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024-05-26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精选十篇)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1

在课堂中,我们也常提倡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让学生们获得学习的快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外,学生们如果不懂得自主学习的话,那么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如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潜力则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们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们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至少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内在条件,就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是外在条件,就是学习方法.关于这两点,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去达成.

一、自主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非常有效的内在动力.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在无压力的状况下是否愿意在课外进行学习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取决于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一名学生非常喜欢数学,那么在课外,他也会自主地、想方设法地多看书、多练习,或者看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如趣味数学等.兴趣促使学习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兴趣引导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全身心参与的过程,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愉悦的身心体验,学习效果自然要好过被外力压迫而进行的学习.

要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在没有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学生们并没有三边关系这种概念,只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在上课前,我让学生们判断:如果给你三条小木棒,你能用它们做成一个三角形框架吗?认为可以的请举手.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举手,小部分学生没有举手,大概就是已经预习过了的学生.当我拿出三条小木棒演示的时候,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棒都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充满了惊讶的表情,忽又觉得事实就是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事物,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未知的知识总是会让人眼前一亮,总有那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索.这样一些可以引起学生们兴趣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是有些帮助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尽量插入一些类似这样的片段,不但可以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更深入的知识层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们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必要的内在条件.

二、自主学习的外在条件是学习方法

学生不但要有学习的兴趣,还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外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因为在课外已经没有了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完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依靠学习方法的支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们学习方法,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实现.

1. 由粗到细地“读”

教学生读就是指导学生们如何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阅读书本可以先从目录看起,一眼看过就知道每章每节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和前后单元是否有联系.在阅读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一边看一边做标记,分清这一节里面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和性质等.学会整理和归纳,把知识的先后及因果关系理清.

2. 由少到多地“做”

学生们在阅读了书本或者其他的内容之后,需要做一定的练习进行检测和巩固.比如在预习中阅读了书本上的新内容之后,紧接着就可以把书本上每一小段内容后面的练一练部分的习题做了,这些习题难度不大,都很基础,而且和跟例题几乎一模一样,学生们做起来也不会很困难.在进行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去做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并且逐渐增加练习量.练习就是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

3. 由浅入深地“想”

学习数学一定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阅读过程需要思考,解题过程也需要思考,解题后还需要反思.教会学生们如何进行思考,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如果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懂得思考,那么自主学习就很难深入下去.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只有学生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教师不能强迫学生们去学习,因为那样的学习效果将会很低.教师要从兴趣的培养方面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从几方面来让学生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课外自愿去学习,并且会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跃.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 2011 (11) .

[2]刘克瑞.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周刊, 2012 (8) .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2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自主阅读意识。

1.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苏霍姆林斯基在《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其参与意识,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才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的状态,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让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在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切要从兴趣出发,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驱动力。有了这些内在驱动力,学生就会逐渐对阅读有热情、有信心,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4.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学习语言风格,借鉴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觉悟性,善于思考问题。“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至关重要。要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诱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对文章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章内涵,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分析、理解、感受和思考。

5.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研究,教师适时启发,激励学生的理解和观点,讲究学生阅读的个性。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范围、角度和思路阅读,适当地做一些引导、点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兴趣及阅读经验自觉地运用于阅读,对各类书面资料进行阅读。6.让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通过古文阅读欣赏,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理解能力。诵读古代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展开想象,学习古文意境,凭着生活体验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

7.语文是以思想性和人文性为特征的,其文学性最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要让学生在美的想象中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情境,让学生领悟美、欣赏美和体现美,让学生陶醉于所学内容的审美感受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冲动和习惯。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渗透和涉及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思想、政治、经济、美学等,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自主阅读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和欲望。

一个人的思想、文化、能力、心理的提高,除了社会经历,课外阅读有很大的作用。要培养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社会和生活,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1.教师应让学生重视历史、哲学、地理、政治、文学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必须懂得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去思考生活,懂得知识的力量,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2.根据需要制定阅读计划,系统地阅读。可拟定详细的阅读书目。可以是中国古典文学,如《论语》、《史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可以是中国现代文学,如《家》、《雷雨》、《围城》、《边城》;或者是中国当代、外国经典、科普读物等。读完后写赏析、评论和读后感,教师可通过课堂检查、辩论、写作比赛等形式不间断地督促检查。

