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技术

2024-05-01

造影技术(精选十篇)

造影技术 篇1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 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通常突然起病, 以头痛、呕吐、昏迷、短时间内肢体活动障碍为特征的脑出血易被发现, 但头痛症状较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被忽视, 这种情况下头颅CT扫描对于发现和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 对于脑动脉瘤的发现和诊断有一定的优势。CTA是采用CT增强扫描,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1,2,3]。近年来, CTA成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CTA与多层螺旋CT结合, 能更好地显示动脉内血栓及其梗死范围, 在判断动脉近端或远端闭塞, 选择动脉内溶栓抑或静脉溶栓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多层CT能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整个行程, 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 还能显示侧支循环;另外还可模拟开颅手术并从手术野观察动脉瘤的指向、瘤颈的位置、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及颅底骨的空间关系, 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很好的治疗方案[4,5,6]。

1 基于64排螺旋CT的CTA扫描方法

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 先常规行颅脑平扫, 再行小剂量造影剂试验, 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 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 再行CTA检查。CTA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 从颅底向颅顶扫描;在肘静脉建立通道, 经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 m L碘对比剂, 注射速度为3.0 m L/s;延迟扫描时间为13~22 s, 扫描条件为120 k V, 280 m A, 扫描层厚1.25 mm, 连续扫描采集;重建间隔0.625 mm, 输入原始数据后, 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包括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 最大密度投影法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及表面遮盖显示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ce, SSD) 。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 传统方法是行脑血管造影 (DSA) 检查, 其结果也作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MSCTA) 成像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无创技术, 其提供的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观察血管、肿瘤及病变周围血管情况, 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 显示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 基本满足临床需求, 有助于手术及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因此有学者认为, MSCTA可作为血管性病变, 特别是动脉瘤筛选的首选方法, 其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可以替代DSA。下面介绍几种CTA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2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

(1) 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是利用计算机将感兴趣区各个不同层面的像素重新排列的技术, 能连续组合各个层面的图像, 获得同直接影像一样的高精度矢、冠状位图像和随意角度的断面图像, 真实再现病变部位的全貌。

(2) 最小密度投影法 (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 IP) 是一种简单形式的容积显示技术, 是在螺旋CT采集的原始容积数据基础上, 将所选取容积中最低衰减体素投影成二维图像, 即仅计算穿过所选取扫描部位每条射线上最低密度像素而投影产生图像的技术, 该技术仅显示10%的原始数据。Min IP可分辨支气管内纯气体与肺实质之间50~150 HU的轻微密度差异, 这就是4级以下支气管仍能在Min IP上得以显示的原因。由于纵隔实质结构显著高于肺实质密度, 因而这种周围结构的良好天然对比使Min IP在显示中央气道时明显优于单纯的横断位CT图像, 但目前在显示周围支气管方面仍很局限。在胸部影像诊断中, Min IP还是一种集检测、定位及定量磨玻璃样密度和线样密度最理想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因而也常应用于肺气肿、间质性肺炎等弥漫性肺疾病中。Min IP在肺部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它能直接屏蔽肺血管和肺裂等高密度结构, 同时能在均匀的正常肺组织背景中突出肺内更低密度区而获得很高的对比度。

(3) 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是使假定的投射线从给定的角度上穿过扫描容积, 对容积内的像素信息作综合显示的技术。需结合深度、遮蔽表面显示技术、旋转技术及适当的信号强度切割技术共同施行, 是目前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最高级别的三维显示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 并且显示物质为不同的灰度, 在重建图像表现为不同的亮度;可赋予影像不同的伪彩与透明度, 给出近似真实的三维结构的感觉。该方式在重建中丢失的数据信息很少, 可更好地显示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突出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可显示血管三维立体结构, 对管腔内病变更加敏感。VR技术利用了CT机所采集的全部数据, 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图像显示方面具有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检查时间短, 无血管损伤及卒中的危险, 可很好地显示钙化, 不受金属夹限制, 空间定位准确等优点;同时能透过骨骼, 不阻挡血管结构的显示, 具有良好的解剖参照标志, 能显示重叠血管, 鉴别血管管腔结构等。

(3)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 有时又称为“最大亮度投影”, 是在可视化平面之上投射三维空间数据的一种计算机可视化方法, 是最常用并最具诊断价值的一种方法。通过计算沿着穿过被扫描物体的每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像素强度产生图像, 因而能较好地显示细小血管及血管壁钙化, 重建出类似脑血管造影 (DSA) 的图像, 但其图像的产生依赖计算机的不同计算模式, 仍无法鉴别密度值近似的骨组织和血管影像之间的不同。该技术可以同时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投影, 不仅能显示动脉瘤本身, 还能显示钙化。其中, 沿着从视点到投影平面的平行光线, 各个体素密度值所呈现的亮度将以某种方式加以衰减, 并且最终在投影平面上呈现亮度最大的体素。

(4) 表面遮盖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ce, SSD) 是通过计算机被扫描物表面所有相关像素数学模式的方法产生图像的技术, 当设定某一CT阈值后可较好地显示感兴趣区内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 但其信息的采集受部分容积效应和小血管造影充盈不均匀的影响, 因而对血管腔和动脉瘤内径地测量不准确, 不能显示血管壁钙化和细小血管。其优势是立体感强, 病变与颅底骨二维重建可同时显示, 故可明确病变与颅底骨的立体解剖关系, 对于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很大帮助。但SSD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对重建前阈值的选择依赖性较强, 常常因为不恰当的阈值选择而不能正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

