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本土化

2024-07-16

比较教育本土化(精选十篇)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1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致欢迎辞。会议围绕“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这一主题, 就“国际教育测试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跨境教育与学生流动”;“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ICT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与教师发展”;“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等分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中国大学的“在地国际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也日益成为海外国际学生的留学目的地。中国高校如何更好地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地国际化:中国大学发展的新动向》的大会主旨报告。会上, 面对近年来中国高校留学生不断增多的现状, 王英杰教授首次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 并指出国际英文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一种新兴方式, 在培养高层次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角色。王英杰教授领导的团队对北师大教育学部2011级和2012级的国际硕士生进行了满意度与期望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在地国际化”发展的一些问题, 并指出国际英文项目应该:加强有关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课程, 为学生创造更多融入中国社会的机会;建立中国老教师、青年教师与外国教师联合授课的制度, 将课程本身的国际前沿专业知识与中国教育问题的理解更好地融合;以课程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联合研究、联合发表;为中外学生建立联合研究基金, 鼓励中外学生开展联合研究, 进而促进中外学生实质性学术交流等。上海市教科院的杨治平在报告《高校国际化课程与专业建设》中以上海高校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建设为例, 介绍了高校留学生课程与专业建设的主要策略和目标选择、政策实践以及当前留学生授课课程与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孙进和李洁为了解中国高校全英文授课项目留学生的就读体验, 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四个全英文授课项目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西南大学的唐丽蓉就我国西南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成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二者在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高校办学新模式。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办学的新模式。一方面, “跨国大学”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金塞·凯文教授 (Kinser Kevin) 在《跨国大型国外高等教育前瞻》报告中, 对近些年跨国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并将国际海外分校命名为“高等教育海外站点”。凯文教授试图将高等教育海外站点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以便与其他机构进行区分。另一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特点。广西师范大学的洪柳副教授以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为例, 从动因和需求的视角探究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北京邮电大学的王尧则作了题为《知识管理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管理的启发》的报告。他借鉴知识管理的SECI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 即社会化、外化、联结化、内化) 模型, 建立了由引进 (Introduction) 、融合 (Integration) 、本土化 (Internalization) 和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四个阶段组成的“4I模型”, 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分析。

国外高校的国际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珀娜教授 (Laura W.Perna) 在《北美高等教育国际化》报告中, 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是如何定义和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珀娜教授指出, 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力量已经对北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明确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行政管理结构、合理的教师聘任制以及充足的资金都会大大促进北美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台湾国立暨南大学的张源泉副教授强调,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其近年来改革的重要趋势。他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阐述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框架。西南大学的石隆伟着重分析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留学生呈现减少、教育市场化以及俄罗斯大学教育大纲竞争性弱的三大挑战, 并介绍了俄罗斯通过多项举措发展研究型大学来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 韩国延世大学的张雷生、华侨大学的李欣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拉塔纳·劳 (Rattana Lao) 等分别对韩国、荷兰以及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介绍。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

国际教育测试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自信、自省与自觉:PISA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旨发言。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06年引进并启动了中国上海测试研究项目, 张民选教授成为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作为在中国教育界中研究PISA的领军人物, 他主要介绍了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上取得的成绩, 分析了上海参加PISA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并反思了上海基础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张民选教授并没有过多谈论成绩, 而是强调自省与期待, 即PISA测试的内容不能涵盖整个基础教育, 而基础教育也不能涵盖整个教育事业。PISA的价值不在于“争第一”和“夺金牌”, 而是为了发现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张平平探讨了美国“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 (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 SASS) 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启示, 并介绍了SASS的目的、测试内容、测试组织、研究发现及结果使用。福建师范大学洪明教授以“国际蒙特梭利协会” (AIM) 教师培训课程为例, 介绍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发展的国际范例。北京师范大学的董筱婷对加拿大实施的全国性的统一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CAP (The 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 泛加拿大学生评价项目) 进行了详细介绍。

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彭敬慈基于在课程发展和教师教育的经验, 对国际教育课程框架进行了解析。她指出, 国外的优秀高中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理念, 其招生考试制度十分严格, 在课程和教学方面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不忽略其人文素养的发展;在考核评价方面做到了全方位、高要求、严进严出, 这些经验对中国国际教育课程具有借鉴意义。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张绍武分析了目前北京市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模式, 他指出这种广泛采用的中方课程加国际课程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他结合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际, 提出了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要满足的三个需要。北京第五十五中学的胡秋红从国际文凭课程的MYP (The Middle Years Programme, 即“中学项目”) 出发, 探讨了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以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应当何去何从的问题。

三、教师发展与教育国际化

在教师发展方面, 与会者围绕各国的教师培养、教师政策、教师教育改革以及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培养。

河北大学的李文英教授在《试析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报告中, 研究了有关日本中小学教师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她指出,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国际理解培养目标、改革教师培养课程、构建多元化的教师研修体系、制定教师国际理解能力评价机制来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河南大学教科院的杨捷教授从国际视域的角度入手, 探讨了教师培养的政策及其发展走向。他以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芬兰以及新加坡等国为样本, 总结出政策支持对教师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而教师培养政策要针对教师教育的核心要素展开。与此同时, 教师培养政策隐含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教师政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丽华副教授指出, 我国教师主要在外部政策驱动下对教师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 这些政策包括校本教研、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制度等。她认为, 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教师缺乏真正开展实践研究的原动力。从日美等国的研究进展看, 以信任、合作为核心的内部机制的平稳运作是学校促进教师研究的根本出路。北京师范大学的田京基于对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关注, 以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深入追寻、理性分析了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生发流变, 以期推广卓越教师的理念, 拓展卓越教师的实践, 为探寻我国卓越教师的成长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曲阜师范大学的辛哲解析了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 认为其加强教师资源制度与师资培养制度的联系、丰富教师资格证的类型以及资格认定与任职相分离等手段可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师质量等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玉林师范学院的曾柏森则从背景、内容及特征三个角度探究了新西兰教师注册标准的新进展。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戴伟芬副教授认为, 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小学教学实践能否有效融合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培养效果。她运用杂合论的第三空间理论, 通过跨越大学、中小学校和社区的边界及创新教师教育者的角色,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职前教师教育第三空间。这种新的教师教育认知论范式将拓展职前教师的学习机会, 增强其有效处理复杂教学实践的能力。东北师范大学的上官苗苗从美国高校教师的聘任条件、岗前和岗位培训内容以及评估内容三个方面对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系统研究。她认为, 教师聘任条件的灵活性、岗前和岗位培训的专业性以及评估内容上的综合性, 既是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管理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也是其教师发展的成功经验积累。湛江师范学院的屈书杰探讨了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大主题, 包括强调全校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加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以及重视对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河南大学的杜静把21世纪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改革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更宏观的“政策群”的语境下进行综合分析, 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上解析了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改革。

四、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际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已使教育的全球治理成为一种必然之势。与会者们分析了各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政策、理念和措施, 以及各国的教育治理经验, 并展望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未来发展。

多伦多大学卡伦·芒迪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民教育与全球治理者》的主旨发言, 介绍了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全民教育的进程。其中, 他又以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 和全球教育伙伴关系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为例, 从组织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理论角度探讨了这两大组织在教育政策中的地位和角色, 重点强调了在全球教育治理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此外, 卡伦·芒迪教授还指出, 全球教育各伙伴国应该加强合作、分享教育创新中的解决方案、加强对教育成果的检测等, 以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基思·勒温 (Keith Lewin) 教授在《2015年后的教育:构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框架》的发言中探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他介绍了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推动下的全球教育的架构和发展状况;讨论并分析了2015年后全球教育旨在达成的新目标、指标以及具体的方法步骤;阐述了从目前到2030年全球教育架构需要优先发展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 他还对在今后的几十年中, 与塑造新的教育架构、教育发展和教育援助相关的因素, 以及可能需要优先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李荣安 (Lee Wing On) 教授发表了名为《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新时代散发新声音的关键》的报告。他指出, 21世纪的特点是知识经济、多元性、多样性以及公平问题更加凸显。这些新特点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个人的自我需求, 特别是当社会快速发展时。为未知的知识做准备将会成为新时代下教与学的重要议题。因此, 为面对多变的社会需求, 终身学习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要求政府的参与, 同时也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所必备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班纳维特 (Aaron Benavot) 报告了自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以来全民教育 (EFA) 的进步, 重点介绍了2013~2014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教与学:实现全民优质教育》, 阐述了决策者如何通过提供最好的师资来支持并维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滕珺副教授对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进行了研究, 概括出联合国专门机构需要的专门人才应具备包括正直、尊重多样、崇尚专业的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对我国当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建议。

五、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

近年来,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法国安第列斯·圭亚那大学的多米尼克·格鲁教授发表了题为《比较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的主题报告。她具体研究了法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的测试结果, 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从具体的视角探讨了当前比较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她认为, 比较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和台湾等被视为一门学科, 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却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学专业。多米尼克女士强调, 从具体的视角切入 (以PISA为例) , 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当前比较教育学科发展面临问题的具体的解决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 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的发言。他指出, 在大数据时代, 科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征, 传统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势在必行。除此之外, 对比较教育的区域研究也成为了此次论坛关注的一个焦点。东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介绍了日本“区域教育研究”创生的方法论意义, 河南师范大学的苗学杰则探讨了比较教育学区域研究的理论进阶。

比较教育与政策研究。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2

面对席卷世界的民族化大潮的来袭,国际化与民族化教育发展的冲突与融合与之俱来。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路径面临莫大的机遇与挑战,值此高等教育的分野与两难选择之际,以更富人文性的本土情怀关注民族本土化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新知,并使之最终转化为民族本土化教育成果,这是每一位肩负民族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之责。深入梳理民族本土化历史发展脉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所在,失去高等教育的民族迟早会成为世界其他民族的实际意义上的附庸,目前,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各民族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困境及思考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对任何国家民族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现代人类文明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透过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主导之下创造出来的,没有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人才的民族将会在未来失去一切。审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虽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程度之低却令人堪忧,几乎所有高等教育不仅其人才培养模式几近相同,而且其民族的本土化缺失亦十分雷同。首先,所有高等教育均忽略了民族本土化问题,过度追求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反而使得民族区域内部本应固有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其次,民族区域的民族特色既是民族赖以发展与维系的纽带,更是以民族区域内部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所需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所有民族的高等教育都应拥有其自身所独具的特质,且与本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点相契合,照搬照抄的教育理论及方法绝对不是最适宜的,我国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中真正能够做到民族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理论与经验都是从苏联与欧美等国借鉴而来,这些理论与经验同我国的民族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我国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就其发展现状来看,既缺乏真正的民族本土化特质,又缺乏较好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困境

在梳理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事实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本土化落地生根的发展困境,无论是引进式发展还是借鉴式创新都必须回归到民族本土化内核,并将其内化为能够与民族本土化相同频率的文化,民族的固有文化是在长期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发展而来的,每一种文化,不仅是民族生存的源泉,而且更是民族发展的智慧源泉。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过大的落差,因此,首先,必然会在发展的初期陷于如何完成文化差异的对接困境;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所教授的敷衍式的象征性的民族教育亦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拉向了边缘化的困境;另外,泛文化准文化等国际文化的的文化杂化的泛滥趋势更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带来了日渐非本土化的困境。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引领文化制高点的高等教育更应是与国家民族联系密切的亲本土化的,而这一点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在多元化高等教育中适当添加民族本土化成分更能够促进并突显高等教育的同质化与一体化进程。民族主义与民族性的方法论及其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都可以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法宝,这些基于民族宝贵遗产的智慧源泉的背后是历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高等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的国际化同化,以及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内化,最终都必然会汇流成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思考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既是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强而有力的支撑,又是发扬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保证,更将是引领民族区域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区域过多地关注并倾向于全球化,往往会迷失其民族化意识,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当然,民族本土化本身并不排斥全球化、国际化,更不排斥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但是民族本土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加以考量的一个攸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存在着传统与现实、扬弃与创新、本土与域外、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的必然冲突,从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教育现实显而易见地与民族教育传统存在着理念与理论上的冲突;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亦存在着必然的扬弃与创新的问题;从教育的地域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多元高等教育与一体化教育之间存在着本土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冲突;而从高等教育在民族区域的本土化实际落实来看,还存在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的冲突。[1]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发展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认真衡量并找出本民族教育与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的差异点与共同点,从差异点中找到高等教育的差距,从共同点中找到高等教育融入民族本土化的着力点。