3.学会自己看书,和书籍对话,达到自我升华。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尊重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尊重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快感和自豪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 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5-01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对学生发展带来的益处

自主性学习涵义是自觉主动地学习。表现为学生要学、会学、勤学。初中思想政治的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初中学生在政治教师指导下,能自觉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卓有成效地学习各门学科,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①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②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③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④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较弱。学生只是为了识记某些具体的知识点而学习。学习目的虽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但比较单一,学习动机仅限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狭小范围。当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时,学生能够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自身素质的需要而学习。这是学生为充实自我、丰富自我而发生的学习。这种学习行为具有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不单只为得到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想学到知识与技能。学生从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而形成的自主学习意识,能使学生坚持稳定持久的学习。当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很强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适应性和超前性,并能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理想和信念。

高效课堂教学下的学生如果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相应地具有了学习自治能力。他们对自身的学习课程、学习媒体、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他们了解自己的现有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等,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自学者。但是,高效课堂教学下的学生并不都是成熟的独立的自学者,许多学生由于只受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自学经验。为此,对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好学生方面的工作: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们一贯实行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被动统一的旧模式,学生只能按教师指定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指定的内容,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按部就班的学习。它完全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多样性、创造性的培养。兴趣是人们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几种适合于自己自学的方法,学习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可让他们受用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3.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在教师中形成了共识。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以及把各种资源运用于创设情景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5.通过学习协作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习“协作”是一群学生按单位、地域或按学习内容而建立的学习小组,它为学生提供资源信息共享、合作交流和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自主”需要“协作”的配合,“协作”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习协作的核心是使一群学生共同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设置一个问题、完成一次比赛、集中解决某一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同伴相互沟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4

一培养过语音关的独立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是表音文字, 要学好英语, 首先要掌握语音。学好语音, 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学生开始学英语, 教师要先教好26个字母、48个音标和语音基础知识。如连续、失去爆破、语调、国际音标等。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单词读音。上课时再进行正音。对句型、课文让学生朗读、分角色读等, 反复训练。国际音标的拼读规则先不必总结, 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平时课内外的语音练习, 只需示范一下, 不必每题讲解,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和总结。这样学生的印象深、记得牢, 有利于培养学生过语音关的独立意识。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自始至终把语音教学放在突出地位, 而抓好起始阶段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环节, 更应严格把关。作为教师, 在最初学生学习英语时, 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音标教学和语音拼读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法、句型和课文的独立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先布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每课的语法、句型和课文。上课时再进行提问、检查、总结。这样, 能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提高自觉性, 克服依赖性。在语法、句型、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教学和简单的课文教学上, 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语法成功掌握的体验上。从重视语法的翻译法教学的阶段, 到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交际法教学的阶段, 这是教学的革新, 也是时代的进步。根据新课标要求, 要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自我调节, 学习语法、句型、句子;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法、句型、课文的研究;归纳演绎, 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语法规则;巧设活动, 激励学生快乐活用语法, 灵活使用句型, 从而使初中的语法教学行之有效,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的意识

教师要少讲多练。课内外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较难的题老师可稍加点拨, 或做示范,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如发现抄袭, 及时批评, 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立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光靠学生做题是不够的, 应将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在平时讲到句型、课文或有关阅读理解题目时, 让学生独立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先翻译出意思。对于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 要等学生译完后, 请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然后老师再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点:

1. 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第一, 预习前, 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 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 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 课堂上释疑。并将有关的材料发给学生, 他们先自己寻找答案, 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

第二,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 围绕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 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 做好预习笔记, 课堂上讨论、释疑。教师讲学生之所想, 做到了有的放矢, 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 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 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影响了阅读速度, 易使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 学生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因此, 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略读和详读) 。

