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得

2024-06-18

教育得(精选十篇)

教育得 篇1

21 世纪初,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 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学, 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和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教育家”并不神秘, 今天的你、我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教育家”。教育家很普通, 也正在做着普通的事。因此, 当我将《菜根谭》中的这八个字与教育家联系起来的时候, 我就将“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作为教育家或者是即将成为教育家的“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一、嚼得菜根

何谓“菜根”?或许是每天简单的一日三餐, 也或许是每一次精心地备课、上课, 还或许是每一次用心地批改作业, 亦或许是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沟通和自己深刻的反思感悟……“菜根”来源于普通和平常, 或者说, 教师过的就是一种“菜根”生活, 每一年、每一天都在品尝着这样的“菜根”。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 只有在清贫、清苦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自己不变的风骨和精神的人, 才能在日后成就事业, 做得大事。其实, 每个人生下来, 都注定了不平凡, 只是我们在那些平凡的日子中, 真的是过得平凡了, 时间长了反而会习以为常, 循规蹈矩, 停滞不前。当然, 平凡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真的能在平凡的日子中保持自己安静的心, 不忘记自己的追求, 并能孜孜以求, 其实也是不平凡。我来自蓟县北部的山区, 本身就是一块极普通的小石头。想一想, 我回到山区, 任教已经十八年了, 和山里那些更小的“小石头”相处习惯了, 难怪这八个字对于我有着这样深刻的感受。这样的“菜根”, 每天品尝起来, 竟然也有着独特的味道, 甚至会让人喜欢起来。

1.适应。

选择了教师, 就要做好适应教师生活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无论是从经济地位还是从政治地位来讲, 教师一直处于“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状态。无论是对于教育家还是对于走在成为教育家路途上的教师来讲, 他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状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方是一代教育家的精神写照。

2.享受。

今日的教育家和未来的教育家都不仅仅是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而是他们在享受工作, 享受生活, 享受生命。每一天总是以百倍的精神状态走进教室, 走到学生面前。和孩子们充实地生活在一起, 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一天。

3.幸福。

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教师, 必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幸福。学生简单的一句“老师, 我要是不和您说实话, 就觉得对不起您”, 让我一直铭记和感动。家长真心的一句“我孩子的命真好, 赶上您教”, 也使我心怀感动和幸福。点点滴滴, 岁岁年年, 教师把获得的幸福、感动化为力量融入教育教学行为中, 再作用到学生身上, 形成良性循环。

成为教育家没有捷径, 这条路必定伴随着每天的“菜根”。即便已经成为教育家, 又怎么不是每天幸福地咀嚼着可口的“菜根”?

二、做得大事

听到过一句话: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了, 要求太严了。要求是既有理论知识体系, 又能影响全局的人才能算得上教育家。其实, 对教育家的要求不一定那么严格、全面。能够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工作, 以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许多人才的就应该是教育家。

到现在为止, 我依然还是那块普通的小石头, 但有幸参加到天津市政府的两个工程———“265 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也有幸到北京参加了两次教育部主办的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 还几次到教育发达的江苏、上海进行教育考察。当然, 这还并不是什么“做得大事”, 在我心里, 何谓大事?正是在山区这块温暖的沃土中, 懂得研究与探索, 乐于反思和改革, 让山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当一批一批的学生走出大山, 到外面去求学, 去工作, 在多少年后的一天, 他们想起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陪他们度过了自己几年的青春时光, 他们会感觉自豪和幸运。这在我心里, 即是做了大事。如果细分的话, 笔者认为教育家要做好以下几件大事。

大事之一:大事而来, 大事而去。

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人生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坚定的使命感是教育家成长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大事即是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体现出教师的最大价值。

大事之二:献身教育, 志存高远。

是否具有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教育价值观, 是否具有献身教育、敬业乐群的高尚品质是教育家不同于一般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的重要区别。教育家不同于教书匠, 教育家首先应该有超越世俗的教育理想和志存高远的追求。

大事之三:心系教育, 胸怀学生。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 非为以往, 非为现在, 专为将来。”教育是惠泽后代的千秋大业, 教育家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 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一切, 以仁爱的情怀包罗一切。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这个“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 是对学校、对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热爱, 最基本的还是对学生的爱。

大事之四:站稳课堂, 不离学生。

即使是教育理论家, 也应该常常来到课堂上, 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更何况是教育实践家?脱离了学生, 脱离了一线工作, 就失去了源泉, 成了无水之舟, 无本之木。有些教师稍稍做出了一些成绩, 距离教育家已经很近了, 但是一旦离开课堂, 离开学生, 便中断了这种可能。