二、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困境思考为学界带来了一个热议的民族本土化发展话题,这一话题虽然与民族文化本位无关,亦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无关,但是却与民族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同时,亦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这就不由得不引发民族区域对民族文化如何更加有效地拓展的深刻思考,民族文化的拓展对民族区域而言具有更加广泛与深远的积极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区域的立域之本,失去了民族本土化特质,民族区域必将不断疏离于其民族性,由名存实亡而最终逐渐消亡。由此可见,不断增强民族本土化特征,增强民族区域优势,已经成为各民族尽皆知而不宣的立域之本。诚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多元化交相激荡的现代社会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一体化显然是更为时髦的课题,但是,作为民族区域,加强误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与紧迫的议题。民族之间的以经济文化为纽带的快速渗透,已经达到了以往人类社会所无法企及的空前高度,这就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促进民族发展的和谐化过程,而且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国家多民族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教育理论中,教育构成三要素、教育价值观以及教育学假设等因素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最终都必须还原到民族区域中来方能完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从这些理论因素之中提取出既能够激发民族本土化的合理因素,并使其植根于民族本土化土壤之中才能得以真正焕发出高等教育的无穷力量。比如美国高等学府,在英国对美国进行殖民时期,英国在美国本土兴建了许多英式学院,其中的三所英式学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们分别是哈佛、耶鲁与威廉玛丽学院,但是,令英国殖民者大惑不解的是,这三所学院直到殖民时期结束之后仍然名不见经传。虽然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亦为这些学院配置了优秀的教授,并且其课程依然保持着英式的传统殖民课程,直到18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着手针对高等教育大力进行民族本土化改革,此后其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才真正得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正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赋予了美国这三所大学以鲜活的血液,使之得以发展成为今天举世瞩目的世界著名学府。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并未影响这三所世界著名学府的国际化,反而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以其民族本土化成就了这三所著名学府今天的国际化,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已经成为民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关键。[3]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探析

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更需要基于民族特质的多元化,而这与我国目前传统的一体化教育并不矛盾,且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从复杂理论系统的视角来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本身就存在着民族自我禀赋的特质发扬,这对于民族本土教育而言是一个较大的优势,针对这一优势加以深入研究与深入探析不仅对于更好地理解民族本土化教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将高等教育更好地引入民族本土化意义非凡。[4]促进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必须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理解民族教育本身的意义,同时更需要在思维上彻底转变对于民族教育的传统的肤浅认识与顽固意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其加以把握,通过对民族本土化文化传承这一主线作为调动民族敏感性的基本要素,围绕这一主线,将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渐进式的民族本土化渗透,在此过程中,小而言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可以从中最大限度地受益,大而言之则整个民族区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也都将从中获益。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发展路径

(一)高等教育民族人才培养的创新

纵观世界各个著名学府的成功模式,我们看到它们无不秉承着民族本土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这些学府亦都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但是,这些学府均能从国际化过程中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本土化脱颖而出。哈佛大学的前身就是剑桥学院,哈佛之所以能够从剑桥学院嬗变成现在世界屈指可数的顶级大学的决窍其实说来非常简单,那就从早期的模仿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英式教育中“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之路。[5]高等教育民族人才的培养恰恰与这种发展思路吻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多样化,管理体制应更加规范化,生源应更加倾向于民族化,同时,应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的民族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创新机制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扎实的根基上,以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先进教育方式、先进教育理念汲取出来,使之成为可持续地浇灌民族本土化花朵的有源之水,同时,继续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基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传承与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情怀,更要有一份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之下的本土情怀,只有拥有民族化的本土情怀,才能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民族视野观照传承与培养问题。解决民族本土化传承首先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问题,在时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思想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将其引入高等教育之中并将其形成培养机制尚需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次,在空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尚需经过一个由超越沙文主义达成以民族优势超越的过程。从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着手,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培养思路上,形成以民族化作为社区学院基座,以民族化进阶式高等教育为发展后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模式。同时,民族区域内部的高等学府中应针对民族本土化特质,为区域内部民族进行民族本土化方面的特别课程设置,使之成为既符合民族本土化发展又符合民族精神的多元化课程,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保有民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维系民族内部必要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的具体实施,可在民族区域的高等学府内开设数门与民族本土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还应将越来越多的优秀课题转化为民族本土课程,在吸纳优秀教育成果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可传承的民族课程,以完善民族本土化的培养过程。

(三)基于教育理论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展望

纵观美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其虽然沿袭了英式教育的良好传统却在民族本土化方面不断地进行了完善与改进,其虽然效仿了德式教育的先进模式,却又对其进行了民族本土化方面的不断调试与改良,进而以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避免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其实,推而广之,狭义的民族本土化如果善加利用、善加弘扬,也可以像美国各大学一样,快速发展成为广义上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本土化教育的骄傲。由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殊性进而到关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民族围绕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同时,更应与汉民族以及其他各族同胞一道,在教育理论的支撑之下,竞相为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无形之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6]。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从其一开始就是一个面临选择的过程,这取决于各民族在所谓的“地球村”中的迷失程度,迷失愈深则愈难选择,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同化对文化与文明活动的影响由来已久,为民族本土化所带来的困境亦由来已久,惟有走出困境方能真正引领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不仅仅只是单一民族的发展诉求,究其本原,其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发展的普适化诉求,民族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懈创新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本土化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理论民族化创新的必经之途。高等教育理论不仅需要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中国特色”,而且更需要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民族特色”。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可以借鉴我国成功引进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的经验,更多地汲取国内外优秀高等教育成果,面向世界,立足本土,植根本土,深耕本土,以关注世界的视野关注本土化教育发展,让民族本土化教育与世界最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同步。

参考文献: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3

摩托罗拉是世界500强的一个典型代表。摩托罗拉的本土化,明确了扎根中国,做本土好公民的整体定位,利用中国的人、财、物、市场资源,乃至到最后培养和利用技术与管理资源,它堪称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楷模。

海尔没有摩托罗拉那样丰富的资源,它只是全球化企业阵营中的后进者和学习者。

当海尔试图跻身全球化企业俱乐部时,它身边的那些大个子们,只是静静地观察海尔的渐变、中国企业的渐变。

观察摩托罗拉和海尔,我们首先必须注意一个大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腾飞。正因为如此,摩托罗拉才会进入中国市场,也正因为如此,这片沃土才能孕育出海尔这样的强势企业,海尔才会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是中国企业未来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标杆,而海尔在美国的本土化,则是中国企业现在应该学习的榜样。选择本土化这个观察角度的意义正在于此。

中国经济的吸引力

1987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摩托罗拉的到来,拉开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本土市场的序幕。2006年初,海尔在北京宣布,海尔将彻底转变为“全球的海尔”。一个走进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一个中国本土诞生的准世界500强企业走出去,恰似一个轮回,见证了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

中国对外开放后,外国企业鱼贯而入,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主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主线。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对辩证统一体。现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封闭的单一市场了,在资本逐利本性和扩张:中动的驱动下,巨型企业必然进入各个区域市场,从而使自身蜕变为全球化企业,这个过程即全球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一些全球性企业曾经尝试单纯依靠出口,而不是当地建厂来获得在中国市场。比如1980年代,日本企业不肯把汽车、家电等生产厂设在中国,短短10年之后,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其他国家企业乘虚而入,迫使日本企业不得不放弃出口策略,开始到中国本土直接设厂。

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不仅为一穷二白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一大批善于学习的中国企业,抓住这一机遇,由低端市场、缝隙市场入手,积累起了最初的竞争力。其中一部分企业,甚至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候具备了世界级的比较优势,并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手机行业非常典型。这个行业可以说就是摩托罗拉开创的,从最初的“大砖头”和寻呼机开始,摩托罗拉一度占尽先机风光无限。世纪之交,中国本土企业集体爆发,迅速蚕食老牌企业的利润与市场空间。至2003年,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已经滑入它的历史低谷。但摩托罗位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依然毋庸置疑:它不仅带动了中国手机行业的整体崛起,催生了中国手机消费市场的成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它自己的销售额也稳步上升。

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了外贸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当中国经济的冲击力日益凸显时,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V6针对中国。在此起彼伏的贸易战中,很多中国商品被直接赶出大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客观上无法再走低价抢夺市场老路,而必须提高技术与品牌附加值。而且,必须走出国门,将工厂建在市场上,直接突破贸易壁垒。

当大规模的反倾销渐露苗头时,2000年,海尔先于别人走了出去,启动了美国市场,开始在国外布局。由于这个举动过于超前,一时间,批评反对声一片,而海尔坚定地走了下来。2005年,海尔在全球发展了240家子公司,全球总收入为128亿美元,海尔品牌出口与海外生产销售额达到28亿美元。其中,海尔在美国的销售额2005年达到了5亿美元。2005年8月30日,海尔当选为中国十佳国际品牌之首。

2006年,美国、欧盟再次挥舞倾销制裁大棒。此时,以海尔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可以从容应对。他们或通过自建和收购工厂在欧洲、美洲设立了“桥头堡”,或产品已更新换代,已不再遭受高额反倾销关税的限制。

点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摩托罗拉和海尔是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代表性企业,前者,堪称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以及成功的典范,同时也是跨国巨头全球化运营的典范。而后者,则是中国本土企业逐步磨练出世界级竞争力,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代表性企业。

本地化的目标与理念比较

摩托罗拉:前车之鉴的得利者

20世纪中后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趋势中,跨国公司往往打头阵。世界进出口总额的40咒以上,实际上是大型跨国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

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摩托罗拉作为世界通讯电子领域的巨头,已经是一家真正的全球性企业。1987年,它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摩托罗拉一进入中国就制定了本土化政策,它宣称:“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与中国建立牢不可破的战略伙伴关系’,目标是成为‘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它制定了“植根中国、面向世界、精诚合作、共创未来”的总体战略,包括以“双赢”为精髓的四大发展战略,即投资与技术转让、管理人才本地化、配套产品国产化及合资与合作。

摩托罗拉的本土化策略,是在总结跨国企业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惠尔浦从雪花冰箱的惨败,标致汽车从广汽撤退,大多是因为不懂“欲想取之、必先子之”的中国原则;还有一派,日韩派,心中早定了一个长长的战略亏损期,不惜以雄厚财力先砸出一片市场份额来,这比早期短视的欧美探路者权谋重得多,但无奈日韩企业即使舍得亏本,但文化相对封闭,技术封锁也比较严重,其在中国的业绩和形象都较摩托罗拉这面本土化旗帜差很多。

摩托罗拉的特异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傲慢的领先者和庞然大物,而是像对待一片处女地那样,自信而不失谨慎。在进入之初,中国经济的前景尚未完全体现出来,摩托罗拉就显示出了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重视,并且以自己的务实和真诚,充分挖掘和赢得了在中国市场的机会。

如此取悦中国市场,并且脚踏实地,使得摩托罗拉几平没有尝过战略,洼亏损的滋味,他们一边在中国市场播种,一边又快速地收获了果实,而且他们不急于获得短期利润,仍是持续滚动地投入。

分析摩托罗拉本地化策略,最初的设想应该只是想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良好的产业工人素质,做加工厂和制造中心,因此,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设在中国

工业城市天津。出于制造中心的定位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太多高成本的母国人员。

随着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从制造中心提升为更为复杂和重要的角色,其本土化策略的目标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竞争优势形成地和扩散地的中国市场,能为摩托罗拉全球提供重要技术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因此,其本土化不再只是从成本角度考虑,而是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倚重。

海尔:快人一步的“众妙之门”