(5) 仿真内窥镜法 (Virtual Endoscopy, VE) 是在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基础上, 通过调整CT值阈值及透明度, 使不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变为100%, 从而消除其影响, 使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变为0, 保留其图像, 再通过调节人工伪彩色, 即可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观察的仿真图像。该技术利用远景投影软件功能调整视屏距、物屏距、视角、透视方向及灯光, 以管道内腔为中心, 不断缩短物屏距 (调整Z轴) , 产生出目标物体不断靠近观察者的、放大的多幅图像, 可达到电影回放速度, 产生类似纤维内窥镜进动和转向观察效果的动态重建图像。

3 CTA成像方法差异及与DSA的比较

与DSA相比, CTA的优势在于: (1) 无创, 患者只需通过手臂静脉注入造影剂, 通过螺旋CT扫描即可完成检查, 无任何痛苦; (2) 成像快, CTA检查准备好后, 注药到扫描完成的时间<1 min, 对于有些躁动患者, 给镇静药后也能进行检查; (3) 图像清晰、准确可靠, CT扫描完成后可通过计算机三维技术重建3D图像, 从不同角度显示动脉瘤, 反映动脉瘤的所有特征, 包括动脉瘤颈、动脉瘤囊、瘤壁钙化和血栓形成等[7,8]。

参考文献

[1]陈小飞, 张为艳, 王建红, 等.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7) :818-820.

[2]郑勇.CTA (双源) 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9) :1130-1131.

[3]史恒瑞, 赵建民.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7) :93-94.

[4]任春慧, 姜华, 李强, 等.64排螺旋CT脑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6) :159-161, 150.

[5]毕阳, 马于平.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0) :53-53.

[6]楚延清, 吴慧.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0) :144-145.

[7]杨天富, 何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0) :28-29.

造影技术 篇2

一、名词解释

1、造影检查:

2、软X线摄影:

3、密度分辨力:

4、辉尽性荧光物质:

二、选择题

1、以下检查方法不属于直接引入对比剂方法的是

A、口服胆囊造影B、逆行肾盂造影C、子宫输卵管造影D、脑血管造影

2、下列碘过敏试验,相对可靠的是

A、静脉注射试验B、口服试验C、舌下试验D、皮内试验

3、下列不是通过肾排泄的是:

A、泛影葡胺B、胆影葡胺C、优维显D、伊索显

4、子宫输卵管造影的适应症是

A、不孕症B、确定输卵管阻塞原因和位置C、寻找子宫出血原因D、以上都是

5、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对比剂量最大不应超过:

A、90mlB、100mlC、110mlD、120ml6、子宫输卵管造影的禁忌症是:

A、子宫结核B、子宫肌瘤C、输卵管阻塞D、生殖器官急性炎症

7、胃十二指肠造影的适应症下列哪项不妥:

A、急性胃肠道出血B、胃溃疡C、胃癌D、慢性胃炎

8、高千伏X线摄影的管电压是:

A、50KVB、70kvC、90KVD、120kv9、数字影像的主要优势不包括:

A、密度分辨力高B、空间分辨力高C、便于储存保管D、便于远程传输

10、影响像素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图像输出B、像素采样C、灰度量化D、标本分割

11、属于三维概念的是:

A、像素B、矩阵C、体素D、灰阶

12、SNR表示

A、分辨力B、信噪比C、对比度D、灰度值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A、对比度增强B、图像平滑技术C、图像锐化D、图像储存传输

14、不属于CR存储装置的是:

A、磁带B、磁光盘C、硬盘D、IP板

15、直接转换技术的DR应用的转换介质是:

A、碘化铯B、非晶硒C、非晶硅D、增感屏

三、简答题(可在试卷后面答题)

1、简要叙述常规法静脉尿路造影

2、简述胃十二指肠造影技术

3、简述CR成像原理

造影技术 篇3

【关键词】血性溢液;乳腺导管造影;技术要素

血性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在乳头溢液中最为常见,约占乳头溢液的50%以上[1-2],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增生病等引起。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对指导手术治疗、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乳头血性溢液的患者25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5~76岁。其中,单孔溢血24例,双孔溢血1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MAMMOMAT 3000 NOVA乳腺X线摄影系统,IP板为8×10英寸柯达乳腺专用板。造影前须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进行;常规摄取双乳头尾位、内外侧斜位片。采用自制四号半直头,末端为钝头的针头并与1ml无菌塑料针筒相连,插管后注入造影剂(碘海醇)约0.5~2.0ml,针头拔除后,立即擦净溢出造影剂,轻压下摄取患乳头尾位、内外侧斜位,必要时加摄侧位片。

2 结果

25例中,24例插管成功;1例因导管严重阻塞而导致插管失败。检查成功率为96%。1例单孔溢血患者初次插管造影显示导管无异常,第2天再次插管造影诊断为导管内癌;1例双孔溢血患者分2次进行导管造影检查。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囊性增生4例,导管扩张症3例。

3 讨论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是明确乳头血性溢液原因的常用检查方法,其操作并不复杂,但要确保检查成功,技术要素至关重要(包括患者的配合程度、插管技术及摄影技术等),并对诊断起决定作用。

3.1 检查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该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检查中的有关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争取患者最佳的配合状态,从而保证插管的顺利进行。

3.2 保持良好的插管技术

3.2.1 进行插管前,首先应仔细观察,耐心细致地寻找溢血乳孔。本组中1例单孔溢血患者初次插管造影导管无异常,但患者年龄超过50岁且患乳伴有肿块,遂再次观察溢血乳孔并行第二次插管,造影显示为导管内癌。因而,插管前一定要选准正确乳孔,防止针头误插入正常导管以造成假阴性。选准病变乳孔是造影结果符合诊断要求的关键[3]。

3.2.2 插管前,应谨慎操作,排除影响诊断结果的因素:对于血性溢液患者,应轻压患乳,尽可能挤出导管内血性液体或血凝块并完全排出装有造影剂的针筒内的小气泡,以免血凝块影响造影剂的注入及小气泡、血凝块在导管内形成充盈缺损的假象而导致误诊。