大事之五:带动引领, 满园春色。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家一定会带动周围教师、周边区域教师的成长, 起到比普通骨干教师更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一个学校如果有一位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教育名家, 那么, 他必将影响到整个学校, 一定会带出更多的教育名师。

大事之六:慕名而来, 卓越思想。

古今中外, 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都不同, 每个人都会对教育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见解, 然而, 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应该比其他人的理解更深刻、更系统、更有创见性。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提炼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家长们都以让这样的老师教自己的孩子为荣幸。甚至一个教育家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 带动一方教育的发展。

成为教育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既有主观努力因素的影响, 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离不开一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及教育实践经验的培育, 除了在主观因素上大力倡导教师和校长努力成为教育家之外, 更多地还要在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方面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土壤和环境, 使更多的一线教师、校长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满怀信心和勇气, 走向明日教育家。

只有习惯、喜欢每天的菜根之后, 才能成就日后的大事, 即“嚼得菜根者, 做得大事人”。

专家评介:

教育学习心得 篇2

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这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通过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式,促进下岗工人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等方式,有助于培厚人力资本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关停一些院校文科专业,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0xx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xx”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达到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需要作出如下努力:

第一是改革教学管理的制度。互联网+双创,开放了平台,但在具体的落实中,还需要更多地投身实践能力。首先,全体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并分别配备相应的学分和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就像中学时教音乐课是一样的状态。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是让大部分人都终身受用的教育。

第二是给学生减负要落到实处。要不然发挥创新能力也是空话。

第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培养起来了,也会一定程度提高关于创新创业的能力,教师会有很实际的东西去讲。

教育储蓄:爱你得商量 篇3

何先生的烦恼

何先生今年38岁,他和爱人都在外企工作,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夫妻二人月收入2万余元。但在外企工作并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两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不愿把钱都放在银行里,因而在股票、基金和保险方面都有投资。为了保证孩子今后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虽然银行利率很低,他们还是从孩子一年级起,每年为他固定存了一笔钱,作为家庭的教育储蓄。

最近,何先生听说银行有一种教育储蓄是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比一般的储蓄品种优惠,利息高,于是就前去银行咨询。一问才知道教育储蓄其实已经推出好几年了,而且好处确实不少。

首先作为零存整取的储蓄品种,教育储蓄享受的是整存整取的利率,目前有1年期、3年期和6年期3种,其次免征利息税,再有就是参加教育储蓄的储户,如申请助学金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给予解决。

工作人员告诉何先生,教育储蓄开户时,需凭学生本人的户口本或身份证办理手续,并与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每月以固定金额分次存入,单次存入金额最低50元,最高可为1万元。

何先生回去算了一笔账。目前6年期教育储蓄按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5年期零存整取年利率为1.98%,扣除20%的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1.58%,而6年期的教育储蓄,则可按整存整取年利率2.79%结息,免征利息税就比前者高出1.21%,相当于多拿了56%的利息。

这一算何先生觉得很高兴,他和爱人商量,决定把原来给孩子存的钱合并到一个教育储蓄帐户上,给孩子存10万元的6年期教育储蓄,到时候利息能多出几千元。如果到期时这笔钱并不急用,还可以连本带利转存定期储蓄。

两人拿着钱和孩子的户口本到了银行,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工作人员忘了告诉他们几个关键的信息,就是教育储蓄针对的是小学四年级以上(含四年级)的在校学生,而且储蓄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何先生上三年级的小孩并不符合条件,而且10万元想存还存不了。

这让何先生很烦恼。

教育储蓄有“门槛”

何先生的烦恼也是大多数家长的烦恼。其实早在1999年9月,教育储蓄就开始由工商银行独家试办,当时以零存整取享受整存整取的优惠政策,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9年11月开征利息税后,教育储蓄可免交利息税,相对于其他储蓄品种,利率优惠幅度综合计算在25%以上。不少家长都到银行咨询,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存笔教育储蓄。

但咨询之后,有不少手头比较宽裕的家长都放弃了,原因是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当时教育储蓄只有3年期和6年期两种,本金最高不超过2万元,并严格限制每月最高存入金额,3年期为每月555元,6年期为277元。这样一来,储户必须每月跑一趟银行,存6年期就要跑72趟银行。而且最高2万元的限额,让大多数家长觉得不够用,因而推广并不是很顺利。

