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法

2024-07-23

美术教学法(精选十篇)

美术教学法 篇1

直观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 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对象的一种方法。直观法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征相适应, 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 因而是幼儿园艺术活动乃至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直观教学法主要包括: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和观察法。

(一) 演示法 (1)

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向幼儿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直观演示法分为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和媒体演示法。

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在学习新内容、讲授知识要点时经常用到。

1.媒体演示法 (2)

媒体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化视听工具及相应教材等媒体, 把声、形、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可用来演示的材料有:投影仪、图片、录像、录音机等。利用媒体教育手段, 可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展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开阔幼儿的视野, 变抽象为具体, 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可以随意停顿、重复, 能适应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的要求。

运用媒体演示法进行教学, 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园里物质条件, 做出周密详尽的计划, 考虑好媒体使用的时间、步骤, 并把多种教学媒体灵活地加以综合开发利用。

在向幼儿进行直观演示时, 要求教师技巧娴熟、造型正确、动作清楚、程序正确、速度适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向全班、小组或个别幼儿进行演示, 从而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示范法 (3)

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都经常使用。是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 引导幼儿进行模仿练习, 从而掌握各种技能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运用绘画或手工作品, 结合绘画或制作过程的示范, 使幼儿按正确的步骤和方法摹描出作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往往运用示范的方法教幼儿学唱歌、跳舞、体操动作等。

运用示范的方法, 要注意以下方面:1.必须保证示范物的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艺术感染力, 能吸引幼儿并能适合幼儿的知识水平, 是幼儿容易感知并摸仿的;2.示范时要注意每一次出示范例应适当维持一定时间, 让幼儿有充分时间感知清楚;3.动作示范则需要适当放慢频率, 每次示范的次数要适当, 次数过少或过快, 可能使幼儿学不会;4.而示范次数太多容易引起幼儿疲劳, 使他们失去模仿的兴趣;5.教师示范应面向全体幼儿, 使每个幼儿都看得清、听得清, 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及时模仿, 对幼儿的学习做出及时反馈, 通过强调正确的示范纠正幼儿的错误。必要时, 教师可请幼儿示范, 尽量发挥幼儿的示范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实例来分析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示范法。

例1, 小班水粉画活动中, 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学习工具、材料, 让幼儿自由作画, 幼儿一拿到笔和水粉颜色, 就兴致勃勃地在纸上涂画, 画面上颜料随意流淌……。幼儿画好后, 教师把自己的作品与幼儿的作品同时展出来, 幼儿一下子就会发现, 老师的作品画面没有多余的颜料随意流下来, 为什么呢?这时, 教师及时的示范绘幼儿看, 在示范时, 教师故意放慢动作, 夸张地做出舔笔的动作。幼儿自己发现, 原来自己画时没把笔舔一下, 去掉多余的水分。结果, 每一个幼儿都去模仿老师的舔笔动作, 大多幼儿都学会了怎样不使画面颜料随意流淌的方法。

不难看出, 例1中, 教师使用的是启发式的方法进行示范, 让幼儿先自由画, 然后通过教师事先准备的范例让幼儿发现自己画中的问题, 又通过教师及时的示范, 让幼儿学会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只是重点示范了“舔笔”这个基本技能, 而不是指导幼儿如何去完成作品的全过程。

(三) 范例法 (4)

范例是指提供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好的范例能引起幼儿的的情感, 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可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 充实幼儿的视觉形象, 扩大幼儿视野,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园中可使用的范例有图片、模型、玩具、画册、实物标本以及教师的绘画、手工作品等。

选择范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范例应富于美感。美的范例才能欣赏的价值, 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兴趣。

其次, 范例的形象要正确、鲜明而清晰, 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再次, 范例的表现方法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易为幼儿所理解, 是大多数幼儿经过努力能达到的。

最后, 范例应多样化, 具有一定数量, 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面貌, 以开阔幼儿视野, 启发幼儿的思路, 为其创造提供基础与依据。

(四) 观察法 (5)

它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锻炼幼儿各种感官, 发展大脑的机能, 提高幼儿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 发展语言,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形成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爱护的正确态度。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观察材料应力求生动有趣、形象美观、简洁明了, 而且数量要充足, 并符合卫生要求, 因为幼儿在观察时, 有时还要手摸、嘴尝。其次, 在观察前, 应根据观察的目的要求, 制订计划。开始时, 向幼儿提出观察的目的, 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 要引导幼儿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观察, 启发幼儿的思维, 在观察结束后, 要进行总结, 让

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设计潮流我们理智地思考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服装设计的道路。拥有流淌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血液的中华民族需要让本民族的服装载满中国民族精神, 它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 体现设计之民族精神、做好自己的民族教育是中国服装设计要走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根;资源;理论与实践

当今设计界的中国设计师们更愿意用具有民族思想意识等字眼来美化和高度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值得一提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馆就是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 表现出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中国热”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确是中国人的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但在中国的民族设计方面,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至目前为止也未形成自己独特并且系统的设计方法论。面对尚未成熟的中国民族设计,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寻求自己前进的方向。

1. 先有根, 再延枝

民族之心, 是根本。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谈向外延展设计追求。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 先是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谈得上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的内涵。现如今有许多的现象是, 大家都喜欢运用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元素来做服装设计, 并喜欢把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刺绣、脸谱、回纹等元素照搬在服装上, 这种表面化的运用是谈不上创新和美的。真正的运用是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精神内质, 再经过自己的理解与重新诠释之后得出来的。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抓根, 根在这里扎根与此, 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它的精华和糟粕, 在此之上才能使它用服装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民族精神, 是内在的并非表面, 所以它需要用内质去体现我们要表达的民族设计理念, 我们表现出来的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有了根, 我们就可以让外在的表现与多种事物相互关联去表现内在的民族情节与设计的民族韵, 来丰富我们的设计和完善本身的局限性。

