细节束缚,掌控大的方向,整体性,这也是我们创作雕塑所应该一直关注的东西。但往往有时候这些我们并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应该多加思考问题,不能盲目,不能浮躁,更不能随波逐流,而是应该通过艺术的感性思维更加整体,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和传递出雕塑艺术语言。

布德尔的雕塑极具力量感,他所创作的雕塑给欣赏者一种灵动跳跃的感觉,充满了爱,并不像古希腊、古罗马雕塑那样纯粹对结构的强大理解,不是为了官方而服务,但这必定跟社会有关,我们不可否认那个年代的雕塑确实很美。克珞岱尔是我印象较深的一位艺术家,她并没有获得过多殊荣与美誉,一生都活在罗丹的阴影下,但她是艺术家,她把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进了雕塑,让我感觉到情感的悲喜,情感的一点一滴,她不仅仅是在做雕塑,更像是在把不可言说的内心世界通过手中的泥土与工具恣意的表达。

或许在雕塑的世界里,如若希望抵达无尚的境界,首先就要做到肆意的扬帆起航,不知道终点在何方,但在沿途所经历的磨难让自己学到更多,感受到艺术的魔力让人无法控制,只因为心中情在作怪,心中的感使驱使自己,一定要疯狂的表达纷繁的内心世界。

纵观国内外众多艺术大师的雕塑作品,仿佛是聆听在一段又一段温婉的旋律,有节奏有韵律,或悲或喜,这就是他们一生的歌。有了情感,雕塑才会有思想,才会经久不衰,才会唯美永恒。对自然的情感,对人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雕塑创作不需要别人的条条框框,需要自己的情感凝聚自己心中的力量。

二、情感在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

在雕塑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情感体现,情感是对生活的感悟,是爱与恨的集结,艺术就是源于生活,源于这种爱与恨,直至愈演愈烈,挥之不去,欲罢不能,梦寐以求的境界而升华所造就。显然罗丹、克珞岱尔将情和爱的诠释表达的完美无瑕,这种爱还极具张扬性,让全世界都知道,这种情感让人生死相依,因此他们的雕塑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艺术家激情创作的背后是其全部修养的体现。情感是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反复体会达到飞跃而悟出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其达到的深度,是任何理论都无法精确诠释的,艺术家只有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让别人了解,体会并产生共鸣,才能算是好的雕塑。艺术家的情感所产生的欢乐和痛苦,比其它人更强烈,其程度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当他以某种形势表现出来,即可得到安慰和满足,心灵顿觉平衡。对别人来说。通过这种艺术展现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同情和共鸣,由艺术家的情感产生的艺术,传递给观众使其情感油然而生,观众产生的情感是艺术家所期待的,可以瞻望预测的。试想当一件充满真挚情感的雕塑摆在人们的面前时,是否能把观众带入艺术家的创作世界,让人们了解,认知。罗丹的雕塑,梵高的色彩似乎真的把我带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无论如何去感受都充满了悲伤,然而明知道是悲伤,却不得不前进,不得不表现,不得不为手中的灵魂之作或喜或悲,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他们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何等的不平等交换。每位艺术大师的心中都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他们谱出了自己的曲子,音符与泥土,让他们变成了震撼世人心灵的旋律,然而属于我自己的音符在哪里,我还在寻找,但似乎自己已经明白了一种正确方式,即走错了再重新走过,换条路再走,然而每次走,都使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发现新的探索。做好雕塑是需要研究的,思考的,情感在推进着我跌倒再爬起,不放弃,直到找到正确的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心中很多的感情无法真正的表达出来,如果仅从一个工艺品上来做,这件事情就简单了许多,但如果要从艺术品上做起,这件事情就不知要叠加多少困难与波折,感情的表现也是创作过程中最难以表达的地方。