2000年4月1日,央行的教育储蓄补充规定允许中行、建行、农行等商业银行都可开办教育储蓄业务,将存期增加为1年、3年和6年3种,并规定允许最低两次存足限额,最多一次存入1万元。同时将“非义务教育”的范围局限性从以前的高中或大学扩大到普高、职高、大中专、大学本科及硕士、博士等在校学生。1年后,工行的教育储蓄开户数量已达到441万户,存款余额达到107亿元。

虽然修改后的政策比以前较为宽松,但教育储蓄的“门槛”仍然存在。

首先是2万元的最高限额没有改变,对于目前日益增加的家庭教育支出相比,这笔存款无异于杯水车薪。

其次,存款手续繁琐,开户时储户在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月存入,中途漏存后没有及时补齐的视同违约,而违约后存入的部分按规定在支取时必须按活期计息。

第三,教育储蓄到期后,储户需凭存折及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一次支取本息,孩子如果没有如愿升学,拿不出这个证明,就只能按一般储蓄办理。再有如果孩子中途转学,就有很多手续要办,如果是户口迁移的话,就更麻烦了,银行要求必须在存款到期后才能办理教育储蓄异地托收。

另外,如果存期内有利率调整,教育储蓄的利率不会随之变化。而且教育储蓄逾期支取或提前支付时,利率算法也不同。如果逾期支取,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按当时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提前支取,若能提供非义务教育身份证明的,将按实际存期和开户日同档次整存整取利率计息,并免征利息税,如果不能提供非义务教育证明,将得到支取日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需征利息税。

这样,大多数家长觉得教育储蓄像是个鸡肋,而他们自己则处在一个优惠与限制的夹缝中,不存吧,浪费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存吧,又太麻烦,耗不起时间。有的家长嫌麻烦,干脆给孩子买国债,利息差不了多少,但灵活性和便利性强多了。

存好才管用

鉴于这些限制,如果决定给孩子存笔教育储蓄,家长必须动动脑筋,如何才能让这笔存款发挥最大作用,得到最大的收益。

首先,注意存期的选择。由于教育储蓄到期取款时,储户必须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证明,才能一次性支取本息,否则就不能享受教育储蓄的优惠利率,只能按零存整取利率计息,并需交纳利息税,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家长在选择教育储蓄的存期时,就要谨慎考虑。一般来说,1年期仅适合初三(含初三)以上的学生,3年期适合初中以上学生,当升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可以在存款到期时享受优惠利率并及时派上用场;6年期则适应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作为孩子上高中的后备储金。

正确选择存款期限,应尽量选择3年期、6年期教育储蓄存款。最好不要选择与子女结束义务教育时间相同的存期。如子女尚有1年上高中,倘若选择1年期的教育储蓄是极为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可选择3年或6年期利率较高的教育储蓄,这样可以充分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的政策,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考虑到教育储蓄不会随利率调整而变化,因而您在选择存期时,最好结合当前利率走向和孩子的年级加以综合衡量。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初一,是选择3年期还是6年期呢?我们建议您还是最好选择6年期的。如果3年后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您选择6年期的教育储蓄比3年期利息收入要大一些;如果3年后利率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利率上升幅度较大,您可以根据孩子的非义务教育证明对存款进行提前支取,同样可享受利率和免税优惠,并将这笔钱按更高的利率转存;如果上升幅度不大,您可以等到孩子上大学后再把钱取出来。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您为孩子的教育做了更多的储蓄,并且您的孩子学习不错,能顺利考入大学。

其次,合理约定存款金额。约定存款额的多少决定储户利息与享受免税额,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约存金额很重要。银行规定允许最低2次存足限额,最多1次存入1万元,那么约定存款的多少就与储户利息和享受免税额度有直接关系。

教育得 篇4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我给学生设计了三种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形式。