作为中国经济的骄子,海尔在海外的发展,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海尔仿佛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大行天下的宿命。张瑞敏以青岛家电总公司副总的身份,空降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卜车伊始便领先全国引进德国冰箱生产线,在中国人还没有品牌概念的时候,就提出品质塑牌的理念,留下了大锤砸冰箱的经典故事。2000年,张瑞敏顶住压力和人们的非议到美国办厂。2004年,海尔成为中国首家突破千亿元营收的工业企、山。可谓步步惊人。

2000年前后,是海尔的国际化阶段。张瑞敏认为,狼来了,就要变成狼,才能与狼共舞。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产品走向海外,甚至企业走向海外的必然性。2006年,海尔史提出了全球品牌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取胜的标志是品牌,因此必须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

张瑞敏说:“在全球化运作的能力方面,我们的国际对手,有着我们所不具备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下棋要找高手,海尔不具备的素质,是需要创造出来的。创造全球化的品牌,就是要在人家的地盘上练就人家的素质。这就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命题。按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学习战争中提高”。这场张瑞敏指挥的经济战,和他年轻时曾经膜拜的领袖所指挥的革命战争有颇多类似之处。

作为经过狂热革命洗礼的一代人,张瑞敏熟知中国革命从弱到强的过程,在其灵魂深处,已经扎下了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因此,海尔的使命,张瑞敏的使命,他们的关键语素和关键行为,就是创建新生中国的500强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在这种宿命的指引下,张瑞敏带领海尔第一个;中到世界舞台上。

与其他伟大品牌在初创期相同,海尔也愿意付出前期必要的投资,甚至亏损。也许海尔到今天还没有真正走入收获期,但这就是它选择的路。张瑞敏没有像其他企业家那样一开始选择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他不要短期的容易和利润,他要的就是高难度的技巧磨练。快人一步,高人一筹,让一些人看不懂,这正是张瑞敏心中的“众妙之门”。

点评:

全球企业往往更容易受到资本扩张本能的左右。摩托罗拉在上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率先来到中国开疆扩土,而且极富前瞻性地提出扎根中国,使得它在中国收获甚丰。一开始,它本地化的目标不过是为了降低成本,随着中国市场的发育和重要性的提升,摩托罗拉中国开始转变为技术研发中心,本土化就担负了对本地技术与智力的培养,而且它日益成为摩托罗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地和扩散地。

海尔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它不完全受资本市场谋求业绩增长的压力驱动,它受自身的宿命制约:海尔,中国最有可能国际化的品牌企业。因此,它并不特别关心利润尤其是账面利润的实现,它更看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培养和证实自己的全球竞争素质。

本土化内容与范围比较

摩托罗拉:沿着产业链扩张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本地化,由于其强大的实力,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中国信息产业开拓者的角色,无论全球化的管理和资金、技术实力,都令它高屋建瓴地看待和对待中国市场。

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市场早期,生产基地所需的冷光灯管、工作手套都无法做到本地采购,配套企业很少,配套体系不成熟,所需配件从美国进口。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购买力有限,一台手机超过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国内市场销售量比较少,以出口为主,工厂必然只是摩托罗拉的加工中心。然而,中国消费品飞速升级换代,相当于普通人一年收入的商品,从一块手表,一台自行车,相继变为一辆汽车和一套住房。

尽管摩托罗拉早已意识到中国将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仍然对市场膨胀的速度始料不及。就当摩托罗拉工厂的外销欣欣向荣之际,国内手机和通讯市场飞速发展起来,配套要素也飞速发展。

随着市场与生产要素的扩张,摩托罗拉的本土化过程也沿着产业链飞速扩张。这好比摩托罗拉只是在中国播下了一颗种子,初始投资1~2亿美元后,完全依靠滚动发展迅速壮大。于是,摩托罗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1990年代中后期,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定位不再只是简单的加工厂了,开始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培养。从1995年起先后在华设立20个研发中心(1999年成立的北京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投资更是高达2亿美元),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最多的一个。1999年,摩托罗拉在华一次性增资18亿美元用于产品开发。与此同时,摩托罗拉(天津)公司也已经拥有8000名员工。2005年,摩托罗拉开始推行双心结构,即天津作为全球生产中心,北京作为全球研发中心。

2006年,摩托罗拉全球CEO詹德考察中国市场后说,中国市场和摩托罗拉其他地方都不同,这里已经具备一切要素,研发、销售、管理……这很好,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已经无限接近于一个本土化的中国企业,真正实现了在中国扎根的诺言。

海尔的三融原则

与摩托罗拉顺风顺水的本土化进程不同,海尔没有那么雄厚的实力,更无法从今球配置资源。海尔启动美国市场的资金,还是艰难的从银行贷来的2000万美元。

海尔进入美国市场时,则没有那么多鲜花相送,好脸相迎。当时,国内专家、学者一片质疑声:国内市场这么大,人工成本这么低,全世界的企业都跑到中国来设厂,海尔为什么要到人工成本最高的美国去办工业园区?

美国的舆论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认为海尔是将宝押在了违反常理的经营策略上。

张瑞敏对此早有认识。

后发企业原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比如品牌,技术,渠道等。而市场份额实际上是优势对比的结果,不具备优势,就必须要投资。因此,海尔战略性地进入美国市场,更看重的是长期优势的积累。

与摩托罗拉相比,海尔没有那么多先天的有利条件,也没有那么多全球化的运作经验和运作人才。因此,海尔的全球化征程,一开始就很明确:在发达国家的本土化过程中获得海尔最缺乏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

张瑞敏提出要”融资、融智、融市场”,这几乎是后起者海尔提升资源水平和竞争素质的必由之路。在美国设厂的同时,海尔迅速把设计中心或者信息站建立起来,以整合技术资源。

海尔一般都是通过出口来获得一定的市场基础与美誉度基础,在基础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真工的本地化。除了资本、管理与文化基因等海尔母体平台外,其他方面都可以本地化。在美国,也包括欧洲和印度等地,海

尔都是实行本地化设计、本地化销售、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管理。

点评:

摩托罗拉和海尔共同的特点,“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既能深谋远虑地考虑全球目标,又能系统和具体地推进,、

摩托罗拉和海尔都能从本地市场的条件出发,采取符合阶段和条件的本地化水平,而且,它们都具有彻底本地化的开放性。摩托罗拉中国起步时,更多由摩托罗拉从全球配置资源,逐步扩大中国本地的产业链,最终发展出独立的体系;海尔一开始并不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而是从本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获取技术与智力资源,实行本地化管理。

本土化推进步骤比较

摩托罗拉的中国攻略

摩扦罗拉的中国战略有四次重大的调整:

1.1987—1992年,试探性布局。

摩托罗拉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做调查与筹备工作,然后再进入实质性运作。

2.1992—2000年,生产中心时期。

1992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在天津成立,天津成为摩托罗拉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配套生产体系,其他的管理、营销弓研发职能也在逐步发展当中。1998年,摩托罗拉把北亚中心从香港迁到北京,使北京成为摩托罗拉在整个北亚地区的行政管理枢纽。

3.2001—2004年,摩托罗拉中国成为摩托罗拉全球业务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市场为摩托罗拉提供了巨额利润,占到全球收入的15%,成为摩托罗拉公司的“救命稻草”。

中国公司的地位也随之发生本质变化,从——个加工中心,转变力了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区域部门。按照规划,2006年,摩托罗拉在华年产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4.2004年以来,摩托罗拉中国成为摩托罗拉全球业务关键组成部分。

2004年1月1日,摩托罗拉CE0詹德正式拉开了摩托罗拉全球重组序幕,将原来的五大业务事业部整合成为四人部门。重组到位后,摩托罗拉以往完全由事业部负责业务的体制被打破了,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地位更加重要。

海尔的三步走

海尔的本土化战略是为其全球化战略服务的,其本上化进程分为二个步骤:第一步是“走出去”,进入国外的上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是“走进去”,走进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二步是”走上去”,也就是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按照张瑞敏的说法,海尔的全球化迄今只走了一步半。

海尔执意成为全球品牌全球企业,在地区层面就要彻底本地化。在美国,不遗余力地表达着海尔品牌的美国符号,体现美国人的作用,这一切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海尔是美国的。2002年,海尔从汇车集团手中买下原格林威治银行大楼,这座具有77年历史的大楼是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美国本土的“海尔生产中心”,使得海尔的产品取得了“HADE IN USA”字样。

为了适应美国,海尔美国团队基本上都是美国员工。无论是海尔的洛杉矶设计中心,还是纽约的海尔贸易公司,即或是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中心,其人力资源完全实行本土化战略。

美国海尔的经营管理,完全由一个在美国有家电管理经验的总经理麦克·杰米尔决定,海尔母公司只负责制定业务发展经营战略。麦克对海尔事业很认同,他认为海尔是一个充满朝气,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他有信心使美国海尔在最短的时间里占到海尔全球营业额的U3。为了开拓美国市场,他经常加班工作,特别是在美国人看来星期天工作是不可思议的,麦克却经常把工作带回家。通过麦克的言传身教,海尔的企业文化也影响到了其他美国海尔人。

点评:

对摩托罗拉来说,中国在其全球战略版图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对海尔来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只是其全球化战略中的一次大练兵。

“三位一体”法则的异同

有趣的是,摩托罗拉与海尔都有一个“三位一体”管理。两个“三位一体”,分别是各自本地化策略的核心。

摩托罗拉的“三位一体”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管理精髓在于“三位一体”:精诚公正、以人为本、跨文化管理中的本土化,这是摩托罗拉“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摩托罗拉鲜明的管理特色就源于此。

1.精诚与公正

摩托罗拉的企业伦理顾问用案例来说明企业家应该在确保产品安全品质卓越方面承担起道德义务,并常年用案例教育每一位员工。

2.人本主义:致力于全球文化战略的定位

摩托罗拉的人本管理和开放文化广受称赞。它制定了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吸收其他文化精华的价值观。

3.跨文化管理:本土化

摩托罗拉认为,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承担东道国的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它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摩托罗拉的本土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发本土化

摩托罗拉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对先进技术的渴求,因此它带入了技术。目前,摩托罗拉在华投资的8家合资企业、天津的生产基地和20家研发中心,均引进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一流产品,为在中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设在北京的研发基地,已经成为摩托罗拉全球的核心技术研发基地。早在1990年代末,他们就研发出多款全球重要机型,比如天拓A6188手机,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配套国产化

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后,积极发展本地供应商为其独资、合资企业和海外机构提供零部件和服务,从而推进配套产品国产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同当地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帮助这些供应商制定设备升级计划,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公司还为供应商提供技术帮助。第二,为重要的供应商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第三,促进当地供应商与国外一流厂家合作或合资。随着供应商队伍发展壮大,摩托罗拉在华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迅速提高。

人力资源本土化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公司管理层中有72%是中国人,本地经理人员比例近80%,在中国的员工已达到1.4万人,同时设立了170种面向中国本地的课程,每年为员工提供2.7万个培训项目。1993年7月,摩托罗拉公司投资数百万元设立了摩托罗拉大学,对新员工和在职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也为合资企业的中方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以及中国政府官员提供培训。

树立“中国社会好公民”形象

摩托罗拉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在全国建立了

38所希望小学,帮助了1万名失学儿童。摩托罗拉还向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捐款设立奖学金,累计捐款总额已达1100万元人民币。其他方面的例子还包括帮助中国政府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于中国入世,他们到美国国会演讲,游说议员们支持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邀请国会议员到中国公司访问,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

海尔的“三位一体”,指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海尔美国是海尔国际化的阶段性标志,是海尔的第一个“三位一体”的本地化公司。海尔美国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

本地化生产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占地700亩,年产50万台。2000年正式投产后,通过高质量和个,,生化设计逐渐打开了市场。避免关税、降低运费、本地的优惠税收、比国内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与人均生产率,这些都使得美国海尔的工厂有利可图。

本地化营销

海尔的营销向来有章法,国内很多竞争对手抱怨它善于“吹嘘”,在美国设立营销中心后,海尔更是不吝“吹嘘”,不但大气,而且多切中美国人“民族心理”的焦点。比如,初入美国时,海尔不惜花费巨资请来美国人心目具有特殊地位的篮球超人乔丹作为它的广告明星,还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小推车上贴满了/—告。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整整两年,海尔没有办法让沃尔玛的采购人员看一眼海尔的产品。为了杀入这个超级连锁巨头的卖场,海尔美国贸易部的总裁决定在沃尔玛总部的对面竖起一块海尔的广告牌,盼望沃尔玛高层在工作间隙,眺望窗外时能发现海尔。2006年,海尔与NBA全面合作,利用NBA这个美国“民族化”的运动,来博得美国人的认同和熟悉。