3.2.3 插管中,应控制好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进针的手法和深度是造影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进针时一定要垂直,手感很重要,感觉有落空感后再上下回抽,保证准确无误地将针头插至最佳位置,一般进针深度控制在1cm左右,过浅时造影剂会溢出,过深则针头会刺破导管壁,影响诊断。

3.2.4 插管后,应掌握好造影剂的剂量及注射速度。乳腺导管的发育程度、分布走向、分支情况以及各支导管引流时的范围变化有很大的差异[4],因而,乳腺导管造影中造影剂的剂量不尽相同,因人而异,造影剂的量过大时,造影剂进入腺泡,致导管显示不清;量少时,小分支导管和末叶腺泡未能充盈,显示不够,易误诊。一般应以注射时感觉有阻力或患者乳房有胀痛感时即停止注入,造影剂用量在0.5~2.0ml范围。注射造影剂时,速度不能过快,应缓慢注入,以防止压力过大引起导管破裂,造影剂进入间质内。

3.3 保证正确的摄影技术

3.3.1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投照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造影剂注入后,应立即摄取患乳头尾位(CC位)、侧斜位(MLO位),必要时加摄侧位(ML位)。根据乳腺摄影质量控制要求,在乳腺摄影中侧斜位(MLO位)是最有效的体位,它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外上区的结构,而此区正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一般侧斜位(MLO位)投照角度在45°~60°之间。

3.3.2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摄影时,加压不宜过大,应轻加压,压力控制在5kg左右。压力过大,易造成造影剂外溢,使分支导管充盈不良,影响诊断。

3.3.3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摄片条件的选择应大于平片,以便更好地显示导管。最好能根据患者乳房的大小、腺体结构致密程度选择手动曝光,从而获取最好的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 Vargas HI, Vargas Mp, Eldrageely K, et al. Outcomes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assessment of women with pathological nippledischarge[J]. Am Surg, 2006,72(2):124-128.

[2] Sauter ER, Schlatter L, Lininger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with breast pathology[J]. Surgery, 2004, 136(4):780-785.

[3]李征毅,石瑾,段刚等.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解剖与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0(7):1055-1062.

造影技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在2013年12月15日—2014年6月15日共行冠脉造影和脑血管造影258例,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80例,其中行冠脉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行脑血管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体重指数(BMI)18.5 kg/m2~24.0kg/m2;整个造影过程中透视累积时间不超过4 min。

1.2研究方法

固定以下影响因素:①统一使用Sie-mens Artis Zee Ceiling第三代平板DSA系统采集图像(曝光条件为自动控制);②统一使用相同品牌、相同浓度的造影剂。③同样的手术医生以保障相同的操作习惯。具体如下:40例冠脉造影都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桡动脉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左冠摄取6个体位,包括右肩位(RAO15°+CRAN15°)、右肝位(RAO30°+CAU25°)、足位(CAU25°)、蜘蛛位(LAO45°+CAU30°)、左肩位(LAO45°+CRAN30°)、正头位(CRAN30°)。右冠摄取2个体位,分别为LAO45°和RAO45°。故冠脉造影图像均为8个序列。40例脑血管造影都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进入左右颈内动脉和左右椎动脉。每条血管摄取正、侧两个体位。故脑血管造影图像均为8个序列。④冠脉造影均为手推造影剂,每个体位4 m L~6 m L。脑血管造影均为高压注射器联动注射造影剂,每个体位6 m L~8 m L。⑤冠脉造影视野19 cm~22 cm,平均屏相距100 cm,脑血管造影视野37 cm~42 cm,平均屏相距95 cm。⑥冠脉采集帧率15 f/s,透视15 P/s;脑血管采集帧率4 f/s,透视15 P/s;变量如下:CARE组使用默认的自动铜滤过功能和LIH定位功能,并选用带有CARE标志的器官程序,即低剂量模式,冠脉造影透视Dose 40 n Gy/Pulse,冠脉造影采集Dose 0.12μGy/Frame;脑血管透视Dose40 n Gy/Pulse,脑血管采集Dose1.82μGy/Frame。普通组关掉默认的自动铜滤过功能和LIH定位功能,选用常规的器官程序,透视Dose45 n Gy/Pulse,采集Dose0.17 n Gy/Frame,脑血管透视45 n Gy/Pulse,采集Dose3.6μGy/Frame。

使用西门子Artis ZeeⅢ平板探测系统自身所带的剂量检测装置,探测并记录每例造影的空气比释动能(air kerma,AK)和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为防止传输过程中的压缩改变图像质量,评估工作均在系统主机实时显示屏上进行。4组造影图像质量的评估是由两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进行。

1.3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共5个问题,共计50分:①是否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0分~10分。0分为完全不能,10分为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②非减影图像中,血管与背景的对比是否明显(0分~10分。0分为完全不能区分血管与背景,10分为能够明显区分血管和背景);③3级以上的分支血管是否能清楚显示(0分~10分。0分为完全不能看到3级以上分支血管,10分为能够清晰地看到3级以上分支血管);④图像整体噪声点是否严重(0分~10分。0分为噪声非常严重,10分为基本没有噪声);⑤图像是否有伪影(0分~10分。0分为图像伪影严重,10分为看不到任何伪影)。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别分析、处理两对(四组)造影图像的AK、DAP以及图像质量得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E组、普通组放射剂量比较(见表1)

CARE组、普通组AK、D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RE组的放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组。