1. 准备性的挖掘。

它是指为了获取某个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事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的挖掘,通常可以通过访谈和查阅史实材料等形式实现。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根据我县民族状况,课前我就给学生准备了四个题目: (1) 我县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几个? (2) 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哪里? (3) 你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了解? (4) 我县对畲族自治乡有哪些优惠政策?通过访谈与调查,学生知道了我县共有33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畲族和回族,而像藏、哈尼等族一般是与本地人通婚才进入的,故人数较少;畲族、回族一般集中居住在某些自然村,但也有与汉族一起居住的……以上素材的获取,使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再如,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去询问父母或邻居,向他们了解本地区水稻生产的习性、生产过程,以及与水稻生产有关的民风民俗。学生通过访谈,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的乡土素材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我给所任教的班级准备了《苍南县志》、《畲回专辑》、《苍南民俗》等书籍,以便学生查找。通过查阅,学生对在我县民间中流传的畲歌、“三月三”节日、畲族的嫁娶习俗、桥墩的剪纸工艺、碗窑的制碗技术、夹缬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 同步性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或呈现的材料获取相关资料的挖掘。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多用并用好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书本知识生活化,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环境问题”时,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不久前发生在高速公路桥墩段的苯酚泄漏事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环境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在教“民族大团结”时,我呈现给学生我县民族中学学生参加县民族体育文化节游行的4个师生方队,以及各种宣传标语,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还邀请部分参加体育文化节相关活动的民族中学学生谈当时的感受,请他们讲畲乡话、唱畲歌。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乡土素材,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地方课程,如《山水温州》系列、《话说苍南》等,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主题挖掘本地更多、更细的素材。

3. 巩固性的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上完新课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宽视野而进行的挖掘,一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在上九年级的PRED问题后,我安排学生对本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见下表)。

然后指导学生安排实践时间,理解实践提纲,寻找合适方法,再落实具体行动直到形成实践报告,让学生对本地的资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本地受到的侵略史实。学生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以为我们这里没有被日军铁蹄蹂躏。通过调查,他们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温州、苍南等地所犯下的罪行,特别是桥墩所受到的破坏这一史实,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侵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就能把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引入课堂。每个学生对这些素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话要说,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畅所欲言,这又将大大调动学生挖掘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知识,还能提高能力,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乡土素材的积淀,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得乡土素材的积淀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把学生挖掘出来的乡土素材加以整理。

比如教学《世界遗产在中国》时,我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利用《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一文介绍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对象,包括民族语言(畲族方言、民间行业、职业行话、苍南各地老话)、曲艺(唱曲、快板、鼓词、花鼓、莲花落、唱高灯、马灯等)、民间杂技(走钢丝、口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十几项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项目进行收集,再把他们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从而使师生都对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搜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歌曲等形式加以呈现,能为平时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 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主动积累素材。

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外,教师还要通过观看新闻、查阅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收集各种可用乡土资料,力求使课堂生活化、时代化。如在讲授“党的十七大”时,我就使用我县的宣传十七大的音像资料———渔鼓(用闽南方言演唱),学生感到既新奇有趣,又通俗易懂。

3. 社会组教师要加强协作,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同组教师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做好校本教研,把乡土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层面。

三、注重对乡土素材的使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认准乡土素材使用的立足点。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将呈现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初中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懂得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这就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课程标准是我们使用乡土素材应该要坚持的立足点。教师要学透课程标准,把教学活动与执行一定项目的具体情景挂起钩来,把乡土素材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如课标6—2,列举身边事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学生就能搜集到大棚蔬菜和特色水果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农产品的加工等很多例子。再如课标5—6,采用模拟的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注意的因素。我让学生调查县城夏天夜间排挡的变迁史,从变迁中了解影响经营的因素,再让学生选择一种经营活动进行模拟活动。

2. 选准乡土素材使用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乡土素材的使用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挖掘其潜能。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课: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从未间断,原因是什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调查“祖先走过的路”,学生通过查阅族谱,询问老人等手段,了解到自己族人的生活变迁及原因,这一点做得很好。但该教师又要求学生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问题和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问题,显然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势必反过来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 乡土素材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在尝试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忌主观随意,应加强针对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两个乡土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乡土素材进课堂,这样才能按需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有的教师是为了利用乡土素材而利用乡土素材,因而信手拈来,牵强附会,这只会使乡土素材成为教材的简单叠加甚至错位,让所用素材与课题和课程标准相去甚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利用乡土资源来为学习服务,忌神龙一现,要让利用常态化。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自觉使用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全力挖掘符合课标的乡土因素,才能使课堂更具生活化,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懂得关注乡土气息。所以我们在使用乡土素材时不应“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标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乡土素材,将其运用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让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有在公开课、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才会有意识地补充相应的乡土素材,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几乎很少挖掘和使用,这样学生就难以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利用乡土素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使命。

摘要:《历史与社会》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鼓励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 了解乡土文化, 逐步学会正视各种社会问题, 勇敢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而乡土素材无疑能为此提供了一片“沃土”。本文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 教师积极收集乡土素材并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让学生从乡土中赢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教育, 注重从乡土素材使用的常态化和针对性等方面出发, 来探讨怎样激活历史与社会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乡土素材,挖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002.4.