三、对今后艺术生涯的想法

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这无疑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让观者真正进入你的创作世界,感受到自己的艰辛,坚韧与矜持,很多人都知道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打动自己,所以我要用我的情感歇斯底里地去表达内心,表达内心对艺术的崇尚与诉求。所有的一切必须服从我自己,我所希望让旁人看见并不只是雕塑那样简单,而是艺术所呈现出的真善美,我想有一天我会完美的结合,在社会这个大房子里,让我看到每个部分是如何的组成,游戏规则是如何的更改,我需要找到我的方式,去延续我心目中的,我眼中的,我手中的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的情感 篇5

或许,在最美的年华里,我遇见了你。也许那是心灵的触动,燃烧了豪放的青春。相遇,如果说这是不经意的相识,那么我会虔诚地以为那是佛的安排。我相信那个寒冷的冬天,倘若没有遇见你,那么我的人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起伏,不会有那么多复杂又难以言语的情绪在我心中缠绕,纠缠,甚至迷乱着我。

你说那是上帝的愚弄,才会选择让我们在愚人节相识,你说那也是上帝的恩宠,才会让你在这个错误的日子里遇见了今生你最可贵最重要的人。相识是缘,缘浅缘深,缘浓缘淡,或许仅一个缘字,就足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不相信缘,却在82路公交车上遇见了你,从不相信一若倾情,却在回眸的一瞥中撞上你温柔的目光,从不相信故事会照着书本继续,却在诧异与惊喜中在换乘的地铁上又不期而遇。从未想过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在你无数次的找寻与与等待中读懂了爱与重逢。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你会是我的那片风景,为我留住了最美的画面。

我知道,花开半夏,一年四季的轮回中,我已走过了一半,我知道,日夜交替,黑夜与白昼的更迭中更多的是明日复明日的无尽的相思。在黑夜与白昼交叉的瞬间,又有谁读懂了明月对红日的期盼与深情?

可能,你我走过了相识的春秋,可能你我走过了相恋的青春,可能你我已坐上了婚姻的长途大巴,可能你我都在为对方努力地维持着最初的承诺。

你是不是在你的城市里等我,等我去你的城市里追寻你的脚步?或许我已习惯了我的城市,或许我们的女儿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你让我放弃我和女儿现在居住的城市去适应你的环境,我想我和女儿将从原点出发,回到最初,我们将从陌生的城市里去找寻我们新的朋友,新的爱好,新的开始,没有熟悉的伙伴我不知道小朋友会不会快乐。也许生活就像是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我们慢慢地感受着光和热,或许直到炽热的夏日里我们被晒红了皮肤,或许我们仍然都在劝着对方来自己的城市里生活,是一种执着还是一种无奈?

假如爱很深,假如情很真,那么我在我的城市等你,你会来吗?假如爱上一个人,会让你爱上一座城,那么你会因为爱我,爱我们的女儿,在我的城市里和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一辈子很长,我不愿直到渐渐地老去,我们还是孤单地站在原点,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一生的决择。

城市社区情感建设的意义与路径初探 篇6

一、社区情感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社区情感是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社区情感包括以下基本情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熟知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亲密感、依恋感等,其中社区归属感是核心,是在其它基本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情感的内涵与特征具有历史条件的特点,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传统社区情感具有较高的对外排斥性、狭隘性和家族封闭性的特点,而建立在现代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区情感则具备同情心、博爱、开明、自由、民主等情感理念。尽管传统社区情感与现代社区情感在内容与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内容即社区成员间情感和谐,相互间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相互间能给以情感上的温暖、 安慰与寄托 ,具有给人类提供情感精神家园的功能。综上所述,社区情感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表现为成员之间能否和谐相处,能否相互信任等;第二个层面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感情,包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在社区中生活是否具备荣誉感和安全感等。就第一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社区成员健康、和谐幸福地生活的基础,只有社区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帮助和扶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就第二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建设现代化的和谐社区的保证,只有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信赖社区,社区凝聚力才能够形成,社区共同体才能够存在并向着健康状态发展。

