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

2024-08-05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精选十篇)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 篇1

1 对甲状腺结节的评估

甲状腺结节按病理分类, 良性有腺瘤、囊肿及胶性结节等, 恶性有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按部位分, 结节可局限甲状腺一叶, 峡部或分布两叶;按结节数量分, 有单发和多发。此外结节大小不一, 大者累及两叶甚至腺体外, 小者直径仅几毫米, 所以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术前和术中对甲状腺结节必须要有准确的评估, 就需要进行下列各项必要的检查。

1.1 手法检查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凭指尖敏锐的触觉去发现结节的部位和数量, 查边界是否清楚, 有无包膜感, 质地软还是硬, 能移动的程度, 有无疼痛或压痛。

1.2 彩超

可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部位, 大小, 数量, 分布情况和质地—实质囊性或两者并存。彩超检查高效安全, 可重复进行, 但不能给甲状腺结节确定病理性质。

1.3 CT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 除结节部位、大小、数量外, 可观察结节的均匀度, 边界和钙化等图像, 对提示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可提供重要的依据。磁共震与CT相比无明显优越性。

1.4 细针穿刺涂片检查

根据细胞学的图像可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 快捷安全, 确诊率可达90%。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还能区分其病理类型, 如乳头癌和未分化癌等。但对于分化好的滤泡型腺癌单凭细胞学图像很难和滤泡型腺瘤相鉴别。对于复发性较小结节, 因不能取到具有代表性的满意标本, 所以不适宜作上述检查。

1.5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甲状腺结节较小或部位较深, 术前难以肯定其性质, 只有依靠术中冰冻切片, 进一步确诊, 但有时要确诊滤泡状癌仍有困难, 要术后作石蜡切片才能获得最后诊断。

2 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切口既要充分地显露手术野, 又要兼顾颈部的美容故切口太高太低均不相宜。一般在胸骨切迹上约3cm, 沿皮纹作孤形切口, 长度要适宜, 不宜过短, 该切口的优点是创口愈合后似皮肤皱折不易觉察。不宜在甲状腺结节相应部位作活检式切口, 在小创口中将结节挖出, 如果是恶性结节, 会导致癌细胞播散, 污染局部软组织, 影响再次手术的彻底性。

3 甲状腺结节术式的选择

传统的甲状腺手术有腺叶切除, 次全切除和甲状腺全切除术等。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适应证, 但亦有其局限性, 如何合理选择, 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3.1 一侧腺叶切除术

位于一侧甲状腺内的结节, 由于术前对良性不能做到完全预测, 按肿瘤学的观点最好作腺叶切除, 切下的标本送冰冻切片检查, 做到诊断和治疗一次完成。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 尽量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 可以做到标本完整。创口清洁, 所以被誉为干净的肿瘤手术。如果冰冻切征证实为恶性, 术中探查颈静脉周围和中央组织无肿大淋巴结, 就不必进一步作颈淋巴结清扫术。腺叶切除术还有不少优点, 不会遗漏隐癌, 可以确保局部不会复发。但腺叶切除术也有不足之处;对于单发小结节, 切片证实为良性肿瘤者, 切除了较多的正常甲状腺组织, 对术后甲状腺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3.2 甲状腺一叶或两叶次全切除术

良性甲状腺结节采用甲状腺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术, 术中应送验冰冻切片, 防止术后确诊为甲状腺癌, 避免需再次手术。

3.3 全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如已证实恶性且累及两叶, 全甲状腺切除是唯一的合理选择, 可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但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丧失明显高于甲状腺其他的手术方式。且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作为替代治疗。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率亦较单侧腺叶切除为高, 所以手术操作必须仔细精确。

3.4 一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

一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 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位于甲状腺1叶的恶性结节, 主张采用上述手术方式, 认为可以减少对侧腺叶的复发和转移, 亦有利于以后发生远处转移时应用内放射治疗。

3.5 甲状腺结节摘出术

甲状腺结节治疗的新进展 篇2

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内长了一个或者几个大小不等的包块。临床研究发现,结节可分为增生性结节,即由于食物中碘含量过多或过少,或服用了能引起甲状腺结节的药物所致;肿瘤性结节,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对此种类型要认真详细检查,排除恶性;囊肿性结节,由增生性结节、甲状腺瘤或甲状腺癌出血后液化所致;炎症性结节,常由甲状腺亚急性、慢性炎症所致。

普通的体检虽然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但很难界定究竟是何种性质的结节。因此,必须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探明结节的性质。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

症状 单纯甲状腺结节没有症状,常是偶尔发现就诊的。当压迫气管时可有发音嘶哑、憋气等感觉;当合并甲亢时可出现心慌、烦躁、多汗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甲功)测定 ①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素(T3、T4),单纯结节都是正常的,若TSH降低,甲状腺素增高,提示为高功能性结节或腺瘤,表现有甲亢症状,多是良性的。②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体,是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指标,85%病人增高。