安防教育学习心得 篇5

2011年9月22日,为加强安全防范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我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所下达的《关于开展“安防”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特地组织罗江支行全体员工对上级下发的“安防”教育光盘进行认真学习。

作为一名网点支行长,在看完“安防”教育光盘后,我感触颇深。从2011年2月7日天津宝坻闹市区的一储蓄所的抢劫案,到甘肃天水“6.19”银行抢劫案,都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对此,我的体会有以下二点:

一、思想教育要到位。作为支行长,要时刻叮嘱员工牢记《邮政金融资金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邮政金融资金案件责任查究规定》、《邮政金融资金安全检查规定》的三个规定,按规章制度办事。要告诫每个支行员工防范风险时刻不能松懈,它时刻和我们的人身安全,银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银行经营的首要任务即是防范风险,每个员工都必须深刻的认识到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方法,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

二、合规操作要到位。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作为支行长,要让每个员工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每天按照安全规章流程进行上下班,如ATM机巡查,营业厅布防等,把习惯性的各项工作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中,让合规的习惯操作变成习惯的合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案件风险的目的,才能把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三个规定真正运用到

实际工作中去。看到案例中天水储蓄所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随手关闭安全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才造成了这一惨案的发生。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平时员工违规操作,才导致不法分子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自身生命安全、银行资金安全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产物,而在从很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只有每天合规操作,我们才有维护自己权益,保护银行财产的能力。

通过此次安全教育学习,我的安全防范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也深深的认识到了罗江支行在安全防范方面的不足,如自助银行在营业大厅外面,配钞时需从营业大厅过,存在不安全因素等。为保证我支行切实安全的持续经营,我支行一定会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普及员工安防教育,认真落实工作部署,积极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使我罗江支行的安全防范工作更加规范化,为我罗江支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教育“问题学生”的几点心得 篇6

第一,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慈母心,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要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他们。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随意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犯错的孩子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处罚。他们正是通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断成长的。诺贝尔生物奖的获得者,发现糖尿病的克星是胰岛素的英国生物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就是 问题学生 ,那时他偷偷的杀死了校长家的狗。原本会因此遭到严重的处罚,但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校长,把处罚变成了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圖,这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成为了伟大的生物学家。所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也是老师用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使他们向上向善的时候。

第二,教学过程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 问题学生 的主动性,让他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因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人公意识淡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自我约束意识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调动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使他们的素质有所提高。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班集体是学生乐于参加班级教学活动的前提,而问题学生?在思想上、学习态度上、学习方法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尽力热爱他们,尊重他们,而且应尽力做到态度温和,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制,讽呈现民主、平等、信任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竞争,争取表现,这样才能实现提高他们的目的。

第四,让问题学生体会成功是培养其自信的最好办法。大部分的 问题学生因在成长中屡遭失败,容易导致自我否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这时只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方式引导他是不够的,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自信,以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所以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安慰或鼓励,是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是让学生从教训中得到经验,是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而不是责难、挖苦,使他们形成自卑的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达、芬奇画鸡蛋画了一百次都没有成功,如果不是老师的鼓励就成就不了这位世界大师。这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养其这自信力的最鲜活的例子。

第五,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同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师生变成朋友,学校变成乐园,让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才成了正真的老师。而问题学生由于或胆怯或自卑或厌世或浮躁或资质不够等原因,所以特别渴求和珍惜老师的关爱。老师每一个关爱的眼神,每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他们自觉的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愿意接近老师,希望跟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心迹。所以,老师要先成为他们的益友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老师用心灵感受其心灵,用感情赢得其感情,也就赢得教育、提高、发展他们的机会。

所以,只要不存在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不会存在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是泥土就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就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会发光。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 篇7

从近期的数据可以知道,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本科院校的要高, 一次就业率可达80%甚至更高, 但是就业的质量并不近人意, 据统计2006年度确立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的分析中发现, 28所学校的专业基本对口率都在80%以上, 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 一般不超过30%。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只能这样, 那么, 整个高职教育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问题不言自明。显然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这说明我们的高职教育还不成熟, 还没能达到培养真正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至所以这样, 原因很多, 这些原因也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各种问题。

首先, 我们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办学理念。然而, 这个办学理念就我个人的看法, 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的办学特点, 本科院校同样要讲就业, 同样要讲服务, 更注重产学研。那么高职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呢?