2.2 CARE组、普通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CARE组、普通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照射防护的三原则是:缩短照射时间、增大与X线源的距离、设置屏蔽防护。而在介入诊疗操作过程中除了尽可能缩短照射时间外,病人既无法增大与X线源的距离也无法设置有效屏蔽防护。因此,辐射防护的最优化方案,应该是在兼顾诊断与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所有照射保持在最低剂量下。对于在介入诊疗过程中需要承受辐射照射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低剂量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防护措施[4]。

目前生产DSA血管机的医疗器械厂家纷纷推出自己的低计量技术,如Clarity技术、Low Dose技术等。这些低剂量技术都是通过提高管电压来降低辐射剂量的[5]。笔者所在科室新进的西门子第三代Artist ZeeeCeiling血管造影系统为降低辐射剂量,开发了新的CARE技术。CARE技术在提高管电压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还整合了无透视状态下射线束中心定位技术、自动铜滤过技术。这两项整合技术与低剂量核心技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出最低化射线剂量的同时,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效果。

AK和DAP常常用于反映病人在X线诊疗过程中承受的辐射剂量。DAP反映球管发出来的射线剂量总和。AK是在C臂等中心点之下15 cm处测量到一个1 cm2面积内的射线剂量,一般可以间接反映病人吸收的皮肤剂量[6]。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ortection,ICRP)规定:急性照射(病人)皮肤剂量达2 Gy时可能造成红斑和白内障,达7 Gy可造成脱发,达12 Gy时可造成迟发性皮肤坏死。因此,一个部位的AK值绝不能高于2 Gy。

本研究脑血管造影剂量统计结果显示,普通组AK(365.27±129.90)m Gy,DAP(9 163.24±3 710.95)m Gycm2;CARE组AK(244.32±47.51)m Gy,DAP(6 526.67±1 291.84)m Gycm2。无论是AK还是DAP,CRAE组都明显低于普通组,降幅分别是33.1%和28.8%。冠脉造影剂量统计结果显示,普通组AK(331.58±76.23)m Gy,DAP(2 617.13±551.24)m Gy-cm2;CARE组AK(191.95±49.33)m Gy,DAP(1 483.98±415.59)m Gycm2。同样,CRAE组的辐射剂量相比普通组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AK42.1%,DAP43.3%。相比脑血管造影来说,冠脉造影剂量下降的百分比高出十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CARE技术在冠脉造影中的降剂量作用更加明显。在实际操作中,冠脉造影因为其特殊性,医生无法做到离室操作,必须要在床旁手推造影剂,同时使用脚踏开关采集造影图像。而脑血管造影时,操作医生一般是将造影导管放置好后,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同时在室外使用手闸采集造影图像。因此对于冠脉造影术者来说,低剂量技术更为必要[7]。CARE技术在冠脉造影中的降低剂量作用更加明显。因为CRAE技术的核心依然是提高管电压值来降低辐射剂量。在传统造影系统中高电压会使射线穿透力增强,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同时,剂量与噪声显负相关,低剂量必然导致噪声增加。但在数字化的造影系统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后处理算法来平衡这些不良影响[8],尽量做到降低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本研究中,脑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49.38±0.49)分,CARE组(49.07±0.6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49.79±0.71)分,CARE组(48.94±0.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ARE技术不影响医生操作习惯,全自动控制,实时反馈调节,能够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在各项介入诊疗,尤其是在冠脉造影过程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最新版低剂量技术(CARE技术)在常规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拟行造影术的病人,其中冠脉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脑血管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CARE组启用CARE技术,普通组关掉CARE技术,其他操作习惯和步骤完全一致。对CARE组和普通组的图像质量与射线剂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冠脉造影:普通组空气比释动能(AK)为(331.58±76.23)m Gy,剂量面积乘积(DAP)为(2 617.13±551.24)m Gycm2;CARE组AK为(191.95±49.33)m Gy,DAP为(1483.98±415.59)m Gycm2。脑血管造影:普通组AK(365.27±129.90)m Gy,DAP为(9 163.24±3 710.95)m Gycm2;CARE组AK为(244.32±47.51)m Gy,DAP为(6 526.67±1 291.84)m Gycm2。无论是脑血管造影还是冠脉造影,CARE组在AK和DAP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组(P<0.01)。冠脉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79±0.71)分;CARE组为(48.94±0.59)分。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38±0.49)分;CARE组为(49.07±0.62)分。CARE组、普通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技术应用在常见造影术,尤其是冠脉造影中,能够在显著降低射线剂量的同时不降低图像质量。

关键词:冠脉造影,脑血管造影,CARE技术,低剂量,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鹏,刘国贤.介入医学的回顾、展望与构思[J].医学信息,2010(7):1901-1902.

[2]高宏杰,黑玲巧,张金亮.浅谈平板影像技术的新发展[J].医学信息,2011(9):4507.

[3]刘建鲁,王鹏程,侯立霞.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辐射剂量优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2):4015-4019.

[4]吴巧丽,杨敏玲.介入放射工作的防护现状及措施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6):546-547.

[5]鹏程,赵雷,翟小娟,等.数字血管减影中k Vp及m As选择对病人剂量及低对比度血管能力检测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4):400-402.

[6]Gfirmer H,Stieve FE,Wild J.A new diamentor for measuring kermaarea product and air-kerma simultaneously[J].Med Phys,1997,24:1954-1959.

[7]侯广文.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8,24(18):1884-1885.