本地化设计

美国海尔最初打市场时,通过精心设计缝隙产品,如小冰箱、小酒柜、小洗碗机,突破了市场封锁和主流渠道的封闭,造成热销局面和细分市场上的垄断占有。张瑞敏认为,个性化的设计,使得海尔在市场上割开了口子,再通过营销工作,扩大口子,多撕口子,最终形成成片突破1事实上,美国海尔的产品线从单一的小冰箱、小冷柜,已经发展出了能同主流品牌竞争的庞大产品群。

点评:

摩托罗拉与海尔的本地化,起点差距很大。摩托罗拉起点很高基础很好,势如破竹;海尔则有一番艰苦的谋局。它们各自管理策略核心都是“三位一体”,但含义和范围不尽相同。摩托罗拉的“三位一体”实际A-.A摩托罗拉中国的核心管理思想与方法,而不简单是本地化的策略。而海尔的“三位一体”、则纯粹是狭丈的本地化策略的体现。

海尔和摩托罗拉在本土化过程中,许多做法是殊途同归的。但是,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进入中国市场时,摩托罗拉已有巨大优势,一开始就引导潮流,攻城略地。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

进入美国市场时,海尔还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必须“先谋势,后谋利”,即先:仕大和证明自己,再获得市场与利润。海尔在美国设厂,一方面是为日益高垒的贸易壁垒所迫,另外一个方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看,海尔也必须跳上世界竞技台,最终练就合格的全球化企业素质。

[编辑 周云成]

公关公司本土VS国际之比较 篇4

田行娟:国际公关公司于八十年代中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它们是随着其欧美客户来到中国市场的。根据当时这些欧美客户初进中国市场的具体需求, 国际公关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服务大多是公司开业、新闻发布会等执行类的项目。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 公关行业也不断拓展, 服务内容开始包括战略咨询。现在, 国际公关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为跨国企业和中资企业服务, 也参与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工作中。所以国际公关公司的服务内容越来越深入, 服务范围越来越宽, 上下左右延展特别大。由来自国际市场的专业人士与中国市场的专业人士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是国际公关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

张心宏:这也是国际公关公司的突出优势。因为国际公关公司本来就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和国际运作经验。国际公关公司跟随客户到中国来以后, 客户规模增长, 他自然还会用你。有时候这种优势是本土公关公司不可比的。另外, 90年代, 国际大客户如在汽车、航空航天、快销大品牌、能源等行业基本由国际公关公司垄断, 直到IT和互联网公司起来, 本土公司才有起色。公关公司的的突

当然本土公司也有很独特的东西, 最明显的, 在价格上比国际公司稍便宜一点, 这符合另一种类型客户的需求, 比如客户是二线国际公司或者合资公司, 他们没有那么多钱, 内容又比较简单, 他就可能找本土公司。

田行娟:这里有一个误区, 用价格定位国际公关公司和本土公关公司是错误的, 这对本土公关公司和国际公关公司都不公平, 不能说本土公司就便宜, 也不能说国际公司就贵, 我们应该思考, 不应该给别人留下这种印象。

张心宏:大概98年的时候我刚从欧洲回来不久, 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公关的未来在本土公关公司。我和欧洲的同事了解了西班牙、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公关公司的发展, 相信将来我们也会有这么一天。当时本土公关公司还没见几个真正有实力的。我想表达的是, 公关行业真正的繁荣光靠国际公关公司这股力量不够, 本土一定要有人懂这个东西。其实在1998、1999年已经看出, 国际公关公司中真正的业务操作都是本土的人, 公司老大可以是外方, 但实际上管理客户、制定战略、联络媒体、处理政府关系的, 核心都是本土人员。我相信这些人迟早有一天会从国际公司走出来, 会发展起来。

毛宇辉:在蓝色光标创立初期, 我们发挥了本土公司的自身优势:一是强调执行、以结果为导向;二是较低的成条道路是行之有效的。

在近十年间, 跨国公关公司和本土公关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乃至资本上的结合越来越多, 人才也相互流动, 加之大家经常共同服务于一些客户, 所以, “跨国企业本土化”和“本土企业国际化”成为了趋势。应该说, 在一些基本的公关运作方法上, 两者越来越趋同了。现在的差别主要在于一些深层次的公司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上, 这些模式和理念对公关运作方法的使用上产生影响。

本土VS国际之“人才培养”

田行娟:国际公关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投入是持续性的, 是当做一个战略来看待, 这也需要很多年的积累, 到了一定层次了, 才有这种可能性, 无论是从人才能力的多元化上, 还是从不同地域的人才交流方面。爱德曼有一个全球人才交流项目, 英文叫做Fellow Prog ra m, 每年都有一些同事有机会到其它市场工作一年到一年半, 增加经验、拓宽视野。最近, 一位加拿大的高级经理过来到中国公共事务部工作一年, 而我们中国一个同事到了芝加哥的数字、社交媒体团队工作一年。这对未来的人才培养, 对更好地为客户客户服务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 国际公关公司为中国公关行业的人才培养做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一些主要公关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和在本土公关公司的一些高管, 都是国际公关公司培养出来的。

张心宏:至少在那个池子里游过泳。就好像中国现在管金融证卷的一大批人, 很多是跟世界银行跟华尔街有过关联的。再像当年中国出色的将领, 大都是出自黄埔。抗日名将孙立人早年留学美国, 在弗吉尼军校学军事, 抗战期间他凭借在美所学, 加上很好的英语水平, 以及先进的军事指挥知识, 率领远征军与美军联合作战, 重创日寇。

李蕾:台湾的公关业比大陆要早一些, 我们是跟着客户来到大陆。跟着客户来要先懂客户, 不但要懂得客户, 还要帮他落地执行, 所以团队人员的能力是很全面的。有人说国际公关公司的人基本上是在家能打扫厕所, 出外能见总统, 要身怀“十八般武艺”。也就是说, 国际公司比较关注这个人能全方位提供服务。但很多国内公关公司实行的是流程化管理, 负责媒体的是一块, 负责客户的是一块, 像一条生产线, 这种模式的效率非常快。所以, 因为服务内容不同, 导致模式不同, 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区别。

万博宣伟很注重人才培养, 他们必须通过一定标准的学习和考核才能获得提升, 达到某个高度的人我们会送他到世界各地学习, 这些人一定是精英的人。这是国际公关公司的一个优势, 因为他们盘子大, 遍布世界各地, 所以有条件送员工出去, 这对年轻人来讲很有吸引力。另外, 因为我们是一个大的集团, 有很多不同业务的姐妹公司, 所以当我们的人才培养到了某一个程度时, 他可以跟我说, 我对公关已经到了顶, 我对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 如果公司愿意把个人留下来, 就可以放到另外一个公司再培养。这样一来, 我们人才培养就多元化一点, 员工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业务内容。再就是国际化, 我们的同事每两个星期就来中国一次, 他有新的理论、操作模式就跟我们讲, 我们再把它落地化, 这一点也很吸引人才。

杨为民:国际公关公司因为发展时间比本土公司长, 进入中国的时候业务都已经成熟, 所以他们更偏向咨询业, 培养咨询师, 从细节到宏观他都知道, 很专。这种人才培养需要很长时间。本土公关公司在发展的初期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初级, 所以他们没有那么长时间培养一个人, 都希望进来的人可以很快上手。同时, 本土公关公司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做的业务都尝试, 这样反而给人才锻炼的范围比较广泛, 但不一定很专。我们做市场的人一直干四件事, 品牌、传播、活动、营销, 由于有了新媒体之后, 四件东西融在一起了。海天网联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 我们有一个“海天大学”, 每周都会请业内专家或者公司内高级顾问为大家上课, 已经坚持了很久, 收效不错。能否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 也体现出一个公关公司对专业的态度。

本土VS国际之“经营模式”

杨为民:由于本土公司没有资本的积累, 本土这二十年的发展, 在早期阶段, 更多的公关公司是把公关当生意来看。国际公司是首先绑定几个客户, 为他提供专项服务。他来到中国的时候, 本身的业务已经成熟, 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已经确定, 所以他们重点考虑的不是生意, 先把客户服务好, 生意自然就好。而我们本土公司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因此一方面要把公共关系当成生意, 考虑用什么方式实现规模最大化, 另一方面又要服务好客户, 本土公关公司相对于国际公关公司就需要付出更多一些。

我们行业内有两个较大的本土公司, 但他们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都很具有代表性。一个是把资源分配到各个项目里, 一个是有专门的资源管理部门, 所有的资源都统一在这一个部门管理。但国际公关公司不会这样, 他们每个人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定, 他是个全才, 包括有自己的客户资源, 他们把资源当作提升服务的必备要素, 而且在这个前提下, 更多地去提供核心的咨询服务。

张心宏:出现这样的差别, 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一定是最原始的驱动力。我认为公共关系/公众事务的市场非常大, 现在已开发出来的的大概最多30%, 甚至还不到。现在本土公关公司做的东西可能已经超出了传统公共关系服务的内容。如果说像博雅, 爱德曼和伟达做的业务是纯种马, 很多本土公关公司所作的不是追逐那些纯种神马, 而是中国市场特色的大骡子;要知道大骡子的野性、爆发力、持久力很可能远远超过马。遗传基因因市场和客户的要求改变了, 或者说已经异化了, 但是正面的异化, 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的异化。

我所在的信诺传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信诺传播的主营业务是活动传播。在传统的公关公司里, 活动传播是次要的业务, 常常被列为“第三方杂费”类。但现在不同了, 信诺传播常常是一个大的市场活动的leading agency (起领导作用的代理公司) 。其他支持公司, 如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要按它的方向走, 按它的创意来。这就是可喜的变化, 绝对是创新。

李蕾:你只要我动手跟脚, 还是要我的脑袋?有的客户只跟我要的创意, 我就只卖创意。像田行娟总讲的, 这个市场够大, 不同的需求找不同的公司。现在市场结构在变化, 客户需求也在变化, 国际公关公司和本土公司也可能会变化。所以最重要的是服务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各找特色来自我定位。

王妩蓉:从博然思维的经验来说, 我越来越感觉国际公关更多地向上游的咨询业务靠拢, 而不是单纯的新闻稿撰写和媒体联系。我们经常都是给客户就各事项提供咨询建议书, 为他们做关乎业务战略发展的核心传播。另外, 从博然思维的组织结构来看, 我们公司高层的人多过基层, 是倒金字塔结构, 而且我们跟客户接触及服务也更多地从高层开始, 提供更多价值含量的咨询建议, 而不是简单的执行工作, 所以我认为国际公关提供的服务在“质”上有所提升。

毛宇辉:蓝色光标一直很重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向下扎根, 建立自己广泛的资源和坚实的网络;二是向上延伸, 我们服务着超过30个世界500强客户,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最近我们正在帮助一些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和一些海外的公关公司合作,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 我们和他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在合作模式上, 国内的客户习惯于先有详细计划、才能确定预算和合同, 但海外的公关公司则需要先确认预算和合作, 然后才开始跟你一起去详细做计划, 因为计划是咨询服务, 是要收费的;二是在结果预期上, 国内的客户往往希望有确定的结果, 但海外公关公司一般不承诺结果。这两点不同给我们很大的挑战, 但也正是我们增加的价值所在。

本土VS国际之“发展前景”

李蕾:目前有一个很有趣的趋势变化, 就是跨国企业找本土公司操作灵活性, 中国本土企业找4A公司做, 因为在中国国内, 中国企业不需要我们这种国际性公司, 可他一旦走出国门的时候就必须找我们。

不管本土和国际, 最重要的是这个市场有各种不同的需求, 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公关公司。现在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 导致需要各种创意人才、执行人才, 机会也非常好。所以本土公司和国际公司一样好, 一样会发展。像我和田行娟总根本不会碰到面, 各找各的客户, 这个环境非常好。