我们不少同志, 一提起高职教育, 就会讲德国的高职教育如何如何, 日本的高职教育怎样怎样, 总喜欢去模仿别人的一套, 学习先进的东西固然很好, 然而国情不同, 发展阶段也不同, 他们的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环境, 这是我们没法比的, 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就需要比较完善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那种环境中真正学到所需要的技能, 所以我们总是强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差甚远, 建几个实验室并不是办不到的事, 而要建设有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对于现在的高职院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前阶段高职院校的评估中, 不少优秀院校都介绍了自己的实训基地, 然而这些实训基地中有多少是真正达到高职教育要求的呢?有多少是真正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职业训练环境的呢?一个实训基地就该是该行业的生产, 经营的真正场所, 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实体, 然而现在有多少企业愿意免费成为高职院校的这种基地呢?即使有这样的企业愿意作为实训基地, 又能为院校提供多少学习的机会呢?作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财力和精力, 可是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为了建立真正的实训基地, 学院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财力, 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不少是借债办学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没有借债的, 要想建设完善的专业实训基地, 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这就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 对人才的培养也大打折扣。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考虑。需要投入必要的财力, 同时要选择优秀的企业给予优惠的待遇。否则就目前的一些实训基地而言, 要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很困难的。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对高职教育而言虽然有些苛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并不是令人满意的, 由于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和评估对学校的师生比要求, 使得学校不断地扩编, 在这种扩编中不可否认的引进了一些人才, 然而也吸收了不少不能很好胜任高职教育的庸才, 师资的平均年龄大大降低, 不少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就匆匆走上了讲台, 本科生研究生不少, 但其中不少缺乏实际的职业技能训练, 而有限的双师型师资中名不符实的并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辅导员为了能够转聘教师, 也有不少走上讲台。而对师资的培训, 却很少有实际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少教师需要从事更多的其他事务, 如班主任工作, 就业工作, 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还有科研工作, 使得主要的教学工作疲于应付。这毫无疑问地要影响其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因为是重应用, 因此必须有高职教育的特点, 不能从理论到理论, 但又不可不谈理论。那么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怎样改革才能达到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呢?因为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首先在应用技术方面就应该有一定的水平, 当我们强调应用技能时就有不少的专家推出了各种教学方法, 什么三步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 一旦一种教学法出来, 就要所有教师按此教学法备课, 写教案, 上公开课, 教案评比忙的不一乐乎。可是很少有人去研究效果如何, 只要教案写得相样, 符合某教学法就是好的。这样就能提高教学质量了?还有的甚至认为理论课都应该减少, 应该以任务为导向, 顺带着讲理论。这样就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了吗?

职业教育, 职在首位, 作为职业教育改革, 离不开本行业的专家直接参与, 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 他们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都很了解, 对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更是非常清楚, 对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也有他们的想法。而且不能只考虑某一地区的因素, 所以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大一些, 更远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专业, 一所学校是不够的, 所以高职教育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出发, 各行各业统筹考虑, 就如现在高职教学中各个学校上什么课, 用什么样教材, 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现在基本上就是这个专业的几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做出的决定, 尽管我们也搞专家咨询可是效果并不大, 也搞专业调查, 但很难有正确的结果。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爱让教育之花开得更灿烂 篇8

一、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对学生的爱, 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这就是古代教育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关怀爱护,就会爱老师,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就拿写作文来说吧,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的作文看了真叫人头痛,好多学生无内容可写,要么就直接在作文书上去抄。这时我就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作文材料,去发现作文材料。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找到了我关爱他们的作文材料。作文材料是这样的:“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太阳炙烤着大地, 天气炎热, 气温高达37度, 火辣辣的太阳从窗里射进来, 老师叫同学把教室里的风扇开到最大档, 同时把窗帘拉来遮住窗子, 可有一扇窗子的窗帘坏了, 坏成了条状, 阳光会从缝隙里射进来, 最后一排的同学就被太阳晒着了。老师走下讲台关切地问:‘同学们,热吧!’老师赶忙把最后那两位同学的桌子移到不能被阳光晒着的地方。其实老师自己还是大汗淋漓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真我们感动呀!”好多学生把老师的这一关爱行为写进了《师生情》这篇作文里。有学生还写到:“我原以为这位新教我的老师只是严厉呢, 原来她是这么爱我们。我要认真学习来报答老师对我的爱!”我在评讲作文时, 表扬学生这次作文的选材, 让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如此简单, 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就能成为一篇好作文。从此, 学生作文再也不愁找不到作文材料了。