什么是脊髓造影 篇5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脊髓造影是经过腰椎穿刺或小脑延髓池穿刺,将造影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中,通过观察造影剂的形态和流动情况,以诊断椎管内的病变,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脊髓造影可诊断椎管内各种结构的肿瘤;椎管内的炎症性病变,如蛛网膜粘连等;脊椎和椎间盘病变;可鉴别病变的类型和产生梗阻的确切位置;变可用来检查椎管内病变手术治疗后有无复发等情况。但椎管内出血、穿刺部位有炎症时均不能做此造影检查。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根据病情挑选直接向颈髓供血的动脉注入适量造影剂,根据其造影结果可确定肿瘤部位,诊断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缺血、椎体后缘致压物等。

造影技术 篇6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是近年来开展的对冠心病进行诊断的技术。此项技术操作有两种途径,一为股动脉穿刺;二为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由于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长期卧床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生活不便,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

我院自2001年3月~2006年1月成功地對253例病人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积累了很多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53例患者中,男150例,女103例,年龄在32~7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253例,其中心绞痛123例,心肌梗塞130例。方法:确定穿刺部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Seldinger法经右股动脉穿刺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常规连接心电监护。

结果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253例病人实行手术均获成功。在253例病人中,左主干病变8例,左前降支73例,左回旋支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54例,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病变18例,左前降支加左旋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8例。

护理

术前准备和指导:①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准备,与之沟通,简要介绍手术的目的,手术过程,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及指导患者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②手术前1日或手术当日给予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毛发,以防术中污染,术后发生感染。③术前晚口服或肌注镇静剂,以保证睡眠,练习用力咳嗽,以利术中促进造影剂的排出。④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应在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补液,患者排尿不畅而发生排尿困难。⑤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离子,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⑥术前碘过敏试验,足背动脉标记。⑦ 手术当日正常进食,但不能过饱。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术后必须住进CCU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平卧24~48小时,指导患者饮水。② 给予补液。补液治疗可以促进体内造影剂的排出,以免造成肾脏的损害,补液量1000~1500ml,患者可通过饮水补液,同时给予静脉补液。静脉补液时,调整好滴数,尤其对于心功能差的病人,补液速度不宜太快,30~40滴/分为宜,防止心衰发生。③ 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例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诊PTCA后出现。病人表现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表现,遵医嘱立即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缓解,并给予严密的观察: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术后出现的心绞痛立即描记心电图,并与术前的心电图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给予止痛、镇静治疗;术后要勤测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要查明原因。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④观察出血倾向。患者返回病房,要严密观察穿刺处出血情况,有无出血及血肿,倾听病人的主诉,如患者出现腹痛及穿刺处胀痛,应立即查看,观察生命体征,以防腹腔内和腹膜后大出血及发生出血性休克和动脉栓塞并发症。⑤避免血栓形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下肢的皮色、皮温及有无肿胀。有些患者加压包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形成。术前与术后要测量下肢的周径,以作比较。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有无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的疼痛,尽早给予处理。⑥排尿困难是术后病人常遇到的问题。老年男性患者多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本组出现排尿困难67例,主要原困是术后卧床,患者制动,排尿姿势改变,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致术后排尿困难。给予诱导排尿仍不能正常排尿者,给予留置导尿。对于老年男性,导尿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另外,对于烦燥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防止导尿管脱出,造成尿道粘膜损伤。本组有2例烦燥不安病人留置导尿,经过专人守护,精心护理,及时拔除导尿管,避免了尿道粘膜的损伤。⑦心理疏导。手术是病人的一种严重心理应激源,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绪和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给术后的康复造成影响。针对此类病人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向病人和家属宣解术后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及早康复。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一些心前区疼痛而不能确诊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做进一步治疗。

造影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38例临床资料, 其中男27例, 女11例, 年龄在18~72岁, 平均年龄 (43.91±9.09) 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均为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排除碘和麻醉剂过敏者, 严重心肝肾疾病和血管硬化者, 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者, 急性炎症和高热者, 严重的出血倾向者, 凝血功能障碍者, 穿刺部位感染者。

1.3 仪器及造影剂

日本岛津Heart Speed 10C血管造影机, 美国Medrad高压注射器, 深圳迈瑞监护仪;碘海醇造影剂, 肾功能不好者, 使用欧乃派克造影剂。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DSA技术经皮股动脉行穿刺, 在透视下将导管置入, 采集图像, 在透视下, 将造影血管的起点设置需跟踪, 将床旁的开始键启动, 经透视移动检查床且确定跟踪造影血管的终点, 将床旁的终止键启动, 经透视移动检查床且确定跟踪造影血管的起点, 将标志对比剂跟踪血管造影技术的终点和起点。设置完毕, 将控制台上的曝光按钮启动, 对比剂注射和床面移动按钮启动,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造影剂, 可用生理盐水稀释, 浓度稀释为35%左右, 将流率设定为6 m L/s, 行曝光摄影, 将摄片速度设定后, 曝光的同时移动检查床, 将得到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 造影完毕后, 将导管拔出, 压迫动脉15 min, 加压包扎, 需让患者平卧休息24 h。

1.5 统计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该组38例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患者经76次曝光, 其中70次造影后图像能动态清晰显示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及血管情况, 占92.11%, 6次造影后图像不能动态清晰显示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及血管情况, 占7.89%, 但经造影处理后, 血管图像仍可满足诊断及临床需求。检查结果显示, 该组38例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患者中, 2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6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 3例蔓状血管瘤, 4例血管正常;病变血管包括, 18条腘动脉, 24条股动脉, 9条胫动脉, 共有51条血管。

3 讨论

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检查方法, 自从DSA技术开发应用之后, 一直作为临床该领域的“金标准”[2]。对于狭窄血管以及大范围血管的探查, DSA表现出了很多优越性。剪影方法为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剪影处理, 将与观察血管无关的图像减去, 保留清晰的血管图像, 供观察、研究、诊断[3]。其作用机制为对比剂注入后, 该部分血管密度较其他部位高, 需要先对区域进行第1次曝光, 然后将注入对比剂后的血管影像与第1次曝光影像相重叠, 对比剂清晰的显示了保留部位血管, 然后采用计算机将多余以及重叠图像剪除。该方法操作简便, 且具有很高的临床安全性, 并且其适应于大部分的血管疾病检测诊断[4]。该方法的要点为对比剂跟踪, 为动态DSA技术, 主要运用于四肢及胸腹主动脉血管造影中[5]。