甲状腺 B超 触诊能触知的结节占3%~7%,B超发现的占20%~70% ,用高分辨率B超可发现健康人中18%~67%也有结节。尸检报告50岁以上的人一半有结节,其中恶性结节占5%。恶变结节的B超特征为结节内有钙化、结节边缘不规则、结节内血流紊乱三项。其中有两项阳性者恶性率占80%以上。资料证明,结节的良、恶性与结节大小无关,与单发或多发无关,与是否合并囊肿无关。

核素检查 依据甲状腺结节对核素的摄取能力,分为冷结节、温结节和热结节。热结节99%为良性的,冷结节3%~8%为恶性。

针吸细胞学(FNAC)检查 即在B超引导下的甲状腺结节内穿刺细胞检查,对鉴别良、恶性结节最可靠,敏感性83%,准确性95%。

鉴别结节的良恶性

甲状腺结节有如下表现者,要考虑恶性的可能:①颈部有放射治疗史;②有甲状腺癌家族史;③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60岁;④结节增长迅速,直径大于2厘米;⑤结节坚硬,固定不动,伴淋巴结肿大;⑥男性;⑦结节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上述7大表现并不一定要完全出现,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

2007年10月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上,专家认为B超引导下的活检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可高达95%,而结节中仅5%为恶性。认为甲状腺结节小于1厘米,只需每半年到1年随诊1次即可,无需治疗;大于1厘米者需在B超引导下活检,怀疑为恶性时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优选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抑制治疗 优甲乐从50微克开始,每2周增加25微克,维持量150~200微克。治疗6个月20%的结节可缩小,然后停药观察,若停药后复发可再用药。治疗是否有效,要注意观察三个指标:①促甲状腺素<0.5毫单位/升,这表示垂体功能已被抑制;②甲状腺素达正常上限,表明药量已够;③甲状腺球蛋白<10%,表明甲状腺结节生长受到抑制。三项指标达标后,药量不再增加,并查看甲状腺大小,若缩小或消失表示良性;若治疗无效,结节有增大趋势,需进一步做甲状腺扫描、CT或FNAC检查确诊。此疗法对孕妇、6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等人群不适用。

微创手术治疗 术前需做细胞活检,若为良性,可先用优甲乐试验治疗6个月。如果结节缩小可继续药物治疗,若试验治疗无效,而且甲状腺结节肿大明显,有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则需及时手术。微创手术是用手术钳经皮下隧道进入甲状腺操作,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出血少、不影响美观等优点。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出院。术后发生甲减率为10%~20%,治愈率50%左右。

酒精注射治疗 此法只适用于囊性变结节,对实性结节不适用。治疗前需做FNAC检查排除癌变可能。在B超引导下向结节内注射无水酒精,方法简便,可重复治疗,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易接受。注入的无水酒精可以使细胞脱水、蛋白质变性、组织坏死,结节硬化缩小;坏死的组织会被周围组织吸收掉,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一般建议每周注射一次,连续3~10次,酒精量按抽出液的1/3计算,停5分钟后再将酒精抽出。一般5次即可痊愈,85%的患者肿瘤会缩小一半。若经过3~5次治疗无效,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此法副作用少,主要是局部疼痛和压痛,但经过3~4天就会缓解。

放射性碘治疗 此法仅适用于合并有甲亢的结节,如甲状腺高功能性腺瘤、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原则上凡是适合手术的病人,均可用放射性碘治疗,尤其适合年龄大、体质弱、患有心肝肾疾病、术后复发和不愿意手术的病人。不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巨大甲状腺结节患者。

激光凝固与高频聚焦超声治疗 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甲状腺结节并不需要采取过于激进的治疗措施,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临床密切观察、随访是最适宜的处理方法。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82例, 男20例, 女62例, 年龄21~70岁, 平均44.1岁。结节直径0.5~5.0 cm, 单纯性多发结节26例, 甲状腺肿大伴单发结节22例, 多发结节34例;其中单侧结节11例, 双侧7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 甲减16例。全部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及甲状腺功能FT3、FT4、促甲状腺激素 (TSH) 及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TRAb)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 Ab) 检查。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 方法为全麻或者颈丛麻醉, 于颈静脉切迹上2横指处以弧形切口, 破切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 游离皮瓣后从甲状软骨到颈静脉切迹;自颈白线纵行切开并向双侧拉开颈前肌群, 将甲状腺外科被膜, 沿纵行切开以此暴露甲状腺;对结节充分检查包括数目以及位置, 明确后切除。根据切片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扩大手术范围[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 (67.1±5.2) min, 术中出血量 (72.1±2.4) m L, 切口长度 (6.0±0.3) cm, 患者全部治愈, 术后3例患者出现甲减, 予左甲状腺素片治疗。全组术后无大出血、甲状腺危象及永久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无复发病例。

讨论

临床上,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常见于女性。临床上多种甲状腺疾病都可以表现出结节, 如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4]。不同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质地、功能及其临床意义各有不同。依据结节的病理情况, 甲状腺上的结节可能为甲状腺癌, 也可能是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 在未明确其性质以前统称为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上发现的结节未必都是恶性的, 大多数结节为良性病变, 多发性结节较常见, 单发性结节中恶性度较高。