2. 建立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丰富的设计资源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他们来说开阔的眼界和具备广阔的思维面的来源也就在于这丰富

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使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形成概念。

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容易从兴趣出发, 观察时往往不能按顺序进行, 而且不能持久。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他们,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说明观察的目的, 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组织他们观察, 然后帮助他们按顺序地观察。

中、大班幼儿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其知识、经验都还不足, 抽象思维的能力差, 他们进行观察时, 不能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比较, 因此, 教师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分析事物的主次, 使他们的观察能逐步深入, 而且观察要与讲解结合起来。观察后, 还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性的谈话, 让幼儿谈谈都看到了什么, 帮助幼儿丰富、整理、巩固所获得的印象, 使之更加全面化、正确化和系统化。

例如, 大班的活动“下雨天”, 在科学认知活动中, 要让幼的设计资料。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制度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模式, 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例如在图书馆建立完善的服装面料库, 这些服装面料集合了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民族服装以及面料纹样, 学生想要了解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或者其使用的服装面料都可以使用电脑储藏系统把他们统统调出来, 进行了解、探讨和研究。如此丰富、庞大的资源系统是为学生提供良好设计灵感来源和系统学习服装设计途径良好渠道。

培养民族的意识和民族的自信心, 也都是通过这种资源的发散和自我体会而来的, 通过直接的观察、触摸和了解, 使得一切的深入探讨和兴趣的产生都有了更为互动和生动的感受。或许就是这直观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充满魅力和更具有怀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注重史论的教学

服装设计并非天马行空它有灵感来源有理论依据有思维发散。有造诣的服装设计师会对历史服装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服装史是设计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做设计时的理论支撑。要做好中国的民族设计教育让学生对服装历史的了如指掌是准确把握服装未来趋势的关键, 正所谓:历史创造未来。

要把握好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内涵,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服装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过程。要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继承和更好的发扬光大, 重视史论的教学并通过好的方式来传授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4.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保持合作的关系, 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并实现其超前就业计划, 这对社会以及学生本身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把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引入良好轨道的重要途径。在服装企业方面, 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信任和实践指导的机会, 以长远眼光来培养他们。当大部分企业能够以培养学生迅速成长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时,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运行机制将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样一来, 我国的服装行业要参入民族设计意识的民族自尊感就会无限增强, 服装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要建立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道路还需要走很长的时间, 但是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 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摘要:在幼儿的艺术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 由于不同幼儿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都不同, 所以美术活动的指导方法也各异, 文章主要探索的是直观教学法。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直观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第189页, 祝士媛主编, 沈阳出版社, 1994.12

美术教学法 篇2

片段一:

师:天空是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它能丰富画面的意境,透露画家的心情。请同学们看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画中有什么?

生:有两个人在赛跑。

师:画家是怎样表现天空的?

生:画家用纯净的蓝色,细致的笔触画天空,还画上一朵朵白云。

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呢?

生: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师:对,画中宁静的天空多么令人神往,赛跑的人仰望蓝天,展臂欲飞的动作正表达了画家奔向大自然的渴望。

片段二: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

生:非常晴朗,空气很新鲜。

师:想不想到操场上去跑一圈?

(学生鹊跃,来到操场上奔跑。然后回教室。)

师:刚才你在操场上奔跑时,有什么感觉?

生:心情好舒畅!当我张开双臂,整个人好象要飞起来了!

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看这幅画能不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

生: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

师:从哪里可看出天空的宁静?

生:透明的蓝色,丝丝缕缕的白云,笔触很细腻。

师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看了毕加索宁静的天空,再看一看梵高画的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小纸片上。

生观察并书写。

生:我看到了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内心不能平静。

生:我好像看到了神秘的宇宙中,许多天体在发光运动。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生:画家用旋转流动的笔触和耀眼色彩表现星月夜,使整个夜空充满力量感。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能像梵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星、空、月三者的旋涡节奏,令观者屏息凝神。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片段一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解说型的教学方式,呈现为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单纯的静态教学模式,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片段二采用的是动态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尝试、作品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探索,带着学生个人的观点去欣赏作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观念与反思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因为儿童的艺术修养有待提高,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难顺利进行真正的美术作品欣赏,但教师的讲解并不等于学生的欣赏,教师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而不能代替,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诱导、启迪和分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美术欣赏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从头听到尾,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的状态,应该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在只是静听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不太容易产生持久的欣赏愿望,以及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理想的美术欣赏教学中,静中要有动,这种“静”,表面上是一种安静状态,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震撼,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动”,是学生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静中有动,使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一、心动——在联想中获得审美愉悦

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只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灵

的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表现为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想象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作品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总会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就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欣赏者个人的联想本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①例如:在欣赏米罗的人物画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跳舞的人,甩动着长长的袖子,不小心碰到了火炉,衣袖被烧着了,那团化开的墨迹就是正冒着的黑烟。”多丰富的想象力!尽管和大师的意图不相符合,但他们正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得到审美愉悦。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而不是以权威性的所谓唯一正确的理解去平息学生心灵与作品之间的碰撞。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音乐,营造动态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最完美的直观感受,潜入作品的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屏幕展示《奔马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两匹奔跑的骏马。

师:看看马的周围,有什么?