二、社区情感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

如上所述,社区情感对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到来,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所特有的天然情感日益丧失、随之而来的是曾作为人类情感精神家园的社区的遗失,直接体现为社会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社区情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主要表现为孝道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老人抱怨子女的不孝。另一方面,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相互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处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多年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社区中式屡见不鲜的事实。再一方面,社区成员对社区成员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主要表现为社区成员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内部,对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社区情感缺失不仅使社区建设受到阻碍,还将导致社区成员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对于社区的发展来说,危害表现为三点,一社区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使得社区丧失其情感与精神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二社区情感隔离导致社区舆论发育不足 ,使社区舆论不能起到塑造正面社区情感、价值观的作用 ,使其对社区进行整合的功能不足 ,进而可引发普遍的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社区道德沦丧、社区安全问题等;三社区情感隔离造成社区凝聚力不强,导致整个社区建设的合力不足、 社区建设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这三方面严重危害了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正常运作。对于社区成员来说,社区情感的缺失会导致其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安全感指“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免遭社会性不利因素的损害或免受不安焦虑的存在状态”。在这个定义中,特别地强调了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安全的威胁,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体面临的不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社会。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缺乏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财产丢失的恐惧心理,在行动上体现为社区成员不会将自己财物放置在社区公共场所,任何时候都会紧锁房门;社区居民安全感缺失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陌生人甚至熟人的极度不信任,这在现代城市社区表现得相当突出,一些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沟通不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成员拒绝工作人员入户。

三、社区情感建设的路径探索

社区情感是维系社区的重要基础,而社区情感缺失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可能会造成越来越严重危害的事实。在社会成员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社会环境下,在“高度异质性”的社区内构建有凝聚力的社区情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社区情感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社区情感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社区情感建设:

第一,改善社区服务,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许多社区成员之所以对社区归属感是他们根本感受不到社区对于他们的意义,体会不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而造成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成员提供的服务不够,日常工作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的,这一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加了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务机构的距离。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树立社区成员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社区文明程度的高低,在生存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社区成员从工作岗位上辛苦归来之后,在社区内进行娱乐放松的需求非常强烈。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是社区成员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可以增进其社区意识。

第三,减少行政干预,发扬社区民主与自由。社区民主与自由式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关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自治的前提。但由于社区长期以来被当做政府管理的最基层,社区的事务都是遵循上级的命令而很少征求社区成员的意见,导致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非常薄弱,对社区事务缺乏关心。因此行政力量应该从社区退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工作者应该发扬民主与自由的原则,鼓励社区成员一起参与社区事务。

第四,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的原因在于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面前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选择和判断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来帮助社区成员树立美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道德资本的作用,核心在于培养社区成员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注意形式,应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文化活动等多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总之,城市社区情感建设是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开展城市社区情感建设路径也将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长期主题。

谈线与面在雕塑中的情感表达 篇7

轮廓线通常是雕塑形体临界的一种表现。轮廓线是一件雕塑品在外转空间环境蝗映衬下显现出来的整体线条和轮廓转折关系, 轮廓线条如何是一雕塑品瞬间打动观众的关键。轮廓线条如何是创作者在一开始草图创作时优先考虑的问题, 他们会仔细推敲, 不断转换角度, 力从每个角度细节都赋予美感。另外雕塑的轮廓线不单指平面的, 而更多的是形体变化, 即线与面整体运动而产生的变化, 也就是雕塑品运动变化时, 在视堂空间所产生的轨迹。所以, 轮廓线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考虑, 雕塑作品的存在, 轮廓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南朝时期的作品石兽, 在表达上以清晰明确的外轮廓线呈现出一种强大的韵律美。身躯上则以两条明确的起伏的线, 简单而生动的概括出作品生动灵秀的神韵, 使人能够体味到悠远而神秘的美感所产生的震撼。石兽的脊椎骨的连线把石兽的头部、颈部、后跨、三大量块为定点, 由颈、腰予以连接用一条流畅的弧线概括出来表现出变化丰富的曲动, 这种势"与"态"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它极富伟岸之态与凌厉之气的形象。