该方法从作用机制上看似简单, 但其临床上运用还是具有很高的造影失败率,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检查床的移动速度不适宜是导致造影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方法强调一次X光采集影像之后, 将对比剂注入, 于第一程序完成阶段, 检查床会回到原位, 注入对比剂后, 需通过速控按钮调整检查床的速度, 使其同步于对比剂流动与血管中的速度, 实施实时曝光, 并进行剪影, 而且DSA采集图像需在检查床停留瞬间, 在床移动过程中, 不能采集成像。因此, 设定合理的步长以及适宜的检查床移动速度至关重要, 是能否成功造影的关键所在。经文献报道, 检查床移动过快或者过慢, 都将使检查床超过或者慢于对比剂的流速, 成像未在最佳时机是, 会严重影响血管造影质量, 影响诊断。在该组研究中, 6例一次造影质量不佳, 其中1例因步长过小, 未能成功追踪对比剂;2例因为床速不适宜导致对比剂速度与床速未能同步, 致使成像失败, 3例因为步长过长, 导致病变部位模糊不清。在发现造影质量欠佳时, 应行造影处理, 直到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影响成像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为对比剂的用量以及浓度, 过高的对比剂浓度会使对比剂流动与血管时产生肢体疼痛, 容易因为疼痛而抖动, 影响成像。并且对比剂用量过大会加重肾脏负担, 引起肾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 对比剂用量过少或者浓度过低, 都可能造成狭窄、细小血管以及远端血管显示不清。因此适宜的浓度以及用量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 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具有相当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可清晰的反映血管病变。但在运用中具有一些影响成像的注意事项。专业的技术以及熟练的操作手法可保证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扬, 董玉海, 邵合德, 等.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9) :4036-4037.

[2]凡生, 张林波, 曹澎, 等.DSA技术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4) :408-412.

[3]方烂基.对比剂追踪DSA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3) :389-390.

[4]McDermott MM, Tian L, Ferrucci L,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08, 56 (4) :724-729.

造影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年龄55~65岁,平均(57.1±6.9)岁;女53例,年龄60~75岁,平均(63.5±6.5)岁;BMI(24.4±0.3)kg/m2;心率低于65次/min 25例,心率高于65次/min 83例,平均(72.5±1.3)次/min。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胸闷和胸痛临床表现,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室性心律失常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过敏者及其他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T机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能谱宝石CT750HD,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注射液(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3569)350 mg I/m L,注射剂量依据患者体重设定,总量为0.8~1.0 m L/kg,输注速度为5~6 m L/s,对比剂输注后注入30~40 m L生理盐水[3]。CT扫描区域为隆突下至膈下各取1~2 cm,25例患者心率低于65次/min采取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曝光补偿设置为80~90 ms;83例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采取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层厚0.5~0.65 mm,扫描速度0.35 s/r,扫描电压110~120 kv,扫描电流为180~700 m As(该值依据患者BMI水平和心率水平调节)。检测过程中注意患者心率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1.3 图像处理

应用GE公司提供的AW 4.6工作站软件,对所有患者的检测数据图像应用标准图像处理技术与SSF图像处理技术多维多平面重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图像结果3/4期相重建,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图像结果1/2期相与3/4期相重建[4]。

1.4图像质量评分标准由两位放射主任医师对重建后冠脉图像进行双盲法评分,采取5分制,评分标准:(1)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清晰,未见明显伪影,记为5分(;2)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欠清晰,可见少量伪影,记为4分;(3)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欠清晰,可见中量伪影,记为3分;(4)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不清晰,可见较重伪影,对管腔观察有一定影响,记为2分;(5)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不清,无法观察腔内情况,记为1分[5]。应用15分段法对图像进行评价,选择评价节段为:左主干(LM)、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6]。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CT图像处理方法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报道指出,冠状动脉造影(CAG)技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的高准确性的检测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宝石能谱CT的临床应用,其适用最新X线探测器,显著提高了初始响应速度,降低余晖效应用时,较传统多排螺旋CT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对于临床上冠状动脉斑块筛查与成分测定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检测与确诊的高准确度与敏感性技术手段[7,8]。

相关学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作为后64排CT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基础上冠状动脉运动分析及冻结技术,工作原理为应用邻近心动周期采集图像信息来补偿患者心动异常产生的伪影和冠状动脉的运动,具有校正运动伪影与冻结冠状动脉作用[9,10]。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能谱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直径低于2 mm血管评估狭窄时常发生过度诊断,假阳性率增高达到86.5%[11]。相关报道指出,SSF扫描技术是能谱宝石CT设备的新技术,可以解决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心律失常与发生异常触发条件下,后期处理CT扫描图像解决由于心律失常等因素导致图像质量下降问题,故SSF技术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中由于患者自体心律不齐和心率不稳发生的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较高的校正作用,是目前广大学者对于能谱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从早期的螺旋CT到现在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心率与心脏搏动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心率>70次/min 64排CCTA仍有58.6%的图像有Ⅱ级伪影。宝石能谱CT的SSF技术是近期64层螺旋CT消除CCTA运动伪影的新技术,值得临床验证探讨。心率与心脏搏动产生伪影的原因为心率<65次/min时,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在舒张中期获得稳定的图像,这对应于心跳周期中75%的R-R间隔。此时宜选用能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前门控检查技术;当心率达到75次/min或更高时,舒张期的时间缩短,不但使冠状动脉充盈不足,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而且冠状动脉残余运动的影响增加,从而产生运动伪影;当心率75次/min时,血管运动速度为35 mm/s,如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对右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间窗内血管仍然运动了2.6 mm的距离,对于直径约3 mm的右冠状动脉来说,其漂移距离相当自身管径大小。当前最快的MSCT扫描缩短至0.350~2.476 s,而时间分辨率达到35~50 ms以下才可能真正在扫描中冻结心脏,扫描速度难以解决高心率因素对CCTA漂移伪影。