生: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

师:仔细观察马奔跑的飒飒风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骑在马背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一段音乐,学生进入联想状态)

生: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原野。

生:我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还闻到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生:我感觉我变成了其中第一匹马,正勇往直前,奔赴战场。

学生通过联想体验到这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现了这幅作品深远的欣赏价值,渲染了作品优美壮烈的意境。王朝闻说过:“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更因为他可能主动的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②就在这发现中、感悟中完成了审美再创造,获得审美愉悦。

二、口动——在评论中完善审美观点 美术欣赏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传统的美术欣赏侧重于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时代背景、画家生平等方面的评价,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也是高深莫测,却不知学生一脸迷茫,偶尔博得他们一笑的只是画家的趣闻。只注重教师讲解的欣赏课,即使讲得很生动,也只能算是“故事会”,教师煞费苦心找来的与欣赏无太大益处的趣味性材料,往往只是使欣赏教学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状态,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在今天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要补充……”可见,对于艺术作品,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不乐于做忠实的听众,他们需要评价权。此时,教师就应变静为动,走下主宰课堂的讲台,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观点。美术特级教师王竹说:“带着问题欣赏,并展开讨论,学生会很热情地参与。”③让学生围绕问题,紧紧扣住“我”字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展开形式多样的评论,可以是口头评论,书面评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甚至是组与组之间的辩论。

例如在欣赏课《民居》一课,可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预先请同学们课前在网上搜索访问我国的民居,并做好记录。

师出示各种风格的民居图片:你知道这些民居是哪个民族的?

(各组抢答,答对者加分。)

师:你了解哪个民族的民居呢?它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请各组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

组⑴:我们组比较了解福建的客家土楼,他们的民居很特别,呈方、圆围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

其他组:为什么要设计成围形?

组⑴:方、圆型造型简洁大方,看上去更坚固雄伟。而且我们从网上知道,福建地区多地震,这样设计的房子具有防风、抗震能力。

其他组:我还要补充,土楼的墙壁上薄下厚,厚处有1.5米,极其坚固。

其他组:好象看不到门,进出是不是很不方便?

组⑴:土楼是全封闭结构,只有一个正门和侧门,窗户也是高高在上,我认为这样可以防御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土楼里面的楼梯都是相通的,交往很方便。

……

组⑵:我们组要讲的是云南傣族的竹楼,竹子编成图案花纹,小巧而精致,如果有芭蕉叶摇曳,翠竹衬托,显得非常美丽。

……

在这样充满争议,充满活力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搜索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辩,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自身的审美观点得到逐步的完善。

三、手动——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许多人认为美术欣赏课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其实这样就好比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上,特别在工艺欣赏教学中,对表现方法的理解、体验,光靠眼、嘴来理解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体验欣赏客体的变化,逐步领会客体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

例如纸版画欣赏,让学生从纸版画形成的原理的实践入手,逐步体验不同类型的纸版画的制作步骤,从中分辨出不同纸版画的表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领悟纸版画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真正感受到纸版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其次,临摹大师的作品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临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临摹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往往在临摹中添加进自己的想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有丝柏的麦田》,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画中优美的意境,金黄的麦田,绿色丝柏的形状和比例和古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特别是那天空,大胆旋转的笔触表现出云朵激烈的流动,“梵高说过:„画这幅画时,正吹着密斯特拉风(此地区特有的强劲北风。)‟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想不想跟大师学一学?”优美的意境,丰富的笔触,大胆的天空,早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临摹起来,有的并不满足于临摹,运用梵高表现天空的技法,创作出不逊于大师的优秀作品。可见,在临摹或创作中,学生更能直接地领悟和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并尝试到让人兴奋的表现技法,还知道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到哪儿去了。

以上是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粗浅的认识,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动口、动手、动情中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注〕 ①丽莎著《论音乐的特殊性》第1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②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第1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推进民间美术 强化美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小学美术;功能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从传统民间发源而来的民间美术,是下层人们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其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以及性质。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记载民众生活以及民俗的重要途径。同时,民间美术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性的,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地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并且,民间美术的功能大致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生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五大功能,首先应当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采用各种贴近生活的题材形式,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形成是一种持久的态度,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

民间美术是不同于其他美术形式的,其极其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学生所学习的各种民间美术的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民间美术由于地域差异,给学生带来了更多选择的余地,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充分突出其功能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随着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意识,形成良好的朴素的视觉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特征以及其与小学美术的结合点,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的融合[J].江西教育,2012(33).

[2]王梁梦.如何把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课堂[J].学园, 2014(19).

美术教学法 篇4

●我的人生观:我是人民教师, 我愿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我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亲近你, 读懂学生的性格学生才会依恋你, 关心学生的健康学生才会向往你, 引导学生成才学生才会崇拜你。

●我的教师观:让美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唤醒他们的生命激情, 寻找纯真的自己。

●我的学生观:要让孩子们喜欢艺术, 因为与艺术亲近的人大都对自然和人文比较关怀, 也大多与真、善、美比较近。

●我的教学观: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既成就了孩子的终身幸福, 又成就了教师自己。

●我的教学信条:让每一个鲜活生命都参与创造。

一、魏思东的教学主张:儿童生活美术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来实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参与或指导学生的美术活动, 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都可以按照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用情感的画笔来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 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的美术创造。因此要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 引导学生审美探究, 多样体验, 生活化观察、表现和展示,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促进学生主动而持久地学习。

1.直观美的体验, 能激励孩子的审美探究

孩子的审美从使用画笔就开始了。“线条”意味着什么?“线条”意味着孩子思维的开始。当一个孩子自由地在作业纸上, 用画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充分地宣泄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时候, 就是他们最开心、最快乐、最独特的时候。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观念, 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还时间给学生, 还空间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绘画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和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故事, 陪着孩子画完它。绘画自己心灵的故事让孩子无限快乐。引导学生在联想基础上幻想, 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每个孩子生活的经历不同, 幻想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 画面的内容也肯定有自己的特色, 即使学生在美术的表现技巧上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欠缺, 但所画出的内容是生动的。