第二, 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 培养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 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 进行“量”的扩充, 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 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归纳总结的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遇到问题, 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经过反复思考, 自己确实无法解决地问题, 可请教他人。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讲解和指导, 更有针对性。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就更认真, 记得更扎实。对于学过的知识老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教学生记单词时, 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第一、二人称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our、your (你的) 、your (你们的) 和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宾格:him、her、it、them,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反身代词总结出: (1) 第一、二人称代词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self (单数) 或selves (复数) 组成。 (2) 第三人称的反身代词是人称代词宾格+self或selves组成。初中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相当重要。学生若能具备这一点, 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 就会知难而进, 满怀信心地去学英语。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继孔]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非常重要。学生有了独立意识, 就能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浅谈了几点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以供大家参考。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5

高中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中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分组讨论、对话表演、办英文报、鉴赏英文诗歌、演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等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多使用鼓励性的评语,如“Welldone”、“Great”、“Wonderful”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充斥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萎缩,依赖性增强,厌学情绪高,学习效率较低。为摆脱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老师们要通过学习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树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全方位地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增加直观性,扩大课容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三、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哪种,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不断摸索。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养成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养成勤查词典和参考书等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如读英语报刊、原版小说等,养成课后勤记、多读、多听、多用、多归纳的习惯。

四、聚焦课堂45分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导向,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唯分析、讲解语言点是中心,课堂上往往唱独角戏。在这种语言点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慢慢感到厌倦,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自我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我想将自己的些许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

1.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如外研版必修五Module4,本模块的主题是狂欢节。在学习阅读部分时,我就采用让学生分两大组比赛,看哪个组能说出更多的中国节日名称作为导入热身,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了学生熟悉的西方节日,再导入了狂欢节图片。奇装异服的打扮,神秘莫测的面具,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急于寻根刨底的欲望,为进一步阅读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饱满的积极学习状态。

2.精讲精练,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词句作自主分析。如外研版必修三Module5的语法结构是定语从句关于关系副词以及介词与关系代词的连用问题,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使用这些语法结构的句子。如:AncientChinawasaplacewherestateswereoftenatwarwitheachother.要求学生自主找出其中的定语从句并加以分析。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22

一、教师要做好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1.教师是导演,学生是那些拥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演员。教师应根据课堂信息不断变换方式,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学,而且还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去探究。如讲解:

例1:已知:|x+7|+|x-3|=10,求x的取值范围。

此题学生一般都用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办法来解决,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确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我们可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来解,这样解题也更简便。

解:设A、B、X分别是数轴上表示-7、3和X的点,则X与A、B两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是10,由图可知当X在A、B两点之间的任一一个位置(包括A、B)时,线段XA与XB长的和总是10,而在其他范围之外则大于10。故-7≤x≤3。

2.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评论员、结果的仲裁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例2:已知函数y=mx2+(m-1)x+m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极大部分学生都会直接运用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和根的判别式来求解,此时教师提出来这样解答是否正确,而后再剖析:因为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此函数必定是二次函数。剖析后学生很快就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m≠0。只有当m≠0时,才有判别式的存在。所以本题解答的错误是双重的。如何求解呢?此时学生便兴味盎然地开始重新审题。

此时我们采取的教学对策是: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强调二次函数的定义有两部分构成:①表达式为y=ax2+bx+c;②二次项系数a≠0。其次还要告诉学生在解形如y=ax2+bx+c的函数问题时,一定要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考虑,当a=0且b≠0时此函数为一次函数,当a≠0时此函数为二次函数。

二、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现行中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自学,如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之后,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就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得到结论。如:

例3: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

此题用斜率和点斜式方程解答,但没有注意到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解答不完全,此时若提出若M在x轴或在y轴上,上述解答是否完整,学生就会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若M在x轴上,切线斜率为0;若M在y轴上,切线斜率k不存在, OM的斜率不存在,上述解答就不合理,如何解决此问题,就要分类,即在直线斜率存在、不存在的两种情况下解直线方程,学生就能给出正确的解答。

设P(x,y)是切线上异于M的任一点,OM⊥PM,则|OM|2+|PM|2=|OP|2,即x02+y02 +(x-x0)2+(y-y0)2= x2+y2,

三、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表现欲就会大大增强。如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时,可穿插“毕达格拉斯的轶事”,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理解。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授在教学中可设置“漏洞”,为学生创设知“漏洞”、改“漏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细心观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4:试判断函数f(x)=奇偶性。