本院从2007年开始使用16排螺旋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基础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性质和形态特征,积累了一定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经验。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率控制不好、心律不齐、呼吸等诸多因素作用,使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阳性预测值较低,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率变化导致冠状动脉伪影,影响对管径的准确评估;(2)冠状动脉管壁广泛、弥漫的钙化形成高密度影及其伪影对管腔的遮盖,影响狭窄程度的评估;(3)扫描参数设置不合理,如注射速率、延迟时间、对比剂总量、心电门控参数选择的差异、重建方法的不同等影响图像的分析[12,13,14,15,16]。2013年初,本院引进了美国GE公司最新的能谱宝石CT750HD设备,培训了多名影像检测操作医师,通过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改善了患者冠脉造影检测过程中由于心律失常、管壁钙化等因素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问题,大大提高了冠状动脉狭窄阳性预测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但因本次研究受各种因素所影响,如人为因素或样本数量等,所以本次研究结果也尚存不足之处,为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还需扩大研究样本,减少各项因素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影响,从而可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更好地为临床所服务,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择期实施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分别采用SSF技术与标准图像处理技术对CT影像数据后期处理,比较不同图像处理方式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造影技术 篇9

关键词:主动脉成像,扫描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大血管疾病, 随时可能威胁病人生命。64排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 覆盖范围广, 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主动脉全程的扫描和图像重建, 可无创、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分型, 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为手术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 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1], 同时也是评价血管移植术、重建术、支架放置术后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 56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为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16例。最大年龄为77岁, 最小年龄为17岁

2 方法

2.1 检查设备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CT机, 美国Medrad公司的双筒高压注射器。

2.2 扫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方向从头侧到足侧, 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2~3cm处至耻骨联合。采用腹部CTA扫描模式,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50mA, 螺距为1.172, 机架转速0.75s/360, 扫描FOV 35cm。原始数据的重建厚度为0.9mm, 重建间隔为0.45mm, 重建矩阵为512×512。自动对比剂跟踪触发扫描, 兴趣区置于肺动脉干内取, 大小为肺动脉干直径的1/2, 触发阈值为150Hu达到域值后延迟8s开始采集数据。对比剂采用碘帕醇370 40mL, 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入, 注射速率4.5~5.0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 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50mL生理盐水。

2.3 主动脉成像效果评价

运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 多平面重建 (MPR) , 容积再现 (VR) 成像, 由两位有经验的副高医师进行盲法评估, 根据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 髂血管显示情况, 以血管的增强密度、边缘光滑锐利程度及图像的清晰程度综合评判, 等级分为优, 良, 差。

3 结果

5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 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3例由于主动脉根部瘤体直径较大腹主动脉下段显示稍差。

4 讨论

螺旋CT血管成像是利用对比剂在靶血管内的峰值期进行连续采集, 再利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 最终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2]。一般来说, 造影剂剂量愈大、注射速度愈快, 血管内造影剂浓度愈高, 血管显示就愈佳。Rubin[3]认为, 对比剂注入后主动脉的CT值达200Hu以上, 即可满足CT血管造影和3D图像后处理。由于主动脉成像为首过成像, 扫描时长决定了维持主动脉内高峰浓度所需的对比剂剂量, 这就要求扫描速度一定要与造影剂流速相匹配。才可以得到低剂量造影剂优质的主动脉图像。

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结合文献认为低剂量造影剂全主动脉成像的扫描参数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准确选择对比剂延迟时间

选用合理的延迟扫描时间是保证血管成像的关键之一。过早扫描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不够, 过晚扫描则扫描后期靶血管内的对比剂峰值已过, 均可导致部分血管成像质量差。我们认为低剂量对比剂主动脉成像的延时时间最好采用团注追踪法, 直接监测靶血管的CT值, 当其到达设定的域值 (150Hu) 后延迟8s正式扫描。克服了患者因心脏输出量, 血液循环时间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而导致成像血管内峰值提前或滞后的影响

4.2 对比剂注射速率选择

研究表明对比剂注射速率直接影响主动脉成像的质量。靶器官增强效果在其他因素均正常时与注射速度成正比。因此在低剂量对比剂主动脉成像时注射速率选用4.5~5.0mL/s, 才能使造影剂浓度在主动脉内达最高时进行容积扫描而获得数据, 才可得到较清晰的主动脉增强图像。但在尽可能提高注射速度的同时, 应兼顾患者身体状况、年龄及血管弹性等方面进行科学选择。

4.3 恰当的对比剂追踪位置

追踪位置的选择是低剂量造影剂主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有的学者把团注追踪位置点选则在11胸椎平面[4], 而主动脉疾病夹层的形成平扫定位往往不能分辨出真假腔的位置, 特别当假腔过大时, 追踪位置往往误放假腔或跨越真假腔, 容易导致追踪假腔而使启动延迟, 而致图像质量差。有时可能造成扫描失败的结果。也有学者追踪位置选择在升主动脉上, 但易受升主动脉博动的影响, 兴趣区的位置很难固定, 使监测的C T值发生变化, 再者由于夹层的形成, 改变了主动脉内血流的特性。一般而言, 真腔血流速度快, 而假腔较慢。我们认为采取肺动脉干追踪, 位置相对固定, 不受病变血管的影响, 能够及时准确地反应出造影剂的达峰时间, 及时启动扫描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4.4 对比剂注射后继生理盐水的用量

我们采用对比剂注射结束后, 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50mL生理盐水。有利于冲刷静脉输液管内的对比剂, 避免了上臂静脉内对比剂聚集导致的伪影。同时由于后续盐水的推动作用, 对比剂以较快速率从外周静脉到达中心静脉, 避免了对比剂的稀释, 确保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的峰值浓度。

总之, 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扫描技术参数, 特别是扫描延迟时间、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对比剂监测平面的位置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用量, 是低剂量造影剂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关键。

参考文献

[1]武维昌, 韩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1) :47~49.