2.多样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生活乐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使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 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故事、图片、多媒体、示范作品、尝试创作、正确评价等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去解读美的真谛和探索美的奥秘。通过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思考和探究, 从中发现新事物美的规律。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变化、直观可视的多媒体教学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 产生可视、多变的教学效果, 和孩子们求新求变的认知特点不谋而合, 很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新奇、直观可视的音像世界中轻松地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 让思维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海洋。从而更大地激发孩子们实现用艺术技巧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达自我情感的愿望。

3.独特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创新心理

当孩子尽情地把来自内心的感情表达在画纸上的时候, 它是独特而且不能代替的, 从中可以体会到的美妙将远远异于语言和想象。孩子们凭着个性的直觉感受, 以他们特有的自我表达方式, 在开始作画的时候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并不关心画面有没有主题, 也没有什么目的。画笔的每一次旅行他们都十分高兴, 而且总是赋予图形以自己的意义。在他们的作品中大胆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个性和情感, 使作品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美感。因而, 了解和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关键。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就要从孩子身上找突破口, 从他们的愿望出发, 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可以经常让他们试着用不同材料来表达同一内容, 或用一种材料表现各种内容, 或对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后进行创作, 等等。

4.生活美的体验, 能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好的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动而有情趣的美术作品必须能够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画面, 反映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而孩子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 教师应该运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孩子通过教学获得更多的美术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模仿、写生、创作等美术活动方式来观察生活的美, 不断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表现生活的美, 把自己对身边的点滴感悟或感动用日记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孩子们在自我的学习实践中多看、多做、多动、多想, 多积累贮存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创作起美术作品来就不会缩手缩脚了, 也不会感到头脑空虚没有素材了。美术教师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可以使孩子开阔思路, 由单向思维变多向思维, 创作出的作品就能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美术创作充分启迪孩子们求新、求异、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创新思路, 也让孩子们在创作中领悟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二、魏思东的教学风格:“尊重儿童·创造生活”

“尊重·创造”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也是培养儿童美术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尊重儿童

儿童的美术教学必须依照儿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加以引导和创新。尊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动口、动脑、动手中经受认知、情感和实践活动体验。使学生学会运用学习工具, 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最终实现艺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造生活

儿童的美术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 完全取决于美术作品是否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反映, 作品无论是线条、色彩还是构图是否是儿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于解决儿童美术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 采用“尊重·创造”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正确处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实效,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三、魏思东的课堂教学实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形形色色的世界》 (欣赏·评述)

——福建省“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实录及反思

(一) 组织教学, 观察导入对比欣赏

师:昨天同学们听说魏老师要给大家上美术课都充满兴奋和期待, 可有一位同学就问老师:“我们明天要带什么画画工具呀?”我告诉他:“只要带‘嘴巴’就行!”有一个同学说:“那还叫什么美术课呀?”是呀, “美术课除了画画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这个答案。

1. 用苹果的对比, 导入形与色的话题

师:同学们, 请仔细观察两张苹果的图片, 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第一个苹果是绿色的, 第二个苹果是红色的。

师:还有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第一个苹果有斑点而第二个没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一个苹果大, 另一个苹果小一些, 形状变了, 色彩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 回答得也很正确。说明大家都是既聪明又爱动脑的小朋友。

师:对了, 同学们刚才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区分两个苹果的“形状”和“色彩”的。

(屏幕上出现了对比:形状、色彩)

师:老师今天就是要带领大家到形与色的世界里畅游一番, 你们说好吗?

2. 板书课题:“形形色色的世界”【评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色彩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因此导入新课时, 教师单纯的“给予式”的欣赏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新的造型、色彩知识及运用, 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图形与色彩的知识。并指导他们通过简单的形与色对比对特定的欣赏对象进行描绘, 为欣赏其他的美术作品以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会形状和色彩给我们的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 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二) 启发谈话, 欣赏自然美的世界

师:同学们, 谁可以告诉老师, 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的呀?

学生自由回答:春天来了, 小草绿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游览四季, 感受四季的美好吧!

(播放相关美术课件, 引导学生观赏春的美丽片段)

师: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用了什么色彩来表现物体和大自然的无限美丽风光?下面看这四组照片:

春天, 植物发芽, 绿意盎然。

夏天, 骄阳似火, 炽热炎炎。

秋天, 果实累累, 落叶缤纷。

冬天, 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 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不时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一年四季, 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谁可以告诉老师, 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植物的叶子春天的时候是绿色, 夏天的时候也是绿色。

生:“老师, 他说得不对。” (一个小女孩突然站了起来)

师:哪里不对了呀?

生:春天的时候植物的叶子因为是刚刚长出来, 所以应该是草绿色的, 到了夏天的时候树叶成熟就变深绿色的了, 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变黄, 有的还变红了呢, 比如说枫叶就是变红的。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老师我知道”, 一个学生抢过了话题, 兴奋地说:“到了冬天的时候树叶全都掉光了,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生:老师他说得不全对。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松树的叶子就不会掉!