在雕塑创作过程中, 我们要面对形体的塑造, 在把握整体的转折和衔接关系的前提下, 找到体面的分界线, 这个体面的分界线就是结构线。然后把形体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体, 概括成几块大的几何面, 注意它们之间的穿插关系, 这样既简洁又准确的分面建立了新的组织关系, 各部分关系是否协调结构线位置的确立至关重要, 雕塑的结构不仅可以增加表达意味, 同时也可以强化作品的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在完美地表现整体动势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使命。

对于一件雕塑作品, 直接、先吸引观赏者的是它的线语言, 比如装饰线、衣纹线等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线的规划与布置决定着它的表现力, 线的生成作为形式语言组合的重要内容, 许多成功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也有所表现。

例如霍去病墓石雕群就是一例, 作品《伏虎》在表现虎的五官和颈部毛发特征的基础上用简练刀法刻出几条斑纹阴线, 形态长圆, 有横卧之势, 上端起伏与虎背相似, 头部前伸, 虎头略施斧凿, 于是一块天然巨石在他的雕琢中便被巧妙地赋予了生命的意象, 变成一只不怒而威、伺机而动的卧虎。作品《跃马》细部也同样都采用浅浮雕加上阴刻线的表现手法概括表现了其蓄势待发的瞬间。

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曼祖的《巨大褶皱》是一件大型的布纹雕塑, 作者高超的技艺在这件作品上显示的淋漓尽致, 他对布纹的褶皱的精湛处理表现出了一股升腾曼妙而富有变化的气势。

在雕塑中面是体的外表。面具有平滑的表现力, 起到一个分割空间的作用。面与点的不同在于它有位置及方向, 不同的面所具有的表现力也会不同。一个简单的面适当的安置在不同的空间方位中可以展现出一种全新而独特的的立体关系, 从而形生一种跟建筑相接近的明确的体面。

面是雕塑的一种大的面向关系, 《罗丹艺术论》中曾讲:“首先, 要明确的安排你们要塑造的形象的面, 要明确的强调你对雕塑中每个部分的方向。艺术要有决断, 只有抓住线条显见的来龙去脉, 我们才能够深入到空间而获得物体本身的深度, 一切都要把面处理好作为前提。雕塑一旦赋予生命, 其他细节就会自然呼之欲出。”古希腊雕塑盛期也有关于《罗丹艺术论》四个面的阐述:“肩与胸的面向左边倾斜, 臀部骨盆的面向右倾斜, 右膝盖的面向左膝盖倾斜。由于弯曲的大腿膝盖在前, 左足在右足, 形体的垂直线通过颈面中部, 落在支撑全身重量的右足踝骨上。另一条腿则较为自由, 仅仅用足尖与地面接触, 必要时可以举起, 而不影响平衡。”这些雕塑的平面是一种大的面向关系, 在造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与平面不同的是凹凸面, 他充满了张力。雕塑体积感的强弱与形体的变化有着紧密地联系。例如:雕塑家波丘尼的作品《在空间里的连续性形式》以青铜铸成的飘然跃动的曲面组成昂首阔步的人物, 使这种凝固的静态雕塑具有“运动的风格”让速度之美可以在硬质材料上得以展现, 可谓标新立异, 淋漓尽致。

另外, 极具代表作的还有罗马尼亚塑家布朗库西的《吻》系列题材的作品, 此作品是在力求表面平整的基础上, 简化本身的凹凸感, 把作品控制在一个长方形容器中, 采取压缩的方式完成, 表面则是通过简单的线条表达起伏的轮廓。男女躯体分界线, 则是通过竖向挖出的凹槽表现, 另外, 左右几疲乏对称的线将男女牢牢抱在一起的形象刻画出来, 通过简约的线条处理, 把男女巧妙的区分开来。整件作品中两个人的头、颈、躯干和腿从上到下各个部分的处理始终没有超出这个方块, 作品的刻画始终是控制在这个方块的基本形的内部进行了凹凸面的运用。