有学生计算f(-x)后得出f(-x)≠ f(x) ,f(-x)≠ -f(x)得出f(x)为非奇非偶函数,又有学生认为,先判断分母 -3≠0得x≠0或x≠6,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 f(x)为非奇非偶函数,事实上以上结论是错误的,对此好些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开学生的疑团,让学生在定义域和解析式上再做深入的探究,结果会发现求定义域时学生没有考虑分子,正确的定义域应为{x|-2≤x≤2,且x≠0}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化简得f(x)=,所以f(x)是奇函数。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实现的文化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魏秀果.中职数学课程改革专业化策略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2] 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猛.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4.

[4] 夏章平.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2014(9).

[5] 胡菊红.新课程下中职学生数学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式探究[J]. 新课程,2015(5).

[6] 郑玉琳. 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7

一、浅谈互动教学提问瓶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开展着创设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互动教学。但在很多情况下, 师生的互动都是老师问, 全体思考, 个别作答, 而广大学生思考的层次、效果, 老师不能很好地精准地了解和掌控。另外, 提问瓶颈还表现为预设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无法互动;问题缺乏主线贯穿, 显得凌乱, 为提问而提问;预设问题“挖陷阱”, 无视学生课堂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标准作答。如此, 学生很难有兴趣参与课堂, 积极投入, 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笔者曾经努力开展问题探讨式的互动教学。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前, 考虑到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衔接, 思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如我所想。他们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提问时, 发现他们之前根本没有思考与质疑。让他们理清行文思路, 他们不知道通过指示性语句、自然段的意思的联系来分层;让他们说说“高智商的野蛮人”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知道抓住对比性的词语分析。于是, 在短暂的积极参与之后, 集体沉默。

由此, 初中语文的互动教学, 如果不能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 我们的课堂问题探讨将会陷入困境, 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 更难谈得上学生联系自己与生活品味出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正视互动教学中问题预设与生成的现状, 加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开展, 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有效发问训练提问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感受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主阅读中如何思考、如何形成问题, 从而获得阅读效果的提高。

(一) 巩固性提问, 凸显效率和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了解学生,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需要通过一些巩固性、检查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重在检查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效果, 督促他们开展有效的自主预习与复习, 从而提高阅读与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巴金的《繁星》时, 让学生说说作者“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观望星空看到怎样的情景与感受?学生能够不看书而做出较准确的回答, 就说明他自主学习取得一定的收获。

这样, 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在低起点开展自主学习, 逐步形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断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从而能在预习与复习中发现问题, 获得知识。

(二) 引导性提问, 调动思维与热情

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有兴趣参与。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 让学生能联系生活体验, 潜移默化地进入课堂, 参与互动, 提高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暑假中我们同学有没有出去旅游, 说说自己在某个景点游玩的经过?待学生回答之后, 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游玩经过、所见和感受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应该怎构思行文呢?如何描写所见的景物呢?

问题富有引导与启发性, 能够将学生个人体验与教学内容融洽地联系起来, 从而获得感悟与思考,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素养。

(三) 关键处提问, 有效突破重难点

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点滴的积累和提高, 而我们每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要学生获得提高之处。因此,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要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学习重难点, 让他们清晰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 先让学生说说“愚公”移山遇到哪些问题, 他这样的行为表明了什么?而在把握愚公精神之后, 我又问学生我们怎么看待愚公精神, 我们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后面一问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只要有理有据作答即可。这样, 学生就能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从而产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可见, 我们课堂教学重点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哪些内容, 而应该是获得了哪些学习方法, 获得了哪种学习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潜移默化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提问的意识, 培养他们在观察借鉴中形成问题的能力。

三、和谐生态增强自学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起点是一问”, 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在学习活动中会提问、会思考、会解决问题, 那么, 他们才能主动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学习并获得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 以下两点是最主要的。