(教室里顿时骚动起来)

师:同学们,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好, 尤其是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论, 你们的表现出乎老师的意料, 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平时就有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从四季的主色调上讲, 老师觉得用四种色彩就可以概括。

教师板书:四季的主色调——绿色、红色、金色、白色。 (出示图片)

师: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评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的辅助, 创设情境,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协作交流,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联系自然与生活实际,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从“教”到“引、帮”的角色转换。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启发学生通过四组图片的欣赏, 产生对季节的色彩遐想。并且通过图片的欣赏, 让学生对身边的色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讲授新课, 认识创造美的规律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屏幕上出现了两个水壶)

生:第一组:

(学生纷纷举手)

(1) 形状相同, 色彩不同。

(2) 色彩相同, 形状不同。

(3) 形状相同, 色彩相同。

师:同学们, 观察得真仔细, 说得也很正确, 说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很容易找到美的变化规律。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变化与统一的美”。

师: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了很多实例, 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左右对称, 色彩不同。

(2) 上下对称, 色彩不同。

(3) 对角对称,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对称与均衡的美”。请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对称与均衡的东西吗?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近实远虚, 色彩相同。

(2) 近大远小, 色彩不同。

(3) 点、线、面,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节奏与韵律的美”。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趣味导学把美术的欣赏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调动了起来, 让欣赏美的课堂高潮迭起。】

(四) 指导方法, 欣赏生活美的方法

师:同学们, 请你用形状和色彩介绍与你相关的一些物品, 以下请选择: (1) 我的文具; (2) 我的书包; (3) 我的玩具; (4) 我家的客厅; (5) 我喜爱的。欣赏讨论之后, 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评析:让学生通过欣赏感知形与色的魅力,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的态度。以趣味性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 知道世界的变化和多彩。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发扬民主,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五) 交流评价, 引发欣赏美的讨论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画家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美, 并进行欣赏评述。

(2) 引导学生欣赏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屏幕上出现了两幅作品)

师: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 (提示学生) :可以从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观察对比。

生:我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阳光明媚, 给人温暖的感觉!

生:老师, 我也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是丰收的季节, 画面近大远小, 很有节奏和韵律美!

师:你说得真好, 你把我们刚学的欣赏知识都运用上了, 同学们给他点掌声。

生:老师, 我喜欢第一幅作品, 因为第一幅作品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武夷山游玩的情景, 那里的水也是这么美。

师:这幅画能勾起你曾经美好的回忆, 这就说明美的东西可以引发我们美的感受!

(六) 游戏互动, 提高欣赏美的品位

1. 猜图游戏

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用形状和色彩来描述它, 但不说出它的名字。

师: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圆形的;它的色彩是绿色的;它的表面还有许多花纹。

生:老师, 我知道, 是西瓜!

师:同学们要像老师刚才这样从类别、形状、色彩和特征等方面来描述一件东西, 请你猜猜看!

(同学们纷纷举手, 都想在这一环节露上一手, 所以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师:好!我们请这位女生来猜, 大家自由描述图片中的物品, 看谁猜得最多!

生:这是一种文具;它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的圆柱形;它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它的一端是尖尖的。

女生:铅笔。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又弯又长的;它的色彩是黄色的。

女生:香蕉。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心形的;它的色彩是红色的。

女生:……

生:它的表面有许多的小点。 (有位同学补充说)

女生:老师, 我知道, 是草莓。 (又一阵掌声响起)

生:这是一种……

游戏继续开心快乐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发现不论是描述的同学, 还是猜图的同学都能根据一件事物的类别、形状、色彩和外表的特征等方面来描述和猜图, 说明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今后大家就要用这一种方法去观察身边的其他事物。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游戏。

2. 请你当老板

出示一组服装图片。

师:同学们, 假如让你当服装店的老板, 你会怎样向你的顾客推销你的商品呢?

生:我会先给这些服装标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会根据这些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来定价。

(一阵掌声响起)

师:看来你已经将美术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老师用新奇而赞许的眼光微笑地看着她)

生:快来看呀!新到的服装样式新颖, 美观大方, 穿在身上会让你更加漂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

(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 这位同学刚才用形状和颜色来描述衣服的样子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推销方法, 说明一种产品是否畅销一定和这种产品的形状和颜色有重大的关系。

师:同学们, 假如你是顾客, 让你来选择服装, 你会选择哪一件, 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 鼓励有独特创意的见解。

师:同学们, 当有人和你的审美意向不一致的时候, 你会采用什么态度呢? (1) 嘲笑; (2) 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3) 尊重对方的选择; (4) 说服他, 让他改变自己的选择。讨论后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是2号, 因为我认为他说得对, 所以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生:老师不对, 应该是4号, 因为我认为正确的, 而且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是对的。

生:不对, 那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 (有一个同学抢着说)

师:同学们, 大家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2号同学先是反对, 后是赞同, 说明他被对方说服了。4号同学认为大家都赞同的事一定是正确的, 有一个同学已经替老师回答了:“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但老师认为只有3号回答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因为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宽让和包容的心, 尊重了对方的选择, 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彩缤纷。

【评析:美术具有强烈的视觉性、触觉性、造型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文化, 用包容的心去体验形形色色的世界的美好。】

(七) 课堂小结, 拓展美的空间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生活中也能运用学到的对比知识和欣赏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 美化我们的生活。

四、魏思东的教学反思:心和学生一起动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课堂上学生认真思考, 大胆表达、积极参与的热情令人高兴和感动, 孩子是可以在游戏中学习长大的。对于他们来说, 搭建一个学习、游戏的平台,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讨论交流, 相互学习, 汲取并互补各自的经验,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拓者。学生间的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 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以《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将美术欣赏知识趣味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惊喜,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有趣

每个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口味不同, 审美材料就不能单一化, 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审美材料的权力。《形形色色的世界》是二年级教材的结束篇, 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精彩的美术图片来体现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美的充满生命的现象的呈现, 通过唯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我选择以“游戏”活动为核心, 来探讨形与色中美的多样性,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注意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设计是非常恰当的、理性的, 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来领悟形形色色的世界的奇异与斑斓。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 形成独到见解, 提高审美水平。美是生动而美丽的。相信孩子的观察能力,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以及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师生间激情而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 为学生感知美的事物, 主动参与欣赏评述提供了沟通思维和启迪智慧的可能, 师生间自然而深情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有了观察和发现美的强烈冲动和欲望, 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艺术美的氛围中, 陶冶了心灵。