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是线、面。线作为雕塑形体中的变化是面与面转折、形体与形体之间组合、连接、变化的标志, 而面与面之间的结合是形成体积的唯一标志。线与面的研究, 是了解雕塑语言的重要环节, 它能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创作者在创作雕塑品中的秩序性和规律性, 同时也能使我们有意识的构建起一座承载着艺术家对自然生活的思考和对作品情感的阐释的桥梁。在生活中我们应细心体会对雕塑中的线面造型元素的研究过程, 寻找和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用心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韵味美。线面仅仅是雕塑语言中的一个部分, 分析线、面这些元素, 是梳理对雕塑语言发展脉络的一个过程, 只有认清楚这些, 才能使雕塑语言和创作不断的延续发展下去, 才能使线面这种雕塑语言更好的为雕塑的造型和发展服务。

摘要:文中, 笔者通过对东西方雕塑中的作品进行分析, 透过分析使读者了解到线、面在雕塑语言中的作用。在论述中结合一些雕塑作品, 对线、面在雕塑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对雕塑艺术中的线、面展开分析研究。通过相关的参考文献, 研究线、面在雕塑语言中的运用, 帮助我们认清雕塑语言中的规律。

关键词:线,面,雕塑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城市雕塑的情感 篇8

1 中国进入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早在1999年,中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高达2.2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6.1%。在未来20年~30年之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平均年增长1 000万,预测显示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高龄老人人口数量超过3 000万。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占总人口的20%,标志着中国老龄化进入了重度发展阶段。更严重的是,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占总人口的33.6%,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总的来说,在21世纪,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快速的发展。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降低,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老年社会的来临,是经济现代化的产物,是人口结构变动的表现,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看到,老年社会不仅是一个消极的信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2 当今社会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情感分析

当今社会,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满足了吃、穿、用、住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始更加关注生活情感问题。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加剧,子女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家庭上,导致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生活和沟通交流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往往使老年人在生活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缺失,城市老年人越来越渴望儿女能够给他们多一些情感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不是仅仅给予金钱和物质上的帮助。当今社会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情感,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老年人缺乏安全感

城市老年人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源自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进入老年期后,各种生理功能都在慢慢退化,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大不如以前,功能慢慢衰退,智力、记忆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都会下降,而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抗病能力的减弱,老年人经常生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因此,拥有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城市老年人的迫切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孤独感和挫败感是城市老年人最常见的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表现。退休之前,老年人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人生价值,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失落。而且子女长大后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这会使老年人更加寂寞。当老年人发觉到听力、视力逐渐衰退,容易健忘,记忆力下降,更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引发老年人的敏感、多疑、抑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因此,社会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热情,让他们能够在心理上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2.2 老年人渴望认同感

老年人因为脑部疾病和脑萎缩会导致一系列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下降,开始遗忘事情或者容易迷路,逐渐丧失自理能力,患病时爱发脾气、孤僻固执,人际关系紧张,难与他人合作,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很冷漠,不爱说话,放弃治疗,甚至自杀。

老龄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城市老年人的离退休导致了其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对自我价值缺乏认同与尊重。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从忙碌的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这种转变对城市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因为,工作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已经成为日常行为,在工作中会使人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并且可以体现自我价值,一旦打破这种习惯的生活方式,会使老年人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作,离开工作就代表着失去这些精神上的支柱,离退休后的收入会比以前大大减少;二是指家庭角色的转变,由原本的主角变为配角,因为,老年人在离退休前是一家之主,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和人际关系,而且子女依赖父母,这使老年人有着被尊重、被认同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但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开始慢慢地依赖子女,经济收入不如以前,权威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消失,自卑感和失落感慢慢产生,这种情况下,城市老年人对认同感的渴望更加强烈,心理上更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同。

2.3 老年人需要私密性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需要得到子女的帮助和照料,但是对于自己居住空间还是应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城市老年人的爱好各不相同,对私密性的要求也不一样,当老年人的私密性受到侵犯时,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安,这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老年人的隐私应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他人不能随意出入老年人的私人空间,这样使城市老年人有被尊敬和被重视的感觉。可以看到,大多数老年人喜欢独自坐着,又或者在与人交谈时不希望受到其他人干扰,这些都是合理的老年人需求,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2.4 老年人期待独立性