二、爱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承担着多重任务:既要关心班上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班上学生的能力;既要让学生乐于学习,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既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又要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等等。因此,每次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我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 给每位学生煅炼的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只举荐一名同学参加, 我都会超出这个名额。如在学校开展的《小学生经典诵读大王比赛》中,我班的两名选手分别被评为诵读大王, 并且被选入镇里参加比赛, 结果唐灵旋就被评为了《经典诵读大王》,而邓明星却名落孙山了。从此她就不自信了。凡是参加这样的单项活动就有些害怕了。在10月参加“阳光播音员”选拔赛中, 她跑来跟我说:“老师, 这次活动我不去参加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我的普通话不好, 那次《经典诵读大王》比赛我都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 并不代表你不行了, 名额有限嘛,再说自以为哪方面有不足, 就要向哪方面多努力。多锻炼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相信你行!”听了老师鼓励的话语她说:“老师,让我思考一下吧!”。那天我们正在学习一篇《在急流中》的课文, 我就趁机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急流中划竹筏的女人进行比较。这时我看到邓明星把头埋得低低的, 显然有些感动了。当我讲到文章结尾一句:“在喧嚣的人世里, 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时邓明星把手高高举起, 高兴地站起来说:“我佩服这位母亲的勇敢沉着,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愿意去参加这次比赛, 锻炼自己。”我听了激动的泪水流了出来, 同学们也给以热烈的掌声。“好的, 老师支持你!”在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 她不仅大胆地参加了这次“阳光播音员”选拔赛, 还顺利地被选上了。

三、爱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我们一定要把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篇9

一、不平凡的25年

温家宝总理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指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 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 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近900亿元, 资助学生达7600万人次, 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初步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提高幼儿入园率。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是不平凡的25年, 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发展。我们只用了25年时间, 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这“两基”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 初中入学率仅为6%。人民文化素质低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最大压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 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1986年, 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不懈奋斗, 到2000年,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受各种条件限制, 当时在西部一些地区, 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 实现“两基”的任务依然艰巨。

进入新世纪, 我国义务教育迈进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规定, 为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到2011年年底, 随着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四川省通过“两基”国家验收, 我国的“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

1. 呼吁了十几年的数字

报告中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数字是“4%”。温总理在谈到2012年主要任务时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 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发展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共职责, 保障政府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 再到“公共财政”的战略转移。1993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 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4%”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没有达到。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我国的GDP与财政收入有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 当时的财力还比较有限, 需要用钱的地方还比较多, 因此可能一时难以完全达到4%。很重要一个原因还是思想认识重视不够, 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职责不清晰、不分明, 各自应该承担的比例不明确。换句话说, 就算有了一定的财力, 对于谁该承担多大的比例不清楚, 也不敢有多高投入的积极性, 都有一种观望、等待的态度。所以, 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到实现的希望。2011年,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承诺要在2012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必须达到4%, 会后财政部与各地政府对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与比例做了划分, 明确了各自的责任, 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并且限时督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 一个呼吁了十几年的数字, 终于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确认, 从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到“4%”即将成为现实, 人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在2012年两会当中一批湖北的专家、学者也准备提出, 在2012年实现占GDP的4%之后, 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需要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 到2020年至少应达到GDP的4.5%, 争取达到GDP的5%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改革革命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这参照了国际教育平均投入水平, 也在我国未来不断增长的财力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 并非过高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一个比较可行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后4%时代”

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 加强薄弱环节, 提高使用效益。如今, “4%”即将成为现实, 人们更加关心这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更加关注今后教育经费将重点投向哪里。“数量上去了, 关键要花好”。4%的GDP, 近2万2千亿元, 如何花好可不是小事。结构上怎么用, 绩效上怎么考核, 是搞硬件还是搞软件, 是用于搞示范校、重点校还是发展落后学校, 要搞清楚, 怎么花、如何最大限度地花出效率是一个大问题。围绕“后4%时代”, 代表们各抒己见。