2.将美术欣赏知识简约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平台,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简单

教学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感性材料的累积, 因为一节课不可能穷尽纷繁的美丽世界, 这样的交流活动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美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信孩子的评析能力, 鼓励学生多讨论,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审美中,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 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 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于是, 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答案”, 只要是学生的正确的切实审美感受都可以, 牢牢抓住这种个人体验展开审美教学, 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的规律, 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欲望。在评述方式上以自评、同伴互评为主, 这种评述的民主化、多样化, 充分体现了评述的多元功能, 在平实而有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灵感的撞击、美的交流、愉悦的审美, 以及成功地自我表达的乐趣。通过这些直观的感性材料的累积, 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了解造型与色彩、生物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给学生提供一把认识多姿多彩生命世界的钥匙, 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世界, 培养热爱自然, 珍爱生命的情感, 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关系。

3.将美术欣赏知识生活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通道,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平常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相去太远, 都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 美术的趣味性活动更是令他们向往。从艺术到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 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猜图游戏”的活动形式,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彼此交流学习、借鉴补充, 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问题意识。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入美术学科,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学会探索、思考问题, 用实践研究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方法合理运用, 并能有所创新。欣赏知识的掌握就是靠在创作实践中去实际地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 将你的发现美的独特潜能充分发挥, 将美的感受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作为欣赏内容的补充, 有的同学还将自己和家人旅游时的美好记忆和看到的美景相链接, 使得欣赏水平和审美经验愈加丰富、成熟, 审美的乐趣也将从中诞生。学生完全沉浸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回忆和眷恋之情中, 油然而生自豪感, 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4.将美术欣赏知识视觉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空间,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丰富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学习空间, 不仅在学校传授知识, 还要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 到社会中, 进行调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量审美是个性化审美的基础。不仅要加强课外审美量, 鼓励学生读有关美术知识的书籍, 还要鼓励学生上网审美。同时, 努力加大课堂内的审美量, 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补充“基础知识”“趣味游戏”“辨别真伪”等教学环节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审美。新课标激励学生抒发情感的个性化方式与自主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读图时代的到来, 使想象的空间得以拓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本节课教师在设计上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提供了直观和有效的视觉冲击, 评述方式的多样化符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发展需要, 为孩子们走出课堂求知识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美要用眼睛去发现, 相信孩子的探究能力,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才可能放开自己的大脑, 放飞自己的想象。心和学生一起动, 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审美欲望。

初一美术教学工作总结美术教学总结 篇5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蔡琳华老师在讲《向日葵》一课时,并不是把向日葵的颜色生硬地告诉给学生,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展开联想,说一说向日葵的主要颜色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其颜色有了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类似色和同类色,在教学中,蔡老师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色块的颜色,并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类和对比,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系种颜色的不同变化,类似色是指色相环中相近的所有颜色。为了增强教学的时效性,蔡老师还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了精彩的演示,使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作画的方法步骤以及调色、用笔等。

王颖老师作为一名刚刚走上美术教育岗位的老师,她的谦虚与好学精神,时刻感染着美术组的每一位成员。在本次小组教学中王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我的梦》,在讲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王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了俄国著名画家夏加尔的作品《我和我的村庄》,在欣赏过程中,王老师不仅请同学们观察和分析作品夸张和离奇的表现方法,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心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了解画家要表达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表现形式,王老师还请同学们欣赏了凡高和米罗的作品,从而充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表现我的梦时,能够充分利用回忆,并展开联想与创新的羽翼,尽情地进行表现,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小组教学我讲课的内容是《动态之美》,本课书是一节技法课,主要是通过表现人物的运动,使学生掌握人物的基本画法,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人物动态的美感,虽说这是一节技法课,我也并没有使用以往灌输式来教给学生画人的方法,而是在课堂上先请同学欣赏了许多人物的动态图片请大家进行分析。、

说一说每种人物动作的美感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请他们亲自动手给活动小人摆各种不同的动作,从而使学生在了解人物关节运动特点的情况下,观看教师的演示,最终掌握人物的画法。

美术教学法 篇6

论文摘 要: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設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 》 主编: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教学法 篇7

美术学习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主要包含理论知识积累和技能知识积累两个方面。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不再是相互割裂的单纯技法教学阶段, 而是要突破其传统“天然鸿沟”, 在学生学习态度、教师角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创新, 使其更好实现有效衔接。

一、学习态度的衔接

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在对河北省五所高校 (邯郸学院, 邢台学院, 唐山师院, 保定学院, 石家庄学院) 进行的《大学生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中发现, 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到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转变后, 学生美术基础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升。其中, 对美术基础学习很有兴趣由高中的12.0%上升到55.8%;有66.2%的高中生表示不需要家长督促可以自觉学习, 在大学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中, 有19.3%的人表示如果没有人督促, 经常会主动学习, 68.7%的人有时会自觉学习。

因此, 对处于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 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 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激发起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用各种结构组织其画面。对于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 重点是要培养起美术基础学习信心和兴趣, 通过绘画技巧的学习, 为其进入大学进行美术专业基础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的衔接

由于我国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分割状态,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学生正常学习规律,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不合理现象, 有92%的学生表示, “大学中学习的许多美术基础知识之前已经学过。”

第一, 要从学生美术教育连续性出发, 合理安排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专业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美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传授和经验组织等各种因素, 形成美术基础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连续性, 有力地促进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其中,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学阶段, 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相互结合, 使学生在美术专业基础学习中, 体验到特定情况下的学习乐趣。而在高等专业美术基础教育阶段, 则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的训练, 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 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和专题性的课题培训,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打破学生原有的绘画表现手法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 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美术基础教育目标的衔接包含了横向衔接和纵向衔接两个方面, 其中美术横向基础教育目标的衔接就是要注重美术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互动, 美术纵向基础教育目标衔接则是各个时期教学目标要具有连贯性, 要从美术整体教育出发, 合理安排考前美术基础教学目标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使之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把两个阶段的美术基础教育都作为美术教育整体的一个部分, 更好完成两个阶段美术教育衔接, 不断促进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教师角色的衔接