甲状腺结节性质与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密切相关, 首先应注意结节的形态特点, 其次应注意结节的功能状态, 最后应注意对结节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的判断[5]。笔者认为, 由于甲状腺结节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 需综合运用X线片、B超、CT或MRI、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等, 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

单侧出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在不明确良性还是恶性的情况下, 应该实施腺叶切除并送冰冻切片检测, 根据结果继续手术, 这样可以一次性完成诊断及治疗。双侧出现结节的患者, 如果结节为良性, 应该实施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如果结节较为严重, 经判断甲状腺功能基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建议实施甲状腺全切手术;双侧多发结节伴有单侧恶变的实施单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另一侧全切, 或者采取甲状腺全切手术;双侧结节均为恶变则必须实施甲状腺全切手术。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全部治愈, 术后无大出血、甲状腺危象及永久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无复发病例,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表现多样, 目前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 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6]。其术式选择要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决定, 但总的原则是结节要切除干净, 正常腺体尽量保留。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手术治疗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82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 (67.1±5.2) min, 术中出血量 (72.1±2.4) mL, 切口长度 (6.0±0.3) cm, 患者全部治愈, 术后3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减) , 予左甲状腺素片治疗。全组术后无大出血、甲状腺危象及永久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效果好, 且复发率低,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宣文.甲状腺单发结节50例手术方式探讨[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8, (12) :78-79.

[2]章佳新, 祝玉祥.甲状腺单发结节的诊断及手术方式[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11) :121-123.

[3]王玉林.手术治疗甲状腺多发结节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82-83.

[4]刘明辉, 黄云飞, 于跃, 等.甲状腺结节632例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36) :42.

[5]张继祥, 王中海, 戚久东, 等.外科手术治疗单发甲状腺结节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76-77.

如何认识和治疗甲状腺结节 篇4

临床研究证实,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65%的男性和80%的女性患有甲状腺结节,只不过他们中多数人的甲状腺结节都很小而已。在一般的成年人中,有1.5%的男性和6.4%的女性可用手触摸到甲状腺结节。如果进行B超检查,可发现大约有19%~67%的成年人有甲状腺结节。由此可见,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除了2%~5%的甲状腺结节属于恶性外,其他的甲状腺结节对患者的危害并不大。

在临床上,一旦发现患者有甲状腺结节,可为其做以下3项检查:①血清促甲状腺素检查:做此项检查是为了明确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但却不能区分其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患者的促甲状腺素水平很低,则说明其甲状腺的功能亢进,可按甲亢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的促甲状腺素水平过高,则说明其甲状腺的功能降低,可按甲减进行治疗。②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促甲状腺素水平正常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应做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其方法是:将注射器的细针头刺入患者的甲状腺结节中(最好在B超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抽吸,将吸得的少许组织进行涂片检测,以确定其结节中有无癌细胞。该项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68%~98%,其特异性可达72%~100%。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结果呈阳性的该病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则应定期进行复查,以观察病情的变化。③甲状腺核素扫描:根据甲状腺结节摄取核素的多少,可将甲状腺结节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和冷结节。如果甲状腺结节中核素的浓度较低则为“冷结节”,反之则为“热结节”。如果甲状腺结节中核素的浓度与其周围组织中核素的浓度相近则为“温结节”。通常,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多为热结节,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多为冷结节。但并不是所有的甲状腺冷结节都是恶性的。据统计,只有10%的甲状腺冷结节是恶性的。

由于做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无法区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而且还会对患者以后做甲状腺核素扫描有影响,所以临床上并不主张甲状腺结节患者做这两项检查。此外,具有下列情况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应注意有恶变的可能:①男性患者。虽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女高于男(4∶1),但女性的甲状腺结节多为良性的,而男性的甲状腺结节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大。②处于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③甲状腺结节大于4厘米,且长得较快、质地较硬、表面不平、不易推动者。④出现了局部侵犯的症状(如吞咽困难、颈痛、声嘶等)者。⑤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者。⑥有甲状腺癌或多发性息肉病的家族史者。⑦颈淋巴结肿大或已发生肺转移或骨转移者。

7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73例, 男11例, 女62例, 年龄28~56岁, 中位年龄47岁。病程为2个月~13年, 均经病理诊断明确。以无意间发现颈前区肿块为首发症状, 单个结节患者47例, 多发结节患者26例。其中左侧18例, 右侧31例, 峡部5例, 双侧19例。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4例, 声嘶5例, 呼吸困难8例。气管受压5例。

1.2 方法

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 麻妥后, 平卧位, 垫高肩部, 使其充分暴露, 顺皮肤纹理颈胸移行处弧形切口, 分开舌骨下诸肌群, 进入甲状腺外层被膜和固有膜之间的间隙, 分理处腺体, 靠近甲状腺上极结扎并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 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再处理甲状腺中下静脉, 然后远离腺体背面, 靠近颈总动脉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切忌保留腺体背面的甲状旁腺, 严密止血, 逐层关闭切口, 切口两侧放置引流, 本组资料73例患者, 结4节摘除术49例、单侧腺叶切除20例、次全切除术4例。