王妩蓉:我对国际公关公司有一种危机感,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认同。未来是本土公关公司的时代, 国际公关公司只能重新寻找定位。本土公关公司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的地方。我跟某个本土公司合作很多年, 他们的人才也在成长, 也有国际化水平非常高的, 而且即使做一些很基础的东西, 也很给力, 同时他们也符合中国客户需要。所以, 越来越多的本土公司会做的越来越好, 这会慢慢挤占国际公关公司的市场。

但同时我认为, 国际公关公司如果能抓住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块, 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可能会有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期。为什么同时有一种危机感?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潮流中, 大多数的央企和国企可能比较轻视公关, 真正把公关上升到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家很少。国际公关公司如果在国内业务这块转型到做核心业务, 并拿住优势, 在“走出去”的客户市场中拿住一定的客源和份额, 国际公关公司会有很好的发展。不然他们在中国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田行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亲身体会和据我对其它国际公关公司的了解是, 这些年来, 国际公关公司除了个别公司个别时期有个别问题, 普遍在高速成长。另一方面, 大部分国际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时间不比本土公司短, 爱德曼是92年进中国市场的, 应该可以说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落地开花了。

我不是说国际公司不该有危机感, 我是说本土公关公司和国际公关公司都应该有危机感, 但是, 都在同一个市场中, 每个公司还要定位自己, 不要去做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 国际公关公司有自己的优势。

谈到PR被轻视的问题, 我跟中资合作的时候, 尤其是企业并购的项目中, 我认为是需要我们自己发挥能动性的。一开始公关团队可能不被重视, 但假如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和服务, 人们发现公关不比其他的团队次要。我去年做一个项目的时候, 开始大家都觉得公关就是写稿子, 慢慢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之后, 我们变成了最重要的一支队伍, 因为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我们的手出去, 而且外面的信息也是由我们与客户和其它团队分享的, 我们还要就一步传播工作提出意见。

杨为民:我认为, 本土公关公司在与时俱进方面更快一点, 未来面临的机会也更大一些。另外, 目前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 政府越来越愿意扶持本土的企业做大。因为国际公司赚到钱最终是要拿走的, 在同样的竞争实力下, 政府更愿意扶持本土企业以及本土公关公司。

毛宇辉:近年来, 本土企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本土企业有太多的优势, 只要大家把门道摸着了, 找到了自己的路, 发展就很快。同样的趋势发生在中国的其他很多行业, 以及在其他国家的公关行业。据我了解,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也都是本土公司领头。

但是, 本土公司也主要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范, 要遵守行业的基本规则和操守;二是人才, 系统化地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这两项是公司、乃至行业长远发展的保障。

公关到底做什么?

杨为民:我认为, 公关解决的是战略问题, 关注的策略和方法, 公关人出来战略和策略, 应该重点关心两件事, 一个是内容, 一个是渠道。所谓内容, 要创意内容, 根据不同的内容讲故事, 渠道是围绕你所拥有的资源讲故事。从商业模式来讲, 任何企业都是在卖一个产品, 生产一个产品卖一个产品, 我们公关公司在卖什么东西?第一是内容, 内容可能是一个故事, 可能是一个产品信息, 可能是企业信息, 这个内容根据不同的人, 不同的信息相关方, 要编不同的故事。拥有了不同的资源, 就拥有了不同的传播渠道。公关人要学会针对不同的传播环境和需求, 为客户配备不同的资源和渠道。

田行娟:你是在讲手段, 我们不能忽视目的。为什么我们这个行业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因为我们老说我们写新闻稿、发新闻稿, 没有说做了这些是为了什么目的, 给客户的业务发展提供了什么价值。

杨为民:也可以说, 公关解决的是战略问题, 用的是策略方法, 干的是两件事——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 结果就一个——改变认知。

张心宏:公关是道, 营销是术。

李蕾:我们现在看过去三年的情况, 因为社交网络的出现, 企业广告的预算很多都转到公关传播上了。公关有别于广告, 因为公关是双向或多向的传播, 而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传播。公关特别的地方在于, 他是以说故事的核心方式来吸引观众, 并鼓励观众参与, 扩大信息的传播。因为相对低调, 所以更让人接受, 影响的层面反而更广大。

王妩蓉:公关与营销、广告是分不开的。广告的价位永远决定他在内部分到的盘子, 营销的作用也是无法被公关替代的。

张心宏:现在有一种趋势, 把公关靠文化创意产业上, 这点大家怎么看?

杨为民:有些本土公司仍在坚守, 也有一些本土公司正在随市场而变, 有些公司往创意走, 有的往营销走。营销传播公司的机会是从营销入手。现在大部分企业库存量非常大, 他考虑的是卖东西不是做品牌, 这时候公关去了, 他问公关能帮我卖东西, 肯定说能卖?因为我做双向的沟通, 每个潜在的消费者我都是可以沟通的。怎么沟通?通过新媒体沟通。新媒体怎么沟通?通过制造事件进行沟通。

张心宏:这些都是现在面临的问题, 可以理解成挑战, 也可以理解成机会。

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之路 篇5

【摘 要】本文以云南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为核心,分别介绍了云南艺术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含义以及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条件,深入分析了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 本土化 云南

一、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新鲜事物,感受着多元化带来的愉悦。但是,在这些新鲜事物中,有进步的、先进的,也有退步的、落后的,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这种现象在文化方面尤为显著,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学校,当代的学生在接触文化艺术时,往往是欧美元素占主导,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轻视现象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的一种缺失,这样下去,我们珍贵的本土文化艺术最终将无法得到传承。由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发展本土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对传统艺术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何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

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教育本土化就是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地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从某一国家或地区来看,就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时候,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本国或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本文中的艺术教育本土化是针对云南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云南省自身多民族优势为基础,突出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将其与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相结合,使艺术教育中外来元素与本土元素相均衡,使现有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云南艺术教育的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针对人们的艺术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旨在增强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认知力和表达艺术的能力,提高人们在艺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根据艺术教育的不同组织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学校艺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由于民间艺术教育随意性强、组织性差,并且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众的艺术教育活动,例如拜师学艺等,所以即使这种艺术教育起源非常早但我们并不主推此类民间教育活动。

公共艺术教育也可以被称作社会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比较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它包含了艺术品展览会、艺术品博物馆、画廊、音乐会、剧院等公共艺术机构。云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有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省文化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话剧院等,这些机构承担着社会艺术教育的责任,有义务提升云南省人民艺术水平。

学校教育使艺术教育展开的主要途径创造了一些条件。如今,各地的艺术学校数不胜数,云南省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开办艺术学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为创办艺术教育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云南省的一些民间艺术也被搬上课堂或进入了展厅,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传承下去。云南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落户,对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教育中,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在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引进民族民间文化,通过专业化和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做了一些尝试,云南省的15所实验中小学已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生源。尽管如此,但当前大部分学校还是缺乏云南民族艺术的教育,尤其是设计类专业还存在着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偏重技能性培训等问题。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来开展。

三、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说要以本土文化艺术文中心进行艺术教育,我们进行本土化发展是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被外来事物所侵蚀与覆盖,本土化的目的是增加艺术人才对本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实现本土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艺术教育观需要转变

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要与理论培训相平衡,不能偏重其中一,而当前我们所持的艺术教育规则比较偏重技能训练,对理论方面的培训比较单薄,所以现有的艺术教育观需要改变。要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高修养的艺术人才。今后的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艺术技巧的教授,而是以塑造高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受教者能够具备欣赏艺术、评价艺术的能力。并且,优良的艺术教育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学习对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艺术工作者,单有表现艺术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继承、创新的能力。所以说,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对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本土化艺术教育需要雄厚的师资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支拥有民族学背景,同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力量,首先能够保证本土化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并且能将艺术教育建立在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将艺术与其他多学科的理论培训相结合,达到多角度、多元化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在具体做法上,要针对本土化艺术教育,制定明确的师资标准,举办教师培训项目,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此外,还需要建立机制不同、形式各样的传承队伍,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专门人才。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编撰云南本土艺术教材。

第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

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文化遗产,对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承借鉴作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要着手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把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民间采风的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云南本土文化,并在教学中开展应用。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云南本省,这些学生的家乡就蕴含着大量的民族艺术资源,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等学生回乡的机会,采集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是对云南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一种整合,虽然不一定全面,但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云南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及文化产品的转化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是培育现代人才的摇篮,地方产业或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两者有效融合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企业成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云南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应该与当地相关文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当地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出、产品设计研发等,把在学校所习得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市场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完成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过渡。与此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人才,将教育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于云南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艺术教学中,使得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学,推动云南省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角度,还是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抑或是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化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并且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的建设、教学的开展、社会服务与教学充分结合等,可以看到本土化的艺术教育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黄大广. 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化思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4):46-48.

[2]吴卫民. 互利双赢: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艺术的繁荣[J]. 艺术教育,2010(08):22-24.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6

反观我国的现象, 大众基本不知道本土偶像组合的存在, 能想起来的也是上个世纪的小虎队。其实20 年间内地出现了很多偶像组合, 但是强大的KPOP和JPOP组合将内地本身就微弱的歌谣界冲击得支离破碎。羽泉曾经说过:“冬天已经到了, 难道春天还会远吗?不过对于内地来说, 春天真的隔得有点远。”内地唱片公司二十年间相继推出了至上励合, HIT-5 等等, 均没成气候。近年来, 本土偶像组合的培养逐步变得明朗化, 尤其是TFboys的异军突起, 种种噱头傍身的SNH48, 这才让观众看到了内地偶像组合的曙光。

一、艺人的商品化培养

初期的SM公司也没有完全成熟的体制, 在H.O.T组建时, 公司代理走遍全国的高中, 搜索有特色和不同才华的人才, 从而吸收了成员, 老板李秀满亲自去美国挑选了安胜浩。 (这也成为了SM公司选人的一大特点, 每个组合中几乎都有“海外派”, 方便开拓海外市场) 。直到公司第二个男团Shin Hwa (神话) 组建时, 选人机制才正式运用, [1]“S.M. 青少年Best选拔大会”为进入公司最正规的渠道, 下设几大部门:挑选新人的选秀部;训练新人的培训部;把握市场走向、体现歌手风格的唱片生产部;进行录音和后期制作的唱片制作部;进行宣传销售的市场营销部;进行推广的宣传部;发掘艺人潜在价值、企划广告演唱会的代理部。

最为残酷的是在SM公司做练习生, H.O.T, 神话等世代偶像由此落下一身伤病, 东方神起的训练过程更是地狱式的, 每天12 小时学舞蹈与唱歌, 除了这些之外还要训练语言、艺能感、应对媒体提问的能力等, 以便更好地走向世界。

反观本土, 风生水起的TFboys所属的时代俊峰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 运行模式上完全模仿日本的杰尼斯, 但无奈资本短缺。所以对于练习生没有严密的筛选和竞争, 只是不断招募学生, 不合适的就及时让他们退出, 没有严格的筛选比例。TFBoys仅仅在课余时间接受训练, 录最简单的视频, 发到视频网站去试水。

TFBoys出道时更像是一种天然的状态, 没有特别雕琢的痕迹, 他们从网络视频节目到上电视, 没有精心设计过举手投足, 也没有精美的造型和服装。经纪方解释:他们不是韩国那种一出道就很完美的偶像, 而是慢慢地进步, 粉丝会有跟他们一起成长的感觉。

二、组合出击, 几人几色

粉丝中会有一种叫做“唯饭”的群体, 即指一个组合里只喜欢一个人, 组合的解散和我无关。组合能够满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需求, 确保公司投资不全部沉没, 成军后公司根据组合中的人气确定出下一步重点推出的对象, 队员间的资源和名气出现不平均, 毒唯越来越多, 会导致整个集体的分崩离析。所以韩国偶像组合一直有“五年必散”的魔咒, 也只有神话组合真正做到出道18 年未更换过成员并一直活动。艺人的个人特色和魅力不仅在于他的相貌和身材, 更要善于在舞台上, 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来吸引注意力。