教师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桥梁纽带作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育的衔接, 需要两个阶段的教师通力合作, 增强衔接意识和主动性, 确保衔接顺利实现。特别是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美术绘画技能快速提高, 比较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和技巧的培养, 但是却忽视了不同阶段学习的特殊性和阶段衔接的特殊性, 短视效果的拔苗助长, 往往忽视了学生美术基础教育。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阶段, 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转变和衔接, 可以综合运用户外写生、小组讨论、操作和观察等活动性较强的美术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术体验探究的乐趣。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情绪、主动学习态度,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自参与和实践操作, 获得较强的美术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等。

四、评价方式的衔接

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都是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 但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评价作为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和反思, 需要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确定不同的评价体系, 整体上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术知识技能持续提升为导向, 多角度建立衔接时期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都要体现多元化理念。

特别是在现代美术基础知识教育中, 不仅是绘画技巧的传授, 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因此,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中, 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我意识的培养, 注重评价的可发展性, 不仅要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而且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提升的潜力, 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成为其美术基础知识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知识教育阶段,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的评价, 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一种评价, 使其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评价内容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实现两个阶段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美术教学法 篇8

关键词:兴趣,快乐学习,和谐愉快,赏识教学,开放教学

一、孩子在美术课堂中快乐起来

(一) 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当学生走进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他们会被感染, 他们的想象力会被激发。美术活动室、操场、多媒体教室……都是最佳的课堂, 无拘无束的环境给了他们自由的创作空间。把他们的这些作品设计成作品展, 满足了他们的自豪感——我也成小画家了!于是他们的再创作欲望再次激发!有了如此丰富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不“乐学”吗?

(二) 运用快乐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乐此不彼。兴趣的作用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动起来

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缩短, 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 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 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 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 因为教师的靠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进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 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 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 也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加深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态势语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 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 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 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在教学中, 教师亲切、谦和的姿态, 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 教师的姿势和动作不拘形式,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 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 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

三、孩子的创作火花在赏识教学中闪出来。

美术创作灵感, 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 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案例:金秋时节, 苗圃运来了数百盆品种繁多的菊花, 把校园装扮得格外亮丽。教师临时增加了几节室外写生课。一次, 教师建议六年级学生分组选一两盆自己喜欢的菊花, 先仔细观察, 再用恰当的词句来夸夸菊花的美丽,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如泉水般奔涌而出, 情之所至, 妙语连珠。有的学生竟然别出心裁地用“打油诗接力赛”, 大胆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校园飞来花仙子”、“感叹人间恋花情”、“热盼仙子留倩影”、“手中画笔心中情”……对此, 教师由衷地大加赞赏, 学生更是眉飞色舞, 赏菊兴趣自然浓厚, 于是一幅幅真情流露的美丽的菊花图很快跃然纸上。

四、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起来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规定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多样的表现形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多接触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作品, 艺术创作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答案。学生从视觉感受中受到丰富的影响, 思维得以启迪, 从而更主动、更自由地去进行美术创作。比如在《黑与白》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欣赏各种黑白图形:足球、太极图、水墨泼画等等, 从这些作品中学生感受到“黑与白”组合的神奇, 深刻地理解了艺术表现形式如此丰富多彩, 也让学生知道艺术的创作形式, 进而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自主地学习, 展开思维的想象翅膀, 将丰富的想象付诸到实践创新活动中。

五、孩子在教师的激励声中成长起来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 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 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 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 画得特别好的学生, 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教师该表扬时恰如其份地给予表扬, 并提出新的期望, 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得差的要肯定他的“闪光点”,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 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 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课堂要给孩子评价自我的时间, 他们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 判断, 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 还能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 “他的颜色涂得好”, “我要学……”

教师应该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新潜能, 每个学生的创新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尤其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的, 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 更应得到关怀与帮助、让他们自信起来。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美术教学》[M].

[2]《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快乐起来》[D]哈尔滨市文林小学李荣.

优化美术作业设计提升美术教学实效 篇9

一传统美术教学下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下学生作业和新课程标准下美术作业评价标准的对比, 笔者发现过去学生作业明显存在以下两个大问题:

第一, 学生作业传统化, 内容死板单一。学生完成作业时完全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套, 或者直接临摹书中的范作。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非常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为了确保在一节课中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为主, 提问很少, 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多, 学生合作完成作业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根据时间收放学生思维, 整整一节课, 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有小幅的波动, 结果是学生的作业往往缺乏创新, 内容单一。

第二, 完成时间差异大, 制约学生能力的发展。基础好的学生, 能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 很快完成作业;基础一般的学生, 根据提出的要求, 完成作业往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就造成有些学生有十多分钟时间无事可做, 他们的能力在这节课上不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反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作业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的影响, 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 只是赶时间去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 除了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外, 还必须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面去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 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有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作业,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作业设计自主化, 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 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自己学到了什么;利用这些学到的新知识技能, 又可以创作怎样的艺术品 (即完成怎样的作业)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让他们多通过合作完成作业, 这样既可以提高作业完成的速度,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甚至可以让学生的统筹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教师可尝试设计一个分别适合不同水平、不同技法、可供选择的“作业超市”,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 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模式来完成。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 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也只有是学生的自我选择, 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点燃他们的兴趣火花。这样使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吃力, 学优生的能力得到张扬,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2. 作业设计趣味化, 激发创作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 还应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 从而培养学生尽力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模拟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碰撞在一起, 经常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教学《诱人的瓜果》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所带的各种瓜果和其他装饰物, 利用水果的外形以及皮和肉的不同颜色去展开联想, 小组合作制作一组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可能的话再给它编一个小故事。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创作、汇报, 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联想丰富多彩;雕刻、切挖、接插、镶嵌、粘贴等方法灵活多样;形、色、花纹搭配协调合理;编的小故事也十分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作业, 整节课都兴趣盎然。