2 结果

本组7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合并囊性变12例, 甲亢4例。无死亡病例, 术后甲状腺结扎线脱落导致术后出血1例 (1.37%) , 声音嘶哑1例 (1.37%) , 1周后自行好转, 手足抽搐1例 (1.37%) , 经镇静补钙治疗后好转, 无呼吸困难等短期并发症。61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83.56%, 随访5个月~7年, 3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4.92%。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是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发展的结果, 其局部压迫症状的加重以及恶变的可能性成为外科手术治疗的充分依据。对我院收治并实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73例进行总结, 体会如下。

(1) 局麻与全麻的选择。有些文章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手术应以颈丛阻滞麻醉为主, 便于术中检测发音, 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个人认为, 局麻对患者心理要求很高, 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精神压力, 使患者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 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同时, 长时间位置固定容易使患者腰背部肌肉受到损伤。并且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以女性常见,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宜使用局麻。而全麻较局麻有更大的优势, 除外患者精神压力小外, 即使发生呕吐也不会造成误吸, 能够保证足够的肺通气量、镇痛和肌肉松弛。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 也能及时地投入抢救。虽然不能检测喉返神经, 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神经的损伤几率也急剧减少。本组73例患者均使用全身麻醉, 1例术后发生声音嘶哑, 1周后自行好转, 考虑喉返神经水肿引起。 (2) 术后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术后复发率为4%~5%[2]。多见于年轻患者。造成复发的原因主要是:术中结节未切除干净导致假性复发, 甲组织破坏过多导致术后甲低, 进而再刺激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引起甲状腺滤泡增生[3]。本组病例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原则以尽量消除结节, 同时尽可能多的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 特别是基底部腺体组织, 避免术后因甲状腺组织过少而导致复发和甲状腺功能不足。术后根据残余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多少, 服用甲状腺素片3~6个月, 维持T3、T4正常上限, 可预防或减少复发。流行区患者嘱其长期食用加碘盐。对于由于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和分泌障碍患者, 则由内分泌专业进一步诊治。 (3) 注意甲状旁腺的保护。甲状旁腺素主要功能是影响体内质钙与磷的代谢, 从骨动员钙, 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增高, 同时还作用于肠及肾小管, 使钙的吸收增加, 从而维持血钙的稳定。甲状旁腺的损伤导致手足搐溺的发生, 手术时我们必须做到:保留腺体背面部分的完整,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应在其主干, 使其分支部分与喉部、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相互保持着吻合, 以保证甲状旁腺的血供。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手足搐溺1例, 经镇静补钙后好转。可能由于损伤较轻, 易于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治疗, 对其进行经验性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甲状腺结扎线脱落导致术后出血1例 (1.37%) , 声音嘶哑1例 (1.37%) , 1周后自行好转, 手足抽搐1例 (1.37%) , 经镇静补钙治疗后好转。61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83.56%, 随访5个月~7年, 3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4.92%。结论 需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治疗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 提高手术治疗技巧, 术后给予必要替代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肿,结节性,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方国恩, 施俊义, 盛援, 等.甲状腺疾病309治疗分析[J].中华实用外科学杂志, 2004, 24 (10) :596~599.

[2]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35.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 篇6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诊治,分析

结节性甲状腺肿在进行临床中较为常见, 这些年以来该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呈现上升的方向, 对我国的居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相对而言, 结节性甲状腺肿在发病初期, 并不容易被发现, 临床症状不是特别突出, 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服用错误的药物或者是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在此, 本研究主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临床治疗给予有效分析, 详细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患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征取患者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26例) 和观察组患者 (27例) , 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2例;患者年龄在25~71岁, 平均年龄为 (42.3±2.1) 岁;本组患者患病时间最短为8个月, 患病时间最长为1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 年龄为25~68岁, 平均年龄45.5岁, 女13例, 年龄为24~76岁, 平均年龄48.5岁, 患者时间最短为7个月, 患病时间最长为12年;本次研究对象经医院诊断均属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通过检查显示其年龄、性别、病例等一般资料在对比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存在可比性特点。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组病患给予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即甲状腺切除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首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操作并摆正体位, 将患者头部微微伸, 确保手术位置可以全部暴露。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时在患部实施切口为6~9 cm的操作。观察组患者则在胸骨切迹上端部位2 cm处实施3~4 cm的横行弧形切口操作, 然后在患者皮下组织和皮肤逐步进行切开操作, 并在游离与皮瓣将两部位肌肉拨开, 其开口以胸骨上部凹和软骨下为方向。患者颈白线以纵横切开, 这样可以将甲状腺进行充分暴露, 方便手术时清楚了解病变位置, 通过起初处理后, 确定患病位置后运用小弯血管钳放在气管前臂和峡部二者中间, 将甲状腺峡部位置实施切开操作然后将气管前侧峡部血管进行结扎, 确保气管粘连位置和甲状腺腺体得到全部分离, 将其分离后对甲状腺肿位置进行切除, 手术治疗后置入引流管, 其次是运用吸收线缝做伤口缝合, 将引流管保留2~3 d。