本土女团SNH48 是日本AKB48 的海外分队, 首先团体特色就不明显, 虽说SII, NII, HII三个队伍的官方说法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事实上, 风格十分单一, 装扮上多为日系清新风, 曲风甜美。[2]而且照搬日本的剧场模式, 采用上海的剧场为基地的线下运作也是其最大的弊病。

此外偶像自身的个人魅力不突出, 观众对于SNH48长期处于“脸盲”状态。但是其中成员鞠婧祎以“日本人评出的中国4000 年第一美女”的标签而走红, 李艺彤以微博段子手, 擅于自黑而被人关注, 形成个人魅力。

三、环境及市场分析

(一) 电视台

中国内地电视台的节目里面, 几乎没有几个电视台有像KBS《 音乐银行 》, MBC MUSIC《SHOW CHAMPION》, SBS《人气歌谣》等音乐节目那样每周一次让正在活动期的艺人打歌。娱乐节目同样是艺人生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 也只有湖南卫视做到了娱乐立台。不仅如此, 韩国多家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种类繁多, 大热的组合还会出团综。对比之下, 中国内地艺人的电视曝光率大大降低。然而, “明星”这个东西, 一两个月没有在大众面前绽放光芒的话, 那他就有可能永远都失去光芒了。

(二) 娱乐公司

SM等韩国娱乐公司在前期在艺人身上投资巨大, 而且资金链足够完善, 几乎是一代养一代 (比如H.O.T赚的钱拿去培养东方神起) 。没有多余资金的内地娱乐公司不会在前期投资上下大功夫, TFBoys的MV和视频节目都非常简单, 甚至音乐行业人士认为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他们录制谈话节目的录影棚只有沙发、茶几和墙纸, MV的画面则通常是深度柔光, 发型化妆几乎为零, 有时候男孩们眼睛的眼线都不对称。甚至在宣传方面, 早期走的也是couple捆绑路线, 让两个男孩在网络短剧中满足一大批腐女的口味, 从而形成话题。粉丝自发营销同时成为本土偶像生存的必备砝码。TFboys是初出茅庐的时代俊峰在娱乐圈的首次试水, 在包装和推广上必定存在经验不足的地方。为了让偶像有更好地发展, TFboys的粉丝自发承担起造势营销活动, 俨然成为半个经纪人, 这一举动和形式让业内人士颇感震惊。粉丝成立各种俱乐部, 站子为他们应援, 送上花篮, 食品等。

(三) 消费者定位研究

目标消费者是指企业在制定产品销售策略时, 所选定的消费群体构成。市场定位是指为使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相对于竞争产品而言占据清晰、特别和理想的位置而进行的安排。SM公司在推出每一位新人之前, 都会制定详细的计划, 比如对于宝儿的出道, 公司是打算让她进军海外市场, 先是在韩国本土市场站住脚, 随后大举进攻日本市场, 目前看来也取得了骄人成绩, 接下来宝儿将要攻入中国市场, 可以从她开始出中文歌看出。而东方神起, 少女时代等面向国际出击的组合, 几乎每首热门单曲都会有中文, 韩文, 日文, 英文四种版本。

而本土的偶像组合的定位就没有那么明确了, SNH48 本想靠广大宅男群体走红, 但宅男在应援和推动发展力上显然不是个好的对象, 地域限制和“剧场模式”不利于少女偶像的发展。TFboys赢在女性粉丝上, 但是定位过于单一, 后期想要突破转型是个大难题。

综上所述, 内地的造星之路虽有起色, 却仍旧路途遥远。不是一味地模仿, 而是根据本土文化环境造星, 提高艺人曝光率, 最重要的是艺人自身修养和实力的打造。近年来随着选秀类节目的火爆, 中国偶像文化进入“草根偶像”时代。通过各大选秀节目, “选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消费者心目中变得模糊, 全民“造星”运动使得内地的偶像走下神坛。平民偶像的诞生, 意味着由消费者主动选择、制造偶像及消费相关文化产品的时代已经到来。但由此学生群体产生趁早成名的念头, 想要靠炒作走红的心理严重, 导致实力及内涵的缺失。比如sunshine组合, 就算能掀起一时的话题热度, 也是走不长远的。

参考文献

[1]刘艾琳.偶像工厂S·M公司——造星策略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7

我国的快餐行业起步比较晚, 标志着世界上餐饮特许经营的开始是于1952年第一家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被授权经营的肯德基餐厅在美国盐湖城的建立。时隔35年随着肯德基进驻中国的开始, 特许经营的理念也开始同美国快餐文化一起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同时也揭开了我国现代快餐业的发展里程。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快餐业以20%的年递增率迅速增长, 行业利润率在15%-25%之间, 快餐业成为支持餐饮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式快餐业自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对减缓, 但是, 这并非说明中式快餐的发展进入低谷。一些前几年发展较快的企业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 其管理体系、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都将面临调整和升级。其建立的特许经营店也面临升级和淘汰, 部分加盟店面临特许经营合同和铺面租约到期, 特许经营店总数不仅增长缓慢, 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 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将再次提速。

肯德基早在1999年就在我国实行特许经营连锁模式, 且在2003年业已发展了40多家特许加盟店。麦当劳2003年也开始在我国实行特许经营连锁, 2005年在我国大陆建立了100家加盟店。百胜集团2006年在我国市场上保持了20%的开店增长率, 其中肯德基开始进入三线以下城市, 其店铺总数超过1200家。德克士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2006年加盟店总数达到437家, 年增长35.9%。

近几年来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快餐行业发展迅猛, 仅在南京就有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快餐连锁的代表“回味”鸭血粉丝汤;南京老字号餐饮连锁“刘长兴”;占据南京餐饮连锁不少份额的“大娘水饺”;另外“蓝与白”也在不断扩张, “永和大王”加紧部署, “喜年来”、“粗茶淡饭”等也落地生根, 更不用提早已占据大量江山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外国的西式快餐, 它们见缝插针, 遍布于全市的各个角落。

二、中西式快餐特许连锁经营比较分析

1、企业经营理念分析

经营理念是任何连锁企业文化的源头。肯德基在中国的20多年来, 一直坚持“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策略, 推行“营养均衡、健康生活”的食品健康政策, 积极打造“美味安全、高质快捷;营养均衡、健康生活;立足中国、创新无限”的“新快餐”。肯德基在中国的远景目标:“要把中国肯德基经营成为中国餐饮业第一品牌, 甚至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餐饮业品牌”;“回味”鸭血粉丝汤是南京本土最具特色的快餐类品牌之一。碧油的香菜、红通的辣油、滑嫩的鸭血、劲道的粉丝……一碗普通白瓷碗里盛装的除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还有南京老百姓十年如一日的对“回味”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不舍追求。它提出“生活滋味, 用心‘回味’”的口号, 但却没有具体的远景目标。

肯德基拥有国际化经营思路, 国际化运营战略等国际化的视野, 是潮流的象征, 是世界知名的西式快餐品牌;“回味”鸭血粉丝汤仍然处于立足本地市场冷静完善品牌的发展阶段, 缺乏国际视角来确定文化理念、区域布局等市场战略。肯德基在经营定位上比“回味”鸭血粉丝汤思路稍显清晰, 提出营养均衡, 倡导健康生活, 把食品的美味安全、高质快捷及营养健康融入品牌, 让顾客发自内心树立积极健康理念来激发其对肯德基品牌的追求欲望;“回味”鸭血粉丝汤仅仅通过特色小吃的产品种类来突出经营重点, 缺乏突出传统饮食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人饮食观念的相互融合性;肯德基致力营造一种全家一起用餐以及朋友聚会的欢乐气氛, 并强调这种美国文化的附加价值, 自始至终注重传播国外文化让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消费优越感和新奇感;相比之下, “回味”鸭血粉丝汤过于重视产品本身却大大忽略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影响力。

2、单店赢利模式分析

所有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特许连锁经营也不例外。一个单店赢利模式的构建, 包括顾客定位、商品与服务组合、选址模型及运营策略四个关键要素。

肯德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目标消费者。推广的重点是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新鲜事物的青年或青少年, 一切食品、服务和环境都是有针对性地设计的。这是因为青年人比较喜欢西式快餐轻快的就餐气氛, 并希望以此影响其他年龄层家庭成员的光临;而“回味”鸭血粉丝汤无论从产品种类还是菜品口味上来讲主要迎合25岁至60岁之间本土南京人的消费群体, 这部分消费者尊重传统饮食, 而且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肯德基的市场优势为其鸡类食品的独特口味, 定位在“世界著名烹鸡专家”, “烹鸡美味, 尽在肯德基”, 这也是肯德基与麦当劳定位上的最大的差别。其六十年烹鸡经验烹制出的炸鸡系列产品, 原味鸡、香辣鸡翅、香脆鸡腿汉堡、无骨鸡柳等, 外层金黄香脆, 内层嫩滑多汁并以其独特鲜香口味广为顾客称许。肯德基在各种广告宣传里也不断强化其“烹鸡专家”这一卖点;“回味”鸭血粉丝汤则针对喜爱食鸭的金陵人, 围绕鸭子来做文章。但其主打产品中仅有鸭血粉丝汤和鸭血小馄饨两种与鸭沾边, 虽然与肯德基形成错位经营, 但还是稍嫌冲淡了一点点自己的主题。

在服务方面, 肯德基在重点消费者——儿童顾客身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店内专门辟有儿童就餐区, 作为儿童庆祝生日的区域, 布置了迎合儿童喜好的多彩装饰, 节假日还备有玩具作为礼品, 一方面希望培养小孩子从小吃快餐的习惯, 另一方面也希望透过小孩子的带动, 能吸引整个家庭成员都到店中接受温馨的服务;“回味”鸭血粉丝汤在为目标顾客群服务方面则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

肯德基店面多开设在南京的CBD和交通便利且繁华的街道以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 节假日则转向那些较注重清洁、卫生、放心的用餐环境的外出休闲购物或者旅游的潜在客流量, 因此一些门店由于处于市区黄金地段, 人流量极大而改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来满足顾客需要;“回味”鸭血粉丝汤的顾客源较集中于其周边的居民和学生, 大众化经营以“价格取胜”策略的集中体现出来, 虽然新街口、湖南路上也能看到它的倩影, 但更多还是位于交通便利的居民小区或学校附近。

3、品牌管理

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上, 肯德基无疑有着强势的品牌识别, 积极利用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公关宣传活动, 向社会传达其正面积极地形象, 不断扩大品牌影响, 提高品牌声誉, 无论遇到何种危机, 也能巧妙利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品牌帝国与公众沟通, 向其传递信心。1999年根据全球著名的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16677份问卷调查显示,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西式快餐肯德基, 因其独有的美食和品质, 被中国消费者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品牌并名列榜首。2004年1月16日, 肯德基借大陆第1000家店开业之际发布了《中国肯德基健康食品政策白皮书》, 以期逐渐消除国人对西式洋快餐的不良印象;2004年2月的“禽流感”, 让以经营炸鸡和鸡肉汉堡为主的肯德基突遇寒冬。值此非常时刻, 肯德基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向社会承诺“食用肯德基的鸡肉是绝对安全的”。采取一系列完善的应急计划, 供应商、库存、运输、烹制层层把关, 以消除疫情影响;而以经营鸭血和鸭肉为主的“回味”鸭血粉丝汤相比而言的公关推广范围较窄, 渠道单一, 频率也较低。“回味”对门店要求尽管也是格局统一, 但店堂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各门店参差不齐, 基本上都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 “回味”在扩张战略上采用特许加盟方式来扩大版图, 但如果不注意不断地提高品牌声誉,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逐渐失去已有的市场。

三、南京本土特色中式快餐特许经营连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虽然南京本土特色中式快餐可以向我国曾有过如马兰拉面等这样的特许经营成功的知名品牌学习, 但是与一些知名的西式快餐品牌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结合上述对比差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向南京本土特色中式快餐特许连锁企业提出对策, 籍以完善处在南京地区市场环境下的餐饮特许连锁体系:

1、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对于特许经营是极为重要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 特许经营的本质之一就是特许了一种企业文化。特许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核心, 有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否则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本土特色快餐品牌特别是那些有多年经营历史的传统老字号, 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 其经营视野也应该更加开阔,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整体形象, 不断总结、完善和积累, 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的具有响亮号召力的品牌。特许快餐连锁企业应抓住本土传统餐饮文化的特点, 巩固特色产品优势, 在拓展开店时必须关注地域差异, 结合异地特色细分市场的目标消费群, 在必要的情况下做出微调, 或开发出新产品。如“回味”鸭血粉丝汤可以在川渝地区用汤里加入更多辣椒的做法来吸引消费者。

2、构建更好的单店赢利模式

单店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位置, 因此选址极大地影响盈利的实现。餐饮业受偏爱喜好、个人口味、价格承受力等因素影响, 一般只能满足部分消费者要求, 所以从营销角度需要餐饮企业了解哪些客户对自己最有价值, 从而根据市场定位来确定加盟商的选址市场, 与企业的细分市场相一致,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区域性特色的营销战略, 以求最大收益。

在单店关键经营策略方面, 传统的提高顾客进店数的策略可能会运用得比较多, 譬如有的通过会员制模式, 有的通过将店面橱窗设计得很吸引人, 有的通过有竞争力的促销活动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挖掘新型营销手段来发展餐饮电子商务, 特许连锁店面的网状分布, 为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契机。比如由总部统一接受预定、附近门店建成类似物流点分送预定产品, 使得从电话、网络等不同的新型营销渠道共同争取目标消费者, 提高顾客成交率的策略, 扩大市场份额。

3、树立良好的品牌营销观念

特许连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不同区域差异, 不同消费习惯等特征成功地定位服务于本土目标市场, 才能打造一流的中式快餐特许连锁品牌。

企业识别系统一致, 紧抓金陵文化元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好比是一件外衣, 特许连锁企业各个门店统一“服装”,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种容貌的整齐划一, 给人踏实、放心的感觉, 再加上传统餐饮企业的优势, 很快会出现极好的“口碑”效应。另外本土餐饮连锁企业还应该在注意在CI方面的与时俱进, 偶尔也兼容并蓄一些时尚潮流,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强调传播推广意识, 运用公关宣传手段。公关宣传的根本目的是树立与发展自身良好形象和信誉, 以取得公众接受, 吸引顾客, 这就要求本土特色餐饮连锁企业在传播推广方面可以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一批知名西式快餐连锁品牌为榜样, 加大推广宣传投入, 适当利用传媒将企业的理念、产品等信息进行传播。

摘要:特许连锁是一种现代经营方式, 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鉴于全国快餐市场几乎都处在被西式快餐品牌所充斥的市场环境中, 本文选取代表南京本土特色的中式快餐品牌——“回味”鸭血粉丝汤和西式快餐在我国最大的赢家——肯德基进行经营理念、营运管理、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挖掘出南京本土特色餐饮企业亟待努力的方面并给出对策建议, 以期其能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不断争夺市场份额, 进行规模扩张, 获得更高的品牌价值。

关键词:特许连锁,快餐,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维华, 陆颖蕊.特许经营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朱明侠.餐饮业特许连锁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耿丽萍.对中餐企业连锁经营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1:23-24.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外包审计,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审计成本

一、引言

上市公司为满足多方需求,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作为委托方, 其目标是花最少的审计费用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直以来, 社会各界对国际“四大”倍加推崇, 然而, 2001年安达信破产, 2004年德勤深陷“科龙门”, 2007年毕马威因在新华工程中出具不实审计报告遭到起诉, 2010年, 安永遭到美国证监会指控, 2012年, 普华永道被处以140万英镑的创纪录罚单, 2013年PCAOB公开批评普华永道审计质量控制不严。这些事实使“四大”的神话不攻自破。

关于上市公司外包审计业务水平的研究不计其数, 但多聚焦于整个审计市场, 而具体到本土所与国际“四大”具体的对比研究相对少见。一直以来, 国外学者多数认为国际“四大”的审计水平高于非四大。然而, 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两者的差距并不像国际市场上那么显著。

本土所通过合并、转制、海外扩张等各种有效途径, 从各方面增强自身实力, 其竞争力早已不容小觑。现如今, 公司聘请“四大”来审计财务报表, 通过购买审计意见向社会各界传递一种财务健康的信号,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的事件并不少见。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角度, 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着眼于审计质量、审计成本两个参考因素, 对本土所与国际“四大”的审计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四大”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 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四大”审计质量显著高于非四大。Becker (1998) 的研究指出, 不同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有差异, 且这种差异体现在可操纵应计项目中, 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明显低于其他上市公司。原红旗和李海建 (2003) 将审计意见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逻辑回归, 结果是事务所类型不影响审计质量。吴水澎和李奇凤 (2006) 以200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并考虑了自选择问题, 研究发现国际“四大”高于国内十大, 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但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四大”审计质量并非高于非四大。郭照蕊 (2011) 发现, 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在审计质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某些年度国际“四大”甚至比非四大更差。

许多学者认为国际“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收费没有明显差异。但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 他们认为国际“四大”审计收费明显高于非四大。郭葆春 (2009年) 通过验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效应, 证实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高于其他事务所。刘雪妮和许珂 (2011年) 通过研究发现, 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明显要高于其他的会计师事务所。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近几年, 关于国际“四大”的丑闻频繁发生, 这让信息使用者对其高审计质量产生质疑。在国际“四大”遭遇质疑的同时, 国内本土所遵循政府引导, 加速合并重组,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高薪聘请高级人才, 规范审计业务, 审计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 事务所本土化具有国际“四大”不可比拟的优势, 本土所更加了解我国国情, 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审计沟通, 从财务报表表层面探究到深层次问题。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 在同等情况下国际“四大”比我国本土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虽然事务所类型不一定代表审计质量水平, 但本文同样假设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 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应该越多。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审计收费相同的情况下, 本土所的审计质量优于国际“四大”。

假设2:审计业务相同的情况下, 本土所审计收费低于国际“四大”。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所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审计收费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考虑到研究的需要, 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以下数据: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聘请两家以上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被ST的上市公司;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最终选取了2007-2012年沪市A股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获取有效样本数600个。

1. 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共同变量说明。

Big4表示公司聘请的事务所是否为“四大”, 是, Big4=1, 否则为0;Ln Size表示公司规模, 取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it表示杠杆比率, 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Opinion表示是否出具非标意见, 则Opinion=1, 否则为0;District1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内蒙古, 则District1=1, 否则为0;District2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河南、河北、山西、湖北、黑龙江、四川、湖南、安徽、吉林、陕西, 则District2=1, 否则为0;District3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江西、重庆、广西、海南、新疆、云南、青海、宁夏、贵州、甘肃、西藏, 则District3=1, 否则为0。

2. 审计质量其他变量说明。

DA表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可控应计利润绝对值, 用来反映盈余管理程度;TA表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ROA表示总资产收益率, 为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

3. 审计收费其他变量说明。

Lnfee表示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Inratio表示存货与总资产的比率;Reratio表示应收款项之和与总资产的比率。

(三) 构建回归模型

1. 学者们一直在探究如何将审计质量量化。

以往的文献大多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出发, 这种研究方法得到了公认。本文结合我国审计市场的特点, 借鉴Becker等 (1998) 研究盈余管理的多元回归模型,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收费的研究大多运用simunic模型。

本文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对simunic模型进行适度修正。模型建立如下: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 2007-2012年不同公司之间可控应计利润差距很大, 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选择“四大”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较小 (9.7%) , 样本中只有4.7%的上市公司接到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 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等省市占据总数量的一半多 (61%) , 而江西、重庆、广西、海南、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区的上市公司只占13.1%, 可见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

(二) 相关性分析

本文将2007-2012年面板数据求得的各变量值导入eviews分析软件, 得到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 DA与BIG4的相关系数是0.099, 是否由国际“四大”审计与可控应计利润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本文推测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利润相对更多, 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低于本土所的审计质量。该分析结果符合本文的假设1。

由表3可知, LNFEE与BIG4的相关系数是0.263, 是否由国际“四大”审计与审计收费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国际“四大”的审计费用反而高于本土所审计费用, 这一结果与本文假设2符合, 但这只是初步检验结果, 不排除加入相关变量后, 相关性变弱甚至消失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三)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表4分析, 若其他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Big4与DA的回归系数为0.1003。基本可以确定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 可控应计利润的相对额高于由本土所审计的上市公司, 本土所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变得相对较小, 本土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应计利润相对更低。因此,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国内本土所比国际“四大”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

依据表5分析, 若其他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Big4与INFEE的回归系数为0.6866。可见上市公司若聘用国际“四大”为其审计, 明显要付出更多的审计费用, 存在收费溢价。这证实了表4的结论:2007-2012年间, 审计质量水平大致相当的国际“四大”比本土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选取了2007-2012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 全面分析后得出结论:“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非四大的审计质量甚至高于“四大”审计质量, 并且非四大的审计收费明显低于“四大”的审计收费。上市公司在今后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 不必刻意选择国际“四大”。若上市公司客观地选择本土所作为受托方, 不但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的质量, 还能降低上市公司的总体成本, 有利于我国审计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国际“四大”角度分析, 国际“四大”是盈利组织, 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公司, 在此目标的引导下, 针对不同的环境, 其具体策略就会有所差别。而我国的审计风险和法律风险较低, 国内本土所发展较晚, 而且我国出台的政策法规使得国际“四大”比本土所面临更小的审计风险。与此同时, 本土所为了谋取生存, 努力壮大自己, 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收费, 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 不难理解为何国际“四大”在我国的审计质量低于本土所, 而审计收费高于本土所。从本土所角度分析, 首先, 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本土所“做大做强”, 鼓励本土所合并, 加强本土所的核心竞争实力, 2007年5月中注协发布的《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 不仅为本土所合并提供了政策支持, 也为本土所走出去找到了政策依据。其次, 本土所在合并后, 逐步重视对客户盈余管理水平的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再者, 国内本土所正在积极的进行海外扩张, 为了实现国内本土所跨出国门, 走向世界, 本土所主动强化内部管理, 高薪引进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1) 替代变量的选择。国外学者认为可操控应计利润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 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该指标可能不是最好的, 寻找合适的指标一直是学者们探究的难题。本文研究的结论仅是在搜集整理最新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2) 样本量的选取, 由于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完整, 许多样本量被剔除, 数据完整性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蔡春, 黄益建, 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05, (2) .

[2] .刘峰, 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 2007, (3) .

[3] .漆江娜, 陈慧霖, 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 2004, (3) .

[4] .王振林.政府规范、审计服务的供求与审计收费——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5]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3, (2) .

[6] .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24: (1) .