人进入老龄期后,依赖感会不断增强,事实上,老年人更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愿意事事都依靠子女,而且这种自立能力对老年人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因为,通过居住环境的支持尽可能保持老年人的自立,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避免老年人发生危险,使老年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让老年人积极地开展兴趣爱好,例如:画画、书法、手作等活动,这种适当的感官刺激和四肢运动可以减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可以看到,独立意识较强的城市老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更健康,晚年生活也会更幸福。

2.5 老年人增强互动性

城市老年人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大的,它是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老年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一般认为,城市老年人喜欢相对安静的环境,事实上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渴望沟通是城市老年人特殊的情感需求,他们通过一些见面和交谈来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城市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生活圈子开始发生变化,与社会也慢慢脱离,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他们渴望能够得到社会和家庭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希望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倾心相谈。调查表明,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城市老年人,心理上的悲伤和寂寞相对较少,往往能够感受和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此,由于身体的原因导致老年人外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人际交往变得相对狭窄,增强老年人的互动性,能够使老年人在信息交流和人际关系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可以缓解老年人因为角色变化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3 当今社会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分析

城市老年人是中国社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人群结构,他们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理所当然,社会和家庭应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也在急剧减少,然而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年轻人有很多不同,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保障,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当今社会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它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家庭养老模式。根据家庭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合住型住宅,也就是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这样可以受到子女的照料和关怀,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这种养老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家庭设施大多是共用的,不一定能满足老年人的要求,容易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而且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容易因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摩擦,长期下来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2)邻居型住宅,也就是两个居住套型在同一栋楼,或同一小区,且距离不远,城市老年人越来越趋向于这种养老模式,不仅两代人都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而且更有利于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年人如果在生活上和患病时需要照顾,子女可以及时赶到,救助老年人;3)分开型住宅,也就是老年人与子女都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但距离相对较远,虽然子女也能够常来看望老人,但因为距离的问题,不能对老年人更加细致的关照,也不能及时帮助到老年人,不利于老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帮护救助。

3.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是一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食宿、日常照理的社会机构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模式,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1)养老院,这是最常见的养老机构,居住方式为集体居住,有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可以基本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养老院中通常是几个老年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没有隐私可言,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2)老年公寓,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来设计的公寓式老年住宅,以家居形式为主,老年人可以选择独立自居或者是与多个老人以家庭模式半独立居住,公寓内一般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在照料护理方面比养老院更全面,服务设施和预警系统也相对完善;3)护理院,主要是照料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也为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差的城市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与以上两种养老机构不同之处在于,护理院主要由医护人员组成,入住护理院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大多数在75岁以上,他们是疾病突发死亡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完善的医疗设施和细致照顾;4)安怀院,主要由医生、护士、心理师、义工等组成的特殊社会机构,专门为没有康复希望和存活时间不超过3个~6个月的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通过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和临床护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临终老年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让老年人平静安详的走完生命的旅程。

3.3 老年社区养老模式

老年社区养老模式,是专门为城市老年人建设的社区型养老居住模式,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住宅,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多采用无障碍设计。老年社区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1)自立型老年住宅,主要为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这类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不太需要他人帮助,可以自由选择社区活动,若身体乏累不愿出门,还可以让社区的服务人员来帮忙、打扫、家务、送餐等,医护人员也会定期为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保健服务;2)护理型老年住宅,主要提供给身体欠佳、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也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参加社区活动和户外活动,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愿,又具备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养老模式。但是,老年社区养老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类住宅一般价格较高,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人就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而且不能与子女经常在一起,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4 结语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面向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设施跟不上,并且许多功能细节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满足城市老年人生活情感需求和建立适合城市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全社会应积极面对老龄化问题,大力宣传加强老年社会服务体制建设,强调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老年人总体生活水平。总之,设计有时候让人感觉到很贴心,设计的伟大之处在于,除了美之外还可以产生更多的对老年人和城市环境的关爱,应该从现在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军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2(10):117-118.

[2]张卫东.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SEM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07-309.

[3]孙鹃娟.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张恺悌.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初中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下一篇:农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