1.3 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对两组住院时长、创口大小、手术治疗时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等进行记录并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以SPSS21.0为平台进行检验, 进行t或卡方检验, 若得到P<0.05的结果, 即可对不同组数据所体现的差别进行证实, 可判定研究结果具备研究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67.2±13.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85.4±13.3) m L, 切口大小为 (5.99±0.79) cm, 住院时间为 (7.9±1.6)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39.7±10.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42.3±7.0) m L, 切口大小为 (3.97±0.57) cm, 住院时间为 (4.0±1.0) d。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通过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治疗,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刀口较小, 便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 日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在很多方面都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该病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得到确定, 表现出了因人而异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 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是因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者是弥漫性甲状腺肿发展起来的, 并且会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治疗, 比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手术治疗, 其安全性较高, 并且在治疗后, 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对理想, 未出现特别严重的并发症[1,2,3]。另一方面, 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可能会伴随一些影响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等等;部分患者年龄较高, 身体无法承受常规手术带来的伤害, 会直接延长康复时间。鉴于上述的情况,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应积极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治疗, 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加快康复、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综上所述,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临床诊治效果比较理想, 在未来的诊治工作中, 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避免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 在诊治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避免造成突发情况。

参考文献

[1]吴进忠.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诊治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 (2) :136-137.

[2]张鸽文, 朱斯维, 王志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5 (6) :467-470.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 篇7

1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遗传及自身免疫环境有关, 生存环境因素在其形成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常认为, 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与种族、年龄、性别、碘摄入量、放射线接触史等因素相关。 (1) 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于男性。 (2) 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 超重/肥胖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随着成人体重指数的增加, 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升高, 与Karger 等[1]报道的体重指数 ( BMI) 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呈正相关的结果较一致。据文献报道, 代谢综合征常伴的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引起甲状腺细胞增生, 促进甲状腺结节形成或进展, 甚至引起甲状腺癌发生率增高。 (4) 经常食海产品的人群, 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 (5) 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有关。匈牙利Szabolcs 等[2]报道尿碘中位数 ( MUI) 分别为72、100 和513 μg /L的3 个老年人群超声检测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分别为20.2 %、16.2 %和3.3 %, 均随碘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甲状腺结节的其他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2甲状腺结节的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对甲状腺结节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结节性质, 但甲状腺结节单靠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很难对其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临床上我们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其性质。

2.1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 :TSH是一种刺激甲状腺生长的重要激素, 它反映甲状腺功能情况。甲状腺结节患者往往合并TSH的升高, TSH的升高可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恶变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在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中, TSH被作为首选检查, 国内外多数研究显示TSH水平是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若TSH降低, 说明甲状腺结节有功能, 进一步做甲状腺核素扫描, 检查结节是否具有自主功能, 有功能的结节恶性的可能性极小, 不必在做细胞学检查。 (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标记物, 文献认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能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 其理论基础是炎症促进肿瘤的发生, 因此认为甲状腺抗体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3,4]。 (3) 伴CEA升高的甲状腺结节患者, 应同步检测降钙素水平, 排除MTC。

2.2 核素扫描

甲状腺扫描用于补充体格检查所见, 且能提供甲状腺功能活动情况。冷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恶性病变, 多数甲状腺冷结节系良性病变。大多数良性同位素显像检查约有5 %的结节呈“热”结节, 这些结节基本为良性结节, 不需要做更多检查。

2.3 超声检查

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最高, 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 主要用于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及偶发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判断, 对超声可疑结节再行FNA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数目、大小对良、恶性的鉴别意义不大。一般认为无回声病灶和均质性高回声病灶癌变危险低。甲状腺结节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不均质、微钙化以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在恶性结节中较为多见, 结节内微钙化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超声诊断甲状腺癌最为特异的征象[5], 特异度为93 %~95 %。在形态上, 恶性结节较多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不均质, 但边界不清对诊断恶性结节特异性较差, 国内吕珂等[6]则报道30 %的良性结节边界不清。血流信号上, 多数甲状腺恶性结节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 良性结节内部无或少量血流信号, 且恶性结节中血流信号多走形杂乱, 不规则。在钙化模式上, 有研究发现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鉴别作用, 不同的钙化模式亦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癌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更容易钙化。甲状腺良性结节钙化多为结节边缘片状、团状、弧形粗钙化。微钙化形态上多表现为针尖样、颗粒样, 多数钙化灶后方不出现声影。甲状腺微钙化通常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诊断甲状腺癌的指标, 微钙化率对甲状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33.7 %, 特异性为93.6 %。但微钙化结节中仅有42 %为癌性结节。相关文献报道结节钙化者平均年龄大于无钙化者, 小于45岁并结节内微钙化者癌性的风险增高[7]。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较小的良恶性结节尤其是微小癌 (最大直径≤1.0 cm) 的鉴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为100 %、100 %。常规超声检查是甲状腺超声检查的基础, 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可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