比较教育本土化 篇9

一、“本土所”与“国际所”的规模比较

1. 收入规模比较。

收入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产出水平的高低, 是目前国际国内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常用指标 (Moizer和Turley, 1989;易琮, 2002) 。表1是2008年和2009年全国前百家事务所中“本土所”与“国际所”的收入总体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排名前四位的“国际所”2009年总收入为913 042万元, 占百强总收入的44.3%;而百强中96家“本土所”2009年总收入仅占全国百强总收入的55.7%。从各家事务所的情况来看, 2009年“国际所”中收入最多的是普华永道中天257 843万元, 最少的是安永华明196 064万元, 比较而言, “本土所”收入最高的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只有87 205万元, 不足安永华明事务所收入的一半, 排名第十八位的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收入为19 214万元, 仅占排名第四的安永华明事务所收入的9.8%。由此可知, 就事务所个体而言, 中国“本土所”年度收入与“国际所”相差悬殊, “本土所”在产出能力上与“国际所”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与2008年收入情况相比, 百强所中“本土所”收入规模显著提高, 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47.2%增长到2009年的55.7%, 收入超过5亿元的事务所由上年的6家增加到11家, 收入超过3亿元的事务所由上年的9加增加到16家, 说明中国“本土所”的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反映了其良好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本文表中数据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http://www.cicpa.org.cn) 关于2009年和2010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数据整理。

2. 员工规模比较。

会计师事务所经营要素的占有情况也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常用方法,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经营要素之一, 因此, 可以根据事务所的员工人数对其规模进行衡量 (耿建新、房巧玲, 2006) 。经统计, 2008年和2009年“国际所”拥有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分别为2 555和2 907, 平均每所人数分别为638和726;“本土所”2008年和2009年拥有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分别为17 193和20 217, 平均每所人数分别为179和210, 因此, 在人力资源拥有的优势方面, “本土所”与“国际所”差距十分明显。但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 2009年不论是“本土所”还是“国际所”, 注册会计师人数都有所增加, 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规模在逐年扩大, “本土所”与“国际所”都很重视人力资源占有优势的形成与培养。

二、“本土所”与“国际所”的人员素质比较

1. 年龄结构比较。

经统计, 2009年“国际所”拥有注册会计师人数40岁以下的 (含40岁) 2 808人, 40~60岁的 (含60岁) 99人, 无6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 “国际所”各年龄段所占人数的平均值 (如表2所示) , “国际所”40岁以上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总人数的3.31%, 其比例远低于“本土所” (34.76%) , 说明四大拥有的注册会计师资源更为年轻, 这与其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强调实施人才战略是分不开的。

2. 学历结构比较。

2009年“本土所”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总人数的7.95%, “国际所”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总人数的31.37%, 显然, 国际四大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本土所”。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员工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运用, 也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未来的发展与建设, 因此提高员工的教育水平、重视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是“本土所”在与“国际所”竞争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3. 领军人才数量比较。

2005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启动了行业人才发展战略, 领军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层层严格选拔以及系统培训和跟踪培养的领军人才是行业的专家及精英, 代表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的最高水平。2008年和2009年“本土所”的所均领军人才数量分别为1.23人和1.51人, “国际所”的所均领军人才数量分别为4.75人和5人, 可见, “本土所”与“国际所”在领军人才拥有数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本土所”与“国际所”的业务拓展能力比较

1. 分所数量比较。

分所尤其是异地分所数量可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在地域方面的扩张能力。2009年“国际所”分所数量合计25家, “本土所”分所数量合计493家。从百强信息排名前二十位的事务所分所数量情况中可以看出“国际所”的分所数量与“本土所”相比要小, 其市场占有率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与2008年数据相比, 2009年“国际所”分所数量没有变化, 而“本土所”分所数量有所提高, 由2008年的413家提高到了2009年的493家, 说明“本土所”的业务拓展能力有所提高。分所大多设到外地, 分所数量的增加, 说明“本土所”的地区扩张能力增强。更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前百家信息中“本土所”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达20家, 这标志着“本土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开始, 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做大做强战略的初步成效。

2. 收入增长率比较。

百强所2009年业务收入合计为2 061 051万元, 较2008年增长了4.77%。其中, “国际所”依然占据排名的前四位, 但相较于2008年的业绩, “国际所”业务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总体下滑12.12%。与此所不同的是, “本土所”在业务收入方面尽管与四大仍然有较大差距, 但2009年的收入增长率为23.67%, 进步明显。中瑞岳华2009年度业务总收入达到87 205.13万元, 继续保持国内所排名第一位, 比2008年度增长33.72%。

3. 收入结构比较。

长期以来,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以审计业务为主。表3的信息显示, 尽管“国际所”比“本土所”非审计业务开展的情况要稍好一些, 但整体来看,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审计业务, 2009年前百家所审计收入均在80%以上, 而且较2008年略有所提高。反映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结构仍然呈“一支独大”的状况。但是, 随着审计业务的“玻璃天花板”效应 (1) 日益临近 (韩洁、徐蕊, 2010) , 传统业务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单一的业务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事务所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非审计业务, 有利于拓展事务所的业务空间,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也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 行业主管部门做出了大力拓展新业务领域的决策, 2009年10月3日, 财政部在《关于加快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 在巩固财务报告审计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 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延伸, 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转变和升级, 加速向高端型、高附加值、国际化业务发展。为进一步落实上述决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0年2月10日又制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 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 使非审计业务收入达到总收入的一半, 从而使全行业的业务领域和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此外, 还颁布了《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 (2010年) 》, 以此作为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制约的突破口。

四、“本土所”与“国际所”的审计质量比较

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信息中的处罚和惩戒情况, 是指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处罚与惩戒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以及职业道德遵守情况的一个可靠指标。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信息的统计, 2008年和2009年, “国际所”的处罚和惩戒应减分值均为0分, “本土所”的处罚和应减分值分别为153.5分和172分, 显然, 与“国际所”相比, “本土所”在执业质量及职业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五、促进“本土所”发展的相关建议

1.“本土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劳动效率。

前面的分析表明, 尽管“本土所”与“国际所”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但近两年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员工规模, 差距均有所减小, “本土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土所”应当继续贯彻实施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战略, 结合事务所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创收能力, 进一步重视和吸引人才, 同时应注重提高劳动效率。2009年, “国际所”的人均创收能力是“本土所”的5.5倍, 缩小这一差距, 还需要“本土所”科学规划审计方案、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配备精良的专业人员,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以控制审计过程中单位时间的劳动消耗, 提高人均产出水平。

2.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本土所”与“国际所”的注册会计师无论是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领军人才数量上均存在差距, 实现行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 需要“本土所”在人才建设上更加注重年轻化、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近几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创造了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氛围, 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和实施合理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 与“国际所”相比, “本土所”还有很多应当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 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 也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察, 应当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面试办法, 减少随意性, 将那些具有优秀品质和发展潜力的人才吸收到事务所中来;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当针对每位员工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 并能结合员工的情况进行人性化的调整, 使员工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全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在考评方面, 应当制定稳定透明的晋升制度, 使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有发展的空间, 这样才能留住高层次的人才。

3. 大力拓展非审计业务。

拓展非审计业务, 首先, 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竞争的意识。业务结构调整是当前形势下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是事关每家事务所及其员工利益的决策,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员工应当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利用行业内外良好的政策环境, 主动寻求新的业务领域, 在非审计业务中占据先机,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其次, 会计师事务所一定要结合专业优势、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确定新业务领域的方向, 比如大中型事务所侧重拓展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业务, 小型事务所由于人才、客户、成本、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可以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服务。另外, 一定要注重非审计服务的品牌建设。对于客户而言, 许多非审计服务诸如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税务服务等通常属于非强制业务, 客户具有更强的内在需求, 拥有客户认可的品牌才可以巩固已有的市场, 吸引更多的客户, 获得溢价收入。

4. 提高“本土所”的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审计质量的缺失会给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整个审计行业带来巨大危害, 因此, 审计质量历来是社会公众及监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提高“本土所”的审计质量, 应当重点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队伍素质、加强质量控制意识、制定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措施, 当然, 审计质量的改善, 也有赖于外部监管以及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改善。

摘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规模、人员素质、业务拓展能力、审计质量方面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差距,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劳动效率,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大力拓展非审计业务, 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数据,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Moizer, Pand W.S.Turley.1989.Changes in the UK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1972—1982.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Vol.16, No.1:41-53.

[2]易琮.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证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2:105.

[3]耿建新, 房巧玲.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3) :22-27.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运用探索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文化元素;文化认同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文化消费意识不断加强,艺术消费市场迎来了春天。可惜的是,现在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很难找寻到本土文化的影子,大部分作品都只是一味凸显技法,对前人的作品内涵进行复制,无病呻吟、顾影自怜的作品极多。这也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将本国元素融入艺术设计教育当中,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1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到1998年才从文科类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无论是高校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的艺术认识,都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底蕴的不足加上整体水平的偏低,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在畸形发展。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只一味追求各种技法的传授,完全不注重思想的升华。老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都没有较深的认识,缺乏内心的本土民族文化认同感,都认为外国的才是最好的。金钱的诱惑使部分艺术工作者一味迎合市场,学校的教育也受商业化思想的影响,学生创作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独立的精神内涵,完全违背了艺术创作最根本的出发点。

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和认同

毕加索在遇到齐白石的时候曾经说过:“经过几百年,东西方文化终于走到一起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东方哲学传布于世界各处。但19世纪我国接连不断的战争为中国带来了“疑古”学风,吹散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也让我们国家的国民大部分丢弃了祖先留下的思想瑰宝。看看近代的西方世界,英国表现主义先驱作家乔治·艾略特和美国印象派先驱诗人庞德都对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推崇备至,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一直致力于在报刊上抒写对我国《道德经》《大学》的体味,莫奈晚年的《睡莲》系列作品更是随处可见中国思想的影子。

2.2 找不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艺术是受审美、历史、社会三大方面共同制约的。纵观世界上长久流传的艺术作品,从两河文明的壁画到今天甚为流行的波普艺术,没有哪一幅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脱离历史而独立存在。以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为例,这幅画其实表达了26岁的拉斐尔对历史社会的思考,其认为社会是由科学、哲学和宗教共同支撑起来的。安格尔的《泉》如果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兴起这个历史大背景,也不会受万众宠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特性,因为艺术家存在的作用,是向社会提出问题。今天的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多元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历史背景。艺术创作并不是单单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而是必须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一个艺术工作者找不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那么创作的只会是无病呻吟的作品。某些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自身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就是不清楚的,这也让某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缺乏了灵魂。

2.3 缺乏科学意识

我国教育采用的是文理分科制度,学习艺术设计知识的学生往往是文科生及部分数理化基础较差的理科生,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都不强。纵观世界艺术殿堂,看看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再看看米开朗琪罗等人的创作,不难发现,其作品都是严格符合科学事实的。佛罗伦萨画派著名的画家达·芬奇,一生其实并没有创作出多少幅画,因为他大部时间都用来做人体解剖之类的科学研究了,他在作画的同时还成了科学家、数学家。再看看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其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仔细的观察加上科学的思考,他才知道冬天的夕阳不可能照在水面上,而是铺在水面上的。

3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3.1 强化学校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讲求在斗争中寻找真理和印度佛教追求超越生死的思想體系是完全不同的。“中”是东方哲学的核心,中行之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把握好一个度,是中国古人一生的追求。强化本土民族文化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自古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学生要想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粗略印象,《论语》《诗经》《大学》《中庸》《道德经》《金刚经》是绝对绕不开的,《孟子》《周易》《庄子》也是需要拜读的。学校可以开设传统国学经典的选修课,定期举行哲学讲座、文化沙龙,开展读书会等,加强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理解。

3.2 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与现代学校使用的历史读本不同,中国被称为正史的24本史书加上《清史稿》,无一例外全是纪传体,《资治通鉴》以前甚至都没有编年体这种历史记载形式。而纪传体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拜读,使其深层次地领略我国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史书。但史书太多,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读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同时,非正史中的《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也应该鼓励学生拜读。而且不能光鼓励学生读史书,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史记》为什么在那么多大人物传记中选择了《吴泰伯世家》作为世家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的第一篇。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史学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明白在艺术创作中什么是该表现的,什么是不该表现的,什么又是该重点表现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3 树立学生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脱离了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艺术品是绝不会长时间流传下去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观察自身所处的社会,敢于在艺术作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在讲解名家名作的时候,多提点学生作品的创作背景。例如,讲解库尔贝的作品《你好,库尔贝先生》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品中农民装的库尔贝要站得和绅士一样高?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库尔贝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后来许多艺术家也学库尔贝,把自己打扮得和波西米亚人一样,留大胡子,穿庞克风的衣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学会观察社会,并在艺术创作中给自己的思想一个诗性的表达。还可以将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与史书中该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手法。总之,要教会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站自己该站的位置,审视世界,然后有感而发地进行创作。

4 结束语

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已经让中国艺术设计创作离本土民族精神越来越远,是时候将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提上日程了。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的教学比重,能促使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其树立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在将来的艺术设计作品中找寻到更多的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陈美珍.“本土化”: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种思路[J].美育学刊,2011(02):80-83.

[2]张静.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多维反思[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50-5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比较教育本土化】相关文章:

比较警察教育07-13

比较军事教育09-09

学前比较教育试题04-26

比较学前教育04-28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05-18

幼儿教育比较05-29

比较教育的特点06-10

比较教育的意义06-28

比较教育学07-08

教育方法比较06-11

上一篇:二次负荷下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