[2]杜相珂, 朱锡强, 沈复兴, 等.螺旋CT血管造影[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 29 (3) :202~204.

[3]Rubin GD.Angiography of the aorta and its branches[M].Fishman EK, Jeffrey JR EB.Multidetector CT.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2004:395~441.

造影技术 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过去一个季度间我院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14名,女性患者6名;患者年龄47~73岁 ,平均年龄为60.4岁 。 所选患者都满足下述几个标准:1患者都有冠心病患病历史,或者是疑似冠心病;2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心律不齐、肝肾功能不足以及心功能不全等问题[2]。

1.2设备 : 设备为GE Light Speed VCT机[1],Siemems Coroskop/Hicor型心血管造影机 。 运用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加以实施心电门控螺旋CT增强扫描,把所得到的数据结果传送至影像工作站加以三维重建等后续加工,同时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所得到的结果加以对比[3]。

1.3 CT扫描方法 : 所有患者在接受扫描之前的4 h内不能饮水及进食,针对患者进行碘过敏测试,在检车工作前进行心律检查,患者最佳心律为不超过65次/min,这样能够得到质量更好的图像效果。

1.4检查过程中的体位与定位 : 接受检查的患者呈仰卧体位,两手高举。 加心电门控,按照心电图的正确方法连接电极,即右锁骨上为RA,左锁骨上为LA,右肋弓下为RL[2],左肋弓下为LL,针对所接受检查的患者开展屏息练习,让患者在进行扫描工作中可以屏息约10 s。 首先扫描患者胸部正位完成图像的定位,设定整个扫描工作的起止部位,从而能够得到更佳的成像效果。

1.5冠状动脉成像 :在经过CT扫描设定本次的扫描具体范畴之后, 选择运用高压注射器, 用每秒钟5~6 ml的速度将70~100 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进患者静脉 , 根据所测试得到的扫描延迟时间开始扫描,也就是推迟18~30 s之后开展全心脏扫描工作。 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患者首先进行正常的吸气然后进行屏息,运用0.5 s的螺旋扫描,选择心电门控以及分段单扇区数据采集 技术 , 扫描层厚 设定为0.062 5 cm, 重建间隔0.062 5 cm, 螺距设定 为0.18~0.24, 显示野[3](FOV)250 mm,矩阵512×512,电压120 k V,电流大小设定为700 m A,扫描中心线应在心脏中心的正中位 ,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

1.6图像重建和分析 :在进行完扫描工作之后把所得到的心脏CT图像原始数据结果传至影像工作站加以后续加工,以每一个心电相位的心脏横断CT面原始图像数据为基础,对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影像及主要分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建[4],原始数据分别于20% ~80% R-R期间重建 ( 间隔10%),分别显示冠状动脉影像及心脏三维图像,而后对图像进行评价,观察冠状动脉重建图像的结果。

2结果

2.1冠状动脉支分级情况 : 由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支分级情况的检测可见,其对1~3级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较好, 但对4级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结果不佳,见表1。

2.2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效果与选择性CAG[3]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一致性方面的 对比发现 , 其诊断的 一致率分 别为89%(17/19)与94%(17/18)。

2.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选择CAG作为 “ 金标准 ”, 则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 (31/35)、98% (159/163)、95.9% (190/198)、88.9% (32/ 36)、96.9%(159/164)[2]。

2.4 2种造影显示结果对比 :见图1、2,图1为CAG图像 ,患者右冠状动脉近端达95%狭窄, 图2为同一患者的64层螺旋CT检测结果,可见图中冠状动脉成像显示较清晰,敏感性较高,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

3讨论

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运用, 且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在64层螺旋CT临床应用过程中 , 其针对所显示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超过50%的狭窄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精确性 ,不过针对轻度狭窄病变则精确度较低,对于冠状动脉较远的一段或者是细小分支上存在的病变往往不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显示同时能够精确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浸润的具体类别,观察到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狭窄的具体情况,针对钙化斑块和钙化范畴的检出效率能够高达100%。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4例曾经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之后能够明显地看到其冠状动脉内部支架的具体放置以及了解内膜增生的实际情况[1]。

造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技术,具有精确程度较高,安全可靠的有点[1]。同时,这一检查手段,不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 能够在临床上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来实现对冠心病早期的筛查。 另外,64层螺旋CT体现出较为显著的扫描速度较快、分辨率较高等优势特征,能够在较短时间把得到的数据结果转化成二维及三维图像,让医生较为轻易地了解对冠状动脉钙化、栓塞和狭窄等情况,不过针对那些新形成的血栓和软斑块则不易加以区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检验工作中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 , 其困难的问题便是所检查患者的心脏搏动速度,假如患者心搏速度太快的话就会造成成像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其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从而给临床的诊断工作造成影响[2]。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冠心病临床治疗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较为常用到的医学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不过在一定情况下则要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浸润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给临床的诊断工作造成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及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过去一个季度我院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共20例,针对所选患者实施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并分析所得到的检查结果。结果 针对主要冠状动脉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得到较为清楚的效果,且具有较为显著的敏感性特点,可以有效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具体要求,不过针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远段和分支上则有所欠缺。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

上一篇:区应对策略下一篇:GPS车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