3. 作业形式多样化, 提高综合素质

西方一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 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特别是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的四种类型值得借鉴:一是实践作业, 即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 即客观性测试, 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其实, 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作品、给作品编故事、穿戴作品进行表演等, 已经是让他们在完成评论作业、进行作业表演了。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学校附近的社区资源, 让学生们去观察有特色的建筑和植物, 了解它们的背景资料, 如它们属于什么建筑风格;这些植物的外形、色彩以及它们的生长特点。在这种类型的作业中, 无需过分关注学生对调查对象的理解程度有多深, 只需知道这样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增长学生的见识, 引起他们对其他更多问题的关注。要完成这种类型的作业,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 最后一起汇报交流, 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三结束语

教育学泰斗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习即生活”的口号。因此, 课堂作业必须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更多关注角度、更多方位审视问题, 精心设计, 以引起学生关注和表达的欲望,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展翅高飞。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的优化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以便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 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有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作业,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教学法 篇10

一、美术鉴赏课中的基础知识

众所周知,美术鉴赏课中涉及大量的美术史基础知识,包括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流派等,它们广义上属于人文知识范畴,不是单独发生单独存在的,除了与造型有紧密的联系外,还与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为美术史的发展梳理了时空线索,宗教与美术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学对美术史的贡献也是非常之大,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考古文物出土,美术史的篇章将删去许多,我们也没有欣赏原始美术、陵墓美术的眼福了。所以,高中美术鉴赏不能仅局限于美术基础知识内部,还应涉及与美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些人文知识,它们同属于基础知识,称之为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丰厚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何谈鉴赏?对于人文基础知识,有的必须要死记硬背,把张萱的作品记在李成头上,把马蒂斯归入印象派,“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是无论如何讲不过去的。上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的艺术史研究,在对艺术作品客观事实的探求中提出了五个基本要素(5W):即who作者、what作品、when制作时间、where地点、how制作手法,可拿来作为美术鉴赏中的美术史基础知识记背的技术规范。但是,美术史体系的建立又不能全靠死记硬背,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学会比较,在求同或求异的联系中建立知识有机体,理解乃至把握美术发展的脉搏才是认识美术史的关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实际上是以鉴赏为中心,重复调用人文基础知识,使之发生碰撞,辨清不同基础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摒弃就画论画、就人论人的片面思维方法,培养、建立多角度、动态性和宏观性的美术鉴赏视野、心胸和观念,以资启发创造力。

二、美术鉴赏中的美术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目前,可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据信息类型和载体的不同,分为三种:书本文字材料;视觉图象复制品;视听材料。书本文字材料以其携带和阅读的不受时空、设备的限制性,将仍是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视觉图象复制品包括各种画册、照片以及幻灯片。现代摄影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这一笔丰厚的礼物,使我们不出课堂便能通览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美术杰作,纵横视觉,驰骋想象,古人没有这么大的眼福!美术鉴赏的核心是作品,即使是失真许多的图象复制品,其大小机理、质感量感、色彩空间,文字陈述不及也,因言不尽意。所以,它们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数字视听材料包括的各种电子教学光盘、教学软件、资料光盘和网络视频、音频材料等,是现代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又一笔丰厚的礼物。如何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技术下的CAI。美术鉴赏要整合的教学资源,属于多媒体信息,利用媒体工具开发教学课件,是有效的整合手段。上述美术鉴赏主要资料的视觉图像复制品,可通过数码拍摄、扫描或网络下载,得到数字图像;辅助教学的视频资料,通过编辑软件也可剪辑适合教学的部分;文字材料则可直接输入或下载粘贴。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即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料制作开发教学课件、软件了,最终服务于教学,即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们借助网络的便捷传输、数字技术的高效编辑和光盘的超大量存储,集文、图、音为一体,打破了书本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大有取而代之的发展势头。CAI非常宜于辅助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目的的,但由于种种原因,CAI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前景、开发应用以及衍生出对该学科教师的新要求等问题,并未得到普遍的、敏锐的注意,更是鲜有研究者论及,实是有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根据笔者的多媒体教学实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引起广泛的注意。其一,自网上下载的材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须作仔细认真地鉴别方可利用。第二,制作课件不是简单的复制教材,而是要充分发挥媒体技术优势,在如何整合资料上做文章。第三,CAI要与幻灯投影结合。在图片投影质量上,教学课件、软件不如幻灯;而在灵活性和操作效率上,后者不如前者,如多媒体技术可以便捷地同时并置多幅作品(整幅或局部)进行比较赏析,这是幻灯机投影难于做到的。

另外,幻灯片投影也罢,制作多媒体课件也罢,所使用的美术作品图片,都是视觉图片复制品,其大小机理、质感量感、色彩空间,特别是欣赏环境,无法与原作相比,复制品毕竟是复制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学,根据条件,尽力获取观摩原作的机会。

摘要:文章从美术鉴赏课的学科性质以及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发, 认为美术鉴赏课中的美术史基础知识应扩展为人文基础知识, 且应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比较。在具体的美术鉴赏教学中, 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整合书本文字、图片、视听资料等鉴赏资源。

上一篇:水利信息化分析管理下一篇:垂直发射