虽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重要手段, 但临床对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结节性甲状腺囊肿常表现为多结节样性改变, 当患者同时患有甲状腺癌时, 恶性结节易被掩盖, 进而导致出现漏诊现象; (2) 部分甲状腺癌表现为单发结节, 边界比较清晰, 内部的回声比较均匀, 此时很难对其与甲状腺腺瘤进行区分; (3) 乳头状囊腺瘤与乳头状囊腺癌在声像图上比较相似, 而且前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超声技术易将后者忽略, 进而导致出现误诊[8]。超声对兼有2种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结节鉴别有一定困难, 易导致误漏诊发生, 检查中应结合多方因素分析判断, 提高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率, 并建议在手术后进行病理检验, 以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2.4 穿刺活检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是评价甲状腺结节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 是目前甲状腺结节性质判定和指导治疗的金标准。细胞学阳性结果一般表示甲状腺恶性病变, 而细胞学阴性结果则90 %为良性。若针吸活检发现结节呈实质性, 以及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或恶性病变, 则需早期手术取得病理诊断。若细胞学检查为良性, 仍有10 %的机会可能是恶性, 需做甲状腺核素扫描及甲状腺功能试验。FNAC检查可用于恶性结节的筛查, 文献报道细胞病理学诊断恶性甲状腺疾病的敏感度范围65 %~98 %、特异度范围72 %~100 %。单纯FNAC不能鉴别滤泡性肿瘤的良、恶性。FNAC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 并发症少, 如在超声引导下FNAC可以明显提高直径<10 mm 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如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更好地鉴别结节的良、恶性。目前, 国外学者研究许多基因表达产物可作为FNAC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标志物[9,10], 除常规FNAC诊断外, 应用分子病理学技术可使FNAC拥有更好的前景。

3甲状腺结节的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近年来主张先做FNAC, 在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追踪或非手术治疗。

3.1 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手术选择包括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甲状腺全切术、近全甲状腺切除术[11,12]。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治疗方法不同, 手术选择的不规范可导致肿瘤的恶化[13,14,15]。对甲状腺可疑结节的手术, 一般选择腺叶及峡部切除, 并作快速病理检查。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可以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手术并发症少。

3.2 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 而恶性者不足1 %[16]。甲状腺结节以多发为主, 开放性外科手术很难将微小结节切除干净, 追求一次性完全切除一定会损失较多的正常腺体组织, 因此甲状腺结节需要二次外科手术切除的概率达12 %~23 %[17]。二次手术时甲状腺全切除的比例相对较高, 尤其是针对甲状腺良性结节。Martina等[18]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为3 %~17 %。而且手术治疗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其复发的始动因素。因此, 对于大部分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 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显得十分重要。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放射碘治疗、经皮热消融治疗等。 (1) 药物治疗:TSH的升高可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恶变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因此, 对于TSH升高的甲状腺结节患者, 应该给予TSH抑制治疗。甲状腺激素的剂量应达到足以抑制TSH水平在正常值下限以下 (0.1~0.5 U/L) , 时间少于1年。研究提示可以使甲状腺结节的生长受到抑制, 部分结节变小或消失。甲状腺素抑制疗法可以引起亚临床型甲亢、骨质疏松症或心功能紊乱。有报道, 由于绝经后女性甲状腺结节生长缓慢, 考虑到长期服用激素带来的较大风险, 故不主张绝经后使用激素抑制疗法[19]。 (2) 经皮乙醇注射治疗:超声引导下在结节内血管最丰富的区域注入乙醇, 治疗前和治疗后应追踪TSH、FT4、FT3和Tg。本法主要适用为无功能性甲状腺结节、高功能性结节和甲状腺腺瘤。对于甲状腺癌患者, 尤其是有转移和局部压迫症状者, 不能首选乙醇注射治疗。治愈率60 %左右。除局部疼痛、血肿形成、声带瘫痪等一过性反应外, 未见永久性并发症发生。其最佳适应证是伴有手术禁忌证的结节内急、慢性出血压迫气管、食管者。 (3) 放射碘治疗:I131治疗自主功能性结节简便、有效、安全, 尤其对于合并心脏病、有手术禁忌证或有美容需求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放射碘治疗的最佳适应证是功能自主性腺瘤。对于严重骨髓抑制, 不能耐受抗甲状腺药物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TNG) , 如无放射碘治疗的禁忌证, 可以先用放射碘治疗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后再手术;若能排除合并恶性结节, 也可以观察, 无需手术治疗。需要说明的是, 放射碘治疗后可以造成甲状腺与周围组织粘连, 增加手术难度。 (4) 经皮热消融治疗:微创化手段已经成为甲状腺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20,21,22,23], 射频和激光消融开启了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的全新实践, 并与微波消融一起形成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热消融的主要方案。经皮热消融治疗疗效确切, 创伤微小, 操作简便, 恢复迅速, 可于门诊实施, 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3.3 妊娠期间甲状腺结节处理