(一) 师生和谐, 让学生敢于参与, 勇于提出问题

践行新课程理念,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改变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标准,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及时提问。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 我以几组春景图导入, 本意是带领学生对图画的解读感受春景之美, 进而进入课文, 师生互动分析、品味朱自清春天的景色之美。结果, 一个学生在解读一副春雨图的时候, 竟然将《春》的相关内容仿照着说出来, 我当时假装生气, 硬说他是“抄袭”, 从而制造了师生之间的“冲突”;待这个不服气的学生将《春》全文背出来之后, 我花了十几分钟时间来对他的解读进行评价和表扬, 引导叙述如何将所学运用出来。如此, 整个班级的诵读气氛都被点燃起来, 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 加强引导, 让学生会思会问, 合作探究提升

我们老师要能够改变和转换角色, 更要在引导上花力气、下功夫。我们的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主阵地, 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主要在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 好奇心、求知欲的点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上重视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每个专题都是围绕着统一的人文内涵。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重点研习其中一篇典范文章, 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其他课文。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 我重点是和学生一起研习《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 和学生一起解决一般性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如何去分析写景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效果?如何品读课文中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学会抓住散文的精髓所在, 如何提问?如何把握作品传递出的人文内涵与人文启迪?而在学习《林中小溪》时, 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思考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是学习重点?自己如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体悟?如此, 学生不但能够学会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而且能形成问题意识, 敢于发问和思考。

总之, 我们的教育要以生为本, 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感悟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精准抓住学生的困惑所在, 推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深入和提升阅读学习中问题的质量。如此, 学生由“敢问”、“会问”、“善问”转化为能学、会学、善学, 只要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那么, 自主学习能力将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郝玉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学周刊, 2013 (25) .

[2]丰磊.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 2013 (33) .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8

一、充分利用导读, 明确预习任务

有的课文在导读部分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 这些提示针对的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 它对于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 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二、将预习落到实处,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 都要先按常规预习一遍,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常规预习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预习, 学生或者感觉无从下手, 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因此常规性预习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

例如, 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之前, 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点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预习课文, 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 解决字词, 扫清障碍, 弄清课文的主旨, 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 写了些什么, 线索是什么, 文章好在哪里。

2. 划分层次, 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 应抓住文体特点, 进行层次划分, 了解段落大意, 知道课文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进而对全文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 还要把握重点, 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 略写的是什么。

3. 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具体叙述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 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4. 结合课文, 自己试着解决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 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 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 还有哪些不足, 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 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 可以先画下来, 当做自己的难点, 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 当堂解决。

5. 找有关总理的资料和小故事, 将你所整理下来的内容办一期以总理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预习课文, 不要只停留在课内, 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 课内、课外相结合, 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 达到巩固、运用知识和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

对课文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 学生就不会觉得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着手, “预习就是读课文”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而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预习中学会质疑

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 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 并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 然后鼓励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年龄小, 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 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所以, 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时, 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边读边画, 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勾画下来, 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工具书自己解决, 而不理解的句子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 可以放到教师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解决。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讲解, 避免了以前授课时没有重点、主次, 从头讲到尾的弊端。

2. 抓住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

一篇文章的题目, 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 所以, 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反复推敲、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悲壮的一幕》, 学生提出:课文写了科马洛夫与宇宙飞船坠毁前, 亲人与他痛苦诀别的场面, 为什么不以《悲痛的一幕》为题?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本文最主要写了科马洛夫殉职前仍不忘国家、科学、人民的情景, 这一幕是壮烈的, 与亲人告别又是悲痛的。因此, 题目中要用上“悲壮”。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9

1. 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树立的必要性

(1) 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专业特色, 不同专业知识结构各异, 大学生需要针对所学专业结合兴趣点开展研究学习, 构建最佳知识结构。大学生知识结构是自我构建的、具有个体特殊性的。

②大学学习具有探索性。大学学习的过程需要经历“课堂讲授——课内实践———课外实践——自我拓展———发现新知”的步骤, 告别了全盘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 只有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履行探索式学习步骤, 理解相关理论,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③大学学习具有多元性。大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 学生有自主选择权, 学习内容具有多元性。学习方式也是多元的, 除课堂讲授外还有讲座等, 都是深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

(2) 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 学校里的所学已不能满足工作中不断要求的知识革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斯指出, 大约只有2%的知识是在大学毕业后可使用至退休的。在社会中立足并生存, 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学习经历是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成要素