(1) 4%不只是一个简单而冰冷的数字, 这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 关键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决心是否坚定, 取决于地方在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蛋糕”中, 有多少能分给教育, 地方政府能否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把本该分给教育的“蛋糕”, 如期如数地分给教育。舆论需要继续呼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确保4%到位, 履行4%的实施监督责任, 最重要的是要公开、透明, 让全国人民知道这笔钱是怎样分配的。教育预算是老百姓最关注的, 教育多投入以后, 特别要保证教育经费合理使用, 减少教育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而不只是鼓掌欢呼,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教育上, 让“再穷不能穷教育”真正成为现实。

(2) 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重点优先考虑中西部及少数民族聚居地。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 教育基础比较弱, 教育资源匮乏不足。要从根本上理顺各类扶贫工作, 教育扶贫优先倾斜是重中之重。

(3) 我国城乡教育的基础落差很大, 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对乡村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和倾斜是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农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低, 教师比例、师资配置悬殊, 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和心理失衡。

(4) 建设一大批公办幼儿园, 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特殊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待遇低, 残疾孩子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 “普特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困难较多, 残疾学生毕业后安置难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更多投入。

教育得 篇10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科学化

在我国,“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课程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教育意识随之不断提高,社会也逐渐给予了“教育学”相应的重视。由于无数教育学前辈地不懈努力,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正是不断地反思中使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一步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一、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历经30年,可分为恢复学科地位、初步探索、反思与总结、深化与创新四个阶段。

1、恢复学科地位阶段(1978-198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再一次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涌现出了秦和鸣、顾明远等一批优秀的教育学家并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教育学》教材。

2、初步探索阶段(1983-1989)。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大量翻译了一些国外的教育学著作,但改变了以往全盘接受的观念,而是选择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同时还引发了对教育学中国化问题的深刻探讨。在此期间,我国的学者也编写了大量的《教育学》教材。其中,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影响最大、成果水平最高。它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教育学教材理论体系。

3、反思与总结阶段(1990-2001)。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借鉴、反思再结合自身的国情,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们的教育学者为了能使我国的教育学教材体系日臻完善,仍不遗余力地编写新的教育学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教育学》教材有100多种(本),再现教育学教材建设的繁荣景象。

4、深化与创新阶段(2002-至今)。

当今,面对新的历史情况,如何建设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学教材,学者们更具创新意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教材追求创新性的较多。如冯建军主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叶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等。

二、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之“得”

经过30年的探讨与反思,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教育学教材体系初具规模,并日臻完善。历经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我国的教育学教材体系多层次、多样化。我国的教育学教材的多样性、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人性化,为培养全能型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教材体系地形成。经过30年的学习和探索,我国在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同时,也结合我国自身的教育现状编撰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教材。如叶澜教授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傅道春编著的《教育学一—情境与原理》、熊川武等著的《实践教育学》、余文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等。这些教材都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不但追求体系的创新,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之“失”

历经30年的借鉴与反思,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学教材的基本格局和知识体系。当我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更要警惕问题的所在:

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通过阅读和学习教育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更多的是向读者介绍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而与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相脱节。教育学教材的编写也似乎忽视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而只片面地去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备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

第二,单一的教材编撰体系。教育学教材的主要阅读者和实践者是教师,然而我们回顾以往的教材编撰者多是学者,且大都站在学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而造成教材的实践者教师的缺场。

第三,“权威”的隐现。我们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学教材编撰工作多数都是由学者完成的,这也就树立了学者形象的权威性。而我们普通的教师在与学者对话的过程中处于下位,只是被动接受。

四、“反思”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

通过以上梳理,相信读者对于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得”与“失”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为了确保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材理论最大的功用就在于指导实践,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实践而变成一种“形而上”的空洞理论。因此在编撰教材是应更加注重实用性、现实性,更多的回答教育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打破单一体系和风格。在教材编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不同声音看法、不同风格特色出现。同样教材的编撰人员也可考虑适当加大一线优秀教师的比重,使我们的教材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兼备,让人们能够享受到阅读教育学的愉悦。

第三,教材的编撰者应更加多元化。要想改变教材的编撰体系,就必须集思广益,综合各方面的优秀思想,尤其是要充分重视教育实践者教师的经验与想法,并把其宝贵的教学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融入到教育学教材中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者与教师的结合,编写出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的教材。

参考文献

[1]、申卫革.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存在状态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8,(3):35.

[2]、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3.

[3]、苏峻.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目的及实效性初探[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5.

[4]、张中华.对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教材建设30年的反思[J].大学科学教育,2009,(5):85.

上一篇:示范性建设后下一篇:医用图像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