妊娠是甲状腺结节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妊娠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在3 %~21 %, 并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甲状腺结节妊娠期间可以做甲状腺细针穿刺, 如果考虑甲状腺结节良性的可能性大, FNAC可推迟至产后进行。FNAC诊断为可疑甲状腺恶性肿瘤, 如果没有肿瘤迅速增长和淋巴结转移, 不需要给予L-T4治疗。FNAC证实结节良性但是生长迅速或超声显示可疑恶性病变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在孕期结节生长不明显, 结节病理为良性或不确定良恶性时并不需要手术治疗[24]。在良性结节压迫食管和气管时, 可考虑手术治疗。妊娠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和未妊娠者相似, 妊娠期TDC的手术可推迟至产后进行。

甲状腺结节保守治疗的效果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我院确诊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78例, 均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 男13例, 女22例;年龄22~65 (平均53.5) 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4.1年。观察组43例, 男15例, 女28例;年龄21~69 (平均55.4) 岁;病程7个月~4年, 平均3.4年。两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1.1 入选标准

以2008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的相关诊断标准为主要依据, 年龄在18~75岁。临床表现为结节可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 无红肿热痛, 当结节较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临床症状。甲状腺触诊可触及甲状腺的单测或双侧肿大, 并在肿大甲状腺上扪及一个或多个结节, 结节边界清楚, 可上下移动, 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1]。辅助检查采取B超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有1个或1个以上结节, 并排除压迫周围器官或恶性肿瘤的可能[2]。

1.1.2 排除标准[3]

对临床查体和 (或) 实验室和 (或) 其他检查提示有恶变可能, 建议患者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及相关后续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加服甲状腺激素 (左甲状腺素钠或甲状腺素片) 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者;患者自行要求切除甲状腺结节者;对药物过敏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平时饮食中多吃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食物.补充碘, 口服碘化钾12mg/d, 7d为1疗程, 每月使用1疗程后停药。观察组口服甲状腺素片, 首次10mg, 随后逐渐加大剂量, 根据患者情况药量控制在40~120mg/d, bid, 30d为1个疗程, 服药3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均定期做甲状腺触诊及彩超检查[4], 记录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5]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各项体征正常, 辅助检查结节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痊愈, 各项体征明显改善, 辅助检查结节体积缩小5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各项体征有所好转, 辅助检查结节体积缩小30%~4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辅助检查结节体积缩小<3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见附表。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具有统计学临床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通常没有临床症状, 往往通过体检、自身触摸或影像学检查得以发现。当结节侵犯周围组织时, 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最有效的疗法为手术治疗, 但因个别患者不愿意手术治疗, 并且检查为良性结节可进行保守治疗, 常采用补碘治疗或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 因为补碘治疗不仅剂量大, 用药时间长, 效果有时不明显, 采用甲状腺素片联合治疗甲状腺结节, 明显降低甲状腺结节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结节的复发率, 起到较好的保守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 对照组总有效率68.86%,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81.3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本次研究, 推测甲状腺素片联合补碘疗法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明显优于饮食补碘疗法, 具有治愈率高, 副作用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98-300.

[2]吴晓影, 刘丹.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23 (12) :136-137.

[3]曾洁, 郑敏, 邢丽婧.扶正疏肝中药复方干预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2) :21-23.

[4]曾红春, 姚兰辉, 宋建兵.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6) :634-635.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 篇9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甲状腺多发结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65-01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包括单发性或多发性结节[1],多数患者仅存在甲状腺局部肿块,并无其他特异性症状表现,但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形成影响,恶性结节甚至诱发癌变[2]。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的发病率相对偏低,但其临床治疗难度较高,本研究中140例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术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0例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其纳入标准为:①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存在颈部包块及颈部肿块症状;③经B超检查证实甲状腺结节数量≥2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29例,女41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3.92±13.73)岁,平均病程(3.14±0.81)年,单侧49例,双侧21例;观察组男31例,女39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2.84±13.57)岁,平均病程(3.36±0.69)年,单侧50例,双侧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观察组则在确诊后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均给予全身麻醉,于胸锁上1cm位置做弧形切口,逐层分离皮肤、颈阔肌及皮下组织,直至颈静脉切迹。甲状腺全切术,于目镜显微镜下分离甲状腺动脉主干及其前支,行前支结扎与切断,根据甲状腺上极内侧走向将悬韧带切开,上提甲状腺上极暴露上动脉后置于背侧,探及甲状旁腺组织,并离断甲状旁腺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甲状腺次全切术中,行分离甲状腺动脉前支以及甲状腺上动脉主干,将前支切断,沿腺体上极分离局部悬韧带,提起腺体上极后暴露腺体上动脉与背侧部分,完整切开周围连接组织并分离甲状腺旁。如患者下位甲状旁腺位置偏大,则可免除下动脉切断,如甲状腺位置偏高,则可避过上极血管,再行甲状腺切断。术中将甲状腺下极血管与后被膜进行保留,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手术中并未将上位甲状旁腺暴露,其下位甲状旁腺暴露方法同上,两侧甲状腺上极均保留25%以下。两组患者术后均留置引流管,围术期均应用左甲状腺素钠等药物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愈率与复发率,其临床治愈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甲状腺结节完全消失,并且未发生局部出血、感染以及咽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在半年内未复发。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等甲状腺功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检验,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愈率与复发率比较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甲状腺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TSH、FT4与FT3等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甲状腺结节主要包括单发性结节与多发性结节两种类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在人体微量元素缺失、生活习惯不当以及原发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肿等情况下均会诱发疾病发生。甲状腺周围正常组织在多发结节的影响下,极易形成局部缺血表现,促使结节体积进一步扩大,不仅容易伴发甲减、甲亢等合并症,也会促进其癌变率,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更为严峻,临床医师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目前,甲状腺多发结节的临床手术方案仍存诸多争议,李晶[4]研究认为甲状腺全切术对抑制病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而程贵友[5]报道表示甲状腺次全切术可避免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等情况发生。本研究中140例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显示两种术式临床治疗效果基本相当,但行甲状腺全切术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情况,而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甲状腺功能保留效果较好。疾病复发多于病灶组织残余存在密切关联,全切术下患者甲状腺组织完全切除,从而良好抑制术后复发几率,而次全切术中甲状腺组织显露及切除范围有所降低,进而对保留甲状腺功能与避免周围组织损伤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进而,笔者认为甲状腺多发结节临床手术前需密切关注其病灶体积、病情程度等状况,尽量选择次全切术,并于术中维持正确的手术操作规范,避免遗漏病灶组织,以避免术后复发并保留甲状腺功能。