(1) 责任意识。

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对学习责任的自觉认识, 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动力。责任感是多层次的, 小到个人, 大到民族, 责任是学习付诸行动的动力所在。首先, 树立个人责任感。教育是公共资源, 要思考如何利用资源实现价值。从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来看,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要求, 无论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 学习知识都是必要的, 它使每个人拥有一技之长, 能够立足于社会。其次, 树立家庭责任感。父母曾为社会做出贡献, 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生, 当他们年老体弱无法自食其力时, 理应得到子女的爱护、赡养。青年需要有基本的生活技能, 承担起支撑和建设家庭的重任。从更高层次来说, 要树立民族责任感, 这是时代的责任。青年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努力学习、有效学习。

(2) 自我管控的能力。

自我管控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学习目标的明晰和规划, 二是对学习过程的管控。

学习目标的管控是指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未来规划制定并适时调整学习的方向。大学教授内容是相同的, 但每人的利用点和拓展点不同, 因此学生需要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 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管控目标也是一种能力, 使得学习资源使用最优化。

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约束力是十分重要的。大学学习是自由的, 学生完全摆脱了满堂灌的教课方式以及课堂外家长的监督。对个体来说, 自主学习和被动应付考试的效果是不同的, 在后续学习或工作中使用知识的深度和灵活度也是不同的。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学习过程要有自我管控的能力, 监督自己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学习自我管控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规划并利用资源的能力。

大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系统, 由目标、蓝图、资源等构成, 主体要能够透彻地认知、合理地利用、有效地整合。

目标是个广义的概念, 既包含学校对于毕业生最低培养要求的设定, 也包含个人对于自身学习预期的展望。学校的培养要求是具有共性的, 个人的学习目标是在完成基本学习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自我未来的规划而设定的长远目标。学习这项系统工程的蓝图就是人才培养方案, 它是学校根据学科特色、社会需求以及办学条件定期修订并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学生需要完成必修课内容, 同时选修部分课程, 最终完成一份既具有共性要求又兼具个性特征的学习计划。大学的可利用资源非常丰富, 客观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等;人际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长资源、校友资源等。它们可以满足日常学习交流的需要、学习及成长经验的获取与交流、就业等其他人生规划中所需信息的获取。

(4) 网络学习技能。

网络学习技能不仅是打开网页的简单操作, 而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整合利用能力。首先是对信息源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网上适用于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有数据库、搜索引擎、论坛或高校BBS等。其次是信息检索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把握信息关键字的能力和基本的检索语言, 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取信息并达到一定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面对大量信息, 还需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 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工信息,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3. 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方式

(1) 责任意识的强化教育。

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树立新型学习理念。教育并帮助大学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要让学生认识到,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和能力的展示并不是局限于有限的考试中, 而是在学习和对自身不断的完善中。学习型社会让社会每一份子感受到的是一种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人们对于学习的要求比以往更加持久和全面。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学习是对个人的一种责任, 也是对全社会的一种责任。建议学生做到“三省吾身而自知”。“三省吾身”是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自己的学习现状、规划并调整未来的学习策略。“省身”是一种回顾的过程。学生能了解学习的每一阶段, 可以写下学习感受, 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并分析原因。对于经历中的困惑, 学生还可以主动去请教师长。

(2) 评价体系的优化改进。

评价体系对教学和学习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在评价指标和方法设定时, 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非学业因素的表现;激励学生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 推行适度的成绩评定改革:第一, 降低考试分数在评定中的比重;第二, 增加个人学习责任意识、学习态度方面的考评;第三, 扩大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评比重。

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一些非量化的指标要考虑其合理的测度方式。首先, 在整体评价中, 将考试分数设定一个合理的权重;其次, 通过具体事项落实评价的过程, 让学生立下学年或学期的目标责任书并评分, 期满后总结达成效果, 以责任书的设定质量高低与完成的百分比两者因素结合来衡量责任意识强弱;第三,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能力, 在评价体系中要体现出对这方面的引导。

(3) 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动力的激发和意识树立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责任认知, 属于内部因素, 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学习潜能, 教师对于个性的尊重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多使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 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也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合理利用资源, 自主进行创新训练和学习, 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格, 程鸿勋, 唐曾磊.自主学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0.