综上所述,甲状腺次全切术可良好改善甲状腺多发结节的预后功能保留,但术中需严密控制病灶组织的全面切除,以避免术后复发情况。

参考文献

[1]顾筱旻,马宇园.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45例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4,38(11):985-986.

[2]王玉莲.探讨超声和CT结合对甲状腺多发结节中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199-201.

[3]曹宏泰,韩继祥,张冬红,等.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eta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9(6):181-183.

[4]李晶.甲状腺全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在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治疗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298-299.

[5]程贵友.手术治疗甲状腺多发结节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54-2355.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88例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进行治疗, 实验组46例, 17例男性, 29例女性, 年龄范围:24~57岁, 平均年龄42.7岁, 平均病程6.1年。对照组42例, 16例男性, 26例女性, 年龄范围:26~58岁, 平均年龄43.2岁, 平均病程6.2年。在一般资料上,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实验组方法

选择全身的麻醉方法, 使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 在胸骨切迹的上2 cm处做一个小切口, 大小为3~5 cm, 皮瓣游离, 同时在颈白线的地方进行纵行的切开, 使甲状腺进行暴露, 同时使用手指进行病变的探查, 确定病变的具体位置。然后将患者患侧气管中的前血管进行良好的结扎, 对峡部进行切开并游离出甲状腺, 然后将甲状腺的动静脉进行切开, 将分支离断, 同时保留被膜, 将甲状腺切除后要进行引流管的放置, 同时妥善缝合。在手术结束后的48~84 h内, 可以将引流管去除。

1.2.2 对照组方法

该组患者选择传统的切除方法, 同样为全身麻醉, 仰卧的姿势。对手术中的出血量, 进行的时间, 切口的长度都进行良好的记录。

1.2.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46例, 患者平均的切口长度为4.3 cm, 平均的失血量为39.12 ml, 平均的手术时间为44.15 min, 平均的住院时间为4.6 d, 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15.2%;对照组42例, 患者的平均切口为6.8 cm, 平均的失血量为78.3 ml, 平均的手术时间为80.5 min, 平均的住院时间为8.4 d, 17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40.5%。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这种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但是大部分患者的结节为良性, 一般有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瘤[1]。患者出现炎症或者免疫能力较差都会出现甲状腺结节这种疾病[2]。因为甲状腺这个部位较为特殊, 与食管和气管的距离较近, 有丰富的供血神经, 若在手术中有不当的操作, 就会出现较大的出血情况, 由此增加了手术的难度[3]。传统的手术中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游离, 又有较大的切口, 这不仅造成患者术后恢复较慢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粘连、吞咽不适等较多的并发症, 还会带来外观上的不良影响, 总之, 这种手术方法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微创手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后, 可以对患者进行小切口的甲状腺切除, 既能够避免对甲状旁腺的影响, 还可以避免对气管和食管的影响, 由于在手术中不必进行大范围游离, 也不需要对颈前静脉、肌前肌群进行横断处理, 因此不会使颈部出现麻木和疼痛的情况。由于该种手术的时间较短, 出血量也较少, 患者在术后可以得到较快的恢复, 减少住院的时间, 而且不会对外观产生较大的危害。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 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方面, 实验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选择小切口的切除手术, 由于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出血较少, 在手术后患者能够较快的恢复健康, 而且并发症较少, 外观影响较小, 因此, 该种手术方法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探究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哪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更好。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88例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进行治疗, 随机分组, 实验组选择小切口的切除术, 对照组选择传统切除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上都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使用小切口的切除手术, 不仅创伤小, 安全性高而且术后的并发症也较少。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小切口切除,传统切除

参考文献

[1]吴伟刚, 张子涵, 刘玲值.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13, 38 (33) :101-102.

[2]李公明, 朱显, 刘自立.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78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15 (13) :143-144.

上一篇: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下一篇:语言与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