[2]王东华, 姚本先.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11) :37-40.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10

高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主动意识差, 在问题意识方面尤其如此,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 善于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后天的培养。“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 高中新课程的模块, 主题的课程结构, 使得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运用问题设计策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围绕“问题”凸显出来。显然,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与我们一贯强调的索反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也是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的。

1 树立问题意识,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所以, 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的矛盾, 形成“认知冲突”, 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比如, 在讲到人民版历史必修———《美苏争峰》时, 教材上说,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这些话学生都能看懂, 但美国为何要付出那么大的经济代价, 而且就看重西欧呢?实质是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然后发现问题, 原来这些话并不那么简单, 它是战后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

2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首先, 设置具体历史情境, 重现历史问题情境。教师设置具体历史情境, 要求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 自主地以己学知识来判断此历史情境的真实性, 或能以语言表达、表演、论文写作等形式重现此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从而考查或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其次, 在问题情境下, 要善于把问题引向深入,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故不能以得出的结论为教学的终结。在新课标教材里编入了许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问题, 也给学生提供了产生问题的情境, 通常用“学习思考”、“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形式出现。如人民版必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中就涉及“你最欣赏的美国总统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和政绩吗?”“美国的执政党是国会中的多数党吗?查阅资料, 了解一下美国国会和总统的选举程序。”对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空间, 注意拓展学生的思路, 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空间。

再次, 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问要有一定目的, 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以多取胜等。提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随口而答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只有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所以, 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具体对象, 作出具体提问方案, 设法置学生于“发现者”和“探索者”位置上, 让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 使学生问有所得。同时, 提问要面向学生全体,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此外, 以因材施教为指导,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 因学生的素质差异, 在不同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3 培养问题技能, 增强学生问题兴趣

首先, 问题设疑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使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重在启发性的精讲分析, 抓住教材中关系到全局性的关键问题, 打开学生思路, 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以引发思考, 逐层深化。如学习到“西安事变”时, 教师可问“该不该杀蒋介石?为什么?”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对此, 学生讨论活跃, 有杀或不杀等不同意见。教师可针对学生意见, 再提问:“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侵略中国, 民族危亡关头, 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此时杀蒋介石会造成什么后果?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什么?出发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进行分析综合, 通过自己的思考, 从而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其次, 问题设疑还要“巧”、“趣”。设疑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提问应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既要注重难度, 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既要有趣味性, 也要有启迪性, 在发问中展示智慧。如学习到“红军长征”时, 讲到红军历经艰难到了大渡河, 又面临前有汹涌急流的挡路, 后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尾追堵截的局面, 这时的蒋介石得意忘形地称“红军是第二个石达开”, “红军现在应该怎么办?是不是第二个石达开?”设置此疑问, 学生听课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迫不及待地想弄个水落石出,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第三, 师生平等对话。新教材编入了许多利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题和共同讨论的内容, 利于形成平等对话的课堂情境。如人教版必修部分每个专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等。学生在有问题意识后,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 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学生能够想出的问题尽量由学生提出并解决。不论学生的结论是否符合教师的既定思路, 教师都要予以分析, 找出可取之处, 给予肯定, 加以鼓励, 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4 结束语

总之, 未来社会需要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未来的人才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个人素质决定着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程度, 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才己不再是学者的代名词, 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了人才素质的全新标准。如今, 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 对我们国家来说, 发展的机遇是空前的, 但挑战也是严峻的, 所以面对知识发展和科技活动全球化, 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 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各学校, 努力培养自主创造型的人才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已形成共识。因而,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入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己由形象思维逐步转移到抽象思维, 已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较强的独立思维意识, 他们己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包括独立思考和初步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等, 再加上他们原有的基础知识储备, 这些均为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莫定了良好基础。当然, 高中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还不充分, 对史实的领悟能力还比较欠缺, 自主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学习,问题意思,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课堂引导,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强.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 2007 (12) .

[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 2004 (11) .

[3]周靖.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J].历史教学问题, 2002 (02) .

上一篇:玉米倒伏的防治方法下一篇:煤矿瓦斯爆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